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统计学 社会学 测量尺度 复习资料 大纲 总结

社会统计学 社会学 测量尺度 复习资料 大纲 总结
社会统计学 社会学 测量尺度 复习资料 大纲 总结

1、四种测量尺度:

(1)定类尺度:按现象性质差异进行的辨别与区分。测量结果形成定类变量或指标。定类变量或指标确切的值是以文字表述的,可用数值标识,但仅起标签作用。各类别间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大小、优劣之分。

分类的原则:穷尽性或无遗性;互不重叠或互斥性

属性:对称性;传递性

(2)定序尺度:按现象顺序差异进行的辨别与区分。测量结果形成定序变量或指标。定类变量或指标确切的值是以文字表述的,可用数值标识,但仅起标签作用。定序变量或指标各类别间有高低优劣之分,不能随意排列。

(3)定距尺度:按现象绝对数量差异进行的辨别与区分。测量结果形成定距变量或指标。定居变量或指标的值以数字表述,有计量单位可进行加减运算,不能进行乘除运算。各类别间有大小之分,但没有绝对零点。

(4)定比尺度:按现象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进行的辨别与区分。测量结果形成定比变量或指标。定比变量或指标确切的值以数字表述,有计量单位,可加减。有绝对意义上的零点,可乘除。

2、测量尺度的作用:(1)决定数据的整理、显示方法。(2)决定数据的分析方法。(3)决定计算机的处理方法。

3、对测量尺度的判断:测量精度、计算方法、信息数量

4、条形图和直方图的区别:

条形图:是以长方形的长度(宽度相同)来表示次数或百分率的多少,为求清楚长方形之间可以分开(当然也可以不分),宽度没有意义。

直方图:又称矩形图,以一个矩形的面积(长 宽)表示每组数值的次数或百分率的多少。与条形图的不同。条形图的宽度没有意义,直方图的长度与宽度均有意义;直方图各个矩形要相连排列,条形图可以分开。

5、累加次数:累加次数就是把次数逐级相加起来,分为两种;一种是向上累加(cf↑),一种是向下累加(cf ↓),其作用是使我们容易知道某值以下(或以上)之次数总和。向上累积表示由低层向高层累加。向下累积表示由高层向低层累加。

6、众值:众值(Mo)就是次数最多之值。对于定类变项,以众值作预测所犯的错误是最小的。众值适合于分析定类变项,也可以用来分析定序、定距变项的资料。

7、中位值:中位值(Md)就是在一个序列的中央位置之值,即高于此值的有50%的研究个案,低于此值的也有50%。即:按大小次序排列的N个数值的中间值。

注意:(1)如果N是奇数,中位数个案就是第(N+1)/2个个案。

(2)如果N是偶数,中位数就是第N/2个个案和N/2+1个个案之间的数值;如果两个中间的个案碰巧都是一样的数,那么中位数也就是那个数本身。

(3)可以利用累加次数寻找中位值

(4)根据分组资料计算中位值

公式:Md=L+( f cf

N

-

2

)W

L:中位值组的真实下限

f:中位值组的频数

CF:低于中位值组真实下限的累积次数

W:中位值组的组距

N:全部个案数目

8、均值:分数之和除以个案的总数目。习惯上用X来代表均值。

均值具有以下代数性质:(1)每一个记分数对均值的偏差的总和为0,即:(xi-x)=0 (2)各数值对均值的偏差平方和小于任何其他数的偏差平方和,换句话说,就是:(xi-x)2=极小值

根据原始资料求均值:N x

∑=

x

根据频数分布求均值:

∑=

f

x f

i

i x

根据分株数据求均值:

=

f

x f

m

i

x

m

x

为组中心值

二种情况一般不用均值:(1)开放间距(2)存在极端个案

9、众值、中位值和均值比较

三值设计的目的是共同的,都是希望通过一个数值来描述整体特征,以便简化资料。它们都是反映了变量的集中趋势。一般说来:众值:适用于定类、定序和定距变量。中位值:适用于定序和定距变量。均值:适用于定距变量。

众值仅使用了资料中最大频次这一信息,因此,资料使用是不完全的。中位值:由于考虑了变量的顺序和居中位置,它和总体的频次分布有关。均值:由于它既考虑到频次,又考虑变量值的大小,因此它是最灵敏的。虽然均值对资料的信息利用最充分,但对严重偏态的分布,会失去它应有的代表性。

(1)均值受极端值的变化影响;中位值则不受影响,除非中位值本身变化。

(2)均值随样本变化较少,与中位数相比,一般是比较稳定的量度;往往不同的样本之间,中位数

比均值有更大的差异。

(3)均值比较容易进行算术运算。

(4)计算均值以定距尺度为前提,中位数既可用于定序的,也可以用于定距的尺度。

对于对称的图形,众值、中位值和均值三者位置重叠,当图形正偏或负偏时,均值变化最快,中位值次之,众值不变。

10、集中趋势测量法:找出一个数值来代表变项的资料分布,以反映资料的集中情况。集中趋势测量法有一个特殊意义,就是可以根据这个代表值来估计或预测每个研究对象(即个案)的数值。这样的估计或预测,由于所根据的数值最有代表性,故所发生错误的总和是最小的。

