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引流护理常规

脑室引流护理常规
脑室引流护理常规

脑室引流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 了解患者和家属对脑室引流的认识和心理准备。

2. 评估患者是否做好脑室引流前备皮准备。

【护理措施】

1?脑室引流前向患者和家属说明引流目的、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保持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2. 妥善固定脑室引流装置,引流瓶或袋液体排出口应放置高于患者侧脑视角10~15cm水平。评估头昏、呕吐、虚脱等可能因引流袋位置过低,致脑脊液大量流出所致的颅内压低综合征。患者如需要搬动或改变体位,应事先夹闭引流管,事后调整引流瓶或袋高度适宜后开放引流。

3. 保持脑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管内有无波动,避免引流管弯曲折

叠,防止受压、阻塞、脱落和磨损。

4. 观察脑脊液引流液性状,每日记录引流来量和颜色,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5. 保持引流管周围敷料清洁、干燥,如有外渗或切口处皮下肿胀,

及时通知医师。脑室引流一般维持2~4天,引流瓶或引流袋等换1次/日;引流管与引流瓶或引流袋之间的接管每天更换无菌纱布,严格无菌操作。

6. 仔细评估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头痛、肢体活动等情况,观察有无颅内水肿,掌握病情动态变化。

7. 拔管前先夹管观察一日,如无颅内压增高,次日可考虑拔管。如有颅

1 / 3

内压增高症状,则行间断夹管,待患者适应颅内压变动后,再考虑拔管。

【健康指导】

1.嘱咐患者及家属切勿擅自调节引流高度。

2?保持引流周围敷料清洁、干燥

2 / 3

2016

年8月修 3 / 3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 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 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要点是什么

1.引流管的开口高出侧脑室水平的10?15 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 2.观察引流速度,每日引流量不超过500 ml。 3.注意观察脑脊液的性状,是否透明,有无沉淀。 4.保持引流管通畅。 5.每日定时更换引流瓶,记录引流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6.拔管护理:拔管前ld,可试行抬高引流瓶或夹管,观察患者有无颅内压增高症状,如果患者出现头痛、呕吐,立即开放夹闭的引流管;拔管后切口处有脑脊液漏出,应通知医师缝合。 7.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情况,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头痛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8.观察引流管的情况: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防止折叠、扭曲、受压,翻身时、外出检查时要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脱出、移位,若患者躁动不安、有精神症状,可进行适当的保护性约束。 9.观察引流液的情况: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若患者引流瓶内有大量血性液体流出,可能是由于颅内再次出血。 10.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患者外出检査时或更换引流瓶时应先对引流管夹管,防止脑脊液逆流引起感染。 11.保持病室内空气流通,每天进行通风,紫外线消毒;绝对卧床休息,可适当抬高床头;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皮肤护理及生活、心理护理,增强患者对战胜疾病的信心。 12.注意水封瓶必须低于患儿胸腔,搬动患儿时不可高举瓶子,应夹闭胸引管. 13.保持管道的密闭和无菌使用前注意引流装置是否密封,胸壁伤口引流管周

围,用油纱布包盖严密,更换引流瓶时,必须先双重夹闭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胸膜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14. 鼓励病人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运动,利于积液排出,恢复胸膜腔负压,使肺扩张。 15.维持引流通畅闭式引流主要靠重力引流,水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CM。任何情况下引流瓶不应高于病人胸腔,以免引流液逆流入胸膜腔造成感染。 16.定时挤压引流管,30-60分钟1次,以免管口被血凝块堵塞。挤压方法为:用止血钳夹住排液管下端,两手同时挤压引流管然后打开止血钳,使引流液流出。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最简单的方法是观察引流管是否继续排出气体和液体,以及长玻璃管中的水柱是否随呼吸上下波动,必要时请病人深呼吸或咳嗽时观察。 17.水柱波动的大小反应残腔的大小与胸腔内负压的大小。正常水柱上下波动4-6CM。如水柱无波动,病人出现胸闷气促,气管向健侧偏移等肺受压的症状,应疑为引流管被血块堵塞,需设法挤捏或使用负压间断抽吸引流瓶短玻璃管,促使其通畅,并通知医生。 18.妥善固定运送病人时双钳夹管,下床活动时,引流瓶位置应低于膝关节,保持密封。 19.观察记录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水柱波动范围,并准确记录。手术后一般情况下引流量应小于80ML/U,开始时为血性,以后颜色为浅红色,不易凝血。若引流量多,颜色为鲜红色或红色,性质较粘稠,易凝血,则疑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 20. 每日更换水封瓶。作好标记,记录引流量。如是一次性引流瓶无需每日更

