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社会学 第四章 定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应用社会学 第四章  定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应用社会学 第四章  定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第四章定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社会学研究方法分为两种: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与实证主义认识论相联系,通常被看成是对用数字(或数值和统计)表示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的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则与解释主义认识论相联系,所使用的是依赖于理解和对“意义”强调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描述性数据)

第一节定性研究方法概述

?一、如何理解定性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的英文是qualitative method ,又被称为质性研究方法或质的研究方法。

?参考书: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质性研究是指研究者置身于研究情景中,运用观察、访谈和文献调查等方法去接近、体验和理解研究者,并力求从当事人的角度去解释他们的行动及其意义建构的过程。(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

?质性方法是否等于定性研究方法?(有争论) 一般来说可以等同的。

?哲学思辨方法---思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质性研究方法---与经验事实打交道。

?社会学中国学派—定性研究(假设?-社区类型研究-农村手工业受到的冲击)

?定量研究方法认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其渊源追溯到19世纪和20世纪早起的理论家,特别是孔德和迪尔凯姆。实证主义寻找的是个人主观状态之外的社会现象的事实和原因(自杀论:自杀这种社会事实与原因-不是个人的自杀而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自杀行为)。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是从外部影响人的“事物”。(客观\外部性,强制性)<社会研究方法论的准则>

定性研究方法认识论基础是解释学理论。解释学家认为,应当从行动者自己的视角来了解社会现象,他们考察这个世界是如何被体验的,重要的是行动者将它看成什么。

?根据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实证主义研究通过可以产生由统计分析处理的数据的问卷调查、编码清单和人口统计等方法来寻找原因。(0111 0212 0312 0411 )

?解释学家试图通过诸如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其他可以产生描述性数据的方法来了解社会现象。与自然科学不同,解释学家(人文主义)追求的是韦伯所讲的“意义”的东西,了解的是人们行动背后的个人动机和信念。

?量的研究与质的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认为,世间的事物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通过数据分析能够相对精确地揭示这些关系,并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后者认为有人存在于其中的世界是非常复杂而又充满意义的,而且意义的解释是地方性、多元的,必须通过研究者的主观参与才能被理解。

?实证主义(迪尔凯姆)的逻辑是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物”存在的,要解释它,就需要用另一种社会事实来解释。即寻找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解释主义的逻辑是关注社会行动,行动是有意义的,对行动的意义只能是理解。“投入理解”,必须通过研究者的主观参与才能被理解。

?两种方法不是对立的,事实证明,两种方法的混合使用,往往会比单一使用某一种方法获得更多的信息。

实证主义方法的先驱迪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初级形态》,就是人类学家在田野收集大量描述性数据作为其分析的基础。(质的研究在人类学界体现为文化人类学方法-金耀基,社会人类学方法-费)

?二、定性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解释学理论是定性研究方法的核心。

?解释学,是指对书面文本理解和解释的方法,其目的是理解作者的思想及其文本的基本结构。代表人物18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19世纪的狄尔泰,还有韦伯(理解社会学),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古典诠释学)

?狄尔泰将原本用来解释圣经(即文本)意义的解释学,扩大到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解释,并

确立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他的名言:自然需要说明,而人需要理解。他反对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怎么理解?

?一是重视“移情”的作用,将理解看作人的心灵生活的重建。从内心去理解,把握行为的意义。

?认为解释就是从作为历史内容的文献、作品、行为记载出发,通过直觉或移情,在想象中处于作者的地位和环境,进入作者的个性,把握作者的意图、情感和观念。“正是在移情或转换的基础上产生了理解的最高形式,在这种理解中,精神生活整个处于再创造和再体验的活跃状态之中”。另一方面指出,解释者要放弃自己的观念或偏见,以便了解作者的原意,换言之,就是要把握原文的“客观精神”。(价值中立)

?受狄尔太影响,韦伯对社会学研究的理解与迪尔凯姆不同,他不同意后者关于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是完全外在于人的客观事物。他认为,社会现实从根本上是由人们及其有意义的社会行为构成的。由于社会行为受行为者的意图所驱使,所以对人们行动的理解,就是社会学出类拔萃的方法。(怎么理解?)

?韦伯同样寻求的是采用解释学的工具来理解行动者、互动和全部人类历史。

?韦伯的所讲的“理解”并非“直觉”的简单应用,他反对简单直觉和移情的理解。

?“理解”意味着对几种意义的诠释性掌握:1.历史探究中,对具体个别行动的真正意向的意义;或2在社会学大量观察中,平均或近似于实际行动的真正意向的意义;3经常出现的现象的纯粹类型(理念型),亦即以科学方法建构的(理念型的)意义或意义的关联。

?通过理性的或拟情式再现体验的方式,我们可以获致对行动之主观意义的“清楚的确认”。

?舒茨对韦伯的“清楚的确认”提出质疑。

由于自己与他人在背景知识、人生经历、性情旨趣、行动情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了解他人主观意义的过程会遇到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他阻止我们对他人的客观理解。不过他认为在一定意义上理解他人是可能的。但这种理解只能是在他人意向意义下的近似理解。

?创造性理解:后现代诠释学的解构思想------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德里达(解构主义)。

伽达默尔:解释文本(人类行为的特殊产物)。不是解释社会行动。

反对文本的意义是作者赋予的唯一。

文本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这是永远如此的。作品的意义不再是作者赋予作品的主管意义。

?作者的意图是一种我们无法达到的主体的精神活动,作为解释者的我们和作为作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以消除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有历史距离造成的。(历史时间间距)。

?作品的意义存在于读者的理解中,被不断地创造,所以作品才存在。意义的创造不是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一种“视域融合”。(作者的视域与读者的视域)

?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存在客观性的解读。(因人而异)。

?德里达:略

强调语言对理性认知能力的限制。

事实上,语言就是我们的世界,我们就活在语

言中,语言同时也是我们的思想的牢笼,我们只能观察或认知到我们的语言当中所已经包含的那些东西,我们不可能超出语言给我们设定的限制而达到的“客观存在”;认知只是我们在特定语言的限制下所完成的一种主观的建构,而不是什么对客观存在的表现或再现;我们能够加以分析和讨论的也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只是各种不同的“文本”而已。

?总结:古典诠释学认为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既定的、有待我们去认识的客观的研究对象,我们认识的过程是对这个既定的客观的研究对象的呈现或再现,诠释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理想的一套方法程序,能够准确地再现文本本来的这是意义,即作者赋予发意义。然而后现代诠释学对此一概否定,强调在我们意识之外,没有一个实体的“客观存在”,只有一系列的建构,理解只是一种“创造性理解”,这种颠覆使得质性研究方法内部理论取向充满了张力。“真实、客观、科学的理解”是研究的目的。

在后现代诠释学这里这种“真实、客观、科学的理解”不再存在。“客观性理解”陷入困境之中。

“第一首资料”是真实的吗?(调查获得的、访谈获得的----限于我们自身的一种创作----研究者在场能够把握研究对象的真实性吗?)所以后现代诠释学对质性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从古典到后现代诠释学反映了“理解”两个极端,事实上,“近似理解”更具有合法性。(略)

?解释范式的哲学基础很复杂。从本体论上看,定性研究范式假定人类行为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它可以通过人的意识和情感作用来完成一切认知。同时,人的行动也是社会取向的,“我”毕竟要走向“他人”。因此,人不仅通过自我来追求意义,同时也必须通过他人来赋予世界意义。主体不是封闭性的自我系统,而是走向社会的“存在”。是以“相互主体性”来构建这个世界。(略)?从认识论上看,它强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并非只受知识内在理性原则的限制或纯粹由理性推论而来,它是主体的意识作用在日常生活世界不断与他人或事物的接触中,来建立可供沟通的知识。即知识的形成是经由“协商”的过程。因此,人们应从相互主体的立场,交换彼此的观点,并用来诠释行为的意义,进而建立日常生活中共识的规则或知识。略

?在韦伯的影响下,将意义和行动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解释社会学得以确立。

?在解释社会学领域,包括象征互动论、现象学或常人方法论、女性主义、结构主义等研究视角。象征互动论、常人方法论在社会学领域影响较大。

?象征互动论:

