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现状

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现状
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现状

上消化道出血药物的治疗现状

周桂叶

山西省大同市同煤集团公司总医院,山西大同037003

【摘要】目的探论上消化道出血药物的治疗现状。方法通过研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以及治疗所用药物的分析,进行分类讨论。结果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应首选质子泵抑制剂(PPIs)治疗,止血药对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有一定作用,选择应慎重,血管收缩剂可以应急;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应首选生长抑素联合血管加压素。结论不同病因的上消化道出血,首先治疗药物不同。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质子泵抑制剂;生长抑素;垂体后叶素

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B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曲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胆道、胰腺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溃疡的出血。年发病率为50万~150/10万,病死率为6%~10%[1]。其特征性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往往伴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目前虽然内镜下止血、放射介入、手术治疗较多,但受医疗条件、技术水平、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的限制,药物等非手术治疗仍是其基本的治疗措施。对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在出血征象监测、液体复苏的前提下首先选择抑酸剂治疗,根据循证医学原则行个体化治疗达到止血的目的。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首先降低门静脉压力再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选择抑酸、止血药物等配伍达到止血目的。现将上消化道出血药物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1 ANVUGIB

ANVUGIB主要病因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糜烂、食管炎等,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以及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如出血量大,病死率极高。

1.1 抑酸药物

目前临床常用的制酸剂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s)和组胺H2受体拮抗剂。上消化道止血的关键是维持胃内pH>6。离体试验表明:pH不同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也不同,pH 5.9可完全阻断血小板的聚集;pH(6.1 ±0.1)可影响血小板聚集率13%±8%;pH(7.3±0.1)可影响血小板聚集率达77%±7%[2]。同时当胃液pH 1~4,有两个pH点处胃蛋白酶活性最高,当pH>4时,胃蛋白酶活性明显降低,pH>6时,胃蛋白活性几乎完全丧失。高活性的胃蛋白酶具有消化溶解纤维蛋白血栓的作用,对纤维蛋白血栓的稳定不利。所以控制pH>6即回复部分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使凝血反应得以进行,又可抑制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以利于纤维蛋白酶血栓的稳定。2009年9月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诊断明确后推荐大剂量PPIs治疗,如埃索镁拉唑80mg静脉注射后,以8mg/h持续滴注72h,适用于大量出血的患者;常规剂量PPIs治疗如埃索镁拉唑40mg静脉输注,12h/次,实用性强,适用于基层医院开展[1]。崔立红[3]用奥美拉唑(洛赛克)、法莫替丁(信法丁)治疗72例ANVUGI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奥美拉唑80 mg 静脉注射后,以8mg/h 静脉滴注维持72h(n=38);法莫替丁20mg,静脉滴注,6 h/次,维持72h(n=34)。结果奥美拉唑组显效32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97.37%;法莫替丁组显效11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为82.35 %。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奥美拉唑和法莫替丁均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有止血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奥美拉唑平均止血时间较短,止血总有效率(显效+有效)较高。其他的PPIs还包括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

1.2 止血药物

止血药物在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确切效果未能证实,不作为一线药物使用,对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有一定作用[2]。但近年随着此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实践证明[4]在治

疗上消化道出血中确有肯定疗效。齐玉祥等[5]凝血酶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1998至2008年48例临床分析,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联合采用口服进口凝血酶和血管收缩剂及质子泵抑制药应用,较过去传统的口服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收缩剂(止血药)质子泵抑制药联合应用具有止血快,疗效高,复发率低,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治疗组显效率为60%,总有效率为9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李远坤[6]报道42例口服凝血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效率为90.14%,对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所致出血,口服与胃内喷洒疗效相同。姜康树报道[7]立止血、凝血酶加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100例临床观察中认为应用立止血、凝血酶加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协同止血作用,止血迅速,疗效显著。云南白药、生大黄粉等中药也有一定疗效[8]。

1.3 血管收缩剂

口服去甲肾上腺素可减少胃液分泌,降低胃酸、使胃肠道出血小动脉强烈收缩而达到止血目的;同时内脏小动脉广泛收缩,内脏血液量减少,门静脉压力下降,有利于止血[9]。局部注射1∶10000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达到止血目的。

2 EGVB

占上消化道出血25%,出血量大,呕鲜血伴血块,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2.1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

