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含答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含答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含答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 是非木杮( ) 可据理臆断欤(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十余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知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转转不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划一处)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空桑生李

南顿①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意欲持归,顾见空桑②中有土,因殖种,以余浆③溉灌。后有人见桑中忽生李,以为神,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④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⑤。”目痛小疾,亦行自愈⑥。众犬吠声⑦,因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⑧,其下车马常数千百,酒肉滂沱⑨。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⑩之。

(节选自《风俗通义》) [注] ①南顿:古地名,今河南项城市。②空桑:根部枯空的桑树。③余浆:剩余的水。④李君: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君”是对李树的敬称。⑤豚(tún):小猪。⑥亦行自愈:自己也会逐渐痊愈。

⑦众犬吠声:本义为一只狗叫起来,许多狗也跟着乱叫,比喻众人盲目附和。⑧翕(xī)赫:轰动。⑨滂沱:本指雨下得很大,此处比喻李树旁摆满了酒肉。⑩斫(zhuó):砍。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谢以一豚 以为神

B.因盲者得视 因就斫之

C.因就斫之 见之惊云

D.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 重于泰山

1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殖种,以余浆溉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

1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后有人/见桑中/忽生李

B.有病目/痛者/息阴下

C.李君/令我/目愈

D.其下/车马/常数千百

13.一棵普通的李树却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其原因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你从本文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老河兵寻找石兽的办法具有科学性,古人如此科学地处理问题,何况我们现代人?班级拟开

展“走近科学”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在本次活动中,班主任让你负责策划一期以普及科学为主题的手抄报,请你设计两个栏目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中,班里准备举行一次以“勇攀科学高峰”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贺民同学的口才很好,但他不好意思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劝说他参加这次比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这则关于纪晓岚的故事,按要求答题。

一年盛夏,纪晓岚和几位同僚一起,在书馆里校阅书稿。纪晓岚因为经不起炎热酷暑,于是脱掉了上衣。不巧,这时乾隆皇帝慢慢走进来。当纪晓岚发觉时,已经来不及穿衣服了,于是他赶紧把脖子一缩,钻到了书桌底下。乾隆故作不知,就在馆里与其他官员闲聊,迟迟没有离去的意思。纪晓岚在桌子下面热得大汗淋漓,实在熬不住了,就探出头来问道:“老头子走了没?”他的话音刚落,抬头一看,乾隆皇帝就坐在他面前。乾隆大怒道:“纪晓岚,你好无礼。为何叫朕‘老头子’,如果你解释得当,朕就放过你。”所有官员都为纪晓岚捏了把汗。纪晓岚真不愧是铁齿铜牙,他从容地回答道:“皇上万寿无疆,难道不叫‘老’吗?______________连起来不就是‘老头子’吗?”乾隆听了,立即转怒为喜,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还奖赏了他。

(1)请为这则故事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语境,把文中横线处的内容补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两到三个词语概括纪晓岚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解详析

1.pǐ zhào yè zhǎng fèi yú

2.(1)靠近。(2)倒塌。

(3)经过,经历。(4)只。

(5)颠倒,错乱。(6)停止。

3.(1)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2)古义:只。今义:但是。

4.(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

5.[解析] 此题考查句子翻译。需注意“是非”“暴涨”“然则”“欤”“焉”“如”等词语的意思。

[答案] (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3)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水中。

(4)依照他的话(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6.[解析] D A、B、C三项中的“之”均为代词,D项中的“之”为助词。

7.三种。一是到河的下游找;理由:认为石兽会“顺流下矣”。二是在原地找;理由:“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逆上”。

8.讲学家的“笑”,是嘲笑寺僧无知,只按照常理做事,寻不可得。这是他自以为是,自认为学识渊博的表现。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主观臆断,以及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这表现出了老河兵的自信。

9.[解析] 此题考查文章的主旨。结合全文内容和最后揭示主旨的话来谈即可。

[答案]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10.[解析] C A项,介词,用;动词,与“为”连用,认为。B项,介词,因为;副词,于是。C项,均是代词,代指李树。D项,介词,在;介词,比。

