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课件

大学化学课件
大学化学课件

《大学化学基础实验(G)》理论课程试卷及准确答案

浙江大学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大学化学基础实验(G)》理论课程试卷 开课学院:理学院化学系任课教师: 姓名:专业:学号:考试时间: 60 分钟 一、选择题(共50分)(1-20题为单选题,每题2分) 1.若要使吸光度降低为原来的一半,最方便的做法是(C) A. 将待测液稀释一倍 B. 选用新的测定波长 C. 选用原厚度1/2的比色皿 D. 更换显色剂 2.用基准物质Na2C2O4标定KMnO4时,下列哪种操作时错误的?( A ) A.锥形瓶用Na2C2O4 溶液润洗; B. 滴定管用KMnO4标液润洗 C. KMnO4标液盛放在棕色瓶中; D. KMnO4标准溶液放置一周后标定3.实验室中常用的干燥剂变色硅胶失效后呈何种颜色?(C ) A. 蓝色 B. 黄色 C. 红色 D. 绿色 4.可用哪种方法减少分析测试中的偶然误差?(C ) A. 对照试验 B. 空白试验 C. 增加平行测试次数 D. 仪器矫正5.用基准硼砂标定HCl时,操作步骤要求加水50mL,但实际上多加了20mL,这将对HCl浓度的标定产生什么影响?( C ) A. 偏高 B. 偏低 C. 无影响 D. 无法确定 6.(1+ 1)HC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C ) A. 2mol/L B. 4mol/L C. 6mol/L D. 8mol/L 7.常量滴定管可估计到±0.01mL,若要求滴定的相对误差小于0.1%,在滴定时,耗用体积一般控制在:( B ) A. 10~20mL B. 20~30mL C. 30~40mL D. 40~50mL

8.定量分析中,基准物质是( D ) A. 纯物质 B. 标准参考物质 C. 组成恒定的物质 D. 组成一定、纯度高、性质稳定且摩尔质量较大的物质 9.测定复方氢氧化铝药片中Al3+、Mg2+混合液时,EDTA滴定Al3+含量时,为了消除Mg2+干扰,最简便的方法是:( B ) A. 沉淀分离法 B. 控制酸度法 C. 配位掩蔽法 D. 溶剂萃取法10.滴定操作中,对实验结果无影响的是:( C ) A. 滴定管用纯净水洗净后装入标准液滴定; B. 滴定中活塞漏水; C. 滴定中往锥形瓶中加少量蒸馏水; D. 滴定管下端气泡未赶尽;11.下列器皿不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A ) A. 试剂瓶 B. 蒸发皿 C. 烧杯 D. 烧瓶12.下列仪器在量取或配制标准溶液前不需要润洗的是:(D ) A. 吸量管 B. 移液管 C. 滴定管 D. 容量瓶 13.鉴定Ni2+的试剂通常是下列中的哪一种?( A ) A.丁二酮肟 B. 硝基苯偶氮间苯二酚 C. 二苯基联苯胺 D. 硫脲14.实验室安全知识:因电器失火,应用下列哪种灭火器?( C ) A. 泡沫灭火器 B. CO2灭火器 C. 干粉灭火器 D. CCl4灭火器15.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NaOH溶液浓度时,会造成系统误差的是( A ) A. 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B. NaOH溶液吸收了空气中CO2 C. 每份邻苯二甲酸氢钾质量不同 D. 每份加入的指示剂量不同 16.有效数字位数是四位的数值是:( B ) A. 0.0002 B. 0.1000 C. 0.700×102 D. pH = 12.80 17.某同学用硼砂标定标准溶液实验中,溶解硼砂时,用玻棒去搅拌锥形瓶中溶液后,不经处理拿出瓶外,标定结果会:( A ) A. 偏高 B. 偏低 C. 不一定 D. 无影响18.分析过程中出现下面情况,哪些将造成系统误差:( D ) A. 天平零点突然有变动 B. 分光光度计的最后有波动 C. 滴定管读数最后一位估不准 D. 以含量为98%的硼砂标定HCl浓度19.阴离子分离鉴定实验中,Br2在CCl4层显示什么颜色?( A ) A. 橙色 B. 紫红色 C. 蓝色 D. 黄色

