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球历史及其高校发展

毽球历史及其高校发展
毽球历史及其高校发展

毽球的历史和发展

【摘要】本文从系统的调查,对现状的分析、以及系统收集法、比较了解的对中国部分高校毽球发展进行了简要概述。得出结论为:随着毽球运动在全国各大小城市的普及,这项运功越来越受学生的喜爱对此项运动的普及有重大作用,并分析了毽球运动普及的优缺点,以适应大学生身体素质为方向进行了有效说明。

关键字:起源比赛规则比赛形式高校发展运动普及

踢毽子(花毽的叫法),是我国一项流传很广,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体育活动。经常进行这项活动,可以活动筋骨促进健康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踢毽子起源于我国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唐《高僧传》二集卷十九《佛陀禅师传》中记载:有一个叫跋陀的人到洛阳去,在路上遇到了十二岁的惠光,在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连续踢了五百次,观众赞叹不已。跋陀是南北朝北魏时(公元467——499年)人,为河南嵩山少林寺的祖师,他非常喜欢惠光,并将他收为弟子,惠光便成了少林寺的小和尚。

明、清时期,踢毽子进一步发展,关于踢毽子的记载也就更多了。明代进士、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散文学家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写道:“杨柳儿青放空锺,杨柳儿死踢毽子。”踢毽子已成为民谚的内容,而且发展到数人同踢的技巧运动。至清未踢毽子已达到鼎盛时期,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用来锻炼身体:作养生之道,而且把踢毽子和书画、下棋、放风筝、养花鸟、唱二黄等并提,一些人以会踢毽子而自荣。因此,踢毽子的活动更加广泛,特别是青少年参加者更为普遍,

当时就有这样的童谣:“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说明踢毽子已经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民间踢毽爱好者更是用功苦练,以口传身授的方法代代相传。以北京为例,每遇城乡庙会,各路能手,步行相聚,观摩、比赛,培养新手,甚是热闹。

到了本世纪三十年代,涌现了一批全国闻名的踢毽子能手。如北京的谭俊川、金幼申、傅子衡、林少庵,上海的周柱国、陈鸿泰,河北的杨介人,浙江的谢叔安,河南的路锦城等等,数不胜数。踢毽技术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各种踢法丰富多彩,高难翻新的动作层出不穷,不同风格争奇斗胜,使观者眼花缭乱,惊叹不已。我国传统的踢毽子运动,日趋完善。

1928年月12月,在上海市举办"中华国货展览会”时,举行了我国第一次踢毽子公开比赛,推动了这顶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1933年3月26日。在南京市又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性的踢毽比赛,据当时的报纸报道:“报名参加者颇为踊跃,其中有河北的傅子衡、金幼申、(编著者注:傅子衡、金幼申系北京人)、杨介人三人,对于踢毽子极有经验......,能踢之花式均有百余种之多,观者无不赞美。此外,有著名体育家及踢毽能手参加......,届时定有一番热闹也。“比赛结果:河北杨介人获普通踢(盘踢)和花样踢第一名;北京运动员傅子衡、金幼申并列普通踢和花样踢第二名,三人所踢花样都有百余种之多,第四名踢的花样有三十种,第五名踢的花样有二十种。”在发奖会上,杨介人、溥子衡、金幼申三人再次进行了表演,还拍了电影纪录片。

1963年,踢毽子同跳绳等,被列入国家提倡开展的体育活动,踢毽子运动还被编入了小学体育教材。

1961年6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飞毽”的电影,介绍了踢毽的运动的历史和踢法,推动了这一运动的发展。天津、上海、保定、哈尔滨等地参加踢毽子的人越来越多。上海电视台也形象地向广大观众推荐踢毽子运动,上海《青年报》还组织了全市中学生“红花怀”踢毽比赛,历时两个多月。

北方冰城哈尔滨市,参加踢毽子的活动人数逐年增加,全市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的大约三十五万余名中、小学生参加了比赛。1982年,哈市一三六中学初中三年级女生王丽萍,用1小时28分多钟,以5684个的优异成绩获得全市中、小学生踢毽子比赛的双脚踢(盘踢)第一名。这个成绩,远远超过了1933年10月,全国性体育运动会踢毽第一名4986个的成绩。

在我国著名的“毽乡”之一河北承德,也出现了新气象。家家有毽,人人善踢,逢年过节,更是热闹,街头巷尾,到处可以看到踢毽的活动,为节日增添了特有的喜庆气氛。踢毽子对身心健康极为有益。踢毽子,主要是用下肢做接、落、跳、绕、踢等动作来完成的,使下肢的关节、肌肉、韧带都得到很大的锻炼,同时也使腰部得到锻炼。而跳踢时,则不但要跳,腰部动作也很重要,上肢随同摆动,有时颈部也要运动。连续跳踢数十次,心跳每分钟增加到一百五、六十次。

毽球运动(网毽)是在踢毽子游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广州。当时,在广州火车站附近的三轮车工人都

喜欢踢毽,并以绳代网,进行网覆游戏,通常是每边二三人对踢,以落地为败。这种网毽游戏逐步发展成对抗性的比赛活动,使得踢毽子这一传统体育项目更具竞技性和趣味性。随着华侨的往来,毽球运动也逐渐传到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毽球运动得到了普遍开展。首先是广州很快制定出《网毽竞赛规则》,并且每年举行一届全市的网键比赛,使网毽运动得到快速发展,运动技术水平也有较大提高。继后,全国各地的踢毽活动蓬勃兴起,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广州等大中城市都设有踢毽比赛,而且规模之大,场面之壮观,是前所未有的。国家体委派专家组先后到武汉、广州、天津等地进行毽球运动的考察与试点工作,经多次研究,起草了全国第一个《毽球规则试行草案》,并于1984 年3月7日正式公布。

1984年3月25至30日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毽球邀请赛。比赛期间,国家体委举办了毽球学习班。原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同志在学习班上指出:“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方面,在重视近代体育的同时,要重视民族体育项目的推广,也要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和发展。开展具有民族传统的毽球运动,其意义不仅限于毽球本身,而且可带动民族体育的开展,现在推广毽球运动,一开始就将目标定在可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从此,全国各地掀起了开展毽球运动的热潮。