理论来源于库利、杜威、米德、帕克、托马斯以及他人的研究。米德《心灵、自我和社会》是这一理论视角最清楚、最有影响的阐述。

观点:自我是社会的产物。(与他人互动中形成的)角色扮演理论

库利:镜中我理论:他人是我的一面镜子。通过与他人互动形成自我认识。

?象征互动论依赖于三个基本前提(布鲁姆,1937年提出符号互动理论):

1.人们针对事物包括对其他人行动,是建立在这些事物或人对它们(行动)具有意义的基础上,意义决定行动。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社会产物。

3.社会行动者是通过解释的过程将意义赋予在情境、其他人、事物或自己身上。

?常人方法论

代表人物:加芬克尔。

常人方法论与其说是研究方法,不如说是研究的对象问题,即人们如何(或者用什么方法)解释外部世界的意义。对常人方法论来讲,行动的意义总是含混的和有问题的,我们的任务就是考察人们在具体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文化和常识理解行为的方式,从而使行动显现为常规的、可以阐明的和清楚的。

?常人方法论者搁置自己真实的信念,去研究日常生活的现实。通过对常识的考察,常人方法论者力图了解人们如何看、描述和解释他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世界的秩序。(现象学加括号-胡塞尔-悬置自己是信念)

三、定性研究方法的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定性研究方法被有意识地用于科学研究。

?F?勒普菜1855年关于欧洲家庭和社区的研究是真正参与观察研究的先驱之一。

?人类学领域,田野工作在20世纪初进入实际研究过程。主要代表人物:博厄斯、马林诺夫斯基对田野工作方法的建立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马林诺夫斯基是第一个提供了其研究方法的描述和田野工作是什么内容的专业人类学家。

?美国社会学史上,1910-1940年间,芝加哥学派的学者们首先应用定性研究方法。期间参与观察的大量成果包括:托马斯和兹纳涅斯《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林德夫妇《中镇:现代美国文化研究和《过度中的中镇:对文化冲突的研究》、怀特的《街角社会》。(个人文献、观察、深度访谈)

?20世纪50年代:定量方法兴起。定性研究方法兴趣减弱。

?20世纪60年代定性研究方法复兴,出现了一系列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的有影响的著作:贝克尔《没有希望的人:一项越轨社会学的研究》、萨特斯《贫民窟的社会秩序》等。

四、定性研究方法的特点

定性研究方法指的是收集和分析描述性数据的研究。这些数据指的是人们自己写的、说的东西和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不同。在两者的比较中可以看的更加清晰。

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区别

五、定性研究方法的信度和效度问题

?信度:指使用相同技术重复测量同一个对象时,得到相同研究结果的可能性。(定性研究方法信度由于情境不同信度会一样吗?)+

?效度:实证测量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概念的真实含义。(称)

?两者的关系:测度有效,一定可信。测度可信,不一定有效。

?定性研究方法往往更加强调效度而不是信度。

(一)定性研究中获得效度的措施

?1.远离最初的研究期望。

?2.看是否与其他数据一致。

?3.独立的检验与多人进行研究。

?(二)定性研究中获得信度的措施

?1.同一个或不同的研究者多次听录音记录、看录像记录,以及整理这些音像资料。

?2.严格遵循调查程序。

?以下为定性研究中资料的收集方法:

第二节焦点群体访谈方法

?一、焦点群体访谈方法的特点

?1.定义:一种就给定的焦点或问题,组织小群体进行集中讨论和访谈的研究策略,通常在一段时间内组织多次。

?20世纪40年代社会学家默顿和拉扎斯费尔德首先使用。

?2.特点:

?第一,目的是获得访谈对象的态度、情感、信仰经历和反应,这些数据用其他定性方法不太容易获得(观察法、一对一的访谈)

?第二,焦点群体访谈方法可以被用于研究的预备和探索阶段。

?第三,焦点群体访谈方法可以帮助开发和产生假设,为问卷和访谈提出问题和概念。

?第四,互动是焦点群体访谈方法的重要特征

?第五,局限性在于研究者对于这种方法产生的数据更难以控制,对于受访成员相互交谈、提问题和表达意见,研究者可以一般性地让大家注意谈话的主题,而对于他们之间的互动基本上不能控制。操作上,焦点群体的成员难以召集。

?设计一个题目,进行焦点小组访谈,获得必要的资料。“大学生业余生活调查”

二、焦点群体访谈方法的组织

(一)会议的准备

1.准备问题这些问题应是开放性的。(12个)

2.会场的布置(录音或录像设备)

(二)会议参加者

1.群体人员数目:6-10个人,最多14个,最少4个人。

?2.群体的数目:一个或多个

?3.会议的地点和时间中性的地方家或经常聚集的地方。2-3个小时

?4.群体成员的性质:同质性与异质性的问题。

?(三)会议进行中的主持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或挑战性的问题引导话题的开展或推动讨论进一步深入,保证每个人有发言的机会。

?(四)访谈资料的分析

?1.转录全部的访谈,提供讨论的完整的记录,为分析打下基础。

?2.分析讨论的内容。内容分析应当从受访者回答问题时所使用的词语比较开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反复出现的倾向和模式。

?设计一个题目,进行焦点小组访谈,获得必要的资料。

?“大学生业余生活调查---采用焦点访谈的形式”

第三节深度访谈法

?一、深度访谈的定义与类型

?1.定义:研究者与受访者之间反复地对谈,其目的是了解受访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有关其生活、经历或状态的观点。(非结构性访谈才是定性方法的访谈,结构性访谈---定量方法采用问卷调查)

?2.特点:

?(1)访谈是一种相互交谈的过程(平等)。

?(2)访谈的问题是非结构化的或半结构化的。

(3)访谈是面对面进行的。

(4)通常研究者是对同一个受访者进行反复地访谈。

?3.深度访谈的类型:

?(1)非正式的聊天式的访谈。

?(2)被指导或半标准化的访谈。(事先准备一个清单,但人可以自由的挖掘、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标准化的开放式访谈。(研究者准备一系列开放性的问题)

二、深度访谈的技术

?(一)访谈的准备

?1.考虑访谈谁,多少个人,多少次访谈,每一次访谈的时间、访谈的地点。

?2.准备给受访者的信息以及访谈的指导性提纲。

?(二)提问题的技术

?提问题是访谈及其过程的核心。

?1.提问题要清楚。2.每次只问一个问题。3.提出真正的开放性问题4.先问经验和行为问题。

?5.从一般到特殊。6.深入挖掘问题和廓清回答。7.应当避免敏感性的问题。

?(三)访谈的阶段

?1.介绍和导入。2.正式开展和深入发展。3.解决难题。4.结束。

?(四)助手帮助记录

记录的方式:

1.记录本。(1)逐字逐句记录下所有内容。(速录人员)(2)记录主要思想和主要句子。(3)记录下受访者的主要思想、要点。

2.记录本和录音设备结合。理想的手段。

?(五)访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介绍访谈的意义和内容,告之记录方式。

?2.不要让自己的观点影响受访者。(自己只是信息的收集者)

?3.控制访谈的过程。(一个简略的访谈提纲或范围对于控制讨论十分必要)

?4.建立和谐气氛。

?(六)访谈材料的分析(略)

?1.确定原始资料中出现的主题。(即开放式编码---确定概念性的范畴---分类对象)

?2.对那些已确定的材料所联系的范畴进行再检验。(又称轴向编码)(开放性编码—确定概念--已经确定的离散性范畴要通过一种新的方式进行比较和组合。---轴向编码—对有意义的现象获得重新理解)

?3.研究者要将概念性模式转化为故事脉络,以便让人阅读。

第四节口述史法(作为研究方法:口述史料)

一、口述史的特点

什么是口述史学术界意见不一致。

它既是一门学科(历史学的一个分支科)又是一方法论。这里是在后一种视角上作为一

种方法来介绍的。

它是使用口述史料拓展和丰富研究对象,帮助研究者解读历史问题的研究方法。在这一层面口述史应该被视为文献资料的辅助性研究手段。

?作为学术研究方法,“口述”至今在人文和社会科学中被广泛运用,既在历史学领域,也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学等领域被运用。“口述”基本上是一种用来进行资料和数据采集的方法,并以此最为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口述”作为研究方法是多种学科之间的共识。

