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名词解释

生名词解释
生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B

必需基因:一些基因在突变时会引起致死表型,这些基因被称为必需基因。

表达载体:是指一类用来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外源基因的载体。

C

操纵子:指启动基因、操纵基因和一系列紧密连锁的结构基因的总称,转录的功能单位。

沉默子:与增强子作用相反,能抑制上游或下游基因转录DNA序列称为沉默子。

cDNA文库:以mRNA为模板,经反转录酶催化,在体外反转录成cDNA,与适当的载体连接后转化受体菌,则每个细菌含有一段cDNA,并能繁殖扩增,这样包含着细胞全部mRNA信息的cDNA克隆集合称为该组织细胞的cDNA文库。

重复序列:真核生物染色体基因组中重复出现的核苷酸序列,这些序列一般不编码多肽,在基因组内可成簇排布,也可散布于基因组。

巢式PCR:一种变异聚合酶链反应,使用两对(而非一对)PCR引物扩增完整的片段。

D

第一信使:细胞间通讯的信号分子主要有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等,这些都是细胞分泌的化学信号分子,又称第一信使。

第二信使:主要分布于胞浆内的信号分子有环腺苷酸、环鸟苷酸、钙离子、肌醇三磷酸和二酰甘油等,这些胞内信号分子相对应其第一信使而言,又称为第二信使。

断裂基因: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互相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去除非编码区再连接后,可翻译出由连续氨基酸组成的完整蛋白质,这些基因称为断裂基因.

蛋白质组学:是在基因组学的基础上,从整体水平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的组成、功能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蛋白质芯片:是一种高通量的蛋白功能分析技术,可用于蛋白质表达谱分析,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甚至DNA-蛋白质、RNA-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筛选药物作用的蛋白靶点等。

蛋白质免疫共沉淀:是利用抗原蛋白质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以及细菌蛋白质的特异性地结合到免疫球蛋白的FC片段的现象活用开发出来的方法。

代谢组学:通过考察生物体系受刺激或扰动后其代谢产物的变化或其随时间的变化,研究生物体系的代谢途径的一种学科。

多重PCR:是在同一PCR反应体系里加上二对以上引物,同时扩增出多个核酸片段的PCR反应。

多克隆位点:DNA载体序列上人工合成的一段序列,含有多个限制内切酶识别位点。能为外源DNA提供多种可插入的位置或插入方案。

定量PCR:引入荧光标记分子,通过对PCR扩增反应中每一个循环产物荧光信号的实时检测,计算PCR产物量,从而实现对起始模板的定量分析。

DNA重组技术:指将一种生物的基因与载体分子在体外进行拼接重组,转入另一生物体细胞内,使之扩增并且表达出新性状。

F

反式作用因子:凡直接或间接与顺式元件相互作用并影响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统称为反式作用因子。

反义寡核苷酸技术:是应用反义寡糖核苷酸类药物通过Waston-Crick碱基配对与细胞内核酸特异结合形成杂交分子,从而在转录和翻译水平抑制特定基因表达的基因治疗技术,是一种新的药物开发方法。

分子杂交:利用不同来源但互补配对的核酸单链之间能够特异性地结合形成杂合双链的特性,从而对目的核酸分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技术。

分子克隆:是指将一种生物的基因与载体分子在体外进行拼接重组,转入另一生物体细胞内,使之扩增并且表达出新的性状。

G

隔离子:真核基因组内能限定独立转录活性结构域的DNA元件称为隔离子。

干扰小RNA:在Dicer酶的作用下,双链RNA被裂解成21~23个核苷酸的小分子片段,称为干扰小RNA。

感受态细胞:经过适当处理后容易接受外来DNA进入的细胞。

H

后基因组学:利用结构基因组学提供的信息和产物,发展和应用新的实验手段,在基因组或系统水平上全面地分析基因组中所

有基因功能的学科。

J

基因:是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以及病毒的DNA和RNA分子中具有遗传效应的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的基本单位。

基因表达:主要涉及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产物包括转录体、多肽和蛋白质。

基因表达调控:从DNA到蛋白质的过程叫基因表达,对这个过程的调节即为基因表达调控。

基因组:细胞或生物体中一套完整单倍体的遗传物质总和,包括所有的基因和基因间区域。

基因组学:指对所有基因进行基因作图、核苷酸序列分析、基因定位和基因功能分析的一门科学。

基因组文库:把某种生物基因组的全部遗传信息通过克隆载体贮存在一个受体菌克隆子群体中,这个群体即为这种生物的基因组文库。

基因芯片:DNA芯片又叫做基因微阵列,寡核酸芯片,或DNA微阵列,它是通过微阵列技术将高密度DNA片段阵列以一定的排列方式使其附着在玻璃、尼龙等材料上面。由于常用计算机硅芯片作为固相支持物,所以称为DNA芯片。

基因靶向技术:是指对一个结构已知但功能未知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设计实验,将该基因去除,或用其他相近基因取代,然后从整体上观察实验动物,推测相应基因的功能。

基因治疗:是以基因转移为基础,将某种遗传物质导入患者细胞内,使其在体内表达并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基因诊断: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技术,从DNA/RNA水平检测分析基因的存在和结构、变异和表达状态,从而对疾病做出诊断的方法。

基因工程:是指将一种生物的基因与载体分子在体外进行拼接重组,转入另一生物体细胞内,使之扩增并且表达出新的性状。

酵母双杂交技术:是在真核模式生物酵母中进行的,研究活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对蛋白质之间微弱的、瞬间的作用也能通过报告基因的表达产物敏感地检测得到。

K

克隆:指通过无性生殖而产生的遗传上均一的生物群,即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组成的一群细胞或者生物的个体。

克隆载体:通常是在天然的质粒、噬菌体、病毒的基础上经过人工构建而成的。

M

免疫组学:研究免疫相关的全套分子、它们的作用靶分子及其功能。

N

粘性末端:当限制性内切酶在一特异性的碱基序列处切断DNA时,就可在切口处留下几个未配对的核苷酸片段,这些片断可以通过重叠的5‘末端形成的氢键相连,或者通过分子内反应环化,叫做粘性末端。

P

PCR:是一种利用DNA变性和复性原理在体外进行特定DNA片段高效扩增的化学反应。

平末端:当限制酶从识别序列的中心轴线处切开时,切开的DNA两条单链的切口,是平整的,这样的切口叫平末端。

Q

启动子:位于基因编码区上游并为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和启动转录的DNA序列,称为启动子。

R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描述人类基因组和其他模式生物体基因组特征,在整体上破译遗传信息,发展基因组新技术,并阐明与此相关的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的一个国际性研究项目。

人类基因组多态性: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基因组的DNA序列不断地发生变异,这些变异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或中性的,它们其中的一些被保存下来,导致了不同种族、群体和个体间基因组的差异或多态性。

