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经济发展和中国的比较优势

印度的经济发展和中国的比较优势
印度的经济发展和中国的比较优势

印度的经济发展和中国的比较优势

1、金融体系比较健全,银行结构合理。

印度有运转良好、历史悠久的金融体制。与中国相比,印度的金融体系改革更为全面、速度更快。印度资金的利用效率高于中国。

2、税制比较健全,对外开放优势。

中国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尽快地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较少采用非关税壁垒来保护国内民族产业,在关税上调整幅度非常之大。

印度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创始国,关税问题上,却大量使用有关发展中国家的各种例外规定,减缓对外开放的速度。而且,印度还一再使用反倾销等手段,来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此外,印度对于外资企业也只是给予国民待遇,并予以适当地限制,直到新世纪开始设立经济特区后,才对特区内企业实行了若干优惠措施。

3、教育水平比较高,英语水平较好。

由于印度英语普及,高等教育机构使用的教学语言为英语,印度高校学生能够较顺利地获得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信息。在中国高等教育扩招之前,印度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和大学生的在校人数都明显超过中国。相对来说,印度的国际交流人才多于中国,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都可以看到较多的印度人。

重点发展服务业让印度发挥了它的三大优势——高学历劳动力、信息科技专长和流利的英语能力,所以跨国企业在印度设立的研发中心的数量也远远多于中国。

4、印度的科技竞争力更强大,人才优势比较明显。

主要体现在电脑软件产业,制药业。

印度式增长是一种以IT行业(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增长为引导并产生较大的世界影响,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经济增长,相反,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急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资本市场发育比较健全。

印度的资本市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监管制度非常严格。

中国采取了典型的“东亚模式”:对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制造业的惊人增长、大量低成本劳动力以及推动出口等。中国的发展基础是高储蓄、普及基础

教育、快速工业化、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对外开放来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印度虽然在外资总量上落后中国,但是吸引的研发外资却高于中国。

6、印度普遍尊重产权,法制体系比较健全。

中印两国经济转型时都提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兼顾社会公正,但中国明确提出了让少部分人、少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不平衡发展理念,而印度却一直强调经济改革中要具有人的面孔。

印度偏重于民族企业自身的发展,强调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适当地保护民族企业的发展。中国更注重对外开放,强调通过国际市场竞争的途径来促进民族企业的发展

7、节约能源,避免了污染。

印度式增长是一种以产出效率较高的集约式增长方式,经济增长质量比较高,而中国经济增长是一种粗放型的高投入和低效率的增长,经济增长的方式急需转变

8、印度政府干预经济比较少,因此出现了许多管理良好的中小企业。

印度式经济增长中政府直接推动的因素比较少,更多的是“自然而然”的增长,因此它是一种主要依靠企业家精神的充满活力的具有本土特色的私营企业成长为主导的增长;而中国经济增长中则有显著的“政府推动”的特点,经济长时期以来主要依靠国有经济为主导,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缺乏活力和竞争力。9、印度周边关系相对简单。

中国由于周边国家繁多,又由于历史的因素,周边关系非常复杂。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可能会遇到国际上各种各样的干扰,而印度相对较少,从而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xx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xx大学 xx学院 国贸07Q1 一、xx经济现状概述 (一)xx国内经济状况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但基于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分析,这一目标的实现颇为不易。 1.xx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 3.5%,80年代提升为 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 10.4%。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 6.6%,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 5.2%,工业增长率为 9.3%,第三产业增长率为 8.25%。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 53.5%,较第一季度的

24.6%增长了一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 26.8%,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1)第一产业现状: “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今日的印度已彻底改变了“带着讨饭篮子”的形象,粮食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至2003年的 2.2亿吨,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粮食产量目标为 2.251亿吨但由于降雨量下降,产量预计会减少到 2.06亿吨。现在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90年代后印度又开展的“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促进了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现在印度正朝着2010年粮食产量翻番的目标前进,预期届时粮食市场将超过25,000亿卢布。但是客观来讲,印度农业生产率仍然很低,每公顷 1.7吨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 2.6吨的世界水平和5吨多的发达国家水平还相差甚远。所以2005印度政府在预算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改善农业领域的投资环境,其中包括允许国内农产品出口商免税进口种子和农用物资等。 印度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开垦荒地、选育良种、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网增加灌溉面积、保证电力供给、提高粮食加工储藏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第二产业现状: 新兴工业实力渐强,但协调发展不容忽视。 印度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制药、汽车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雄厚。印度的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发展也较迅速,煤炭是

