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汽车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汽车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汽车的发展趋势

2014-2019年中国汽车智能化行业趋势分析及投资前景调研报告

→内容简介

汽车智能化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汽车智能化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汽车智能化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竞争、产业盈利水平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预测未来汽车智能化业务的市场前景,以帮助客户拨开政策迷雾,寻找汽车智能化行业的投资商机。报告在大量的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研究了汽车智能化行业今后的发展与投资策略,为汽车智能化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察先机,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了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

本研究咨询报告由中研普华咨询公司领衔撰写,在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主要依据了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经济信息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海关总署、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中国行业研究网、全国及海外多种相关报刊杂志的基础信息以及专业研究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结合中研普华公司对汽车智能化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等的实地调查,对国内外汽车智能化行业的供给与需求状况、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市场消费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主要汽车智能化品牌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中国汽车智能化行业将面临的机遇以及企业的应对策略。报告还分析了汽车智能化市场的竞争格局,行业的发展动向,并对行业相关政策进行了介绍和政策趋向研判,是汽车智能化生产企业、科研单位、零售企业等单位准确了解目前汽车智能化行业发展动态,把握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

→报告目录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智能汽车相关概述

第一节智能汽车定义

第二节汽车智能化与汽车电子

第三节智能汽车产业链分析

一、智能汽车产业链概览

二、智能汽车上游产业分析

(一)智能汽车上游行业发展概况(二)上游行业对智能汽车产业的影响三、智能汽车下游产业分析

(一)智能汽车下游行业发展概况(二)下游行业对智能汽车产业的影响第四节智能汽车发展路径分析一、车载娱乐

二、辅助驾驶

三、人车交互

四、智能交通

五、车联网

六、自动驾驶

第二章智能汽车行业发展环境分析第一节经济环境

一、中国GDP增长情况分析

二、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三、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四、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五、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分析

六、居民消费价格变化分析

第二节政策环境

一、行业监管管理体制

二、行业相关政策分析

三、上下游产业政策影响

四、进出口政策影响分析

第三节社会环境

一、中国人口规模

二、公路里程分析

三、公路客运量与周转量

四、公路货运量与周转量

五、公路建设投资规模

第四节技术环境

一、RFID技术发展分析

二、传感器技术发展分析

三、二维码技术发展分析

四、EPC技术发展分析

五、无线网络技术发展分析

六、视频监控技术发展分析

七、3S技术发展情况分析

第三章2014年中国汽车工业运行形势透析第一节2014年中国汽车工业运行综述

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二、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进程

三、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四、实行产业主导型模式的战略步骤

第二节2014年中国汽车市场分析

一、2014年中国汽车产销情况分析

二、2014年中国汽车工业运行状况

三、2014年中国汽车进出口贸易情况

第三节2014年汽车行业经济运行状况

一、2014年中国汽车行业发展概述

二、2014年中国汽车工业产值分析

三、2014年汽车行业销售收入分析

四、2014年汽车行业利润总额分析

第四节2014年中国汽车分车型销售情况分析

一、2014年中国乘用车市场销售分析(一)2014年中国轿车销售情况(二)2014年中国SUV销售情况(三)2014年中国MPV销售情况二、2014年中国商用车销售情况分析(一)2014年大中型客车销售情况(二)2014年小型客车销售情况(三)2014年重型卡车销售情况(四)2014年轻卡市场销售情况(五)2014年皮卡市场销售情况

第五节2014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分析

一、2014年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

二、2014年民用汽车的注册数量

三、2014年私人汽车拥有量分析

四、2014年公路营运汽车拥有量

第四章中国汽车电子行业发展分析第一节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环境

二、中国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概述

三、中国汽车电子专利申请情况分析

四、汽车电子产业发展主要驱动因素第二节中国汽车电子市场需求分析

一、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分类与特征

二、中国汽车电子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三、传统汽车电子产品需求稳步上升

四、新兴汽车电子产品需求快速增长第三节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分析

一、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应用结构分析

二、中国汽车电子市场产品结构分析

三、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品牌结构分析

四、中国汽车电子总体市场规模分析第四节中国汽车电子市场竞争格局

一、汽车电子市场整体竞争态势

二、汽车电子产业区域集群竞争格局

三、汽车电子市场竞争结构

(一)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二)新进入者威胁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上游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下游客户议价能力分析

第五章中国车联网应用与发展前景分析第一节车联网Telematics应用分析一、T elematics系统服务情况

(一)Telematics服务市场分析

(二)Telematics服务内容分析

(三)Telematics服务功能分析

(四)Telematics服务流程分析

二、T elematics系统商业模式

(一)Telematics商业模式种类

(二)Telematics商业模式对比

(三)Telematics商业模式评估

(四)Telematics商业模式趋势

三、国内外telematics商业模式

(一)Onstar商业模式分析(通用)(二)G-book商业模式分析(丰田)(三)SYNC商业模式分析(福特)(四)InkaNet商业模式分析(上汽)(五)其它商业模式分析