RT-PCR:一种将RNA逆转录合成cDNA与PCR技术结合起来、分析基因表达的一种快速灵敏的方法。

RNA干扰:生物体内一些小的dsDNA分子能够高效、特异性地诱导同源的mRNA降解,从而关闭基因表达或使其沉默,这个过程称为RNA干扰。

S

顺式作用元件:参与RNAP识别、结合、转录的启动和速率调节的因素繁多,这些调节转录的DNA片段称为顺式作用元件

受体:是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些天然分子,能够识别和结合有生物活性的化学信号物质,从而启动一系列信号转导,最后产生

相应的生物学效应。

生物芯片:是以微电子系统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依托,在固性基质表面构建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将生命科学研究中的许多不连续过程。

T

糖组学:是对糖链组成及其功能研究的一门学科,是基因组学的后续和延伸。

X

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对环境信号的应答,启动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最终调节基因表达和代谢生理反应,称为细胞信号转导。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利用该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此DNA时,便会产生与正常不同的限制性片段,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中会出现不同长度的限制性片段类型,即限制性片段多态性。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一类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内部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产生切割作用的核酸水解酶。

Y

原位PCR:将PCR技术的高效扩增与原位杂交的细胞定位结合起来,从而在组织细胞原位检测单拷贝或低拷贝的特定的DNA或RNA序列。

原位杂交:是指将特定标记的已知顺序核酸为探针与细胞或组织切片中核酸进行杂交,从而对特定核酸顺序进行精确定量定位的过程。

印迹技术:将核酸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通过一定方式转移并固定到支持膜上以便于进一步分析的方法。

Z

终止子:基因编码区下游能促使RNAP识别并终止RNA合成的DNA序列,称为转录终止子。

增强子:能加强其上游或下游基因转录的DNA序列称为增强子。

转录组学:是指一种生物基因组表达的全部转录产物的总称,包括某一环境条件、某一生命阶段、某一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生命体的细胞或组织所表达的基因种类和水平。

转基因技术:就是将外源性基因转移到细胞内的方法,以研究该基因在转移后的表达和功能发挥情况。

转导:由噬菌体将一个细胞的基因传递给另一细胞的过程。

转化:通过自动获取或人为地供给外源DNA,使细胞或培养的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表型,这就是转化作用。

质粒:是附加到细胞中的非细胞的染色体或核区DNA原有的能够自主复制的较小的DNA分子。

简答题:

比较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组织结构

(1)组织结构的异同:①原核细胞有细胞膜,无核膜,染色体是由一个环状DNA分子构成的单个染色体,无核仁,缺少细胞器,核糖体为70s,含有叶绿素a的膜层结构,细菌具有菌色素,细菌具有裸露的质粒DNA,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氨基糖与壁酸,无细胞骨架,以无丝分裂为增殖方式②真核细胞有细胞膜,有核膜,染色体有两个以上,由线状DNA与蛋白质组成,有核仁,有多种细胞器,核糖体为80s,具有叶绿素a与b,核外DNA为线粒体DNA和叶绿素DNA,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有细胞骨架,以有丝分裂为主要增殖方式(2)基因表达调控的异同:①原核细胞DNA简洁而有效,无多余序列.当基因表达时,转录形成的mRNA直接与核糖体结合开始翻译蛋白质②真核细胞DNA含量远远大于原核细胞,充分的遗传物质使它形成一些特殊的基因结构,如重复序列、内含子、假基因等.真核细胞的基因在表达过程中,出现转录后对mRNA进行加工的过程,真核细胞的DNA存在于细胞核中,而翻译所需的核糖体在细胞质中,形成mRNA从细胞核中出来进入到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翻译出相应的蛋白质。

分子杂交与印迹技术有何应用?

基因组作图,测定基因的拷贝数,RNA的相对分子质量、丰度和基因表达,特异蛋白质检测与半定量分析,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何谓蛋白质组学?其研究内容包括有

蛋白质组学是在基因组学的基础上,从整体水平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的组成、功能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建立在cDNA阵列mRNA 表达谱的基因功能分析,基因组范围的酵母双杂交,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到蛋白质表达、测定和结构分析等诸多不同试验方法相互融合基础上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①对蛋白质表达模式的研究②对蛋白质功能模式的研究。

何谓质粒?请描述其结构、功能特点?

质粒是一类存在细菌细胞中独立于染色体DNA而自主复制的双链环状结构的DNA分子,小的为2~3kb,大的可达数百kb.大部分的质粒虽然都是环状构形,然而目前也发现有少数的质粒属于线性构形.天然质粒的DNA长度从数千碱基对至数十万碱基对都有.质粒天然存在于这些生物里面,有时候一个细胞里面可以同时有一种乃至于数种的质粒同时存在.质粒的套数在细胞里从单一到数千都有可能.有时有些质粒含有某种抗药基因.有一些质粒携带的基因则可以赋予细胞额外的生理代谢能力,乃至于在一些细菌

中提高它的致病力.一般来说,质粒的存在与否对宿主细胞生存没有决定性的作用.它是基因工程最常见的运载体.

简述基因治疗的总体策略?

①基因替代和基因矫正治疗②代偿性基因治疗③基因补偿治疗④基因失活性治疗⑤调控性基因治疗⑥应用“自杀基因”的基因治疗⑦免疫修饰性基因治疗⑧化疗保护性基因治疗⑨特异性细胞杀伤性基因治疗⑩生殖细胞基因治疗。

简述基因诊断的应用?

①遗传性疾病的基因诊断②恶性肿瘤的基因诊断③感染性疾病的基因诊断④基因诊断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⑤疾病易感性的基因诊断⑥基因诊断在器官移植组织配型中的应用。

简述基因诊断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技术,从DNA/RNA水平检测分析基因的存在和结构、变异和表达状态,从而对疾病做出诊断的方法。特点:①特异性高②灵敏度高③稳定性高④诊断范围广⑤临床应用前景好。

简述基因诊断的内容及基本策略?

内容:①检测正常基因②检测与致病有关的突变基因③进行基因连锁分析④检测基因中酶切点的改变⑤检测基因转录产物mRNA。基本策略:①检测已知的能产生某种特定功能蛋白的基因②检测与某种遗传标志连锁的致病基因③检测表型克隆基因。

简述重组体有哪些筛选和鉴定的方法?

(1)遗传学方法:①抗生素抗性筛选②遗传标志补救筛选③噬菌斑筛选(2)免疫学方法(3)分子生物学方法:①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图谱分析②核酸探针杂交检测法③聚合酶链反应④核苷酸序列测定.

简述G蛋白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

激素配体与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后导致受体构象改变,其上与Gs结合位点暴露,受体与Gs在膜上扩散导致两者结合,形成受体-Gs 复合体后,Gsα亚基构象改变,排斥GDP,结合了GTP而活化,α亚基从而与βγ亚基解离,同时暴露出与环化酶结合位点;α亚基与环化酶结合而使后者活化,利用ATP生成cAMP.cAMP产生后,与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PKA)的调节亚基结合,并使PKA的调节亚基和催化亚基分离,活化催化亚基,催化亚基将代谢途径中的一些靶蛋白中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磷酸化,将其激活或钝化.信号传导的终止是依赖于cAMP信号的减少完成的.在G蛋白活化一段时间后,α亚基上的GTP酶活性使结合的GTP水解为GDP,亚基恢复最初构象,从而与环化酶分离,环化酶活化终止,α亚基从新与βγ亚基复合体结合.这样减少了cAMP的产生,同时cAMP的磷酸二酯酶(PDE)的催化下降解生成5'-AMP.当cAMP信号终止后,靶蛋白的活性则在蛋白质脱磷酸化作用下恢复原状。

简述细胞内Ca2+信号调控的机制?

