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

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
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

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

根据2003年4月中、下旬分别在长春市、兰州市举办的《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

采量评价技术培训研讨班》上宣讲材料和对有关开展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工作问题的研究结果,水利部水规总院整理了《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工作的技术要求和方法》。可供北方地区(指松花江、辽河、海河、淮河、黄河、西北诸河等6个水资源一级区——下同)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从事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工作的技术要求和方法》中,涉及的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等,除特别指明者外,均系指浅层地下水。

一、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工作的组织和准备工作

北方地区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建设兵团都必须组建专门的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技术工作班子。负责组织推动的各流域机构工作班子需要2-3人(其中,明确1人为技术负责人)。面积较大,特别是平原区面积较大的省级单位,工作班子需要4-5个人;面积较小(如:10万km2以下)的省级单位,工作班子也不宜少于3人,各省级工作班子应明确1人为技术负责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建设兵团,从专门的技术工作班子成立之日起,到向有关流域机构提交符合本次评价要求,可以参与流域机构进行水资源一级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成果汇总的有关成果,大约需要5~6个月左右的时间。

准备工作包括以下两部分:

1、制定工作程序(可参考本文“二”),并对每道工序作出人员分工和大致完

成时间表。

2、绘制“工作底图”。工作底图的比例尺由各流域机构会同有关省(自治区、

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确定,但必须以1:100万电子图为基础进行缩放,且缩放倍数必须是整数;工作底图的地物应尽量少(以便于标示基本资料及专业内容),但必须标绘出国界、海岸线、省级和地级两级行政区界线、县级行政区首府(含)以上城

镇、经纬度线(线距5°,可标在图框上)、方向标、图例、比例尺、骨干河流、山丘区与平原区界线(可采用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第一次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水资源一级区界线、水资源二级区界线和水资源三级区界线以及矿化度M=2g/L的界线(可暂用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第一次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等。由于调查收集基本资料、绘制工作过程草图、成果草图及正式成果图,都需要工作底图,消耗量大,所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都需要绘制多幅工作底图(约20张以上)。

二、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的工作程序

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的工作程序(次序不可颠倒)依次是:

1、基本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整理。

2、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类型区的划分。包括:绘制《北方平原区2000年年均浅层地下水埋深分区图》(图编号“附图2-6-1 ”),绘制《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类型区分布图》(图编号“附图2-6-2 ”)。

3、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4、矿化度不大于2g/L的各均衡计算区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包括:

1)平原区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及地下水蓄变量的计算;

2)平原区水均衡分析;

3)平原区总补给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4)山丘区各项排泄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5、矿化度大于2g/L的各均衡计算区各项补给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6、绘制《多年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模数分区草图》(图编号:“附图2-6-3 ”),绘制《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模数分区草图》(附图“2-6-4 ”),绘制《北方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模数分区草图》(图编号:“附图2-6-5 ”)。

7、矿化度不大于2g/L的计算分区(计算分区指“水资源三级区套地级行政区”——下同)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度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8、矿化度大于2g/L的计算分区各项补给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9、平原区各矿化度分区的计算分区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及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以及附图2-6-3、附图2-6-4及附图2-6-5正式成果图的绘制。

10、计算分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

11、绘制《北方平原区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模数分区图》(图编号“2-10-1 ”)。

12、大型、特大型浅层地下水水源地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的核算。

13、填制各成果表。

14、编写文字报告。

三、基本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整理

要求收集和分析整理如下各类基本资料:

1、地形地貌、植被、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特征等资料。其中,水文地质特征资

料以钻孔岩性特征资料和水文地质图(含剖面图)为主,要求在工作底图上标示出各钻孔位置及编号;要求记录各钻孔所揭示的包气带各岩土层顶底板埋深、厚度及岩性特征,浅层地下水各含水层、各弱透水层(又称“隔水层”)顶、底板埋深、厚度及岩性特征。

2、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资料。要求在工作底图上标出各选用水位监测井位

置及编号;要求记录各选用水位监测井1980-2000年期间诸年的地下水水位,地下水埋深动态监测数值;要求绘制拟作为分析水文地质参数的各水位监测井1980-2000

年期间相关年份的地下水水位、地下水埋深动态过程曲线。此外,还要求各选用的监测井的监测资料,必须真实、可靠。

3、1980-2000年期间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资料。要求区分出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用于农田灌溉的水量,要求在工作底图上标示出各井灌区范围和编号;记录各地级行政区中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以及各井灌区1980-2000年期间年均用于井灌的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和井灌亩次定额。

4、因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要求在工作底图上标示出各种

因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如地面塌陷、地裂缝、海水入侵、咸水入侵、土地沙化等)发生位置、范围及编号,并记录各生态环境恶化现象的状况。

5、引灌资料。要求在工作底图上标示出各个干、支两级渠系的位置、名称;记

录各干、支渠系的长度、渠首引水量、渠系有效利用系数、渠系衬砌状况等;在工作底图上标示出各渠灌区范围和编号;记录各渠灌区斗渠渠首引水量和渠灌亩次定额。

6、平原区骨干河道资料。要求在工作底图上标示出各骨干河道的位置、名称以

及水文断面的位置、编号;记录各骨干河道中输水河道(段)的长度、过水时间、河道水位以及各水文断面的流量。

7、要求在工作底图上标示出水均衡试验场、抽(压)水试验井孔的位置及编号,记录水均衡试验场、抽(压)水试验井孔相应试验成果;收集前人其它有关试验、研究和评价成果。

8、水文气象资料。要求在工作底图上标示出各选用降水站、水面蒸发站、水文

站的位置和编号;记录各选用降水站、水面蒸发站、水文站的相应分析成果。

四、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类型区的划分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类型区(以下简称“地下水类型区”)划分的目的是确定各个具有相似水文地质特征的均衡计算区。均衡计算区是选取有关水文及水文地质参数值和进行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和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最小单元。可见,正确划分地下水类型区是一项关系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成果精度的重要基础工作。

1、本次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地下水类型区要求按3级划分:

1)根据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将评价区划分为平原区和山丘区2个I级类型区。平原区是指海拔高程相对较低、地面起伏不大、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较厚的宽广平地,地

下水类型以第四系孔隙水为主;山丘区是指海拔高程相对较高,地面绵延起伏、第四系覆盖物较薄的山地或丘陵,地下水类型以基岩裂隙水或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为主。被平原区围裹、连续分布面积不大于1000km2的残丘,可划归平原区;被山丘区围裹、连续分布面积不大于1000km2的山间平原,可划归山丘区。本次评价的山丘区与平原区界线可采用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第一次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

2)根据次级地形地貌特征和地下水类型,将平原区划分为一般平原区、山间平

原区、内陆盆地平原区和沙漠区4个II级类型区;将山丘区划分为一般山丘区和岩溶山区2个II级类型区。一般平原区是指以海洋为邻的平原区;山间平原区是指四周被群山环抱、分布于非内陆江河两岸的平原区;内陆盆地平原区是指四周被群山环抱的内陆性平原区,该区往往与沙漠区接壤;沙漠区是指发育在干旱气候区内、沙石裸露、植被稀疏矮小的平原区,又称荒漠区。一般山丘区是指由非碳酸盐岩构成的山地(又称一般山区)或丘陵(又称一般丘陵区),地下水类型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岩溶山区是指由碳酸盐岩构成的山地,地下水类型以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为主。当某一山丘区内,一般山丘区和岩溶山区相互交插分布时,可以其中分布面积较大者确定为一般山丘区或岩溶山区。本次评价规定,应将连续分布面积大于1000km2的山间平原或内陆盆地平原,从山丘区中单独划分为山间平原区或内陆盆地平原区。本次评价还规定,沙漠区可不进行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

