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圈定的教材基础实验归纳

考纲圈定的教材基础实验归纳
考纲圈定的教材基础实验归纳

微专题1考纲圈定的教材基础实验1.常见实验材料总结

2.与“洗”有关的实验操作

3.盐酸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的作用

4.三类常考实验的操作流程归纳(1)观察类实验操作流程模板

(2)鉴定类实验的操作流程模板

(3)调查类实验一般操作流程模板

微专题2生物技术方法及生物科学史归纳

1?高中生物实验常用的方法技术

2.高中教材涉及的重要人物及相应生物学史实归纳

必修1(16条)

①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不同形态的细胞

②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③欧文顿一一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膜通透性实验一一膜是由脂质构成的

④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细胞膜看到暗一亮一暗三层结构,将细胞膜描述为静

态的统一结构

⑤桑格和尼克森一一提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

⑥巴斯德一一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无活细胞参与,糖类不可能变成酒精)

⑦毕希纳一一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⑧萨姆纳一一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⑨切赫和奥特曼一一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⑩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02及光合作用需要光

O普利斯特利一一植物可更新空气

?英格豪斯一一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指出普利斯特利实验只有在光下才能成功

?梅耶一一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萨克斯一一光合作用的产物除02外还有淀粉(叶片产生淀粉需光)

?鲁宾和卡门――用180分别标记H20和C02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02来自H20

⑩卡尔文一一用14C标记14CO2证明C0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叱02—叱3—(14CH20)]

必修2(13条)

①孟德尔一一用豌豆作遗传材料,利用假说一演绎法提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关注孟德尔成功的四大原因)

②萨顿一一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关注假说一演绎法与类比推理法差异)

③摩尔根一一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用白眼雄果蝇作遗传材料)

④道尔顿第一个提出色盲问题

⑤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

某种“转化因子”

⑥艾弗里一一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 不是蛋白质(转化因子为DNA)

⑦赫尔希和蔡斯一一用同位素标记法(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证明噬菌体的遗传

物质是DNA

⑧沃森和克里克一一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克里克还提出中心法则:

转生RNA翻I蛋白质)

⑨威尔金斯与富兰克林一一DNA衍射图谱

⑩查哥夫一一腺嘌呤(A)量二胸腺嘧啶(T)量,胞嘧啶(C)量二鸟嘌呤(G)量?美国遗传学家缪勒一一用X射线照射果蝇,发现突变率大大提升

?拉马克一一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中心思想: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达尔文一一自然选择学说(四个要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必修3(10条)

①贝尔纳一一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坎农一一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果(现代观点:内环境稳态主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机制)

③沃泰默一一促进胰液分泌的过程只受神经调节

④斯他林和贝利斯一一促进胰液的分泌过程中可存在“化学调节”(并命名该调节物为“促胰液素”)

⑤达尔文一一植物向光性实验,验证金丝雀草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尖端可

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单侧光下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⑥鲍森詹森一一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⑦拜尔一一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

⑧温特――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将该物质命名为

化学实验基本内容

化学实验基本内容 一、目的 1、能力培养 (1) 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正确使用仪器,取得正确可靠的实验结果,获得用实验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动手能力。(2) 准确观察现象,分析判断,逻辑推理能力。 (3) 选择试剂,仪器,实验方法,获得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 (4) 正确记录和处理数据,图谱解析,综合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 (5) 使用手册,工具书,多媒体技术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素质培养 (1)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养成良好的实验素养。 (2) 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创新开拓精神。 (3) 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二、操作及技术 玻璃仪器的洗涤及干燥 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的使用、校正 台天平、分析天平、电子天平的使用 溶液的配制 滤纸和其它滤器的使用 加热方法的选择(直接加热水浴加热、油浴加热) 煤气灯、喷灯的使用(酒精或煤气喷灯) 冷却方法的选择(空气、水流水浴、冰盐浴、液氮) 搅拌方法的选择(机械搅拌、电磁搅拌) 固液分离选择(倾析法、常压过滤、减压过滤、离心分离) 沉淀转移、洗涤、烘干、灼烧 结晶、重结晶(水溶液体系和非水体系中的结晶、重结晶) 常压升华、减压升华 气体制备、净化、吸收、尾气处理 分离技术(液液分离、固液分离、气液分离) 溶剂萃取 试样的干燥(晾干、烘干、真空干燥、干燥剂) 玻璃仪器的选择安装和拆卸 回流装置及操作 分馏技术(简单蒸馏、分馏和精馏、减压蒸馏、水汽蒸馏) 共沸蒸馏装置及操作 分液漏斗、滴液漏斗使用 无水无氧操作 微波技术 超声技术 高压钢瓶的识别和使用

