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合作分析

国共合作分析
国共合作分析

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分析

班级:11级机制专升本

学号:1102324013

姓名:王蒙

日期:2011年10月14日

摘要

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取得了很多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前进。然而,两次国共合作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中国共产党在与中国国民党长期和分阶段的合作中,既相互协作,又坚持斗争;既取得了成绩,也经历了曲折;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沉痛的教训。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成为中华民族近代史的缩影,直接影响了当代中国社会。

国共合作,是指国共两党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从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求同存异,而组成并不断扩大联合阵线或统一战线,团结协作,共同奋斗。

关键词:国共合作两次异同

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分析

国共合作,是指国共两党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从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求同存异,而组成并不断扩大联合阵线或统一战线,团结协作,共同奋斗。

在推翻军阀、发对侵略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为了民族利益和国家统一与独立,求同存异,进行了两次合作。这两次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民族独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

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的形势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因帝国主义加紧掠夺和军阀连年混战,而陷入日益加深的危机之中。而要对付帝国主义及其中国代理人即各反动军阀的势力,当时中国各进步政党的单个力量显然是渺小和不足的。那时的中国共产党刚刚在上海、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及海外等几个分散据点燃起了“星星之火”,到中共三大时,党员不过四百余名。而中国国民党虽然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力量有所发展,但也不过是一个占据广东建立区域政权的区域性政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各进步政党和各社会阶层必须走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道路。也正如宋庆龄说的那样,“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

第二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的形势是,一九三一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打响了侵华战争的第一枪;到了一九三七年,日本又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国际上,以苏联、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同盟国正在与以德国、意大利(日本后来加入)为代表的轴心国交战,中国获得国际援助十分有限。所以,面对日本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的进攻,中国必须依靠本国的力量联合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二、两次国共形成的因素

1、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因素

1)、新三民主义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思想基础

孙中山走的是模仿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道路,以旧三民主义为旗帜,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孙中山收到沉痛的打击。此时,他将目光转向俄国革命,在共产国际和苏俄的帮助下,国共两党加强了联系。最终,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方针,为国共合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2)、共产国际的帮助加快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对苏俄不利,出于战略的考略,共产国际派马林、达林同孙中山谈判。共产国际的帮助,以及受陈炯明的叛变的

影响,孙中山逐渐与中共联系,促进了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为国共合作提供了可能。

最终,1924年,在广州,国民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由于孙中山反对国共党外合作,此次合作只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合作的成果也是显著的,推动了工农运动发展,打倒北洋军阀,基本上实现的国家统一。

2、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因素

1、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在国家危亡之时,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中共即使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顺应了历史潮流。此时,国民党仍采取“不抵抗”政策,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尤其是西安事变,逼迫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联合抗日,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民族利益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基础

抵御外辱、捍卫民族独立是包括国共两党在内的全民族最迫切任务。国共两党,在民族利益受到危害的时候,放下恩怨和争执,以民族利益为重,是合作的重要原因。

三、两次国共合作的合作方式和性质:

1、合作方式

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合作后,国民党改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第二次国共合作,具有广泛的民族性,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并肩作战,是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国民党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没有成文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形成的是党外合作。

2、合作性质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四大革命阶级联合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结成的全民族爱国

力量联合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四、两次国共合作异同之处

通过两次国共合作,我们可以看出,两次国共合作主要在下列几个方面存在相同点。

1、共同的民族利益是国共两党达成合作的内在因素

打到帝国主义、推翻军阀始终是两党的目标,无论国共两党之间有多少恩怨,它们都以民族利益为重,相互让步。其中,以中国共产党作出的牺牲做大,第一次合作接受党内合作的方式,第二次提出四

项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政策。共产党以巨大的牺牲精神,促进国共合作,捍卫民族利益。

2、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两次国共合作先后打倒北洋军阀,实现国家领土的基本统一,促进了反帝反封建的工农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以及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使中国革命蓬勃发展。