?经济史-农业经济史---口述史运用活跃的领域。

?口述史作为方法论,有三重功效:

?其一,在史料上,口述史能扩大史料的范围,拟补文献史料的不足和印证文献史料的真伪;

?其二,在史学方法上,口述史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或是拓展了历史研究的新视野和领域,或是能更深入地发掘传统史学所无法看到的深层历史;

?其三,在史学表述方式上,口述史可以更加生动地和立体地展现历史。(见刘小萌《关于知青口述史》)

?由于绝大多数著作、文献关注的是大人物和重要的事件,忽视普通人和平凡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忽视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如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声音常常被文字的历史所掩盖。所以口述史的方法正在社会史、社会学以及生活史的研究中越来越被广泛地使用。

?社会学学者将口述史定义为:绝大部分依赖于对老年人进行的访谈方法,这些老年人提供了他们儿时、青年和成年时生活的事件、态度和活动的回顾性材料。(当然也不排除对其他年龄段的人的访谈)

?注意:口述史是系统收集受访者亲身经历或见证的方法,它不是传说、闲言碎语、道听途说或者谣言。

?口述史方法依赖于人类的记忆和口语世界。

?长处:(1)填补文字历史的遗漏或纠正文字历史上的非真实记载。(2)可以获得被社会主流群体排斥的那些边缘群体的资料,让社会听到他们的声音。

?短处:(1)受访者的记忆可能不确切,所以提供的信息不可靠。(2)有的受访者不愿意对某些事件发表真实的看法。(3)它只能回溯到一定时期。所以口述史研究者都多少存在一定的焦虑:随着在世老人的不断减少,每时每刻都会发生有关信息随他们的逝去而永远消失的情况。

二、口述史方法的操作

?(一)口述史访谈前的准备

?1.研究

?有关研究对象和主题的背景材料的研究。可供研究的材料包括:历史文献、个人资料(信件、日记等)、历史文件(档案等)报纸、杂志、照片、电影电视、艺术作品(绘画)

?2.准备问题

?列出具体问题的清单,可以是开放的,也可以是封闭的,问题要简短客观清晰。然后将问题理出顺序,简单的问题放在前,复杂敏感的问题放在后。

?3.与受访者联系

?告知访谈在何时、何地进行,访谈需要多长时间、访谈主要内容、访谈记录手段等。做好事先给出访谈问题的类型或问题的清单。

?(二)口述史访谈的过程

?1.选择一个安静的空间。

?2.让受访者尽可能的说。

?3.积极反应访谈者的话语。

?4.对所列的问题采取灵活的做法。(可以随时加入新问题)

?5.注意受访者的身体语言。(含可能出现的新的话题线索)

?6.注意自己的举止。(积极、礼貌、专业)

?(三)访谈后的工作

?1.留下联系方式,以便以后的进一步访谈或补充性访谈。

?2.整理磁带和笔记的记录,记录下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者想法。

?(四)口述史访谈中最常见的问题

?1.受访者容易出现的问题

?(1)受访者害怕录音机和摄像机。

?(2)不会一定愿意讲出所有有价值的东西

?(3)受访者回忆不起来

?(4)受访者有一套故事的模本,不希望访问者脱离这个模本

?(5)受访者不想公开告诉访谈者他们的故事

?(6)受访者对你讲述自己的故事感觉不舒服

?(7)受访者叙述的过程是曲折或者混乱的,不是你预想的逻辑

?(8)受访者不愿意告诉访谈者他或她私人的信息

?2.访谈者容易出现的问题

?(1)没有倾听受访者的谈话

?(2)访谈中批评受访者

?(3)迎合受访者

?(4)与受访者不同的阶层与种族的差异导致的讲话与行为举止的“非同种语言”的差异

?(五)确保访谈成功的一些自我问答

?1.如何选择被访谈的对象?我访谈的人是否是我研究所需要的人?

?2.如何准备访谈?目前的准备是否充分?

?3.使用什么记录设备?

?4.提出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会得到最佳的效果。

?5.访谈的地点及影响因素?

?6.访谈者是否愿意接受访谈,并叙述他的故事。

?7.受访者的回忆是否确切无误?

?8.谁控制整个访谈过程?

?9.在访谈过程中,彼此的访谈感受如何?

?10.访谈结果是否与我预期的一致?

?11.当编辑访谈记录时,如何保证访谈的记录是准确的?

?12.下一次访谈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如何合理运用口述史料

?1.必须保证口述史料的完整性

调研计划要周密,内容要一致,目标要明确,客观公正。

2.必须对林林总总的口述凭证进行比较分析,以筛选出有价值的口述资料。要与文字史料相互印证。

3.口述史料的综合分析也是不可缺少的

?作为历史学科的口述史定位的是建构历史体系,作为方法的口述史定位的是提供历史资料。

?一些口述史作品:涉及插队知青的、有以农村妇女为采访对象做集体化运动时期口述史、有采访社会各阶层人物做“文化大革命”经历口述史等等。这种取材范围以一种新的渠道和方式表述生活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角落人们的历史记忆。

?《中国知青口述史》刘小萌2002

第五节扎根理论研究法

(质的研究中资料分析与理论建构的方法)

?一、扎根理论的目标与视角

?扎根理论名为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建立理论的方法。

?1.定义:扎根理论的方法是使用一整套系统的程序,建立或发展出归纳地导出的关于现象的理论的定性研究方法。被认为是定性研究方法中最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

?1967年格拉斯和斯特劳斯提出“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是一种研究方法,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理论。研究者在研究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联系而形成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于其经验性,而在于他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

?2.目标

?扎根理论主张理论是通过对世界的密切观察而建立的。“发展扎根理论的人不是先有一个理论,然后去证实它,而是它先有一个有待研究的领域,然后自此领域中萌生出概念和理论。”因此扎根理论的目标就是要建立新的理论。

?发起人在提出这种方法时,声称自己的目的是“填平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尴尬的鸿沟”。

?没有理论的具体研究是盲目的,而没有具体研究的理论是空洞的。扎根理论不仅强调系统地收集和分析经验事实,而且注重在经验事实上抽象出理论,因此被认为较好地处理了理论与经验之间的关系。

?扎根理论的方法深受芝加哥学派的影响(实地观察与深度访谈),强调从行动中产生理论,从行动者的角度建构理论,理论必须来自资料,与资料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扎根理论主要的理论渊源最主要的是芝加哥学派象征互动论。其代表人物布鲁默对早期美国

社会学只重变量分析、理论与方法不衔接、研究方法与社会现象的本质脱节进行了批评。格拉瑟和斯特劳斯认为,变量的分析只是不断检验他人的理论,而无法产生足以解释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的新的理论。

?扎根理论采用的是个案而不是变量的视角。

二、扎根理论的基本原则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扎根理论不像一般的宏大理论,不是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假设进行演绎推理,而是强调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

扎根理论首要任务是建立“实质理论”(类似莫顿的“中层理论” 介于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之间)实质理论必须扎根于原始资料之中,不能凭空制造。在不同的实质理论之间寻找相关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形式理论。

?2.理论的敏感性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主要宗旨是建构理论,因此它特别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高度的敏感。不论是在研究设计阶段、还是在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时候研究者都应该对自己现有的理论、前人的理论以及资料中呈现的理论保持警觉,注意捕捉新的构建理论的线索。保持理论的敏感性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在收集资料时有一定的焦点和方向,而且可以在分析资料时注意那些可以比较集中、浓缩地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特别是当资料内容本身比较松散时。

?3.不断比较的方法

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方法是比较,在资料

与资料之间、理论与理论之间不断进行比

较,比较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比较方法

有四个步骤:

(1)根据概念的类别对资料进行比较。首先对资料编码,将资料归到尽可能多的概念类属下,将编码过的资料在相同和不同的概念类属中进行比较,为每一个概念类属找到其属性。

?(2)将有关概念类属与它们的属性进行整合,同时对这些概念类属进行比较,考虑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将这些关系联系起来。(轴向编码)

?(3)勾勒出初步的理论。将这个初步的理论返回到原始资料进行验证,同时不断地优化现有的理论,使之变得更加精细。

?(4)对理论进行陈述。将所掌握的资料、概念类属、类属的特性、以及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一层层地描述出来,最后的理论建构可以作为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4.(根据)理论抽样(资料)的方法