温度的控制与测量(低温、常温、高温) 压力的控制与测量(低真空、高真空的获得及检漏) 流动法操作(流体的加料、流体的稳压、稳流) 流量测量与校正 压力计的使用 各类温度计的选择与使用 常用电极的制备 盐桥的制备 热电偶温度计的焊接与标定 三、化合物的合成、分离、鉴定及表征 无机物的制备精制及鉴定:(一般无机氧化物、盐、单质的制备;热分解法、氯化法、氢还原法、无水无氧法制备化合物) 有机物的制备分离、纯化及表征:(常量、小量、半微量有机合成,多步有机合成,有机光化学、微波、超声及电化学合成;手性化合物合成及拆分) 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四、基本物理量及有关参数的测定 基本物理量:浓度、pH值、摩尔气体常数、阿佛加德罗常数、熔点、沸点,蒸气压、密度、粘度、折射率、比旋光度、溶解度 热力学性质:温度、热效应、活度系数、平衡常数 电学性质:电导、电动势、离子迁移数、电位表面与胶体:表面张力、固体比表面积、胶体电泳速度 结构:磁化率、偶极矩、摩尔折射度、光谱性质 动力学性质:反应级数、反应速度常数、活化能 化工参数的测定:雷诺数、阻力系数、给热系数、传热系数、总传质系数、理论板当量高度、塔效率、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阻力系数与雷诺数关系测定、管道阻力损失的因次分析法实验操作、一定转速下,离心泵的特性曲线 五、仪器与设备 常用仪器与设备:压力计(数显压力计)、温度计(玻璃、热敏电阻、热电偶)、天平(台天平、分析天平、电予天平)、pH计、电导率仪、旋光计、折射率仪、温差测量计、氧弹热量计、温度控制仪(常温高温)、真空泵、超级恒温槽、检流计、稳压电源(直流、交流)、安培表、马弗炉、管式炉、烘箱、大气压力计、搅拌器(电磁、机械)、记录仪、万用表、数字压力表、小电容仪、磁天平、差热分析仪、熔点测定仪、原予发射光谱仪 常用分析仪器: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原予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离子活度计、单扫描示波谱仪、微库仑计、示波器 化工仪器及设备:流量计、离心泵、吸收塔及结构流程、精馏塔及结构流程、气体输送机械、换热器、实验反应嚣

最新基础化学实验

基础化学实验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一、适用范围 大纲适用于化学专业本科教学使用。 二、课程名称 基础化学实验 三、学时数与学分 总学时:160 总学分:4 实验学时:160 实验学分:4 四、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目的: 基础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学生第一门实验课程,也是一门独立课程。通过实验学习要求学生正确掌握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技巧。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化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能够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归纳、综合、处理数据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正确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学生后续课程和实验及将来从事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本要求: 1.掌握化学实验所需要常用仪器的名称、正确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掌握基础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3.学生实验前认真预习实验内容,写好预习报告。 4.学生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独立思考问题,自觉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学生实验后,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在报告中准确地书写本次实验原理、现象、数据处理等事项,并完成本次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的讨论。 五、实验项目与学时分配

备注:序号代‘*’为选做实验。 六、教材、讲义及参考书 1.《普通化学实验》傅强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月出版 2.《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8月出版 3.《化学实验》方宾王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5月出版 4.《化学基础实验》北京师大华中师大东北师大陕西师大华东师大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6月出版 七、实验成绩评定方法 本实验课为考试。 必须采取平时考核、操作考核和笔试三种方式相结合的全面考核,三部分成绩所占比例依次为30%、30%和40%,也可根据各学期教学实际略加调整。 1.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出勤情况、实验预习、实验表现、实验报告、综合设计实验五部分。 ⑴出勤情况:学生缺课个数为实验总数的三分之一或以上时,按不及格处理,必须重修。 ⑵实验预习:学生课前必须预习,教师应通过课堂提问等方式检查预习效果。

电路基础课后习题答案(专科教材)汇总

第1章章后习题解析 1.1 一只“100Ω、100 W ”的电阻与120 V 电源相串联,至少要串入多大的电阻 R 才能使该电阻正常工作?电阻R 上消耗的功率又为多少? 解:电阻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 1100 100'===R P I A 所以应有 1120100=+R ,由此可解得:Ω=-=201001 120R 电阻R 上消耗的功率为 P =12×20=20W 1.2 图1.27(a )、(b )电路中,若让I =0.6A ,R =? 图1.27(c )、 (d )电路中,若让U =0.6V ,R =? 解:(a)图电路中,3Ω电阻中通过的电流为 I ˊ=2 -0.6=1.4A R 与3Ω电阻相并联,端电压相同且为 U =1.4 ×3=4.2V 所以 R =4.2÷0.6=7Ω (b)图电路中,3Ω电阻中通过的电流为 I ˊ=3 ÷3=1A R 与3Ω电阻相并联,端电压相同,因此 R =3 (a) (b) (c) (d) 图 1.27 习题1.2电路图

÷0.6=5Ω (c)图电路中,R 与3Ω电阻相串联,通过的电 流相同,因此 R =0.6÷2=0.3Ω (d)图电路中,3Ω电阻两端的电压为 U ˊ=3- 0.6=2.4V R 与3Ω电阻相串联,通过的电流相同且为 I =2.4÷3=0.8A 所以 R =0.6÷0.8=0.75Ω 1.3 两个额定值分别是“110V ,40W ”“110V ,100W ”的灯泡,能否串联后接到220V 的电源上使用?如果两只灯泡的额定功率相同时又如何? 解:两个额定电压值相同、额定功率不等的灯泡,其灯丝电阻是不同的,“110V ,40W ”灯泡的灯丝电阻为: Ω===5.30240 1102 240P U R ;“110V ,100W ”灯泡的灯丝电阻为:Ω===121100 1102 2100P U R ,若串联后接在220V 的电源上时,其通过两灯泡的电流相同,且为:52.0121 5.302220≈+=I A ,因此40W 灯泡两端实际所加电压为: 3.1575.30252.040=?=U V ,显然这个电压超过了灯泡的额定值,而 100 W 灯泡两端实际所加电压为:U 100=0.52×121=62.92V ,其实际电压低于额定值而不 (a ) (b) 图1.28 习题1.4电路图

