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深港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深港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深港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深港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莫金鸣刘耀

来源:《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8年第2期

摘要:深港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新时期国家发展的大战略框架下,必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回顾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的发展与变迁,海上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交流

和华侨移民中的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深港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是由其独特的

地理环境决定的。深港两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战略枢纽的角色:深圳作为海上丝

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具有先天优势和比较优势;香港作为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枢纽,在

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发挥独特优势,并由此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因此,深港地

区在海上丝绸之路中,从历史到现实,都具有无可替代的枢纽地位。

关键词:深港;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

中国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5706(2018)02-0122-07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变迁、功能和作用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丝绸之路”解释是:“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19 世纪德国学者在《中国亲程旅行记》中,描写了中国经西域到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并在一张地图中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其后法国汉学家沙畹在《西突厥史料》中具体提到:“丝路有陆、海二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

事实上,丝绸之路具有数条干线和许多支线,大略可以分为四条:横跨欧亚大陆及北方草

原的干线;经中亚沙漠地带绿洲之处的道路,称为绿洲之路或沙漠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即经

过四川、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抵达印度或东南亚一带的道路;经过东南亚、印度到达波斯湾、红海的南海丝绸之路, 通常称“海上丝绸之路”。其中西南丝绸之路与南海丝绸之路或时

海时陆。①本文只论及南海丝绸之路相关问题。(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

海上丝绸之路,一般定义为:古代的船队经太平洋、南洋、印度洋,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

海上贸易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但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质疑海上丝绸之路到底存不

存在。《汉书》记载中国人所乘之船为当时的“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

利用这些停留在广西、广东港口的外国船只进行转送到南海和印度。唐宋时的广州港很繁荣,

港口大船云集,最多的时候,每年有四千多艘大食船,当时还发生了千名大食、波斯穆斯林劫

掠广州的事件。最早利用海上丝绸之路的则是罗马商队与使者,于公元166 年抵达中国;而迄

今东南亚出土的最早沉船和中国瓷器也属于西亚的阿拉伯帆船,年代为公元830 年的晚唐时期。①

一般公认为,汉代,海路已北通朝鲜、日本。西汉时期,中国与印度半岛之间海路已经开通。南从日南郡、徐闻郡、合浦郡通都元国、夫甘都卢国、黄支国、皮宗国、已程不国(今斯

里兰卡)。②

东汉时期,“至桓帝延熹九年(166 年),大秦王安敦(161 年至180 年)遣使自日南徼

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通焉”。③这是历史记载的中国与罗马帝国第一次往来。同一时

(完整版)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历史意义现实价值 正文: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古今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

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 “丝绸之路”海上行 据说古代西方人最喜欢中国的两样东西,一是瓷器,一是丝绸,而后者更是被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用以冠名西域商路,即人们熟悉的“丝绸之路”(1877年首次提出,后为世人所公认)。中国丝绸走向世界大约在秦汉时期,在西方,它被称为“赛里斯”(希腊文),当时的罗马贵族妇女都以穿上这种高贵典雅的中国丝织衣裙为荣,以至于丝价竟与黄金价格相等,丝绸也成为罗马帝国最知名的奢侈品之一。在丰厚利润的驱使下,商人们竞相前往中国贩运丝绸及其他物品,这条贯穿西域的“丝绸之路”也由此繁荣一时。 由于古代交通落后,长途贩运物品利润高,但风险也极大。以路程而言,当时的这条陆上商路从中国长安(今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穿越帕米尔高原,然后通往土耳其或伊拉克、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最终才达到罗马帝国。唐中期后,由于受到中亚国家崛起并控制商路等因素的影响,陆上“丝绸之路”也几度中断而日渐衰落,最终埋没在无边的黄沙之中。 陆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同时,海上也有一条“丝绸之路”通往世界。在前者不断衰落的过程中,随着国内造船及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海上的贸易商路逐渐上升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据《新唐书》记载,当时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道,即所谓“广州通海夷道”,这大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 一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唐时期,具体而言,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主线路。由于距离较近,中日两国通过海路交往十分便利,传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药,曾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船员、百工等数千人东渡日本,但船队出发后杳无音信,有一说法是到了日本,所以日本至今仍有尊祀徐福为“蚕神”的做法。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和僧侣频繁往来中国,中土物品包括丝绸也都大量从海上运往日本,如今的奈良(当时日本国都)正仓院俨然成为保存中国唐代丝织品的宝库,其中的很多丝织品即使在大陆也很难见到。直到明清时期,日本仍把从中国开往长崎贸易的商船称之为“唐人船”,而这些船大多从江浙出发,顺风三日(一般七天)即可抵达日本,并在次年春天顺风返航。 另外一条商路则以广州为起点,以南海为中心,其间途经百余国,全长共两万八千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当时的广州港,“大舶参天”、“万舶争先”,唐代诗人刘禹锡惊叹之余,曾留下“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