11、离散趋势测量法:指求出一个值来表示一个变项上的个案与个案之间的差异情况。

12、四分位差:检验中位数代表性高低;是定序及以上变量度量分散程度的一种方法。

注意:中位值两旁的Q1和Q3之间,共有50%的个案,其分布愈远离中位值,中位值代表性就愈小,以之作估计的标准所犯错误就愈大。

计算方法:将个案由低至高排列,然后分为四个等分(即每个等分包括25%的个案),则第一个四分位置的值(Q1)与第三个四分位置的(Q3)的差异,就是四分位差(简写Q),公式是Q=Q3-Q1。

(一) 未分组数据:首先求出Q1与Q3的位置,公式是:Q1位置=(N+1)/4

Q3位置=3/4(N+1)(其中N是全部个案数目),然后求出相应的Q1和Q3的值;最后Q=Q3-Q1。

(二)根据分组资料求四分位差:第一步:计算累加次数(Cf↑);第二步:求出Q1和Q3位置,Q1位置=1/4N Q3位置=3/4N;第三步:参考累加次数分布,决定Q1和Q3的位置应属于哪一组;第四步:从所属的组中,计算Q1位置和Q3位置的数值。

Q1=L1+( 11

4 f cf

N

-

)W1 Q3=L3+(33

4

3

f cf

N-

)W3 L1=Q1属组之真实下限

L3=Q3属组之真实下限

f1=Q1属组之次数

f3=Q3属组之次数

Cf1=低于Q1属组下限之累加次数

Cf3=低于Q3属组下限之累加次数

W1=Q1属组之组

W3=Q3属组之组距

N=全部个案数目

例题:生产队的育龄妇女节育情况如下表,求四分位差。

13、定距变量离散程度测量:

极差(全距:R):最高与最低的记分数之差。优点:计算简单,一目了然,特别是对外行来说,极差是唯一可理解的离差量度。缺点:仅仅以两个个案为依据,而且是两个极端个案;随着样本变化而变化很大,一般来说大样本的极差比小样本更大一些。因此,极差难以真正反映资料全体的分散程度。

平均差:各记分数偏离均值的绝对差的算术平均数。 A.D=N X

X ∑-

严重缺点:(1)用绝对值不容易进行代数运算;(2)平均偏差既不容易做理论 上的阐释,又会导致较复杂的数学结论。

标准差:对均值的偏差平方的算术平均值的平方根。S=N X X ∑--2)

( 或者S=∑∑-2

2)(1

X X N N

计算方法:取每个记分数对于均值的偏差,取每个差的平方,再相加取和,除以个案数目,然后取平方根。

明显的性质:(1)数据在均值周围的散布范围越大,标准差越大。 (2)对于均值的极端偏差在决定标准差的数值方面具有最大的加权作用。如果分布中有很少极端个案而且数值可能非常大,标准差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这种情况下可用中位数作为集中趋势的量度,用四分位差作为离差的量度。

对于分组资料,用组中值来代表变量值,标准差计算公式与上述相同。

方差:标准差的平方。

14、标准分:它是以均值为基点,以标准差为度量单位,因此,各总体之间可以通过标准分进行合理的比较和相加。δx x z -=

δ为标准差

标准分的意义:它是以均值为基点,以标准差为度量单位,因此,各总体之间可以通过标准分进行合理的比较和相加。

15、相关:是指一个变项的值与另一个变项的值具有连带性。即:如果一个变项的值发生变化,另一个变项的值也有变化,则两个变项就是相关了。

相关测量种类:1、从变量或现象多少看,单项关和负相关 2、从变量变化的形式看,直线相关和曲线相关3、从测量层次上看,定类——定类 定序——定序 定距——定距 定类——定序 定类——定距 定序——定距

16、交互分类:同时依据两个变项的值,将所研究的个案分类。

17、条件次数:表示在自变项的每个值(条件)的情况下依变项的各个值的个案数目(次数)。

18、边缘次数:表中表示总和的次数

19、条件次数表有大小之分。计算方法:依变项值数目乘上自变项值数目。

20、如果将依变项放于表的旁边,自变项放于表的上端,则表的大小就是横行数目(r)乘上纵列数目(c),即表的大小为R×C 。

21、条件次数表的缺点:难于比较不同条件下的次数分布,因为作为基数的边缘次数各有不同。

22、条件百分表–––结论表制定原则:①每个表的顶端要有表号和标题。②绘表所用的线条要尽可能简洁。③在表的上层(即自变项的每个值之下)写上%符号,表示下列的数值都是百分率。④在下端的括孤内的数值,表示在计算百分率时所根据的个案总数。⑤表内百分率数值的小数位保留多少视研究需要,但要有一致性。

23、条件百分表里有自变项和依变相两类数据,常用的规则是:根据自变项的方向(即纵向百分比或列百分比)。但是,如果依变项在样本内的分布不能代表其在总体内的分布,则百分率的计算要根据依变项的方向,不在等比情况下抽样。

