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

定量方法的基本知识与扩展应用-1

原创:金属元素

第一章绪论

在我们日常的色谱分析定量中,根据标准样品在色谱定量过程中的使用情况,可以分为外标法、内标法、归一化法三大类。而在实际应用中对于一些特殊样品的分析,可能综合使用其中的二种或三种,形成更复杂的定量方法,如内加法等,较正因子归一化法等等。本文旨在通过对于日常的定量方法的综合讲述,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于方法进行扩展,变形,而更加有利于我们快速、准确的分析。如果能很好的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那么对于我们日常分析是非常的有帮助的,有时找到合适的分析定量方法会使们的的工作变得更轻松,更科学,更快捷。熟悉NBA的人都会知道,打球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把打篮球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在NBA确实有人做到了。其实我们也完全可以把分析工作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来做,把分析过程看作是在雕刻一件艺术品,那我们的工作做起来是非常的有感觉了!当然这也需要有良好的基础。

第二章基础定量方法综述

第一节:色谱定量计算的依据

色谱法进行定量计算时,样品中组分的含量C与面积A都必须符合线性关系,即C=KA的关系。根据检测器响应机理和塔板理论,峰面积都应该满足此关系。

第二节:基本概念

1.绝对校正因子gi的计算

gi=ms/Ai

式中ms是标准样品中组分i的含量,Ai是标准样品谱图中组分i的峰面积。

绝对较正因子是最基本的概念,当然它只是个人为的规定或定义,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把质量与面积进行反比也不会影响我们的计算,但为方便掌握其它的定量分

析方法,我们初步还是要按统一的一种方式进行记忆,这样能便于理解与扩展应用。

2.相对校正因子Gi

相对校正因子是某组分的绝对校正因子与标准物质绝对校正因子的商。计算公式如下:

Gi=gi/gs

式中gi是组分i的绝对校正因子,gs是标准物质的绝对校正因子。

对同一类型的不同检测器来说,在组分i和s相同的情况下,相对校正因子是基本一致的。它只和检测器的性能、待测组分的性质、标准物质的性质、载气的性质相关,与操作条件无关。也就是说基本上可是认为相对校正因子Gi是一个常数。相对校正因子在好多相关文献上可以查到,在无法找到所有组分标准样品的时候,可以参考使用。但是由于不同检测器的性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相对校正因子最好在使用的色谱上单独测定。

事实上,要测定样品中所有组分的绝对校正因子很复杂,难以找到所有的标准物质并一一进行测定。考虑到相对校正因子很容易获得,通过测定一个标准组分并得到其绝对校正因子后,可以用文献值推算出其它组分的绝对校正因子,因此相对校正因子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三节:归一化法

归一化法有时候也被称为百分法(percent),不需要标准物质帮助来进行定量。它直接通过峰面积或者峰高进行归一化计算从而得到待测组分的含量。其特点是不需要标准物,只需要一次进样即可完成分析。

归一化法兼具内标和外标两种方法的优点,不需要精确控制进样量,也不需要样品的前处理;缺点在于要求样品中所有组分都出峰,并且在检测器的响应程度相同,即各组分的绝对校正因子都相等。归一化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mi=AI/ (A1+A2+。。。An )* 100%

当各个组分的绝对校正因子不同时,可以采用带校正因子的面积归一化法来计算。事实上,很多时候样品中各组分的绝对校正因子并不相同。为了消除检测器

对不同组分响应程度的差异,通过用校正因子对不同组分峰面积进行修正后,再进行归一化计算。、

与面积归一化法的区别在于用绝对校正因子修正了每一个组分的面积,然后再进行归一化。注意,由于分子分母同时都有校正因子,因此这里也可以使用统一标准下的相对校正因子,这些数据很容易从文献得到。

当样品中不出峰的部分的总量X通过其他方法已经被测定时,可以采用部分归一化来测定剩余组分

第四节外标法

用待测组分的纯品作对照物质,以对照物质和样品中待测组分的响应信号相比较进行定量的方法称为外标法。此法可分为工作曲线法及外标一点法等。工作曲线法是用对照物质配制一系列浓度的对照品溶液确定工作曲线,求出斜率、截距。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准确进样与对照品溶液相同体积的样品溶液,根据待测组分的信号,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其浓度,或用回归方程计算,工作曲线法也可以用外标二点法代替。通常截距应为零,若不等于零说明存在系统误差。工作曲线的截距为零时,可用外标一点法(直接比较法)定量。

外标一点法是用一种浓度的对照品溶液对比测定样品溶液中i组分的含量。将对照品溶液与样品溶液在相同条件下多次进样,测得峰面积的平均值,用下式计算样品中i组分的量:

W=A(W)/(A)

式中W与A分别代表在样品溶液 0 进样体积中所含i组分的重量及相应的峰面积。(W)及

(A) 分别代表在对照品溶液进样体积中含纯品i组分的重量及相应峰面积。外标法方法简便,不需用校正因子,不需要前处理,不论样品中其他组分是否出峰,均可对待测组分定量。但此法的准确性受进样重复性和实验条件稳定性的影响。此外,为了降低外标一点法的实验误差,应尽量使配制的对照品溶液的浓度与样品中组分的浓度相近。外标法 external standard method 色谱分析中的一种定量方法,它不是把标准物质加入到被测样品中,而是在与被测样品相同的色谱条件下单独测定,把得到的色谱峰面积与被测组分的色谱峰面积进行比较求得

被测组分的含量。外标物与被测组分同为一种物质但要求它有一定的纯度,分析时外标物的浓度应与被测物浓度相接近,以利于定量分析的准确性。当能够精确进样量的时候,通常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

第五节:内标法

选择适宜的物质作为预测组分的参比物,定量加到样品中去,依据欲测定组分和参比物在检测器上的响应值(峰面积或峰高)之比和参比物加入量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叫内标法。特点是标准物质和未知样品同时进样,一次进样。内标法的优点在于不需要精确控制进样量,由进样量不同造成的误差不会带到结果中。缺陷在于内标物很难寻找,而且分析操作前需要较多的处理过程,操作复杂,并可能带来误差。一个合适的内标物应该满足以下要求:能够和待测样品互溶;出峰位置不和样品中的组分重叠;易于做到加入浓度与待测组分浓度接近;不与待测物反应;谱图上内标物的峰和待测组分的峰接近。

式中, Ai,As分别为待测组分和内标物的峰面积; Ws,W分别为内标物和样品的质量;Gwi/s是待测组分对于内标物的相对质量校正因子(此值可自行测定,测定要求不高时也可以由文献中待测组分和内标物组分对苯的相对质量校正因子换算求出)。

定量方法的基本知识与扩展应用-2

原创:金属元素

第六节:内加法

在无法找到样品中没有的合适的组分作为内标物时,可以采用内加法。在分析溶液类型的样品时,如果无法找到空白溶剂,也可以采用内加法。内加法也经常被称为标准加入法。

内加法需要除了和内标法一样进行一份添加样品的处理和分析外,还需要对原始样品进行分析,并根据两次分析结果计算得到待测组分含量。和内标法一样,内加法对进样量并不敏感,不同之处在于至少需要两次分析。下面我们用一个实际应用的例子来说明内加法是如何工作的:

举例如下:在分析某混合芳烃样品时,测得样品中苯的面积为1100,甲苯的面积为2000,(其它组分面积略)。精确称取40.00g该样品,加入0.40g甲苯后混合均匀,在同一色谱仪上进混合后样品测到苯的面积为1200,甲苯的面积为2400,试计算甲苯的含量。