脑室引流管护理技术

脑室引流管护理技术(一)操作要点与评价准

表示评估不够准确,操作欠熟练、规范,有l~2处缺项,与患者沟通不够自然;Ⅲ级表示评估不准确,操作不熟练、不规范,有3处以上缺项,与患者沟通少。 (二)应掌握的知识点 1.脑室引流管护理的目的 (1)保持引流通畅。 (2)防止逆行感染。 (3)便于观察脑室引流液性状、颜色、量。 2.注意事项 (1)患者须头枕无菌治疗巾,以保持清洁,避免感染。 (2)翻身时避免引流管牵拉、滑脱、扭曲、受压。 (3)搬动患者时先夹闭引流管,待患者安置稳定后再打开引流管。 (4)双侧脑室引流时,两侧引流管不可同时打开,应采用交替开放的办法以避免形成气颅。 (5)精神症状、意识障碍者应适当约束。 (6)引流过程中注意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液、局部有无炎症反应、引流是否通畅,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7)引流时间一般为3~5d,不大于l周。 3.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 (1)肉眼观察在引流通畅状况下,脑室引流调节瓶内玻璃管中的液面可随患者的心跳和呼吸上下波动,波动不明显时,可嘱患者咳嗽或按压双侧颈静脉使颅内压力暂时升高,液面即可上升,解除压迫后液面随即下降,证明引流通畅。 (2)仪器监测脑室引流,连接颅内压监测仪,应测定观察监测仪上颅内压力的波长和参数,正常的波形是一个心动周期内由3个脉搏波组成,振幅为0.04-0.07kPa(3- 5mmHg),并随心跳与呼吸上下波动,若波形近于直线,证明引流管腔已阻塞,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4.观察引流量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每3min分泌lml,每小时分泌20ml,每日400-500ml,引流量以不 超过500ml为宜,如引流速度过快(早期>20mL/h)或引流量过大(>500ml/24h)时,应及时通知医师。、 5.观察引流液性状 (1)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l-2d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 (2)如大量鲜血或血性脑脊液逐渐加深为脑室内出血。 (3)如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提示颅内感染。

脑室外引流管护理

脑室外引流管护理 2013.5.8 心理护理:对清醒患者解释手术放置引流管的重要性、目的及可心理护理:能出现的问题,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耐心地解释,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对昏迷患者应向家属介绍病情及治疗方案,随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多与患者交流,给予发问的机会和心理上的支持,以减轻焦虑、恐惧情绪和对手术的担心。经常给患者鼓励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保持战胜疾病的信心。 饮食护理:饮食护理:急诊行手术者应立即禁食水,胃肠饱满的患者应行胃肠减压,防止麻醉后食物反流引起窒息,以确保手术安全。 体位:对颅内压增高者采取头高位,以降低颅内压,有脑脊液漏时取平卧位或头高卧位,头偏向患侧以利引流及漏口粘连封闭。昏迷患者取平卧位且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以利于口腔与呼吸道分泌物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休克时取平卧位或头低仰卧位,以保证脑部血氧供应,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增加颅内淤血。 术前准备:术区备皮(剃头)感染,给手术造成感染机会。遵医嘱做好各项常规化验和各种检查,同时给予留置导尿,持续低流量吸氧,配血并做好药敏试验。同时准备好一次性无菌专用脑室外引流管。 术后的护理严格做好安全护理,防止引流管脱出:术后患者应安置在监护室内,在监护室床边置管者密切配合安置好患者体位。脑室外流管应置于脑室平面 10~15cm,对患儿不合作者可适当加以约束,必要时加床档。对烦躁不安者应给予镇静剂,对较大的患儿及清醒者告知置管的重要性和目的及行动时引流管的摆放位置,以取得合作。脑室外引流管应妥善固定,防止脱落,做好床头交接班,转移患者时先将引流管打折后用纱布包裹,妥善固定后再行转移。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颅内压、24h 出入量以及时否伴有恶心、呕吐等情况,并准确及时地记录。去骨瓣减压注意骨窗压力情况,注意脑脊液量、颜色及性质,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应注意准确记录脑脊液流出量,控制引流量每日不超过 500ml,若术后脑脊液引流量明显增多,颜色鲜红,可提示脑室内有新的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复查头部 CT 确诊。若脑脊液混浊呈絮状,提示有颅内感染,应遵医嘱立即送检脑脊液进行检验。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1、术前常规备皮,除紧急情况外,术前需禁食6小时,术前半小时肌注苯巴比妥0.1g。 2、脑室引流袋的固定 术后早期,引流袋先置于颅骨钻孔水平,后期再放置予床头的下面,引流管的最高点仍应高于脑室15~20cm。保持颅内压在200~250mmH2O。防止过度引流,颅内压骤降引起硬膜下血肿。 3、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四肢活动、瞳孔对光反射变化及生命体征,有无剧烈头痛、频繁呕吐, 以判断颅内压情况。 4、观察引流装置 ⑴病人头部活动应适应受限,保持引流管通畅,无扭曲、打折、脱出。 ⑵控制脑脊液引流量,以每日不超过500ml为宜。如有颅内感染,引流量可相应增加,但应该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⑶观察脑脊液的性质、颜色。如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血性脑脊液由浅变深,提示有脑室内出血。如引流液由清亮变浑浊,伴体温升高,可能发生颅内感染,及时报告医生。 ⑷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并记录24小时引流量。 5、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⑴脑室内感染: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对暴露在头皮外端的导管及接头,每天用75%乙醇消毒3次,并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敷料若有渗湿,应立即更换;②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③搬动病人时,应先夹闭引流管,防止颅内压急剧波动。防止脑室外引流管与引流袋接头处脱落。若有脱落者,应严格消毒后再连接;④定期行脑脊液检查,做细菌培养。 ⑵出血和移位:①限制头部活动,翻身和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②对躁动者用约束带约束四肢; ③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或癫痫发生,立即行CT检查;④必要时需手术重置导管。 6、拔管 ⑴拔管指征:脑室引流时间为3~7日。拔管前应先抬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24小时,观察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时,可予拔管。如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应立即放低引流袋或开放引流管继续引流,并告知医生。 ⑵拔管方法:先夹闭引流管,防止管内液体逆流入脑室而引起感染。注意切口处有无脑脊液漏出,要挤出皮下积液,待引流管完全拔除后,立即缝合伤口,最后用消毒敷料覆盖。 7、拔管后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及体温的变化。伤口处按时换药,并保持头部敷料干燥及床单、 枕套的清洁。

