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在某些语境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也应该是成立的。

当存在与意识、或意识与存在成为一个对应关系时,怎样理解存在与意识的含义?

当存在与意识、或者是意识与存在处于对应关系时,它们的意义,是由既定的对应关系中的前提决定的。

例如:存在与意识。存在与意识的对应关系的意义,是由这个对应关系的前提—存在来决定。既然存在的一般意义为有—-即他人可以证明的存在,那么,与它对应的就是无—即他人不可证明的某主体头脑之中的产物、或者是主观证明不了它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显然,这种前提——存在,它同时包含着人们的意识,即包含着人们的意识的载体、与社会思潮等;因为他们都是可以证明得了的事实上的存在。如果存在特指的是可以直接感觉得到、与触摸得到的东西,那么意识就是特指那些不能直接感觉与触摸得到的人们的头脑反映的产物。显然这种人们不能直接感觉与触摸得到的人们的头脑反映的产物之中,它同时包含着那些思想的载体—即存在,如文字、语言、艺术等。同样,当意识与存在作为一个对应关系时,意识与存在的

含义,就有对应关系中的前提意识来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意识,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存在。

一般来说,存在与意识的前面,有它们的限制;所以,它的前提是什么存在、或者是什么意识,是有它的限制语言来决定。

因此,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与存在与意识,不具有相同的意义。

下面只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而存在与意识留给将来再议了。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事实上存在着一类,既可以当作社会存在,又可以当作社会意识的东西。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事实上存在着一类既可以当作社会存在,又可以当作社会意识的东西。对于这种东西的认识,是非常重要与不可忽视的。比如一种社会思潮,一种社会文化,一部电影,一部文字作品等等。

这种既可以作为社会存在而存在,又可以作为社会意识而存在的事实,不仅对于我们认识社会有意义,它要求我们在讨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时,必须要分清楚所指对象的关系性,必须要认清楚,讨论的对象所处的层次,不然,就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就会出现颠倒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认错误判断;而且它同样对于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有意义。

对于认识世界的深层意义,以后再找机会表达。

既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在某段发展时期里可以是社会存在,而在某些发展时期里,可以成为社会意思的东西,那么,也就是说,对于这句人们普遍已经熟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判断的认识,又有新的内容了。

在某些语境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可以理解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存在,或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意识,或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合理而全面的

首先,从社会整体看,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虽各不相同,但作为社会意识却有其共同点,社会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投影:

我国法律和俄罗斯法律对比:我国的法定婚龄是男22岁,女20岁;俄罗斯则是18岁,特殊情况可允许16岁结婚。2002年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一部关于婚姻法的修正案,规定俄罗斯人只要年满14岁,并征得父母的同意就可以结婚。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人口多、俄罗斯(尤其是西伯利亚)人口少。

陶潜的《桃花园记》描述了一个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得的没有阶级压迫的和平社会景象,有没有可能是烟囱林立的工厂和拖拉机吼叫于田野的社会景象?西欧是汽车的发源地,但近年来,西欧的公路上每年行驶的汽车超过了一亿九千万部,并以每年三百万辆的速度递增。空气污染和交通阻塞使西欧人望而生畏。由巴黎倡议的“无车日”一出,立即得到了罗马、伦敦等150个城市的积极响应,欧洲委员会也积极支持。

可见,社会意识是在一定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以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过程为基本源泉。

其次,从单个人和集团看,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存在的具体状况决定的。不同阶级的社会意识是由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也受社会生活的制约的,与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所受的社会教育密切相关。如每个人所受家庭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这些都是个人社会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阶级关系在观念上的反映,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思想和感情就不同。不同阶级意识是该阶级对自身所处的特殊经济地位和利益的反映。

鲁迅曾说过:“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不会去种兰花,像阔人老爷一样。”这段话表明,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一个人的评价标准即其社会意识的状况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存在的具体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总之,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其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源于社会存在。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板书)