1984年5月底,广州市体委举办了全国毽球锦标赛,有15个省、市的23支男女队参加比赛。同年年底,上海成功地举办了全国“安

学杯”毽球邀请赛,1984年12月由湖北出版的《毽球运动》一书发行全国。1985 年4月,国家体委在苏州市举办了全国第一届毽球锦标赛,全国23个省、市49支男女代表队参加了比赛。1986年,第二届全国毽球锦标赛在辽宁省锦州市举行。为了进一步在全国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毽球运动,国家体委于1987年在重庆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毽球锦标赛期间,决定成立中国毽球协会筹备委员会。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中国毽球协会于1988年2月正式成立。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传统的毽球运动走上了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的发展道路。同时,也给毽球运动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相关的制度、规则、竞赛日趋规范和完善。1991年国家体委审定并颁布了第一部《毽球竞赛规则》,此后,又制定了《毽球竞赛裁判法》,并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裁判员

毽球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在国内得以迅速发展,而且很快传播到亚洲、欧洲、美洲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亚洲的越南、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欧洲的德国、爱尔兰、匈牙利、荷兰,美洲的加拿大、美国等都在开展毽球运动。国家体委为进一步向世界推广毽球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积极组队到国外进行比赛和表演活动。

1987年4月,受亚太地区体育总会和日本业余体育协会的邀请,中国毽球队访问日本,并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国际传统体育节,进行了毽球和花毽的表演。亚太地区体育总会执行矢原正三先生表示要努力组织和推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并有决心促进日本毽

球运动。随后,日本毽球协会成立,它表明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毽球,在日本已扎下了根。

当前高校的毽球发展需要完善竞赛制度,将省大学生毽球锦标赛常规化,并将毽球列入省大学生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目前,官方主办的毽球比赛滞后于校内和校外非官方交流比赛,成为制约高校毽球运动发展的因素之一。官方主办的比赛,尤其是省大学生运动会,各高校为了争金夺银,都会在各个比赛项目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只有这样才能引起校方相关部门的重视,才会考虑毽球师资、场地的配备,才会使其将一定的体育经费和人力、物力投入到毽球训练和比赛中去,并注重日常毽球教学与训练,这将有力地促进学校毽球技术水平的提高,提高毽球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

2、在毽球特长师资建设方面,应在高校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将毽球纳入必修课程、专选课程和引进特长师资或在职培训相结合

考虑到毽球运动的长远和全面发展,必须在高校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具有前瞻性,安排毽球运动课程,从源头上加强毽球师资建设。毽球作为新兴项目,在学校体育领域取得较大的普及与发展,但远低于传统竞技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项目的普及程度,没能引起高校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制定者的重视,国内没有高校把毽球纳入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只有个别高校将其纳为选修课或限选课,致使很多体育教师在专业学习

中没有涉及毽球的技术技能学习。那么,要在高校开设毽球选项课,师资将成为首要的制约因素。对于在职教师则可采取在职培训的方式加强毽球师资的培养。此外,也可以从中学聘请有教学经验和毽球技能较好的教师到大学任教。

3、创设条件开设毽球选项课,培养毽球爱好者

毽球虽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与一些传统的竞技项目对比,普及程度相对较低,很多学生在中小学都没机会接触这个项目,对这一项目缺乏了解,但却保持新鲜感,表现出一定的学习兴趣。为了能使毽球运动进入体育课堂,弘扬民族体育,各高校有条件的应当开设这门课程,没有条件的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在校内培育一批毽球爱好者,使毽球成为学生课余进行身体锻炼和娱乐的一种方式。

4、协调场地使用或加快场地建设,满足毽球教学需要

场地是制约高校开设毽球课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毽球易受风的影响。毽球由于重量较轻容易因风而改变毽球运行方向而降低击球的准确性,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就遇到风向干拢的问题,尤其是冬天尤为厉害 ②。那么有室内场地的高校则应该协调好场地的使用,尽量安排毽球在室内场地进行教学;没能力建造室内场地的高校可以依据校内建筑物或地形在避风的地方兴建毽球场地,进行毽球教学。

参考文献杨秀华,谢冬兴.广东省普通高校毽球运动队现状调查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②陈良业. 毽球运动在高等学校开展的现状与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关于毽球教学计划

关于毽球教学计划 篇一:踢毽子教学计划 河口中心小学踢毽子社团活动的教学计划踢毽子运动是一项良好的全身性活动,不需要专门的场地和设备,运动量可大可小,还有助于培养人的灵敏性和协调性,确保每名学生受益,更因其踢法简单、花样多,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是非常适合小学生的体育项目。 立足于农村小学所特有的教育资源,我针对踢毽子的特色活动作了一些初步的开发和尝试,效果比较显著。以踢毽子为特色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很好地贯彻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还能切实改变学生的身体状况,同时也是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和发扬。 我在总结踢毽子特色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踢毽子的兴趣为目标和出发点,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开拓创新,以多种活动手段促进学生踢毽子兴趣的生成,推进踢毽子技能的提升,实现踢毽子特色活动的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首要金科玉律是让孩子们感受到劳动的欢乐和学习成功的欢乐,是在孩子们的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运动兴趣是建立在运动基础上,只有具备驾轻就熟的运动技术,才能进一步发展运动技能,与此同时运动兴趣也逐步培养起来了。真正做到以活动促进学生

踢毽子技术的提高,以技术的提高促进踢毽子技能的发展。 学习踢毽子的技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怎么才能更加直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怎样才能促进学生踢毽子兴趣的生成呢?在开展踢毽子的活动中,我们要遵循健康第一、快乐为先的原则,以下方法对促进学生的运动兴趣有比较直接的效果和作用: “脚内侧踢和脚外侧踢”是基本踢法之一。开展“脚内侧踢”活动时,我要求学生做到左脚支撑,右大腿带动小腿,屈膝向上摆,膝关节外展小腿上摆击毽子的一刹那,踝关节内屈端平,用脚弓内侧把毽子把毽子向上踢起。而“脚外侧踢”是与脚内侧踢相反的动作。踢毽子时,左脚支撑,右大腿带动小腿,膝关节内扣,小腿内外侧上摆,击毽子的一刹那,勾脚尖,踝关节外屈端平,用脚外侧巴毽子向上踢起。 在“脚内侧踢和脚外侧踢”的活动指导中,一方面对比技术的掌握程度和技术使用的合理性,让学生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进行技术动作的自我改正和提高;另一方面对比是否有小组合作学习和练习的主观意向,让学生具备小组合作学习和练习的习惯与能力。 踢毽子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通过竞赛的形式,使学生掌握多样式的踢毽子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为了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我让学生两人一组结

