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

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
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

浅析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

包娜娜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大重要方式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都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单纯依靠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或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应对当代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挑战。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实现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并不是二者的简单拼凑、机械相加,我们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实现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显”中有“隐”,“隐”中有“显”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第一,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渗透隐性教育,发展渗透式教育模式。渗透式方法是指教育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对人们产生影响的方法。渗透式教育模式既是隐性教育的重要方法,也是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重要路径。发展运用渗透式教育模式,要选择恰当的载体。这些载体包括:活动载体、文化载体、管理载体等等。(1)校园文化活动,充满了德育因素。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使大学生在快乐中受到教育和影响。在高校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积极健康、内容新颖的活动,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2)在学校开展国学课,向学生讲授《孔子》、《老子》、《庄子》、《孟子》等国学体现出的博大精深的、深邃的道德力量,使大学生深刻体会到名著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要了解我国的文化历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更应该加强相关方面的教育。(3)予思想政治教育于管理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想学生之所想。用以人为本得、积极向上的管理理念来感染学生。另外,我们要善于开发学校以外的隐性教育资源。隐性教育资源不仅存在于学校中,在社会、社区、家庭中也存在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得内容渗透到各个方面。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以及家庭环境都对教育者在学校习得的思想政治理论有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第二,积极发掘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中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所以,我们要积极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发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其它课程中所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魅力。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那种认为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师的任务的观点是错误的。任何一个教育者不仅仅要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道”,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其一,我们要积极挖掘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其他各门课程中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

容。比如在思想政治理教育论课以外的其他课程中,教育者在讲授相关知识时要加以相关的历史背景来讲解,这样可以通过历史知识来增强受教育者的爱国意识;其二,我们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具有的隐性教育内容。教育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一种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教育者的自身魅力、自身的道德素质,教育者的一言一行都在不知不觉的对受教育者起着影响。特别是作为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隐性教育更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即任何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具有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同时都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和政治素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要注意自己在课堂内外的一言一行,对受教育者起到模范作用。其三,教室是教育者“教”和受教育者“学”的主要场所,因此,把教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干净整洁的教室环境,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室布局以及教室墙壁的科学家的壁画都会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隐含在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好的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第三,有选择地在一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显性教育的方法。Giroux,H.在其著作《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所指出的“一旦隐性课程围绕一定的目的被纳入整个课程序引中,成为课程计划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教师而且学生也会意识到其存在,形成对该部分隐性课程的效果的认识,对其有更深刻的洞见;而且还会注意改变和削弱其消极影响,依据一定的价值和规范,建构起有利于学习的社会关系结构”可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发而不可收拾”的而是可以通过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来进行规范,引导和控制的。比如,对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说,在突出受教育者主体性参与性的同时,也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规范和管理,以防止受教育者受到不良的思想的影响,及时的把受教育者的思想引入正轨,使受教育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正确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存在,否则整个教育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陶冶式教育模式。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陶冶式教育,即“营造一个健康、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思想道德熏陶的方法。”其一,加强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指对校园建筑、环境的建设。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室内装饰等物化形态浓缩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内容。

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优美的校园环境,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其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人际关系等。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