2020年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作者:空青山 作品编号:89964445889663Gd53022257782215002 时间:2020.12.13 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印度自1991年政府实施大刀阔斧的的经济改革以来,经济在二十多年来取得了高速稳定地增长,是世界经济舞台上一个举世瞩目的亮点,也因此与中国、巴西、俄罗斯并列成为“金砖四国”,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本文全面地研究了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特点,并客观地分析了原因, 关键词: 一、前言 同中国相似,面对不温不火的经济状况,印度在90年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十年间,印度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7%以上,2011年印度GDP总量达到1.8万亿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同比增长8.5%,经济增速仅次于中国。印度经济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前景,甚至有机构预测印度在20年后其经济总量会超过中国。然而,印度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和软肋。研究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客观全面地了解印度经济全貌,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3.5%,80年代提升为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印度经济的迅猛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业增长迅速。 印度凭借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术和英语语言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先行带来了印度软件、商务处理外包等IT服务业的兴旺,促进了印度资本金融市场的发达和旅游业的繁荣。印度58%的国内生产总值由IT,金融,房产等服务业贡献,一般来说要达到挪威,芬兰这样的发达程度才会有这种比例。服务业出口业绩喜人,在2004- 2005年度服务出口额为460亿美元,出口增长高达71%,2005年4月至12月期间,服务出口增长创75%的高记录,创汇328亿美元,其中软件服务出口在2004- 2005年度增长34.4%,创汇172亿美元,在2005-2006年度上半个年度软件服务出口额103亿美元,增速为32% ,全球近一半的外包业务被发往印度,印度因其发达的外包服务被称为“世界办公室”。 2、IT产业世界领先。 印度的软件业迅猛发展,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目前拥有巨大的软件人才库,有大量的专业人才。产值、出口比重都很大。据麦肯锡的报告预测,到2008年印度的IT服务和后勤工作将会雇佣400万从业人员,成为年出口额达到570亿美元的行业,占印度GDP总额的7%。印度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国。其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美国客户购买的软件产品有60%是印度制造的。 3、发达的资本市场 印度拥有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资本市场,其股票交易种类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多的。全国共有78家商业银行和196家地区农业银行,分支行6100家;有证券交易所23家,上市公司超过900家,年新发行股票可筹措650亿至700亿卢比资金。2010年孟买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数量达到5034家,位列全球证交所首位,成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资本市场之一。 4、迅猛发展的旅游业 凭借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对外交流政策,印度的旅游业每年都要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2006年去印度旅行的游客多达440万旅游收益达67亿美元,旅游业的腾飞将也带动印度酒店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世界经济论坛针对旅游业制定的排行榜显示,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的旅游业最具竞争力。 5、制造业增长势头强劲 2002年印度制造业出口约370亿美元,2004年很快上升到540亿美元。印度政府将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经济改革重点,为了加快制造业的发展步伐,2004年9月成

印度经济发展的现状

印度经济发展的现状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一、印度经济现状概述 (一)印度国内经济状况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但基于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分析,这一目标的实现颇为不易。 1.印度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 ?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80年代提升为%,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工业增长率为%,第三产业增长率为%。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较第一季度的%增长了一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 (1)第一产业现状:“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今日的印度已彻底改变了“带着讨饭篮子”的形象,粮食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至2003年的亿吨,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粮食产量目标为亿吨但由于降雨量下降,产量预计会减少到亿吨。现在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

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济南大学 泉城学院 国贸07Q1 1 一、印度经济现状概述 (一)印度国内经济状况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但基于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分析,这一目标的实现颇为不易。 1.印度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 3.5%,80年代提升为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6.6%,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5.2%,工业增长率为9.3%,第三产业增长率为 8.25%。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53.5%,较第一季度的24.6%增长了一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26.8%,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1)第一产业现状:“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今日的印度已彻底改变了“带着讨饭篮子”的形象,粮食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至2003年的2.2亿吨,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粮食

产量目标为2.251亿吨但由于降雨量下降,产量预计会减少到2.06亿吨。现在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90年代后印度又开展的“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促进了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现在印度正朝着2010年粮食产量翻番的目标前进,预期届时粮食市场将超过25,000亿卢布。但是客观来讲,印度农业生产率仍然很低,每公顷1.7吨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2.6吨的世界水平和5吨多的发达国家水平还相差甚远。所以2005印度政府在预算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改善农业领域的投资环境,其中包括允许国内农产品出口商免税进口种子和农用物资等。 印度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开垦荒地、选育良种、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网增加灌溉面积、保证电力供给、提高粮食加工储藏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第二产业现状:新兴工业实力渐强,但协调发展不容忽视。 印度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制药、汽车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雄厚。印度的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发展也较迅速,煤炭是印度的第一能源,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的40%以上。但是电力供应仍然很紧张,目前印度正在寻求开发以甘蔗渣为原料发电,进一步补充传统煤炭发电的供不应求。 轻工业在印度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主要为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其中食糖,茶叶和纺织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整个工业的发展,棉麻纺织、制糖、榨油和制烟等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正在不断地让位于化学、能源、机械和电子等新兴工业。 ①能源和基础工业——产量大幅增长,但石油、天然气仍严重短缺。 从总体上看,印度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门类比较齐全,煤储量近2000亿吨,是世界重要产煤国之一。 近年来能源工业发展较快,可由于缺少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因此总是摘不掉“能源短缺”的帽子。有调查显示,印度石油资源匮乏,可开采量不足8亿吨,按目前开采速度,仅可再开采20年。天然2