首先,从社会意识总体看,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例如: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只能产生原始的集体的观念。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出现,便产生了私有观念,产生了损人利己、发财致富思想,出现了根本对立的社会意识形态。这说明私有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必将随私有制的消失而逐渐消失。私有观念的这种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因此,社会存在是具体的、历史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也必然是具体的、历史的,那种抽象的、超历史的、永恒不变的社会意识是不存在的。

其次,从某一观念的产生、发展和消失看,只能由社会存在的实际变化的状况来解释。

我国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社会历史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意识形态的变化。例如:在我国,男尊女卑与男女平等观念的更替;古代女子缠足与现代妇女审美观的演变;婚育观念的变化;道德观念的变更;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法制意识的形成等。

总之,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界限。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反之则是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变化是由少数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神或者“绝对精神”决定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这两种表现都是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的表现,其共同点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实际上把精神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完全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不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后,就具有相对稳定性、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就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⑵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板书)

人区别于物的最大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在社会存在的基础上认识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社会意识,人们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机械反映,人们认识社会的目的,是为了改造社会,因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巨大的反作用。

①社会意识反作用的两种表现(板书)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例如:解决台湾问题的两种主张,即邓小平的“一国两制”与陈水扁的“一边一国”;抗日战争,存在不同的言论: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与“亡国论”、“速胜论”;爱护环境意识与“吃野味”盛行等都体现了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所起的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

3

社会存在——这里指的是宏观的、整体的、抽象的人类社会活动物化的集合,是属于物质环境——包括地缘因素、自然力(日、月、风、火山、地震、陨石、动植物等)因素和人类活动物化的客观环境。

社会意识——这里指的是宏观的、整体的、抽象的活着的人类个体意识的集合,也包括通过物化的传承使我们可以讨论的逝去的人类意识集合。

××的社会存在——特指某人、某群人、某代人所处的客观环境。

××的社会意识——特指某人、某群人、某代人所具有的意识,是组成社会意识的子集。

先从纵的角度即人类发展史的宏观角度来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当学会使用工具之后,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是与自然界斗争的学习实践过程发达了人脑,灵活了双手,是意识的发展成就了“人”。在这里显然是以“意识”指挥肢体使用工具为分水岭,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是不争的,尤其是意识的外壳——语言的诞生,标志着人类意识已经达到了对客观世界抽象思维和描述的能力。不同于低级生物,人类的意识自此从对自然界“无思维”的本能反应上升到能够客观反映并经过思维之后有目的的进行活动。

在人类出现以前,太阳、月亮、彗星、陨石等等自然因素就在不停的改变着地球环境,各种远古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也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改变着地球环境,这个时期我们可以叫做“地球自然存在”。与现在可以看到的猴群类似,在人类诞生之初也是以种群方式共同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是一种低级的社会存在形式。在狩猎和防御大型动物(如猛犸)、种植、养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家庭、部落为组织形式的初级社会,并形成了团结互助、分工合作的“社会意识”。这是最原始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开端。

随着人类因有了“社会意识”而成为社会动物之后(有社会意识的动物还有蜜蜂、蚂蚁等),社会分工使得社会意识得到了发展,火的使用使得人的大脑得到充分进化,人的意识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即狩猎、种植、养殖的能力得到发展。社会意识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存的客观环境,自然力的作用在逐渐减弱,人类社会意识的作用逐渐增强,乃至到现在我们可以将人类生存环境叫做社会存在。但社会存在是物质的这点没有改变。

人类社会意识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体现在物质如食物、衣服等有了剩余。家庭或部落的头领依靠强力或者威望逐渐掌握控制了生产剩余,并通过对生产剩余的再分配有效地规划狩猎、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这个社会存在叫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的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作用,即马克思哲学里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而随着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发展,随着社会意识的发展人类又进入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发展,人类出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意识,

经过资产阶级(和与资产阶级同时诞生的无产阶级)不懈的努力,资本主义社会取代了封建社会。这里都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所阐述、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历程,都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实证。