海上丝绸之路对古代广州城市规划的影响

摘要:广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始发港之一,其城市的发展建设深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广州港的发展变化、广州城区分布与城址位置、道路系统、商业市肆的发展、居住区和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几方面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对古代广州城市规划的影响。 关键词: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规划港口 引言:海上丝绸之路,即古代沟通中外的远洋航线。它最初由丝绸等贸易而起,它上起秦汉,下限则至鸦片战争时期。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在海上丝绸之路2000多年的历史中,相对其他沿海港口,广州被认为是唯一长期不衰的港口。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 广州建城极早,特点鲜明,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海上贸易对其城市的发展建设有很深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其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的发展变化,可让人了解海港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1.古代广州概况 广州古称蕃禺,始建于公元前214年,位于南海之滨,珠江河口。广州最早建城时的名字叫任嚣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即周夷王八年),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

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秦设番禺县,为南海郡治。汉初为南越国都。三国时为吴国交州治所,黄武五年(226年)划交州东部为广州,为广州得名之始。广州是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古城。秦汉时就是繁荣都会,汉唐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宋元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说广州已经比当时世界著名商贸城市威尼斯大三倍。清朝闭关锁国时广州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垄断全国外贸,也是中国最早对外的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管理广州港。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宣布广州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史称“一口通商”,并由指定的广州十三行垄断全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口通商”使当时的广州得以独揽全国外贸,国际知名度迅速提高,成为世界第三大城市,是广州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2海上丝绸之路对广州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的发展变化 2.1广州港的发展变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广州港地处东、西、北三江汇合点,是海港兼河港码头,泥城是番禹最早见诸史书的码头,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发展到唐代时,由于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广州港海运繁忙,发展迅速,已经有内港和外港之分。从秦汉以来一直到北宋,广州港一直是最大贸易港,到南宋时,由于政治原因,泉州跃升为第一大港。广州至明代又重拾旧日辉煌,再占鳌头;而泉州之辉煌,如昙花一现,仅元一代,之后再

