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力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家校合力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家校合力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家校合力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素质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通力合作,协调一致,是教育成功的根本前提和保证。当前家庭教育中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需要家长不断学习提高,相信学校教育,依靠学校教育,在学校及老师的大力引导下,解决好孩子教育过程中的种种错误与误区,从树立目标、培养兴趣、制订计划和掌握方法等四个方面入手,齐抓共管,和谐努力,共同培养起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校与家庭的教育是否一致,是决定学生能否顺利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等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是孩子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学校”,家庭成员及其一言一行,无疑就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第一教育”,始终对孩子的心智、性格、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难以替代的作用。在整个素质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承担着主导作用,而家庭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保障、重要补充和效益延伸,是学校教育成果不断巩固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一致、不配合,两者之间双向形成的教育作用力和影响力必然相互削弱,甚至相互抵触、抵消,教育的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或者根本就是做无用功,而于受教育的孩子来说,对其未来的憧憬,只能是一幕令人倍感灰暗而叹惋的悲剧。

家校配合,通力协作,建立一种即时、顺畅、互动、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尤其在家庭教育方面,及时树立全方位、多元化的教育理念,时刻关注孩子学习兴趣的种种变化,积极重视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教育成功的根本前提和保证,也是老师,特别是家长们务必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

一、当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家庭教育还存在“重身轻心的抚养方式,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重‘鱼’轻‘渔’的培养方式,重说教轻示范的实践方式和重他律轻自律的行为养成形式”等诸多问题;“部分家长因受自身文化水平限制或其它原因,认为督促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完成了家庭教育,更有的家庭甚至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出现了家庭教育的空白区。”——这些都是当前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重大误区。主要表现在四大方面:

1、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凡事都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无论

是否合理、必要,一律给予满足,甚至采取“保姆包办”的办法,代替孩子完成一些理应由他们自己完成的事情,如做作业、写作文、值日扫地等等。无视孩子的各种谎言危害和种种缺点,想方设法帮孩子“圆场”或遮掩错误,竭力把孩子的生活道路铺得平平顺顺的,以为这样就能保证孩子幸福健康的成长。如此溺爱,极易使孩子养成任性、懒惰、盲目自大或缺乏自信的性格,成长为一个自私、狭隘的人。

2、有的家长过度放任,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认为孩子的教育有学校管着,既然已经把孩子托付给了学校和老师,何以还要当家长的多操心、多过问;对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认为“树大自然直”,眼下孩子还小,等长大了、懂事了,也就好了,不必大惊小怪。因而只顾忙于自己的生意、工作或玩乐,自己懒于学习,对孩子的成长也放弃了应有的监护和教育职责,放任自流。如此放任,极易使孩子产生冷漠、孤僻、抑郁、多疑等人格障碍和性格缺陷,成长为一个责任心不强、自控能力低下的人。

3、有的家长过于简单,对孩子问题粗暴相向。只要孩子学习上稍为出现一点问题,就没完没了地唠叨、埋怨、讽刺、挖苦和谩骂,拿出家长的“权威”,在人前横加指责孩子怎么就这么“笨”、这么“傻”,这也不如人、那也不如人等等,使孩子诚惶诚恐,无比拘谨和压抑。有的父母之间,相互抱怨对方的教育方式落后,而不自省,或干脆把责任一致推给学校,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或与学校、老师发生冲突,让孩子无所适从。更有甚者,对孩子“不打不成材”,动辄大发雷霆,体罚,虐待,毒打,让孩子十分恐惧。如此简单粗暴,极易使孩子心中的积郁和不快长期得不到宣泄,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呆板、精神不振、神经失常等,成长为一个唯唯诺诺、胆小迟钝、或逆反、轻生的人。

4、有的家长过高要求,脱离实际搞拔苗助长。不顾孩子的个人潜质和兴趣爱好,背离社会需要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将自己的理想强加到孩子的身上,为孩子设立许多高不可攀的目标和要求,一味督促孩子超前学习各种学科知识和进行各种课外辅导、智力训练等,使孩子疲于应付,长期生活在家长营造的巨大学习压力之中,难以自拔。如此拔苗助长,极易使孩子在重重压力之下,迫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反而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念头,成长为一个厌学、叛逆的人。

“三分之二的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教育存在着问题。这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对北京1800多名家长近三年的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如今,上述四大类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们的家庭教育当中,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的就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养成,是许多学生学习效果长期不佳或学习成绩起伏不定的根本原因。