脑出血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脑出血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摘要】脑出血是指小动脉、毛细血管破裂等原因引起脑实质内出血,血液进入 脑组织形成血肿,多数突然发病,病情进展迅速,严重时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恶化、并发症多。因此,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脑室引流治疗,可缓解颅内高压 和减少死亡率,同时脑室引流的护理可直接关系到手术成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疾病的控制及愈后起关键作用。 【关键词】脑出血脑室引流管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 章编号】2095-1752(2013)34-0289-01 1.临床资料 本组收治颅脑手术后放置脑室引流管患者45例,其中男38例,女17例, 年龄50~85岁,平均67.5岁。置管时间3~7天,平均5天。治愈35例,自动 出院5例,死亡5例,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有很多患者发病时神志是清醒的,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缺乏了解,对手术有恐惧感,担心术后愈合情况,护士要耐心解释疾病的性质及危害性,手术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使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有一定的信任和安全感,能配合治疗。 2.1.2术前准备:脑室穿刺一般采用侧脑室额角穿刺置管,护士应迅速敏捷、 动作轻柔地把患者头发剃掉,刮干净头皮,同时,按医嘱留置胃管、尿管、药物 过敏试验等,尽快送患者入手术室。 2.2术后护理 2.2.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患者术毕安返病房,予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头偏 向一侧,床边心电监测及中流量吸氧,冰敷头部。注意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 征及病情变化,每小时测量并记录一次,妥善固定及标识各引流管。按医嘱应用 抗感染、脱水药物,维持电解质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 2.2.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颅内感染:将病人安置在抢救室,保持空气新鲜流通,保持环境安静,严格限制探视,病房每日紫外线消毒,注意保护患者眼睛。 保持伤口敷料干洁,预防伤口感染,每日让医生观察引流液后更换引流袋,更换 引流袋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碘伏消毒引流管口,更换引流袋前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脑脊液逆流,造成颅内感染,禁止在引流管上穿刺。勿将引流管固 定在床头,以免头部转动时引流管脱出,引流管一旦脱出切不可将其插回脑室内,应立即用无菌敷料覆盖创口并协助医生处理。若是连接管接头处脱开,应及时关 闭引流管上端,在无菌操作下迅速更换一套脑室引流装置。 2.3引流管的护理 2.3.1引流瓶的高度:将引流瓶挂于床头,高于侧脑室10-15cm,如平卧时高 于外耳道及侧卧时高于鼻尖均为10-15cm,不可随意移动引流瓶的高度,因为过 高影响脑脊液引流,使颅内压增高,过低使脑脊液流失,导致颅内压低。搬动患 者时要先将引流管夹闭,以防颅内压力波动,诱发脑室内再出血及空气进入脑室 系统内造成严重后果。 2.3.2观察引流液及保持引流管通畅;术后早期要控制引流速度,缓慢持续引流,若引流过快过多,可使颅内压骤降,导致意外发生,每日引流量不超过500ml,

脑室外引流管术的护理

脑室外引流管术的护理 心理护理:对清醒患者解释手术放置引流管的重要性、目的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耐心地解释,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对昏迷患者应向家属介绍病情及治疗方案,随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多与患者交流,给予发问的机会和心理上的支持,以减轻焦虑、恐惧情绪和对手术的担心。经常给患者鼓励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保持战胜疾病的信心。 饮食护理:急诊行手术者应立即禁食水,胃肠饱满的患者应行胃肠减压,防止麻醉后食物反流引起窒息,以确保手术安全。 体位:对颅内压增高者采取头高位,以降低颅内压,有脑脊液漏时取平卧位或头高卧位,头偏向患侧以利引流及漏口粘连封闭。昏迷患者取平卧位且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以利于口腔与呼吸道分泌物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休克时取平卧位或头低仰卧位,以保证脑部血氧供应,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增加颅内淤血。 术前准备:术区备皮(剃头),不要损伤头部皮肤,以免引起头皮感染,给手术造成感染机会。遵医嘱做好各项常规化验和各种检查,同时给予留置导尿,持续低流量吸氧,配血并做好药敏试验。同时准备好一次性无菌专用脑室外引流管。 术后的护理 严格做好安全护理,防止引流管脱出:术后患者应安置在监护室内,在监护室床边置管者密切配合安置好患者体位。脑室外流管应置于脑室平面10~15cm,对患儿不合作者可适当加以约束,必要时加