我国计量发展历史

我国计量发展历史 大体可分为原始、经典和现代三个阶段 原始阶段 以经验和权利为主,大多利用人、动物或自然物体作为计量基准。象上述“布手知尺、掬手为升、取权定重、迈步算亩和滴水计时”等,相传在大禹治水时,就使用了“准绳”和“规”“距”等计量器具,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这一史实大家都知道。古埃及的尺度是以人的胳膊到指尖的距离为依据的,称之为“腕尺”(约46cm),英国的码是亨利一世将其手臂向前平伸,从其鼻尖到嘴尖的距离(1yd=0.9144m);英尺是查理曼大帝的脚长(1ft=0.3038m)英寸是英王埃德加的手拇指关节的长度;而英亩则是两牛同轭,一日翻耕土地的面积(1英亩=4050平方米)。 计量是指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中国古代以度量衡和时间为主要内容的计量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父系氏族社会,度量衡和计时已是农业文明的基础。传说在黄帝时代已发明了以干支记日、月。继而尧命羲、和二人参照日、月、星辰定历法。舜到东方巡视,在部落联盟议事时,商讨把四时之气节、日之大小、日之甲乙,度量衡的齐同,乐律声音高低都统一起来。禹治理水患,划分九州,“身为度,称以出”,以人体建立度量衡标准。上述虽然都属后人追溯,却真实地反映了先民们的自然哲学观念。 计量制度的建立,单位标准的确定虽然都是人为的,但必须具有权威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武力征服了各诸侯国,颁发了统一度量衡诏书,同时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度量衡制度。后经汉代的改进、完善,成文于典籍而被历代遵循,奉为圭臬。此后每经改朝换代,都要探究古制之本,以确定当朝度量衡和计时单位标准。历代流传下来的器物不断被发现,其传承关系明确便是有力的证明。直至清朝,无论是度量衡或计时制度都是秦汉古制的沿袭。今犹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前的鎏金铜嘉量和晷便是有力的物证。 中华民族的祖先,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天文观测,创造了里亩、尺寸、升斗、斤两等度量衡单位制和年、月、日时、刻等计时单位。以当时先进的科学方法,制定了单位量值标准,不断完善测量器具和则量方法,使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科技文明,都能在时空坐标上定格记录下来,其量化的数据真实、可比。 中华悠久的文明史流传下来的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许多与计量有关的器物和文字资料,记录和讲述了一个个生动而有价值的故事。如考古学家曾统计过,在100多座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墓葬中,出土了数量不等的天平、砝码,它们是用来称量可切割的黄金贷币的。反映了楚地盛产黄金、经济繁荣、商贾活跃的社会面貌。而掌握着大量财富的王公贵族和豪商们,死后仍然向往着升入天堂,继续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天平、砝码便成为随葬品埋入地下。又如留存至今的“商鞅铜方升”,器壁刻铭详尽,其中“十八年”即器的制造年代在商鞅辅助秦孝公变法的公元前344年,为了统一秦国度量衡而由官居卿相的商鞅亲自督造的。“十六寸五分寸壹为升”,说明当时已普遍使用“以度审容”。“齐卿大夫众来聘”,一方面是记录了当时重大的政治事件,同时也可能有两国共同商定过有关统一度量衡的内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诏书统一全国度量衡,又将诏书加刻在器的底部。一件量器所刻铭文,向后人讲述了秦国几百年的历史,它的重要意义远远超过了器物本身。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几乎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历史功绩。秦权、秦量出土地域之广、数量之多,令人惊叹。据粗略统计,出土地域囊括了被统一的每一个诸侯国旧地,数量多达百余件。这些都展示了秦始皇统

《毽球》教学大纲

武汉体育学院 《毽球》教学大纲 (社会体育专业本科适用) 一、说明 (一)课程定义:毽球普修课程是一门较系统的讲授毽球基本理论,基本掌握毽球的基本技术和战术,努力培养教学,裁判工作等能力的课程。 (二)编写依据:本教学大纲是依据《武汉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2002年1月修订)编写的。 (三)目的任务: 1.加强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开拓创新、竞争与合作的精神、具备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良好道德品质和作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使学生初步掌握毽球运动的基本理论,基本了解和掌握毽球运动教学与训练的基本原理方法。 3.使学生初步掌握毽球运动的基本技术、并具有一定的实战运用能力。结业时,达到毽球国家三级运动员水平。 4.使学生基本掌握毽球运动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能正确讲解与示范,纠正错误动作,组织一般的教学工作。 5.使学生基本掌握毽球竞赛规则,基本具备从事基层毽球比赛裁判工作的能力。结业时,达到国家三级裁判员水平。 (四)课程类别:普修专业限制性选修课或自由选修课 (五)学时与学分:36学时,1.5学分。 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教学安排 教学基本内容技术课理论课教法实践小计第一章 毽球运动简介11第二章 毽球基本技术20222第三章 毽球基本战术415第四章 毽球教学与训练、方法22第五章 毽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22第六章 毽球的竞赛及裁判工作112考核:2学时2合计:(学时数) 265336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 (一)理论课教学内容 第一章 理论课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代毽子的起源与发展 知识点:毽子的起源年代,发展过程 第二节 现代毽球运动的诞生与发展 知识点:毽球的雏形、诞生与发展历程 第三节 毽球运动的比赛方法和特点 知识点:毽球运动的定义、比赛形式、比赛的基本规律及其特点 第四节 毽球运动发展的趋势 知识点:中国毽球普及与提高的发展趋势,世界毽球运动的传播与推广,毽球技、战术发展趋势 第二章 毽球基本技术 第一节 准备姿势与移动步法 知识点:准备姿势与移动步法的技术分析及作用 第二节 起球技术 知识点:脚内侧起跳、脚外侧起跳、脚背起跳、腿部起跳、胸部起跳的技术分析及其运用第三节 进攻技术 知识点:正面前踏攻球,外摆倒匀攻球的技术分析及其运用 第四节 发球技术

