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的定义精神分析学派用语。个人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常在无意识状态下使用。有如下几种:压抑、升华、替代、拒绝、反应生成。

主要防御机制

( 1 ) 压抑 (repression)

弗洛伊德把压抑称作“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结果的基石”。显然它是最重要的防御机制。

压抑是一种积极努力,自我通过这种努力,把那些威胁着自身的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外,或使这些东西不能接近意识。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要使用压抑。因为我们所有人的无意识中都有不愿意带入意识的想法。压抑看似有效,但它并不是无需付出代价的。因为压抑是一个稳定、主动的过程,它需要自我持续地消耗能量。压抑大量强烈的想法和冲动使自我没有剩余能量可以运作。没有一个强大的超我,那么一场维持稳定人格的战斗必将失败。

例:

一天夜里,一个男孩看见父亲殴打母亲。事后被问及这次经历时,男孩坚持他从未见过这样的事情。也许他并没有撒谎。相反,或许是因为那一幕恐怖得让他难以接受,因此将这个经验压抑于意识之外。

( 2 ) 升华 (sublimation)

升华是惟一真正成功的防御机制。与压抑不同,升华用得越多,自我的生产性越强。

升华是可以将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接受行为的渠道。如果你把攻击性本我的冲动直接指向你想攻击的人,那么你将陷入困境。但把这些冲动升华为诸如搏击性运动、对抗性运动之类的活动是可以被接受的。因为在我们的社会里,攻击性的运动员被看成是英雄,并因为他们的行为而受到奖励。升华生产性很强,因为升华的活动中,本我可以表达其攻击性,自我无需耗尽能量阻碍这些冲动,而且运动员因为攻击性活动受到爱戴。

(3) 替代 ( displacement )

与升华一样,替代将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

1 例:

一个女子遭受虐待后,无意识中会非常愤怒。如果向相应的目标发泄愤怒时不被接受或会导致可怕后果,那么她会把这些情绪指向她身边的其它人,同事、孩子、父母。尽管这样做会导致其它问题,但是向威胁性小的人爆发愤怒,可以防止无意识的想法变成有意识发泄。

弗洛伊德认为许多不合理的害怕或恐惧都只是象征性替代。

2 例:

弗洛伊德的一位患者的儿子害怕马。他推测,这个孩子是用马的害怕代替对父亲的害怕。

(4) 拒绝 ( denial )

当运用拒绝时,我们指是拒绝接受某些事实的存在。和压抑不同,拒绝不是说不记得了,而是坚持某些事情并不是真实的,尽管所有证据都表明其真实的。

例:

一名深爱妻子的鳏夫在妻子死后很久,仍然表现得好像她还活着一样。他在饭桌前给她留一个位子,告诉朋友们她走亲戚去了。对这名鳏夫而言,跟清醒地承认妻子

已经死亡相比,这种假装更能让他容易接受。

显然,拒绝时防御的一种极端形式。拒绝越多,与现实接触越少,心理机能的运作更加困难。但在许多情况下,自我宁愿借助于拒绝,而不让某些想法进入到意识里。

(5) 反应生成 ( reaction formation )

在运用生成反应时,我们会按照与无意识欲望相反的方式行动,以躲开可怕的念头或欲望。

例:

一个女人总告诉别人她多么地爱她的母亲,实际上她在隐藏无意识中对母亲的强烈憎恨。

(6) 理智化 ( intellectualization )

对可怕事物进行自我控制的一种方法,在这些情感内容进入意识层面之前,就把它抹去了。用一种严格的理智而非情感的方式检查自身的意念。而把某些想法带入意识,或把它们保存在意识中,不造成任何焦虑。

例:

一个女人想象他丈夫出了可怕的车祸,她反复地考虑系安全带的重要性,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弗洛伊德学派的医生可能会猜想,这个妇女在无意识中对她的丈夫怀有某种憎恨。

(7) 投射 ( projection )

有时我们把一种无意识冲动归为别人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的。这种防御

机制称为投射。通过把冲动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可以摆脱这样一个观念:

即我们自己持有这种想法。

例:

我们拒绝承认自己有异常性欲,却认为别人有。宣称世界充满猜疑和欺

骗的人,无意识中承认他自己是猜疑别人的骗子。

退行作用是指一个成年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 放弃自身比较

成熟的应对技巧和方式, 而使用象幼儿那种比较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和

满足自己的欲望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8)退行

退行作用是指一个成年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 放弃自身比较成

熟的应对技巧和方式, 而使用象幼儿那种比较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和满

足自己的欲望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退行现象, 是人们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时, 退回到幼

稚行为使自己感到舒服, 安慰, 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可以看到..

