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实验指导DOC

食品毒理学实验指导DOC
食品毒理学实验指导DOC

实验一、动物的一般操作技术

1.实验目的和要求*

毒理学研究需要用实验动物来进行各种实验,通过对动物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来研究毒作用,获得毒物的毒性、剂量—反应关系、毒作用机制等方面的资料,因此动物实验是毒理学研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

通过本次学习毒理学实验中有关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实验动物的选择、动物抓取和分组等技术。

2.实验原理

做毒理学实验,首先要了解实验动物选择的要求,实验动物分组、实验样品的采集、实验动物处死方法等。

3.实验仪器设备:

小鼠若干,手套15副,苦味酸酒精饱和液,0.5%中性红或品红溶液,棉签,感应量为0.1g的天平一台。

4.实验内容步骤:

(一)健康动物的选择

无论选择哪种种属品系的动物进行实验,均要求选择健康的实验动物。健康动物检查时要求达到:外观体形丰满,被毛浓密有光泽、紧贴体表,眼睛明亮,行动迅速,反应灵活,食欲及营养状况良好。选择时重点检查以下几项:l.眼睛明亮,瞳孔双侧等圆,无分泌物。

2.耳耳道无分泌物溢出,耳壳无脓疮。

3.鼻无喷嚏,无浆性粘液分泌物。

4.皮肤无创伤、无脓疮、疥癣、湿疹。

5.颈部要求颈项端正,如有歪斜提示可能存在内耳疾患,不应选作实验动物。

6.消化道无呕吐、腹泻,粪便成形,肛门附近被毛洁净。

7.神经系统无震颤、麻痹。若动物(大鼠、小鼠)出现圆圈动作或提尾倒置呈圆圈摆动,应放弃该动物。

8.四肢及尾四肢、趾及尾无红肿及溃疡。

(二)实验动物的性别鉴定

小鼠主要依据肛门与生殖孔间的距离区分,间距大者为雄鼠,小者为雌性。成年雄鼠卧位可见睾丸,雌性在腹部可见乳头。

(三)抓取方法

正确地抓取固定动物,是为了在不损害动物健康、不影响观察指标、并防止被动物咬伤的前提下,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小鼠的抓取方法先用右手抓取鼠尾提起,置于鼠笼或实验台上向后拉,在其向前爬行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的两耳和颈部皮肤,将鼠体置于左手心中,把后肢拉直,以无名指按住鼠尾,小指按住后腿即可。

(四)编号、标记方法

1、称重鼠称的感应量在0.1g以下。o

2、标记方法

染色法:采用染料(苦味酸酒精饱和液)涂擦动物皮毛标记的方法进行编号。用毛笔或棉签蘸取染料涂于动物的不同部位,以苦味酸黄色斑点染料标记来表示不同号码。一般习惯涂在左前腿为1,左腰部为2,左后腿为3,头部为4,背部为5,尾基部为6,右前腿为7,右腰部为8,右后腿为9。如果动物编号超过10,需要10~100号码时,可采用在上述动物的不同部位,再涂染另一种涂料斑点,即表示相应的十位数,即左前腿为10,左腰部为20,以此类推。

(五)实验动物的随机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

为了得到客观的剂量-反应关系,应将一群动物按统计学原则随机分配到各个试验组中。

将实验单位随机分成三组

设有动物X只,随机等分成Y组。将动物编号后,按上述方法,从随机数字表抄录X个数字,将各数一律以Y除之,并以余数1、2、3……Y代表各组。

动物号码12345

随机数目

除Y后的余数

要使各组的动物数相等,须把原归某组的动物改配到其它组去。可以随机数字表继续按斜角线抄录一个数字,得60,以有多出的一组现有只数除之,余数为几,就可以把第几个移入其它组。

5.注意事项: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以免被小鼠咬伤,防止小鼠丢失。同时要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6.实验结果:

掌握实验动物的一般操作、实验样品采集、实验动物处死方法等。

7.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应包含如下内容:

原理、仪器和试剂、步骤、原始数据、计算结果。

实验二动物染毒途径和方法

1.实验目的要求

掌握常用的动物染毒途径和方法。

2.实验原理:

实验动物的一般染毒途径主要是皮下注射、皮内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经口染毒,皮肤染毒和呼吸道染毒。

3.实验仪器设备:

实验动物:成年、健康小鼠。

器材:注射器(0.5,1ml)、消毒棉球、手套、50ml烧杯。

试剂:0.9%生理盐水(100ml,灭菌)。

4.实验内容步骤:

染毒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可根据实验目的、动物种类和药物剂型等情况确定。

1.皮下注射注射时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提起皮肤,将连有针头的注射器刺入皮下。注射部位一般在大腿外侧、内侧、背部、耳根部、腹部。

2.皮内注射皮内注射时需要将注射的局部脱去被毛,消毒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按住皮肤使之绷紧,在两指之间,将连有针头的注射器紧贴皮肤表层刺入皮内,然后再向上挑起并再稍刺入,即可注射药物,此时可见皮肤表面鼓起一白色小皮丘。

3.肌内注射肌内注射应选用肌肉发达、没有大血管通过的部位,一般多选臀部。注射时垂直刺入肌肉,回抽针栓无回血,即可进行注射。

4.静脉注射一般采用尾静脉注射,鼠尾静脉有三根,左右两侧尾静脉比较容易固定,多采用。操作时先将动物固定操作时先将动物固定在鼠筒内或扣在烧杯中,使尾巴露出,尾部用温水浸润或用酒精擦拭,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鼠尾两侧,中指从下面托起尾巴,以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尾巴的末梢,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与静脉平行,从尾下四分之一处进针,先缓慢注入少量药液,如无阻力,可继续注入。注射完毕后把尾部向注射侧弯曲以止血或用消毒棉球压迫针眼止血。

5.腹腔注射用小白鼠做实验时,以左手抓住动物,使腹部向上,右手将注射针头于左或右下腹刺入皮下,使针头向前推进0.5~1.0cm,再以45度角穿过腹肌,固定针头,缓慢注入药液。

6.经口染毒(见实验五)

7. 皮肤染毒(见实验四)。

8.呼吸道染毒(见实验六)。

5.注意事项: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以免被小鼠咬伤,防止小鼠丢失。同时要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6.实验结果:

掌握实验动物染毒的常用的方法及其操作。

7.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应包含如下内容:

原理、仪器和试剂、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三动物生物材料采集、准备

1.实验目的要求

掌握动物生物样品采集方法及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

2.实验原理:

动物生物样品的采集对实验结果十分重要,各脏器的比重和血液指标反映了动物染毒后的生理变化。

3.实验仪器设备:

实验动物:成年、健康小鼠。试剂:酒精棉球。

器材:酒精棉球、解剖剪刀、血色素吸管、干棉球、注射器、镊子。4.实验内容步骤:

(一)采血方法

1.鼠尾采血方法:适用于血量少的实验。方法:将动物固定后,把鼠尾浸入45~50℃温水中使尾静脉充血,擦干皮肤后,再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剪去尾尖(约0.2~0.3cm),拭去第一滴血,用血色素吸管(根据需要事先在吸管内加入与不加抗凝剂)吸取一定量尾血,然后用干棉球压迫止血。也可以不剪尾,以1ml注射器连上7—8号针头直接刺破尾静脉进行定量采血。

2.眼眶静脉丛采血法:操作者以左手拇指、食指紧紧握住小鼠颈部压迫颈部两侧使眶后静脉丛充血(注意用力要恰当,以防止动物窒息死亡),右手持玻

璃毛细管从一侧眼内眦部以45度角刺人,捻转前进。如无阻力继续刺人,有阻力就抽出玻璃毛细管调整方向后再刺入,直至出血为止。右手持容器收集血液后,拔出毛细管,用干棉球压迫止血。

3.腹主动脉或股动(静)脉采血法:为一次性采血方法。大、小鼠麻醉后,仰卧位固定动物,剪开腹腔,剥离暴露腹主动脉或暴露股动(静)脉,用注射器刺人采血。

4.断头采血法:操作者左手握住动物,右手持剪刀,快速剪断头颈部,倒立动物将血液滴人容器。注意防止剪断的毛发掉入接血容器中。

(二)处死方法

1.脊椎脱臼法左手按住鼠头,右手抓住鼠尾猛力向后拉,使动物颈椎拉断脱节而立即死亡。此法多用于处死小鼠。

2.断头法操作者用右手按住大鼠或小鼠头部,左手握住背部,露出颈部,助手用大剪刀或断头器剪断颈部使之死亡。也可使用断头器。

3.急性大失血法可用鼠眼眶动脉和静脉急性大量失血法使大、小鼠立即死亡(详见动物的采血方法)。

4.击打法右手抓住鼠尾,提起,用力摔打其头部,鼠痉挛后立即死亡。

也可用小木锤或器具猛力击打动物头部,使其立即死亡,常用于处死家兔或大鼠

(三)实验动物脏器的观察和采取。

5.注意事项: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以免被小鼠咬伤,防止小鼠丢失;实验使用的有毒化学药品妥善处理;要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6.实验结果:

掌握各种采血方法、实验动物各器官的正确位置和实验动物常用的处死方法。7.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应包含如下内容:

原理、仪器和试剂、步骤,各种采血和处死方法的适用范围。

实验四皮肤刺激实验

1.实验目的要求

本试验的目的是:学习皮肤染毒技术,了解受试物对皮肤是否有刺激或腐蚀作用。

2.实验原理:

有些化学毒物与皮肤接触后可经皮肤吸收引起机体中毒,或引起皮肤、粘膜局部损伤。因此,经皮肤接触毒性试验在卫生毒理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3.实验仪器设备:

实验动物:成年、健康的小鼠。皮肤刺激试验需动物3只。

器材:解剖剪刀,细玻璃棒,棉球、医用纱布、塑料薄膜、无刺激性胶布。

试剂:辣椒油;脱毛剂:取3份硫化钠,1份洗衣粉和7份淀粉,使用前临时用温水调成糊状。

4.实验内容步骤:

1.小鼠脱毛技术。

方法有三种:剪毛、拔毛和脱毛。

剪毛固定动物后,用粗剪刀剪去所需部位的被毛。应注意几点:把剪刀贴紧皮肤剪,不可用受提起被毛,以免剪破皮肤;依次剪毛,不要乱剪;剪下来的被毛集中在一个容器内,勿遗留在手术野和操作台周围。

拔毛小鼠作尾静脉注射时,需用拇指、食指将局部被毛拔去,以利操作。

脱毛脱毛系指用化学药品脱去动物的被毛,适用于无菌手术野的准备以及观察动物局部皮肤血液循环和病理变化。常用硫酸钡或脱毛剂配方配制脱毛剂。

2.小鼠染毒操作。

浸尾法:染毒前先将小鼠放入特制地固定盒内,并使其尾巴通过固定盒底部地软木塞的圆孔露出管外。继之将尾巴通过小试管软木塞小孔,插入装有受试物液体的试管内,浸泡2~6小时,观察中毒症状。

涂布法: 用棉签将受试物液体均匀涂布于脱毛的皮肤上,在其上覆盖纱布,并用胶布固定。于染毒后30min,60min,2h,4h分别观察染毒部位的皮肤,有无红斑和水肿,有无水泡,糜烂渗出等症状。记录症状并判断待测物对皮肤的刺激性。

3.皮肤局部刺激作用的观察方法和评价。

表1.皮肤刺激反应评分标准

刺激反应分值

红斑

无红斑0

轻度红斑(勉强可见) 1

中度红斑(明显可见) 2

重度红斑 3

紫红色红斑到轻度焦痂形成 4

水肿

无水肿0

轻度水肿(勉强可见) 1

中度水肿(明显隆起) 2

重度水肿(皮肤隆起1mm,轮廓清楚) 3

严重水肿(皮肤隆起1mm以上并有扩大) 4

最高总分值8

表2.皮肤刺激强度评价标准

分值评价

0-0.49 无刺激性

0.5-2.99 轻度刺激性

3.0-5.99 中度刺激性

6.0-8.0 强刺激性

4.实验操作要点

脱毛操作过程中,注意不要伤到小鼠皮肤;小鼠在染毒过程中,注意其随时间的变化。

5.注意事项: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以免被小鼠咬伤,防止小鼠丢失;实验使用的有毒化学药品妥善处理;要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6.实验结果:

观察辣椒油对小鼠皮肤的刺激作用,并做出皮肤刺激性分级的判断。7.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应包含如下内容:

原理、仪器和试剂、步骤、结果。

实验五经口急性毒性试验

1.实验目的要求

了解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受试化学物后,动物所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中毒死亡的特征以及可能的死亡原因,观察受试物毒性反应与剂量的关系,求出半数致死量。

2.实验原理:

化学物经口染毒的方法是毒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经口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毒性效应的基本试验。通过该实验学习化学物毒性试验的实验设计原则和掌握经口灌胃技术。

3.实验仪器设备:

实验动物:成年、健康的雌、雄小鼠若干。

器材:器材:注射器(0.25,1,2,5ml)、吸管(0.1,0.2,0.5,1,2,10ml)、容量瓶(10,25,50ml)、烧杯(10,25,50ml)、滴管、灌胃针、电子天平、动物体重秤、解剖剪刀、镊子。

试剂:受试化合物(氯化钡溶液,20mg/mL)。

4.实验内容步骤:

1.健康动物的选择和性别鉴定。

2.实验动物称重、编号和随机分组。

3.受试化学物溶液的配制。

4.小鼠灌胃操作技术。

取9只小鼠,称重并随机分成三组,对三组动物分别用灌胃法给以0.2mg/g, 0.1mg/g, 0.05mg/g的氯化钡溶液。

小鼠灌胃法将钝头的16号注射针(适用于小鼠)(注意事先可用焊锡在针尖周围焊一圆头,使其不易损伤动物的消化道)安装在适当容积的注射器上,吸取所需的受试物溶液,左手抓住动物双耳后至背部的皮肤(小鼠仅抓住耳后、颈部的皮肤,用无名指、小手指和大鱼际肌将其尾根部压紧),将动物固定成垂直体位,腹部面向操作者。注意使动物的上消化道固定成一直线。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由动物口腔侧插入,避开牙齿,沿咽后壁缓缓滑人食管。若遇阻力,可轻轻上下滑动探索,一旦感觉阻力消失,即可深入至胃部。如遇动物挣扎,应停止进针或将针拔出,千万不能强行插入,以免操作穿破食管,甚至误人气管,导致动物立即死亡。

进针深度一般是小鼠2.5~4cm。为了验明是否已正确地地插入胃部,可轻轻回抽注射器,如无气泡抽出,表明已插入胃中;如有大量气泡,则提示误插气管,应抽出重插。随后将受试物溶液注入。灌胃容量小鼠通常为0.2—lml。

5.毒性症状的观察。

染毒后注意观察中毒的发生、发展过程的规律以及中毒特点和毒作用的靶器官,观察要点见表1,做好实验记录。急性毒性试验可不做病理组织学检查,但对死亡动物应做大体病理学观察,存活动物实验结束时可做大体解剖学观察,肉眼观察到病变时应取材做病理组织学检查,以便为下阶段毒性试验剂量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表1 急性毒性试验原始记录

受试物名称:提供单位:染毒剂量:Mg/kg 染毒途径:动物种属品系:动物来源:合格证号:室温:相对湿度:

组别染毒剂量

(mg/kg)

动物

编号

体重

(g)

染毒

时间

症状及

出现时

死亡时

体重记录

(g)实验记录者:记录日期:年月日

5.注意事项: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以免被小鼠咬伤,防止小鼠丢失;实验使用的有毒化学药品妥善处理;要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为了使受试物能完全吸收,灌胃染毒时要求动物保持空腹状态,这是因为化学毒物进入胃内易与食糜作用而降低毒性,而且胃内容物也不利于受试物溶液的灌人,因此染毒前应禁食6~10小时,但要注意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动物长时间饥饿会影响肝脏,影响实验结果。灌胃后至少2~3小时后才能喂食,油剂比水溶液要求限制喂食的时间更长些。

相同剂量的受试物,若以不同浓度给药,死亡情况会有所不同。体积太小、太浓可能发生局部刺激或其他损伤;体积太大可能会引起胃部机械性损伤,影响正常生理功能。常用的方法是将受试物体积固定,根据实验设计的剂量将受试物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进行灌胃。通常灌胃体积以体重的1%~2%计算,最多不超过3%,即每100g体重灌胃1~2ml,最多不超过3ml。根据实际经验得出的各种实验动物灌胃量的极限是:小鼠0.5~1ml,大鼠4~5ml。

6.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按照表1的内容进行填写。

7.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应包含如下内容:

原理、仪器和试剂、步骤、原始数据、计算结果。

实验六经呼吸道急性毒性试验

1.实验目的要求

经呼吸道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气态、蒸气态、气溶胶、烟尘、粉尘状的外源性化合物在吸入过程中对呼吸道有无损伤,能否经呼吸道吸收以及吸收后对机体有无损害。经呼吸道急性毒性试验是卫生毒理学的重要基本实验技术之一。

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习静式呼吸道染毒技术。

2.实验原理:

外源性化合物经呼吸道吸入是工业毒理学和环境毒理学中最常见的基础途径之一,在卫生毒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3.实验仪器设备:

实验动物:成年、健康的雌、雄小鼠若干。

器材:静式吸入染毒柜(干燥器改装)吸管(0.2、0.5、1.0、5.0ml)、0.1g 一下的天平。

试剂:受试化合物(乙醚)。

4.实验内容步骤:

1.复习实验动物选择、性别鉴定、称重、编号和随机分组。

2.小鼠静式呼吸道吸入染毒操作。

向干燥器的陶瓷底板下分别放入沾有3mL,1.5mL,0.5mL乙醚的脱脂棉,将1只小鼠置于干燥器中,加盖密封,每二十分钟可开小缝通气一次。持续观察4h,观察小鼠活动状态,表现症状,如有死亡,则记录死亡时间。在观察结束后计算LD50。

吸入接触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动式吸入,一是静式吸入。其类型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将实验动物整体置于染毒柜中;一是只将实验动物的口鼻部位与染毒柜中含受试化合物的空气接触,身体其它部位置于染毒柜外,一般成为面罩吸入染毒,可以避免化合物经皮交叉吸收。

静式吸入:系将实验动物置于一个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内,加入定量的易挥发液态受试化合物或一定体积的气态受试化合物,在容器内形成所需的受试化合物浓度的空气环境。接触一定时间(一般为2h或4h)后,观察动物的中毒反应,并根据动物的死亡情况和相应的受试无浓度,求出LC50。这种接触方式,实验动物在整个接触期间得不到氧气得补充。随着接触时间延长,染毒柜内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上升,湿度、温度也会上升。为此,染毒柜的体积与所放置的动物数量应相应,否则会出现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现象。要求在接触期内染毒柜的氧分压不能低于19%二氧化碳分压不能超过1.7%。染毒柜体积、放置动物种类和数量及放置时间相互关系见表1。

表1 实验动物最低需气量及不同体积染毒柜应放置动物数关系

动物种属呼吸通气量

(L/h)

最低需气量

(L/h)

不同容积染毒柜放置动物数(只)

25L 50L 100L 300L

小鼠 1.45 4.35 3~5 6~10 12~15 36~40

大鼠10.18 30.5 1 1~2 5~6

豚鼠10.18 30.5 1 1~2 5~6

猫19.3 57.9 3~4

家兔42.25 126.8 1 注:按接触2小时计算

(引自:湖南医学院卫生学教研组.卫生毒理学实验方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1,46)

3.小鼠静式呼吸道吸入染毒观察,观察见表2。

表2 急性毒性试验原始记录

受试物名称:提供单位:染毒剂量:Mg/kg 染毒途径:动物种属品系:动物来源:合格证号:室温:相对湿度:

组别

染毒剂量

(mg/kg)

动物

编号

体重

(g)

染毒

时间

症状及

出现时

死亡时

体重记录

(g)

实验记录者:记录日期:年月日

3.实验操作要点

(1)选择健康实验动物,称重、编号,随机分组。

(2)剂量分组设3个出现毒性效应直至死亡的剂量组。

(3)呼吸道吸入染毒

取小鼠,放入静式染毒柜内,加盖。依设计剂量浓度及各染毒柜体积,计算

需要加入的受试化合物的量。计时。记录染毒柜内的温度。观察、记录中毒症状。

5.注意事项:

注意染毒柜密闭,防止污染周围环境;在染毒结束时,应在通风柜内或通分处开启染毒柜,迅速小心取出动物,分笼饲养,继续观察;在教师指导下按规定方法销毁剩余受试化合物;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以免被小鼠咬伤,防止小鼠丢失;实验使用的有毒化学药品妥善处理;要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6.实验结果:

观察小鼠染毒后的情况,做好记录。

7.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应包含如下内容:

原理、仪器和试剂、步骤、原始数据、计算结果。

实验七有机磷农药中毒及其解救

【实验目的】

学习家兔灌胃方法。观察有机磷农药中毒症状及用阿托品和碘解磷定解救的效果。学习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有机磷酸酯类)及胆碱酯酶复活药(小讲课)。【实验原理】有机磷农药(有机磷酸酯类)为持久性抗胆碱酯酶药,主要用作农业杀虫剂和化学战争毒剂。进入体内后能抑制胆碱酯酶活性,造成Ach在体内大量堆积而产生一系列中毒症状(包括M样、N样及CNS症状)。阿托品为M受体阻断药,能迅速解除M样症状及部分中枢症状。碘解磷定为胆碱酯酶复活药,可恢复胆碱酯酶水解Ach的活性,并可直接与游离的有机磷农药结合成无毒的物质,从尿排出,从而解除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症状。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对象:家兔,2.0-2.5kg,雌雄不拘。

二、器材药品:家兔开口器一个、胃管一个、1ml、5ml、30ml注射器各一支、5号针头3个、250ml烧杯1个、婴儿秤1台、瞳孔测量尺一把、滤纸、5%敌百虫、2.5%碘解磷定(PAM)、0.2%阿托品(Atropine)。

三、方法与步骤:

(一)动物准备:取家兔(禁食24小时),称重。

(二)观察指标:呼吸瞳孔唾液肌震颤肌张力大、小便。

1.按上述观察指标,观察和记录家兔的正常活动情况;

2.5%敌百虫500mg/kg给家兔灌胃;

3.观察并记录上述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中毒症状;

4.待一系列症状出现后,特别是瞳孔明显缩小时,立即耳缘静脉注射0.2%Atropine 2mg/kg,观察中毒症状缓解情况,5min后再耳缘静脉注射 2.5%PAM 50mg/kg,观察中毒症状消除情况。

【实验结果】呼吸瞳孔唾液肌震颤肌张力大小便正常敌百虫Atropine PAM

【注意事项】1.敌百虫可以从皮肤吸收,手接触后应立即用自来水冲洗,且勿用肥皂,因其在碱性环境中可转变为毒性更大的敌敌畏。2.灌胃时勿将胃管插入气管(若插在气管中,其外露部分置于水中有气泡,或动物有呛咳、紫绀),应确证胃管在胃中时再给予敌百虫。3.灌胃完毕后,应注入空气使导管内药物全部注入胃中,然后先抽出胃管,再取下开口器,以防家兔咬断胃管。4.实验完毕时,再耳缘静脉注射一次PAM 2.5mg/kg。

【要求与思考】1.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验中观察到有机磷中毒的症状。2.阿托品和PAM为什么能解救有机磷农药中毒?3.能否以血压的改变来判断中毒的程度?为什么?

【作业题】1.有机磷中毒症状中哪些是M样症状? 2.有机磷中毒症状中哪些是N样症状? 3.阿托品能缓解什么症状? 4.解磷定能缓解什么症状? 观察,写出各药的鉴别报告。

实验八亚硝酸盐的急性毒性观察

一、实验目的和原理

急性毒性是机体一次接触或24h内多次接触大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快速剧烈的中毒效应。亚硝酸盐是食品毒理学中常见的一种化学毒物,通过采用不同途径对小鼠染毒,观察其对毒性的影响及亚硝酸盐急性毒性反应的特征。二、试剂、器材及动物亚硝酸钠溶液(10mg/mL)托盘天平、电子天平、容量

瓶、烧杯、注射器、灌胃针、鼠笼、酒精棉球成年健康小鼠100只(雌雄各半)

三、试验方法

(一)健康动物的选择及性别鉴定

(二)动物称重

(三)亚硝酸盐溶液的配置

四)灌胃

1.动物的禁食和复食由于外源化学物质进入胃内后易受胃内容物作用而降低毒性,胃充盈时其内容物还可影响受试溶液的灌入和吸收,因此灌胃前应禁食6~10h,使动物既保持空腹状态,又不至禁食时间过长,否则动物长期饥饿会影响肝脏,进而影响实验结果。动物灌胃后至少2~3h后才能复食,灌服油剂比水剂要求复食时间更长。

2. 灌胃液浓度和容量相同剂量的受试化学物,若给以不同浓度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死亡情况。灌服体积大小亦可影响试验结果,体积太小,太浓,可能产生局部刺激或其他损伤;体积太大,可能引起胃部机械性损伤,影响正常生理功能。经口急性毒性试验中,常常是固定受试化学物体积,根据试验设计的剂量用1:K系列稀释法将受试化学物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液体剂型灌胃。其灌胃体积以体重的1%~2%计算,最多不超过3%,即小鼠每10g体重灌胃0.1~0.2ml,最多不超过0.3ml,根据实际经验得出灌胃量的极限是,小鼠0.5~1ml;大鼠1~4ml;豚鼠1~5ml;家兔5ml; 鸡10ml/kg和犬50ml/kg。

3. 灌胃操作技术主要有小鼠、大鼠及豚鼠灌胃法。用带有灌胃器的适当容积注射器吸取所需的受试液(溶液、混悬液、乳液)备用。

①小鼠保定,一手紧抓住耳后、颈部皮肤,用无名指、小指和大鱼际肌压紧尾根部;②大鼠、豚鼠保定,一手抓住大鼠、豚鼠双耳后至背部皮肤。均将动物固定成垂直体位,腹部面向操作者,使上消化道固定呈一直线。另一手持注射器,将针头由动物口腔侧插入,避开牙齿,沿咽后壁缓缓滑入食道。若遇阻力,可轻轻上下滑动探索,当感到阻力消失时,即将针头深入至胃部。如动物挣扎,应停止进针或将针头拔出,千万不能强行插入,以免损伤、穿破食道,甚至误入气管,导致动物立即死亡。进针深度一般是小鼠2.5~4cm,大鼠或豚鼠4~6cm。为验明灌胃针是否正确地插入胃部,可轻轻回抽注射器,如无气泡抽出表明已在胃中,可将受试液推入。