毽球比赛策划书三篇

毽球比赛策划书三篇 篇一:毽球比赛策划书 一、活动概况 活动名称:旅游系毽球比赛 活动主题:一踢知高下 活动时间:待定 活动地点:待定 活动对象:旅游系全体学生 活动目的:提高学生运动细胞、丰富学生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爱运动,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鼓舞和激励同学们多运动、多参 加课余生活。 活动形式:比赛形式,各个班派出一支比赛队伍(可私自组成团队),准备一 星期的练习时间,根据各班每学生平均踢得个数分评出一二三等奖。 主办单位:江门艺华旅游职业旅游系团总支 协办(承办)单位:江门市艺华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系学生会 二、活动简单流程: 各班派出一支队伍或团队,比赛时间为10分钟,每个班的同学必须每人都踢,10分钟后每个班踢得总数除以班级人数,得到的个数就是分数,按分数评出一、二、三名 三、活动人员安排; 宣传部:出海报,通知各班同学; 信息部:活动当天把比赛情况记录先来(加相片)排好版上传给学院; 文体部:做好比赛记录、评分; 生活部:维持好现场秩序,防止场内进行混乱; 预期效果及展望: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团结合作关系更紧密, 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各各班搭建一条沟通的桥梁,有助于以后的学习;向广大同学灌输热爱运动重要性的思想,让学生对各种运动更感兴趣。

注:此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通旅游系所有。 江门艺华旅游职业旅游系团总支二零一零年月日 篇二:毽球比赛策划书 时间:20XX.10.10 来源:任务易圈子 一、活动名称及举办单位 活动名称:广东金融学院第五届“飞燕杯”毽球赛主办单位:广东金融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承办单位:广东金融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毽球协会 二、活动详细内容 (一)活动时间 xx年11月14、15日 活动地点 校排球场第一、二号场 活动对象 毽球协会全体会员及全院毽球爱好者 活动项目 三人网毽、三人传球、单人踮球三人网毽预计有20支队伍参赛,以三人一队自由组队,队员总数不超过六人(不包括教练)。首轮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小组单循环赛,每小组前两名进行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及决赛。比赛规则详见附件二。三人传球预计有10支队伍参赛,以三人一队自由组队,两人传球不得连续超过三次,比赛以传球次数多者为胜。单人踮球预计有20人参赛,比赛以踮球次数多者为胜。 (五)活动具体流程: 1、10月28、29、30日接受参赛队伍报名 2、11月5日参赛队伍抽签分组 3、11月14日上午8点30-9点40:嘉宾入场及开幕仪式 4、11月14日9点40-10点:毽协精英表演赛 5、11月14日10点-17点:小组循环赛(12点-14点午休) 6、11月15日上午9点-11点30: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及决赛 7、11月15日11点30-12点:颁奖暨闭幕仪式 (六)参赛报名方式 1、10月28、29、30日分别在七栋教学楼前和迎福公寓门口设点接受报名。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篇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岩孙毅颖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的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奇和赞叹的巨大成就。在这三十年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曲曲折折、起起伏伏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高等教育的辅助和配角地位,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成为培养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换代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替代的半壁江山,在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1977年―2007年)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全面恢复阶段(1977年―1984年) (一)专科教育恢复 1977年,中国恢复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恢复时期。这期间,高等专科教育恢复招生、职业大学诞生。 1976年十年“文革”结束,1977 年,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专科教育随之恢复。1978 年全国恢复和新建专科学校98 所,招收专科生12.37万人,在校专科生37.96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45.3% 。1979 年,专科招生人数减少,在校生人数为34.85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34.2% 。专科教育在满足当时人才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上模仿本科教育,以学科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快地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岗位需求。 (二)职业大学诞生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工作为中心,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我国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发和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为适应改革开放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缓解经济快速发展与人才紧缺的矛盾,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提出创办职业大学的设想,一种新型高等院校——职业大学诞生。1978 年,天津、无锡等中心城市开始试办为地方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这一时期,我国恢复了高等专科教育,发展了以职业大学为代表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招生、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用较少的资源、较小的投入方式,提供了更多的上学机会,解决了社会人才紧缺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锋。 二、探索与调整阶段(1985年―1994年) (一)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教育学专业是高师院校的特色专业,曾为中国师范院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如今专业发展囧态连连,前景甚是堪忧。 追溯我国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列举教育学专业长期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发展现状,解决当今教育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是一件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教育学学科及专业的引入初创在中国,教育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大学》和《学记》等古籍,百家争鸣的儒、法之争却将其淹没。 历史上也出现了像孔子、韩愈、朱熹、王守仁、康有为、蔡元培等著名教育思想家,但其思想并未系统化、理论化。 因此,中国在近代以前并未出现具有学科意义的教育学,教育学是从国外引入的。 [1] 1.学科引入 1894 年,中日甲午战败,激起了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 作为运动倡导者之一的梁启超,在《论师范》一文中主张自办师范学堂。 1902 年,清政府在举办高师教育之初,借鉴日本设置教育学课程, 1 / 11