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基础实验

(安徽专用)2015届高考生物考前三个月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 基础实验 [直击考纲] 能独立完成“知识内容及要求”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考点41 观察类实验和鉴定提取类实验 1.判断下列有关观察类实验的叙述 (1)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DNA和RNA分布时,使用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液染色,细胞内染成绿色的面积显著大于染成红色的面积,而使用盐酸处理染色质能促进DNA与派洛宁(吡罗红)结合(2011·福建,26Ⅱ②改编和2013·山东,4B)( ×) (2)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在10倍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清晰、柔和,若再直接转换至40倍物镜观察时,则除调节细调节器外,还需要调用凹面镜(或调高亮度)、放大光圈(2013·上海,13改编)( √) (3)只有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才能用健那绿(詹纳斯绿B)染色观察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2011·山东,6C)( √) (4)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叶绿体在细胞内是均匀分布的(2009·广东,5B)( ×) (5)将洋葱表皮分别置于0.2 g/mL和0.3 g/mL蔗糖溶液中,观察并比较细胞质壁分离的情况,预期结果是在0.2 g/mL蔗糖溶液中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2010·江苏,19①)(×) (6)若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可通过“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以减少实验误差(2013·福建,4D)( √) 2.判断下列有关鉴定提取类实验的叙述 (1)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脂肪,应用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预期的实验结果为脂肪颗粒被染成红色(2011·新课标,6B)( ×) (2)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葡萄糖,应用的试剂是甲基绿,预期的实验结果为葡萄糖与甲基绿作用,生成绿色沉淀(2011·新课标,6C)( ×) (3)鉴定蛋白质时,应将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混合以后再加入待检组织样液中(2010·四川,2D)( ×) (4)水浴加热条件下,蔗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2009·江苏,21A)( ×) (5)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结果(如下图)表明,Ⅳ为叶绿素a,其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低(2010·四川,2B和2013·广东,6A改编)( ×)

(新)高中生物教材选修一必背

高中生物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一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1、果酒菌种:附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真菌,兼性厌氧,主要出芽生殖还有孢子生殖) 2、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 3、制酒条件:温度(18~25℃),发酵液缺氧呈酸性(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其他微生物无法适应这一环境)。 4、葡萄酒呈现深红色的原因:红葡萄皮的色素进入发酵液。 5、果醋菌种:醋酸菌(原核生物),代谢类型异养需氧型。 6、有两条途径生成醋酸: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C2H5OH+O2→CH3COOH+H2O 7、制醋条件:①深层发酵时,短时间不通氧,醋酸菌死亡。②温度:30~35℃。 8、流程: 9、装置:充气口制酒时关闭;制醋时,连续输入氧气。 排气口长而弯曲的胶管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开口 向下的目的是排出酒精发酵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出料口是用来 取样检测。 葡萄汁只装2/3,留1/3空间的目的是让酵母菌先有氧呼 吸进行繁殖。 10、若用瓶子做装置:制酒时,要每天拧松瓶盖2~4次,目的是排二氧化碳;制醋时,将瓶口打开,盖上纱布。 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 果酒果醋

11、所有用具清洗后晾干或清洗后用70%的酒精消毒。 先冲洗葡萄再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12、酒精检验:酸性(3mol/L的H2SO4)重铬酸钾→灰绿色。醋酸检验:嗅味和品尝(比较pH) 13、从哪些方面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发酵瓶要清洗干净,用体积分数70%的酒精消毒,或用洗洁精洗涤。装入葡萄汁后,封闭充气口。 课题二腐乳的制作 1、菌种:多种微生物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主要是毛霉(真菌,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孢子生殖。)传统制作毛霉来自空气;现代生产将优质毛霉菌种直接接种在豆腐上。 2、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3、实验流程: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加盐之前为前期发酵,目的是创造条件让毛霉生长,使毛霉形成菌膜包住豆腐使腐乳成型。后期发酵主要是酶与微生物协同作用,生成腐乳的香气。) 4、所用豆腐的含水量为70%左右,水分过多则腐乳不易成形。豆腐生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白色菌丝。 5、温度:15~18℃。 6、加盐:逐层加盐,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加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控制盐的用量(豆腐:盐=5:1):盐的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盐的浓度过高会影响腐乳的口味。 食盐的作用:1.抑制微生物生长,避免腐败变质2.析出水分,是豆腐变硬 3.调味 7、卤汤: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 8、卤汤中酒的含量:12%左右。作用:1.防止杂菌污染 2.赋予腐乳风味3.酒精含量过高,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也越大,使腐乳成熟期延长;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导致豆腐腐败。 9、香辛料的作用:1.调味 2.杀菌 10、防止杂菌污染的措施:①玻璃瓶,洗净后用沸水消毒。②加卤汤后,用胶条将瓶口密封。③封瓶时,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 11、影响腐乳风味的因素:盐、酒、香辛料、豆腐含水量。 12、腐乳外部致密的“皮”是前期发酵时在豆腐表面上生长的毛霉菌丝,它能形成

