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尔的成长之路看企业的发展战略

从海尔的成长之路看企业的发展战略
从海尔的成长之路看企业的发展战略

从海尔的成长之路看企业的发展战略

○苏勇吴仕明

一、海尔的成长之路

创立于1984年崛起于改革大潮之中的海尔,是在引进德国利渤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领导下,海尔经过近20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以年均递增78%的发展速度,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国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跨国企业。目前,海尔已初步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制造、营销与服务网络。

2001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602亿元,是1984年销售收入348万元的17000多倍;企业员工从1984年不足800人发展到2001年的3万人,而且直接拉动就业人数20多万人;1984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而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在全球,很多家庭都是海尔产品的用户。用户的忠诚度与海尔产品的美誉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2001年海尔品牌价值评估为436亿元,是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品牌。

海尔产品依靠高质量和个性化设计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均拥有30%左右的国内市场份额。在海外,据全球权威消费市场调查与分析机构EUROMONITOR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海尔集团目前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排名第五,海尔冰箱在全球冰箱品牌市场占有率排序中跃居第一。目前,海尔已建有设计中心18个,工业园10个:其中国外2个,分别位于美国和巴基斯坦;国内8个,其中5个在青岛,合肥、大连、武汉各有一个,海外工厂13个。营销网点58800个,服务网点11976个。海尔产品已进入欧洲15家大连锁店的12家、美国10家大连锁店的8家。在美国、欧洲初步实现了设计、其中国外最大的工业园在美国南卡州,2000年3月,美国本土生产的海尔冰箱已经进入美国消费者的家庭。

根据美国《家电》杂志统计显示海尔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家电企业;英国《金融时报》评选"亚太地区声望最佳企业",海尔名列第七;美国科尔尼管理顾问公司也将海尔评为"全球最佳运营企业"。同时,张瑞敏也获得了中国企业家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最高美誉,1999年12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评出"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张瑞敏荣居第26位。近年来,海尔已经有四个成功的案例进入哈佛大学、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的案例库,这在中国企业界是唯一的。这标志着海尔已经从十多年前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发展到以自己的创新管理进入国际管理界的前沿。

二、海尔的发展战略

(一)海尔的名牌战略。

名牌的核心一方面是优越的质量,另一方面是卓越的服务。在1984年到1991年海尔一心抓质量管理,7年时间只做一个冰箱产品。海尔对管理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企业好比放在斜坡上的球,一个企业越做越大,必须依靠两个力,一个是止动力,不能让球滑下来,这是基础管理;另一个是上升力,即创新,斜坡上的球,不进则退。要使小球不下滑就需对小球有个止动力,但仅有止动力只能使小球维持原来的高度。而唯有打破平衡,创造新动力,才能带动企业攀上新的台阶。在斜坡球体论的基础上,海尔创造了日事日毕,日清日高(OEC,即英文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n的缩写)的管理法。

在这一阶段,海尔在国内创立了海尔的名牌形象.总结出了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海尔改变了员工的质量观念,在员工中牢牢树立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观念,引入了国际上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在国内同业中率先通过了多项

国际认证。海尔以"真诚到永远"的服务,树立了整体企业形象。

1、注重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海尔在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走高起点、高嫁接、创名牌之路,占据了技术的制高点,以高技术和高质量开创名牌。同时又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来降低原材料消耗和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设备的有效作业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名牌产品的质量和市场承受能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海尔经国家批准成立了博士后流动站,为产品的开发和升级积蓄力量。1995年12月,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关于消耗臭氧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第七次会议上,海尔作为亚洲地区唯一代表受大会邀请,并展示了最新成果:超节能无污染BCD-268冰箱,受到了联合国环境署、蒙特利尔基金会、欧洲绿色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各国政府要员的高度赞赏。海尔的科研人员一直坚持这种观念:要不断地否定自己的过去,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1998年,海尔平均每天开发一个新产品,每个工作日申请1.8项专利,是中国获得专利数量最多的企业。

2、运用现代营销管理策略。

海尔按照市场细分的原则,依照消费者的需要,把整体产品市场分为若干个细分子市场。例如地域细分方案,按北方、南方、农村、沿海划分,海尔根据各自特点设计了大冷冻能力冰箱、宽气候带冰箱、无霜冰箱,适应了不同的消费群。为了与国际市场接轨,实行了"海尔国际星际服务一条龙服务",从产品开发制造到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中,通过市场回访又反馈到产品开发中,形成一条良性的服务循环链,真正做到了"用海尔产品解除用户烦恼到零"。如今,海尔人已形成共识:产品的返修率哪怕事千分之一,对一个用户来说就是百分之百,所以生产全过程均按国际ISO9001标准要求操作。

3、积极开拓和培育名牌市场。

海尔培育名牌产品是通过市场实现的。研究市场、分析市场、预测市场,是海尔名牌战略决策中的关键。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海尔才愿意投入巨资开拓市场,培育市场。积极稳步扩大产量、海尔每年都花费巨资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放产品广告,以"海尔,中国造"树立民族品牌形象。同时,与中央电视台联手制作了以"海尔兄弟"助人为乐为主题的106集动画片,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利,它启动了无数孩子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在儿童心里树立了"海尔"的良好形象。人们对"海尔兄弟"智慧认同的同时,也对海尔企业文化产生了良好印象,为树立百年品牌打下基础。

4、强化名牌产品的内在支撑。

海尔在名牌产品创立之后,居安思危,强化名牌产品的内在支撑力,实现在动态过程中不断稳固、强大。强化内在支撑力:一是在经营理念上。根据张瑞敏的建议,海尔的高层管理者都在研读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重温毛泽东在1944年的"小胜即骄,大胜更骄,一次又一次吃亏"和黄炎培的"极胜而衰"的教诲。为此,张瑞敏提出了海尔的生存理念"永远兢兢业业,永远如履薄冰";二是在管理上。把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认真搞好,名牌产品就有了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三是在超前决策上。海尔的每个事业部(分厂)都成立了创新评审委员会,每个季度评出职工创新奖,重奖那些在生产和技术上又突出贡献的人。使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风格在市场上占先机,领先一步,时刻瞄准市场需求变化,超前决策、超前行动;四是在规模效益上。名牌产品没有规模效益就失去了生命力、竞争力、承受力。海尔靠调整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来发展规模经济,扩大名优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创造出名牌产品的规模效益。