3)根据水文地质条件,主要是包气带岩性特征和地下水埋深,以及矿化度为2g/L 的界线,将平原区中各II级类型区,分别划分为若干个均衡计算区;根据被选用水文站控制的流域和未被选用水文站控制的流域,将山丘区中各II级类型区,分别划分为若干个均衡计算区。各个均衡计算区都称为III级类型区。在平原区的各II级类型区,正确划分III级类型区(即:均衡计算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平原区中各II

级类区的均衡计算区划分,依据是包气带岩性分区和1980-2000年期间年均地下水埋深分区,即:以包气带岩性分区与1980-2000年期间年均地下水埋深分区相互切割的区域,作为均衡计算区,虽然,同一均衡计算区,具有相同的包气带岩性和1980-2000年期间年均地下水埋深。当包气带岩性分区与1980-2000年期间年均地下水埋深分区相互切割的区域较小时(例如:计算面积不大于50km2),可不单独划分为均衡计算区,并将其拼入相邻的均衡计算区。显然,同一均衡计算区,不允许跨越I级、II级类型区。

2、包气带岩性分区图的绘制

1)首先,根据下列2条原则,确定各钻孔所揭示的包气带(当包气带厚度大于

6m时,采用0-6m包气带区间——下同)岩性名称:

①当某一岩性的岩土层累计厚度大于3m或大于包气带厚度的50%时,则以此岩性确定为该钻孔所揭示的包气带岩性。

②当有2个或2个以上不同岩性的岩土层累计厚度都大于1m、且小于3m时,则以最靠近地表面的那一岩性,确定为该钻孔所揭示的包气带岩性。

2)然后,根据确定后的各钻孔所揭示的包气带岩性,在工作底图上勾绘包气带岩性分区图。北方地区包气带岩性,可采用8级,即:卵砾石、粗砂、中砂、细砂、粉细砂、亚砂土、亚粘土、粘土。

3、1980-2000年期间年均地下水埋深分区图的绘制

可根据各选用水位监测井1980-2000年期间地下水埋深动态监测资料,确定各选用水位监测井的年均地下水埋深,据此,勾绘1980-2000年期间年均地下水埋深分区图。地下水埋深(用“Z”表示——下同)分区采用7级,即:Z≤1m ,1m

4、绘制《北方平原区2000年年均浅层地下水埋深分区图》(图编号“附图2

-6-1 ”)

根据各选用水位监测井2000年地下水埋深动态监测资料,确定各选用水位监测井2000年年均地下水埋深,据此,勾绘《北方平原区2000年年均浅层地下水埋深分区图》。地下水埋深分区采用8级,即:Z≤1m ,1m

5、编制《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类型分布图》(图编号“附图2-6-2 ”)。

参照《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试行)》(以下简称“补充细则”)中第49页至第50页(经本文勘误改正后的)相关内容编制。

五、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地下水赋存于地质介质中,其补给、径流和排泄受水文地质条件的制约。在地下

水资源量评价中,除了地下水实际开采量(采用调查统计方法定量)、河川基流量(采用直线斜割法或加里宁试算法定量)、山前泉水溢出量(采用调查统计或实测法定量)等3项排泄量之外,其他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和地下水蓄变量,都是依据相关的水文参数、面积、时间和水文地质参数进行定量。其中,水文参数(如:降水量、水面蒸发量、引灌水量、水位、河川径流量、水力坡度等)、面积和时间,有的可直接采用地表水资源量评价成果,都比较容易确定;而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工作。分析、确定出一套符合评价区实际情况、可供各均衡计算区取值的水文地质参数,直接关系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成果的精度。各单位从事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工作的技术人员,特别是技术负责人,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常用的水文地质参数主要有:给水度(μ)、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潜水蒸发系数(C)、渗透系数(k)、渠系渗漏补给系数(m)、修正系数(γ和λ)、渠灌田间入渗补给系数(β渠)、井灌回归补给系数(β井)等。这些水文地质参数的定义、影响因素和分析确定方法,可参照“补充细则”中第5页至第14页的相关内容。

在分析确定各个水文地质参数时,必须注重以下5点:

1、针对各水文地质参数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不同影响因素组合条件下的相应

水文地质参数值。有些水文地质参数的影响因素比较单一,例如给水度μ值和渗透系数k值,主要影响因素是岩性特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针对评价区(主要是平原区)岩性特征,分析出一套不同岩性特征条件下的μ值和k值;有些水文地质参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例如,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值,主要影响因素有降水量、地下水埋深和包气带(当包气带厚度大于6m时,主要为0-6m区间——下同)岩性特征;又例如,渠灌田间入渗补给系数β渠值,主要影响因素有灌溉亩次定额、地下水埋深和包气带岩性特征;再例如,渠系渗漏补给系数m值,主要影响因素有渠系衬砌情况、过水时间、渠道水位、渠系两岸地下水埋深及包气带岩性特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建设兵团应针对评价区(主要为平原区)相关影响因素的组合情况,分别分析出一套各影响因素相互组合情况下的α值、β渠值、m值等的关系曲线或取值表。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建设兵团分析确定的各个水文地质参数,应包

括与评价区(主要为平原区)中划分的各均衡计算区的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岩性特征、降水量、灌溉亩次定额、渠系衬砌情况等实际情况一一对应的各水文地质参数的取值要求,这样,才能保证根据分析确定的各个水文地质参数结果,对各均衡计算区做出

相关水文地质参数的取值。

3、在分析确定各个水文地质参数时,采用的有关资料(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

抽水试验资料、均衡试验场资料等),必须是1980-2000年期间的,不允许采用1979年(含1979年)以前的资料,尽量避免采用2001年(含2001年)以后的资料。

4、据大量的实验研究成果,当地下水埋深大于6m(有些实验研究成果为5m或

8m)时,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值,不再随地下水埋深的继续加大而变化,也就是说,大埋深(即地下水埋深大于6m、或大于5m、或大于8m)时,α值的主要影响因素只有降水量和包气带岩性2项;小埋深(地下水埋深不大于6m,或不大于5m,或不大于8m)时,α值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降水量、地下水埋深和包气带岩性3项。

5、少数省份,由于缺乏有关资料,难以分析确定某些水文地质参数。这些省份,可以借用相邻省份有关水文地质参数的分析确定成果,对本省份内评价区(主要为平原区)中各均衡计算区进行相关水文地质参数取值。必须着重指出,这些省份,必须对评价区(主要为平原区)中各均衡计算区相关影响水文地质参数取值的影响因素搞清楚,根据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水文地质参数取值。

六、矿化度不大于2g/L的各均衡计算区的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1、平原区各均衡计算区的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和地下水蓄变量的计算

1)平原区各均衡计算区1956-2000年降水入渗补给量系列的计算

要求按下列2个步骤计算:

①采用“补充细则”中第16页公式(10)计算1980-2000年21年(或1980-2000年期间不少于10年)逐年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其中,降水量P采用相应计算年份的降水量;α值根据均衡计算区计算年份汛前10-30天地下水埋深Z的均值、年降水量P和包气带岩性特征,从相应包气带岩性的P-α-Z关系曲线(或相应包气带岩性、降水量、地下水埋深取值表)中查得;计算面积F为均衡计算区的计算面积(可以均衡计算区总面积中扣除水面面积和其他不透水面积得出——下同)。

②根据1980-2000年21(或1980-2000年期间不少于10年)逐年计算的降水

入渗补给量Pr,以及相应年份的降水量P,建立P-Pr关系曲线,并根据1956-2000年逐年的降水量P,在P-Pr关系曲线上查算1956-2000年逐年的降水入渗补给量Pr,作为1956-2000年逐年的降水入渗补给量系列。以1980-2000年系列的年均Pr值,做为多年平均Pr。

在计算逐年的降水入渗补给量Pr时,当P-α-Z关系曲线(或α取值表)是根据年降水量P分析确定的结果时,α取值和Pr计算应采用年降水量P;当P-α-Z

关系曲线(或α取值表)是根据年有效降水量P有效分析确定的结果时,α取值和Pr 计算应采用年有效降水量P有效。

2)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1956-2000年逐年河道排泄量系列的计算。

按照“补充细则”中第26页及第27页的相关技术要求,对平原区各均衡计算区逐一进行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1956-2000年逐年河道排泄量系列的计算。

3)平原区各均衡计算区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蓄变量的计算

采用“补充细则”中第24页公式(19)进行计算。其中,计算时段t采用可代

表近期条件下(即1980-2000年期间——下同)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蓄变量的时间段,即t=t2-t1,t1为计算时段的初始时间,t2为计算时段的终止时间,t的单位为年(即:a);计算时段初地下水水位h1为t1时刻的地下水水位,计算时段末地下水水位h2为t2时刻的地下水水位,h1、h2的单位为米(即:m);给水度μ值采用地下水水位变幅带(即:h1-h2区间)的给水度;计算始、末分别采用地下水水位h1、h2时,当h1>h2时,Δw为“+”,表示该计算时段消耗了地下水储存量;当h1<h2时,Δw为“-”,表示该计算时段增加了地下水储存量。(计算时段始、末分别采用地下水埋深Z1、Z2时,当Z1>Z2时,ΔW为“-”;当Z1<Z2时,ΔW为“+”)。

4)平原区各均衡计算区多年平均年地下水实际开采量的计算

地下水实际开采量是北方平原区主要排泄项之一。通常,地下水实际开采量是以行政分区为单位调查统计得出。应根据行政区近期条件下的多年平均年地下水实际开采量,按照均衡计算区内相应行政分区近期条件下多年平均年地下水实际开采量所占的合理份额,确定各均衡计算区的多年平均年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在确定“所占的合理份额”时,应适当考虑面积和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在相应行政分区上开采强度分配等

因素。

5)平原区各均衡计算区其他各项补给量、排泄量的计算

其他补给量包括:河道渗漏补给量、库塘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人工回灌补给量,山前侧向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其他排泄量包括:潜水蒸发量,河道排泄量和侧向流出量。这些补给量和排泄量,均要求计算近期条件下的多年平均值,可参照“补充细则”中第17页至第23页的相关规定进行计算。

2、平原区水均衡分析

本次评价规定,当均衡计算区由一个或一个以上水资源三级区的平原区组成时,以均衡计算区作为水均衡分析的单元;当一个水资源三级的平原区由二个或二个以上均衡计算区组成时,以相关的各个均衡计算区的集合作为水均衡分析的单元。

各水均衡分析单元的水均衡分析,可参照“补充细则”中第24页至第25页的相关要求进行。

3、平原区各均衡计算区总补给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经过水均衡分析并符合计算成果的精度要求,即可计算各均衡计算区多年平均年总补给量和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近期条件下各项多年平均补给量之和为多年平均年地下水总补给量;近期条件下多年平均年总补给量减去近期条件下多年平均年井灌回归补给量的差数,为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

4、山丘区各均衡计算区各项排泄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1)山丘区的各均衡计算区,要求计算河川基流量、山前泉水溢出量、山前侧向

流出量、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量和潜水蒸发量。

2)山丘区的各均衡计算区1956-2000年河川基流量系列的计算

山丘区的均衡计算区,一些被选用水文站控制,另一些未被选用水文站控制。其中,被选用水文站控制的均衡计算区,要求进行逐个选用水文站1956-2000年河川基流量系列计算,其计算结果分别作为各选用水文站控制的均衡计算区的1956-2000

年河川基流量系列;未被选用水文站控制的各均衡计算区,可采用类比法,根据地形

地貌、水文气象、植被、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特征(统称“下垫面条件”——下同)相同或相近的被选用水文站控制的均衡计算区河川径流量与河川基流量的关系曲线,按照未被选用水文站控制的均衡计算区,1956-2000年逐年的河川径流量进行1956

-2000年逐年河川基流量进行查算(详见“补充细则”第31页中,经勘误改正后(4))。此外,选用水文站应同时满足“补充细则”中第28页至第29页所规定的5个选站要求,或本次地表水资源量评价河川径流量选用水文站中适宜进行河川基流量计算的水文站。

被选用水文站控制的均衡计算区,1956-2000年河川基流量系列的计算,按下列2个步骤进行:

①选用水文站(以下简称“单站”)1980-2000年期间年河川基流量的计算

根据单站实测逐日河川径流量资料,点绘年河川径流量过程线图,采用直线斜割法(注:本次评价规定以直线斜割法为基流分割的标准。年河川径流量过程线为连续峰型的地区,可采用“加里宁试算法”或“加里宁试算法的修正或改进法”进行基流分割,但必须对其分割结果,按直线斜割法的分割结果进行适当修正),分割单站1980-2000年期间不少于10年(其中,应包括该单站1980-2000年期间年河川径流量最大和最小的年份)的逐年实测河川基流量。若选用水文站有河川径流还原水量时,应对分割的逐年实测河川基流量进行还原,形成逐年的天然河川基流量。根据单站逐年分割并做了还原计算的天然河川基流量及相应的逐年天然河川径流量,建立单站天然河川径流量(R)与天然河川基流量(Rg)的关系曲线,即:R-Rg关系曲线。其中,直线斜割法中退水段转折点(又称“拐点”)的判定方法,以及实测河川基流量的还原方法,参照“补充细则”中第29页至第30页的有关规定执行。

②单站1956-2000年河川基流量系列的计算

根据单站1956-2000年逐年的河川径流量(采用本次地表水资源量评价中该单站,或相应于该单站控制流域上的,经还原和一致性修正后的河川径流量成果),从单站R-Rg关系曲线中,分别查算1956-2000年河川基流量系列,即为该单站所控制均衡计算区的1956-2000年河川基流量系列。

3)山丘区各均衡计算区,1980-2000年逐年山前泉山溢出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及潜水蒸发量的计算。

参照“补充细则”中第32页至第34页的相关内容进行计算。

4)山丘区各均衡计算区1956-2000年近期条件下降水入渗补给量系列的计算

参照“补充细则”中第34页的相关内容进行计算。

5)山丘区各均衡计算区近期条件下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参照“补充细则”中第34页的相关内容进行计算。