印度聚焦506(印度1991年经济改革的艰难历程)

印度聚焦 第506期 2014年3月12日 印度1991年经济改革的艰难历程 印度从1991年起开始改革开放,至今已有23年,整个次大陆发生了巨变,国家经济实力迈上了新台阶,百姓生活居住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改革是漫长的,改革的过程也是曲折艰辛的。 一、印度开始自我怀疑 1、总理机场发飙。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总理叫V.P.辛格,有一次去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他上一次也是第一次去吉隆坡是在1974年,当时还只是个商务部的中层事务官——回国后在德里机场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他当场发飙,表达了自己对印度经济发展的不满,引发了全国大讨论。V.P.辛格说:“我16年前去过吉隆坡,我刚从那里回来,那里的发展让人震惊。必须说对于自己身为印度人感到耻辱,过去16年里我们都干了些什么?!” 2、来自中国的刺激。邓小平先生打开国门是1978年,改革开放让中国像被弹弓弹射一样来到世界政经舞台中央,国际媒体的头版头条不断有关于中国的深度报道。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中国龙的腾飞,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东亚所发生的一切对印度人的心灵造成了伤害。印度曾嘲笑和批判这些国家的发展、改革模式,但当时这些国家远远把印度甩在身后:在市场竞争力上,在收入分配机制上,民众的生活质量上,以及在义务教育领域。这些国家每年以8%的经济增速狂奔,于是印度人开始自我怀疑,工业现代化之路是不是走错了。 二、印度失去了苏联的支撑 自印度独立开始,前苏联就一直对印度政经格局有相当大的渗透力。前苏联对于印度人充满魅力的原因在于,其展示了后进国家如何通过一系列的集权和不

同于以往的发展模式,极速迈入现代工业文明,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国家之一。但上世纪80年代末,事情在起变化。1988年,V.P.辛格总理同戈尔巴乔夫会晤,戈尔巴乔夫当时提到因为国家的土豆产量一直没有增加而试图把改革引入农业领域。他的原话是,“顾问总是说钢铁、钢铁、钢铁,我总是告诉那些计划者土豆、土豆、土豆。”于是印度人开始意识到,即便是苏联也开始转而关注消费者导向的经济。到1991年6月印度启动改革时,这个印度曾经的最重要贸易伙伴和技术、资金提供者,已经轰然倒下了。 三、印度被逼上了绝路 1991年的海湾战争导致石油价格飞涨,印度濒临破产边缘。当年6月21日,新政府上台时印度总的外汇储备是9亿美元,由于有煤油、可食用油、农药和钢铁产品进口需求,货币存量都不够用5天,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收支危机。 对于任何一个政府而言在那种时刻只有4个选择。第一种情况,发表“将不承担责任”的声明,波兰是这么做的,墨西哥也这么做过,俄罗斯曾威胁要这么做。很简单,如果你欠某个人500美元,那么你会很紧张,如果你欠谁50亿美元,那么债权人会比你更紧张。 第二点是去国外,到那些有海外印度人投资的地方去拆借。但海外印度人和海外中国人不同,他们并不是创业导向的,更多的是医生、律师、教授和记者,或跨国企业的职业经理人,而不是商人。中国人每年带回国不少于300亿美元,印度人不是这样的,所以也不行。 第三种备选方案一开始被称为“黄金选择”。印度国内在市面上流通的黄金价值是700亿美元,印度妇女喜欢黄金,这被理解成一种社会保障。同时印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进口国,每年从南非和俄罗斯进口大量黄金。于是有人建议带上黄金,去英格兰银行等机构抵押——1962年与中国开战、1965年与巴基斯坦开战时,印度都曾如此做过。 最后,印度去寻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帮助。但IMF不是慈善救济所,他们同意借钱,但印度必须彻底改变经济政策。拉奥总理和当时的财政部长辛格(现总理)所领导的改革小组很好地利用了这次危机,推动了印度的经

印度对美国贸易情况分析

本科生学年论文 题目:印度贸易分析 ——以美国为例 学号: 201 024053 姓名: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于贸易 指导教师: 指导成绩: 2017年10月04日

印度贸易分析 --------以美国为例 (20150240539 王朝阳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印度国情简绍 位于10°N-30°N之间,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也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0%。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确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兴起。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沦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1] ,是金砖国家之一,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间接依靠农业维生,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最重要出口国。全球最大的非专利药出口国,侨汇世界第一。印度是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较为尖锐。2017年6月9日,印度正式加入上海合作组织。 二、印度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增长速度引人瞩目。若以同等购买力来衡量,印度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457兆美元,与日本并列世界排行第三,仅次于美国、中国;但是若以美元汇率评估,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万的已发展国家澳洲相差无几。印度年成长率为5.8%,并于2011年至2012年间达6.1%。社会财富在印度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极度不平衡,全国10%的人口掌控全国33%的收入。 由于印度人口众多,平均国民生产总值很低,2011年,印度平均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为3,694美元,列世界的第129位;美元汇率则为1,389美元,为世界第140位。1991年以前,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影响,经济政策采行贸易保护主义,印度政府过分干预劳工及金融市场并监管商业活动,由于1991年印度经济危机,加上苏联解体,新国大党

