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制度-5思想精神 必考总集 中国文化概论

第四章 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一,选择,判断,知识点

点:传统中国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型的自然经济,与它相适应的是以血缘宗法为核心的社会关系。

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的伦理政治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家国同构,父君同权。

点: 宗法制,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周代。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是分封制。

点:在宗法制度之下,社会结构以宗族为基本单位,每个社会成员依据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确定其在宗族中的位置。

点:西周宗法制是以亲亲为基础,但这种亲亲原则主要强调的是慎重追远,自上而下的孝悌之道。东周以后随着分封制瓦解,完整的宗法体系崩溃。

点: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君王就是这两大国家职能的体现者。

1. 看君王的祭祀职能。2.看君王的军事职能。

君主专制在分封制下存在着结构性的局限,因此说它尚未成为完整的君主专制制度。

判、选:皇帝对相权的限制一般采用两种手段:一是架空,二是分权。

判:明代的内阁与清代的军机处都是皇帝私人的办事机构。

点 :汉武帝以后,除了贤良文学这一察举科目外,察举又增加了孝廉,秀才,明经,明法等新科目。

点 :东汉初年,为避光武帝刘秀讳,将秀才改为茂才。

多选:科举制三个特点:1.士人自由报名应试2.考试定期举行3.严格考试

判:现代西方实行的文官制度,就是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蓝本。

断:春秋断狱的一个原则,就是重视心理动机的判定。

选:荀子认为礼设立在于节制人的欲望,约束人的行为,使合乎会秩序的欲求得到满足。

点。 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致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种,即所谓“五礼”。《周礼》,《仪礼》,《礼记》是记录与阐释先秦礼仪制度的三大礼节,俗称“三礼”。

点。官方礼仪的特性;1)祭祀典礼的神圣庄严。 《周礼》列入吉礼的祭祀,分天神,地袛,人鬼三类。

1天神祭祀(天神祭祀包括天地祭祀,日月星辰祭祀,气象神祭祀三种)2天帝祭祀

2)地神祭祀(大地祭祀,社稷祭祀:社稷祭祀原本是土谷祭祀。血祭社稷的方式又三种:一是讲学直接滴入途中,二是涂血与社稷神主之上,三是供血与神位之前。祭祀社稷是,击鼓,舞蹈。

三川祭祀,有两种:一是亲自前往山川所在地祭祀,称为“就祭”;二是在京城南郊设名山大川五岳四渎祭坛,远望山川而祭祀,名为“望祭”。

3)人神祭祀(宗庙祭祀。 祭先王先师)


。婚礼六道仪式:1纳采2问名3纳吉4纳征5请期6亲迎 丧礼

点。民间的礼俗与贵族礼制的关系:1它们来源于同一文化母体,所依托的是同一宗法社会结构。2统治阶层非常重视礼义的示范作用,以严格的礼制规定,达到软控社会的目的。3随着社会的变迁,朝代的更替,士庶差异的消失,贵族礼制除保留在统治集团内部外,相当部分俗化为庶民的行为规范。

点。庶族平民礼俗的规范性有三方面的表现:1)岁时礼俗的伦理性1 岁时礼俗的自然伦理属性。一般说来,岁时礼俗的伦理原作是顺应自然时令,并且以岁时礼仪活动去增进入与自然的关系。2 岁时礼俗的社会伦理属性。A,四时祭祖聚族 家族亲情与家族伦理在节日中得到强化。其中春节与清明最典型。B,以节日聚会娱乐家族血缘关系乡里社区关系。如年节拜年活动。

2)人生礼俗的家族性。1诞生礼的家族意义 a求子仪式。B催生仪式。C诞生庆贺仪式。D“满月”礼,是诞生礼的重要组成部分。E“百岁”礼。D“周岁”礼,是诞生礼的最后一道仪式。2成年礼的家族俗规3婚姻礼仪的家族原则首先,婚姻关系能否订立,须取得家族祖先的同意。其次,以聘娶的形式实行家族间婚姻包办与人财交换。第三,拜见尊长,庙见祖先,家族对新成员的接纳。4丧葬礼义的家族等级服制。在其中最能体现家族社会关系的是丧服礼制。五服是五种粗糙程度不同的麻布礼服。分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等。从服丧的时间看,最长三年,最短三月。

3)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与礼俗规范。1孝悌。2耕读为本。3修身4整肃门户5严守尊卑秩序。6善择婚姻。

礼俗功能表现:一是以孝悌之道为礼俗之本,强化家族内部的伦理关系。

二是以诚信忠厚为修身之本,塑造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三是以劝诫惩罚的礼俗规条,规范家族成员行为,补充国法。



二,名解

名: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名: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名:九品中正制:曹魏时期建立了一套较察举严格的选官制度,中央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查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

名:春秋决狱: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进行断案。



三,简单题,论述题

简、论: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那些特点?