当细胞受胞外信号刺激时,Ca2+分别通过质膜和内质网上的Ca2+通道由胞外和内质网进入胞浆中,使胞浆中Ca2+迅速由静息态浓度升到激活态浓度,使细胞内Ca2+信号产生.在胞外刺激信号消失时,依靠质膜和内质网上钙泵和质膜上Na+-Ca2+交换体,使胞浆Ca2+排出胞外和转移到内质网中,使胞内Ca2+信号消失.

简述核受体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由约8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有2个锌指结构,各种受体的C端氨基酸长度相似,有相当的保守性;而N端各种受体长度不同,保守性差.功能:有三个功能区,即C端为激素结合区,N端为受体调节区,中部为DNA结合区①在非活性受体上的C端和中部结合一种抑制蛋白热休克蛋白90,它妨碍了受体与DNA的结合②激素与C端结合,改变了构象,使抑制蛋白解离下来,从而使受体DNA 结合区暴露而活化③激素-受体复合物与DNA上的激素反应元件结合并调节基因转录.

简述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

①鉴定人类的全部基因,推动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②将把人类带入基因医学的新时代③推动了模式生物基因组的研究④促进

学科交叉与重组.

简述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

制作高分辨率的人类基因的遗传图和物理图,最终完成人类和其他重要模式生物全部基因组DNA序列的测定。遗传图又称连锁图,通过计算连锁的遗传标志之间的重组频率,确定它们的相对距离;物理图是通过测定遗传标志的排列顺序与位置而绘制成的,即以一段已知核苷酸的DNA片段为“位标”,以DNA实际长度为“图距”的基因图谱;转录图又称cDNA图或表达序列图,

是一种以表达序列标记为位标绘制的分子遗传图谱;序列图及人类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图,是人类基因组在分子水平上最高层次、最详尽的物理图。

简述描述PCR技术的基本原理?

原理:该技术是在模板DNA、引物和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存在下,依赖于DNA聚合酶的酶促合成反应。DNA聚合酶以单链DNA为模板,借助一小段双链DNA来启动合成,通过一个或两个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与单链DNA模板中的一段互补序列结合,形成部分双链。在适宜的温度和环境下,DNA聚合酶将脱氧单核苷酸加到引物3′-OH末端,并以此为起始点,沿模板5′→3′方向延伸,合成一条新的DNA互补链。

简述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

是将要分离的目标分子作为模板分子,将它与交联剂在聚合物单体溶液中进行聚合制备得到单体一模板分子复合物,然后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出去模板分子,便得到“印迹”下目标分子的空间结构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在这种聚合物中形成了与模板分子在空间和结合位点上相匹配的具有多重作用位点的空穴,这样的空穴对模板分子具有选择性。

简述分子克隆中常用的工具酶及其

①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外源DNA、保护自身DNA②DNA连接酶:借助ATP或NAD水解提供的能量催化DNA链的3'羟基基团与5'磷酸基团生成磷酸二酯键③DNA聚合酶I:合成双链cDNA的第二条链;修复DNA片段的3'末端;标记探针的3'末端;DNA序列分析④末端转移酶:将脱氧核苷酸加到双链DNA分子的3'-OH上,标记探针或者构建人工黏性末端⑤碱性磷酸酶:有效防止载体自身环化,保持线性结构,从而提高重组效率.

基因病的主要分为哪几类?

①单基因病,它是由于单个基因突变所引起的一类疾病,如血友病、地中海贫血等②多基因病,它是由多个基因突变综合作用所引起的疾病,这类疾病虽不如单基因病种类多,但有不少属常见病,如恶性肿瘤、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及某些先天畸形等③获得性基因病,指外源性基因侵入机体,在体内通过其本身或其编码产物,引起机体产生疾病,一旦将其清除便可获得痊愈。

基因芯片技术在医学领域有哪些应用?

不仅可以对大量的生物样品进行平行、快速、敏感、高效的基因分析,如大规模筛查由基因突变所引起的疾病,而且在DNA序列分析、基因表达分析,基因诊断、基因组分析和后基因组研究以及高通量药物筛选、新药发现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

目的基因和载体连接的主要方法有

①用DNA连接酶连接具有互补粘性末端的DNA片段②用T4DNA连接酶直接将平末端的DNA片段连接起来,或是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给具平末端的DNA片段加上poly(dA)-poly(dT)尾巴之后,再用DNA连接酶将它们连接起来③先在DNA片段末端加上化学合成的衔接物或接头,使之形成粘性末端之后,再用DNA连接酶将它们连接起来.

PCR反应的体系有哪些必需成分组成?

①DNA模板②引物③TaqDNA聚合酶④反应缓冲液⑤dNTP⑥Mg2+。

Q

请描述基因诊断的常用技术方法有

①核酸分子杂交技术②限制性内切酶酶谱分析法③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④PCR技术⑤DNA芯片⑥基因测序。

请说明双抗生素筛选的原理?

大多数治理载体带有抗生素抗性标记的特征,当带有完整抗性基因的载体转化无抗性细菌后,被转化的阳性菌落获得抗生素抗性基因而存活,未转化菌不能存活。

请说明蓝白斑筛选的原理?

单独存在的α及ω片段均无β-半乳糖苷酶活性,只有宿主细胞与克隆载体同时共表达这两个片段时,宿主细胞内才有β-半乳糖苷酶活性,在诱导剂存在时使特异性底物转变为蓝色化合物,菌落呈现蓝色,这就是所谓的α-互补.重组时外源DNA片段插入lacZ’基因并使其失落后,则不能表达α片段,结果转化菌呈现白色菌落,即为蓝白斑筛选。

请简述人类基因组的基本概貌?

是描述人类基因组和其他模式生物体基因组特征,在整体上破译遗传信息,发展基因组新技术,并阐明与此相关的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的一个国际行研究项目。作为人类生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解读和研究了人类的遗传物质DNA,它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国计民生,特别是生物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请描述实时定量PCR技术的基本原理?

引入荧光标记分子,通过对PCR扩增反应中每一个循环产物荧光信号的实时检测,计算PCR产物量,从而实现对起始模板的定量分析。

请描述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前景?

①药物筛选和新药开发:用芯片作大规模的筛选研究可以缩短临床药物筛选所用时间,提高效率,降低风险②疾病诊断:高度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快速简便;可同时检测多种疾病③环境保护:可以快速检测污染微生物或有机化合物对环境、人体、动植物的污染和危害,也能够通过大规模的筛选寻找保护基因,制备防治危害的基因工程药品、或能够治理污染源的基因产品④司法:未来可以建立全国甚至全世界的DNA指纹库以尽快、准确的破案⑤现代农业:基因芯片技术可以用来筛选农作物的基因突变,并寻找高产量、抗病虫、抗干旱、抗冷冻的相关基因,也可以用于基因扫描及基因文库作图、商品检验检疫等领域⑥研究领域:包括基因表达检测、寻找新基因、杂交测序、基因突变和多态性分析以及基因文库作图以及等方面。

请描述RNA干扰的机制?

