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散文

20年代散文
20年代散文

第七章散文

“五四”时期散文的革故鼎新,如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是相当自觉和彻底的。散文自此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实现了从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关于“五四”时期散文创作的状况,鲁迅在30年代曾经这样回顾: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剧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取法与英国的随笔(Essay),所以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

这种评价不只是鲁迅的观点,连晚清时期就已成名的小说家曾朴也说过,“新文学成绩第一是小品文字,含讽刺的,分析心理的,写自然的,往往着墨不多,而余韵曲包。”可见对“五四”时期小品散文的成就是有公认的。由于散文小品是属于更加个人化的创作,后来的文学史往往对“五四”时期散文成就的评价不够。若要回顾这一段散文的创建与发展的盛况,最好借用朱自清在30年代所写的一段文字,他指出:“五四”阶段散文创作的派别林立,“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屈,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总之,中国文学史上还从来未曾出现过散文创作的如此盛况。“五四”时期散文创作数量之大,文体品种之丰,风格之绚烂多彩,名家之多,都是异常触目的。

这时期产生了鲁迅、周作人等散文大家以及冰心、朱自清、郁达夫、林语堂等诸多不同风致的散文名家。散文创作的个性特征与时代特征的扩张,以及由此产生的散文内容、形式风格的独创性,无疑是新文学的重要收获。

“五四”时期散文格外发达,甚至成绩超出其他文体,原因在于这种文体比较自由。因为相对容易掌握,写的人也就比较多,现代文学的第一代作家几乎全都涉足过这个领域,在这方面显身手。也由于散文一般较简短,一有感触,即可成篇,适合于“五四”时期思想启蒙的需要,也有利于开展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现代文学中率先兴起的散文作品,是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统称杂文。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起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刊发杂文。此外,

还有不少进步报刊的“杂感”、“评坛”、“乱谈”等栏目也发表过很多杂文,各自拥有一批撰稿人,形成颇有声势的杂文创作浪潮。

最引人注意的还是《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他们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其中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的,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每位作者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李大钊将宣传鼓动性与散文诗的艺术两相结合,形成他的特色。陈独秀的杂文,几乎美发表一篇都有影响,《新青年》、《每周评论》上多有他的充满战斗意气的呼声。刘半农的风格善夸张,富想象,好用反语,讽喻性强,读起来畅快轻松,对论敌能加以不容置疑的驳难。鲁迅是《新青年》作家的主将,是现代杂文的奠基人。

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周作人也是《新青年》、《语丝》一派的主要作者。作为一个现代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的散文家,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了一块新的土地”。他的散文,有“浮躁凌厉”与“平和冲淡”两体。前者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中,思想意义与社会作用显然更加积极,常为论者所引述;但真正显示周作人创作个性,并成为他对现代文学艺术独特贡献,而且实际影响更大的,却是后者。

1.闲谈体

他的散文多作闲谈体,所追求的是自然而隽永,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周作人有名士派的夙缘,有“叛徒”与“隐士”的二重性格。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参与者,他关注现实,反抗黑暗,与思想革命取同一步调;但在人生观与艺术观方面,他又尽可能远离激进,保持平和。他更倾向于把文艺当作是“自己的园地”,是“言志”即抒我之情;他更乐于饮苦茶,读杂书,陶醉于“苦雨斋”阴郁如雨的古典的氛围,玄思,冥想,“胡乱作文”,“在文学上寻找慰安”。他写于20年代的《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篷船》等,都是现代散文的名篇,很能代表周作人“言志”小品的风格。

2.选材

他选材平凡琐碎,但是一经过他的笔墨点染,就透露出某种人生滋味,有特别的情趣。尽管那种情趣可能未免落寞、颓废,适合所谓“中年心态”。如《喝茶》所沉醉的是“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

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谈酒》中讲“酒的趣味,只是在饮的时候”。《北京的茶食》中写看夕阳、观秋河、赏花、听雨、闻香等等,认为这些无用的游戏享乐也是生活的必须部分。凡是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读者,读了周作人此类描写,往往都会心领神往。

3.语言

周作人的小品常将口语、文言和欧化语杂糅调和,产生一种涩味与简单味,很耐人咀嚼。他的闲话体散文有些类似明人小品,又有外国随笔那种坦陈自然的笔调,有时还有日本俳句的笔墨情味,周作人显然有所借鉴,又融入自己的性情加以创造,形成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谈风格。如另一位散文家所评:“他的作风,可用龙井茶来打比,看去全无颜色,喝到口里,一股清香,令人回味无穷。”人们也常用“闲适”来概括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其间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内容,一方面是淡而且深的寂寞之苦,另方面又别有一种淡淡的喜悦,可以说是“苦中作乐”,忧患中的洒脱,也就是周作人所说的“凡人的悲哀”。

另外,俞平伯、钟敬文、废名等,都是这一流派的主要散文作家。俞平伯的散文多收在《杂拌儿》、《燕知草》等集中,其中,如《陶然亭的雪》、《清河坊》、《西湖的六月十八夜》等,在二十年代曾受到一部分读者的喜爱。这些作品多构成一种朦胧、空灵的意境,透露出玄妙的哲理与感伤的思绪,是远离现实的。他自己自称是“逢人说梦之辈”。冯文炳专写农村乡镇宁静生活里的人事,对小人物寄同情。《竹林的故事》等作品名为小说,实则是散文,很注重意境的传达,清新朴素,抒情气息浓郁,也喜闲谈琐事,以冲淡为衣,表现出朴讷哀伤的风格。后来将古典诗歌的象征手法与西方现代派技巧引入,追求朦胧的散文意境。但语言修饰的愈发生涩古怪,陷入歧途。鲁迅批评他“有意低徊,顾影自怜”,此所谓“废名气”。

三、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1.冰心

冰心那“小诗”味的散文更容易引起未涉世事的青年读者的共鸣与模仿。她的《笑》,发表于1920年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上,是现代文学史上较早的引人注目的美文小品。刊载后,学校竞相选入课本,语法学家把它做通篇句式读解,可见影响广大。