生长抑素代表药物:八肽、十四肽生长抑素,能抑制胃肠内分泌系统肽类的分泌及抑制生长激素的释放。能降低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诊治建议(草案)推荐生长抑素250μg 静脉注射后,以250μg/h 静脉滴注维持3~5d[10]。奥曲肽是人工合成的八肽,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通过收缩内脏血管而减少门静脉压力和减少内脏血流量,使曲张静脉血流减少,压力降低。徐世恒[11]等报道将38例确诊为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采用奥曲肽0.1mg静脉注射,然后立即以0.025/h速度维持静注,如治疗有效维持72h后改为0.1mg/6h,维持48h;对照组给予垂体后叶12U注射,然后以0.5U/min静脉滴注,止血后以0.1U/min静滴维持24~72h。结果显示有效止血率和再出血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2.2 血管升压素

血管升压素代表药物为垂体后叶素。白强[12]报道的治疗组:立止血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32例,显效17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8%。对照组:垂体后叶素0.1U/min维持静滴72h,32例患者中,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1.9%。两组止血效果比较,差异具显著性意义。

2.3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目前被认为是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和再出血有效药物,尤其是在欧美国家被认为是标准治疗方案[13]。

综上所述,治疗上消化道出血通过血压、休克指数、血像等估计失血程度,监测出血征象。对于ANVUGIB应首选PPIs治疗,止血药对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有一定作用,选择应慎重,血管收缩剂可以应急;对于EGVB应首选生长抑素联合血管加压素。

参考文献

[1] 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9): 449-452.

[2] 李兆申.重视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规范化诊治[J].中华内科杂志,2005,44(1):3-4.

[3] 崔立红.奥美拉唑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J].海军总医院学报,2005,18(3):152-153.

[4] 王强,鲍昭方.消化性溃疡急症300例处理体会[J].新医学,1996,27 (6) : 320- 321.

[5] 齐玉祥,于司源,杜德君等.胆舒胶囊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06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3):77-78.

[6] 李远坤.凝血酶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42例疗效观察[J].现代医学卫生,2005,21( 4) :432-433.

[7] 姜康树. 立止血、凝血酶加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100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9,25(18):32.

[8] 罗洪涛,罗葵良.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现状[J].人民军医,2009,52(1):58-59.

[9] 蒙燕清.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现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10(19):6.

[10]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诊治建议(草案) [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6) :524-526.

[11] 徐世恒,于建华,胡永鹏.奥曲肽治疗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10,12(11):28.

[12] 白强.立止血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32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11):684-685.

[13] 穆毅.当代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方略[J].实用医学杂志,26(7):1083-1086.

上消化道出血规范

上消化道出血(丙级) 中西医概述 西医:消化道是指从口腔开始至肛门的一个管道系统,是一个连续的中空性器官,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肛门以及开口此管道的腺体,如胰腺、胆道系统等。在解剖上,人们以Treitz韧带为界,将其以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一段称为上消化道。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将Treitz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及上段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率统划归于上消化道出血。本单病种不包括肝硬化并发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中医:中医认为上消化道出血为血证,便血、吐血、呕血。若血随呕吐而出,血色紫黯,或夹有食物残渣,称吐血、呕血。因上消化道血量小或幽门以下部位出血常只引起黑便,故称为便血。 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原则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可根据病人情况,明确诊断,选择各种有效的中西医结合的止血措施,对于轻、中度出血者,一般经过临床治疗后,多数能使出血停止,病情恢复,然后再针对出血原因,采用相应的根治措施。对于上消化道大出血者,则首先在于抢救休克和控制出血,同时或随后查明出血病因,进行综合性的全面治疗。 中西医结合诊断规范 中医辨证诊断规范 1.脾虚不摄证 主症:吐血暗淡,绵绵不断,时轻时重,体倦神疲,形色惟淬,心悸,头晕,大便色黑,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2.胃中积热证 主症:胃脘热作痛,恶心泛呕吐血量多,色泽鲜红或紫暗,或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而色黑,舌红,苔黄,脉滑数。 3.肝火犯胃证 主症:吐血鲜红,口苦胁痛,心烦善怒,寐少梦多,烦躁不安,舌质红绛,脉弦数。 4.肝胃虚寒证 主症:吐血色黯或大便色黑,缠绵难愈,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白光白,纳呆,常感腹中冷痛,眩晕,舌淡苔白腻,脉细滑或沉微。 5.气血两虚证 主症:胃脘隐痛,吐血色黯量少,唇甲色淡,疲倦乏力,面色苍白,或常伴有自汗,动则气促,眩晕耳鸣,神疲,大便色黑,色淡苔少,脉沉涩。 西医诊断规范 1.呕血与黑便:一般幽门以下出血或胃出血少者不引起恶心、呕吐,亦不发生呕血,只解黑便。如果出血量大,可引起恶心、呕血,如果血液在胃内滞留时间短,呕吐物则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如果血液在胃中停留时间长,氧合血红蛋白受胃酸作用变成正铁血红蛋白而呈咖啡色。胃内出血若末呕出,便排入肠道,形成黑便或柏油样便,出血量大、肠道蠕动快时可为暗红色血便。 2.上腹疼痛及不适感:大多数溃疡病患者出血前上腹疼痛、发作或加剧,而出血后往往疼痛减轻或消失。