3、合作与矛盾并存

虽然两党之间进行合作,但仍存在着很多矛盾。第一次国共合作后期,蒋介石不断同帝国主义势力勾结,发动反共政变,大量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致使大革命的失败,这也与陈独秀此时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有一定的关系。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蒋政府欲借合作清除共产党,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反共方针,不断掀起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变等;实行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垄断掠夺,官僚资本急剧膨胀。中共对国民党则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努力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党性质上的区别,长期来看,矛盾是难以消除的。

五、两次国共合作也存在着十分显著的区别。

1、合作背景、政治基础、目的、方式的区别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国共以新三民主义为基础,采取“党内合作”形式,致力于推翻军阀统治,实现国家统一。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的

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双方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采取“党外合作”,开展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2、中共在对军队的领导问题

第一次合作后期,中央领导机关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使大革命遭到了失败。

第二次合作时期,共产党发展壮大了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等地方武装组织,掌握军队的领导,开展敌后战场和游击战争,在政权、军队、行动纲领和方针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独立性。

由此看出,在中国革命问题上,中共从稚嫩走向成熟,从受制约走向独立。结合国情,发展了马列主义,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中国革命理论体系。

3、结果的差异

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工农运动发展,保证了北伐战争的胜利,但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此次合作虽然推翻了军阀统治,但中国仍没有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仍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威胁。

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摆脱了受殖民奴役的厄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六、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功绩:

1、国共合作促进了两党的壮大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之后,国共两党的组织都得到了飞速发展。中国共产党“一大”时约有党员五十人,到一九二七年四月的“五大”时,党员人数已达五万七千多人,比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前的“三大”时增加了一百多倍。中国国民党政治影响也一日千里地发展和扩大起来。孙中山曾说,“功效卓见”,改组后年余所做的工作,“可抵以前十倍之时间所为者”。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形成的大革命高潮,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使中华民族在复兴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第二次国共合作同样也加速了两党的发展。一九三八年武汉失守后,报到的中国国民党党员,只有三十一点七万余人,而到一九四五年五月国民党“六大”时,中国国民党党员达六百九十多万人,比抗战初增长二十倍以上。这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由延安初期的四

万人左右,发展到一九四○年的八十多万人,再到中国“七大”召开时的一百二十一万人。

2、国共合作促进了革命的进程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推动下,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国民革命的形式蓬勃发展。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革命军人、革命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和广大群众,在革命运动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堪称全国楷模。

第二次国共合作,促成了全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由于国共两党坚持合作,团结抗战,不仅使中华民族免于沦亡,而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

七、两次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

1、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这是合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政治基础。

2、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合作。

3、在合作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合作不是合并,需要保持自身的相对对立性,即合作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成败已经成为过去,历史也化为了记忆,而用血和泪换来的经验教训成为我们最可宝贵的财富。坚持团结一切爱国者,维护民族、国

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有识之士的正确选择。任何时期,各种爱国力量的团结都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回顾两次国共合作,只有团结、进步,相互忍让,在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基础上的合作,才能使得国家更加富强,社会更加进步。未来国共双方应加强合作,求同存异,早日实现国家的统一,这不仅是人民的希望,也是历史的趋势。

浅谈两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两次国共合作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历史上共有两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这次国共合作发展了民主革命,推进了北伐战争,后在一系列反革命政变下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中共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西安事变的推动下,国共合作形成。1946年,内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也宣告破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取得了丰硕的革命成果。在国共两党的推动下,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础,中华民族的觉醒更进一步。这些事实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打下了的良好的基础。几年之后,抗日战争爆发,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情况下,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救亡图存成为首要任务,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两党之所以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合作,是因为他们有着相对一致的目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对中华民族的侵蚀和剥削的历史任务。在这个历史问题上达成共识是国共合作的关键因素。所以国民革命或者联合抗日只是这个问题的现实反映和外化,国共两党在必要的历史时刻选择比较宽容的方式相互利用以达到共同的目的。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之时,国共两党的独立性都相当大,并且缺少共同的政治纲领,可以说是在各自为战。但是爱国热情是相当强大的驱动力,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发挥着自己的力量,与日本军队顽强抗争,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做殊死的抗争。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各个战场上,中国广大爱国将士,前仆后继,义无反顾。两个战场既有统一的战略目标,又各自独立对敌作战,相互依存和配合,不但挫败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而且使其陷入人民战争之中而无法自拔。国共两党军队的战斗和牺牲,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实践充分证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途径,也是唯一途径,是民族解放的决定性因素。两党在历史任务的要求下,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相同目标的不同阶级政党一个成功的合作案例。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与启示