例:

一个5岁的孩子, 本来已经学会自己大小便, 后来突然开始尿裤子, 尿床, 为此他的母亲烦恼异常. 经过仔细分析, 了解到, 家里新近添

了一个婴儿,母亲把全部精力放到弟弟身上, 无暇顾及不惹麻烦, 能自己

照顾自己的乖哥哥, 男孩发觉不能象从前一样获得父母亲的照顾, 就改

为退行.

成人的退行, 一个人在小时候, 遇到困难时, 常发生头痛, 肚子痛, 手脚麻木, 长大后, 遇到不能应付的困难时, 就采取同样的

方法处理, 而产生头痛, 肚子痛等现象, 以逃避现实的困难, 退回到

儿童时期被人照顾的生活中去.

事实上, 不影响自身正常的社会功能, 可以采用退行作用来

进行心理调节, 比如, 恩爱的夫妻, 象小孩子般互相撒撒娇, 寻求彼

此的安慰, 父亲与孩子捉迷藏, 象个小孩子似的趴在地上玩, 这种短时间, 暂时性退行作用, 是正常的, 也是极其需要的.

(9) 隔离

所谓“隔离”是把部分的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

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个人感觉部分,因为此种感觉易引

起焦虑与不安。

与中国的成语相对应,我找到这么个词——掩耳盗铃。

如人死了,不说死掉而用“仙逝”、“长眠”、“归天”,或“去苏州卖鸭蛋”,个体

在感觉上就不会因“死”的感觉而悲伤或有不祥的感觉。又如:谈恋爱的男女,为减

少肉麻的感觉,不说“我爱你”,而改用“I 1ove you”代替。另外有人把“厕所”说

成“上一号”或“去唱歌”,也是一种隔离。“隔离”是把“观念”与“感觉”分开,

很多精神病患者常有此现象;因此,在心理治疗过程当中,心理治疗者常注意观察病人使用“隔离”的情形,以发现、发掘问题症结之所在,而进行治疗工作。

心理防御系统中运用隔离作用的人群普遍是追求隐秘生活的人。他们总尽量避免与社会发生联系,喜欢不干涉、不参与、不涉及的状态,他们会因为他人的期待感到压力,他们的安全感就是“不被包括在内”。

每个人都热爱自由,他们选择的方法是切断自己和外界的联系。隔离作用有两种状态,一种是身体上的,一种是知觉上的。他们习惯认为家是最安全的庇护所,能够躲避外界的侵犯,对于家这一空间,他们异常敏感,也是热切想控制的私人空间,这是身体上的隔离。面对一个事件的反应,有人喜欢去控制他人,有人喜欢控制问题,他们喜欢控制的是自己,控制自己对事件不作出一点回应,以达到消失的目的。这就是一种知觉上的隔离,虽然人在现场但他们不属于这个环境,至少他们自己可以做到或认为是这样的。越是需要评价的活动他们越是逃避,不可预知的事情让他们失去安全感。他们习惯在事情发生之前掌握最多的信息,预测事件的发展,并做好准备。预测的习惯让他们忽视了当下的感觉,对于很多事都有“曾经来过的”感觉,因为在内心已经事先排演过。他们用超级的大脑来面对社会,而不擅长运用心的感觉或身体的本能。在他们的大脑中也有着各种各样的隔离区,不同的朋友处于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事件也在不同范围,并不会互相联系或纠缠,就像设置了不同的文件夹,或处于不同的硬盘内一样。对于即将发生的一切,他们不习惯求助于他人,更多的是依赖知识,当他们感觉更接近某种奥妙的时候,仿佛能超脱世俗的爱恨情仇,自己感觉不到是在逃避现实。