2020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

作者:旧在几 作品编号:2254487796631145587263GF24000022 时间:2020.12.13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根据出血的病因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在所有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食管静脉曲张占前三位。 【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或血便,常伴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1、呕血,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症状。 (1)呕吐物的颜色主要取决于是否经过胃酸的作用。出血量小,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呕吐物多棕褐色呈咖啡渣样;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呕吐物呈鲜红或有血凝块。 (2)有呕血者一般都伴有黑便,通常幽门以上大量出血表现为呕血。 2、黑便或便血 (1)上、下消化道出血均可表现为黑便。 (2)黑便色泽受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短的影响。通常黑便或柏油样便是血红蛋白的铁经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出血量大、速度快、肠蠕动亢进时,粪便可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类似下消化道出血。 (3)有黑便者不一定伴有呕血。通常幽门以下出血表现为黑便。如果幽门以下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血液反流至胃,可兼有呕血;反之,如果幽门以上出血量小、出血速度慢,可不出现呕血仅见黑便。 3、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1)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心悸、出汗、口渴、黑蒙、晕厥、尿少以及意识改变。 (2)少数患者就诊时仅有低血容量性周围循环衰竭症状,而无显性呕血或黑便,需注意避免漏诊。

4、其他临床表现 (1)贫血和血常规变化:急性大量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但在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可无明显变化。上消化道大量出血2~5小时,白细胞计数升高,止血后2~3天可恢复正常。但肝硬化患者如同时有脾功能亢进,则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 (2)发热: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多数患者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持续数日至一星期。发热的原因可能由于血容量减少、贫血、周围循环衰竭、血分解蛋白的吸收等因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 (3)氮质血症: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由于大量血液分解产物被肠道吸收,引起血尿素氮浓度增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常于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24~48小时可达高峰,3~4天后降至正常。若活动性出血已停止,且血容量已基本纠正而尿量仍少,则应考虑由于休克时间过长或原有肾脏病变基础而发生肾功能衰竭。 【住院指征】 1经积极治疗仍有活动性出血者。 2病因不明者。 3多次反复出血,需要进一步治疗者 【急诊诊治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紧急治疗期、病因诊断期和加强治疗期。 一、紧急治疗期:患者入院6~48小时,治疗目标是控制急性出血、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并针对患者病情做出初步诊断及评估,治疗手段以药物治疗为主(PPI、生长抑素和抗菌药物联合用药)。 二、病因诊断期:入院48小时内,急性出血得到控制,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行急诊内镜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内镜下治疗。无法行内镜检查的患者,可根据情况进行经验性诊断、评估和治疗。 1. 初步诊断。患者出现呕血、黑便症状及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初步诊断可基本成立。需要注意的是,应当除外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引起的呕血,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引起的粪便发黑。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Treitz)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道病变引起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严重并发症,尤其是上消化道大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和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衰竭,如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临床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做好此类患者的护理,是促进疾病好转、延长出血周期、减少出血次数的重要措施之一。 【发病原因】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通常有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的溃疡和黏膜糜烂导致的出血,占55%~7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5% ~14%;贲门黏膜撕裂(Mallory2Weiss)综合征,占2% ~7%;血管病变,占2%~3%;肿瘤,占2%~5%。【临床表现】 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病变的性质、部位、失血量与速度,与患者的年龄、心肾功能等全身情况也有关系。急性大量出血多数表现为呕血;慢性小量出血则以粪便潜血阳性表现;出血部位在空肠曲氏韧带以上时,临床表现为呕血,如出血后血液在胃内潴留时间较久,因经胃酸作用变成酸性血红蛋白而呈咖啡色。如出血速度快而出血量又多。呕血的颜色是鲜红色。黑粪或柏油样粪便表示出血部位在上胃肠道,但如十二指肠部位病变的出血速度过快时,在肠道停留时间短,粪便颜色会变成紫红色。右半结肠出血时,粪便颜色为鲜红色。在空、回肠及右半结肠病变引起小量渗血时,也可有黑粪。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导致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失血量达大,出血不止或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机体的组织血液灌注减少和细胞缺氧。进而可因缺氧、代谢性酸中毒和代谢产物的蓄积,造成周围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广泛受损,以致大量体液