11.(1)(张助)回头看到有株根部枯空的桑树中有土,于是把李核种下,用剩余的水浇了(它)。

(2)隔了一年多,张助出远门回来。

12.[解析] B “有病目痛者息阴下”的意思是“有个患了眼痛病的人,在李树下歇息”。根据句意,其正确的朗读停顿划分应为“有病目痛者/息阴下”。

13.[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及文中人物的表现来回答。文中的人们对陌生的事物心存敬畏,盲目相信自己的眼睛,盲目传播谣言,盲目追风,造成李树备受崇拜的不

仅是这些人,更是当时随波逐流的社会风气。

[答案] 人们看到自然界中陌生的事物心存敬畏之心,不进行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眼睛,盲目传播谣言,盲目跟风。当时的社会有以讹传讹、随波逐流的社会风气。

14.示例:要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事物,不要盲目相信眼前事实,不要盲目地随波逐流。

[参考译文]

南顿县的张助在田间种稻,看见(一枚)李核,想拣了带回去,回头看到有株根部枯空的桑树中有土,于是把李核种下,用剩余的水浇了(它) 。后来有人见到桑树中忽然长出李树来,认为(它)很神奇,便辗转相告。有个患了眼痛病的人,在李树下歇息,说:“李君(如果能)让我眼病痊愈,就用一只小

猪答谢(你)。”眼病是小毛病,自己也会逐渐痊愈。众人盲目附和,因为生眼病的人痊愈了,远近轰动,在李树下停驻的车马经常有成百上千,祭祀的酒肉摆满四周。隔了一年多,张助出远门回来,见到这

种情况惊讶地说:“这又有什么神异的,(李树)是我种的!”于是走上前把它砍了。

15.(1)示例:①科技前沿;②科学探秘;③科学讲座;④科学与生活;⑤科学家的故事;等等。(答出两个即可)

(2)示例:贺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你有这么好的口才,应该好好把握这次展示才华的机会,勇敢地亮出自我,我会一直支持你的!

16.(1)示例:纪晓岚巧解“老头子”

(2)示例:您至高无上,难道不叫“头”吗?天地是皇上的父母,难道不是“子”吗?

(3)示例:机智善辩、学识渊博、幽默诙谐。

初一语文同步练习答案

初一语文同步练习答案 1,答案:一、1、shèn,máo,yōng,bǐ,tì,hǎn,dǐng,qí, záo2、C3、①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朝花夕拾》回忆早年 生活《呐喊》、《彷徨》②碧绿;光滑;高大;紫红;长吟;伏;窜;缠络;臃肿。 4、①一个“可”字表达了儿童对下雪天的喜爱之情。②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离开百草园时的无奈和恋恋不舍之情。 二、1、详写的是:泥墙根一带,略写的是:整个园景。 2、空间,低,高;高,低3、单是┈无限趣味。4、你人,比喻。5、要求言之有物,表达准确。6、排比、拟人 7、不好。因为加黑字表示推测, 如果去掉,语气就变成非常肯定,不符合当时儿童的心态。 7、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lí pǔ zhǔ zhà 惰涨檐簪 2 (1)再三嘱咐(2)在一 个地方来回走动,比喻犹豫不决(3)什么时候以前(4)这里指 起床 3.(1)《城南旧事》,林海音(2)爸爸种的夹竹桃花垂落了,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我已经长大了,插叙 4、(1)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好弟弟和妹妹”暗示爸爸病重,将不久于 人世;“今天早晨妈妈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暗示妈妈对爸爸病情的 担心;“我好象怕赶不上什么似的”是爸爸去世的一种预感;最后写 夹竹桃“垂下好几枝”暗示爸爸去世。(2 )我迟到了那段“爸爸气 急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在空中一抡,发出咻咻的声音”将爸爸打我的动作写得很细。有爸爸生气时打 我的动作描写:拖、倒转来拿、抡;有打我时藤鞭“咻咻”的声音, 写出爸爸的严厉。

