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高超音速飞行器的防热材料

应用于高超音速飞行器的防热材料
应用于高超音速飞行器的防热材料

2016年夏季学期《航空材料与制造》

课程论文

题目:应用于高超音速飞行器的防热材料

一、概述

高超音速飞行器:指的是飞行速度在五马赫(约6000km/h)以上的飞行物体,主要包括3大类:高超音速巡航导弹、高超音速飞机和航天飞机。高超音速飞行器所采用的超音速冲压发动机被认为是继螺旋桨和喷气推进之后的“第三次动力革命”。除了美国外,俄罗斯、中国、法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也在积极地开展相关的科研实验,他们看重的正是其在军事应用方面的诱人前景。“防热材料”亦称“耐高温烧蚀材料”,是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必备材料之一,在火箭发动机喷管,飞行器的端头,外蒙皮,航天飞机机翼前缘,发动机叶片等部位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二、高超音速飞行器所面临的技术瓶颈

被视为“下一代飞行技术”的高超音速飞行,因为其超过五倍音速的超高飞行速度,所面临技术难题是不言而喻的,要实现飞行器高超音速飞行,必须突破高超音速发动机技术和一体化设计技术,如飞行器机体和推进系统设计一体化、气动设计一体化、结构设计一体化等技术,以及材料与结构技术、高超音速空气动力技术、燃料高超音速推进系统、高超音速地面模拟和飞行试验技术等。其中最重要的我想还是飞行器动力问题和与之而来的材料使用问题的解决,这两个问题也正是高超音速飞行器在研发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性技术瓶颈,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投入与日俱增,可见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开发已经成为了世界各个强国所瞄准的新一代国防技术开发前沿。

在现有的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研究实验中,绝大多是都是采用冲压发动机作为飞行器的动力来源。冲压发动机是一种利用迎面气流进入发动机后减速,使空气提高静压的一种空气喷气发动机。它通常由进气道(又称扩压器)、燃烧室、推进喷管三部组成。冲压发动机没有压气机(也就不需要燃气涡轮),所以又称为不带压气机的空气喷气发动机。按应用范围划分,冲压发动机分为亚音速、超音速、高超音速三类,应用于高超音速飞行器上的又叫做超燃冲压发动机。冲压发动机结构简单,重量轻,成本低。在飞行马赫数大于3的条件下使用,有较高的经济性。它的缺点是不能自行起动,须用其他发动机作为助推器,而且只有飞行器达到一定飞行速度后才能有效工作。为了在发动机工作前达到冲压发动机的工作速度,现有的两种可以采取的解决方式一种是通过有其他飞行器投放的助推滑翔式的起飞,如美国正在研制的X-43和X-51型飞行器。或者是采用一种涡轮喷气发动机和超燃冲压发动机组合的混合动力,“黑鸟”系列侦察机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超燃冲压发动机因为其独特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条件,不仅对其发动机的一体化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在所用材料的性能方面也有着十分苛刻的要求。首先是燃烧室的温度可达2500℃以上,面临的压力和粒子冲刷强度也远远超过现在一般飞机所装配的涡扇发动机。其次是因为飞行器高速飞行时与空气中的粒子摩擦的产生大量的热量,而产生热量的部位主要集中在高超音速飞行器鼻锥,翼缘等重要部位,这些热量如果不能及时导走或加以防护就会对飞行器的内部结

构造成极大地威胁,从而出现一些极端的损坏事故的发生。无论是在发动机部位还是在飞行器的外壳结构材料,在长时间服役时都对其性能的稳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高超音速飞行器上使用的高温材料

随着高超音速飞行器研制工作的发展,人们开始发现高温防热材料逐渐成为制约高超音速飞行器领域发展的关键性工程材料,为了保护飞行器内部构件的安全工作和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正常运转,高超音速飞行器所使用的防热材料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首先,保持良好的气动外形,可以确保飞行器保持正确的飞行姿势以及航行轨迹;其次,能够很好地隔绝外部热量,使飞行器的内部构件维持在正常的工作范围内。因此,为了使防热材料能够在高温、高压和高速气流、粒子流冲刷的苛刻环境下正常使用,研究防热材料在苛刻环境下的宏观气动外形及内部微观组织的演变过程,以此来推断防热材料的烧蚀行为及烧蚀机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有的防热材料主要包括难熔金属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和石墨及其复合材料等。每种材料体系都有其各自的缺点与不足:难熔金属材料主要代表是钨渗铜复合材料,其高温强度与抗热震问题存在一定的冲突,且成本高、密度大、难以加工和抗氧化性差等缺点,都严重限制了其应用;能够在2000℃以上氧化氛围中使用的陶瓷和陶瓷基复合材料并不多,现研究最多的是碳化物和硼化物,但他们的抗氧化性能相对较差,材料的本质脆性使其断裂韧性较低,且加工难度较大;碳/碳复合材料在高温环境下自身的抗氧化性能和耐烧蚀性能较差,因此国内外研究学者将碳/碳复合材料的改性研究作为该材料体系的研究重点,通常采用难熔碳化物如SiC、HfC、TaC、NbC、ZrC 等涂层来提高其抗氧化能力,但是由于性能匹配问题,涂层系统在1700℃以上的使用效果并不理想,同时碳/碳复合材料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成本较高也限制了其应用;石墨渗金属材料体系中研究最深入的是石墨渗铜复合材料,但研究发现铜的渗入并没有起到提高复合材料耐烧蚀性能的效果。但石墨材料本身仍具有优异的性能,如良好的热膨胀性能、优良的化学稳定性、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以及耐烧蚀性能等,对其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意义。

在防热材料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中,难熔金属及其复合材料由于其高熔点、耐高温以及优良的耐腐蚀性能等优点得到最早和最广泛的关注。在耐高温难熔金属领域中主要涉及Nb、Mo、Tc、Ru、Hf、Ta、W、Re、Os 和Ir 等,研究和应用最广的难熔金属是钨和铼等,熔点和密度是衡量难熔金属是否适合作为防热材料使用的关键性因素。金属钨(W)在所有难熔金属中具有最高的熔点,熔点可以达到3410℃,但同样存在较大的缺点,其密度较大(高达19.3 g?cm-3),且在较低温度的环境下呈现出一定的脆性,强度降低,使其作为结构材料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为了改善金属钨的使用性能,扩大其使用领域,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的钨渗铜喉衬。钨渗铜喉衬是指将钨粉在一定条件下烧结制得多孔结构的钨骨架,然后在高温环境下将熔融金属铜浸渗入钨骨架中,制得钨渗铜喉衬;二者本质上是一种复合材料,一种二元“假合金”。研究表明钨骨架

的密度对材料的拉伸强度有显著影响,而且钨骨架的晶粒细化作用对钨渗铜材料有明显的强化作用。将铜熔渗入钨骨架中制得钨渗铜喉衬的目的是为了使铜在固体火箭发动机高温燃气流的环境下发挥发汗冷却的作用,以此降低喉衬部位温度,提高材料的耐高温性能。同时有研究表明,喉衬部位的热环境不足以使铜产生足够的相变,发挥有效的发汗冷却作用;但铜的加入可以明显降低钨渗铜材料的后期加工处理难度。宋桂明、孟庆昌等人通过在钨渗铜喉衬材料中进一步添加碳化锆、碳化钛颗粒等来提高材料的耐高温性能,在降低钨渗铜材料密度的前提下显著提高了材料的力学性能。