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流程

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流程 出血病人注意要点:1有无休克表现(尿少,四肢凉,脉细,血压下降),头晕,心慌,呕血,口渴,尿少,出汗情况,注意血压,尿量,脉搏呼吸,肠鸣音,腹部情况,大便颜色,量,2注意排除口咽,牙龈出血吞咽,3主要病因:a消化性溃疡,b肝硬化c 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剧烈呕吐是主要诱因d 胃癌e应激性溃疡4主要表现:黑便(进食铁剂,铋剂,动物血及肝脏会引起黑便,注意鉴别)呕血贫血(HB低于70g/l,需输红悬)5问诊病史注意黑便,呕血,量色及时间,有无血块,是否有牙龈出血,是否坚持劳作,肝病者注意有无皮肤瘙痒,既往史:肝病史,出血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药敏史,糖尿病,高血压,烟酒史,家族史(有无乙肝及癌症病史)6查体:注意生命体征,面色,四肢有无水肿,温度,肠鸣音,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如有腹痛,腹部压痛注意,胰腺,淀粉酶检查,CT排查) 长期医嘱:1护理等级,病重或病危,暂禁食,留家属,生命体征监测,计尿量,有腹水,水肿者利尿,注意,血压情况,如有血压下降,先不考虑水肿,待血压稳定后边补边脱先小剂量利尿,逐步增加 乙肝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医嘱模板: 1按感染科常规护理,一级护理,病危,暂禁食,监测血压,脉搏,Q2H,计24小时尿量NS 100ML+ 奥美拉唑40mg(或洛赛克进口) ivgtt bid 或q8h, NS 50ML+善宁0.3mg 微量泵入Q12H泵完,云南红药2片tid NS 10ML+血凝眉1KU iv qd bid ,止血敏,止血芳