大学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化学网络课程第一讲《电子效应及其应用》 刘革平 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场效应等 一.诱导效应 1.基础知识 存在于不同的原子形成的极性共价键中如: X d- ←A d+ 在多原子分子中,这种极性还可以沿着分子链进行传递 X d- ←A d+ ←B dd+ ←C ddd+ Y d+→A d- →B dd- →C ddd- 由于原子或原子团电负性的影响,引起分子中电子云沿σ键传递的效应称为诱导效应。 这种效应经过三个原子后其影响就很小 诱导效应的方向,是以氢原子作为标准。用-I表示 Y d+ →d-CR3H—CR3 X d- ←d+CR3 +I效应比较标准-I 效应 +I诱导效应与-I诱导效应相反。具有+I效应的原子或原子团与碳原子成键后,可使电子云偏向该碳原子。正诱导效应用+I表示。例:

C C H H C H3C H3 常见的具有+I 效应的基团有: ―O―>(CH3)3C―>(CH3)2CH―>CH3CH2―>CH3―>D― 常见的具有-I效应的基团有: ―CN,―NO2>―F >―Cl >―Br >―I >RO―>C6H5―>CH2=CH― 一般来说,诱导效应的强弱变化有以下规律: A.同一族的元素随着原子层的增加而吸电子诱导效应降低。如: —F > —Cl > —Br > —I —OR > —SR —NR2 > —PR2 B.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吸电子诱导效应增加。如: —F > —OR > —NR2 > —CR3 C.不同杂化状态的碳原子以s轨道成分多者吸电子能力强。(sp>sp2>sp3)反映在基团方向时,如: D.带正电荷的基团具有吸电子诱导效应,带负电荷的基团具有给电子诱导效应。与硫直接相连的原子,具有共价键,有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 上面为静态分子中所表现出来的诱导效应,称静态诱导效应,它仅与键本身的极性有关。另外,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分子受到许多外界条件的影响,例另一分子的影响,其它进攻试剂的影响,溶剂的影响等等。在外界电场的作用下,分子会发生诱导极化,这种在外界电场影响下在化学反应时才表现出来的诱导效应称为动态诱导效应。动态诱导效应往往是有机反应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因素。 2.应用

大学化学基础实验复习题

第一题选择题 1、一种钠盐可溶于水,该盐溶液加入HCl溶液后,有刺激性气体产生,同时有黄色沉淀生成,该盐是:(A)Na2S (B) Na2CO3(C) Na2SO3(D) Na2S2O3 (答:D) 2、将BaSO4与PbSO4分离开,宜采用: (A)NH3·H2O (B)HCl (C)H2S (D)NH4AC (答:D) 3、下列设备中,哪一种最适宜于测定原子量? (A)威尔逊云室(B)电子显微镜(C)X-射线衍射仪(D)质谱仪 (答:D) 4、王水的成分是下列哪一种混合而成?(体积比) (A)HNO3+H2SO4 (1:3) (B) H2SO4+HCl (3:1) (C) HNO3+HCl (3:1) (D) HCl+HNO3 (3:1) (答:D) 5、微量成分是指被测组分的含量为: (A)>1% (B)<0.01% (C)0.01%~1% (D)0.01%~0.001% (答:C) 6、常量滴定管可估计到±0.01mL,若要求滴定的相对误差小于0.1%,在滴定时,耗用体积控制在:(A)10~20mL (B)20~30mL (C)30~40mL (D)40~50mL (答:B) 7、某溶液为无色,下列何种离子不能否定? (A)Ni2+(B)Mn2+(C)Cr3+(D)Co2+ (答:B)