?研究者应该不断地就资料的内容建立假设(我理解是资料整理过程中的假设,而不是研究一开始就带有假设,)通过资料和假设之间的轮回比较产生理论。然后使用这些理论对资料进行编码。研究者可以把这些初步形成的理论作为下一步资料抽样的标准,以指导下一步的资料分析工作。初步的理论也可以指导研究者进一步收集资料。

?5.文献使用的方法和准则

研究者在进行理论建构时可以使用前人的理论或者自己原有的理论。但是原始资料、研究者个人的前理解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之间实际上是一个三角互动关系,研究者在运用文献时必须结合原始资料的性质以及自己个人的判断。

?6.对理论检核与评价的标准

(1)概念必须来源于原始资料,理论建立后应该可以回到原始资料,可以找到丰富的资料内容作为论证的依据。

(2)理论中的概念密度应该比较大,即理论内部有很多复杂的概念及其意义关系。

(3)理论中的每一个概念应与其他观念之间具有系统的联系。

(4)由成套概念联系起来的理论应该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与单一概念形成的理论相比,这种理论的内涵应该更加丰富,可以对更多的问题进行解释。

三、扎根理论方法的操作程序(也有教材放在定性资料的整理这个部分)

?扎根理论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阅读和再阅读文本性的数据或资料(如大量的田野笔记)、发现以及对变量(通常被称为范畴、概念和特质)和变量之间的关系赋予标签。感知变量及其关系的能力被称为“理论的敏感性”。在扎根理论的建立中,这种敏感性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素质。

?扎根理论遵循比较严格的研究程序,并拥有相当规范的分析技术和操作方法与步骤:

?(一)开放式编码

将所有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开放性编码是将资料分解、检视、比较、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换言之,研究者需要用开放性编码都将收集起来资料分解和转化,再以新的方式组合起来。

分析资料过程需要精细阅读材料,分析资料的第一要务,就是将资料转化为概念。而不断比较和提出问题是编码过程中最主要的两个分析手段。

然后将概念归类为一个范畴(因为资料分析中会出现很多概念,这样将看似与同一现象有关的概念归类为一个范畴-这个过程就是范畴化-命名-专业术语或受访者口中的原话。范畴-它的性质-从性质中区分Dimension)

?范畴包括核心范畴或主要范畴、一般范畴。

?范畴是理论性抽样的基础,有了范畴,我们就知道在下一次访谈或调查中应该注意什么。

?(二)轴向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确定资料中的范畴,轴向编码仍样是发展范畴,特别是发展主要范畴。

?在开放式编码后,研究者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以表现资料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轴向编码是将各范畴联系起来。

研究者每一次只对一个概念类属进行深度分析,围绕着这个概念类属寻找相关关系,因此称之为”轴心“。随着不断的深入,有关各个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变得越来越具体、明晰

?开放性编码和轴向编码过程,都是在运用演绎和归纳两种方式交替思考。即在分析资料时,先演绎出有关关系的假设(范畴与亚范畴之间),或指出可能的性质(概念的性质),然后通过比较,以资料来验证假设。建立扎根理论,就是不断地提出命题和验证命题,使理论扎根于资料。

?(实证)

?(三)选择性编码

就是在所有已经发现的概念类属中选择核心范畴,将它系统地与其他范畴联系起来,验证他们之间的关系。核心概念应该具有统领性,能够将大部分研究结果囊括在一个比较宽泛的理论范围之内。在这个阶段,研究已经开始转向了理论建立过程。

?选择性编码具体步骤:

?1.开发出一个可以说明全部现象的故事线。

?2.将核心概念与其他范畴联系起来。

?3.系统地将范畴之间的关系连结在一起,从而建立了理论的雏形。

?4.用收集来的资料验证这个理论,完成理论的扎根工作。(检验已经建立的初步理论)

?5.完善范畴及其范畴之间的关系。

?(四)撰写备忘录(memo )

为形成理论,将分析所得写成的文字记录。包括三种:

编码备忘录:对三种编码后的成果的备忘录。理论性备忘录:研究者经过演绎和归纳的思考,对资料中可能萌生的范畴及其性质和面向(dimension )、彼此的关系、内在的异同、过程等的思考成果,是浓缩理论思考成果的备忘录。具有激发理论敏感性的功

能。

操作性备忘录:用来提醒研究者下一步该做的工作和该问的问题。

?运用扎根理论的能力,主要取决于所搜集资料的丰富性。

三级编码过程的一个例子:

?陈向明在研究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人际交往活动时,对资料进行了逐级的登录。首先,在开放式登录中,她找到了很多受访者使用的”本土概念“,如兴趣、愿望、有来有往、有准备、经常、深入、关心别人、照顾别人、管、留面子、丢面子、含蓄、体谅、容忍、秉公办事、情感交流、热情、温暖、铁哥们、亲密、回报、游离在外、圈子、不安定、不安全、不知所措、大孩子、低人一等、民族自尊、不舒服等。

?然后在关联式登录中(轴向编码),她在上述概念之间找到了一些联系,在七个主要类属下面将这些概念连接起来,即“交往、人情、情感交流、交友、局外人、自尊、变化”。

?在每一个主要类属下面又分别列出相关的分类属(亚范畴),比如在“人情”下面有“关心和照顾别人、体谅和容忍、留面子和含蓄”等。在“局外人”下面有“游离在外、圈子、不知所措、不安定、不安全、孤独、想家、自由和自在”等。

?最后,在所有的类属和类属关系都建立以后,她在核心式登录的过程中将核心类属定为“文化对自我和人我关系的建构”(初步的理论)。在这个理论框架下对原始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后,她建立了两个扎根理论(1)文化对个体的自我和人我概念以及人际交往行为具有定向作用。(2)跨文化人际交往对个体的自我文化身份具有重新建构的功能。

?扎根理论形成的过程(操作程序):略

?(1)对资料进行登录,从资料中产生概念。

?(2)不断地对资料和概念进行比较,询问与概念有关的生成性理论问题。

?(3)发展理论性概念,建立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成为研究中有待资料验证的假设。

?(4)理论性抽样,系统地对资料进行编码;

?(5)建构理论,力求获得理论概念的高度整合性。

?复习思考题:

?定性方法的方法论基础。

?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主要区别。

?定性方法为什么更加关注效度。

?焦点访谈方法的特点。

?深度访谈的技术。

?口述史方法如何操作?

?扎根理论的目标是什么?

?扎根理论的主要技术和步骤?

?课堂练习:

?围绕一个话题,设计一个基本的访谈提纲,进行访谈,提交访谈的记录及访谈中遇到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

?参见风笑天P316页定性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讨论怀特《街角社会》、费孝通《江村经济》周敏《唐人街》、折晓叶《村庄的再造》的作者是如何运用定性研究方法的。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读书报告 杨磊 本人通过前人经验分别从每个章节进行归纳总结,把一些自认为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成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读书报告,个人能力有限,如有错漏之处,望老师批评指正。 第一章导论 一、科学方法 1、知识的几种来源:常识:众人经验的积累。传统:历史形成的观念,经验个人经历的积累。权威:众人公认的依据,科学:符合逻辑的经验总结。科学的特征:科学是经验的,根植于、依赖于,科学是命题式的,形式结构,科学是逻辑的,符合正确的思维,科学是操作的,可实际检验,科学是趋于抽象的。概括、理论,科学是趋于系统的,完整体系,科学是累积的,相对的、部分的。 二、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1.社会研究的定义,研究: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社会研究:利用经验去研究人们的行为、态度、特征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2.社会研究的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人的特殊性:感情、意识、霍桑效应;研究的干扰性:研究本身是一种行为;现象的复杂性:果多因、一因多果;特定的限制:伦理的、政治的、法律的; 三、方法体系:方法论研究的逻辑和哲学基础;研究的规则和程序体

