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占筮书

春秋占筮书
春秋占筮书

《守礼据实——感悟春秋笔法,秉笔直书—彰显史家精神》

守礼据实――感悟春秋笔法 秉笔直书――彰显史家精神 北京丰台二中陈巧梅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亓东军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的题目是《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它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和相关读物《直书》主要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史学据事直书的一面,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感受我国古代史官“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的精神品质,了解我国历史叙述传统――春秋笔法。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晋灵公不君》是一篇比较浅易的文言文,在字面理解上,学生不会有什么障碍,就是鉴赏晋灵公和赵盾的形象,学生也不会有什么偏差。但绝大多数学生对董狐在史书中记载“赵盾弑其君”却很不理解,对孔子以及刘知几等人关于董狐的评价更不理解,因为用现在的眼光来审视董狐的记载,他明明是在歪曲历史,根本不是如实地记录历史。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难点设定为:理解我国古代史官记史的标准,学习读史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选定 1、比较材料,区分异同。 2、探究真相,了解标准。 3、相关阅读,传承精神。 4、总结归纳,提升认识。 教案

对于离开大学校门十几年的我来说,“春秋笔法”早已成为一个陌生的概念,因此,接到上课的任务以后,我就开始从“中国知网”上大量搜集资料,总算对“春秋笔法”的概念有了一个较清晰地认识。可是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却又不知该怎样运用这些资料,总想着这

些知识应该让学生了解,那些知识应该让学生知道,试讲下来要么是内容太繁琐,主干不清晰;要么是内容太深奥,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节课下来就像推一个大石碾子,老师费劲不少,学生收获不多。后来市教研员刘老师告诉我:“教学的设计要删繁就简,不能脱离文本、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于是我又全盘推翻以前的设计,遵循以上原则对教学内容重新设定,最后形成了这节课。课后老师们评价这堂课“思路清楚,主干明确,紧紧围绕文本,学生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这次公开课,我对选修课教学内容的设定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的设定要符合学生实际。 首先,符合学生实际要解决学生的疑惑,学生读完这篇文章后,感到最疑惑的是“赵盾到底有没有弑君,如果没有弑君,为什么董狐要在史书中记载他弑君呢?”所以这节课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材料、研读文本,从而了解事实的真相,探讨董狐记史的标准,明白董狐在史书中记载赵盾弑君的原因。其次,符合学生实际还要研究课文对学生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我想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国古代史书有秉笔直书这一优良传统,还应该学会一些阅读古代历史著作的方法,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分析完史官撰史要依从标准后,又设计了学生讨论“这节课的学习对你读古代历史著作有什么启示”这一环节。 二、教学内容的设定要符合教材的编排。 这一单元的单元题目叫《春秋笔法》,春秋笔法包括“直书”和“曲笔”两方面,但从教材的单元说明、经典原文和相关读物的编排上,我们都可看出这一单元重点突出的是“春秋笔法”中“秉笔直书”的一面,所以课上我只带领学生学习了“秉笔直书”的一面,“曲笔”让学生课下学习。 三、教学内容的设定要符合选修模块的特点。 首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模块教学应该围绕经典原文,体现单元内各部分内容的有机整合。因此我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上重点突出了“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一文的学习,又辅以“相关读物”中《直书》的学习,同时也兼及“大视野”中《怎样研究中国历史》一文。其次,将问题式教学提升为专题式教学。过去我习惯设计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学习,有时还为自己问题的设计能够环环相扣而沾沾自喜,现在反思这样的教学模式确实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专题式教学恰恰相反,它扩大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自由度。在这节课中我也尽量尝试去做,比如将问题“赵盾是一位什么样的大臣呢?他有没有弑君呢?”变为专题“依据《晋灵公不君》的记载分析赵盾是否参与了弑君的谋划。” 这次公开课,使我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转变,尤其是专题式教学这一理念,它不仅解放了学生的思维,也为教师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今后,我将继续学习并实践这种新的教学理念。