二、家校配合,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

无数实例证明:父母是决定孩子命运最重要的人。身为家长,当我们抱着“孩子教育,我的责任。我改变了,孩子一定会改变”的态度去思考和实践时,在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也致力于不断的自我学习提高之中,坚持与学校交流,与孩子沟通,与社会同步,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发生在

孩子身上的种种学习难点问题、不良习惯问题也都不难解决了。

(一)家长应重视学校教育的作用,相信学校教育,配合学校教育,时刻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

家庭教育虽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但孩子最终长大成人,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大部分时间和主要阶段还是在学校这一“主战场”交互进行的。学校教育担负着教育、培养下一代,为国家输送栋梁之材的历史重任,是保证孩子获取知识、健康成长的重要而难以逾越的环节。家庭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系统工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其价值作用不可小觑,但也不可盲目夸大,“唯学校教育论”和“唯家庭教育论”都是失之偏颇,极其错误和十分危险的。

家长应经常与学校取得联系,与班主任、课任老师密切交流,时刻保持对孩子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学习目的、学习难点、学习情绪等各种学习表现的动态关注、适时了解和准确掌握。要相信孩子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的“第二父母”,会如亲骨肉般善待每一个学生,包括自己的孩子,会尽心尽责地关心每个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对学校教育中老师对学生错误采取的一些批评与惩戒措施,和教学工作难免存在的一些不足与失误,不要过于惊讶,和采取过激的举动,要时刻牢记“父母的人格会影响孩子的人格,父母的举动恰是孩子的榜样”,因而,要以平常心对待,给予必要与充分的理解,协助校方抓好孩子的适时教育与教法改革等工作。要结合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长抓不懈,使孩子不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校应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加强家庭教育的方向引导,帮助家长掌握和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及技巧。

学校应切实改变只注重排名和分数、教育是应对考试需要、教学不是面对全体学生,而是面对少数尖子学生、教法机械老套,偏重死记硬背,不善灵活启发和紧密联系实践运用等现实存在的许多突出问题,全面关注在校的每一名学生,因材施教,因人制宜,适时把学生的在校表现反馈给家长,把学生在家需父母、长辈配合完成的学习任务告知给家长,从而真正把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贯穿与落实到日常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去,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养成相应的学习习惯。

在不断改进教学工作的同时,应大力加强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帮助、引导工作,要把办好家长学校作为落实好素质教育要求的重要事项和关键环节来抓,像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中所写的那样——“向学生的父母说明,学校在这个时期怎样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以及我们希望家庭给予哪些协助”、“告诉家长,怎样给子女灌输这样的信念:劳动不仅是一种神圣的义务,而且也是一种欢乐”、“建议家长们,对于孩子们提出的跟他们对家庭收入和社会生产的劳动贡献‘不相称的’要求应当加以限制”,以及“全体教师确定了一个家庭应有的最低限度藏书目录,以便供家长、学前儿童、学龄初期、中期和后期的学生阅读”、“为了使

学校和家庭在美育方面保持一致,我们首先设法使每一个家庭具有基本的审美素养”等等,以此真正达到“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影响的一致”,培育更多的“学习型家庭”,使每一位家长都成为孩子素质达标、习惯养成的“领航员”或“守护神”。

(三)、家校配合,应合力帮助孩子养成哪些必要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家校合力,应致力于培养孩子的以下四大方面的良好学习习惯:

1、树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

目标是实现梦想的阶段性指标,是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需要完成的阶段性任务。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是成功的开始;没有明确的目标,进步就无从谈起。因此,养成良好习惯,走向成功,首先要启发孩子学会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要结合孩子的学习特点,帮助孩子制定适宜的当前、中期与长远目标。要学会把大的目标进行分解,然后分期、逐步实现。要把目标设定为孩子各项能力的养成和对知识全面掌握的程度,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分数的高低。要定期总结和调整目标的执行情况和补充新的内容,使孩子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不断产生新的动力,激发并保持学习的热情。“看得见”——目标才能真正完成。

2、培养学习兴趣,自觉热爱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使孩子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孩子兴致勃勃地思考与钻研。兴趣的培养,要立足于给孩子多读书,读好书,不能强求孩子只能读教科书,而剥夺孩子对课外读物的渴求与好奇。要经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给孩子讲些生动有趣的学习故事,把枯燥、抽象的课本知识和理论说教,转化为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和消化的精神食粮。要使孩子养成当天的学习内容当天消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乐于每天坚持反复预习和复习、善于利用零星时间强化学习等自觉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要让“兴趣”帮助孩子缓解情绪,集中心力,激发智慧的潜能,并成为孩子最终实现理想、走向成功的催化剂。