8、KMnO4能稳定存在于何处? (A)空气中(B)HCl中(C)碱液中(D)稀H2SO4溶液中 (答:D) 9、用蒸馏操作分离混合物的基本依据是下列性质的哪种差异? A密度(B)挥发度(C)溶解度(D)化学性质 (答:B) 10、在分光光度中,浓度测量的相对误差较小(<4%)的光度范围是: (A)0.1~0.2 (B)0.2~0.7 (C)0.8~1.0 (D)1.1~1.2 (答:B) 11、下列哪种氢氧化物既溶于NaOH,又溶于NH3·H2O (A)Al(OH)3(B)Zn(OH)2(C)Cd(OH)2(D)Ni(OH)2 (答:B) 12、1:1H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A)2mol / L (B)4mol / L (C)6mol / L (D)8mol / L (答:C) 13、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可测定什么光谱: (A)原子吸收光谱(B)分子吸收光谱(C)电子吸收光谱(D)原子发射光谱(答:B) 1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有: (A)提纯多硝基化合物通常不采用蒸馏操作; (B)减压蒸馏能用来分离固体混合物; (C)液体有机物干燥完全与否可根据是否由浑浊变澄清来判断; (D)在测熔点时,通常在接近熔点时要求升温低于1℃/min。

大学基础化学课件

一、填空题(1-13题每空1分,14-18题每空2分,共30分) 1、状态函数的变化只决定于体系的和而与变化的途径无关。 2、在H、U、G、S、Q、W这些物理量中不是状态函数的是。 3、熵减少的反应在低温下可自动进行,此反应的△H(填: > 0,= 0或< 0)。 4、已知反应2NO + Cl2 → 2NOCl为基元反应,其速率方程式为,总反应是级反应。 5、对下列几种水溶液,按其凝固点由低到高的顺序是。A:0.1 mol·dm-3 C6H12O6;B:0.1 mol·dm-3 NaCl; C:0.1 mol·dm-3 CaCl2;D:0.1 mol·dm-3 HAc; 6、稳定状态下的单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 7、S2-的共轭酸是;H2S的共轭碱是。 8、对相同类型的配离子来说,解离常数K i越小,则稳定常数K f越,配离子越。 9、隔离系统指系统和环境之间(填: 有或无)物质交换,(填: 有或 无)能量交换的系统。 10、往氨水中加入少量NaOH固体并使其完全溶解,则氨的解离度(填: 增加、降低或不变),溶液的pH值(填: 增加、降低或不变)。 11、某电池反应为2Hg(l)+O2(g)+2H2O(l)→2Hg2+(aq)+4OH–(aq),当电池反应达到平衡时,电池的E必然是。(填:> 0、= 0或< 0) 12、某温度时,反应N2(g) + 3H2(g) = 2NH3(g)的标准平衡常数为Kθ, 则反应 NH3(g)= 1/2 N2(g) + 3/2 H2(g)的平衡常数为。 13、钢铁发生吸氧腐蚀时,阴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金属防腐可采用的阴极保护法,是把被保护金属作为腐蚀电池的极。 14、已知反应C(石墨) + O2 (g)→ CO2(g) △H mθ (298.15 K)= -394 kJ?mol-1 反应C(金刚石) + O2(g)→ CO2(g) △H mθ (298.15 K) = -396 kJ?mol-1 则金刚石的△f H mθ(298.15K) = kJ?mol-1。

《大学化学基础》教学大纲

《大学化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基本理论、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化学原理、配位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等基本知识与原理;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基本的操作技能;让学生认识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领域间的相互交叉、融合以及渗透的特点;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正确评判重大社会课题提高化学知识素养;造就学生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观点和方法相结合,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并解决相关领域中部分基本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 “大学化学基础”在需要开设化学课程的非化学化工类专业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本课程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结合学生的实验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化学对其他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掌握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元素周期表之间的关系;基本掌握合金的基本结构类型;了解铝合金、镁合金、形状记忆合金、超导、储氢材料的组成、类型及其应用。掌握高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命名;基本掌握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法、高分子化合物的降解反应、高分子链结构、高分子聚集态结构、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了解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功能高分子等材料的类型及其应用领域。了解能源与社会的进步、能源消费结构的基本知识;掌握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元素组成;基本掌握化学电源的重要性能参数,几种常见化学电源的性能、结构、电池及电极反应;了解氢能源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问题概况