分析:本题的分析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内加法操作,其中内加物为甲苯,待测组分为甲苯和苯。解:1. 由于进样量并不准确,因此两次分析的谱图很难直接进行对比。为了取得可以对比的一致性,我们通过数字计算调整两次分析苯的峰面积相等。此时由于两次分析苯峰面积相等,因此可以断定两次分析待测样品的进样量是相等的。需要注意的是:此时两次分析的总的进样量并不相等,添加后样品比原始样品调整后的进样量中,多了添加的内标物的量。

调整可以用原始样品谱图为依据,也可以用添加后样品谱图为依据。但是通常采用原始样品作为依据以便计算最终结果时比较简单。注意:选用的依据不同,中间计算结果会产生差异,但不会影响最终结果。依据的谱图一旦选定,计算就应该围绕此依据进行。

在以原始样品谱图为依据的情况下,调整添加后样品谱图中甲苯的峰面积如下:

对比两次分析,甲苯的面积增加为2200-2000=200。在两次分析待测样品量相同的情况下,内加物面积的增加来自于内加量。也就是说,由于内加物的加入,导致了内加物峰面积的增加。因此内加物的加入量与峰面积的增加量符合外标法的线性关系。

为此,计算混合样品中内加物的加入量,也就是甲苯相对于原进样量下浓度的增加量值:

据此可以计算得到在以原始样品谱图为依据的条件下甲苯的绝对校正因子g:

此时,可以根据外标法,以原始样品谱图为依据,计算得到甲苯的含量为

答:此样品中甲苯的含量为10%。

另:通过相对校正因子,容易得到苯的校正因子并计算得到苯的含量。

第三章:各方法的优缺点对比

1、外标法是所有定量方法的基础。在可以精确进样量的情况下,通常都采用外标法。比如如果我们有已知含量的标准品,象ARDRICH的标准品,那我们以此为标准进行外标定量的话,那基本就可以确定每一批产品的准确含量。

2、归一化法不要求精确进样量,但要求所有组分都必须出峰,或者所有出峰组分的总含量已知。有些时候虽然能够精确进样量,但所有组分都出峰的情况下,也使用归一化法。因为此时归一化法相当于外标法定量后,对总量进行归一化误差修正。这种情况下,有时我们对于检测器的选择会有一定的要求.

3、内标法是无法精确进样量、不是所有组分都出峰的情况下,解决定量的办法。相对而言,操作和计算都很复杂。内标法的关键是要能够找到合适的内标物。内标法的称量误差,应小于色谱正常定量分析误差。但随着我们的仪器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精确,用内标的方法越来越少!

4、再无法找到合适内标物的无奈情况下,可以使用内加法。内加法操作复杂,计算繁琐,不是一种常用的定量方法。

第四章实际应用中的定量方法扩展使用

在实际的应用中,受实际情况的限制,我们一般都不会完全的按照理论来进行操作。比如我们拥有自动进样器,进样准不准确的问题不再是问题,我们更在乎的是分析的速度,可以降低准确度,又或者我们想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等等,这些问题会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要求不同及受现有条件限而也会选择不同的方法分析,

哪怕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下面就一些具体的情况介绍一些综合运用分析定量方法,也是对常规定量方法的扩展使用。

我们知道了以上的种种定量方法的优缺点后,就能够跟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了。下面进行几种实例加以说明。

1,如果我们进行的是自动进样的话,那显然,进样应该是很容易准确的。

但实际情况也不尽然,本人就曾做过一些实验,发现如果进行了长时间的手动进样的训练后,用手进样的准确度也不次于自动进样的,只是由于有自动进样器的存在,为省力,方便我们就直接用它来进行进样,时间一长,我们便更加的手生,进样越来越差,而最终就完全依赖自动进样了。不过综合来说,自动进样器的准确度还是非常不错的,做外标来说应该是首选了。至于内标就更没什么问题了。而现在自动进样器已基本是主流进样方式。从而内标由于配样麻烦,内标物选择费力等原因而使得这种方法应用越来越少了。而内加法和我们日常做的加标回收率有些相似。

2,无论如何,归一化方法由于其最为方便,是我们日常分析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但用这样的方法就我们一般常用的液相的UV检测器和气相的FID 检测器来说,很多的无机盐和水是不出峰的,有时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误差。但我们如果做以下工作后就会使得我们的误差变的很小了。UV来说,我们可以先用DAD检测器,进行波长的优化选择,这样使得出来的峰响应值尽量的接近,误差小了很多,同时我们还可以进行较正因子归一化,那这样的方法一但定下来,那这些峰的相对误差就基本不会存在了。但为了方便起见,就算做最简单的归一化,产生的误差我们也能接受的,这也是我们在多数的中控分析中多先择归一化的原因。当然如果做为最终的产品分析如果只靠简单的归一化,那误差还是大了些。但我们可以通过进行水份测定,和残渣的测定,把不出峰的物质进行基本测定,那就把这种误差降的更低了。当然了,如果我们仔细的研究就会发现,我们多数的反应液中,在进行简单的处理后,其实在里面存在的也多数为我们目标物的原料,或是它的异构和同系物。而这类物质本身和产品相比无论在UV还在FID

这两种检测器来说响应值都是很接进的,也正因为如此,归一化方法久不衰,我们使用起来也乐此不疲,直到今天也仍然是最为广泛的使用。

3,有时我们进行研发过程中,可能选择多条路线,而本身我们研发过程讲求一个效率,工艺本身是全新的,要求我们的分析方法不但要相对准确的监控到反应情况,更要求快速得出分析结果,这时归一化更是我们的首选,不但分析的结果迅速,更容易监控到有无其它的副反应发生。而对于我们所说的归一化对于HPLC来说还有等度和梯度之分。其实我们经过分析就能发现一些选择的因素来。比如我们如果只进行的是原料,产物和杂质的分析的话,那分离应该是比较重要的。所以来说,我们必须进行梯度分析,梯度的好处有很多,梯度洗脱的优点:1.缩短分析周期;2.提高分离能力;3.峰型得到改善,减少拖尾;4.增加灵敏度,5,减少柱子及系统残留等。其实我们在一些现代的文献和国外的一些分析方法也能看出来,一般的归一化都是用梯度做的,同时我们在进行方法开发的时候,为了让更多的物质出峰,我们一般会进行低波长分析,这可以从紫外基础知识中也能得到这样的结论,这样能让我们监控更多的峰。而等度的应用与它不同,由于等度恰好有使仪器处于最稳定状态,前后进样不需等待系统平衡等优点,做内标和外标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但这样来说我们就必须选择高一些的波长,以屏蔽更多的杂质的干扰,这也是我们常见于,一些标准的分析方法往往归一化方法和外标的方法波长不同的原因所在。当然,就等度与梯度来说和我们常见的气相色谱中的恒温与程升在原理上是完全相同的,这里不再多说。

4,外标与内标固然准度是很高的,但由于每次进样时都要在之前进标样的分析,这个对于我们从事分析的人来说有时是非常的讨厌的,因为每次还要配标样,同时也要进标样,很麻烦的。在这里我们还可以进行一种变形的归一化与内标法结合使用的方法。我们可以选择一种在工艺中和目标物类似结构的容易除去的物质做为内标物,在反应过程中加入到反应液中,这样每次做分析的时候,由于我们的内标物的量是已知的,那我们只要进一针归一化,就可以从目标物与我们加入的内标物的比值就能基本判断出我们的反应情况。这样做的结果不但非常快捷同时准确度也是很高的,这在我们研发过程中应用于分析时是较为常见的。但有时我们难找到这样的物质,由于很难除掉我们加入的这个内标物而最终影响我们的反应或者由