印度经济环境分析

印度经济环境分析 时光的马车飞速奔驰,碾碎了许多人的记忆,在无数人的脸上碾出了一道道皱痕。不仅如此,时间的流逝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生活经济的方便,可也给环境造成不可小觑的损害。 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飞速发展,近年来成为了超过日本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样是亚洲大国的印度更是不甘落后,全面发展经济。9月20日,印度《经济时报》称,根据卢比购买力算得的GDP,2011年,日本被再度超越,世界第三的位置将让贤于印度。或许是受中国刺激,或许是国内需求所致,印度似乎开始注重数据,讲究速度。从上世纪90年代始,印度实行经济改革。1992年后,印度象雄起,GDP增幅从一年前的1.3%迅速升高至1996年的7.8%。5年间,印度实现经济年均增长6.2%,尔后,“九五”期间(1997年—2002年),年均再增长5.5%。2002年后的5年里,印度又以3.8%、8.1%、7.5%、9.4%、9.9%的GDP增幅,保持高增长的经济姿态。8月31日,印度中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受制造业、贸易及酒店等行业的强劲带动,第二季度GDP增速达8.8%,比一季度高出0.2个百分点,创3年以来的新高。消息一出,国内欢欣鼓舞,认为本财年印度有望完成“保八”任务。按照原定目标,截至2012年3月底,印度GDP须增长8.6%,但此前,7月下旬,印度央行认为,印度变慢了,全年的经济增速可能为8%,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预测称,会“更慢”,只有7.8%。 “无论何种困难,必须确保8%以上的经济增长。”7月末,一场

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活动上,印度内政部长奇丹巴拉姆厉声强调,印度不能容忍低增长。“这届印度领导多数有过在美国、欧洲的工作经历,比起百姓生活,他们更关注数据。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是农民,而印度的主流社会离纽约、北京很近,离农村却很远。”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研究中心印籍教授比诺德·辛格告诉记者,时下的印度大兴土木,改建港口、新建机场。5年来,印度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已超过100亿美元,而“十二五”规划中,政府还将通过各种途径追加5000亿美元,此种力度,过去60年从未有过。“比如,由于国内至今交通不便,印度的硬性指标是,每天必须修建18公里的高速公路。如果承建商提前完工,政府将嘉奖,否则处罚。”比诺德说。而这就是印度GDP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跳过制造业,直接推进服务业。因为贫困问题尚未解决,所以要保证GDP增长,这是印度内政部长奇丹巴拉姆的解释。在他看来,只有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贫困人口才能逐步缩减。而在过去20年,“脱贫”也是印度经济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注重经济投资,也是为了解决印度贫富差距问题,过大的经济贫富差距,更容易激发人民内部矛盾,这是印度政府害怕看到的。这不是危言耸听,《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让世界人民了解了印度这个国度,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率飞快发展,但那些政府无暇顾忌到的贫民窟让这些增长数据丧失了光彩,如何权衡好贫富差距,如何协调好环境与经济友好发展或许是印度政府好好考虑的事情。 毋须质疑,飞速的经济发展影响着环境问题,印度当然会意识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2014年5月印度新任总理莫迪执政以来,印度经济增长逐步走出低谷,GDP增速已连续两年超过中国(2014财年增长7.3%,2015财年增长7.6%),且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 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三,21世纪的“中国龙”与“印度象”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为前瞻性开展战略研判,谋划对策,我们从中印两国的发展基础、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共11大类指标)进行全面对比,分析了上一轮中印竞争中印度落败的原因,梳理了莫迪改革的主要措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未来中印发展中双方各自的优势、以及竞争与合作的领域,并选取高、中、低三种假设情景对到本世纪中叶两国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得出印度到本世纪中叶难以在经济规模上超越中国,但全球仍将形成中、美、印三个大国角力的新“G3”格局的结论。 一、发展基础对比:中国发展基础总体占优,印度具有特色优势 (一)中国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和更多样的地理条件 中国的国土面积约是印度的3倍,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中印两国在区位上各有优势,中国是欧亚大陆上唯一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及俄罗斯直接为邻的国家,是亚太各地区间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的纽带;印度则位于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和印度洋的核心位置,是东西方沟通的桥梁和扼守印度洋航线的枢纽。中国的气候与地形条件比印度更具多样性,使得中国同时适于发展内陆与海洋经济,并能够形成全面的产业结构,发挥互补优势;印度气候为南亚地区独有的热带季风气候,更适于发展农业与外向型海洋经济。 (二)中印自然禀赋相当,各具优势 从自然资源看,中印两国水资源与森林资源均较为稀缺,2013年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为2072.4立方米/人和1130.1立方米/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5左右;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1.9%和23.7%,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左右。得益于多样复杂的地理