(二)海尔的多元化战略。

从1992年开始,海尔从一种产品开始向多种产品扩张,全面实施多元化战略。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手段,迅速由单一的冰箱产品进入冷柜、空调、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1997年,以生产数字彩电为标志,海尔又从白色家电领域进入黑色家电领域;1998年,海尔又涉足国外称之为米色家电领域的电脑行业。在进行扩张时,海尔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坚持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即以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海尔特色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盘活被兼并企业的资源,既保证了资本运营的成功率.又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达到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海尔的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的目的。海尔主业仍然是家电行业,销售额约占海尔总销售额的40~70%。2001年,海尔通过在产业领域创出的品牌的信誉进入金融业,搭建了海尔的金融框架,包括入主青岛商业银行、长江证券、成立保险代理公司,人寿保险合资公司,财务公司,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奠定基础,为集团今后的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从相关多元化到不相关多元化。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发展纽带从类似的产业模式到服务品牌转变。在多元化发展方式上从以强扶弱的合并方式到强强联合的合资方式转变,在地域上从青岛到山东到全国到东南亚到欧洲到美日。

(三)海尔的国际化战略。

从1998年至今的国际化战略阶段,海尔坚持"先难后易"、"出口创牌"的战略。海尔国际化的标志主要有三点:一是市场国际化。生产的产品批量销往全球主要经济区域;二是营销国际化。有自己的海外经销商网络与售后服务网络来为企业的名牌产品服务;三是产品国际化。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信誉度与美誉度。在实际运作中,海尔运用了"先难后易"、"出口创牌而不单纯创汇"的国际化战略,先到要求最严格的国家去,后到发展中国家去。其实,海尔还在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开始了国际化的起步,它从德国引进了技术,反过来向德国出口产品,靠的不是低价格而是靠当地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目的不仅是为了创汇,同时还为了在国际上创造驰名品牌,抢得一块国际市场份额。"先难后易"的意义在于:将海外发展的目标定位于执世界经济发展之牛耳的发达国家,一旦在发达国家站稳脚跟,便可以易如反掌地进入发展中国家。而在国外建厂时,却又先易后难,1996年开始在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投资建厂,而其国际化的真正重心则是在美国,经过在发展中国家的"试点"取得经验以后,便于1999年在美国南卡州设立了一个工厂,在洛杉矶设立设计中心,按照美国本土化的要求进行设计,在纽约设立营销中心。海尔的目标是实现国际化的海尔,即让世界上每一个海尔的用户,都感觉到海尔是"自己"的海尔,而不是"中国青岛"的海尔,设在中国的总部也不再仅仅是向全世界出口的一个产品基地。国际化的海尔是三位一体的海尔(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制造中心),是一个具备在当地融资、融智功能的本土化的海尔。

随着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推进,海尔与国际著名大公司之间也从竞争向多边竞合关系发展。2002年1月8日和2月20日分别与日本三洋公司和台湾声宝集团建立竞合关系,实现优势互补、互换市场、资源共享、双赢发展。2002年3月4日,海尔在美国纽约中城百老汇购买原格林尼治银行大厦这座标志性建筑作为北美的总部,此举标志着海尔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战略又上升到新的阶段。2001年海尔实现出口创汇4.2亿美元,在连续两年翻番的基础上增长50%,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

(四)海尔的资本运营战略。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海尔抓住这个机遇,积极筹备冰箱公司上市,1993年11月份海尔冰箱股票上市,募集资金3.69亿元,1996年通过配股又募集资金1.43亿元,这些资金先后用于扩大冰箱产量及相关项目上,得到了最有效的运用。股票的上市也使企业面临了新的压力,由过去面对用户、员工,转变为要面对股东、员工、用户。股东要求企业每年给其较高的利润回报,员工要求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工资待遇不断提高。这样一来,企业上市后面临的压力比上市前更大,为使压力转化为动力,必须形成一个投资者、员工、用户互动的价值链,从而保证资产质量的不断提高,这是海尔在资本市场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成功地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外,公司在企业兼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功。海尔提出了"吃休克鱼"的思路,所谓"休克鱼"是指硬件条件较好,管理滞后的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而面临倒闭,一旦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把握市场就能获得新生。海尔在企业兼并及盘活资产方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988~1990年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投入资金,全盘改造。青岛电冰箱总厂通过与德国利渤海尔合资,引起了先进技术,生产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时,狠抓产品质量,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到1985年6月,生产出中国第一台四星级冰箱,1988年荣获中国冰箱史上第一枚金牌。1988年青岛电冰箱总厂兼并了当时的青岛电镀厂,改造为微波电器厂,通过向微波电器厂资金引进生产设备,其经营管理和企业效益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1991~1994年的第二阶段,主要是投入资金,输入管理,扩大规模,提高水平。第二阶段兼并方式与第一阶段相比,除了投入资金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将海尔的企业文化与OEC管理体系移植到兼并企业中,创造出一个具有活力的新机制,使企业迅速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1995年~至今的第三阶段,此阶段的兼并方式主要是用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以海尔名牌及OEC管理体系移植到被兼并企业中,转换机制。这一阶段的典型案例是海尔兼并青岛红星电器公司。海尔接管红星电器公司后,将它改组为海尔洗衣机总公司,在输入成套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以对人的管理为重中之重,使企业获得了超常发展:三个月扭亏,第五个月赢利150万元,第二年一次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荣获中国洗衣机"十佳品牌"。其国内市场占有率到1996年底,在全国百家大商场的份额已上升到22%。国际商场占有率更是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名牌,全自动洗衣机出口日本数量已占到全国出口总量的95%,占日本进口总量的61%。在此基础上,1997年5月兼并后的洗衣机公司以品牌作为投资控股兼并了广东顺德洗衣机厂,组建了顺德海尔电器公司,并在两个月之内恢复生产,创造出让"可怕"的顺德人都连称"可怕"的海尔速度。

