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北民歌的演唱特点

浅谈东北民歌的演唱特点
浅谈东北民歌的演唱特点

浅谈东北民歌的演唱特点

东北民歌作为中国民歌的一个重要色彩区和分支,东北的民族民间音乐与东北地域文化一脉相承,东北民族民间文化的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东北民歌还附有极强的地方特色,二人转、秧歌等極强的代表了东北民歌。东北的民歌也是最具有特色的地方民歌,它的咬字、行腔都与其他地方民歌不同,东北民歌对其他地方戏也有许多借鉴的地方,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促进东北民歌的发展及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东北的文化和东北民歌。

标签:东北民歌;特色;咬字;行腔;对地方戏借鉴

一、东北民歌的咬字

民歌是地方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具有当地不同民族风格,呈现出各民族的不同表达方式和人文精神特点,在演唱的过程中都会带着本民族的地域特点和语言习惯。

东北民歌的咬字就是根据东北地区的语言特点,东北人由于由于生长在高寒地带饮食上比较注重量大和高热量,由此使东北人的身材较高大,性格粗犷豪放,语言的表达上更是大线条,充满坚韧和不拘小节,由于这样的语言特点,使东北民歌的行腔和咬字上具有了独特的特点。

(一)东北民歌的儿化音运用

民歌独有的特征就是方言,各地区由于语言特点不同,所以在使用虚词和衬词时也各有各的特点。比如山东民歌多用“哎、咳”等;四川民歌多用“、喂”等;湖南、湖北多用“呀、哟、得儿”;陕北民歌多用“呼、咳、哟”等。还有的词如“得儿”(弹舌音),而东北民歌中常用儿化音,这种儿化音也是东北民间口头文学,是东北人民生活语言加以诗化,演唱东北民歌时除了要注意字正腔圆、咬字归韵以外,更要注重东北民歌的独特之处就是儿化音运用,在东北民歌《摇篮曲》、中大量运用儿化音。

(二)东北民歌中颤舌音的运用

颤舌音一般用于意大利语的发音,但是运用在东北民歌中非常的适用,也是由气息的支点反复冲击声带而发出的声音。舌尖靠在上牙齿的齿根位置,同时全身放轻松,并且不要把你的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舌头上,尤其是舌尖上;注意,舌尖靠在上牙齿齿根的时候,舌头不要从左右两边往中间卷曲,只有舌根和舌尖,也就是说整个舌头有一个自然的弯曲弧度。舌头一定要放松,舌尖轻轻放在上颚的位子,由喉咙向外发声吹气。摆好口腔里的位置之后,然后就要运用腹式呼吸了。准确的说,就是用力从腹部深吸一口气,然后猛地吹出来,直接碰撞到舌尖,然后舌尖就顺着气流自动颤动了。如:《丢戒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