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八年级语文旅鼠之谜学案二无答案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旅鼠之谜学案二无答案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旅鼠之谜学案二无答案

【关键字】八年级

山东省冠县东古城镇中学八年级语文《旅鼠之谜》学案(二)

课型

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

执笔人审稿人总第 6 课时

相关标准陈述1.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3.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本文运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带给人们的启示。

3.学习领会本文独特的写法。

评价活动方案1.自主学习结果采用纸笔形式,由小组长负责评价。

2.合作交流结果采用纸笔形式,各组互评。

3.巩固训练用纸笔形式,组长统计,作业由老师评价。

教学活动方案随记

【创设情景】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上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

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他们的奥秘。今天学习

这篇文章,相信同学们也会产生探索旅鼠之谜的兴趣。

【确立目标】

学生熟悉学习目标并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

【自主学习】

1.文章还给我们哪些启示?(引用资料:“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

20万,每年7000万的速度增长着……完全有理由担心,如果地球人

口继续像现在这样,每隔35年就增长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

口将增加10万倍,到公元3550年人类机体的总质量就会等于地球的

质量,到公元7000年,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宇宙的质量。”)

2.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准确说明旅鼠的这些奥秘?请举例说

明。

教学活动方案随记

【合作交流】1.请用二、三百字将本文介绍的知识概括出来,然后小组交流,选出两名代表在班内交流并评价。

2.除了旅鼠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动植物的奇特行为,请将课下搜集的相关知识讲给同组同学听,注意找出动植物的奇异表现及原因。

【分组展示】由各组以口述方式展示自己小组内合作交流的结果,其他组进行纠正和补充。

【释疑解惑】1.科学小品文的写法特点:

(1)作者运用记叙的方式,采取对话描写的方法,生动形象的介绍科学知识;

(2)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

(3)寓知识于叙事之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启示:(1)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作用,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出现向新的平衡转化的趋势;

(2)从自然界的调节中人类应当觉悟:人类也应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3)科研过程要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解开大自然之谜。

2.依照下面的例句形式,请运用学过的比喻、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以"友谊"为话题,写一段话。例句:书籍是登山的拐杖,书籍是航海的巨轮,书籍是治愚的良药,世间上,有哪一个聪明的人不热爱读书呢?

【拓展提升】奇特的年轮

①人们所熟知的年轮,是树木的年轮。一棵树被锯倒了,数一数树墩上有多少圈条纹,人们就知道这棵树有多大年龄了。另外,树木的年轮里,还储存着当地的气候、地震、火山爆发和水灾旱灾等丰富的自然信息。因此,科学家十分重视从树木的年轮里获取蕴藏着的科学信息资料。

②植物中不仅树木有年轮,水仙花也有年轮,它的年轮在它的"蒜头"上,有一个年轮的,开花期短;有三个年轮的,开花期长。因此,有经验的育花者,往往选取年轮多的水仙头,以便使花期长些。

③不仅植物有年轮,动物亦有年轮。鲤鱼等鱼类的年轮是其鳞片上的宽窄分界的条纹。令人不解的是,并非所有的鱼的年轮都在鳞片上,大马哈鱼的年轮在它们的背鳍上,大、小黄鱼的年轮却在它们的耳石上。

④牛、羊的年轮在它们的犄角上,所以又称为"角轮"。龟、鳖的年轮在它们的背甲上。蚌、贝和螺的年轮在它们的壳上。

⑤腔肠动物珊瑚虫的年轮是它们表壁上有粗细之分的规则形条纹。珊瑚虫不仅有它们的年轮,而且还有它们的"日轮"。一年为365日,那么它们便在自己的体壁上划下365条环纹。

⑥兔子和黄鼠狼这样的动物也有年轮,年轮在它们的骨头上,不过,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⑦有些鸟也有年轮:据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位山地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捉住一只熊蜂鸟,发现近爪处腿皮上有环圈,根据环圈判断,这只鸟已有11岁了,从而否定了一般认为熊蜂鸟的寿命只有8年的说法。