与环境化学;基本掌握大气污染的原因、分类、来源、危害及其治理;基本掌握水体污染与防治;了解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绿色化学的概念。 本课程总学时数为64学时,其中基础理论部分38学时、理论拓展部分12学时、化学实验12学时、课程考试2学时。教师要精心组织教材,在教书的同时要育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的效率、质量和效果。教师应特别注重将化学的基本原理、知识、技术与相关领域的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衣食住行等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应重视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1学时) 教学内容: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化学与现代科技的发展。 教学要求:介绍化学的发展历史和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化学知识在非化学化工专业中的重要作用;化学与人类衣、食、住、行的密切关系;化学的学习方法和注意事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兴趣。 重点:化学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及化学对现代高科技发展的作用。 第1章化学热力学基础(8学时) 教学基本内容: 1. 基本概念:状态函数、功和热、过程与途径、热力学第一定律。 2. 化学反应热效应与化学反应热的求算:盖斯定律、标准生成焓、燃烧热、键能。

大学基础化学课后习题解答(1)

大学基础化学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溶液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2-1 什么是状态函数?它有什么重要特点? 2-2 什么叫热力学能、焓、熵和自由能?符号H 、S 、G 、?H 、?S 、?G 、θf m H ?、θc m H ?、θ f m G ?、 θr m H ?、θm S 、θr m S ?、θr m G ?各代表什么意义? 2-3 什么是自由能判据?其应用条件是什么? 2-4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指定单质的θf m G ?、θf m H ?、θ m S 皆为零。 (2)298.15K 时,反应 O 2(g) +S(g) = SO 2(g) 的θr m G ?、θr m H ?、θr m S ?分别等于SO 2(g)的 θf m G ?、θf m H ?、θm S 。 (3)θ r m G ?<0的反应必能自发进行。 2-5 298.15K 和标准状态下,HgO 在开口容器中加热分解,若吸热22.7kJ 可形成Hg (l ) 50.10g ,求该反应的θr m H ?。若在密闭的容器中反应,生成同样量的Hg (l )需吸热多少? 解:HgO= Hg(l)+1/2O 2(g) θr m H ?=22.7×200.6/50.1=90.89 kJ·mol -1 Qv=Qp-nRT=89.65 kJ·mol -1 2-6 随温度升高,反应(1):2M(s)+O 2(g) =2MO(s)和反应(2):2C(s) +O 2(g) =2CO(g)的摩 尔吉布斯自由能升高的为 (1) ,降低的为 (2) ,因此,金属氧化物MO 被硫还原反应2MO(s)+ C(s) =M(s)+ CO(g)在高温条件下 正 向自发。 2-7 热力学第一定律说明热力学能变化与热和功的关系。此关系只适用于: A.理想气体; B.封闭系统; C.孤立系统; D.敞开系统 2-8 纯液体在其正常沸点时气化,该过程中增大的量是: A.蒸气压; B.汽化热; C.熵; D.吉布斯自由能 2-9 在298K 时,反应N 2(g)+3H 2(g) = 2NH 3(g),θr m H ?<0则标准状态下该反应 A.任何温度下均自发进行; B.任何温度下均不能自发进行; C.高温自发; D.低温自发 2-10 298K ,标准状态下,1.00g 金属镁在定压条件下完全燃烧生成MgO(s),放热24.7kJ 。 则θf m H ?(MgO ,298K )等于 600.21 kJ·mol -1 。已知M(Mg)=24.3g ﹒mol -1。 2-11 已知298.15K 和标准状态下 (1) Cu 2O(s) +1/2O 2(g)2CuO(s)θm r H ?= -146.02kJ·mol -1 (2)CuO(s)+Cu(s)Cu 2O(s)θm r H ?= -11.30kJ·mol -1

《大学基础化学》

《大学基础化学》 实验部分 实验一硫酸铜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无机制备的一般方法 2、学习台秤、加热、抽滤等无机制备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 CuSO4·5H2O俗称蓝矾、胆矾或孔雀石。是蓝色透明三斜晶体。在空气中缓慢风化。易溶于水,难溶于无水乙醇。加热时失水,当加热至258℃失去全部结晶水而成为白色无水CuSO4。无水CuSO4易吸水变蓝,利用此特性来检验某些液态有机物中微量的水。 CuSO4·5H2O用途广泛,如用于棉及丝织品印染的媒染剂、农业的杀虫剂、水的杀菌剂、木材防腐剂、铜的电镀等。同时,还大量用于有色金属选矿(浮选)工业、船舶油漆工业及其他化工原料的制造。 本实验以工业氧化铜和硫酸为主要原料制备CuSO4·5H2O,其中的不溶性杂质在过滤时可除去,可溶性杂质Fe2+和Fe3+,需用氧化剂(如H2O2)将Fe2+氧化为Fe3+后,调节 pH值在3~4(注意不使溶液的pH>4,若pH值过大,会析出碱式硫酸铜的沉淀,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再加热煮沸,使 Fe3+水解成为 Fe(OH)3沉淀而除去。将除去杂质的CuSO4溶液进行蒸发,冷却结晶,减压过滤后得到蓝色CuSO4·5H2O。