系; 四、研究过程: 1.选择问题阶段: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 2.研究设计阶段: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案 3.资料收集阶段:四种主要方式 4.资料分析阶段: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5.得出结果阶段:研究报告与成果交流。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一、理论及其层次:1.理论的层次: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微观理论; 2.衡量理论优劣的标准:范围广泛,精确性高,结构简练。 二、理论的结构: 1、概念:对现象的一种抽象,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2.概念的功能:提供交流的工具,提供观察的视角能够分类和概括构成理论的元素;3.变量: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可以实际测量的概念;4.变量间关系:相关关系(共变关系)因果关系,共变关系,时间顺序非虚假关系;5.命题:关于概念的特征或概念间关系的陈述;6.假设:关于变量的特征或变量间关系的陈述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7.理论建构研究:归纳推理从观察到概括从概括到理论暂时的、相对的、或然的理论;8.理论检验研究:演绎推理竞争解释与理论检验的需要。 第三章:选择研究问题 一、研究问题及其来源1、什么是研究问题:研究主题问题领域2、研究问题的来源:社会现实,个人经历,相关文献。 二、选题的标准1、重要性:意义、价值;理论、实践; 2、创造性:知识积累、独特之处 3、可行性:主、客观限制。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

风笑天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笔记 重点:抽样;测量与操作化;理论与研究;实地研究;定量分析 ☆☆ 第一章导论 1、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其方法体系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 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方式是经验(经验性,指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感知的资料)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是否正确]。 方法论(methodology):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包括两种基本的、同时又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据主流位置。 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看齐,将社会现象当作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可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究结论。在研究方式上,定量分析是其最典型特征。 人文主义方法论:充分考虑人的特殊性,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其行为及其社会后果。人文主义者结合人类行为主体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能力和能动特性、思维和意志等,来描述或建构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其典型特征。 3、研究方式(research mode):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包括贯穿社会学研究的全过程的程序、策略、方法等。通常有四种类型: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心理学者通常采用实验研究;社会学者-调查研究;人类学者-实地研究;传播学者-文献研究式。 研究方式的选择:与所研究现象的性质、研究对象的规模、研究所采用的分析单位、研究所

关信平《社会研究方法》复习笔记(第十一章 文献研究)【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文献研究 一、文献研究概述 1.文献研究的概念 (1)文献研究的基本概念 是一种通过收集与研究现象有关的各种文献材料,并通过对这些文献材料的分析和研究,来获得对所研究现象的认识的社会研究方法。 (2)文献的种类及来源 ①根据文献的载体形式和记录技术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书面文献、音像文献、缩微文献、机读文献。 ②根据文献具体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原始文献和第二手文献两大类。也可以把它分为个人文献、官方文献及大众传播媒介文献三大类。 2.文献研究的优点与缺点 (1)文献研究的优点 ①可研究那些不可能接近的研究对象; ②具有非介入性和无反应性的优点; ③适于作纵贯研究和趋势研究; ④费用较低。 (2)文献研究的缺点

①文献内容无法控制。(许多文献原本不是为了后来的研究目的而编制或撰写的,这一点常常使编写的文献的内容难以保证) ②缺乏统一格式,资料间难以对比。 ③编码困难,难以数量化。(由于当初的文献在编写目的对象等方面的不同,在内容、长度和形式等方面也会不同,所以,往往很难对它进行编码。) ④研究所需要的部分文献不易获得。 二、既有资料的分析方法 既有资料分析的方法包括二手资料分析、现存统计资料的分析和历史文献分析等方法。 1.二手资料分析 (1)含义 二手资料分析就是研究者对别人收集整理的文献资料进行的再分析。 (2)二手资料分析要注意的问题 ①研究主题的选择; ②研究资料的搜寻; ③资料的审核,审核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工作: a.搞清楚文献的作者、出版者的背景; b.注意文献编写的时间,尤其是对记述历史事件的文献,必须把文献编写的时间和文献中所描述事件的时间加以对照; c.在二手资料的审核中还应该特别注意不真实的数据或伪造的文献。

社会学研究方法_在线作业_2

社会学研究方法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9-04-16 20:27:16 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5道小题,总分值25分) 1. 数字资料的正确性检验,一般采取的方法不包括()。 (5分) A客观检验 B逻辑检验 C判断检验 D计算检验 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是A回答正确展开 2. 选择调查课题的最主要的途径是()。 (5分) A现有文献资料 B个人经历 C想象 D现实社会生活

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是D回答正确展开 3. 某厂有男工400人,女工200人,要从中抽取一个60人的样本,最好采取的抽样方法是()。 (5分) A分层抽样 B定额抽样 C简单随机抽样 D系统抽样 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是A回答正确展开 4. 通过上下变化的线段来反映所研究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和发展趋势的图形,叫做()。 (5分) A折线图 B曲线图 C矩形图 D圆形图 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是A回答正确展开 5.

我们要解释“城市犯罪率为什么增高”的问题时,就应考虑以()为分析单位。 (5分) A个人 B社会人为事实 C社区 D群体 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是D回答正确展开 二、多选题(每题5分,共8道小题,总分值40分) 1. 进行抽样设计所应遵循的原则是()。 (5分) A可测性原则 B经济性原则 C可行性原则 D方便性原则 E目的性原则 正确答案A,B,C,E您的答案是ABCE回答正确展开 2. 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把变量分为()。

(5分) A顺序变量 B中介变量 C类别变量 D自变量 E因变量 正确答案B,D,E您的答案是BDE回答正确展开 3. 调查者专门派人将问卷送给被选定的调查对象,待被调查者填完后,再派专人收回问卷是()。 (5分) A邮政问卷 B访问问卷 C报刊问卷 D送发问卷 正确答案A,B,C,D您的答案是ABCD回答正确展开 4. 李克特量表的制作程序包括()。 (5分) A确定量表的内容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读书笔记

《社会学研究方法》读书笔记(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这本书正是总结了各种社会学内容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从整体上讲,书中对概念、理论、方法、技术等只是的介绍都是比较全面的,内容安排上全面系统,很有逻辑结构,很好的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语言也是通俗易懂,对各种方法技术,特别是操作过程、具体方式都能进行详细具体的阐释说明,并结合大量的实力证明,使人能很容易接受和学习。 从结构上看,书的内容是分为三大部分来讲的,分别是社会研究基础、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资料分析与表达,这三部分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社会研究的基础,这是学习一门方法论所必须的了解的内容和知识。这些基础简单的说就是社会学研究的是什么,研究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是最好的,以及如何进行研究等等诸如此类的内容,这些内容看似简单但是的确是至关重要的。作者主要在第一篇(前六章)进行讲述。在分析过程中逐渐引出第二篇(七到十章),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这是在掌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要进行社会研究必须掌握的四种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在第三篇资料分析和表达中,也是几种具体的操作方法。总之,三个部分之间互为补充,互为具体,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下面我们具体看看此书的精华。 第一章:导论 本书第一章导论主要描述社会学研究的基础,明白什么社会学的研究,应该怎样研究,要研究社会学首先知道什么。 一、什么是社会研究? 1、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的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具有三个特征,在社会研究中还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3、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三个方面: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4、在社会研究中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5、社会研究遵循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序,我们将社会学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确定研究课题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 第十一章自测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第十一章自测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计20分) 题目1 一般认为资料分析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定量分析和()。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定性分析,理论分析 题目2 定量分析是最复杂的资料分析。它按照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另一类是()。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描述性分析,推论性分析 题目3 常用的集中量数有平均数、()与()。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中位数,众数 题目4 常见的离中量数有极差、标准差、()与()。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标准差系数,四分位差 题目5 目前最流行的专业电脑统计分析软件是()软件和SAS软件。另外应用比较普遍的还有Office 中的()等。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SPSS,Excel 题目6 定性分析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和归类。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识别属性,要素分析 题目7 不正确 常用的辩证分析方法有()分析法、具体和抽象分析法、()分析法。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矛盾,现象和本质 题目8 ()和()统称证明,是社会调查中相互联系且相互对立的两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和逻辑证明则是证明的两种基本类型。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证实,证伪 题目9 9.理论分析中的比较法首先需要(),另外还需要()。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指标,比较对象 题目10 抽样推断主要由()和()这两部分内容组成。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参数估计,假设检验 题目11 常见的线性回归分析有()回归分析和()回归分析。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一元线性,多元线性 题目12 综合评价法的具体操作方法较多,其中较()和()应用范围较广。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聚类分析法,综合指数法 标记题目 信息文本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8分) 题目13 资料分析中常见的描述性分析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综合评价分析 B. 相关和回归分析 C. 动态分析 D. 集中量数和离中量数分析 E. 因素分析 F. 相对指标分析 反馈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相关和回归分析, 集中量数和离中量数分析, 因素分析, 动态分析题目14 常用的表示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增长量,平均增长量,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等。常用的速度指标有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增长1%的绝对值,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等。对它们的统计分析属于()。 选择一项: A. 因素分析 B. 动态分析 C. 综合评价分析

