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知识点小结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知识点小结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知识点小结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生产力因素 ( 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 ) ; 二、生产关系因素 ( 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 击 ) ; 三、上层建筑的因素 ( 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 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 ) ; 四、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五、看社会环境因素 ( 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 六、看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 一、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五、改革的成功不能看个人的命运,要看作用是否能够持久(维持) 。 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 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 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呢 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不外乎四种: 一、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 二、失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等。 三、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 四、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 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 3 个方面考虑:一个 “ 是什么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史

2005年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经典高考题】(2004年全国福建、浙江文综)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2.【创新预测题】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 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3.据《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段引文说明 A.铁农具与牛耕的运用使生产力显著提高 B.奴隶主贵族大量占有私田 C.各国先后都承认了土地私有 D.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4.【高考趋势题】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D.重农轻商 生产工具的革新应用,水利的兴修,农作物的种植和推广,都影响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回答5-8题。 5.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是 A.夏朝时期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B.青铜制造是夏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C.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 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 000年以上 6.下列生产工具在唐朝发明的是 A.铁农具B.青铜农具 C.曲辕犁D.水碓、水磨等谷物加工器具

初中历史与社会中国古代史(政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中国古代史(政治方面) 1.夏朝 ⑴约公元前2070年 ⑵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⑶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商朝 ⑴公元前1600年前后 3.周朝 西周(公元前1046年) 分封制(意义: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确立了周王权威) 东周(公元前770年) 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4.秦朝 ⑴公元前221年 ⑵嬴政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⑶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①在朝廷: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太夫;②在地方:废分封制,采用郡县制。 示意图 5.汉朝 西汉(公元前202年)⑴前期:①休养生息政策;②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 ⑵汉武帝:①推恩令(意义:削弱王国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使王国再也没有力量和中央对抗了); ②中央:设司隶校尉(监督朝廷中官员和贵族的举止); ③地方: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各地官员的监督) 6.西晋 ⑴266年 ⑵氐族建立前期政权 7.十六国后期 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8.隋朝 ⑴581年,杨坚建立 ⑵首创三省六部制 9.唐朝 ⑴618年,李渊建立 ⑵贞观之治(唐太宗);开元盛世(唐玄宗) ⑶沿袭和完备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意义:三省共同议论国家的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示意图 1

10.宋朝 ⑴960年,赵匡胤建立 ⑵①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②增设机构以分割制衡各级官员权力(影响: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官俸和军费开支庞大,形成“积贫”局面) 11.辽王朝 ⑴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⑵在中央设南,北面官。南:长官用契丹贵族;北:长官用汉人,契丹人。效仿中原制度。 12.金朝 ⑴12世纪初,阿骨打建立金 ⑵①迁都燕京;②改革管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 13.元朝 ⑴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立蒙古国 ⑵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北京) ⑶①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 ②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14.明朝 ⑴1368年,朱元璋建立 ⑵①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政管理; ③设殿阁大学士,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④设专门的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与锦衣卫合称“厂卫”); ⑤设立“廷杖”制度; 15.清朝 ⑴1664年,李自成建立 ⑵效仿明朝的政治制度,在中央设内阁,置六部,设立军机处附:专题:概括 1.原始社会出现禅让制。后世袭制 2.西周建立分封制,在地方分封诸侯。 3.战国时期秦国:建立县制(商鞅变法); 4.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在中央设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设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5.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6.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7.元朝:设立行省制度: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8.明朝废除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加强中央集权。 9.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使中央集权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 2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一) 史前时期

基础知识过关 中国古代史(一)史前时期 1、①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是什么?(1分) ②什么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1分) 2、①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什么?生活地点在哪里?距今多少年?(3分) ②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什么?(1分) 3、①北京人距今多少年?(1分) ②有什么外貌特征?(1分) ③北京人掌握了哪些生产生活技能?(4分) ④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 4、①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分别生活在什么流域?(2分) ②他们各自居住在什么样式的房屋?(2分) ③他们分别种植什么农作物?(2分) ④他们使用什么样的陶器?(2分) ⑤他们有什么共同点?(2分) 5、①海内外华人为什么自称为“炎黄子孙”?(2分) ②海内外华人祭拜炎帝和黄帝有什么作用?(1分)