七、矿化度大于2g/L的各均衡计算区各项补给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本次评价规定,山丘区地下水均作为M≤1g/L矿化度分区;平原区矿化度大于2g/L 的各均衡计算区;只要求计算近期条件下多年平均年降水入渗补给量和地表水体补给量(计算方法同矿化度不大于2g/L的均衡计算区),并以这2项补给量之和作为近期条件下多年平均年总补给量和地下水资源量。

本次评价还规定,矿化度大于2g/L的平原区,不进行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且

计算的地下水资源量不纳入水资源总量。

八、绘制《多年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模数分区草图》(图编号“附图2-6-3”);绘制《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模数分区草图》(图编号:“附图2-6-4”);绘制《北方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模数分区草图》(图编号:“附图2-6-5”)

根据各均衡计算区的计算结果,参照“补充细则”中第47页至第50页的相关内容分别进行绘制。

九、矿化度不大于2g/L的计算分区,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

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计算分区,可能由单一的平原区构成,也可能由单一的山丘区构成,还可能由平原区和山丘区共同构成。

1、由单一平原区构成的计算分区,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量及地

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首先,确定构成计算分区的各个均衡计算区(这些均衡计算区可能只有一部分参与构成该计算分区)的计算面积和各项补给量模数(以原均衡计算区各项补给量分别除以原均衡计算区总计算面积的商数表示)、各项排泄量模数(以原均衡计算区各项排泄量分别除以原均衡计算区总计算面积的商数表示)、地下蓄变量模数(以原均衡计算区地下水蓄变量除以原均衡计算区总计算面积的商数表示);然后,采用面积加权法,对计算分区的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分别进行计算,各项补给量之和为该计算分区的地下水总补给量,该计算分区地下水总补给量减去该计算分区井灌回归补给量的差数为该计算分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其中,降水入渗补给量、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要求计算1956-2000年系列;其他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地下水总补给量和地下水资源量,要求计算近期条件下的多年平均值。此外,计算分区的多年平均年河道渗漏补给量、库塘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以及由地表水为补给水源的人工回灌补给量之和为该计算分区的多年平均年地表水体补给量。本次评价要求,将各计算分区地表水体补给量中由跨水资源一级区调水形成的部分和由本水资源一级区引水中的河川基流量形成的部分,分别区分出来;其中,由本水资源一级区引水中的河川基流量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可根据引水中河川基流量所占的比例系数,乘以地表水体补给量,以其乘积数定量。

2、由单一山丘区构成的计算分区,各项排泄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首先,确定构成计算分区的各个均衡计算区的计算面积和各项排泄量模数(以原均衡计算区各项排泄量分别除以原均衡计算区总计算面积的商数表示);然后,采用面积加权法,对计算分区的各项排泄量分别进行计算,各项排泄量之和为计算分区的总排泄量,亦即该计算分区的地下水资源量或降水入渗补给量。其中,河川基流量(即山丘区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降水入渗补给量(即:山丘区总排泄量,亦即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要求计算1956-2000年系列。

本次评价规定,以1980-2000年降水入渗补给量系列的均值,作为山丘区近期

条件下的多年平均年降水入渗补给量(亦即:近期条件下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

3、由平原区和山丘区共同构成的计算分区,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

蓄变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以及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间重复计算量的计算。

1)首先,分别对构成计算分区的平原区、山丘区和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分别进行计算,计算方法分别同“由单一平原区构成的计算分区”和“由单一山丘区构成的计算分区”。

2)然后,按照“补充细则”中第35页公式(26),计算近期条件下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

3)最后,计算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间重复计算量:

山丘区河川基流量、平原区地表水体补给量、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3项之和,再减去平原区由本水资源一级区引水中河川基流量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即为由山丘区和平原区共同构成的计算分区,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间重复计算量。

十、矿化度大于2g/L的计算分区,近期条件下多年平均年各项补给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计算方法同矿化度不大于2g/L计算分区,补给量只有降水入渗补给量和地表水体补给量2项,且只计算近期条件下多年平均数值。

十一、平原区各矿化度分区中各计算分区的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以及附图2-6-3、附图2-6-4及附图2-6-5正式成果图的绘制

根据本次地下水水质评价中平原区矿化度现状分区图(图编号“附图8-2”),将矿化度M=1g/L、2g/L、3g/L、5g/L的分区界线绘到附图2-6-3、附图2-6-4和附图2-6-5等成果草图中,将平原区划分为M≤1g/L、1g/L5g/L等5个地下水矿化度分区。按以下3个工作步骤,对各矿化度分区中各计算分区的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及地下水资源量分别进行计算:

1、比较工作底图上“暂采用的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第一次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的2g/L界线”(以下简称“暂用界线”)和“本次地下水水质评价中平原区矿化度分区图确定的2g/L界线”(以下简称“确定界线”)。当“暂用界线”与“确定界线”不整合时,以“确定界线”为准,根据“确定界线”附近相关均衡计算区和计算分区的各项补给量模数、各项排泄量模数、地下水蓄变量模数等,按照“不整合”面

积,修正、调整相关均衡计算区和计算分区不整合区域的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等,计算经修正、调整后的矿化度不大于2g/L的各均衡计算区和计算分区的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等,计算经修正、调整后的矿化度大于2g/L的各均衡计算区和计算分区的各项补给量、地下水资源量,并依据修正、调整后的成果,绘制附图2-6-3、附图2-6-4和附图2-6-5各幅正式成果图;当“暂用界限”与“确定界限”整合时,不必修正、调整矿化度不大于2g/L的和矿化度大于2g/L的各均衡计算区和计算分区的各项补给量、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蓄变量等,且原绘制的附图2-6-3、附图2-6-4和附图2-6-5各幅草图,可直接作为正式成果图。

2、根据正式成果图中各计算分区的各项补给量模数、各项排泄量模数、地下蓄水变量模数等,以及被矿化度M=1g/L界线分出的M≤1g/L和1g/L< p>

3、根据正式成果图中各计算分区的各项补给量模数和地下水资源量模数,以及被矿化度M>5g/L、5g/L≥M>3g/L和3g/L≥M>2g/L三个矿化度分区的面积,对各计算分区中M>5g/L、5g/L≥M>3g/L和3g/L≥M>2g/L三个矿化度分区的各项补给量和地下水资源量分别进行计算。

十二、填制各矿化度分区各计算分区地下水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及地下水资源量成果表

1、需填制的成果表包括:

1)附表6-1-1 《计算分区平原区(M≤1g/L矿化度分区)浅层地下水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及蓄变量》;

2)附表6-1-2 《计算分区平原区(1g/L<>

3)附表6-1-3 《计算分区平原区(M≤2g/L矿化度分区)浅层地下水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及蓄变量》;

4)附表6-2 《计算分区山丘区(M≤1g/L矿化度分区)浅层地下水各项排泄量》;

5)附表6-3-1 《计算分区(M≤1g/L矿化度分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成果》;

7)附表6-4 《计算分区(M≤1g/L矿化度分区)1956-2000年降水入渗补给量Pr及Pr形成的河道排泄量系列成果》;

8)附表6-5 《计算分区平原区(M>2g/L各矿化度分区)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各项补给量及资源量》。

