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记忆过程分离程序的争论

关于记忆过程分离程序的争论
关于记忆过程分离程序的争论

关于记忆过程分离程序的争论〔1〕〔2〕

吴艳红朱yíng@①

【正 文】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记忆过程分离的实验范式,特别是详细介绍了当前对过程分离实验程序的修正意见,以及对随机独立假设的质疑。最后提出对过程分离实验范式的一些初步的思考。

* * *

在过去的10多年中,记忆研究领域产生了一个新的分支——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内隐记忆是相对于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而提出的。Schacter等人(1989)用提取意向标准(the retrieval intentionality criterion)来说明内隐记忆测验和外显记忆测验的区别;在外显记忆测验中,被试是有目的地提取先前经验的;而在内隐记忆测验中,被试是不自觉地提取先前经验的。因而,内隐记忆是指先前经验对当前作业的无意识影响;而外显记忆是指先前经验对当前作业的有意识影响。所以,研究者又把内隐记忆测验称作间接测验(indirect test),把外显记忆测验称作直接测验(direct test)。

本世纪80年代早期,研究者们才开始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但时至今日,这一研究领域中的新方法和新成果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

1 过程分离的实验范式

过程分离程序(process—dissociation procedure)是Jacoby 等人1991年提出,并于近几年逐步完善而成的一种新的研究内隐与外显记忆分离的实验范式。它与任务分离法相对立。Jacoby等人认为[1], 过程分离程序能够区分对过去经验的有意识回忆的记忆过程和意识缺乏时自主影响行为的过程。这个实验范式的提出,部分原因是由于直接(外显)和间接(内隐)记忆任务之间功能分离分析的局限性。Jacoby等人认为[1],直接和间接记忆任务的功能分离是意义不明确的。 因为记忆任务很少提供内部过程的纯粹的测量,特别是,象词干补笔(word—stem completion)和知觉辨认(perceptual identification)这种间接测量不是对无意识的,自主记忆过程的纯粹测量。因为这些记忆任务中的操作也受到意识的控制。同样,线索回忆(cued recall )和再认等直接记忆任务也不是意识控制过程纯粹的测量。因为这些任务的操作也受到无意识过程的影响。

过程分离程序寻求对单一记忆任务操作中意识控制和自主过程独立作用的测量,而不是对依赖于意识和自主过程的不同记忆任务的比较。Jacoby(1991)认为[2],过程分离程序的主要优点是不需要把任务和过程等同起来(即使过程是纯净的)。过程分离程序类似于信号检测论,是为了区分某任务操作中不同种类过程的作用。主要是区分无意识过程和有意识过程对某种任务的作用。

Jacoby等人假设[3-5],无意识过程和意识过程是相互独立的。他们提出两种实验模式,包含模式(Inclusion)和排除模式(Exclusion),来计算有意识影响(R)和无意识

影响(A)。 在包含模式中,要求被试以偏旁为线索回忆刚才呈现过的单字(有意识影响R), 如果回忆不出来,则依照偏旁填出第一个想到的汉字(排除意识影响后的无意识影响A(1-R))。因此,在包含模式中完成词干补笔任务需要无意识影响和有意识影响两种过程,其测验成绩等于:

Inclusion=R+A(1-R)=R+A-AR.................①

也就是说,对于某词干的正确补笔,既可能是由于被试对呈现过单字的有意识提取(R),也可能是即使在有意识回忆失败的情况下(1-R),无意识作用的效果(A)。

在排除模式中,要求被试以偏旁为线索回忆刚才呈现过的汉字,但不要写它,而要写出一个未学过的汉字(如果写出的是呈现过的汉字,则表示排除意识影响后的无意识影响的作用A(1-R))。所以,在排除模式中,测验成绩等于:

Exclusion=A(1-R)=A-AR....................②

根据公式①和②得:

R=Inclusion-Exclusion....................③

A=Exclusion/(1-R)........................④

Jacoby等人对意识作用和无意识作用的区分依靠三个重要假设:①.在包含和排除模式中,无意识或自主提取(A)都将产生稳定的促进作用。即,在包含和排除测验条件下,无意识或自主影响基础上反应的标准是相同的(Ain=Aex)。②.有意识提取的概率在产生促进作用的包含模式与产生抵制作用的排除模式中是相同的。即,在包含和排除条件下,被试回忆以前学习过信息的努力程度是相等的(Rin=Rex)。③.自主提取过程和有意识回忆是随机独立的。也就是说,如果A 的概率不依赖于R的概率,那么就可以从给出的非回忆的条件概率来估计A的概率,如公式④所示。这三个假设得到大量实验证据的支持[2,3,5]。

然而,过程分离程序也受到一些研究者的质疑。主要问题集中在对过程分离公式的批评和对最有争议的随机独立假设的批评。

2 对过程分离的批评

2.1 对过程分离公式的修正

Alan Richardson—Klavehn和J.M.Gardiner(1994)对Jacoby等人的工作提出了不同的意见。Gardiner等人承袭了Ebbinghaus(1885)对有意的意识记忆(voluntary conscious memory)和无意的意识记忆(involuntary conscious memory)的区分,这两种记忆形式都不同于无意的无意识记忆(involuntary unconscious memory,IUM)。他们认为[6],在过程分离模式中,Jacoby等人把意识记忆与有意提取,以及无意识记忆与自主提取等同起来,而Gardiner等人则认为,有必要区分意志性(intentionality)(有意intentional相对于无意involuntary)和意识(awareness)(有意识记忆相对于无意识

记忆)。 特别是在过程分离程序中应该考虑无意的,但却伴随着对过去经验意识的记忆的影响,即无意的意识记忆(involuntary conscious memory)的影响。