1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班级:任课教师: 姓名:Kevin 学号:成 绩: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与启示 一、国共两次合作背景 第一次合作背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中国共产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需要强有力的同盟者。第二次合作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31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两次合作都是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但第一次合作的背景是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而第二次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二、国共两次合作原因 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共产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还只有国民党算得上是真的民主派。而且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的。所以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还有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起了五四运动影响等。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日本帝国主义先后制造的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以后,国内形势日趋严峻,迫使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和党派迅速作出抉择和反应,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原因是中共制定并实施了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也是国民党政策转变的结果。国共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不过第一次合作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第二次合作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答: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抗战时期国民党与共产党两个性质、纲领相互对立的政党间在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民族存亡受到严峻考验的的形势下形成的以联合抗日为目标的的武装联盟。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表现。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的同时,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巨大威胁。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军事斗争退为次要矛盾,中华民族同日本军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紧要关头,必然要求将国内所有力量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正是适应这个要求建立起来的。 其次,第二次国共合作之所以能形成,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共同产党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也是国民党顺应形势转变政策的祭俄国。前者是国共合作形成的关键所在,后者是国共合作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口号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有力地动员了广大群众,使全国迅速形成了抗日反蒋浪潮,有力推动了国民党政策的转变。1935年12月共产党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议》。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共产党关于抗战的主张在全国很快形成了抗日浪潮。1935年爆发的“一二.九”运动就是一个标志。国民党在全国反日抗战浪潮前极为孤立,不得不改变政策。 第二,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争取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工作,实现了同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大联合,以此来推动国民党走上抗战道路。1936年1月25日,以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20位红军领导人的名义,发表了《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随后,红军与东北军在停止内战、通商、联苏等方面达成了初步协定。在此期间,毛泽东指派汪锋就联合抗日问题同杨虎城多次交谈,并达成联合抗日的协议,实现了“西北大联合”。 第三,中国共产党坚持逼蒋抗日、联蒋抗日方针,迫使蒋介石走上抗日道路。华北事变后,共产党正确分析了代表英美利益的国民党有可能出现转向抗日的变化,并确定了逼蒋抗日的方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的合作提供了一个必要前提,也加快了两党的合作进程。1937年2月15日,国民党召开了五届三中全会。共产党为实现两党重新合作,致电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的政治让步,在全国引起反响,并得到国民党部分领导人的赞同。从1937年2月到1937年9月,两党进行了多次谈判。9月22日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承认中国共产党的谈话,标志着国共两党联合的实现。 再次,中国革命所处的国际环境,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华北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向中国领土日益深入,不仅危害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也威胁和影响了英美在华的利益,这就形成了英美列强联合同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西安事变后,英美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唯恐蒋介石被杀,亲日派当权对己不利,主张支持国共合作的立场。苏联和共产国际也对中国的抗战事业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持赞同态度,为国共合作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国共两党之间的一次有充分思想准备、清醒的合作。双方呈现出既联合又斗争,既并肩抗日又同根相煎的矛盾局面。它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而是中国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必然产物。第二次国共合作以酝酿时间长、过程艰难曲折而闻名于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历史意义主要有: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分析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分析 一、不同点 1) 两次国共合作方式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 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具体形式:形式上为国民政府领导,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保持着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2)两次国共合作政治基础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为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3)两次国共合作的结果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则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结束。 4) 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不同: 第一次是中国共产党力量小,国民党同样需要和共产党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二次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进行的。 二、相同点: 1) 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相同: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 2) 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相同:两次国共合作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二次合作 中国共产党更是一个首倡者。 3) 共产国际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国际不仅提出了具体策略,还 派代表直接帮助。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起到了指导作用,但在具体行 动方案上则体现了中共的独立自主。 4) 都取得了革命成果: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的国民革命,虽然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 阀的反动统治,为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不少条件,毕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和共产党政策 失误而最终失败。第二次国共合作不仅完成了抗日大业,而且革命力量的壮大和党的建设 的成效为夺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基础。 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相同点: (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