文化

教育论丛

153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 摘要:理论界普遍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为了实现其教育目的而实施的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使受教育者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类型。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容,目前较多的是对其特征、功能和作用及其实施方法等的研究。为深化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笔者认为,其一是应转换研究范式,更新思维方式;其二是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更新研究的方法;其三是应扩展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视野,突破研究中的难点。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深化 近年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但从总体上说其研究还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到目前为止,我国学界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散见于一些专业教材的部分章节和一些学术期刊之中,尚没有一部专著出版,但德育领域的专著中已有关于隐性德育的研究,如班华的《现代德育论》、靳玉乐的《潜在课程论》、佘双好的《现代德育课程论》等。本文试对我国学界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作一番梳理,以期有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有如下几种界定: 有学者从隐性资源的角度来定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倪先敏认为,隐性资源是相对于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的显性资源而言的,它不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而是以不被人注意的形式存在于校园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的,主要包括校训校风、校容校貌、校园文化活动等[1]。彭小兰、童建军则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以隐性课程、文化传统和环境情境等为载体来引导学生使之在体验和分享中获得身心和个性发展的一种活动[2]。 有学者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定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白显良指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种可以随便加以套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也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类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是常新的,在实践中是不断发展的。把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不在于把握其实践形式,不在于知其“形”,而在于要把握其实践的理念,即把握其“神”[3]。马雷也认为,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带有思想政治色彩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氛围,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隐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如学校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人文景观、人际关系、校风、校园精神以及教育管理者的人格力量等[4]。 有学者从教育方法的角度来定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他们使用一个说法,即“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法”,指出隐性教育方法是相对于显性教育方法而存在的,是利用社会实践或其他活动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他们还指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围绕同一目的而采用的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浅析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浅析 高校为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培训教育的核心阵地,单纯应用以往正面、不断灌输传授的显性模式无法全面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需要。为此,如何探索隐性、深层渗透教育模式成为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途径。本文基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研究了实践方式特征,并探讨了科学的实践路径与教育策略。对提升教学水平,优化高校思政工作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标签: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隐性教育理念起源于美国,伴随研究的逐步丰富与深入,进一步明确了隐性课程的内涵价值、实践态度、操作规范、目标动机不仅包含在学校从事的各类非正式传播文化内,还涵盖到家庭以及社会大环境之中。因此,形成了隐性教育原理,其代表应用各类学生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丰富教育内容,借助游戏、实践、文化活动等手段,优化教学效果,令人们循序渐进的产生学习热情,愿意接受教育。不但将视野由学校内部扩充至外部环境,同时由教学扩展至德育教育,以及整体教育学领域。二十世纪后期,较多发达国家渗透隐性教育至思想政治学科领域之中,尤其是进行高校教育进程中,逐步赢得了大众广泛认可与全面重视。隐性思政教育为社会阶级与政治组织,基于根本任务目标,挖掘教育环境包含的隐性教育内容,对教育对象实施潜移默化的引导、塑造,令其思想、行为、道德以及心理状态在无感知状况下逐步积累、渐渐稳定,并呈现出持久、悠远的良好教育效果。同显性思政教育对比,隐性教育较易令教学对象在思想意识、情感体验上产生共鸣,并逐步的认可以及接受。而显性思政教育则应用公开方式、场合,通过有目的、有策划、系统性的思想政治培养教育,达到既定目标。上述两类方式互相渗透、集成融合,成为整体网络,并利用直接以及间接方式、局部与系统方式,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多重方式的融合,全面覆盖教育对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水平。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特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特征在于教学目的潜隐性。实践教育阶段中,教师毫无声息的隐含教学意图至学习活动中,令教育对象耳濡目染、无意识的自动参与学习活动、融入创建教育环境体系内,通过含而不露的模式,令教育对象循序渐进的受到影响。 隐性教育方式还呈现出愉悦性的显著特征。显性教育多应用正面、大量渗透灌输教育模式,体现了明确的目的性以及教学方式的直接性,这样将对教育对象的情感认识、主观需要与内心感受不良忽视,还会令其产生逆反心理,并最终厌学、抵触学习。而隐性思政教育则不同于显性教育的注入教学模式,不体现强迫性,而是令教育对象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进行情景交流,进而产生质的飞跃。

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抓好大学生安全教育,这对于加强高等院校的日常管理,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及生活秩序,保障学生人身和财物安全,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改革开放深入,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大大扩展,交流领域也不断拓宽。在校期间,他们除了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外,还需要走出学校参加各种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尤其是安全知识,势必会导致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 首先,从国家面临的安全环境来看,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境外敌对势力和间谍情报机构为达到分化、西化中国的目的,一方面利用各种渠道,以公开或秘密的方式,传播西方的政治和经济模式、价值观念以及腐朽的生活方式,培养和平演变的“内应力量”。另一方面采取金钱收买、物质利诱、色情勾引、出国担保等手段,或打着学术交流、参观访问、洽谈业务等幌子,刺探、套取、收买我国家和单位秘密。其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也存在着种种模糊的认识。一是大学生对国家安全还停留在军事、战争、国防、领土、情报、间谍这样一些传统的、局部的认识上。当前,国家安全既包括国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国民安全等传统内容,也包括文化安全、科技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新内容。因此,全方位理解国家安全有助于端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二是讲国家安全,大学生会自然联想到美国的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以及国家安全机关、军队、警察身上,这种把国家安全等同于情报间谍活动的片面认识,使大学生不能自觉地把维护国家安全与自身的责任联系起来,或多或少地、有意无意地认为“国家安全与己无关”。三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与日俱增,和平环境使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放松了警惕,淡化了安全意识,认为“对外开放无密可保”,“和平期间无间谍”等等。由于思想麻痹,造成国家的一些机密被泄露,更有甚者,个别经不起金钱、美色等种种诱惑,不惜丧失国格人格,出卖情报,给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教训极为惨痛深刻! 总之,我国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安全形势,而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又相对薄弱,这就迫切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国家安全知识,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既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治安形势的需要