陶瓷基复合材料是指以难熔金属碳化物(如碳化锆、碳化铪和碳化钽等)或硼化物等为基体,通过添加纤维、晶须或颗粒等手段制成的一种由两相或多相构成的复合材料体系。与其他材料体系相比,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相对较高的熔点、良好的导热性能以及在高温环境下仍可保持优良的力学性能,这一点与石墨材料极其相似。加之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可以适应高速长时间的高温环境的优点,因此,陶瓷基复合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及高声速飞行器的关键防热部件及构件。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工作环境是长时间的高温有氧环境,陶瓷基复合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应将其高温抗氧化问题视为首要关注点;同时,由于面临较快升温速率造成的严重的气动加热问题,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抗热震问题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陶瓷材料在高温环境下的抗氧化机理可归纳理解为:陶瓷材料在高温环境下发生氧化反应,形成具有一定黏度和致密度的氧化物层,这些氧化物层可以有效的通过其中含有的玻璃相物质填充在陶瓷材料氧化物层中的裂纹和缺陷,降低甚至阻止氧环境中氧与陶瓷材料的进一步接触,达到高温抗氧化的目的。抗氧化能力的优劣决定了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最优使用的温度范围,但陶瓷材料的本质脆性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广泛的应用。结构决定材料的性能,陶瓷材料中以离子键和共价键为主要的结合方式,这两种键合的性质(方向性强,结合强度高)决定了陶瓷材料的本质脆性。因此,当陶瓷材料在高温环境中承受热冲击时,材料本身出现裂纹等缺陷是不可避免的,对于陶瓷材料的增韧问题本质上是通过消耗裂纹扩展所需的能量实现的。目前,关于陶瓷材料的增韧方式主要有引入第二相(颗粒、晶须和纤维等)增韧和改善陶瓷材料的结构增韧等。

C/C 复合材料在惰性气氛保护环境下具有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但由于碳元素特殊的性质,C/C 复合材料在空气环境下400℃便开始发生氧化现象,且随着温度的升高,氧化速度逐渐加快。因此,为了使得C/C 复合材料更好的满足在高温环境下的正常使用,提高其抗氧化性能和耐烧蚀性能是目前国内外研究学者研究和关注的重点。目前,基体改性技术和抗氧化涂层技术是改善C/C 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和耐烧蚀性能的两种重要方法,且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C/C 复合材料的基体改性技术是指在C/C 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添加难熔金属

化合物等抗氧化组分,制得一种可以在高温环境下保持优异抗氧化及耐烧蚀性能复合材料的技术。利用基体改性技术可以显著提高C/C 复合材料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及耐烧蚀性能,但是当经过基体改性的C/C 复合材料在高温燃气流的侵蚀作用下仍然存在较高的氧化烧蚀速度,且基体改性后的C/C 复合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实现与氧气完全隔绝的目的,经基体改性的C/C 复合材料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和耐烧蚀性能仍受到强烈的挑战。因此,利用在C/C 复合材料表面制备涂层的技术可以显著并有效提高C/C 复合材料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和耐烧蚀性能。C/C 复合材料表面的涂层可以有效保护C/C 复合材料不被高温有氧环境侵蚀,并将恶劣的烧蚀环境的与复合材料完全隔离,可以很好的隔绝有氧环境并抑制有氧气氛向材料内部的进一步扩散。

四、哈工大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所的防热材料研究

哈工大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所是由武高辉教授在国内较早创办的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已经开发出二十多种新型的金属基复合材料,远远超过国内的同类研究所,在国际上也具有先进水平。武老师的科研团队很早就开始致力于高温防热材料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哈工大复合材料研究所所设计的的新型金属基复合材料,采用了不同于一般防热材料的设计思路。“因势利导”、“以柔克刚”是哲学里面的重要概念,在金属复合材料研究所的新型材料设计中被表露的淋淋尽致。新的防热材料体系以石墨或者是C/C材料为基体,在其孔隙中渗入还原性金属,这种还原性金属应当具有3重作用:一是依靠自身的液化、气化来消耗外界的热量;二是气化后还要消耗外界的氧,从而切断基体氧化的源头;三是高温氧化后在表面自发生成氧化物陶瓷膜,保护基体不被烧蚀。这样,以往的“忍受”高温的防热机理变成了“利用”高温和氧环境的新的机理,将热能与氧化物质有效利用,从而达到一种主动防热的效果。这是一种新的耐烧蚀机理,称之为耗散防热机理。这个过程包含了“热耗散”和“氧耗散”,称这种材料为“耗散防热材料”。还原性金属此时不再体现作为金属材料的机械特性而是发挥其物理和化学属性,称之为“耗散剂”。从防热机理上看,该材料综合了汇热防热、辐射防热、烧蚀防热、发汗防热等现行防热材料的各种防热形式,之外还包含相变防热的新形式。

经过初步实验表明,这种高性能、低成本的防热材料具有耐高温、耐氧气流冲刷的特性,在几种烧蚀条件下均表现出良好的抗热震性能和抗烧蚀性能。耗散防热材料在烧蚀过程中,耗散剂吸收大量的液化和汽化潜热,使材料表面以及内部温度明显低于环境温度,有效减缓了材料内部的温度载荷,同时表面生成的胶状陶瓷膜有效保护材料不被热化学烧蚀。但是耗散剂的动态消耗速率决定了其有效寿命,所以预计在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机翼前缘、鼻锥、火箭发动机喷管等短时

高温环境下会有应用潜力,与目前的防热材料相比,成本低得多,而且可以简单地加工成各种形状。这种新型防热材料还可以根据烧蚀条件在一定范围内调整或选择不同沸点的耗散剂,以适应不同的使用温度,而且这种材料具有可加工性,对飞行器设计者具有吸引力。

五、结语

从现在各国的研究现状来看,高超音速飞行器必定会成为世界各国所争夺的下一代战斗机的制高点,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许多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经过这么一些年的研究,高超音速飞行器的飞行理论早已不再是瓶颈,现在所面临的最关键的就是如何开发和使用合适的材料的问题了,这样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似乎就决定了一个投入巨大金额的高超音速飞行器计划是否能够完成。不难理解,在高超音速飞行器所面临的所有材料问题中又以高温防热材料的选择最为关键,这也是为什么高温材料在航天和航空研究领域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的原因。

最后还得要感谢王老师给我们带来航空材料这门课,虽然说因为种种原因课堂的到勤率并不是很好,但对我自己来说不得不承认受益匪浅,起码对于航空航天飞行器的各个部件与其所使用的材料类型有的初步的了解和大概的印象,也明白了各种飞机或火箭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条件。