Gardiner等人认为,在包含测验中,被试有时在无意写出某个项目后,随即辩认出该项目是刚才呈现过的,而在排除测验中,此类项目将从被试的外显反应中排除掉,降低了观察到的启动效应。因此,由于这种无意的意识记忆的作用,将会增加包含和排除测验成绩的差异。也就是说,由于过程分离模式中意识作用R 等于包含测验的成绩减去排除测验的成绩,因而,Gardiner等人认为,R 中既包括有意提取(intentional retrieval, IR)的概率,也包括无意的意识记忆(involuntary conscious memory ,ICM)的概率。Graf和Komatsu(1994)也认为[7],在Jacoby的排除测验中,有意的意识记忆的项目将作为旧项目(识记过的项目)被排除,而无意记忆的,但却“自动”意识到为旧项目的,也将被排除。这就意味者,在Jacoby的排除测验中,同时包含有意的意识记忆和无意的意识记忆两种成分。因此,Gardiner等人对公式进行了修正,加入了无意的意识记忆成分。

叶阁蔚也认为[8],Jacoby的公式需要修正。在包含模式中既然A(1-R)代表在缺乏意识情况下的无意识记忆, 那么就不应该有纯净的意识记忆R,而应将R改为R(1-A), 即在缺乏无意识情况下的意识记忆,这样改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意识记忆与无意识记忆随机独立性的假设。叶阁蔚还为他的修正提供了实验证据。

2.2 对过程分离基本假设的质疑

尽管Jacoby〔4-6〕强调随机独立假设的重要作用, 但他并没有说明违反独立假设产生的结果[1]。Curran和Hintzman 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间接和直接地说明了违反随机独立假设所造成的结果。Curran和Hintzman认为[1],因为对A(自主影响)的估计必须在回忆失败的基础上,即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的指示语要求被试首先努力回忆,因此自主影响只是最初回忆努力失败时的一种测量。如果对A 的估计是无偏的,那么回忆和非回忆项目的A值必须相同。当R(回忆)和A 相互独立时,这个结论是成立的;但如果R 和A相关时,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如果R和A有较高的正相关,那么较高的回忆必然导致较高的自主影响成分,较低的回忆必然导致较低的自主影响成分。由于对A 的估计依赖于回忆的失败,因此R和A正相关意味着对A的估计是基于观察的有偏样本, 因为此时R和A都很低,结果对A的计算估计将低于A的总平均数。

Curran和Hintzman用图1和图2中的数学模型表明违反独立假设将如何在R和A之间产生人为的分离。图1描述R和A 值的两个双变量分布(X1和X2)。图1表明R和A 是正相关的。X1和X2代表影响R而不影响A的一个独立变量的两个水平(例如,

RX1

(附图 {图})

(附图 {图})

首先,单独考虑X1分布。图的右侧表示回忆,而过程分离只允许对图左侧的A进行测量。由于R和A是相关的,所以对A的估计是基于A 相当低时的有偏样本(公式①)。因此,公式④低估了A的总平均数。 注意,如果双变量分布是不相关的(例如,是圆而不是椭圆),非回忆条件下A的分布将是无偏的。

其次,比较X1和X2。因为X2中的R较高, 观察到的非回忆样本比X1的偏差更大。这表明,由于R和A之间正相关导致的对A的低估将随着R的增加而扩大。在这种情况下,过程分离程序将错误地导出RX1AX2。据此,违反独立假设有可能产生纯粹人为的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引起人们很大兴趣来寻找自主和意识控制记忆过程之间量的差异。Jacoby等人(1993)描述了不同实验操作之间的交互作用,使人们从理论上认识到,回忆不只是由概念驱动的,而自主影响也不只是由知觉驱动的。然而,它也只是如上面所描述的一种人工制品。在Curran和Hintzman的实验中,他们企图通过产生交互作用表明违反独立假设的结果。

图2中的分布和图1中的分布稍有不同。Y1和Y2分布的A和R都增加。从图中可以看到,由于A和R相关,对R和A有平行效果的变量看起来对A没有作用或有很少的作用。从Y1到Y2时A的增加将被掩盖,因为对A低估的程序也将增加。由此,从非回忆观察条件下计算的AY1和AY2大致是相等的,即使它们的平均数不相等。

能够表明对A低估效果的理想变量应该对自主记忆过程没有影响,类似于图1中的X 变量。以前的研究表明,呈现的时间间隔就符合这种标准。呈现时间间隔可以提高外显记忆测验的成绩,而不能增加内隐记忆任务,如视觉单词辨认(Jacoby & Dallas,1981)、 听觉单词辨认(Richardson & Bjork,1982)、词干补笔(Neill,Beck,Bottalico & Molloy,1990),的启动效应。正如假设的X变量所示,当回忆和自主影响有正相关时,如果呈现时间间隔增加回忆的成绩而不增加自主影响的成绩,那么对A的估计将人为地降低。当呈现时间间隔增加时而自主影响A降低这在理论上是自相矛盾的,但是,对于违反独立假设产生的人为作用的理解将是有意的。因此,Curran和Hintzman通过操纵学习间隔来确定是否可以观察到这种自相矛盾的结果。

Curran和Hintzman设计五个词干补笔实验并通过计算每一个实验中基于被试和基于

项目的R和A之间的相关来更为直接地测查独立假设。如图1中所示,产生R和A相关有三个可能的协方差来源:被试、项目、 和被试一项目的交互作用。例如,如果被试词干补笔时有意识回忆的成绩较好,那么自主的启动效应的影响也将很大,就产生了被试差异。项目差异产生于目标项目的语言频率效果和词干线索效果的特性差异。被试一项目的交互作用产生于被试之间项目差异的不一致。例如,呈现词干MUS_ _ _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经常用MUSIC来补笔,而不是用MUSCLE来补笔。但是对于物理治疗专业的被试来说情况刚好相反。当从总体数据估计R和A时,如果没有首先计算单个被试或单个项目的平均数,则所有三个来源的协方差都有可能起作用。

Curran和Hintzman的实验结果支持他们上面的分析。他们的实验结果表明,违反随机独立假设能够产生R和A估计之间人为的分离。这种人为的分离可以从他们一系列词干补笔实验中得到:R 值随项目呈现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A值随项目呈现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非独立的直接证据来自于每一个实验中观察到的R和A之间的相关。说明违反自主记忆过程和意识回忆之间随机独立假设将使得过程分离程序无效。虽然Curran和Hintzman 承认他们的实验结果并不能推翻过程分离程序,但是至少可以说明过程分离的局限性。