四、新兴T elematics应用

(一)Telematics之车况感测与诊断(二)Telematics之电子收费与通讯(三)Telematics之RDS-TMC

(四)Telematics之系统架构剖析

第二节车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分析

一、车联网上游发展分析

(一)上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上游产业技术发展水平

(三)上游产业竞争格局分析

(四)上游产业潜在容量分析

(五)上游企业盈利情况研究(六)上游企业投资发展规划

二、车联网下游发展分析

(一)影响车联网应用因素

(二)国内车联网应用规模

(三)车联网区域发展研究

(四)车联网应用发展效果

(五)城市车联网应用案例

(六)国内车联网市场规模

第三节车联网终端用户研究

一、车联网终端用户规模

二、车联网终端用户结构

三、车联网终端用户调查

四、对终端用户开发价值

五、终端用户的增值研究

(一)位置服务

(二)网络购物

(三)酒店住宿

(四)移动支付

(五)移动通讯

(六)互动娱乐

六、车辆网终端收费研究

(一)收费现状

(二)收费问题

(三)收费案例

(四)收费前景

七、车联网终端用户容量

第六章智能汽车关键部件与系统发展分析第一节汽车动力系统

一、汽车发动机发展现状

二、汽车发动机供给分析

三、汽车发动机需求分析

四、发动机管理系统市场分析

五、汽车发动机市场前景分析

第二节汽车底盘与安全系统

一、汽车底盘件系统发展现状

二、汽车底盘电子控制概述

三、安全控制电子技术分析(一)主动控制系统

(二)被动控制系统

四、汽车ABS市场需求状况分析(一)乘用车

(二)商用车

五、汽车ABS市场竞争格局分析第三节车身电子控制系统

一、车身电子控制的重要性

二、车身电子控制方式分析

三、车身电子控制技术现状

四、车身电子控制竞争态势

五、车身控制系统发展趋势

第四节车载电子系统

一、车载电子系统技术现状

二、车载导航系统

(一)车载导航系统竞争格局(二)车载导航系统市场规模(三)车载导航系统前景展望三、车载信息系统

(一)车载信息系统发展概况(二)移动视听系统终端规模(三)车载音响市场规模分析

四、车载电子系统发展趋势

五、车载电子系统市场前景

第五节汽车传感器

一、汽车传感器相关概述

二、汽车传感器市场规模

三、汽车传感器需求特点

四、汽车传感器发展趋势

五、汽车传感器前景展望

第六节汽车仪表

一、汽车仪表产品范围

二、汽车仪表供给分析

三、汽车仪表市场规模四、汽车仪表竞争格局

五、汽车仪表发展趋势

第七章智能汽车行业优势企业竞争力分析第一节德国博世集团

一、企业基本情况分析

二、智能汽车产品情况

三、企业在华布局分析

四、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五、企业投资动向分析

第二节美国德尔福

一、企业基本情况分析

二、智能汽车产品情况

三、企业在华布局分析

四、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五、企业投资动向分析

第三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二、智能汽车产品分析

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四、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五、企业营销网络分析

第四节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二、智能汽车产品分析

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四、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五、企业营销网络分析

第五节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二、智能汽车产品分析

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四、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五、企业营销网络分析

第六节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一、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二、智能汽车产品分析

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四、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五、企业营销网络分析

第七节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二、智能汽车产品分析

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四、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五、企业营销网络分析

第八节深圳市得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二、智能汽车产品分析

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四、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五、企业营销网络分析

第九节沪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二、智能汽车产品分析

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四、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五、企业营销网络分析

第十节河南汉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二、智能汽车产品分析

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四、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五、企业营销网络分析

第八章智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第一节智能汽车行业投资环境分析

第二节中国智能汽车发展前景分析

一、智能汽车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二、智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三、智能汽车电子系统发展趋势

四、中国智能汽车市场前景分析

第三节智能汽车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汽车整车产能过剩的风险

二、零组件技术升级速度过慢的风险

三、供应商切入进度低于预期的风险

第四节智能汽车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第九章智能汽车企业投融资战略规划分析

第一节智能汽车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背景意义

一、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企业强做大做的需要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第二节智能汽车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原则

一、科学性

二、实践性

三、前瞻性

四、创新性

五、全面性

六、动态性

第三节智能汽车企业战略规划制定依据

一、国家产业政策

二、行业发展规律

三、企业资源与能力

四、可预期的战略定位

第四节智能汽车企业战略规划策略分析

一、战略综合规划

二、技术开发战略

三、区域战略规划

四、产业战略规划

五、营销品牌战略

略……

(订阅报告,请来电咨询400-856-5388)

离合器课程设计说明书

沈阳工学院 课程设计 9离合器设计 魏明厚 专业名称:车辆工程 课程名称:汽车设计 指导教师:孙飞豹 完成日期: 2016年6月15日 2014年6月 摘要

对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离合器在机械传动系中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总成而存在的,它是汽车传动系中直接与发动机相连的总成。目前,各种汽车广泛采用的摩擦离合器是一种依靠主、从动部分之间的大摩擦来传递动力且能分离的装置。离合器主要功用是切断和实现对传动系的动力传递,保证汽车起步时将发动机与传动系平顺地接合,确保汽车平稳起步;在换挡时将发动机与传动系分离,减少变速器中换挡齿轮之间的冲击;在工作中受到大的动载荷时,能限制传动系所承受的最大转矩,防止传动系各零件因过载而损坏;有效地降低传动系中的振动和噪声。 本文通过对轿车整车参数的分析,并在拆装轿车膜片弹簧离合器及对其进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对轿车离合器进行重新设计,使得轿车离合器设计更合理。首先对轿车离合器的结构型式进行合理选择,主要是对从动盘数及干湿式的选择、压紧弹簧的结构型式及布置和从动盘的结构型式选择,并利用CAXA电子图板软件绘制轿车膜片弹簧离合器装配图;再进行离合器的基本结构尺寸和参数的选择及计算;最后进行离合器零件的结构选型及设计计算,主要是对从动盘总成设计,压盘、传力片的设计校核,膜片弹簧主要参数的选择、设计和强度校核,并绘制离合器零件图。 关键词:轿车离合器膜片弹簧设计校核

目录 第一章离合器方案的确定 (4) 1.1 车型分析 (4) 1.2 方案选择 (4) 第二章离合器基本参数的确定 (5) 2.1 后备系数 (6) 2.2 单位压力 (7) 2.3 摩擦片外径、内径和厚度 (7) 2.4 摩擦因数、摩擦面数和离合器间隙 (8) 第三章离合器零件的结构选型及设计计算 (9) 3.1 从动盘总成设计 (9) 3.1.1 从动盘总成的结构型式的选择 (9) 3.1.2 从动片结构型式的选择 (10) 3.2 离合器盖总成设计 (10) 3.2.1 离合器盖设计 (11) 3.2.2 压盘设计 (11) 3.3膜片弹簧的设计 (11) 3.3.1 膜片弹簧基本参数的选择 (11) 3.3.2 膜片弹簧材料及制造工艺 (14) 3.4 扭转减振器 (14) 3.4.1 扭转减振器的功用 (15) 3.4.2 扭转减振器组成 (15) 3.4.3 减振器的结构设计 (15) 3.4.4从动盘毂的设计校核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19)