3、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

制订学习计划,是为了实现目标,通过计划来保证目标的完成。帮助孩子制订好科学的学习计划,可以使孩子清楚地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消除无所适从的现象;使孩子增强紧迫感,促使孩子立刻行动;使孩子减少时间、精力上的浪费,赢得宝贵的时间。制订学习计划表,要列出目标清单,按时间先后,分别写出每个目标的内容、完成方法、操作步骤、完成时限,必要时写出目标完成的主要障碍及其克服方法。合理安排好学习后,应帮助孩子把学习计划,放在醒目的位置,经常督促孩子“照章办事”,随时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适时调整,并鼓励孩子“坚持就是胜利”,养成顽强坚韧的毅力与恒心。

4、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样,传授给孩子知识,不如传授给孩子学习的方法。孩子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后,不再依赖老师灌输式的学习,家长也不必再为孩子每天的学习而疲惫不堪,心力交瘁。帮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何乐而不为?学习方法,是学习时采用的手段、方式和途径,是为完成学习目标、完成学习计划服务的。所有学习方法都要围绕目标和计划来制定。课前预习、听课笔记、完成作业、整理笔记、列出提纲、复习内容,这是学习成功的“六环黄金方法”,必须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不折不扣地掌握和完成。长期坚持下来,孩子的不习惯就会成为了很习惯,孩子的嫌麻烦就会成为了不麻烦,及至如此,从目标,到兴趣,再到计划,最后到方法,四者逐级递进,依次统一,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学校和家庭的合力作用下,才叫真正地养成了。

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措施方案

平陵小学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措施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目的 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当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习惯后,不仅能提高学习的质量,而且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人受益终身。著名教育家叶圣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确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面对新课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前有基础上,本学期继续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全校各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总目标 1、课前做好准备工作的习惯。下课后先做好下堂课的准备工作,规摆放,小组同学互相督促,铃声响保持安静,静等老师上课,做到抬头挺胸脚放平。 2、培养上课倾听的习惯。做到虚心倾听,倾听要求做到“三到”:眼到、耳到、心到。 3、积极举手,大胆自信,回答问题声音响亮的习惯。上课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积极举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讲话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充满自信。 4、认真、及时、快速、准确地完成作业的习惯。坐姿正确,书写端正规。作业前仔细审题,作业时独立认真,快速、高质,不懂虚心请教。 5、认真、主动预习、自觉复习的习惯。课前养成自觉预习,课后主动复习的习惯。学会搜集信息,查找资料,为课堂学习补充更新更广的学习素材。 6、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早上书声朗朗,

课堂重视朗读指导,课后加强好词好句好段美文朗读与背诵积累,做到一月读好书一本,讲故事一个,记笔记数篇。 7、小组愉快合作的习惯。课堂乐于小组合作,合作前先有个体思考,再经过小组交流补充,最后达成集体共识。做到人人参与,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多向互动的学习氛围。 8、质疑问难的习惯。不迷信教师,不盲目相信他人,敢于提出不懂的问题,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年级段学习习惯培养序列 1、一年级段学习习惯培养目标 ·带齐学习用品,按时上学,有事请假,放学及时回家,不在外逗留。 ·掌握读写姿势,书写端正。 ·爱护学习用品,书本、作业本整洁,不起角。 ·遵守课堂纪律,了解课堂常规,发言先举手。 ·按时完成作业,有错及时订正。 ·学会专心听讲,积极发言。 ·初步培养独立思考,树立自信心,敢于尝试。 2、二年级段学习习惯培养目标 ·热爱学习,不懂就问,乐意与同学合作。 ·认真听讲,善于思考,积极发言,声音响亮。 ·独立、按时完成作业,有错及时改正。 ·独立思考,树立自信,敢于尝试。 3、三年级段学习习惯培养目标 ·专心听讲,肯动脑筋,主动学习,珍惜时间。 ·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自查习惯。 ·合理安排时间,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课外阅读有益读物,学会搜集材料,获取简单信息。 ·独立思考,个性鲜明,敢于质疑。 4、四年级段学习习惯培养目标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由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积淀起来的、传承下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人伦性和传承性,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材料,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建立和建设的必不可少的资源,是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主体精神。 第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整体至上的精神对中华民族的长期稳定和团结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西方文化倡导的个人位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侵袭和泛滥起到了批判和抑制作用,也激发了当代中国大学生不断高涨的爱国主义热忱。 第三,传承和追求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整体,崇尚和谐统一。归纳起来,和谐统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方而有二:其一,和谐统一思想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和平,主张通过道德教化而非强制手段来解决问题,主张用和平手段而非暴力手段来解决争端。这种以一贯之的思想教化,造就了一个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一个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更铸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正确的价值取向。其二,主张家庭内部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倡导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团体意