高校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说:“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园地,同时也处在西方思想和我国国内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冲击的前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确保一代代青年学子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健康成长,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一大批新型人才。” 1.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对这一点不理解,总认为学生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一方,往往满足于简单的灌输和说教,实践证明,在经过改革开放,形势已经大大改变的今天,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今天的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他们的眼界、掌握的各方面信息普遍都比前辈同龄时期更开阔、更丰富。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用正确的思想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去点燃青年学生心灵中本来就渴望知识、积极向上的火种,坚定他们的政治信念,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鼓励他们为国家和民族认真学习。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每一个学生,不摆教育者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同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教育者不以势压人,简单粗暴的方法不但达不到工作的目的,很容易伤害学生,疏远师生关系。 另一方面,学生家庭环境各不相同,成长环境也不相同,在学校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实际困难。教育者应该尽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老师应该主动关心学生在学习上的进展,积极与学校相关主管部门沟通情况、反映问题,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碰到的各种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让他们感到,老师是真正关心他们的。总之,为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争取学生的信任,成为他

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课程作业 (二) 题目: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认识 类别: 2012 级硕士(硕士/博士)姓名:顾鑫 2012 年 3 月 13 日

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认识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按照其教育方式可分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1.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开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是较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一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而言,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活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直观有形的教育[2]。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互联网等方式,将教育的内容融入到一定的环境中,同时引导受教育者去体验和感受,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对受教育实行教育,尊重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性,从而让受教育者能很乐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所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载体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过程的隐蔽性等特征。 1.载体的多样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也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有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播载体,网络载体等,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依附一定的载体而存在,比如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微博,博客,人人网等一些新的传媒手段作为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2.内容的丰富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样需要上理论课,需要有固定的地点以及相对固定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可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摆脱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制约因素,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生活中的各种因素都能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 3.过程的隐蔽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内容目的等融入到受教育者所在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一些活动中,让受教育者不知道他们正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将以前被迫的学习转变为他们自主的学习,这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具有隐蔽性,避免了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效果的长期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将教育内容融入到受教育者所在的环境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认同这些教育内容,同时把这些内容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良好品质,并且是不会轻易丢失的,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 三、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建设和谐校园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环境则是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谐校园的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建设,硬件就是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如校园的建筑,教室,寝室以及花草树木等等,这些硬件条件都是一个大学理念的物化,蕴含着大学的精神。因此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和道德情操的培养;软件就是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如大学的规章制度、学习氛围、同学与人相处的方式等精神层面的文化。大学应该鼓励学术争鸣,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

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摘要】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进步有效地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进步,同时也提高了对思想品质的追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育的重点,做好显性的教育工作同时也应当有效贯彻隐性的教育方式,文章拟从高校隐性思想教育的概念出发,探讨如何有效推进隐性教育建设,希望能够为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逐步推进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产生了相应的改变,这样的改变显著地影响到了当前我国的高校学生,其在思想政治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所以说,探讨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切实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对于我国高校更好地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提升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问题。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生不知不觉的过程中来进行,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成分上良好地

与显性教育形成互补,这样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从定义上的来说,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来的,它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有关的教学工作。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显性的教育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均为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学工作,它们都能够达到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隐藏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潜移默化地融入在高校校园的各项活动和创建工作中去,还能够参与到规章制度的制定中去。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与学生日常的学习相结合,采取一种无意识的形式,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教育特征。然而,从另一种角度来说,高校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够随意开展,在开展前仍然需要高校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与准备,这样才能够更加高效地执行规划工作。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相对于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隐性的教育方式具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隐性教育的开展时间主要集中在学生课外的活动时间,或者在课外的学习活动中进行教育。其隐性教育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王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客观环境。出现许多新的特点。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面对新形势.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高校党建工作的自身要求。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完成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变化 对一定杜会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社会现状的冷静分析和准确把握是深刻理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全面推进和积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当前。从国际范围来讲。我们正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从国内来看,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国家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教育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服务于和服从于社会的进步,引导和推动社会的发展,面对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教育也应作出响应调整。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赋予了新的光荣使命。为新时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指明了前进方向。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主动推进改革,积极促进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综合效益,实现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宏观体制调整向内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转变。从规模扩大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转变。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之路。我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和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江泽民同志在200l年6月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以马克思主义的远见卓识。从正确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高度指出:“要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正确审视和解决那些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高等学校对此尤其应当认真研究,深人思考。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社会环境中.高校广大师生接受的信息既十分丰富又相当杂乱。每天都有新情况发生,到处都有新问题出现,形形色色的观念潮起潮落。各种各样的文化云起云飞。思想矛盾和社会矛盾互为因果。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交互影响。进步与落后同在。开放与守旧并存。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也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认清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这些新变化.这既是对我们认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领导能力的考验。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创新