至此,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科学性,那么为什么不能说“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呢?无论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类社会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基于社会存在所提供的条件。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所能起到的作用,空中阁楼只能出现在意识幻想中,绝不可能物化为社会存在。说“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片面的不考虑客观现实的说法。

这里再举汽车这个例子,这是一个“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结晶,没有人类社会意识的作用就不会有汽车,没有人类意识的聪明才智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可(造汽车的)社会意识又怎么来的呢?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么?是头脑中固有的吗?都不是。汽车的发明是基于蒸汽机和马车这两样“社会存在”,这两样“社会存在”决定了早晚会出现“建造汽车”这个社会意识(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寓属于偶然性之中)。而“建造蒸汽机”和“建造马车”这两个“社会意识”又是基于高颈水壶和车轮这两个“社会存在”......以此追溯回去,归根结底可以追溯到地球自然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出现。

因此,从人类发展纵的角度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下面再从横断面即某代人或个体人角度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一个人或一代人的意识是从出生之日起通过实践由其周围社会存在决定的,对于上一代父辈创造的社会存在显然无法由这一代来决定(无选择性),即使是人类社会意识的传承,也必须通过语言声波“物化”或纸张文字或触觉、味觉来对客观世界进行实践中得来,不可能通过生物遗传得到意识。即使将来真的可以由植入芯片获取知识,也依然是物质的。意识与存在的相互作用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即使朦朦胧胧叫出第一声“爸爸”,也改变了存在——作用于父亲身上——从父亲角度看,这个孩子的存在将给他增添了快乐和责任感。

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是这样的重要,通过实践作用于现有的社会存在可以影响到未来的命运。例如一个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他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他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加倍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而无论是否成功,每一个人都会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或多或少地改变周围的社会存在,直到去世,意识停止活动,他的社会意识将通过物化产物留给下一代,作为下一代的社会存在传承不息。

因此,从个体人或一代人的角度看“父辈实践创造的社会存在决定了本代的社会意识,本代的社会意识通过实践作用于父辈创造的社会存在创造出新的社会存在”,而社会意识的“创造”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以上即是从社会宏观积分的角度和人生微分的角度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唯物史观。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髓。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活动的形成是多种多样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认识世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历史。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承认并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马克思哲学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这种能动性的基础就是实践。

4

论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必须先进行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精神生产。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2)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的不同。

分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

1、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2、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对于物质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3、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错中发展。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的意义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作基础,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2、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又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它对经济建设不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发展方向。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离不开政治建设提供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离不开文化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在内的社会不断全面进步的过程。深刻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自觉地把握和运用客观规律来加快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思维导图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1) 1.地理条件 (2) 2.生产方式 (2) 2.1.生产力 (2) 2.1.1.实体 (2) 2.1.1.1.劳动对象 (2) 2.1.1.2.劳动资料 (2) 2.1.2.智能 (3) 2.1.2.1.科技 (3) 2.2.生产关系 (3) 2.2.1.静 (3) 2.2.1.1.所有制 (3) 2.2.1.2.人与人 (3) 2.2.1.3.分配 (3) 2.2.2.动 (3) 2.2.2.1.生产 (3) 2.2.2.2.分配 (3) 2.2.2.3.交换 (3) 2.2.2.4.消费 (3) 3.人口 (3) 社会意识 (3) 低级 (3) 社会心理 (3) 高级 (3) 社会意识形式 (4) 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4) 非意识形态 (4) 经济基础 (4)

参见:社会意识(区分历史唯物和微信) 1.地理条件 2.生产方式 2.1.生产力 2.1.1.实体 2.1.1.1.劳动对象 2.1.1.2.劳动资料 工具为标志

2.1.2.智能 2.1.2.1.科技 2.2.生产关系 参见:经济基础(全部生产关系成为经济基础) 2.2.1.静 2.2.1.1.所有制 2.2.1.2.人与人 2.2.1. 3.分配 2.2.2.动 2.2.2.1.生产 2.2.2.2.分配 2.2.2. 3.交换 2.2.2.4.消费 3.人口 社会意识 参见:社会存在(区分历史唯物和微信) 低级 社会心理 高级