⑧日本科学家最先发现人也有年轮,是在人的头颅里面,通过声波可以检测出一个人的实际年龄。如果检测器的声波频率与被检测人的实际年龄相符,人体便会做出反应,从而在荧屏上显示出来。目前,这一先进的科学技术已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用它来检测大型运动会参赛人员的实际年龄,或是应用到刑事案件的侦破中,用以检测涉嫌人员或罪犯的实际年龄,从而为破案提供重要的线索和有力的证据。

⑨按理说,一切生物都应该有它们各自的年龄,只不过是有的已经被发现,更多的没有被发现罢了。科学家们正努力探索生物年轮的奥秘,以便有更多的发现,进而造福于人类。

11.填空:

本文在介绍各种动植物的年轮时,一般是先介绍年轮的____________,再介绍年轮的____________,有的略去了对后者的介绍。这样使文章显得____________。

12.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写出两种。

13.本文以"奇特的年轮"为题,年轮的奇特表现在哪些方面?

14.给本文划分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作业布置】运用本文的写法,将你最感兴趣的一种动植物的奇异行为写成一篇科学小品文。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3课坐井观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明德小学唐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抓住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朗读感悟,了解他们对天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 3、发挥想象,理解寓意。 4、分角色朗读对话,通过表演读,读出它们各自的语气。 重点:通过第4—7自然段,围绕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品读课文,读出青蛙和小鸟各自的语气。 难点:了解动物们对天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理解寓意,懂得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1、老师出谜语,学生猜,并组词,同学们跟读。 (一个人说话“信”,两只小耳朵“际”,喝了几口水“沿”。) 2、出示课后词语,开火车读。 3、复习课文。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知道写了什么?(青蛙与小鸟争论天的大小),他们在什么地方争论呢?(请学生上台贴图)同样的天,他们看到的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一起去探个究竟。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板:青蛙井里 小鸟井沿 二、细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读中领悟。 1、师:青蛙和小鸟都说天有多大呢?请把书翻到第60页,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有关句子画下来。做到了就给自己打星,看谁最快找到。 2、交流:

师:小动物对天有什么看法,谁读懂了? 板书:天无边无际,天井口那么大 师:一起来说,小鸟说天(生:无边无际)青蛙说天(生:不过井口那么大) 3、学习第二次对话: 师:分男女生读第4、5自然段。 师: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谁知道“无边无际”的意思 (预设:形容一眼望不到边,看也看不到边,很大) 师:联系前文,那些句子写天很大,(“一百多里”,举例说明,如琼海到海口)小鸟还可能飞过哪些地方?(学生想象)我们学着小鸟飞一飞,张开你的翅膀。看着提示说:飞过雄伟的(),飞过宽阔的(),飞过美丽的(草原),飞过无垠的(沙漠)。小鸟飞过那么多地方,都没有飞到天的一边,天可真是(生说:无边无际) 师:谁学着小鸟来告诉青蛙,让它明白天是无边无际的。(读第5自然段) 要是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你用感叹的语气读出了天的大。 从你的朗读声中,我看到了一眼望不到边的天空。 天真的是大得望也望不到头啊! 师:让我们一起告诉青蛙吧。(齐读第5自然段) 师:可是青蛙却不相信小鸟说的话,认为它在说大话,知道“大话”什么意思吗?(吹牛,撒谎) 师: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为什么认为小鸟在说大话呢?(预设:生:青蛙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可小鸟却说天很大。) 师:所以青蛙觉得有点——不相信,不可思议,疑惑 师:那么谁能读好青蛙说的话呢?请小朋友自己来试一试(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读出了什么语气?) 评价:你的朗读声中,我听到青蛙的自信的同时,还带点骄傲的语气呢。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导学案及答案