浅析丝绸之路

浅析丝绸之路 摘要: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的起止点和文化的传播,浅析丝路在人类文明史上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丝绸之路;历史意义 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 一丝绸之路的由来 丝绸之路这个备受国际学术界关注的词汇并不是20世纪才出现的,它早在19 世纪就出现了,而且开始出现也不是英文而是德文。它是由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来的。德语叫“Seidenstraβe”,英语翻译为“Silk Road”。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术语不是偶然的,因为德语民族素有以主要货物命名“商贸之路”。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丝绸之路”因此得名。 二丝绸之路的起止点 [杨镰说:“大宛是丝绸之路或西域的起止点。”又说:“与大宛对应的、中原的丝绸古道起止点,一般认为是西安或洛阳。”但他认为应该是南阳,理由是“在中原的地名中,有另外一个‘宛’与之对应”。而南阳的别称就是“宛”。按照杨镰这个说法,丝绸之路的一端从西安或者洛阳延伸到了南阳,另一端却只到大宛、也就是现在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就终止了。此说大谬,而且有语病。一条路有起止点,“西域”是一个区域,何来起止点?实际上丝绸之路到中亚远未终止,大宛只是那条路上众多的中转站之一,把它看作丝绸之路的起止点是没有道理的。仅仅因为南阳别称“宛”,就把它看作与大宛对应的丝绸之路另一个起止点,自然也很荒唐。](戴问天2010)丝绸到达中亚以后,除一部分南下运往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一部分销往西亚和非洲东北部外,大部分都继续西行,销往欧洲,其主要路线有南北两条。南边一条经波斯到地中海东岸的黎凡特,即现在的黎巴嫩、叙利亚一带,再通过海路运到罗马,在这个过程中得“地利”而垄断了中转贸易的波斯商人获利极丰。另一条路线先运抵黑海北岸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刻赤,再穿黑海,经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进入地中海,最后也到达罗马。只有在强大繁荣的罗马才能找到足够的市场,大宛、黎凡特和刻赤,作为消费市交流场远不能和罗马相比,它们都是丝绸之路上的中转站。 三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在政治方面,张骞通西域后,这一地区的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但由于匈奴不断骚扰、丝路沿线强盗横行,出于安全和加强对边陲控制的考虑,汉宣帝神爵二年( 公元前60 年) ,西汉在西域设置了直辖机构——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这进一步加强了西汉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自此,今新疆广阔地区直接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丝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在秦朝以来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海上丝绸之路发生很大的变化。总体说来,大致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一)秦汉时期—形成期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发展很快。当时番禺地区已经拥有相当规模、技术水平很高的造船业。南越王墓出土的具有波斯风格的银盒、两河流域工艺制作的金珠泡饰、非洲原支象牙等珍贵文物,见证了当时以“番禺都会”(今广州)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实况。 西汉史书明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公元前111年,汉朝平南越,汉武帝派使者前往南海地区。《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是目前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样,从中国广东番禺、徐闻、广西合浦等港口启航西行,与从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沿海港口出发往东航行的海上航线,就在印度洋上相遇并实现了对接,标志着贯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打通,广东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此后,远至印度、罗马帝国的外国商人、使节,都沿着这条航路,往来沿海地区,进入中国内地。 (二)魏晋南北朝—发展期 这一时期南方政权(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因为与北方对峙,更注重向海洋发展,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航海经验的积累,也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魏晋以后,开辟了一条沿海航线。这条航线自广州启航,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 这条航线穿越印度洋后,向西延伸到了阿拉伯半岛。那时,中国南方与斯里兰卡之间已经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官方联系。不少前往印度求法的中国僧人也取道海路。东晋高僧法显沿陆路到印度,由海路返回中国。 (三)隋唐时期—繁荣期 隋唐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中国与西方的交通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大发展时期。广州成为唐朝最大的海外贸易中心,朝廷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 唐朝的“广州通海夷道”是最重要的海上交通航线,具体走向为:从广州启航,沿东南方向航行至屯门山(今广东深圳南头),然后西行,经海南岛东部海面,越过西沙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抵印度南部后,沿半岛西岸北上,再沿海岸线西行直达波斯湾,从波斯湾沿阿拉伯半岛西南行可到非洲东岸。这条海路是八世纪至九世纪间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在南海,东南亚诸国基本上进入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海海洋贸易圈内。考古发现显示,唐代广州极可能已开辟直航菲律宾的航线。唐朝陶瓷开始成为主要出口商品,湖南长沙窑、河南巩县窑、河北邢窑、浙江越窑、广东潮州窑等地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因而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 (四)宋元时期—鼎盛期 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更重要的是宋代社会经济发展远超前代,私人海上贸易在政府

广东省一路一带政策解读

参与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的港口建设;支持企业赴沿线国家开展矿产资源合作开发;赴海外投资农业项目进行剑麻、橡胶种植及加工……《广东省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的实施方案》近日发布,勾勒出这个经贸大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宏伟蓝图。 与此同时,广东自贸试验区的各项建设工作也正如火如荼地推进,自贸区和“一带一路”两大战略引擎将共同驱动广东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按照实施方案,广东将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枢纽、经贸合作中心和重要引擎。为此,广东将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对外贸易合作水平等九个方面加强对沿线国家开放合作,总投资将高达554亿美元。 “下一步将成立广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广东丝路基金,稳步推进与沿线国家合作,促进广东转型升级和深化对外开放,与沿线国家实现互利共赢。”广东省发改委主任何宁卡说。 记者还了解到,作为广东省头号工程,广东正在抓紧制定八个自贸区专项方案以及三个片区实施方案,核心是通过制度创新,着力培育国际化、法治化和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形成新时期广东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业内人士表示,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是广东自贸区和“一带一路”两大战略紧密对接的一致目标,双轮驱动将推动广东加快构建新时期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自贸区和‘一带一路’都是广东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广东自贸区战略定位之一就是要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广东省商务厅副巡视员汪涛说。 “依托港澳”是广东自贸区的最大特色和突出优势。在广东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方案中,港澳合作也成为重要内容。根据实施方案,未来广东将重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合作发展航运、跨境基础设施,还将依托港澳的金融服务、专业服务等,为经贸发展提供支撑。 记者发现,在两大战略中,金融领域将作为广东对外合作开放的重中之重。广东自贸区建设方案提出,将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形成高度国际化的金融业体系,并支持粤港澳三地机构在自贸区共同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 专家认为,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的设置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紧密相关,是广东对接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基金的重要抓手;广东也提出将通过推动人民币跨境流动,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浅析丝绸之路及其贡献