5、起因:下雨天,我早晨醒来迟了不想去上学。经过:爸爸用鸡毛掸子打我,把我赶到学校,又为我送夹袄。结果:从此以后,我每天早晨很早到学校等校工开门。 6、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表现了爸爸的严厉慈爱 7、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参考:①“我坐在放下雨蓬的洋车里,一边抽抽嗒嗒地哭,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来的鞭痕,是红的,而且还发着热”这句好,因为这个句的一些细节描写,把我被鞭打后的状态写得淋漓尽致,从中体现了爸爸的严厉、凶狠,也照应了后文爸爸为我送花袄和钱这几句话,体现爸爸对我既严厉又慈爱的特点;②爸爸气极了一段写得好,因为作者连用了几个动词“拖”、“看”、“抄”、“抡”把爸爸打我的情景写的具体生动,体现了爸爸的严厉。③“他用眼神告诉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这几句写得好,“猛”字写出了“我”不确定是谁,急切地想知道窗外的是谁时的动作,末句的感叹号体现了我知道是爸爸后的惊讶心理 8、参考:我觉得父亲的教育方法是对的,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因为这次,“我”做得很过度,居然只因下雨,又太晚醒来了这个点小事就懒在床上不起来,被父亲打也是应该的。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讲道理的方法呢?”道理也是要讲的,并不是每次做错事都要打,而是要耐心教育,但是像不去上学这件事实在不应该,父亲是为孩子的做法着急,父亲打孩子是因为爱孩子,为了孩子长大成才,只有“狠心”的父亲,才能教出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 9、以后真是神了,我的统计学成绩竟然次次得 A!因为“我”得到鼓励之后以为自己真的有这方面的天赋,我用心学习,成绩就好了。 10、从激励的重要作用方面去答题。 11、急切地、焦急地、不解地、吃惊地瞪得出奇地大、闪着泪光(注意与眼睛的搭配)

河中石兽课文句子翻译

河中石兽课文句子翻译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河中石兽》课文句子翻译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门旁)两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便到河中寻找那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冲到下游去了。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任何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ai), 有个学者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怎么能被大水带走了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这个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轻浮,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罢了。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沿,顺流而下。 众服为确论。

众人信服的认为他的话是精当准确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了学者的话后,又嘲笑说: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兽,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而轻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一定会倒在坑洞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原地深处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河兵的话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的地方寻到了石兽。

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导语:知识点对朋友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 一、读准字音 河干(g a n )圮(p i )棹(zh a o )曳(y e )铁钯 (p d )木柿(f e i ) 湮(y a n )啮(ni e )坎穴(xu e )溯流(s u )臆 (y i )断欤(y u ) 二、原文与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 i)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 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 a o)数小舟,曳(y e )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f e i), 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 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湮(y a 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 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素材 新人教版

《河中石兽》 课文《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被其文言文的句式难住了,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一起来学习一下。 《河中石兽》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注释:

二年级语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二年级语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正确读音 雾气竹笋蚕豆... 薄.薄细细飘飘洒.洒田野. 二、看拼音,写词语 sǎ shuǐ huàn shàng tàn chū zh?t?u wyn nuǎn yuán yt 三、形近字组词 换枝探原洒技深愿酒暖——亮——探——微微—— 2、写反义词 薄——细——动——暖——))) 2、笋芽儿 一、选择正确读音 侧面缩着弹奏乐曲痒痒雷公公轰隆隆 二、看拼音,写词语 dǎng zhùjǐ mǎn hū huàn qiüo qiüoch?n xià dǐng zhe

三、形近字组词 沉挡芽挤顶当牙济项张望明亮美丽高兴灰心 五、照样子补全句子 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 啊,多么,多么的太阳呀! 教师寄语: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燕子把春天衔来。 ))) 啊,多么,多么的春天呀! 3、有趣的作业 一、选择正确读音 布置一幅画解释摘花.... 扇动酿蜜桑叶... 二、看拼音,写词语 zu? ya kǒng l?ng wǎng zhào shàng ka zu? tiünzhuō zi 三、形近字组词 龙业网课昨 尤亚冈棵作