高超声速飞行器鲁棒控制系统的设计

高超声速飞行器鲁棒控制系统的设计 Christopher I. Marrison and Robert F. Stenge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 New Jersey 08544 本文设计了高超声速飞行器纵向平面鲁棒控制系统。飞行器纵向平面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包含了28个不确定参数。利用遗传算法搜索每个控制器的系数设计空间;利用蒙特卡洛算法检验每个搜索点处的稳定性和鲁棒性。补偿器的鲁棒性用概率函数来表示,该函数表示在参数可能变动范围内,闭环系统的稳定性等性能指标落入允许范围的概率。设计了一性能指标函数,使其最小,从而产生可能控制器系数空间。这种设计方法综合考虑了不同的设计目标,辨识了鲁棒性指标下的系数的不确定性。这种方法有效利用了计算工具,广泛考虑了工程知识,设计出了能够应用于实际的控制系统。 本文中用到的符号: a ——声速,ft/s D C ——阻力系数 L C ——升力系数 ()M C q ——俯仰角速率引起的俯仰力矩系数 ()M C α——攻角引起的俯仰力矩系数 ()M C E δ——舵偏引起的俯仰力矩系数 T C ——发动机推力系数 c ——参考长度,80ft D ——阻力,lbf h ——高度,ft yy I ——俯仰转动惯量,6710?slug-ft 2 L ——升力,lbf M ——马赫数 yy M ——绕俯仰轴的转动力矩,lbf-ft m ——质量,9375slugs q ——俯仰速率,rad/s E R ——地球半径,20 903 500 ft r ——距地心距离,ft S ——参考面积,3603ft 2 T ——推力,lbf V ——速度,ft/s α——攻角,rad

大型飞机复合材料机身结构设计

大型飞机复合材料机身结构设计 李晓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本文研究了复合材料在大型飞机机身上的应用。利用相关机身结构数据,进行了结构形式的分析和选 择。参照有关规定,针对所设计的飞机机身在气密载荷作用下的情况进行了强度分析,并用这些分析结果来指 导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复合材料选择为层合结构。并依据层合复合材料的特性,进行了层合板的铺层角度设 计和铺层顺序设计。对所设计的大型飞机复合材料机身结构进行了刚度分析,给出了主要构件的应力、应变结 果,证明了这种层合复合材料设计是合理可行的,为复合材料在我国大飞机项目上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复合材料;大型飞机;机身结构;刚度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Composites of Large Airplane Fuselage LI Xiaole (School of Aeronaut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composite material in the large airplane fuselage. The concrete form of fuselage was analyzed and determined, which based on the data of some existing fuselage structure. Compared with some standard, the strength of the fuselage was analyzed under the pressure load. The result can conduct the structures design. The laminate of composites was chosen. The degree and the order of composite were also determined. The stiffness of the designed composite fuselage was computed, which also showed the result of strain and stress. Analysis manifested that the composites is designed appropriately, and the result can be consulted in the large-aircraft program. Keywords: Composites, Large Airplane, Fuselage Structure, Stiffness 机身是飞机的重要部件之一,它把机翼、尾翼、起落架等部件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架完整的飞机。对大型民用飞机来说,机身还能安置空勤组人员、旅客、装载燃油、设备和货物。现代飞机的机身是一种加强的壳体,这种壳体的设计通常称为“半硬壳式设计”。为了防止蒙皮在受压和受剪时失稳,就需要安装隔框、桁条等加强构件[1~2]。 随着时代的发展,复合材料在飞机设计中的用量越来越大,除了以前的非承力构件,现在主承力构件上也开始采用大量的复合材料设计。但到现在为止,虽然复合材料的用量有了相应的增加,可飞机机身仍然是有金属参加的[1]。 本文针对机身所承受的载荷,确定飞机机身的整体刚度、强度。然后以刚度、强度为基准,设计复合材料的结构形式,并对这种形式的机身进行初步的性能计算,旨在为复合材料在我国大飞机项目上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1 机身结构设计 作者介绍:李晓乐(1985-), 男, 硕士研究生. ft4331789@https://www.360docs.net/doc/b28159980.html,

X-51及高超声速飞行器简介

美国X-51A飞行器及总体设计及其关键技术简介 Xxx 摘要:从计划的背景、飞行器的构造、热防护材料研发测试以及实际飞行试验等方面对X-51A 的发展计划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据此对美国发展高超声速飞行技术的研究流程和理念有个一定的了解与认识。 关键词:X-51A 高超声速导弹热防护系统结构材料飞行器 引言:美国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启动“全球敏捷打击”计划以来,一直处于低速发展过程中,该计划近期开始迅速升级,从改造“三叉戟”导弹开始,美国正推出一系列先进攻击武器概念,包括飞机、无人机和导弹。其中,X-51高超声速巡航导弹是美国武器库目前速度最快的全球打击武器,可以在一小时内攻击地球上任一目标。 1项目概况 巡航导弹在美国武器系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巡航导弹不要要成为首选的打击武器,也是美军实行远程军事打击的必备武器。 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启动的“全球敏捷打击”计划自推出以来一直处于低速发展过程中,直至近年该计划开始迅速发展。美国从改造三叉戟导弹开始,陆续推出一系列的先进攻击武器概念,包括新一代的飞机、无人机和导弹。 X-51A计划是由美国空军研究试验室(AFRL)、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NASA、波音公司和普惠公司联合实施的旨在验证高超声速飞行能力的计划。终极目标是发展一种马赫数达到5~7的可以在1 h内进行全球打击的武器,包括快速响应的空间飞行器和高超声速巡航导弹。X-51A于2010年2月中旬进行了首次高超声速飞行试验。 X-51A的首飞创造了又一个人类历史记录———超燃冲压发动机推进的历时最长的高超声速飞行,刷新了X2 43创造的12 s的记录。X2 51A首飞的成功意味着, 超燃冲压发动机将提供一种全新的快速全球打击能力。据称,该高超声速导弹将能够在60 min内实施全球打击。美国国防部/NASA的X2 51A项目则是这一新型武器系统方案的关键部分。X2 51A 的飞行试验对于空间进入、侦察、打击、全球到达以及商业运输等都有重要意义。 2 X-51A计划的背景 美国空军认为,高超声速推进技术是美国亟须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走“阶梯式发展”的道路。1979年首次发射的先进战略空射导弹(ASLAM)是早期的高超声速导弹,它使用高速冲压发动机实现了马赫数为5. 5的飞行,虽然达到了高超声速,但由于冲压发动机的燃烧是在亚声速状态下进行,效率非常低。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使用超燃冲压动机,于是X-51A计划应运而生。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空天飞机(NASP,NationalAerospace Plane)计划终止后,美国空军转而投资HyTech(Hypersonic Technology)计划以延续其对高超声速技术的研究。2004年1月, AFRL选择波音公司与普惠公司共同制造SED-WR的验证机,由波音公司制造机身,普惠公司