中国古代文学之先秦文学

文学常识 一、中国古代文学 (一)先秦文学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起封建社会,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主要由上古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为代表)和诸子散文(?论语?、?孟子?、?墨子?、?庄子?为代表)两类]、楚辞为构成内容。 2、文学史上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原始劳动歌谣是我国诗歌的起源。最具代表性的是?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即断竹黄歌。(《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惜君不知) 3、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这些神话散佚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文学作品中。 4、?山海经?是中国早期的百科全书,是我国第一部神话集。山川形势、风物特产、珍禽异兽、神灵鬼怪无所不载。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5、伏羲八卦图: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伏羲氏,轩辕氏五帝:颛臾帝喾尧舜禹启(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钧) (舜选择鲧作为接班人,后治水不成功死了)禅让制:以民主的方式选举最高领袖的选举制度,原始社会后期,选举准则:德才兼备尧的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考验德。 禹代表原始社会的结束,启代表阶级社会的开始—国家的出现,医学院关系维系 6、商周之际,伯夷、叔齐不食周黍,以?采薇歌?明志。 7、中国散文的萌芽:殷商时期的甲骨刻辞和铜器铭文 8、文王拘而演周易:易经可分为卦象象征、爻位象征、卦爻辞象征,都具有文学色彩,为孔子所推崇。 9、《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也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相传由孔子编选。今天能看到的有58篇,虞书五篇,夏书四篇,商书17篇,周书32篇。五十八篇又分为“伏生”系统33篇,?泰誓?3篇,“晚书”系统22篇。唐韩愈称尚书为“佶屈聱牙”。要旨在于明仁君治民之道、明贤臣事君之道。 10、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传曾修《诗》《书》,订《礼》

“春秋”考辨研究

文献综述 xx文学 “春秋”考辨研究 “春秋”一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个常用语辞。我国的文化在漫长的发展中对“春秋”这一个语辞进行不断的发展与补充。从而形成了现在“春秋”这一语辞丰富而复杂的内涵。而也正是因为此语辞的不断发展与时代的不断变迁,使很多人并不清楚此语辞最初的本意与它诸多的引申。 纵观现如今的语言,关于“春秋“的应用还是相当的普遍,人们对于这一个词还是非常的熟悉的。比如“春秋笔法”、“春秋五霸”、“春秋鼎盛”、“春秋无义战”等等语辞,人们还是经常会与此打交道。 然而当问起“春秋”这一次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怎么产生的,最初是什么意思,大多数的人只能凭一己之见而进行猜测臆断,而很多字典词典当中给出的解释则比较片面或是有某些误解,不能给以很好的引导与诠释的作用。这也对学者等的研究加大了难度。 现今学者对于春秋这一词主要执着于对于《春秋》书的理解与研究,对书中的很多项内容与部分的语辞进行了相当谨严的考究,也的确得出了很多有目共睹的成就。然而对于“春秋”这一语辞本身给予的关注却并不多。很多专业书籍只是给出了一个模糊地大意,对于其中的精妙之处未能充分体味。因此,在资料的收集和考辩中存在着很大的难度。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学术空间尚待开发。 根据对资料的整理与归纳发现,一般的认为,春秋的词条为春秋指的是春季和秋季。在历史上《春秋》是儒家五经之一,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的,借由记载各诸侯国重大历史事件,宣扬王道思想。由此,春秋一词又被用作指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笔者认为这样的认识是还不够的,还有需要补充与完善的地方。 综合现今汉语的关于“春秋”的词义,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鲁班书_民间故事

鲁班书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鼎鼎有名的木匠师傅叫鲁班,传说他曾经得到过仙人的指点,世间没有他不会做的东西。魯班把毕生所学都写进了一本书里,这书就叫做《鲁班书》。为此,天下学艺的人都争着来拜鲁班为师,希望得到《鲁班书》。 鲁班挑选徒弟非常严格,不但要聪明勤奋,还要人品好,所以多年来他门下收的徒弟不多。 有一天,鲁班去拜访一个住在山上的朋友,下山的时候,他不慎被草丛里的毒蛇咬伤了脚,情况危急。幸好有位青年路过,他看了看鲁班受伤的脚,然后毫不犹豫地蹲下身子,用嘴帮鲁班把伤口里的毒液吸了出来。 鲁班十分感激青年对他的救命之恩,主动表明身份说自己就是鲁班,问青年叫什么名字,是否愿意学习木工手艺。青年高兴地连连点头,“咿咿呀呀”地比画说,他叫阿木。 鲁班这才知道阿木是个只会听、不会说的哑巴,但是鲁班不介意,他把阿木带回家中,收为小徒弟,对阿木十分喜爱。 时隔不久,鲁班得到鲁国国君的传召,宣他去宫里做一批木工活。鲁班拿出了珍藏的《鲁班书》,放进随身携带的工具箱中,叫阿木陪同他一起去。 师徒俩日夜赶路,这天经过东海边时,天已近黄昏,鲁班决定在海滩上歇息一晚,明早再走。