他们愿意运用思维,却害怕感觉,不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在情感上,看上去有些“冷”或者“酷”。面对爱情,他们拘束于一起的时光,而在独处的时候反而爆发出更强烈的感情。这个仿佛在电影情节里屡见不鲜——他们在心中与爱的人建立强烈的精神联系,但这个人可能不知道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中他是多么的重要。

(10) 合理化

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行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此种方法称为“合理化”,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事实上,在人生的不同遭遇中,除了面对错误外,当我们遇到无法接受的挫折时,短暂的采用这种方法以减除内心的痛苦,避免心灵的崩溃,并无可厚非,有句话说:“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就是一种适应生活的哲学。更何况在找寻合理的理由时,也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过,个人如常使用此机制,借各种托词以维护自尊,则不免有文过饰非,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之嫌,终非解决问题之道。很多强迫型精神官能症(obsessive neurosis)和幻想型精神病(paranoid psychosis)患者就常使用此种方法来处理其心理问题。

(11) 抵消(仪式与抵消)

无论人有意或无意犯错,都会感到不安,尤其是当事情牵连他人,令他人无辜受伤害和损失时,的确会很内疚和自责,倘若我们用象征式的事情和行动来尝试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事件,以减轻心理上的罪恶感,这种方式,称为仪式与抵消。例如:一位有了外遇的丈夫,买轿车、送钻戒给妻子来消除心中的罪恶感,并且以这个行动来证明他是个尽责的丈夫;又如:一位工作繁忙无暇陪孩子的父亲,提供孩子最好的物质来消除心中愧疚感,并用这个行动来证明他是照顾孩子的。另外新年时节,打破东西说“岁岁平安”也是一样,都是采用“仪式与抵消”的防卫机制。

有些心理疾病,是由此机制的过度使用而造成。有一因自卫不慎杀死人的中年妇人,患有强迫洗手症(每天洗手二十多次,且每次洗手时间长达二十多分钟,其手部皮肤近乎溃烂)。后经心理治疗,发现其强迫洗手症是来自于她的不慎杀人所引发的罪恶感。她认为她的双手沾满血腥,是污秽肮脏的,因此,她无法控制自己不断想洗手的念头与行为(事实上她想洗去的是自己的内疚),她以洗手来减轻内心的罪恶感。

防御的特征:

防御机制有以下几个特征:

(1)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固然,我们时常会做一些意识的努力,但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

(2)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

(3)防御机制似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藉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

(4)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相反,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状态。

(5)防御机制可以单一地表达,也可以重叠地表达。例如,某工人在车间受到组长批评,于是说:“我才不在乎呢!”随后在工作中有意无意地摔摔打打,制造废品以消心中之愤,就是合理化与迁怒的双重作用。

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用来应付本我和超我压力的手段。当自我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

关于自我防御机制,首先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后由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对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她的著作《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强

调“每一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的某种行为或言语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全部防御机制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组成成份。”

只要能够运用这些防御机制来维持平衡,而没有表现出适应不良的行为,那就不能看作是病态。只有在不适当的时机,不适当地应用防御机制以致不论在自己内心安宁方面还是与他人的交往方面都和他的生活不相称、不相和谐时才可以称之为病态。如果一个人对任何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不愉快情感都做出刻板的、不加选择的、公式化的防御反应,便可以认为他是患了神经症。

心理防御机制(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防御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

重要概念,在人格结构中它属于自我(ego)的功能。当自我觉察到来自本我的冲动时,就会以预期的方式体验到一定的焦虑,并尝试用一定的策略去阻止它,这个过程就是防御,或称为自我的防御(defense of ego)。防御是自我用来驱赶意识到的冲动、内驱力、欲望和想法,它们主要是针对能引起个体焦虑的性的欲望和攻击性。一般来说,防御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 因此个体并不会意识到它在发挥作用。根据个体防御机制运做的水平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赵丞智