24、消减误差比例(PRE):表示用一种现象(x)来解释另一种现象(y)时,减少百分之几的误差。 PRE=

12

1E E E - E1:表示在不知道X 的情况下,预测Y 值所产生的全部误差;E2:表示在知道X 的情况下,可以根据X 的每个值来预测Y 值时产生的误差;E1-E2:表示在知道X 的情况下用X 预测Y ,和在不知道X 的情况下预测Y 时相比所减少的误差。

25、如果E2=0,即标示以X 预测Y 不会产生任何误差,则PRE=1,反映X 与Y 是全相关;

如果E2=E1,即意味着以X 预测Y 所产生的误差等于不以X 预测Y 所产生的误差,则PRE=0,反映X 与Y 是无相关。

如:PRE=0.80,表示用X 预测Y 可减少80%的误差,反映两者相关程度很高。

又如:PRE=0.08,就表示只能消减8%的误差,即X 对Y 的影响很小。(例题)

26、对于r ×c 表,有两类讨论方法。一类是以 值为基础来讨论变量的相关性。一类是以减少误差比例(PRE)为准则来讨论变量间的相关性。

27、Lambda 相关测量法

基本逻辑是计算以一个定类变项的值来预测另一个定类变项的值时,如果以众值为预测的准则,可以减少多少误差。消减的误差在全部误差中所占的比例愈大,就表示这两个变项的相关愈强。

yx λ=

y y y M N M m --∑=PRE My=Y 变项的众值次数;my=X 变项的每个值之下y 变项的众值次数;N=全部个案数目。

若以Y 为自变量,X 为依变量,则x x

x xy M N M m --=∑λ 其中:Mx 为x 变项的众值次数;mx 为y 变项

的每个值之x 变项的众值次数;N 为全部个案数目

如果是对称的情况,即:x 与y 可相互预测,不分自变项与依变项,则:

)

(2)

(y x y x y x M M N M M m m +-+-+=∑∑λ

Lambda 相关测量的性质:(1) 系数的取值范围0<=λ,=1;(2) 具有PRE 意义;(3) 对称与不对称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公式;(4)具有以众数作为预测的特点,不理会众数以外的分布;(5) 当众数集中在一行或一列时,会使得λ=0,这是λ的灵敏度有问题。

28、Gamma 等级相关(两个定序变量分析)

Gamma 等级相关系数允许数据具有相同的等级。它的使用不受样本容量的限制。

同序对(NS ):设单元A 变量的X 和Y 具有等级(xi,y i ),单元B 变量的X 和Y 具有等级(xj,yj)。如果xi>xj ,则yi>yj ,则称A 和B 为同序对。同序对只要求X 变化方向与Y 变化方向相同,但并不要求A 与B 中X 的变化量(xi-xj)与Y 的变化量(yi-yi)相等。

异序对(Nd ):设单元A 的变量X 和Y 具有等级(xi,yi),单元B 的变量X 和Y 具有等级(xj,yj),如果xi>xj ,yi

同分对T X :如果单元A 与单元B 中,变量X 具有相同的等级,则称X 同分对。

同分对Ty :如果单元A 与单元B 中,变量Y 具有相同的等级,则称Y 同分对。

同分对Txy :如果单元A 与单元B 中,变量X 与变量Y 等级都相同,则称X 、Y 同分对。

G 系数:d s d s N N N N G +-=

Ns 为同序对的数目。Nd 为异序对的数目。

G 系数不考虑同分对。如果在单元对中是以同序对为主,则变量x 和变量Y 正相关,反之为负相关。同序对和异序对数量之差,则反映了等级相关的程度。

G 系数的特征:1、G 系数的取值范围:-1 G 1。

G=1,则Nd=0,即均为同序对。

G=0,则Ns=Nd ,即同序对和异序对相等。

G=-1,则Ns=0,即均为异序对。

2、分母表示预测时可能犯的最大错误。分子表示的是可以减少的误差。 因此G 具有PRE 性质。

3、G 属于对称相关测量法。

4、G 系数不考虑同分对。

5、当定序变量只有两种等级时,则G 系数有:2112221121122211f f f f f f f f G +-=

可见,当G 系数不计及符号(或方向)时,与2*2列联表中的Q 系数相同,所以Q 系数可看作G 系数的特例。

dyx 相关测量法——萨默斯(Somers )dyx 系数:Gamma 系数是属于对称相关测量法。如果我们认为某定序变项是自变项(X),另一个变项是依变项(Y),最好是采用适宜于简化不对称关系的dyx 系数。 dyx= y d s d s T N N N N ++-(x 是自变量、y 为依变量) dxy=x d s

d

s T N N N N ++-(y 为自变量、x 为依变量) Ns 是同序对数,Nd 是异序对数,Ty 是只在依变项y 上同分的对数。

①dyx 是非对称的测量:X →Y ;②-1<=dyx<=1;③具有PRE 意义。

29、回归(两个定距变量分析)