两次国共合作

浅析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国共合作,是指国共两党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从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求同存异,而组成并不断扩大联合阵线或统一战线,团结协作,共同奋斗,而历史上有名的两次国共合作却也有着各自的异同点。 1)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是不同的: 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因帝国主义加紧掠夺和军阀连年混战,而陷入危机之中,而当时中国各进步政党的单个力量显然是渺小和不足的。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也非极其强大,至于国民党方面,虽然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力量有所发展,但也不过是一个占据广东建立区域政权的区域性政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各进步政党和各社会阶层必须走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道路。所以,国共两党之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所造成的。 第二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一九三一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华战争。到了一九三七年,日本又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而国际上,以苏联、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同盟国正在与以德国、意大利为代表的轴心国交战,中国获得国际援助十分有限,所以为了抵抗在科技方面都占有优势的日本,国共两党不得不开始了第二次合作。 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任务是有所不同的,第一次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任务,而第二次则是把抗日救亡当作目标。 2)两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不同的: 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合作后,国民党改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而第二次国共合作,具有广泛的民族性,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并肩作战,是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国民党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没有成文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形成的是党外合作。 3)两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两次国共合作的倡议都是中共方面率先提出的,而且中共方面还为促成国共合作积极行动,并提供对国共双方乃至民族和国家利益都有利的合作方案。同时自身也作出了巨大的让步和牺牲。 第一次合作中,中国共产党还很弱小,甚至主要活动都要在地下展开。在国共合作过程中,中共主要是开展工农革命,而在第二次合作中,中国共产党已经独立自主的开展斗争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自身力量也不断的壮大。 4)两次国共合作的性质是不同的: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四大革命阶级联合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结成的全民族爱国力量联合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 一、第二次国共合作首先是军事、组织、政治上的合作 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促使国民党调整内外政策,也开始转变对共产党的政策。国共双方广泛讨论了国共合作的一系列问题,双方作出了一些相应的让步。就几个主要问题(承认我党的合法地位、红军改编、发表国共合作宣言)达成协议,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开始了两党合作的新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国民党军队合作,共同进行抗日战争,这是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的主要内容。国共两党首先在军事上达成联合行动的协议,有利于促进国共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展毛泽东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原因作过精辟分析:“国共之再合作,就是从共同的利益中产生出来的,民族危机已到最高深度,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我们;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这个矛盾成为一切问题的根据。”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根本因素,是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迫使两党都重新审视和转变了自己的国内政策。所不同的是,我党政策的转变是坚定的、彻底的,国民党政策的转变是动摇的、不彻底的;我党政策的转变是全心全意为民,国民党政策的转变则主要是为自己的统治。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之初,国内政治局面也一时出现了民主、团结的新气象。国民党承认各党各派的合法存在,允许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办报和发行书刊,释放了许多政治犯,修改了一些反动法令和颁布了一些有进步意义的新法令,制定了抗战建国纲领,甚至还公开拒绝和驳斥日本的所谓“共同防共”。毛泽东指出:两党长期合作的基本政策,是“互助互让”。所谓互助,是两党都要发展,都要巩固,不可损人利己;互让,则是两党彼此作出必要的、积极的妥协。抗战时期,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同时并存,并有其一致性。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统一性与独立性是辩证的统一。我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执行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 二、国共第二次合作不是无原则的合作 抗日战争时期,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国民党针对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作出了政策和策略上的改变,从“武力剿共”改为“和平统一”,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根绝赤祸”。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始终坚持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政治上对国民党作了积极的让步。这种让步是以国民党实行抗日,并承认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合法地位为条件的。共产党既要坚持抗日斗争,又要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妥协、反共活动;既要坚持国共合作、团结国民党抗日,又要同国民党顽固派溶共、限共、反共活动作斗争。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处理国共关系,把抗日与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恰当地结合起来。这个结合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统一,是民族革命任务和民主革命任务的有机结合。在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并在斗争中独立自主地发展人民革命力量。同时,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最大限度地孤立顽固派势力。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 一、取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面胜利,抗日战争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