①“冰心体”散文

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所谓冰心“心中要说的话”,简言之即是“爱的哲学”,即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其中有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探索人生的惆怅,对祖国、故乡、家人、大海的眷念,也有基督教义和泰戈尔哲学等内容融汇期间。《往事(一)·七》,细腻地描写了两缸荷花在雨中的变化及作者的心情,当看到红莲在大雨中受大荷叶的庇护时,自然升华到母爱的主题。《山中杂记之七——说几句爱海的孩气的话》,用和儿童亲切谈心的语调,将山与海,从视野、颜色、动态、给人遐想等方面,详加对比,抓住事物特征,描绘得有声有色,处处传诉出作者对大海的无限深情。冰心的作品,多抒写自己刹时间涌现的感触与自然风景,传达的是一段挚情,或一缕幽思,空灵而缠绵、纤细而澄澈。

②语言

冰心也有自觉的追求,她曾借小说中人物之口说“我主张‘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这‘化’字大有奥妙,不能道出的,只看作者如何运用罢了,我想如现在的作家能无形中融合古文和西文,拿来应用于新文学,必能为今日中国的文学界,放一异彩。”冰心的语言仍浸有旧文学的汁水,不过经过她的处理,已经完全没有陈腐气息,而别具一种清新的韵味。如《往事》其二(八)中的一段描写:

船身微微的左右欹斜,这两点星光,也徐徐的在两旁隐约起伏。光线穿过雾层,莹然,灿然,直射到我的心上来,如招呼,如接引,我无言,久——久,悲哀的心弦,开始策策而动。

这种散文的词汇句式既保留了某些文言文的典雅、凝练,有适当地“欧化”,使句子更能灵活、婉转、流动,有自然跳荡的韵律感。

2.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脍炙人口的名篇(可与古典散文名著媲美)的散文家。他的重要性如很多评论家所公认,只要学校选讲范文,或编文学史,谈到现代散文的语言、文体之完美,朱自清必被提及。

他擅长写一种漂亮精致的抒情散文,无论是朴素动人如《背影》,或者明净淡雅如《荷塘月色》,委婉真挚如《儿女》,从中都能感到他的诚挚和正直。他既

不满意陶醉于抒写琐屑小事的“言志派”,也不满意后来的所谓幽默派,写作态度严肃不苟,始终执著地表现人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绿》、《荷塘月色》是他写景抒情的名篇,都体现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精确观察,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通过千姿百态、或动或静的鲜明形象,巧妙的比喻、联想,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便构成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他的散文结构缜密,脉络清晰,婉转曲折的思绪中保持着一种温柔敦厚的气氛。文字几乎全用口语,清秀、朴素而又精到,在20年代就被看作是娴熟使用白话文字的典范。如《背影》只是质朴地叙述父亲送别儿子的一段场景,可他捕捉到一二不可言说的典型细节,注入了一股对劳碌奔波的老父的至亲深情,表现出小资产者在旧世界一生的颠簸挣扎的可悲命运。这样,就很容易打动无数深受飘零之苦的人,不难解释为什么此篇能那样长久地激起读者的新潮了。

3.丰子恺

他的散文结集的有《缘缘堂随笔》。他的特殊之处是以某种源自佛理的眼光观察生活,于俗相中发现事理,能将琐细的事物叙说得娓娓动听,落笔平易朴实,有赤子之心,如他的画一般,透露着心地光明一无沾染的品格风貌。作者在看见人世间的昏暗后,企图逃入儿童的世界,加上佛理的渗入,文章萧疏淡远,带着哲理深味,染有清淡的悲悯之色。

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创造社在“五四”时代是狂飙突进的浪漫派,这一派作家的散文,与其小说和诗歌有共同的基色。特别是郁达夫,他的率真、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文字,无所隐饰地暴露赤裸裸的自己,称得上是个独树一帜的散文家。他声称比起小说来,“现代的散文,却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他和郭沫若散文的主要方式,确实都在直接倾诉自身的遭遇,发出对龌龊的现代文明和官僚社会的切齿诅咒,又带有是时代病的感伤。如:《还乡记》与《还乡后记》写作者回乡旅途及抵家后所见所感,表达一个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对贫富不均社会的强烈不平,也有消极遁世的思想渗透着。《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鼓动青年反叛现实社会,语言直露,构想新奇,宣泄感情的冲击力足以惊世骇俗。稍后写作的《一个人在途上》,把作者对亡儿的至情,表达的感人肺腑。郁达夫写散文大都在畅述自己的生活遭遇,直接抒发感伤情怀,常常像跟亲友诉苦或聊天那样,不拘形式的倾诉使你感

动。读他的散文,就如同走进了他的生活。这样率真自然的写法,不但在传统散文中少见,在新文学中也很独特。郁达夫散文很恣肆放达,靠才情动人,但其驾驭文字文字的功力很深,那酣畅的神韵得益于古典文学的修养。他自哀自怜过甚,是消极的一面,也是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的共同心境。

五、“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1.语丝派:

他们的主要成就仍在于短小犀利的杂感,其批评的文字中“赋予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是所谓“语丝文体”,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2.林语堂

他是仅次于鲁迅、周作人的《语丝》撰稿人,又是最热心提倡幽默小品的散文家之一。在“语丝”时期,他介绍过许多西方幽默理论,主张以幽默的艺术去揭示生活矛盾,针砭社会文明病。

3.徐志摩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诗圣”,天生一个情感型的人,易冲动,爱自由,加上深受西洋文学的影响,很自然便成了他那自由而华丽的散文文体。他的散文多属冥想型的小品,即使记述事物,也常抓住刹那的灵感,让感情之流自由奔放。《北戴河海滨的幻想》、《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浓的化不开”》,都是他有名的篇章。徐志摩有才情,有灵感,具有快如闪电般的感兴,这确实增加了他散文的流动性。他表情达意,常常一语嫌不足,又添一语,淡描恐不尽,再用浓抹,自然造成繁复华丽的印象。读他的文字,如春华大地,万卉竞放,又如清泉汩汩,一泻千里。如此自由华丽,也不失为一种美的风致。