精神分析理论将心理防御机制分为四类:

①自恋性防御机制(narcissistic defense mechanism):这种防御机制在5岁以前的儿童、成年人的梦境和幻想以及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中常见,主要有:精神病性否认、妄想性投射、分裂作用、歪曲作用等;

②不成熟的防御机制(immature defense mechanism):这种防御机制在3~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在人格障碍和情感障碍以及神经症患者中常见,主要有:非精神病性投射、防御认同、被动攻击、见诸行动等;

③神经症性防御机制(neurotic defense mechanism):常见于神经症患者或成年人应激反应时,主要有:压抑、置换、退行、隔离、反向形成、抵消、合理化等;

④成熟防御机制(mature defense mechanism):是成年人常用的防御机制,主要有利他、升华、幽默等。

其实通俗滴说,所有的人都用“防御机制”将痛苦的感情和记忆排斥于意识之外,那些正在进行心理治疗的病人也不例外。可以说,防御机制是用来使自己适应来自心理内部(内驱力或超我)或心理外部(外在世界)的应激(stress)状态的。在我们的实际咨询过程中,咨客的防御机制是造成阻抗的一种重要原因。

现将防御机制的18种具体表现列出如下:

⒈压抑

作为弗氏所描述的第一种防御机制,压抑系主动地将痛苦的记忆、感情和冲动排斥到意识之外。例如,一个患性欲缺乏的女癔症咨客压抑了所有可能导致性唤起的感情,也可能压抑了幼年造成心理冲突的性感记忆。

⒉否认

与压抑相似,否认阻挡了咨客对痛苦的观念或感情的注意,暂时地使它们与意识分隔开来。运用否认,咨客不再理会痛苦的现实,就像它们根本不存在一样。例如,一个不光彩地下了台的“冒号”,依然摆出过去那副首长的架子。

⒊反向作用

绝大多数咨客们都有某种程度的反向作用。它以夸大一种情绪倾向的方式来压制与其相对立的另一种情绪倾向。强迫症患者的反向作用尤为突出。他们以守时、节俭、整洁来抗拒疲塌、奢侈、脏乱的愿望。

⒋转移

指将一个人的情感从真实的对象转到较为安全的对象上去。例如,上了上司一肚子气的人,回家之后大喊大嚷,并踢狗一脚。咨询期间,咨客往往将自己体验到的情感转移到咨询师(移情),倘若此时咨询师以为他(她)爱(恨)上你了,那么“长江冇得盖子”。

⒌逆转

将冲动由主动变为被动(或由被动变为主动)或由朝向别人转为朝向自己(反之亦然)。例如,“都是我的错”以谴责自己来表达对别人的失望则是一个常见的例子。

⒍抑制

将思维或者活动缩小,以免由于这些思维或者活动惹起焦虑。常见于恐怖症。这类患者回避引起恐怖的情境,如高处、乘飞机、某些动物等;也见于为避免焦虑而表现的不敢作主、不敢与异性来往等情况。

⒎与权威认同

指模仿权威,以势压人。例如,刚刚学习控制自己冲动的小孩,往往模仿大人的口吻和姿态,批评自己的小伙伴。同理,咨客可能以过分苛严的态度来掩盖自己对权威的恐惧。

⒏禁欲

禁欲这种防御机制特别被青年人用来控制青春期强烈的性冲动。禁欲是自己对愉快的否认。这种否认,可能涉及食物、睡眠、运动以及性之满足,并由此而产生优越感,认为对自己颇有益处。

⒐理智化

指在体验和谈论冲突的话题时,就事论事儿,不带有相应的感情色彩。

⒑感情隔离

与理智化有关联,是对与特殊思想相联系的感情的压抑。理智化和感情隔离都是强迫症患者的典型表现。

⒒退化

亦称“退行”。指退回到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体验随后的发展而带来的冲突。退化到口欲期和肛欲期,以避免恋母冲突的情况,在临床上十分常见。