社会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参见:经济基础(决定) 非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 参见: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决定),生产关系(全部生产关系成为经济基础)

《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题目: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中要充分坚持和发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间关系,充分发挥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和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及相对独立性,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关键词: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文化建设的定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其中,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当然要适应社会存在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同时会产生推动或阻碍的作用。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必定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对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起到重大作用,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同唯心史观把某种精神因素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和动力,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同时,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不是由某些名人或伟人所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本身的发展进程所决定定的;当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环境。 在人民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使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也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二)、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必须符合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过程和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从外延上看,社会意识是总括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中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广义地理解,社会意识还包括依据一定的社会思想建立起来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等思想的“物质附属物”。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来源,社会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社会存在;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相适应。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1、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2、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3、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决定性的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教案

课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识记: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意识的含义;理解: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社会存在的性质与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与变化;②举出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比较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促进和阻碍作用; ⑵能力方面: ①通过学习体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②通过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起不同作用的比较,提高比较的能力; ⑶觉悟方面:通过对科学的社会意识所起的巨大的促进作用的理解,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中巨大指导作用的认识。 教学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教学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如何? 2、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 导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它们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 (l)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但主要指人们的物质活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自然环境:指一个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这里包括气候(如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地形(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五种地形并存)、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位置等。 人口因素:构成社会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的数量、质量(文化程度,身体素质等)、构成、分布等因素及其变化发展的状况。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有这些,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内容,称之为社会存在。 (以上三个方面可采取提问式,让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经济知识迁移到哲学知识的学习中来)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如:艺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 道德: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相互关系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二者关系如何呢?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问是辩证统一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这一观点可表述为: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主观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主观反映。 第一,从整个社会整体看,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虽各不相同,但作为社会意识却有其共同点,社会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017考研政治难点解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难点解析:社会存在和社 会意识 哲学作为考研政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会涉及到大量的知识点。虽然哲学部分的知识点不算最多,但却是最容易混淆的。特别是在材料分析题里,知识点弄错了就会导致整个大题全盘皆输。因此对于政治知识点,2017考研的研苞一定要扎实掌握,今天就带领大家学习一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一部分的知识点。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社会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其变化、发展的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真题链接】(2015.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答案】C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其实,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所以,本题选择C 选项。

社会意识的分类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层次和因素构成。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两个层次;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它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⒈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含义及构成。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包括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个体意识是主体为个人的社会意识,它是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反映,是个人特有的社会实践的产物。个体意识包括:自我意识、环境意识、个人与环境关系意识等内容。群体意识是主体为群体的社会意识,它是一定的人群所结成的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是为适应一定群体的实践需要、维持群体的一定社会关系和利益服务的,是对群体共同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和社会条件的反映,是群体共同实践的产物。群体意识包括:家庭意识、集体意识、团体意识、行业意识、阶层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和社会整体意识等。⒉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关系。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首先,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相互依存。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不完全是)是部分与整体、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其次,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再次,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⒈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含义及构成。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层次来看,社会意识由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构成。社会心理是低水平、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它是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系统、不定型的社会意识。它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自发倾向和信念、愿望、审美情趣等等。其主要构成是:阶级心理、民族心理、行业心理、时代心理等。社会意识形式是高水平、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它是人们自觉地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具有明确分工、相对稳定形式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主要表现为:哲学、宗教、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和自然科学等。⒉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虽有低级高级之别、直接间接之分、感性理性之异,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首先,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社会心理为社会意识形式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素材和营养。其次,社会意识形式影响和引导社会心理。再次,社会意识形式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只有通过社会心理才能实现。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从社会意识对经济基础的关系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可以划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是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具体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是指反映自然现象和不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某些社会现象(主要是生产力)的社会意识形式,是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主要包括自然科学、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如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它不具有阶级性。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下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下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课前预习 ★预习指南 学习本框时,可以运用图解法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着一重点。 3.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有人说,精神方面的东西是空的,只有物质方面的东西才是实的。你 认为呢? [提示] (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 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错误的、反动的、 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2)认为精神方面的东西是空的,而只有物质方面的东西才是实的,这种认识片面地强调了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而忽视或否认了社会意识的的反作用,是极其错误的。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特别要重视科学的社会意识的巨大作用。 ★信息点击 一地风俗——陕西十大怪 陕西十大怪,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辣子也是一道菜,泡馍大碗卖,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不装头上带,唱戏大声吼起来。 焦大的爱情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不仅姿色出众,而且才气过人。难怪连见多识广的王熙凤也惊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这样的美人在当时招人喜爱是一点儿也不奇怪的。可是,鲁迅在《二心集》里却说,贾府的焦大是不会爱林妹妹的。焦大何许人也,竞不爱林妹妹?焦大是宁国府的老家人。他从小跟着宁国公几番出征,救过宁国公的命。凭着这份