海尔多元化战略阶段

●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年—1998年) 特征:从一个产品向多个产品发展(1984 年只有冰箱,1998 年时已有几十种产品),从白色家电进入黑色家电领域,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低的成本把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 谁是张瑞敏多元化战略的真正敌人? 这是一个没有太多悬念的问题,20年前,张瑞敏面对一个投资方的威胁,说出了一句狠话:我们现在惟一害怕的是自己。20年后的今天,海尔全球营业额已突破1000亿元,张瑞敏的这个“内部敌人”也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 这个“内部敌人”出现在组织能力、企业文化、价值创新等公司内部的各个毛细血管里,它会凭借惯性对公司的创新行为产生阻挠,一些具体症状如大企业病、官僚主义、创新的惰性等,而张瑞敏的老师通用电气、杰克·韦尔奇则花费了巨大精力以对付这个“内部敌人”。 事实上,既有远见,又拥有极强危机意识的张瑞敏并没有轻视这个所谓的“内部敌人”,20多年来,张瑞敏的重大变革都跟“人”有关。1998年,张瑞敏提出了“内部模拟市场化”的组织革命,推行SBU策略,想把海尔的树万名员工,都变成一个个“小老板”;2005年,张瑞敏再次提出“海尔模式即人单合一”,强调人和市场的统一,速度和准确度的统一。2006年,张瑞敏再次号召管理层学习《世界是平的》一书,如何因应扁平化时代的挑战。 张瑞敏的担心也是目前高科技业的噩梦。那些凭借创新而领先的公司,比如英特尔、戴尔、柯达等,都在遭遇困境。他们的挑战并非来自外部竞争,而是来自“内部敌人”,一个致命的影响就是“创新的惰性”。硅谷著名的管理学者杰弗里·摩尔认为,惰性是创新的隐性伴侣,和惯性结盟,也是人们的短期自利习性造成的,如果这样的人足够多,就会排斥异己,走向反面。这个话题在《数字商业时代》第9期封面文章有过专题讨论。 在本刊采访海尔期间,一些海尔员工就透露,海尔用人上就存在着不少问题。张瑞敏自己也承认“到了2006年,海尔是越做越难做。”并认为海尔进入了“高原期”。张瑞敏及其海尔能否顺利度过“高原期”,最大的悬念仍在内部,至少,海尔仍有几大内部悬念: 1、能否因应数字时代的速度经营?在数字时代,对企业组织能力的最大考验是速度经营难题,即如何以更快的速度迎合市场、顾客的变化,从而使公司内部也进入10倍速的时代。 2、张瑞敏能否自我颠覆?张瑞敏自己多次表示:不断地要自我审视,不断地自我否定,不断地自我战胜。很多创新经验表明,领导人的光环有时也是阴影,而领导人退位往往成为组织变革的引爆点。

海尔集团的发展方向(已整理)

问题:如果你是张瑞敏,你认为海尔下一步应该重点发展什么产业? 海尔集团的发展过程 海尔集团公司的前身青岛冰箱厂是于1984年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成立的。1991年12月份,以青岛电冰箱厂为核心企业,以空调器厂、冷柜厂为紧密层企业,经过改制,组建了海尔集团公司。1993年国家发展资本市场,海尔集团抓住这个机遇,积极筹备冰箱公司上市,93年11月份海尔冰箱股票上市,募集资金3.69亿元,96年通过配股又募集资金1.43亿元,这些资金先后用于扩大冰箱产量及相关项目上,得到了最有效的运用。 海尔集团发展如此迅猛,完全得益于有效的资本运营模式,抓住有利时机,实现了低成本的资本扩张,其中最显著的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股权融资,发行海尔冰箱股票,募

集社会资金;二是以无形资产兼并有形资产,进行兼并重组,实现高效率的规模扩张。 从青岛电冰箱总厂发展到现在,随着企业制度的完善,管理的深化,海尔集团在企业兼并及盘活资产方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1988-1990年)主要是投入资金,全盘改造。青岛电冰箱总厂通过与德国利勃海尔合资,引进了先进技术,生产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第二阶段(1991-1994年)主要是投入资金,输入管理,扩大规模,提高水平。电冰箱总厂1991年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和青岛冷柜厂,通过投入资金,狠抓企业管理和海尔文化,依托海尔的品牌和服务网络,经济效益得到了可喜的提高,92年到96年,冷柜、空调的产量分别提高了4倍14倍。 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此阶段的兼并方式主要是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以海尔名牌及OEC管理体系移值到被兼并企业中,转换机制,实现精神变物质。这一阶段

浅谈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海尔多元化发展战略分析报告

浅谈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海尔多元化发展战略分析报告 摘要:家喻户晓的海尔集团是世界大型家用电器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世界五百强企业前五十名。2011年12月15日,据世界著名消费市场研究机构欧洲透视(Euromonitor)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海尔在世界白色家电品牌中排名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7.8%,第三次蝉联全球第一。拥有如此业绩的海尔集团与其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密不可分。 关键字:多元化、海尔集团、家电、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最早产生于安索夫的《公司战略》。多元化经营也称为多样化经营、多角化经营或扩行业经营,是企业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劳务的一种发展战略,是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长期的稳定经营的一种经营模式。作为世界品牌的青岛海尔如今也是一家多元化的企业,探究其多元化的道路,对于危机中的中国企业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海尔的多元化发展历程 在青岛海尔的发展历程中,多元化是其重要的成长方式。它从1992年开始实施多元化战略,按照自身的战略路线,多元化战略目标已经完成。在这一过程中,青岛海尔走出一条专业化起步、相关多元化发展、非相关多元化扩张的道路。 (一)专业化阶段 1984-1991年是青岛海尔的专业化起步阶段,专心致志只做电冰箱一种产品,力求做到尽善尽美,用高质量的电冰箱打开了世界上对电冰箱产品检验最严格的德国市场,从而打开了欧洲乃至全球市场,为公司打下了坚实的质量管理基础。在这一阶段,青岛海尔集团CEO管理法基本形成,全国性销售与服务网络初步建立起来。 (二)主业相关多元化阶段 1991年青岛海尔开始进入相关多元化发展阶段,将在电冰箱产品领域取得的成功经验以及品牌优势延伸到相关的家用电器领域,产品从单一电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成为中国家电行业产品范围最广、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 (三)主业非相关多元化阶段 在年营业额冲击200亿元人民币的1999年,青岛海尔开始实施非相关多元化扩张战略,而且行业的跨度非常大,包括房地产、医药和人寿保险等与原来家电行业截然不同的领域。截止2007年底,青岛海尔涉足的领域包括家电、IT、家居、生物、金融、旅游、房地产、通信、电器产品、数字家庭、生物医疗设备等13个产业群。在此基础上,加上1993年进入的模具注塑行业和1998年进入的机械制造业,共涉及15个行业。 二、海尔多元化经营的成功经验 青岛海尔自1984年开始进行7年的专业化经营后,1991年开始进入相关多元化经营发展阶段,并在其后近10年间取得了巨大成功,从原来专业化生产电冰箱的地方企业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大型企业,其本身的能力体系也在多元化经营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升。 (一)主营业务具有相当规模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基础 在海尔多元化经营之前,只专心于电冰箱一种产品,这使得企业打下了稳固而颇具规模的主营业务的基础。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企业必须有充足的资源和实力,并在一个领域拥有足够支撑企业在将新领域发展成为新利润增长点时所需要的资源。海尔在专业化阶段就打开了全球市场,因此有足够的实力进行多元化经营。 (二)核心竞争力是多元化战略成功的关键 稳定而具有竞争优势的主营业务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源泉的生存基础。而相关多元化阶段,海尔又不失时机的扩展与主营业务相关联的多元产业。这些新业务无疑能够发挥本企业的优势,资源的相关性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共享性就会取得战略协同和范围经济效益,最终发展为竞争优势。 (三)把握时机是多元化经营的重要因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家电业的爆发期,家电技术不断革新,国内市场对家电的需求激增,另外此时企业已具备核心专长,并有剩余资源寻求更大投资收益。海尔在这个时候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无疑是明智之举。 三、海尔非相关多元化阶段失败的原因 第 1 页共 2 页