浅析丝绸之路及其贡献

感受历史的斑斓 ——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摘要】探讨丝绸之路中中西文化交流,感悟历史的斑斓。文章重点介绍的是“西北绿洲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的发展、丝绸之路的美丽传说、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交流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探寻它的丰富与斑斓。 【关键词】丝绸之路中西文化文化交流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有四种文化范围最广,自成体系,光芒四射,它们是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而这四种文化又曾在一条路上交融,并被灿烂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享誉世界并异彩纷呈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Silk Road)这一名称是由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原指两汉时期中国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中外交通路线。本文主要介绍的是“西北绿洲

丝绸之路”。 实际上,丝绸之路很早就存在于古代中国与西方各地区之间。下面介绍一下丝绸之路的发展变迁。丝绸之路大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商周至汉以前:开创。②汉代及三国、两晋、南北朝:发展。③唐代:繁荣。④五代十国辽、宋、金、元:走向衰落。 本文重点介绍丝绸之路的发展阶段。 汉代以前,在中西方之间,塔里木盆地由于被高山环绕,遍布戈壁和沙漠,道路艰险,小国林立,难以与外界沟通,基本上还处于封闭状态。同时,河西走廊、天山北麓至中亚一线,大部分属游牧地区不便通行,道路有被匈奴阻断,所以当时中西方之间基本上是相互隔绝的。中国,以及中国以西诸国或地区通过各种有意识的活动,最终将各自的主要交通路线互相连接起来,使这条东西交通干线全线基本贯通,则是西汉武帝的创举。西汉王朝经营西域的初衷是要断除其主要威胁——匈奴的“右臂”。为了这个目的,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以联合大月氏国、乌孙等国夹击匈奴。自从张赛首次西使归国, 向武帝报告西域形势时, 西汉通西域的目的,