功劳,宁国府里的人对他另眼看待,谁也不肯难为他。他自己年老以后,不顾体面,一味地喝酒,喝醉了又无人不骂。即使他的小主人贾蓉说他几句,他也嚷着要“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他不忍贾府日渐败落,常乘酒兴当着主人的面痛斥贾府主子。焦大就是这样一个既忠于主人,又不满现状的人,可是鲁迅为什么说他不爱林妹妹呢? 吃饺子与当皇帝 从前,有一个农夫,家里很穷。有一年过春节的时候,妻子给他包了一顿饺子。农夫见了喜出望外,吃得有滋有味。吃完了,农夫很感慨地对妻子说:“我要是当上皇帝,就天天吃饺子!”妻子一听,很不以为然地说:“让我天天给你包饺子吃?我才不干呢?” 九八洪灾启示录(一) 1998年,历史罕见的大洪水无情地吞没了万顷良田,冲毁了百姓家产,但汹涌的洪魔万万没有想到,它的不期而至,使平日陌生的人们相识,使相距遥远的人们相聚。抗洪英雄高建成把身上的救生衣让给战友,自己壮烈牺牲;面对湍急的漩涡,青年农民方红平把竹竿抛向他人,自己却被洪流卷走;面对塌方的险情,战士李小强奋力推开身边的同志,自己却被砸死。紧要关头他们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还有一户农民无私接纳16户人家,53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大灾之际洪水当头,这种生死情,千里情,爱民情,形成一种互帮互助、同舟共济的人间真情,形成一种强烈的、不可战胜的民族凝聚力,它产生于抗洪救灾的战斗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是这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鼓舞着人们战胜重重困难,最终赢得了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 二、课堂释疑 ★要点直击 1.“自然地理环境”属于社会存在吗?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这里所讲的“主要是指”并没有把自然地理环境排除在社会存在之外。而“自然地理环境”早已成为与人口因素紧密相关的“社会化的自然”了。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日起,它就时时刻刻没有离开过自然界,当然离开了自然界人类也无法生存。人类为了生存,就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料。所以,人类社会所处的那部分自然界就成了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它虽然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发展,但地理环境的优劣都对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或者促进或者延续社会的发展。当然,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上讲,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更为密切一些,但绝不应将“自然地理环境”排除在社会存在之外,再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的物质资料,无不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自然地理环境。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与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之间的关系。 (1)二者的区别: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二者的联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3.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二是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或者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这实质上都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完全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活与哲学》十一课第一框第一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编写人: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丁芳张瑞江 2011-11-1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2)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区别。 2.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我们身边的事物,初步树立唯物史观。 (2)在对社会现象评论和探究过程中,体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分析、探究、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 二、学习重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课前预习案】 一、新知导学 1.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请试着从生活中举例说明。 2.欣赏课本87页漫画《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请思考:为什么中国的神长得像中国人,而西方的耶稣长得像西方人? 3.有人认为,有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会立刻带来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请结合课本88页有关 内容进行分析。