化学基础实验基本内容 -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中山大学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基本要求 一、考试形式及命题 1、化学实验理论考试(30%) (1)考试内容 含无机化学实验、化学分析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内容,包括误差理论、数据处理、化学实验室基本知识、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电和气的使用、重要常规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常规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的实验操作规范、化学实验基本知识等。 (2)考试形式:闭卷。 (3)考试时间:2小时。 (4)考题形式:1)单项选择题;2)填空题;3)实验设计题。 2、化学实验操作考试(70%) 每个组的实验操作题不同,但应考察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基本化学计算、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能力,常规小型仪器的使用、图谱解习,实验总结与报告能力。 实验操作考试地点:珠海校区基础化学实验大楼。 二、实验竞赛分组 本次竞赛有8个队参加,每个队由若干名学生组成。竞赛分为三个大组,每大组做同一个实验。 三、获奖比例 综合实验笔试和实验操作竞赛成绩,每个大组评定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根据每个大组全部学生的竞赛总成绩(实验理论笔试和实验操作竞赛)排名,确定3个团体奖,即冠军、亚军和季军。 四、竞赛基本要求 见附件:基础化学实验内容。

附件: 基础化学实验内容 一、目的 1、能力培养 (1)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正确使用仪器,获得正确可靠的实验结果,以达到用实验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2)准确观察现象,分析判断,逻辑推理能力。 (3)选择试剂,仪器,实验方法,获得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 (4)正确记录和处理数据,图谱解析,综合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 (5)使用手册,工具书,多媒体技术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素质培养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养成良好的实验素养。 (2)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创新开拓精神。 (3)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二、操作及技术 玻璃仪器的洗涤及干燥 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的使用和校正 电子台秤、电子天平的使用 溶液的配制 滤纸和其它滤器的使用

最新基础化学实验实验原理及思考题

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 一、 实验原理 控制变量法:测量所需波长、有色物质的稳定性、溶液酸度、显色剂用量、溶剂、反应温度、干扰离子的影响。邻二氮菲与Fe 2+生产红色配合物的最大吸收峰在510nm 处。 Fe 2++ 3N N N N 3 Fe 2+ 红色配合物 二、 实验步骤 1、显色反应的实验条件 (1)测定Fe 3+标准溶液的测量波长与吸光度曲线 (2)显色剂用量与吸光度曲线 2、试样中铁含量的测定 三、数据处理 Fe 含量的计算: 5.00 对应的微克数e 标准曲线ρFe F (μg ·mL -1) 四、 思考题 1、在加入显色剂之前加入盐酸羟胺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答:工业盐酸中含有Fe2+和Fe3+,而Fe3+能与邻二氮菲生成淡蓝色配合物,故在加入显色剂之前,应用盐酸羟胺(NH2OH ?HCl)将Fe3+还原为Fe2+,然后,进行铁的总量的测定。 2、若用配制已久的盐酸羟胺溶液,有何影响? 答:盐酸羟胺是将Fe3+还原成Fe2+,如果配制已久,还原能力减弱,就会使部分铁离子得不到还原,造成分析结果偏小。 3、显色时,加还原剂、缓冲溶液、显色剂的顺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答:不能,盐酸羟胺(NH2OH ?HCl)是用来将Fe3+还原为Fe2+,邻二氮菲是显色剂,乙酸钠用来调节酸度(若酸度较高反应进行较慢,酸度太低则Fe2+水解,影响显色)。 水中微量氟的测定 思考题 用氟电极测得的是F -离子的浓度还是活度?如果要测定F -离子的浓度,该怎么办? 答:在没有加入总离子强度缓冲液(即TISAB )时,测量的数值都是离子活度。如果在测量时,加入了TISAB ,可以在测量过程中保持离子强度的稳定性,这时所测的数值就是氟离子浓度。

2018届教材基础实验专题(总结)

2018届高三实验级教材基础实验专题复习 高考实验复习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教材中的基础实验(考纲要求共计19个实验) 第二层次教材中科学家做的实验 第三层次实验探究与实验设计 一、基础实验 (一)观察类实验的比较

1.选用合适的材料是观察实验成功的关键 (1)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不能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几乎不含DNA、RNA)。 (2)不能用观察叶绿体的材料来观察线粒体(叶绿体中的色素颜色会掩盖健那绿染色后的颜色变化)。 (3)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或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时,应注意观察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长方形的细胞可能是根尖的伸长区或成熟区的细胞,没有分裂能力)。 (4)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所选的材料可以是动物的精巢和植物雄蕊,而不宜选用动物的卵巢和植物的雌蕊(雄配子产生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更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的细胞)。 (5)观察叶绿体时,若选用菠菜叶则取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较大而数目较少)。 (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应选取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大的液泡)。 2 ”(填表) 3.归纳盐酸和酒精的“同材异用

【方法技巧】 观察类实验操作流程 (二)鉴定类实验的比较 1.鉴定类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1)在显色实验(如物质检测)中,材料最好不带颜色或颜色较浅,或实验时对有色材料进行脱色处理。 (2)物质检测实验一般不设立对照实验,若需设立对照实验,对照组应加入成分已知的物质,如验证唾 液淀粉酶是蛋白质,对照组可加入稀释的鸡蛋清。鸡蛋清作检测蛋白质的材料时,因其较黏稠,故使 用时需稀释。 (3)可溶性还原(性)糖检测中不宜选择甜菜、甘蔗等,因其不含还原(性)糖。 (4)颜色深浅与所检测的物质的含量有关,含量越多,颜色越明显。 2.辨析有关颜色反应类实验的五种颜色(填表)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知识点梳理 新人教版