阳江市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景

阳江市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景区 讲解线索:概述序厅:丝路起源南海1号主题展区南海1号出水贸易品展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区水下考古史展厅阳江本土文物展厅结尾 概述: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各位光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参观。我是导游员-黑水晶。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因闻名世界的南海1号而建,坐落于海陵岛十里银滩西侧,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是以南海一号宋代古沉船保护,开发与研究为主题。2013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和国家4A级景区。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俗称南海一号博物馆,也简称为海丝馆,其设计紧扣海的主题,体现了海洋文化与南方建筑风格的优美组合。由五个大小不一样的椭圆体连环相扣组成,整体既似起伏的波浪,又如展翅的海鸥。其中中间最大的椭圆体即是为沉船量身定做的家园——“水晶宫”。西侧两拱和东侧一拱为文物展示厅,主要展示南海一号打捞出来的文物,东侧二拱为办公区域,科研,库存,设备及后勤系统。 馆内基本陈列分为两大主题:一是南海一号主题展,包含四个专题:南海一号船体构件及船员生活用品展,南海一号出水贸易品展,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及试发掘专题展,出水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二是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包含四个专题:海上贸易展区,海上丝路与宗教文化传播展区,郑和下西洋展区,珍品文物展厅。 《序厅:丝路起源》 “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东南沿海的一条通往西方诸国的海上贸易航路,它将不同国度连接起来,推动了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南宋初期,一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的木船因失事沉没于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它最初被发现于1987年,后被命名为南海一号。在海底沉睡800多年后,于2007年底被整体打捞上岸。这艘木质古沉船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海下沉船中,船体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上文物总数在6万至8万件,超过敦煌莫高窟5万至6万件的文物数量,因此亦有“海上敦煌”美誉。 《南海一号主题展区》 南海一号主题展区位于海丝馆的核心展区——“水晶宫”内,南北长60米,东西长40米,水深12米,水体容量达到3万立方米,是世界最大的室内水体,因而被形象地称为“水晶宫”。2013年11月28日,国家文物局组织多家科研单位,机构以及国内顶尖专家,启动对南海一号进行全面发掘工作,不久的将来,满载一船珍宝的南海一号将会呈现在世人面前。 南海一号船只构件与生活用具展:有船锚碇石,玉雕观音,玉雕罗汉,铜镜木梳…等等的生活用品为我们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海上世界。 南海一号出水贸易品展:现已出水陶瓷汇集了德化窑系,景德镇窑系,龙泉窑系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 南海一号整体打捞以及试发掘专题展:南海一号是利用沉箱法进行整体打捞,先设计一个比古沉船尺寸大的钢结构容器,经过精确定位和静压下沉后,将古代沉船及周围泥沙按照原状固定在钢结构容器内,使用大吨位浮吊船把装载着古沉船的钢结构沉箱整体打捞出水,并拉移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进行保存和保护。 《出水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 2012年,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出水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的学员在广东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进行为期3个月的现场实习。培训班在此期间累计完成4块凝结块,90余件青铜文物,41件陶瓷文物的保护修复。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海岛旅游产品对南海旅游的启示 前言 “海上丝绸之路”活动的发起,促进了南海群岛的旅游规划开发,但是南海群岛开发程度非常低,除去已有基础设施的西沙永兴岛外,其余岛屿的旅游开发程度约等于零。“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中存在不少旅游发展规模成熟的著名海岛,所以本篇论文就希望借鉴海丝沿线的国外成熟的热带海岛旅游产品设计经验,将其经过合理的筛选统计,制作一个适合南海三沙群岛的旅游产品设计。 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岛屿地理环境介绍 本研究选取的海岛特点为热带及亚热带的国际著名海岛,海岛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范围内,且海岛开发系统成熟。针对这两类要求,筛选出五个海岛,分别为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巴厘岛、毛里求斯、普吉岛。 1.1 马尔代夫 马尔代夫是一个由26组自然环礁[1]和1192个珊瑚岛[1]组成的海岛国家,共计总面积(包含水域面积)达到90000多平方公里[1]。拥有1192个海岛的马尔代夫实际上拥有居民居住的岛屿只有199个[1],剩余的岛屿都是从未有人居住的无人岛屿。属于南亚的马尔代夫,全国都处在热带区域,并且赤道横穿马尔代夫的南部岛屿,也是一个具有典型的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的海岛国家。马尔代夫与斯里兰卡和印度两个国家隔海相望,分别相距669公里和600公里。马尔代夫的陆地面积仅有298平方公里[1],岛与岛之间的出行需要依赖水上飞机和快艇。马尔代夫度假的酒店淡水资源紧缺需要依赖大量海水淡化去满足酒店的日常的生活用水。马尔代夫具有适宜潜水的优质海域水体资源。 1.2 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是坐落在亚洲南部的岛屿国家,其位于印度半岛的东南方向,保克海峡间隔了印度与斯里兰卡。斯里兰卡整个岛屿的形状类似于梨形,拥有65600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2],中南部是高原,北部及沿海区域是平原。全国位于热带覆盖区域内,拥有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都是夏季,国内河流湖泊众多,淡水资源丰富。斯里兰卡国家拥有丰富的锆石、云母、钛铁、宝石等自然矿藏资源和林业渔业资源。 1.3 巴厘岛 巴厘岛是隶属于印度尼西亚的一个行政省份,全岛面积约为5630平方千米,当地居住人口约315万。呈菱形的巴厘岛全岛是山地型地貌,也拥有优质的海滨沙滩及海滨浴场,岛民信仰的宗教是印度教,岛上曾被发掘出来许多古代的帝国遗迹,也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这些因素造就了以雕刻、绘画、建筑、音乐出名的巴厘岛。被植被种类多样,鸟类种群丰富及海底世界风景独特所环绕的巴厘岛地处热带,热带海岛气候造就了巴厘岛鲜花烂漫,气候湿润。岛上仍留存有四五座火山,是当地著名的观光景点。 1.4 毛里求斯 毛里求斯位于印度洋西南部的海岛国家,该岛的国土面积达到2040平方公里,海岸线绵长达到217 千米,但是当地的自然矿产资源匮乏需要依赖进口,例如:石油、天然气。毛里求斯的渔业资源稀缺、淡水资源少,自然的淡水资源只有存在少量的高山湖泊。由火山喷发而产生的毛里求斯在浅海区域生长了珊瑚礁,海岛水质质量优良。岛上拥有有几种世界珍稀动物。毛里求斯的地势走向呈现中间高原,四周为平原,气候属于亚热带海洋性。 1.5 普吉岛 安达曼海西南部的普吉岛是整个泰国区域内最大的岛屿,并且还有39个附属小岛隶属普吉岛管理。海岛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岛上具有丰富的热带水果和海鲜。普吉主岛和陆地有桥梁连接上岛便捷和泰国省会曼谷距离867公里。岛屿的东边和南部设有养殖渔场,约有70%是山区,全岛拥有茂密的植被,沙滩沙质洁白细腻,海水清澈可见度高,海域活动丰富,岛

丝绸之路论文2

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丝 路 论 文 指导老师:唐小兵 学生姓名:李晓静 专业:经济新闻学 学号: 2 0 1 1 1 0 4 0 6 6 班级:新闻 2 0 0 9 -(1)班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为我国西部发展奠定了基础。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我国当代西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明经济意义