海尔集团发展战略

海尔集团发展战略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海尔集团的发展战略 一、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1991年) 特征:只干冰箱一个产品,探索并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海尔集团实施名牌战略所采取的措施 (一)追求卓越定位名牌的策略 “名牌战略”的核心是名牌产品,而名牌产品的基础在于质量。张瑞敏上任不久,发现厂里生产的76 台电冰箱不合格。他让全厂职工轮流参观后当众宣布:由生产这批产品的直接责任人亲手砸毁这些冰箱。(二)立足市场发展名牌的策略 为了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地位,海尔集团根据市场细分原则,结合产品的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营销组合策略,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如宽电压冰箱新品种的问世,打开了广阔的农村市场;集洗、脱、烘于一体的海尔“玛格丽特”三合一全自动洗衣机,以其独特的烘干功能,迎合了饱受“梅雨”之苦的江南地区消费者。 (三)强化管理巩固名牌的策略 海尔集团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创造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管理模式———OEC,即日清日高管理系统。OEC 是英文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 的缩写,即全方面地对每人、每天、每事进行清理、控制,其主要内涵,就是贯穿在企业各项工作中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四)以人为本弘扬名牌的策略

在企业管理中,海尔强调“人人是人才”的观念。所有的员工都是可造就的人才,应该设法把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发挥出来,使之对企业达到“投入地爱一次,忘了自己”的境地。为此,海尔制定了许多有关的制度,如通过实行公开招聘上岗制度,发现人才和促进了人才流动,使许多年轻有为的员工走上了领导岗位。对待被兼并的企业,海尔集团不断地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促使广大干部重新振作起来。(五)联合舰队延伸名牌的策略 在长期的经营中,海尔人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一只战舰的实力再强也是有限的,在现代化的战争中,孤军作战很难应付复杂的情况,也难免顾此失彼,惨遭败局。海尔创出名牌后,必须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组建联合舰队。1991 年12 月20 日,青岛电冰箱总厂兼并了处境艰难的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1994 年,两厂双双通过了ISO9001 国际认证,从而使海尔集团成为我国唯一3 个主导产品都通过ISO9001国际认证的家电企业。 二、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年—1998年)失败的案例 特征:从一个产品向多个产品发展(1984年只有冰箱,1998年时已有几十种产品),从白色家电进入黑色领域,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低的成本把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纵观海尔集团的多元化战略阶段可以大致的分为5个阶段: (一)单一产品——电冰箱 (二)制冷家电——电冰箱、电冰柜、空调

谈海尔品牌的发展战略

谈海尔品牌的发展战略 日前,首届中国名牌产品评选揭晓,包括摩托车、空调、洗衣机、彩电、电冰箱、微波炉、微型计算机、彩色胶卷、味精、衬衫在内的十大类产品共评出57 个全国名牌,其中海尔集团公司囊括了电冰箱、洗衣机、家用空调器、微波炉、彩电等 5 种家电产品的“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是什么原因使海尔品牌在国内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成为国内家电第一品牌;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是一个具有丰厚内涵的品牌? 一、海尔的“名牌战略阶段” 从1984年到1991年,在7年的时间里,海尔只做了冰箱一个产品。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和传媒渠道来打造冰箱名牌“海尔”,从而使海尔品牌的高知名度和良好的品牌形象得以不断提升。到1991年,海尔冰箱产量突破30万台,产值突破5个亿;全国100多家冰箱企业,海尔唯一产品无积压,销售无降价,企业无三角债;海尔商标在全国家电行唯一入选“中国十大驰名商标”。张瑞敏把这7年叫做海尔的“名牌战略阶段”。 建立良好的品牌是一个为产品创造独特身份的过程。它不但能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记忆,使他们易于将产品相对于其他品牌的产品来作定位。而且,品牌的个性和形象能令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一种熟悉的感觉,从而产生可靠性好感,养成购买习惯。成功的品牌可以使企业在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的市场上独占风骚。有调查显示,品牌的受注意程度跟其市场占有率是很接近的。品牌愈成功,便会吸引愈多人注意和购买,令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因此的强势的品牌将得到消费者忠诚的支持,它们的重复消费使企业的营业额至少能维持在一定水平上。而且,一个良好的品牌能让企业把产品的定价提高,从而得到可观的利润。例如劳斯莱斯汽车,它的品牌给人的印象是名贵、品质优良,反映使用者高尚和有地位的特质。所以即使其定价高昂,也不乏追随者。 良好的品牌不仅包括企业的名称、产品本身的型号、外形、包装设计或是用于其商标的字体、形状、美术图案和颜色等物质方面,还应该包括诸如企业宗旨、经营理念、行为规范、管理哲学等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因此,优秀的品牌应具有鲜明和独特的个性并能突出于对手的产品之中,最理想的是,自己的品牌能成为该类产品的代名词,如“麦当劳”是汉堡包的代名词,“商务通”是掌上电脑的代名词。 海尔集团在创立和打造自己的名牌战略时非常注意运用各种行销活动和宣传攻势,充分突出海尔的商标设计、口号、电视和杂志广告等。例如,海尔的CI整体形象的策划,在外界做了一个统一的形象,从Haier这几个英文字母到两个小孩,使人们会迅速联想到海尔产品,和海尔人的承诺“真诚到永远!”,这对提高海尔的知名度,提升海尔的品牌形象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海尔的“名牌延伸战略” 良好的品牌有助于企业进行跨行业扩张。因为消费者已经熟悉这个品牌,较之于新的品牌,他们会更快及更容易接受其推出的新产品。例如哈尔滨制药六厂“盖中盖”等原只是一种补钙产品,但近年来开始扩张业务,进占感冒药及其他药品市场。由于企业形象一向良好,而且产品有效,所以新产品很容易就能被消费者所接受。 品牌延伸已成为海尔为获得更大发展,获得更大利润而采取的手段,由于海尔品牌的高知名度,良好的品牌形象,海尔通过品牌延伸进入新领域,从而扩大企业规模,使企业获得更大利润。 在海尔的“名牌战略阶段”中,海尔先从冰箱做起,使之成为名牌,因为海尔冰箱是名