答:第一,皇帝总揽天下大权。君主是全国的最高权威与绝对权力的拥有者,君主超越一切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是名副其实的专制帝王。



第五章 中国传

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一,选择,判断,知识点

点。 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

点 华夏民族经过长时期的观察,领悟,到《易经》和《洪范》时代形成了由“天-地-人”组成和谐整体的宇宙观念。

点。 编制“天-地-人”系统的秩序,进一步论证人与天的统一。

单 阴阳五行统一体的学说第一次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理论模式和一般系统的双层结构模型,为人类思维作了重要贡献

点。 整体思维是一种重体悟的,与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1)首先是“仰以观于天文,府以察于地理”,简言之就是观象。这是指直觉。2)这是指领悟。

点。 《诗经》的比,兴则诗类比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点。 先秦时期的人们认识到,客观事物是两两相对,相和的,每一事物都存在着相对,相和的两个方面。(可贵的是,先秦时期的哲人在观察与分析对立物变化的情况时揭示了对立转化的规律。)

点 《易》总结的对立物变化的规律有三条;1是相反而成2是“生生”与”日新”。3是“超时”。

单。 《老子》归纳的方法是‘观复’(老子的观复,就是观察生物“静-动―静”对立统一,往复运行的规律。)

点。 《庄子>归纳的方法是“ 反衍”,谢施。(其中反衍,是指反复,谢施是指代谢,都是表述对立物的转化的.。)

点。“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这一价值原则由孔子提出)

点 要在‘两端‘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地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由此而引出了”中和”概念

点 从孔子开始,人们就把 言行一致 作为道德修养问题来说明。

点 早在《尚书。说命上》就提出了 知易行难。此后,荀子有 知轻行重。

点 到宋代,程颐提出了 知先行后 的主张。朱熹并不是完全主张先知后行,他提出知行“并进互发”说

点 王阳明的话有 合行于知 的嫌疑,但从道德修养层面上看,他强调“知行合一”则是积极意义的 。

点 明代之际的王夫之“反对离行以为知”提出了“行先知后”说。

点 中国古代 知行合一 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的 知行合一 说,并不注重于建构理论体系,而强调身体力行。

多 在中国的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的社会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上帝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前兆迷信和占卜等。

点 殷商卜辞证明,殷商时期已完成了对天上最高权威神“上帝:”的创造,并迷信它有广泛的神力。

多魂崇拜的主要内容;1)相信人死以后灵魂不灭:2)迷信

灵魂有超人的能力3)把人的生活和社会关系附加幻想的鬼魂世界。

多 前兆迷信是指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假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主要的占卜形式有鸟占,兽骨卜,筮占,竹卜,星占,梦占等。

判。 佛教由王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他是释迦这个种族的一颗珍珠,一位圣人。他又被称为浮屠,浮图,没驮,勃驮)

点。 四谛 是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指苦,集,灭,道。(苦 是说,人生皆苦。集 是说集合,招致苦难的原因在于有贪,嗔,痴三大根本。“灭”是“入灭”或‘涅磐“,指脱离生死苦海,使入涅磐彼岸。“道”是道路。

单/多 天人关系的观点;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西周,它的专有名称是又宋代的张载提出的)二是天人交胜(唐代刘禹锡在他写的三篇《天伦》,提出的观点,使天人关系学说有了新发展)三是天人之分(战国时代的荀子在他的《天论》篇中提出)



二,名词解释

名。 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名。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对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主要有《尔雅》和《说文解字》表述了不同的类别,计有五大类:第一是语言类,2是人文关系类,3是建筑器物类4天文地理类5植物动物类。

类比思维,是就“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进行类比。

名。 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品德,志行。

名。 辩证思维;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在先秦的典籍特别是《周易》《论语》,《老子》,《孙子》中)

名。 天人合一 :第一层意思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西周时代)



三,简答题,论述题

简/论 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正面:1)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2)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的倾向。3)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那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仍,品德的完善。

负面:1)思维方式过分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经过时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2)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是封建社会长

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里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3)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4)“心性之学”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