(五)静脉注射染毒

四、中毒症状观察

1. 中毒症状染毒后认真观察中毒发生、发展过程,中毒特点和毒作用靶器官。观察期间每3d称重一次,对死亡动物和实验结束时的存活动物全部称重,做大体病理学检查,取病变组织做病理组织学检查,为亚慢性、慢性和其他毒性试验剂量和观察指标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并按表2-1做好记录。

表2-1 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原始记录

组别动物

编号性别体重

(g)

染毒计量

(mg/kg)

染毒

时间

症状

及出

现时

死亡

时间

体重纪

录(g)实验记录者:记录日期:

2. LD50计算

根据受试动物种类确定计算方法,如改良寇氏法、概率单位法、Bliss法等,并在实验前设计计量分组和每组动物数,按选择方法求出LD50及其95%的可信限范围。如毒性反应存在种属或性别差异,应分别求出不同种和不同性别动物的LD50。

五、结果评定

根据实验动物的中毒症状、死亡时间、LD50及急性毒作用特点,按受试化学物种类分别参照相应化学物经口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进行评定,初步判断该受试化学物的毒性大小及毒性特征。

六、作业完成急性毒性原始记录表,并简要分析不同途径染毒毒性差异的原因。

七、注意事项

1. 正确捉拿动物,防止咬伤。

2. 防止操作者中毒。

3. 剩余受试化学物应在教师指导下销毁。

实验九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的基本技术要求。2、理解环境有害物质对雄性生殖细胞的遗传毒性。

(二)实验原理

小鼠精子畸形受基因控制,具有高度遗传性,许多常染色体及X、Y性染色体基因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精子形态。精子的畸形主要是指形态的异常,已知精子的畸形是决定精子形成的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因此形态的改变提示有关基因及

其蛋白质产物的改变。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可检测环境因子对精子生成、发育的影响,而且对已知的生殖细胞致突变物有高度敏感性,故本试验可用作检测环境因子在体内对生殖细胞的致突变作用。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全部试剂除注明外,均为分析纯,试验用水为蒸馏水。

3.1 实验室常用设备。

3.2 生物显微镜。

3.3 甲醇。

3.4 1%~2%伊红染色液:称取伊红1~2g,溶于100mL蒸馏水备用。

(四)实验步骤

4.1 动物

6~8周龄(体重25~35g)。

4.2 剂量分组

设一个阴性对照(溶剂)组,一个阳性对照组及三个试验组,每组至少有5

只存活动物。阳性物可采用环磷酸胺40~60mg/(kg·d)或甲基磺酸甲酯(MMS)50mg/(kg·d),丝裂霉素C(MMC)1.0~1.5mg/(kg·d)。最高剂量可取最

作为剂量组。经口给予,连续5d。

大耐受量,或分别取1/2、1/4和1/8LD

50

4.3 操作步骤

4.3.1 动物处死时间:各种致突变物作用于精子的不同发育阶段,可在接触某种致突变物后不同时间出现精子畸形,故有条件时,可给于受试物后第一、四、十周处死动物,检查精子形态。因为大部分化学致突变物对精原细胞后期或初级精母细胞早期的生殖细胞较为敏感,故一般均是于首次给受试物后的第35d 处死。

4.3.2 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取出二侧副睾,放入盛有适量生理盐水(1mL)的小烧杯中或放入盛有2mL生理盐水的平皿中。用眼科剪将副睾纵向剪1~2刀,静止3~5min,轻轻摇动。用四层擦镜纸或合成纤维血网袋过滤,吸滤液涂片。空气干燥后,用甲醇固定5min以上干燥。用1%~2%伊红染色1h,用水轻冲,干燥。

4.3.3 镜检:在低倍镜下(用绿色滤光片)找到背景清晰精子重叠较少的部位,用高倍镜顺序检查精子形态,计数结构完整精子。精子有头无尾(轮廓不清)或头部与其他精子或碎片重叠,或明显是人为剪碎者,均不计算,每只动物至少检查1000个精子。

精子畸形,主要表现在头部,其次为尾部,畸形类型可分为无钩、香蕉形、胖头、无定形、尾折叠、双头、双尾等。异常精子均应记录显微镜的坐标数,以备查询。并分别记录异常类型,以便统计精子畸形率及精子畸形类型的构成比。

判断双头、双尾畸形时,要注意与二条精子的部分重叠相鉴别,判断无定形时要与人为剪碎及折叠相鉴别。

5 统计方法及结果判定

每个剂量组应分别与相应的阴性对照组进行参数统计方法比较,如用Wilcoson秩和检验法评价精子畸形阳性的标准是,畸形率至少为阴性对照组的倍量或经统计有显著意义,并有剂量反应关系。

一般阴性对照组的精子异常率为0.8%~3.4%,供参考。但应有本实验室所用实验动物的自发畸形率作参考。

毒理学评价

食品毒理学 苏 丹 红 安 全 性 毒 理 学 评 价 组员:李润之周丹罗慧沈永 娟郭丽伟管健王申 杰

班级:食品质量与安全15-2 指导老师:郭东起老师 苏丹红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李润之周丹罗慧沈永娟管健郭丽伟王申杰 指导老师:郭东起 摘要本试验用昆明种小白鼠对苏丹红Ⅰ进行了较系统的毒理学试验包括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在对小鼠进行以苏丹红Ⅰ绝对致死量(LD100)和最大耐受量(LD0)测定的基础上制定急性毒性试验用药剂量范围进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并确定苏丹红Ⅰ的半数致死量(LD50)参照小鼠1/7-1/28 LD50确定试验用药最高剂量以昆明种小白鼠为动物模型进行亚急性毒性试验。研究苏丹红Ⅰ对小鼠外周血细胞和肝、脾、肾的毒性和的损伤作用并对其毒性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全面评价苏丹红Ⅰ对哺乳动物的毒理效应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显微和超微结构的观察证明苏丹红Ⅰ能够导致小鼠肝、脾、肾各织织发生损伤使其生理机能降低。不同剂量苏丹红Ⅰ染毒后病理组织结构变化的差异为判断和分析苏丹红Ⅰ中毒效应提供了充分的形态依据。 关键词苏丹红Ⅰ小鼠;半数致死量;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 1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己成为第一大产业。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在1993年至1998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由3430亿元增至600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2℅。2003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是首破12000亿元远远超过汽车工业总产值9400亿元的水平。但是全球及我国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也促使各国政府重新审视这一己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各国纷纷加大了对本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2003年4月16日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工作迈入了综合监管与具体监管相结合的新阶段也表明了我国政府与时俱进、切实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心。然而有关食品安全的负面消息依然不断阜阳劣质奶粉、致癌毒大米、山东“掺胶”龙口粉丝、苏丹红致癌、南京冠生园月饼。在我国无论食源性疾病还是化学性污染物对公众健康的危害都以惊人的速度上升。 苏丹红系列染料是人工合成亲脂性偶氮化合物。因其对光线的敏感性不强物品被染色后能长期保持颜色不容易褪色所以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以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领域才禁止苏丹红的使用。而后苏丹红做为化工染料主要用于彩色蜡、地板蜡、油脂、汽油和鞋油等的增色添加剂还可以用于焰火礼花的着色[1]。 研究表明苏丹红Ⅰ可引起大鼠肝脏癌变但对小鼠没有致癌性目前尚无充分的证据证明对人体有致癌性。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在其1999年公布的对人致癌性总评价表中将苏丹红Ⅰ、苏丹红Ⅱ、苏丹红Ⅲ定义为对人致癌性尚无法分类的物质[3]最近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苏丹红的致癌作用进行了分析评价将其归类为三类致癌物但这种致癌物进入人体后代谢为二类致癌物即人类可能致癌物。 1995年欧盟(EU)国家己禁止其作为色素在食品中添加。1996年我国在《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也禁止将苏丹红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1]。但由于其染色鲜艳、价格低廉印度等一些国家在加工辣椒粉的过程中添加苏丹红。2003年初欧盟(EU)从印度进口的红辣椒中检出苏丹红Ⅰ同时在一些其它食品中也检测到这种物质为此欧洲委员会(EC)于2003年6月底发布禁止进口含有苏丹红Ⅰ的红辣椒及红辣椒制品的禁令[4]12月EC的禁令产品从苏丹红Ⅰ扩大Ⅰ、Ⅱ、Ⅲ和Ⅳ四种[5]。2005年2月18日英国食品标准署向消费者发出警告并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亨氏、联合利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指导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职业(劳动)卫生学调查 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对作业工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职业卫生调查是识别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实施职业卫生服务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价,首先需要通过对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作业环境进行调查,以确切了解有害因素的性质、品种、来源及职业人群的接触情况。 第一节职业卫生调查形式职业卫生调查可分为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专题调查和事故调查三大类。 一.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 1.调查目的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的目的是掌握所管辖地区或系统内各企业,尤其是工矿企业的职业卫生状况和需求,建立所管辖单位的职业卫生档案。2.对象及要求对所管辖的所有工矿企业,必须按单位逐一进行调查,认真填写统一表格并复核后,按计算机编码要求,进行地区及专业系统列表列编。调查资料逐级汇总上报,每3 年复核一次。在日常职业卫生工作中,随时将环境检测和健康检查的结果、职业病发病情况以及生产和企业变迁情况录入职业卫生档案,以备查阅、分析。 3.调查内容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内容包括: (1)调查单位基本情况:如单位名称、地址、单位的历史、隶属关系、性质、机构设置、男女职工人数、产品种类、有害职业的分类、接触有害因素的人数、产值以及利税情况等; (2)主要产品和工艺流程:记录使用的原料名称、中间产物、产品及年产量、生产设备机械化或自动化程度、并绘制工艺流程图;