海尔的阶段性发展战略

海 尔 阶 段 性 发 展 战 略 分 析 组长:闫超 组员:魏璐佳、唐华、陈瑜、蒋晴

海尔的阶段性发展战略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发展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创业25年的拼搏努力,使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2009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 海尔的发展很快,但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企业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战略转移的阶段性连接,旧的战略不断地、不失时机地被新的战略代替,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达到新的高度,赢得长期持续发展。海尔的成功也正在于这种战略更替和转移的成功,在于它能够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失时机地以新的战略代替旧的战略。 发展战略创新的四个阶段 一、海尔的名牌战略 (一)战略分析 砸冰箱出名牌。1985年,76台“瑞雪”牌冰箱经检验不合格,张瑞敏命令责任

者当众砸毁了这些不合格冰箱。这一锤,砸醒了职工的质量意识,更加坚定了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的发展道路,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质量都将是海尔生存之本。 在这一阶段,海尔在国内创立了海尔的名牌形象.总结出了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海尔改变了员工的质量观念,在员工中牢牢树立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观念,引入了国际上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在国内同业中率先通过了多项国际认证。海尔以"真诚到永远"的服务,树立了整体企业形象。 1、注重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海尔在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走高起点、高嫁接、创名牌之路,占据了技术的制高点,以高技术和高质量开创名牌。同时又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来降低原材料消耗和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设备的有效作业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名牌产品的质量和市场承受能力。海尔的科研人员一直坚持这种观念:要不断地否定自己的过去,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2、运用现代营销管理策略。 海尔按照市场细分的原则,依照消费者的需要,把整体产品市场分为若干个细分子市场。例如地域细分方案,按北方、南方、农村、沿海划分,海尔根据各自特点设计了大冷冻能力冰箱、宽气候带冰箱、无霜冰箱,适应了不同的消费群。为了与国际市场接轨,实行了"海尔国际星际服务一条龙服务",从产品开发制造到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中,通过市场回访又反馈到产品开发中,形成一条良性的服务循环链,真正做到了"用海尔产品解除用户烦恼到零"。 3、积极开拓和培育名牌市场。 海尔培育名牌产品是通过市场实现的。研究市场、分析市场、预测市场,是海尔名牌战略决策中的关键。积极稳步扩大产量、海尔每年都花费巨资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放产品广告,以"海尔,中国造"树立民族品牌形象。 4、强化名牌产品的内在支撑。 海尔在名牌产品创立之后,居安思危,强化名牌产品的内在支撑力,实现在动态过程中不断稳固、强大。强化内在支撑力:一是在经营理念,二是在管理,三是在超前决策,四是在规模效益。 海尔靠调整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来发展规模经济,扩大名优产品的市场覆盖面,

海尔的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

海尔的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 摘要:海尔集团从一个生产冰箱的小企业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具有高美誉度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这与企业所制定的多元化战略是密不可分的,也成为了我国企业多元化战略成功的典型 所谓多元化发展战略,就是指企业采取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产业领域中谋求扩大规模,获取市场利润的长期经营方针和思路。海尔集团在发展多元化战略经营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把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做大,做好,做强,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在这个前提下进入相关产品经营;二是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做到一定规模之后,一定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前列。目前,海尔及已建立了一种适应多元化经营的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极富弹性的企业生产组织体系。多元化有利于企业规模发展和素质提升,优柔寡断,将丧失十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时机!张瑞敏果断决策。 一、海尔集团的发展阶段 回顾海尔集团成长的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4-1991年期间的名牌发展战略,只作冰箱一种产品,通过7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品牌的声誉与信用。第二阶段是1991-1998年期间的多元化战略,按照“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原则,从冰箱到空调,冷柜,洗衣机,彩电登,每1-2年做好一种产品,7年来重要家电生产线已接近完整。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迄今为止的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即海尔到海外去发展。第四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 其中,多元化是重要的成长方式。海尔多元化战略经营堪称中国企业的成功典范。具体而言,海尔的发展阶段大致如下: (一)、单一产品――电冰箱 (二)、制冷家电――电冰箱,电冰柜,空调 (三)、白色家电――制冷家电,洗衣机,微波炉,热水器等 (四)、全部家电――白色家电,黑色家电 (五)、进军知识产业 这表明,海尔集团开始进入知识产业,而且上述知识产业的产品都是海尔即为了发展所需要的,两者形成一体化关系。 海尔多元化的特点:

海尔集团的跨国发展战略DOC

海尔集团的跨国发展战略 1.产品出口与海外投资状况 可以说,即使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作为十分具有超前意识的企业家,张瑞敏就在为企业向国际市场发展,进行准备工作。在他到青岛电冰箱总厂仅4年后,当产品在国内小有名气之时,他便将企业发展的视野扩大到海外。出口创汇是必要的,但只是目的之一,另一目的就是要在国际上创造驰名品牌。 (l)出口经营状况 从1986年青岛电冰箱总厂第一次出口产品并取得3O0万美元出口额这一不俗战绩算起,海尔集团的出口额逐年增加。尽管从1997年起爆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企业出口受阻,但真正类似海尔产品这样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受影响并不大,而且由于海尔集团出口的重点是在欧美,因此,它的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势头。1998年,海尔出口创汇达到7675万美元,比1997年增长了36%。 出口的主要品种为冰箱、洗衣机、冷柜等。 在出口地区的分布上,基本上,欧美国家占6O%,日本占20%,东南亚占16%,其他地区占4%,共计87个国家(地区)。出口到欧美国家的以冰箱、空调为主,其中在美国18O升以下冰箱市场份额中,海尔冰箱占到2O%。 截止到1998年年底,海尔集团的海外经销商共有49家,经销网点11004多个。 (2)海外投资状况 海尔集团从1995年起,就着手在海外投资建厂。经过洽淡和协商,终于在1996年2月6日,在印尼雅加达建立了海尔在海外的第一家以生产电冰箱为主的合资生产企业—一海尔莎保罗(印度尼西亚)有限公司(PT.Haier Sapporo Indonesia)。它标志着海尔集团的国际化迈出了重