发挥广东优势 战略上认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意义

发挥广东优势战略上认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意义 +- 文章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发布时间:2014-06-04 责任编辑:王文京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这一战略构想,继承了古代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友好往来传统,是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手笔、大布局和大战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广东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重要平台。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和改革开放先行地,广东如何抢抓机遇、拓展空间,如何发挥优势、积极作为,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课题。 一、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上以丝绸和其他商品贸易为特征、连接中外海上贸易的交通线,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源远流长的中外经济、贸易和人文的联系。自秦汉以来的两千多年,海上丝绸之路始终是东西方商贸流通、人员往来、文化交融的重要海上通道,对中国和沿线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传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平友好、互利共赢价值理念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合作层次更高,覆盖范围更广,参与国家更多,将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友谊、合作与共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营造我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实现与周边国家合作共赢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是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作出了重大部署。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积极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旨在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这一战略构想,已成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球范围内市场、技术、资源等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制订新的国际区域经贸安排继续主导世界经济发展。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挥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强大辐射和带动力,对于拓展和平发展的广阔空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是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谋划发展,突破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推动发展转型升级,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突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合作内核,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潮流,将有效扩大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拓展经济发展的腹地与市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与此同时,促进沿线各国共同发展,尤其是大力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将使中国与东盟关系由“黄金十年”迈入“钻石十年”。

浅析“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多元融合

浅析“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多元融合 “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为起点,东达日本,朝鲜半岛,西经东南亚,印度洋地区,直至西亚和东北非。这条丝绸之路分为两条航线,一条是从中国起,经朝鲜半岛通到日本的东海航线;另一条是从中国出发到达东南亚半岛、西亚的南海航线。东西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思想文化和饮食文化三个方面的研究探讨了世界多文化融合的发展进程。 标签: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融合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以中国精美优良的丝织品、五彩缤纷的印染品、绚丽璀璨的刺绣品为媒介,传播到欧、亚、非各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浩浩荡荡的海上贸易商船络绎不绝,载着东方人的梦想航行世界,所到之处,必有一番奇妙的故事。时至今日,我们无法真实地看到那样辉煌的历史场景,只能将渴望真知的眼睛投向这一件件精美的文物中,从中搜寻答案,感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壮观与骄傲。这些幸存的文物,有着自己独特的造型纹理,镌刻着历史赋予它的生命厚度。在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贸易时,除了实质商品贸易外,还有丰富的中华文化的输出。现在,我们将穿越重重历史迷雾,从以下几个方面看清文化融合撞出了哪些火花。 一、物质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中最直接的就是货物之间的交换,中国用自己的特色产品换回带有异域风情的日用品,如:沉香、琉璃、猫眼石等等。现存的文物中,也能证实当时所交易的物品。“海上丝绸之路”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北海汉墓出土的水晶、玛瑙、琥珀饰品、金饰,宁波出土的玻璃瓶,扬州出土的波斯陶等国外输入的展品,明显带有异国风情,是丝绸之路过程中引进的。