⒓升华

一种成熟的防御机制,是儿童期原始冲突健康地进化到了成熟的、没有冲突的水平。例如正常成人之间的友谊,部分是同性恋或乱伦冲突的升华。

⒔分裂

“分裂”指的是孩童达成一种和母亲分离开来的精神内在意识。此一分离意识涉及一清楚的、自体的心理再现,是和客体世界以及客体等的(心理)再现相互区别。分裂是将正性和负性的自我和客体的形象分裂开来。

⒕投射

把自己冲突的冲动归咎于别人。例如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遇到挫折或失败时,易于埋怨、怪罪他人,推诿客观。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他人,不从自身找主观原因。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喜欢使用“投射心理机制”——即自己是怎么想的、就认为别人是怎么

想的,自己是怎样感觉的、就把感觉当作现实,也就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⒖投射认同

此概念似乎最不易于被初学者理解。广义上讲,“认同作用”意味变得像某人或采取某人的一些特质。为厘清各种不同的认同作用,弗氏提到自我和客体间各种不同种类的关系。例如:认同是人们最早时期对另一人或一客体在情感上的联结(emotionaltie)。而投射认同即投射到病人想控制的某个人。

最经典的投射认同的例子莫过于:“您问出现在梦里的人可能是谁?她不是我母亲。”弗洛伊德注意到“母亲”的说法,正是咨客自己而非他人提出的,尽管用的是反向指向的形式,而潜意识提示那就是他母亲;把自我的一部分当成是他人,或者把他人的一部分当成是自己时,这就是投射(projection)和认同(identification)的防御机制

⒗无所不能(全能)

夸大自己的力量。在一种不安全和严厉的自我贬低的状况下,这类咨客常常体验无所不能和全能感。用这种防御代替自我贬低的形象。

⒘贬低

极度地轻视和抵消。咨客贬低的他人常常是咨客认为对自己有害、并有威胁的人。他用这种贬低来防御和控制这个危险的人有可能对自己导致的伤害。

⒙原始理想化

夸大别人的力量和威望。比如:我需要他人(理想化)才能生存。这种理想化的客体能帮助对世界上坏的客体,反抗来自外在世界的危险。

防御机制初探:

正是由于所述18种防御机制的作用,使得咨客过去的冲突变得模糊难辩。而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工作就是帮助咨客解释这些防御机制,使咨客再次从意识上体验到那些与冲突有关联的、被禁止了的冲动、记忆、恐惧、失望,以及痛苦的感情。

每个人都会不时无意识地运用应对机制(防御机制)。但是人格障碍患者的应对机制却趋于不成熟和适应不良。为使咨客认识到这些机制,对此往往有必要在长期的心理咨询中或者在同事朋友之间进行反复比照。

偏执型人格障碍者,是一种专心生活在“个人神话”中的人。并且,由于这些人的心

所以,围绕着投射建立了强大、顽固的防线,他会把全部精力用于维持自己的“幻想神话”,加之偏执型人格的智商都是非常高的,所以,他们所编织的神话,是无法用辩论或者劝导瓦解的。除非他们积聚了足够的精神能量,发展了新的心理资源或防御机制,才有可能放弃幻想神话。

边缘型个案特殊的以及分裂的内在客体。自我的弱点是指无法调节焦虑或其他情感、缺乏冲动控制的能力、升华能力太差(指把性和攻击冲动转移到其他社交上适当的活动中)。升华需要运用自我的功能来整合各种冲动提出的需求,以及顺从复杂的社会标准所带来的利益。

心理治疗的副作用通常发生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由于这些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比较脆弱,如果治疗强度过重,会使患者的防御机制崩溃,使病情一过性地加重。还有个别患者,存在着隐蔽很深的自虐心理,将心理治疗视为自虐的工具,这样的人,心理治疗在表面上越成功,他的受虐心理越得到满足,病情也就越重、越顽固。

参考书籍:

①《精神病学》第5版。第十二章“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王高华著;

②《精神分析导论》Jane Milton,Caroline Polmear,Julia Fabricius 著

③《心理治疗讲座》[英]悉尼、布洛克著

④《精神分析治疗指南》[美]罗伯特?厄萨诺等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