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期末知识点整理

本纪: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史记的叙事艺术

1、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2、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3、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4、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史记的人物刻画

1、闾巷之人的入传

2、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

3、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笔法

?明确:《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种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

?

《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象他说的这样的吗?试剖析。

?明确: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

爱女人和女是重情

爱战友是重义

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他多情善感,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男儿中的男儿,这里写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

?巨鹿之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鸿门宴: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垓下之围:乌江自刎,英雄末路悲怆

项羽面临失败时,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项羽怎么复杂的心理?

?表现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又无法改变现实灭亡的现实,认为是天命安排。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自夸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彷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国家灭亡了,自身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竟然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

司马迁一直赞颂项羽是英雄,但为什么对他最后的评价却是这样否定和批评呢?

?项羽的英雄事迹在《项羽本纪》中给予大量的描写和充分的肯定,不需要在最后多说了。

?作为史学家,司马迁要给予项羽在历史上的公正地位和评价,而不能任随自己的感情行事,体现高度的治学严谨精神。

?对项羽的失败表示惋惜,怒其不争。

?1.霸王别姬过于儿女情长

2.东城快战逞匹夫之勇

原因:少时个人修养的缺失

田父指路残忍暴戾,不得人心

3.乌江自刎沽名钓誉

4.刘邦对项羽的评价不善用人

5.韩信对项羽的评价妇人之仁、不得人心

1.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失人心者不能得天下。

2.要善纳良言,遇事要斩钉截铁,当断则断。

3.要深思熟虑,不可只凭匹夫之勇。

4.要善于任用人才,不可过分自负。

5.生命珍贵,不可轻易放弃奋斗

?勇而无谋优柔寡断孤性多疑残暴成性

本文艺术手法:

1、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活动,

以突出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霸王别姬、

东城快战)

2、语言特色

①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

神态和性格。(观始皇少年言志之语)

②叙述语口语化。(“太史公”曰新体例)

春江花月夜

在内容上,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

在形式上,由五言短篇进为七言长制。其转韵铺陈节奏与唐初七言歌行相似

3:主要线索和诗歌意蕴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思妇、游子等,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情景理交融

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了新的含义。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艺术特色:①:构思精巧:

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月下的春、江、花,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统摄全诗。

作者一面以明月初升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一面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使全诗显得神气凝聚,浑然一体。

②:整齐而带有变化的章法

在章法上追求整齐,但过于整齐就显得呆板沉闷。《春》诗共36句,像9首绝句组合而成,显得整齐匀称,但每过一绝,韵律和内容却有变化、发展。四句一换韵。随着韵脚的转换,一唱三叹,回环往复。

③:在语言风格上,既有民歌的清新明朗;又有文人的婉丽华美。

问答句式、双声叠韵词语的运用等使《春》诗具有浓郁的民歌情调,给人一种续续相生,摇曳多姿的感觉。词藻华美,音韵婉转,具有文人诗的风味。

超越前人同题作品之处

①:美仑美奂的景物描写

②:深邃而普泛的宇宙生命意识

③:永恒绚美的爱情主题

④:诗歌艺术技巧的高绝

赏析

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表现出对美好生命的感受体认,对月圆人寿的强烈向往,对人生短促的惆怅感伤,对宇宙亘古的哲理思考,却又全都沉浸融化于既透明纯净又似有似无的春江月色之中,由此营造出明丽、静谧、梦幻般的美的情调和境界。

分析1、浓郁的诗情2、清丽的画意3、深邃的哲理

总结:

诗情优美,哀而不伤。语言优美,韵律和谐。

艺术成就

《水浒传》之所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作品,不仅在于它思想内容的丰富,而且也由于它艺术的成熟。《水浒传》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而且把二者结合起来。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 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水浒传》在我国白话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水浒传》的出现,为明清白话小说开辟了先河,同时在人民大众中产生的影响,至今许多水浒的故事仍然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林冲形象