国内外离合器现状及发展趋势

. 国外离合器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级公路的快速修建,运输市场对重型车的档次要求越来越高。高效率、高可靠性、低成本、快速安全的先进车型的需求量将大幅增长,而在现代汽车行驶过程中,对离合器通过控制发动机与变速箱暂时分离和逐渐接合,以切断或传递发动机向变速器输入的动力的有效性以及反应时间要求越来越高,故而对汽车离合器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系列化、标准化的高效离合器将会是现代离合器行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国民经济发展离合器要求高效趋势 1离合器技术发展历史 在100多年的汽车发展史中,几乎所有的零部件在技术方面都经历过巨大的发展变化:可靠性、生产成本、维护便利性、节能减排性等,都已经且将一直成为汽车行业的追求目标,这些发展目标要求汽车工程师们不断地开发出更新更好的解决方案。 离合器通过脚踏板来工作。踩下离合器踏板,通过分离拨叉拉回锥形座圈,释放弹簧,从而使离合器分离。在1889年,戴姆勒的钢轮汽车已使用这种设计原理的基本形式:配备了一个锥形/斜面摩擦离合器。这个可以自由移动的锥形盘位于变速器轴上,与曲轴上带锥形凹槽的飞轮可以牢牢地接合。螺旋弹簧将锥形盘压入到飞轮锥形凹槽里,离合器接合;可踩下脚踏板,通过分离套筒、弹簧将此锥形盘拉回,从而分离离合器,中断动力传输。最初使用驼毛做为锥形盘摩擦面的材料,但很快被皮革取代。后者在蓖麻油中浸泡过,可以防潮湿,防油/脂。其优点是:可以自动调节,变速器输入轴上不受应力,但也有缺点,就是太重。一方面,摩擦片磨损太快,更换太复杂,后在皮革摩擦片中设计了压紧弹簧销或传动片以做改进。另一方面,飞轮和离合器锥盘体积太大,因而其惯性力矩较大导致换档时离合器比其要求的分离过程要

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发展现状解读

论文(设计)题目: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发展现状 摘要 液力传动于20世纪初发明于欧洲,最初用于船舶制造工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便开始应用于陆用车辆。起先,液力传动主要应用于公共汽车,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应用在许多军用汽车和专用汽车上。 起初液力传动直接采用船用变矩器。随后美国GM汽车公司采用这种变矩器用于内燃机车,此后,美国开始了ef研制工作,液力传动的研究中心从欧洲移到厂美国,并在美国得到筒反大的发展。作为最初批量生产的液力自动变速器是1938年推出的,它将行星齿轮式变速器与液力偶合器组合.用液压力进行自动变速,是现在自动变速器的原型。1950年期间,汽车液力传动进入一个新阶段,出现了可根据车速和加速踏板位置进行自动换档的自动变速器,此时液力自动变速器已基本定型,近40年自动变速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装有自动变速器的车辆己越来越多,特别是高级轿车基本全部装用电控自动变速器。从发展趋势上来看,自动变速器是采用简单的液力传动与多档机械自动变速器组合,在控制方式上,由于动—半自动—全自动—电子操纵控制系统,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自动变速器的档位数从二速—三速—四速,五速自动变速器也即将出现,问时利用各种方法,扩大与改善液力传动的自动调节性能范围,以实现简化操纵的目的。 关键词:液力传动,变矩器,液力偶合器,行星齿轮式变速器

Abstract Hydraulic transmission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invented in Europe, initially for the shipbuilding industry after World War I, they began to be used for land use vehicles. At first, the hydraulic transmission is mainly used in the bus,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also used in many military vehicles and special vehicles. At first, direct use of marine hydraulic torque converter transmission. GM U.S. auto companies then use this converter for diesel, then, ef the United States began development work, hydraulic transmission plant research center to move from Europe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the United States against big development by tube. As the first mass-produced hydraulic automatic transmission is introduced in 1938, it will planetary gear transmission combined with fluid couplings. Fluid pressure with automatic transmissio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is now the prototype. During 1950, cars entering a new phase of hydraulic transmission, there may be under the accelerator pedal position and vehicle speed automatic transmissio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 at this time have been in shape, automatic transmission, nearly 40 years has bee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 equipped with automatic transmission has been more and more vehicles, especially all the basic equipment limousine automati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From the development trend point of view, automatic transmission is the use of a simple hydraulic transmission and multi-file combination of mechanical automatic transmission, the control, due to moving - Semi - Automatic - Electronic Steering Control System, to the intelligent directio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the number of stalls from the two-speed - three-speed - four speed, five-speed automatic transmission is also about to appear, asked when the use of various methods to expand and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hydraulic transmission range of the automatic adjust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implifying manipulation. Key words:hydraulic transmission, torque converter, fluid coupling, planetary gear transmission