3 对过程分离的思考

过程分离实验范式使区分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的实验研究前进了一步。自从Jacoby 等人1991年提出过程分离程序之后,该实验程序已被应用到大量的内隐记忆实验中。为内隐记忆研究的理论解释提供大量实验证据。另外,单独使用过程分离实验范式中的排除模式研究无意识知觉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9]。

但是,通过Gardiner等人和Curran、Hintzman的分析可以看得,过程分离程序的实验程序和基本假设也存在局限性。同时根据我们自己所做的过程分离实验的经验认为,的确存在Gardiner等人所强调的无意的意识记忆(involuntary conscious memory)的影响作用,以及R和A之间的相关。刘嘉(1995)[10]用实验验证了随机独立假设,即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程是否相互独立。实验结果没有证明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程是相互独立的。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修正过程分离的实验程序,使其能够建立一些客观标准,来区分实验中的每一种记忆成分。另外,由于心理学实验被试的特殊性,所以对被试的控制也是过程分离程序所需要考虑的。被试在实验中是否完全遵从主试的实验指导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很大,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应加入这方面的测查程序,以便使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Curran T. Hintzman D L.Violations of the IndependenceAssumption in Process Dissoci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1995,21(3):531—547.

[2] Jacoby L L.A Process Dissociation Framework: SeparatingAutomatic from Intentional Uses of Mcmory.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91,30:513—541.

[3] Jacoby L L, Toth J P, Yonelinas A P. Separating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Influences of Memory: MeasuringRecollec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93,122(2):139—154.

[4] Toth J P, Reingold E M, Jacoby L L. Toward a Redefinition of Implicit Memory: Process DissociationsFollowing Elaborative Processing and Self—Generation. Journal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 Memory, and Cognition,1994,20(2):290—330.

[5] Debner J A, Jacoby L L. Unconscious

Perception:Attention,Awareness,and Contt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1994,20(2):304—317.

[6] Richardson—Klavehn A. Gardiner J M, Java R I.Involuntary Conscious Memory and the Method of Opposition,Memory,1994,2(1):1—29.

[7] Engelkamp J,Wippich W.Current lssues in Implicit andExplicit Memory. Psychological Research,1995,57:143—155.

[8] 叶阁蔚.内隐记忆的证明逻辑与加工分离说的修正模型,心理学报,1994,26(3):53—59.

[9] Merikle P. M, Joordens S. Stolz J. A. Measuring theRelative Magnitude of Unconscious Influences, Consciousne

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每一过程又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一、识记 (一)什么是识记 识记是人脑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区分、识别并留下一定印象的过程。是记忆的起始环节,是获得事物映象和经验的首要过程。识记效果直接影响着以后的保持、再认和回忆。因此,了解识记规律,有助于改善记忆效果。 (二)识记的种类 1.根据识记的目的性、自觉性及意志努力的程度,可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1)无意识记。无意识记也叫不随意识记,是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识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虽然没有给自己提出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也没有付出特殊的意志努力和采取专门的措施来识记某些事物,但这些事物都自然而然地保留在大脑中,成为一个人知识经验的组成部分,这就是无意识记。所谓“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等都是无意识记的结果。 无意识记在人的实际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人的相当一部分知识经验是通过无意识记获得的。在教学中正确组织学生的无意识记,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收到良好的记忆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正确地组织和适当地运用无意识记是必要的。 无意识记具有极大的选择性。一般情况下,进入无意识记的内容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刺激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符合人的需要、兴趣以及能产生较强烈情绪体验的内容。具备这些条件的信息才能进入无意识记,所以,无意识记具有极大的偶然性、片面性,单凭无意识记不能迅速获得系统的知识经验。 (2)有意识记。有意识记也叫随意识记,是事先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识记的目的性决定了识记过程是对识记内容的一个积极主动的编码过程。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出识记某些定理、公式、历史事件或外语单词的任务,这时学生不仅有了明确的识记目的,而且会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经过一定的努力进行识记,这种识记就是有意识记。人们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主要靠有意识记,所以,有意识记在学习和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的知识经验都是通过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获得的。就识记效果而言,有意识记优于无意识记。作为教师,了解识记的这一规律,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教育,合理地给学生布置任务,使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根据理解的程度,可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1)机械识记。机械识记是在识记材料本身无内在联系或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按照材料的顺序,通过机械重复的方式而进行的识记。机械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多次重复或复习。如对无意义的音节、人名、地名、历史年代、数字、不理解的词语等的识记。这种识记具有被动性,但能够防止对记忆材料的歪曲。对学生而言,这种识记是必要的,因为有些学习内容,如历史名称、专有名词等需要以机械重复的方式才能记住。也有些内容,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的局限性,暂时不能完全理解,也必须进行机械识记。机械识记在学生学习中有着突出的意义。(2)意义识记。意义