2、各成果表表式样附后。

3、各成果表的填表要求,参见“补充细则”中第51页上数12行至21行。

十三、各计算分区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

本次评价规定,北方地区各平原区M≤1g/L和1g/L<>

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参见“补充细则”中第37页至第40页。

十四、绘制《北方平原区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模数分区图》(图编号:“附图2-10-1”)

根据计算分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成果,参照“补充细则”中第47页至第50页的相关要求绘制。

十五、大型、特大型浅层地下水水源地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的核算。

参见“补充细则”中第42页。

十六、填制各计算分区各矿化度分区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年可开采量成果表和大型、特大型浅层地下水水源地多年平均年资源量、可开采量及超采区状况成果表。

1、需填制的成果表包括:

1)附表6-10-1 《计算分区(M≤1g/L矿化度分区)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年可开采量及水质状况》;

2)附表6-10-2 《计算分区(1g/L<>

开采量及水质状况》;

4)附表6-6 《大型、特大型浅层地下水水源地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可开采量及超采区状况》。

2、各成果表表式样附后。

3、各成果表的填表要求,参见“补充细则”中第51页上数12行至21行。

十七、编写文字报告的要求(从略)。

地下水资源管理(全)

1、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涵义:在充分了解地下水资源和开发利用状况以及动态变化的前提下,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实施组织、协调、监督,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2、地下水资源管理主要内容:(1)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2)地下水资源规划;(3)地下水资源管理;(4)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5)地下水资源保护;(6)地下水动态监测与信息发布。 3、地下水资源管理系统:集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开发利用规划,调查分配,取水许可实施及监督管理和保护等组成的整复杂体系。这是社会政府对地下水资源管理的职能的系统体现。涉及到自然,人,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的对方面多层次因素集技术性,政策性,社会性为一体,内涵丰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4、地下水资源规划概念: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且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的要求,从地下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的实际出发,针对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为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强化管理、有效保护而进行系统的规划工作,从而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5、地下水资源规划原则:(1)地下水与地表水统一规划原则;(2)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3)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4)坚持可持续利用,力争供需平衡的原则。 6、地下水资源规划内容:(1)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2)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3)需水预测;(4)供水预测;(5)供需平衡分析;(6)未超采区开发规划;(7)超采区开发规划;(8)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7、水资源承载力: (1)水资源开发规模论,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在一定社会技术经济阶段,在水资源总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所获得的最合理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 (2)水资源承载最大人口论,水资源承载力为:在某一具体的发展阶段下,以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前提,在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条件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人口容量 (3)水资源支撑社会经济系统持续发展能力论,水资源承载力是: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某一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胜循环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优化配置,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 8、地下水功能区划的目的:为充分发挥地下水的多种功能,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加强地下水管理,编制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工作十分必要和紧迫。而开展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工作,建立地下水管理制度的基础技术平台,是进行地下水规划、指导开发利用行为、保护生态与环境和加强地下水管理的基础工作。 9、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原则:(1)人水和谐、可持续利用;(2)保护优先、合理开发;(3)统筹协调、全面兼顾;(4)以人为本、优质优用;(5)因地制宜、突出重点;(6)可操作性强、服务管理;(7)水量、水位和水质并重。 10、地下水功能区划类型: 一级功能区:(1)开发区:指地下水补给、赋存和开采条件良好,地下水水质满足开发利用的要求,当前及规划期内(2030年,下同)地下水以开发利用为主且在多年平均采补平衡条件下不会引发生态与环境恶化现象的区域;(2)保护区:指区域生态与环境系统对地下水水位及水质变化较为敏感,地下水开采期间始终保持地下水水位不低于其生态控制水位的区域;(3)保留区:指当前及规划期内由于水量、水质和开采条件较差,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或有一定的开发潜力但作为储备水源的区域。。 二级功能区。 11、地下水资源保护目的:地下水资源的保护目标不仅包括水质,使其不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污染,还要保护水量的可持续利用。新时期的地下水资源保护应把提高地下水资源保障能力、改善人民群众的饮水质量和生存环境质量、保护生态、减轻或避免地下水不合理利用产生的地质灾害等放在重要位置,实现从重开发、轻保护到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战略转变,加强水源保护,减少人为水灾,促进人水和谐。 12、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的技术路线: (1)工作范围核定:根据地下水超采范围,合理核定工作范围。 (2)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调查地下水开发利用的主要部门、开采井的地区分布和数量、超采地下水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等;整理、核算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开采量和可开采量;分析超采的主要原因和地下水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压采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基础。(3)制定不同阶段治理目标:根据超采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评价结果,制定不同阶段地下水压采目标。 (4)替代水源分析:根据有关成果,分析可作为地下水压采替代水源的水量,分析不同阶段当地地表水开发利用量及其它水源开发利用量中可作为地下水压采替代水源的水量,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已有规划成果,通过供需分析来确定地下水压采的替代水量。 (5)确定地下水压采量:根据替代水源水量或供需分析结果,结合地下水超采区现状评价和工程配套措施情况,确定不同阶段地下水压采量。 (6)落实压采措施:根据地下水压采目标、压采量和已有的工程情况,地下水管理现状,提出压采实施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地下水压采的配套工程列入当地有关的规划体系。 (7)建立方案实施的保障体系:地下水压采涉及到很多部门,从管理、监测等方面提出系统的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作者姓名:胡竣彰 班号:核技术2班 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

中国水资源现状 摘要: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是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7.47%是无法饮用的咸水。在余下的2.53%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因此,世界上有超过十亿的儿童、妇女及男人无法获取足量而且安全的水来维持他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层面,水资源和健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所做的每项决策事实上都和水、以及水对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有关,我国是贫水国家之一,保护我们的水资源是我们的责任。 1近十年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简析 水资源量 1997~2006年(简称近1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635.4mm,比常年值偏少1.1%,其中北方六区偏少3.4%,而南方四区则偏多0.3%;全国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6722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0.1%,其中北方六区偏少5.4%,而南方四区则偏多1.2%;全国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302亿立方米,比1980~2000年多年平均值偏多2.9%。全国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786亿立方米,比常年值仅偏多0.3%,其中北方六区偏少4.0%,而南方四区则偏多1.3%。按省级行政区统计,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比常年值偏多程度较大的有上海(29.6%),偏多20%~10%的有江苏、新疆和湖南;比常年值偏少程度较大的有天津(49.4%)、北京(42.8%)、河北(36.6%),偏少30%~20%的有辽宁、山西、甘肃和陕西。水资源开发利用近10年,全国平均总供水量5560亿立方米,约占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20.0%。其中,地表水供水量平均占总供水量的80.7%,地下水供水量基本维持在1050亿立方米左右,平均