PID高超声速飞行器姿态控制中的应用展望

Oct.2010航天控制 v。1.28,N。.5AerospaceContr。1 。93?分数阶肼A∥在高超声速飞行器 姿态控制中的应用展望 齐乃明秦昌茂宋志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150001 摘要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其具有强耦合、严重非 线性、大范围气动环境变化的特点,这对飞行器的姿态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本文简述了现代控制及智能控制在姿态控制器中的应用,回顾了传统PID 及其改进控制技术,针对新的被控对象特点,介绍了分数阶P,1矿及其发展。由 于分数阶PPIY"具有比传统PID更好的鲁棒性和控制性能,展望分数阶川1矿 控制在高超声速飞行器姿态控制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高超声速飞行器;姿态控制;传统PID;分数阶P,1矿 中图分类号:V44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242(2010)05-0093-06 ProspectofFractional-OrderPIADpController forHypersonicMissileAttitudeControl QINaimingQINChangmaoSONGZhiguo 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Harbin150001,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ofhypersonicmissileisaninevitabletrend.Therequirementofattitudecontrols弘temforaerocrafiishigherbecausethecharacteristicsofastrongcoupling,seriousnonlinearandlarge—scaleenvironmentalparametersarechangedinaerodynamic.Inthispaper,themoderncontrolandintelli—gent controlthatappliedtoattitudecontrolarebriefed,andclassicalPIDcontroltechnologyanditsim—provementarereviewed.thefractionalorderPI、D“controlleranddevelopmentforfknell3objectfeaturesarealsointroduced.Asaresult,fractionalorderPI、D“controlisbetterthanclassicalPIDcontrolinrobustnessandcontrolperformance.Therefore,fkfractionalorderP11D“controlwillbe埘池矽usedinhypersonicmissileattitudecontr01. KeywordsHypersonicmissile;Attitudecontrol;ClassicalPIDcontrol;FractionalorderP11D9controller 高超声速飞行器以美国的超一x计划飞行器及通用航空飞行器(CAV)[13为代表,计划实施对全球的快速打击,俄罗斯、日本等国也在积极研制高超声速飞行器,而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飞行速度和高度变化大,可全空域机动飞行但其大范围气动环境的变化引起系统参数变化范围大,各通道间耦合影响也变大,使其成为具有强耦合、严重非线性并带有不确 收稿日期:2009-07-26 作者简介:齐乃明(1962一),男,哈尔滨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航天器飞行动力学控制与仿真;秦昌茂(1985一),男,江西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超声速飞行器制导与控制;宋志国(1987一),男,黑龙江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超声速飞行器制导与控制。

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由来

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由来 都世民 概述 高超音速飞行器是夲世纪正在研发的前沿科技的新项目。它又称作“近空间高超音速飞行器”(NSHV)。这种飞行器飞行高度可离地面20-100千米的大气层空间,它包括大气平流层、中间层和部分热层。这一空间位于低轨卫星轨道下方,一般飞机的飞行高度的上方,这一空间区域是尚待开发的近空间区域。高超音速飞行器的飞行速度是高于5倍音速,即5馬赫,或超过6000千米/小时。据报道,高超音速武器飞行6000千米約用35分钟,飞行时速約10285千米,是音速的8.4倍。 20世纪60年代,洲际弹道导弹的出现,载人航天飞机的升空,载人飞船的成功返回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问世,这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超高音速飞行器的新时代!实际上这已经意味着航天器和航空器都要迈入高超音速飞行器时代。从高科技的角度来分析,高超音速飞行器同时融合了航天技术和航空技术的诸多前沿技术。这些前沿技术与传统飞行器技术比较主要有以下方面特点: 1.复杂的气动特性; 2.用超燃冲压发动机; 3.飞行器机体与发动机一体化; 4.飞行器机体与推进系统和飞行器结构动态之间耦合强; 5.飞行器模型非线性度高; 6.飞行器飞行高度跨度大; 7.飞行器飞行速度跨度大; 8.飞行环境复杂,瞬间多变; 9.气动特性和气热特性变化剧烈; 10.控制精度高,未制导难度大。 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由来 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由来可从下列几方面因素分析中看出: 1.从反导系统的角度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在开始设计使用A-135导弹的国家反导系统时,就意识到:要拦截以每秒5-10公里的速度进入大气层的核弹,拦截导弹也应装上核弹头。也就是说,在敌方核弹预计经过的区域,苏联拦截导弹应通过迎面核爆来摧毁目标。因此国家反导系统需要有高超音速飞行器携带核弹。 另外,从攻击角度看,超高速飞行器对导弹防御系统威胁很大,因速度快、目标散射截面小,机动性强,现有的反导系统已无法拦截。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有战争模式。 2.从航天飞机的角度 X-37B是一种小型航天飞机,号称“空天战机”,可快速进入轨道进行作战:X-37B由波音公司研制,其发射方式是由火箭发射升空,和美宇航局之前使用的航天飞机类似,因此其也是一种小型航天飞机,可以在轨道上进行机动作战,完成任务后可以再入大气层,滑翔降落基地,之所以將其称為太空战飞机,是因X- 37B代表了未來空天作战的模式,是由火箭等平台快速发射入轨,在轨道上等候时机,而且X-37B还可以在轨道上执行打击敌方卫星的任务,是轨道作战的多面手。在2011年3月,X-37B由火箭送上轨道,计划飞行9个月,后又飞行6个月。2012年6月返回地球。该机重约5吨,长8.8米,高2.9米,翼展4.6米,飞行速度25马赫。无人机的飞行时间如今已经发展到几周、几个月、几年。 俄罗斯物理数学副博士尼古拉·格里戈里耶夫说:“高超音速导弹的常规速度为2-3马赫。我们希望自己的飞行器超过6马赫。这种高超音速飞行器我们曾经有过,比如‘暴风雪’号航天飞

A380飞机结构的先进材料和工艺

A380飞机结构的先进材料和工艺 技术分类:工程材料来源:慧聪网发表时间:2008-01-09 A380的寿命要达到40-50年,因此必须选用先进且新型材料和工艺技术,为未来飞机搭建技术平台。这些技术不仅经过了大量全尺寸试验验证而且经过了航空公司维修专家的评审(符合检查和维修标准)。 A380结构设计准则(见图1)。重复的拉伸载荷加上载荷的变化将会在金属结构内产生微小的疲劳裂纹。裂纹增长速度以及残余强度(当裂纹产生时)将指导选择何种材料。为了防止结构由外物损伤,需要考虑材料的损伤容限性能。 压力载荷需要考虑采用屈服强度和刚度好的材料,以增加稳定性。抗腐蚀能力是选择材料和工艺的另一个重要准则,尤其是在机身下部。选择材料和工艺目标的一部分是使结构轻量化。因此,复合材料是很好的选择,但必须了解设计准则和维修需要。材料的选择不仅仅是考虑设计准则,同时还要考虑生产成本和采购问题。 1. 新型且先进的金属材料 从A380选材的分布来看(见图2),铝合金占的比重最大,达机体结构重量的61%,因此要实现性能改进,必须开发创新的铝合金材料和工艺技术,具体是提高强度和损伤容限,加强稳定性并提高抗腐蚀能力。尤其是在A380机翼部位(机翼的80%以上是铝合金材料) 要提高性能。

A380-800飞机在铝合金结构上取得的主要成就包括: ·在机身壁板上引用了很宽的钣金材料,减少了连接件从而减轻了重量; ·在主地板横梁上采用了先进的铝锂合金挤压件,在这一部位的应用可与碳纤维增强塑料相媲美; ·在机翼大梁和翼肋上选择了新型7085合金,这种合金在很薄的板材和很大锻件上性能优于通常的高强度合金;钛合金由于具有高强度、低密度,高损伤容限和抗腐蚀能力使其代替钢而广泛应用,但是它的高价格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在A380的结构中,钛合金用量较空中客车其它机型有所增加,达到10%。仅仅挂架和起落架的钛合金用量就增加了2%。 ·A380挂架的主要结构是空中客车公司第一次采用全钛设计。在A380飞机上采用最广泛的钛合金是Ti-6Al-4V,在B退火状态下最大的断裂韧性和最小的裂纹增长速度。 ·在A380上第一次采用了新型钛合金VST55531,这种新的钛合金是空中客车公司与俄罗斯制造商共同开发的,能够为设计者提供良好的断裂韧性和高强度综合性能。这种合金目前用于A380飞机的机翼和挂架之间的连接件,进一步的应用还在研究当中。 2. A380复合材料的应用 A380复合材料的主要应用见下图3。