参考答案 1、①证据:化石; ②依据:考古发现。 2、①元谋人;云南元谋;距今170万年; ②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3、①约70万-20万年; ②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③制作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会采集狩猎;使用天然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④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 4、①半坡人:黄河流域;河姆渡人:长江流域; ②半坡人:半地穴式;河姆渡人:干栏式; ③半坡人:粟;河姆渡人:水稻; ④半坡人:彩陶、乐器(人面鱼纹彩陶盆);河姆渡人:陶器、玉器(猪纹陶钵); ⑤共同点:懂得了更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工具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 5、①炎帝、黄帝的发明创造,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所以海内外的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②作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最全版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2、掌握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及结果。 3、掌握历代土地政策、赋税制度以及发展农业的基本措施。 4、概括归纳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5、概括归纳古代商业的发展。 6、了解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标志、特点及意义。 ★学法指导: 1、注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采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正确分析和认识古代一些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学会处理宏观和微观的关系。 4、通过理解或记忆,掌握基本史实。 ★高考展望: 1、注意古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联系现代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和税费制度的改革,注重古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和特点。 3、注意梳理古代各时期封建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注意内在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知识整合: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1、基础知识 (1)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 ①夏商周:农具大多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少量的青铜农具。 ②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 ③战国: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④两汉:犁壁的出现,赵过发明耧车;牛耕法有二牛抬杠式、一牛挽犁法。 ⑤魏晋南北朝:马钧发明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⑥唐朝:创制了曲辕犁、筒车。 (2)农作物的推广 ①夏商周:五谷 ②魏晋南北朝:南方农作物品种增多 ③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经济作物茶叶生产规模大。 ④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外来农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官种植;清朝前期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土地开发 ①魏晋南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由江东扩展至整个长江流域,波及到岭南和闽江地区;边疆的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以开发。 ②隋唐:江南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③明清:外来农作物玉米和甘薯的种植,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 (4)农产品商品化 ①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特别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中期以后征收茶税。 ②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扩展至江北。经济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5)古代重大的水利工程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知识点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素称发达,世界领先。 3.成就 (1)冶金业 (2)制瓷业 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⑥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知识点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经营形式 (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供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出售。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曲折历程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3)隋唐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 (4)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5)元朝时,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 (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概念阐释】盐铁官营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小论文专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列材料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甲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乙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丙 始皇比孔子大得多,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整理自高教社《中国古代史》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为王家、耕华、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第三课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 二、尧舜禹的“禅让” 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史)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史) 单元一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 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2)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增强;②政治上争霸和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准备;③制度各国变法逐步形成统一的制度准备;④理论上法家思想提倡中央集权,为统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史复习指南中国古代史纵鉴三 七、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主体知识】 1.夏、商、西周三代-----奴隶制经济活动从原始社会萌芽状态逐渐走向完备 (1)农业 作物:已种植“”。 农具:金石并用,主要用木、石、骨、蚌耕作,极少。 耕作方式:“千耦其耘”,即奴隶、庶民耕作(筒单协作)。 (2)手工业 铸造业:青铜铸造为商周主要手工业部门,由此三代称“”。商朝青铜铸造供国王、贵族使用,技术精湛,如鼎;西周青铜产品趋向化,还开始铸造器。 玉器加工:雕精量多,以出土的朝妇好墓文物为典型。 陶瓷业:出现,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次飞跃。 漆器制造:我国用漆历史最悠久,可上溯到遗址的红漆碗;商周水平较高。 (3)商业、城市、交通 商朝以作为货币,“商人”源于商民善于经商,商朝都城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商周交通通讯开始出现,建立制度。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 2.春秋战国——以北方为重心的封建经济兴起 (1)农业 生产工具:春秋开始出现,战国使用范围扩大,时代到来,生产力显著提高。 生产技术:的运用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即农耕。 水利灌溉:中原普遍用灌溉。春秋时楚相孙叔敖在今修芍陂。战国时秦国李冰修使成都平原成为“”;郑国在水系建郑国渠使平原成为沃野。 (2)手工业 冶铸业:铸铁技术,早欧洲2000多年。 青铜铸造:方壶是春秋中期珍品,产生新技术。 漆工艺:战国时期出现技术。 酿酒业:是古代酿造技术重要发明。 手工艺专著:战国时期出现《》,记述齐国官营手工业工艺,在当时世界独一无二。 (3)商业和城市 各地土特产汇聚中原市场。许多城市,如齐都(今山东)、赵都、楚都(今湖北),既是中心,又是繁华的商业中心。出现大商人,如号称“”的范蠡、后来当上秦国相国的。 3.魏晋南北朝——封建经济区域性扩展和南方大开发 (1)农业 江南迅速开发:区域推进,——整个长江流域——岭南和流域。发展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湖流域、平原是重要产粮区。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基础。 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有所扩展——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北方农业屡遭破坏,总体上在恢复和发展。曹魏时研制新灌溉农具;西北已采用或的耕作方式。十六国北朝时,和得到开发。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2)手工业 丝织业:曹魏设专门织造机构于、洛阳等地;吴国培育出。蜀汉的行销吴、魏。 冶炼业:北魏相州产军刀,技术成熟,又发明法。 采矿业:已经利用和。 制瓷业:南方盛产瓷,后技术传至北方。北方创制瓷,为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造纸业:技术进步,产量大增,纸取代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著名造纸中心有、长安、建业、。 (3)商业 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尤其是北方流民集中的、,及益州和建康。