15、《说“屏”》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欣赏文章美点 3、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细心积累生字词 帷()幕伧()俗忒()文化休憩()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4.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课堂探究 5、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和作用 6、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7、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8、阅读课文2-5段,完成下列各题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忒()倚()膝() 2.“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3.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4.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 5.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当堂检测 阅读后答问: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②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③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上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指纹的特性和类型。 B.指纹的特性和用途。

201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

201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旅鼠之谜》优秀教案 13旅鼠之谜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运用记叙的框架,借助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科学小品,课文主要谈了北极旅鼠身上的几大奥秘。文章从旅鼠惊人的繁殖能力联想到人类毫无限制的繁衍将会带来可怕的后果,从而警示人类关注人口问题,关注生态平衡问题。内容浅显,但带给人们的思索是深刻的。 本文虽是一篇极有趣味的说明文,但又不同于普通的说明文。文章叙述“我”与丹尼斯的交谈,“我”时而怀疑,时而“惊讶”,时而“迷惘”,时而猜测,时而疑惑,最后还有一出滑稽戏,结句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亦庄亦谐。采用这种方式讲旅鼠之谜,具有艺术效果,既扣人心弦,引人人胜,又解人疑惑,发人深思。本文的重点,不是在于给人们讲述故事,而是在于引发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入的思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 3.理解以叙述为主的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反复阅读课文,了解事实,从事实中概括提炼观点。 2.多角度领会本文给人的启示。 3.领会、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记叙文、说明文的杂交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旅鼠的三大奥秘。 2.多角度理解其对人类的启示。 突破方法:全文共28个段落,集中交代旅鼠奥秘的应是第7段到第17段。精读这一部分,对抓住全文主要内容很有帮助。文章以对话的方式呈现出来,指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为主,要求他们课前查阅资料并整理、预习课文,同时教给他们跳读、勾画、批注、分析与思考等方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深入探究。 教学方法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设置悬念,激趣导入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那么,“旅鼠的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我们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斑羚飞渡》中老斑羚及镰刀头羊为了种族的生存自我牺牲的精神令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3《旅鼠之谜》精品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3《旅鼠之谜》精 品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说明: 《旅鼠之谜》是人教版八下第三单元13课,是一篇自读课文。课堂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抓主干问题,在研读的基础上解决文本的重点和难点。 周一上午第一节我先在八(10)班上,首先聚焦题目,由题目引发课堂讨论的话题:1.旅鼠是怎样一种动物?2.旅鼠之谜是什么?接着在最后请同学们谈谈从旅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整堂课滚动的倒也顺利,但似乎缺少了那么一点灵动和活力,似乎在单纯地解剖文本而已。 课堂似乎有所缺憾,那到底是什么呢?我思索着—— 第二节马上要在八(9)班上,还是原来的内容。那么应该如何上呢?我苦苦思索,企图寻找到一个突破口。我一遍在黑板上写着旅鼠二字,一遍想着如何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突然灵光一闪,如果是介绍笼子里的旅鼠,不也要文字介绍吗?对了,就从给旅鼠制作一张小名片切入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比较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写法上的不同。 (2)整体感知旅鼠的三大奥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活动设计串起全文。 (2)自主、合作、探究的理解文章给人类带来的启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习欲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旅鼠的三大奥秘。 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对人类的启示。 教学步骤: 活动一:制作小名片 目的:布置学生研读文本,试着为旅鼠设计一张图文并茂的名片。 师:请同学们结合文本内容给旅鼠制作一张小名片。大家知道名片要介绍哪几个方面呢? 生1:要介绍名字、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 生:还应该介绍旅鼠的属性?