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综述_李锦萍

对人类攻击性及其行为的研究与控制是社会心理学及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广受关注的课题。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始,直至近年来的认知心理学,持有不同观点的心理学家均对人类的攻击性进行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理论的发展及研究方法的创新,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将人类攻击性也纳入了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从内隐的角度研究攻击性及行为不仅提供了认识与预防攻击性行为的新的视角,也是攻击性理论及研究的发展趋势所在。 1.相关概念 1.1攻击性 关于攻击性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研究者关注点不同,所下的定义也就有所不同,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绝对的定义。总的来说,研究者主要从行为或人格特质层面定义攻击性。如Dol-lard等人(1939)认为“攻击性是指个体蓄意对有机体实施伤害的行为”[1],强调了个体行为的目的性,并认为这种伤害意图必须有外在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偶然的伤害行为不属于攻击性行为;Baron和Richard(1994)认为,“攻击性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且他人不愿意接受这种伤害的行为”[2],这里不仅强调了攻击性实施者的意图,也包括了被攻击者的非自愿特点,所以任何自虐、自杀的行为都不算是攻击性行为;Anderson整和性地概括出攻击性模型,将攻击性界定为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并指出“攻击者相信其行为将伤害目标,且目标有避免伤害的动机”[3]。也有研究者强调攻击性是一种人格特质,如Bech(1994)认为,“攻击性是一种特质,是由个体的神经结构及生理特点决定的”[4];Allen和Potkay认为攻击性是与愤怒联系在一起的,容易愤怒的人攻击性就强,攻击行为就是愤怒的外在表现[5];而Buss等人就认为攻击性包括易怒、冲动、敌对、愤怒攻击等因素,是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 总上所述,研究者主要从攻击性的外在行为表现、个体的情绪特点、认知特点等不同侧面对攻击性加以界定和研究。 1.2内隐社会认知 20世纪90年代中期,受内隐记忆研究热浪的推动,A.Greenwald和M.R.Banaji等[6]研究者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socialcognition)的概念,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主体自身不能报告或内省某些过去经验,但这些经验潜在地对主体的判 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综述 李锦萍张卫 摘要:对攻击性的内隐特征的研究源自于内隐社会认知。内隐社会认知是指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主体自身不能报告或内省某些过去经验,但这些经验潜在地对主体的判断和行为产生着影响。 本文主要介绍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及已有研究,并对未来本领域的研 究方向作简要展望。 关键词: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社会认知 作者简介:李锦萍,女,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发展与教育心理。 张卫,男,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发展与教育心理。

记忆的基本原理与训练方法

记忆的基本原理1、资料压缩 主要是一个左脑的过程。我们在进行记忆之前,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总结,浓缩。 这是一个信息压缩的过程。把信息中的水份挤掉。 事实上,现在的科技越来越发达,手上电脑的普及也不会太久了。光是记知识,意义并不是太大。学习记忆术,是为了知识的运用。资料压缩就是为了把握信息中的精义。方便随时运用。 主要的工具就是导图。很多朋友都知道这个工具的。这是第一。 我们会发现有些事情我们容易记得,有些不易记得。 比如,今天我们看到一个人在身边走过,可能没啥印象。转身就忘了。可是,如果有一只恐龙在你身边走过。你就记得了。 所以,记忆术的第二个原理,就是把那些不好记的知识,转化成容易记忆的,让我们记忆深刻的信息。 A,一堆杂乱的资料,转化成有序的,有通顺的逻辑结构的。 B,一些抽象的资料,转化成一些有图像的,一看就有印象的资料。 C,一些让人看着晕晕欲睡的资料,转化成一些与性,美女,美食,音乐,欢乐……有关的。 第一原理是不断压缩,简化,减轻大脑的工作量。 第二原理是不断转化,整理,顺应大脑的工作习惯。

这就是理解的现代记忆术的基本原理。 件等枯燥乏味的东西,更需要循环往复地记忆。 ②早晚记忆。根据心理学原理,早晚记忆分别只受“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的单项干扰,因而记忆效果较好。 ③读写记忆法。边说边记,多种分析器的协同合作也是提高记忆成效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记字词、诗词、外文单词等。 ④间隔记忆方法。读一本书,学一篇文章,最好分段交替进行记忆,记忆时间不宜过分集中。 ⑤概要记忆法。在一般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和细节都记下来的场合,如听报告、故事,看电影、小说,可把其中心、梗概、主题记住;或先记一个初略的框架,然后再设法回忆补充。 ⑥选择记忆方法。古人云:“少则得,多则惑。”读书学习都要抓住其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记忆的内容有所选择,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要“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⑦趣味记忆方法。“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倘若对某一门学科特别感兴趣,其学习成绩也往往较好。 ⑧运用记忆法。记忆是建立联系,运用则是巩固联系的最有效手段。我们一定要把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运用中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10个增强记忆的训练方法

普通心理学之记忆干货

《普通心理学》之记忆干货 很喜欢普心里面对记忆的非正式定义:记忆就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大脑这块特殊物质上留下的痕迹。这篇文章不泛泛其谈,尽是干货,主要教会大家在记忆这一章节该如何复习、复习什么和详细的复习内容。对于心理学考研的同学,如果想考上,必须耐下性子地学,本章的重点在第三、第四、第五节。博仁考研为大家做了精细的总结。 记忆思维导图 详细复习内容如下(以《普通心理学》书中的顺序做笔记的框架),五角星越多表示越重要: 一.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注意这三个加红的词,这对于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个概念特点的记忆,起着主线的作用。) (二)记忆的作用 这一块看一遍书就行,这个不重要。 (三)记忆的分类(除了第1点和第3点外,其它只考选择题) 1.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这块是记忆一章的重点,我在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会全面介绍。 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选择题常考点,长时记忆的分类) 情景记忆:是指人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去过的地方。 语义记忆:是指人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它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如记住化学公式、乘法规则、一年有四季等。 3.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这块在第五节会详细介绍。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例如,在学习游泳之前,我们可能读过一些有关的书籍,记住了某些动作要领,这种记忆就是陈述性记忆;以后我们经过不断练习,把知识变成了游泳技能,真正学会了游泳,这时的记忆就是程序性记忆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都属于这类记忆。 (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这一块,只考选择题,记住一些常考点,博仁老师总结如下: 1.白鼠跳台实验证明,反响回路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2.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 3.海马可能是长时记忆暂时性储存场所。 二.感觉记忆(常考简答题“感觉记忆的含义及主要特点”,以下四点就是答案。)★★★ (一)短时记忆的含义: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完全按输入的原样,首先被登记在感觉记忆中。 (二)短时记忆的编码:有两种,第一种是视觉的感觉记忆编码形式叫图像记忆,第二种是听觉的感觉记忆编码形式叫声像记忆。(这里面涉及到整体报告法和局部报告法,其实就常考一个选择题:局部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 (三)短时记忆的存储:各种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存储量都大于可被利用的信息量,几乎进入感官的所有信息都能被登记。 (四)短时记忆的转换:感觉记忆中的信息都是未经心理加工的信息,是尚未受到意义分析的信息,被登记的信息只有受到特别注意或模式识别,才能转入短时记忆,并在那里赋予它以意义,否则就会很快衰退而消失。