三、仪器和试剂 仪器:台秤、煤气灯、铁架台、布氏漏斗、吸滤瓶、烧杯、玻璃棒、量筒、蒸发皿、滤纸、pH 试纸 试剂: 工业CuO 、 H 2SO 4(3mol ·L -1)、H 2O 2(3%)、NH 3H 2O 四、实验步骤 趁热抽滤 于小烧杯中 称取工业小火??→???→????→??????→??+??+-min 20ml 20O H min 5)(ml 20~17SO H L mol 324 21g 4CuO ?????→ ???→????→? ?→ ?=?++-4 pH O H NH molL 2ml 3O H %3231 2 2 搅拌 溶液于蒸发皿沉淀弃去 ?????→ ????→ ?↓??→?=?+?-2 ~1pH SO H L mol 13min 104 213)OH (Fe )OH (Fe 溶液于蒸发皿 沉淀弃去趁热抽滤 称重 母液回收抽滤出现晶膜结晶 冷却浓缩 →??→???→???→?? O 2H 54CuS O 五、实验结果 CuSO 4·5H 2O 的产量: CuSO 4·5H 2O 的产率: 实验二 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标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NaOH 的方法 2、学习分析天平、碱式滴定管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完整版)大学化学基础实验复习题.doc

第一题 选择题 1、一种钠盐可溶于水,该盐溶液加入 HCl 溶液后,有刺激性气体产生,同时有黄色沉淀生成,该盐是: ( A ) Na S (B) Na CO 3 (C) Na SO 3 (D) Na S O 3 2 2 2 2 2 (答: D ) 2、将 BaSO 4 与 PbSO 4 分离开,宜采用: ( A ) NH 3·H 2O (B ) HCl ( C ) H 2S (D ) NH 4AC (答: D ) 3、下列设备中,哪一种最适宜于测定原子量? ( A ) 威尔逊云室 ( B )电子显微镜 ( C )X -射线衍射仪 ( D )质谱仪 (答: D ) 4、王水的成分是下列哪一种混合而成?(体积比) ( A ) HNO 3 2 4 (B) H 2 4 +HCl (3:1) +H SO (1:3) SO (C) HNO 3+HCl (3:1) (D) HCl+HNO 3 (3:1) (答: D ) 5、微量成分是指被测组分的含量为: ( A ) >1% ( B ) <0.01% ( C )0.01%~ 1% (D )0.01%~ 0.001% (答: C ) 6、常量滴定管可估计到 ±0.01mL ,若要求滴定的相对误差小于 0.1%,在滴定时,耗用体积控制在: ( A ) 10~ 20mL (B ) 20~30mL ( C ) 30~ 40mL ( D ) 40~ 50mL (答: B ) 7、某溶液为无色,下列何种离子不能否定? ( A )Ni 2+ ( B ) Mn 2+ ( C ) Cr 3+ (D ) Co 2+ (答: B )

( A )空气中(B)HCl中(C)碱液中(D)稀H2SO4溶液中 (答: D) 9、用蒸馏操作分离混合物的基本依据是下列性质的哪种差异? A 密度(B)挥发度(C)溶解度(D)化学性质 (答: B) 10、在分光光度中,浓度测量的相对误差较小(<4%)的光度范围是: (A ) 0.1~ 0.2(B)0.2~0.7(C)0.8~1.0(D)1.1~ 1.2 (答: B) 11、下列哪种氢氧化物既溶于NaOH ,又溶于NH 3·H2O ( A ) Al(OH) 3(B)Zn(OH)2(C)Cd(OH)2(D)Ni(OH) 2 (答: B) 12、 1:1HCl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 A )2mol / L(B)4mol / L(C)6mol / L(D)8mol / L (答: C) 13、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可测定什么光谱: ( A )原子吸收光谱(B)分子吸收光谱(C)电子吸收光谱(D)原子发射光谱(答: B) 1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有: (A )提纯多硝基化合物通常不采用蒸馏操作; (B )减压蒸馏能用来分离固体混合物; (C)液体有机物干燥完全与否可根据是否由浑浊变澄清来判断; ( D)在测熔点时,通常在接近熔点时要求升温低于1℃ /min 。 (答: B )