阿木生起一堆火,准备做晚饭,到海边舀水时,一不小心将装干粮的包裹掉进了海里,包裹很快就被海水冲走了,急得阿木直跺脚。 鲁班一边安慰阿木不要着急,一边从工具箱中拿出一截发光的木头、一个刨子和一个布袋。他用刨子在木头上刨了几下,很快就刨出一些刨花来,然后吩咐阿木将刨花用布袋装好,扎紧袋口,放入海水里,说过半个时辰再把布袋取出来,便有东西可以吃。 阿木看得一愣一愣的,半信半疑地把布袋放入海里,暗想:刨花怎么能吃呢?难道师父会变戏法?他实在按捺不住好奇心,不到半个时辰就把布袋取了出来,解开袋口一看,袋子里面居然是十几条活蹦乱跳的小鱼,阿木高兴坏了。要知道,当时大海里的鱼又大又凶猛,人们是根本不敢捕捞来吃的。 阿木烤好鱼后,请师父先品尝。鲁班在吃鱼时,发现鱼头很难吃,剥开一看,里面竟然还有一些刨花。他知道一定是阿木过于心急,时间未到便把布袋捞出来,才导致鱼头还没有变全。后来人们就把鱼头像刨花的部位叫做鱼鳃,由于不能吃,在杀鱼时必须清理干净。 两人都吃饱后,阿木把没有吃完的鱼放回了东海里。这种鱼很快在东海里繁殖起来,人们在海里捕捞到这种鱼后,知道是鲁班用刨花变的,便高兴地把这种鱼取名为刨花鱼,也叫黄花鱼。 夜晚闲来无事,师徒俩一起坐在火堆旁聊天,鲁班拿着那截发光的木头告诉阿木说,此木头来历非凡,是神仙赠送的,用这截神奇的木头做出的任何东西,遇水皆可变成活物。 阿木听得两眼发光,比画着请师父用神木为自己做一个木头人,

_经义考_通说_引文考辨十二则_陈开林

《经义考·通说》引文考辨十二则 陈开林, 齐颖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 要:朱彝尊《经义考·通说》四卷,辑录历代关于经学评论的文字四百余则,均未注明详细出处,且引文多经其剪裁。 后代学者不明《经义考·通说》引文原始出处,据以征引时,无从覆案原文,以致时有谬误产生。本文考辨《经义考·通说》十二则引文的出处,期于增加学界转引《经义考·通说》相关材料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间附辑录朱彝尊佚文《两汉精华跋》,并考订出何洛文、刘曰宁二人的生卒年。关键词:经义考;通说;朱彝尊;经学;辑佚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 (2015)03-0109-07 Arguments for Twelve Essays in the Introduction to JingYi KaoTongShuo CHEN Kai-lin ,QI Yi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China ) Abstract :“Jing Yi Kao Tong Shuo ”by Zhu Yizun ,consisting of four volumes ,is a collection of criticisms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the past dynasties.Without exact footnotes of the sources and pruned a lot in addition ,it makes the later scholars impossible to know the original provenance and inevitably make mistakes when quoting from Jing Yi Kao Tong Shuo.Therefore ,the arguments of this paper will help to ensure the authenticity and preciseness of the quotations to discover the sources of the quoted essays.It attempts to research the sources of ten quoted essays in Jing Yi Kao Tong Shuo to reduce the mistakes in the course of secondary quoting and ,meanwhile ,find one article unprinted in the complete works of ZhuYizun ,making clear the birth and death dates of He Luowen and Liu Yuening. Key words :Jing Yi KaoTong Shuo ;Zhu Yizun ;Confucian classics ;scattered manuscript 《经义考·通说》四卷(即卷295-298,以下简称《通说》 )辑录历代有关经学的评论共499则,每则引文只冠以 “某人曰”、“某书曰①的形式,而未注明其详细出处。由于朱彝尊在引述诸家评论时,大多并非照原本直录,而对材料有所加工。这方面的问题已引起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如台湾学者杨果霖先生在《朱彝尊<经义考>研究》一 书中专设“引文的方式” [1]173-189 一节,将《经义考》的引文方式概括为“直录”、“约引”、“讹增”、“抽换”、“倒置”、“并合”、“析离”七类。除“直录”外,其他引文均对原始材料进行了剪裁,而非 原貌,且部分条目改换严重。 囿于该书不详注引文的“缺陷”,后代学者在引述《通说》相关材料时,无从按图索骥,以核检其引文的原本。加之朱彝尊所见书籍极多,部分书籍今已亡佚或罕见流传,也给覆案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后代学者常直接引用《通说》的内容,而未暇考订其真实性和准确性。《通说》“直录”的文字,后人据以转引,并无问题;但经过朱彝尊加工的文字,如果直接引用,难免有一间之隔,甚至有误。 如何区分《通说》部分的引文是“直录”或经 收稿日期:2015-03-26 作者简介:陈开林(1985-),男,湖北麻城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目录学。齐颖(1991-),女,河南信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①笔者据《<经义考·通说>疏证》统计:引文条目 ,《通说一》132条,《通说二》170条,《通说三》135条(另有朱彝尊按语3条),《通说四》 62条(另有朱彝尊按语1条)。