(3)主要工作场所的劳动条件:主要车间、工段和工种是否按照卫生要求进行合理布局、 采光照明、车间微小气候状况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相邻车间有无相互影响等; (4)劳动组织及班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每周几个工作日、每日的工作时间、加班加点情况及在外有为兼职等; (5)职业性有害因素及接触人数; (6)业环境及接触者的健康状况:职业性因素对健康影响的早期表现、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工伤的发生频率和分布情况及以往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资料等; (7)防护设备及其使用维修情况:针对职业性有害因素所采用的建筑设计和职业卫生防护设备,如通风、防尘排毒系统、噪声及其它物理因素的防护、高温作业防护及个人防护用品的品种和数量、使用、维修等情况; (8)生活福利和医疗服务情况:生活卫生设备中有无浴室、更衣室、休息室、女工卫生室、厕所医疗室等; (9)劳动者的反应:听取劳动者对职业性有害因素危害身体健康的反应、特别是对具有刺激性或易于引起急性反应的毒物、劳动者可提供许多有价值的情况和线索。 4.调查方法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常通过“听、看、问、测、查、算”的方式进行。 (1)听:听取介绍;(2)看:现场观察和查看有关资料;(3)问:口头询问;(4)测: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5)查:健康检察;(6)算:资料分析。最后,对所 得调查取得的资料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职业卫生专题调查 1.调查目的专题调查是对某一系统(行业)或某一有害因素的职业卫生基本情况的调查。目的在于探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工健康的影响,或就其它具体情况(如病因探讨,患病率分析,早期监测指标筛选,预防措施效果评价和卫生标准研制或验证等)进行专项调查研究。

食品毒理学实验bk

食品毒理学实验指导 食品毒理学实验 (一)毒理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食品毒理学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掌握有关的毒理学实验技术和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实验效率,特作如下要求: 1.课前预习实验指导,对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应有充分了解,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和理论根据,作到心中有数,避免实验中出现忙乱和差错。 2.进入实验室后,首先检查实验桌面上的仪器、器皿、药品等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及有无损坏。 3.实验时务必安静,不能喧哗,作到整齐整洁,有条有理。严格按照实验指导的步骤进行操作,准确计算用药量,注意爱护实验动物,节约实验材料和药品。 4.仔细阅读实验指导,根据实验指导进行小组分工,尽可能每人都有操作机会。 5.及时地、准确地将观察到的数据和反应如实记录。实验完毕,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 6.实验后整理实验器材,作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工作。 实验室规则 1.实验室须保持安静、整齐和清洁。 2.实验完毕将实验台、桌、仪器、用具等擦洗干净。仪器、用具如有损坏,应报告老师,各组轮流打扫实验室。关好门窗,切断水源及电源。 3.节约实验用品,爱护器材及动物。 4.随时注意安全操作。 实验一、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 常用实验动物的捉取方法 小鼠:用右手提起尾部,放在鼠笼盖上或其他粗糙面上,向后上方轻拉,此时小鼠前肢紧紧抓住粗糙表面,迅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小鼠颈部皮肤并以小指和手掌尺侧夹持其尾根部固定手中。 兔:捉拿时一手抓其颈背部皮肤,轻轻将兔提起,另手托其臀部。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毒理学中研究外源化学物的基础毒性主要是进行体内试验,常选用大白鼠和小白鼠、家兔。根据不同实验目的,可选用不同实验动物。例如,皮肤刺激实验,可选用家兔,因为家兔为皮肤刺激实验的敏感动物。 动物应注明来源及品系。除特殊要求外,动物年龄一般选用初成年者:大白鼠、小白鼠为出生后2~3个月左右,体重分别为180~240g和18~24g;家兔为2~2.5kg,猫为1.5~2kg;狗为出生后一年左右。实验中一般均应采用两种性别动物进行试验。所用动物进入实验室后,于实验开始前应观察一周以上,以删除不健康的动物,并使实验动物适应环境。 三、染毒途径和方式 1、经口染毒 ①灌胃灌胃体积依所用实验动物而定,小鼠一次灌胃体积在0.1~0.5ml/kg体重,大鼠在1.0ml/100g体重之内,家兔在5ml/kg体重。 ②喂饲喂饲方法染毒是将化学物溶于无害的溶液中拌入饲料或饮用水中,使动物自行

九、化学制剂临床前药效学与安全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九、化学制剂临床前药效学与安全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根据《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要求,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化学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结合化学制剂的特点,制订本技术指导原则。其目的是指导医疗机构进行化学制剂的临床前药效学与安全性研究,明确免报该项研究资料的条件及范围,为化学制剂临床前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提供明确统一的研究技术要求。 (一)一般要求 1.实验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应遵循《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2.研究机构条件 研究机构必须是已在国内外相关机构注册(或备案)、从事药品安全性、有效性评价的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应具有相关研究领域的设施设备及相关资质。 3.实验环境 应与实验动物级别相应的实验环境。实验动物使用单位必须是已经取得相应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的单位。 4.研究人员资质 所有参加研究的人员必须接受过相关领域的正规训练,其项目负责人必须是相关专业领域的副高职称及以上的人员。 5.试验样品/对照药物要求 临床前药效学与安全性研究试验所用样品,应当采用制备工艺稳定、符合临床试用质量标准规定的样品,并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如果由于给药容量或给药方法限制,可采用原料药进行试验。应提供所用溶媒和/或辅料的批号、规格、生产厂家。对照药物原则上应采用已上市的、适应症相同或类似且疗效公认的药物。 6.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应符合随机、对照、重复的原则。 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化学制剂情况复杂,本指导原则不可能涵盖化学制剂临床前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

保健食品-人体试食试验规程

功能学评价程序-人体试食试验规程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为验证保健食品各种保健作用和安全性而进行人体试食试验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2 评价的基本原则 2.1 对保健食品的要求 2.1.1 受试样品必须符合本程序2.1对受试样品的要求,并就其来源、组成、加工工艺和卫生条件等提供详细说明。 2.1.2 提供与试食试验同批次受试样品的卫生学检测报告,其检测结果应符合有关卫生标准的要求。 2.1.3 受试样品必须已经过动物实验证实,确定其具有需验证的某种特定的保健功能。对照物品可以用安慰剂,也可以用具有验证保健功能作用的阳性物。2.1.4 原则上人体试食试验应在动物功能学实验有效的前提下进行。 2.1.5 人体试食试验受试样品必需经过动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并确认为安全的食品。 2.2 试验前的准备 2.2.1 拟定计划方案及进度,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并经本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 2.2.2 根据试食试验设计要求、受试样品的性质、期限等,选择一定数量的受试者。试食试验报告中试食组和对照组的有效例数不少于50人,且试验的脱离率一般不得超过20%。 2.2.3 开始试用前要根据受试样品性质,估计试用后可能产生的反应,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2.3 对受试者的要求 2.3.1 选择受试者必须严格遵照自愿的原则,根据所需判定功能的要求进行选择。 2.3.2 确定受试对象后要进行谈话,使受试者充分了解试食试验的目的、内容、安排及有关事项,解答受试者提出的与试验有关的问题,消除可能产生的疑虑。 2.3.3 受试者必须有可靠的病史,以排除可能干扰试验目的的各种因素。 2.3.4 志愿受试者应填写参加试验的知情同意书,并接受知情同意书上确定的陈述“我已获得有关试食试验食物的功能及安全性等有关资料,并了解了试验目的、要求和安排,自愿参加试验,遵守试验的要求和纪律,积极主动配合,如实反映试验过程中的反应,逐日记录活动和生理的重要事件,接受规定的检查。”志愿受试者和主要研究者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志愿者填写知情同意书后应经试食试验负责单位批准。 2.3.5 试食试验期限原则上不得少于30天(特殊情况除外),必要时可以适当延长。 2.4 对试验实施者的要求 2.4.1 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志愿受试者,以保障受试者的健康为前提。 2.4.2 进行人体试食试验的单位应是卫生部认定的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机构。如需进行与医院共同实施的人体试食试验,功能学检验机构必须选择三级甲等医院共同进行。 2.4.3 与主要研究者取得密切联系,指导受试者的日常活动,监督检查受试者遵守试验有关规定。 2.4.3 在志愿者身上采集各种生物样品应详细记录采集样品的种类、数量、次数、采集方法和采集日期。