床档。对烦躁不安者应给予镇静剂,对较大的患儿及清醒者告知置管的重要性和目的及行动时引流管的摆放位置,以取得合作。脑室外引流管应妥善固定,防止脱落,做好床头交接班,转移患者时先将引流管打折后用纱布包裹,妥善固定后再行转移。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颅内压、24h出入量以及时否伴有恶心、呕吐等情况,并准确及时地记录。去骨瓣减压注意骨窗压力情况,注意脑脊液量、颜色及性质,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应注意准确记录脑脊液流出量,控制引流量每日不超过500ml,若术后脑脊液引流量明显增多,颜色鲜红,可提示脑室内有新的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复查头部CT确诊。若脑脊液混浊呈絮状,提示有颅内感染,应遵医嘱立即送检脑脊液进行检验。 保持引流通畅:仔细检查引流管有无受压、扭曲、折叠或成角,保持引流有效,以免造成脑脊液流通受阻出现急性颅内增高。患者头部活动应适当限制,翻身和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如引流管内液平面无波动,考虑管腔是否阻塞,立即报告医生,调整引流管的位置,适当挤压引流管,以保证引流通畅,必要时医生重新置管。每日分次向引流管腔内注水尿激酶进行冲洗,防止脑压过高引起脑疝危及患者生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颅内感染:注意无菌操作,不可上提或抬高引流袋,防止逆行感染。脑室外引流装置的引流袋容量为 1 000ml,一般可容纳3~5d的引流液量。当脑室显著扩大,如短期内

脑室外引流术的护理分析

脑室外引流术的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脑室外引流术的临床护理方法,提高手术后的护理质量。方法:对我院2008-2012年间的64例脑室外引流术的临床护理的临床资料分析,在患者手术后,对其进行护理,患者没有发生并发症。结果:64例患者中,治愈患 者有62例,治愈率高达96%以上,死亡2例,结论:脑室外引流术患者,在手 术后进行有效护理,不仅可以保证治疗效果,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成功地挽救 了患者生命,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脑室外引流术护理分析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6-0225-01 脑室外引流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而且手术损伤小,主要是为了防止脑积水,降低颅内压,避免血管渗透压过高,降低脑血管渗透,改善脑细胞功能。因此,我院针对2008-2012年间的64例脑室外引流术的临床护理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08-2012年间的64例脑室外引流术患者中,男性有46例,女性18例,年龄在25-80岁,平均年龄为49岁。引流时间在3-7天,平均3-5 天。 1.2护理方法术前患者多病情严重应做好应急抢救,并为清醒患者及家属进 行健康教育及良好的心理护理,使其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除常规术前准备外,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包括其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基础护理,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随时观察引管引流量与引流液的颜色,并适当进全流质 饮食,为患者痊愈增加营养,促进患者机体康复。在引流过程中,要注意调整引 流瓶高度,观察引流管内液体的波动从而了解颅内压的高低,整个引流系统应保 持密闭和无菌,避免引流管的脱落,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注 意事项。做好患者引流口的护理,随时观察患者的引流口恢复与病情变化;保持 病室空气新鲜,每日通风换气2次,紫外线照射消毒2次。 2 结果 64例脑室外引流术的患者术后护理后,治愈患者有62例,治愈率高达96% 以上,死亡2例。在引流过程中,患者没有感染,且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治疗 效果显著。 3 讨论 阻塞性脑积水、脑疝、颅内高压、严重颅内出血等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 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也是临床常见疾病。而脑室外引流术主要是针对颅内出血、颅内高压以及患有阻塞性脑积水的患者而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其手术操作 简单、安全有效,有助于提高患者免疫力,降低颅内压,防治血管渗透压过高, 降低脑血管渗透,改善脑细胞,手术损伤小。与此同时,该手术也存在较大的风险,若是在患者手术后观察不及时、不全面、护理方法不当,必然会引发并发症,甚至于导致患者死亡。因此,需要做到下几点: 3.1 注意卧位及引流管、瓶高度 脑室引流高度:平卧位以外耳道为水平面,侧卧位以正中矢状面为水平,成 人10~18 cm、儿童5~10cm 引流管位置如过高,脑脊液难以引流;如过低,引 出量过多,易造成颅内低压低;严禁引流液逆流,以免导致颅内感染。术后脑积

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_大全

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 常见并发症及预防 消化道出血:是脑出血较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应激性溃疡所致,可使用H2受体阻断剂和质子泵制剂预防和治疗,同时鼓励尽早进行流质饮食,昏迷者应尽早予以鼻饲饮食。但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应密切观察并记录大便的颜色、性质、量及血压变化,胃管鼻饲者密切观察胃管回抽液的颜色。侧脑室持续外引流并辅以尿激酶注入能及时清除脑室积血,降低颅压,防止脑疝发生,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侧脑室引流管监测及护理 引流管的生理盐水冲洗及尿激酶灌注:全脑室出血病人颅 压极高,在引流过程中,开始常有脑脊液喷出,一般不超过10毫升,之后可有血凝块阻塞。双侧侧脑室引流,可先用生理盐水5毫升从一侧脑室轻轻灌洗3~4次,若灌洗时注射器有阻力,另一侧引流管无冲洗液流出,说明室间孔不通。此时必须先测颅压,看有无脑疝先兆,然后再谨慎地用3毫升生理盐水溶解尿激酶5000~2万单位灌注。若颅压高于400毫米水柱,或有脑疝先兆,则暂缓灌注,采用药物降低颅压。 引流液量及颜色的观察: 引流液量越大,说明脑脊液循环通 路梗阻越严重,若引流量超过450毫升/日,提示循环通路完全梗阻。经抽吸、灌洗、尿激酶灌注,腰穿放脑脊液。若引流量减少,提示

