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隧道养护技术规程SZ-43-2005

上海市隧道养护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Maintenance for Tunnel

SZ-43-2005

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

2005 上海

上海市隧道养护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Maintenance for Tunnel

主编单位: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处

参编单位:上海浦江桥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前言

为提高隧道养护质量,保证隧道的正常使用,根据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剧要求,由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处主编,上海浦江桥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参编组成编写组,完成了《上海市隧道养护技术规程》的编制工作。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成员参考了有关的国家、行业规范和规程,并征求了有关专家的意见,经反复修改完成了本规程。

本规程共分10章36节,其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检查与检测;主体结构;路面;附属设施;防渗堵漏;保洁;养护作业安全及突发事件处置;文档管理以及附录和条文说明。

本规程在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函告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地址:淮海西路343号K座,邮政编码:200030,以供修编时参考。

主编单位: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处

参编单位:上海浦江桥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袁文平、杨斌、商国平、徐康武、殷建国、

陶建民、姚颖东、陈予平、杨建东

目次

1 总则................................................................................................- 1 -

2 术语................................................................................................- 2 -

3 检查与检测....................................................................................-

4 -

3.1 一般规定............................................................................- 4 -

3.2 日常检查............................................................................- 4 -

3.3 定期检查............................................................................- 5 -

3.4 特殊检查............................................................................- 6 -

3.5 盾构法隧道变形检测.........................................................- 7 -

3.6 沉管隧道变形检测.............................................................- 9 -

3.7 盾构法双层隧道变形检测...............................................- 12 -

3.8 渗漏检测..........................................................................- 15 -

3.9 一氧化碳含量检测...........................................................- 16 -

3.10 混凝土碳化检测..............................................................- 17 -

4 主体结构......................................................................................- 18 -

4.1 一般规定..........................................................................- 18 -

4.2 钢筋混凝土管片及沉井管段...........................................- 18 -

4.3 矩形沉井、暗埋段、引道段、竖井...............................- 19 -

4.4 应急通道..........................................................................- 19 -

3结构表面出现裂缝应按表4.4.2处理。.............................- 20 - 5 路面..............................................................................................- 21 -

5.1 一般规定..........................................................................- 21 -

5.2 水泥混凝土路面..............................................................- 21 -

5.3 沥青混凝土路面..............................................................- 23 -

6 附属设施......................................................................................- 25 -

6.1 一般规定..........................................................................- 25 -

6.2 风塔..................................................................................- 25 -

6.3 排水设施..........................................................................- 25 -

6.4 光过渡段..........................................................................- 26 -

6.5 装饰层..............................................................................- 26 -

6.6 排水泵房..........................................................................- 27 -

7 防渗堵漏......................................................................................- 28 -

7.1 一般规定..........................................................................- 28 -

7.2 基本要求..........................................................................- 28 -

7.3 堵漏..................................................................................- 28 -

8 保洁..............................................................................................- 32 -

8.1 一般规定..........................................................................- 32 -

8.2 道路保洁..........................................................................- 32 -

8.3 墙体及装饰层保洁...........................................................- 33 -

9 养护作业安全及突发事件处置...................................................- 35 -

9.1 一般规定..........................................................................- 35 -

9.2 安全作业措施..................................................................- 35 -

9.3 安全作业要求..................................................................- 35 -

9.4 突发事故处置..................................................................- 36 -

10 文档管理....................................................................................- 38 -

10.1 一般规定........................................................................- 38 -

10.2 文档资料内容................................................................- 38 -

10.3 文档资料收集归档.........................................................- 38 - 附录A 沉降检测方法.....................................................................- 40 - 附录B 渗漏检测方法.....................................................................- 42 - 附录C 本规程用词说明.................................................................- 43 - 条文说明............................................................................................- 44 -

1 总则

1.0.1为加强隧道的养护技术管理工作,统一养护技术标准,提高隧道的养护质量,使设施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延长隧道使用寿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行业标准,结合上海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上海市域内车行隧道的养护,其它隧道的养护也可参照执行。

1.0.3上海市隧道的养护工作,除应执行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行业标准、设计标准和本市有关标准的规定。