汽车智能化发展

https://www.360docs.net/doc/b25526295.html, 汽车智能化发展 近几年,互联网与IT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汽车工业带来了革命性变革的机遇。目前,国内车联网 环境已经形成,其未来的市场规模不容小觑。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15年,我国车联网应用和服务渗透率或接近10%,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00亿元。汽车将会越来越智能化、信息化,这一趋势很有可能比新能源汽车更早走进大众的生活中。 判断一项技术是否为新技术的主要依据是它是否和原来的技术有质的改变。就智能化汽车而言,其包含的一些诸如自动导航、行人或障碍物距离探测、车与车之间及车与路之间的无线通讯以及对于加减车速、制动、转向的判断等等,这些都是现阶段传统汽车不具备的技术,需要逐渐攻克。但汽车智能化的本质离不开电子电气系统的支持,因此它也可被视为是传统汽车电子化技术的升级。譬如未来智能化汽车可能拥有的实景导航、语音操控、车距探测等功能均有望通过对现有的电子技术升级来实现。而一些仰仗通讯技术才能实现的功能,譬如车联网,同样也可以归为是电子化技术的变革与发展的结果。 汽车智能化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类实现更有效的移动,它不仅可提高个人出行的有效性,同时对于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也提供了新的可能。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限购凸显了严峻的交通拥堵问题。一旦汽车智能化实现以后,通过智能化交通信息平台,车与车、车与路之间能够及时获取有效信息,进而实现对行程的智能化管理,汽车拥堵与停车难现象将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能源消耗等压力也可得到缓解。 但是,虽然汽车智能化得到众多人的追捧,但业内对于智能化汽车的发展不乏质疑之声。目前汽车智能化方兴未艾,就已经出现了分水岭。一派在继续坚定地大胆探索,包括无人驾驶技术,如雷克萨斯宣布第一辆搭载Google自动驾驶技术的雷克萨斯在美国进行道路试验;另一派则开始反思智能化带来的“烦恼”,如福特近期宣布简化My Ford Touch系统,重新添入物理按钮,原因在于部分触屏控制技术与语音控制技术影响了消费者原先的操控习惯。 不可否认,汽车智能化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又隐藏着风险。近年来发生的全球大规模汽车召回事件中,由电子系统引发的故障占了很大的比例。在2010年丰田因自动加速在全球大召回的案例中,就曾出现对汽车过度电子化带来的风险的讨论。在汽车厂商推出的各种技术中有些被大规模应用并被证实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被证实为华而不实。例如,“语音控制”和“汽车遥控”在一项调查中被认为是最不实用的技术。 但是我们对此不能因噎废食,汽车智能化不可能停下脚步。随着智能化汽车技术的逐渐成熟,消费者认知水平和接受水平的不断提升,汽车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既然已经无法抗拒汽车智能化这一历史潮流,那么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完善,并且给它一定的时间和宽容。只是,对于汽车公司而言,现在最紧迫的就是要拥抱这一历史机遇。汽车智能化将在双方博弈的同时,不断前行,即便是有诸多不足,假以时日,汽车智能化仍将是发展的主流,现在的质疑只会督促我们尽快提供更加完善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国家在政策层面也释放了信号要支持发展汽车智能化技术。2012年,国家工信部、财政部就联合发布了《2012年物联网发展资金拟支持项目》,其中就包括智能交通领域。尽管智能化技术现阶段并未成熟,但这一潮流已是大势所趋。很多车企也都看到了市场前景的庞大,宝马、奔驰、奥迪等国外汽车巨头纷纷推出自己的互联驾驶系统;到今年底,丰田、通用、大众、本田等国内外绝大多数车企都已完成或即将完成国内布局及服务上线。无疑,车联网领域将成为未来车企竞争的一项利器。而对于本土汽车企业而言,更是重要的战略发展机会,务必尽快认识到这一点,否则将面临被时代抛弃的命运。

离合器参数设计

离合器参数设计 后备系数的选择 离合器的后备系数反映了离合器传递发动机最大扭矩的可靠度,它是离合器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在选择β时,应考虑摩擦片磨损后仍能可靠地传递发动机最大扭矩、防止离合器滑磨时间过长、防止传动系数过载以及操纵轻便等因素。 表后备系数表 车型乘用车及总质量 小于6t的商用车最大总质量为 6~14t的商用车 挂车 后备系数~~~ 本设计是基于一款轻型货车,故选择后备系数~,取后备系数β=。 摩擦片外径及其他尺寸的确定 摩擦片外径是离合器的基本尺寸参数,它对离合器的结构尺寸、质量的大小和使用寿命的长短都有很大的影响。 摩擦片外径D(mm)也可根据发动机最大扭矩T emax 按如下经验公式进行初选: (3-1) 式中:K D 为直径系数,轻卡取17;最大总质量为~的商用车,单片离合器取~;T emax 是发 动机最大扭矩,原始设计数据为: 由公式(3-1)代入相关数据,取得:D=178mm 根据离合器摩擦片的标准化,系列化原则,根据下表“离合器摩擦片尺寸系列和参数”(即GB1457—74) 表离合器摩擦片尺寸系列和参数

外径/D mm 内径/d mm 厚度/h mm 内外径之比 /d D 单 位 面 积 2/F mm 160 110 10600 180 125 13200 200 140 16000 225 150 22100 250 155 30200 280 165 40200 300 175 46600 325 190 54600 350 195 4 67800 380 205 4 72900 取摩擦片外径D=250mm ,选定摩擦片的内径d=155mm,厚度b=。 单位压力的确定 离合器摩擦力矩T c 的计算 (3-2) 离合器压盘施加在摩擦面上的工作压力的计算 (3-3) 施加在摩擦面的工作压力为 (3-4) 式中:z 为摩擦面数,单片离合器的z=2,f 为摩擦面间的静摩擦系数,这里取。 单位压力:

汽车离合器毕业设计 开题报告

科学技术学院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桑塔纳2000MT轿车膜片弹簧离合器设计 学科部:理工 专业:车辆工程 班级: 081 学号: 7012908022 学生姓名:徐子芬 起讫日期: 2012.2.13—2012.5.4 指导教师:高伟职称:讲师 学科部主任: 审核日期:

一、课题的依据及意义 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57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从1999年汽车市场进入以大众消费为基础的成长发展期。由1999年的183.2万辆的市场规模成长为2009年的1364.5万辆,10年来汽车的平均增长率超过20%。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冲击下,全球汽车市场严重萎缩,在此背景下,中国汽车市场2008年仍保持6.8%的增长率,2009年更保持了46.15%的高增长率。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在全球地位已跃入产量和销量均为第一位。中国汽车市场地位已由1999年世界产量排名第9位跃升为2006、2007、2008年连续三年的第3位,市场销量连续三年连续第2位,2009年成为全球汽车产量和销量的都是第一的局面[1]。2010年中国汽车产量和销量分别为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44%和32.37%,连续第二年全球第一。我国汽车产量基数已经达到千万辆规模,由于汽车离合器的需求规模和整车产量关系密切,因此我国汽车离合器产品市场增长迅速,2010年我国离合器总销量额将达84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其中,盖总成2800万件,从动盘总成5700万件,液力变矩器100万套以上[2]。。 目前全国有汽车离合器生产企业约100多家,其中具有一定生产能力和规模的汽车离合器生产企业只有30多家,主要有:长春一东、湖北三环、杭州西湖、杭州奇碟、桂林福达、东传苏汽配、上海萨克斯、南京法雷奥、重庆爱思帝、珠海华奥、宁波宏协等。近几年,受国内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的影响,汽车离合器产量获得快速增长,12家企业离合器总成年产量突破862万套,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以配套市场为主[3]。分析原因,主要在于汽车离合器仍是目前国内汽车最为经济、实用的选择,选购经济性车辆的消费者仍占主流。而如今追求享受生活的时代,消费者对车的操控性要求不断提高。自动挡车操作简单,开上它的朋友,刚开始感觉很好,但时间一长,就感觉驾驶自动挡车没什么意思,没有驾驶的乐趣。油价上涨后,用车成本再一次增加。于是人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耗油量较小的手动挡车,手动挡车作为市场上的主要车型在爆发力、经济性、驾驶乐趣方面都占有较强的优势。因此离合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是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国汽车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 2009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均超过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这和美国 因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的大型汽车企业通用(美国第一大汽车企业)和克莱斯勒(美国第三大汽车企业)的破产以及民众收入减少、消费水平降低有关。而中国市场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的协调,以及潜在内需的激发,虽然汽车出口量方面呈现了下滑,但是整体的产销量,都有较大的提高。中国市场由于其廉价的土地、劳动力以及强大的市场需求,成为世界各大知名汽车制造商争相登陆的“诺曼底”战场,在华的投资逐步扩大。而与此同时,国内的汽车制造企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过海外并购、对外投资、自主创新,很多新兴的汽车制造商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如奇瑞、比亚迪、吉利、长城等等。 从动力技术方面来看,日本的混合动力技术、欧洲的先进柴油机技术、美国的燃料电池技术;都得到世界公认。中国虽实现了小规模的海外并购(2009.6四川腾中重工收购悍马HAMMER ;2009.12,吉利收购沃尔沃VOLVO;2009.12,北汽控股收购萨博SAAB部分整车平台和技术),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比较核心的技术,但是从整体来看,国外把持的一线技术对我们仍是封锁的,我们得到只是别人的一小部分、次先进的技术,而现阶段我们的自主创新水平还不足以支撑我们企业与国外企业抗衡。以石油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为信号,全球的汽车产业即将进入下一轮竞争,动力电动化将是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技术制高点。而在这方面,我们和国外至少可以做到同时起步,应该加大投入开发,争取主动权。除了国家宏观政策方面的指引,企业本身要兼具这种长远的眼光,把新能源汽车的开发提升到未来竞争的战略高度,争取在下一轮竞争完全到来之前,赶超国外一线企业。 关键词;一,现状分析 <1>优势 <2>存在的问题 二,发展趋势 三,发展建议 过去十年我们见证的是中国汽车消费的巨大变化,整个十年的消费需求特征我们用一个价值观来概括就是进取。中国在过去十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整个社会属于动态向上不断改变的。反应在汽车消费上已不仅仅是一个精英消费,而慢慢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在中国汽车产业达到千万辆的时候,我们不要为取得的成绩所骄傲,要看到存在的大量结构性问题。只有在有危机感的情况下,才会有扎扎实实的心态。中国汽车工业需要有危机意识,只有这样才会有更长久的发展。 而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有以下的优势:

对未来智能化汽车的设想

对未来智能化汽车 的 设想 绿色汽车、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当今汽车工业发展的主旋律,然而,面对因汽车增多而日益突出的交通拥堵问题、安全问题,专家称仅有“绿色”是不够的,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应与车辆“智能化”相结合,这将成为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

智能车辆技术是涵盖智能控制、模式识别等学科前沿的热点研究领域,其研究与应用具 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交通安全方面,由无人驾驶车辆研究形成的辅助安全驾驶技术,可以通过传感器准确、可靠地感知车辆自身及周边环境信息,及时向驾驶员提供环境感知结果,从而有效地协助提高行车安全,同时也能降低驾驶员对车辆驾驶管理的复杂度,提高单个车辆的运行效率,可以缓解我国城市道路拥堵、交通系统运行效率较低的现状。 在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方面,通过对无人驾驶车辆理论、技术研究,突破国外汽车行业专 利壁垒,掌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可以为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强 有力的支撑。同时在国防科技方面,“快速、精确、高效”的地面智能化作战平台是未来陆 军的重要力量,无人驾驶车辆将能代替人在高危险环境下完成各种任务,在保存有生力量、提高作战效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无人作战系统的重要基础。 智能化汽车的功能: 一、辅助驾驶 统计资料表明,公共交通安全事故中驾驶员的人为因素导致的公路交通事故率最高。 无论是事故数量。还是伤亡人数均分别高达各自总数的90%左右。并且,在导致这 些公路交通事故的驾驶员的人为因素中,疲劳和精神分散驾驶是重要原因之一。驾驶员在 3s时间内的注意力不集中,造成了其中80%的交通事故,主要表现为车道 偏离和追尾事故。未来汽车的发展离不开安全驾驶,那么智能的辅助驾驶系统也会被运用。 未来的辅助驾驶系统主要具有什么功能呢? 行人检测 此功能主能够在驾驶员疲劳驾驶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下,对车辆前方的行人注意不到的情况下,辅助驾驶员,确保车辆和行人的安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人身事故。 前车碰撞预警 此系统主要是检查前方车辆对驾驶车辆之间的距离进行报警提示的一项功能,系统 会检查出安全,警示,危险距离并做出报警提示,提醒驾驶员安全驾驶,确保车辆的行车安全。 车道偏离警告 车道偏离报警可识别车辆何时偏离车道,并通过方向盘的不连续振动提前向您发出 警告,使您全神贯注于前方道路 障碍物检测 主要是针对汽车行驶前方道路路面上的障碍物进行检测和预警,提醒驾驶员提早做 出判断和反应。 路牌识别

轻型货车离合器设计说明书

汽车设计 第二章离合器设计 设计参数 车型:轻型货车 整车质量(Kg):3830 发动机最大扭矩/转速(N·m/rpm):220/2100 最大功率/转速(Kw/rpm):67/3000 车轮滚动半径:(mm):340 一、离合器的设计目的及原理概述 1.1离合器的设计目的 了解轿车离合器的构造,掌握轿车离合器的工作原理。了解从动盘总成的结构,掌握从动盘总成的设计方法,了解压盘和膜片弹簧的结构,掌握压盘和膜片弹簧的设计方法,通过对以上几方面的了解,从而熟悉轿车离合器的工作原理。 学会如何查找文献资料、相关书籍,培养自己的动手设计项目、自学的能力,掌握单独设计课题和项目的方法,设计出满足整车要求并符合相关标准、具有良好的制造工艺性且结构简单、便于维护的轿车离合器,为以后从事汽车方面的工作或工作中设计其它项目奠定良好的基础。 1.2离合器的工作原理 离合器通常装在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其主动部分与发动机飞轮相连,从动部分与变速器相连。为各类型汽车所广泛采用的摩擦离合器,实际上是一种依靠