脑脊液循环通路逐渐再通,引流脑脊液颜色逐渐变浅为正常。若引流液突然转红或一向通畅,突然血块阻塞或量增多,说明有再出血;引流液一直为红色提示有持续出血;引流液由清变混浊,提示可能有感染,宜留取脑脊液送检。 引流瓶的高度: 引流瓶高度及引流量多少是颅压高低的晴 雨表。一般将引流瓶固定于侧脑室水平上180~200 mm ,若颅压高,可有脑脊液滴入引流瓶。这样,一方面脑室引流后可减少脑脊液中的酸性物质及其它代产物,有利于保护脑细胞,促进脑功能恢复。另一方面,据每天引流脑脊液的量即可间接反映出颅压的高低,以指导调节临床脱水剂的用量和引流时间。 拔管指征: 待脑室积血消失方可拔管。平均引流72小时,大多数积血可完全排出,脑脊液变清,但脑水肿高峰期未过,侧脑室压力尚高,拔管易致脑疝。 据我们观察:①侧脑室压力不超过200毫米水柱时,引流时间一般5天左右。②引流量小于50毫升/日,可试夹管24~48小时。若夹管过程中,神志血压无变化,待撤管夹时测脑脊液压力,并连续观察2小时,压力小于200毫米水柱可拔管,大于200毫米水柱则抬高引流瓶于侧脑室水平之上300毫米,继续观察引流3~5天,再测压考虑能否拔管。若仍不能拔管,则可能为脑表面蛛网膜粒积血影响脑脊液的吸收,要做永久性脑室分流术。

脑室引流管护理常规

脑室引流管护理常规 脑室引流:是经过颅骨钻孔或椎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 1、部位:常选择半球额角或枕角进行穿刺。 2、目的:①抢救因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所致的颅内高压危急状态的病人,如枕骨大孔疝;②自引流管注入造影剂进行脑室系统的检查,注入同位素核素检查,以明确诊断及定位;注入抗生素控制感染;③脑室内手术后安放引流管,引流血性脑脊液,减轻脑膜刺激症状,预防脑膜脑粘连和蛛网膜粘连,以保持日后脑脊液正常循环及吸收功能;此外,引流术后早期还可起到控制颅内压的作用。 3、护理要点: ①引流管的位置:待病人回病房后,立即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连接引流袋,妥善固定引流管及引流袋,引流管开口需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 ②引流速度及量:术后早期尤因注意控制引流速度,若引流过快过多,可使颅内压骤然降低,导致意外发生。因此,术后早期应适当将引流袋挂高,以减低流速度,待颅内压力平衡后再放低。此外,因正常脑脊液每日分泌400-500ml,故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颅内感染病人因脑脊液分泌增多,引流量可适当增加,但同时应注意补液,以避免水电解质平衡。 ③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应适当限制病人头部活动范围,活动及翻身时应避免牵拉引流管。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若引流管内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病人呼吸、脉搏等上下波动多表明引流管通畅;若引流管内无脑脊液流出,应查明原因并通知医生处理。 ④观察并记录脑脊液的颜色、量及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天脑脊液可略呈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若脑脊液中有大量血液,或血性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有脑室内出血。一旦脑室内大量出血,需紧急手术止血。脑室引流时间一般不宜超过5-7日,时间过长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感染后的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或有絮状物,病人有颅内感染的全身及局部表现。 ⑤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时,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脑脊液逆流入脑室,注意保持整个装置无菌,必要时作脑脊液常规检查或细菌培养。 ⑥拔管:开颅术后脑室引流管一般放置3-4日,此时脑水肿期已过,颅内压开始逐渐降低。拔管前一天应试行抬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24小时,以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有否颅内压再升高的表现。若病人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应立即放低引流袋或开放夹闭的引流管,并告知医师。拔管时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液体逆流入脑室引起感染。拔管后,切口处若有脑脊液漏出,也应告知医师妥善处理,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脑室穿刺引流术

脑室穿刺和引流术 7 应用解剖 脑室系统包括位于两侧大脑半球内对称的左右侧脑室,位于脑幕上中线部位,经室间孔与两侧脑室相通的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以及位于颅后窝小脑半球与桥脑延髓之间的第四脑室(图4.1.3-1,4.1.3-2)。脑室穿刺仅指穿刺两侧侧脑室而言。 侧脑室在两侧大脑半球内(图4.1.3-3),成狭窄而纵行的裂隙状,分为下列几部分:

前角(额角):在额叶内,其上壁及前壁为胼胝体前部,外壁为尾状核头,内壁为透明隔。内下部有室间孔(Monro孔),经此与第三脑室相通。 体部:为水平位裂隙,在顶叶内。上壁为胼胝体,内壁为透明隔,下壁由内向外为穹隆、脉络丛、丘脑背面、终纹和尾状核。 后角(枕角):为体部向枕叶的延伸,系一纵行裂隙。形态变异很大,常较小,有时缺如。上外侧壁为胼胝体放射,内壁有两个隆起,上方者为后角球,系胼胝体大钳所形成,其下方为禽距,系距状裂前部深陷所致。 下角(颞角):位于颞叶内,为一向下、前及向内弯曲的裂隙,内缘为终纹和尾状核尾部,末端连有杏仁核,下角底由内向外为海马伞、海马、侧副隆起。 体部和后角、下角相移行处为三角部。体部和下角内有侧脑室脉络丛,与第三脑室脉络组织在室间孔处相续。脉络丛球在侧脑室三角部。 [返回]8 穿刺部位 临床中常用的和有时采用的有以下几种: 1.前角穿刺穿刺点在冠状缝前和中线旁各 2.5cm,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两外耳道假想连线,深度不超过5cm。 2.后角穿刺穿刺点在枕外粗隆上5~6cm,中线旁3cm,穿刺方向对准同侧眉弓外端,深度不超过5~6cm。 3.侧方穿刺穿刺侧脑室下角时,在耳郭最高点上方1cm,穿刺三角部时,在外耳孔上方和后方各4cm处。均垂直进针,深度约4~5cm。 4.经眶穿刺在眶上缘中点下后0.5cm处,向上45°、向内15°进针,深度约4~5cm,可进入前角底部(图4.1.3-4)。