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力技术介绍及部分国家发展现状

一、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发展路径及动力技术介绍 1.1 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发展路径 高超声速飞行器区别与其他飞行器最大的特点是高度一体化,使得飞行器机身与推进系统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无法划分出一个所谓的“发动机”进行研制的,这样的“发动机”也只有在与机身合二为一才能发挥其真实的性能,也才能真正的运行起来。因此,高超声速飞行器首先是“自顶而下”地分解研究对象和研究阶段,随着技术的发展再逐步地整合各部分的研究,逐级、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飞行器研究对象。从总体方案设计的完整的飞行器作为研究对象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的研究:气动/推进一体化研究、全流动通道推进系统研究、超然冲压模型发动机研究、超然冲压发动机部件研究,将高超声速飞行器自顶而下分解后就,再从分解出来的底层部件逐步发展“自下而上”到顶层飞行器。同时“自顶而下”的技术分解和“自下而上”的技术集成这两条路线又是有交互的,在试验研究的任何阶段发现问题,都应当反馈到飞行器总体的设计,重新定义部件、子系统的研究对象。 图1.1 1.2 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力技术介绍 气动/推进一体化研究 全流动通道推进系统研究 超然冲压模型发动机研究 超然冲压发动机部件研究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核心关键技术包括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高超声速飞行器组合推进系统技术、高超声速飞行器机身推进一体化设计技术、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技术、高超声速飞行器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高超声速飞行器风洞实验技术。下面的篇幅分别对超燃冲压发动机和组合推进系统技术做简要介绍: (1)超然冲压发动机概念介绍 超燃冲压发动机是高超声速飞行器推进技术的核心技术,超然冲压发动机与亚燃冲压发动机同属于吸气式喷气发动机,由进气道、燃烧室和尾喷管构成,没有压气机和涡轮等旋转部件,高速迎面气流经进气道减速增压,直接进入燃烧室和燃料混合燃烧,产生高温燃气经尾喷管加速后排出,从而产生推力。 超燃冲压发动机通常可以分为双模态冲压发动机和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双模态冲压发动机是指发动机根据不同的来流速度,其燃烧室分别工作于亚声速燃烧状态、超声速燃烧状态、超声速燃烧/亚声速燃烧/超声速燃烧状态。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是指同一发动机同时具有亚燃冲压和超燃冲压双循环的超燃冲压发动机,采用双循环的主要目的是用亚燃冲压发动机点燃超然冲压发动机来解决煤油燃料的点火和稳定燃烧问题。 (2)超声速燃烧概念 在一定的压缩和膨胀效率的条件下,进入发动机的空气有一最佳压缩量,使得发动机的效率最高。燃料的热值和过程的效率越高,其

应用于高超音速飞行器的防热材料

2016年夏季学期《航空材料与制 造》课程论文 题目:应用于高超音速飞行器的防热材料

一、概述 高超音速飞行器:指的是飞行速度在五马赫(约6000km/h)以上的飞行物体,主要包括3大类:高超音速巡航导弹、高超音速飞机和航天飞机。高超音速飞行器所采用的超音速冲压发动机被认为是继螺旋桨和喷气推进之后的“第三次动力革命”。除了美国外,俄罗斯、中国、法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也在积极地开展相关的科研实验,他们看重的正是其在军事应用方面的诱人前景。“防热材料”亦称“耐高温烧蚀材料”,是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必备材料之一,在火箭发动机喷管,飞行器的端头,外蒙皮,航天飞机机翼前缘,发动机叶片等部位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二、高超音速飞行器所面临的技术瓶颈 被视为“下一代飞行技术”的高超音速飞行,因为其超过五倍音速的超高飞行速度,所面临技术难题是不言而喻的,要实现飞行器高超音速飞行,必须突破高超音速发动机技术和一体化设计技术,如飞行器机体和推进系统设计一体化、气动设计一体化、结构设计一体化等技术,以及材料与结构技术、高超音速空气动力技术、燃料高超音速推进系统、高超音速地面模拟和飞行试验技术等。其中最重要的我想还是飞行器动力问题和与之而来的材料使用问题的解决,这两个问题也正是高超音速飞行器在研发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性技术瓶颈,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投入与日俱增,可见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开发已经成为了世界各个强国所瞄准的新一代国防技术开发前沿。 在现有的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研究实验中,绝大多是都是采用冲压发动机作为飞行器的动力来源。冲压发动机是一种利用迎面气流进入发动机后减速,使空气提高静压的一种空气喷气发动机。它通常由进气道(又称扩压器)、燃烧室、推进喷管三部组成。冲压发动机没有压气机(也就不需要燃气涡轮),所以又称为不带压气机的空气喷气发动机。按应用围划分,冲压发动机分为亚音速、超音速、高超音速三类,应用于高超音速飞行器上的又叫做超燃冲压发动机。冲压发动机结构简单,重量轻,成本低。在飞行马赫数大于3的条件下使用,有较高的经济性。它的缺点是不能自行起动,须用其他发动机作为助推器,而且只有飞行器达到一定飞行速度后才能有效工作。为了在发动机工作前达到冲压发动机的工作速度,现有的两种可以采取的解决方式一种是通过有其他飞行器投放的助推滑翔式的起飞,如美国正在研制的X-43和X-51型飞行器。或者是采用一种涡轮喷气发动机和超燃冲压发动机组合的混合动力,“黑鸟”系列侦察机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超燃冲压发动机因为其独特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条件,不仅对其发动机的一体化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在所用材料的性能方面也有着十分苛刻的要求。首先是燃烧室的温度可达2500℃以上,面临的压力和粒子冲刷强度也远远超过现在一般飞机所装配的涡扇发动机。其次是因为飞行器高速飞行时与空气中的粒子摩擦的产生大量的热量,而产生热量的部位主要集中在高超音速飞行器鼻锥,翼缘等重要部位,这些热量如果不能及时导走或加以防护就会对飞行器的部结构