4.请尝试着归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5.你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根本观点各是什么? 二、请你判断 1.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 2.错误的社会意识不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社会存在主要是指自然地理环境。() 4.一般说来,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三、我的困惑 同学们,有时候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疑问,请写下来。 (1) (2) (3) 【课堂探究案】 一、成果展示资源共享 二、合作探究共同提高 探究活动(一)不同的学习动机 关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来自专业技术者、私营企业主、机关干部、下岗职工和农民家庭的家长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家长1:“要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个稳定的职业。” 家长2:“要努力拼搏,千方百计考名校,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 家长3:“要发奋读书,考上大学才能出人投地、光宗耀祖,才能有好的生活。” 家长4:“要认真学习,尤其要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即使考不上大学,也会有更多选择。” 家长5:“要刻苦学习,考上大学,找准专业,将来找一个专业对口工作。”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辩证关系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含义及内容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就是社会生活得物质方面,主要包括三方面,如下: 一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它就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得永恒得、必要得条件,就是人类生活与生产得自然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与延缓得作用。如,一个国家得国土大小,气候、地形、位置、地貌状况,资源分布,海域及其资源,等等。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就包含了自然环境对于个人与社会得重要作用。二就是“人口因素”,就是重要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起着制约与影响作用。它指构成人类社会得有生命得个人得总与。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得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三就是“物质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就是社会存在与发展得基础与决定性力量。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得精神方面,就是社会存在得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得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划分。 根据社会意识主体得不同,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按照不同层次,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 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又存在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其中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非意识形态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就是辩证统一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就是社会存在得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就是社会存在得反映。

1、社会存在就是社会意识内容得客观来源,社会意识就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得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得基础就是人类得社会实践,实践得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应反映社会存在得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就是以实践为基础得不断发展变化得现实世界得反映。 例子: (1)富人与穷人得烦恼————社会存在得性质决定社会意识得性质,社会意识得内容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存在。 (2)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得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得辛酸,饥区得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 (3)视频:电视剧欢乐颂中,不同社会层次得女孩子对上海得欢乐颂小区得不同瞧法,体现了社会存在就是社会意识内容得客观来源,社会意识就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得主观反映这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关系。 2、随着社会存在得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与发展。社会意识就是具体得,历史得。每一时代得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得内容与特点,具有不断进步得历史趋势,但不管怎样变化、发展,其根源总就是深深埋藏于经济得事实之中。 例子: (1)随着社会存在得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得或早或晚得发生变化与发展。