遗传毒性试验指导原则

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第二稿) 二○○六年十月

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3) 二、基本原则 (4) (一)实验管理 (4)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三)随机、对照、重复 (4) 三、基本内容 (4) (一)受试物 (4) 1、中药与天然药物 (3) 2、化学药物 (3) (二)试验设计的总体考虑 (5) 1、体外试验基本要求 (6) 2、体内试验基本要求 (9) (三)标准试验组合 (10) 1、标准组合试验应具备的特征 (11) 2、推荐的标准试验组合 (8) 3、标准试验组合的调整 (12) (四)与致癌试验相关的附加遗传毒性试验 (9) 四、结果分析与评价 (14) (一)体外试验结果的评价 (15) 1、体外试验阳性结果 (15) 2、体外试验阴性结果 (15)

(二)体内试验结果的评价 (16) 1、体内试验结果阴性时,确定靶组织暴露水平的原则 (16) 2、生殖细胞诱变剂的检测 (18) (三)综合分析与评价 (18) 五、遗传毒性研究进行的时间 (12) 六、参考文献 (19) 七、著者 (20) 八、相关注释 (21) 九、附录 (26)

一、概述 遗传毒性研究(Genotoxicity Study)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它与其他毒理学研究尤其是致癌性研究、生殖毒性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及上市的重要环节。拟用于人体的药物,应根据受试物拟用适应症和作用特点等因素考虑进行遗传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是指用于检测通过不同机制直接或间接诱导遗传学损伤的化合物的体外和体内试验,这些试验能检出DNA损伤及其损伤的固定。以基因突变、较大范围染色体损伤、重组和染色体数目改变形式出现的DNA损伤的固定,一般认为是可遗传效应的基础,且是恶性肿瘤发展过程的环节之一(这种遗传学改变仅在复杂的恶性肿瘤发展变化过程中起了部分作用)。在检测此类损伤的试验中呈阳性的化合物为潜在致癌剂和/或致突变剂,即可诱导癌和/或遗传性疾病。由于在人体中已建立了特殊化合物的暴露和致癌性之间的关系,而对于遗传性疾病尚难以证明有类似的关系,故遗传毒性试验主要用于致癌性预测。但是,因为已经确定生殖系统细胞突变与人类疾病有关,所以对可能引起可遗传效应的化合物与可能引起癌症的化合物应引起同样的关注;此外,这些试验的结果可能还有助于解释致癌性试验的结果。因此,在药物开发的过程中,遗传毒性试验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试验来预测受试物是否有遗传毒性,在降低临床试验受试者和药品上市后使用人群的用药风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指导原则重点阐述遗传毒性试验体内外试验的基本原则,并介

毒理学基础习题集

毒理学基础习题集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1.毒理学(toxicology):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现代毒理学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3.自由基(free radical):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它主要由化合物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产生。 4.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5.半减期(half life):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物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6.癌基因(Oncogene):一类在自然或试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基因。 7.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合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包括一般行为、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

8.基准剂量BMD\benchmark dose:是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一定的统计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下限值。 9.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10.代谢酶遗传多态性:不同种属,不同个体内的同一种代谢酶的基因编码不同,从而导致了其功能的不同,这就是代谢酶遗传多态性 11.危险度(risk):又称危险或危险性,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12.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 13.遗传负荷(genetic 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 14.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指特定的靶机体、系统或(亚)认为群暴露于某一危害,考虑到有关因素固有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计预期的危险的过程,包括评定伴随的不确定性。 15.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1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17.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

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实验范文

?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毒理学评价与食品安全性 ?2010/1/3 16:55:37 ?食品添加剂对于改善食品色香味,对于食品原料乃至成品的保质保鲜,对于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对于食品加工工艺的改善以及新产品的开发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极为积极的作用。由于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经成为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对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的评价是正确认识和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 一.食品添加剂的基本概念 FAO/WHO在1962年所提出的食品添加剂的国际定义为:“国际食品标准计划中的食品添加剂,是指其本身通常不作为食品消费,也不作为通常食品的典型成分使用的物质,所以,不论有无营养价值,在食品的制造、加工、调制、处理、装填、包装、运输或保管的过程中,出于技术目的(包括调味、着色、赋香等)而有意识地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这些物质本身或其副产物直接或间接地成为食品的一部分,或给食品的性质以影响,或者可以充分造成预结果。它们不包括污染物质或者是为了维持或改善食品营养价值的物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995年)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同时规定,“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称为“营养强化剂”。因此,营养强化剂显然也属于食品添加剂范畴。 在食品加工和原料处理过程中,为使之能够顺利进行,还有可能应用某些辅助物质。这些物质本身与食品无关,如助滤、澄清、润滑、脱膜、脱色、脱皮、提取溶剂和发酵用营养剂等,它们一般应在食品成品中除去而不应成为最终食品的成分,或仅有残留。对于这类物质特称之为食品加工助剂。 二.食品添加剂分类 根据GB12493-1990《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规定,按其主要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和其它共21类。 因食品用香料品种太多单独列出,见GB/T 14156-1993《食品用香料分类与编码》。 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按照食品添加剂的功能分类分为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其他、香料共22类,并以附录

兽药临床前毒理学评价试验指导原则

兽药临床前毒理学评价试验指导原则 一、概述 (一)定义与目的 为保障新兽药对使用对象动物(靶动物)的安全,特别是人的食品消费安全,必须对临床前兽药的毒理学(或安全性)进行评价。目前,对兽药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一般采取毒理学评价方法,包括三性(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和三致(致突变、致畸、致癌)试验,以预测新兽药的安全性。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目的是预测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为临床试验提供可靠的参考。毒理学评价结果不但为最后确定该化合物是否可以作为新兽药使用提供科学依据,还是制订动物性食品中最高残留限量(MRL)的重要依据。 (二)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评价兽用化学药品(化学合成药、抗生素、药物饲料添加剂)及消毒剂临床前的安全性。 二、毒理学评价程序及内容 兽药毒理学评价试验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一)第一阶段:急性毒理学试验阶段 的测定:所有用途的原料药必做; 1.经口LD 50 的测定:注射用原料药必做,肌注、皮下注射或腹腔注射 2.注射途径LD 50 途径任选一种; 3.经皮LD 的测定:供皮肤给药的原料药必做; 50 4.皮肤刺激试验:供注射和透皮吸收的制剂必做; 5.肌肉刺激试验:供肌内注射的制剂必做; 6.眼结膜刺激试验:眼科用、喷雾和易挥发的制剂必做; 7.粘膜刺激试验:子宫注入剂、喷雾和易挥发的制剂必做;

8.溶血性试验:静脉注射用制剂必做。 (二)第二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阶段 研究内容有:30~90天亚慢性毒性试验:所有原料药必做; (三)第三阶段:致突变试验阶段 原料药必做此阶段试验,各种制剂可不做此阶段试验。 1.Ames试验,必做; 2.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必做; 3.小鼠精子畸形试验或睾丸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试验任选一项,必做; 4.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试验,必要时选做; 5.显性致死试验,必要时选做; 以上致突变试验的组合必须考虑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生殖细胞与体细胞、体内和体外试验相结合的原则,任何原料药不能低于三项,必要时做四至五项;如果在1~3项试验有阳性结果或可疑时,可选做第4、5项试验。 (四)第四阶段:生殖毒性试验阶段 原料药必做此阶段试验,各种制剂可不做此阶段试验。 1.传统致畸胎试验:所有原料药必做; 2.繁殖毒性试验:选做;如果做此项试验,可不做第1项试验。 (五)第五阶段:慢性毒理学试验(包括致癌试验)阶段 1.慢性毒性试验:作药物饲料添加剂使用的原料药必做; 2.致癌试验:致突变试验有阳性结果、可疑有致癌作用的原料药必做。 三、毒理学评价试验结果的评定 (一)急性毒理学试验阶段 小于10mg/kg体重的原料药或小于靶动物可能摄入量10倍的药如经口LD 50 物饲料添加剂,一般放弃该供试药品用作为兽药使用,不再继续其他毒理学试验。(二)亚慢性毒性试验阶段 中毒剂量小于推荐剂量2~3倍的各种原料药一般不能作为兽药使用,蓄积