从发展理论的视角看印度经济崛起

2010年第1期No 11  2010 南亚研究季刊 South Asian Studies Quarterly 总第140期Sum No 1140 从发展理论的视角看印度经济崛起 3 张 立33  王学人 333 [内容提要]近年来印度的经济崛起,常被视为是新自由主义式改革的结果。但本文分析指出,这种观 点有失偏颇。尽管新自由主义改革对印度经济崛起发挥了积极影响,但它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借鉴其它发展理论来对发展政策加以修正和完善。 [关键词]印度经济;崛起;新自由主义;改革;局限 [中图分类号]F13511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1508(2010)01-0046-05 印度自20世纪80年代来以经济持续高增长 为标志的崛起态势,常常被视为是新自由主义式改革的结果。这种见解俨然再度表明了新自由主义学派能在当代发展理论中占据主流地位绝非偶然,印度不过是其中的又一个成功案例而已。然而,从印度的崛起实践中,我们真的只能学到新自由主义畅行无阻的浅显经验吗?正如近期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促使人们开始反思新自由主义所带来的恶果一样,我们同样需要深入思考新自由主义在印度经济崛起中所扮演的真实角色。事实上,我们认为,各种发展理论皆有其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即便是从印度的经验中我们亦难得出新自由主义对发展中国家具有普适价值的结论。 一、经济发展理论的简要回顾 具有以研究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为主要对象的特定意义上的经济发展理论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其时代背景是非殖民化运动和新生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大量出现,由此引发了为这些国家提供用以制定“发展政策”的经济理论基础的浓厚兴趣。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经济 发展理论经历了浮沉兴衰的演变过程,其中涌现出了形形色色的流派分支。但扼要而论,其中最有影响的仍当属新古典学派、结构主义学派以及新自由主义学派等。它们分别构成了当代经济发展理论体系中的三大重要支柱。 恰如斯蒂格利茨教授所言,在所谓正统学派的新古典学经济学家看来,发展被视为主要是一个经济学问题①,是增加资本存量(通过吸引外资或提高国内的储蓄率)和改善资源配置的问题。资本存量和资源配置的改变可以带来收入的增加和持续的高增长率。而欠发达国家被认为除了在资源配置方面无效(与市场缺失和市场失灵有关)外,与发达国家并无不同之处。新古典学派的观点还强调了要依赖国内外自由市场机制的 优越性。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艾伯特1赫斯曼(Albert Otto Hirschman )1958年在《经济发展 战略》一书中指出,发展的任务就是刺激投资②。哈罗德-多玛模式也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可以由S/V 这样一个简单的比例来求得,其中S 是指储蓄的平均率,V 是指边际资本产出率。按照这一公式,发展的中心问题便 ? 64?3 33333①②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印度经济崛起与中国的政策选择》 (项目批准号:09Y J A G J W013)的中期研究成果。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王燕燕译:“走向一种新的发展范式”,《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1期, 第1-12页。 [美]赫希曼,曹征海、潘照东译:《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89页。

印度经济分析报告

印度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一、印度宏观经济分析 1.印度的外汇储备:稳步增长 2.印度的外国投资增长 3.稳定的财政体系 a.印度符合监督标准,国家风险和可兑换性最佳实践的BIS 26 准则. b总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百分比由2000年的5.4% 降至2003年的 4% .2002-03年度的不良资产呈现负增长. c.安永(Ernst & Young)研究–印度的不良资产(NPAs)占GDP的比率为5% , 中国为44% ,马来西亚为41% ,日本为26% ,韩国为25% . 4.社会指数稳步向上 a.人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b. 贫困率降低 5. 印度的稳步全球化 削减进口关税,印度的对外贸易在GDP中的比重呈增长趋势. 6.. 国家竞争力: 印度的优势 a.人力资本的优势: 300多万科学和技术人员;80多万理工科研究生储备;100多万本科工程 师;40万博士;30万农业及兽医学本科生; 今天,印度每年可以培养出5万多名计算机专业人员和36万名工程大学毕业生.

b. 国内市场的容量:11亿人口 c. 企业家资源 5000年的企业家地位 印度人的商业才智现在已经得到了全球的认可. 从非洲到硅谷再到东南亚- 清楚地鉴证了印度企业家的足迹. d. 人口统计概况 年龄在25岁以下的人口 - 5470万 e.民主政治 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有完善的司法体系和言论出版的自由7. 制药行业 印度是世界上第四大药品生产国,其产量占全球产量份额的8%. 印度公司发现了3种新分子 - 在最后阶段达到了12种以上. 有100多种印度配方已经获得了美国FDA认证 8. 生物技术 有900多家公司涉足传统生物技术产品. rDNA生物产品 - 在过去5年当中新成立了35家公司. 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产品的研发和商业化是最新的趋势. 印度生物技术领域在未来5-7年内的投资机会 - 15-20亿美元9. 农业及食品加工 印度-世界上最大的食品生产国之一. 有机物产品领域的产量 - 348.27亿美元(2002-03年)