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情况介绍

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情况介绍 水资源与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我国,水资源已成为城市建设规划、工农业生产布局及国土整治规划的制约条件之一。建国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一直重视我国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以期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有利的数据保证。 一、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情况 地下水资源在我国水资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其分布广、水质好、不易被污染、调蓄能力强、供水保证程度高,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开发利用。尤其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许多地区和城市,地下水成为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水源。据计算我国可更新地下淡水资源总量为8700亿方,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31%,其中地下淡水开采资源为2900亿方。微咸水开采资源130′108m3/a(见表1)。平原区(含盆地)地下水储存量约23万亿立方米,10米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储存量相当于840毫米,水层厚度,略大于全国平均降水量648毫米,这个比例与世界地下水储存量的平均值相近似。 目前,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主要是以孔隙水、岩溶水、裂隙水三类为主,其中以孔隙水的分布最广,资源量最大,开发利用的最多,岩溶水在分布,数量开发均居其次,而裂隙水则最小。在以往调查的1243个水源地中,孔隙水类型的有846个占68%,岩溶水类型的有315处,占25%,而裂隙水类型的只有82处,仅占7%。 从目前的供水情况看,全国地下水的利用量占全国水资源利用总量的16%,其中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是华北地区,其地下水供水量占全区总用水量的52%。预计在21世纪,我国淡水资源供水需矛盾突出的地区仍是华北、西北、辽中南地区及部分沿海城市。 受我国水资源及人口分布、经济发达程度、开采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区域我国城市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目前全国有近400个城市开采地下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300多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每年水资源缺口大约为1000万方,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以地下水水源地做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城市超过60个,如: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济南、海口、西安、西宁、银川、乌鲁木齐、拉萨等;以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供水的城市有:北京、天津、大连、哈尔滨、南京、杭州、南昌、青岛、郑州、武汉、广州、成都、贵阳、昆明、兰州、长春、上海等。

2010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水利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着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

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水资源调度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地表水资源量 201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9797.6亿m3,折合年径流深314.7mm,比常年值偏多11.6%。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6.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0.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辽宁和吉林偏多程度大于80%,海南、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安徽和新疆偏多程度在30%~60%之间;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和内蒙古偏少程度在30%~60%之间。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计算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水资源分析计算中,查清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时空分布特点,掌握地下水资源的循环补给规律,了解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转化关系,不仅能为农业生产、水利规划提供科学根据,而且也能为城市规划、工业布局及国防建设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区域地下水资源分析计算的对象一般指浅层地下水,评价的重点是水量。多数地区以分析矿化度不大于2g/L的淡水资源为主,有些地区对矿化度2~5g/L的微咸水及大于5g/L的咸水也进行计算与评价。 地下水资源计算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大储量法、地下水动力学法、数理统计法及水均衡法等。水均衡法建立在地下水各补给项、各排泄项和地下含水层蓄变量等区域水平衡分析的基础上,是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常用的计算方法,本章将主要介绍这种方法。 第一节概述 一、地下水的垂直分布 地面以下水分在垂直剖面上的分布可以按照岩石空隙中含水的相对比例,以地下水面为界,划分为两个带:饱和带和包气带。在包气带,岩石的空隙空间一部分被水所占据,还有一部分为空气所占据。在大多数情况下,饱和带的上部界限,或者是饱和水面,或者覆盖着不透水层,其下部界限则为下伏透水层,如粘土层。 包气带(充气带)从地下水面向上延伸至地面。它通常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带: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管带。土壤水带的水分形式主要有结合水、毛细水和一些过路性质的重力水。中间带的水为气态水、结合水和毛细水。毛细管带内的水分含量随着距潜水面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在毛细管带中,压力小于大气压力,水可以发生水平流动及垂直流动。 饱和带岩石的所有空隙空间均为水所充满,有重力水,也有结合水。重力水是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 图5.1 地面以下水的分布

地下水资源现状

地下水资源现状

濮阳市地下水资源状况 水资源与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我国,水资源已成为城市建设规划、工农业生产布局及国土整治规划的制约条件之一。 地下水资源通常是指作为工农业和生活水水源使用的地下水。生产和生活需要利用而又可能利用的地下水,统称地下水资源,在一定期限内,能提供给人类使用的,且能得到恢复的地下淡水量,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由于地下水资源具有分布广泛、便于就地开采使用、水质较优、不易被污染、动态稳定、调蓄能力强等特点,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开发利用。但是,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不应超过补给量,否则会给环境带来较大危害,比如区域形成大规模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地下水污染等严重地质灾害。为了合理地、长期地使用地下水资源,在开发之前,一般均应对其量和质作出评价,以便据此制定其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规划。 一、我市地下水资源现状(埋深、动态变化) 濮阳市地处豫北黄河冲积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据濮阳气象站1954—2005年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608.3毫米,蒸发量1678.0毫米。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水量1067.6毫米(1963年),最小年降水量仅204.5毫米(1966年),年内降水量分配不均,多集中在7—9月份,而蒸发以5—6月份最为强烈。

气象条件决定了濮阳市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地区,濮阳市是我省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之一,水资源总量仅为7.53亿立方米,居全省的第14位,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21立方米,仅相当于全省的1/2,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0,一般干旱年缺水1.89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缺水2.96亿立方米。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及降水时空变化的影响,并且无蓄水工程,濮阳市的地表水资源实际可利用量很小,除引黄供水之外,地下水(特别是浅层地下水)是濮阳市重要的供水水源。特别随着我市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我市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加上水环境和水质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市地下水资源来源主要是浅层地下土层贮藏的地表渗水,以北金堤为界,黄河流域因受黄河侧渗的影响,地下水补给及时,水位偏高,一般在2--8米。海河流域因超采严重,加上外来水源少,补给欠缺,造成全市地下水量严重下降,已形成我省豫北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主要分布在北金堤以北的海河流域,漏斗区面积181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3%,最深地下水埋深南乐寺庄乡达30米,平均埋深23米(上世纪70年代平均埋深7米,90年代平均埋深20米,水文局提供)。 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是地下水采补均衡状态的直观表征,也是检验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方案执行情况(效果)的客观依据。为了给濮阳市区城市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自1989年起,市节水办在濮阳市区(城市规划区)建立了地下水动态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 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 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 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 1 / 16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水量评价:是对地下水源地或某一地区、某个含水层的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对所用计算方法的适宜性、水文地质参数的可靠性、资源计算结果精度、开采资源保证程度所做出的全面评价。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就是要回答一个地区或流域有多少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的地区分布、时间变化、质量标准、可靠程度)。同时还要研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少水量(各种用水的现状,近期和远景预测),以及供需平衡存在的问题。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用于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4种评价方法:开采—试验法、补给疏干法、水文分析法、开采强度法。 1、开采—试验法 在地下水的非补给期(或枯水期)按接近取水工程设计的开采条件进行较长时间的抽水试验,然后根据抽水量、水位降深动态或开采条件下的水量均衡方程求解出水源地枯季补给量,并以此量作为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 1、1适用条件 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如果一时很难查清补给条件而又急需做出评价是,则可打勘探开采孔,并按开采条件(开采降深和开采量)进行抽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直接评价开采量,这种评价方法,对潜水或承压水,对新水源地或旧水源地扩建都能适用。对于含水性不均匀的岩溶地区最为常用。主要适用于中小型水源地。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做区域性的水资源评价。 1、2计算方法 完全按开采条件抽水,最好从旱季开始,延续一至数月,从抽水到恢复水位进行全面贯彻,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形: (1)稳定状态:在长期抽水过程中,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趋于稳定状态,抽水量大于或等于需水量;抽停后,水位又能较快恢复到原始水位。则说明抽水量小于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有补给保证的,这时,实际的抽水量就是要求的开采量。 (2)非稳定状态: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不稳定,继续下降;停抽后,虽然水位有所恢复,但始终达不到原始水位,测说明抽水量已经超过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没有保证的,这时,可按下列方法评价开采量: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上篇] 2010-03-26 | 作者:| 来源: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大中小】【打印】 【关闭】 水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条件,是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核心。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问题是一个关系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水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水资源问题非常重视,要求全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水资源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水资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我国的水资源大为短缺,我们过去的认识很不够,必须引起全党十分重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地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地认识和掌握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是实施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原地质矿产部组织开展了第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于1984年底提出了评价成果:即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为8717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2940亿立方米。自第一次评价工作距今近20年来,由于受气候变化、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地下水开采量急剧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区域水循环条件已发生了改变,导致地下水资源无论在数量、质量和区域分布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次评价成果已不能反映当前地下水资源的实际状况。为此,国土资源部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对全国地下水资源进行了重新计算和评价,提出了评价成果。 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是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统一组织,中国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 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质性缺水的严重状况。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总是连枯连涝。时间上不均匀的水资源的变化需要由水库来调节。建国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水库,但由于水源工程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报率不高,难以吸引更多建设资金。这种由工程滞后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已达到631亿吨,这相当于我们每人每年排放40多吨的废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以长江流域为例,在废污水排放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分别占75%和25%左右,在流域涉及的18个省、市和自治区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苏、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废污水排放量占流域总量的%,是废污水的主要产生地。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有机物、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镉、铬、铅、砷等。在21个干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废污水量约占21个城市排放总量的%,武汉市占%,南京市占%,重庆市占%;四大城市合计占%,是长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于污染严重,长江岸边形成许多污染带,在干流21个城市中,重庆、岳阳、武汉、南京、镇江、上海6市累计形成了近600千米的污染带,长度占长江干流污染带总长的73%。 世界水资源现状 世界上水的总储量约有14亿立方公里,平铺在地球表面上约有3000米高。地球表面70%被水覆盖,因此有人把地球说成是蓝色星球,又叫水球。地球上的水%的水都分布在大洋和浅海中,这些咸水是人类无法直接利用的(要利用就要海水淡化,成本高)。陆地上两极冰盖和高山冰川中的储水占总水量的%,目前也无法直接利用。余下的%才是人类可直接利用的。从数字上可看出,水是丰富的,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极其有限的。若把一桶水比为地球上的水,可用的淡水只有几滴。