于其它原因,而放弃这样的方案,在这里还有一种好的办法就是我们先

选择一种不与反应液里的物质反应的,但同时又比较稳定的内标物,我们先准确称量,再定容到大一些容量瓶里,在每次分析之前,我们可以称量一定量的反应液然后移取一定体积的内标物加入到反应液里,摇匀就可进样。这也相当于内标法与归一化法的结合吧。有时这样做也非常的有效。

5,还有一种外标与归一化的配合使用也非常有效。比如说我们做一些最终产品。含量可能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八,但同时由于里面还有一些杂质,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准确定量。首先我们找到主成分的标

样,对其进行外标定量,而其它的杂质,我们经过定性可以基本确定是什么物质,或者说是哪类的物质,由于相同类的物质的响应值是接近的,所以我们可以用主成分分标榜校正主成分,而用一种杂质标样校正所有同类的杂质。然后进行综合归一化,这样出的分析结果就比只做一般的归一化来说要准确的多了,这样的方法在国外的一些分析方法中也经常的用到,本人感觉也是非常的科学与实用。

定量方法的基本知识与扩展应用-2

原创:金属元素

1,而对于定量过程中,我们发现最影响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往往就是我们的称样量的问题。尤其是在称量样品很少的时候,比如说称量的样品量是15mg,那实际的称量误差可能会达到2%。这样的时候我们往往采用多称量样品,然后稀释来进行准确定量。比如说我们要称量15mg,然后定容在50ml容量瓶,我们可以先称量150mg定容在50ml容量瓶中,然后再移出5ml,再定容在50ml容量瓶中,结果和原来的浓度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准确度提高了很多,虽然增加了步骤,但却能提高准确度。

2,而对于我们日常的称量所用的仪器,设备等也应该达到我们的定量要求。比如说我们的天平是四位的还是五位的,我们的容量瓶和移液管是不是经过检定的,是不是准确的。我们知道在国外的安培容量瓶与安培移液管的确是非常不错的,不仅定量准确,而且造型美观,材质优良,晶莹剔透,但价格较

贵,而国产的最好的要属天波的了。作工也很好,准确度也不错。对于内标和外标的定量应该已经是足够了

(完整word版)重金属检测方法汇总

重金属检测方法汇总 重金属检测方法及应用 一、重金属的危害特性 从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实际上主要是指汞、镉、铅、铬、砷等金属或类金属,也指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属,如铜、锌、镍、钴、锡等。我们从自然性、毒性、活性和持久性、生物可分解性、生物累积性,对生物体作用的加和性等几个方面对重金属的危害稍作论述。 (一)自然性: 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人类,对于自然物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有人分析了人体中60多种常见元素的分布规律,发现其中绝大多数元素在人体血液中的百分含量与它们在地壳中的百分含量极为相似。但是,人类对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其耐受力则要小得多。所以区别污染物的自然或人工属性,有助于估计它们对人类的危害程度。铅、镉、汞、砷等重金属,是由于工业活动的发展,引起在人类周围环境中的富集,通过大气、水、食品等进入人体,在人体某些器官内积累,造成慢性中毒,危害人体健康。 (二)毒性: 决定污染物毒性强弱的主要因素是其物质性质、含量和存在形态。例如铬有二价、三价和六价三种形式,其中六价铬的毒性很强,而三价铬是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天然水体中一般重金属产生毒性的范围大约在1~10mg/L之间,而汞,镉等产生毒性的范围在0.01~0.001mg/L之间。 (三)时空分布性: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随着水和空气的流动,被稀释扩散,可能造成点源到面源更大范围的污染,而且在不同空间的位置上,污染物的浓度和强度分布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同。(四)活性和持久性: 活性和持久性表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稳定程度。活性高的污染物质,在环境中或在处理过程中易发生化学反应,毒性降低,但也可能生成比原来毒性更强的污染物,构成二次污染。如汞可转化成甲基汞,毒性很强。与活性相反,持久性则表示有些污染物质能长期地保持其危害性,如重金属铅、镉等都具有毒性且在自然界难以降解,并可产生生物蓄积,长期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五)生物可分解性: 有些污染物能被生物所吸收、利用并分解,最后生成无害的稳定物质。大多数有机物都有被生物分解的可能性,而大多数重金属都不易被生物分解,因此重金属污染一但发生,治理更难,危害更大。 (六)生物累积性: 生物累积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和化学物理作用而累积。二是污染物在人体某些器官组织中由于长期摄入的累积。如镉可在人体的肝、肾等器官组织中蓄积,造成各器官组织的损伤。又如1953年至1961年,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事件,无机汞在海水中转化成甲基汞,被鱼类、贝类摄入累积,经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当地居民食用后中毒。 (七)对生物体作用的加和性: 多种污染物质同时存在,对生物体相互作用。污染物对生物体的作用加和性有两类:一类是协同作用,混合污染物使其对环境的危害比污染物质的简单相加更为严重;另一类是拮抗作用,污染物共存时使危害互相削弱。 二、重金属的定量检测技术

经典形态分析

『技术分析』- 形态分析的经典资料 形态分析是技术分析领域中比较简明实用的分析方法,把汇价走势中若干典型的形态作出归纳,并命名之。被分为两大类:反转形态和中继形态。我们先说说反转形态。反转形态表示趋势有重要的反转现象,整理形态则表示市场正逢盘整,也许在修正短线的超卖或超买之后,仍往原来的趋势前进。 反转形态:头肩型三重顶与底,双重顶与底,V型顶与底,圆型还有三角形,菱形,楔形,矩形整理形态:三角型对称三角型上升三角型下降三角型扩散三角形菱型旗型楔型矩型 第一部分反转形态

反转形态-----1、头肩型 绝大多数情况下,当一个价格走势处于反转过程中,不论是由涨至跌还是由跌至涨,图表上都会呈现一个典型的“区域”或“形态”,这就被称为反转形态。一个大的反转形态会带来一轮幅度大的运动,而一个小的反转形态就伴随一轮小的运动。 反转形态的特性 1、反转形态的形成在于先有一个主要趋势的存在 2、趋势即将反转的第一个信号通常也表示重要趋势线的突破 3、图形愈大,价格移动愈大 4、顶部形态形成的时间较底部图形短,且震荡较大 5、底部形态的价格幅度较小,形成的时间则较长。 头肩顶/底是最为人熟知而又最可靠的主要反转形态,其它的反转形态大都仅是头肩型的变化形态。形成的时候,通常在最强烈的上涨/下降趋势中形成左肩,小幅回调后再次上行/下降形成头部,再次回调(幅度可能略大些)后的上行/下降,形成右肩。两次回调,通常为简单的zigzag形态(该形态,常常反映了市场急于完成回调)。 头肩顶/底形态在实际中,并不都是很完整的,也不一定很标准。然而,在形成的时候,成交量/动量都相应地表现出某种共同的特征。即:在左肩形成时,由于通常伴随在在最强烈的上涨/下降趋势中(第三浪特征)形成,动量最大,市场交投活跃,充斥着大量的各种利好传言,动量/成交量达到最大高峰状态。头部形成时,尽管各种利好消息仍然不断出现,汇价也随之不断w创出新高,然而此时,动量/成交量出现萎缩,递减的现象。这是见利好出货的阶段,对后市转向悲观的投资者开始逐步抛出/买进(下跌中,头肩底),出现了头部。然而,仍然有部分投资者出于对原有趋势继续维持的乐观状态,继续逢低买入/逢高卖出(下跌中,头肩底),但是动量明显下降,交投量不再活跃,趋于衰竭,于是形成了右肩。鉴于维持原有运行趋势的动能衰竭,再次朝向与原有的运行方向,不同的运行,势不可免。对原有趋势继续维持乐观的,对此看作是回调。然而,一旦颈线位的跌破,恐惧心理聚起,抛盘如潮,虽然,随后出现一次反抽,但是回抽通常无法越过颈线价位,无力回天,通常成为市场大跌前的最后一次出货机会。 判别: 利用各种时间框架的图表,可以直观看出大小头肩顶/底的外围形态。然而,缺乏具体成交量数据,其内在的特征,可利用布林带辅助判别。头肩顶/底形态中,汇价和布林带间对应位置的变化关系,可以推测出市场在这一方向上的动能逐步衰弱的过程。一般说来,鉴于形成过程中的能量特征,左肩会越出布林带得上轨(上涨中,头肩顶)/下轨(下跌中,头肩底),而头部也会触及到布林带得上轨,然而,右肩,通常仅仅触及/越过布林带的中轨。同时,关注每次回落时显示不同方向上的k线数量的变化,也是对判断动量递减是否,一个很有用的信息之一。比如:上涨时,每次回落的阴线逐渐增多,本身,就说明了,空方的力量在增强。 几项注意事项 (1)头部与双肩不成比例者,不应视之头肩顶(底),不应套用头肩顶(底)的操作策略。 (2)理论上,头肩顶的左肩成交量最大,头部次之,右肩最少。但并非所有的情形都如此。 (3)突破颈线是确认头肩顶(底)的重要条件 (4)头肩顶(底)形态形成之后,股价突破颈线,成交量会在随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出现低谷,这是市场犹豫的表现,之后,通常会有一个反抽的过程,使得价格回试颈线水平。 失败的头肩形态 一旦突破颈线,完成头肩形态后,便不应再度穿过颈线。以顶部形态来说,价格向下突破颈线后,如