国共合作的原因及材料型选择题

探究问题。(12分)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这场战争中,国民党与共产党的二度合作,无疑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蒋介石为什么愿意放弃“剿共”的立场,同意联共抗日呢?某班同学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角度一】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三省,之后继续扩大侵略。1933年,侵犯热河省,1935年,日军又在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策划所谓“五省自治”,妄图把华北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 【角度二】在全国抗日浪潮和国际社会反日浪潮的感召和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杨进攻陕北红军,张、杨苦劝蒋介石联共抗日未果。1936年12月12日,张、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爆发。 【角度三】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组织抗日义勇军英勇抗日并进行抗日宣传。在中共满洲省委的积极宣传、推动下,东北广大民众的民族觉悟被极大地唤醒,抗日义勇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或支援下在东北各地蓬勃发展,狠狠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再次明确表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实行对日作战,红军愿立刻与之携手,共同救国。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8月25日,中共中央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信中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角度四】华北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向中国领土日益深入,不仅危害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也威胁和影响了英美在华利益,这就形成了英美列强联合同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西安事变后,英美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唯恐蒋介石被杀,亲日派当权对自己不利,主张支持国共合作的立场。苏联和共产国际也对中国的抗战事业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持赞同态度,为共国合作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1)请从上述四个角度任选两个,分别概括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的因素。(4分) (2)在你概括的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的因素中,你认为最主要的是哪个?(2分),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6分) 1.“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允许创办报纸,并且说:报纸“宣国是而达民情,必须官为提倡”,“各报体例,自应以胪陈(陈述)利弊,开广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光绪皇帝此举 A.开启了工业化序幕 B.倡导了出版、言论自由 C.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清末状元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在此,张謇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A.创办学堂B.编练新军C.兴办实业D.自强求富 3.按照欧洲的传统,人在成为君主之前,只能使用家族姓氏,不称教名,称帝后才可使用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模拟试卷(及答案)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模拟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多次起义失败后,认识到军队建设的重要性。确立了红军建设根本原则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B.三湾改编C.古田会议D.遵义会议 2.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伟大传奇”是指() A.五四运动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D.红军长征 3.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其目的是( ) ①推翻清政府统治②推翻北洋军阀统治③收复被割占的领土④实现全国统一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表明( )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B.十年内战开始 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5.小明在寒假准备参加“重走长征路”旅游活动,如果你是导游,请你为小明选择一条最合适的旅游线路 A.瑞金——遵义——乌江——吴起镇 B.上海——遵义——西安—吴起镇 C.瑞金——赤水——乌江——会宁 D.瑞金——遵义——金沙江——会宁 6.《毛泽东选集》写道:“由于国共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巨大的成就”指的是 A.中华民国创建 B.黄埔军校创办 C.北伐战争胜利 D.抗日战争胜利 7.伍修权在诗中写道:“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对“舵手一易齐桨橹”含义的理解是( ) A.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B.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层层包围 C.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围剿计划D.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8.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应该联合其他革命党派,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此次“联合”所顺应的时代呼声是 A.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土地革命,分田地 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点