学习过程的六个主要环节

通常来说,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尤其是针对书本来进行学习的过程),可以细分为六个主要的环节。 首先,对于翻开的书本,我们首先要去注意里面的文字或图片内容,因此,“注意”是学习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对于我们所注意到的内容,我们接下来就会展开阅读,因此,“阅读”是学习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对于我们所阅读的资料(例如一篇文章,或某些英语单词),我们一边阅读的时候,一边就会进行有意或无意的记忆,因此,“记忆”是学习过程的第三个环节;

对于我们所记住的东西,我们常常需要进一步理解它们——毕竟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吸收和运用这些知识,因此,“理解”是学习过程的第四个环节; 对于经过理解所消化的知识,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在生活与工作、甚至是考试当中,因此,“思维”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五个环节; 在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过程中,我们常常希望能够更有创造力,能更灵活地把知识运用出来,这个环节通常就要发挥出想象的能力,因此,“想象”是学习过程中的第六个环节。 概括而言,学习全过程的六个主要环节依次是:注意、阅读、记忆、理解、思维、想象。 大致上,学习过程的六个环节可以勉强按照以上这个次序来进行排列。 然而,其中几个环节的次序通常根据不同的情况而有所调整。 例如,“记忆”和“理解”之间的次序。有些时候我们是先记住一些知识,然后再慢慢进行理解消化,这个时候,“记忆”这个环节在前,而“理解”这个环节在后。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是边阅读、边理解,理解到一定程度,再来进行记忆。这个时候,“理解”这个环节就排在“记忆”的前面了。甚至很多时候,记忆和理解是同时进行的,不一定能分出先后次序。 又例如,“想象”这个环节虽然与最后对知识的运用比较有关系,然而事实上,“想象”这个环节许多时候是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的时候可以进行想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 10级心理学---张飞飞---201041330157 内隐记忆相对外显记忆相对加工深度较深且对外显记忆有影响,内隐记忆保持时间较长所以消退较慢,内隐记忆的记忆量相对不受记忆数量的影响。对于要想研究内隐记忆,其研究范式存在任务分离法和加工分离法。 任务分离法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于1983年提出来的。任务分离法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生成两种记忆任务,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分离。其中直接测验主要通过测量外显记忆,要求被试有意识的加工提取先前经验来完成当前任务。间接经验要求被试事先接触其测验信息但是在测验阶段要求被试无意识提取。 加工分离法并不能完全消除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之间的相互污染的问题。意识加工会影响到间接测验,无意识加工会影响到直接测验。为了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来进行间接测量和在在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直接测量,我们可以设立两个彼此对立的测验,使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的作用的方向相反,进而达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分离的目的。 两种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都可以研究内隐记忆。相对任务分离法可以用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的差别进行对照分析。直接测验主要包括自由回忆和再认测验。间接测验主要包括补笔测验、联想测验、辨认测验、拼写测验等。这种方式相对容易理解和施测,便于设计测验,更好的分析过程和结果。同时由于要求被试在间接测量的情况下不能无意识的回忆,还要有熟悉度的提取的作用的混合影响。通常的情况下还要对被试进行时间压力,分散注意力等方面上干扰项。 加工分离范式就是为了解决任务分离范式的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所带来的污染交杂。正如Jacoby所认为的一样,无论直接测验还是间接测验都要包含外显加工和内隐加工的过程,所以加工分离范式就是要使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建立在加工分离的基础在上,而不是要通过任务的分离来达到。 加工分离范式包含两个程序设计,第一个要求被试学过一个项目,然后进行两个不同测验,即为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在包含测验中要求被试用学习过的内容来解答,如果想不起来了就用第一印象的答案。在此种程序下,被试既可以通过有意识加工的内容来回答,被试又可以用无意识加工下的根据第一印象的内容来回答。在排除测验程序下,要求被试不能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来完成任务,如果被试能有意识的回忆出以前学习的内容,就要把此内容从反应测验程序中排除出来,如果被试依然用学习过的内容完成任务,则认为无意识直接起作用。 第二个程序即为再认型试验程序。本次试验程序还是要进行两个测验,给与被试学习一些项目,然后将未学过的内容和学过的内容混合在一起,进行测验。在包含测验中只要求被试能够将所有学过的内容判断成旧内容,能够将所有未学过的内容判断成新内容就行了。在排除测验中要求被试只要将第二个所学项目判断为旧内容,而把第一个所学项目和所有未学项目判断为新内容。 启动型实验范式利用一组项目,要求被试用已学的内容和未学的内容分别解决这样一组项目。被试在无要求的情况下,被试在进行一个项目之时可能首先进行的就是无意识加工的主动反应。被试在要求不能用学过的项目来进行反应之时,被试有时也会不由自主的先进行无意识的加工,排除项目也不能改变先前学过内容对于被试的无意识启动的影响。再认型实验范式利用多个实验项目,先让

