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学[第十六章教育与文化]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当代教育学[第十六章教育与文化]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当代教育学[第十六章教育与文化]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六章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关系的一般原理

1.文化概念的演变与文化的构成

(1)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2)文化的构成

①文化特质与文化模式

文化常常可以划.分为“文化特质”的基本单位来考察。一种文化特质可以是一种风俗,也可以是一种行为习惯,或是一种观念。一组相关的文化特质称为“文化模式”。

②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主流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或地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亚文化是指由特定社会群体发明、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稳定和发展既可能起促进作用也可能起破坏作用。

③显形文化与隐形文化

显形文化是指寓于文学、事件和人的行为之中,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身临其境的观察和聆听能够直接描述出来的文化特质或文化式样。隐形文化是指隐含在人们的意识中,只能用抽象和推理的方式概括出来的某个群体或民族所共有的心理倾向或情绪反应方式。

④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又称为观念文化,处于文化体中的核心位置。精神文化的内容十分

广泛,包括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知识系统等,其中价值取向、宗教信仰、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等更具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也更为人们和社会所关注。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分别处于文化体的中间层次和外部层次,是精神文化在社会组织制度和物质形态上的凝聚和体现。

(3)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根据文化的定义,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教育几乎与文化体内所有部分都发生直接联系,任何一种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递和深化,都将影响它存在的质量或缩短它存在的历史长度。

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既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面,又有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过程中变化与发展的一面。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在开始时,来自教育或文化方面的本体运动只产生一些渐变性的影响,当这种渐变积累到超出先前两者关系所划定的界限范围时,就会引起突发性变革,出现新的文化、新的教育和一种新的相互适应关系,从而实现两者在更高水平或更新意义上的和谐一致。

二、学校文化

1.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

正确的办学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包括对教育意义和功能的理解,对人才、质量标准的看法,对师生关系、教学关系的观念等等。

2.使理念成为共同追求

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要,但理念停留在文件上或少数人的头脑中还不能形成学校文化,重要的是要把办学思想和理念转化为教师的共同认识和追求。

要使广大的教师认同先进的办学理念,最重要的是发动教师、组织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活动,在活动中内化为自己的理念。

3.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学校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以教师的发展为本。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

三、教师文化

1.教师的文化类型

教师文化是教师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风气、人际关系、角色特点的总体特征。教师角色的特点和风格是教师文化的集中表现。教师文化不仅是教师个人特点的体现,而且是教师群体、价值取向、教育理念的体现。教师文化从不同角度可以进行不同划分,划分标准不同,所展示的类型也就各异。

(1)根据教师的学生观和管理特点划分

著名教育学者哈格里夫斯把教师在教室中的角色分为三种类型:驯狮型、娱乐型、浪漫型。

①驯狮型。对于驯狮型教师来说,教育是教化学生的进程,而学生则被看作野性的未驯化的“动物”。教师认为对学生有益的事就是“驱使”他们学习。教师是他所教学科的专家,他要维护这门学科的标准并把学生提高到所需的水平。学生的角色就是吸收摆在他面前的知识。纪律必须严格,考试应经常进行。

②娱乐型。娱乐型教师认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最好办法就是使教材有趣味,因而喜欢用精心设计的所谓“发现法”之类的有趣方法进行教学,并常常使用各种音像技术,他用很多时间来巡视教室,看学生是否在按主题专心学习。

③浪漫型。浪漫型教师从另一观点出发,认为学生天生乐意学习,学习是人的本能,教师的角色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学生应能够自由选择他们所希望学习的内容,课程应由学生与教师共同选择,而不是由教师预先设置。教师与学生的关

系必须以信任为基础,分数是靠不住的,因为对学生最为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

(2)根据教师群体的自我发展观划分

根据教师群体的自我发展观,可把教师文化划分为消耗型和发展型。

①消耗型。消耗型教师群体认为,教师之于学生是知之较多者,是道德训导者,教师的职能主要是把自己已知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认识和行为。

②发展型。发展型教师群体能够强烈感受社会的迅速变化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他们将师生关系理解为互动关系,自觉地不断地自我充实和提高,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形成了有组织的或非组织的讨论、研究氛围,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发展自己。

2.教师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领导及行为方式是课堂气氛及师生相互作用模式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不同文化特征和活动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不同。教师文化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分析如下:

(1)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的自我概念与对学生的了解、期望相结合,产生了课堂纪律、组织和内容等,形成了特定的课堂情境。

(2)学生也有其自我概念和对教师的了解,这些因素产生了学生对教师要求和期望的反应。

(3)教师对学生的各种反应进行解释、评价,形成对学生经验性的了解。这种新的了解和认识,可能使教师修改他对学生的某些要求和期望,并能改变教师的自我概念。教师与学生间的这种互动,使得教师对学生的了解逐步加深,学生对教师的了解也逐步加深,双方彼此做出一定的反应。

四、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是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气氛、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

征。

1.学生文化的成因

学生文化的产生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这表现在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由于特定的身心发展的需求,有着一些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也表现在某些学生由于身心方面的显著特征,在其生活经历中会形成不同于其他学生的文化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学生多处于青少年时期,有着自己交往的同年龄的群体,在这种群体中,会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规范等,构成一种与成人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

(3)师生的交互作用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是学校生活中一个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种交往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形式不同,学生的反应也就随之各异。不同的师生互动模式,可以产生不同的社会气氛和不同的行为方式。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学生生活在家庭中,其思想、行为难免打上深深的所属家庭的烙印,他们是带着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走进学校的,并且会在学校中或维持、强化这种特征,或经由群体问的交互作用改变、调整这种特征。

(5)社区的影响

社区作为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一般总会形成与社会生活共同体相应的规范与制度,它使得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习得了社区的文化特征,并把它带到学校中来。

(6)学校外部各文化形态的影响

学校外部除社区文化之外,还受着其他一些文化形态的影响。

2.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3.学生亚文化的类型分析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波拉德对中学女生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学生可以分成界线分明的三类人。第一类可称为“好孩子型”,第二类可称为“玩笑者型”,第三类可称为“坏孩子型”。

(1)“好孩子型”的学生能力中等,不擅长体育,认为自己有一个友好的小团体,她们对教师的态度恭敬,喜爱安静的活动,尽量不惹教师生气,避免惹是生非,所以对较为枯燥无味的学习也能忍受,喜欢秩序井然、按部就班的课堂。

(2)“玩笑者型”的学生学习能力强,愿意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且喜欢体育;她们愿意和教师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但也喜欢与教师开玩笑,当教师所讲的课枯燥乏味时,她们往往想把课堂变得更有意思些,她们的乐趣不外乎在上课时传纸条之类的小把戏,她们的行为很少超出教师的忍耐限度,以免招惹大是大非,她们不愿意在学习上遭受挫折,但对一些爱挑剔的教师和脾气坏的教师也敢于提出批评。

(3)“坏孩子型”学生学习差,行为粗野,她们的伙伴关系不稳固,很多时间都花费在这些事上;她们敢与教师作对,教师稍有批评,她们就受不了;她们总和别的小团体打斗、争夺,对“好孩子型”和“玩笑者型”的学生往往不屑一顾。

这三类学生都有自己的自我概念,并得到同类其他同学的认同与支持。

4.学生文化研究与学校教育

对于学生文化,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代际分析;二是结构分析。研究学生文化的目的,在于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来说,在学生文化这一问题上,需关注到下列几点:

(1)认识自己;

(2)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多种不同的学生文化;

(3)运用文化的观点去诊断和分析;

(4)要认识到生活区域和交往密切的群体对学生文化的重要性;

(5)不要轻易地试图去系统地改变学生文化,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文化是可以改变的;

(6)在与边缘群体相互作用时,注意运用文化的观点。

五、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师生双方互动的产物。狭义的课程文化主要指教材文化;广义的课程文化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一切经验的过程。

1.课程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

课程文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所定社会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二是指课程在设置结构、内容安排、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2.课程文化的批判与重建

(1)对课程文化的批判

对课程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主流中心课程”的批评。认为这种课程是以占主导地位的民族(优势民族)的经验、文化、历史、观点等为中心设置的课程,忽略了其他民族、种族、

宗教等族群。

②对兼顾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的课程的批判。认为如果课程总是试图去兼顾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那么,教科书中有关社会问题的内容,做得最好,是支持不同集团的价值;做得最差,是把各集团的价值加以折中、调和。如果将政治、历史论争中的一些重要方面剔除在外或加以削减,则会造成在有些情况下教科书内容的不真实、不完整,并显得呆板、乏味、表面化。