一、两次国共合作的相同点 (1)从社会性质而言:中国的社会面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 (2)从相互关系而言:两次国共合作都因国民党力量的相对强大而都是以国民党为主、共产党辅之,在一定程度上共产党主动纳入到国民党集团的行动体系。 (3)中共是推动者,国民党是破坏者和终结者。 (4)从外界反映而言:两次国共合作都得到了国内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也得到了国际正义力量的欢迎和声援,如第一次国共合作得到了苏俄的指导和扶助,第二次国共合作得到了美国等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赞同和支持。 (5)从历史影响而言:推动革命发展。 二、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点 (1)合作的具体背景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波澜壮阔的大革命展开之际,无产阶级、劳苦大众同封建军阀、大资本家的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发生在生死攸关的抗日战争之初,中国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 (2)合作的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共同斗争的对象以国内封建军阀即北洋军阀为主,因而以国民革命运动的形式出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斗争的对象是全面侵华的日本法西斯,因而以民族独立战争的形式出现。 (3)两党的相互地位不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国共两党都是较为弱小的党,不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导力量,但都是革命党;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前,国民党掌握着全国的政权,已是执政党,但却是反革命的面目。共产党通过武装割据只是控制着全国面积不大的根据地,是在野党,并仍是革命党。 (4)两党的结合程度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党内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时,党外合作 (5)共产党的成熟程度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我党还是一个刚成立不久处于幼年时期的党派,在与国民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中犯了严重的右倾错误,特别是在发展自己的力量包括军事力量和预防国民党背叛革命方面准备不够,国民党破坏合作关系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又犯了极左错误,使党的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中国共产党已初步成长为比较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找到并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与国民党合作抗日中,既打击了敌人又发展了自己。 (6)对世界的影响程度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主要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影响并联合国民党,引导工农发动国民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军阀,但影响主要局限在国内,没有改变世界列强主宰国际秩序的格局;第二次国共合作则使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成员,中国战场抗击牵制了大部分日本侵略力量,即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主的中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使中国第一次取得了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胜利实现民族独立,也影响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如果说第一次国共合作使国共两党自身登上了全国政治舞台,那么第二次国共合作则使中华民族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加快了中国历史接上世界历史潮流而非孤立存在状态的步伐。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道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生是与当时的革命形势和我国人民在此种形势下面临的的历史任务是有关系的; (2)理解合作的双方共产党和国民党需要合作的原因; (3)明白孙中山和共产国际在合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思维,懂得宏观把握 2请同学们观看图片 问:同学们看过书了,知道此图代表的是那次事件呢?这次事件是怎么回事呢?或者说他的 背景是什么呢? 3总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四大原因 ?一、当时的革命形势和我国人民在此面临的历史任务 ?二、国共两党对合作的需求 ?三、孙中山的作用 ?四、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4第一次国共合作 ?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大会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会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组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长林祖涵,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等。随 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 ?党左派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这样,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成了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国民党的“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5原因一分析 ?请学生大声朗读“国内革命形势和我国人民面临的历史任务”一段 ?请学生先试着自己整理下本段的关键内容,提问: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是什么?人民面临的历史任务又是什么? 6原因一 ?1、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 ?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让我们具体来分析下吧 7/1)列强操纵 ?一战后,帝国主义加紧掠夺中国,他们各自支持依附自己的军阀,争权夺利,并联合起来干涉和镇压中国革命;在其策动下的军阀混战规模越来越大,战火弥漫全国大多数省份,国内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突出地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联合,力量强大而且残暴。“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论第二次国共合作

论第二次国共合作 日本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大举入侵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激起全国民众的抗日情绪,举国上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国内、国际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力量分化整合。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政策也开始相应变化。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而国民党的政策在内外双重压力下也逐渐向“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方向发展。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立即停止进攻苏区、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这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再次明确表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实行对日作战,红军愿立刻与之携手,共同救国。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建立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的方针。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一方面积极促进全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8月25日,中共中央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信中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又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等五项要求,并同时提出四项保证:如果国民党将上述五项要求定为国策,共产党愿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1937年2月中旬至7月中旬,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秦邦宪(博古)、叶剑英、林伯渠等与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宋子文、顾祝同等,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进行了多次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谈判。但因国民党方面坚持取消共产党组织上的独立性,取消红军,取消革命根据地的主张,双方没有达成协议。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北平卢沟桥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布全国通电,号召军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侵略。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基本要求,重申中共为实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17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在庐山与蒋介石继续谈判。同一天,蒋介石公开发表准备抗战的谈话。8月13日,八一三事变爆发,日本扬言3个月灭亡中国。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上海直接受到威胁。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8月中旬,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同蒋介石在南京举行第五次谈判,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的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又将在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开赴华中抗日前线。