- 1 -

2 术语

2.0.1盾构法隧道

采用盾构掘进机进行施工的隧道。

2.0.2 沉管隧道

采用预制管段沉放施工的隧道。

2.0.3橡胶止水带

隧道中管段与管段之间设置的接缝止水带。2.0.4横向形变

盾构隧道截面水平方向的变形。

2.0.5竖向形变

盾构隧道截面垂直方向的变形。

2.0.6牛腿

双层隧道内搁置混凝土板的支承部位。

2.0.7敞开段

位于引道段与光过渡段之间的无顶部结构。2.0.8光过渡段

进入隧道适应光线变化的区域。

2.0.9管片

预制拼装形成隧道的混凝土衬砌。

2.0.10管廊

隧道中设置管道、线缆等设备的专用敷设区。

2.0.11风塔

隧道设置在地面的送、排风口结构。

2.0.12应急通道

遇突发事件紧急疏散人员的通道。

2.0.13注浆嘴

为处理漏水进行注浆时预留的接口装置。

2.0.14横截沟

- 2 -

隧道道路上拦截地面雨水防止进入隧道的排水设施。

2.0.15复漏点

经处理止漏后,重复渗漏的部位。

- 3 -

3 检查与检测

3.1 一般规定

3.1.1隧道检查分为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和特殊检查。

3.1.2隧道检测的内容为变形检测、渗漏检测、一氧化碳含量检测和混凝土碳化检测。

3.2 日常检查

3.2.1基本要求

1日常检查是对隧道土建结构外观状况进行的日常巡视检查;

2 主要检查各结构部件的功能是否完好、有效,运行是否正常,是否有影响车辆通行等情况;

3发现需改善的设施缺陷和对通行有影响的设施缺陷应做好检查记录,并及时处置;

4检查日常维修养护状况。

3.2.2周期和方法

1日常检查的周期为每天1次,并记录缺陷状况;

2实地判断缺损原因和范围;

3对缺损严重、危及安全运行,且无法判断其损坏原因的,提出特殊检查的要求。

3.2.3检查内容

1路面及检修道的明显缺陷(坑塘、碎裂、沉陷、裂缝、高堡、错台等);

2隧道内装饰面砖及其他装饰材料是否有起拱、脱落现象;

3变形缝是否有损坏情况;

4横截沟、边沟是否有积泥堵塞现象;

5隧道内设备箱门、通道门、交通信号、标志标线是否完好;

- 4 -

6隧道内车行道的渗漏水状况。

3.3 定期检查

3.3.1基本要求

1定期检查是按规定周期对隧道土建结构的基本技术状况进行全面检查;

2 由从事隧道养护工作的专业工程师组织,配以必要的仪器进行检查;

3检查时应填写“设施定期检查表”,记录缺陷状况,并作状态评价;

4根据定期检查的情况,编写检查报告,发现重大病害、隐患应报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3.3.2 检查内容、周期和方法

定期检查内容、周期和方法见表3.3.2。

表3.3.2 定期检查内容、周期和方法

项目内容周期方法

水泥混凝土路面

沥青混凝土路面强度、平整度、抗

滑等指标

年仪器

混凝土结构是否变形、缺损、裂缝、

腐蚀、渗漏、露筋

半年仪器、目测

应急通道是否有沉降变形、缺

损、裂缝、渗漏

半年仪器、目测

各段间剪力键是否有沉降变形、缺

损、裂缝、渗漏

半年仪器、目测

结构

竖井与管段接合处是否有沉降变形、缺

损、裂缝、渗漏

半年仪器、目测

- 5 -

续表3.3.2 定期检查内容、周期和方法

项目内容周期方法

风塔混凝土是否有缺损、裂缝、

沉降变形、变形缝是否漏水

季仪器、目测沟槽内是否有淤积、金属管

道是否畅通及管道腐蚀、盖

板是否翘起、碎裂、响声

排水设施

是否变形、缺损、裂缝、渗漏、横截沟截流效果年

仪器、目测

防水层、侧墙伸缩缝是否漏水、遮阳板是否缺损周

光过渡段

是否变形、缺损、裂缝、渗漏、露筋年

仪器、目测

附属设施

装饰层表面是否完好、是否有缺

损、变形、压条翘起,结点

是否牢固

年目测

3.4 特殊检查

3.4.1基本要求

1 特殊检查可分为应急检查和专门检查。

1)应急检查:是在隧道出现异常事件后,对遭受影响的结构立即进行的详细检查;