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第七章20年代散文 教学目标:1、把握整个20年代散文的发展概况。 2、掌握重要作家如周作人、朱自清等人的创作。 3、把握鲁迅《野草》的创作特色。 教学重点:1、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 2、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3、鲁迅《野草》的创作特色。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2课时) 教学重点:周作人的“闲话体”艺术散文风格。 一、20年代散文概况: 鲁迅在30年代曾经这样回顾:到了“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之上。朱自清则评价说:五四阶段散文创作的派别林立,“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这时期产生了周作人、冰心、朱自清、郁达夫等现代散文四大家以及鲁迅、林语堂、徐志摩、梁遇春等诸多不同风致的散文名家。到了三十年代则出现了何其芳的《画梦录》,四十年代又出现了张爱玲的《流言》,是现代散文家的队伍不断扩大。 二、简介五四前期的《新青年》“随感录”散文。 (1)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此后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2)《新青年》随感录特点:A、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主要作家。此外还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 B:“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周作人曾列举自己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文章,毫不留情地指出“它只是顽强地主张自己的意见,至多说得理圆,却没有什么余情”。 (3)《随感录》对后起的“语丝”派等散文诸流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新青年》《语丝》分化后,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所谓言志指派散文流派,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与前一派自是路向不同;不过,在五四初期大体上还是取同一创作立场的。 三、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1、简介: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寿,浙江绍兴人。1903年赴南京求学,1906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中学教员、大学教授。1921年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执留北平,出任伪职,被指责为汉奸文人。抗战后被捕。1949年出狱,定居北京。散文集《谈虎集》、《谈龙集》等。(1927年提出“闭门读书论”批判左翼文学的“投机趋时”;1937年后,沦为汉奸) 2、周作人的散文理论及其“闲话体”风格言志散文 周作人的散文,有“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体。前者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中,思想意义与社会意义显然更加积极;但真正显示周作人创作个性,并成为他对现代文学艺术独特贡献,而且实际影响更大的,确是后者。周作人的散文多做闲谈体,所追求的是自然而隽永,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周作人有名士派的夙缘,有叛徒与隐士的二重性格。《北京

20年代散文流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20年代散文流派 篇一:20年代散文整理 20年代散文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主要是杂文创作)—短小精悍的社会文明批评。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化传统”。1918年4月《新青年》设立“随感录”作家群: 他们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对于文化痼疾,社会时弊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对现实作敏锐的反应,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又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如: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1927年《野草》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散文诗的成熟。 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而且影响所及,自《新青年》到《莽原》《语丝》,直到30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中流》,可以找出一条发展轨迹。

《新青年》《莽原》《语丝》(后分化出“言志派”—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 (二)语丝文体(语丝派) 语丝社是以1924年11月创刊于北京的《语丝》周刊而得名的,是五四以后出现的一个重要的作家群体。这一群体不同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它没有严格的组织,只是一个由《语丝》周刊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仁团体,但其影响却能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社团相提并论,而且这个刊物坚持的时间很长。《语丝》周刊从24年11月17日创刊,到1930年3月10日停刊,是极少数长寿刊物之 一。它先后由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柔石、李小峰任主编,长期撰稿人主要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川岛、章依萍、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另外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家如郁达夫、朱自清、胡适、徐志摩、沈从文等也经常在《语丝》上发表作品。从成员的构成看,语丝同仁在政治态度、思想倾向和艺术主张方面都不很一致,但在办刊宗旨和创作态度上很相近,即提倡自由 思想和独立意识,提倡美的、艺术的生活。语丝作家群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展开积极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对迂腐的封建礼教和落后的思想意识、僵化的传统观念、军阀官僚的残暴统治和虚伪的文风进行了猛烈的抨

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教学目标:1、把握整个20年代散文的发展概况。 2、掌握重要作家如周作人、朱自清等人的创作。 3、把握鲁迅《野草》的创作特色。 教学重点:1、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 2、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3、鲁迅《野草》的创作特色。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2课时) 教学重点:周作人的“闲话体”艺术散文风格。

一、20年代散文概况: 鲁迅在30年代曾经这样回顾:到了“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之上。朱自清则评价说:五四阶段散文创作的派别林立,“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这时期产生了周作人、冰心、朱自清、郁达夫等现代散文四大家以及鲁迅、林语堂、徐志摩、梁遇春等诸多不同风致的散文名家。到了三十年代则出现了何其芳的《画梦录》,四十年代又出现了张爱玲的《流言》,是现代散文家的队伍不断扩大。 二、简介五四前期的《新青年》“随感录”散文。 (1)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此后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2)《新青年》随感录特点:a、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主要作家。此外还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 b:“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周作人曾列举自己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文章,毫不留情地指出“它只是顽强地主张自己的意见,至多说得理圆,却没有什么余情”。 (3)《随感录》对后起的“语丝”派等散文诸流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新青年》《语丝》分化后,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所谓言志指派散文流派,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与前一派自是路向不同;不过,在五四初期大体上还是取同一创作立场的。 三、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20年代散文整理

20年代散文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主要是杂文创作)—短小精悍的社会文明批评。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化传统”。 1918年4月《新青年》设立“随感录”作家群: 他们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对于文化痼疾,社会时弊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对现实作敏锐的反应,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又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如: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1927年《野草》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散文诗的成熟。 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而且影响所及,自《新青年》到《莽原》《语丝》,直到30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中流》,可以找出一条发展轨迹。

《新青年》《莽原》《语丝》(后分化出“言志派”—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 (二)语丝文体(语丝派) 语丝社是以1924年11月创刊于北京的《语丝》周刊而得名的,是五四以后出现的一个重要的作家群体。这一群体不同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它没有严格的组织,只是一个由《语丝》周刊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仁团体,但其影响却能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社团相提并论,而且这个刊物坚持的时间很长。《语丝》周刊从24年11月17日创刊,到1930年3月10日停刊,是极少数长寿刊物之一。它先后由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柔石、李小峰任主编,长期撰稿人主要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川岛、章依萍、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另外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家如郁达夫、朱自清、胡适、徐志摩、沈从文等也经常在《语丝》上发表作品。从成员的构成看,语丝同仁在政治态度、思想倾向和艺术主张方面都不很一致,但在办刊宗旨和创作态度上很相近,即提倡自由思想和独立意识,提倡美的、艺术的生活。语丝作家群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展开积极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对迂腐的封建礼教和落后的思想意识、僵化的传统观念、军阀官僚的残暴统治和虚伪的文风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同时大力提倡美的、艺术的生活,提倡思想和言论自由。 在针砭时弊的杂感和随笔方面,语丝作家群形成了共有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种鲜明的文体风格被称作“语丝文体”。 语丝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孙伏园。周作人是语丝社重要的散文家。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20年代诗体诗风流变 1、风行一时的小诗创作 1923年1月,冰心《繁星》由商务社出版;5月,《春水》由新潮社出版 1923年12月,宗白华《流云》由亚东图书馆出版 1925年3月,梁宗岱《晚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2、20年代中期起出现的新月诗派和象征诗派。 3、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渐次兴盛及其对早期新诗的影响。 光慈《新梦》,1925年1月书店 掌握早期白话诗、郭沫若《女神》、湖畔诗派、、小诗体、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的特点及代表性诗人与诗作 学习现代诗歌作品鉴赏方法 一、新诗的诞生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三、浪漫主义诗歌 四、湖畔诗派 五、小诗 六、诗的“规化”———新月派 七、纯诗概念的提出——早期象征诗派 一、早期白话诗 1、胡适与《尝试集》 1920年3月,胡适的诗集《尝试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新诗别集。现代白话诗最早的一批婴儿。 诗歌理论:说话要明白清楚,材料要剪裁、意境要平实、最扼要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 评价: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 理论主: 作诗如作文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音节 白话诗歌 2、其他白话诗人半农、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大白等。 早期白话新诗的艺术特点: 重实感,少想象,偏于理; 大多不用韵,表现出随感情起伏自然变换节奏和句式的散文化倾向。 二、浪漫主义新诗 创造社——浪漫诗派 1、问题意识: 针对早期白话诗缺少“诗味”、想象、激情等展开批判,开始构建新诗。 2、理论主: 郭沫若:诗的本质专在抒情 诗=(直觉+想象+情调)+(适当的文字) 3、郭沫若与《女神》(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别号鼎堂,曾用笔名沫若等,县沙湾镇人。