温良谦让公忠体国生活的舒适度及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渐丧失善忍,悲剧英雄

《水浒传》虽然依托于史实,但人物情节几乎完全出于创作,用的是纯粹的白话。《水浒传》堪称是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水浒传》的作者以很高的文化修养,驾驭流利纯熟的白话,来刻画人物的性格,描述各种场景,显得极其生动活泼。特别是写人物对话时,更是闻其声如见其人。

?有了《水浒传》,白话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完全的确立,这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极为深远。

《水浒传》主要是在民间说话和戏剧故事的基础上形成的,

《水浒传》继承了民间说话的传统,十分重视故事情节的生动曲折

?它总是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这些情节又通常包含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包含偶然性的作用和惊险紧张的场面,包含着跌宕起伏的变化,富于传奇色彩。这种非凡人物与非凡故事的结合,使得整部小说充满了紧张感,很能引人入胜。

在表现者与表现对象之间,一般

说来,密度大的多用实写,疏空处则

多用虚叙。

《水浒》结构的疏密藏露、虚实浓

淡的合理调配也是形成节奏美的一个重

要手段。

《伤逝》是以涓生与子君作为分析和解剖的直接对象的,这篇作品的着重点并不在于写出社会是如何迫害他们的,而旨在描写他们如何面对社会施加给他们的迫害。他们爱情破裂的原因归根结底只能从他们自己身上寻找,涓生对子君的爱情仅缘于她果敢的决断、进步的思想和特立独行的举止,子君对涓生的爱也专注深挚,但他们爱情的内容都十分空洞虚幻、不切实际,只是“盲目的爱”。这样,他们的爱情和婚姻归于幻灭是最后的必然。

【《伤逝》的艺术特色】

小说以“手记”方式和诗化语言抒写了涓生的心境,寓批判于事实的缕述,有追忆中的内心独白与倾诉,也有回想里的细节点缀与刻画,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与精湛的白描技法。小说的叙事、议论、写景都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小说大体是按会馆——吉照胡同——会馆这样回顾式结构进行描述的,在具体事件的回顾中,作者没有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而是根据主人公的情感,跳越式地追述,有详有略。在叙述中抒情,也通过议论直抒胸臆,表达了涓生追悔莫及的悔恨和悲哀的心情,又借助景物描写抒情,写出了人去楼空的空虚与寂寞。

(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为何?

1.涓生和子君生活的时代原因。

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两人的爱情。生活在一个众人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环境里。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社会重压下,两人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和负担,以至于子君最后不得不走向“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2涓生和子君的性格弱点和缺陷。

同居之后,两人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起初涓生对待爱情勇敢、真诚,抛弃世俗眼光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然而随着社会和生活压力变大,涓生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渐渐显露出来。子君也同样在最初的斗争中,以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

我的权利”表现出非凡的果敢和坚决,但旧思想的束缚使她在和涓生同居后成了软弱、琐屑的家庭主妇,甚至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和邻居吵架。最终导致了两人的爱情悲剧。3.经济的困顿。

我们不得不承认,美满的爱情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在起初十分深厚,但是生活的困顿渐渐使他们失去了斗志。在涓生失去工作之后,他也失去了轻松的心情,忙碌在求生的道路上,因此也与子君产生了矛盾。而子君也为了生活上的拮据琐碎而同邻居争执不休,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他们为了生活奔波劳碌,再也没有时间讨论两人曾经孜孜以求的精神性追求,长此以往,两人的爱情也渐渐变质。(二)小说表现两人爱情悲剧的意义是什么?

“五四”时期,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青年的一种追求,当个性主义成为时代思潮,青年人纷纷效仿易卜生笔下的人物,走出家庭,追求婚姻自由时,鲁迅看到个性主义的不足,提出了“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伤逝》实际上是这一思考的继续,只不过是用小说创作来表现,鲁迅在《伤逝》中描绘了一出引人深思的社会悲剧,激发社会对于追求婚姻自主之后的问题的关注。作品深刻揭示出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仅靠青年男女个性的解放,而应该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三)小说采取的“手记”形式有何独特艺术表现效果?