酸如有感染,酌情vitk1 使用,加用抗生素 临时医嘱:三大常规,大便潜血,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血凝四项,乙肝六项,病毒量测定,血气分析(病危者),定血型,(出血量大)输血前五项(酌情),配交叉(输红悬时需要,输新鲜血浆不需)AFP 肝胆胰脾B超,或CT等检查, 脑垂体,休克者补液(平衡盐,林格氏液),代血浆,休克治疗原则,休克者红悬和新鲜血浆都用,还原性谷胱甘肽,门冬氨酸鸟氨酸,(肝病者出血警惕肝性脑病) 反复与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告知病危或病重卧床休息,不进食,期间注意血球分析复查HB ,病情监测过程中注意生命体征,尿量,血量,肠鸣音活跃否, 输血前:定血型配交叉输血五项,输血同意书,输血申请单,签字,输血医嘱:输“”型新鲜血浆200ML,生理盐水100ML冲管,输“”型红悬2u,生理盐水冲管,输血过程中注意滴速,红悬不要挤压,易破坏红细胞,出血病人48小时未出血,考虑流质, 肺结核咯血诊治流程 咯血病人注意要点:1询问病史注意血量,色有无血块,咯血前有无喉部瘙痒,面色,指末端,(备注:小咯血指24小时出血量小于100ml, 中量咯血指24小时出血量100-500ml,大咯血指24小时出血量在500ml以上)2 交待病情: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温凉饮食,出血时尽量咯出,不要吞咽,防止窒息,(咯血量多,呼吸困难者吸氧),交待患者咯血时不要过于紧张,大咯血不易致死,易致窒息死亡,3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四)放射性核素扫描经内镜及X线检查阴性的病例,可做放射性核素扫描。其方法是采用核素(例如99m锝)标记病人的红细胞后,再从静脉注入病人体内,当有活动性出血,而出血速度能达到0.1ml/min,核素便可以显示出血部位。注射一次99m锝标记的红细胞,可以监视病人消化道出血达 24h。经验证明,若该项检查阴性,则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亦往往阴性。[治疗]一、迅速补充血容量大出血后,病人血容量不足,可处于休克状态,此时应首先补充血容量。在着手准备输血时,立即静脉输入5%~10%葡萄糖液。强调不要一开始单独输血而不输液,因为病人急性失血后血液浓缩,血较粘稠,此时输血并不能更有效地改善微循环的缺血、缺氧状态。因此主张先输液,或者紧急时输液、输血同时进行。当收缩压在6.67kPa(50mmHg)以下时,输液、输血速度要适当加快,甚至需加压输血,以尽快把收缩压升高至10.67~12kPa(80~90mmHg)水平,血压能稳住则减慢输液速度。输入库存血较多时,每600ml血应静脉补充葡萄糖酸钙10ml。对肝硬化或急性胃粘膜损害的患者,尽可能采用新鲜血。对于有心、肺、肾疾患及老年患者,要防止因输液、输血量过多、过快引起的急性肺水肿。因此,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的一般状况及生命体征变化,尤其要注意颈静脉的充盈情况。最好通过测定中心静脉压来监测输入量。血容量已补足的指征有下列几点:四肢末端由湿冷,青紫转为温暖,红润;脉搏由快、弱转为正常、有力;收缩压接近正常,脉压差4kPa (30mmHg);肛温与皮温差从3℃转为30ml/h;中心静脉压恢复正常(5~ 13cmH2O)。二、止血应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一)非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1.组胺H2受体拮抗剂和抗酸剂胃酸在上消化道出血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抑制胃酸分泌及中和胃酸可达到止血的效果。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食管裂孔疝、食管炎等引起的出血,用该法止血效果较好。组胺H2受体拮抗剂有甲氰咪胍(Cimetidine)及雷尼替丁(Ranitidine)等,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甲氰咪胍口服后小肠吸收快,1~2h血浓度达高峰,抑酸分泌6h。一般用口服,禁食者用静脉制剂,每次400mg,每4~6h一次。雷尼替丁抑酸作用比甲氰咪胍强6倍。每次口服150mg,早晚各一次。静脉滴入每次50mg,每8h一次。抑酸作用最强的新药是质子泵阻滞剂洛赛克(Losec),口服20mg,每日一次。2.灌注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以刺激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血管收缩而止血。胃出血时可用去甲肾上腺素 8mg,加入冷生理盐水100~200ml,经胃管灌注或口服,每0.5~1h灌注一次,必要时可重复3~4次。应激性溃疡或出血性胃炎避免使用。下消化道出血时,亦可用该液反覆灌肠3~4次止血。3.内镜下止血法(1)内镜下直接对出血灶喷洒止血药物:如孟氏液(Monsell)或去甲肾上腺素,一般可收到立即止血的效果。孟氏液是一种碱式硫酸铁,具有强烈收敛作用。动物实验证明,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促进血小板及纤维蛋白的血栓形成,并使红细胞聚集、血液加速凝固而止血。常用浓度5%~10%,每次50~100ml。原液可使平滑肌剧烈痉挛,曾有使纤维胃镜因肌肉挛缩过紧不能拔出的报道,故不宜使用。孟氏液止血有效率85%~90%,去甲肾上腺素可用8mg加入等渗盐水20ml使用,止血有效率80%。(2)高频电凝止血:电凝止血必须确定出血的血管方能进行,决不能盲目操作。因此,要求病灶周围干净。如若胃出血,电凝止血前先用冰水洗胃。对出血凶猛的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电凝并不适宜。操作方法是用凝固电流