30年代的散文状况(一)

30年代的散文状况(一) 30年代的散文状况(一) 三十年代,民族的自尊、血性在越来越具体的描绘中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趋向。只有用大爱拥抱全人类的人,才能在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存在,彰显文化的价值。鲁迅、刘半农、朱自清、冰心等面对时代与社会的茫然、苦难,已不写或很少写散文诗。散文诗作为20年代的宠儿,在瓦解分化中沉淀成更加规范的散文诗,或分化出散文、杂文、议论文。如鲁迅著名的杂文,朱自清、矛盾、冰心等人的散文。 现代散文诗与散文的苍茫精神 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不可避免在人文科学界、学术知识界打上烙印。散文诗在动荡挤压中,成为标志民主、自由、平等的课题。很多作家在叙事、议论、抒情中“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可见:“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散文诗也不能脱离现实,偏安一隅。 冰心的《寄小读者》、《往事》等,充满着人文的关爱,同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文笔婉约、清新、率真,与鲁迅作品风格形成鲜明对照。而他们的情感、思想、目标,都是一致的,在散文诗的基础上,依赖自己的独特体会,以及生活、艺术阅历追问生命的终极意义。 30年代,如历史长卷中的一个折子,对于志存高远的中国作家,在思想、文学领域、艺术风格方面,都在不断实践中创新、

完善。散文诗在这个时期少了,却更加成熟了。由此完善、发展的现代散文等,由形而下的物质层面,上升到形而上的哲思层面。文以载道,鲁迅杂文的洗礼,让我们在深邃的历史中,看到所有封闭的思维,都可以面向世界打开。这是历史的广阔,也是艺术的广阔。是作家面对风云变迁的时代,以刀笔抒发壮怀激烈的情感,站在历史高度调整自己,使文学作品融入时代。在与现实相通中,建立一种诗意的情感,把血性与温情统一起来。 现代散文诗与散文的互生 一、意象、意境之间的互通 “意”即作者的主观情感,“象”即寓意的艺术形象,“境”是二者融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们的范围是不同的。但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只有优秀的文学作品才能在读者心中形成想象的画面——意境。散文诗与散文的不同在于,散文诗没有完整的叙述或线索,具有弹跳、波动、动荡性,而散文反之。除此之外,二者之间还存在互生的关系。如何其芳的《黄昏》,题目本身意象暗示,这是一篇孤独、落寞、惆怅的写意。 马蹄声被演绎成小花,是作者借助外来的美好,抒发自己的渴望。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自然成文。运用了象征等手法,把“小山巅的亭子”比喻为希望,却又在忧郁中徘徊不前。表现出文人在历史的坐标上,历史流程中内心的丰富与现实的矛盾性。这种立体的描述,注重生命感悟、人生哲思,是对生命底蕴的情感化和境界化的思考。这种靠向散文的叙述,在意境中潜意识的流动,引发了散文等文体的出现。那个“小山巅亭子”的叙述,从中可以读出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在回忆中用象征的方法,朝向内心的

第七章 20年代的散文

第七章20年代的散文 一、20年代散文创作总貌 在中国古代,散文是与韵文相对而言的,除了诗歌以外的作品几乎都可以归入它的范畴。“五四”时期,随着西方文论的介绍,散文的概念也得到了新的界定,成为与诗歌、小说、话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举凡杂感、短评、随笔、速写、游记、书信、日记、报告、通讯、特写等等,都可以归入它的范畴。散文所具有的议论、抒情和叙事的因素往往融为一体,却也总有所侧重,根据不同的情况,大体上可以区分为议论性、抒情性和叙事性散文三种类型。 “五四”时期白话散文创作相当发达,品种体式繁多,既有杂感小品,也有抒情“美文”,哲理随笔,还有散文诗,文艺性的通讯。最早发端和得到发展的是议论性散文——《新青年》“随感录”创始的现代杂文,此后不久,随着“美文”的倡导,也涌现了许多作家写的艺术性散文。它们各自发扬着文体的优长,辉耀着作家的个性,与传统文言散文争相媲美。 今天人们已经将杂文视为散文体裁之一种,而在当时,人们却并没有这样明确的文体意识,先驱者们只是为了战斗的需要,为了易于发挥和读者喜闻乐见,便采取了这种文体。这一点只要从随感录栏目设立之初,这类文章还是用文言所写就明白了。有意识地把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来创作,是从1919年才开始的;而从散文的品种上说,则是从抒情和记叙为主的“美文”(也就是狭义的散文)开始的。这样散文就从发生进入文体自觉了。1919年8月起有了李大钊的《五峰游记》、鲁迅的《自言自语》等。我国文学史上记事性为主的散文有着深厚的传统,但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出现则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后,《新青年》等报刊发表了不少通讯报告类的文章,尤其是1920年底瞿秋白以北京《晨报》记者身份前往苏联采访,不断发回国内报刊发表《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两本集子,成为中国报告文学开拓性的作品。 造成“五四”散文发达的因素是:时代风云和外国文体的影响;作家个性和社会特质的融汇;中国古代散文传统的潜在作用。散文既适合五四启蒙的需要,也有利于开展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文体自由,相对容易掌握,现代文学的第一代作家几乎全都涉足过这个领域,在这方面显露过身手。 二、鲁迅的散文 (一)杂文 现代文学中率先兴起的散文作品,是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后来统称为杂文。最初见诸《新青年》的“随感录”栏目。稍后,李大钊、陈独秀主持的《每周评论》,李辛白主持的《新生活》,瞿秋白、郑振铎主持的《新社会》,邵力子主持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也开辟了随感录专栏。其它进步刊物的“杂感”“评坛”“乱谈”等栏目与之相近,都以发表杂文为主,开展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其中最为突出的还是《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作者大多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而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鲁迅在随感录上发表的杂感多收在第一本杂文集《热风》中。后来又参与支持《京副》《晨副》《莽原》《语丝》直至三十年代的《萌芽》《太白》《中流》《文学》《自由谈》等刊物,领起一个重要的散文(杂文)流派。 杂文属散文类,却不同于抒情、叙事类散文,其本质属性是文艺性的评论(诗的政论)。它的“杂”,在于它是社科领域的论文与艺术领域的文学散文的交叉、融合,兼有评论性和文学性,思维方式上体现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鲁迅杂文是匕首、投枪,能和读者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同时“也能给人以愉悦和休息”,“能移人性情”。 杂文非鲁迅首创,但由于他的写作实践,将杂文这一文学形式的战斗性和艺术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境界,以至“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去了。在鲁迅一生的文学事业中,杂文占有重要的地位。从随感录时期开始写作,更早可追溯到留日时期的几篇文言论文,直到逝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20年代新诗讲课稿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 20 年代新诗