印度国家地理概况及经济发展浅析

印度国家地理概况及经济发展浅析 印度国家地理概况及经济发展浅析 作为“金砖五国”之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的印度,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与世界各大国之间的政治、外交等动作也比较频繁,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笔者在此分析这个国家的基本情况。 一、面积较大,人口众多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面积298万平方千米,为南亚最大的国家,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土面积次于俄、加、中、美、澳、巴(西),居于第七位;目前人口约12亿,仅次于我国,居世界第二位,而且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有资料显示,印度有可能在2030年之前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该国与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不丹、缅甸和孟加拉国为邻,南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东西分别濒临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 二、历史悠久,文化瑰丽 印度历史悠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佛教的发源地,古印度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印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古老的佛塔、石窟,保存

完好的庙宇,遍布全国各地,不同风格的城堡建筑异彩纷呈,其中泰姬陵是17世纪莫卧儿帝国国王为其皇妃修建的陵墓,全部由洁白的大理石建成,以其宏伟美丽闻名于世,素有“人间建筑奇迹”之美称。 三、地形可分三大区,气候深受季风影响 印度可分三大地形区,即西北部高山区,属喜马拉雅山南坡,海拔可达7000米以上;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区,其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中东部的恒河平原为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冲积而成,是古代印度文化的发祥地;南部为德干高原,东、西高止山脉分列两侧,沿海有狭窄的平原。印度国土的纬度位置在8°N—33°N之间,北回归线穿越中部,绝大部分属低纬度地区,深受热带季风的影响,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分为明显的旱、雨两季。每年6月~9月西南季风盛行时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东北季风盛行时为旱季。若遇到西南季风过强或过弱的年份,则极易形成洪涝或干旱灾害,因此,搞好水利工程是印度农业稳产和高产的关键。 四、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茶和黄麻等 印度耕地面积约1.6亿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耕地

印度营销环境分析

印度 印度的经济环境 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印度紧随其后。9月20日,印度《经济时报》称,根据卢比购买力算得的GDP,2011年,日本可能被再度超越,世界第三的位置将让贤于印度。或许是受中国刺激,或许是国内需求所致,印度似乎开始注重数据,讲究速度。 从上世纪90年代始,印度实行经济改革。1992年后,印度象雄起,GDP增幅从一年前的1.3%迅速升高至1996年的7.8%。5年间,印度实现经济年均增长6.2%,尔后,“九五”期间(1997年—2002年),年均再增长5.5%。2002年后的5年里,印度又以3.8%、8.1%、7.5%、9.4%、9.9%的GDP增幅,保持高增长的经济姿态。 8月31日,印度中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受制造业、贸易及酒店等行业的强劲带动,第二季度GDP增速达8.8%,比一季度高出0.2个百分点,创3年以来的新高。 消息一出,国内欢欣鼓舞,认为本财年印度有望完成“保八”任务。按照原定目标,截至2012年3月底,印度GDP须增长8.6%,但此前,7月下旬,印度央行认为,印度变慢了,全年的经济增速可能为8%,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预测称,会“更慢”,只有7.8%。 “无论何种困难,必须确保8%以上的经济增长。”7月末,一场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活动上,印度内政部长奇丹巴拉姆厉声强调,印度不能容忍低增长。 “这届印度领导多数有过在美国、欧洲的工作经历,比起百姓生活,他们更关注数据。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是农民,而印度的主流社会离纽约、北京很近,离农村却很远。”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研究中心印籍教授比诺德·辛格告诉记者,时下的印度大兴土木,改建港口、新建机场。5年来,印度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已超过100亿美元,而“十二五”规划中,政府还将通过各种途径追加5000亿美元,此种力度,过去60年从未有过。 “比如,由于国内至今交通不便,印度的硬性指标是,每天必须修建18公里的高速公路。如果承建商提前完工,政府将嘉奖,否则处罚。”比诺德说。而这就是印度GDP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跳过制造业,直接推进服务业 因为贫困问题尚未解决,所以要保证GDP增长,这是印度内政部长奇丹巴拉姆的解释。在他看来,只有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贫困人口才能逐步缩减。而在过去20年,“脱贫”也是印度经济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 “初时,海外的印度人、美国的风投公司,以及巴菲特、索罗斯等因为看好印度的软件、药物、生物技术等企业,开始通过孟买的两个股票市场实行短期投资。”

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现状和前景分析

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现状和前景分析 摘要:自2000年我国政府正式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取得了很大成效,成为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家之一。但是,我国对外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很大的不均衡性,依旧有大的发展空间。文章选取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这一角度,从近几年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首先简单介绍了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现状,接着分析了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存在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且在此基础上,简单的对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前景做了预测分析,提出中国对印直接投资不可盲目乐观,两国因政治互信度低以及两国不同的经济体制,法律等制约因素,中国对印直接投资依旧困难重重。 关键词:直接投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前景预测 一、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现状 (一)中印两国的贸易发展迅速、直接投资比例加大 近几年,中印两国的经贸合作发展更为迅速,从两国双边贸易额的数字变化可以看出显著变化。2000年中印的双边贸易额仅仅只有29亿元,而到了2010年,竟翻了20倍之多,突破600亿元。据商务部统计显示,在2012年中印双 边贸易总额为644.72亿元,2013年贸易额达到654.7亿元。