书外春秋

(一) 长夜漫漫,不眠的孤灯相伴了一梦千年的痴心,白发的歌者在半梦半醒中泪湿沾襟,月落乌啼,轻舞的流萤已然穿越了历史的回声。 朔风又起,漫天弥散的飞雪沁冷了狼烟,阳关古道、雪尽残红、手抱琵琶的女子独倚马头,回首中,阻断了南飞的鸿雁,哀声阵阵。极目处灰飞烟灭,耳畔的阳关三叠曲终人散…… 玉指回拢,魂断?弦断?一曲绝唱!感动时,我热泪盈眶。 中原逐鹿,血与火的土壤岁岁枯荣,寒凝大地,复归春华,牧羊的少年历经寒暑,熟吟了离离原上草的句子,可曾知晓下一季的春风又将吹向哪儿?我风发的意气,从此悄无声息。 江南的绿荫深处,小桥流水淘尽千古铅华,兰舟催发,执手再看年深日久的泪眼,不知所措,长厅日落当听一曲蝉声吧! 渔火掩映,旧梦依稀。手捧浊酒的故友还会与你笑谈吗?古今多少事啊? (二) 青萍之末,在水一方的伊人,你知否我无言的由衷?红尘烟雨,哪里是你的归宿? 风华绝代的夜色里,我轻吻了你餐花饮露的双唇,无比甘美,使我宁愿长醉不愿醒,然而我不能,只是那一侧头的温柔让我的脚步无比迟缓,立在岁月的边缘,往事的青春一样寂寞如初。 一个又一个日子里,我在遥想那些往事,归期未定,悲苦的心中掩藏着一个迷人醉心的痛,却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带着深深的伤,我继续我的独行。 月色擦亮了一片秋水,岁岁年年中,奔月的故事已经老去,牵挂的人依然年轻,纵然记忆深刻,我无法预料多年以后的忘却。叹息犹在,对酒当歌,今昔是何年? (三) 白发的渔樵,看惯了秋月春风,再也无须吟哦。 一人一舟江雪,如诗如画却藏不住一腔苦楚,披蓑戴笠,你能留住多少体温,没有人告诉过我,可任谁能说的清? 风霜中,你枯草的心境,经历了太多春荣秋枯,转头既是空,我为谁多情? 夜到深处,卧听春雨,润泽的是一片干裂多年的土地,上古的桑麻,传承之今,风调雨顺的时候,应该是绿肥红瘦的。 燕子又一季来到,水绿天暖,夹安而生的桃花还有美好的女子,,满园春色关不住了,这是一方可以安居的土地,我总在期待,人能够与植物一样,在寒暑中,生生不息。 日下锄禾,谁在述说收获,谁又在缘木求鱼? 欲语还休。 (四) 丝绸之路在长长的岁月中延伸,终归被步履艰辛的走断。 然后,有许多情节是想忘都忘不掉的。 我探究的目光迎风而立,如雪的大漠,久违了诗中的杨柳,一管笛声响起,我便泪如雨下, 饮雪吞毡的壮士,三十功名的尘土,八千里路的云月,许多切切的期盼----无期。 月下独守空帏的红妆,夜已沉默,独守的人啊,你为什么迟迟不肯睡去? 一地寒月如水,如霜,

书房春秋散文

书房春秋散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别人叫我老师那年,我才十几岁,但我感到的远远不是尊重。忽一日,有位学生家长给我拎来了一网兜砀山梨。他在县运输公司当司机,后来成了我小说《大市民李四》中“李四”的原型。那兜砀山梨是我第一次见,该有多大,反正一网兜只装了三四只梨。皮子淡黄,浅到发白,透着清脆、美味的信息。没舍得吃,星期天回家,带给父母,自己当然也尝了,真的很好吃。现在想起来,爽意犹新。但事情并不仅此而已,学生家长还有更让我感动的表示。当时他看了看我的宿舍,转头对我说,下次出车,给你从南方带来一个书架。我推辞是没用的,心里当然明白他这是要我关照他的女儿。 梨子吃完了,常常不由自主地惦记那个书架。从有了几本书开始,我就盼着能有什么东西妥善安置它们。从书包,到书箱,这就是它们在我这里走过的短短的历程。学生家长让我看到了事物发展的方向,书架已是大势所趋。但有了书架,就必须有安置书架的空间。 当时我跟另外两个青年教师同住在一座教室里,中间用一排背向我们的木橱隔开,一半是我们的宿舍,另一半是生活常识课的实验室,每到夜晚,那里都是死一般的寂静。而在我们这一半,就不一样了。三张床挨墙放着,后来一个老师又带来了他侄子。床铺已经挤得空地儿不多,再加上各自的生活用品,四处满满登登。年轻人,都在精力旺盛的时候,小学的课程又简单,谁还指望他们业余再去研究教学?对他们的打打闹闹,我唯一的期望是不让他们影响到自己。我要的是