大学基础化学完整版

大学基础化学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大学基础化学》复习 复习内容 第一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 第三章 定量分析基础 第一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一.气体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 分压定律 二.溶液浓度表示 1. 物质的量浓度 2. 质量摩尔浓度 3. 质量分数 一.气体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分子本身的体积忽略 pV=nRT 变换形式 RT pV m =M r 求相对分子量 RT pM = ρr 求气体密度 2. 分压定律 分压概念:在一定温度和体积下,组分气体单独占据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对容器产生的压力。 道尔顿分压定律:∑1 K p p ==i i 总 p i = p 总 x i 1==∑ 1 K i i x i x n n V V ==i i 总总 i x n n p p ==i i 总 总 二.溶液浓度表示 1. 物质的量浓度c V n c B B = B B B M m n = 2. 质量摩尔浓度b A B B m n b = 3. 质量分数 m m w B B = 4. 几种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 B B B M ρ w = c ρb =c B B 习题:P22 1-1、有一混合气体,总压力为150Pa ,其中N2和H2的体积分数为和,求N2和H2的分压。 解: i x n n V V ==i i 总 总 Pa Pa 5.11215057.05.3715025.0i i H i i N 22=?=====?=== =总总总总总总p V V p n n p x p p V V p n n p x p i i 总 总总 总 1-3、用作消毒剂的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为,这种水溶液的密度为 1.0gmL-1,请计算这种水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摩尔浓度、物质的量浓度和摩尔分数。 解: 质量摩尔浓度b A B B m n b = 物质的量浓度 V n c B B = 摩尔分数 n n x B B = 解:1L 溶液中 ρV w m w m m m w B B B B B === m ( H2O2) = 1000mL ′1.0g ×mL-1′ = 30g

大学基础化学

《大学基础化学》复习 复习内容 第一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 第三章 定量分析基础 第一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一.气体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 分压定律 二.溶液浓度表示 1. 物质的量浓度 2. 质量摩尔浓度 3. 质量分数 一.气体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分子本身的体积忽略 pV=nRT 变换形式 RT pV m =M r 求相对分子量 RT pM =ρr 求气体密度 2. 分压定律 分压概念:在一定温度和体积下,组分气体单独占据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对容器产生的压力。 道尔顿分压定律:∑1 K p p == i i 总 p i = p 总 x i 1==∑ 1 K i i x i x n n V V ==i i 总总 i x n n p p ==i i 总 总 二.溶液浓度表示 1. 物质的量浓度c V n c B B = B B B M m n = 2. 质量摩尔浓度b A B B m n b = 3. 质量分数 m m w B B = 4. 几种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 B B B M ρ w = c ρb =c B B 习题:P22 1-1、有一混合气体,总压力为150Pa ,其中N2和H2的体积分数为0.25和0.75,求N2和H2的分压。 解: i x n n V V ==i i 总 总 Pa Pa 5.11215057.05.3715025.0i i H i i N 2 2=?=====?====总总总总总总p V V p n n p x p p V V p n n p x p i i 总 总总 总 1-3、用作消毒剂的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为0.030,这种水溶液的密度为1.0g ?mL-1,请计算这种水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摩尔浓度、物质的量浓度和摩尔分数。 解: 质量摩尔浓度b A B B m n b = 物质的量浓度 V n c B B = 摩尔分数 n n x B B = 解:1L 溶液中 ρV w m w m m m w B B B B B === m ( H2O2) = 1000mL ?1.0g ?mL -1?0.030 = 30g m ( H2O) = 1000mL ?1.0g ?mL -1?(1-0.030) = 970g n ( H2O2) = m /M =30/34=0.88mol n ( H2O) = m /M = 970/18=54mol b ( H2O2)= n/m=0.88/0.97kg = 0.91mol ?kg -1