高考历史 专题十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精准培优专练

培优点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 典例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1,4分)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收,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典例2.(2019年海南卷,13,2分)198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仅半年时间到海南求职的人数竟高达20万,形成中国当代史上极为壮观的人才流动大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 B.海南经济发展成绩显著 C.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D.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 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 一、选择题 1.1956年,周恩来指出一九五六年初,我们为着加速发展农业,曾经过高地估计了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半机械化农具)的当年需要量,制定了过度的生产计划,……使某些机械工厂发生了一时赶工增产、一时闲工减产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严重困难B.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C.“一五”计划重视农业发展D.中央关注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2. 表1 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 据表1可以推知() A.国家工业布局均衡B.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

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 3.下图反映了1961~1985年全国集市数量变化的态势。该变化() A.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B.是中央行政体制调整的结果 C.与国家政策调整密切相关D.是“左”倾思想影响的结果 4.下图为五十年代初画家李琦表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宣传画《越走越快》,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A.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B.传统的耕作方式占主体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D.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 5.1960年11月3日,中央下达了关于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示信》,其中第10条规定:“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1964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代替私商工作的指示》,将调查清理私商和打击投机倒把作为城乡集贸市场的工作中心,致使集市贸易发展的步伐举步维艰。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国际环境决定了新中国的经济政策B.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泛滥 C.当时国内和世界各种关系的复杂性D.中苏关系恶化下的理性选择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盛唐气象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耕作工具)和筒车(灌溉工具),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2、手工业:①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蜀锦(四川地区)冠于全国; ②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南方的代表: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秘色瓷是青瓷中的精品;北方的代表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陶器)造型精美,色彩亮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最为著名;③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颇具规模。 3、商业繁荣: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城内市坊分开(东市西市为商业区,坊为居民区),既是当时中国政冶、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唐与吐蕃(bō): (1)吐蕃概况: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①友好交往: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赞普松赞干布,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赞普尺带珠丹(见证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史料:"和同为一家"、"唐蕃会盟碑")。 ②意义(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1.精神风貌: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2.社会风气:兼容并蓄(xù),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 地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2、书法与绘画: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2020高考即将开战,你准备好了吗?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考复习方法,供大家参考阅读! 以下朝代顺序表皆以公元纪年为单位:旧石器时代(约前300-200万年)、新石器时代(约前1万年前)、三皇五帝(约前2100年)、夏(约前1600年)、商(约前1100年)、西周(前770年)、东周在春秋(前403年)战国(前221年)之间、秦(前206年)、西汉(8年)、玄汉(25年)、东汉(220年) 最可谓分崩离析的朝代年段就是以下了,让我们来看一下以下的朝代顺序表吧:公元纪年220年就有了吴、蜀汉、魏这三个朝代的建立;公元纪年265年建立了西晋朝代;公元纪年420年581年更属最为混论的年代,建立了五胡十六国、东晋、北魏、刘宋、萧齐、西魏、东魏、萧梁、北周、北齐、南陈这些诸多朝代,实属动荡不安战火纷争不断。 公元纪年581年,建立了隋朝;公元纪年618年是武周和大唐朝的建立,这在历史上实为意义重大的一个年段,在朝代顺序表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公元纪年907年,建立了十国和五代;公元纪年960年,建立了大辽、北宋、金、南宋这些朝代,也是影社拍摄中最常有的拍摄素材;公元纪年1279年,建立了元朝;公元纪年1368年,建立了明朝,此刻我国的古文化也快走到尾声。 公元纪年1644年,建立了清朝,清政府的腐败和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都给了人们转变的信号,不夸张的讲这是朝代顺序表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章;公元纪年1912年,已经趋于近代,建立了民国时代,也标志着现代化的进程脚步,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新的文化、新的社会主义、新的人权倡导、新的社会体系。而后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代表着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是朝代顺序表中华丽的一章。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题专项训练3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编选张书林 12 分开放题每题10 分钟做完,每次训练2 题20 分钟做完,自己批改,也可请老师批改,计算平均分,总结经验教训。 5。(2016 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 年,经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蛇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其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加工和创造,已从一 个简单的故事不断丰富、完善并发展成为一部部文学著作。下表是白蛇故事演变历程中不同文本对主要人物白娘子、许仙、法海艺术形象的描写 ——摘编自高艳芳《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等从表格中任选一个或多个人物,提取其艺术形象演变的相关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 分)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3 答案 编选张书林 5。(2016 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初中一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上册知识点概要 一、知识点: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列表展示更直观清晰)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P14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13、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15、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17、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20、“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21、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2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2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2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P33 27、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P34 28、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29、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30、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P36 3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含解析答案)