高中历史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原因专题辅导.doc

高中历史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原因 山东宋景田张照伟 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之所以能够实现,具体原因和条件包括如下几点:一.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主要任务看,第一次国共合作具有必要性 一战后,帝国主义加紧掠夺中国,他们各自支持依附自己的军阀,争权夺利,并联合起来干涉和镇压中国革命;在其策动下的军阀混战规模越来越大,战火弥漫全国大多数省份,国内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突出地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联合,力量强大而且残暴。“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 从共产党的角度看,国共合作有利于实现国民革命的目标 二七惨案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单单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谋求和国民党合作,其原因在于: (1)“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二十余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又连续倡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维护中国的民主共和。尽管都没有成功,但对中国封建势力的打击是极为沉重的。 (2)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成为革命的象征,其愈挫愈奋的顽强精神,为人民所敬仰,在社会上享有崇高威望。 (3)当时国民党在南方建立了一块根据地,控制了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还拥有一支数万人的军队。在军阀割据的中国,这是绝无仅有的。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目的是为了将它改造成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斗争任务。党内合作使统一战线有统一的组织形式,便于领导革命,也容易被国民党所接受,有利于改造国民党,使其获得新生。同时,共产党员有双重身份,便于开展革命活动,有利于中共从工农运动的低潮中走出来,更能在孙中山这面革命旗帜下广泛发动群众,组织革命力量,迎接革命高潮。 三. 从国民党的角度看,国共合作有利于实现国民党的改造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屡遭失败,迫切需要新的力量补充。孙中山也欢迎中共和他合作。护法运动的失败,使他痛切认识到依靠军阀打军阀是没有出路的。1919年,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继续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并且开始注意培养国民党内部的政治军事人才。二次护法运动、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痛感国民党内部成分极为复杂,必须加以改组。 四. 两党各自召开代表会议,为实现第一次合作作了政策准备 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1923年6月,中共“三大”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

浅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及其历史启示

浅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及其历史启示 武汉市青山区武东中学黄文雄弹指一挥间、七十年过去,在七十年前中华民族取得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 一次对外入侵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于这一场抵御外敌的战争——抗日战争,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各家是众说纷纭,归纳出了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战争初期国共两党达成的第二次合作。国共两党都是在中华民族面临重大危机,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产生,国民党先于共产党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一个要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学欧美;一个要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学前苏联。政治路线完全对立,可以说是政治上的死敌,但就是这对冤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实现了两次合作,第一次合作这里不再赘述,现主要就它们之间的第二次合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分析一下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历史背景及进程。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日本帝国主义已不满足在中国扶植代理人进行侵略的做法,而是要将整个中国灭亡进行直接统治。它们先是在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整个东北地区,紧接着在1935年又发动了华北事变,筹划华北自治,妄图侵占整个华北,进而达到侵略整个中国的目的。而在此时的中华大地上国共两大政党依然进行着殊死搏斗,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为了消灭共产党,先后对中央苏区实施了五次围剿,且规模一次比一次大,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红军被迫战略撤退,开始了史诗般的长征。其它苏区的反围剿也先后失利,共同踏上了长征之路。在长征的路上,中国共产党仔细分析了当时国内外的形式,准确判断出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中国人民劳苦大众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演变为中华民族与日本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就必须适时作出政策的调整,于是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8月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紧接着,中共中央与当年12月下旬在陕西省安定县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在此次会议上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并于次年8、9月份,中共中央根据形势的进一步变化情况,又发出致国民党书和《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明确提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组成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并把“抗日反蒋”口号改为“逼蒋抗日”。于此同时,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也意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是要灭亡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对日态度发生了转变,又妥协退让变得日趋强硬。再加上多年的剿共效果也不是很好,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对共产党的政策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想变“剿”为“抚”,双方都多次派出代表进行秘密谈判,综因分歧太大,没有谈成。但是蒋介石政府始终没有放弃其制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依然多次派军队发动对陕北红军的进攻,都已失败而告终。1936年12月,蒋介石亲赴西安督促剿共,两位民族英雄张学良、杨虎城联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逼蒋抗日。最终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下,各方共同努力下,得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国共两党的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此后,两党代表接触谈判更加频繁,先后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进一步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同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1