第二部分高中生物教材实验知识点梳理 高中考纲规定教材的19个实验可分为: (1)显微镜观察类实验:一、三、四、六、十、十二; (2)探究性实验:七、九、十三、十五、十七、十九; (3)验证性实验:二、八; (4)模拟实验:五、十一、十六; (5)调查类实验:十四、十八。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1、原理、步骤、结论 2、实验注意事项 (1)选材: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内表皮细胞(无色)【不能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防止颜色的干扰】 (2)缓水流冲洗目的:防止玻片上的细胞被冲走。 (3)几种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 ①0.9%NaCl溶液(生理盐水):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②8%盐酸:a.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b.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开,有利于染色。 ③甲基绿吡罗红染液:混合使用且需现配现用。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1、实验原理及步骤

2、实验注意事项 (1)还原糖鉴定实验材料要求:需为白色或浅色,且还原糖含量高。 【不能用绿色叶片、西瓜、血液等材料,防止颜色的干扰;不能用马铃薯(含淀粉)、甘蔗、甜菜(含蔗糖)。】 (2)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鉴定,且必需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3)非还原糖(如蔗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现象不是无色而是浅蓝色[Cu(OH)2的颜色]。 (4)唯一需要显微镜——脂肪鉴定,实验用50%酒精的作用——洗掉浮色。 (5)斐林试剂:需混合加入,且现配现用;双缩脲试剂:需分别加入(先加A液,后加B液)。 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必修一P7) 1、显微镜的使用 2、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 先低后高:先低倍镜后高倍镜。 放大倍数:指的是“长度”的放大倍数。 镜头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越短,物镜越长,物镜距离玻片越近,放大倍数越大。 3 实验四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必修一P47) 1、实验原理 ①叶绿体呈绿色,不需染色,制片后直接观察。 ②线粒体需用健那绿(专一性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染成蓝绿色后制片观察。 2、实验材料:①观察叶绿体用藓类或菠菜叶片;②观察线粒体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3、注意问题 ①实验过程中的临时装片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②选鲜类、黑藻类叶:因为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小叶直接制片; 实验五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必修一P60) 1.渗透系统的组成(如图)及条件 (1)半透膜:可以是具选择透过性膜的生物膜,也可以是物理性的过滤膜。 (2)膜两侧的溶液具浓度差:是指物质的量浓度,而非质量浓度。 2、注意事项 ①水分子的移动方向:可双向移动,但整体上水分子是从低浓度→高浓度。

《基础化学实验》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目录 《无机化学实验》(基础一)教学大纲 (1) 《分析化学实验》(基础二)教学大纲 (7) 《物理化学实验》(基础三)教学大纲 (11) 《有机化学实验》(基础四)教学大纲 (16)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基础化学实验一 一、有实验的课程名称:无机化学实验(Experimental Inorganic Chemistry) 二、课程编码:(以培养计划为准) 三、课程性质:必修 四、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64 总学分:4 实验学时:64 五、适用专业:应用化学等专业 六、本实验课的配套教材、讲义与指导书 周井炎主编,《基础化学实验》(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2004。 七、实验课的任务、性质与目的 无机化学实验是应用化学专业第一门必修实验课,与无机化学理论课密切相关。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理解,了解无机物的一般分离、提纯和制备方法,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学会正确使用基本仪器,培养动手、观察、思维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八、实验课的基本理论 无机化学中的“解离平衡”、“氧化还原”“配位化合物”“d区元素的重要性质”以及常见的无机基本操作。 九、实验方式和基本要求 1.本课程以实验为主。开课后,任课教师需向学生讲清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课程安排和进度、考核内容及办法、实验守则及实验室安全制度等。 2.学生在实验前必须进行预习,预习报告或设计实验方案经老师批阅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3.老师课堂只讲解实验中所涉及的基本操作和部分难点 4.实验1人1组。每个实验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碰到疑难问题,学生要善

《电路基础》教材第10章 二端口网络

186 第10章 二端口网络 网络按其引出端子的数目可分为二端网络、三端网络及四端网络等,如果一个二端网络满足从一个端子流入的电流等于另一个端子上流出的电流时,就可称为一端口网络,如果电路中有两个一端口网络时就构成了一个二端口网络。 本章是把二端口网络当作一个整体,不研究其内部电路的工作状态,只研究端口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即端口的外特性。联系这些关系的是一些参数。这些参数只取决于网络本身的元件参数和各元件之间连接的结构形式。一旦求出表征这个二端口网络的参数,就可以确定二端口网络各端口之间电流、电压的关系,进而对二端口网络的传输特性进行分析。本章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找出表征二端口网络的参数及由这些参数联系着的端口电流、电压方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双口网络的电路。 本章教学要求 理解二端口网络的概念,掌握二端口网络的特点,熟悉二端口网络的方程及参数,能较为熟练地计算参数,理解二端口网络等效的概念掌握其等效计算的方法,理解二端口网络的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特性阻抗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通过实验环节进一步加深理解二端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直流二端口网络传输参数的测量技术。 10.1 二端口网络的一般概念 学习目标: 熟悉二端口网络的判定,了解无源、有源、线性、非线性二端口网络在组成上的不同点。 在对直流电路的分析过程中,我们通过戴维南定理讲述了具有两个引线端的电路的分析方法,这种具有两个引线端的电路称为一端口网络,如图10.1(a )所示。一个一端口网络,不论其内部电路简单或复杂,就其外特性来说,可以用一个具有一定内阻的电源进行置换,以便在分析某个局部电路工作关系时,使分析过程得到简化。当一个电路有四个外引线端子,如图10.1(b )所示,其中左、右两对端子都满足:从一个引线端流入电路的电流与另一个引线端流出电路的电流相等的条件,这样组成的电路可称为二端口网络(或称为双口网络)。 (a )一端口网络 (b )二端口网络 图10.1 端口网络 2U + _ _