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小感悟 ——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思考 我在看课本的时候,书上有一节提到,马克思在1859年总结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时,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由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看完我就下意识觉得某方面有点矛盾,如果意识是被存在的物质所决定,那么现在的摩登时代是怎么出现的?不正是有了创新的思想才会建造起现在的摩登世界吗?于是我想如果这个原理这么容易就被我指出错误,岂不是太荒谬了?是不是我理解错了?于是我就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了有关方面的资料。 书上的定义是:“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可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他把社会存在定义为一种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则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它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出自百度百科)。 这样一来,我觉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某些方面有一些不妥之处。首先,有两个概念我们应该分清。一种是自然存在,一种是社会存在。它们的区别在于自然存在是先于、不依赖并决定和制约人们主观意识的存在,如山川、河流、海洋、星体、动植物、等等都属于自然存在的范畴。而社会存在来源于自然存在,是自然界原本没有的,通过人的活动而产生出来的人类社会特有的事物和现象,如农田、房屋、汽车、公路、法律、政治、经济、斗争、战争、劳动、生产、生产力等等都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这就与上面定义的社会存在是改造世界的生产方式相对应了。而人的活动又是在人的反应机能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这两点不就论证了社会存在其实是在人类意识支配下活动的形态和产物吗? 哲学界基于世界本原的“物质存在决定精神意识”就推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不是有点仓促呢?如果说自然存在决定人类的反应机能意识,那是无可非议的,因为自然存在是先于人类社会产生,它不依赖甚至反过来制约人类意识活动的。但是人类的反应机能意识在进化的过程中一旦成立,它就能一定范围内对外界的事物进行决定的作用从而导致产生出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既然是生产方式,它就注定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是在人的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因此如果这样看的话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就应该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我想引用之前看过的一个例子:原始社会之所以产生,是由于我们的祖先生活的需要。在衣不蔽体的情况下,人们认识到结成一定的群体,通过分工合作能够有效地抵御猛兽和外族的侵袭,有利于自己的生存时就结成了一定的群体组织。我想这种群体组织就是最初的社会存在。之后,我们的祖先为了在物质生活中方面能够过的舒适、安全和富足,产生了想吃熟食,想穿暖和的衣裳的思想,慢慢还想通过法律来保护人权,于是就诞生了文明社会。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无疑是先有思想再有物质,那么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但主要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即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2.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③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社会通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前进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是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中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历史唯心主义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精神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考点2价值观 1.价值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②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人皆有之。但是,由于历史条件不同,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也就往往不一样。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内容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三方面,如下: 一是“自然地理环境”,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延缓的作用。如,一个国家的国土大小,气候、地形、位置、地貌状况,资源分布,海域及其资源,等等。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就包含了自然环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二是“人口因素”,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它指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三是“物质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力量。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划分。 根据社会意识主体的不同,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按照不同层次,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 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又存在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其中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非意识形态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应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例子: (1)富人和穷人的烦恼————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存在。 (2)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的辛酸,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3)视频:电视剧欢乐颂中,不同社会层次的女孩子对上海的欢乐颂小区的不同看法,体现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这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2、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不管怎样变化、发展,其根源总是深深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例子: (1)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的或早或晚的发生变化和发展。当社会存在为奴隶主占有制时,社会意识为宗法等级观念和制度、天命论等意识。随着历史时代的变化,当社会存在为地主占有制时,社会意识为等级制、终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案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说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及辩证关系原理,通过对科学的社会意识起巨大的作用的理解,加深对邓小平 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巨大指导作用的认识。 教学重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教学方法:启发式,运用对比法、故事启迪和典型事例相结合 教俱:多媒体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如何? 学生回答总结,导入新课: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关系反映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请同学们看屏幕并思考问题。贾府上的焦大为什么不爱林妹妹? 多媒体展示:电影《红楼梦》片段…… 林黛玉:才貌双全,姿色出从,才气过人。王熙凤惊叹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如此美人怎不招人喜爱! 焦大何许人也?他是宁国府的老家人,几次跟随宁国公出征,曾救过主子的命。凭着这份功劳,宁国府的人对他都另眼看待,谁也不敢难为他。他依老卖老,一味地喝酒,喝醉了又无人不骂,不顾体面。 鲁迅所根据的一个千金小姐当然不会委身于一个目不识丁,只配牵马听差的仆人。因为二者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犹如天地相隔,其志趣水火不容,根本不会产生任何爱情。焦大不爱林妹妹一事,说明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之间的情感,人们的审美观念等等,那么,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呢? 多媒体展示: 一、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 1、什么是社会存在 所谓社会存在就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什么是社会意识 所谓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区别一下意识与社会意识,两者范围不同。 由学生做两道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多媒体展示: 第一题: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