2)专门检查:是根据定期检查的结果,根据需要而进行的更深入、更有针对性的检查。

2专门检查应由专业检测单位进行检查,并做出检查报告,对结构整体性能、功能状况作分析鉴定。

3在进行特殊检查时应充分收集资料,包括竣工图、材料试验报告、施工记录、历次定期检查资料和维修资料。

4阐述检查部位的损坏原因及程度,并提出结构部件和总体修理、加固或改善方案。

3.4.2特殊检查内容和方法

1检查内容

- 6 -

1)隧道内受影响的主要结构部位,梁、井、管片等;

2)直接影响车辆通行的部位,车行道及通道中的其他附属设施。

2检查方法

1)对结构中出现的一般缺陷,可采用目测的方法进行检查;

2)专门检查须组织专业人员或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检查。

3.5 盾构法隧道变形检测

3.5.1沉降检测

1检测要求

1)隧道沉降检测必须符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检测规范》GB12897—91要求;

2)隧道外埋设的水准检测基准标应为多层套管式深层标,埋设深度应大于隧道底板,埋设位置应不同于隧道同步沉

降;

3)水准检测基准标采用Ⅰ等精密水准检测精度进行联测,每两年一次;

4)观测精度按Ⅱ等精密水准标准实施;

5)隧道内观测点的埋设,应根据设计要求布置,如设计无明确要求,可按下列要求布置:矩形段每节四角各设一个测

点,圆形段每60米设一个测点,竖井与隧道接合处等特

殊部位应增加布设测点。

2检测周期

1)盾构法隧道沉降检测的周期为每季1次;

2)发现隧道有突变、本次沉降量大于前二次检测平均值2倍以上或隧道保护区域内有地基施工等异常情况应增加

检测频率。

3检测方法

1)采用城市管网检测方法对隧道沉降进行检测,必须构成一

- 7 -

个闭合环线,具体要求及规定见附录A;

2)隧道内各测站、转点位置应固定不变;

3)各点高程值平差计算后,即进行本次变形量和累计变形量计算,各计算数据须经过验算后方可提交使用。

4检测评价

1)每次检测后,应提交检测成果评价及沉降曲线图等,如发现沉降量大和异常情况,应及时提交分析报告和处理意

见;

2)每年度应提交年度检测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检测情况介绍、检测精度评定、检测成果评价、异常情况说明、

初步结论、沉降曲线图、沉降异常情况的综合分析,提出

处理意见。

3.5.2变形检测

1检测要求

1)对隧道管片区域应定期进行横向、竖向形变检测;

2)测点(监测断面)的布设距离每百米应不少于一个;

3)测点应布置在隧道截面的竖径与横径中心线上,测钉须直接打入隧道截面水平和垂直中心位置的管片上;

2检测周期

1)在隧道通车前,应进行第一次全线所有测点的测量,得到横(竖)向径向的初始值;

2)监测频率为第一年每季1次,以后为每半年1次;

3)隧道横向和竖向的检测精度为±5mm。

3检测方法

1)横向形变检测

a隧道横向形变检测应在隧道水平最大直径处;

b检测所采用仪器应满足检测精度要求;

c检测方法应在各个测点所对应管片两侧用激光仪进行测量,得出测量值;

- 8 -

d前后两次测量所得值(横向)相减即为变形量。

2)竖向形变检测

a隧道竖向形变检测应在隧道垂直最大直径处;

b检测所采用仪器应满足检测精度的要求;

c检测方法应用激光仪测出对应测点的距离,得出测量值,如遇结构分隔层可分别测量,然后加上结构分隔层

厚度,即为竖向测量值;

d前后两次测量所得值相减即为变形量。

5检测评价

1)每次检测后,应提交检测成果评价及位移曲线图等,如发现变形大和异常情况,应及时提交分析报告和处理意见;

2)每年度应提交年度检测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检测情况介绍、检测成果评价、异常情况说明、初步结论、位

移曲线图、变形异常情况的综合分析,提出要求及处理意

见。

3.6 沉管隧道变形检测

3.6.1沉降检测

1检测要求

1)沉管隧道应在隧道进出口处设深式基准标,埋设深度应大于隧道底板,特殊情况埋设深度可等于隧道底板;

2)沉管隧道内观测点的埋设,应根据设计要求布置,如设计无明确要求,可按下列要求布置:沉管段的每节管段布置

4个沉降监测点,如有必要,可在管段中间增加设置,每

节管段大于20m时在边侧中间宜增加监测点;