二轮复习-教材基础实验

教材基础实验 1.判断下列有关观察类实验的叙述 (1)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DNA和RNA分布时,使用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液染色,细胞内染成绿色的面积显著大于染成红色的面积,使用盐酸处理染色质能促进DNA与派洛宁(吡罗红)结合 (2)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在10倍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清晰、柔和,若再直接转换至40倍物镜观察时,则除调节细调节器外,还需要调用凹面镜(或调高亮度)、放大光圈 (3)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装片时,移动装片可确定污物在物镜上 (4)只有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才能用健那绿(詹纳斯绿B)染色观察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 (5)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叶绿体在细胞内是均匀分布的 (6)将洋葱表皮分别置于0.2 g/mL和0.3 g/mL蔗糖溶液中,观察并比较细胞质壁分离的情况,预 期结果是在0.2 g/mL 蔗糖溶液中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 (7)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使用龙胆紫染液染色,间期细胞不着色,分裂期细胞 染色体着色 (8)若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可通过“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 计”减少实验误差 2.判断下列有关探究类实验的叙述 (1)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作用时,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2)若探究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选用材料与试剂:前者为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 液,而后者为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3)检测酵母菌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CO2,可判断其呼吸方式 (4)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显微镜下可以 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5)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 (6)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 后即可镜检 (7)用两种不同浓度2,4-D溶液分别处理月季插条形态学下端,观察并比较扦插后的生根数,预期 结果是低浓度2,4-D处理的插条生根数总是更多 (8)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通过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可减少实验误差 3.判断下列有关鉴定类实验的叙述 (1)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脂肪,应用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预期的实验结果为脂肪颗粒被染成红色 (2)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葡萄糖,应用的试剂是甲基绿,预期的实验结果为葡萄糖与甲基绿作用,生 成绿色沉淀 (3)鉴定蛋白质时,应将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混合以后再加入待检组织样液中 (4)水浴加热条件下,蔗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5)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结果(如下图)表明, Ⅳ为叶绿素a,其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低 (6)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在95%乙醇中加入无水Na2CO3后可提高色素的溶解度4.判断下列有关模拟调查类实验的叙述 (1) 在“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 (2) 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发生率时,调查足够大的群体,随机取样并统计有助于减少实验误差 (3) 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选择有遗传病史的家系进行调查统计 (4) 调查并比较同一地段甲区(腐殖质较丰富)和乙区(腐殖质不丰富)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预期 结果是甲区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更高 深度思考(1)在上述实验中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情况如何?除上述实验外,还有什么实验中也用到了显微镜呢? 提示上述实验除“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使用低倍镜即可外,其余均需要使用高倍显微镜;还有“脂肪的切片法鉴定”、“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也用到了显微镜。 (2)在哪些实验中用到了盐酸?各起什么作用? 提示①“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8%的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②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15% 的盐酸与酒精混合制成解离液,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③在“探究酶在不同pH下的活性”实验中,盐酸提供酸性环境。

高中生物课本教材细节旁栏知识详细整理

高中生物课本教材细节旁栏知识整理 必修一 1.1. (12页)1990年,科学家发现人体生殖道支原体可能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仅480个基因 1.2. (14页判断题)反射活动都需要多个细胞参与,不可能由一个细胞独立完成 1.3. (18页)方法二检测脂肪的步骤:取材→切片→制片→观察 1.4. (26页实验)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而利于染色。 1.5. (32页)脂质分子中氧的含量远远少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多 2013年新课标一卷中涉及到:脂肪转化为糖类时,主要增加的元素就是氧。 1.6. (32页)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1.7. (33页)葡萄糖可以口服和注射,但蔗糖只能口服而不能注射 主要原因是葡萄糖是单糖,可直接被细胞吸收利用;蔗糖是二糖,细胞无法直接吸收,而且血浆中没有分解蔗糖的酶,而消化道中有蔗糖的相关酶。 1.8. (35页左下角图)叶绿素的组成元素有C、H、O、N、Mg 1.9. (37页小结)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分别以氨基酸、核苷酸和单糖为单体,相对分子量很大,称为生物大分子。 1.10. (38页知识迁移)种子晒干过程损失的主要是自由水,干种子高温烘烤出的水珠的来源主要是结合水,结合水破坏后的种子不能萌发。 1.11. (41页)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 (小字)细胞癌变过程中,有的癌细胞膜上会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特殊蛋白质。 1.1 2. (43页拓展题)台盼蓝染色体鉴定活细胞,只有死细胞会染成蓝色,主要是丧失选择透过性。 1.13. (45页)内质网除了用于蛋白质的加工,还是脂质的合成车间 1.14. (46页相关信息)硅肺:硅尘被吞噬细胞吞噬,但细胞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而硅尘却能破坏溶酶体的膜,使细胞死亡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教案(张兴龙主编教材)