识、宽容精神、家庭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传承和发扬“仁者爱人”的人本主义精神。儒家提倡对人的爱护和尊重,一贯把“仁爱”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要求人们首先要有“爱亲”之心,从爱自己的亲人做起,然后由己推人,由近及远,达到“泛爱众”的道德境界。通过对“仁爱”的倡导和践行,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和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尚。“仁者爱人”的理念,是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表现,它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仟感,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最基本的道德义务感。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是与三生俱来的,而是通过高校的人文知识的科学教育、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家庭的良好传统教育、党和政府的坚强有力支持、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整个社会的良好风尚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勤奋工作的等多种途径和方式的全力作用的结果。 总之,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是短期、短效行为,而是一个历史的时代的重大课题,是一个民族自立自强的长远发展规划。这就要求我们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切实改进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模式、方法和载体,努力营造大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形成长效机制,在自由民主、活泼开放、和谐创新的环境中哺育一代又一代素质高、方向坚定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 --孩子在家不爱学习怎么办?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有的家长只要成绩不要习惯这是不对的,每一个做教师的对此都深有体会。小学阶段,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凭着自己的聪明仍然可以较好的成绩,因为课程较少,内容较为浅显。但是随着年级的不断增加,你的孩子成绩下降了为什么呢,不是智力,就是学习习惯。尤其是到了初中,相同的入学成绩,却在中学的差异很大。还是学习习惯,因为课程多了,凭聪明是不能应付的。所以,明知的家长应该知道,良好的习惯将成为孩子成功的必要条件。将是他一生的财富。因此,要想让你的孩子更优秀,首先从孩子的学习习惯入手。 那么孩子要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即我们常说的爱看书。 有专注写作业的习惯。不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有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不爱做小动作或说话。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需做哪些工作呢? 一、给孩子起表率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要以为你们同孩子谈话,命令他的时候才进行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包括你们怎样议论别人,怎样对待朋友,怎样看书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父母的表率作用对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就是说,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列宁兄妹三人全都成长为伟大的革命者,绝非偶然。究其原因,除了社会条件以外,尤为重要的是父母对子女进行了方法得当的培养教育,给以良好影响。列宁的父亲是19世纪中期俄国具有进步思想的杰出教育家,母亲则是一位贤达、聪颖、教子有方的女性。列宁的父母在家里规定了“肃静时刻”,到时候大家同时工作或阅读,父母、孩子都一样,包括最小的妹妹,要打破这一时刻的安静是不允许的。列宁曾在一篇章中说到:我不能不想起童年时代我们家每到晚上的情景,到处都是一派工作的气氛。父亲在自己的书房里办公,阁楼上哥哥姐姐都在看书,母亲坐在一张大桌子旁边做针线,我们两个小一点的坐在母亲边上看着小书或做作业。这种肃静时刻使孩子们养成了自觉遵守纪律、尊重家庭中其他成员和自我控制的习惯。凡是要孩子们做的,列宁的父母首先做到。 要使孩子热爱学习,家长的以身作则确实很重要。我们可以这样做家里订几份报刊书籍,下班回来自己看看报。 这无疑也是给孩子作榜样,家里有一种学习气氛,这种氛围无疑是孩子学习的客观环境,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孩子就会与书本交上朋友。在一定程度上,家长应该多改变自己的恶习,比如不要在家里赌博,凶酒,上网

让学生铭记历史,让革命传统教育进校园(1)