02第二章 地下水资源调查

第二章地下水资源调查 第一节地下水资源调查的目的、任务及工作步骤 一、地下水资源调查的目的与任务 地下水资源调查又称水文地质调查,其目的是查明天然及人为条件下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和运移特征,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变化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以及环境问题防治提供所需的资料。 虽然地下水资源调查的任务,视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精度要求而定,但都应查明地下水系统的结构、边界、水动力系统及水化学系统的特征,具体需查明下面3个基本问题: 1)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查明含水介质的特征及埋藏分布情况。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查明地下水的运动特征及水质、水量变化规律。 3)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不仅要查明地下水的化学成分,还要查明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条件。 地下水资源调查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其复杂性是由地下水自身特征所确定的。地下水赋存、运动在地下岩石的空隙中,既受地质环境制约又受水循环系统控制,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因此地下水资源调查需要采用种类繁多的调查方法,除采用地质调查方法之外,还

要应用各种调查水资源的方法,调查工作十分复杂。地下水资源调查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其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工程项目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和环境保护服务,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这就要求地下水资源调查人员既要掌握地下水的基本理论并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又要熟练掌握地下水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还要熟悉一些非专业的技术在地下水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方法。 二、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的步骤 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一般分三步进行,即准备工作、野外工作和室内资料整理工作。 (一)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准备、技术准备及物资后勤管理工作准备,而其核心是技术准备工作中调查设计书的编写。 1.地下水资源调查设计书的定义 设计书是调查工作的依据和总体调度方案,是完成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的关键环节,在编写设计书之前应充分收集、整理、研究前人资料,如水文、气象、地理、地貌、地质及水文地质等资料,根据现有资料,确定调查区的研究程度,对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存在问题有初步认识。 当缺乏资料或资料不足时,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踏勘,获得编制设计书所需的资料。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

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宁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过两吨。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对庄稼有好处,倒也罢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 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 以河北省为例,据《望》周刊的报道,这个人均水资源比以色列还少的地区,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盖着极度缺水这一重要事实。全省累计超采地下水600亿立方米,其中深层地下水300亿立方已无法补充。

地下水资源的重复量计算(1986年)

地下水资源的重复量计算(1986年) 地下水资源的重复量计算 (11986年) 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者之间,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作用,往往会相互转化,特别是地表 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问的转化更为频繁.根据资源量只计算一次的原则,把排泄和补给量项中,或 山丘与平原区的水资源中的重复计算或重复利用的量项分别清楚是十分必要的.依照现行的水资源 开发方式和评价方法,重复计算是由于分区(分不同的计算区),分类(分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 及?[总(计算水资源总量)而引导出来的重要问题,如果单独计算某一计算区某个资源量而不汇总 时,则没有重复计算量的问题,但无论评价什么资源,大都免不了要汇总,要汇总便应扣除重复计 算量,否则就会夸大资源量.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可把重复计算量分为两类,一类是地表水资源与 地下水资源间的重复计算量;另一类是地下水资源问的重复计算量.现在把这两类重复量的概念和 计算方法分述如下. 一 ,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间的重复计算量 地表水资源一般指天然地表水资源,它由河川径流和还原水量组成,为简便计算,这里仅以河 川径流来代表地表水资源.同样地下水资源也应指地下水天然资源,这里所指的是"细则"规定的 现状条件下的地下水资源.河川径流与地下水资源问的重复计算量的概念和计算

问题分述如次: 1,山丘区的河川基流量,即山丘区的地下水资源,全部是河川径流的重复计算量. 设山丘区的河川径流为Rm,地下水资源为Gm,重复计算量为Drgm,则山丘区的水资源总量 Wm为 Wm=Rm+Gm—Drgm (1) 式中:Gm由二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河川基流Q基,也是地下水资源的主要部分.如图中的BDACB 所示.另一部分为山前侧向流出量Q删港,如地下水资源图中的ACBA所示.故山丘区地下水资源 Gm为 Gm=Q基+Q侧津 (2) 地下水资源与河川径流间的重复计算量是Q基,即山丘区重复Drgm图中的阴影部分.所以山丘 的水资源总量,是河川径流加上山前侧向流出量,即: W=R+(Q基+Q侧溶)一Q墓=R+Q侧港 (3) 2,平原区的地表水体补给量,即平原地下水资源的一部分,既是平原区河川径流的重复计算量, 又是山丘区地下水资源的重复计算量. 先叙述平原地表水体补给量与平原区河川径流的重复问题.平原的地表水体补给,包括湖泊, 水库,河道,渠系,田问灌溉和人工回灌补给量.这些地表水体一部分来自平原本身,另一部分来 自上游山丘区,来自山丘区的水量放在后面叙述,这里先研究来自平原区本身的水量,设平原区的 河川径流为R,地下水资源为G,重复计算量为Dgp,则平原区水的资源总量w为: WpRp+Gp—Drgp (4) 79