记忆与学习试题(含答案)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知识考点 P79 一、单项选择题: 1.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它们是( A )、保持和提取。 A.编码 B.回忆 C.再认 D.遗忘 2.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编码、 ( C )、提 取。 A.识记 B.回忆 C 保. 持 D.再认 3.哪一种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 B ) A.感觉记忆 B.工作记忆 C 长. 时记忆 D.语义记忆 4.在感觉记忆中,信息主要以 ( D )形式存储。 A.语义 B.概念体系 C 图. 式 D.视象和声象 5.感觉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是( ) A .视像和声像 B 声. 音代码 C 语. 音代码 D.语义代码 6.瞬时记忆属于 ( A ) A.感觉记忆 B 短. 时记忆 C 长. 时记忆 D.工作记忆 7.在短时记忆中,一遍遍地机械地重复识记材料是 ( D ) A.有效复述 B.无效复述 C.精细复述 D.保持性复述 8.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 B )秒钟。 A. 1~ 2 B. 20~ 40 C. 60~ 70 D. 70~ 80 9.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保持 ( B )秒钟。 —30 C.60 10.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 C ) A.感觉登记 注 B. 意 C 组. 块 复D.述 加减 2 个音节 加减 2 个单元 加减 2 个组块 14.在短时记忆中,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 建立起联系是 ( C )。 A.机械复述 B 无. 效复述 C 精. 细复述 D 保. 持性复述 15.短时记忆中信息主要以 ( B )形式存储。 A.视象代码 B.声象代码 C.语义代码 D.图式 16.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重要条件是 ( A ) A.复述 B.视觉编码 C 声. 音编码 D.感觉寄存 17.短时记忆中信息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储 ( A ) A.声象代码 B.视像代码 C 语. 义代码 D.图式 18.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的长短和编码方式的不同,一般可 把记忆分为三个系统,即( B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A.语义记忆 B.感觉记忆 C.工作记忆 D.情绪记忆 19.对事实类信息,如词汇、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的记忆是 ( B )。 A.程序性记忆 B 陈. 述性记忆 C 长. 时记忆 D 技. 能记忆 20.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以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 C )。 A.长时记忆 B.情境依存性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工作记忆 21.对练字过程中的手部动作的把握,是储存在( B )中的。 11. 12. 13.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 ±2 ±1 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2 ±2 短时记忆的容量为多少 C.7± 1 ±2 A )个组块。 C.8± 2 ± 2 C ) D )个组块 加减 2 个数字

程序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运动技能的记忆。 程程序性知识经常难以用语言来描述。 程序性知识经常难以用语言来描述。 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既有多个动作间的序列联系,也包括在同一瞬间同时进行的动作间的横向联系,这两方面共同构成的复合体是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述的。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逐渐获得,利用这种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陈述性记忆又称外显记忆,是指人对事实性资料的记忆;凡是对人名、地名、名词解释以及定理、定律等,均属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的特征是,在需要时可将记得的事实陈述出来;说明什么是什么,什么不是什么。根据陈述性记忆所陈述者,代表个人在该方面的知识,故而又称之为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学校知识教学的主体。 按所记信息性质之不同分为两类: 1.情景性记忆 是指有关个人生活经验上的记忆。又称为自传式记忆。 2.语义性记忆 是指个体对周围世界中一切事物的认识,特别是对代表事物之抽象符号意义之了解。语义性记忆是人类一切知识的基础,凡是语言、文字、概念、原则等知识与应用,无不有赖语义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的区别: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情描述的记忆,例如:自我介绍,这是属于外显记忆;而程序性记忆是指技巧性的动作,例如:骑脚踏车,这是属于内隐记忆。海马的切除对于程序性记忆没有影响。 记忆扭曲 从长时记忆中检索的信息往往不是原封不动地重现原来的刺激,常常会出现检索出的信息与原来的材料不符合的情况,这种现象称为记忆扭曲 长时记忆的扭曲,是常见的现象。记忆扭曲的方式不外两种类型:一为量变,或将事实简化,或将情节减少;一为质变,添油加醋,甚至无中生有。

心理学试题第五章 记忆

第五章记忆 第一节记忆的概述 1、具有容易保持和恢复特点的是(D)记忆 A.语词 B.形象 C.情绪 D.动作 2、容量为7+2个组块的记忆是(A)记忆 A.瞬时 B.短时 C.形象 D.动作 3、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在时间上的划分界限为(A) A.1分钟 B.10分钟 C.1小时 D.1天 4、工作记忆的三个组成成分是(A) A.中央执行系统、视空间画板和语音回路 B.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C.感觉登记、复述系统和中央执行系统 D.感觉登记、视空间画板和中央执行系统 5、工作记忆具有(B)双重功能 A.提取与存储 B.加工与存储 C.提取与加工 D.编码与加工 6、人脑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成为(记忆)能力 7、根据记忆内容,可将记忆划分为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与(动作记忆) 8、根据记忆过程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划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9、联系实际,论述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及其在教学中的意义。 1、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的或主动的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2、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3、结合实际 第二节记忆的过程 1、记忆过程的首要环节是(B) A.再现 B.识记 C.回忆 D.保持 2、根据识记的目的性,可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识记 3、根据识记材料和方法不同,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记忆) 4、记忆过程的首要环节是(识记) 5、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三个基本环节 6、联想:是指由一事物的映像、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映像、观念的心理过程 7、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 8、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 9、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10、回忆: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在一定条件下就能把它重新再现出来。 11、再认:是指曾经接触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 12、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意义及把握材料内容进行的识记。 13、有意识记: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的识记 14、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是获得事物的映像并成为经验的过程,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一步。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2、活动的内容与性质3、识记方法4、材料的数量和性子 15、联系实际,如何利用遗忘规律有效、合理的组织复习。 多次的识记称之为复习,有效、合理的组织复习:

记忆的结构和过程

第二章记忆的结构与过程 导读细目 两种记忆说的由来与基本思想 短时记忆存在的证据 多存贮模型的提出 多存储模型的基本思想 多存贮模型的扩展 多存贮模型存在的问题 加工水平说的基本观点 加工水平说的实验证据 加工顺序与横向扩散 记忆的结构和过程是记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从19世纪末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开创记忆研究以来,围绕记忆结构和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出现了不同的记忆结构和过程的模型,这反映了对记忆性质研究在基础理论上的巨大发展。 记忆结构是指记忆在机能上相互独立的加工系统,各个系统在其内容、特征和组织上有明显的差异。记忆结构是一种有逻辑联系的心理上的结构,而不是物理上的结构。记忆过程是指在记忆结构的基础上,各加工系统间信息流动和变化的认知操作,如信息的编码、组织和提取。记忆结构和记忆过程是不可分的。记忆结构是信息动态变化过程的基础;当然,没有记忆过程,记忆结构就成为一个虚构的空架子。可见,记忆的结构和过程是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面。可以把记忆看成是一种具有结构和过程两种不同性质的统一的整体。本章对记忆结构和过程的分析是把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的。 第一节两种记忆说