教育Education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同时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手段。外界的影响能否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内在的结构状态,关键在于有没有恰当的教育方法。因为即便有了正确的教育目标,有了合理的教育途径和内容,如果没有恰当的教育方法,仍然不可能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方法可以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的方法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存在轻视理论的问题,也存在理论脱离实际、单纯说教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把理论同实际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主要是:第一,马列主义教育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有社会主义理论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结合起来。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同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要抓住学生谈论的“热点”,针对学生认识上的“疑点”,说明理论上的“难点”。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同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相结合。第四,教育者自身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育者言传与身教并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 要加强校风校纪建设。思想教育以严格的管理和纪律为基础,管理和纪律以思想教育为保证。这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发挥综合效用。 集中教育与个别的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相结合。 在一定情况下,有计划的集中教育效果比较显著,但集中教育必须以经常性的深入细致的个别工作为基础,个别教育可使教育工作者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课堂教育与课外文化建设相结合。 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创造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正确地引导和加强学生社团和课余文化、艺术、体育及各种学术交流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开拓知识领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 技能,以补充课堂教育之不足。 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 要善于利用社会的积极因素对学生进 行教育;善于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加速学 生社会化的进程,改善社会不良风气对学 生的影响。和学生家庭建立联系,取得学生 家庭的积极合作和大力支持。同时,要克服 小气候无能为力的思想,充分运用学校的 优势,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 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尽管是属 于不同体系的性质不同的两类工作,但两 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和相互关联还 是客观存在的。两者在理论上可以相互借 鉴,在实践中可以相互配合。在高校思想政 治工作中间适当地普及心理咨询知识,使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能适当地借鉴心 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是非常必要,也是现 实可行的。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价值是客观的。 但这些方法的价值能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 程中充分体现出来,不在于方法本身,而取 决于教育者驾驭方法的能力。在选用方法 时及具体运用过程中,还要注意方法的针 对性、多样性和灵活性。除此之外,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也是高校教育者 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的必要性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和价 值取向趋于多元化。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 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各种社会问题几乎同 时呈现出来,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其复杂而 深刻影响。在这一进程中,历史与现实,传 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 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与 迷惘,这就可能带给大学生在政治信仰、理 想信念、价值取向的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 识。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在积极吸纳世界现 代文明的同时,西方种种腐朽、没落的思想 观念也乘虚而入,严重搅乱了大学生原有 的思想道德观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 其价值观取向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大学生获得知识 和信息的方式呈现多样化。 互联网的兴起和运用,网络信息的高 速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给大学 生学习和获得信息开辟了新的渠道,为他 们交往提供了方便、快捷、高效的工具,极 大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 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语言习惯,对其思想 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但由 于网络立法的滞后性、网络技术的欠完善 性,给“黄、赌、毒、邪”等腐败没落文化以可 乘之机,致使少数大学生精神空虚,行为失 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同时,境内外一 些敌对势力经常利用网络对高校进行渗 透,一些错误思潮和观点不时在高校网络 出现。这一切都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严峻的竞争和就业形势,使大学生心 理障碍日渐严重。 学是一个网聚精英、人才辈出的地方, 许多学生刚从高中升入大学,原有的优越 感一下子消失殆尽。于是,许多人产生自卑 心理逐渐走向自我封闭,产生心理障碍,最 终自甘堕落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同时,随 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毕业面向市场,双向 选择,自主择业,不包分配等的就业方式在 逐步取代“铁饭碗”的传统就业模式,就业 矛盾和困难逐步彰现。许多大学生在求职 就业时陷入到无法选择的困惑之中。一些 同学不善于接纳变化,只局限于所学专业, 没有开放的心态。一些学生自我认知不准 确,缺乏对困难的自我处理能力,不明确自 己要干什么。此外,他们对生活和爱情的困 惑,、环境不适应、人际关系不协调,还有社 会上一些不合理的现象的影响,使很多在 校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学习积极性受挫, 政治热情下降,甚至走向极端的事件也时 有发生。 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思想政治教 育的阵地逐渐缺失。 由于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高校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创新 □纪鑫 内容摘要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问题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本文重点 阐述了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以及途径问题。 99 企业家天地2009年7月