大学有机化学基础资料

有机化学网络课程 第一讲 《电子效应及其应用》 刘革平 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场效应等 一.诱导效应 1.基础知识 存在于不同的原子形成的极性共价键中如: X d- ← A d+ 在多原子分子中,这种极性还可以沿着分子链进行传递 X d- ← A d+ ←B dd+ ← C ddd+ Y d+ → A d- →B dd- → C ddd- 由于原子或原子团电负性的影响,引起分子中电子云沿σ键传递的效应称为诱导效应。 这种效应经过三个原子后其影响就很小 诱导效应的方向,是以氢原子作为标准。用-I 表示 Y d+ → d-CR 3 H —CR 3 X d- ← d+CR 3 +I 效应 比较标准 -I 效应 +I 诱导效应与-I 诱导效应相反。具有+I 效应的原子或原子团与碳原子成键后,可使电子云偏向该碳原子。正诱导效应用+I 表示。例: H H CH 3 常见的具有+I 效应的基团有: ―O ― > (CH 3)3C ― > (CH 3)2CH ― > CH 3CH 2― > CH 3― > D ― 常见的具有-I 效应的基团有: ―CN ,―NO 2 > ―F > ―Cl > ―Br > ―I > RO ― > C 6H 5― > CH 2=CH ― 一般来说,诱导效应的强弱变化有以下规律: A .同一族的元素随着原子层的增加而吸电子诱导效应降低。如: —F > —Cl > —Br > —I —OR > —SR —NR 2 > —PR 2 B .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吸电子诱导效应增加。如: —F > —OR > —NR 2 > —CR 3 C .不同杂化状态的碳原子以s 轨道成分多者吸电子能力强。(sp >sp 2>sp 3)反映在基团方向时,如:

大学基础化学1

《大学基础化学》练习题(一) 一、选择题 ΔH不等于零的是………………()1、按照热力学的一般规定,下列单质的θ m f (A) I2(s) (B) C(石墨) (C) Ne(g) (D) Cl2(l) 2、已知反应2H2O(g)2H2(g)+ O2(g)θ rΔH= 483.6KJ·mol-1, m ΔH(H2O,g)的值为………………………………………………………()则θ m f (A) -483.6KJ·mol-1(B) -241.8KJ·mol-1 (C) 483.6KJ·mol-1(D) 241.8KJ·mol-1 3、在一定温度下: (1) C(石墨) + O2(g) = CO2(g) ΔH1 = -393.7 kJ·mol-1 (2) C(金刚石) + O2(g) = CO2(g) ΔH2 = -395.6kJ·mol-1 则C(石墨) = C(金刚石) 的ΔH3 为……………………………………() (A) -789.3 kJ·mol-1(B) 0 (C) +1.9kJ·mol-1(D) -1.9kJ·mol-1 4、下列反应焓不等于该反应产物的摩尔反应焓的为…………………………() (A)Ag(s) + Cl2 (g) = AgCl(s) (B)C(石墨) + O2(g) = CO2(g) (C)H2(g) + 1O2(g) = H2O(l) 2 (D)Ag(s) + Br2 (g) = AgBr(l) 5、某温度时,化学反应2A +B A2B的平衡常数K = 1 ? 104,那么在相同温度下,反应2A2B4A +2B 的平衡常数为……………………………() (A) 1 ? 104(B) 1 ? 100 (C) 1 ? 10-4(D) 1 ? 10-8

大学基础化学总结

《大学基础化学》 第一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一.气体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 分压定律 二.溶液浓度表示 1. 物质的量浓度 2. 质量摩尔浓度 3. 质量分数 一.气体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分子本身的体积忽略 pV=nRT 变换形式 RT pV m = M r 求相对分子量 RT pM =ρr 求气体密度 2. 分压定律 分压概念:在一定温度和体积下,组分气体单独占据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对容器产生的压力。 道尔顿分压定律:∑1 K p p ==i i 总 p i = p 总 x i 1==∑ 1K i i x i x n n V V ==i i 总总 i x n n p p ==i i 总 总 二.溶液浓度表示 1. 物质的量浓度c V n c B B = B B B M m n =