颅脑引流管的护理常规

颅脑引流管的护理常规 颅脑引流术后常用的引流有脑室引流,创腔引流囊腔引流及硬脑膜外.下引流,它们是颅脑与外界相通的一个窗口,术后如护理不得当,极有可能造成颅内感染,从而给病人增加痛苦,乃至威胁生命。 脑室引流 经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 目的 ①抢救因脑脊液循环受阻所致的颅内高压危急状态。 ②进行脑室系统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方位; ③脑室内手术后安放引流管,引流血性脑脊液,减少脑膜刺激症状及蛛网膜粘连,术后早期还可以起到控制颅内压的症状; ④颅内感染经脑室注药冲洗,消除颅内感染等。 观察及护理 ①取平卧位,保持安静。对意识不清、躁动不安患者,应予约束,防止患者自行拔出引流管而发生意外。 ②引流管的开口需高出侧脑室(外耳道水平)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成人颅内压力0.7~2.0kpa儿童0.5~1.0kpa),侧卧位时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高出 15~18cm。脑室引流早期要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速、过快。因患者原处于颅内高压状态,骤然减压会使脑室塌陷,导致硬膜下血肿; ③严格保持整个引流装置及管道的清洁和无菌,各接头处应用无菌敷料包裹。 ④保持头部创口或穿刺点敷料干燥,如发现敷料潮湿,应立即查明原因并及时更换。 ⑤每日定时更换引流管,记录引流量,观察引流液性状有无异常,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⑥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成角,告诫病人勿牵拉或扯脱引流管。如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应首先排除颅内低压,可放低引流管的最高点,观察有无脑脊液滴出,如确系引流管不通,应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征象,并通知医生,予以处理。

⑦脑室引流时间不可过久。脑室引流过久者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感染后的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悬有絮状物,患者有颅内感染现象或局部征象,故脑室引流时间一般≤7-10d。 ⑧拔管前一日可试行抬高引流瓶或夹闭引流管,以便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颅内压是否有再次升高的情况。拔管后切口处如有脑脊液漏出,要及时告知医师妥为缝合,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硬脑膜外、下引流 适应于慢性硬膜下积液或硬脑膜外、下血肿术后病人。 目的 安放引流管以排空残留的血性液体或血凝块。 观察及护理 (1)观察引流袋引流袋应低于创腔10~15cm,并妥善固定,每日更换引流袋。(2)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术后适当限制病人头部活动,注意观察头部伤面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渗血,防止引流管滑脱。防止血凝块堵塞引流管。 (3)拔管引流管于术后3天拔除。 创腔引流 颅内肿瘤手术摘除术后,在残留腔隙放置引流管,以引流管腔内气体及血性脑脊液,促进脑组织填充死腔。 观察及护理 (1)术后48小时内,引流管应与创腔在同一水平,以免引流过速,导致脑组织移位,从而扯断血管引起颅内出血。 (2)术后48小时内,密切观察脑脊液内有无大量出血。 (3)创腔与脑室相连通者,则引流管高度应与脑室引流相同。 (4)每日在无菌操作下更换引流管,并记录引流量。一般手术后3~4日脑水肿消退后拔管。

脑室外引流临床应用

脑室外引流临床应用 导读:本文脑室外引流临床应用,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脑室外引流临床应用 作者:毛蓓颜幼玲邓炜 【摘要】脑室外引流是颅脑外伤、脑出血、急性脑积水常用的引流方法,经颅钻孔脑室穿刺,使脑脊液外引流减压将脑脊液颅内出血排除体外,此方法可以降低颅内压、引流血性脑脊液、颅内给药,控制颅内压;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创口小,主要用于脑出血;以往的方法常用硅胶管接引流袋引流,易滑动、时间短、易感染,引流水平不易控制等缺点。方法我科引用威海村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通过虹吸原理用于脑室外引流。结论归纳我科使用该引流器,病人的护理经验此种引流器适用于对于人体脑积液、脑出血等导致颅内压增高疾病需进行颅脑外引流的患者,取代的以往的引流装置的不足,及时有效的观察病情,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术后的正确护理,取得更好的疗效。 【关键词】脑室外引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7——2010年钻孔引流患者135例,其中脑出血一侧脑室引流112例,双侧脑室引流23例,引流的时间为3——7