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及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及治疗 1 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及治疗 [关键词][失血量的估计]失血量的估计对进一步处理极为重要。 一般每日出血量在 5ml 以上,大便色不变,但匿血试验就可以为阳性,50~100ml 以上出现黑粪。 以呕血、便血的数量作为估计失血量的资料,往往不太精确。 因为呕血与便血常分别混有胃与粪便,另一方面部分血液尚贮留在胃肠道内,仍未排出体外。 因此可以根据血容量减少导致周围循环的改变,作出判断。 一、一般状况失血量少,在 400ml 以下,血容量轻度减少,可由组织液及脾贮血所补偿,循环血量在 1h 内即得改善,故可无自觉症状。 当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时,表示急性失血在 400ml 以上;如果有晕厥、四肢冰凉、尿少、烦躁不安时,表示出血量大,失血至少在 1200ml 以上;若出血仍然继续,除晕厥外,尚有气短、无尿,此时急2 性失血已达 2019ml 以上。 二、脉搏脉搏的改变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 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血容量锐减、最初的机体代偿功能是心率加快。 小血管反射性痉挛,使肝、脾、皮肤血窦内的储血进入循环,增加回心血量,调整体内有效循环量,以保证心、肾、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 1 / 22

一旦由于失血量过大,机体代偿功能不足以维持有效血容量时,就可能进入休克状态。 所以,当大量出血时,脉搏快而弱(或脉细弱),脉搏每分钟增至100~120 次以上,失血估计为 800~1600ml;脉搏细微,甚至扪不清时,失血已达 1600ml 以上。 毕业论文有些病人出血后,在平卧时脉搏、血压都可接近正常,但让病人坐或半卧位时,脉搏会马上增快,出现头晕、冷汗,表示失血量大。 如果经改变体位无上述变化,测中心静脉压又正常,则可以排除有过大出血。 三、血压血压的变化同脉搏一样,是估计失血量的可靠指标。 3 当急性失血 800ml 以上时(占总血量的 20%),收缩压可正常或稍升高,脉压缩小。 尽管此时血压尚正常,但已进入休克早期,应密切观察血压的动态改变。 急性失血800~1600ml 时(占总血量的 20%~40%),收缩压可降至9.33~10.67kPa (70~80mmHg),脉压小。 急性失血 1600ml以上时(占总血量的 40%),收缩压可降至6.67~9.33kPa(50~70mmHg),更严重的出血,血压可降至零。 有人主张用休克指数来估计失血量,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1 概述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管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根据出血的病因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临床工作中大多数(80%~90%)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其中最常见的病因包括胃十二指肠消化性溃疡(20%~50%)、胃十二指肠糜烂(8%~15%)、糜烂性食管炎(5%~15%)、贲门黏膜撕裂(8%~15%)、动静脉畸形/移植动静脉内瘘(GAVE) (5%),其他原因有Dieulafoy病变、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等[1]。 成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每年发病率为100/10万~180/1 0万[2],大多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尤其是大量出血患者首诊于急诊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多以呕血、黑便为主要临床表现,也有以头晕、乏力、晕厥等不典型症状来急诊科就诊。如不及时诊治,有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必须进行正确、迅速、规范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组织部分急诊科和消化科专家,参照国内外最新指南、进展及临床实践,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及急诊工

作特点,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诊治进行研讨,对2011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3]进行修订,达成了下述共识。此共识的重点是针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情评估、稳定循环和初始的药物止血治疗。专家们推荐使用本共识中的流程(见图1)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评估、治疗和管理。本共识未涵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和治疗中的所有临床问题,只是为急诊医师提供一个原则性的意见和适合大多数情况的诊疗方案。本共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能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doc16)(1)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失血量的估计对进一步处理极为重要。一般每日出血量在5ml以上,大便色不变,但匿血试验就可以为阳性,50~100ml以上出现黑粪。以呕血、便血的数量作为估计失血量的资料,往往不太精确。因为呕血与便血常分别混有胃内容与粪便,另一方面部分血液尚贮留在胃肠道内,仍未排出体外。因此可以根据血容量减少导致周围循环的改变,作出判断。 一、一般状况 失血量少,在400ml以下,血容量轻度减少,可由组织液及脾贮血所补偿,循环血量在1h内即得改善,故可无自觉症状。当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时,表示急性失血在400ml以上;如果有晕厥、四肢冰凉、尿少、烦躁不安时,表示出血量大,失血至少在1200ml以上;若出血仍然继续,除晕厥外,尚有气短、无尿,此时急性失血已达2000ml以上。 二、脉搏 脉搏的改变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血容量锐减、最初的机体代偿功能是心率加快。小血管反射性痉挛,使肝、脾、皮肤血窦内的储血进入循环,增加回心血量,调整体内有效循环量,以保证心、肾、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一旦由于失血量过大,机体代偿功能不足以维持有效血容量时,就可能进入休克状态。所以,当大量出血时,脉搏快而弱(或脉细弱),脉搏每分钟增至100~120次以上,失血估计为800~1600ml;脉搏细微,甚至扪不清时,失血已达1600ml以上。