城市社会学复习

第一章 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城市发展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文化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人类生态学派、社区学派。 3、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一是城市社会学方法论;二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三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第二章 1、定义城市的不同学派有:防御说、私有制说、集市说、地利学说。 2、中世纪东西方城市发展有哪些不同点?答:a、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B、从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主要承担军事、行政职能,而欧洲的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C、城市内部矛盾不同,中国中世纪的城市内部主要矛盾是封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西欧的城市内部矛盾则是工商业者、自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D、城乡关系不同,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特点不同。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是通过垄断价格、商品交换不等价实现对农村的剥削;中国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农村,而且在政治上控制农村。 第三章 1、试模仿沃思论述的“城市人格”及其成因方法,分析“乡村人格”及其成因。答:第一个因素:人口规模。农村人口减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机会减少。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原先的竞争、理性的关系被初级程度降低,社会互动呈现实名制的特点。第二个因素:人口密度。一方面,密度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压力变小,是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变得友善;另一方面,密度减少导致城乡之间的距离缩小。第三个要素:人口同质性。同质性构成了阶段和种族的界限。同质性越高,社会分化减弱。公共生活实名性和个人性程度提高。 2、根据新城市主义的观点,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是怎样的关系? 答:新城市主义是建筑与规划之间中主张复兴传统社区空间格局的运动。 城市环境的设计要满足一下要求:a、尺度要小,所有场所都可步行抵达;b、要有适当尺度的公共场所,以便人们有机会参与更大范围内的公共性活动或表达和维护他们的社群利益;c、社区的格局是混合型的,以便满足居民的购物、娱乐、学习、交往、接受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需要;d、居民与工作机会应该保持合理比例,原则上愿意工作的居民可得到的工作岗位在比例上是平衡的;e、创造有利于人们直接交往的人文环境;f、要有鲜明的街区建筑。所有的设计理念都指向促进日常际遇、人际交往、社群互动的目标,指向有助于培育和发挥社会沟通网络和社区归属感。 第四章 1、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配置,是城市功能地域结构的表现。 2、城市区位优势指:a、交通的便利性b、经济腹地c、沿海通商条件d、原料产地 3、工业布局理论奠基人是韦伯 4、库利在货运中转理论中发现,城市可以成为服务周围地区的中心集散点。 5、传统的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城市域模型。 6、都市带指有许多都市区连绵而成的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结构系统,它是城市发展经历了以集聚为主的城市化和聚集与扩散并行的两阶段之后形成的一种布局,是伴随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作为城市化的新阶段在地域形态上的反映。 7、城市地域运动的两个特性:结节性和均质性,从而呈现两种地域运动:结节运动和均质运动。 8、简述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的异同。 答:它们是传统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同心圆理论: 是伯吉斯通过对美国芝加哥的研究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分异的五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型离心。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区是按同心圆状配置的,围绕城市中心,形成许多环带。这些环带是:中心商业区,位于城市中y,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是民生活和公共活动的集中点,是城市的中枢;过渡带,围绕城市商业区形成城市的过渡带;工人住宅区,居住环境优于第二层中产阶级住宅带,居住环境十分优越,具有一流的旅馆和公寓,并且出现地方性的商业中心;通勤带,沿高速交通线路建设的高级住宅区。 扇形理论: 是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与1939年提出的是以房租指标研究城市地域运动,交通干线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功能地域沿交通路线扩展,是城市呈扇形向外发展。 该模型是在同心圆模式的基础上强调交通线路作用,因此可以说是同心圆模式的变种。 多核心模式: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多核心模式与同心圆模式和扇形模式相比,多核心模式不仅强调城市地域分化到一定程度之后会产生离心作用,城市的生长是围绕多个核心进行的;多核心模型强调郊区的存在;强调生态环境对城市地域分化的重要影响,强调交通条件对城市地域分化的影响,最开始是分割继而导致离心化。 9、简述地域分化的结果。

对于城市社会学的认识与探究.

对于城市社会学的认识与探究 摘要纵观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到两点启示: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引擎,综合应用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理论创新的途径。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城市社会学研究越来越重要。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日益成为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社会学思想在欧洲诞生以来,出现了多种流派和理论,形成了多种研究范式,每种研究范式都规划出不同的学科框架,但是统一的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在这种情境下,我国的城市社会学究竟怎样建设和发展,是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研究城市社会学近百年的发展轨迹,可以为我国城市社会学学科建设乃至城市建设提供启示。城市社会主体是由男人与女人共同构成的。城市发展与女性解放密不可分,同时,女性赋权的增加也可以极大地推动城市的合理发展;城市中的女性空间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中女性的生存境遇。女性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将为创造更加平等、和谐的城市社会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发展轨迹城市问题城市建设城市气质女性视角 正文 一、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轨迹 1.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的引擎 欧洲社会学家关注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开端。19世纪的工业革命加快了德、法等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速度,大量农村人涌人城市。伴随着城市人数激增,许多城市失业问题突出,食物、住房、医疗卫生设施严重短缺,进而引起疾病流行,犯罪率上升,城市秩序混乱,城市人生存状态不断恶化。这些问题引起了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等社会学家的关注,他们开始研究城市。滕尼斯比较了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阐发了城市生活的特性;齐美尔从城市社会心理的角度揭示了城市的高节奏和理智化的精神生活特征;迪尔凯姆发现城市社会是典型的有机团结,存在着非人格性、异质化和竞争等问题;韦伯建构了城市理想模型,把中世纪城市看作历史上唯一的完全城市社区。指出现代城市因过分理智和重视利润而衰落。虽然这些社会学家没有提出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案,但是他们采用乡村与城市相对照的模式来研究和揭示城市的特性,发掘当时城市社会问题的根源,是以理论方式对当时城市社会问题做出的回应。 美国城市社会问题触发了芝加哥学派的人类生态学研究。20世纪初,美国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大量农民和移民涌进城市。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与城市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社会失序程度相当严重。在工业发展迅速的芝加哥市,“举目皆是移民和季节工”。庞大的城市贫民队伍使城市更加混乱不堪。“几乎所有都市都存在大面积的贫民窟。贫民窟中恶劣的生存环境,又反过来造成这里人口教育水平低下、道德水准滑坡、暴力、犯罪、种族冲突盛行。”城市几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人类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帕克在做新闻记者期间,广泛地观察和接触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的越多,他的困惑就越多。“几乎可以肯定,帕克在面对这些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的时候,缺少一种思维和分析的武器,不能解决他自己的困惑。”这些困惑驱使帕克转入社会学研究来寻找解答,于是帕克带领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对芝加哥市展开大规模研究,旨在发现城市人口和社会机构组织而成的特定秩序及其影响因素,解除当时出现的城市失序状态。 英国城市住房问题是新城市社会学的缘起。20世纪50年代,英国开始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体系,这个体系涉及医疗保健、住房改革、城镇规划、教育等方面,试图逐步用社会化的消费方式解决市场模式存在的问题。雷克斯和帕尔等社会学家关注这一问题,孕育了新韦伯主义城市社会学理论。 欧洲的城市社会危机引发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城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卓有成效的研究方法使得社会学成为了能够研究社会规律、解释社会秩序和进步的科学。 一、观察法 孔德指出任何一门科学都离不开观察,越是复杂的自然现象越是需要采用观察的研究方法。孔德将在实践理论指导下的观察称为“合理的观察”,他认为,没有理论的指导,观察者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事实。社会学研究社会规律就是建立在对社会现实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孔德从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理论出发,把复杂的社会现象也划分为静态现象和动态现象两大类,与之相对应的观察分别称为静态观察和动态观察,其中,对于社会静态现象的观察必须在社会静力学的指导下进行,而对于社会动态现象的观察自然离不开社会动力学理论的指导。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让研究者探索因果关系的观察方法,孔德在排除了直接实验用于社会学研究的可能性之后指出,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只能采用间接实验的方法。 所谓间接实验,是指实验者—社会研究人员,不是在人为的条件下,而是利用社会本身的特殊状况向人们提供的机会开展的社会研究。