师:大家寻找相应的句子,多角度介绍旅鼠。(出示空白表格,引导学生寻找文本内容填表格,并根据表格内容制作一张有关旅鼠的名片。) 自由活动:让学生根据表格内容试着替旅鼠制作一张图文并茂的名片。 活动二:探究鼠之谜 1.理解课文内容 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北极旅鼠,去始终无法解开旅鼠之谜。那么它们到底有哪些奥秘呢?速读课文,圈画出介绍旅鼠奥秘的内容,试着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 明确:三大奥秘——繁殖能力惊人、奇怪的自杀行为、死亡大迁移。 2.体会说明方法 在讲解三大奥秘的过程中,穿插讲解说明方法及效果。 ①一对旅鼠从三月份开始生育,假使它们一年中生了7窝,每窝12只,一共84只,这是它们的第二代,也就是儿子和女儿。 (明确: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旅鼠繁殖能力惊人。) ②不知是谁一声令下,也不知道是由谁带头,它们忽然朝着同一个方向,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而且往往是白天休整进食,晚上摸黑前进。沿途不断有老鼠加入,队伍愈来愈大,常常达数百万只。它们逢山过山,遇水涉水,前赴后继,沿着…条笔直的路线奋勇前进,决不绕道,更不停止。一直奔到大海,仍然毫无惧色,纷纷跳将下去,被汹涌澎湃的波涛吞没,直到全军覆没为止。这就是所谓‘旅鼠死亡大迁移’。 (明确:作诠释,生动地描述并说明了旅鼠死亡大迁移的场景。) 活动三:讨论鼠警示 1.作者写作本文只是向人们介绍旅鼠的奥秘吗?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警示人类,关注人口问题。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在1972年就人口的未来写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0万或每年7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完全有理由担心,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现在这样,美国35年就增长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口将增加10万倍,到公元3550年人类机体的总质量就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到公元7000年,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已知宇宙的质量!看来很明显,如果不加以控制,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 2.想一想,说一说在本文的学习中你还有哪些启示? A.自然界本身就有调节剂制,一旦被破坏,会向新的平衡转化。

坐井观天导学案

<<坐井观天>>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我会读”的生字。 2、正确、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坐井观天、井沿、说大话、弄错、井口、无边无际”等词语。 3、能有表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字面的意思和它其中的深意。 二、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同时识字。 2、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从中明白“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比喻的是什么。并从中受到启发。 知识链接: 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寓言的主人公常常是人,也有的是动植物。以动植物为主人公的寓言,都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动植物当成人来写。寓言一般都有故事性,但情节不太曲折、复杂。它常运用夸张和想象,但不荒诞。寓言也多运用比喻,目的是通过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三、学习难点: 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从中明白“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比喻的是什么。并从中受到启发。 四、自主、合作、探究: 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课题意思。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互相读文,大体了解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内自由认读生字并交流识字方法。 4、从句子中理解“坐井观天、井沿、说大话、弄错、井口、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5、重点读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6、青蛙和小鸟为天的大小发生了争论,它们各自的看法是怎样的?它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在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 7、讨论:它们的看法谁对,为什么? 8、揭示寓意,理解成语。 9、你读了这篇寓言,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呢?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检测 A、我能给多音字组词。 dā( ) h uán( ) 答还 dá( ) hái( ) B、我能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 1、青蛙问小鸟()你从哪里来呀() 2、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3、青蛙每天坐在井里()只能看见井口那么大的天()就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统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22《礼记》二则有答案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知识链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自主学习】 1.注音 嘉肴()自强() 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 2.解释下列词语 旨:至道: 困:达到: 学学半: 【整体感知】 给文章断句,理清文章大意。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合作探究】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教和学的关系。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拓展延伸】 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提示: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教学相长”的原因。 提示: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重庆市綦江区三江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二单元学

重庆市綦江区三江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二单元学案二人教新 课标版 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本文是一篇,文章为线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的主要内容是: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这样”指代,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3、“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这儿的“确.”和“但”在语气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4、“实在标致极了。”“标致”你怎么理解? 5、你认为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6、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揣摩“物以希为贵”的意味。 7、作者写主人公——藤野先生,在出场时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从文段中可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中国是弱国,……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 1、简要概括上文所写的事件。 2、对文中划线的句子,你是怎样理解的?