天,未发现颅内感染。 1.2 方法 使用威海村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型号为F12用于外伤、高血压、脑出血、血管瘤、脑积水等导致颅内压增高疾病需进行颅脑引流,通过虹吸原理将颅内积气、积血。通过引流瓶下部导管排向集液袋由引流瓶上部带空气过滤的排气口排出;同时设有三通口便于临床加药,不会出现引流液回流和造成病人交叉感染。 以上135例患者均用我科采用的新型的颅脑外引流器引流,术后3——7天CT复查,其中积血、积液完全消失患者118例,大部分消失患者17例,通过无菌操作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1——3万u 后,3——5天后复查CT ,大部分患者积血、积液完全消失,均未有患者出现行去骨瓣颅内血肿清除术。 2 讨论 脑室外引流术是神经外科的常见技术,是抢救颅内高压、脑室出血、梗阻性脑积水等严重疾患的重要方法,可在床边进行,操作简单,作用迅速,效果明显,因此临床应用广泛[1],而脑室外引流器的应用能排除颅内积血、积气,有效降低颅内压,缓解脑水肿。传统的引流袋引流脑脊液,由于不易观察引流滴数,引流速度难以控制,引流袋过高则致引流不通畅,过低可引起低颅内压综合征[2];硅胶管接引流袋不易观察,管道堵塞不易发现,使引流液过少,颅内压增高形成脑疝,加重病情。如脑室引流,引流管高于侧脑室前角10——15cm,

脑室引流管护理

脑室引流管护理 脑室引流:是经过颅骨钻孔或椎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 一、部位:常选择半球额角或枕角进行穿刺。 二、目的: (1)抢救因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所致的颅内高压危急状态的病人,如枕骨大孔疝; (2)自引流管注入造影剂进行脑室系统的检查,注入同位素核素检查,以明确诊断及定位;注入抗生素控制感染; (3)脑室内手术后安放引流管,引流血性脑脊液,减轻脑膜刺激症状,预防脑膜脑粘连和蛛网膜粘连,以保持日后脑脊液正常循环及吸收功能;此外,引流术后早期还可起到控制颅内压的作用。 3、护理要点: (1)引流管的位置:待病人回病室后,:立即在无菌条件下连接引流袋或瓶,妥善固定引流管或瓶,引流管开口需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需要搬动病人时应将引流管暂时夹闭,放置引流管饭流引起逆行性感染。 (2)引流速度及量:术后早期尤因注意控制引流速度,若引流过快过多,可使颅内压骤然降低,导致意外发生。因此,术后早期应适当将引流袋挂高,以减低流速度,待颅内压力平衡后再放低。此外,因正常脑脊液每日分泌400-500ml,故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颅内感染病人因脑脊液分泌增多,引流量可适当增加,但同时应注意补液,以避免水电解质平衡。 (3)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应适当限制病人头部活动范围,活动及翻身时应避免牵拉引流管。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若引流管内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病人呼吸、脉搏等上下波动多表明引流管通畅;若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应查明原因。 可能的原因有: 1、颅内压低于1.18-1.47kpa,证实的方法是将引流袋或瓶降低再观察有无脑脊液流出。 2、引流管放入脑室过深过长,在脑室内盘曲成角,可提请医生对照X线片,将引流管缓慢向外抽出至有脑脊液流出,然后重新固定。 3、管口吸附于脑室壁,可将引流管轻轻旋转,使管口离开脑室壁。 4、若怀疑引流管被小凝块或碎屑的脑组织阻塞,可在严格消毒管口后,用无菌注射器轻轻向外抽吸,切不可注入生理盐水冲洗,以免管内阻塞物被冲至脑室系统狭窄处引起日后脑脊液循环受阻。经上述处理后若仍无脑脊液流出,必要时更换引流管。 (4)观察并记录脑脊液的颜色、量及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天脑脊液可略呈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若脑脊液中有大量血液,或血性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有脑室内出血。一旦脑室内大量出血,需紧急手术止血。脑室引流时间一般不宜超过5-7日,时间过长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感染后的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或有絮状物,病人有颅内感染的全身及局部表现。(5)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时,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脑脊液逆流入脑室,注意保持整个装置无菌,必要时作脑脊液常规检查或细菌培养。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1、术前常规备皮,除紧急情况外,术前需禁食6小时,术前半小时肌注苯巴比 妥0.1g。 2、脑室引流袋的固定 术后早期,引流袋先置于颅骨钻孔水平,后期再放置予床头的下面,引流管 O。防止过度引的最高点仍应高于脑室15~20cm。保持颅内压在200~250mmH 2 流,颅内压骤降引起硬膜下血肿。 3、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四肢活动、瞳孔对光反射变化及生命体征,有无剧烈 头痛、频繁呕吐,以判断颅内压情况。 4、观察引流装置 ⑴病人头部活动应适应受限,保持引流管通畅,无扭曲、打折、脱出。 ⑵控制脑脊液引流量,以每日不超过500ml为宜。如有颅内感染,引流量可相应增加,但应该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⑶观察脑脊液的性质、颜色。如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血性脑脊液由浅变深,提示有脑室内出血。如引流液由清亮变浑浊,伴体温升高,可能发生颅内感染,及时报告医生。 ⑷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并记录24小时引流量。 5、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⑴脑室内感染: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对暴露在头皮外端的导管及接头,每天用75%乙醇消毒3次,并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敷料若有渗湿,应立即更换;②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③搬动病人时,应先夹闭引流管,防止颅内压急剧波动。防