让学生铭记历史,让革命传统教育进校园 育溪镇中心小学 我们育溪镇中心小学一直以来,依托本镇独特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充分利用洪庙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把革命传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使我校充满了浓浓的红色文化氛围。2012年2月学校被评为“当阳市革命传统教育示范学校”。 我从两方面来汇报我校革命传统教育进校园的具体做法: 一、开设革命老区展览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便利教材。 洪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也是一块人才辈出的宝地。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建立的28年里,洪庙地区大批的共产党员,革命干部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无数革命群众惨遭敌人杀害。仅洪锦古寺所在地的洪锦村就牺牲了112人。其中,重要领导人刘华庭;“刘氏三兄弟”(刘礼乐,刘礼宽,刘定国);洪庙“三女杰”(靳吴氏,靳忙英,李帮秀),他们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李超然,黄冠柏,李守宪,刘真,王建桥,刘宝田,王全国,张三杰等人,也在洪庙老区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至今,洪庙苏区还有王建桥同志的烈士陵园。他的墓碑上刻着“王建桥同志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在洪锦铜矿旁边,还建有洪庙革命烈士纪念碑,这里是育溪镇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各种缅怀先烈,激励后人的教育活动都在这里展开。历史是一面镜子,“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那么多的革命先烈在我们育溪这块热土上抛头颅,洒热血,忠骨永埋,谱写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所有这些历史,都应该被我们铭

记,我们要通过学习这段历史来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和革命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以便更好地弘扬老区精神,坚定广大青少年跟党走的革命信念。所有这些历史,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因此,在教学用房紧张的情况下,我们挤出一个教室“开设洪庙革命老区展览室”。我们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了有关洪庙革命老区的资料,然后分四大块进行布置。 第一块:洪庙老区地理位置图。(灯片) 第二块:洪庙老区简介。(灯片) 按照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进行介绍当时的英雄人物。 第三块:不能忘怀的历史。(灯片) 1、洪庙革命烈士纪念碑图片、王建桥烈士墓图片文字说明。 2、战争遗址、旧址图片及文字说明。 3、王建桥、“刘氏三兄弟”、“洪庙三女杰”等。 第四块:各级领导的留言签名展。(灯片) 二、利用老区的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1、参观民俗博物馆、革命遗址;开放学校展览室。 老区的革命遗址,是重要的历史见证,铭刻着共产党人和老区人民为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荣历程,蕴含着共产党人和老区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校一是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经常组织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民俗博物馆、革命遗址,

如何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赵金哲 同是一个班的学生,为什么有的学习效果较好,有的学习效果较差呢?众所周知,这里面除了智商外,还和学习习惯有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惯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播下一个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可见成功的教育应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一种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这就是说,如果学生从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将来他就能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和外人点拨辅导的情况下,也能非常自觉、饶有兴味地去学习、去生活。 什么是习惯?习惯是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是思维和性格的某种倾向;是一种习惯性的态度和行为。 培养好习惯,构建新生活。既然如此,那么怎样让刚入学的低段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呢? 首先,要主动与学生交心:应主动地、和蔼地和每个学生交谈,打消学生对学校的陌生感,尽快成为每个学生的好朋友。要注意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每个学生都是抱着美好的愿望上学的,教师要保护并激发这种学习的愿望,循循善诱,积极鼓励应是我们启蒙教师主要的教学方式。

其次、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养成习惯的欲望:孔子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一旦有了自觉性,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故教师应千方百计,使学生了解这样做的好处,激发起学生这样做的愿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特别是要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通过故事或通俗易懂、儿童化的语言,满足学生好动和自我表现的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学生在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中,注意力自然而然集中在学习上。另外,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教师的教学艺术显得格外重要,千叮万嘱学生是会厌烦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老师可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如要让学生安静时,教师说:“一、二、三”,学生说:“快坐好”;需要提示时,教师说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后半句。如,“小小耳朵——认真听,小小眼睛——仔细看,小小头脑——仔细想,小小双手——学会做”,学生很感兴趣。教师有时用眼神暗示,手势暗示等能起很好的作用。此外,有的老师还总结了处理偶发事件的策略。如,“宽容的策略,转移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诱导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冷却的策略”等。 第三、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对成年人一般提出要求就行了,不需指导过细,而对低段小学生则不行,必须做到“明确要求,指导具体”。如学生的作业习惯,要制定出具体要求,如:一、书写规范、二、