高等教育学谢安邦 第十四章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拟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是( D )。 A.鲜明的阶级性B:广泛的群众性 C.很强的实践性D.严密的逻辑性 2.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 A )性质的体现。 A.社会主义B.资本主义C.自由主义D.平等思想 3.高校( C )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A.美育B.体育C.思想政治教育D.智育 4.下列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规律是( D )。 A.思想发展规律B.高等教育规律 C.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D.循序渐进的规律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8.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收集事实、数据,占有材料,熟悉情况,并从现象中寻求本质,从经验中推导出理论的方法是( D )。 A.说理启迪法B.情感交流法C.榜样教育法D.调查研究法 9.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是( A )。 A.说理启迪法B.情感交流法C.榜样教育法D.调查研究法 10.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具体形式包括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和( B )。 A.人生价值观课教学B.思想品德课教学 C.社会实践课教学D.心理评估课教学 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包括精神性、创造性、复杂性和( A )。 A.长期艰巨性B.具体性C.合作性D.理论性

二、填空题 1.按照马克思的观点,( )是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和有意识的活动,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2.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 )和很强的实践性。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用( )来教育和武装学生。 4.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高等教育规律和( )的基本规律。 5.高校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有(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6.高等学校按阶段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 ),二、三年级和高年级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7.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中,在保证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的同时,注意保持受教育者个性的多样化是( )原则。 8.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调查研究法的步骤一般分为为五个步骤,分别是选题和制定计划、( )、实地调查、( )、评价与总结。 9.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中,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是(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规律主要有哪些? 4.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5.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6.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四、论述题 1.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内容及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措施。

第十四章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第十四章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是(??? )。 A.鲜明的阶级性??? B:广泛的群众性 C.很强的实践性??? D.严密的逻辑性 2.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 )性质的体现。 A 3.高校 A.美育 4 A C C 8 A 9(??? )。A 10.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具体形式包括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和(??? )。 A.人生价值观课教学??? B.思想品德课教学 C.社会实践课教学??? D.心理评估课教学 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包括精神性、创造性、复杂性和(??? )。 A.长期艰巨性??? B.具体性??? C.合作性??? D.理论性 二、填空题