一点点的安静,能够看看旧书,以排遣内心的愁绪。也许是性格使然,我觉得世上并没有那么多令人高兴的事。他们一天天从早到晚乐陶陶的,在我想来,真是怪了。但那一点点的安静对我是奢侈的。如果不是那位学生家长提起,我哪里想得到为自己弄一个书架? 既然我已迎来这个贸然闯入者,就准备对它以礼相待。我暗暗决定了安置他的位置,在我的床铺里边,想必不会影响别人。我已预先感受到了这个书架给我带来高雅的书香气息。 躺在床上,眼前常常出现幻觉。我的那些书纷纷从书箱(一个纸箱子)里飞出,有条不紊地降落在书架上,自动整齐地排列起来。它们都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一个个向我闪着感激的目光。它们甚至像些孩子,那么乖巧而调皮。同时我发现书架上还有许多空隙,实际上我的书也不过几十本。怎么能让书架空着啊!那样似乎很对不起学生家长。 接下来的一些日子,我逛了几次新华书店。可惜的是,书店里并没有多少——几乎没有我要买的书。但我想,只要学生家长把书架送来,不拘什么书,我都要买来。 我是如此渴望那个书架,却总不见学生家长那边的动静。也曾经遇上他几次,他也只字不提。我当然不好意思催问了,接受学生家长的礼物本身并不怎么光彩的。时间一久,就像没这回事了。我就想,学生家长也许不过是随口说说,而我竟当了真。一次言不由衷的允诺,竟让我如此的牵肠挂肚,可见自己没见过世面。 这学生家长就住在我们学校附近。去他家家访时,我看到院子里

《横竖撇点折》 简 繁 答 注

《横竖撇点折》 四方一线正心穿, 内域无尘外有圜。 但见滩前飞短鸟, 点头公子戴新冠。 长牙四足 破门而开只见黔须半部 一人曾去目 孤心伫立待得日当正中 断角文几残画虎 凭一口难辨是非唯有默聿直书盼众人皆得正言 俯耳听闻磬上风骨 双车一寸 一番偏言何以对敌正主 有瑕人无玉 黄鹊非鸟唯有一人堪缚 对月相连 禾首枝相互 头十载无心日出 横平竖直点捺勾折皆变化 笔走龙蛇墨书春秋尽潇洒 不见当初前人秉刀金竹上刻画言缀成文虽千载仍生花 聊以数笔写遍古今的繁华 出经入点顾自将历史传达 谜纵千年又有谁人能回答

以何相系华夏 对端砚点朱砂 下出良田 大刀一斫只见蚌失半边 人王横双眼 左立周家独看残只雏雁 篱上编著半生缘 观沧海滴水无存只剩半枚丝剪禁不住康年无首 竹下扉开日出其先 比木尽白 唯我而立一并横卧山前 长街竟无土 二十日下仅有十字成篇 笔下开言 草偶人不见 丁舍履午中偷闲 垂露悬针聚墨藏锋的章法 书同南北交手相传漫天涯 何闻谁人流觞曲水兰亭中喧哗语至今朝不知晓有几家 且把苍毫书抒当年意气风发 看遍沧桑何惧岁月的冲刷 字字珠玑又有几人能尽话 成一书著一画 行万年于笔下

我自作谜成词话 何问 何答 众看官知晓吗 《横竖撇点折》 四方一線正心穿, 內域無塵外有圜。 但見灘前飛短鳥, 點頭公子戴新冠。 長牙四足 破門而開只見黔須半部 一人曾去目 孤心佇立待得日當正中 斷角文几殘畫虎 憑一口難辯是非唯有默聿直書盼眾人皆得正言 俯耳聽聞磬上風骨 雙車一寸 一番偏言何以對敵正主 有瑕人無玉 黃鵲非鳥唯有一人堪縛 對月相連 禾首枝相互 頭十載無心日出 橫平豎直點捺勾折皆變化 筆走龍蛇墨書春秋盡瀟灑