①在细胞质中,内源性或外源性长dsDNA与Dicer酶的dsDNA结合去结合形成Dicer-dsDNA复合物,在Dicer酶的RNA酶活性作用下将长dsDNA剪切成siRNA,从而启动RNAi反应②siRNA结合一个核酶复合物形成RNA诱导的沉默复合物③在RISC复合物中,以siRNA的单链作为引物,以mRNA为模板,在细胞内一种RNA指导的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可合成出mRNA的互补链,使mRNA也形成了dsRNA.

请描述RNA干扰技术的应用?

①应用于功能基因组学研究②用于抗病毒治疗③用于基因治疗④有望作为研究信号传导通路的新途径.

如何进行重组体的筛选和鉴定?

①筛选出带有载体的克隆②接着筛选出带有重组体的克隆③最后筛选出带有特异目的基因的克隆.

什么是基因治疗?分为哪几类?

基因治疗是以基因转移为基础,将某种遗传物质导入患者细胞内,使其在体内表达并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分类:①根据靶细胞分类,可分为生殖细胞基因治疗与体细胞基因治疗②根据基因治疗实施路线分类,可分为间接体内基因治疗与直接体内基因治疗③根据转移基因在靶细胞染色体上整合特点分类,可分为同源重组与随机整合法。

什么是基因工程?有哪些应用?

基因工程从狭义上讲,是指将一种生物的基因与载体分子在体外进行拼接重组,转入另一生物体细胞内,使之扩增并且表达出新

的性状.应用:①对人类遗传信息的认识②基因工程药物与疫苗③转基因动物和植物④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什么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请描述II类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一类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内部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产生切割作用的核酸水解酶。作用模式:大部分II类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序列为4~6个碱基对、具有回文结构的DNA片段,水解DNA分子的磷酸二酯键均产生含5’磷酸基团和3’羟基基团的末端.有两种切割方式:错位切割和垂直切割,分别产生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细胞间和细胞内通讯的信号分子有哪

①细胞间通讯的信号分子有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等②细胞内通讯的信号分子有环腺苷酸、环鸟苷酸、钙离子、肌醇三磷酸和二酰甘油等③细胞分泌化学信号的作用方式有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突触传递四种。

作为克隆载体的质粒应具备哪些特点?

①分子量小、多拷贝、松弛控制型②具有多种常用的限制性内切酶的单切点③能插入较大的外源DNA片段④具有两个以上的遗传标记物,便于鉴定和筛选⑤对宿主细胞无害。常用的质粒载体大小一般在1kb至10kb之间,如PBR322、PUC系列、PGEM系列和pBluescript等。

质粒载体应具备什么特征?其主要用途

①是染色质外的双链共价闭合环形DNA②能自主复制,是能独立复制的复制子③质粒对宿主生存并不是必需的.用途:这些用途包括通过组织化学方法肉眼鉴定重组克隆、产生用于序列测定的单链DNA、体外转录外源DNA序列、鉴定片段的插入方向、外源基因的大量表达等。

在乳糖培养介质中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

包括启动子和操纵基因阻遏子,以及结构基因、编码通透酶和编码硫代半乳糖苷转乙酰基酶。转录时RNA聚合酶首先与启动子结合,通过操纵区向右转录,转录从O区中间开始,按Z→Y→A方向进行,每次转录出来的一条mRNA上都带有这3个基因,转

录的调控是在启动区和操纵区进行的①无乳糖时,调节基因lacI编码阻遏蛋白,与操纵子基因O结合后抑制结构基因转录,不产生代谢乳糖的酶②只有乳糖存在时,乳糖可以与lac阻遏蛋白结合,而使阻遏蛋白不与操纵基因结合,诱导结构基因转录,代谢乳糖的酶产生以代谢乳糖③葡萄糖和乳糖同时存在时,葡萄糖的降解产物能降低cAMP的含量,影响CAP与启动基因结合,抑制结构基因转录,抑制代谢乳糖的酶产生。

药理学名词解释 (2)

药理名词解释 1、离子障(ion trapping):绝大多数药物均为弱酸性或弱碱性电解质,在体液内均不同程度的解离。分 子状态的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脂质层的现象。 2、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 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 3、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经任何给药途径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称~。 4、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 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 5、肝药酶(非专一性酶):存在于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上可促进药物转化的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6、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 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呈正比,也称线性动力学(linear kinetics)。 TD:大多数药物属于、比率恒定、半衰期=0.69/k。 7、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 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也称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kinetics)。TD:少数药物属于、半衰期可变。 8、稳态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Css):等量等间隔连续多次给药,经4~5个半衰期后,血 药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称为~,亦称为坪值。TD:消除药量与吸收药量相等、水平波动在有效浓度和中毒浓度之间、坪值波动与每次剂量和给药间隔呈正比、达坪时间与半衰期呈正比、首剂加倍立即达坪。 9、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期长短可反映药物消 除速度。 10、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即是单位时间内有多 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11、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 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 12、再分布(redistribution):首先分布到血流量大的脑组织发挥作用,随后由于其脂溶性高又向血流 量少的脂肪组织转移,以致病人迅速苏醒,这种现象称为药物在体内的~。 13、绝对生物利用度:以血管外的AU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和静脉注射的AUC的比值。 14、相对生物利用度:对同一血管外给药途径的某一种药物制剂的AUC与相同的标准制剂的AUC的比值。 15、效能(efficacy)或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Emax):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 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其效应不再增加,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16、效价强度(potency);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效价强度越大。 17、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即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18、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包 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反映、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 19、戒断症状withdrawal/abstinence syndrome:反复用药,促使机体不断调整新陈代谢水平,以适应 在外源性物质作用下进行生理活动,维持机体基本功能,即所谓适应性。一旦停药,代谢活动发生改变,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难以忍受的症状,如兴奋、失眠、流涕、出汗、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 20、耐受性(tolerance):连续多次反复给药,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起作用。分为 急性耐受性与交叉耐受性 21、耐药性(drug resistance):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22、依赖性(dependence):是在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理性的或是精神性的依 赖和需求,分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具有耐受性证据或停药症状)和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是需要药物缓解精神紧张和情绪障碍、但无耐受性和停药症状的一种依赖性)。 23、调节痉挛()动眼神经或毛果芸香碱作用后环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造成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 于本身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此时只适合于视近物,而难以看清远物,这种作用即调节痉挛。 24、抗胆碱酯酶药:是一类能与ACHE牢固结合,但水解较慢,使AchE活性受抑,从而使胆碱能神经末梢 释放乙酰胆碱堆积,产生拟胆碱作用的药物,分为易逆性和难逆性。 25、调节麻痹():阿托品能使睫状肌松弛而退向外缘,使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为扁平,其折光度减低, 只适合于看远物二不能将近物清晰的成像于视网膜上,这种作用即调节麻痹。 26、肾上腺素的翻转(adrenaline reversal):a受体阻断药能选择性地与a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使b受