③对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材料的批判。认为这些材料经常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萨德克概括了教学材料中6种形式的偏见:视而不见;成见;选择与失衡;失实;片断与孤立;语言。

(2)课程文化的重建

在多元文化社会中,课程同样面临着选择的问题,且由于文化积累至今已比任何一个时代都丰富得多、复杂,导多,对课程的文化选择要求更为严格。既维持社会成员思想行为的一致性,又增进各群体问的相互尊重和了解,就成了课程面临的“两难选择”。

3.课程中的性别文化

课程文化中的性别偏见由来已久,直接投射社会文化的意见和主旨,对学生性别的认同和归属影响甚大。

当代教育学题库1 教育与教育学教学提纲

当代教育学题库1教育与教育学

精品文档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一、填空题: 1.教育是,是的基本途径。 2. 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 3.从形式上看,教育经历了从到形式化教育再到的过程。 4.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的典型表征。 5.从世界范围说,现代教育制度始于18、19世纪国家的义务教育。 6.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延长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7. 、、、和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8.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和增加新的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9.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10. 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11. 和被看作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12.捷克教育家写出了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13.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写成的。 14.德国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 15.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的人是。 16. 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17.主张“有教无类”的是,提出“教学相长”的是。 18.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9.教育学是一门以和为研究对象,探索的科学。 二、选择题: 1. 18世纪80年代实行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2. 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期自然,便是最好的,这一主张是 提出的。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018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

目录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5 第1节教育的发展5 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6 第二章当代世界教育7 第1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 7 第2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 8 第3节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8 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9 第1节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9 第2节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 9 第3节我国的教育目的9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0 第1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10 第2节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11 第3节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11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12 第1节教师12 第2节学生13 第3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13 第六章当代学习理论14 第1节学习理论的一般原理 14 第2节学习的心理条件15 第3节知识与技能的学习15 第4节学生的学习差异16 第5节学习理论的最新进展——多元智力理论16 第七章当代课程理论17 第1节课程理论的发展17 第2节课程结构18 第3节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19 第4节我国当代课程改革19 第八章当代教学理论20 第1节教学与教学理论20 第2节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21 第3节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21 第4节认知教学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22第5节情感教学理论22 第6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23

第九章当代教学策略23 第1节教学策略概述23 第2节教学设计策略23 第三节教学实施策略24 第四节教学反思策略25 第十章当代学校德育25 第1节道德、品德与教育25 第2节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实施德育的两大途径)26第3节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26 第4节体谅模式(英国麦克费尔首创)26 第十一章当代教育评价27 第1节教育评价的一般理论 27 第2节学生评价28 第3节教师评价29 第4节学校办学水平评价29 第十二章当代学校管理29 第1节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30 第2节教师管理30 第3节班级管理31 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31 第1节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31 第2节教育的经济价值32 第3节教育资源的利用33 第十四章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34 第1节教育民主与政治民主 34 第2节教育平等与教育民主化34 第3节教育制度与教育平等 35 第4节受教育权的确认和保障35 第5节中国教育的民主化35 第十五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36 第1节教育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作用36 第2节教育中的科学成分36 第3节新科技革命与教育37 第十六章教育与文化37 第1节教育与文化关系的一般原理37 第2节学校文化37 第3节教师文化37 第4节学生文化38 第5节班级文化38

《当代教育学》出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1、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 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4页)( B ) 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4页) 名词: 1、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4页)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简答: 1、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1页)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 教育秩序。(25页)( A ) 3、错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35页) 名词: 1、教育发展:是教育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涵摄数量、质量、效益的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30页) 2、双轨制:19~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为贵族及资产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互不沟通的两个学校系统。(31页) 3、单轨制:即20世纪后期形成的统一的、具有多样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单一学校系统。(31页) 4、正规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31页) 5、非正规教育: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的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31页) 6、非正式教育:是指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积累的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和见识的无组织、无系统的终身过程。(31页) 7、教育平等:个体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历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别、种族、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状态、社会地位等所导致的对不