其主、从动部分间的摩擦来传递动力且能分离的机构。 离合器的主要功用是切断和实现发动机与传动系平顺的接合,确保汽车平稳起步;在换挡时将发动机与传动系分离,减少变速器中换档齿轮间的冲击;在工作中受到较大的动载荷时,能限制传动系所承受的最大转矩,以防止传动系个零部件因过载而损坏;有效地降低传动系中的振动和噪音。 1.3离合器的设计要求 1)在任何行驶条件下,既能可靠地传递发动机的最大转矩,并有适当的转矩储 备,又能防止过载。 2)接合时要完全、平顺、柔和,保证起初起步时没有抖动和冲击。 3)分离时要迅速、彻底。 4)从动部分转动惯量要小,以减轻换档时变速器齿轮间的冲击,便于换档和减 小同步器的磨损。 5)应有足够的吸热能力和良好的通风效果,以保证工作温度不致过高,延长寿 命。 6)操纵方便、准确,以减少驾驶员的疲劳。 7)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良好的动平衡,一保证其工作可靠、使用寿命长。 二、离合器的结构方案分析 2.1车型、技术参数 车型:轻型载货汽车 整车质量(Kg):3830 发动机最大扭矩/转速(N·m/rpm):220/2100 最大功率/转速(Kw/rpm):67/3000 车轮滚动半径:(mm):340 2.2从动盘数的选择 对乘用车和最大质量小于6t的商用车而言,发动机的最大转矩一般不大,离合器通常只设一片从动盘。 2.3压紧弹簧和布置形式的选择 离合器压紧装置可分为周布弹簧式、中央弹簧式、斜置弹簧式、膜片弹簧式

汽车离合器设计开题报告

附件一 2007 级 毕业论文(设计)材料册 学位申请人姓名 任文明 学号 2007141101024 所在学院名称 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指导教师姓名 魏增菊 指导教师职称 教授

新乡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 院(系)名称 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年级 07机自本一 学生姓名 任文明 学号 2007141101024 指导教师姓名 魏增菊 填表时间: 2011 年 3月 10 日

填表说明 1.原则上应于最后一学年第一学期结束之前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和开题工作。 2.本表由学生在开题报告经指导教师指导和指导教师小组集中开题指导并修改后填写。指导教师和指导教师小组在学生填写后,应在本表相应栏目里填写确认性意见。本表最后由院(系)盖章备案保存。 3.学生应执行本表撰写毕业论文(设计),不得作实质性改变。学生须在所在院(系)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并参加答辩。 4.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要求请参阅《新乡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和《新乡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与排版打印规范》。 5.该表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

拟选 膜片弹簧离合器 题目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选题依据: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液压技术、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广泛应用,汽车传动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传动系重要组成部件之一的离合器总成,担负着传力、减震和防止系统过载等重要作用。伴随着自动变速器技术及与之相配套的离合器技术的完善,离合器产品不论是性能结构方面还是生产制造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研究意义:随着汽车运输业的发展,离合器还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改进,一适应新的使用条件。随着汽车发动机转速功率的不断提高和汽车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离合器的要求越来越高,离合器的使用条件也越来越苛刻。从提高离合器性能的角度出发,传统推式膜片弹簧离合器的结构正逐步地向拉式膜片弹簧离合器结构发展,传统的操纵形式正向自动操纵形式发展。因此,提高离合器的可靠性和延长其使用寿命,适应发动机的高转速,增加离合器传递转矩的能力和简化操作,已成为离合器目前发展趋势。

当今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

当今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 如今,我国汽车行业目前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但仍有许多不足,据权威媒体的分析人士表示,政府在扶持汽车业发展时,最应该做的是停止以牺牲民营汽车企业为代价的,对国有汽车企业的大力扶持。在中国政府2006年制定的相关法规中,规定电信业完全国有,汽车等其他重要行业的国有化比重要非常高。中国政府同意各国有汽车企业与国外厂商展开合作,以创办合资公司、生产国外厂商的车型的方式来提高各自的效益。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几乎每一个国有汽车企业都实现了与国外厂商的合作并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又例如,在2006年重庆长安汽车公司实现了与法国PSA 集团的合作。在2010年奇瑞汽车公司实现了与捷豹和路虎的合作。 对于成为世界销量第一的中国汽车工业来说合资企业功不可没。合资企业提出合资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思路无疑是与时俱进适应中国汽车市场实情的举措当前发展合资自主品牌汽车存在着多方面的有利因素。 第一政策优势汽车产业政策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纵观我国近些年来的汽车产业政策可以看出我国在对小排量的汽车的优惠和鼓励政策尤为明显而合资企业汽车很难享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目前已上市的几款合资自主品牌汽车主要是低排量的小型低端汽车。因此合资企业发展合资自主品牌汽车政策优势明显。 第二技术研发优势与我国本土自主品牌汽车相比合资自主品牌的在技术研发方面可以更好的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更容易进行新的技术研发。 第三产品定位优势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日益提高我国一线城市汽车逐渐呈现饱和状态未来我国二、三线城市汽车市场存在着较大消费空间合资企业发展合资自主品牌汽车扩大低端车市的市场份额无疑为在我国二、三线城市汽车市场上分一杯羹积蓄力量打好基础。由2010年我国各地区千人汽车拥有量图可以看出北京天津浙江等城市千人保有量在100~230辆/千人之间其他城市千人汽车保有量在30~100辆/千人之间不等中国汽车市场前景广阔。同时从消费结构来看我国二、三线城市汽车需求空间还较为宽阔合资自主品牌汽车定位低端市场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四品牌定价优势2011年合资自主品牌汽车未上市之前合资企业的汽车主要是合资企业生产技术和品牌均是使用国外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合资企业品牌技术优势明显。 合资企业生产合资自主品牌汽车占有了品牌优势又因属于自主品牌可以实现不影响外资品牌价值的情况下自由定价。从而在抢占低端城市汽车市场份额时合资自主品牌汽车占据价格优 中国政府希望通过这样的合作,在增加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学习到国外厂商的先进技术。通过与国外厂商合作势必会增加各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技术交流层面所得到的“效益”却是很少的。这是因为国外厂商在技术方面或多或少是对中国厂商有戒备心理。而且中国国内国有汽车企业大都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忽略了向国外厂商学习先进技术。此外,中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希望国有汽车企业不断增加其规模,但大部分厂商现阶段的能力不足以实现大规模的扩张。 争夺低成本领先地位:国外与国内企业不断在汽车领域内注入资金,这将导致一个产能过剩的阶段。目前零部件是汽车成本的主要来源:尽管中国劳动力成本极低,但中国的制造业成本有时甚至比世界一流水平高约20%,因此中国零件