豪情书春秋-当代诗词名家作品赏析

烛影摇红·庐阳雨中书 星月胜梭,韶华流向何边去?少年孤傲梦难回,伤至无佳句。似锦前程空赌,怎可脱、红尘旧路。高堂长负,负了心伤,几时不负? 独倚危楼,栏杆拍遍人徨顾。山高树密蔽阳关,离恨天涯妒。月影残斜故土。恨无根、飘蓬愈苦。风寒伴怒,雨打眸湿,泪倾庐府。 西江月·夜书 燕舞犹如昨日,寒蝉又历秋初。万山望彻隐归途,月影残斜旧路。 有梦奈沉江海,无怀空把情书。玉身奔走父心辜,更漏愈添愁苦。 西江月·流云流沙 绿水青山常在,韶华红倩须臾。年当而立感身孤,烂漫九霄散去。 独忆少年诸事,犹怀今日前途。步慵路广晚风苏,豪气空沉烟土。 喝火令·迟来的生日祝福 几载秋风度?红颜恨难寻?晓萍佳貌醉人心。生日不曾铭记,初闻在而今。 长忆那时月,残斜细柳林,独思谁可付瑶琴。愿你迷人,愿你解芳音,愿你可人文丽,月月涨劳金。 喝火令·秋风书 落日斜长路,离思起五津,隔云遥望自家门。寒暑九州孤骋,漂泊恨无根。 几载流年度,秋风啸断魂,又闻鸿雁掠青云。独醉长风,独醉笑王孙,独醉梦沉情断,对景起愁新。 喝火令·夜乱书 更漏闻惊鸟,翰林暮夏舒,重云遮月悔当初。风雨为寻前梦,豪气壮心沮。 四海多茕影,行单至三吴,浩原天景共谁图?长梦离思,长梦散风酥,长梦九州何处,不可把情辜。 喝火令·中原夜雨枕边书 醉听风摇叶,须臾滴雨声。玉珠跳瓦扰人惊。三更夜醒无寐,心乱旧愁盈。 又起新蛙噪,焦烦愈难平。倏然冬夏疾难停。长恨几多?长恨许虚情。长恨梦沉江海,别处是前程。 春日 春满九州天,燕低又一年。 柳青垂碧发,童乐笑飞鸢。

鸟唱东山树,人忙四海田。 鹭鸶痴绿水,波上笼寒烟。 大蜀山晚行 迟暮苍山落日孤, 路长时感晚风苏。 林深行处犹云乐, 魂断愁来起鹧鸪。 雨夜思世风日下之作 万里长风撩夜冷,九霄豪雨动神州。 醉斜玉蹋思今古,茕影临窗理旧愁。 不见商君秦木赏,但闻烽火戏诸侯。 淳心本自开天始,渐下尘烟恨难休。 浣溪沙 心畅步慵蹋野丘,骚人千古醉寒秋。风惊双鸟跳枝头。 落日影疏红叶道,秋来春去起新愁。韶华自老任空流。 长相思 星也匆,月也匆,韶华空流恨不终。衾单惧冷风。 雁难逢,人难逢,只影天涯谁伴从。酒撩相思浓。 一剪梅 新酒千杯醉几更,独倚栏杆,愁漫何宁。路遥不见故时灯,月匿铅云,秋露初凝。 惊鸟幽啼催返程,魂断江海,好梦难成。而今寒暑度流年,茕影无依,却向谁行? 生查子 晨起梳倦容,对镜人憔悴。 犹思缈前程,家父无颜对。 书生用何时,念此心常悔。 心比九天高,难成空垂泪。 生查子 醉倚空栏杆,一夜风狂肆。 青灯只影斜,风乱飘丹桂。

《左传》阅读参考书目

《左传》阅读参考书目 春秋左传正义(全四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二十卷,清光绪四年授经堂刻本.pdf 杨伯俊:春秋左传注(全四册),中华书局,1981.pdf 王守谦等: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pdf 王叔岷:《左传考校》,中华书局,2007.djvu 陈戍国:春秋左传校注,岳麓书社,2005.pdf 鲁毅:左传考释,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pdf 黄丽丽:左传新论,黄山书社,2008.pdf 孙绿怡主编:春秋左传研究,中华书局,2009.pdf 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缺197页)-已刻.pdf 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zip 赵伯雄:春秋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pdf 赵生群:《春秋》经传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pdf 何新文:《左传》人物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pdf 方朝晖:春秋左传人物谱,齐鲁出版社,2001.pdf 潘万木:《左传》叙述模式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df 张树国:春秋贵族社会衰亡期的历史叙事以《左传》为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pdf 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pdf 张猛:《左传》谓语动词研究。语文出版社,2003.pdf 毛远明:左传词汇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pdf 管燮初:左传句法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pdf 赵大明:《左传》介词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df 吴峥嵘:《左传》“索取”“给予”“接受”义类词汇系统研究,巴蜀书社,2009.pdf 陈才训:源远流长—论《春秋》《左传》对古典小说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pdf 黄鸣:左传与春秋时代的文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pdf (日)重泽俊郎、佐藤匡玄:左传人名地名索引,弘文堂书房,昭和十年.pdf