这篇小说是以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涓生的手记的形式来写的。从形式上看,是一篇关于个人爱情生活的自叙传和忏悔录。小说是以涓生的忏悔开头的,涓生回顾整个爱情生活过程。

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令人悲哀心碎的恋情。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和抒情。这样的写法造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使作品所表述的故事显得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力度,作品凸显出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染力。

(四)小说极具个性的语言特质

《伤逝》同样沿袭了鲁迅独特的写作风格,很多语言都呈现出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在《伤逝》中,作者采用涓生手记的手法,寓批判于现实,排除他人的干扰,径直逼视自己的灵魂最深处,捕捉自我微妙而难以言传的感觉,对情绪、心理意识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作家的情绪需要缓解,只能借助特殊的意象将自我的感情诉诸笔端,从绝望中挣扎,创造和现实对立的、自我心灵升华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有追忆中的内心独白与倾诉,也有回想中的细节点缀与刻画,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反复强调的“空虚”强烈地表现出涓生在自私地抛弃子君后感到的悔恨、自责,同时也揭示了他茫然、困顿、失落的精神状态。

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子君是受“五四”精神熏陶的“新女性”,她喊出了“五四”的最强音.接受了个性解放、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勇敢地冲出旧家庭,与涓生结合。她满怀新生活的希望,无视所有的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径直走向心目中理想的自由婚姻。但她没有彻底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没有意识到女性要获得恋爱婚姻和人生的自由,最重要的是经济独立。倾心于依附涓生的生活方式。放弃了与涓生之间精神上的进一步沟通的可能,放弃了对生活现状的思考和对将来的谋划。

子君也具有软弱、妥协的性格和停滞不前的思想,当他们同居以后,子君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把精力倾注到家务和侍奉丈夫上,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性格,渐渐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最后不得不回到她曾经背叛的旧家庭里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作者通过涓生的回忆视角,写出了子君淳朴善良的性格,她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是个门第卑微的穷青年,当离开涓生的时候,没有留下字条,却默默地把仅有的生活用品留给涓生,这里有关心,有惋惜,有对爱情最后的祭奠和留恋,不仅表现出子君善良的品性,同时也留给读者无尽的怅惘。

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涓生的性格是既特殊又丰富的,他身上有着五四青年共有的美好品质,也免不了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局限性。爱情之初,涓生勇敢坚定,涓生的勇敢不是来自自身内在的固有本性,而是借着爱情一点点的力量和青年的骄傲勉强伪装出来的,甚至在勇气这点上他还不及子君,当面对失业的压力,生活的艰辛,子君的变化,涓生的思想感情也发生了急速的变化。他对子君曾经那样炽热的爱一点点消淡,甚至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厌烦甚至蔑视的情绪。他觉得婚后的子君变得粗鄙肤浅

盲目的爱这实际是不负责的将一切烦恼和不幸归咎于子君,归咎于有了一个家庭,归咎于曾经热烈追求得来的爱,他在急急忙忙地给自己寻找新的出路,要将自己解救。他用“人必生活爱情才有附丽”来安慰自己、推卸责任,用“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来掩饰自己的自私和不负责,这都是他性格里的阴暗面——自私、虚伪、卑怯、不负责的体现。

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

是社会环境,但与他们自身的弱点也分不开。这一悲剧既是对黑暗社会的批判,更是对单纯追求个性解放的青年的忠告。

一方面是对被侮辱和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另一方面是对人的灵魂的关注。

鲁迅小说的现代价值

鲁迅更多地是关注的人的灵魂,尤其在他写农民的小说;而就写知识分子的小说而言,体现的则是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弱点以及先驱者的孤独感和荒原感。也就是说他关注的都不是表层的事件和社会历史的变动,不是事件史而是心灵史。鲁迅的文学,是精神的“反叛”与生命的“挣扎”的文学,是为了争取做人的资格:生存、温饱和发展的“反叛”,对生命体验的“彷徨”、“孤独”和“绝望”的“挣扎”。它所显示出的思想的深刻性和彻底性、生命体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正是鲁迅思想和文学的魅力所在,也是区别他人具有其独特价值的地方。

1.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2.《女神》艺术风格 壮阔性、奇异性、飞动性 呈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1979年3月号《诗刊》上北岛短诗《回答》的发表,随着《回答》一诗的发表,“朦胧诗”开始由地下状态进入公开状态。