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方法

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方法 赵梦姣 (湖北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介绍了土壤重金属的形态及各种分析方法, 重点说明了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布及影响因素;讨论了影响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形态转化的因素, 重金属形态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性、可给性、活性的关系,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与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关系。形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自然与人为作用对土壤中重金属来源的贡献, 并反映重金属的生物毒性。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形态分析;分析方法 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重金属污染与防治的研究工作备受关注,目前重金属污染物已被众多国家列为环境优先污染物。重金属的总量往往很难表征其污染特性和危害,环境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规律、毒性以及可能产生的环境危害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赋存形态[1],不同的形态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是当今面积最广、危害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其所含的重金属可以通过食物链被植物、动物数十倍的富集[2], 但土壤中的重金属的毒性不仅与其总量有关, 更大程度上由其形态分布所决定。环境中重金属的迁移性、生物有效性及生物毒性与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有关, 因此, 土壤中的重金属形态分析已成为现代分析化学特别是环境分析化学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

1重金属的形态及形态分析方法 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定义,形态分析是指表征与测定的一个元素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不同化学形态与物理形态的过程[3]。形态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具有生物毒性的重金属含量,当所测定的部分与重金属生物效应或毒性一致时,形态分析的目的就可实现。重金属形态是指重金属的价态、化合态、结合态和结构态4个方面,由于土壤化学结构复杂及各种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形态分析,与水环境中重金属的分析方法:如溶出伏安法、离子选择电极法不同,土壤中重金属大多采用连续提取的形态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浸提和萃取,然后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提取液中的每种形态重金属的浓度,许多学者关于土壤中重金属形态提出了不同的方法。FORSTNER[4]则提出了7步连续提取法,将重金属形态分为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无定型氧化锰结合态、有机态、无定型氧化铁结合态、晶型氧化铁结合态、残渣态; SHUMAN[5]将其分为交换态、水溶态、碳酸盐结合态、松结合有机态、氧化锰结合态、紧结合有机态、无定形氧化铁结合态和硅酸盐矿物态8种形态;为融合各种不同的分类和操作方法,CAMBRELL[6]认为土壤中重金属存在7种形态,即水溶态、易交换态、无机化合物沉淀物、大分子腐殖质结合态、氧化物沉淀吸收态、硫化物沉淀态和残渣态;而具有代表性的形态分析方法是由TIESSER等人提出的[7]。将土壤或者沉积物中的金属元素分为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与残渣态。在TIESSER方法的基础上,欧共体标准物质局(European

应用行为分析法(ABA)基本概念

关于ABA的几个基本概念(一)ABA的基本特点 ABA大家都知道就是行为应用分析法。 1将人的社会交往活动和行为进行分解,直到最细小的但可观测的行为单元。如:“吃饭”可以分解为:“走到餐桌前”、“坐在椅子上”、“拿自己的餐具”“吃自己碗里的东西”等等。行为可以无限往下分,尽可能的细小。 通过有系统的训练,帮助孩子学会有社会适应性的行为和活动。每一种特殊儿童不能出来的行为,从简单的“看”别人,到复杂的如主动的交流和社会活动,都可以被分解成为许多工作步骤。 2、要求孩子必须对每个指令做出反应。 3、孩子的错误反应肯定不能得到解决奖励,即不能被强化。例如:发脾气,刻板行为,自伤,退缩等)。 4、同一课题的训练要重复很多次,直到在没有成人的任何指导和辅助下,孩子也能有稳定的正确的反应,将孩子的反应记录下来并且按照特定的、客观的定义和标准来评价。 课题的不同孩子的接受能力也不同,有的孩子三次就会了,有的孩子则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每个孩子都如此不同。多长时间学会只有上帝知道。 5、教学计划是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而个别化设计的(IEP)。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意思。 (二)ABA的基本操作分式 ——回合操作教学法(DTT) 指令(刺激)——(孩子)反应——结果(强化)——停顿。下一个回合。要对指令作出反应,听指令做反应是社会行为。 (三)行为的分解和目标行为 1、行为的分解——将一个行为分解成一系列单元行为,对每一个单元行为还可以继续分解,这样逐级将一个行为拆分为更小的,有先后顺序的行为链。 洗手的分解:会洗手要具备的能力:开水龙头——洗手——关水——擦手。如果不会洗手,就要现分解洗手——搓手——打香皂——冲手。现在都是用洗手液,更方便了,设备的发展也可以改善孩子们生活的艰难。平时没事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总想多少年后自己S了后孩子怎么办哪。不试永远不了解孩子。教孩子时不要一根筋,一种方法打不开孩子的心灵再寻求另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但能解决孩子的问题也能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帮助,但要一步步的来。具有阶段性和目标性。这就是目标行为的特点。

应用行为分析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应用行为分析法概述 应用行为分析法简称ABA,是指将任务(即教学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按照一定的方法和顺序分解成一系列较为细小而又相互独立的步骤,然后采用适当的强化方法,按照任务分解确定的顺序逐步训练每一小步骤,直到孩子掌握所有步骤,最终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并且在其它场合下能够应用其所学会的知识、技能。这是一种常被用来对有发育障碍的儿童进行早期行为干预与训练的操作性方法体系。目前,国内外较多地用于孤独症儿童的早期训练。应用行为分析法的原理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其核心是步骤分解,即分解目标、使用提示帮助、强化、反复练习。 第一、分解目标 顾名思义,分解目标就是把任务(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细小且相对独立的步骤。 在目标的分解时,要因人而异,充分考虑孩子的个别差异性:不同程度的孩子有不同的目标分解,同一程度的孩子可能因为学习的接受方式不同采用不同的目标分解。例如,小豪和华仔两位同学都认识很多的汉字,但是他们掌握汉字的方法却大相径庭:小豪是从认识单字开始,再到认识词语,最后通过字词来读句子;华仔正好相反,他从句子中认识单字,再通过单字学习词语。因此两者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步骤分解是完全不同的。同时,在训练中要认真分析孩子的情绪表现及接受程度并做经常性的适度的调整。 设置的目标要可直接用于操作,越细越有效。比如,在教拼图时,第一步是给他两张单色的,但是镶嵌口幅度很明显的图片让他拼,目的是让他将两张