病理学名词解释

栓。 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发生于微循环血管内,由纤维蛋白构成的半透明状、微小血栓称为透明血栓,又称微血栓。 栓塞embolus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栓子embolus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由血栓或血栓的一部分脱落成为栓子,引起的血管栓塞称为血栓栓塞。 空气栓塞air embolism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循环形成气泡阻塞心血管称为空气栓塞。 脂肪栓塞fat embolism循环血流中出现脂肪滴阻塞小血管,称为脂肪栓塞。 羊水栓塞 amniotic fluid embolism 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造成的栓塞称为羊水栓塞。 梗死infaction由于血管腔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引起组织的缺血性坏死。一般由动脉阻塞引起贫血性梗死anemic infarct 发生于组织结构比较致密和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器官,梗死灶贫血、苍白,故称为贫血性梗死。也 称白色梗死(white infarct)。 出血性梗死 hemorrhagic infarct 发生于有双重血液供应或侧支循环丰富和组织结构疏松的器官,往往在淤血的基础上发生梗死,梗死处有明显的出血、呈暗红色,故称为出血性梗死。也称红色梗死(red jinfarct)。

第四章? 炎症 中文名英文名释义 炎症inflammation 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 程。 炎症介质 inflammatory mediator 炎症介质指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体液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变质alteration炎症局部组织发生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 渗出transudation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质和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的过程叫渗出。 机制: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组织渗透压升高;血管通透性升高 渗出液exudate炎症时渗出到血管外的液体叫渗出液。 漏出液transudate由于瘀血等血液循环障碍,漏出到血管外的液体称漏出液。 炎性水肿 inflammatory edema 炎症时过多的液体渗出并聚积于组织间隙称炎性水肿。 趋化因子chemokines具有吸引白细胞定向移动的化学刺激物质称为趋化因子。 趋化作用chemotaxis白细胞向着趋化因子所在部位作单一定向的移动叫做趋化作用。 炎细胞inflammatory cell炎症过程中,渗出到血管外的白细胞称为炎细胞。 炎性浸润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炎症过程中,白细胞由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的现象称为炎细胞浸润。 白细胞附壁 Leukocytic selection 靠边的白细胞通过内皮细胞与白细胞表面的黏附因子相互识别、相互作用而粘附于血管壁上,称为白细胞附壁。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白细胞游出并到达炎症灶,吞噬病原体和组织碎片的过程,称为吞噬作用。 炎性增生 Inflammatory proliferation 指炎症区的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及组织周围上皮细胞等实质细胞的增生。变质性炎 alterative inflanmmation 以组织和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而渗出和增生轻微的炎症称为变质性炎。 渗出性炎 exudative inflanmmation 以渗出为主要病变的炎症称为渗出性炎。 浆液性炎serous 以浆液渗出为其特征的炎症称为浆液性炎。

病生名词解释

病生名词解释 跨细胞液(transcellular fluid) 跨细胞液是组织间液中的极少部分分布于一些密闭腔隙(关节囊、颅腔、胸腔、腹腔等)中,是由上皮细胞分泌产生的,为一特殊部分,也称第三间隙液。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 (AQP) 是一组广泛存在于生物界的构成水通道与水通透有关的细胞膜转运蛋白。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又称为低渗性脱水,其特点是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 又称为水中毒,其特点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是由于过多的水分在体内潴留造成细胞内、外液量都增多,并引起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又称为高渗性性脱水,其特点是失水多于失Na+,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凹陷性水肿 (pitting edema)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液体超过胶体网状物的吸附能力时,形成游离的液体,后者在组织间隙中具有高度的移动性,当液体积聚到一定量后,用手指按压该部位皮肤,游离液体便从按压点向周围散开,形成凹陷,称为凹陷性水肿,又称为显性水肿。 异位钙化 在高钙或高磷血症时,体内多处可形成钙化,如血管壁、关节周围、软骨、肾、鼓膜钙化等,这些钙化灶引起相应器官的功能损害。 阴离子间隙 (anion gap,AG) 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 反常性酸性尿 碱中毒时尿液一般呈碱性,但在缺钾等引起的代谢性碱中毒时,在远曲小管因Na+-H+交换加强,导致肾泌H+增多,故尿呈酸性,称之为反常性酸性尿。 分子病(molecular disease) 是指由于DNA遗传性变异引起的一类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医学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1.拟核:原核细胞仅由细胞膜包绕,在细胞质内含有DNA区域,但 无被膜包围,该区域称为拟核。 2.单位膜:电子显微镜下,生物膜呈“两暗一明”的铁轨样形态,称 为单位膜。 3.脂质体:膜脂都是两亲性分子,具有亲水的极性头部和疏水的非 极性尾部。当这些两亲性分子被水环境包围时,它们就聚集起来,使疏水的尾部埋在里面,亲水的头部露在外面与水接触,形成双分子层。为了避免双分子层两端疏水尾部与水接触,其游离端往往能自动闭合,形成自我封闭的脂质体。 4.主动运输:是载体蛋白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 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方式。 5.自由扩散:不需要跨膜运输蛋白协助,转运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 方向进行,所需的能量来自高浓度本身所包含的势能,不需要能量的一种跨膜转运方式。 6.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或亲水性)的物质不能通过简单扩散 的方式通过细胞膜,但它们在载体蛋白的介导下,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顺物质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称为易化扩散。 7.协同运输:是一类由Na+-K+泵(或H+泵)与载体蛋白协同作用, 间接消耗ATP所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

8.內吞作用:又称胞吞作用或入胞作用,它是质膜内陷,包围细胞 外物质形成胞吞泡,脱离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转运过程。分为,吞噬作用、吞饮作用及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9.核孔复合体:核空上镶嵌有复杂的结构,它是由多个蛋白质颗粒 以特殊的方式排列成的蛋白分子复合物,称为核孔复合体。 10.核纤层:是附着于内核膜下的纤维蛋白网。它与中间纤维及核骨 架相互连接,形成贯穿于细胞核与细胞质的骨架体系。 11.核定位信号:亲核蛋白是一类在细胞质中合成,需要或能够进入 细胞核发挥功能的蛋白质,通常它们是4~8个氨基酸组成的特殊序列来保证整个蛋白质能够通过核孔复合体被转运到核内,该序列称为核定位序列或核定位信号。 12.常染色质:是间期核内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浅,螺旋化程度低, 处于伸展状态的染色质细丝。 13.异染色质:间期核中处于凝缩状态,结构致密,无转录活性,用 碱性染料染色较深。分为,结构异染色质、兼性异染色质。 14.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特化部位,由富含G的端粒DNA和蛋白质 构成。 15.基因组:指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的单倍体遗传物质,是所有 染色体上全部基因和基因间的DNA的总和,它含有一个生物体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 16.核型:是指一个体细胞的全部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现,包 括染色体数目、大小的形态特征。

药理学名词解释

第1章药理学总论-绪言 1 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3 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药疾病的化学物质。 4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5 续进行的受试新药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立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第2章药物代动力学 24页 1 活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2:药物制剂给药后其中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份量及速度。 3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所作的曲线。 4