要的一步。之后,1997年6月,菲律宾海尔LKG电器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8月,马来西亚海尔工业(亚细亚)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11月,南斯拉夫海尔空调生产厂成立;1999年2月,海尔中东有限公司成立。 以上这些不过是海尔集团海外投资事业的“牛刀小试”,而其企业国际化的真正重心则是在美国,在美国进行投资建厂。这一计划1999年将进人战略性的实施与发展阶段,即在波士顿建设设计中心,在纽约建设营销中心,在南卡罗莱那州建设制造中心。 2.跨国发展战略的成因 促成海尔集团积极向海外发展跨国经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因素。 在国内市场中,由于家电行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价格战在各种家电领域中,此起彼伏,俞演愈烈。海尔集团尽管作为国内家电知名品牌的生产厂家,在国内市场上占据明显优势,但它认为,正是由于有了较高市场份额,才是积极向外扩张发展跨国经营的最好时机与充要条件,内在动力已经具备。 在国际市场中,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每个国家国内企业都受到了来自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外部经济力量的竞争与冲击。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主宰着国际市场的发展,发展中国的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幸分一怀羹”,是它们努力拓展生存空间的重要出路。海尔集团不甘心自己仅仅是中国的名牌生产企业,还希望主动打入国际市场,将海尔产品在国外 叫响,从国外同类产品的著名品牌中,抢得一块国际市场份额。而且,张瑞敏还认为,打人国际市场,不能仅仅依靠发展出口,还必须发展海外直接投资,在国外,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建立自己的产品的设计、生产和营销三位一体化网络,从而回避国际市场波动造成的影响和风险。1991年,海尔在首次在国外(阿联酋)注册商标,紧接着,1992年4月,海尔获得IRO9001质量体系认证,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个通过此项认证的企业,这些都为张瑞敏实现其在国际市场中创造驰名商标的设想打下了重要基础。

海尔多元化战略分析

海尔多元化战略分析 以海尔多元化失败分析 从1992年开始,海尔从一种产品开始向多种产品扩张,全面实施多元化战略。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手段,迅速由单一的冰箱产品进入冷柜、空调、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1997年,以生产数字彩电为标志,海尔又从白色家电领域进入黑色家电领域;1998年,海尔又涉足国外称之为米色家电领域的电脑行业。在进行扩张时,海尔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坚持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即以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海尔特色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盘活被兼并企业的资源,既保证了资本运营的成功率.又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达到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海尔的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的目的。海尔主业仍然是家电行业,销售额约占海尔总销售额的40~70%。2001年,海尔通过在产业领域创出的品牌的信誉进入金融业,搭建了海尔的金融框架,包括入主青岛商业银行、长江证券、成立保险代理公司,人寿保险合资公司,财务公司,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奠定基础,为集团今后的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从相关多元化到不相关多元化。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发展纽带从类似的产业模式到服务品牌转变。在多元化发展方式上从以强扶弱的合并方式到强强联合的合资方式转变,在地域上从青岛到山东到全国到东南亚到欧洲到美日。纵观海尔集团的多元化战略阶段可以大致的分为5个阶段: 一、单一产品——电冰箱 二、制冷家电——电冰箱、电冰柜、空调

三、白色家电——制冷家电、洗衣机、微波沪、热水器等 四、全部家电——白色家电、黑色家电 五、进军知识产业 可是最近几年,却是中国企业展开多元化反思最多的时期。在主业利润越来越薄的今天,海尔全力推进的多元化战略,也正在面临自2001年以来最严峻的时刻。 07年10月23日上午,海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电器,1169.HK)在此举行的股东特别大会通过一项惊人的决议——以9亿港元的总价,收购包括部分洗衣机和热水器在内的母公司资产。交易完成后,海尔电器的业务将从目前的波轮式洗衣机业务,扩大至滚桶式洗衣机及热水器业务。受此影响,当日海尔电器的股价出现小幅上扬,为0.27港元。毫无疑问,资产的注入,自然将有助于提升公司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然而,在这次股东特别大会上,一个本应引起投资者关注的细节多少被低调处理了——海尔电器一年多前还引以为豪的手机业务以4亿元的价格卖给母公司海尔集团。一买一卖之间,绝不仅仅意味着海尔电器简单的“吐故纳新”。今年上半年,海尔电器手机业务亏损3.97亿,加上去年造成上市公司的亏损数字,海尔一年多来一共亏损近8亿港元。自从2001年进入金融以来,张瑞敏以大开大阖的手法开创了海尔今日之多元化局面,但回头看看海尔2005年和2006上半年的业绩,保持盈利的仍然是近20年的传统业务——冰箱、洗水机、空调等白色家电业务。在主业利润越来越薄的今天,海尔全力推进的多元化战略,正在面临自2001年以来最

海尔集团战略分析

海尔集团战略分析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二班姓名:薛灿灿 学号:0316

海尔集团战略分析 一、公司简介 海尔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经过30年创业创新,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白电第一品牌。海尔秉承锐意进取的海尔文化,不拘泥于现有的家电行业的产品与服务形式,在工作中不断求新求变,积极拓展业务新领域,开辟现代生活解决方案的新思路、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引领现代生活方式的新潮流,以创新独到的方式全面优化生活和环境质量。截至2009年,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6万人。 2009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243亿元,品牌价值812亿元,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援建129所希望小学,制作212集科教动画片《海尔兄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唯一白电赞助商 二、企业战略

(一)名牌战略发展阶段(1984—1991):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 特征:只干冰箱一个产品,探索并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时代机遇:国家实行改革开放 一般企业做法:只注重产量,而忽视了质量 海尔创新做法:没有盲目上产量,而是严抓质量 海尔管理创新: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电冰箱技术和设备,包括海尔。那时,家电供不应求,很多企业努力上规模,只注重产量而不注重质量。海尔没有盲目上产量,而是严抓质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出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当家电市场供大于求时,海尔凭借差异化的质量赢得竞争优势。