1.按照马克思的观点,(??? )是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和有意识的活动,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2.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 )和很强的实践性。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用(??? )来教育和武装学生。 4.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高等教育规律和(??? )的基本规律。 5.高校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有(???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6 内容。 7 8.(??? ) 9.(? )。 3 4 5 6 1 2.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内容及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措施。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质就是以人为工作对象,做人的思想转化工作,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即鲜明的阶级性、广泛的群众性、很强的实践性。严密的逻辑性不包含在内。因此,答案选D。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教育主体的参与性。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即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就是课堂,他们接受的是一种“老师教,学生听”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参与行为要受到限制,主体性难以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不一样,它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自己参与完成,老师不参与,不干涉,只做适量的指导,所以,学生能够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集体生产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2)教育方式的间接性。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的场所就局限在课堂上,而由于课堂授课条件的局限,教师往往只能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育方式和手段比较直接,效果确不佳。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不同,它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是课堂,可以是家庭,可以是社会,构成一个庞大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让客观的环境变成为我所用的主观事务。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一个环境建设很好的学校,一个环境很好的广场,遗址体现出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志趣爱好及文化素养,不仅是学生得到没的享受,而且使学生获得熏陶和感染,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选择,从而可以从侧面、间接的教育学生。 (3)教育过程的随意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随意性”,这里的随意性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教育而言的,但其所表现的随意并不是漫无目的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多方面的,如校园、小区、家庭,还有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物质的、精神的载体,都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正是载体的多样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教育过程不能再遵循从前,从表面上来看随意性很大,它可以突破学校的束缚,把教育过程搬到社会,搬到家庭。但是,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教学设计,都是规划,有目的的,这是一种看似无意的“有意教育”。(4)教育内容的渗透性。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内容浮现于形式之上而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把教育内容渗透到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生命活动之中,即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融入到个人的文化欣赏、业务工作、娱乐活动、个人成才等活动目标之中,作为一种含而不露的非“标签”式教育,将内容慢慢渗透于环境、活动当中,能够有效消除被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起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作用。 (5)教育目的的潜隐性。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总是采用公开的形式和手段直接向教育对象公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目的开城市开诚公布,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把目的潜隐来,以种种巧妙的方式进行,让教育对象意识不到自己在接受外来的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采取多样的教育资源,其教育内容具有隐含性,教育方式采取间接性,教育效果则表现出较为持久的特点。本文拟探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征、以及在高校实践教学中应该注重的几个问题,力求对高校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标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场地以及学习成绩的测定。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下,教学者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课程来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明确的对应关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提出的,隐性教育的概念来自于“隐性课程”,最早出现在1968年《班级生活》这部书籍中,此书是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非利普.W·杰克逊撰写,“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的提出很快得到教育界的重视。相反在教学过程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确定的施教主体、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场所以及成绩测评,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受教者影响最多的因素来自于班级、学校和社会中的隐含性教育元素。此外,外在环境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受教者心理情感的改变和建构。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一)教育内容的隐含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常常隐含于某些活动和周围的环境中,接受教育的人没有明確的感知到自己在接受相关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隐性教育信息的获得并不在于活动本身,而在于其伴随和附加的信息。比如在高校的教学课堂上,相对应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体现在施教者的言谈举止,人格魅力,以及周围同学和学校的教学环境。 (二)教育方式的间接性 在隐性教育过程中没有设定直接的教学内容、课堂问题、作业布置及考试测验等,甚至没有规划出特定的教学目的,所涉及的知识也不一定与学科产生联系,学生的学习可能并没有针对特定的问题,而大多在于潜移默化的精神和情感的体验。因此,在高校采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通常采取的是“迂回’的渗透式的教育方式。 (三)教育资源的多样性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如何利用新技术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成效性,成为高职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课题。通过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科学化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及完善互联网信息监管机制等途径,用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现代电子信息的高速发展使学生随时都在接受和发布类信息,特别是互联网的传播使学生随时随处都能了解接收并传播教育信息,极大地超越了地域的限制。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认真研究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已成为现实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思想政治教育时空限制被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有时间、地点、场地、语言等的限制,是一种"面对面"的教育方式。而互联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受教与授教不必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无论是作为授教者的老师,还是作为受教者的学生群体(不单纯指学生,当老师们需要学习时也成为了学生,以下统称为受教育者),只要拥有连通的网络,拥有一台网络终端,就可以全天候上网发布、获取、交换各种信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受教育者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开展问题咨询,交流学习心得。网络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与空间,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真实的现实世界"走向了"虚拟的现实世界"。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丰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由授教育者根据既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选择的,有的比较单调、陈旧;受传统媒介信息容纳少的限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知识储备不够的影响,受教育者接受的信息量比较少,不能满足受教育者成长成才的需求。而互联网上信息则浩如烟海,既有过去陈旧的信息,也有刚刚产生的新鲜事物,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其中也有许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于网络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资源共享性,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信息来源,不断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鲜活的信息资源,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二、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是网络对教育者权威的挑战。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书本知识为基础的,文化知识是教育者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这样的教育方式主要体现了教育者即教师的权威性。但是在网络的交流平台上,文化信息多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对教育者的综合素养要求更高,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度。网络媒体信息文化传播快、范围广,所以当教育者在传授不具时效性的知识时,会受到学生主体的质疑,失去优先教育的优势,从而挑战了教师的权威地位。 二是网络对高校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网络的虚拟性使人们对一些网络行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得不到证实,难以控制和管理。这样的网络环境会导致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造成思想道德和人格上的缺失,一不小心就会越过法律约束的界限,造成网络犯罪,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是西方政治文化的渗透。网络是传播文化的途径之一,西方社会的文化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造成冲击,影响高校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使政治信仰产生偏差。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 面对网络环境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教育理念、教育环境、教学内容、教育机制、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创新。 在教育理念方面,一是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教育工作要真正做到关心学