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之原理、学校管理法以及实习,还规定了每星期的课时。 1903 年,延续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宗旨,将师范分初级和优级两级,每级都设有教育学,规定包括教育史、教育原理、德育、智育、教育法令、学校管理法以及实事授业。 [2]教育学凭借甲午战争的契机,正式被中国引入了。 这一时期,教育学教材几乎都是翻译日本的著作。 如熊谷五次郎著、范迪吉译的《教育学》;牧濑五一郎著、王国维译的《教育学教科书》等等[3]。 教育学科师资也是日本留学回来的教师。 在大量翻译的过程中,我国教育研究者对外著教育学逐渐融会贯通,继而出现了中国教育学著作。 如王国维的《教育学》;刘以钟的《新制教育学》;彭清鹏的《实际教育学》等等。 [3]然而,1914 年以后,由于北洋政府的约束和对教科书编撰制度的改革,使得有关教育学的翻译和编著都处于停滞状态。 2.仿美学德 20 世纪 20 年代,在欧美各国教育新思潮的影响下,我国师范学校由仿日转向美国模式。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联盟学早在 20 世纪初期就开始传人我国了,尤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杜威来华讲学,进行教育演说,发表教育著作,使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播达到顶峰,其著作被广为翻译。

杆秤的发展历史

杆秤的发展历史 与古代欧洲的希腊、罗马一样,我国的杠杆秤也 是先有天平。据古书记载,远在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天平。今天我们还能在博物馆里见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天平(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图6-1-4)。这些古代天平与我们今天在实验室里见到的现代天平基本道理一样,而模样却大不相同。它有一根木质或青铜质的秤杆。秤杆的中点系着提挈用的绳子,两端则各固定悬挂一个秤盘。一个秤盘放待称的物品,另一个秤盘放砝码。有意思的是,当时的砝码是一整套大小不一的青铜圆环。 ( 天平的基本特点是秤杆挂砝码的一边(力臂)与挂物品的一边(重臂)长度相等。因此放的砝码应当与待

称物品重量相等。这就使天平只适用于称量较轻的物品。要称量几十、几百千克物品,就得放几十、几百千克砝码,这太麻烦!在天平出现2000多年后,古代制秤匠师们终于摸索出“小小秤砣压千斤”的巧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不过,这时出现的还不是像今天这样的提系杆秤,而是不等臂秤(图11-2-4)。不等臂秤的特点是:秤杆上有尺寸刻度;挂物品的绳子和挂秤砣的绳子都可以在秤杆上滑移;不再采用成套的砝码,而采用一个重量固定的秤砣。我们在博物馆里可以见到公元前5世纪或更早的齐国(在今山东省北部、东部)、共国(在今河南省辉县等地)不等臂秤的秤砣,和公元前4世纪的楚国宫廷里用的不等臂秤的秤杆。中国发明不等臂秤比欧洲早三个世纪。不等臂秤是杠杆秤家族的第二代。 然而,不等臂秤不像后来的提系杆秤那样能直接读出物品的重量,而必须用公式(力臂×秤砣重量=重臂×物品的重量)算出物品的重量,使用起来不太方便。于是在不等臂秤使用1000多年后,到南北朝时代(420~589年),制秤匠师们又创造出提系杆秤(图11-2-5)。提系杆秤是杠杆秤家族的第三代,算是小孙子。它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一千多年来一直受到普遍欢迎。

小学毽球社团活动计划

小学毽球社团活动计划 一、课程简介 毽球是我国古老而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由古代踢毽子游戏演化而,有着XX多年的历史,深受我国各民族青少年的喜爱。毽球有着较强的健身性、趣味性、观赏性和对抗性。本课程通过毽球教学,使学生了解毽球运动,掌握其基本技术、战术和裁判法,达到增强体质,娱乐身心的目的,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从而推广和普及毽球运动,使毽球尽快国际化,弘扬我国民族化。本课程主要讲授毽球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竞赛规则,介绍毽球运动在国际和国内发展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掌握毽球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2、在初步掌握基本技术与战术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基本技术、战术的应用能力,以适应比赛的需要,培养学生在比赛中协同作战的意识及临场裁判能力。 3、大力推广毽球这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学会欣赏毽球运动,丰富校园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毽球基本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 难点:技术的稳定性,战术配合的熟练性。四、教学内容、形式和时数分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学时分配/学期备注第一学期理论课基础理论与毽球概述讲授4实践课基本技术讲授30身体素质1速度 2灵敏3力量 4柔韧5耐力 6协调讲授23随堂练习考核、机动考试与补缺补差3学时合计60第二学期理论课规则与裁判法讲授4实践课基本技术、战术讲授30身体素质1速度 2灵敏3力量 4柔韧5耐力 6协调讲授23随堂练习考核、机动考试与补缺补差3学时合计60总计120五、教学内容理论部分1.基础理论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我国体育的过去和现在;当代体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体育的健身功能与增强体质;体育的审美功能与完善个性、完美性格;体育的社会综合教育功能与素质培养;高等学校体育的地位、目的与任务;体育的娱乐功能与健美、化,科学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形式等。2.专项理论毽球运动概述、简史、特点和作用、内容分类、竞赛规则、裁判方法、竞赛组织工作、图解知识;毽球练习和训练时的注意事项;毽球运动的化特点及健身作用与实用价值等。实践部分1.体能发展与本专项有关的身体素质,特别是柔韧性和灵敏性;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的练习;摆腿动作速度、移动速度;压腿与踢腿;快速起跳与踢腿、摆腿等。2.技能毽球基本技术:准备姿势与移动步法;起球技术;进攻技

招收历史学各专业研究生的院校名单

060101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北京: (10001)北京大学 (10002)中国人民大学 (10027)北京师范大学 (10028)首都师范大学天津: (10055)南开大学 (10065)天津师范大学 内蒙古: (10126)内蒙古大学 辽宁: (10140)辽宁大学 吉林: (10183)吉林大学 (10200)东北师范大学 黑龙江: (10212)黑龙江大学 (10231)哈尔滨师范大学 上海: (10246)复旦大学 (10269)华东师范大学 (10270)上海师范大学 (87903)上海社会科学院 江苏: (11117)扬州大学 安徽: (10357)安徽大学 (10370)安徽师范大学 (10373)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福建: (10394)福建师范大学 (10414)江西师范大学 山东: (10422)山东大学 (10446)曲阜师范大学 河南: (10475)河南大学 (10476)河南师范大学 湖北: (10486)武汉大学 (10511)华中师范大学 湖南: (10542)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 (10574)华南师范大学 广西: (10602)广西师范大学 重庆: (10635)西南大学 四川: (10610)四川大学 云南: (10673)云南大学 陕西: (10718)陕西师范大学 甘肃: (10730)兰州大学 060102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北京: (10001)北京大学 (10002)中国人民大学 (10027)北京师范大学 (10028)首都师范大学