虽说每年相对上年,同比都有所下降,但是中印双边贸易额整体发展趋势向好。两国较好的经贸合作间接反映出,中印两国的相互投资比例也在不断提升。贸易是投资的先导因素,贸易与投资是相互依存、相互伴生的国际经济活动。 (二)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的集中与分散 从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来看,中印两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边贸易和投资的空间很大。印度的发展并没有遵循传统国家意义上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即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的一般发展规律。印度的基础设施差,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在制造业等实业方面的发展优于印度,并且鉴于和印度的地缘优势,近些年,我国在印度大力发展了工程承包和以钢铁业为主的印度较为落后和缺少的行业领域。 在近几年,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家电等轻工业的比例飙升。除此之外,中国在通讯行业对印度的投资比例也较大。比如中国华为、中兴等通讯行业已经在印度建立起自己的海外市场。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公司计划在印度建立一个全球网络运营中心(GNOC),该中心将努力实现在亚洲和非洲的多个电信运营商网络和无线业务。 二、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有利条件 (一)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中印两国宏观经济形势向好 中国与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两国人口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我国经济形势正处在建国以来相对稳定、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效益开始改善的良好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经历明显的转变,根据数据表明“九五”期间比“八五”期间年平均GDP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好于“八五”期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量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明显转变,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改善型转变,不仅经济效益改善,而且环境生态效益开始改善。但是我们不能盲目追求高经济增长率,我们希望经济增长率是没有水分的、实实在在的、有经济效益的经济增长率。因此,从国际横向比较看,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呈减缓趋势,但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宏观经济比较稳定的国家之一,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的发动机与经济稳定的“稳定器”。由于受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与贸易衰退的影响,很多发达国家经济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只有中国和印度避免了这种情形。 虽然我国在稳步发展中,但是也存在了不少问题。首先,我国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因此面临大规模、突发性的“下岗洪水”、“失业洪水”,这已成为了我国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安抚好失业人群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面对大规模结构调整和失业,国家大量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支付结构改革成本,购买社会稳定。其次,“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三农”问题

的核心是广大农民的农业收入的绝对数大幅度下降,而农民无法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扩大内需主要是要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而提高居民消费主要是提高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要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必须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则必需提高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有可能富裕农民。 我国有着很强的发展前景,首先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仍然巨大。我们既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又有比较充分的发展要素供给条件。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创造了新的市场最终需求。城市化进程加快,使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其次,投资与消费关系应当逐步得到合理调整,人民群众将从经济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影响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需要进一步拓展居民消费的空间。在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合理变动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持续增长,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改善。第三,分阶段基本实现工业化,并使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重要目标,也是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鲜明标志。这两个目标一旦实现,将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大里程碑。第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应当取得重大进展。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和技术进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一步转变,有可能具备比过去更为有利的体制条件和物质技术基础。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经过“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