回归研究的是定距变量与定距变量之间的非确定关系。

回归分析法的目的,是要找出一个通过定距变量来预测另一个定距变量犯错误最小的方法。

相关关系可以归结为两点:变量间存在着关系;这种关系是非确定的,或者说只存在着统计规律性。 相关系数的描述:设有两个变量X 和Y ,当X 变化时会引起Y 相应的变化,但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是不确定的。如果当X 取得任何一可能值Xi 时,Y 相应地服从一定的概率分布,则称随机变量Y 和变量X 之间存在着相关。

回归方程:由于确定的X=Xi ,Y 的均值也是确定的,因此X 和均值Y 之间就形成了确定的函数关系Y=f(x)。Y=f(x)称作Y 对X 的回归方程,可见,回归方程是研究自变量X 不同取值的,因变量Y 平均值的变化。

当因变量Y 的平均值与自变量X 呈现线性规律时,称作线性回归方程。

只有一个自变量时,称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记作:Y=bx+a 。其中b 称作回归系数、a 称作回归常数。回归常数a 表示回归直线的截距,即回归线与Y 轴的交割点;回归系数b 表示回归直线的斜率。

每一个真实Yi 与回归线的关系是:y i =bx i +a+e i 其中yi 是随机变量,ei 是随机误差,由于ei 的值是非固定的,从而使X 和Y 呈现非确定的关系。

如果所研究的变项都是属于定距测量层次,可以用简单直线回归分析法来以自变项的数值预测或估计依变项的值。

30、积矩相关测量法(皮尔逊Pearson 的积矩相关系数r)

协方差:

1)()(),cov(---=

∑n y yi x xi y x 表示X 和Y 两变量观测值相对其各自均值所选成的共同

平均偏差。 相关系数(即标准化的协方差)

∑∑----=22)()())((y y x x y y x x r i i i i 简化公式:∑∑∑∑∑∑∑-?--=2222)()())((y y N x x N y x xy N r 积矩相关系数r 具有以下性质:1、r 系数假定x 与y 的关系是对称关系,即是对称测量,r yx =r xy 。 2、适用定距测量层次。

3、取值范围[-1,+1]

注意:r<=0.2,社会学中一般认为不呈直线相关(经济学中为0.3);0.20.8,高度相关。

4、相关系数受变量取值范围的影响很大。

5、相关系数不因坐标原点的改变或单位的变化而变化。

6、相关系数R 的平方具有PRE 的意义。R 2称为决定系数(或制定系数)

31、相关与回归的比较

相关和回归研究的都是变量间的非确定性关系,而且研究的都是其中的线性关系。但是两者研究的角度是不同的。

1.从研究关系性质看:回归是研究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的,要建立模型Y=a+bX ;相关关系则不一定具有因果关系,它们往往是伴随、共存的关系,当然也不排斥一方为主的情况。

2. 从对称来看:相关关系是双向对称的,即X 对Y 的相关和Y 对X 的相关是一样的,即r yx =r xy 。回归是不对称的:b yx 不等于b xy 。

3.从两者的数量关系来看:回归直线中Y 的变化,反映的是真实Y 值平均值的变化(即B 是集中趋势),而真实数据与回归直线分散的情况在Y=a+bX 中是不反映的,相关系数R 则正是表现了真实数据与回归直线靠拢程度,因此,R 是离散趋势。通过回归方程,X 可以预测Y ,但无法回答预测的能力(或效果);R 反映了预测效果的好坏;0<=R 2<=1越大,效果越好。

R 与b 的区别:R 对称测量, b 非对称测量;R 不受单位影响, b 受单位影响;b 反映回归强度,R 反映预测效果,且R 受取值范围影响很大;b 反映集中趋势,R 反映离散趋势,;

-1<=R<=1,b 没有区间限制;b 反映因果关系,R 反映相关关系。

R=标准化的回归系数。

32、统计推论分为两大类:1.参数估计,即通过样本对总体的未知参数进行估计。2.假设检验,即通过样本对总体的某种假设进行检验。

33、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的逻辑区别:参数估计,通俗的讲,就是根据抽样结果来合理地、科学地猜一猜总体的参数大概是多少?或者在什么范围?参数估计的逻辑是先看样本的情况,再问总体的情况。假设检验:先假设总体的情况,再以一个随机样本的统计值来检验这个假设是否正确。换言之,要先构思总体情况,才进行抽样和分析样本的资料。

34、参数估计有两种做法:点值估计(或称点估计);间距估计(或称区间估计)。二者都要求样本是以随机方法抽取的。

35、估计值的衡量标准: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36、区间估计:就是以两个数值之间的间距来估计参数值。