3、“呜呼,无法可想!”的感慨,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认识? 4、“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变化的内容和原因各是什么? 5、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揣摩所“酒醉”的意味。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1、上文写了两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2、画横线句子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这种精神使我们联想到哪个成语? 3、文中说“我拿下来打开时,很吃了一惊”,为什么? 4、文中说“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作者为什么而不安?又为什么而感激? 5、从文段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具有怎样的品质? 2 我的母亲 每天天刚亮时……才回家吃早饭。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1、用自己的话概括以上三段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旅鼠之谜》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旅鼠之谜》学案鲁教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点。 2、了解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 3、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关注社会问题,善于观察生活,热爱自然。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媲.( )美挑衅.( ) 迷惘.( ) 笃.( )信苔藓.()啮.( ) 齿滑稽.( ) 徘徊 ..( ) ( ) 逃窜.( ) 2.解释下列词语 鼠目寸光: 相辅相成: 前赴后继: 道听途说: 二、自主探究 1、初读课文用简洁的话语来概括本文所写的内容。 2、文章的题目叫“旅鼠之谜”,你知道旅鼠的“谜”有哪些吗?请同学们再一次快速地默读课文,找出旅鼠之“谜”。 3、除了课文里边提到的奥秘之外,其实旅鼠身上还有许多的谜,能否提出你的疑问?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快速默读课文,归纳并总结北极旅鼠有哪几大奥秘? 2.重点品味文末丹尼斯的话,他说的有道理吗?谈谈你的感受。 3、品读课文,体味文章独特的写作手法。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让我们算笔帐你就知道了。”他把老鼠放进一个纸袋里,从背包中取出了本子和铅笔,“一对旅鼠从三月份开始生育,假使它们一年中生了7窝,每窝12只,一共84只,这是它们的第二代,也就是儿子和女儿。再假设每胎都是6公6母,则为6对。20天后,第一胎的6对开始生育,每胎12只,一下子就可生出72只,一共可以生6胎,则为432只。40天后,第二胎的6对也投入了生育大军,它们一共可以生5胎,若每胎12只,则为360只。以此类推,那么,它们的孙子和孙女能有多少呢?一共可以有1512只。这是第三代。不要忘了,40天以后,第三代的第一胎共36对也开始繁殖了,它们的第一胎就可以生432只,一共可生5胎,为2160只。还有第三代的第二胎到第七胎呢,所以第四代一生可以生出6480只小老鼠。照这样推算下去,第五代为25920只,第六代为93312只,第七代为279936只,第八代,也就是这一年的最后一批为559872只。你看看,从三月份的2只,到八月底九月初就会变成967118只的庞大队伍!就是由于气候、疾病和天敌的消耗等原因中途死掉

旅鼠之谜教学设计修订稿

旅鼠之谜教学设计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旅鼠之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并理解重点字词;整体感知文意,概括课文内容要点;落实知识技能目标。 2、多角度理解课文的启示;注重学生自主阅读体验,进行学法指导。 3、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和情感。【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关注社会问题,热爱自然,探究自然无尽的奥秘,接受自然无穷的启示。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多角度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末句的含意。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展示北极旅鼠的图片(视频),你听说过北极旅鼠吗?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旅鼠之谜》一定能激发你产生探究旅鼠之谜的兴趣。 二、作者简介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1982年10月去南极考查,1991年六月位梦华独闯北极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主要着作有〈〈奇异的大陆——南极州》、〈〈北极的呼唤〉〉等。(投影显示) 三、整体感知 1、疏解疑难字词,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掌握下列各词语的拼音及含义,并让学生注意字形。 【读一读】媲美挑衅笃信鼠目寸光相辅相成 2、初步感知文意: ⑴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说一说】本文介绍了旅鼠的那些奥秘(找出关键句归纳概括)明确:三大奥秘: ①繁殖能力惊人,一对旅鼠一年就有约百万只后代。 ②能控制繁殖,一旦过多,就停食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③周期性死亡大迁移,汇成数百万的队伍,葬身大海。 ⑵【写一写】用200左右的说明文字介绍北极旅鼠的知识。 小组交流,组内展示。 四、合作探究 【议一议】1、旅鼠奇特的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在参加交流中点评,明确以下两点:明确以下主要观点:

二年级语文上册12坐井观天优秀导学案

12.坐井观天 教学目标 1. 认识“沿、答”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掌握“井、观”等8个字,会写“坐井观天、井沿”等7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3. 能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寓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寓意。 教学难点: 体会故事寓意。 教学准备 1.制作字词卡片。(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 学法指导: 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重点) 2.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难点) 3.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自读提示:思考青蛙和小鸟所处位置。 “井沿、井里” 1、自由朗读第2-7自然段,感知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要求:课文读正确,读不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找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画上“ ”。 2、师生合作,串读课文 (1)、教师读旁白,指名读青蛙和小鸟说的话。 (2)、同桌互读,进入情境。 二、分角色学习,读懂对话 1、学习第 2、3自然段,对比:青蛙和小鸟的生活环境 (1)、同桌读对话,体验小鸟的生活环境。 ①理解“一百多里”,感受天之大 ②想象青蛙和小鸟的生活状况 (2)、分角色朗读,指导读好长句子中标点的停顿 2、学习第4、5自然段,想一想: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 (1)、出示青蛙和小鸟的话。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大话”。 ②认读“弄错”,感受争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优秀导学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 1.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 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事实。

中考考试复习散文阅读——标题地含义及作用(教案设计)

中考复习散文阅读之标题的含义及作用教案 教学内容 中考复习散文阅读之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设想 1、教师以理论指导和实例示范相结合。 2、学生以独立思考,互助合作相结合。 3、通过加强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提高学生对文学作 品标题题型的答题技巧和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析标题含义的答题方法。 2、掌握分析标题作用的答题方法。 教学环节 一、导入 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因此,理解文章的标题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倾向。 中考中,往往会从标题上出题,考查对作品理解的深度。 二、常见主要考法 1.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三、历年中考考查情况:

标题的含义:16.“天使儿”在文中有哪些含义?(4分) ——2013年东莞《天使儿》 标题的作用:小说以“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为题有什么作用?——2011年东莞《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 四、方法指导与运用 (一)揣摩标题的含义 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 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1.温故知新 《走一步,再走一步》 表层含义: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下悬崖 深层含义:大目标化解成小目标,一个个击破,取得最后成功。 《爸爸的花儿落了》 表层含义:夹竹桃凋谢了 深层含义:父亲去世,也预示我长大了 《变色龙》 表层含义:善于变色的蜥蜴 深层含义:见风使舵的沙皇警察 2.小结:理解标题的含义答题方法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表层含义 (2)结合文章主旨,体会深层含义 3.实战演习 例:《悠长的铃声》(文章见学案)

旅鼠之谜教案

《旅鼠之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概括提要的方式整体把握旅鼠的三大奥秘。 2.联类引申,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理解自然给人类带来的启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及关注社会问题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旅鼠的三大奥秘。 三、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文章给人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请看这样一条信息 珠峰的雪样中含汞 大西洋海底有铅沉淀 南极企鹅体内含笨 北极烟雾在变浓变酸 看到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三)速读感知 1.初读了解文意,圈点勾画出需要积累的词语。 (1)教师出示重点生字字音,学生齐读。 2.再读筛选相关信息,概括归纳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 教师可提示:注意文中标志性的语句。 学生自由发言,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1)繁殖力惊人之谜,一对旅鼠,一年就有近百万后代。 (2)自我暴露之谜,旅鼠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奇怪的自杀行为,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3)死亡大迁移之谜,自杀仍不能减少数量,数百万只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奔向大海,葬身鱼腹。 (四)学生互动 设计问题:①旅鼠为什么要自杀呢? ②旅鼠的数量过大,会导致什么问题? ③“如果我们人类也无节制的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绿树的道路”这样说有无道理? (五)合作探究 北极狐以鼠为生,当鼠群减少狐群增加威胁鼠群繁衍时,狐狸们便聚在一起疯狂的,跳舞直至力竭气绝而亡。 中国黄山猕猴的族群一般维持在28 只左右,这是族群生存的最佳临界点,每当族群数量超出时,年纪大的猴子便会选择坠崖而亡。结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坐井观天》导学案 李佳