止脑室外引流管与引流袋接头处脱落。若有脱落者,应严格消毒后再连接;④定期行脑脊液检查,做细菌培养。 ⑵出血和移位:①限制头部活动,翻身和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②对躁动者用约束带约束四肢;③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或癫痫发生,立即行CT检查;④必要时需手术重置导管。 6、拔管 ⑴拔管指征:脑室引流时间为3~7日。拔管前应先抬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24小时,观察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时,可予拔管。如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应立即放低引流袋或开放引流管继续引流,并告知医生。 ⑵拔管方法:先夹闭引流管,防止管内液体逆流入脑室而引起感染。注意切口处有无脑脊液漏出,要挤出皮下积液,待引流管完全拔除后,立即缝合伤口,最后用消毒敷料覆盖。 7、拔管后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及体温的变化。伤口处按时换药,并保持头部 敷料干燥及床单、枕套的清洁。

脑室引流管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脑室引流管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一)操作要点与评价标准

无缺项,级表示评估准确,操作熟练、规范、I[注释]评分等级:与患者沟通自然,语言通俗易懂;Ⅱ级表示评估不够准确,操作欠熟处缺项,与患者沟通不够自然;Ⅲ级表示评估不~练、规范,有12 3

准确,操作不熟练、不规范,有处以上缺项,与患者沟通少。 (二应掌握的知识点) 1.脑室引流管护理的目的 (1)保持引流通畅。防止逆行感染。(2). (3)便于观察脑室引流液性状、颜色、量。 2.注意事项 (1)患者须头枕无菌治疗巾,以保持清洁,避免感染。 (2)翻身时避免引流管牵拉、滑脱、扭曲、受压。 (3)搬动患者时先夹闭引流管,待患者安置稳定后再打开引流管。 (4)双侧脑室引流时,两侧引流管不可同时打开,应采用交替开放的办法以避免形成气 颅。 (5)精神症状、意识障碍者应适当约束。 (6)引流过程中注意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液、局部有无炎症反应、引流是否通畅,如有 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7)引流时间一般为3~5d,不大于1周。 3.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 (1)肉眼观察在引流通畅状况下,脑室引流调节瓶内玻璃管中的液面可随患者的心跳和 呼吸上下波动,波动不明显时,可嘱患者咳嗽或按压双侧颈静脉使颅内压力暂时升高,液面即可上升,解除压迫后液面随即下降,证明引流通畅。

(2)仪器监测脑室引流,连接颅内压监测仪,应测定观察监测仪上颅内压力的波长和参 0.04个脉搏波组成,振幅为3数,正常的波形是一个心动周期内由.—0.07kPa(3—5mmHg),并随心跳与呼吸上下波动,若波形近于直线,证明引流管腔已阻塞,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4.观察引流量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每3min分泌1ml,每小时分泌20ml,每日400~500ml,引流量以不 超过500ml为宜,如引流速度过快(其早期>20ml/h)或引流量过大(>500ml/24h)时,应及时通知医师。 5.观察引流液性状 (1)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d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 (2)如大量鲜血或血性脑脊液逐渐加深为脑室内出血。 (3)如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提示颅内感染。

脑室外引流临床应用

脑室外引流临床应用 脑室外引流临床应用 脑室外引流临床应用作者:毛蓓颜幼玲邓炜脑室外引流是颅脑外伤、脑出血、急性脑积水常用的引流方法,经颅钻孔脑室穿刺,使脑脊液外引流减压将脑脊液颅内出血排除体外,此方法可以降低颅内压、引流血性脑脊液、颅内给药,控制颅内压;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创口小,主要用于脑出血;以往的方法常用硅胶管接引流袋引流,易滑动、时间短、易感染,引流水平不易控制等缺点。方法我科引用威海村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通过虹吸原理用于脑室外引流。结论归纳我科使用该引流器,病人的护理经验此种引流器适用于对于人体脑积液、脑出血等导致颅内压增高疾病需进行颅脑外引流的患者,取代的以往的引流装置的不足,及时有效的观察病情,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术后的正确护理,取得更好的疗效。脑室外引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07——2010年钻孔引流患者135例,其中脑出血一侧脑室引流112例,双侧脑室引流23例,引流的时间为3——7天,未发现颅内感染。 1.2 方法使用威海村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型号为F12用于外伤、高血压、脑出血、血管瘤、脑积水等导致颅内压增高疾病需进行颅脑引流,通过虹吸原理将颅内积气、积血。通过引流瓶下部导管排向集液袋由引流瓶上部带空气过滤的排气口排出;同时设有三通口便于临床加药,不会出现引流液回流和造成病人交叉感染。以上135例患者均用我科采用的新型的颅脑外引流器引流,术后3——7天CT复查,其中积血、积液完全消失患者118例,大部分消失患者17例,通过无菌操作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1——3万u后,3——5天后复查CT ,大部分患者积血、积液完全消失,均未有患者出现行去骨瓣颅内血肿清除术。 2 讨论脑室外引流术是神经外科的常见技术,是抢救颅内高压、脑室出血、梗阻性脑积水等严重疾患的重要方法,可在床边进行,操作简单,作用迅速,效果明显,因此临床应用广泛[1],而脑室外引流器的应用能排除颅内积血、积气,有效降低颅内压,缓解脑水肿。传统的引流袋引流脑脊液,由于不易观察引流滴数,引流速度难以控制,引流袋过高则致引流不通畅,过低可引起低颅内压综合征[2];硅胶管接引流袋不易观察,管道堵塞不易发现,使引流液过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