37、置信区间(可信间距):两个数值之间的间距,称为置信区间。例:我们用作为未知参数Q 的估计值,

那么区间为[Q ∧-e ,Q ∧+e]或[Q ∧-e ≤Q ≤Q

∧+e] 38、区间大小反映了估计值的准确性

39、置信度(可信度)或称作置信概率或置信系数,它表示用置信区间估计的可靠性,即置信区间内包含参数Q 的概率。即:P(Q -e ≤Q ≤Q +e)=1-α

40、置信性水平(α),它表示用置信区间估计不可靠的概率。置信度与显著性水平之和为1。

41、置信区间与置信度之间的关系:在样本容量一定情况下,置信区间和置信度是相互制约的。置信度愈大(即估计的可行性愈大),则相应的置信区间也愈宽(估计的值愈不精确),精确度越高,置信度愈小,置信区间愈窄。

42、方差分析内涵、基本原理、假定条件,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统计量、多重比较

广东财经社会统计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广东财经社会统计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 1.社会统计中的变量一般分四个层次,其中最高层次的变量是 D 。 A、定类变量 B、定序变量 C、定距变量 D、定比变量 2.标准正态分布的均值一定 C 。 A、等于1 B、等于-1 C、等于0 D、不等于0 3.计算中位值时,对于未分组资料,先把原始资料按大小顺序排列成数列,然后用公式 D 确定中位值所在位置。 A、n/2 B、(n-1)/2 C、(n+2)/2 D、(n+1)/2 4.下列统计指标中,对极端值的变化最不敏感的是 A 。 A、众值 B、中位值 C、四分位差 D、均值 5.如果原假设是总体参数不小于某一数值,即大于和等于某一数值,应采用的检验是。 A、两端检验 B、右端检验 C、左端检验 D、无法判断 6.在一个右偏的分布中,大于均值的数据个数将。 A、不到一半 B、等于一半 C、超过一半 D、视情况而定 7.下列关于“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回归分析可用于估计和预测 B、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密切程度 C、相关分析不需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 D、回归分析是相关分析的基础 8.假定男性总是与比自己年轻3岁的女性结婚,那么夫妻年龄之间的积距相关系数r为。 A、-1 < r< 0 B、0 < r< 1 C、r = 1 D、r = -1 9.“4、6、8、10、12、26”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宜用测量。 A、众值 B、中位值 C、均值 D、平均差 10.某校期末考试,全校语文平均成绩为80分,标准差为4.5分,数学平均成绩为87分,标准差为9.5分。某学生语文得了83分,数学得了92分,从相对名次的角度看,该生的成绩考得更好。 A、数学 B、语文 C、两门课程一样 D、无法判断 三、判断题(请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打√或?。) 1.无论分布曲线是正偏还是负偏,中位值都居于均值和众值之间。 2.一组数据的均值代表了该组数据中大多数的数据。 3.对于连续型随机变量,讨论某一点取值的概率是没有意义的。 4.异众比率越大,各变量值相对于众值越离散,众值的代表性越好。 5.只要样本量足够大,则不论总体分布如何,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都服从正态分布。 6.检验均值差异时,独立样本采用“差的均值”、关联样本采用“均值的差”进行检验。 7.在显著性水平既定的情况下,一端检验比两端检验更容易拒绝H0。 8.不管相关关系表现形式如何,当r=1时,变量X和变量Y都是完全相关;当r=0时,变量X 和变量Y都是完全不相关。 9.方差分析就其内容来说,是分析或检验总体间的均值是否存在差异。 10.纳伪的概率β可以根据原假设H0所设的分布计算出来。 1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依据: 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依据:1、历史时代依据2、现实社会依据 第二章 1、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的概念及内涵扩展 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作人口数量的同义词。人口规模受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结构可分为: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3、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城镇化:从乡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 逆城镇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4、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和对社会的影响; 概念: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影响:(可自述) 5、反映人口健康的重要指标;

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2、死亡率: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6、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第一个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持续约两三百万年。 第二个时期是农业时期,持续大约1万多年。 第三个时期是工业时期,距今不过两三百年的时间。 7、邓肯的POET模型。 1、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该模型也被称为“生态复合体” 2、在模型中:(1)每个要素是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的;(2)任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 8、环境保护战略的演变。 1、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 2、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和条件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 3、生态现代化理论:工业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不仅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具有潜在的兼容性,而且也可以是推动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和机制。由工业化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社会统计学复习题(有答案)复习课程

社会统计学复习题(有 答案)

社会统计学课程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计算结果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1、第五次人口普查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总数之比为 比较 相对指标;某企业男女职工人数之比为 比例 相对指标;某产品的废品率为 结构 相对指标;某地区福利机构网点密度为 强度 相对指标。 2、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之和为 零 ;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的平方和为 最小值 。 3、在回归分析中,各实际观测值y 与估计值y ?的离差平方和称为 剩余 变差。 4、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 —1(或100%)。 5、 正J 形 反J 形 曲线的特征是变量值分布的次数随变量值的增大而逐步增多; 曲线的特征是变量值分布的次数随变量值的增大而逐步减少。 6、调查宝钢、鞍钢等几家主要钢铁企业来了解我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重点 调查。 7、要了解某市大学多媒体教学设备情况,则总体是 该市大学中的全部多媒体教学设备 ;总体单位是 该市大学中的每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 8、若某厂计划规定A 产品单位成本较上年降低6%,实际降低了7%,则A 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超额完成程度为 100%7% A 100% 1.06%100%6% -=- =-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超额完成程度 ;若某厂计划规定B 产 品产量较上年增长5%,实际增长了10%,则B 产品产量计划超额完成程度为 100%10% 100% 4.76%100%5% += -=+B 产品产量计划超额完成程度 。 9、按照标志表现划分,学生的民族、性别、籍贯属于 品质 标志;学生的体重、年龄、成绩属于 数量 标志。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目(有答案)