毒理学基础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查 专业班级《毒理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靶器官:化学物质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其直接发挥毒作 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这样的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target organ)。 2.biomarker:指针对于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 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 3.功能蓄积:化学毒物反复多次染毒实验动物后,集体内虽不能检出化学毒物,然而 集体可以出现慢性中毒现象。 4.自由基:是独立游离存在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它主要是由化学物 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产生。 5.协同作用: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大于个体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 的毒性效应总和,即毒性增强。 6.chronic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 后在短期内的毒作用及死亡。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卫生毒理学和毒理学的主要区别是C A.毒理学相当于总论.而卫生毒理学是个论 B.卫生毒理学与毒理学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 C.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围,毒理学属于边缘学科 D.卫生毒理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小,毒理学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 2. 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 B A.LD100 B.LD50 C.LD01 D.LD0 3. 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是A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2016年8月8日实施)

附件 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食品检验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机构)的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认定条件。 第二条本认定条件适用于依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开展食品检验活动的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 第三条本认定条件规定了检验机构在组织、管理体系、检验能力、人员、环境和设施、设备和标准物质等方面应当达到的要求。 第四条检验机构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本认定条件的要求,按照食品检验工作规范开展食品检验活动,并保证检验活动的独立、科学、诚信和公正。 第二章组织 第五条检验机构应当是依法成立并能够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第六条检验机构开展国家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取得特定资

质的检验活动,应当取得相应的资质。 第三章管理体系 第七条检验机构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有关检验检测机构管理的规定及本认定条件的要求,建立和实施与其所开展的检验活动相适应的独立、科学、诚信和公正的管理体系。 第八条检验机构应当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文件,包括政策、计划、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应急检验预案、档案管理制度、安全规章制度、检验责任追究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其他文件等,并确保其有效实施和受控。 第九条检验机构应当采用内部审核、管理评审、质量监督、内部质控、能力验证等有效内外部措施定期审查和完善管理体系,保证其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能够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并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在首次资质认定前,管理体系应当已经连续运行至少6个月,并实施了完整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第十条检验机构应当规范工作流程,强化对抽(采)样、检验、结果报告等关键环节质量控制,有效监控检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加强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管理,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完整、可溯源。 第十一条食品检验实行检验机构与检验人负责制。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对出具的食品检验报告负责。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出具

《食品毒理学》课程实习论文

《食品毒理学》课程实习论文 氯化镁的急性毒性评价 学生:xxxx 指导教师:xxx 摘要:在所挑选合适试验的小鼠中,随机选取小鼠称重、标记,随机分组,依据LD 50 计算的设计原则将动物分成四个染毒组,给以不同剂量的灌胃染毒,观察实验动物中毒症状,观察中毒状态和所做的反应情况,最后统计中毒死亡数量以及可能的死亡原因,计算出受试物毒性反应与剂量的关系,采用霍恩氏法 求出氯化镁的半数致死剂量(LD 50)和可信限,并根据LD 50 值将氯化镁进行急性毒 性评价。 关键词:霍恩氏法急性中毒小鼠氯化镁 1、前言: 氯化镁的性质和毒性 大多数毒性物质,无非就是凝血或者破坏神经元。氯化镁本身的毒性来自其本身凝血的作用,例如卤水点豆腐,就是使蛋白质凝固。假如一定剂量的氯化镁进入血液,血液凝固,人必死无疑。所以说氯化镁对于温血动物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杀伤力。最著名的案例就是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卤水就是氯化镁。氯化镁溶液要妥善保管,当做有一定危险的化工产品存放。常温下为白色结晶。易吸湿。100℃时失去2分子结晶水。在110℃开始失去部分盐酸而分解,强热转为氧氯化物,当急速加热时约118℃分解。1G 溶于0.6ml水、0.3ml沸水、2ml乙醇。其水溶液呈中性,pH约为<7。相对密度1.56。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2800mg/kg。。 2、试验器材和试验方法 2.1材料的选取 实验动物:在老师所给的动物中选用健康成年小鼠,试验前要对动物饲养观察3-7天,以适应饲养环境,并淘汰不健康或体重不符合要求的动物; 2.2仪器与试剂 仪器:注射器,灌胃针,电子天平,吸管,吸球,容量瓶,烧杯,棉棒,试剂瓶,棉纱手套,剪刀,镊子,铅条等; 试剂:氯化镁溶液,蒸馏水,生理盐水小鼠食料; 2.3试验方法 2.3.1实验动物与分组 首选健康成年小鼠,同性别实验动物个体间体重相差不得超过平均体重的10%,试

《食品毒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食品毒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食品毒理学基础 课程类型:专业主干课程 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 课程学分:1 总学时:18 1 课程定位 《食品毒理学基础》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以评定食品的安全性。这门课程重点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所含的内源化学物质或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确保人类的健康。 2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进入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对这种有毒物质的毒性作用的进行评价;了解各种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天然和污染的有害物质的毒性作用;以便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贮藏以及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这些有害物质的生成和污染,使学生适应日益严格的食品安全检验、评价等工作的需要,同时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团结协作等综合素质。 2.1能力目标 2.1.1了解常用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试验的目的,试验过程,常用指标和评价方法; 2.1.2 掌握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程序。 2.2知识目标 2.2.1了解食品毒理学的学科定义、性质、内容、任务和地位,了解食品毒理学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了解食品安全性和饮食风险概念;

2.2.2熟悉毒理学主要基本概念; 2.2.3理解毒物生物转运的机理、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理解毒物生物转化的概念、特征、意义; 2.2.4了解毒理学实验的原则、实验动物的选择、染毒和处理; 2.2.5理解急性毒性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经典急性致死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分级;了解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概念、目的、试验方法; 2.2.6掌握外源化学物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原理、法规、程序。 2.3.素质目标(提示:含职业素质、道德素质、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 2.3.1职业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2.3.2道德素质: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 2.3.3方法能力:继续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 2.3.4社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3 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3.1课程设计理念 根据专业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本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的选取采用“有用”的原则,即选取对学生核心课程《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的学习有用的理论知识,学生用不到的知识不做介绍。 3.2课程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采用的是启发式、讨论式和提问式教学,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食品安全的毒理学方面(翻译)

食品安全的毒理学方面 S. D . G a n g o l l i 摘要 食品化学品在人类接触方面的安全使用是基于有关该物质的化学成分及其在实验动物中的生物效应的信息。在英国,所需信息载于1965年关于食品添加剂和毒性测试方法提交程序的MAFF备忘录。除提供化合物的成分、纯度和商业用途的细节外,他还应提供从动物研究中获得的毒性数据。这些研究的细节在动物模型,包括急性,短期和慢性研究将描述。最近,DHSS为食品化学品的致突变性测试制定了指导方针。在美国,进一步的改进已被纳入安全评估研究。这些包括在子宫中接触动物来测试化合物,多代研究,将长期研究扩展到动物的20%存活率,以及遵守良好的实验室实践要求。因此,管理当局为清理一种食品化学品而要求进行的调查工作可能需要长达三年的时间,费用超过目前价值30万英镑。显然,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新的食品化学品获得批准的高昂和不断上升的成本必然会阻碍产品的发展。 此外,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其中许多对人类食物供应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鉴于这些后勤和经济制约因素,提出了评估化学品在人类环境中的安全的替代办法。将讨论提出的一些替代办法。 世界人口不可避免的增长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后果之一是对粮食生产的需求不断增加,城市化的额外影响加剧了与粮食分配和供应有关的问题。食品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通过开发新的和创新的食品预处理、配方和加工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后一个问题。因此,加工食品是人类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工食品含有多种化学添加剂以达到特定的技术目的(表1)。很明显,这些化学添加剂,在饮食中遇到的水平,必须不危及人类健康。 表1 人类食物中使用的化学添加剂种类 1. 抗氧化剂7. pH控制剂 2. 染色剂8. 防腐剂 3. 乳化剂9. 加工助剂