3)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应不大于0.5mm,观测点高程中误差应不大于3.0mm;

4)附和或环线闭合差不大于±1.0n mm。

- 9 -

2检测周期

1)沉管隧道建成早期沉降未稳定(一般为2年内),检测频率为每2周1次;

2)沉降基本稳定后(一般为2年后),检测频率为每2月1次;

3)在发现结构沉降变化速率发生异常时,应增加检测频率。

3检测方法

1)沉降检测的等级为二级水准测量;

2)外业观测应使用S1级精度水准仪作业;

3)观测方法:往测奇数站“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返测奇数站“前—后—后—前”,偶数站

“后—前—前—后”。往测转为返测时,两根标尺应互换;

4)计算时以两个深式基准标为高程起算点,对水准网进行严密平差,严格控制各水准环闭合差,各项参数合格后方可

进行内业平差计算。

4检测评价

1)检测成果提交的内容为:本次高程、本次沉降量、本次沉降速率、累计沉降量、累计沉降速率、沉降曲线图;

2)每次完成检测后应作小结,每年应根据检测情况作分析报告;

3)通过分析报告内容与设计数值比较分析后,做出检测评定。

3.6.2水平位移检测

1检测要求

1)检测布点应在每节沉管接口及其与两端岸边段隧道的接口;

2)检测点应分别布置在每节沉管的四个角上;

3)如管段较长时,应在管段中间设水平位移检测点。

2检测周期

1)检测频率初期为(一般为2年)每月1次,以后为每季1

- 10 -

次;

2)在发现结构沉降变化速率发生异常时,应增加检测频率。

3检测方法

1)靠近路面的检测点设置成仪器台形式,靠近顶板的检测点采用固定小棱镜的形式;

2)检测方法采用自由坐标系,X方向定义为隧道横向,Y方向定义为里程方向,在隧道二道口处各设置一座固定仪器

台,作为水平变形检测基准点,隧道内变形监测控制网采

用单孔网状布置,并在隧道中部进行联测。

4检测评价

1)检测成果包括各检测点的坐标值,各方向本次位移量、累计位移量,并整理成图表形式,作为位移分析评价的依据;

2)相邻管段间的相对位移采用三相位移机读数进行检测,检测布点、周期、报告分析等同水平位移检测。

3.6.3垂直剪力键的检测

1检测要求

1)垂直剪力键检测内容为垂直剪力键的上下相对位置变化和橡胶支座接触情况,应进行定期观察记录;

2)检测布点应在每节沉管接口及其与两端岸边段隧道的接口。

2检测周期

垂直剪力键的检测周期为每月1次。

3检测方法

垂直剪力键检测方法可采用在剪力键上、中、下之间各键之间布置一根母线,并弹出初始母线痕迹,量测母线实际位

置和初始痕迹的错位变化。

4检测评价

1)检测成果包括各方向本次位移量、累计位移量,并整理成图表形式,作为位移分析评价的依据;

- 11 -

2)每次完成检测后应作分析小结,每年应根据检测情况作分析报告。

3.6.4管段接缝检测

1检测要求

1)管段接缝应定期观察记录,确定是否开裂、漏水等病害;

2)管段接缝损坏的状态由设计单位根据水平位移和水准检测资料进行换算得出,三相的安全状态应控制在设计提供的

警戒值内。

2检测周期:管段接缝的检测周期为每2月1次。

3检测方法

应定期进行观察记录,确定是否开裂、渗漏,并记录外观

和水质情况。

4检测评价

1)检测成果包括本次开裂情况,裂缝值及历次裂缝值,并整理成图表形式,作为分析评价的依据;

2)每次完成检测后应检测终值,每年应根据检测情况作分析报告。

3.7 盾构法双层隧道变形检测

3.7.1沉降检测

1检测要求

1)双层隧道应在隧道进出口处设深层基准标,埋设深度应大于隧道底板;

2)双层隧道内观测点的布置,应根据设计要求来布置,如设计无明确要求,可按下列要求布置:

a圆形隧道从圆形隧道工作井的接头开始,每隔30米在隧道内侧防撞墙上分别设置一个观测点,在连接通道处

与隧道两侧防撞墙上布设两个观测点,连接通道内侧墙

(地)上布设四个观测点;

- 1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