分离的图片通过拼凑合成一张,容易产生成功感,有利于后面的学习;第二步是给他两张颜色差异较大,但镶嵌口仍很明显的图片让他拼,使他开始注意画面有所不同;第三步是给他两张有图案但镶嵌口缩小的图片让他拼,从中将图片和镶嵌口结合起来;第四步是在原有的图片当中增添一张镶嵌口不吻合的图片,让他了解并不是每一张图片都可以拼凑成完整的图片。往下的步骤可以适当的增加难度。 从中可以看出:应用行为分析法把每项技能分成很细小的步骤练习,就是为了使孩子在学习中更容易获得成功,尽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挫折感。训练中孩子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习第二步。 第二、使用提示帮助 孤独症孩子的障碍或异常主要体现在言语发展与沟通、社会交往以及情绪与行为模式等方面。因此要让孤独症孩子认识一种事物,明白一种现象,模仿一个动作,建立一个概念既缓慢又困难,更不要说让孤独症孩子自觉的去学习某一样东西了。这个时候为了促使孩子对指令做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提示(这包括手把手的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提示等)帮助。 使用提示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在指令和正确反应之间建立联系,保证孩子反应的正确性,使强化的目的加以实现。比如认识形容词大小,拿出一个足球和一个乒乓球,让他从中拿出大的球给老师,如果他不理解大小的概念通常的反应都比较随意。这时就必须示范或手把手的提示,指着或拿起足球告诉他“这个球大”,然后再让他依葫芦画瓢完成指令;如果他认识足球和乒乓球,可以语言提示他“足球大,把大的球拿给老师”。 有了这样的提示,孩子才可能对指令做出正确的反应。通过多次的提示和

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行为分析法

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行为分析法 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 ABA)在1987年由Lovaas报道,对一组19例孤独症儿童采用ABA疗法干预2年时间,结果有9例儿童基本恢复正常,其他儿童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这一报道引起了轰动。其后许多研究者重复了ABA,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Lovaas的研究对象主要是3岁左右的孤独症儿童,这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认为即使对于较大的孤独症儿童,ABA仍有很高的应用价值。ABA采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刺激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其核心部分是任务分解技术( discrete trial therapy,DTT)。典型DTT技术包括以下步骤:①任务分析与分解;②分解任务强化训练: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进行某分解任务的训练;③奖励(正性强化)任务的完成:每完成一个分解任务都必须给予强化( reinforce);④辅助:根据儿童的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提示或帮助;随着所学内容的熟练程度,逐渐减少提示或帮助;⑤停顿(interval):在2个分解任务训练之间要有短暂的休息。训练要求个体化,系统化,严格性,一致性,科学性。治疗强调为每周40小时。 一、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特点 ABA的特点是:①方法结构化;②教学系统化;③操作目标化;④非专业人员可以操作;⑤实践性。学习ABA不能只通过我们掌握有关理论原则,理论学习虽是不可缺少的,但学习者必须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操作经历。只有在实际操作中准确把握ABA的原则和技巧,才能真正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技巧。 二、任务分析法(目标行为分解) 把要培养的行为分成若干个子行为,然后用正强化一步步培养建立的过程称为任务分析法,也叫工作分析法。就是说把学习的最终目标行为分解成一连串的小步骤动作行为,让儿童循序逐个学习每个小步骤的行为,最终完成目标行为的学习。具体由塑造法和连锁法来实施的。 目标行为指训练时所期望出现的行为及达到的标准。 例如:(1)小明能独自行走十步远的距离。 (2)小明在帮助下,能用筷子吃完二两面条。 (3)小明在1个月的训练期内,每日撞头次数由10次降为3次。

土壤重金属形态分析的改进BCR方法

BCR连续提取法分析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 ?1、重金属形态 ?2、重金属形态研究方法及发展历程 ?3、本实验的目的 ?4、实验原理 ?5、实验步骤 ?6、数据处理 1.重金属形态 ?重金属形态是指重金属的价态、化合态、结合态、和结构态四 个方面,即某一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以某种离子或分子存在的实际形式。 ?重金属进入土壤后,通过溶解、沉淀、凝聚、络合吸附等各种 作用,形成不同的化学形态,并表现出不同的活性。 ?元素活动性、迁移路径、生物有效性及毒性等主要取决于其形 态,而不是总量。故形态分析是上述研究及污染防治等的关键 2、重金属形态研究方法及发展历程 ?自Chester 等(1967)和Tessier 等(1979)的开创性研究以来, 元素形态一直是地球和环境科学研究的一大热点。 ?在研究过程中,建立了矿物相分析、数理统计、物理分级和化学 物相分析等形态分析方法。

?由于自然体系的复杂性,目前对元素形态进行精确研究是很困 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在诸多方法中,化学物相分析中的连续提取(或逐级提取) (Sequential extraction) 技术具操作简便、适用性强、蕴涵信息丰富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 逐级提取(SEE) 技术的发展历程 ?60~70年代(酝酿期) ?以Chester 和Hughes(1967) 为代表的一些海洋化学家尝试 用一种或几种化学试剂溶蚀海洋沉积物,将其分成可溶态和残留态两部分,进而达到研究微量元素存在形态的目的。 ?70 年代末(形成期)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Tessier et al. (1979) 用不同溶蚀能力的化学试剂,对海洋沉积物进行连续溶蚀和分离操作,将其分成若干个“操作上”定义的地球化学相,建立了Tessier 流程。 ?80 年代(发展期) ?不同学者在对Tessier 流程改进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20 多种逐级提取流程。其中,影响较大的逐级提取流程有Salomons 流程(1984) 、Forstner 流程(1985) 、Rauret et al流程(1989) 等。 ?90 年代(成熟期) ?为获得通用的标准流程及其参照物,由BCR 等主办的以“沉积物和土壤中的逐级提取”(1992) 、“环境风险性评价中淋滤/ 提取测试的协和化”(1994) 和“敏感生态系统保护中的环境分析化学”(1998) 等为主题的欧洲系列研讨会先后召开,并分别出版了研究专刊。 ?Ure et al. (1993) 在Forstner (1985) 等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Ure 流程,后经Quevauviller et al. (1997 ,1998) 修改,成为BCR 标准流程,并产生了相应的参照物(CRM 601) 。 ?BCR 为欧洲共同体参考物机构( European 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 的简称,是现在欧盟标准测量和测试机构(Standards Measurements and Testing Programme ,缩写为SM &T) 的前身。 ?Rauret et al. (1999) 等对该流程作了改进,形成了改进的BCR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相关知识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相关知识 ABA采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刺激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其核心部分是任务分解技术( discrete trial therapy,DTT)。典型DTT技术包括以下步骤:①任务分析与分解;②分解任务强化训练: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进行某分解任务的训练;③奖励(正性强化)任务的完成:每完成一个分解任务都必须给予强化( reinforce);④辅助:根据儿童的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提示或帮助;随着所学内容的熟练程度,逐渐减少提示或帮助;⑤停顿(interval):在2个分解任务训练之间要有短暂的休息。训练要求个体化,系统化,严格性,一致性,科学性。治疗强调为每周40小时。 一、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特点 ABA的特点是:①方法结构化;②教学系统化;③操作目标化;④非专业人员可以操作;⑤实践性。学习ABA不能只通过我们掌握有关理论原则,理论学习虽是不可缺少的,但学习者必须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操作经历。只有在实际操作中准确把握ABA的原则和技巧,才能真正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技巧。 二、任务分析法(目标行为分解) 把要培养的行为分成若干个子行为,然后用正强化一步步培养建立的过程称为任务分析法,也叫工作分析法。就是说把学习的最终目标行为分解成一连串的小步骤动作行为,让儿童循序逐个学习每个小步骤的行为,最终完成目标行为的学习。具体由塑造法和连锁法来实施的。 目标行为指训练时所期望出现的行为及达到的标准。 例如:(1)小明能独自行走十步远的距离。 (2)小明在帮助下,能用筷子吃完二两面条。 (3)小明在1个月的训练期内,每日撞头次数由10次降为3次。 三、任务分解技术教学法 DTT五要素包括:指令,辅助,反应,结果,停顿。 DTT回合公式如下: (一)指令 1.概念指令是让孩子作出反应的刺激,即为实现目标行为提出的要求。 指令可以分为:语言指令(让孩子做什么时所说的话),非语指令(手势、示范动作、物品、卡片、视觉等)。