任务1 单项选择 1/3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2分) A、冲突 B、顺应 C、竞争 D、合作 (2/3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2分) A、语言 B、直立行走 C、思维 D、劳动 (3/32)、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为中介发挥作用。(2分) A、主观因素B、社会因素C、客观条件D、自然环境 (4/32)、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2分) A、数量规模的体现 B、个人关系的总和 C、结构的总和 D、关系的集合 (5/32)、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年代。(2分)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 ( 6/32)、“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2分) A、生理的 B、自尊的 C、安全的 D、归属的与爱的 (7/32)、文化是指()。(2分)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C、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D、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8/32)、()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的原理》定名为《群学肄言》。(2分) A、康有为 B、严复 C、吴文藻 D、费孝通 (9/32)、马克思认为,()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2分) A、经济交往 B、国际交往 C、政治交往 D、人际交往 (10/32)、人的社会需要产生的最基础、最原始的条件是人的()。(2分) A、物质需求 B、生存需要 C、生理需求 D、规则需求 (11/32)、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2分) A、需要层次论 B、宏观需求理论 C、激励理论 D、社会需求理论 (12/32)、从一岁半到六七岁的阶段。该阶段,作为能够进行思维活动的人来说,是开动和运转思维机器进行实际运算操作的准备阶段,是()。(2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社会学基础知识

社会学含义: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 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功能: 个人功能:1、认识功能(认识、了解、适应社会、发挥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2、导向功能(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所处 的地位和作用指导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 3、操作功能(为个人的认识现象提供操作的工具) 社会功能:1、描述2、解释3、预测4、规范 研究社会学的意义:1、能为现代化建设的规划,实施和检验做出贡献2、能 为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与做出科学决策3、能为政法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4、能为社会工作和社会管理提供理论知识 5、为本学科的分支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社会文化的来源:是人类在劳动过程及其他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成果 1、文化遗业:继承前人历代所创造传承下来的一切文化(语言文字生活) 2、文化文明:指每一社会创造次新的文化特质 3、文化借用:指引进、引用团体(另外)文化 4、文化融合:指文化遗业,文化文明,文化借用变更 社会文化的功能:1、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 2、文化的社会向导功能(提供知识、协调社会管理工程,巩固社会向导成果) 3、文化的社会区分功能 文化的进化因素:1、生物因素2、地理环境因素3、心理因素 4、文化传播因素 5、工艺发展的因素(科技的发明创造) 文化进化的趋势:1、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依赖关系2、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商品交换是 建立了间接的社会关系3、人与人的自由组合,个人获得了完全的独立 社会学的特点: 1、整体性(从大背景下,吧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 2、综合性(从相互联系中去把握) 3、现实性(根据现实的社会需要),社会学研究的是当前的现实社会 4、具体性(每个社会由于文化传统不同,国庆不同,集体社会结构及运行规律也不相同) 5、动态性 社会化的过程: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社会化的特征:1、社会强制性2、主观能动性a、社会化的个体自身的人格特质等因素影响,引导 着个体的社会化b、社会化的各个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个体既被社会化,又影响着其他个体 的社会化,个体既是社会化的客体又是社会化的主体3、终身持续性 社会化的条件: 客观条件(社会环境)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 主观条件1、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3、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4、人有 语言能力5、人类具有思维能力 社会化的内容: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 3 、行为规范的社会化(法律,道德,角色,一般日常规范等社会化)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 社会角色的规范:(含义:角色规范是群体中每一角色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表现形式:1、以书面形式或用法律条文规定的成文的行为准则2、不成文的,往往以社会道德形式出现 社会角色规范形成的因素: 1、素质因素(知识经验,生活阅历,个性修养,教育水平的总和) 2、文化因素 3、经济因素 社会角色的期望: 一个人占有了社会系统中的一个位置,其中角色扮演的行为符合与社会, 他人的期望与要求,这种期望与要求就叫角色期望 角色期望的意义:1、它的反馈性质,其指导着一个人的行为2,它的强化性质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老师划的重点在练习册上,如果有漏掉的各位补充一下!) 第一章P6 名词解释: 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简答: 简要指出职业和行业之间的异同:职业作为人的一种标志,是劳动专门代和劳动分工的结果。行业是社会劳动者在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的集团概念。职业与行业都是劳动者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功能要件;不同点是,职业是从个人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行业是从社会经济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 第二章P18 名词解释: 劳动社会化: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指个体在客观上体验到的对他人的依存关系,是个体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与亲和的表现。 群体结构:群体结构是对群体组成秩序的研究,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简答:1. 简述劳动社会化的内容和发展过程? 答:劳动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从而导致生产资料使用方面的节约。(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劳动操作过程日益分解,每个人只完成总操作过程的极小部分。从而使最终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完成的、名副其实的社会产品。(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劳动的目的已不直接满足劳动者个人的需要,而是满足他人的、市场的、社会的需要。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工业阶段,机器和大工业阶段和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2. 为什么说劳动力的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试简要回答。答: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持征,但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劳动者的性别结构是男、女劳动者占总劳动者的比例。首先,女性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只有当机械化和自动化在相当程度上消灭了重体力劳动,妇女才能大规模地参与工业生产劳动。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3. 简述年龄结构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答:(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劳动力是构成劳动生产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人口老龄化会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3)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社会统计学期末复习提纲