20年代新诗 一、新诗的岀现: 新诗的初期:是指1917年文学革命之后到郭沫若诗歌岀现之前三四年间的诗歌创作。 (一)原因或背景: 1、近代诗界革命的影响及问题: 影响:1899年梁启超在他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岀“诗界革命”口号,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发出质疑与改造的声音,吸引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注意; 局限:“诗界革命”的主体梁启超等人士大夫的局限决定了“诗界革命”的局限,即不可能触动古典诗歌载道的根本要求,同时更无法超越格律形式的限制,他提岀的“以新意境入旧风格”是他这一代人局限性的重要表现,也为五四新诗的变革留下了突破口。 2、胡适的开创性贡献: 胡适在留美期间开始讨论文学变革问题,从“形式”入手是一大突破,新诗的变革由此展开。同时,胡适最先进行新诗创作实践,他开始新诗实践的时候是大学教授,并且是《新青年》的编委,这样的身份对推进新诗的发展具有极大意义,《新青年》与《新潮》的呼应当与此有关。1918年《新青年》4卷1号发表第一批新诗。 3、同人响应:《新青年》社中的沈尹默,新潮社中的俞平伯、康白情、傅斯年等积极呼应。 (二)主要作品:刘半农、胡适、周作人、朱自清、康白情等人都有新诗作品。特别是胡适的 《尝试集》(1920年3月岀版)具有历史性影响。 (三)评价: ①初期新诗的象征意义大于自身的审美价值,它昭示中国诗歌新的时代即将到来;②由于新诗作者深受传统影响,他们的创作在形式、内容存在的局限也就成为必然;③重要的是新诗作者们面对历史与传统时突破与超越的勇气与精神。 二、新诗的发展: 新诗在1919郭沫若的诗歌岀现之后,开始进入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 ①新诗岀现即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讨论,由此,关于新诗的理论不断丰富,对新诗创作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②郭沫若的重要贡献:郭沫若《女神》从内容到形式,为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对初期新诗的巨大突破,是一个质的变化,为新诗注入了全新的情感、内容、思想、想象,正因为有这样一个质的变化,新诗才开始被人们认同和接受;③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冰心的小诗、冯至等人的抒情诗,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新诗表现的形式、情感、想象。 三、新诗的自觉规范: 1、新诗规范化岀现的原因: 新诗发展受五四精神影响,追求自由。但在发展过程中岀现了散文化倾向,模糊了诗与散文的界限,诗歌创作也就难以有进一步的发展,于是岀现了对新诗创作过度自由化倾向规范化的要求,这就是新月派诗人闻一多与徐志摩等人提出的诗歌主张,出现了“新格律诗”。 2、闻一多与徐志摩等人的诗歌创作: 闻一多:留美期间创作《红烛》(1923年),回国后创作的《死水》(1928年) 徐志摩:《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 )、游》 《云(1932 )。 3、闻一多的理论贡献: 三美诗歌主张: 音乐美:指音节与韵脚的和谐;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用语要美,富有色彩,讲求视觉形象与直观性;建筑美:指诗歌整体上,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给人整齐感。 四、象征派诗歌: 1926年前后,受法国等象征派诗歌影响,穆木天提出“纯诗”创作主张,强调诗歌创作的暗示、朦胧、象征、晦涩。 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食客与凶年》、《微雨》、《为幸福而歌》等。 五、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蒋光慈:《新梦》、《哀中国》等。 1. 简述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是强烈的爱国心和大胆反抗 旧世界的叛逆精神。创作特色是主情主义,这种主情主义是属于浪漫主义范畴的,是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如《残春》就是五四”新文学中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品。历史小说在郭沫若 的小说创作中占有一个特别的位置。他们帮助读者明善恶之分,知兴亡之理。 2. 分析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作的基本思想:①宣扬舍身报国”的爱国精神,鞭挞卖国求荣的 民族罪人。《棠棣之花》叙述的是战国时义士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故事。聂政是重义气的侠客, 但他刺侠累的行为超岀了士为知己者死”而升华为雪家国公仇”而舍身报国的崇高行为。《屈 原》中的屈原代表的是爱国的政治路线,以郑袖等为代表的卖国路线。剧中的屈原受尽迫害而始终坚持斗

现代文学 30年代散文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孙先庆第十六章 30年代散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考核要求: 1、识记:(1)鲁迅杂文集;(2)汉园三诗人的散文;(3)丽尼、陆蠡、丰子恺、夏丐尊的散文作品;(4)白马湖作家群 2、领会:(1)鲁迅前后期杂文内容及特点(2)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的意义(3)林语堂小品的内容和幽默风格(4)30年代报告文学的成熟和繁荣的原因推荐书目鲁迅:《二心集》《伪自由书》林语堂:《大荒集》《我的话》《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李广田:《山之子》丽尼:《鹰之歌》陆蠡:《囚绿记》第一节鲁迅和30年代杂文 一、鲁迅杂文创作概述鲁迅一生写下杂文集16部,近百万字。其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1918年到1926年,杂文集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主要内容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文化批评和政治批评。《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说胡须》《灯下漫笔》《为了忘却的纪念》等名篇。后期杂文从1927年到1936年,杂文集有《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此时期杂文内容更为丰富。二、后期杂文的内容(244) 1、政治内容大大增加。 2、社会批评,解剖中国社会思想。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弊病和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综合解剖。