四、填上合适的词语 小小的嫩嫩的青青的 轻轻地满意地悄悄地 五、选词填空 理解解释发现发明 1、你的意思我能。 2、小丽说:“昨天,我看到玉兰花开了。” 3、爱迪生了电灯。 教师寄语: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燕子把春天衔来。 4、我在大自然中了春天。 4、古诗两首 一、选择正确读音 咏妆蜻蜓 二、看拼音,写词语 kt x? zhào zài liǔ shù quán shuǐ xì s?r?u ruǎn 三、形近字组词 似惜蜻泉 以借晴原

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

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12分)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 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 14.D 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河中石兽》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a)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a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a)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 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傎:同“癫”,疯。

五年级语文同步练习答案

五年级语文同步练习答案【篇一: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答案】 s=txt>1、草原 我会写:羞涩勾勒翠色欲流礼貌天涯襟飘带舞 我理解: 1、(1)一碧千里;(2)渲染;(3)勾勒;(4)翠色欲流 2、(1)③;(2)① 我会找:1、草原羊群 2、河清澈明亮 我判断:1、√;2、√ 我诊断:1、去掉“送进了”;2、把“柔软”改成“柔美”;3、把“尽管”改成“只要”;4、把“不但”改成“既” 2、丝绸之路 我会补:栩栩计数富彩崇峻彩纷轮奂丝绸饱满 我会填: 1、矗立 2、屹立 3、挺立 我会改: 1、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欧亚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而且是促进欧亚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的友谊之路。 3、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情况。 我概括:1、栩栩如生 2、不计其数 3、崇山峻岭 我理解:2、b 3、白杨 我会写:边疆抚摸陷入清晰介绍 我会填:介意中介简介介词新疆边疆疆界 我会做:1、深思清楚挺拔 2、出现脆弱坚定 我会换:1、浑黄一体 2、分辩 3、抚摸 4、挺拔秀丽 我会选: 1、挺秀 2、挺拔 3、分辨 4、分辩 5、坚强 6、顽强 我会改:1、旅客望着卫士出神。2、爸爸的思路杯小小的争论打断了。3、把“、鸡、鹅的”去掉。 4、没有这么大的伞。 5、爸爸不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我阅读:1、(1)不管不管总是(2)3 直随处都能生长坚强(3)表达自己要像白杨树那样扎根边疆的愿望

2、(1)由小树联想到自己即将到边疆生活、学习的孩子,心中感到欣慰。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我会填:分外继狂及昂废食装裹翼杯以 我会选:1、不是??而是 2、尽管??还是 3、观测 4、观察 我会改:1、隧道贯通了。 2、一夜之间大风把刚刚搭好的 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撕扯得七零八落。3、突击队员制服了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 第一单元综合练习 一、马蹄拘束礼貌渲染欢呼抚摸洒脱新疆迂回低吟清晰勾勒三、美轮美奂一碧千里襟飘带舞始料不及翠色欲流杯水车薪银装素裹废寝忘食 五、1、一碧千里的草原上到处都是牛羊。 。 3、难道还有一场球赛比今天的这场球更精彩、激烈吗? 九、1、松树的风格2、赞颂高尚品格 3、解释说明 4、具有生命力强和自我牺牲“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高尚对松树的敬仰 5、古诗词三首 我会写:牧遮醉锄蓑 我会填:1、草铺横野六七里逗弄 2、不是遮头是使风怪不得 3、白发谁家翁媪互相逗趣,取乐 4、卧剥莲蓬顽皮、淘气 我知道:1、唐吕岩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对安然自乐的生活的一种向往 2、宋杨万里聪明顽皮的儿童 3、宋辛弃疾一家五口各具形态的农家生活之乐的赞美 我知道:增多幼小孤独干脆温暖平静 我会品:1、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骆驼咀嚼的样子吸引了我 2、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会改:1、心灵充满了想法。2、把“和舞蹈”去掉。 我会用:3、(1)安静(2)寂静(3)平静 7、祖父的园子 我会找老虎杏树玉米追蜻蜓 我会改蜻蜓飞得那么快,追不上。3、蜜蜂小毛球 我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课文详解 预习须知 一、文学常识 课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这是一本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的书,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 纪昀(yún)(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 一、全文展示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僧人、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兽的下落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的事物虽有共同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与原理,且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事物表面现象而主观臆断的道理。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今义:并且。 2.阅.十余岁 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 3.尔辈不能究物理 ..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 4.是.非木杮 古义:代词,这;今义:对,正确。 5.盖.石性坚重 古义:句首语气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6.求之下流,固.颠 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7.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但是,却。(二)一词多义 1. 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众服为确论(认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形成) 2. 重 僧募金重修(重新) 乃石性坚重(分量较大,与“轻”相对)(三)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名词作动词,划〔船〕)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作名词,河水)(四)特殊句式 1.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示被动)