当代教育学[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 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 1.人力资本理论 (1)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 人力资本理论能创立来自于经济学家对现代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深入。传统西方经济学把土地、劳动、资本看做生产的三个要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家从对经济增长中生产要素组合比例的分析中发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外还有其他因素。有学者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即归结为人力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结果。 (2)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涵义 ①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是人的资本的形态。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之源泉,并且和物质资本相比,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更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②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迁移和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会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或精神收益。 ③人力资本理沦的基本观点 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此外,贝克尔、丹尼森、闵塞、布劳格、萨卡罗普洛斯等都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如下: 第一,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人口质量,增强人口 素质。 第二,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 第三,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第四,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因此,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要追加教育投资总量。 第五,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基本上同物力形态投资收益率的测算相同。其基本公式为:收益/成本=收益率。 2.筛选理论 (1)筛选理论的产生 筛选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在伯格等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过程中形成的。 (2)筛选理论的基本思想 筛选理论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一种标识个人能力的工具,它揭示了已内含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一个人固有的生产力,从而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的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既是求职者表达个人能力的信号,又是雇主鉴定求职能力的装置。 筛选理论是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它承认教育与工资的正相关,指出这种正相关是通过筛选作用而实现的。但认为教育只反映了个人的能力,并没有增加个人的能力。由于这种理论强调教育文凭的重要性,故它亦被称为“文凭理论”。

《教育学》复习重点总结

目录 《教育学》 (1) 一、选择题 (1) 二、填空题 (3) 三、名词解释 (4) 四、论述题 (6) 五、案例分析 (9)

《教育学》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 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 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 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 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 《雄辩术原理》)。比较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 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全面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 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 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 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 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 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 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育学》。杨贤江的《新教

当代教育学

当代教育学 一、填空 1.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3.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和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可以被看作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5.20世纪70年代受经济滞胀和教育悲观主义的双重影响,教育扩张速度有所放慢,教育发展的重点转向提高质量。 6.20世纪80年代是教育改革和新增长的时代,各国普遍致力于建立灵活、多样的教育体制,追求具有高质量、高效益的教育系统。 7.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高科技蓬勃发展的90年代,实行教育多样化,追求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统一成了教育的新的理想。 8.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9.学生是指具有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个体,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作为学校教育的对象,他们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素质的个体,教育者必须承认并尊重这一事实,满足学生受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10、青少年学生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是权利的主体,依法享有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和安全的权利。 11、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其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和质的变化。 12、师生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师生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 13、技能学习一般经历分解模仿、整体掌握和协调熟练三个基本阶段,指导、练习和反馈在技能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14、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15、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6、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 17、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是民主问题,是关于政治上的民主权利在教育领域扩展与延伸的问题。 18、课程改革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课程论侧重研究教学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学。 19、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订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 20、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包括问题情境、指导尝试、变式训练、系统归纳、反馈调节等五个环节。 21、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有:诊断教育情况、改进教育效果、区分教育水准、激励教育热情和引导教育改进。 22、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功能并不是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而是造成人的不同个性品质,与现存社会经济结构和等级秩序相适应。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答: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2.教育功能的类型? 答: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4,多维度的复合分类5, 3.教育的个体功能? 答: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4.教育对文化发展的正向空能 答:1.教育文化的保存功能。2. 教育文化的选择功能。3. 教育文化的融合功能。 4. 教育文化的创造功能. 5.教育目的的定义 答: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6.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任何社会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目的才得以定向的。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一定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根据自身或人的发展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边达到其自身发展的目的。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据指导原则,而且也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 7.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答:1,社会的依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理性与有限理性问题2,人的依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人的需要。 8.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答:1,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2,学生方面,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3,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与课堂的组织环境。 9.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答: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6,相互影响。 10.教育专业化的特点及内容 答: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通过专业训练和终生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当代教育学题库4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填空 1.教育功能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教育促进功能与教育促进功能。 2.现代教育学将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即、、。 3.在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中,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对个体发展其一定的促进或制约作用。 4.马克思主义者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并结合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提出了学说,即主张让每一个人的个性都得到的发展,并把它作为人们共同追求的一项根本的教育目标。 5.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6.个体发展既是现实地展开,又具有无限的。 7.个体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先天脚尖和外部环境作用,而是与相互作用的结果。 8.在内在与外部条件大致相似的条件下,的发挥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意义。 9.素质可以分为:先天的,后天的,先天与后天结合的。 10.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 11.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即与。 12.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为培养学生的、、。 13.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 14. 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表现在:教育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发挥人的力量,。 二、选择 1.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是。 A发展人的能力B发展人的脑力C发展人的个性 D发展人的共性E发展人的价值 2.“狼孩”的事例说明,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 A不起决定作用B起决定作用C不起作用 D决定人的发展方向E促进社会的发展 3. 在内在与外部条件大致相似的条件下,的发挥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意义。 A遗传B社会环境C教育