有些病人出血后,在平卧时脉搏、血压都可接近正常,但让病人坐或半卧位时,脉搏会马上增快,出现头晕、冷汗,表示失血量大。如果经改变体位无上述变化,测中心静脉压又正常,则可以排除有过大出血。 三、血压 血压的变化同脉搏一样,是估计失血量的可靠指标。 当急性失血800ml以上时(占总血量的20%),收缩压可正常或稍升高,脉压缩小。尽管此时血压尚正常,但已进入休克早期,应密切观察血压的动态改变。急性失血800~1600ml时(占总血量的20%~40%),收缩压可降至9.33~10.67kPa(70~80mmHg),脉压小。急性失血1600ml以上时(占总血量的40%),收缩压可降至6.67~9.33kPa(50~70mmHg),更严重的出血,血压可降至零。 有人主张用休克指数来估计失血量,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正常值为0.58, 表示血容量正常,指数=1,大约失血800~1200ml(占总血量20%~30%),指数>1,失血1200~2000ml(占总血量30%~50%)。 有时,一些有严重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胃肠道内的血液尚未排出体外,仅表现为休克,此时应注意排除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或过敏性休克,以及非消化道的内出血(宫外孕或主动脉瘤破裂)。若发现肠鸣音活跃,肛检有血便,则提示为消化道出血。 四、血象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得诊断与治疗 定义 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指屈氏韧带以上得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与胆管得出血。 常见病因 上消化道出血得病因绝大多数就是上消化道本身病变所致,少数就是全身疾病得局部表现。 (一)消化性溃疡 出血就是溃疡病得常见并发症。据国内、外报道,溃疡病出血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得50%-60%,其中尤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居多。致命性出血多属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或胃小弯穿透性溃疡腐蚀粘膜下小动脉或静脉所致。 (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约占25%。绝大部分病例就是由于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临床上往往出血量大,呕出鲜血伴血块,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三)急性胃粘膜损害 急性胃粘膜损害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得15%~30%。近年有增加趋势,常见于服用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NSAID)、肾上腺皮质激素等;酗酒;各种应激因素如烧伤、外伤或大手术、休克、败血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心、肺、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疾患。严重烧伤所致得应激性溃疡称柯林(Curling)溃疡;颅脑外伤、脑肿瘤及颅内神经外科手术所引起得溃疡称库兴(Cushing)溃疡。 (四)胃癌 进展期胃癌可伴有慢性、少量出血,若癌组织侵蚀血管时可引起大出血。 (五)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症 约占8%,多在酗酒后发生。有食管裂孔疝得患者更易并发本症。多数发生在剧烈干呕或呕吐后。 (六)血管异常 血管异常如 Dieulafoy病、动、静脉畸形、血管发育不良。