应用行为分析

【主要内容】 ABA的基本知识:名称与历史起源;理论基础与原理;基本思想与原则;课程与实施要求 ABA的重要前提:行为评估与分析 ABA的基本原则:目标行为分析/分解 ABA的操作方法:分解式尝试教学法(DTT);关键性技能训练法(PRT) ABA的三大策略:强化策略;刺激控制策略;厌恶控制策略 ABA的主要应用:适应行为的培养;问题行为的解决 ABA的发展趋势:言语-语言治疗与ABA相结合 ABA的基本知识 .名称与历史起源 .理论基础与原理 .基本思想与特点 .课程与实施要求 名称与历史起源 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简称ABA),也称“行为训练法”、“行为改变技术”等。“行为分析”是研究行为、行为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的一门科学;“应用行为分析”是将行为分析所得的结果进行应用,以达到理解行为和环境之间功能性关系的科学。 Applied—应用 学校(学业学习/功能性学习/职业训练/人际互动/班级管理) 家庭(生活训练/家事学习/亲子互动/教养方式/休闲娱乐) 社会(社交活动/职场适应/社会规范) 医疗(行为/药物/心理) Behavior—行为 所有面向(社会/认知/情绪/语言/游戏/心智/动作技能) 可观察、可度量、具体的(三者缺一不可/行为目标的基础) 排除主观价值判断(教育公平/个别化教育)

Analysis—分析(科学、验证、系统化) ABA作为一种干预模式,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教授伊瓦·洛瓦斯(Ivar Lovaas)针对自闭症最突出的行为障碍问题,基于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操作条件作用而发展演变出的一套较为完整的行为训练技术和操作系统。 Lovaas博士及助手于1987年和1993年发表了两个追踪研究,结果表明ABA早期治疗能显著改善自闭症儿童的功能。19个接受密集行为治疗的孩子,有9个能成功地完成常规教育课程,并在智力测验、适应技能和情绪功能方面,看不出他们和同伴有什么差别。即便是那些没有获得最佳结果的孩子,也在语言、社交、自理和游戏技能方面有重大收获,除了两人以外,其他孩子都发展出了功能性语言。在这一研究中,孩子开始接受治疗的年龄都在三岁以下。他们平均每周接受40个小时的个别治疗,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本科生实施,并受到研究生和心理学家的指导,平均治疗时间在两年或两年以上。 1993年凯瑟琳·莫里斯(Catherine Maurice)出版《让我倾听你的心声》(Let Me Hear Your Voice),记述了她运用行为课程对两个自闭症孩子的治疗,之后ABA迅速广泛流行。与许多专业人士和儿童家长一样,Maurice女士一开始对行为治疗不甚了了,曾认为行为治疗太消极、太僵化。此外,她也曾认为,行为治疗效果有限,会使儿童形成机械的行为方式。但其经验证明,积极、灵活地运用行为治疗会取得显著效果。 1998~2004与美国法律有关ABA之听证会及法院判决显示,ABA被肯定是自闭症教育中最有效之介入策略。目前,ABA在全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国际ABA协会有41个会员国家),它非常完善地诠释并运用了“正强化”、“惩罚”、“消退”、“链锁”、“辅助/提示”、“渐隐”、“泛化”等行为矫正技术,在操作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系统的程序。 【小资料】ABA的经典研究及实践项目 ◎UCLA幼儿自闭症项目(Lovaas负责) ◎“五月学院”的研究(The May Institute Study) ◎默多克早期干预研究(The Murdoch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 ◎加州大学-旧金山研究项目(The UC-San Francisco Study) ◎莫里斯儿童项目(The Maurice Children)

应用行为分析方法简介

应用行为分析方法简介 何永娜 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简称ABA)是指将任务(即所要学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按照一定的方法和顺序分解成一系列较小的和相对独立的步骤,然后采用适当的强化方式,进行训练,直到独立完成任务。它是由美国著名的孤独症训练专家洛瓦斯教授和从事专业领域工作的人25年的研究成果。这是一种对孤独症儿童及其他精神迟滞障碍儿童训练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1.应用行为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1行为改变原理 通过改变外部诱因(刺激)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即人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也是可塑的。 1.2刺激-反应理论: 1.2.1反应性条件反射论 在行为训练(学习)中,进行强化刺激的做法会产生条件反射。用公式表示就是S(刺激)R (反应)。 1.2.2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一个人的行为并非单纯是刺激的反应,往往行为是根据他人的反应,而加强他是否去发展此行为。用公式表示就是 。 2.ABA的四个操作特点: 2.1任务分解 ABA强调把儿童要达到的训练目标(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分解成最小、最简单的行为单元进行教学。采用任务分解的办法,使得复杂的行为变成容易操作的行为单元,对每一个行为单元进行培训直到掌握,把已掌握的行为单元串联起来形成更为复杂的行为。这样,儿童就容易获得成功,从而确保ABA的有效实施。

2.2给予辅助 为了促使儿童对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给予必要的提示帮助。普通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学习,而孤独症儿童很少去主动观察模仿,所以必需给他们以提示,给他们多次的机会对指令作出反应。并通过反复的练习促使儿童成功,以后逐渐减少对儿童的提示,直到无需提示儿童也能正确做出反应。 2.3及时强化 ABA强调任何一种行为变化都和它自身的结果有关联。及时有效的强化可以让儿童更愿意配合,更喜欢训练,儿童帮助树立自信心。 2.4反复练习 因为使用了强化和提示,儿童才愿意反复进行练习。反复进行练习,帮助儿童更快、更好地掌握和熟练技能。 3.ABA的具体操作方法 回合式操作教学法(即 discerte trail teaching简称DTT)是ABA的具体操作方法。它是一个非常具体、非常系统的操作方法。在每次回合后,训练者要记录儿童的反应情况。