D人文环境E个体主观能动性 4.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表现在。 A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B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C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D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E教育即促进人的主体意识 5.教育发展人的个性表现在。 A促进人的潜能发挥B促进人的个体价值实现C促进人个体特征发展D促进人的价值实现E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发展 6.素质教育可以分为。 A身体素质教育B心理素质教育C社会素质教育 D个性素质教育E发展素质教育 7.对于孩子的发展民间有“三翻六坐七挠八爬”的说法,这体现了个体发展的。A顺序性和阶段性B社会性和历史性C个别差异性 D潜在性E价值性和发展性 三、名词 1.个体发展 2.素质 四、辨析 1.个体的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和不同的发展重点。 2.全面教育就是均衡教育,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样的教育。 3.个体发展是主客观因素统一作用的结果。 4.个体发展总体上经历的顺序和阶段是不均衡的。 5.素质教育根本目的有两个层次,其中成才是做人的基础。 6.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相同的。 7.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或落实。 五、简答 1.个体发展有哪些特征? 2.为什么说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简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任务。 4.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表现在哪些方面? 5.简述素质教育的涵义及层次。 6.简述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 教育与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 1.人力资本理论受到哪些理论的挑战? 答: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显现出了很多问题。之后,又逐渐涌现出了很多对其形成挑战的理论,主要有: (1)筛选理论 筛选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在伯格等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过程中形成的。筛选理论是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筛选理论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一种标识个人能力的工具,它揭示了已内含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一个人固有的生产力,从而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的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既是求职者表达个人能力的信号,又是雇主鉴定求职能力的装置。 (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皮奥雷、多林格、戈登等。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采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指出劳动力市场由于种种制度性力量的影响而被划分为不同的部分。他们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大公司、大企业的工作,次要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小企业、小公司的工作。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提高个人的知识技能,而在于它是决定个人是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工作。该理论在其最简单形式上以“二元论”著称,故又被称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3)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在西方,其创始人是鲍尔斯和金蒂斯。社会化理论是一种探讨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理论,它从教育的功能和结构方面来分析教育维持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功能。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源于它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比教育提高知识技能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由于资本主义结构的等级化、分工化,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个性特征。教育的根本功能并不是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而是造成人的不同个性品质,与现存社会经济结构和等级秩序相适应。 总之,这三个理论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对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了挑战,逐渐促进了有关理论的发展和进步。 2.从一般意义上论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答: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引起一切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同样也是影响教育发展变革的决定因素。同样,教育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保证。办教育需要一定的投入,包括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保证。经济的发展也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激发了人们进一步接受教育的动机。 ②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与经济发展的水平有直接关系,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教育培养的各种规格、类型的劳动力的数量,制约着教育普及的程度。

当代教育学复习资料

当代教育学 选择: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因改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了当时被认为是具有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增长出现了若干新特点,即增速快、总量大、城市化进程快、流动性强。人口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教育发展的黄金年代,其突出标志由三个,即教育先行、教育内涵发生变化、教育高速发展。 20世纪60年代大、中学生人数激增是发达国家这个时期的显著特征。新增长时期,高等教育逐渐成为发展的重点。 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规模迅速增长、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内涵逐渐扩大、不平等严重存在。 多样性模式是指有不同入学条件的学生进入不同的高教机构或课程项目,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 教育机会的平等有三重含义:个体起点的平等、过程的平等、目标的平等。

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1953年2月7日毛泽东在政协一届四次会议的闭幕式上,提出了今后三大任务:加强抗美援朝的斗争、学习苏联、在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反对官僚主义。 建国初我国学习苏联的主要形式:大量引进苏联的教学大纲、教科书; 根据苏联的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 各院校邀请苏联专家讲学、参加学校管理; 仿照苏联的学校管理模式。 1978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两种办学形式。 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素质可分为三类:先天的自然素质、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素质、后天的社会素质。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 教师专业训练内容: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质。 专业意识:从业、敬业、乐业。 专业态度:鞠躬尽瘁、甘为人梯、倾心相爱、诲人不倦、精诚合作、协同施教、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专业品质:具有广泛兴趣、与学生打成一片、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客观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具有创新精神、 善于接受新事物。 教师为有效的把自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知识,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有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