学生情况分析 该门课程所授对象是电子20和电子22班,两个班的学生都接近50人,均为二年一期学生。该批学生已经学习了《电子技术基础》的模拟电路的大部分,对专业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专业课的学习方法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学习过《电工基础》课程且有部分同学通过了电工证的考试,还学习过电子技能训练,掌握了基本工具的使用,具备一定的制作能力并有浓厚的兴趣。他们都还处于入门期,对知识的渴望较高,对专业课的反映很好。这些都是有利的方面。 不利的方面也是有的,诸如存在学生之间发展不平衡:有的课外参加过制作培训,甚至有少部分同学对电视机维修都有较好的掌握,而有同学对起码的制作还没入门,更有甚者有学生还不会使用万用表。还存在班级发展不平衡:由于电子20班与电子22班在以前的授课中专业老师不一样,各任课教师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使得班级之间有各方面的差异。随着《电子技术基础》一年二期的学习,有部分同学产生了畏难情绪,失去了学习兴趣。这两个班都有少部分同学是从电子23班转入的,在学生不平衡方面就尤为明显。 当然,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状况做出相应的布置,让学生能学有所获。在对教材处理上,在教学方法上,在教学辅导等等各教学环节上都要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达到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构成学生的知识个性。使学生能成为社会的中等技术工人,并具备后绪发展能力。

教材分析 该课程选用的由张龙兴主编的《电子技术基础》,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教育部规划教材。全书分两篇,第一篇模拟电路基础,第二篇数字电路基础。第一篇学生已经在一年二期学习了大部分内容,只有集成运放一节没有学习。第二篇数字电路包括逻辑门电路、数字逻辑基础、组合逻辑电路、集成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的产生和整形电路、数模和模数转换、智能化电子系统简介八个章节。 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具到,就需要适度的对教材进行处理,只能以部分为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侧重于逻辑门电路(8课时)、数字逻辑基础(10课时)、组合逻辑电路的教学(14课时)、集成触发器(16课时)、时序逻辑电路(16课时);对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电路让学生了解性掌握(4课时)。对于智能化电子系统简介、数模和模数转换章节由于内容太深,太抽象学生不易掌握,不予讲解,但在大学阶段又有较多的应用,故就鼓励学生进行自学,对于不懂的内容个别辅导。所授内容共68课时(共需17周),由于时间限制,对其他相关内容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故要求学生能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相关资料,来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电子技术基础》虽然是一门基础课,但他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故在教学中也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以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化学实验技术基础》滴定管的准备及使用

滴定管的准备及使用 【你知道吗】 1、在实验室中经常用到的滴定分析仪器该如何使用? 2、你知道滴定管使用前应如何处理吗?为什么? 3、用来滴定的锥形瓶是否需要干燥,是否需要用被滴定溶液润洗?为什么?【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常用的滴定分析仪器。 2、了解滴定操作的基本原理,掌握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3、学会正确读数及分析数据。 能力目标:1、掌握常用滴定分析仪器使用方法。 2、通过学习熟练规范操作各种滴定分析仪器,减少测量误差,提高 准确度。 3、掌握滴定管的滴定操作技术,学会观察与判断滴定终点。 情感目标: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精神。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方法 和精神。 【阅读教材】 一、滴定管的分类 滴定管是滴定时用来准确测量滴定时流出溶液体积的量器。按其容量及刻度值的不同,可分为常量滴定管、半微量滴定管和微量滴定管,常量滴定管的容积一般为25mL或50mL,最小刻度为 0.1mL,读数可估计到0.01mL。 根据其用途不同分为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如图2-1。 资料卡片: 聚四氟乙烯酸碱两用滴定管 和酸式滴定管类似,其旋塞是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的,耐腐蚀,密封性好。通过调节旋塞尾部的螺帽旋塞与旋塞套间的紧密度,不用涂油。

二、滴定管使用前的准备 1、酸式滴定管 (1)洗涤。通常滴定管可用自来水或管刷蘸洗涤剂(不能用去污粉)洗刷,而后用自来水冲洗干浄,去离子水润洗3次,有油污的滴定管要用5-10ml 铬酸洗液洗涤。 (2)涂油。给旋塞涂凡士林(起密封和润滑的作用)。将管中的水倒掉,平放在台上,把旋塞取出,用滤纸将旋塞和塞槽内的水吸干。用手指蘸少许凡士林,在旋塞芯两头薄薄地涂上一层(导管处不涂凡士林), 然后把旋塞插入塞槽内,旋转几次,使油膜在旋塞内均匀透明,且旋塞转动灵活。 (3)试漏。将旋塞关闭,滴定管冲水至零刻度,将其固定在滴定管架上,放置2分钟,观察滴定管口及旋塞两端是否有水渗出,.然后旋转180°,再静置2分钟,若前后两次均无漏水现象,即可使用,否则应重新处理。 (4)装标准溶液。应先用标准液(5-6ml)润洗滴定管3次,洗去管内壁的水膜,以确保标准溶液浓度不变。方法是两手平端滴定管同时慢慢转动使标准溶液接触整个内壁,并使溶液从滴定管下端流出。装液时要将标准溶液摇匀,然后不借 助任何器皿直接注入滴定管内,如图2-2。 (5)排气泡。滴定管内装入标准溶 酸式滴定管;下端带玻璃 旋塞, 用于盛放酸性溶液、中性溶液或氧化性溶液,不能用来盛放碱性溶液如NaOH 溶液。 碱式滴定管:下端连接一段橡胶管,内放一玻璃珠,以控制溶液的流速,橡胶管下端再连接一个尖嘴玻璃管,用于盛放碱类溶液,不能盛放氧化性溶液。 想一想:酸式滴定管涂抹凡士林 时,为什么要避开出口管孔? 图2-2 装溶液 图2-1 滴定管