试论《左传》的成书年代

试论《左传》的成书年代 摘要:关于《左传》的成书年代,历来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本文简单阐述部分学者对《左传》成书年代的观点,并且根据《左传》最后一段内容推测《左传》的成书时间。 关键词:左传成书年代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但自从唐人打破左丘明作《左传》的成书之后,虽然经历代学者探讨,对《左传》的作者始终得不出可信的结论,在目前条件下只好存疑。但对于《左传》成书的年代,大多数学者有了比较接近的看法,认为它是公元前四世纪的产物①,即战国时期的著作。至于在前四世纪什么年代,则仍然存在分歧。本文的写作目的,是想总结前人的研究,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略谈笔者的个人看法。 一、简述部分学者对《左传》成书年代的观点 西汉以来,关于《左传》的争议,约略可分作四个阶段。第一、两汉时期。争议的中心是为《左传》争立学官,亦即《左传》与《春秋经》的关系。第二、汉末至晋隋之间。争议的中心是《左传》与《国语》的关系。第三、唐至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争议逐渐达到高潮,中心议题是《左传》成于何时何人。清末今文学家康有为是个中心人物,集怀疑派之大成,作《新学伪经考》,断定刘歆割裂《国语》伪造《左传》,引起轩然大波。当时中外学者纷纷参战,互相驳难,蔚为壮观。自《伪经考》出,学者之争辨又可约而分为三派:一派祖述康说,崔适可为代表,一派守旧说而反对康说,章炳麟、刘师培可为代表;一派折衷旧说,论《左传》成于战国,与孔子、左丘明无关。此派学者甚多。国外学者,也可大致划分为上述三派。第四、建国以来。这期的研究大致循前一期的方向而更趋细密。上述折中一派渐居于主导地位;康说之非,亦渐成定论,但亦有持异议的,其代表当推徐仁甫,作《左传疏证》一书及论文多篇,中心思想,认为刘欲采群书而作《左传》,要之徐说与康说虽有小异,终不离其宗。 涉及《春秋》与《左传》的研究,前人著述极多,自晋杜预作《春秋左传集解》和《春秋释例》以来,直至清朝及近代,相关著作汗牛充栋,而尤以清代为最。具代表者如唐陆淳,宋叶梦得、苏辙、魏了翁、程公说、吕祖谦,清毛奇龄、惠栋、顾炎武、万斯大、惠士奇、刘文淇、洪亮吉、梁履绳、高士奇、焦循、崔述、顾栋高,乃至近代康有为、刘逢禄、章炳麟、崔适等人,皆有专著。其观点看法不一。 至于最近二三十年以来,虽有不少研究《左传》的新作,如赵光贤、童书业、杨伯峻、徐仁甫、胡念贻数位先生的著作。赵先生《左传编纂考》中所持《左传》既非刘歆伪造亦非吴起子夏诸人、其作者为鲁人左氏的观点,笔者深为信从。徐仁甫先生坚持康有为、刘逢禄“刘歆伪造《左传》说”(注:详细著《左传的成书时代及其作者》,《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78年第3期;《论刘歆作左传》,《文史》第十一辑),胡念贻先生则认为《左传》成书于春秋末期(注:详细著《左传的真伪和写作时代问题考辨》,《文史》第十一辑)。童书业、杨伯峻的结论(注: ①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335页,中华书局,2006年

诗的资料

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诗有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古典诗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文天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汉乐府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现代诗歌: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诗的故事: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因为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僧敲月下门”的“敲”应换成“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韩愈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向他推荐“敲”字。 书是人类用来纪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开展,贡献至钜。 在我们中国,书籍至少已有叁千五百年以上的发展历史。伟大的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以结绳的大小、松紧、多寡及涂上不同颜色等方式,来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成为绳书,也就是结绳记事。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增加,石块、树皮、树叶、兽皮、兽骨及动物的甲壳等等,都开始用于纪录。著名的商朝甲骨文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春秋战国时代,简书和帛书乃相继产生。西汉时期纸出现以后,很快的成为生产图书最主要的材料。期间印刷术的出现与发展,更有力的推动了书籍的发展演变。 书的名言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鲁迅的读书法 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