当代教育学读后感

《当代教育学》读后感 阅读完《当代教育学》一书后,我从中受益匪浅,给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启发,真正觉得如果老师把认真准备的课堂付诸实施,把所学到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理论成功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真正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与学习风格,注重学生的道德、品德与德育,这样才能迅速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真正做到实现21世纪的教育理想。 一、课堂目标要明确。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所说的,教学是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来武装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组织学生积极活动,以实现教育目标。那么我们老师怎样才能做到呢? 上课前我觉得作为老师首先要明白一堂课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学生应该有怎样的态度,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活动都应该围绕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展开、进行,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学习的规律从而达到学生巩固知识的目的;老师上课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能力、兴趣、努力程度、学习方法以及行为倾向等等,对学生因材施教,把对优等生的培养与对后进生的帮助有机结合,使每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起来,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课堂重点要突出。 课堂教学内容一直是学校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中国式教育强调的是以书本知识为主、以讲授间接经验为主、课程的规范程度较高,习惯以教科书为课程的范本。那么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不能对所有任务和所有内容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对细枝末节的知识有时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有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说,而对书本中的重点知识、概念和原理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教学,对重点要尽量引导学生弄懂、弄清、熟练掌握,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三、课堂内容要正确。

教育学简答题题及答案

1.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a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领域从微观到宏观,从教育内部到外部关系,从基础到高等教育,从正规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到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 b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赫时代教育学基础是哲学和心理学,当代包括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就研究角度有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角度研究,还有介于两者,就教育学研究的层次出现基础、应用、咨询、开发研究); c教育学发生细密的分化,形成初步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随着b,教育学发生快速学科分化,组成部分发展独立学科,同时出现子学科、边缘学科);d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研究者关心教育实践中到底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和如何解决.与此同时,实践的发展日益呼唤教育理论指导,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 e教育学加强对自身反思,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即关于教育学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 2.什么是教育功能教育功能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决定了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所以,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由教育活动内容结构决定)和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正向功能(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和负向功能(阻碍…的消极…) (3)(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和隐性功能(非预期且具较大隐藏性功能) (4)(4)多维度的复合分类(柴野昌山:a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显、隐性正向,显、隐性负向功能;b把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划分:对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对…的负向功能) 3.教育有哪些个体功能每个功能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 教育个体功能有:a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b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c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转变为现实特征的过程。教育就是通过对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全面地发展。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粗寂寞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4.什么是教育目的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教育目的是根据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的需要提出的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育目的即教育意

(整理)当代教育学复习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一、填空题: 1.教育是,是的基本途径。 2. 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 3.从形式上看,教育经历了从到形式化教育再到的过程。 4.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的典型表征。 5.从世界范围说,现代教育制度始于18、19世纪国家的义务教育。 6.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延长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7. 、、、和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8.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和增加新的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9.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10. 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11. 和被看作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12.捷克教育家写出了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13.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写成的。 14.德国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 15.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的人是。 16. 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17.主张“有教无类”的是,提出“教学相长”的是。 18.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9.教育学是一门以和为研究对象,探索的科学。 二、选择题: 1. 18世纪80年代实行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国家是。 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 2. 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期自然,便是最好的,这一主张是提出的。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 3. 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是哪一位教育家的观点。 A孔子B荀子 C 孟子D朱熹 4. 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是。 A《学记》B《大学》C《师说》D《金言》 5.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 A《政治学》B《理想国》C《雄辩术原理》D《金言》