语文同步练习答案

1 沁园春雪积累与运用1.qìn fèn ráo xùn sāo hán shǔ zhāo 2.⑴娇艳美好。⑵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泛指文学作品。⑶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⑷指称雄一世的人物。⑸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3.⑴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⑵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4.词牌填词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 5.⑴对偶夸张⑵拟人理解与鉴赏1.日本帝国主义陕北2.北国雪景英雄人物3.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⑵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4.望惜5.这样写使得群山与高原充满了勃勃生机。以银蛇飞舞比喻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比喻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6.不能。因为这些历史人物是按时间顺序由古至今排列的。拓展与提高一、1.结构框架相同,字数相同,上阕13句,下阕12句。2.寒秋。橘子洲头。“我”看湘江北去。3.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图。4.“击”写出了雄鹰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的水中,自由轻快,像在空中飞翔一样的特点。5.上阕:设问,引出下文,自问自答。下阕:反问,答案包含在问话中并回应前文。 二、1.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照万代。新时代的我们会踏着先烈的脚步,不辜负如此多娇的江山。让我们自豪地宣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我的选择:丙理由:《沁园春雪》这阕词风格豪放,气势恢宏,甲曲的“哀伤”很显然不适合这首词。乙方案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不是咏雪的抒情长调,而是一曲爱情的悲歌,也不适宜作这首词的背景音乐。丁方案《红色娘子军》节奏较快,不宜选为朗诵的配乐。只有丙方案的《安妮的仙境》节奏舒缓,柔美中隐含着刚劲,适合作为《沁园春雪》的背景音乐。 2 雨说积累与运用1.pǔ suō dǒu lì gù zhì qiǎng bǎo yīn lǚ xuān rǎng 2.禁锢:束缚,强力限制。襁褓:背婴儿用的宽带子和包婴儿用的被子;泛指背负、包裹婴儿所用的东西。喧嚷:大声叫嚷。探访:访求;探望。安息:安静地休息(多用于悼念死者)。3.禁锢干涸;喑哑明暗;蓑衣衰老;条缕镂空4.⑴润物细无声⑵路上行人欲断魂⑶两三点雨山前⑷春潮带雨晚来急5. 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雨果《悲惨世界》6. 郑愁予错误理解与鉴赏1.在这两节诗中,“雨”鼓励孩子们自由欢笑、勇敢生活。诗中洋溢着自由、快乐的情感。所以,这两节诗,应当用喜悦、轻快的语调朗诵。2.“笑”在这里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是不会“笑”的,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道出了作者希望孩子们勇敢、乐观地生活的愿望。3.示例:雨下得很安静,没有一丝声响,玻璃窗上也缀满了水珠,那不是串串珍珠,而是散落的精灵。带着泡沫一般的情怀,静静地滑落。 4. 拟人;让人感到亲切温柔,充满欢快情趣,切合儿童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能形象生动地表达思想。5.略拓展与提高1.人生人生的目标生活的坎坷和艰险能给人以休息的港湾2.这首诗表现的是人应该勇敢地承受人生的坎坷。3.这一句表现出诗人的昂扬斗志、尽管人生坎坷艰险如大海,但心中对人生的航向不迷茫。这是诗人的人生体验,也是诗人给予读者的启示。 3 * 星星变奏曲积累与运用1.颤凝慰疲覆僵朦胧2.D 3.B(点拨:游动的正确解释为悠闲从容地到处移动。)4.朦胧诗舒婷顾城理解与鉴赏1.该句运用了暗喻的手法,用星星“颤抖”形象地表现人灵魂受到禁锢时的苦痛。生活的压抑,精神的不自由让人的心灵寒冷孤寂,因而颤抖。 2.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3.“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 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4.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5. 光明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在黑暗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 6. 示例1:如果我是一张白纸/我会让人们在我身上记事、算题/如果我是一根蜡烛/