应用行为分析ABA

专题一应用行为分析(ABA) 【主要内容】 ?ABA的基本知识:名称与历史起源;理论基础与原理;基本思想与原则;课程与实施要求 ?ABA的重要前提:行为评估与分析 ?ABA的基本原则:目标行为分析/分解 ?ABA的操作方法:分解式尝试教学法(DTT);关键性技能训练法(PRT) ?ABA的三大策略:强化策略;刺激控制策略;厌恶控制策略 ?ABA的主要应用:适应行为的培养;问题行为的解决 ?ABA的发展趋势:言语-语言治疗与ABA相结合 ABA的基本知识 .名称与历史起源 .理论基础与原理 .基本思想与特点 .课程与实施要求 名称与历史起源 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简称ABA),也称“行为训练法”、“行为改变技术”等。“行为分析”是研究行为、行为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的一门科学;“应用行为分析”是将行为分析所得的结果进行应用,以达到理解行为和环境之间功能性关系的科学。 ?Applied—应用 ?学校(学业学习/功能性学习/职业训练/人际互动/班级管理) ?家庭(生活训练/家事学习/亲子互动/教养方式/休闲娱乐) ?社会(社交活动/职场适应/社会规范) ?医疗(行为/药物/心理) ?Behavior—行为 ?所有面向(社会/认知/情绪/语言/游戏/心智/动作技能) ?可观察、可度量、具体的(三者缺一不可/行为目标的基础) ?排除主观价值判断(教育公平/个别化教育) ?Analysis—分析(科学、验证、系统化) ABA作为一种干预模式,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教授伊瓦·洛瓦斯(Ivar Lovaas)针对自闭症最突出的行为障碍问题,基于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操作条件作用而发展演变出的一套较为完整的行为训练技术和操作系统。 Lovaas博士及助手于1987年和1993年发表了两个追踪研究,结果表明ABA早期治疗能显著改善自闭症儿童的功能。19个接受密集行为治疗的孩子,有9个能成功地完成常规教育课程,并在智力测验、适应技能和情绪功能方面,看不出他们和同伴有什么差别。即便是那些没有获得最佳结果的孩子,也在语言、社交、自理和游戏技能方面有重大收获,除了两人以外,其他孩子都发展出了功能性语言。在这一研究中,孩子开始接受治疗的年龄都在三岁以下。他们平均每周接受40个小时的个别治疗,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本科生实施,并受到研究生和心理学家的指导,平均治疗时间在两年或两年以上。 1993年凯瑟琳·莫里斯(Catherine Maurice)出版《让我倾听你的心声》(Let Me Hear Your Voice),记述了她运用行为课程对两个自闭症孩子的治疗,之后ABA迅速广泛流行。与许多专业人士和儿童

应用行为分析法(ABA) 的介绍和一些训练项目

应用行为分析法(ABA)的介绍和一些训练项目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包括多种类型的操作。不论你想教甚么,都可以运用这些方法来操作。他们包括模仿,理解和表达语言,认知概念,社会交往,生活自理,玩(游戏)能力,大动作,精细动作都可以用回合式教学(DTT)来从最基本的能力去教。在美国,孩子一般同时学10至20个项目,包括刚提到的每种项目。最好/有效的是每周上20-40小时一对一的操作练习课。一开始,训练是以一对一为主,但是ABA也强调乏化,尽快开始加入小组或集体操作练习课。 开始训练时,需要找一个视觉和听觉刺激很少的环境。比如,找家里(睡觉房间)的一个角落,在那儿放一个小桌子和两个小椅子,按照你的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水平,选几项要教他的技能或概念(可以参照下面提及的一些项目)。内容可以包括具体概念(名词:物品名称或图片里的物品;动词:自己的动作或图片里人的动作);比较抽象的概念(形容词:大小、颜色、长短,数字、情感…等)。训练技能项目的顺序的选择应该是从简单到复杂。开始应教与孩子自己有关的内容(比如:身体的部位、对家中人的称呼、房间里的物品…),然后再教更广泛的内容(如:房间或社会场所性能,常识……在动物园里有什么?什么时候睡觉?医生是干甚么的?等等)。开始训练前,应该先简单地“测查”一下孩子对选定的练习项目是不是已经掌握了(如果做几次,孩子都能够完成,这项联系技能就算通过了)。比如对《社会角色(医生、警察…)的认识和表达》的测查,先将几张卡片放在桌子上,让孩子指给你看哪个是医生、哪个是警察、哪个是农民,……。如果这些他已经能够认识,再试他的表达能够,一个一个地问“他是谁?”如果他还不能讲出来,就可以给他安排《社会角色表达》的项目训练。 选择的项目应该包括模仿项目(一步模仿、二步模仿、声音模仿、口形模仿等等);理解语言/听指令(一步指令、二步指令、认识东西和图片,等等);表达语言(讲出物品的名称、描述图片或复述故事情节,回答有关对此问题的询问);认知概念(包括颜色、形状、形容词、代词、介词、性别、物品的作用、相同和区别、分类、回答“为什么”、什么时候、在哪里的问题等);社会交往(社交问题、交流社会信息…,学会问问题,转告语言等);生活自理(洗脸,洗手,刷牙、做饭等。都可以分解目标,分成很小的步骤,一步一步地训练);休闲、游戏(排列积木、讲故事……等)。 每一个项目都可以参照下面的几个例子去教: 项目:摹仿大肌肉群运动: ①和孩子面对面坐按椅子上。尽量使他注意你(确定他注意了你,就可以开 始了)。 ②一边做一个动作,一边同时说“这样做。”动作可以是: 拍桌子拍手 挥手(象打招呼似的) 握双手拍腿 摇头点头 转身 用手把脸捂起来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概述 行为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基因的变化(如转基因,基因敲除或下调等)最终表现为与基因相关的行为变化;环境的变化(如声、光、电的刺激和药物的处理)不仅其本身可直接影响动物的行为,而且可通过对相关基因的影响而改变动物的行为。学习和记忆更是这种相关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表现的一种形式。学习是一个获得外界环境信息(对动物而言)或有关世界知识(对人类而言)的过程;记忆则是对这种信息或知识进行加工(encoding)、储存(storage)和再现(retrieval)的过程。人类的记忆复杂,包括对事件与物体的明晰记忆(explicit memory)或描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和与学习无关(如适应性和敏感性)或有关(如操作技术和习惯养成)的模糊记忆(implicit memory)或非描述性记忆(nondeclarative memory)。而动物记忆相对较为简单,包括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和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前者一般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后者则持续24小时到数天.数周甚至更长时间。与此相对应得是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和参考记忆(reference memory)。工作记忆是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储存较短的时间,因而代表短期记忆;参考记忆是指对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测试的任何一天)均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储存的过程,因而代表长期记忆。 记忆的脑机制非常复杂,迄今仍不清楚。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著名神经外科医生Wilder Penfield 第一个获得证据表明,记忆的加工可能是在人脑的某些特殊部位进行。他从上千例的病人观察到,电刺激病人的脑颞叶皮层(temporal lobes)会产生一连串对早期经验的回忆,病人称之为“经验反应”(experiential response)。几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为了给一个患癫痫长达10年的病人施行脑手术治疗,Penfield将病人双侧的海马·杏仁核和部分颞叶皮层切除。术后发现,病人的癫痫症状大为改善。但出乎意料的是,病人的记忆同时受到破坏性的损害。虽然病人保留了几秒到几分钟的短期记忆,且对手术前的事件有非常好的“长期记忆”,但是,他却不能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对人·地点或物体等信息的保持不超过一分钟。而且,他的空间定位能力也大大受到削弱,甚至花了长达一年时间才学会走一条围绕一栋新房的路而不至迷路。事实上,所有因手术或疾病使内侧颞叶的边缘结构受到广泛损害的病人都具有类似的记忆缺陷。这些结果说明,大脑边缘系统在记忆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后近半个世纪的研究表明,脑内至少存在5个不同的结构系统相对特异性地参与学习记忆的调节,包括海马、杏仁核、皮层(尤其是鼻周皮层,perirhinal cortex)、小脑和背侧纹状体。针对这些脑结构建立了相应的具有一定特异性地学习记忆的行为测定方法。海马是空间记忆的最重要的调节脑区,同时也参与情绪记忆的调节。毁损海马回导致空间记忆的完全缺失,情绪记忆也会减弱,但不会完全消失。这是因为情绪记忆主要由杏仁核调节。测定杏仁核依赖的记忆主要用条件恐惧(fear conditioning)法;而测定海马依赖的记忆方法则很多,包括各种迷宫和抑制性回避(inhibitory avoidance)实验等。鼻周皮层是调节视觉物体记忆(visual object memory)的特异性闹区,常用物体认知模型(object recognition)检测。小脑是调节与骨骼肌反应有关的经典反射的特异性脑结构,眨眼反应(eyeblink conditioning)模型对小脑依赖的记忆有很高的特异性。纹状体对刺激-反应习惯(stimulus-response habit)的学习记忆过程其重要作用,主要调节与药物滥用有关的学习记忆。测定纹状体记忆的方法很少,目前主要用赢-留放射臂迷宫(win-stay radial arm maze)法。纹状体毁损会导致动物在这一模型上的记忆操作障碍,而毁损海马或杏仁核对这种记忆没有明显影响。说明赢-留放射臂迷宫法对纹状体记忆具有特异性。 尽管记忆的发生机制仍不清楚,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cyclic