多元化战略分析实例

以海尔多元化失败分析 从1992年开始,海尔从一种产品开始向多种产品扩张,全面实施多元化战略。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手段,迅速由单一的冰箱产品进入冷柜、空调、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1997年,以生产数字彩电为标志,海尔又从白色家电领域进入黑色家电领域;1998年,海尔又涉足国外称之为米色家电领域的电脑行业。在进行扩张时,海尔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坚持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即以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海尔特色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盘活被兼并企业的资源,既保证了资本运营的成功率.又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达到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海尔的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的目的。海尔主业仍然是家电行业,销售额约占海尔总销售额的40~70%。 2001年,海尔通过在产业领域创出的品牌的信誉进入金融业,搭建了海尔的金融框架,包括入主青岛商业银行、长江证券、成立保险代理公司,人寿保险合资公司,财务公司,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奠定基础,为集团今后的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从相关多元化到不相关多元化。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发展纽带从类似的产业模式到服务品牌转变。在多元化发展方式上从以强扶弱的合并方式到强强联合的合资方式转变,在地域上从青岛到山东到全国到东南亚到欧洲到美日。纵观海尔集团的多元化战略阶段可以大致的分为5个阶段: 一、单一产品——电冰箱 二、制冷家电——电冰箱、电冰柜、空调 三、白色家电——制冷家电、洗衣机、微波沪、热水器等 四、全部家电——白色家电、黑色家电 五、进军知识产业 可是最近几年,却是中国企业展开多元化反思最多的时期。在主业利润越来越薄的今天,海尔全力推进的多元化战略,也正在面临自2001年以来最严峻的时刻。 07年10月23日上午,海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电器,1169.HK)在此举行的股东特别大会通过一项惊人的决议——以9亿港元的总价,收购包括部分洗衣机和热水器在内的母公司资产。交易完成后,海尔电器的业务将从目前的波轮式洗衣机业务,扩大至滚桶式洗衣机及热水器业务。受此影响,当日海尔电器的股价出现小幅上扬,为0.27港元。毫无疑问,资产的注入,自然将有助于提升公司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然而,在这次股东特别大会上,一个本应引起投资者关注的细节多少被低调处理了——海尔电器一年多前还引以为豪的手机业务以4亿元的价格卖给母公司海尔集团。一买一卖之间,绝不仅仅意味着海尔电器简单的“吐故纳新”。今年上半年,海尔电器手机业务亏损3.97亿,加上去年造成上市公司的亏损数字,海尔一年多来一共海尔今日之多元化局面,但回头看看海尔2005年和2006上半年的业绩,保持亏损近8亿港元。自从2001年进入金融以来,张瑞敏以大开大阖的手法开创了盈利的仍然是近20年的传统业务——冰箱、洗水机、空调等白色家电业务。在主业利润越来越薄的今天,海尔全力推进的多元化战略,正在面临自2001年以来最严峻的时刻。不仅仅是手机业务,海尔几年来苦心经营的金融、电脑、药业、家居等多项业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这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多年来海尔集团投资和进入的新业务几乎毫无建树,手机的巨亏只不过是海尔多元化面临严酷“大考”的开始。 业界不乏前车之鉴。自上个世纪90年代尤其是末期以来,国内IT和家电业

海尔集团财务战略案例分析

黑龙江财经学院 《高级财务管理》案例分析 班级会计学-8班 小组成员陈瑞琪.陈征.王艳辉小组成员董庆波.刘砾瞳 小组成员杨晓丽.李艳艳

海尔集团财务战略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海尔集团(Haier)是中国大陆最大、也是世界上10大综合家电厂商之一。创立於1984年,22年来持续稳定发展,产品从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在中国市场,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达33%,海外销售营收28亿美元 海尔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984年~1990年,内向型发展阶段;1990年~1996年,出口阶段;1996年~1998年,海外投资阶段(在印尼等地投资);1999年以后,本土化阶段(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投资、设计、生产、销售)。 二、案例分析 1.社会因素 创业25年以来,在“真诚到永远”的理念指导下,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带领海尔集团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贯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用真情回报社会,以海的品格年复一年地为社会默默地奉献:1993年开始海尔投资制作了212集的动画片《海尔兄弟》;1994年海尔开始投资参加希望工程,在莱西援建了第一所海尔希望小学,从来拉开了援建海尔希望小学的序幕以及各种活动。海尔集团先后被云南团省委、青岛团市委、希望办授予“希望工程贡献奖”和“社会的海尔”等奖项。同时,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也建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2.政治因素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腾飞发展,国家各级政府机构对于经济企业的发展机遇了许多较开放优惠的政策,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许多落后的商业思想观念逐渐被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的商业思想所取代,国有企业、集体及民办小厂也随之经历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有许多亏损严重濒临破产的厂子因此而起死回生,而海尔集团正是在这种机遇下发展壮大起来的。 3.经济因素 2008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803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7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2008年3月,海尔第二次入选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2008年6月,在《福布斯》

海尔多元化延伸策略分析

海尔多元化延伸策略分析 目前,国内企业对多元化发展还是抱着一种尝试的态度,对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线,呈现一种盲目多元化的状态。以海尔企业进行多元化发展为例,立足于多元化延伸的可操作性,分析其多元化存在的失误并给出对策建议,希望给国内企业进行多元化发展提供经验参考,使其在多元化之路上少进入一些陷阱,更稳妥地进行多元化发展。 标签:海尔;多元化;失误;对策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b314625072.html,ki.1672-3198.2016.23.033 1 相关理论 1.1 多元化战略的定义 多元化战略又被叫作多角化战略,它是指一个企业同一阶段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业中进行运营,提供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给不同种类的行业或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内容包括:产品的多元化、市场的多元化、投资区域的多元化以及资本的多元化。 1.2 多元化战略的意义 在投资界有这样一个准则: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多元化发展正是遵从了这个准则。企业进行的多元化发展从整体上来说也可以看作是企业的投资行为,把企业的经营范围扩大到两个以上的行业,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使企业的经营多样化,利润的来源多样化。 2 海尔多元化发展中存在的失误 2.1 后期产品延伸速度过快 从1984年,海尔开始生产电冰箱,到1992年,海尔开始进行多元化延伸,海尔花了长达七年的时间为新产品提供了一个具备兼容性和适应性的强势品牌。1992年,海尔开始生产空调、冰柜;1995年,海尔开始生产洗衣机;1997年,海尔开始生产电视、电话;1998年,海尔开始生产电脑、手机。海尔的多元化延伸从相隔七年到相隔三年到相隔两年最后到相隔一年,多元化延伸的周期在缩短。海尔强势进行多元化的兼容性和适应性要求一个周期来缓冲,这样才能让延伸产品跟核心品牌兼容。这个失误造成了海尔进行多元化的黑色家电、米色家电销量平平。 2.2 盲目的跨类延伸削弱了原有品牌

海尔的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

海尔的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 研究生结业论文2010-01-29 23:22:21 阅读91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海尔的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 摘要:海尔集团从一个生产冰箱的小企业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具有高美誉度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这与企业所制定的多元化战略是密不可分的,也成为了我国企业多元化战略成功的典型 关键字:海尔集团,家电,多元化战略 所谓多元化发展战略,就是指企业采取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产业领域中谋求扩大规模,获取市场利润的长期经营方针和思路。海尔集团在发展多元化战略经营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把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做大,做好,做强,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在这个前提下进入相关产品经营;二是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做到一定规模之后,一定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前列。目前,海尔及已建立了一种适应多元化经营的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极富弹性的企业生产组织体系。多元化有利于企业规模发展和素质提升,优柔寡断,将丧失十 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时机!张瑞敏果断决策。 一、海尔集团的发展阶段 回顾海尔集团成长的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4-1991年期间的名牌发展战略,只作冰箱一种产品,通过7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品牌的声誉与信用。第二阶段是1991-1998年期间的多元化战略,按照“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原则,从冰箱到空调,冷柜,洗衣机,彩电登,每1-2年做好一种产品,7年来重要家电生产线已接近完整。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迄今为止的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即海尔到海外去发展。第四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 其中,多元化是重要的成长方式。海尔多元化战略经营堪称中国企业的成功典范。具体而言,海尔 的发展阶段大致如下: (一)、单一产品――电冰箱 自从1984年到1991年底共七年时间内,海尔只生产一种产品――电冰箱。是一个专业化经营企业。1991年海尔集团销售收入7.24亿元,利润3118万元。“海尔”牌电冰箱成为中国电冰箱史上第一枚国产金牌,是当时中国家电唯一的驰名商标,并通过美国UL认证出口到欧美国家。同时,海尔集团OEC管理法 基本形成,全国性销售宇服务网络初步建立起来。 (二)、制冷家电――电冰箱,电冰柜,空调