24 河中石兽

24河中石兽 上课素材 资料链接 纪昀,乾隆年间官员,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朗读法、讨论法。 朗读音频、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博物记趣》中有这样的记载: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出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石头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提出问题:十多年后,人们会在哪里找到那块失踪了的石头呢?(学生各抒己见)揭示谜底: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外的上游发现了本来位于十里外的下游的石头。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河中石兽》,相信它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石云,清代学者、文学家。 2.生难字词 (1)字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木.杮(fèi )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ú) (2)词义 ①一寺临.河干(靠近)②山门圮.于河(倒塌) ③阅.十余岁(经过,经历) ④求.二石兽于水中(寻找) ⑤竟.不可得(终了,最后) ⑥以为 ..顺流下矣(因此认为) ⑦尔辈 ..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 ⑧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⑨盖.石性坚重(发语词,表原因)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25河中石兽

25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刘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通浅显文言文。 2、依据语境解释文言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逐步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出现。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法学法:诵读法,串讲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电视剧(图片)::铁齿铜牙纪晓岚 一、作者简介 纪旳,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旳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感知课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反复朗读,读准字音 河干(gai )圮(p 1 ) 棹(zh o )曳(y e ) 铁钯(p a)木柿(f e ) 湮(y 6 )啮(ni e )溯(s u) 臆(y i )欤(y d )

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看拼音,写词语。(10分) ji a y a o x i n i k a ng k a i s ()()()()() p e ng s o n g zh a n y a n g zh u m u qi ()()()()()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V 。( 3分) 摩平(m a m o ) 琢磨(zhu o zu )6 嫉妒(j J ) 污渍(j z )勉强(qi a ng qi a ng 瓜果累累(I e i l ) ei 舵轮(tu 6 du)o 淙( c 6 ng z o h 淙垂涎(y a n xi 1、 诚实是美德,()做什么,()要讲老实话,办老实事。 2、 四合院的房子与房子之间,( )相互连接,()各自分开,有分有合。 3、 黄道婆看到黎族人()棉花种得好,()纱也纺得好。 4、 ()觉如到的地方,()有人们幸福稳定的生活。 5、 ()想参加书法培训班,()得主动提出申请。 六、修改病句。(5分) 1、新学期一开始,我就订好了学习计划和决心。 2、 我们讨论并听取了陈校长的报告。 3、 参观博物馆,使我增长了许多知识。 4、老师经常夸耀小明学习很认真。 5、只要认真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 七、按要求改写句子。(7分) 1、 谁不知道这是风车呢 ( )( )忘食 () 手好 ( ) ( 走 () 无() () 恶( ) 仇 解 ( )( )不堪 无( )可 ( ) 如 ( )出 ()外 不可 () ( ) ( 四、 比一 比,再组词 司。( 4分) 瞩 () 镭() 谓( ) 框 ( ) 嘱 () 擂() 猬( ) 眶 ( ) 蔽 () 挫() 踊( ) 概 ( ) 憋 ?() 座() 涌 () 慨( ) 五、 用合 适的关联词 司语 填空 。 (5 分) 、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6分) 机妙() )相() )针() 以为() i hu i qi a o cu i a)n