食品毒理学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原癌基因:调控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正常细胞基因,突变后转化称为致癌的癌基因。 2、化学致癌:由外源化学物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 3、生殖毒性:外源化学物对雄性和雌性生殖功能或能力以及对后代产生的不良效应。 4、性腺毒性:外源性化学物质对性腺的损害作用 5、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性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6、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生物体后,能与生物体之间发生化学作用并导致生物体器官组织功能和(或)形态结构损害性变化的化学物质。 7、毒性:外源性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一般性的损害、正在发育胎儿的损害(致畸胎)、遗传密码改变(致突变)、引发癌症(致癌性)的能力等。 8、生物转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 9、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过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10、被动转运: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体内由高浓度想低浓度自动转运的过程。 11、主动转运:在载体和ATP的参与下,外源性化学物质体被有选择行的被运输的过程 12、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未被代谢的化学物原形和代谢产物,不经体循环就被肝脏代谢和排泄的现象。 13、血脑屏障:指脑毛细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和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和脑脊液之间的屏障。 14、胎盘屏障:由位于母体血液循环系统和胚胎之间的几层细胞构成,是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之间的屏障。 15、生物半衰期:进入机体的外来化学物由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生物半衰期。 16、肠肝循环:化学毒物及其代谢物由胆汁进入肠道。一部分可以随粪便排出,一部分由于肠液或者细菌的酶催化,增加其脂溶性而被肠道重吸收,重新返回肝脏,形成肝肠循环。 17、绝对致死量或浓度:指能引起一群机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浓度)。 18、半数致死量或浓度:在急性毒性实验中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浓度),也称致死中量。 19、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通过实验和观察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毒理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药物毒理学研究思路的转变 1. 1 发现毒理学在药物毒理研究中的发展 最初, 药物毒理学家在药物开发中的作用仅局限于中后期参与药物的临床前毒性评价, 不能积极主动地指导和协调新药开发的前期工作, 导致许多有很好开发前景的药物由于毒性或其他安全性因素而中途夭折; 即使经过结构改造后最终进入医药市场, 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人为地拉长了新药研发周期。因此, 为了提高新药早期毒性的科学预测性, 西方各大制药公司将过去的临床前和临床安全性评价的药物毒理学早期研究模式转变为在新药发现阶段即对新化学实体进行毒理学与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相结合的筛选和优化的发现毒理学研究模式,通过综合分析药效学、药动学及毒理学的各项指标, 评价系列NCEs的研发前景, 从中筛选出毒性小的候选新药进行后续研究。其研究的思路是将药物毒理学研究贯穿于新药发现、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和上市后监督与跟踪的整个过程中, 这就是发现毒理学研究的产生背景。 1. 2 全程式新药安全性研究评价新模式 伴随发现毒理学在新药毒理学研究中的发展,新药毒理学研究的模式也逐步从传统的临床前评价、临床评价的两阶段模式, 向早期发现毒理学(包括体外短期毒性筛选﹑组学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临床前评价、临床评价、上市后监督再评价的四阶段全程评价模式转变, 形成了全程式新药安全性研究评价的新模式。 2 新技术、新方法 2. 1 转基因动物技术 药物毒性作用机制尤其是慢性毒性药物作用机制异常复杂, 找出药物毒性作用的靶点尤为困难。基因敲除技术为阐明某些基因或生物大分子在药物毒性发生中的作用提供了新途径。如通过敲除胚胎干细胞中某些与胚胎正常发育、男性不育或者正常免疫功能(如生长因子、干扰素)有关的基因, 目前已成功地阐明了类视黄醇致畸、表氯醇致男性不育及5-氟-2-脱氧尿嘧啶核苷酸致骨髓抑制的机制。与传统的规范性动物致癌实验相比, 用转基因动物进行致癌性筛选的优越性显而易见。应用现有的转基因动物进行致癌性筛选, 可以缩短时间和减少费用。目前已建立的检测模型或研究模型有:过量表达癌基因的转基因动物模型, 如TG, AC 小鼠, HK-fos转基因小鼠等。基因敲除动物致癌检测模型。转基因动物用于生殖毒性研究。所有这些都是在产品研究开发的早期或中期, 用转基因动物进行致癌性筛选的优越之处。 2. 2 发现毒理学技术 发现毒理学的研究性质决定了其研究手段必须具有快速灵活、消耗样品量少、成本低、实验周期短、可同时检测大量样品等特点。目前, 在发现毒理学研究中广泛采用的技术有: 早期毒性筛选系统、毒性作用机制研究、计算机虚拟筛选和毒理组学技术等。

最新食品毒理学试题答案

四、简答题 1、毒物是怎样被排泄出体外的? 答: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从机体排出的主要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和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排出。其次,可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和唾液排出。 2、影响毒物毒性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1)、气温、气湿和气压 (2)、季节和昼夜节律 (3)、生物节律即生物钟是生命进化过程中长期历史形成的基本特征,包括季节和昼夜节律。 (4)、动物笼的形式、每笼装的动物数、垫笼的草和其它因素也能影响某些化学物质的毒性。 (5)、毒物的联合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来化合物对机体的交互作用。 3、急性毒性的实验目的是什么? 答:(1)、确定受试物使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水平,即定出LD50,以初步估计该化学物对人类毒害的危险性。 (2)、阐明一种化学物的相对毒性、作用方式和特殊毒性表现,找出其剂量—效应和剂 量—反应关系。 (3)、确定机体在环境中接触的受试物侵入机体的途径,研究受试物在机体内的生物转 化过程及动力学变化。 (4)、研究受试物急性中毒的预防和急救治疗措施。

4、如何对慢性毒性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价? 答:(1)、慢性毒性试验所得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以mg/kg体重计)小于或等于人群的可能摄入量的50倍者,表示毒性较强,应予以放弃。 (2)、在50~100倍之间者,需相关专家共同评议。 (3)、大于或等于100倍者,则可考虑允许使用于食品,并制定卫生标准。 (4)、慢性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越小,卫生标准要求越严格。 5、食品中的植物性毒素主要有哪些? 答:(1)致甲状腺肿物(2)生氰糖苷 (3)蚕豆病毒素和山黧豆(4)外源凝集素和过敏原 (5)消化酶抑制剂(6)生物碱糖苷 (7)血管活性胺(8)天然诱变剂 6、简述生物转化的毒理学意义。 答:化学物生物转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具有两重性,既具有减毒灭活作用(2分)又具有增毒和代谢活化作用。一种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可能是化学物本身,更主要的是其活性中间产物或其代谢产物(1分),由于代谢转化连续性、系统性、复杂性,因此评价其毒理作用时必须了解其代谢过程、代谢产物,才能全面评价化学物的毒作用,否则仅在某一时点、仅对化学物本身去研究和评价其毒作用,就可能得出错误或片面的结论(1分) 五、综合题 1、安全性评价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1) 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化学物质安全性评价将毒理学知识应用于卫生科学,是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不能以模式化对待,必须根据受试化学物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的相关资料,讲求实效地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 (2) 试验方法的标准化

卫生毒理学 学习指南

卫生毒理学学习指南 一、前言 卫生毒理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其主要任务是阐明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对机体损害作用的一般规律、作用机理及评价和管理损害作用的方法。卫生毒理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操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掌握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各章学习目的和要求及知识点 学习要求以每章为单位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为掌握内容,要讲深讲透,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 ﹡﹡为熟悉内容,要有重点的讲解,使学生有较深的理解。 ﹡为了解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或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掌握毒理学有关概念、任务、目的;熟悉毒理学三个研究领域和卫生毒理学主要研究方法;了解毒理学的过去、现在和发展趋势。 (二)要求: ﹡﹡﹡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和卫生毒理学的概念、任务和目的。 ﹡﹡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和意义,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毒理学简史,毒理学发展趋势。 (三)知识点: 毒理学;现代毒理学;毒理学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毒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学科萌芽期、学科形成期、学科发展期;毒理学研究方法: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观察和流行病学研究;毒理学展望:系统毒理学、计算毒理学、表观遗传毒理学、毒理学替代法、转化毒理学;毒理学研究中3Rs原则:优化(refinement)、减少(reduction)和替代(replacement)。

第二章基本概念 (一)目的:掌握毒理学基本概念;熟悉毒性评价指标。 (二)要求: ﹡﹡﹡毒物、毒性和毒作用的基本概念,选择毒性及其毒理学意义,生物学标志及其分类、剂量-效应(反应)关系及曲线、毒性常用指标。 ﹡﹡安全限值。 (三)知识点: 毒物;毒性;中毒;毒效应(毒作用);毒效应谱;剂量;包括暴露剂量、内剂量和靶器官剂量;选择性毒性;选择毒性的毒理学意义;靶器官;剂量-效应(反应)关系及其曲线;生物标志:分为暴露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和易感生物标志;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水平;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水平;阈值;急性毒作用带;慢性毒作用带;安全限值。 第三章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一)目的:掌握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来踪去路;熟悉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主要转化过程;了解毒物动力学过程及评价。 (二)要求: ﹡﹡﹡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过程,生物转化及意义。﹡﹡生物转化反应类型及过程,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 ﹡毒物动力学过程及评价。 (三)知识点: 生物转运:包括吸收、分布与排泄;生物转化:包括I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和II相反应(结合反应);生物膜;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吸收:主要包括呼吸道、胃肠道、皮肤吸收途径;肝脏首过作用;血/气分配系数;分布;蓄积;贮存的双重毒理学意义:对急性中毒具有保护作用,又是慢性中毒发生的条件;排泄:主要包括经肾脏随尿液排出、经肝脏随同胆汁从粪便排出、经呼吸道随同呼出气体排出、其它(汗、唾液、泪水和乳汁等分泌物);生物半减期(t1/2);代谢解毒;代谢活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