春秋公羊传读书笔记

春秋公羊传读书笔记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春秋公羊传 隐公元年 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出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眛。及者何与也,会及暨皆与也。曷为或言会或言及,或言暨会犹最也;及犹汲汲也;暨犹暨暨也。及我欲之,暨不得已也。仪父者何邾娄之君也。何以名字也。曷为称字褒之也。曷为褒之为其与公盟也。与公盟者众矣,曷为独褒乎此因其可褒而褒之。此其为可褒奈何渐进也。眛者何地期也。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宰者何官也。咺者何名也。曷为以官氏宰士也。惠公者何隐之考也。仲子者何桓之母也。何以不称夫人桓未君也。赗者何丧事有赗。赗者,盖以马以乘马束帛,车马曰赗,货财曰赙,衣被曰襚。桓未君则诸侯曷为来赗之隐为桓立,故以桓母之丧告于诸侯。然则何言

尔成公意也。其言来何不及事也,其言惠公仲子何兼之,兼之非礼也何以不言及仲子,仲子微也。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孰及之,内之微者也。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祭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何以不称使奔也。奔则曷为不言奔王者无外,言奔则有外之辞也。 公子益师卒,何以不日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 隐公二年 春,公会戎于潜。 夏五月,莒人入向。入者何得而不居也。 无骇帅师入极。无骇者何展无骇也。何以不氏贬。曷为贬疾始灭也。始灭昉于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乎此托始焉尔。曷为托始焉尔《春秋》之始也。此灭也,其言入何内大恶,讳也。 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 九月,纪履緰来逆女。纪履緰者何纪大夫也。何以不称使。婚礼不称主人。然则曷称称诸父兄师友。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则其称主人何辞穷也。辞穷者何无母也。然则纪有母乎曰有。有则何以不称母母不通也。外逆女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始不亲迎也。始不亲迎昉于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乎此托始焉尔。曷为托始焉尔。《春秋》之始也。女曷为或称女,或称妇,或称夫人女在其国称女,在涂称妇,入国称夫人。 冬十月,伯姬归于纪。伯姬者何内女也。其言归何妇人谓嫁曰归。 纪子伯莒子盟于密,纪子伯者何无闻焉尔。

为什么说孔子做春秋乱臣贼子惧

为什么说孔子做春秋乱臣贼子惧 书春秋大义,让人不敢乱来孔子“春秋大义”里所标榜的,是以“兴灭国、继绝世”为宗旨. 1.:"《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其纪年依据鲁国,记述范围却遍及当时整个中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春秋》经文极为简略,每年记事最多不过二十来条,最少的只有两条;最长的条文不过四十余字,最短的仅一二字。《春秋》虽然简短,却记载了准确的时间、地点、人物,从而赋与史官的口头讲述以信史价值,这已是史学发展上的巨大进步。然而由于《春秋》叙事过简,亦被后人讥为‘断烂朝报'。" 以上的论述只是关于《春秋》的皮毛叙述而已,殊不知,《春秋》正因为简短,所以用词颇费斟酌。很"艺术"地体现 了微言大义,形成了后世所谓的"春秋笔法",是孔门治学的 圣经。子夏乃治《春秋》的高手,然而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可见春秋文字的精练。另外,《春秋》简朴的文字背后深藏着艰深的隐痛和博大的 胸次。庸常之人难以窥见。《史记孔子世家》载:"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

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新〗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罪丘者亦以《春秋》。'"为何后世知在焉,罪亦在焉者??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然而到了西周末年,奠基着华夏先民信仰人心的巨大基石:礼乐制度已经倾圮。所谓"礼崩乐坏"是也。利欲熏心的权势者深信赋予其权力的乃是其心中不可遏制的权力意志。诸侯挟持天子,大夫放逐诸侯,家臣反叛大夫——所有的人都在疯狂地追逐着权力,又都在追逐权力的过程中丧失了权力."《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在《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中,弑君亡国的惨祸一再地发生,前事预言着后事,遗憾的是醉生梦死的"乱臣贼子"们永远在重蹈着前驱的覆辙。不修《春秋》依周史旧例必定同时记录当时的祥瑞和灾异,而《春秋》除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外只有灾异的记录。盖因真正授予"国命"的乃是生生不息的"仁"。在其眼里《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有的只是灾异,这"灾异"正是它向世人发出的 谴告。当时年迈的孔子与其弟子驾着车乘奔走列国,栖栖 惶惶、席不暇暖,为灾难深重的人类探寻新的道路——"人" 终于清醒地意识到需要凭籍其自作主宰的意志把握自身的 命运。这是一个永远为后人所铭记的伟大的时刻,文明的历史由此开始了新的纪元。然而,从前四九七年去鲁至前四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