一、两种记忆说的由来与基本思想 记忆研究的鼻祖艾宾浩斯尚未对记忆的结构提出明确的看法,他所谓的记忆是现在所说的长时记忆。其实,艾宾浩斯在研究中已接触到短时记忆的现象。例如,在无意义音节的系统学习中,他发现如果无意义音节表只学习一次,可以正确回忆出7个音节,这实际上涉及到了短时记忆的问题,只不过艾宾浩斯没有将它与长时记忆区分开来进行研究。如果说艾宾浩斯对记忆进行的是科学的研究,但没有区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话,那么,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James,1890)却依据内省的经验,提出了初级记忆(primary memory)和次级记忆(secondary memory)。詹姆斯认为,意识行为本身是一种记忆行为,因为意识到的现在实际上是对穿越的一段时间的意识。如果意识不以时间为基础,就不能欣赏由一组音符组成的一个曲子,也不能解释一个句子的前后两个部分意识的内容是所谓的“当前一刻”的那部分。初级记忆的内容具有暂时存储的性质和易于提取的特点。次级记忆是当前意识以外的过去经验的贮存,具有长期的性质。次级记忆的内容需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提取出来。虽然詹姆斯对这两种记忆的区分还缺乏科学实验的证据,但这一学说对现代认知心理学在记忆结构问题的研究上还是起到了积极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沃和诺曼(Waugh & Norman,1965)借用了詹姆斯的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两个术语,但用新的实验数据强化了詹姆斯的观念。在他们1965年发表的关于初级记忆的论文中提出了两种记忆说,这使记忆研究的方向发生了巨大转折。 两种记忆说不仅使用詹姆斯记忆二元论思想把记忆区分为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两种系统,还对这两种系统之间的认知操作进行了分析。两种记忆说认为,记忆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而是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构成的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初级记忆就是所谓的短时记忆,次级记忆即长时记忆。这两种记忆在机能上是有差异的。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短时记忆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和加工器,长时记忆是一个可长期贮存大量信息的信息库。信息经过感觉道首先进入短时记忆,在这里信息可短暂地保持15—30秒,但经过复述,它可以在记忆中继续保持下去,而且还可以通过复述而进入长时记忆。两种记忆说可以用图2-1来表示。

第四章 记忆复习题

第四章记忆习题 一、填空题 1.以记忆的内容维度划分,可以把记忆分为,,和。 2.表象与知觉相比,其形象具有一定的性。 3.根据记忆编码方式不同,贮存时间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记忆,记忆, - 记忆。 4.感觉记忆保持时间以毫秒计,最长。 5.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加工的,按编码。 6.感觉记忆在瞬间能储存较多信息,一般认为其容量为。 7.短时记忆的容量,也即广度,一般认为是个项目。 8.短时记忆又叫记忆或记忆。 9.在学习活动最主要依靠的识记类型是。 10.在神经心理学中测量人类记忆最常用的方法有,,以 及。 二、判断题 1.外显记忆强调信息识记过程的有意识性。() 2.区别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记忆的提取阶段是否有意识参与。() 3.在现实生活中,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更显得重要,而且效果也比有意识记好。() 4.机械识记的效率相对交低,而且容易遗忘,但准确性高,使用面广。() 5.保持是原封不动地保存头脑中识记过的材料的静态过程。() 6.脱口而出叫出多时未见的老朋友的名字属于有意再现。() 7.人类遗忘的规律是“先慢后快”。() 8.遗忘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9.一次识记的材料数量与识记的效率呈正相关。() 10.形象记忆又称为表象记忆。() 三、单项选择题 1.学生在做闭卷问答题时,回忆学过的内容属于() A.再认 B. 保持 C.再现 D.识记 2.回忆某个人的地址,以便去拜访属于() A.无意现在 B. 有意再现 C. 直接再现 D.间接再现 3.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的记忆是() A.外显记忆 B. 内隐记忆 C.陈述性记忆 D.程序性记忆 4.“舌尖现象”是指() A.部分遗忘 B.全部遗忘 C.短时遗忘 D.长时遗忘 5.一次识记的材料数量与识记的效率呈()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没有联系 D. 情况而定 6.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 A.再现 B.再认 C.提取 D. 编码 7.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随时间推移()降低。 A.很快 B.中速 C. 没有或很少 D. 绝对不会 8.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的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一般只有5-20左右,最长也不超过

软件实习大作业异丙苯制备及分离流程模拟ASPEN

异丙苯制备及分离流程模拟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n the Isopropyl Benzene Technology Process 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 学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学生: 学号: 指导教授: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目录 异丙苯制备及分离流程模拟 (1) 一、设计任务与要求 (3) 1、设计任务 (3) 二.流程设计 (4) 三.完成输入设定 (5) setup设置.................................. . (5) 输入组分 (5) 物性方法的选择 (6) Streams的输入............................................................ .. (6) BLOCK的输入........................................................ .. (7) 反应器模块的输入........................................ .. (7) 换热器模块输入...................................... .. (9) 精馏塔模块输入........................................................ (10) 闪蒸罐模块输入...................................................... .. (10) 泵的输入............................................................... .. (11) 四,模拟运行 (13) 五.灵敏性分析 (16) 换热器出口温度的灵敏度分析 (18) 闪蒸罐温度的灵敏度分析 (20) 闪蒸罐压力的灵敏度分析........................................................ .. (21) 精馏塔回流比的灵敏度分析.............................................. .. (22) 六.确定工艺参数:....................................................................................... . (24) 七.心得体会........................................................................................ (24)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P.O.Harvey等(2004)用n-back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 他们的结果说明:排除包括2-back和3-back条件的复杂信息管理,1-back条件是一个更纯的刷新加工测量方法。n-back任务也被广泛用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成像研究中。神经成像研究应用n-back任务有如下几个理由(Braveretal,1997;Cohenetal,1997;Jonidesetal,1997):首先,比较神经成像研究早期应用的任务,n-back任务是一