3、以杂文形式扶正祛邪,坚持文化战线上的思想理论斗争。三、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244-245) 1、鲁迅杂文是诗化的政论,是政论化的诗,绵密的逻辑和生动的形象高度统一,思想家的卓识和文学家的才华高度统一。 2、从“砭锢蔽”的立意出发,塑造出否定性的类型形象体系。这些形象都成了经典性的形象。 3、幽默讽刺和曲折冷峭的语言。反语、夸张等幽默讽刺手法,亦庄亦谐,庄谐并出.语言简洁峭拔,充满幽默感。四、瞿秋白杂文以政治批判和文化批判为主。在艺术上富有创新精神;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对杂文理论的建设也作出了宝贵的贡献《〈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意义:第一次用马列主义观点对鲁迅的生平道路,杂文的性质、特点和价值作了深刻的概括和高度评价,号召我们向鲁迅学习,同鲁迅一道前进。《一种云》瞿秋白天总是皱着眉头。太阳光如果还射到地面上,也总是稀微的淡薄的。至于月亮,那更不必说;只是偶然露出半面,用他那惨淡的眼光看一看罪孽的人间,这是孤儿寡妇的眼光,眼睛里含着总算还没有流完的眼泪。受过不止一次封禅大典的山岳,至少有大截是上了天,只留一点山脚给人看。黄河,长江……据说是中国文明的父母,也不知道怎么变了心,对于他们的亲生骨肉,都摆出一副冷酷的面孔。从春天到夏天,从秋天到冬天,这样一年年的过去,淫虐的雨,凄厉的风和肃杀的霜雪更番的来去,一点儿光明也没有。这样的漫漫长夜,已经二十年了。这都是一种云在作祟。第二节 30年代小品文一、林语堂与《语丝》小品文 20年代,林语堂是《语丝》的

20年代散文

1、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1)众体兼备: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实践,曾对各种各样的散文体式做过尝试。政沦、随感、游记、速写、书信、序跋等,都进行过探索并获得广泛的成功。这一点,在同时期的作家中是不多见的。 2)取材范围十分广泛。大至社会人生的重要问题,小至酿酒品茗的身边琐事,真是"无意不可入,无辜不可言"。而在取材广泛,体式多样的作品中,作者的独特艺术风格一以贯之。 3)广泛的知识性。海阔天空,上下古今,旁征博引。不仅内容充实丰富,也以广泛的知识开阔了读者的眼界。特别是大量的外国民主主义思想与文学艺术的知识,对于唤起个人的与国民的自觉",是有进步意义的。 4)丰富的幽默性。他善于以庄谐杂出之笔,自然质朴的抒情方式,创造含蓄隽永的意境,因而形成了冲淡清涩的风格特征,从而把广泛的知识性和丰富的幽默性统一起来。 5)独特的语言风格:常将口语、文言和欧化语杂糅调和,产生一种涩味与简单味,很耐人咀嚼。形成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谈风格。 2、分析评价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以“平和冲淡”见称于世。主要艺术特色与风格有:

1、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具有相当浓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今人古籍、伟人平民等无所不谈。充分体现了语丝派自由随便、无所顾忌的创作态度以及作者本人的广见博识。 2、恬淡从容,真率亲切。写法随便,不矫揉造作,笔调自然流畅,舒徐自在。如《乌篷船》以致友人书的形式,介绍故乡的风物,态度亲切随便,在不知不觉中洋溢着乡情和野趣,在潜隐中透露出深厚真挚的故土之恋。 3、简素质朴,庄谐并出。含蓄耐读的“简单味”,有一种寓庄于谐、寓谐于庄。 4、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 3、简答朱自清散文《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的思想和艺术。 《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是朱自清反映现实、富有社会意义的散文,表现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 这类散文在艺术上善于以小见大,从一个生活断片、一件小事深入开掘出重大深刻的主题。如《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从电车上一个小西洋人对作者的怒视,感受到“这是袭击,也是侮蔑”,“他的脸上便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感受到连西洋孩子也被这种对华人“骄傲与践踏”的“传统所埋葬”。最后以“最要紧的还是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孩子! 谁也是上帝

20年代各小说流派作家及代表作品

20年代各小说流派作家及代表作品 1.文学研究会:也称人生派,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五四运动以后,一些经受新思潮冲击并且怀着美好希望觉醒过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渴望通过文艺来表述自己的政治苦闷和人生理想;文学革命的发展也要求在创作实绩上有新的突破。新的文学社团于是应运而生。文学研究会不但是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而且因其成员多、影响大,在流派发展上具有鲜明突出的特色,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创作占有重要比例,曾有沈雁冰、郑振铎先后主编了《小说月报》。文学研究会的发起者与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有卓越贡献的人物。 介绍研究世界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代表人物: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后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黄庐隐、朱自清、王鲁彦、夏丐尊、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达170余人 周作人:人的文学 《小河》(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谈酒》《故乡的野菜》《乌篷船》《吃茶》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带泪的笑” 主要作品:《青年突击队》、《戏剧集》、《女店员》、《全家福》、《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柳树井》、《母鸡》、《四世同堂》 话剧《茶馆》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三幕话剧剧本,1957年完成;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焦菊隐、夏淳导演,于是之、郑榕、蓝天野、英若诚、黄宗洛等人主演,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解放前,北京龙须沟是条臭水沟,沟旁住满了各式各样卖力气、耍手艺的下层劳动人民。这些居民经常遭受国民党、恶霸、流氓的迫害和恶劣环境的威胁,生活凄惨。为人耿直正派的老艺人程宝庆,原在一家茶馆里唱单弦,因拒绝到恶霸黑旋风家唱堂会,被其爪牙打伤,逃到龙须沟居住,靠妻子程娘子摆烟摊过日子。程宝庆满怀忧愤,但人们不理解他,都叫他疯子。只有程娘子忍辱负重,希望丈夫能等到再出头的日子。小恶霸冯狗子抢了程娘子的烟。同院的三轮车工人丁四也受到恶霸欺凌。正直的泥瓦匠赵老头为他们打抱不平,无济于事。不久,丁四的女儿小妞子掉进了脏臭的龙须沟,被淹死了。解放后,龙须沟同北京一起获得了新生。人民政府法办了恶霸流氓黑旋风与冯狗子,治理了龙须沟,龙须沟沿岸人民过上了幸福