(10052)中央民族大学 (8020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天津: (10055)南开大学 山西: (10108)山西大学 内蒙古: (10126)内蒙古大学 辽宁: (10140)辽宁大学 (10165)辽宁师范大学 吉林: (10183)吉林大学 (10200)东北师范大学 上海: (10246)复旦大学 (87903)上海社会科学院 江苏: (10284)南京大学 (10319)南京师范大学 (10320)徐州师范大学浙江: (10335)浙江大学 安徽: (10357)安徽大学 (1035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福建: (10384)厦门大学 (10394)福建师范大学 江西: (10408)景德镇陶瓷学院 (10414)江西师范大学 山东: (10422)山东大学 (11066)烟台大学 河南: (10459)郑州大学 (10475)河南大学 湖北: (10486)武汉大学 湖南: (10533)中南大学 广东: (10558)中山大学 (10559)暨南大学 广西: (10602)广西师范大学 重庆: (10635)西南大学 (10637)重庆师范大学 四川: (10610)四川大学 (10656)西南民族大学 云南: (10673)云南大学 (10691)云南民族大学 陕西: (10697)西北大学 (10718)陕西师范大学 甘肃: (10730)兰州大学 060103 历史地理学

论杆秤的历史及其发展

. . . . . . 编号 ________ 师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杆秤的历史来源及其发展 系(部)政教院 专业历史教育 班级 1201班___ 学号 学生薛蕾______ 指导教师晓民___ 职称副教授___ 2015年5月

目录 1、杆秤的历史来源 (2) (1)民俗传说 (2) (2)“度量衡”的发展 (2) (3)杆秤的历史来源 (1) 2、杆秤的发展‥ (1) 3、小结 (6) 致 (8) 参考文献 (9)

摘要:自古以来,杆秤就是我国度量衡“三大件(尺斗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衡重的基本量具。虽然它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但其诞生,凝聚了炎黄子的智慧和血汗,反映了文明古国商贸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千百年来,杆秤在繁荣祖国经济和科技方面,功效卓著,作用独特,使用价值极高。但是杆秤作为中国“度量衡”中的一件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民的心中的地位远超其作用价值,人们把杆秤比作公平正义的化身,其历史意义深远,相关格言如“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等,充分体现了杆秤的广泛的群众基础及政治意义。 关键词:“度量衡“; 杠杆原理

论杆秤的历史来源及其发展 一、杆秤的历史来源 中国向来是喜欢幻想的国度,其吃穿住行等往往都带有传奇色彩。所以关于杆秤的历史来源有着传奇又丰富的神话色彩。从民俗传说、春战说、初说、西汉说、东汉说、晋说等来论述杆秤的历史渊源。 (1)民俗传说 蠡造秤 相传蠡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买卖东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产生了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一天,蠡在经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中汲水,方法极巧妙:在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再将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上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蠡顿受启发,急忙回家模仿起来:他用一根细而直的木棍,钻上一个小孔,并在小孔上系上麻绳,用手来掂;细木的一头拴上吊盘,用以装盛货物,一头系一鹅卵石作为砣;鹅卵石搬动得离绳越远,能吊起的货物就越多。于是他想:一头挂多少货物,另一头鹅卵石要移动多远才能保持平衡,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但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好呢?蠡苦苦思索了几个月,仍不得要领。 一天夜里,蠡外出小解,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便突发奇想,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十三颗星代表一斤。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但是,时间一长,蠡又发现,一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他想,怎样把秤改进一下,杜绝奸商们的恶行呢?终于,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属星形,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禄、寿三星,以十六两为一斤。目的是为了告诫同行:作为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不能去赚黑心钱。并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会失去福气和幸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永远得不了‘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会折损‘阳寿’(短命)!”就这样,秤这种计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并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直至今天。杆秤是“度量

毽球校本课程

第一章毽球运动的基本技术(以右脚为例) 毽球技术是运动员在参加毽球比赛中所采用的合理动作,为了适应比赛中不断变化的复杂情况,运动员必须熟练的掌握毽球的各种技术。毽球基本技术动作包括六大类,即准备姿势与移动、起球、发球、踢传球、进攻、防守。 一、准备姿势与移动 1、准备姿势 准备姿势是运动员在场上未接球时身体的一种等待状态,比赛中,来球千变万化,运动员随时要准备做不同的动作,保持良好的姿势,以便合理应用各项技术,及时发挥各种攻防技术。更是使身体能随时在瞬间由静变动,由被动变主动状态的关键。准备姿势一般分为两种: ①左右开立准备姿势 [动作要领] 两脚左右平行开立,略宽于肩,脚跟稍提起,脚掌内侧着地,两膝稍弯曲内扣,重心在两脚中间,上体放松稍前倾,两臂放松,自然弯曲置于体侧,两脚保持待动状态,全身肌肉适度紧张,注视来球。该姿势使运动员能从静止状态快速转向左右的移动状态,常用于预判移动后,防守对方攻球落点在中、前场时。 ◆重点:两脚掌的脚内侧用力着地,重心下降,两膝内扣。 ◆难点:两脚保持待动状态。 ②前后开立准备姿势 [动作要领] 两脚前后开立,左右脚间隔略宽于肩,前脚稍内扣,用脚掌内侧着地,后脚稍内扣,脚跟稍提起,用脚掌内侧着地,膝关节保持一定的弯曲内扣,身体重心前倾,两臂放松,自然弯曲置于体侧,两脚保持保持待动状态,注视来球。该姿势使运动员能从静止状态快速转向前后的移动状态,常用于接发球和后排防守预判移动中。