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成长

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成长 东厦小学戴奕虹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正是我们中华文化厚德载物的滋润和辉光日新的照耀以及世世代代志士仁人的薪火相传使我们的民族万世一系、生生不息,日渐强大,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促进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今年,我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及语文科教学任务,刚开始接手这个班,便发现许多孩子的行为习惯特别让人头疼。如:生活习惯特别邋遢,无论男同学还是女同学,刚上了两节课,衣服就变得邋邋遢遢,红领巾更是戴的歪七歪八,书包更是胡子头发一把抓,书、作业本、试卷堆在一起,小手总是脏兮兮的,早上妈妈刚梳好的头发,玩了一个上午就乱蓬蓬的,也不懂得梳理。学习习惯也是一团糟,铅笔、尺子满地扔、桌子椅子乱涂乱画,写完的作业本也是胡乱堆放,导致要交作业时总找不到本子,或找不到书本,这些都是父母在家事事替孩子包办,造成孩子不懂得自理。而同学之间相处时,一点小矛盾就大打出手,斤斤计较,别人不小心碰到就找老师、父母告状。分析原因就是现在六七岁的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蜜罐里长大,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围着小皇帝、小公主转,长辈一味迁就造成现在许多孩子养成刁蛮任性、行为乖张、自私自利、受不了各种约束、没有尊老爱幼的、不懂礼让的意识,各种行为习惯亟待纠正,而作为老师刚处理完这件,马上又有一件等待处理,往往刚教育过,孩子转身又重犯,每天疲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比上几节课还累,因此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迫在眉睫。 在各种苦口婆心的说教收效甚微后,我沉思能否从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中得到启示,找到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当翻阅传统文化读本的《弟子规》时,发现这正是一本特别适合当下孩子阅读的道德规范读本。《弟子规》已流传了三百年的时间,它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求学和待人接物应有的礼仪和规范,曾经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地传统读物。当今,诵读《弟子规》,并落实在生活当中,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它对家庭的和谐、社会风气的净化,也有莫大益处。可以说,《弟子规》仍然具有强大的时代意义。因此,我便有意识地将《弟子规》引入孩子日常学习,引导孩子们诵读《弟子规》,利用早读、课前的时间诵读,虽然一年级的小学生识字不多,但《弟子规》三字一句,两句一韵,朗朗上口的形式让孩子们极易上口,并熟读成诵,当然学会背诵对孩子的行为纠正还是没起到作用,还应该帮助孩子理解其含义,才能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学生诵读时,我会进行适当的讲解,让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并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教育。当孩子在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沈晴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人文社科系,郑州450015) 摘要:当前,在民族文化日益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亟待提高。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是:开设通识课程,开掘学科课程的人文内涵,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师文化素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当今世界,在政治、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同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中国迅速和平崛起的历史背景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正像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相应技能的培训,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而成了纯职业训练的场所。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院校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割开来,致使学生人文素养不容乐观,国学知识严重匮乏。由于对民族文化的漠视,带来了大学生民族情感、社会意识、国家观念、审美情趣的淡化,导致了整体素质的下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知识的教育刻不容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贵和持中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人轻神的人本精神,知行合体的实用精神,义以为上的重德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等,建构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宝库。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不容推卸地肩负着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维护民族文化血脉传承的重要使命。为此,我国高校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使命,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的责任,大学教育必须体现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实际,现对当代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做如下阐述: 一、在大学普遍开设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三十条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当前,在大学教育中,经济、法律等应用学科备受青睐,而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为使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和更新发展,大学应普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根据情况可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并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在学生的基础课中增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识类课程,从而为大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进而弘扬传统美德,发扬传统民族精神。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如: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它,学生可以轻松快捷地学好知识。反之,一个人如果养成书写潦草,做题马虎等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有损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提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结合习惯的形成规律,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从小抓起,越早越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容易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如有的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彻底改掉。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要让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级习惯自然就养成了是极其错误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二、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那种不遵循习惯形成规律,幻想一朝一夕就养成某种高级学习习惯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三、严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至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 四、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

革命传统教育主题班会(共5篇)

篇一:革命传统教育主题班会 革命传统教育主题班会 活动目标: 1、知道清明节的来历。 2、通过教育,大家深深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先烈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活动准备:诗歌、先烈事迹、曲阳县烈士陵园的介绍。 活动过程: 一、导入:师:同学们,本月的班队会主题是:革命传统教育。前两天4月5日,就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清明节了。你知道清明节扫墓的来历吗?说到清明节扫墓,我们也一定回想起那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们。 二、过程: 1、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2、祭扫烈士墓 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纪念碑,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 一般活动程序是:全体肃立在纪念碑前演讲;全体向烈士宣誓;向革命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奏乐默哀三鞠躬;瞻仰烈士墓;参观事迹展,缅怀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注意的礼仪事项: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神圣,是革命英雄长眠的地方。革命烈士为了我们的今天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我们到烈士陵园举行祭扫活动,首先穿着整洁,要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活动中态度要庄严肃穆,不能在烈士陵园中嘻嘻哈哈,打打闹闹;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参加活动,认真观看了解烈士事迹;注意卫生不能在陵园内乱吃零食,乱丢垃圾;不能在陵园内乱跑,行走要按顺序,不破坏青草绿地。 3、革命先烈事迹 师:你知道哪些英雄先烈的事迹? (1)、董存瑞 (2)、刘胡兰 (3)、雷锋 (4)、邱少云等等。 谈谈你队革命烈士的认识。 4、曲阳革命烈士陵园介绍 师:我们身边,就有我们很好的感受革命先烈的场所。 5、诗歌朗诵《英雄赞歌》 鲜花象灿烂的火把燃烧在眼前…… 五星红旗象熊熊的烈焰映红了苍穹…… 面对庄严的墓碑我们心如潮涌 面对先烈的英灵我们热泪盈眶……