2015年8月7日,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大展在天津博物馆亮相,展览品包括青铜器、玻璃器、陶瓷器、丝绸、文书、石雕、壁画等;通过这些文物,我们为丝绸之路的精美礼物所惊叹不已。展出的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件清乾隆年间制作的“潘趣碗”。这是一件带有“故事性”的广彩瓷器,碗身绘的图案是西方“帕里斯的审批”图案。据考察,这是西方在东方定制用来盛酒的容器。从这件文物的图案纹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为我国的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展览上还有其它许多舶来品,其中。一件北海市1990年出土的汉代多面体紫色水晶串珠非常引人注目,它闪耀的光芒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千年之前繁忙的贸易。它体现的是海内外双边文化及商品交易的交流。我们在感叹文物精美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文化积淀。 在国内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上,许许多多的文物在向我们展示它独特的魅力。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广陵玉玺,这件文物凝聚着中日友好的交情。金印的发现与1784年在日本福冈志贺岛出土的汉“委奴国王”金印,两件文物给我们述说了一个美好的故事,中日之间的友情往来至少可以追寻到西汉年间,这也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背景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背景 概念 “一带一路”,简称“BA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最高决策层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关乎未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繁荣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顶层设计”,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时代背景。 历史背景 丝绸之路是西汉张骞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与欧亚国家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大通道,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和人民友好交往。在新的历史时期,沿着陆上和海上“古丝绸之路”构建经济大走廊,将给中国以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共同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几处中国南方港口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几处中国南方港口 (摘登) 邓炳权 海上丝绸之路跨越重洋,开辟了国际间文化与物质交流渠道.加速了世界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增进了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中国南方港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有辉煌的历史与卓越的贡献。本文着重探讨其中几个南方港口的兴衰与地位,以及有关海上丝绸之路一些重要概念的认识。 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1833年—1905年)把古代陆上的中西贸易通道形象生动地称为丝绸之路,为人们普遍接受。其后法国汉学家沙畹(1865年—1918年)等提出丝路有海陆两道。相对于陆路,海路便自然地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日本学者三杉隆敏、中国学者饶宗颐、陈炎等也先后加以研究。丝绸之路的研究成为世界性热门课题。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对丝绸之路的综合考察,其中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察规模最大。考察船启航自意大利的威尼斯,到达日本的长崎。在1991年2月途经中国的广州和泉州。笔者有幸参加了为此在广州举行的学术座谈会,接待考察队参观了广州博物馆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陈列内容。后来又组织相关文物分别到新加坡和香港展览,并多次参加相关学术活动。期间自有不少收获,同时发现有的问题长期反复争论,深感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宜对其主要概念有清楚的界定,这才便于研究的深入与易于达成共识,避免被无谓的争论耗费宝贵的时间与精力。 笔者以为,海上丝绸之路,即古代沟通中外的远洋航线。作为远洋航线,它是远程的而不只是近邻的,国际的而不是国内的,经常性的而不是偶发性的。它最初由丝绸等贸易而起,当然不限于丝绸,中晚唐起陶瓷上升至出口货物之首位,便有人称陶瓷之路;清代茶叶上升至首位,也有人称丝茶之路,实质上都是一回事。但丝绸出口贯串始终,称丝绸之路可以涵盖全体,且更形象,更具浪漫色彩,业已被广泛接受。也不限于交通贸易,它实际上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是友谊之路、文明传播之路。作为一个美称,它是和平的而不是暴力的,平等友好的而不是欺压掠夺的。因此,海上军事活动应不在此范围,只能算是海上活动。对各种海上活动的统称,从唐代韩愈撰《南海神广利王庙碑》起则有海事之名。 时间上,就中国而言,海上丝绸之路宜划定在古代。据目前掌握的史料,它上起秦汉,下限则至鸦片战争时期。这个上下期,世界其他地区内容或有先后不同。在此之前,中国当有海上的交通、军事、捕捞活动,但如没有国际之间的经常的贸易,恐怕不能称海 丝绸之路,只能称海事,或海上交通、海上活动。如未能证明是经常性的,而只是偶发性的,或有去无回的,也不成航路,走的人多了,才成了路。但可视为前期探索,或萌芽。对其研究亦是需要的,或可找到充分根据将上限推前。下限看来是很明确的。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主权沦丧,对外无平等可言;这时世界的东方,从非洲、印度至东南亚,许多国家早已沦为殖民地。这以后,海上交通贸易还是有的,也是需要研究的,但不宜再使用海上丝绸之路的美称。至于当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世界上许多原殖民地先后独立了,享有国家主权;包括关权,平等互利地对外交往与贸易,海上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光彩,或可以称为当代海上丝绸之路,以示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别。