◆重点:两脚掌的脚内侧用力着地,重心落于脚前。 ◆难点:两脚保持待动状态。 〈准备姿势教学的注意事项〉 △准备姿势要自然放松,便於及时起动和移动。 △准备姿势要和移动及其它的技术结合训练。在掌握基本准备姿势后,就不必再专门进行单独的准备姿势训练,而应与移动训练结合起来。在各项技战术训练中,应强调先做好正确的准备姿势。 △在训练中要严格要求做好准备姿势并要根据场上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变化。〈练习方法〉 △列队站好,在教练指导下做准备姿势。 △两人一组,一人做准备姿势,另一人纠正其错误动作。 △围场地慢跑,当看到手势即急停,做好准备姿势。 △结合步法移动练习来进行。 另外,按照身体重心的高低,准备姿势还可以分为半蹲、稍蹲、全蹲准备姿势。 2、移动 移动是运动员为了及时接近球,保持好人与球的最佳位置,便于发挥传、接、攻、防守等各种技术。因此,移动必须快速准确,使用最多的是两三步的短距离移动。移动步法的结构可分为起动、移动、制动,到位击球和回位5个部分。 (1)起动 在毽球比赛中,起动的速度主要和击球者的判断是否准确、反应的速度、准备的姿势和腿部(尤其是踝关节)的爆发力密切相关。 正确的判断将有利于快速的起动,因为它可以大大地缩短反应的感觉和分析综合时间。场上判断能力的提高,是和运动员对实践经验的积累有关、和对毽球运动技战术规律的认识有关。所以,平时多练习、多参加比赛、多观摩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同时还要重视对毽球技战术的内在规律进行学习、观察和分析。在比赛前,仔细地研究对手的技术特长和习惯性球路等,有助于队员判断能力的提高。 反应是速度素质的一种表现形式,指从给予刺激到开始发生动作之间的瞬间,由感觉时间(接受刺激,也就是在实战中根据视、听觉感知对方击球的动作和路线)、分析综合时间(思维时间)和运动时间(动作始动时)三方面组成。人的简单反应

毽球比赛策划书

毽球比赛策划书 时间:2015.10.10 来源:任务易圈子 一、活动名称及举办单位 活动名称:广东金融学院第五届“飞燕杯”毽球赛主办单位:广东金融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承办单位:广东金融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毽球协会 二、活动详细内容 (一)活动时间 xx年11月14、15日 活动地点 校排球场第一、二号场 活动对象 毽球协会全体会员及全院毽球爱好者 活动项目 三人网毽、三人传球、单人踮球三人网毽预计有20支队伍参赛,以三人一队自由组队,队员总数不超过六人(不包括教练)。首轮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小组单循环赛,每小组前两名进行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及决赛。比赛规则详见附件二。三人传球预计有10支队伍参赛,以三人一队自由组队,两人传球不得连续超过三次,比赛以传球次数多者为胜。单人踮球预计有20人参赛,比赛以踮球次数多者为胜。 (五)活动具体流程: 1、10月28、29、30日接受参赛队伍报名

2、11月5日参赛队伍抽签分组 3、11月14日上午8点30-9点40:嘉宾入场及开幕仪式 4、11月14日9点40-10点:毽协精英表演赛 5、11月14日10点-17点:小组循环赛(12点-14点午休) 6、11月15日上午9点-11点30: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及决赛 7、11月15日11点30-12点:颁奖暨闭幕仪式 (六)参赛报名方式 1、10月28、29、30日分别在七栋教学楼前和迎福公寓门口设点接受报名。 在指定报名日期内可进行网上报名,将参赛项目、参赛队员姓名及联系方式发送到 比赛奖项设置 本次比赛各项目设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奖励证书和奖品。(八)参赛要求 1、参赛队员须严格遵守比赛规则,按时提交报名表及按时检录,否则以弃权处理; 2、参赛队伍不得在比赛过程中临时更换参赛队员,若出现此情况则取消参赛资格; 3、参赛队员须为本院师生,不得请校外人员参赛,若出现此情况则取消参赛资格。

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教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

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士与中国社会》,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 【秦汉篇参考书】 《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秦

毽球训练计划

xx小学毽球训练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以及运动技能和身体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学校体育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而竞技体育又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校领导的关怀和全体师生的支持下,我校的竞技体育一定能取得好成绩。为此特制定毽球训练计划如下 二、教学训练任务 1、培养学生对毽球运动的兴趣,组织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毽球训练。 2、发展学生柔韧、协调、灵敏、速度等运动素质。 3、学习和掌握毽球运动的各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培养学生的特长。 4、在训练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守纪律、爱集体、懂礼貌、爱学习、勇于吃苦、意志顽强的优秀品质,使其能够全面的发展。 三、教学训练内容 (一)、柔韧性练习 1、借助外界力量发展柔韧素质。训练方法主要有肩部的压、拉,腰部的甩、压,腿部的压、板等。但在进行被动的静力拉伸后,一般都要再进行主动的动力拉伸练习。其方法主要有踢、摆、蹦、环绕等。 2、在日常练习中就要把静力性拉伸与动力性拉伸结合起来进行。 (二)具体训练内容 第1xx: 提出要求,明确目标;确定活动主题。讲解毽球的基本常识。

第2xx: 自由踢毽 第3xx: 自由踢毽右脚内侧踢毽 第4xx: 自由踢毽左脚内侧踢毽 第5xx: 自由踢毽左右脚内侧对踢 第6xx: 自由踢毽左右脚内侧对踢 第7xx: 右脚外侧踢毽 第8xx: 左脚外侧踢毽 第9xx: 自由踢毽校毽球队踢毽子比赛第10xx: 左右脚外侧踢毽 第11xx: 左右脚内、外侧轮踢毽 第12xx:

自由踢毽(各种脚法的踢毽)第13xx: 自由踢毽(各种脚法的踢毽)第14xx: 了解毽球比赛基本规则 第15xx: 自由踢毽班级内踢毽子比赛第16xx: 各班毽球队同水平段进行比赛(三)基本脚法 1、脚内侧踢球 2、脚外侧踢球 3、脚背踢球 4、触球 (四)发球技巧 1、脚内侧发球 2、脚正背发球 3、脚外侧发球 (五)步法移动 1、前上步 2、后撤步