“应用行为分析法”在生活自理训练中的个案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27394993.html, “应用行为分析法”在生活自理训练中的个案分析 作者:闫娇娇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02期 一、问题的提出 生活自理训练是指对孤独症儿童自我料理基本生活与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所必需的活动能力训练。其目的是在于使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补偿智力缺陷,使之能独立或者半独立地生活。而孤独症学生由于智能障碍以及刻板拒绝环境变化等特性,生活自理训练难度相当大,只有采取合适的方法(如应用行为分析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生 活适应能力。 二、理论基础 (一)应用行为分析 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是指将任务(即教学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按照一定的方法和顺序分解成一系列的较小的和相互相对独立的步骤,然后采用适当的强化方法,按照任务分解确定的顺序逐步训练每一小步骤,直到学生掌握所有步骤,最终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并且在其他场合下能够应用其所学会的知识、技能。这是一种常被用来对有发育障碍的儿童进行早期行为干预与训练的操作性方法体系。应用行为分析法的原理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其核心是步骤分解,即分解目标、使用提示帮助、强化、反复练习。 (二)分解式操作教学 1.步骤分解: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skill)分成小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地练习。顾名思义,分解目标就是把任务(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细小且相对独立的步骤。在目标的分解时,要因人而异,充分考虑孩子的个别差异性:不同程度的孩子有不同的目标分解,同一程度的孩子可能因为学习的接受方式不同采用不同的目标分解。 2.使用提示帮助:孤独症孩子的障碍或异常主要体现在言语发展与沟通、社会交往以及情绪与行为模式等方面。因此要让孤独症孩子认识一种事物,明白一种现象,模仿一个动作,建立一个概念既缓慢又困难,更不要说让孤独症孩子自觉的去学习某一样东西了。这个时候为了促使孩子对指令做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提示(这包括手把手的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提示等)帮助。

5.经典图形+技术分析

sh形态分析是技术分析领域中比较简明实用的分析方法,把汇价走势中若干典型的形态作出归纳,并命名之。被分为两大类:反转形态和中继形态。我们先说说反转形态。反转形态表示趋势有重要的反转现象,整理形态则表示市场正逢盘整,也许在修正短线的超卖或超买之后,仍往原来的趋势前进。 反转形态:头肩型三重顶与底,双重顶与底,V型顶与底,圆型还有三角形,菱形,楔形,矩形 整理形态:三角型对称三角型上升三角型下降三角型扩散三角形菱型旗型楔型矩型 反转形态

反转形态-----1、头肩型 绝大多数情况下,当一个价格走势处于反转过程中,不论是由涨至跌还是由跌至涨,图表上都会呈现一个典型的“区域”或“形态”,这就被称为反转形态。一个大的反转形态会带来一轮幅度大的运动,而一个小的反转形态就伴随一轮小的运动。 反转形态的特性 1、反转形态的形成在于先有一个主要趋势的存在 2、趋势即将反转的第一个信号通常也表示重要趋势线的突破 3、图形愈大,价格移动愈大 4、顶部形态形成的时间较底部图形短,且震荡较大 5、底部形态的价格幅度较小,形成的时间则较长。 头肩顶/底是最为人熟知而又最可靠的主要反转形态,其它的反转形态大都仅是头肩型的变化形态。 形成的时候,通常在最强烈的上涨/下降趋势中形成左肩,小幅回调后再次上行/下降形成头部,再次回调(幅度可能略大些)后的上行/下降,形成右肩。两次回调,通常为简单的zigzag形态(该形态,常常反映了市场急于完成回调)。

头肩顶/底形态在实际中,并不都是很完整的,也不一定很标准。然而,在形成的时候,成交量/动量都相应地表现出某种共同的特征。即:在左肩形成时,由于通常伴随在在最强烈的上涨/下降趋势中(第三浪特征)形成,动量最大,市场交投活跃,充斥着大量的各种利好传言,动量/成交量达到最大高峰状态。头部形成时,尽管各种利好消息仍然不断出现,汇价也随之不断w创出新高,然而此时,动量/成交量出现萎缩,递减的现象。这是见利好出货的阶段,对后市转向悲观的投资者开始逐步抛出/买进(下跌中,头肩底),出现了头部。然而,仍然有部分投资者出于对原有趋势继续维持的乐观状态,继续逢低买入/逢高卖出(下跌中,头肩底),但是动量明显下降,交投量不再活跃,趋于衰竭,于是形成了右肩。鉴于维持原有运行趋势的动能衰竭,再次朝向与原有的运行方向,不同的运行,势不可免。对原有趋势继续维持乐观的,对此看作是回调。然而,一旦颈线位的跌破,恐惧心理聚起,抛盘如潮,虽然,随后出现一次反抽,但是回抽通常无法越过颈线价位,无力回天,通常成为市场大跌前的最后一次出货机会。 判别: 利用各种时间框架的图表,可以直观看出大小头肩顶/底的外围形态。然而,缺乏具体成交量数据,其内在的特征,可利用布林带辅助判别。头肩顶/底形态中,汇价和布林带间对应位置的变化关系,可以推测出市场在这一方向上的动能逐步衰弱的过程。一般说来,鉴于形成过程中的能量特征,左肩会越出布林带得上轨(上涨中,头肩顶)/下轨(下跌中,头肩底),而头部也会触及到布林带得上轨,然而,右肩,通常仅仅触及/越过布林带的中轨。同时,关注每次回落时显示不同方向上的k线数量的变化,也是对判断动量递减是否,一个很有用的信息之一。比如:上涨时,每次回落的阴线逐渐增多,本身,就说明了,空方的力量在增强。 几项注意事项 (1)头部与双肩不成比例者,不应视之头肩顶(底),不应套用头肩顶(底)的操作策略。 (2)理论上,头肩顶的左肩成交量最大,头部次之,右肩最少。但并非所有的情形都如此。 (3)突破颈线是确认头肩顶(底)的重要条件 (4)头肩顶(底)形态形成之后,汇价突破颈线,成交量会在随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出现低谷,这是市场犹豫的表现,之后,通常会有一个反抽的过程,使得价格回试颈线水平。 失败的头肩形态 一旦突破颈线,完成头肩形态后,便不应再度穿过颈线。以顶部形态来说,价格向下突破颈线后,如果再度回到颈线上,便是个严重的警告,表示最初的突破可能是个恶兆。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