飞机结构重要资料

单选 1. 直升机尾浆的作用是B A:提供向前的推力B:平衡旋翼扭矩并进行航向操纵 C:提供直升机主升力D:调整主旋翼桨盘的倾斜角 2. 正常飞行中,飞机高度上升后,在不考虑燃油消耗的前提下,要保持水平匀速飞行,则需要采取的措施为D A:降低飞行速度B:开启座舱增压设备C:打开襟翼D:提高飞行速度 3. 2.飞机高速小迎角飞行时,机翼蒙皮的受力状态是A A:上下蒙皮表面均受吸(易鼓胀)B:上下蒙皮表面均受压(易凹陷) C:上表面蒙皮受吸,下表面受压D:上表面蒙皮受压,下表面受吸 4. 3.飞机低速大迎角飞行时,蒙皮的受力状态为C A:蒙皮上表面受压,下表面受吸B:蒙皮上下表面都受吸 C:蒙皮上表面受吸,下表面受压D:蒙皮上下表面都受压 5. 4.垂直突风对飞机升力具有较大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它改变了C A:飞机和空气的相对速度B:飞机的姿态C:飞机的迎角D:飞机的地速 6. 水平尾翼的控制飞机的A A:俯仰操纵和俯仰稳定性B:增升C:偏航操纵和稳定性D:减速装置 7. 2.飞机低速飞行时要作低角加速度横滚操纵一般可使用C A:飞行扰流板B:内侧高速副翼C:机翼外侧低速副翼D:飞行扰流板和外侧低速副翼 多选 1. 飞机转弯时,可能被操纵的舵面有BCD A:襟翼B:副翼C:飞行扰流板D:方向舵 2. 地面扰流板的作用有AD A:飞机着陆时减速B:横滚操纵C:俯仰操纵D:飞机着陆时卸除升力 3. 对飞机盘旋坡度具有影响的因素有A,B,C,D A:发动机推力B:飞机的临界迎角C:飞机的强度D:飞机的刚度 4. 飞机的部件过载和飞机重心的过载不相等是因为A,C,D A:飞机的角加速度不等于零B:飞机的速度不等于零 C:部件安装位置不在飞机重心上D:飞机的角速度不等于零 5. 梁式机翼主要分为A,C,D A:单梁式机翼B:整体式机翼C:双梁式机翼D:多梁式机翼 6. 从结构组成来看,翼梁的主要类型有B,C,D A:复合材料翼梁B:腹板式C:整体式D:桁架式 7. 机身的机构形式主要有A,C,D A:构架式B:布质蒙皮式C:硬壳式D:半硬壳式 8. 飞机表面清洁的注意事项有A,B,C,D A:按规定稀释厂家推荐的清洁剂与溶剂B:断开与电瓶相连的电路 C:遮盖规定部位,保证排放畅通D:防止金属构件与酸、碱性溶液接触 9. 飞机最易直接受到雷电击中的部位包括A,C,D A:雷达整流罩B:机翼上表面C:机翼、尾翼的尖端和后缘D:发动机吊舱前缘 10. 胶接的优点有: BC A:降低连接件承压能力B:减轻重量、提高抗疲劳能力 C:表面平整、光滑,气动性与气密性好D:抗剥离强度低、工作温度低

高超声速飞行器结构材料与热防护系统

本文2010201222收到,作者分别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10所助工、高级工程师 高超声速飞行器结构材料与热防护系统 郭朝邦 李文杰 图1 挂载在B 252H 机翼的X 251A 摘 要 随着人类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不断探索,结构材料和热防护系统已成为高超技术发展的瓶颈。首先介绍了X 251A 和X 243A 的项目概况、结构材料和热防护系统,然后分别从高超声速试飞器超高温热防护材料、大面积热防护材料和热防护系统等几方面对X 251A 和X 243A 试飞器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结构材料和热防护系统发展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 X 251A X 243A 结构材料 热防护 系统 飞行器 高超 引 言 随着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速度的不断提高,服役环境越来越恶劣,飞行器的热防护问题成为限制飞行器发展的瓶颈。而高超声速结构材料和热防护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是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的基础,因此,各国都大力开展了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材料与结构的相关研究。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X 251A 和X 243A 高超声速飞行器在结构材料和热防护方面的研究比较突出,本文对这两种试飞器的结构材料和热防护技术分别进行详细介绍。1 X 251A 高超声速飞行器1.1 项目概况 X 251A 计划是由美国空军研究试验室(AFRL )、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 A )、NAS A 、波音公司 和普惠公司联合实施的旨在验证高超声速飞行能力 的计划。终极目标是发展一种马赫数达到5~7的可以在1h 内进行全球打击的武器,包括快速响应的空间飞行器和高超声速巡航导弹。试验方式是使 用B 252H 轰炸机挂载X 251A 飞行,达到预定的飞 行条件,释放X 251A 进行飞行试验。图1是挂载在B 252H 机翼下的X 251A 。美国空军在2003年开始研 制试飞器,2004年12月完成初始设计评估,2005年1月开始详细设计,2005年9月27日被正式赋予X 251A 的代号,2007年5月该项目通过关键设计评审。2009年12月9日在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进行了首次系留挂载飞行试验,X 251A 挂载在B 252H 重型轰炸机的机翼下向北起飞后爬升至15.24km 高空,随后该机携载X 251A 做了较柔和的机动动作。按计划,X 251A 将于2010年2月中旬进行了首次高超声速飞行试验。1.2 结构材料与热防护系统1.2.1 总体结构 X 251A 整个飞行器长7.62m ,质量1780kg,

复合材料结构及其成型原理

碳纤维复合材料 (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 陕西西安710072) 摘要:碳纤维复合材料与金属材料相比,其密度小、比强度、比模量高,具有优越的成型性和其他特性,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本文介绍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总结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及每种成型工艺的特点,并从材料和成型两个方面指出了它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复合材料;碳纤维;成型工艺;工艺流程 Carbon Fiber Reinforce Plastic (School of Mechatronics, Northwes 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2, China) Abstract: Compared to metals, carbon fiber reinforce plastic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with lower density, higher specific strength and modulus, and excellent moldability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s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 plastic and sum up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 plastic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Finally,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 plastic from two aspects: material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Key words: composites; carbon fiber; manufacturing process; process

飞行器结构设计总复习

静强度设计:安全系数d e P f P d p 设计载荷 e p 使用载荷 u p 极限载荷 静强度设计准则:结构材料的极限载荷大于或等于设计载荷,即认为结构安全u p ≥d p 载荷系数定义:除重力外,作用在飞机某方向上的所有外力的合力与当时飞机重量的比值, 称为该方向上的载荷系数。 载荷系数的物理意义:1、表示了作用于飞机重心处除重力外的外力与飞机重力的比值关系; 2、表示了飞机质量力与重力的比率。 载荷系数实用意义:1、载荷系数确定了,则飞机上的载荷大小也就确定了; 2、载荷系数还表明飞机机动性的好坏。 着陆载荷系数的定义:起落架的实际着陆载荷lg P 与飞机停放地面时起落架的停机载荷lg o P 之 41.杆只能承受(或传递)沿杆轴向的分布力或集中力。 2.薄平板适宜承受在板平面内的分布载荷,包括剪流和拉压应力,不能传弯。没有加强件加 强时,承压的能力比承拉的能力小得多,不适宜受集中力。厚板能承受一定集中力等。 3.三角形薄板不能受剪。 刚度分配原则:在一定条件下(如机翼变形符合平剖面假设),结构间各个原件可直接按照 本身刚度的大小比例来分配它们共同承担的载荷,这种正比关系称为“刚度分配原则” P1l1/E1F1=P2l2/e2f2 K=EF/l p1/p2=k1/k2 p1=k1p/(k1+k2) (翼面结构的典型受力形式及其构造特点: 1.薄蒙皮梁式:蒙皮很薄,纵向翼梁很强,纵向长桁较少且弱,梁缘条的剖面与长桁相比要 大得多,当布置有一根纵梁时同时还要布置有一根以上的枞墙。常分左右机翼-----用几个集 中接头相连。 2.多梁单块式:蒙皮较厚,与长桁、翼梁缘条组成可受轴向力的壁板承受总体弯矩;纵向长 桁布置较密,长桁截面积与梁的截面积比较接近或略小;梁或墙与壁板形成封闭的盒段,增 强了翼面结构的抗扭刚度。为充分发挥多梁单块式机翼的受力特征,左右机翼一般连成整体 贯穿过机身,但机翼本身可能分成几段。 3.多墙厚蒙皮式:布置了较多的枞墙,厚蒙皮,无长桁,有少肋、多肋两种,但结合受集中 力的需要,至少每侧机翼上要布置3~5个加强翼肋。可以没有普通肋。) 大型高亚音速运输机或有些超音速战斗机采用多梁单块式翼面结构,Ma 较大的的超音速飞 机多采用多墙(或多梁)或机翼结构。 局部失稳问题:翼梁缘条受轴向压力时,由于在蒙皮平面内有蒙皮支持,在翼梁平面有腹板 支持,因此一般不会产生总体失稳,但需考虑其局部失稳问题。 翼梁的主要功用承受或传递机翼的剪力Q 和弯矩M 。 (各典型形式(梁式、单块式、多墙式)受力特点的比较: 机翼结构受力形式的发展主要与飞行速度的发展有关。速度的增加促使机翼外形改变并提高 了对结构强度、刚度、外形的要求。比较三者的受力特点可以发现,单纯的梁式、薄蒙皮和 弱长桁均不参加机翼总体弯矩的传递,只有梁的缘条承受弯矩引起的轴力。对于高速飞机, 由于气动载荷增大,而相对厚度减小又导致了机翼结构高度变小,只靠梁来承弯将使承弯构 件的有效高度减小;加之对蒙皮局部刚度和机翼扭转刚度要求的提高,促使蒙皮增厚,长桁 增多、增强。因此,在单块式、多墙式机翼中,蒙皮、长桁,乃至主要是蒙皮发展成主要的 承弯构件。由于蒙皮、长桁等受轴向力的面积较之梁缘条更为分散、更靠近外表面,故承弯 构件有效高度较大,因此厚蒙皮翼盒不仅承扭能力较高,抗弯特性也较好,因此,此种机翼