二年级语文上册《坐井观天》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沿、答”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学写“观、喝”等8个生字,会写“坐井观天、井沿等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预习导学 小声读课文,完成练习。 1、读一读。 yán dá kě hē huà nòng cuò jì na tái 沿答渴喝话弄错际哪抬2、“哪”的一个读音是(),另一个读音是()。 guān 3、把课题补充完整:《坐井_____天》 观天的意思是:() 4、课文一共有()个自然段。 二、探究新知 (一)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指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学习字词。1、自学需要认读的生字。 (自学提示: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准确认读横线上的生字,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识记的方法。) 沿答渴喝话弄错际哪抬 展示一:小组展示 2、读一读课文中的词语。 (先自己读,然后同桌互指、互读。) 坐井观天井沿回答口渴喝水大话无边无际弄错3、教师指导会写的字。 (先认真观察生字的结构和占田字格的位置,然后看教师范写,自己再描红、练写。) 展示二:师友展示 (二)再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 1、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青蛙和小鸟为了()而争论,青蛙认为天(),小鸟认为天()。是因为小鸟整天在(),知道天(),大得很;青蛙整天坐在(),只能看见()的一片天。(学法指导:先读问题,理解题意,再读课文,自己思考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展示三:小组展示 2、课文写了青蛙和小鸟的几组对话?分别是哪些自然段?

(学法指导:①浏览课文,把对话标注出来。②自学完成后,同桌互助学习。) 三、总结收获: 【学法指导:对照学习目标总结学习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 四、达标测评。 1选词填空。 无边无际 相信 井沿 青蛙 小鸟 ( )落在( )上,告诉( )天( ),大得很。( )不( ),认为( )说错了。 2我是小小书法家。 渴 喝 沿 观 际 3给生字宝宝组上词吧。 井 ( )( ) 观 ( )( ) 沿 ( )( ) 话 ( )( ) 渴 ( )( ) 喝 ( )( )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教师版(含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1.藤野先生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 瞥.见()畸.形()匿.名()诘.责() 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 (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 油光可鉴驿站 掌故不逊 诘责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作铺垫。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的爱国情结。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特点是其貌不扬,有点学究气。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1)添改讲义对教学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对学生热情诚恳 ( 4)了解女人裹脚对学术严谨求实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2)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 (3)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见第2题讨论并归纳)