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之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之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但不能仅仅从实践层面考察课程思政,必须从理论层面深挖课程思政的理论和规律,才能更有效的指导课程思政实践。本期微信推送,我们关注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之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要性的介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特点、隐性思想政治的历史渊源、思想政治教育的六要素及特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机制四个方面的内容,期待给各位读者带来启发。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特点 (一)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下定位: 1.隐性不等于欺骗性 2.隐性不等于隐去阶级性或存在的客观性 3.隐性不等于自发性 4.隐性不等于非预期性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寓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或者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即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它在实践中往往隐藏其教育目的,并以隐藏的教育方式开展施教,其教育效果的呈现也是隐现的。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品性 1.渗透性 2.生活性 3.开放性 4.潜隐性 二、隐性思想政治的历史渊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古已有之。 (一)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古人关于社会政治控制、道德教化的言论中可以梳理出“以身示教”、“以乐化民”、“熏陶化育”、“笃行隆礼”等施教主张。中国近代也有不少思想家、教育家阐发了蕴含隐性思政的相关论述。梁启超提出“以情化德”;蔡元培提出“美育育德”;陶行知提出“生活育德”。 (二)在西方的发展古代西方的思想家同样探讨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形成了丰富的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间接智慧。古希腊时的亚里

网络时代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28303688.html, 网络时代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蔡宏鹏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08期 【摘要】在当今社会,网络的应用一方面给我国的经济带来高速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现代社会显示出的矛盾日益尖锐,传统的显性思想教育的可行性日益受到挑战。因而,从现状出发,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的一些新特征以及其在不断的发展中呈现出来的新规律,从而找出解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新思路,新方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勃兴让我们看到了我国现代思政教育发展的新模式。由此不难得出的是,传统显性和隐性的思政教育的结合必然是未来思政教育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时代,显性教育受到了一些挑战,那么未来的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会是什么样?本文就是要介绍它的一些特点和发展趋势。 1、隐性教育的内涵 隐性课程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68年。显而易见,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是相对而言的两个概念。如果教育者既实施了其教育目的,又让他的受教育者是在潜移默化当中接受知识,那么这种教育则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了[1]。由于这种教育是在被教育者毫不察觉的情况下 进行,而且被教育者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传递他自己所学习到的内容,因而,相对于显性而言,这种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会更长,在纪念馆,书本里我们所受到的艺术熏陶就属于此类。以下列举隐性思想教育方面的几点特征: 1.1不易察觉性。虽然在隐性教育中教育者也是带有强烈的教育目的的,但是,其教育目的在实施过程中,不会有受教育者在显性教育当中出现的抵触情绪,没有书面化的教学内容,它也没有明确的考量标准和严格的预期目标。在现代高校,出现的更多的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1.2平等性。在隐性教育当中,我们的教育者剥离了传统显性教育当中的权威性,被教育者也一改其被动接受状态,变成主动去学习,辨别,在经过自己的融汇贯通,从而变为自己思想道德体系当中的一部分。 1.3覆盖全面,影响深远。隐性教育当中的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当中受到感染,熏陶。这种形式里,受教育者会更容易把教学内容变成其自身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稳定的思想品质[2]。在学时,课程设置上的弹性,因而这种教育所能够覆盖的范围更广,影响也 会更加深远,更加持久。 2、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浅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浅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从其实践形式来看,可分为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两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而言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就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在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方面都有其显著特征。只有深入分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才能在新形势下不断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标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主观的社会实践活动,普遍存在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尤其是在新媒体深入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显然已经不能独立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态势,因此,应该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并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从而弥补显性教育的缺陷,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尚无统一的界定,但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却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并不断地发挥其教育作用。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 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中就蕴含着许多有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其中博大精深的先秦儒家思想就为我们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些理论借鉴。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益者三友,损友三支。有直、友谊、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孟子提出:“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少教育家、思想家阐发的理论中都蕴含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如蔡元培认为,人的道德心的养成可以通过美育加以实现;陶行知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主张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本身,要真实的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因为在生活中,每一个个体都会多多少少的接受到教育,脱离了生活的教育,其教育效果也就大打折扣,这体现了他“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外的历史发展,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著名的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其教育实践过程中,就形成了一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的状态中接受教育的教学方法;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教学思想,就道德教育而言,柏拉图主要依靠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比如音乐、文学对人的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