5 划分的药动学概念。 6 和组织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 7、 血药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的状态。 8 的药物浓度每隔一段时间降到原药物浓度的一定比例。 9 药物每隔一定时间消除一定的量。 10 平,在常规给药前应用的一次剂量。 第3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1 (LD50/ED50),比值越大相对安全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2 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的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3 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4

的效应。发生在常用剂量下,不严重,但难避免。 5药物达一定药理效应时所需要的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6 剂量时效应不再继续上每升)。反映药物的在活性。药物的效能与效应强度含意不同,二者不平行。 7 其值越大越安全。 8 的剂量。 9 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10 性的药物。 第四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 如乳糖、淀粉等制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但从广义上讲,安慰剂还包括那些本身没有特殊作用的医疗措施如假手术等。安慰剂产生的效应称为安慰剂效应。

病理学名词解释1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诱因:是指在疾病的条件中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原因或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者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 脑死亡: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 萎缩:因患病或其他因素作用,正常发育的细胞、组织、器官发生物质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体积缩小及功能减退现象。变性:是细胞或细胞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并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功能下降),表现为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非生理性物质或生理性物质过度堆集。 脂肪变性:实质细胞胞质内脂滴量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或原不含脂肪的细胞出现游离性脂滴的现象。 坏死:指在损伤因子的作用下,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溃疡:发生于皮肤黏膜表面,因坏死脱落而形成的缺损溃烂。 充血:机体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扩张,含血量超过正常值的现象。 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称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至远处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梗死:因血管阻塞导致局部组织缺氧坏死现象。 出血性梗死:因梗死灶内有大量的出血,故称为出血性梗死,又称为红色梗死。 贫血性梗死:当梗死灶形成时,病灶边缘侧支血管内血液进入坏死组织较少,梗死灶呈灰白色,故称为贫血性梗死(又称为白色梗死)。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是患者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外或肺内的严重疾病过程中继发急性渗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指在严重感染失血创伤或休克过程中,在短时间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休克: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在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导致循环功能和其他内脏功能障碍,消耗性凝血病,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产生休克、出血、栓塞、溶血等临床表现。 高渗性脱水:水和钠同时丧失,但缺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低渗性脱水: 是指水钠等比例丢失,血Na+浓度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一310mmo1/L的脱水。 等渗性脱水: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而血清钠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渗透压也维持正常。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同一患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内源性致热原:产热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源性致热原。原位癌:癌细胞占据上皮全层,但基膜完整,无间质浸润的油。 乳腺癌:是乳腺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多数来源于导管上皮,少数来源于腺上皮。 绒毛膜癌:为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以后,其发生比率约为2:1:1,少数可发生于异位妊娠后,患者多为生育年龄妇女,少数发生于绝经以后,这是因为滋养细胞可隐匿(处于不增殖状态)多年,以后才开始活跃,原因不明。 畸胎癌: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或具有可分化为三胚层各种组织潜能的裂球错位所产生的恶性肿瘤。 乳腺增生症:是乳腺增生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 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尿道周围的粘膜和粘膜下腺体;外层为前列腺体。后者构成前列腺的主体,两层之间有纤维膜隔开。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在内层,在膀胱颈至精阜一段后尿道的腺体间质中,现称该部分为移行带镜检可见。 恶性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属免疫系统的实体性恶性肿瘤。 霍奇金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的一个独特类型。其特点为:①临床上病变往往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开始,逐渐由邻近的淋巴结向远处扩散。原发于结外淋巴组织的少见。②瘤组织成分多样,但都含有一种独特的瘤巨细胞。 非霍奇金淋巴瘤:位于免疫系统的包括淋巴结,骨髓,脾脏和消化道的淋巴样细胞。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又称“血癌”。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有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将正常血细胞的内核明显吸附,。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

病生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目

第一部分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Pathophysiology(病理生理学) 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功能和代谢改变的规律极其机制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为建立有效的疾病诊疗和预防策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Basal pathogenesis(基本病理过程) 主要讨论多种疾病共同的、成套的功能和代谢变化。(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细胞增值和凋亡障碍等) 3.Animal model of human disease(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二、简答题 1.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2.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3.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脑死亡(brain death) 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2.健康(health)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3.疾病(disease) 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病因 疾病发生的原因是指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5.诱因

诱因是能加强病因的作用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6.分子病 分子病是由遗传物质或基因(包括DNA和RNA)的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7.基因病 基因病是由基因本身突变、缺失或其表达调控障碍引起的疾病。 8.条件 条件是指能促进或减缓疾病发生的某种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条件本身不引起疾病,但可影响病因对机体的作用。 9.因果交替规律 因果交替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结果又可作为病因,引起新的后果。这种因果的相互转化常常促进疾病的恶化,导致恶性循环。 二、简答题 1.用脑死亡概念的意义是什么? ①可协助医务人员判断患者的死亡时间、适时停止复苏抢救。 ②有利于器官移植。 2.脑死亡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①自主呼吸停止。 ②不可逆性深度昏迷。 ③脑电波消失。 ④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疾病与病理过程的区别是什么? 4.遗传性因素与先天性因素有何区别? 遗传因素指染色体或基因等遗传物质畸变或变异引起的疾病。先天性因素指那些损害胎儿发育的因素。 5.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①生物因素 ②理化因素 ③营养因素 ④遗传因素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1受体,配体:受体(receptor):存在于细胞膜上细胞内、能接受外界的信号,并将这一信号转化为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从而对细胞的结构或功能产生影响的蛋白质分子。 配体(ligand):受体所接受的外界信号,包括神经递质、激素、生长因子、光子、某些化学物质及其他细胞外信号。受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分子,可以识别和选择性地与某些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与之结合的相应的信息分子叫配体。 2. 细胞通讯,信号传导,信号转导,细胞识别: 细胞通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别一个细胞产生相应的反应。 信号传导:相当于是将上面细胞的刺激冲动传向下一个细胞,起着一种传递承接的作用,生化性质上没有什么改变。信号转导:指细胞通过胞膜或胞内受体感受信息分子的刺激,经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转换,从而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过程。 细胞识别:是指细胞通过其表面的受体与胞外信号物质分子(配体)选择性地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是细胞通讯的一个重要环节。

3. 分子伴侣:一类在序列上没有相关性但有共同功能的蛋白质,它们在细胞内帮助其他含多肽的结构完成正确的组装,而且在组装完毕后与之分离,不构成这些蛋白质结构执行功能时的组份。 4. 核孔复合体:在内外膜的融合处形成环状开口,直径为50~100nm,核孔构造复杂,含100种以上蛋白质,并与核纤层紧密结合。是选择性双向通道。功能是选择性的大分子出入(主动运输),酶、组蛋白、mRNA、tRNA等存在电位差,对离子的出入有一定的调节控制作用。 5. 常染色质,异染色质 : 在细胞核的大部分区域,染色质结构的折叠压缩程度比较小,即密度较低,进行细胞染色时着色较浅,这部分染色质称常染色质.着丝点部位的染色质丝,在细胞间期就折叠压缩的非常紧密,和细胞分裂时的染色体情况差不多,即密度较高,细胞染色时着色较深,这部分染色质称异染色质. 6. 核仁组织区:即rRNA序列区,它与细胞间期核仁形成有关,构成核仁的某一个或几个特定染色体片断。这一片段的DNA转录为rRNA, rRNA所在处。 7. 多聚核糖体: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同一条mRNA分子能够同多个核糖体结合,同时合成若干条蛋白质多肽链,结合在同一条mRNA上的核糖体就称为多聚核糖体。 8. 紧密连接,粘着带,桥粒,间隙连接:

(完整版)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科学,包括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方面,前者是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后者阐明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的过程,及药物效应和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的规律,以达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目的。 药效学 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作用原理、量效关系及有关影响因素的科学,也是选用药物的主要依据。 药动学 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及体内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治疗作用 凡能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作用。 不良反应 用药后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其它作用。 副作用 指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症状轻。 毒性反应 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 指少数人对药物的特殊反应,它也是免疫反应的一种表现,与毒性反应不同。 后遗效应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绛至有效水平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继发反应 指药物治疗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三致反应 致畸、致癌、致突变 个体差异 个体之间同一药物的反应可以有明显差异 高敏性 对同一个药物,有的个体特别敏感,只需很小剂量就可以达到应有的效应,常规剂量就能产生强烈效应或中毒反应。 耐受性 有的个体对药物敏感性低,需要较大剂量才能达到同等药效 量效关系 药物剂量的大小和效应强弱之间呈一定关系 治疗量 大于最小有效量,并能对机体产生明显效应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极量 是由国家药典明确规定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比治疗量大,但比最小中毒量小,也是医生用药选量的最大限度。 效能 指继续增加剂量药效不在提高时的效应。 效价强度 该药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病生名词解释

病生名词解释 1、疾病:指一定病因的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自我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水肿:是指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一种常见的病理过程。 3、低渗性脱水:因失钠大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Osm/L,以 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 4、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氧含量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 氧不易释放出来所引起的组织缺氧。动脉血氧含量大多降低而氧分压正常,故又称等张性低氧血症 5、循环性缺氧:由于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引起的缺氧,又称低动力性缺氧 6、发热:是一种全身炎症反应或伴有全身炎症反应,是指在内外致炎因素(发热激活物) 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摄氏度的病理过程 7、过热:是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功能受损或调节障碍,致使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正常调 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体温升高 8、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脏舒缩或泵功能障碍,以致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的减少,不能满 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一种病理过程 9、心脏前负荷:又称容量负荷,是指心脏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相当于心腔舒张末期容量 10、氨中毒:此学说认为肝性脑病的发生是由于肝功能严重受损,尿素合成发生障碍而 导致血氨水平升高,增高的血氨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引起脑功能障碍 11、假性神经递质:指肝性脑病患者脑内产生的生物胺,例如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 它们的化学结构与正常的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相似,但生理效应远较正常递质为弱,故称为假性神经递质 12、低钾血症:血清钾离子浓度<3.5mmol/L的状态 13、高钾血症:指血清钾浓度>5.5mmol/L的状态 14、呼吸性碱中毒:因肺通气过度引起的以血浆H2CO3原发性降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 紊乱类型称为呼吸性碱中毒 15、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细胞外液氢离子增加或碳酸氢根离子丢失而引起的血浆碳酸 氢根离子浓度原发性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16、休克肺:休克时,肺血液灌流降低而且持续,引起肺淤血、水肿、出血、局限性 肺不张、微血栓栓塞和肺泡内透明膜形成的病理改变,称为肺休克。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在不同层次(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 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 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内容. 第三章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2. 分辨率:能区分开两个物点最小间隔的能力。通常用相邻两质点的距离表示。 D=0.61λ/N .A 第四章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3. 单位膜:由厚约3.5nm的双层脂分子和内外表面各厚约2nm的蛋白质构成。 4. 相变: 在不同温度下发生的膜脂状态的改变称为相变 5. 生物膜:把细胞所有膜结构统称为生物膜,实际上它是细胞内膜和质膜的总称。 6. 膜骨架:指细胞质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它参与维持细胞质膜的形状并协助质膜 完成多种生理功能。 7. 细胞表面细胞外表面:与细胞外环境接触的膜面。 细胞外基质: 指分布于细胞外空间, 由细胞分泌的蛋白和多糖所构成的网络结构 8. 细胞外被:指细胞质膜外表面覆盖的一层粘多糖物质,实际指细胞表面与质膜中的蛋白或脂类分子共价结 合的寡糖链。 第五章物质的跨膜运输 9. 被动运输:是指通过简单扩散或协助扩散实现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跨膜转运。转运的动力来自物 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提供代谢能量。: 10.简单扩散: 疏水的小分子或小的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在以简单的扩散方式跨膜转运中,不需要细胞提供能 量,也没有膜蛋白的协助,因此称为简单扩散 11.协助扩散: 各种极性分子和无机离子,如糖、氨基酸、核苷酸以及细胞代谢物等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 减小方向的跨膜转运,该过程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但需要特异的膜蛋白“协助”物质转运使其

药理学名词解释

2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3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4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5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6.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7.毒物:为对动物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物质。 8.制剂:按《兽药典》或《兽药质量标准》将药物制成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制剂。9.剂型:将药物加工制成适用的、安全、稳定的及使用方便的一定形式称剂型。 10.处方:兽医根据畜禽等动物病情开写的药单,处方是有法律意义的文书,也是药房司药的依据。 11.药典:药品或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12.药物消除:指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 13.首过作用: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受肝脏的作用,使吸收的药物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导致疗效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14.生物转化:药物在动物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为药物代谢。 15.药物作用:药物在机体内与机体细胞间的反应。 16.兴奋药: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该药物称兴奋药。 17.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或达到预防、治疗疾病效果的作用。治疗作用效果不同有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之分。 18.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19.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20 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21.剂量:为用药数量,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临床的治疗量或常用量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用药量。 22.配伍禁忌:指药物在体外配伍间直接发生物理性或化学性的变化,出现如沉淀、变色、潮解或失效,导致药物疗效降低或消失。 23.拮抗作用:两药配伍(联合用药)使药效小于各药单用的效应之和。 24.增强作用:又称协同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超过各药单用时的效应之总和,如磺胺类与增效剂甲氧苄啶(tmp)并用,其抗菌活力远远大于各药单用的效应之和的几倍或十几倍。25.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为各药单用效应的总和,如青霉素与链霉素合用。 26.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27.抗菌谱: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范围。 28.抗菌活性: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其活性高低表示抗菌能力的大小。29.耐药性:又称抗菌性,指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