记忆的基本规律

十大记忆规律 编著严泽绵 每个人记忆事物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对于同一事物的记忆,不同的人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这在某种程度上和他的知识背景和已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体系具大很大的关系。但这并不排除记忆的一些基本规律的存在,对于下面的一些关于记忆的基本规律的掌握,每个志立于从知识的土壤中吸取养分的人来说,其帮助是无容质疑的。 一.兴趣是记忆的前提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你兴致勃勃地观看一场精彩的足球赛后,过了很久还能清楚地回忆起这场球赛各方队员的表现及进球情况,甚至一此细节也历历在目。同样,当你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的时候,你不仅能很好地理解该学科的内容,而且很快容易记住它。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你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其情绪达到了一种最佳的接受信息的准状态:轻松、愉快而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你可以对周围的喧嚣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你的全部智能会集中于一点,并且乐此不疲。 当然,我们学习的并不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么,对这此不感兴趣的东西,我们又如何来建立起自己的兴趣和培养学习的热情呢? 首先,你不妨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学习它,这里你一定会找到充足的理由来,比如: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升学,为了将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造福人类……。那么,你就想象一下,你通过学习达到这些目的后的美好情景吧,它一定会使你激动不已,充满快乐。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不妨经常对自己说:学习是艰苦一点,但没有今日艰苦的学习,那有明天成功的喜悦?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其实,战胜艰苦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同学们有过冥思苦想之后成功地解答一题几何题的体会吗?那种心情的愉悦和舒坦,恐怕对于那些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的人来说,是永远也不会得到的。如果你还没有这种体会,你就试一试吧,它会使你的学习充满欢乐。 其次,要相信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这主要决定于你对待事物的态度。如果你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你就会觉得学习并不是一件艰苦的事,而是那样的充满了快乐,因为通过学习,许多人类和自然的秘密在你面前揭开了神秘了面纱,智慧的大门向你敞开了,你的心灵得到了充实。加上你在该学科成功的体验,你的兴趣就一定会大大增强。为什么我们对某些学科会越学越有趣而对另外的一些学科会越学越没趣呢?同学们,你不妨用对待有趣学科的态度来对待那些无趣的学科,试试看。当然,兴趣是与成功的体验相伴随的。如果你在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之后,得不到成功的喜悦,或者没有达到你预想的目标,你还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吗?这时,希望你能分析一下,没有成功的原因,你的方法是否恰当?你是否比其它同学更努力?请所定的目标与自己的实际相符吗?请相信:一分汗水,必有一分的收获! 二.理解是记忆的基础 我们在学习中发现,有些知识我们如果很好地理解了它,就无需有意的去记忆,我们不仅能够记住而且记得很牢。这是因为理解有助于记忆。 为了证明理解对记忆的作用,艾宾浩斯曾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工学生们分别去记忆一些无意义的音节和有意义的音节,并将记忆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他在实验中发现:识记12个无意义的音节,平均需要复习16.5次,识记36个无意义的音节要复习54次,而为了识记含有480个音节的六节诗,只需要复习大约8次就能背诵。 理解在记忆中的作用经常使我们产生了许多误解,有人说:数理化知识不需记忆就是误解之一。在学习数理化知识时,我们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如果我们对某一知识很好地理解了,不仅做到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我们就不需再花时间去进行记忆,对于那些理解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作者: ————————————————————————————————日期: ?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P.O.Harvey等(2004)用n-back 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他们的结果说明:排除包括2-back和3-back条件的复杂信息管理,1-back条件是一个更纯的刷新加工测量方法。n-back任务也被广泛用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成像研究中。神经成像研究应用n-back任务有如下几个理由(Braveretal,1997;Cohenetal,1997;Jonidesetal,1997):首先,比较神经成像研究早期应用

记忆的过程

记忆的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每一过程又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一、识记 (一)什么是识记 识记是人脑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区分、识别并留下一定印象的过程。是记忆的起始环节,是获得事物映象和经验的首要过程。识记效果直接影响着以后的保持再认和回忆。因此,了解识记规律,有助于改善记忆效果。 (二)识记的种类 1.根据识记的目的性、自觉性及意志努力的程度,可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1)无意识记。无意识记也叫不随意识记,是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识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虽然没有给自己提出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也没有付出特殊的意志努力和采取专门的措施来识记某些事物,但这些事物都自然而然地保留在大脑中,成为一个人知识经验的组成部分,这就是无意识记。所谓“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等都是无意识记的结果。 无意识记在人的实际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人的相当一部分知识经验是通过无意识记获得的。 无意识记具有极大的选择性。一般情况下,进入无意识记的内容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刺激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符合人的需要、兴趣以及能产生较强烈情绪体验的内容。具备这些条件的信息才能进入无意识记,所以,无意识记具有极大的偶然性、片面性,

单凭无意识记不能迅速获得系统的知识经验。 (2)有意识记。有意识记也叫随意识记,是事先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识记的目的性决定了识记过程是对识记内容的一个积极主动的编码过程。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出识记某些定理、公式、历史事件或外语单词的任务,这时学生不仅有了明确的识记目的,而且会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经过一定的努力进行识记,这种识记就是有意识记。人们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主要靠有意识记,所以,有意识记在学习和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的知识经验都是通过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获得的。就识记效果而言,有意识记优于无意识记。 2.根据理解的程度,可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1)机械识记。机械识记是在识记材料本身无内在联系或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按照材料的顶序,通过机械重复的方式而进行的识记。机械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多次重复或复习,如对无意义的音节、人名、地名、历史年代、数字、不理解的词语等的识记。这种识记具有被动性,但能够防止对记忆材料的歪曲。对学生而言,这种识记是必要的,因为有些学习内容,如历史名称、专有名词等需要以机械重复的方式才能记住。也有些内容,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的局限性,暂时不能完全理解,也必须进行机械识记。机械识记在学生学习中有着突出的意义。 (2)意义识记。意义识记也称理解识记,是在对识记内容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理解。理解是对材料的一种加工,根据人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来反映识记材料的内涵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将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理解了的识记材料,记得快、记得牢,也容易提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