中国地下水资源概况

中国地下水资源概况 摘要:地下水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其资源量、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人类日常生活,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种资源流失及资源污染层出不穷,地下水资源当然也无法避免。因此,了解地下水的资源量和质量情况,保护地下水资源已成为重中之重。故此针对地下水水资源量及质量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水资源的保护措施。 关键字: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水质存在问题保护措施 引言:地下水资源量是指某时段内地下含水层接收降水、地表水体、侧向径流及人工回灌等项渗透补给量的总和。其中,地表水体渗透补给量由湖泊(水库、坑圹)周边渗透补给量、河道及渠系渗透补给量和田间灌溉入渗补给量组成。某时段地下水资源量的大小与该时段的降水量大小和强度、地表水体的特征(如湖泊、水库、坑圹的分布面积及水面高程,河道、渠系的长度、宽度、水位及过水时间长短,灌溉次数及灌水定额大小等)、人工回灌的规模、包气带岩性、厚度及渗透性能、地下水埋深等项因素有关。由于各年的降水量大小及强度、地表水体特征、地下水埋深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各年的地下水资源量亦不相同,有时差异很大。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正文: 一、地下水资源量 (一)全国地下水资源量 我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占国内水资源总量的1/3,地下淡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8837亿立方米,并呈“南多北少”格局。南方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的69%,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量达1991亿立方米。北方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仅占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的31%,可开采资源量也只相当于南方的77%。面积占全国总面积35%的西北地区地下淡水天然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13%。 我们对2006—2010年的地下水资源量进行整理 2006年全国矿化度≤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7643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668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28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309亿m3。2006年全国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734亿m3,其中北方六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06亿m3,占全国总补给量的81.1%。北方平原地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总补给量的48.2%、38.8%、8.4%和4.6%。 2007年全国矿化度≤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7617亿m3,其中平原区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试行) 前言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试行)》(以下简称《补充细则》)是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有关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和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部分的要求,由我院组织编制的,目的是为《大纲》规定的有关要求提供必要的技术方法,以补充所发《细则》的不足。 为叙述上的便利,本《补充细则》在六~九及十一各部分提供的技术方法除特别指明者外均是针对矿化度M≤1g/L和1g/L<M≤2g/L范围的浅层地下水。 本《补充细则》内容包括:有关地下水和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等概念的界定;要求详细调查统计的基础资料;各级类型区的划分技术方法;各水文地质参数的影响因素及确定方法;各项补给量、排泄量、浅层地下水蓄变量、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各成果图件的编图说明及参考图例;各成果表的表式样、填表要求及各量纲单位、精确位数、尾数取舍要求。 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必要的资料条件差异都很大,本《补充细则》列举的技术方法难以充分满足各地的特殊情况和问题,因此,在不违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制订和采用其它技术方法。此外,由于我们经验不足,《补充细则》中有些要求尚缺少充足的分析研究依据,有些方法应用还不广泛,还可能存在不当甚至错误之处,因此,希望各地将那些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函告我院,以便修改、补充、更正。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2年10月 一、地下水和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的概念 1.本次规划中的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表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饱和重力水。赋存在包气带中非饱和状态的重力水(即土壤水)以及赋存在含水层中饱和状态的非重力水(如结合水等),都不属于本次规划界定的地下水。

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总结

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学术 报告总结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段永侯 (二○○五年十二月七日海口市) 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2月6~10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会议得到了全国广大水文地质工作者的积极响应与支持,与会代表262人,是近年来水工环地质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性会议。会议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讨论热烈,学术气氛浓厚。 它既是广大水文地质工作者近十年来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领域取得成果的一次大检阅,也是为明年在我国召开的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的一次预演。 一、会议规模宏大,论文内容丰富,具有里程碑意义 大会共收到论文全文和摘要275篇:其中关于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及特征分析的44篇;地热资源分布和勘探开发的14篇;模型研究的9篇;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的9篇;同位素研究的4篇;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研究的4篇;技术方法方面的3篇,其它均为专题论述和探讨的文章。大会特邀学术报告4篇,大会学术报告8篇,分组学术报告57篇。这些成果都是近十年来在各个领域探索实践的结晶,会议论文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应用研究,大量的是应用方面的勘查研究。历史上类似的学术会议1987年在杭州开过一次,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2000年在巴西里约召开的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2004年在意大利召开的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都不同程度地反映过我国水文地质的勘查研究成果。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为中小型的和专题的会议,2004年先后召开过海岸带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天津)会议、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与可持续利用(西安)会议。所以说,

这次会议及明年将召开的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新一轮水资源评价结果集中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水文地质工作的重大成果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科学认识和掌握水资源的特征和分布规律,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基础。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城乡居民生活,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持生态平衡,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地表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根据2000~2002年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多年平均为8837亿m3,约占全国水资源量的1/3,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量多年平均为3527亿m3。地下水供水份额约占全国供水量的18~19%,这一点和美国有点相似,美国地下淡水占全部淡水的22%,但它提供了62%的饮用水,大约50%的美国人口和97%的农村人口以地下水供水作为其主要的饮用水源。当我国1995年完成了全国范围的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700多个县市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130多万平方公里的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数千个城镇和工矿供水水源地勘查及50多年的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之后,水文地质工作如何部署,是摆在我国水文地质工作者面前的重大战略问题。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北方11个平原和盆地、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四川盆地红层地区进行区域水资源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同时启动了严重缺水地区抗旱打井示范工作,以解决群众饮水的燃眉之急。这次学术研讨会全面反映了近几年取得的显着成效,这说明我们的工作方向是正确的,工作部署是合理的,是贯彻“两个更加”和“以人为本,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实践。 三、大会特邀报告和大会学术报告,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国水文地质的发展水平和趋势 袁道先先生的《中国岩溶动力系统与碳循环》是与国际接轨的项目,是IGCP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驱动岩溶形成、调节大气温室气体、缓解环境酸化、驱动元素迁移、影响生命、形成有用矿产和纪录环境变化的岩溶动力系统功能划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王广才教授介绍了“十一五”水工环地质优先资助领域,为我们申报立项指出了方向。按照国土资源大调查“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水文地质处文冬光处长介绍了近期地质大调查水文地质工作:1、全国地下水

中国水资源现状及建议

中国水资源现状 (陇东人作品)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1)降水总量。1956-1979年间的平均年降水总量为6.2万亿立方米,折合降水深为648mm,比全球陆地平均值低约20%。受气候和地形影响,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台湾省多年平均年降水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则不足25mm。 (2)河川径流量。在我国,降水量中约有56%通过陆面蒸发返回空中,其余44%形成径流。全国河川径流量为2.7万亿立方米,折合径流量深为284mm。其中地

下水排泄量为6780亿立方米, 约占27%;冰川融水补给量为560亿立方米, 约占2%;从国境外流入的水量约为172亿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根据陆面蒸散发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国土壤水通量约为4.2万亿立方米(约占降水总量的67%),其中约有16%通过重力作用补给地下含水层,最后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余3.5万亿立方米消耗于土壤和植被的蒸散发。 (4)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系指与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地下水总补给量。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约为8288亿立方米,其中有6762亿立方米分布于山丘区,1874亿立方米分布于平原区,山区与平原区的重复交换量约为348亿立方米。 (5)水资源总量。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量,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比河川径流量多的1009亿立方米水量,是平原、山间河谷与盆地中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部分水量。在不开采地下水的情况下,这部分水量以潜水蒸发的形式消耗,通过地下水开采,可以从蒸发中夺取部分水量加以利用。经过计算,平均年潜水蒸发量在北方平原地区为844亿立方米,在南方平原地区为119亿立方米。 中国的水贫穷到什么地步呢? 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33亿。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