《社会统计学》课程期末复习提纲 ·考试题型: 一、填空题(10×1分=10分)二、判断题(10×1分=10分) 三、单项选择题(20×1分=20分)四、简答题(2×6分=12分)五、计算题(4题共48分) ·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总论 P.2 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其中: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活动过程和成果的关系;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统计”一词包含三种涵义,并且具有密切的联系。其中: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之间是工作与成果的关系;统计学和统计工作之间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y ) P.11—P.13 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结合课件相关内容) 量化尺度特征功能举例 1、定类尺度确定类别分类民族的测量 2、定序尺度确定类别排列顺序分类排序考试成绩等级的测量 3、定距尺度确定类别排列顺序测数量差别和间隔距离无绝对零点分类排序加减智商的测量 4、定比尺度确定类别有序排序测数量差别和间隔距离有绝对零点分类排序加减乘除体重的测量何谓定类尺度和定序尺度?两者有何区别?1定类尺度是确定事物类别的计量尺度---高一个层次 2定类只能区分不同性质的现象并予以归类---可将所区分的类别按高低,大小,好坏,强弱,优劣等顺序做有序排列。 3定类不能进行数的比较和数学运算--能进行大小比较。 何谓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两者区别定距尺度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某些数值相差的距离的尺度---最高的数据计量尺度 缺乏绝对零点---有,0 2. 0只表示一个值,即0值---0是绝对零点,表示没有 3.只能加减,不能乘除---加减乘除,高层次的各种统计分析。 P.13—P.14 总体和总体单位 一、总体和总体单位 (一)总体 1、概念总体(也称为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同质个体的集团)。 2、特点·客观性·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 1、总体单位除了必须具备同质性外,还必须具备1、差异性(或变异性)性,否则

社会学概论知识要点

社会学概论知识要点 主要概念知识要点 1.社会学是研究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2.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 (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三)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社会学的社会化研究就是要考察和解决有助于把人推到一定社会结构中充任角色的条件和机制。 3.社会运行的概念: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4.社会运行分分类: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社会化与个体化;社会互动;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社会组织;社区;社会制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城市化;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5.田野调查法: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领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 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6.社会角色概念: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 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它包括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于一身,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人内部的关系,另一种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兰大网络教育社会学概论作业及答案

内容: 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岗前培训是( )的重要表现 A、预期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A、渐进主义模型 B、理性主义模型 C、规范最佳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内容: 交际场合一般人们之间的距离应保持( ) A、18英寸以内 B、18英寸到4英尺 C、4英尺到12英尺 D、12英尺以上 学员答案:C 正确性:正确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个性的中心内容及形成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 A、人格的完善程度 B、自我的完善程度 C、道德的完善程度 D、学习的多少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 )首先修正了理性决策模型中的绝对最优标准,提出了具有相对性的满意化决策准则,从而提出了被人们称为有限理性的决策模型。 A、查尔斯.林德布洛姆 B、戴维.伊斯顿 C、拉斯韦尔 D、西蒙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是社会教化的起点,是个体遇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也是极其重要的执行者,个体社会化成功与否与家庭的父母教化有直接的关系。 A、家庭 B、学校 C、同辈群体 D、大众传播 学员答案:A

社会统计学复习题(有答案)

社会统计学课程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计算结果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1、第五次人口普查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总数之比为 比较 相对指标;某企业男女职工人数之比为 比例 相对指标;某产品的废品率为 结构 相对指标;某地区福利机构网点密度为 强度 相对指标。 2、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之和为 零 ;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的平方和为 最小值 。 3、在回归分析中,各实际观测值y 与估计值y ?的离差平方和称为 剩余 变差。 4、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 —1(或100%)。 5、 正J 形 反J 形 曲线的特征是变量值分布的次数随变量值的增大而逐步增多; 曲线的特征是变量值分布的次数随变量值的增大而逐步减少。 6、调查宝钢、鞍钢等几家主要钢铁企业来了解我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重点 调查。 7、要了解某市大学多媒体教学设备情况,则总体是 该市大学中的全部多媒体教学设备 ;总体单位是 该市大学中的每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 8、若某厂计划规定A 产品单位成本较上年降低6%,实际降低了7%,则A 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超额完成程度为 100%7% A 100% 1.06%100%6% -=-=-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超额完成程度 ;若某厂计划规定B 产品产量较上年增长5%,实际增长了10%,则B 产品产量计划超额完成程度为 100%10% 100% 4.76%100%5% +=-=+B 产品产量计划超额完成程度 。 9、按照标志表现划分,学生的民族、性别、籍贯属于 品质 标志;学生的体重、年龄、成绩属于 数量 标志。 10、从内容上看,统计表由 主词 和 宾词 两个部分组成;从格式上看,统计表由 总标题 、 横行标题 、 纵栏标题 和 指标数值(或统计数值); 四个部分组成。 11、从变量间的变化方向来看,企业广告费支出与销售额的相关关系,单位产品成本与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的相关关系属于 正 相关;而市场价格与消费者需求数量的相关关系,单位产品成本与产品产量的相关关系属于 负 相关。 12、按指标所反映的数量性质不同划分,国民生产总值属于 数量 指标;单位成本属于 质量 指标。 13、如果相关系数r=0,则表明两个变量之间 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 二、判断题