杆秤制作方法

杆秤 【制作方法】 1.做一根长40厘米的杆秤,靠近粗的一端1厘米处和6厘米处分别钻两个小孔。在孔中固定如图7.2-1所示形状的穿钉。用粗铁丝弯一个钩做为秤钩挂在第一个穿钉上;用一根较粗的线拴在第二个穿钉上做提纽。再用细线吊一个0.25千克的重物的秤砣。提起提纽,将秤砣挂在秤杆上,移动所挂的位置,直到杆秤处于平衡。此时在秤杆内侧刻出秤砣所挂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定盘星,是刻度的零点,参见图7.2-1。 2.将质量为0.5千克、1千克、1.5千克的物体分别挂在秤钩上,调整秤砣的位置,使杆秤平衡秤砣的位置就是秤的0.5千克、1千克、1.5千克的刻度处,这几个刻度间距离是均匀的。根据这个规律即可以在秤杆上找出2千克、2.5千克等刻度的位置,把每0.5千克刻度间的距离等分成10 份,每份间的距离就代表0.05千克。 3.为了增大杆秤的称量范围,可以再装一个提纽(称做二组),二纽的位置应离秤钩更近一些,它的位置是这样确定的:在头纽和秤钩之间用钢绳在秤杆上套一活结,作为二纽;在秤钩上挂上头纽最大秤量(如2.5千克)的重物,提起绳子(该绳至少应能提起5千克的重物),将秤砣向离开绳子的方向移动,直到秤杆平衡为止;若这个位置距提绳太远,可将提绳位置向向秤钩移近一些,相应地秤砣位置也向秤钩移近一些;找到满意的位置后,记下这两个位置,它们就分别是二纽的位置和二纽的起点刻度(如2.5千克),在二纽的位置钻孔,装上Π形穿钉和提纽。按2中的方法依次找出3千克、3.5千克、4千克、4.5千克、5千克等刻度位置,并进一步作出每相隔0.1千

克的刻度。 4.杆秤刻度标定后,应用标准秤校准。 【注意事项】 自制杆秤是为了应用杠杆的知识,不能用在市场交易中,否则就违反了 国家对计量仪器的管理法规。 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简单机械”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2003-04-15 选自:《初中物理自制教具》 难舍的杆秤 时间: 2009年05月27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 后惟泰编辑:汪承红浏览次数: 61 杆秤是中国民间的一个日用衡器,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秤已越来越普遍,杆秤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在广大农村和小城镇还是可以见到的,海阳城里还有唯一的一家刘氏秤店。我有空常去看做秤。刘师傅做的秤很有名气,不仅精确,价格也公道,而且待人也好,有的市民买了鱼肉什么的,常借他的秤校对。 做杆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精确,因此工艺特别讲究。杆秤看起来简单,加工起来可比较复杂,从加工木质秤杆开始,包铜皮、装挂耳、校斤两(花星定位)、定刻度、打星眼、装花星、水磨、上漆、打蜡磨光、再配上秤钩、秤铊、秤纽等等,总共有20多道工序,光星眼就要打几百个,要准确又要耐用,每道工序都不能含糊。 据刘师傅说,做秤首先得选择质地硬又具韧度的上等木材做秤杆,以紫檀、红木为佳。用刨子刨圆,还有大小头都必须刨匀称光滑。过去全靠手工操作,现在进步了,秤杆由大城市专门的工厂用机器加工的,非常标准。 接着在做好的秤杆上划分刻度,刻度俗称秤星花,间距不允许有一丝走动。秤的大小规格有几十种,由计量部门统一管理。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一、发展模式的不断转换 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才”。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所谓外来因素的诱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它们是清政府在外力胁迫下应急反应的产物,是为了培养应付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开办的;第二层意思是,这些学堂都标榜以西方为榜样,然而,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却并不明确,笼而统之地把西方称之为“泰西”。从时人留下的大量文献分析,所谓“泰西”,包括了英、法、德、美等国。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西方”是一种泛称,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模仿对象。 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1],即主要是参照日本东京大学的规程制定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条文也几乎与日本学制中的相关规定一致。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学习的目标由泛化而集中,“泰西”一词被一个具体的国家——日本所取代,价值取向明确而单一。可以说,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时期,是以日本为模式的。 第三个时期(1912年至1927年)。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1912年至1927年的十几年间,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时期。民国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形成的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颁布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作了相应的改革。其间,教育部还陆续公布了《大学令》、《大学规程》、《专门学校令》、《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和《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等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的法规法令。众所周知,作为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总设计师,蔡元培非常关心高等教育,《大学令》就是由他亲手制定的。他多次谈到,《大学令》中许多内容是“仿德国制”,“仿德国大学制”[2]。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借鉴德国高等教育是蔡元培多年的宿愿。但是,从实践的层面考察,蔡元培的理想并未实现。摆脱日本单一模式束缚的努力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大学设评议会、教授会的条文列入了《大学令》,但在当时的高等学校中并未实行。直到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他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才部分地在他所主持的北京大学付诸实施。 就在蔡元培以德国高等教育为模式对北京大学进行深刻改造的同时,另一所国立大学——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南大学迅速崛起。留美归教育博士郭秉文主持下的东南大学以美国大学为榜样,延揽一批留美学生到校任教,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一体,从管理体制、系科设置、课程内容以至经费筹措等,全面学习、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至20年代中期,东南大学声誉日隆,影响日广,成为与北京大学南北呼应、交相辉映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又一重镇。 第四个时期(1927年至1949年)。在此22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主旋律是,在融合美国和欧洲各国特点的进程中,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如果说20年代后期曾经是美国高等教育影响最盛的时期,从对地方分权制的教育体制的模仿,到大学实行选科制、学分制,以至于大学各专业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等等都显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强大影响;那么,进入30年代,则表现出一种比较主动地吸收和借鉴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经验的倾向。如在高中毕业生中实行会考制度,以整齐大学生的入学程度;教育部制订并实行有关大学教师任职资格的法令;强调大学毕业考试制度等等,这些举措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吸收了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的具体做法。但是,这一时期从总体上讲是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其间,有一个短暂的插曲,即1927年至1929年期间实行的大学区制。实行“大学区制”用蔡元培的话来说是“仿法国制度,以大学区为教育行政之单元”[3]。众所周知,大学院制试行不及两年就无疾而终,对全国高等教育的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