河中石兽人教版注释

河中石兽人教版注释 《河中石兽 》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2017 版),是一篇告知同学们做 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道理的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河中石兽》人教版 注释以及该篇的原文,供同学们阅读。 《河中石兽》人教版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 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 (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 (认为) 是。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3、固:固然。 34、如:依照,按照。 35、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6、但:只,仅仅。 37、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38、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39、耳:罢了。 40、其一:表面现象。 41、其二:根本道理。 《河中石兽》原文: 作者: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 曳铁钯, 寻十余里, 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 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 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 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转转 一 作:再转)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古今异义 1.干:古义:岸边。今义:做。 2.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3.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4.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河中石兽》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含答案

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融.化(rónɡ róu)燕.子(yān yàn)鸳.(yuān yān)鸯.(yānɡ iānɡ) 2.默写古诗《绝句》。 3.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绝句》写了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 1.rónɡ√ yàn√ yuān√ yānɡ√ 2.默写《绝句》。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春天的阳光和煦温暖,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春风吹来,带着花草的清香,河滩上冰雪融化,泥土变得潮湿而松软,引得燕子飞来含泥筑巢, 温暖的沙子上还偎依着一双双的鸳鸯。

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连线,把汉字和相关读音连起来。 huì chónɡ tún lú yá 豚芦芽惠崇 2.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短,正是河豚 ..欲上.时。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 3.用自己的话写出《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 1.huì chónɡ tún lú yá 惠崇豚芦芽 2.(1)三两只枝:两三枝桃花。 (2)鸭先知: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 (3)芦芽:芦苇的嫩芽。 (4)河豚:一种有毒的鱼。 (5)上:指上市,就是在市场上销售。 3.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 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古诗三首(第三课时)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看拼音,写字词 yàn zi yuān yānɡ huì chónɡ lú yá ()()()() méi zi xiǎo xī fàn zhōu bù jiǎn ()()()() 2.《绝句》的作者是朝的诗人,被称为。《惠崇春江晚景》的作者是朝的诗人。《三衢道中》的作者是朝的诗人。 3.把《三衢道中》相关的句子写下来。 (1)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yàn zi yuān yānɡ huì chónɡ lú yá 燕子鸳鸯惠崇芦芽 méi zǐ xiǎo xī fàn zhōu bù jiǎn 梅子小溪泛舟不减 2.唐杜甫诗圣宋苏轼宋曾几 3.(1)小溪泛尽却山行(2)绿阴不减来时路 (3)梅子黄时日日晴(4)添得黄鹂四五声

《河中石兽》原文、书下注释、译文

河中石兽○1 纪昀 沧州○2南一寺临河干○3,山门○4圮○5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6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7二石兽于水中,竟○8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9,曳铁钯○10,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11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12,是非木杮○1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1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纪昀(y ún)(1742-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2[沧州]地名,今属河北。 ○3[河干(gān)]河岸。 ○4[山门]佛寺的外门。 ○5[圮(pǐ)]倒塌。 ○6[阅]经过,经历。 ○7[求]寻找。 ○8[竟]终了,最后。 ○9[棹(zhào)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棹,划(船)。 ○10[曳(yè)铁钯(pá)]拖着铁钯。曳,拖。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11[设帐]设馆教书。 ○12[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3[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是,这。木杮,削下来的木片。

湮○14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15乎?”众服为确论○16。 一老河兵○17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18,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19,必于石下迎水处啮○20沙为坎穴○21,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22,遂○23反溯流○24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25欤? ○14[湮(yān)]埋没。 ○15[颠]颠倒,错乱。 ○16[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17[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18[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19[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20[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1[坎穴]坑洞。 ○22[不已]不停止。 ○23[遂]于是。 ○24[溯流]逆流。 ○25[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曳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