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基本要求

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要(学习材料)

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要求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课前预习习惯培养: 1、课前预习课程,了解课程的内容,为课堂学习作准备。 2、标记。预习时要学会用笔做不同的标记,如重点内容的文字下面标“△”,生字新词用“”,优美词句用“~~~~~”等。 3、根据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题进行认真思考,写出自己的理解感悟体会。 4、查询。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通过查阅工具书,问询同学或家长,查找资料等方式进行学习。 5、质疑。提出自己尚未解决或想知道的问题。 注:预习时要精力集中,培养认真学习的习惯。各年段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进行适当的调整策略。 二、课堂学习习惯培养 1、课前将课本、笔记本、文具盒等相关材料准备好,放置于书桌的左上角或右上角。静坐等候老师上课。 2、上课坐姿要端正,两手放松放桌上,抬头挺胸脚踏地。 3、要发言先举手,老师允许再说话,不点你时不生气,不埋

怨。 4、翻书、拿文具时,做到轻翻,轻拿轻放。 5、读书时,书斜立,发言时,要站直。 6、积极踊跃发言,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说话完整,声音洪亮。 7、善于倾听他人的发言,不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讥笑别人的错误。 8、开展合作学习,在进行分组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时不吵不闹,互相帮助。 9、学会记课堂笔记,按时完成课堂作业,书写认真,工整。 10、课堂上认真接受教师指导,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全身心投入学习。 三、良好作业习惯培养 1、及时做好当天所要完成的作业,完成后进行检查。 2、书面作业应按规定的统一格式正确书写。 3、作业时先要认真审题,积极思考,想好后再动笔;作业认真细心不马虎,不随意,不拖拉,不边做边玩;作业后要认真检查,及时改正错误。 4、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他人。对于不懂的问题要踊跃请教老师同学。 5、字迹端正,书面整洁,爱护作业本,及时做好单元整理与装订。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内容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认在我们小组看来,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当今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期待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一个国家如果只注重硬实力的发展,不注重软实力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难以持久。只有二者协调发展,国家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文化软实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洪流冲击受到排挤.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

建立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如果说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灵魂,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现代化的活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精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时间的洪流不断地向前,国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终将有一天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去继承、去发扬。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过多少了解呢?对此,我们小组在校内进行了一次比较详尽的问卷调查。 一、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而在此次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同学其实根本不重视这一次的问卷调查,由此也可见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意识的淡薄。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也发现,许多同学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只有大体上的一种模糊的认识。这里列举的也只是一小部分: (一)被冷落的国粹—京剧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思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我校大学生中流行音乐盛行,歌星、超女大受欢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文化也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能不能在同学们的心中站稳脚跟,他们是否有心去感受和体会国粹的魅力?京剧的发展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积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博大精深值得

我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我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有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成功的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那么培养良好的习惯又从何时开始呢?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新教育评论》中说:“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诚然,孩子小时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一个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那么下面我就想从具体到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首先,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反 之,如果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个沉重的负担,难么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厌恶学习。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打击。一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经常 受到一些表扬、鼓励,那么孩子就会不自觉感到学习会给带来一些精神的快慰,自然学的更 加有劲头。 如果我们家长开口闭口就是“这么简单都不会,光知道玩”,本是恨铁不成钢,却不知好钢 已在批评中钝化了,日久天长孩子总觉得自已很差,总有错,在学习中有压抑感,于是厌恶 学习。如果孩子是真的做错了,当然也要给予批评,让孩子明白大人为什么要批评他,让他 明白道理。 要孩子一开始就有成功以后的收获喜悦感。这就是要培养孩子不怕学习困难的韧劲,孩子在 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家长就应该对孩子多多启发,帮助她顺利闯过难关, 让她有一种“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感觉。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他体验了学习的 快乐。 要孩子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学习目的的教育应该联系孩子的思想和实际,坚 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 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 对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其次,培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主动性,源自内心的自由,总是主动积极地回应外界。主动性出自独立意志,必形诸于言 语、行为及事物。任何人都有一定的主动性,但大多数的人没有强烈的企图心,落实在行动 上浅尝则止。 对于孩子来说,我可以理解为她能够主动的完成自己一些能力范围的事情。例如,在学习上 能够主动完成家庭作业,而不是在家长的几番催促、呵斥下,才去悻悻去完成。有一段时间 我发现孩子做作业时越来越拖沓了,本来一个小时的作业却用了三四个小时。后来了解到, 原来孩子怕完成学校的作业以后,还要完成父母布置的其他作业。后来我就改变了一下,帮 孩子制订了学习时间表,规定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多少数量的作业,完成后,允许其看看电 视或到户外玩耍。后来一段时间孩子变好了很多。 再者,培养孩子学习要专注、细心。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摘要】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枝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关键词】培养激发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大有好处。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他们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双赢的效果。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提出和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