三、比较法 比较法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核心地位。 两点重要性: 1、通过对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比较,可以从中窥探出人类社会关系的萌芽,进一步弄清人类与动物界的联系和区别 2、可以直接比较世界各地同时并存的各种社会形式,发现社会进化的不同阶段 一点不足:就其本质而言,比较法是一种对事物的静态的思考,要求人们具有明确的社会发展总体观念,它不能揭示社会状态的连续性、事物发展的先后过程,而只能把他们当做同时并存的现象加以表述,因此有可能使人们形成错误的进化观念,要求人们具有明确的社会发展总体观念。 四、历史法 历史方法是社会学研究的专门方法。其本质上是一种比较方法,只不过是他们比较的时空不同,历史的方法是相对于过去事物的一种纵向的和历时性的比较。 小结 接下来给大家补充一些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孔德特别强调的是普遍的道德教育和发挥牧师的特殊作用。 第一部分,孔德的实证政治纲领,孔德在从社会动力学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特征与功能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1.社会学这个词是由奥古斯特?孔德首先提出,他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科学 2。涂尔干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事实的科学 3.韦伯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动的科学 4.索罗金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 5.格奥尔格?齐美尔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他反对实证主义,认为社会是独立于个人之上的真实存在的观点,也反对社会的抽象的和只有个人的存在才是真实的观点,而主张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他于1908年和1917年先后出版的,《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和《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两本书,深刻地论述和研究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格奥尔格?齐美尔(1858至1918年) 二、社会学的特征: 1。整体性:社会学从整体角度考察并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整体性是社会学创始人确定并为后人坚持的最基本的特点,所谓社会学想象力最重要的视角就是整体性。 2。综合性:两层意义: (1)社会这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相比,它不是专门研究一种社会现象,而是研究所有社会现象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这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 (2)社会学的综合性还表现在它是从各种社会现象的普遍联系中去寻找规律性。 3.经验性:社会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后,始终是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的。 4.应用性: (1)社会学的知识非常贴近社会生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行着、体验着的,掌握了社会学帮助人们更自觉地运用社会学理解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公共问题 (2)社会学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全体成员所关注的

社会学研究方法复习总结

社会学研究方法复习总结 ★一.四大研究范式(即固化的研究模式) 实证主义范式本体论:真实性问题,事物的本质 后实证主义范式区分标准认识论:知者如何认识被知者(关系)研究范式批判主义范式方法论:研究者通过什么方法认识事物建构主义范式 (一)实证主义——调查研究(量的研究),证实 1.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认为现实是真实的, 是可以被了解的。 2.以孔德、涂尔干等为代表。 3.特点:科学、理性、可检验、可重复 4.不足:经不起推敲 (二)后实证主义——实验研究,证伪 1.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认为现实是真实的, 但只能被不完全的、可能性的得到了解,客观实体不可能被穷尽,或完全证实。 2.强调真理的相对性。 3.通过证伪、反驳掌握真理。 (三)批判主义1.一种历史现实主义,也承认客观现实的存在。 2.认为现实是历史的产物,是在历史发展进程 中被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种族和性别 等因素塑造而成的。 3.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对话和互动来超越被 研究者对现实的无知与误解,唤醒历史过程 中被压抑的无知与误解。 (四)建构主义——实地研究 1.持相对主义;认为事实是多元的,因具体情 境不同而不同;事实不存在真实与否,只存 在合适与否;认为事实是被建构出来的。 2.强调情境的重要性:情境定理——情境定义 为真实,结果即为真实。 二. 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1. 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2. 研究的干扰 3.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关系的复杂性(工具—情感—混合) 4. 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如伦理、道德、法律、信仰等 5.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6. 保持客观的困难 7. 社会阶层对于研究的影响 三.研究伦理 1.自愿参与 2.对参与者无害(身体、语言)3.匿名与保密4.不得欺骗和事后告知5.不得挑战人性的底线 ★四.四大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五.资料收集方法: 1.问卷法:结构式与无结构式 2.访谈法:结构式与无结构式 3.观察法:参与式与非参与式 4.量表法 5.抽样法 6.口述历史 7.书信、小说、日记、家谱、族志、县志、民间 故事、地方性知识等 ★六.质性研究 1. 概念:又称定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 内涵: 1)研究环境:在自然环境下而非人为控制的环境中进行研究。 2)研究者的角色:研究者本人即为研究工具,其自身素质对于研究结果很重要。 3)收集资料的方法: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无结构式访谈、参与式与非参与式观察法、实物分析法等,一般不使用量表和问卷。 4)结论或理论的形成方式:采用自下而上的归纳

城市社会学概念整理

城市社会学(也叫“都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社会学科。具体地讲,城市社会学主要是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区位分布、城市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城市化以及城市的社会组织、管理和规划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作为一门科学其主旨在于尽可能多的对那些与城市生活有关的人类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社会: 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识,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社会学视角的城市: 1、城市反映了一种社会空间辩证法,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人们在改变城市空间的同时,又被他们所居住和生活的城市空间所改变 2、城市社会展示出多种多样、各具特征的邻里单元的镶嵌体(不同的社会群体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空间单元,处于不同的城市空间)(中山路改造) 3、城市的社会结构反映了她们周围的经济、人口、文化、和政治背景。因此,北美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欧洲城市不同的特征。(欧洲城市特色与北美城市特色的比较)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 1、系统分析法 系统是由各种具有内在联系的要素组合成的有机体,系统内部的诸要素必须同外界环境保持协调一致。我们在研究城市时,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城市内部自然、社会、经济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又要研究城市外部即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2、比较分析法 纵向比较就是沿着时间的顺序,从发生发展的程序上对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城市现象延续了几千年,纵向比较有很宽的对比幅度和对比领域。横向比较是指同一时间刻度上对不同地域的城市进行比较。 3、历史分析法 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经历了一个有小到大、有少到多、有原始简单到现代复杂形态的发展过程。我们把分布在不同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排列起来,就可以看到城市发展的时间顺序和历史阶段,城市社会学要用历史的、动态的观点研究城市,揭示各种因素和各种力量在城市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所起的作用,分析城市发展的推动或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把握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的预测城市发展的历史趋势。 4、结构功能分析法 结构功能分析的任务在于揭示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积极克服负功能。不断完善正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保持社会的稳定。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法研究城市,就要分析城市社会的结构(如地域结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文化结构、社会心理结构)以及这些结构所发挥的功能,

【社会学考研必看】_社会学研究方法多种简答题附答案

简答题: 1、对社会研究可以进行哪些分类? 从研究的性质上看,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 从研究的目的上看,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按照调查对象的范围,可以分为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从研究的方法上看,可以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从研究的时间尺度上看,可以分为横向研究、纵向研究。 2、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最主要的差别是什么? 理论性研究强调通过研究来发展知识,寻找社会运行的规律; 应用性研究强调通过研究来直接帮助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3、理论研究包括哪些类型? 一般来说,即包括在抽象层次进行学术探讨; 也包括在理论层次上运用实证方法研究现实问题(实证研究,是理论性社会研究的重点)(建立假设得到理论解释——观察、概括、抽象、检验已有理论,提供新理论解释) 4、采用哪些方法可以提高理论性研究现实的社会价值? 一方面应该提倡理论研究者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将理论研究的选题方向更多地集中在与人类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和长远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另一方面理论研究者应该尽可能地采用一些比较通俗的表述方式,或者通过科普读物的方式给普通读者传播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5、简述应用性社会研究的主要领域? 主要类型:社会生活状况研究、社会问题研究、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发展指标和社会影响评估等。 主要研究领域:人口管理、劳动就业、城市建设、公共交通、环境保护、区域发展、社会治安、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其他各领域也需要社会科学的应用性研究) 6、简述探索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部分:一是实地考察;二是请教专家;三是查阅资料。 7、简述探索性研究的方法特点? 比较简单,不太严格。观察法、访谈法等,有时也进行小规模问卷调查,一些典型个安调查,结果并不用来推论总体,也不用来检验某种假设,而是为提出理论假设提供初步的根据和其他相应的信息。 8、解释性研究的方法特点? 解释性研究的目标是回答“为什么”,是解释社会现象的原因和说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首先进行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需要比描述性研究的程序更复杂,方法更精致、更严谨,针对性也更强。 9、普查的主要特点? 第一,普查资料本身可准确地反映社会总体的一般特征。 第二,普查的形式比较规范,保证了普查资料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第三,普查所涉及的调查项目一般都较少,并且对资料的深度要求不高。 第四,普查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且耗时较长。 10、抽样调查的特点? 首先,它只对总体中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调查,因此比普查要节省时间、人力和经费。