后朦胧诗以海子、王家新、骆一禾、西川等为代表

新诗潮诗人以韩东、于坚、杨黎、李亚伟等为代表

海子著名的诗篇有《春天, 十个海子》《亚洲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五月的麦地》以及长诗《弥赛亚》等。

海子诗歌艺术特色

1.总体上经过了一个“从抒情出发,经过叙事,到达史诗”的风格转变过程。

2.乡村生活及其体验构成了其诗歌的重要内核。“麦子诗人”,“乡下诗人”。主要意象是

村庄、麦地、月亮、天空、秋天等等。

3.情感激烈、一泻如注是其诗风特征。

?以梦为马诗歌主题

?本诗表达了海子一种向上仰望,追求远方和崇高、伟大的事物的激情,一种殉道者为信仰不惜献祭的热望,充满牺牲的庄严。诗人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诗歌理想与人生态度,并将“爱国”的内涵定位在全力追求伟大的诗歌复活这一层面。

西方编年史小说与中国讲史小说比较

巴尔扎克的编年史小说是在真实的历史时空里讲述虚构的人物故事。中国讲史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是在真实的历史时间里,讲述经过加工的历史人物的故事。

巴尔扎克的编年史小说写风俗人情史,突出历史价值。中国讲史小说写历代王朝的嬗变史,突出忠孝的教化作用。

编年史小说与讲史小说空间描写比较

巴尔扎克的地理空间属于行为的空间。作者总是先对这些城市做静态的描写,把它的一街一巷,一景一物介绍给读者,然后进入情节,讲述人物在这个城市背景中的故事。《三国》的地理空间属于行动着的空间。

总体构思的全景性

全景性不仅表现为单部小说的广阔构思,而且还表现在系列小说的总体构思上。

《人间喜剧》是对法国当代社会的整体把握和全方位的反映,这可以从《人间喜剧》的分类编目看出。从总题名的“人间”,分类题名的“风俗”、“哲理”、“分析”,到场景题名的“私人”、“外省”、“巴黎”、“政治”、“军旅”、“乡村”,我们可以看到作家总体构思的全景性,几乎可以说是无所不包。

?王实甫《西厢记》

?马致远《汉宫秋》

?关汉卿《窦娥冤》

南戏

高明——《琵琶记》

元末四大南戏

元代南戏较著名的作品还有《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等,简称为《荆》、《刘》、《拜》、《杀》,后人称为四大南戏,(见凌濛初《谭曲杂札》)。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

《西厢记》的主题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倾向。剧作通过张生和莺莺自由恋爱、冲破重重封建阻力而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猛烈抨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主的斗争,表现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

作品揭露了封建社会人为地使婚姻和爱情相脱离的不合理性。

2、作品肯定了莺莺和张生不考虑门第财产,无父母之命,由青年男女自由选择的爱情,这对于在封建礼教束缚下追求爱情幸福的青年男女是有力的鼓舞。

3、作品把崔、张爱情故事发生的时间放在莺莺守孝期间,地点安置在“佛门净地”里,这

是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挑战,也是对顽固而愚蠢的礼教维护者的嘲弄与讽刺,

4、作品提出“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代表了封建时代广大青年男女的普遍愿望

崔莺莺,是一个追求爱情自由、背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的典型。她美丽而多情,性格内向深沉,外表矜持,内心炽热。不安于命运的安排和礼教的束缚但又碍于礼教的影响,顾虑重重

她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这是莺鸳叛逆性格的继续发展

张生,是《西厢记》中又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是个喜剧色彩很浓的人物。他善良聪慧,才高性狂。

《西厢记·草桥店梦》的艺术特色

关剧语言是本色派的代表,而《王西厢》的语言则是文采派的代表。

1、把古典诗词含蓄凝炼的语言与民间通俗流畅的口语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既优美典雅又生动活泼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2、诗剧般浓郁的抒情意味。

3、个性化的特点很突出,人物语言都切合身份和性格如张生的语言坦直而含稚气,常带夸张,显出痴狂的个性;莺莺的语言含蓄而矜持,常带感伤情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