近代印度经济史

近代印度经济史 50年代 印度在50年代初步构造了全面工业化的布局,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在国家建设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印度在经济建设里也摸索出印度独特的混合经济的雏形,并且在总结”一五”计划的时候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经济蓝图.并在”二五”计划中对”一五”期间所倡导的混合经济模式有所发展,以提高农业生产为起始加速国家工业化领域的投资尤其是重工化的投资.在复杂与困难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印度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的前提下的全面提升社会与国力作出巨大努力.在避免国家分裂的同时,试图快速改变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并提高经济效益.可以这样说,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对于印度的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早在1938年,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就在国大党党团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经济计划为手段实现印度工业化消灭失业与贫困.为这个构想,印度在50年代在贾瓦哈拉尔.尼赫鲁高超的政治与外交手腕下,不仅仅在国内取得了斐然的成绩而且充分利用国际形势纵横俾阖,在美国和苏联之间左右逢源.来自美国和苏联的技术与经济援助,大大加快了印度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化的步伐.因此尼赫的个人声望在国内外都获得交口赞誉不但是尼赫鲁本人的荣誉,也是那时候印度在世界50时代的写照,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1947年豪迈的那句:印度要成为世界的一极,似乎已经触手可及了. 60年代: 60年代越战是这个时代的缩影,一方面美苏争霸到了新高潮,一方面随着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50年代恢复经济活力后加紧对传统势力范围恢复影响与控制。如果说英国试图把新独立国家尽可能约束在英国联邦体制里,法国在北非构建法郎区这个桥头堡是一个标志的话。那么在中东在越南在非洲甚至在南美,燃遍世界的战火,此起彼伏的军事政变与各种颠覆活动的后面由始致终都有美国与苏联直接或间接的参与,都显示着中国、印度势必在自己的道路上即将面临的艰难抉择。尤其是越南战争,这场从1961年爆发到1975年结束的战争,终究成为了历史的一个转折。印度在自己国家建设与经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终究需要迫使各自的国家再次问自己:何去何从! 印度国歌中吟颂道:。。。水源丰富,果实累累,庄稼茂盛,郁郁葱葱。。。土地承载的不仅仅是印度的大国梦,还有印度的全部希望。 在“一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印度在1952-1954年的风调雨顺,但是随着印度土地改革进展的缓慢加上政治与经济改革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让原本就问题重重的印度的国内变的更加复杂了。问题首先是来自大垄断财团的资本高度集中化趋势,印度在2个5年计划中经济实际增长了66%,但是垄断工业资本与垄断金融资本仅仅在注册资本上就膨胀了三倍。当时在印度国民生产环节里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钢铁与水泥生产上,排名印度大财团第一塔塔财团控制了印度水泥生产的50%,而排名第二的比哈尔财团控制了印度水泥生产的25%,直到1968年印度控制的国营钢铁产量只达到了印度当时钢铁总产量的33%。第二问题来自社会贫富悬殊急剧扩大,早在印度“二五”经济计划结束后,尼赫鲁就问:2个5年计划国民人均收入提高了42%而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了10%而农民却处于破产边缘,这些增长的财富哪里去了。第三就是国内国际局势动荡,加之各种利益集团利用党团政治反复争端利益并利用各种政治军事手段转嫁社会矛盾。其中在1962年爆发中印边界军事冲突,印度军费开支在政府开支中的比例从冲突爆发前的40%提高到了60%。到1963年3月的时候,印度外债实际达到当年政府开支的300%是1951年时候的51倍。当时在尼赫鲁执政时代末期的印度政府,利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及教训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及教训 张 立 [摘要]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的制度环境、策略、动力、主体以及绩效等方面都显示 出其独特性。其中有不少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新产业的重视、私营经济的成长以及生产率较高等。但印度的发展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教训,如增长与分配、增长与就业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以及政府执政能力有限导致基础设施发展受阻 等,将可能制约印度经济的持续腾飞。印度的实践表明,在私营经济占据国民经济主导角色的情况下,更需要政府发挥对市场调节的纠偏和校正作用,否则,就难以解决好增长和分配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印度经济发展模式;新兴工业化国家;制度环境;发展策略;发展绩效 [中图分类号]F1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9)05—046—05 继中国之后,印度成为了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新兴经济大国。但是,在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制度、动力以及结构等多个方面,印度却与中国大为不同,显示出其发展模式 的独特性。①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使得我们有必要对印度模 式作一番深入探讨,以便能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加深我们对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与亚洲其他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如日本、韩国、泰国等)相比,印度的总体表现可谓极其平庸。在这一段时期内,印度的发展战略主要致力于两大目标:一是在经济上满足人民迅速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二是在政治上使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免受外部压力和干涉的影响。〔1〕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印度效仿了前苏联的经验〔2〕,走上了一条以集中全社会资源、优先发 展基础工业和公营部门为重点的发展道路。〔3〕但需要指出的 是,印度并没有全盘照搬前苏联的做法,更没有像当时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如前苏联、东欧国家以及中国等)一样,对收入或财产进行重大的再分配,而是保留了传统的生产关系和殖民地时期就已有所发展的私营部门,建立起了一种混合经济体制。然而,30余年的实践表明,印度“发展”的现实与梦想间依然相距遥远。麦迪逊的研究指 出〔4〕,1952年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比重为 318%,而到1978年,反而下降为314%。1952~1978年 间,印度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4102%,远低于同一时期日本的7185%,也低于前苏联的4175%、世界平均水平的4152%和中国的4140%。同一时期,印度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也是出奇的低,仅为1181%,远低于日本的6166%、前苏联的3115%、世界平均水平的 2156%和中国的2134%。这些数据清楚地反映出了印度经 济所面临的增长乏力的困境,也为决策者提出了政策调整和改革的必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度的政策体系逐渐有了改变。如1984年拉吉夫?甘地总理的政府执政后,在许可证政策上做出了较大的松动,允许大财团享有不受垄断和限 制性贸易行为法和外汇管制条款约束的特殊照顾等。〔5〕 这种 政策变化的效果很快就在经济指标上得到了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六五” (1980~1984)和“七五”计划 (1985~1989)期间,印度实际G NP 增长率分别上升到了515%和516%。〔6〕 然而,细小的政策修补并不足以弥补整个 体制的漏洞。举例来说,这一时期印度经济的不平衡也在加剧,在“七五”期间,政府预算赤字占G DP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六五”时的917%上升到了1117%。这对通货稳定和国际收支造成了压力和负面影响。而1991年 ①②在本文中,我们将“发展模式“(devel opment model )这一概念理解为以系统方式建立的一组有关发展的程式化(stylized )事实,这 组事实能够集中地反映所关心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本质性特征。参见:赖平耀1东亚模式与中国〔J 〕1国际经济评论12001,(Z1) 1 [收稿日期 ]2009—04—10 [作者简介] 张立,经济学博士,博士后,四川大学南亚与中国藏区创新基地,四川大学南亚所副研究员。 四川成都 6100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