社会学研究方法

常见的八种理论: 冲突理论(conflict theory) 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 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结构化(structuration theory) 符号互动(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理性选择(rationalchoice theory) 常人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 新功能主义(neo functionalism) 弱关系(strength of weak ties) 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 结构洞理论强调人际网络中存在的结构洞可以为处于该位置的组织和个人带来信息和其他资源上的优势。1992年,博特在《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一书中提出了“结构洞”理论(Structural Holes),研究人际网络的结构形态,分析怎样的网络结构能够带给网络行动主体更多的利益或回报。所“结构洞”就是指社会网络中的空隙,即社会网络中某个或某些个体和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直接联系,即无直接关系或关系间断,从网络整体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如果两者之间缺少直接的联系,而必须通过第三者才能形成联系,那么行动的第三者就在关系网络中占据了一个结构洞,显然,结构洞是针对于第三者而言的。博特(Burt)认为,个人在网络的位置比关系的强弱更为重要,其在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了个人的信息、资源与权力。因此,不管关系强弱,如果存在结构洞,那么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行动者联系起来的第三者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这样能够为自己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回报因此,个人或组织要想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建立广泛的联系,同时占据更多的结构洞,掌握更多的信息。 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的弱关系力量假设。格兰诺维特认为,由于拥有强关系的个体之间的同质性较高,他们拥有的资源也十分接近,因此个体不容易从强关系中获得自己稀缺的资源,而弱关系则恰恰相反,由于彼此之间的异质性较大,双方更可能拥有彼此稀缺的资源,因此个体能从弱关系中获得更多。但是这其中就存在一个问题,弱关系中的双方由于某种客观或者主观的原因存在着隔阂(这也正是他们是弱关系的原因),他们怎样才能更加顺畅地实现交换呢?而这正是结构洞理论所关注的地方,因此弱关系力量假设可以看作是结构洞理论的根基。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如果说弱关系力量假设是结构洞理论的根基,那么强关系力量假设无时无刻不在动摇着这种根基,这也是结构洞理论受到的攻击的一个重要来源。

风笑天《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整理资料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笔记 第一章导论 (2)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6) 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 (9) 第四章研究设计 (11) 第五章测量与操作化 (13) 第六章抽样 (16) 第七章调查研究 (19) 第八章实验研究 (23) 第九章文献研究 (24) 第十章实地研究 (25) 第十一章定量资料分析---参看统计学 (29) 第十二章定性资料分析 (30) 第十三章撰写研究报告 (32)

风笑天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笔记 重点:抽样;测量与操作化;理论与研究;实地研究;定量分析 第一章导论 一、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 其方法体系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 二、、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特征:(参见P 4) 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研究方式是经验(经验性,指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感知的资料)的而非思辨的; 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是否正确]。 三、社会研究中的困难:社会研究者所研究的是社会现实中的人、人的社会行为,以及与人有 关的社会现象,因此: a) 人的特殊性:作为社会研究对象的人、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产物都是具 有自我意识的,有主观意志,不一定与研究者合作,所以无法达到自然科学那样高的正确程度。 b) 研究的干扰性: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研究,这种行为本身就可能改变它所研究的行为;研 究者(人)会对被研究对象(人)产生干扰,所得经验是被干扰后获得的。 c)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研究对象的复杂化,使得研究涉及的相关因素更多,社会研究者面临更多更复杂的变量,也更难分清现象的原因和结果;人既是一种生物个体,同时又是一种社会个体。因此人们的行为不仅受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还受到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家庭背景等)、他所具有的社会关系,以及他所形成的社会互动的影响和制约。 d) 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社会研究除了会受到与自然科学相同的各种自然条件限制外,有时还受到伦理的、政治的因素的限制。 e) 保持客观性的困难:研究者本身也是其研究对象的一部分,难以保持客观、超然的态度。研究者也是人,与被研究者之间会产生情感,不知不觉影响他对资料的反应和对研究结果的解释。 四、方法论(methodology):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包括两种基本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

论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的不同 【摘要】 社会学研究方法是众多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都可以普遍采用的一般性方法。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只论述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的不同。统计调查常用的方式有:普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等。统计调查的几个关键步骤:建立研究构架、确定调查、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制定抽样方案、汇总统计资料等。普查的几个特点: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时间、通常是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数据的规范化程度较高、适用于关乎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数据的搜集,应用范围比较狭窄。实地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和访问法等,其中以参与观察法运用最多。实地研究的程序的特点:准备阶段较短,调查阶段很长;在调查阶段中要经历一个由观察→发现→再观察→再发现……的过程;调查阶段与研究阶段紧密结合。 【关键词】研究方法统计调查实地研究抽样调查 统计报表个案研究 社会学研究方法,指的是从事社会学经验研究的方法,而非理论研究的方法。我们将社会学研究理解成“社会学用以研究社会的方法”或“进行有关社会方面研究的方法”,那么,也可以将其称为“社会研究方法”。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是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准确性原则)要及时反映,及时预报(及时性原则),要数字与情况相结合(完整性原则)。实地研究

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校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一、统计调查常用的方式有:普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等 (一)、普查普查是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之一。对统计总体的全部单位进行调查以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普查资料常被用来说明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全面情况。如人口普查就是对全国人口一一进行调查登记,规定某个特定时点(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作为全国统一的统计时点,以反映有关人口的自然和社会的各类特征。普查可以摸清一个国家的国情、国力,特别是可以了解与掌握人力、财力、物资资源状况,为国家制定长远规划与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它是一种全面调查,具有资料包括的范围全面、详尽、系统的优点;他是一次性的专门调查,因为普查的工作量大,耗资也多,时间周期较长,一般不宜经常举行。普查的几个特点: 1. 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时间(资料所属时间) 2. 通常是一次性或周期性的 3. 数据的规范化程度较高 4. 适用于关乎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数据的搜集,应用范围比较狭窄我国通过普查进行的统计调查内容和时间周期已经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包括:(1).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逢“0”的年份进行,如2010年进行了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 第三产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逢“3”的年份进行,如2003年进行了中国第二次第三产业普查。(3).工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逢“5”的年份进行,如2005年进行了中国第四次工业普查。(4). 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

社会学研究方法笔记 (2)

第一章导论 ?知识要点 一、社会研究 二、社会研究方法 三、社会研究方法体系 四、社会研究的逻辑过程 五、社会研究的具体过程 一、社会研究 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 :是指一种以经验的方 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 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 学的探究活动。 ?社会研究的特点: ?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二、社会研究方法 ?方法(method):古指量度方形的法则;现指为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办法等。 ?研究方法:从事研究的计划、策略、手段、工具、步骤以及过程的总和,是研究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程序和准则的集合。(陈向明) ?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研究中所使用的…… ? 三、社会研究方法体系 ?方法论(methodology ) ?方法论: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或者说,方法论所涉及的 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方法论基本问题: ?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 ?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 ?社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

?社会研究者的价值与研究之间的关系…… 四、社会研究的具体过程 ?理论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五、社会研究的逻辑过程 ?华莱士“科学环” ?理论建构的过程 ?从观察到经验概括 ?示例:迪尔凯姆关于自杀现象的研究 ?从经验概括上升到理论 ?示例:迪尔凯姆关于自杀现象的研究 ?小结 ?理论检验的具体步骤: ?详细说明待检验的理论。 ?由理论导出(演绎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 ?用可检验的命题形式即假设的形式重述概念化命题。 ?收集有关的资料。 ?分析资料。 ?评价理论。 ?理论检验过程示例: ?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命题。 ?形成“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政治意识”这一待检验的命题。 ?继而推导出“人们的经济收入水平决定人们的政治参与水平”这一假设。?收集与分析资料。 ?得出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