化学实验发展史概述(1)

浅谈化学实验发展史 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看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实践总是发现和检验真理最有效的途径,在人类化学发展的历程中也是一样,不论是原有物质的检测还是新物质的合成都离不开实验,既然实验在化学发展中充当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今天就来重点的谈谈化学实验发展的历程。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从其发展过程来看,大致经过了早期化学实验、近代化学实验和现代化学实验等三个发展时期。 一、早期化学实验 从远古时代开始到17世纪,化学实验在向科学道路迈进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时期。 (一)化学实验的萌芽 人类最初对火的利用距今大概已有100多万年了。火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实验手段。人类最早从事的制陶、冶金、酿酒等化学工艺,都与火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熊熊烈火中,烧制成型的粘土可获得陶器;烧炼矿石可得到金属。陶器的发明使人类有了贮水器以及贮藏粮食和液体食物的器皿,从而为酿酒工艺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制陶、冶金和酿酒等化学工艺,已孕育了化学实验的萌芽。例如,在烧制灰、黑陶的化学工艺中,工匠们在焙烧后期便封闭窑顶和窑门,再从窑顶徐徐喷水,致使陶土中的铁质生成四氧化三铁,又使表面覆上一层炭黑,因此里外黑灰。这表明当时已初步懂得了焙烧气氛的控制和利用。 (二)原始化学实验 古代的炼丹术,是早期化学实验的主要和典型的代表。焙烧是炼丹术士经常采用的一种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方法。除焙烧之外,炼丹术士还经常使用一些液体“试药”来对各种金属进行加工。液体试药通常是一些能在金属表面涂上颜色的物质。例如,硫黄水(多硫化合物的溶液)能把金属黄化成黄金;汞能在其他金属表面留下银色。在制造液体试药的过程中,炼丹术士发明了蒸馏器、烧杯、冷凝器和过滤器等化学实验仪器,以及溶解、过滤、结晶、升华,特别是蒸馏等化学实验操作方法。蒸馏方法的广泛使用,促进了酒精、硝酸、硫酸和盐酸等溶剂和试剂的发现,从而扩大了化学实验的范围,为后来许多物质的制取创造了条件。 蒸馏是早期化学实验中最完整的一种重要实验操作方法。蒸馏在早期化学实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至今还在基础化学实验中被经常运用。 (三)向化学科学实验的过渡 到了十五六世纪,炼丹术由于缺乏科学基础,屡遭失败而变得声名狼藉。化学实验则开始在医学和冶金等一些实用工艺中发挥作用,并不断得到发展。 在医药化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瑞士的医生、医药化学家帕拉塞斯。他强调化学研究的目的不应在于点金,而应该把化学知识应用于医疗实践,制取药物。 化学实验在冶金方面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德国著名化验师埃尔克在其编著的《主要矿石加工和采掘方法说明》一书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当时对银、金、铜、锑、汞以及铋和铅的合金的检验技术;制取和精炼这些金属的技艺;以及制取酸、盐和其他化合物的技术。这部著作被认为是分析化学和冶金化学的第一部手册。 (四)早期化学实验的特点 早期的化学实验还只能算做是化学“试验”,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还没有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实践。尽管如此,还应该肯定从事早期化学实验的工匠和

专题14教材基础实验

[直击考纲]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考点44观察类实验和鉴定提取类实验 1.判断下列有关观察类实验的叙述 (1)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DNA和RNA分布时,使用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液染色,细胞内染成绿色的面积显著大于染成红色的面积,而使用盐酸处理染色质能促进DNA与派洛宁(吡罗红)结合(2011·福建,26Ⅱ②改编和2013·山东,4B)(×) (2)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在10倍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清晰、柔和,若再直接转换至40倍物镜观察时,则除调节细调节器外,还需要调用凹面镜(或调高亮度)、放大光圈(2013·上海,13改编)(√) (3)只有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才能用健那绿(詹纳斯绿B)染色观察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2011·山东,6C)(√) (4)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叶绿体在细胞内是均匀分布的(2009·广东,5B)(×)

(5)将洋葱表皮分别置于0.2g/mL和0.3 g/mL蔗糖溶液中,观察并比较细胞质壁分离的情况,预期结果是在0.2g/mL蔗糖溶液中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2010·江苏,19①)(×) (6)若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可通过“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以减少实验误差(2013·福建,4D)(√) 2.判断下列有关鉴定提取类实验的叙述 (1)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脂肪,应用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预期的实验结果为脂肪颗粒被染成红色(2011·新课标,6B)(×) (2)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葡萄糖,应用的试剂是甲基绿,预期的实验结果为葡萄糖与甲基绿作用,生成绿色沉淀(2011·新课标,6C)(×) (3)鉴定蛋白质时,应将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混合以后再加入待检组织样液中(2010·四川,2D)(×) (4)水浴加热条件下,蔗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2009·江苏,21A)(×) (5)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结果(如下图)表明,Ⅳ为叶绿素a,其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低(2010·四川,2B和2013·广东,6A改编)(×) (6)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在95%乙醇中加入无水Na2CO3后可提高色素的溶解度(2013·重庆,3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