丝绸之路的意义

《丝绸之路的意义》 总结归纳精选(1): 丝绸之路的好处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用心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就应很好地加以利用。 总结归纳精选(2): 丝绸之路的好处 商品交流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 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礼貌象征。丝绸不仅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令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乃至东亚是一个物产丰盈的富裕地区。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重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取。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 、香料、饰品首饰。 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技术西传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刚经》就发现于敦煌。造纸术以前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这种技术似乎只有东亚及南亚部分国家才有发达的造纸工业。随著丝绸之路的开辟,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人们已在在楼兰遗迹的考古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工业 的证据。很多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欧洲及中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最初这场变革却是残酷的:唐朝与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摩擦不断。在对中亚政治格局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怛罗斯战役中,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西域地区沙漠密布,各国的繁荣与水往往是脱不开关联的。天山与昆仑山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然而收集这些雪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后积聚在山脚的水很短时刻就会被蒸发或渗入地下。自汉朝派遣军队囤积在西域发展农业时,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源的军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早先西域地区坎儿井技术究竟是由中国还是波斯传入西域一向事件有争议的问题。但是井渠技术和穿井法被证实是用

《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发自灵魂深处的守望

《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发自灵魂深处的守望 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65个国 家和地区,我们会在新栏目丝路行中为读者带来沿路国家和地区最美的人文景色。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张籍《凉州词》)通西域是汉武帝时期即已开始的国策,而一带一路是中国当前的大政方针,也成为音乐学术探研的主要领域,各类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的音乐活动可谓不胜枚举。 但在大众的认识中,张骞开辟的从汉代长安经中亚阿姆河流域地区到今印度、伊朗等国一直到地中海的路上通商之线的丝绸之路应该早于经航船而从海上到达朝日、东南亚乃至非洲的海上丝绸之路。因为早在1877年就由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德冯里奇德封就提出了丝绸之路一词,汉代的《摩河兜勒》曲经乐府更造新声28解而为朝廷用作武乐即是实证;利玛窦曾向万历皇帝进献西琴(羽管键琴),19世纪德国学者正式将这条海上通路命名为丝路,法国著名汉学家伯希和于1903年发表的《八世纪中印两国的通商路线》一文中才明确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在大众海丝之中,还有很多人认为是郑和下西洋之始,之功。在纷繁的探研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盲人摸象之见,或仅为本地利益而突发奇想的狭隘主见,都是海上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研究之弊。杜亚雄在其《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一书之后出版的姊妹篇《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下简称《海丝乐》)就是旨在全面、系统评述从我国东南沿海各地发生发展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有着解惑、史考之功。 从《海丝乐》的总体规划上看,其特色之一在于系统性规划,它在全局审慎海丝发生发展的历史线索与航行轨迹的基础上拟定出其全书框架,从祖国海岸线中对外交流之地的音乐事项出发,以由近及远的海上交流路线进行逐一音乐事项的评介,从而以六章而逐步展示了中国与东亚、南洋、南亚、西亚及至非洲各国的音乐交往,是当前所见的研究海上丝路文化音乐文化的最新成果,齐全构思,显示出杜公作为理论家的宏观的系统把握能力。 特色之二在于乐种实物的考述,按照海岸线上的乐种分布,书中评介了远古即有的埙之传播、山东鼓吹中唢呐的海外关系、江苏海岸昆山之地的昆曲外流、吴越之地的古琴与江南丝竹的外显、福建的古曲南音的海外乡音、广东音乐及海南调声的地方乐种等。评介中注重实证是著述的论述特点之一,其法也表现在东南亚的印尼佳美兰与印度拉格、西亚的阿拉伯木卡姆乃至非洲鼓乐等西行路线上的世界著名的音乐乐种。

“海上丝绸之路”自然环境风险分析

导读:着眼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地位,基于高程数据、历史水文气象数据等,首先分析了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海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海上丝绸之路所面临的自然环境灾害,基于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理论,建立了海上丝绸之路自然环境风险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并基于地理信息平台(GIS)和历史气象水文数据和航运信息等,以大风(浪)风险为例,进行了评估试验。初步结果表明,冬季,南海大部尤其是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附近的大风(浪)风险较高,而印度洋的风险则普遍在中等以下;夏季,阿拉伯海大部分海域尤其是索马里东北部海域大风(浪)风险较高,其它海域的风险则多在中等程度以下。 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历史,面向未来,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战略构想。当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包括3个方向的航线:北线途经韩国、日本穿越白令海峡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再到北冰洋;南线经印尼到达澳大利亚;西线从中国沿海港口向南,过南海,经马六甲、龙目和巽他等海峡,沿印度洋北部,至波斯湾、红海、亚丁湾等海域。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尤其是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合纵连横的背景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拓展无疑将大大增强中国的战略安全。其中,西线是当前需要重点建设的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一方面,西线以东盟及其成员国为依托,可辐射带动周边及南亚地区,并延伸

至中东、东非、北非和欧洲,涵盖了我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以及欧洲的主要贸易通道,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西线也是我国石油及其他矿产物资进口的主要通道,承担了我国海上能源进口80%以上的运输量。一旦该通道受阻或被切断,我国的工业、农业及交通运输业都无法正常运行,甚至还会威胁到军事活动的开展。因此,下文将主要关注海上丝绸之路的西向航线。 然而,在认识到这条航线重大战略意义的同时,其所面临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一是海上丝绸之路所经海域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热带气旋、强风、大浪、雷暴等自然灾害频发;海峡水道复杂,暗礁、浅滩众多,这些都构成船舶航行的潜在威胁;二是海上丝绸之路人文政治情况复杂。相关海域争端激烈,域外大国也竞相插手,武装冲突一触即发;海盗活动日益猖獗,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也不断滋长;沿岸一些国家政治势力复杂,政局和政策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本文重点分析海上丝绸之路所面临的自然环境风险。 1 海上丝绸之路地理环境及气候特征概况 1.1数据与资料 本文中所用到的地理信息数据主要包含陆地高程数据、海洋地形数据和行政区划数据。陆地高程地形采用SRTM30数据,由美国国家图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