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1922年6月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讨论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1922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西湖特别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可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的合作。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孙中山接受了中共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欢迎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决定联俄、联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这次国共合作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广泛地动员了工农群众,开创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进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的“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民党右翼势力彻底背叛革命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国共第二次合作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这三个条件是:(一)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二)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三)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再次明确表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实行对日作战,红军愿立刻与之携手,共同救国。宣言建议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党派、团体、名流学者、政治家和地方军政机关进行谈判,共同筹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并呼吁各党派和军队首先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一方面积极促进一二九学生运动后全国人民中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8月25日,中共中央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信中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为了促进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又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迅速完成对日作战之一切准备工作;改善人民生活。同时提出四项保证:如果国民党将上述五项要求定为国策,共产党愿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1937年2月中旬至7月中旬,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秦邦宪(博古)、叶剑英、林伯渠等与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宋子文、顾祝同等,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进行了多次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谈判。但因国民党方面坚持取消共产党组织上的独立性,取消红军,取消革命根据地的主张,双方没有达成协议。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七

浅析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浅析国共合作的原因 摘要:众所周知,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共合作过两次。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合作为革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第二次合作从1937年8月起至1946年6月止,历史十年,合作促成了全国各阶层各党派的人民空前的团结,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两次合作,对于中国的革命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近代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的建立标志是于1924年 1月于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而这 次会议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 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 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开始着手集中力 量领导工人运动。在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期间,全国工 人运动进入第一次高潮,罢工运动达到180多次,其中最为轰 动的是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但是,随着京汉铁 路大罢工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而失败,使得工人运 动跌入低潮。然而这时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 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中国共产党此时意识到,要取得革 命的胜利,就需要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而中国共产党认为

“中国幸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党”,因此,在二七惨案后,中国共产党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正在这时,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23年1月根据马林的提议作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的决议传到中国,对促进国共合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与和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开幕式的代表165人中,有共产党员20多人。本次会议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民权主义强调民主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最后,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至此,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展正式开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生了中的的意义。壮大了革命的力量,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例如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两次东征和南征在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了统一和巩固,大力发展了北方的革命动。国共合作势力的迅猛发展,使得北洋军阀势力迅速崩溃,以此对帝国主义列强起到了强烈的威慑作用。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此时国共两党合作,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使得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于1933年1

浅析第一次国共合作

浅析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党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应该好好地认识。首先,国共合作是“适乎世纪潮流,合乎人群需要的”。 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帝制,但由于封建势力、帝国主义的强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加上又未充分发动工农群众且无强大的武力做后盾,辛亥革命终是不彻底的。后来袁世凯废弃共和实行帝制,继之是直、奉、皖各派军阀“穷兵黩武,连年内战”,全国到处是“军阀横行,政客流毒”致使“中国今日政治不修、经济破产,土崩瓦解之势以兆,贫困剥削之病日深。”纵然孙中山发动讨袁、护国、护法运动也因其势单力薄又为争取同盟者而以失败告终。而共产党走的另一条道路:组织和发动工农运动。1922年1月开始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从香港海员大罢工到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延续13个月,大小罢工180多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虽然中国工人运动高潮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但“二·七”斗争的失败也给中共以教训:面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单靠工人阶级自己,革命难以胜利,必须与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组成革命统一战线。与此同时,由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均遭失败加上陈炯明的叛变更使孙中山惶惶如丧家之犬。他在绝境中终于认识到依靠军阀打军阀不是胜利之道,唯一的出路在于“唤起民众”,实行国民革命。因此两党都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接近渴求。 当时中国,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反动军阀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打倒军阀,完成国民革命是中华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因此,国共合作是必要的,是“适乎世界潮流的”。 两党合作后的功绩又是举世瞩目的,毛泽东说:“中国的革命,自从1924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成就。1924—1927年两党的合作,造成了第一次革命的胜利。”①具体表现在革命军北伐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不到一年时间就打下了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打跨了吴佩孚,消灭了孙传芳,控制了长江流域,占领半个中国,基本完成了孙中山的夙愿。 两党合作又是一个“双赢”的抉择。国民党由于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始复苏,经过共产党的帮助和推动,国民党的各级组织逐步建立和健全,到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国民党以有正式省党部12处,特别市党部4处,临时省党部9处,除新疆、云南、贵州等少数外,以在全国建立起党的组织。由此为国民党解决了社会动员力问题,这为国民党的壮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国民党获得新生的同时,共产党的组织也得到了发展。合作前,共产党是一个处在秘密状态的小党,“一大”时党员有53人,“二大”时195人,“三大”时400余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转引自陈廉《第一次国共合作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