20年代散文

第七章散文 “五四”时期散文的革故鼎新,如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是相当自觉和彻底的。散文自此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实现了从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关于“五四”时期散文创作的状况,鲁迅在30年代曾经这样回顾: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剧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取法与英国的随笔(Essay),所以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 这种评价不只是鲁迅的观点,连晚清时期就已成名的小说家曾朴也说过,“新文学成绩第一是小品文字,含讽刺的,分析心理的,写自然的,往往着墨不多,而余韵曲包。”可见对“五四”时期小品散文的成就是有公认的。由于散文小品是属于更加个人化的创作,后来的文学史往往对“五四”时期散文成就的评价不够。若要回顾这一段散文的创建与发展的盛况,最好借用朱自清在30年代所写的一段文字,他指出:“五四”阶段散文创作的派别林立,“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屈,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总之,中国文学史上还从来未曾出现过散文创作的如此盛况。“五四”时期散文创作数量之大,文体品种之丰,风格之绚烂多彩,名家之多,都是异常触目的。 这时期产生了鲁迅、周作人等散文大家以及冰心、朱自清、郁达夫、林语堂等诸多不同风致的散文名家。散文创作的个性特征与时代特征的扩张,以及由此产生的散文内容、形式风格的独创性,无疑是新文学的重要收获。 “五四”时期散文格外发达,甚至成绩超出其他文体,原因在于这种文体比较自由。因为相对容易掌握,写的人也就比较多,现代文学的第一代作家几乎全都涉足过这个领域,在这方面显身手。也由于散文一般较简短,一有感触,即可成篇,适合于“五四”时期思想启蒙的需要,也有利于开展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现代文学中率先兴起的散文作品,是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统称杂文。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起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刊发杂文。此外,

现代文学 20年代的小说(二)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孙先庆考核要求: 1.识记:(1)问题小说;(2)乡土小说;(3)身边小说(4)零余者 2.领会:(1)问题小说及代表作、特点(2)乡土小说及代表作、特点(3)身边小说及代表作、特点(4)叶绍钧、许地山、冰心作品及成就 3.分析:郁达夫小说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第一节 20年代小说概述 20年代小说的发展大致上形成了三种类型或三种潮流。第一类是“问题小说”。第二类是在鲁迅影响下,由文研会和未名社、语丝社一些作家创作的“乡土小说”。第三类是以创造社作家为主体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以及其他主观抒情小说(“身边小说”)。一、为人生的“问题小说” 1、问题小说概念:指五四时期以反映社会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流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小说群体,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新小说的发端。其主要作家由文学研究会成员构成。主要作家:叶圣陶、冰心、庐隐、许地山等。 4、作家作品介绍庐隐王统照(一)“五四的产儿”:庐隐(1899-1934)原名黄英。文研会首批会员。命运多舛,难产而死。第一个小说《一个著作家》1921年发表,但不出色。后来《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及《海滨故人》,显示出创作个性:用哀伤的笔调叙写五四一代青年复杂的感情世界,尤其表现一代青年女性追求民主解放和爱情幸福最后却只能尝到苦果的实际情景。代表

作《海滨故人》1923年发《小说月报》上,以“自叙传”的手法写露莎、玲玉、莲裳、云青、宗莹五个女孩子在上学的时候很有抱负,立志追求美好的人生。但她们的美梦很快在现实中破碎。这篇小说是自叙传体的写作。纤微细腻的心理笔致,个人气质上的感伤色调,形成了主观浪漫的“庐隐风格”。《象牙戒指》是以她的好友石评梅、高君宇的爱情悲剧为原型创作的。描写知识女性爱情生活的坎坷和内心的苦闷。凄艳动人。(二)用美来改造世界:王统照(1897-1957)山东诸城人。1913年到济南, 1918年到北京,就读于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1927年到青岛。 1933年《山雨》出版,社会反响强烈,因《山雨》与茅盾的《子夜》同一年出版,而被文学评论界称为“子夜山雨年”。1946年8 月任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二、流寓者的“乡土小说” 1、概念:又被称为“流寓者的文学”。是指二十年代一些流寓都市的作家在鲁迅的影响下,以家乡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小说主要作者有许杰、许钦文、鲁彦、蹇先艾、台静农、彭家煌等。 2、风格特征: A、文化批判与风情展示。 B、寄托着美好愿望的落后习俗。 C、在悲惨的社会生活叙述中,加入美丽的自然风光描写。 D、隐含着或浓或淡的乡愁 3、乡土小说代表作家 (1)鲁彦原名王衡,浙江镇海人。乡土写实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曾听过鲁迅讲课。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柚子》

30年代散文发展(一)

30年代散文发展(一) 30年代散文发展(一) 第二个十年的散文创作在第一个十年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和二十年代相比,具有着自己独特的呈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化的分野。这是30年代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1927年国共两党的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之后,受政治形势的影响,30年代的散文创作派系,通常都以政治倾向来划分,即属于左翼作家的散文;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作家的散文;以及政治态度比较超越的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散文等。 文体意识比以前大大增强。这是30年代散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不同创作风格的追求在更大程度上还体现为对散文的社会功能和文体要求的不同理解,30年代的散文并没有因为政治化和诸多论争而走向危机,相反,却因为多方面的艺术探求而获得了生机,杂文、小品文和抒情性散文都各自有长足的发展。 第一节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 左翼作家处于被国民党当局实施的文化围剿的压迫之中,他们当然更看重散文的现实批判性和论战的效果,作为匕首和投枪的杂文就很自然地成为他们首选的文体,这样,30年代就又出现了一个杂文创作的繁荣期。 "鲁迅风"杂文:30年代,除了鲁迅仍在继续创作之外,在他的影响下又一批新的杂文作者涌现了出来,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瞿