【商用车】中国汽车离合器配套市场分析

【商用车】中国汽车离合器配套市场分析 在商用车市场中,国产自主品牌商用车在国内市场中的占据稳固地位,并且近年来已开始出口海外。从国内离合器生产企业与主机厂的配套关系看,就地挑选配套企业是主机厂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供货及时性的有效手段之一。而经营方式灵活的中小型企业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民企,也正是依靠这种区域性优势进入主机厂的配套体系。如:重庆长安、四川金雕等。但是主机厂在关心采购成本的同时更注重产品质量、企业稳定供货的能力和集团收益的最大化,因此成为区域性配套的企业往往是企业众多供应商中的二类或备选企业,而与主机厂有股权关系的体系内配套企业则是主机厂采购的重点。如: 一汽集团的解放、大柴、客底、柳特、锡柴、专用车、轿车、夏利等主机厂的离合器产品基本上都是由一汽集团占38.85%股份的长春一东来配套的,包头北方奔驰是由同是中国兵装集团下属企业的长春一东供货的;而二汽的东风汽车、东风康明斯、东风朝阳、东风杭州的离合器产品,则主要是由东风公司占85%股份的东传公司下属分公司苏汽配来提供的。中国重汽基本上是又下属的济南桥箱厂来提供的。 我国主要汽车离合器生产企业配套关系一览 序号企业名称企业性质主要配套主机厂 1 长春一东国企 保定内燃机、东安动力、北汽福田、淮柴、淮海、柳机、天津珀金 斯、陕汽、一汽解放、一汽大柴、一汽客底、一汽柳特、一汽锡柴、 一汽专用车、北京尼奥、宇通、丹东客车、一汽轿车、一汽夏利、 重庆长安、比亚迪、奇瑞、长轻、包头北方奔驰 2 湖北三环国企 广西玉柴、神龙汽车、重庆长安、一汽解放、锡柴、上柴、扬柴、 江淮、东风康明斯、东风商用车发动机、三环专用车、哈尔滨东安、 昆明云内、上海华普发动机、宁波吉利发动机、亚星-奔驰 3 桂林福达民企 广西玉柴、东风康明斯、重庆红岩、北方奔驰、陕汽重型车、福田 欧曼、安徽华菱重型车、东风柳汽、昆明云内、柳州五菱、东风朝 柴、东风商用车发动机、重庆铁马 4 北京福达股份民企 保定长城、东风日产、北汽福田、昆明云内、东风朝柴、江苏福瑞 达、玉林、云内动力、长城内燃机、 5 东传苏汽配股份制 东风汽车、一汽解放、东风康明斯、解放大连、东风朝阳、解放无 锡、东风杭州、金龙联合汽车、徐工机械、安徽安凯、重庆红岩、 福田欧曼、亚星集团 6 杭州西湖股份合作 昆明云内、成都云内、金龙客车、江淮汽车、北汽福田、合力叉车、 扬柴、桂林云柴、吉利、长安、柳微和锡柴 7 杭州奇碟民企成都云内、重汽、一汽、东风、福田和一些农机企业 8 重庆长安民企吉利、成发、绵阳新晨动力 9 沈阳金杯三环民企 一汽发动机,沈阳新光华晨汽车发动机、航天三菱、大柴、锡柴、

汽车离合器的发展趋势

汽车离合器的发展趋势对离合器的要求是在滑动速度较高的情况下能传递必要的扭矩起动时不应发生急、、。撞与振动能经受高转速耐磨操纵迅速轻便。载重汽车离合器应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和传递大扭矩的能 力此外离合器的大修间隔期。问应不小于万公里西德最近规定从每吨最小驱动功率为总年起马力这样重amp 吨装有amp 马力发动机的汽车列车的发动机曲轴扭矩应为。·公斤米因此需要设。计更强的离合器、一小客车离合器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小客车上最常用的是盘簧离合器它主要由压板和离合器壳组成压板由。几个盘簧压于飞轮以达到摩擦连接离合器分离用冲压或锻制的杠 杆和分离套筒或用其它。机构操纵安装位置不变转速增加有时发生曲轴端也是飞轮随着小客车发动机扭矩提高又由于近年来城市车辆使用离合器的次数增多表。。的高频横向振动所以最近几年。几乎所有的欧洲小客车都采用了膜片弹簧离合器一个从 中心径向开有狭在这种离合器中。槽的盆形膜片弹簧既起着压力件作用又承担分离机构的

功用、表在不同道路不同用途和不同的单位劝率车重条件下每公里使用离合器的次数城市交通超极公路混合交通小城市郊区大城市拥挤高峰局力以下小客草单位功率卓重 以下称比重以下。在公斤力以下局焉力以下小客事此重在公斤局力以下.以下。。一属力小客卓比重在公斤力以下amp amp 以下。。禹牵引卓以下。送货草比重在. 公斤局力以下允豁总重在吨以下以下、中型载重率。市政率长途牵引卓与长途公共汽卓以下市内公共汽卓amp以下。图为一膜片弹簧离合器的安装与结构由支承环与间隔螺钉支承的弹簧位于离合器壳。与压板之间均匀分布它所产生的压力压板可以设计得刚硬抗弯浇成大体积铸件以利。、、容纳发生的摩擦热量通过无余隙无摩擦的板簧悬挂来实现膜片离合器的带动引导和复。因此使迟滞很小位。各种草辆同时行驶的交通状况指除长途牵引率与长途公共汽草外一amp 一图为盘簧离合器与 膜片弹簧离合器的力。距关系特性的此较虚线表示两种弹簧经受相当于公里行程的一段时间的热作用后的。压力损失特性该