病理学名词解释

癌: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不同,导致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差异称异型性。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 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乳头状瘤呈外生性向体表或体腔面生长,形成指状或乳头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阴道等处,大体上呈菜花状,可形成溃疡。 脂肪肉瘤:起源于脂肪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软组织深部、腹膜后等部位,较少从皮下脂肪层发生,多见于成人,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好发于中老年人…… 风湿小体:风湿病增生期病变,小体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有风湿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成分,此小体为风湿病特征病变。绒毛心:见于风湿性心外膜炎,当心外膜腔内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冲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故得名。 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并发症。由于肺内炎性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释放的蛋白水解酶量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大量未能被溶解吸收的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故得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共同特点为肺实质和小气道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肺气肿等疾病。 肺气肿:指远于终末呼吸道(即肺腺泡)受损,管腔永久性膨大和含气量增多。 硅结节:硅肺的特征性病变,为境界清楚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3~5cm,色灰白,触之有沙砾感;由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形成,早期为细胞性结节,以后发展为纤维性结节、玻璃样结节。 燕麦细胞癌:属肺小细胞癌,癌细胞小,呈梭形或燕麦形,胞质少,似裸核,癌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呈片状、条索状排列。假小叶:指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肝细胞团。 早期胃癌:指癌组织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者;大体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和凹陷型。 早期肺癌:发生于支气管以上较大支气管者(中央型),是指癌组织仅局限于管壁内生长,未突破支气管外膜累及肺实质,且无淋巴结转移者;发生于小支气管者(周围型),是指癌组织直径<2cm,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者。 第2/4页

病理生理名词解释(1)

第一章绪论 1.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具体来讲, 它是以患病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的一门科学。 2.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在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 第二章健康与疾病 1.健康: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 的良好状态。 2.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发生病理性变化,甚 至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从而使机体对内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劳动力减弱甚至丧失这样一种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 3.致病原因:是指能够引起某一疾病的某种特定因素。 4.致病条件:也叫诱因,是指在疾病的原因的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5.遗传性疾病:是指因遗传物质改变而直接引起的疾病。 6.先天性疾病: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某些有害因素的作用,使胎儿发育异常而在出生时即 表现出某种疾病,称为先天性疾病。 7.脑死亡:是指全脑(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等)功能的不可逆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 永久性停止。 第三章水钠代谢紊乱 1.水中毒:当水的摄入过多,超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和肾脏的排水能力时,大量水分潴留在体内, 导致细胞内、外液容量扩大并出现包括稀释性低钠血症在内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时,称为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2.等渗性脱水:主要特征是水和钠按等渗比例丢失,即使开始时不按比例丢失,但经机体调节性代 偿活动,血清钠仍维持在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仍然保持在280-310 mmol/L的病理过程,属等渗性脱水。 3.低渗性脱水:又称低血容量性低钠血症其主要特征是是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 mmol/L,血 浆渗透压<280mmol/L的病理过程。 4.高渗性脱水:又称低血容量性高钠血症,主要特征是失水多于失钠,患者血清钠浓度>150mmol/L, 血浆渗透压>310mmol/L的病理过程。 5.水肿:edema 是指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 6.心性水肿cardiac edema 时水肿液的分布与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有关,左心衰竭主要引起肺水肿, 又称心源性肺水肿。右心衰竭引起全身性水肿,又称心性水肿。心性水肿一般先出现在身体的下垂部位,严重时水肿可波及全身,并可出现胸水、腹水和心包积水。 第四章钾钙磷代谢紊乱(课本第八章P52-56主要看钾的代谢紊乱) 1.反常性酸性尿:低钾血症常常诱发代谢性碱中毒,这是因为细胞外液钾浓度降低时,肾脏排H+增 多。此时机体为碱中毒,但是尿液中H+增多而成酸性,故将这种碱中毒时排出酸性尿的现象,称为反常性酸性尿。 第五章酸碱平衡紊乱(课本第九章) 1.挥发酸:volatile acid 糖类、脂肪、蛋白质在其分解代谢中,氧化的最终产物是CO 2,CO 2 与水 结合生成碳酸,是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最多的酸性物质。碳酸可稀释出H+,也可形成CO 2, 从肺排出体外,所以称挥发酸。 2.固定酸:fixed acid 主要包括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的硫酸、磷酸和尿酸;糖酵解生成的甘油酸、 丙酮酸和乳酸,糖氧化过程生成三羧酸;脂肪代谢产生的β-羟丁酸和乙酰乙酸等。这类酸性物质只能通过肾由尿排出,所以又称非挥发酸。 3.代谢性碱中毒:血浆内NaHCO 3 原发性增多而使血液PH趋向高于正常范围的情况,称为代谢性碱

细生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1、细胞:由膜转围成的、能进行独立繁殖的最小原生质团,是生物体电基本的开矿结构和生理功能单位。其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拟核)。 2、病毒(virus):迄今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非胞生物体,是仅由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构成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 3、细胞系(cell line):指原代细胞培养物经首次传代成功后所繁殖的细胞群体。也指可长期连续传代的培养细胞 4、细胞株(cell strain):通过选择法或克隆形成法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具有特殊性质或标志物的培养物称为细胞株 5、紧密连接:紧密连接是封闭连接的主要形式,普遍存在于脊椎动物体表及体内各种腔道和腺体上皮细胞之间。是指相邻细胞质膜直接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能阻止溶液中的分子特别是大分子沿着细胞间的缝隙渗入体内,维持细胞一个稳定的内环境。 6、桥粒:又称点状桥粒,位于粘合带下方。是细胞间形成的钮扣式的连接结构,跨膜蛋白(钙粘素)通过附着蛋白(致密斑)与中间纤维相联系,提供细胞内中间纤维的锚定位点。中间纤维横贯细胞,形成网状结构,同时还通过桥粒与相邻细胞连成一体,形成整体网络,起支持和抵抗外界压力与张力的作用。 7、主动运输: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需要细胞提供能量,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8、被动运输:物质通过自由扩散或促进扩散,顺浓度梯度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运输动力来自运输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9、协同运输:通过消耗ATP间接提供能量,借助某种物质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为动力进行运输。 10、细胞表面受体: 11、酶联受体:既是受体又是酶,都是一次跨膜的,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发挥作用,一旦被配体激活即具有酶活性并将信号放大,又称催化受体(catalytic receptor)。 12、G蛋白偶联受体: 13、信号假说:1975年G.Blobel和D.Sabatini等根据进一步实验依据提出,蛋白合成的位置是由其N端氨基酸序列决定的。他们认为:⑴分泌蛋白在N端含有一信号序列,称信号肽,由它指导在细胞质基质开始合成的多肽和核糖体转移到ER膜;⑵多肽边合成边通过ER 膜上的水通道进入ER腔。这就是“信号假说”。 14、信号肽:分泌蛋白的N端序列,指导分泌性蛋白到内质网膜上合成,在蛋白合成结束前信号肽被切除。 15、氧化磷酸化:电子从NADH或FADH2经呼吸链传递给氧形成水时,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形成ATP,这一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16、染色体:是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棒状结构,是细胞分裂期遗传物质存在的特定形式。 17、染色质:指间期细胞核内能被碱性物质染色的,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 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常伸展为非光镜所能看到的网状细纤丝。 18、常染色质: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染色质组分。 19、异染色质: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高,处于聚缩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深的染色质组分。 20、组蛋白: 21、非组蛋白: 22、微管:在真核细胞质中,由微管蛋白构成的,可形成纺锤体、中心体及细胞特化结构鞭毛和纤毛的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