0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教案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教案 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 识记: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意识的含义; 理解: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社会存在的性质与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与变化; ②举出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比较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促进和阻碍作用; ⑵能力方面: ①通过学习体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②通过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起不同作用的比较,提高比较的能力; ⑶觉悟方面: 通过对科学的社会意识所起的巨大的促进作用的理解,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巨大指导作用的认识。 教学重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是本框题论述的核心,同时还是正确理解第六、七两课所讲问题的理论前提; 教学难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如何? 2.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3.哪些因素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设计以上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从学过的第一课和第五课中引出新课,引导学生注意本课和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关系和联系) 导入新课: 通过第五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它表现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往往受到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主观因素,其中价值观的影响为最重要,而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什么是价值观?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为什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将在第六课与大家共同讨论这个问题。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请同学们粗读第六课的课题、节题、框题,并在自己的笔记上画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请课代表提前预习,并将他自己制作的结构图用投影仪展示) (设计此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在学习中能从纵向对知识进行整理,会画结构图)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进入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经济模式的变化带来价值观的变化,由于人们的利益需要和认识能力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价值观的多样性。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下面我们就从社会意识的角度探讨一下价值观问题。 第一节社会意识与价值观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介绍张家港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事迹。 江苏省张家港市是1962年从邻近两个县各划去一部分组建而成的。物质基础相当薄弱,当时的工农业总产值只有3000多万元,被称为“苏南的西伯利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探析 摘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的社会意识,尤其自然认识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发展。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变化都是由人们的社会意识创造的。社会意识反作用对社会存在,产生社会问题和矛盾。 关键词: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矛盾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问题 一、 引言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反映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人们群众之间的矛盾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密切联系。从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中可以看出此事件反映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由此,本文从此事件中引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探析。 二、 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是这样的:5月3号下午,成都市三环路娇子立交桥附近发生一起打人事件,卢女士在驾车前往三圣乡途中,因行驶变道原因在娇子立交被张某驾车逼停,随后遭到殴打致伤。 事件视频在网络上发布后,人们先是对男司机张某下手之狠表示震惊。然而,当张某行车记录仪的视频出来以后,舆论又转而谴责女司机卢某开车太没规矩、太危险。她先是在几秒钟的时间里连续变道两次,直接从张某的车前切了出去,又压着实线下了主路,明显是违章驾驶。[1] 然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难道他们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其实当双方矛盾激化后就会蒙蔽他人的眼睛,从而做出自己后悔的事情。从此,可以看出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必然存在,而且当今社会已经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有十大问题,极大地困惑我们的社会。这十大问题,就是食品安全、房价、物价、腐败、教育、裸官和投资移民、恶性车祸、环境保护、事故、强拆。为什么存在如此多的问题和矛盾。为什么像“路怒”现象的事件层出不穷呢?以下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分析得出问题所在。 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唯心主义又称唯心史观,是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的历史观。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基本原则出发,历史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卓越人物的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它否认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否认社会发展有其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否认阶级社会中存在的阶级斗争及其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指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贯彻和表现。马克思总结出的唯物史观中,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力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既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教案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 识记: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意识的含义; 理解: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社会存在的性质与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与变化; ②举出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比较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促进和阻碍作用; ⑵能力方面: ①通过学习体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②通过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起不同作用的比较,提高比较的能力; ⑶觉悟方面: 通过对科学的社会意识所起的巨大的促进作用的理解,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巨大指导作用的认识。 教学重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教学难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如何? 2.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3.哪些因素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设计以上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从学过的第一课和第五课中引出新课,引导学生注意本课和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关系和联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它们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

(l)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但主要指人们的物质活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自然环境:指一个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这里包括气候(如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地形(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五种地形并存)、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位置等。 人口因素:构成社会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的数量、质量(文化程度,身体素质等)、构成、分布等因素及其变化发展的状况。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有这些,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内容,称之为社会存在。 (以上三个方面可采取提问式,让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经济知识迁移到哲学知识的学习中来)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如:艺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 道德: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相互关系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二者关系如何呢?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问是辩证统一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这一观点可表述为: 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主观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主观反映。 第一,从整个社会整体看,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虽各不相同,但作为社会意识却有其共同点,社会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多媒体显示:

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结合实际论述

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结合实际论述“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 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的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活动的前提。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应。所以,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把这种关系运用来观察社会历史领域里的问题,就表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体现在: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决定性的力量,而新的、进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而充分的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建设。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文化中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举凡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深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都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 十二五规划中,我国面对新的形势,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大力推动文化创新,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质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先进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渠道,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因此必须占领主阵地,打好主动仗,大力宣传科学理论、倡导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对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挑战和攻击,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理直气壮地予以批驳和抵制,决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正确区分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始终坚持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情况,只有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不断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素质,推动文化创新,繁荣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随着人民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人们的消费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对精神文化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出现了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