单元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雅安一模)汉代的铁农具在我国东北、西北均有大量出土,陕西还有成批成组的铁农具出土,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这反映了汉代( ) A.官营手工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B.农具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 C.铁犁牛耕技术开始普遍推广 D.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 解析:选B 材料强调的是汉代的铁农具种类而非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由材料“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可知农具生产系列化,由材料“规格统一”可知生产标准化,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汉代以后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C项错误;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故D项错误。 2.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万钱以上。这反映出汉代( ) A.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B.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 C.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D.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 解析:选C “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表明生产规模大,花费多,但没有涉及生产技术高超,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私营作坊生产的情况,二者无法比较,故B项错误;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与史实不符,家庭手工业也生产丝织品,故D项错误。 3.(2019·南宁摸底)下图为汉画像石《纺织》,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据此可知,汉代( ) A.劳动人民勤劳智慧B.棉纺织业水平高超 C.发明擀弹纺织技术D.文明程度世界领先 解析:选A 据材料“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和“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说明汉朝的纺织技术非常先进,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故A项正确;依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七) 明清时期(上)

基础知识过关 中国古代史(七)明清时期(上) 1、①明朝建立的时间、皇帝、都城分别是什么?(3分) ②明朝是如何灭亡的?(1分) ③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有哪些?(4分) ④八股取士的表现和负面影响是什么?(4分) 2、①清朝建立时间是什么?(1分)什么时候统一全国?(1分)统一后都城在哪里?(1分) ②雍正时为了强化皇权设置了什么机构?(1分) ③为了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实行什么措施?(1分)有何危害性?(2分) 3、①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是什么?(2分) ②目的是什么?(1分) ③起止时间是什么?(2分) ④最远到达地点在哪里?(1分) ⑤特点、地位是什么?(1分) ⑥影响是什么?(2分)

4、①明朝末年,哪个国家侵占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1分) ②郑成功是在哪一年收复台湾的?(1分) ③应如何评价郑成功?(2分) 5、①清军是在哪一年入台的?(1分)1684年在台湾设置了什么机构管理台湾?(1分)哪一年台湾成为一个行省?(1分) ②台湾府设置的历史作用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①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应天府(南京) ②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明朝皇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朝灭亡。 ③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殿阁大学士,设立内阁;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官民;科举考试采取八股取士 ④表现:考试范围为“四书”“五经”,答题标准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文体格式为八股文。负面影响:扼杀了人民的创造性,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2、①1636年;1644年;北京②军机处③大兴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3、①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造船技术发达,指南针的应用;远洋航海技术进步;航海家郑和的杰出才能。②宣扬国威,加强与国外各国友好往来。③1405-1433年 ④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⑤特点:时间长,规模大,次数多,范围广;地位: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⑥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4、①荷兰②1662年③郑成功成功收复台湾打击了西方侵略势力,维护了祖国统一,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同时,他进一步开发台湾,促进了民族融合,是开发台湾的先驱。 5、①1683年,台湾府,1885年 ②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二、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线索

(一)农业发展线索 1注意五个开始:(1)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我国原始农业开始出现;(2)夏朝时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灌溉技术(3)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4)三国时,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5)南宋时江南经济开始超过北方 2农具的发展 (1)原始社会至夏朝使用石制和木制工具,夏朝时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灌溉技术。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时期铁农具已广泛使用。 (3)封建社会:A.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B.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C.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普遍使用牛耕、马耕;出现犁耕法,赵过发明耧车。D.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E.唐朝:曲辕犁和筒车。3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引进 (1)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河姆渡人学会了种植水稻。半坡人已经掌握了种植粟的技术,还种植蔬菜和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对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西周时包括了后世的大部分农作物 (3)两汉:稻麦种植推广,北方主要农作物冬小麦,也开始种稻;南方普遍种稻,从西域引进了葡萄、苜蓿、胡萝卜、核头,东汉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的种植方法,一年两熟。 (4)北宋:在全国范围调剂农作物品种,粟麦菽豆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北方。茶树栽培进一步扩大。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5)元朝:农作物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西瓜、同蒿开始引种。 (6)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番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清代前期,棉花、苎麻、茶叶、烟草、甘蔗、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南移过程: (1)先秦、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三国时,位于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迁,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3)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南宋时,农业发展,“苏湖熟,天下足”,棉纺织业,造船业得到发展,海外贸易发达,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也转移南方,到元朝时,出现了南粮北调的形式。(5)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南移特征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经济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神农”传说 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3、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耕作方式的演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四、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