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

答: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出现了许多平行性分支学科和交叉性分支学科,构成了以普通教育学为基础,以分支学科为支持的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出现了许多影响广泛并对教育实践产生重大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如主要有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1)学者关心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为教育实践都提供理论支持,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实效性,(2)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反思,他们通过行动研究,将教育经验升华为教育理论,并在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教育理论。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答:1、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想获得个人发展,取得组织的成功,赢得国家的强大,归根到底要靠人的素质,而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教育。(2)实施素质教育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师生观。2、要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行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这是由政府行为的性质、作用和政府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决定的。(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3、要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1)改革内部管理机制。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2)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校长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3)改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素质教育的几个误区。 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和发展的基础,每个学生只有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教育,才算是接受了好的教育,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各级各类人才,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得到就有的发展,社会也得不同层次的人才。因此,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2、素质教育是就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这决定了一方面学生必须学习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还应该学习选修课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独特的个性。 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学生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学生真正的愉快来自于通过刻苦的努力而带来成功之后的快乐,学生真正的负担是不情愿的学习任务。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4、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这是对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因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的人,因而是具有主动发展意识的人,素质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这种观点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决定了教师首先 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塑造都、 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 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5、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 课。 这是对素质教育的形式化的误解。素质教育是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的形势下的体现,因而 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 面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 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 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就决定 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6、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 制考试。 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 没有错,要说错的话,就是应试教育中使用者 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 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 展的手段之一。 7、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这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整天打打闹闹、蹦蹦跳 跳、整天快快乐乐、随心所欲,必然会影响升 学率。这种观点的形成在于对素质教育内涵的 误解。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 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其次真正的素 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 学地学习、刻苦地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这 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 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 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 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试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答: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 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它是旨 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的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 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 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 但创新能力决不仅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 组和运用,表现为新技术的发明及新思想的产 生,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 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 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 境的应变能力。(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 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 所在。面对多样的、多变的世界,任何一个人、 一种职业、一个社会都缺少不了创新能力。对 教育来说,培养创新能力不是一般性的要求, 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 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试教育不仅 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牺牲多数学生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应试教育忽视甚至是扼杀学生的 创新能力。因此,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3)重视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传统教育的根 本区别之所在。在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 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 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 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 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 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 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形 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 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 养和发展。 论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过程的 机会均等。 答:材料所揭示的问题是学校教学中的一个难 题,大家都能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是 教育机会均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教师都 能意识到应努力为班内所有学生提供机会均 等的学习机会,然而在实践中却难以做到。(1) 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它的优点是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提 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能 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班级授课制也 有明显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既定的制 度、规范、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难以适应教学内 容、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的变化,不利于学生 的独立探索和自主学习;尤其突出的缺点是难 以因材施教,因为其他教学面向全班学生,难 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 形成和特长发展。(2)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教学 和个别指导等形式来弥补班级授课制的缺陷。 ①缩小班级规模,实行小班教学,使学生会得 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实现课堂教学公平②压缩 集体教学时间,重视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照成 学生的个体差异③增添辅导老师,增加师生互 动的机会④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实施同伴互助 如按能力与兴趣分组,各组间公平竞赛合理比 较,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等等。(3)总之,在 班级授课制的现状下,教师要尽可能地使教学 更符合每个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促进教学 过程的机会均等,实现因材施教。 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答: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美育、体 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五育”的相对独立 性。“五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各育都有自 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1)德育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 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2)智育是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 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3)体育是使学 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 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 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4)美育是使学 生掌握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 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 教育。(5)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 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 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五育”之间的联系。“五育”的联系表现在,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 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德 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灵魂与统帅作用。德育 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 的道德品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2)智 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智 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 能,发展能力。它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 智力支持。(3)体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基础作 用。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体质,发展运动技 能。体育可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质和充沛的 精力,也可以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 品德,还可以塑造健美体态和美好心灵。体育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4)美育在全面 发展中起着动力作用。养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丰 富学生精神世界,形成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 美、创造美的能力。养育使学生在求真、向善、 至美的过程中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5)劳动 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形成劳动情感、 态度和习惯,掌握基本生产技术和技能。劳动 技术教育实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它 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 和桥梁。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1、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 五种要素: ①学生:群体差异、个体差异 ②教师: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 ③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⑤教学环境:物质环境(照明等)、社会环境三种过 程: ①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 习的条件、实质、动机等 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 ③评价与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佃03年美国心理学家嗓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3)了解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特点的方法。 观察者必须做到: ①明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 ②在客观的(自然的)情境中进行观察。 ③对被试的外部条件、身体变化、表情动作做详细的记录。 ④正确地说明和理解被试的各种外显行为和对他们的心理活动做出确切的、科学的解释。 2、调查法: 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现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 常见调查方式: (1)问卷调查法 概念:使用由问题构成的调查表向被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 (2)访谈法 概念:访谈法是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的方法 3、实验法:

研究者(主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事先拟定周密的设计,把与研究无关的因素控制起来,让被试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引发出某种行为,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室实验:是在心理实验室里使用仪器设备进行的有控制的观察。它可以提供精确的实验结果。常用于对感知、记忆、思维、动作和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 自然实验:是在被试者的原有环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观察。 第二章 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p31) 基本概念: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心理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建构过程,是积极适应环境,是内部结构的积极建构过程认知结构发展:图式一不平衡一不断达到平衡;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