浅析飞机复合材料结构修理技术

浅析飞机复合材料结构修理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复合材料逐渐出现在航空领域,在现代航空领域的发展中被广泛应用。由于复合材料已经成为现代飞机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其损伤机理与金属损伤存在差异,对复合材料结构修理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主要基于飞机复合材料结构修理基础之上进行研究,促进飞机复合材料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飞机复合材料;结构修理;技术分析 前言 国内对于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对于飞机复合材料结构修理技术的研究依旧需要不断完善。由于现代航空领域需求的不断增加,对复合材料的使用要求逐渐严格。同时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对复合材料进行维护,体现出飞机复合材料结构修理技术的重要性。 1 飞机复合材料结构类型以及损伤类型 目前,国内外的复合材料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具有广泛性特点,材料用量占总体用量总重的25%-40%,其中民用飞机占11%-16%,直升机高达60%以上。由此可见,飞机复合材料结构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具有广泛性特点。对于复合材料以及损伤类型进行分析,加深对复合材料修理技术的理解。 1.1飞机复合材料结构类型 1.1.1 压层板。复合材料当中的压层板主要是由单层板粘合而成,同时构成材料可为不同材质的单层板,也可为各向异性单层板进行构成。由于单层板构成存在复杂性以及非匀质性,导致单层板的实际构成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 1.1.2 蜂窝夹芯结构。蜂窝夹芯机构主要是由薄面板与中间胶接低密度的夹芯构成,具体的面板结构为层压板,面板较薄。其中具体的使用材料为纤维玻璃布、单向碳纤维、编织布、芳纶有机纤维布等材料。蜂窝夹芯结构比常规金属结构具有较高的比强度、抗弯强度、高结构阻尼、消音以及耐声震、隔热性等良好的性能,在航空领域应用具有较好效果。 1.1.3 蜂窝壁板。蜂窝壁板主要是承力面以及蜂窝夹芯构成,蜂窝夹芯位于承力面板之间,使得整个蜂窝壁板的强度增加[1]。此外还有骨架元件以及众多的不锈钢板材料进行实际构成。在蜂窝壁板的实际结构当中,承力面板所承受的质量一般只是自身在平面内的负荷,骨架元件在具体应用中保证局部刚劲,提升固定地点的安全性以及耐用性。 1.2 飞机复合材料损伤类型

飞机材料

科技论坛:https://www.360docs.net/doc/b28159980.html, 70年代 复合材料气动剪裁优化设计方法 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开发的机翼气动弹性综合优化设计程序(TSO) 格鲁门公司开发的颤振和强度优化设计程序(FASTOP) 80年代 美国空军怀特实验室在1983年提出了开发自动化结构设计软件(Automated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System简称ASTROS)的计划 ASTROS系统是一个基于有限元的,能够为飞行器结构初步设计提供辅助设计功能的大型结构综合优化设计软件系统。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多学科综合性,和飞行器结构设计有关的各个学科知识都可以被集成到这个系统中,比如结构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结构振动的频率、模态、气动弹性的颤振、发散、操纵效率等。在系统的统一控制下,结构设计可以同时考虑这些学科知识的设计要求,实现结构整体最优设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ASTROS已经成为美国航空宇航工业和科研院所进行结构综合优化设计和研究的标准程序洲 90年代 美国学者在对复合材料气动弹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主动气 动弹性机翼的概念(Active Aeroelastic Wing简称AAW),试图利用复合材料结构的柔性,加入主动控制技术。 美国学者提出了多学科设计优化(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 简称MDO)思想,利用诸如遗传算法、神经网络和响应面法等非线性数值优化方法,开展了基于飞行器系统工程的设计优化,形成了诸如基于并行子空间的优化算法、并行子空间设计、协作优化算法等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并将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应用于FIA-18和F-16战斗机的分系统设计。以FIA-18战斗机为基础,采用多学科设计优化技术重新设计机翼,在性能不变的条件下,结构重量只有原来的52%,扭转刚度可以降低40%。把多学科设计优化技术技术用于F-16战斗机机翼设计时,机翼外段刚度可降低25%,结构重量可降低20%,在高动压情况下,控制效能提高了10%。2001年 美国NASA提出了“变形飞机”设计概念。“变形飞机”是通过应用智能结构材料的传感器和作动装置,光滑而持续地改变机翼形状,对不断改变的飞行条件作出响应“变形飞机’,概念使得机翼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结构,而是一个在主动控制技术控制下的机构,因此它的分析方法将会更加复杂,和“变形飞机”相关的主动控制技术,大挠度柔性结构分析技术,智能材料结构设计技术、主动流场控制技术等新技术也将成为21世纪航空航天飞行器发展的关键技术。 国内相关著名学者和其相关著作 夏人伟教授,黄海教授从工程应用角度提出了基于包络函数和二级近似概念的优化算法。