中国乘用车变速器配套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乘用车变速器配套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朱向雷王静 汽车变速器是影响整车动力性、经济性、舒适性的重要总成。近年来,中国乘用车变速器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期,2006年我国乘用车变速器市场总体规模在300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国产变速器市场规模达180亿元人民币,并且5年来以每年超过25%的速度不断扩大。随着乘用车销售量的快速增长,乘用车变速器市场规模将越来越大。 目前,在中国乘用车手动变速器市场,国产品牌已占主导地位,但在设计、制造、工艺水平更高的自动变速器市场,却是进口产品的天下。2006年我国乘用车用自动变速器进口量超过126万台,进口金额高达16.37亿美元。近年来,随着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对变速器的要求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技术水平上均不断提高,但技术落后严重阻碍着国产品牌变速器企业的发展。《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十一五”专项发展规划》已把提高变速器总成核心技术的掌控能力作为技术创新目标的重点,CVT、AMT、AT、DCT 变速器被列为未来中国企业发展的重点。 1.乘用车变速器市场空间 中国乘用车市场自2002年以来,经历了2002~2004年的井喷式增长和2005~2006年调整式增长两个阶段,2006年乘用车共销售514.85万辆,较2005年增长29.57%。2007年乘用车销售量继续猛增,2007年1~9月份中国乘用车销量为458.29万辆,较2006年同期增长24.74%。表1、图1列出2005年至2007年9月份中国乘用车市场月度销量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中国乘用车销量保持着稳定快速增长的态势。 表1 2005~2007年9月份中国乘用车月度销量表 单位:万辆年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合计2005年24.31 21.35 35.58 33.70 31.74 37.55 31.56 29.24 35.40 31.99 39.36 45.58 397.36 2006年41.89 34.45 48.60 46.84 39.36 39.64 33.26 37.80 45.57 41.00 49.97 56.48 514.85 2007年55.25 41.77 56.70 54.58 48.85 51.19 45.72 48.13 56.10 ---458.29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以下同。 图1 2005~2007年9月份中国乘用车月度销量变化情况

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摘要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外的汽车企业陆续进入中国市场,我国汽车企业的发展经历了建设、成长、高速发展三个阶段,就现阶段来说,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势头良好,与汽车相关的行业尤其是4S店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各大车企掀起扩张网点的热潮并没有因为原料价格和油价攀升等因素而降低。一场关于汽车行业的讨论日趋白热化。 关键词:汽车行业,发展历程,销售模式,制约瓶颈,前景展望 Abstract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foreign car companies have moved into the Chinese market, China's automotive busines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building, growing, high-speed development in three stages, at this stage,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developed rapidly, a good momentum, with car related industries, especially the 4S shops mushrooming in major enterprises set off car craze network expansion is not as raw material prices and lower oil prices and other factors. A discussion o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is heating up. Keywords:automo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 sales model, the bottleneck Prospects

浅谈汽车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浅谈汽车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浅谈汽车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电子等学科领域的先进技术在车辆上开始大量应用,汽车的功能和性能日益提高,世界各大汽车公司都争相采用新技术、新理论研制各种高性能、安全、环保车,使得汽车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本文是对近年来汽车新技术发展现状进行的分析,进而达到推广和普及新技术的目的。 关键词:汽车新技术发展 近年来,汽车新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各种概念车和新型汽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大车展上,由车展我们也可窥见今后汽车技术的将会向安全、节能、环保等方面发展。 一、汽车安全技术将更加完善 汽车安全技术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细,但任何单一技术都或多或少存在不尽人意之处,而且仅仅依靠某一项技术已很难使汽车整体安全性能 得到很大提高。因此,如何提高汽车安全性,满足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越来越高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急迫。驾驶汽车,首先要确保行车安全;另外要不断完善各项单一技术本身,还要搞好各项单一技术之间的协同,这一点更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第一项工作的最终成败。所以今后的汽车安全技术是越来越集成化,智能化,系统化的。[1] 1.1车辆动力学控制 车辆动力学控制(Vehicle Dynamics Cotrol)的缩写是VDC,该系统的作用是保持汽车在行驶(包括制动和驱动)时的稳定性。传统的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和TCS(牵引控制系统)主要是对车轮上的制动力和驱动力进行控制,防

止车轮出现过大的纵向滑移率,以获得最大的附着力,既可产生最大的减(加)速度,又可防止出现侧滑。车辆动力学控制系统虽然也是控制车轮的制动力与驱动力,但它们与ABS/TCS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表现是可实现左右纵向力的差动控制,以直接对汽车提供横摆力矩,抵消汽车的不稳定运动(如在滑路上甩尾时的矫正作用)。该系统通过在汽车上安装的各种传感器,检测到汽车的速度、角速度、转向盘转角以及其它的汽车运动姿态,根据需要主动地对某侧车轮进行制动,来改变汽车的运动状态,使汽车达到最佳的行驶状态和操纵性能,增加了车轮的附着性和汽车的操纵性和稳定性。 1.2智能速度控制系统 汽车智能速度控制系统的功用是在某些特殊路段或特殊行驶条件下对车速进行强制限制。汽车智能速度控制系统主要由电子控制单元和执行器组成。该控制系统工作时,需首先设定限制速度。例如某区域的限速为80km/h,我们可以将该速度设定为限速值。当车速未达到80km/h时,汽车智能速度控制系统不起作用。当车速接近80km/h时,电子控制单元启动执行器,限制加速踏板的行程,使汽车不能继续加速。当车速低于80km/h时,电子控制单元解除对执行器的控制,驾驶员又可以自由地踏下加速踏板使汽车加速。智能速度控制系统限速值的设定,可以用选择开关设定,也可以通过接受无线信号设定(即接收道路速度无线信号切换或电子地图信号切换) :可以只设定一个值,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路况,有多个挡位供设定。智能速度控制系统为智能化交通奠定了基础。例如在高速公路上设置限速无线信号发射系统,交通管理部门就可以根据气候条件和路面情况及时调整限制车速,让道路更加安全畅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