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考模拟卷(二)语文试题

【全国百强校】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考模拟卷(二)语文试题
【全国百强校】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考模拟卷(二)语文试题

【全国百强校】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考

模拟卷(二)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书法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兰亭集序》不断阐释的历史。《兰亭集序》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尽管与之相随的是,《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停止过。

最早提出质疑的是宋代学者,而较有说服力的是清末曾经当过慈禧太后秘书的李文田。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他通过多年考辨,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

1965年夏,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从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兰亭集序〉的真伪》一文。他基本上重复了李文田的两个论点,认为从年前南京出土的王谢 (晋代) 墓志来看,《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下来的作品。其次,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是在王羲之所作《临河序》的基础上加工而写成的。因为,文章前半部描写欢快之情,写得很流畅,后半部突然悲痛起来,这与晋人的达观以及王羲之本人的性格大相径庭,故值得怀疑。据此,郭沫若推断《兰亭集序》乃是一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

郭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了《〈兰亭集序〉的真伪驳议》一文,提出了与郭文针锋相对的观点。该文认为,唐初各大书法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都在学王帖,而唐太宗也酷爱王之书法,我们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其次,若以东晋书法当接近于隶书,而《兰亭集序》却是行书,因此就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这是方法论的错误。王字本身有发展过程,它脱胎于旧时代而又高于旧时代,向行书方面发展,故王羲之被称之为“书圣”,其理由即在此也。再者,从美学的观点上看,《兰亭集序》书法、文思之潇洒、飘逸,与东晋士族的风貌也相吻合。因此,《兰亭集序》为晋代王羲之手笔。

值得欣慰的是,“兰亭论辩”沉寂多年之后,新出土的文物为考证传世《兰亭集序》的真伪提供了新线索。1998年6月,在南京市东郊发现一处罕见的六朝古墓葬群,其中二号墓室前部出土有两方极为珍贵的砖质墓志,在全国引起轰动。该墓为东晋名臣高崧及其夫人谢氏的合葬墓。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这两块墓志上写有“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 等字,虽仍

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在南京周边,还有三十块左右墓碑,东晋墓碑出土地点也不只是南京,还有在丹阳、马鞍山出土的。

这些考古发现表明:从书体上来看,六朝的书体在转型之中,即由隶到楷的重要演化阶段,多种书体并存是合情合理的。东晋时期不仅只存在隶书,而且行楷或隶楷兼有。这就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这些考古发现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的基本论点,也为《兰亭集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摘选自刘孟达《〈兰亭集序〉真伪之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中国书法的历史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它不断阐释的历史。

B.郭沫若基本重复了李文田的观点,认为《兰亭集序》是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也没有提供新的考证线索。

C.南京东晋高崧墓志等的出土,为《兰亭集序》的真伪之争提供了重要佐证,证明了郭沫若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

D.《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把“览”字写成“揽”,是为了避讳其曾祖父王览而为之,这也佐证了《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所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到质疑《兰亭集序》真实性的有宋代学者和清代的李文田,既为引出郭沫若的观点作铺垫,也印证了关于《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停止过的观点。

B.高二适的文章是从三个方面来驳议的:一是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二是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是方法论的错误;三是从美学的观点分析。

C.文章最后一段以许多考古发现的文物为依据,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等人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作品的观点,论据确凿,论证充分,显得真实可信。

D.为了证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本文先破后立,先摆出李文田、郭沫若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观点,从反面来突出默默无闻的高二适的观点,论证雄辩有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的李文田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并且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因此他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的说法是可信的。

B.郭沫若认为《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下来的作品,如果南京高崧墓志等没有被发现,他这种说法还是有道理的。

C.南京高崧墓志是我国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墓志上字体是由隶入楷的转变时期的字体,且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对研究我国书法发展史很有价值。

D.高崧墓志的发现在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它证明了六朝的书体处在转型之中,六朝多种书体并存是合情合理的,东晋时期不仅存在隶书,而且行楷或隶楷兼有。

二、现代文阅读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天

李广田

现在是秋天了,和春天比较起来,春天是走向“生”的路,然而这却使我感到大大的不安。为什么听了街巷的歌声便停止了工作?为什么听到了雨滴便跑出了门外?一枝幼芽,一朵湿云,为什么就要感到了疯狂?它鼓作得我太不安定了。我不愿意说秋天是走向“死”的路,我宁可以把“死路”加给夏天。而秋天,比较起春与夏来,我说它更像是走向“生”路的。我将说那落叶是为生而落,枝条里面正在酝酿着生命之液。而它们的沉着的力,它们的为了将来,这使我感到了什么呢?这样的季候,是我所最爱的了。

但是比较起冬天来呢,我却偏爱了秋。我几乎说不出秋比冬为什么更好,也许因为那枝头的几片黄叶,或是那篱畔的几朵残花,在那些上边,是比较冬天更显示了生命,不然,是在那些上面,更使我忆起了生命吧,一只黄叶,一片残英,那在联系着过去与将来吧。

在我,常如是想:生活大非易事,然而也许正因为艰难才有着意义吧。而所谓“好生恶死”者,我想并非说是:“我愿生在世上,不愿死在地下。”如果不甚荒谬,我想该这样说:“我愿走在道上,不愿停在途中。”死不足怕,更不足恶,可怕而可恶的,而且是最无意味的,还不就是那停在途中吗?这样,所谓人生,是走在道上的了。前途是有着希望的,而且路是永长的。希望小的人是有福了,因为他们可以早些休息,然而他们也最不幸,因为他们停在途中了,那干脆不如到地下去。而希望大的人呢,他们也是有福的吗?他们是更不幸的,然而人间的幸与不幸,却没有什么绝对的意义,谁知道幸的不幸与不幸之幸呢。路是永长的,希望是远大的,然而路上的荆棘呀,手脚的不利呀,这就是所谓人间的苦难了。但是这条路是要走的,因为人生就是走在道上啊,真正尝味着人生苦难的人,他才真正能知道人生的快乐。

人生是走在道上,希望是道上的灯塔,但是,在背后推着前进,或者说那常常在背后给人以鞭策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这秋天吧!实在的,不知不觉地就来到秋天了,红的花已经变成了紫,紫的又变了灰,而灰的这就要飘零了,一只黄叶在枝头摇摆着,你会觉到它即刻就有堕下来的危机,而当你踽踽地踏着地下的枯叶,听到那簌簌的声息,忽而又有一只落叶轻轻地滑过你的肩背飞了下来时,你将感到了什么呢?也许你只会念道,“落了!”等你漫步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