社会学概论复习总结题.doc

《社会学概论》复习题 [单选题] 1?孙本文概括的关于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种种观点,()认为社会学是将各门社会科学的成果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加以综合得出的。 A.总和说 B.综合说 C.普遍说 D.平等说 [答案]:B 2.就不同民族文化而言,文化可以区分为()o A.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B.主文化与亚文化 C.主文化与反文化 D.评比新文化与非评比新文化 [答案]:D 3?从年龄构成看,在人口总体屮,60以上人口占到10%及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到()及以上。 A.6% B.7% C.8% D.9% [答案]:B 4.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木我、自我和()o A.主我 B.镜中我 C.超我 D.客我 [答案]:C 5?按照群体成员的身份归属以及心理认同,可以将群体区分为()o A.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B.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C.内群体与外群体 D.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答案]:C 6?常常被应用与对小群体及行为研究的是()o A.参与观察法 B.实验法

C.田野调查法 D.历史比较法 [答案]:A 7?—名学生,按照角色要求应该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回答问题,但可能又因为不想让别的同学难堪而不积极表现,这种现象屈于O o A.角色冲突 B.角色距离 C.角色不清 D.角色屮断 [答案]:A &社区研究可溯源至德国社会学家(),他第一次对社区做了较为系统的描述。 A.滕尼斯 B.帕克 C.伯吉斯 D.沃思 [答案]:A 9?精英循环理论是社会学家()创立的。 A.韦伯 B.马克思 C.帕累托 D.帕森斯 [答案]:C 10.以下不属于科层制的管理方式特征的是()。 A.明确的分工 B.任人唯亲,因人设位 C.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 D.量才用人 [答案]:B 11?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个人生物基础和外界社会环境。下列不属于个人生物基础的是()。 A.语言能力 B.思维能力 C.较长的依赖牛活期 D.大众传播媒介 [答案]:D 12?根据互动中的人际关系及其性质,社会互动可分为()。 A?二人互动、三人互动和多人互动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

2018年春社会统计学期末复习训练题 (4)

2018年春社会统计学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因变量与自变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自变量是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 B.因变量是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 C.自变量的变化是以因变量的变化为前提 D.因变量的变化是以自变量的变化为前提 2.在频数分布表中,将各个有序类别或组的百分比逐级累加起来称为() A.频率 B.累积频数 C.累积频率 D.比率 3.离散系数的主要目的是() A.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B.比较多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C.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D.比较多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4.经验法则表明,当一组数据正态分布时,在平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大约有() A.50%的数据 B.68%的数据 C.95%的数据

D.99%的数据 5.在某市随机抽取10家企业,7月份利润额(单位:万元)分别为 72.0、63.1、20.0、23.0、54.7、54.3、23.9、25.0、26.9、29.0,那么这10家企业7月份利润额均值为() A.39.19 B.28.90 C.19.54 D.27.95 6.用样本统计量的值直接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这种方法称为() A.点估计 B.区间估计 C.有效估计 D.无偏估计 7.在频数分布表中,比率是指() A.各组频数与上一组频数之比 B.各组频数与下一组频数之比 C.各组频数与总频数之比 D.不同小组的频数之比 8.下面哪一项不是方差分析中的假定() A.每个总体都服从正态分布 B.观察值是相互独立的 C.各总体的方差相等 D.各总体的方差等于0

9.判断下列哪一个不可能是相关系数() A.-0.9 B.0 C.0.5 D.1.2 10.用于说明回归方程中拟合优度的统计量主要是() A.相关系数 B.离散系数 C.回归系数 D.判定系数 11.在假设检验中,不拒绝虚无假设意味着() A.虚无假设是肯定正确的 B.虚无假设肯定是错误的 C.没有证据证明虚无假设是正确的 D.没有证据证明虚无假设是错误的 12.下列变量属于数值型变量的是() A.工资收入 B.产品等级 C.学生对考试改革的态度 D.企业的类型 13.如果用一个图形描述比较两个或多个样本或总体的结构性问题时,适合选用哪种图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