13《旅鼠之谜》教学设计

《旅鼠之谜》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生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归纳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 2、学生能从文章中学会思考,并能给自己以启示。 3、让学生了解文章写法上的特点。 4、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重点] 1、学生自己探究课文解答旅鼠之谜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故事导入:危地马拉多基萨地区有一种特产蜘蛛,当地土著居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织窗纱的能手”,又有人叫它彩蛛,是因为它拉出的丝在阳光下闪出红、黄、蓝、青等多种色彩。彩蛛结网技术很高,先吐出粗粗的经纬线,然后,顺着经纬线吐出细细的丝,织成一张密密的连蚊虫也钻不进的彩色网,把整个窗框封得严严实实,一般三天就能完工。晚上有趋光虫扑到窗纱上,它就爬过去捕捉。你知道彩蛛吐丝的原因吗? 一对北极旅鼠,一年竟能繁殖967118只!奇不奇!还有更奇的,一旦旅鼠太多了,毛色竟会变化,灰黑色变成鲜艳的橘红色,好像是在招引天敌来吃掉自己。还有更奇的,要是死不成,数百万只旅鼠就汇集起来,直奔大海,跳将下去,这叫“旅鼠死亡大迁移”。所有这些行为究竟是为什么,科学家们研究好几个世纪了,至今还没有解开迷团。这篇《旅鼠之迷》就详详细细地讲述了旅鼠的一个个奥秘。 2、简介作者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地质学家。1991年他独闯北极,深入到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聚居区进行了一个半月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1992年回国后撰写了大量文章介绍北极的各种情况。他的主要著作有《神奇的北级》、《南极之梦》等。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题目是《旅鼠之谜》,那么介绍了旅鼠的哪些谜呢?(找出关键句归纳概括) 明确:北极旅鼠有三大谜(超强繁殖,主动招杀,死亡迁移) (一)旅鼠繁殖能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一对旅鼠,一年就有百万后代。 (二)旅鼠的繁殖并非年年如此,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奇怪的自杀行为,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三)死亡大迁移,数百万只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向西或向北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2、这篇文章就给我们讲述了旅鼠的超强繁殖,主动招杀,死亡迁移这三个奥秘,那么这三个奥秘究竟神奇在哪里呢?我们再来仔细地研读课文,请你任选一个你感兴趣的奥秘,放声朗读相应的段落,并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这一奥秘“神奇”的语句。假如你是一只小旅鼠,请你用第一个称把这一奥秘的神奇之处讲给大家听。下面请大家根据你选定的内容开始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练习,然后请学生上台讲旅鼠的奥秘) 三、研读探究 1、正像猜谜语一样,有了谜面,接下来就该猜谜底了,三大奥秘中最神奇的当属旅鼠的集体大自杀之谜,它们为什么要集体大自杀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猜测,请大家速读课文18—27段,看看作者作了几种猜测?

语文人教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优秀导学案

《坐井观天》导学案 导学目标: 1、懂得学习、做事要眼界开阔,不能目光短浅,所见有限。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理解“坐井观天、井沿、说大话、井口、无边无际”等词语的 意思。 3、能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导学重点: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 导学难点:懂得人要开阔眼界,不能像井底之蛙,目光短浅。 导学教具:多媒体课件、剪贴画(青蛙、小鸟)。纸盒。 导学过程: 学案: 一、揭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请一起读课题――《坐井观天》; 2、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个故事,好吗? 请小朋友看一段视频朗读。 3、看视频朗读,了解寓言故事内容。 (1)、看视频前,老师有个要求,边看边思考:故事讲了谁和谁之间的事?它们在干什么? (2)、播放视频。 (3)、反馈。生答思考题,师板书。 小朋友真聪明,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要靠小朋友自己来读懂。请大家把书翻到60页,自己找个朋友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能加字减字。等会我们比赛,谁读得最好。开始读书吧! 二、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找自己旁边的一个朋友读课文。 2、指名接读课文。 3、学生评议。 (二)小小辩论会。 第一次争论。 1、课文中的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那到底谁对谁错呢? 指名讲。 2、既然青蛙和小鸟意见不一致,那我们就来开展一次小小辩论赛,同意吗?帮青蛙说话的我们称为青蛙方,(反方)坐在左面的同学,帮小鸟说话的我们称为小鸟方,坐在右面的同学。(正方)。 学生按组分正反两方。 (三)再读课文,找出有力的证据。 为了证明自己方是正确的,对方是错误的,我们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对吗?请你们再读课文,找找书上哪一段、哪一句、甚至哪个词可以作为你的证据,同时也拿出你从课外搜集的资料。 开始你们组去研究讨论吧! 第二次争论。(交换角色) 三、朗读课文,体会寓意。(课件出示) 1、刚才小朋友争论得相当精彩,看来准备都很充分,现在我们进行读课文比赛。青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