海尔集团战略分析

海尔集团战略分析

海尔集团战略分析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二班姓名:薛灿灿 学号:201222460316

海尔集团战略分析 一、公司简介 海尔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经过30年创业创新,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白电第一品牌。海尔秉承锐意进取的海尔文化,不拘泥于现有的家电行业的产品与服务形式,在工作中不断求新求变,积极拓展业务新领域,开辟现代生活解决方案的新思路、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引领现代生活方式的新潮流,以创新独到的方式全面优化生活和环境质量。截至2009年,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6万人。 2009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243亿元,品牌价值812亿元,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援建129所希望小学,制作212集科教动画片《海尔兄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唯一白电赞助商 二、企业战略

(一)名牌战略发展阶段(1984—1991):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 特征:只干冰箱一个产品,探索并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时代机遇:国家实行改革开放 一般企业做法:只注重产量,而忽视了质量 海尔创新做法:没有盲目上产量,而是严抓质量 海尔管理创新: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电冰箱技术和设备,包括海尔。那时,家电供不应求,很多企业努力上规模,只注重产量而不注重质量。海尔没有盲目上产量,而是严抓质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出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当家电市场供大于求时,海尔凭借差异化的质量赢得竞争优势。 这一阶段,海尔专心致志做冰箱,在管理、技术、人才、 (二)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1—1998):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

海尔企业战略变革及其原因

海尔企业战略变革及其原因 (一)集中战略

从1984年到1991年,在7年的时间里,海尔只做了冰箱一个产品。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和传媒管道来打造冰箱名牌“海尔”,从而使海尔品牌的高知名度和良好的品牌形象得以不断提升。到1991年,海尔冰箱产量突破30万台,产值突破5个亿;全国100多家冰箱企业,海尔唯一产品无积压,销售无降价,企业无三角债;海尔商标在全国家电行唯一入选“中国十大驰名商标”。张瑞敏把这7年叫做海尔的“名牌战略阶段”。也就是我这里所说的集中战略。 选择的理由:由于当时海尔创立之初,正面临着企业的生存考验,刚创业的企业要同时兼任许多个业务显然是不现实的,而最正确的做法也就是入张瑞敏所做的决策那样,先打响品牌,再扩大业务。建立良好的品牌是一个为产品创造独特身份的过程。它不但能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记忆,使他们易于将产品相对于其它品牌的产品来作定位。而且,品牌的个性和形象能令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一种熟悉的感觉,从而产生可靠性好感,养成购买习惯。成功的品牌可以使企业在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的市场上独占风骚。有调查显示,品牌的受注意程度跟其市场占有率是很接近的。品牌愈成功,便会吸引愈多人注意和购买,令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因此的强势的品牌将得到消费者忠诚的支持,它们的重复消费使企业的营业额至少能维持在一定水平上。而且,一个良好的品牌能让企业把产品的定价提高,从而得到可观的利润。例如劳斯莱斯汽车,它的品牌给人的印象是名贵、质量优良,反映使用者高尚和有地位的特质。所以即使其定价高昂,也不乏追随者。 (二)市场开发战略 在冰箱打响市场之后,海尔果断采取了市场开发战略,也就是“名牌延伸战略”。 良好的品牌有助于企业进行跨行业扩张。因为消费者已经熟悉这个品牌,较之于新的品牌,他们会更快及更容易接受其推出的新产品。例如哈尔滨制药六厂“盖中盖”等原只是一种补钙产品,但近年来开始扩张业务,进占感冒药及其它药品市场。由于企业形象一向良好,而且产品有效,所以新产品很容易就能被消费者所接受。 继冰箱之后,海尔有开发了冷柜空调等白色家电市场,继而有开发了诸如计算机的黑色家电市场。这样十多年来,海尔以不断的努力成为了中国家电业的

海尔市场营销策略范文

海尔集团的的具体营销策略和营销管理: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创业24年的拼搏努力,使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2007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86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6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2005年8月,海尔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之首。2006年,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第四年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 据中国最权威市场咨询机构中怡康统计:2007年,海尔在中国家电市场的整体份额达到25%以上,依然保持份额第一;尤其在高端产品领域,海尔市场份额高达30%以上,其中,海尔在白色家电市场上仍然遥遥领先。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创新驱动”型的海尔集团致力于向全球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 截止到2007年,海尔累计申请专利7883项(其中发明专利1736项);仅2007年,海尔申请专利875项(其中发明专利502项),平均每个工作日申请2项发明专利。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海尔已参与9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其中3项国际标准即将发布实施,这表明海尔自主创新技术在国际标准领域得到了认可;海尔主持或参与了152项国家标准的编制修定,制定行业及其它标准425项。海尔是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最多的家电企业。 在创新实践中,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 2008年,海尔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进入第三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突飞猛进,海尔开始了信息化流程再造。海尔通过从目标到目标、从用户到用户的端到端的流程,打造卓越运营的商业模式。海尔的信息化革命,意味着“新顾客时代”的开始。海尔通过流程机制的建立和卓越商业模式的打造,创造和满足全球用户需求。海尔已经启动“创造资源、美誉全球”的企业精神和“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工作作风,通过无边界的团队整合全球化的资源,创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名牌! 1.海尔集团营销渠道的发展与现状。海尔的营销渠道网络的建设,经历了一个由区域性网络到全国性网络,由全国性网络再到全球性网络的发展过程。发展初期,海尔集团依靠商场销售到店中店、再到建设自己的品牌专卖店,树立起海尔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海尔集团的多元化产品策略以及在营销上投入雄厚资金,使它在全国范围内的家电专卖店得以高效运营。目前,海尔已在全国主要县城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专卖店。在城市家电市场,海尔也建立了完善的自控销售网络。海尔根据自身的产品类别多、年销售量人、品牌知名度高等特点,适时进行了通路整合。在全国每一个一级城市设有海尔工贸公司;在一级城市设有海尔营销中心,负责当地所有海尔产品的销售工作,包括对一级市场零售商和二级市场零售商的管理;在二、四级市场按“一县一点”设专卖店。这样,取消了中间环节,降低了销售通路的成本,有利于对零售终端销售的控制和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