秋白、茅盾、唐弢、徐懋庸、聂绀弩等。这些足以证明鲁迅对这一时期的左翼作家杂文创作的巨大影响,这些作家的杂文风格特色是可以用"鲁迅风"来加以概括的。 "杂文双璧":徐懋庸和唐弢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杂文新秀中的"双璧"。 徐懋庸(1911-1977):其知识渊博,长于思辨,其杂文贴切泼辣,文风质朴,主要也是针砭旧物,但是和鲁迅比,视野和力度都比较小。主要杂文集有《不惊人集》、《打杂集》、《街头文谈》。 唐弢(1913-1992) :其杂文简明而有文采,是政论和艺术散文笔调的结合。学到了一些鲁迅的风格,但是却比不上鲁迅的深刻和广博。主要杂文集有《推背集》《海天集》。 梁遇春(1906-1932):是一位独树一帜的文体家,杂感随笔作家。其生前死后结集的随笔有《春醪集》《泪与笑》,写的机智幽默、富有才情。其知识广博,能够旁征博引,好发议论,喜欢标新立异,但又不失法度。 第二节"论语派"及其小品 一、"论语派"的形成 论语派是以1932年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而得名、以杂文为主的小品文流派。这个流派拥有三个刊物,即《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代表人物是林语堂、周作人。该派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保持"冷静而超远的旁观者态度"。其主张和倾向受到了当时进步作家的批评。 二、三十年代的林语堂和幽默闲适小品 林语堂是"论语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被称为"幽默大师"。

20年代文学复习方案

20年代文学复习方案 一.考试题型 1.填空题(15分) 2.单向选择(15分) 3.简答题(25分) 4.论述题“二选一”(20分) 5.作品鉴赏题“散文或诗歌分层次不少350字”(25分) 二.复习重点 1.《新青年》 2.新旧文学论争 3.五四运动历史意义 4.鲁迅及《狂人日记》 5.郁达夫及其艺术人物形象特点 6.诗歌及潮流与派别 7.冯至诗歌及其特点 8.散文的兴盛原因,社团及重要作家 9.戏剧常识,爱美剧,小剧场影响及田汉 10.名作鉴赏 11.二十年代文学总体评价 三.复习内容 1.新青年 最早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评论刊物,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后提倡文学革命,初步宣扬了文学革命的理论基础,还广泛介绍了俄国等外国文学,以及欧洲文艺复兴后的文艺思潮。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新青年》是中国现代思想的发端。 陈独秀《敬告青年》:是新文化振聋发聩的宣言书。《文学革命论》:新文学而新政治、新社会;要写平民、写实、社会的文学,废除贵族、古典、山林的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阐释文学的进化论,提出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号召。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应该重新发现“人”,在于助成人性的健全发展。 2.“五四”文学革命 (1)内容 A.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求得了语言和文体的解放,解放了禁锢上千年的文学形式。 B.批判封建文学观念,提倡新文学的观念。 C.注重吸收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注重吸收苏俄文学的影响,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这影响到后来文学的发展潮流。 D.创作方法提倡以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为主要方法。 (2)实绩 A.文言统一:白话文取得了对文言文的胜利。 B.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态环境,新文学社团大量出现,文学思潮的论争和文学创作逐步出现繁荣。 C.理论建设:提出了新文学创作的新观念。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20年代新诗讲课稿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20年代新诗

20年代新诗 一、新诗的出现: 新诗的初期:是指1917年文学革命之后到郭沫若诗歌出现之前三四年间的诗歌创作。 (一)原因或背景: 1、近代诗界革命的影响及问题: 影响:1899年梁启超在他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诗界革命”口号,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发出质疑与改造的声音,吸引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注意; 局限:“诗界革命”的主体梁启超等人士大夫的局限决定了“诗界革命”的局限,即不可能触动古典诗歌载道的根本要求,同时更无法超越格律形式的限制,他提出的“以新意境入旧风格”是他这一代人局限性的重要表现,也为五四新诗的变革留下了突破口。 2、胡适的开创性贡献: 胡适在留美期间开始讨论文学变革问题,从“形式”入手是一大突破,新诗的变革由此展开。同时,胡适最先进行新诗创作实践,他开始新诗实践的时候是大学教授,并且是《新青年》的编委,这样的身份对推进新诗的发展具有极大意义,《新青年》与《新潮》的呼应当与此有关。1918年《新青年》4卷1号发表第一批新诗。 3、同人响应:《新青年》社中的沈尹默,新潮社中的俞平伯、康白情、傅斯年等积极呼应。(二)主要作品:刘半农、胡适、周作人、朱自清、康白情等人都有新诗作品。特别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年3月出版)具有历史性影响。 (三)评价: ①初期新诗的象征意义大于自身的审美价值,它昭示中国诗歌新的时代即将到来;②由于新诗作者深受传统影响,他们的创作在形式、内容存在的局限也就成为必然;③重要的是新诗作者们面对历史与传统时突破与超越的勇气与精神。 二、新诗的发展: 新诗在1919郭沫若的诗歌出现之后,开始进入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 ①新诗出现即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讨论,由此,关于新诗的理论不断丰富,对新诗创作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②郭沫若的重要贡献:郭沫若《女神》从内容到形式,为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对初期新诗的巨大突破,是一个质的变化,为新诗注入了全新的情感、内容、思想、想象,正因为有这样一个质的变化,新诗才开始被人们认同和接受;③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冰心的小诗、冯至等人的抒情诗,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新诗表现的形式、情感、想象。 三、新诗的自觉规范: 1、新诗规范化出现的原因: 新诗发展受五四精神影响,追求自由。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散文化倾向,模糊了诗与散文的界限,诗歌创作也就难以有进一步的发展,于是出现了对新诗创作过度自由化倾向规范化的要求,这就是新月派诗人闻一多与徐志摩等人提出的诗歌主张,出现了“新格律诗”。 2、闻一多与徐志摩等人的诗歌创作: 闻一多:留美期间创作《红烛》(1923年),回国后创作的《死水》(1928年) 徐志摩:《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云游》(1932)。 3、闻一多的理论贡献: 三美诗歌主张: 音乐美:指音节与韵脚的和谐;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用语要美,富有色彩,讲求视觉形象与直观性;建筑美:指诗歌整体上,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给人整齐感。 四、象征派诗歌: 1926年前后,受法国等象征派诗歌影响,穆木天提出“纯诗”创作主张,强调诗歌创作的暗示、朦胧、象征、晦涩。 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食客与凶年》、《微雨》、《为幸福而歌》等。 五、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蒋光慈:《新梦》、《哀中国》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