2. 质量摩尔浓度b A B B m n b = 3. 质量分数 m m w B B = 4. 几种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 B B B M ρw =c ρb =c B B 习题:P22 1-1、有一混合气体,总压力为150Pa ,其中N2和H2的体积分数为0.25和0.75,求N2和H2的分压。 解: i x n n V V ==i i 总 总 Pa Pa 5.11215057.05.3715025.0i i H i i N 22=?=====?=== =总总总总总总p V V p n n p x p p V V p n n p x p i i 总 总总总 1-3、用作消毒剂的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为0.030,这种水溶液的密度为1.0g ?mL-1,请计算这种水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摩尔浓度、物质的量浓度和摩尔分数。 解: 质量摩尔浓度b A B B m n b = 物质的量浓度 V n c B B = 摩尔分数 n n x B B = 解:1L 溶液中 ρV w m w m m m w B B B B B === m ( H2O2) = 1000mL ?1.0g ?mL -1?0.030 = 30g m ( H2O) = 1000mL ?1.0g ?mL -1?(1-0.030) = 970g n ( H2O2) = m /M =30/34=0.88mol n ( H2O) = m /M = 970/18=54mol b ( H2O2)= n/m=0.88/0.97kg = 0.91mol ?kg -1 c ( H2O2)= n/V=0.88/1L = 0.88mol ?L -1 x ( H2O2) = n/n 总= 0.88/(0.88+54) = 0.016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 基本概念 热化学 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 一、基本概念

《大学基础化学》实验

《大学基础化学》 实验部分 实验一 硫酸铜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无机制备的一般方法 2、学习台秤、加热、抽滤等无机制备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 CuSO 4·5H 2O 俗称蓝矾、胆矾或孔雀石。是蓝色透明三斜晶体。在空气中缓慢风化。易溶于水,难溶于无水乙醇。加热时失水,当加热至258℃失去全部结晶水而成为白色无水CuSO 4。无水CuSO 4易吸水变蓝,利用此特性来检验某些液态有机物中微量的水。 CuSO 4·5H 2O 用途广泛,如用于棉及丝织品印染的媒染剂、农业的杀虫剂、水的杀菌剂、木材防腐剂、铜的电镀等。同时,还大量用于有色金属选矿(浮选)工业、船舶油漆工业及其他化工原料的制造。 本实验以工业氧化铜和硫酸为主要原料制备CuSO 4·5H 2O ,其中的不溶性杂质在过滤时可除去,可溶性杂质Fe 2+和Fe 3+,需用氧化剂(如H 2O 2)将Fe 2+氧化为Fe 3+后,调节 pH 值在3~4(注意不使溶液的pH >4,若pH 值过大,会析出碱式硫酸铜的沉淀,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再加热煮沸,使 Fe 3+水解成为 Fe(OH)3沉淀而除去。将除去杂质的CuSO 4溶液进行蒸发,冷却结晶,减压过滤后得到蓝色CuSO 4·5H 2O 。 三、仪器和试剂 仪器:台秤、煤气灯、铁架台、布氏漏斗、吸滤瓶、烧杯、玻璃棒、量筒、蒸发皿、滤纸、pH 试纸 试剂: 工业CuO 、 H 2SO 4(3mol ·L -1)、H 2O 2(3%)、NH 3H 2O 四、实验步骤 趁热抽滤 于小烧杯中 称取工业小火??→???→????→??????→??+??+-min 20ml 20O H min 5)(ml 20~17SO H L mol 324 21g 4CuO ?????→ ???→????→? ?→ ?=?++-4 pH O H NH molL 2ml 3O H %3231 2 2 搅拌 溶液于蒸发皿沉淀弃去 ?????→ ????→ ?↓??→?=?+?-2 ~1pH SO H L mol 13min 104 213)OH (Fe )OH (Fe 溶液于蒸发皿 沉淀弃去趁热抽滤 称重 母液回收抽滤出现晶膜结晶 冷却浓缩 →??→???→???→?? O 2H 54CuS 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