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第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激发兴趣就是要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平时多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

传统文化教育案例——爱心细雨促成长教学文案

传统文化教育案例——爱心细雨促成长

传统文化教育案例——爱心细雨促成长 一、背景介绍: 中高职学生,大多是中考、高考落榜生,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选择职业教育本来就是无奈之选。他们文化知识基础差,主要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好多学生在初高中就是学校的刺儿头、问题学生。能否帮助他们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技能能否掌握与和能否顺利就业。因此,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职业院校的老师,工作中最头痛的就是如何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下面是我教学工作中运用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改变行为习惯的一个典型案例。 二、 [行为表现]: 参加教育教学工作多年,每一届都会遇到那么几位“调皮捣蛋”的“刺儿头”“问题学生”。这类学生大多父母离异或家庭教育缺失。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上一届音乐专业班上有一位名叫俞馨茹(化名)的女生,很有缘,她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我学校舞蹈队的队员,歌也唱得很好。因此,我建议她转报音乐专业。她中等个子,性格活泼,个性张扬,情感丰富、待人豪爽,不拘小节,给人一种假小子的感觉。如若单是和她交流,给人的感觉是调皮、可爱。根本没有什么异样感觉。在入校一个多月后,专业课也学得很好,专业老师也都很喜欢她。我也感到很欣慰。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她开始化妆,脸涂得很白,把眉毛画得上翘,感觉很另类。我还教育了她几次,她也能认真接受,我们之间的关系相处得还是很融洽。后来发现她开始出现各种各样令所有任课教师和同学都头疼的情况:上课旁若无人地聊天,睡觉,玩手机;有反映她上课喜欢钻到课桌下面吃东西的;有反映她脾气暴躁和同学、任课老师吵架的。有一天,班主任在教育无果的情况下只好叫家长,我看到她居然和班主任吼,对年迈的奶奶大喊大叫地吵架,话语中没有一丝尊重,当时我就制止了她。再到后来,我没收了她在琴房充电的手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我国传统文化中思想哲学的基础儒家提出做人的理想应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甚至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也有人格修养的原则,即“内圣外王”。这尤其是儒家历代的志士仁人的道德理想。如汉初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兴盛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

关键时期,应增强我们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报效国家。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胸怀浩然之气,昂扬奋发,平治天下正,是对自己修养的重视,使得自强不息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特色。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屡经患难而不倒。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我们去争取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大,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应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于艰难困苦中奋发图强,逾挫逾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唯有如此方能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当一个人处于贫穷凄寒的境地又能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价值时,安贫乐道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陶渊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是”;刘禹锡的《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的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能鼓励我们在挫折中保持信心,乐观旷达,藐视苦难,充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我们能从挫折中走向成功。 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的学习态度——《论语》中孔子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涵盖多个方面。如在修身做人方面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者。”意思是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讲道德的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以下介绍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供同学们参考: 1.主动学习的习惯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 2.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 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把每个规定的学习时间分成若干时间段,根据学习内容,为每个时间段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这样做,可以减少乃至避免学习时走神或注意力涣散的情况,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在完成每个具体学习任务后,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使自己愉快地投入到下一时间段的学习中去。 3.各学科全面发展,不偏科的习惯 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发展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求中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这就要求中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更要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兴趣。对不喜欢的学科或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可以适当降低标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初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然后要求自己去完成。这是克

服偏科现象的有效方法。 4.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5.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中学生上课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能否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学习,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 6.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7.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里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8.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