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现状

高超声速飞行器 一、国内外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现状 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是21世纪航空航天技术的新制高点,是航空史上继发明飞机、突破声障飞行之后第三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同时也将开辟进入太空的新方式。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的突破,将对国际战略格局、军事力量对比、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综合国力提升等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因此,世界主要国家一直把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作为科技发展的最前沿阵地,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探索超声速燃烧冲压发动机技术以来,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陆续取得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并相继进行了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这表明高超声速技术从进行概念和原理探索的基础研究阶段,进入了以某种高超声速飞行器为应用背景的先期技术开发阶段。各国技术开发的主要应用目标近期为高超声速巡航导弹,中期为高超声速飞机,远期为吸气式推进的跨大气层飞行器、空天飞机。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是21世纪航空航天技术的制高点,也是重要的军民两用技术。虽然目前仍存在不少技术难题,而且耗费巨大,但从世界各研制国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以超燃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高超声速巡航导弹有可能在2010年前后问世。预计到2025年,以超燃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高超声速飞机和空天飞机也有可能投入使用,并将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1 美国 1.1 Hyper2X计划 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美国在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设计研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试验性高超声速飞行研究计划,Hyper2X计划是对以往所做工作的一次检验。Hyper2X计划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年来重点开展的高超声速技术研究计划,主要目的是研究并验证可用于高超声速飞机和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系统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并验证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设计方法和试验手段。1997年1月,NASA与兰利研究中心、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签订合同,Hyper2X计划正式启动。Hyper2X计划的试验飞行器代号为X243,根据演示验证的任务不同分为X243A、X243B、X243C和X243D,共4个型号。 1.1.1 X243A X243A技术由位于弗吉尼亚州汉普顿的NASA兰利研究中心和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的NASA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负责开发。其中机身和发动机由位于田纳西州塔拉荷马的ATKGASL公司(原微型飞行器公司)制造,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亨亭顿的波音公司鬼怪工厂负责部分系统工程、热防护、操纵、导航和控制设计以及飞行控制软件、内部布局和结构设计。X243A的助推器是经过改装的飞马座运载火箭的第一级,该系统由位于亚利桑那州昌德勒的轨道科学公司提供X243A机身长3.66m,高660mm,翼展1.53m,质量1360kg,由采用液氢燃料的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推进。1997年3月,NASA选定ATKGASL公司为飞行研究任务装配X243A无人驾驶研究飞行器。1997年12月,轨道科学公司对飞马座运载火箭成功进行了关键的设计审查。1998年,1台超燃冲压发动机作为第一部硬件交付NASA,随后这台发动机在兰利研究中心的2.44m八支点高温风洞中进行了一系列测试。1999年10月,第一架X243A交付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2000年,X243A在ATKGASL公司的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关键技术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关键技术 以超燃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面临一系列技术上的难题. 美国(包括俄罗斯等国家) 为此付出了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 制定了多个不断变化的发展计划, 几经起伏, 最终探索出一条比较实际的、循序发展的道路. 发展高科技工程必须要有基础研究的积累, 在关键技术问题上取得突破, 否则, 可能导致失败的后果. 当前应当抓紧进行的主要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工作包括: (1) 高温气体动力学 高温真实气体效应是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高温气体非平衡流动问题, 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对高温气流中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不足, 特别是在振动自由度激发、分子离解、表面化学反应等各种因素耦合在一起的情况下, 更是知之甚少.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高温气体热力学特性和化学反应速率常数以及化学反应模型的选取, 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将导致头部激波脱体距离、物面边界层速度剖面、密度剖面和物面热流等重要参数预示上的偏差. 美国人在总结X-43A 经验时曾提出要重点研究高超声速对下列问题的影响: 边界层从层流转变为湍流的转捩问题, 湍流边界层的流动和剪切层的流动, 激波与边界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燃料喷注入气流、燃料与空气的混合、燃料与空气之间的化学反应, 机身与推进系统一体化设计的飞行器性能和可运行范围. 对于上述这些问题的研究, 都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光学诊断技术和高速数值计算技术所具有的优势. 地面模拟试验设施. 目前在美国仅仅存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可用于高超音速飞行研究的高焓试验设施, 而且这些设施在试验范围上还都受到种种限制. 各类脉冲型风洞的最高焓值范围可以高达对应马赫数20 的飞行速度, 但都是短持续时间(1?10 ms) 的试验设施. 试验时间可以相对较长的一些设施, 都是污浊(不清洁) 空气的风洞, 在这些风洞的自由气流内含有燃烧产物, 而且它们的最高焓值范围仅限于对应马赫数8 以下的飞行速度. 与高焓值状态相伴随出现的一些新的流动变量, 例如分子振动自由度的激发、各种分子和离子的浓度等, 都可以用现代光学诊断技术进行测量,但目前这些技术仅仅在极有限的情况下, 在高焓值的地面试验设施上得到应用. 能够提供更长试验时间(即从几毫秒提高到几秒量级) 的高焓地面试验设施和能够提供更高诊断能力的地面试验设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能够满足高超音速飞行系统研制开发所提出的要求, 可能还需要建设新的地面试验设施. (2) 超燃基础和新概念推进研究 在能够促使吸气式高超音速飞行实现的各种关键技术中, 推进技术占据首要的位置. 对于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研制来说, 存在着许多具有挑战性的技术难题, 包括: 在整个宽广的运行速度范围内(特别是在马赫数超过8 的情况下) 超燃冲压发动机内部流动, 燃烧稳定性与过程优化, 地面试验和精细流场诊断、飞行试验以及数字模拟技术;质量轻、耐高温的发动机材料和有效的热管理技术; 研究新的发动机技术, 以及验证飞行速度大于马赫数8 情况下的发动机性能; 研究发动机/飞行器一体化设计方法(包括进气道/发动机/ 尾喷管组合; 综合气动力与防热一体化; 高升阻比与操稳特性的协调; 气动特性与结构完整性设计; 气动外形与有效载荷容积要求; 多学科多目标(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 MDO) 总体优化等. ),实现可实际运行的、具有高性能的一体化设计的飞行器方案; 如何从低速推进模式转变成高速推进模式的问题, 特别是在采用可变几何形状的发动机的情况下, 如何实现工况转换的问题. 1991 年?1998 年间, 俄罗斯分别与法国, 美国,德国等合作进行了超燃冲压发动机的验证性飞行实验. 提出了一系列关键问题. 从美俄的经验教训来看, 这些基础性的问题不解决, 超燃发动机的研制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因此在这方面还需下很大功夫. 各种组合式和新概念动力装置研究. 现有的动力装置, 不论是火箭或超燃冲压发动机, 对于在40?70km 高度, 持续、机动飞行的高超声速飞行器都是不理想的. 要积极探索各种组合式和新型动力装置(如: 脉冲爆轰驱动、激光/等离子推进、核动力推进等) 研究其作用原和实用化问题在这方面如能取得突破, 将为未来自主创新和跨越发展争取到主动. (3) 新型防热、隔热原理、材料与结构 现有飞行器热防护系统大都是针对战略弹头的, 特点是: 简单外形、短时间、很高的加热率.采用的主要办法是烧蚀热防护.新一代空天飞行器热防护问题具有不同的特点: 复杂的升力体外形、中低热流和长时间加热. 为了获得良好的气 动特性, 一般需采用保持飞行器外形不变的非烧蚀热防护技术, 还要解决长时间持续飞行的内部隔热问题. 已经建立的宏观热防护理论已不能满足要求, 要发展新的热流预示方法; 非烧蚀热防护技术; 防热结构的一体化设计技术; 结构在力/热 综合作用下的动态响应特性和破坏机制等. 各种防热、隔热原理, 包括: 被动式(热沉、隔热、表面辐射)、半被动式(热管传导+ 辐射) 和主动式(发汗、冷却膜、冷气流对流), 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在发动机防热材料技术方面焦点集中在: 采用主动式冷却方式的燃烧室壁板材料, 以及超低温推进剂贮箱的材料. 需要更加坚固耐用的被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