(七)胆道出血 肝化脓性感染、肝外伤、胆管结石、癌及出血性胆囊炎等可引起胆道出血。 临床表现 (一)呕血与黑便 出血后因血液刺激引起恶心呕吐,表现为呕血。若出血后立即呕出,血液呈鲜红色;若血液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经胃酸作用后再呕出,则呈咖啡渣样得棕褐色。血液除吐出外,更多得就是从肠道排出。由于血红蛋白经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黑色得硫化铁,所以排出得血液一般都就是柏油样黑便。当出血量大、血液在肠道内通过很快时,排出得血液可呈暗红色,或偶尔呈鲜红色。通常,出血量大时,有黑便又有呕血;出血量小时,常仅有黑便。十二指肠出血,呕血较少见。 (二)出血引起得全身症状、体征 若出血速度慢,量又少,可无明显全身症状,仅在长时间出血后出现贫血。若出血量多且快,则可出现心慌、头晕、出冷汗与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甚至晕厥等急性失血表现。 (三)原发疾病得症状、体征 溃疡病出血,出血前常有上腹疼痛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则有肝硬化病史及肝硬化得临床表现。查体时注意腹部压痛、肠鸣、腹水以及肝脾大小等。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1.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血细胞压积:可以帮助估计失血得程度。但在急性失血得初期,由于血浓缩及血液重新分布等代偿机制,数值可以暂时无变化。一般需组织液渗入血管内补充血容量,即3~4h后才会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平均在出血后32h,血红蛋白可被稀释到最大程度。因此出血后3~4小时血色素检查才能反映贫血得程度,动态观察有助于活动出血得判断。 2.细胞计数:出血后2~5h白细胞计数可增高,但通常不超过15×109/L。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时,白细胞计数可以不增加。 (二)尿素氮 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增高,因大量血液进入小肠,含氮产物被吸收所致,1~2天达高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1、详细询问呕血或/和黑粪情况; 2、出汗、口渴、心悸、头昏、黑蒙或晕厥。老年人应注意精神萎靡、神志淡漠、意识不清。 3、近期有烧伤、创伤、手术、严重感染、休克、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或应用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4、注意有无反复发作上腹痛、慢性肝病等既往史。或曾内镜检查发现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等。 5、既往史有无患血液病、尿毒症、结缔组织病等全身疾病。 (二)体格检查 1、贫血貌、精神萎靡、烦燥不安、意识模糊、皮肤湿冷、呈灰白色或紫灰花斑。静脉充盈差、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心动过速、尿少、呼吸急促。 2、低热;肠鸣音活跃;

3、不同病因有相应体征,如肝硬化有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腹壁静脉曲张、脾大、腹水等。 (三)辅助检查 1、血象,包括血常规、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数、凝血酶原时间。 2、粪便隐血试验。 3、肝功能、尿素氮、肌酐。 4、急诊内镜检查应在出血24~28小时内,在纠正休克的基础上进行。但在病情危急时,则在纠正休克治疗的同时进行胃镜检查。 5、选择性动脉造影,经急诊内镜不能确诊者,可行选择性动脉造影。 6、X线检查,在出血停止、病情稳定后进行。 7、放射性核素显像,应用静脉注99锝标记的胶体后,用ECT扫描,探测标记物从血管外溢的证据发现出血的部位。 8、CT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临床有呕血或/和黑便者;伴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可诊断上消化出血成立。应和下列情况鉴别: 2、与因进食某些食物或药物引起的黑粪鉴别。 3、与呼吸道出血咽下后出现黑粪或呕、血鉴别。 4、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鉴别。 【治疗原则】 1、一般急救处理措施卧床休息,禁食,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镇静,监测生命体征。 2、量输液选用生理盐水、林格液、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其它血浆代用品、输血,肝硬化病人宜用新鲜血液。 3、止血措施遵循二个原则:一是应区别不同原因上消化道出血而采用不同的止血措施;二是先一般止血措施,效果不理想则选用特殊止血措施。 (1)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采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加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间期可行急诊内镜硬化剂治疗和/或食管静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一)上消化道出血诊断的确立 根据呕血、黑粪与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呕吐物或黑粪隐血试验呈强阳性,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下降的实验室证据,可作出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但必须注意以下情况: 1.排除消化道以外的出血因素 (1)排除来自呼吸道的出血: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诊断可参阅《诊断学》有关章节。 (2)排除口、鼻、咽喉部出血:注意病史询问与局部检查。 (3)排除进食引起的黑粪:如动物血、炭粉、铁剂或铋剂等药物。注意询问病史可鉴别。 2.判断上消化道还就是下消化道出血呕血提示上消化道出血,黑粪大多来自上消化道出血,而血便大多来自下消化道出血。但就是,上消化道短时间内大量出血亦可表现为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此时如不伴呕血,常难与下消化道出血鉴别,应在病情稳定后即作急诊胃镜检查。胃管抽吸胃液检查作为鉴别上、下消化道出血的手段已不常用,因为胃液无血亦不能除外上消化道出血,这一方法一般适用于病情严重不宜行急诊胃镜检查者。高位小肠乃至右半结肠出血,如血在肠腔停留时间久亦可表现为黑粪,这种情况应先经胃镜检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后,再行下消化道出血的有关检查(详见本章第二节)。 (二)出血严重程度的估计与周围循环状态的判断 据研究,成人每日消化道出血>5~10ml粪便隐血试验出现阳性,每日出血量50~100ml 可出现黑粪。胃内储积血量在250~300ml可引起呕血。一次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因轻度血容量减少可由组织液及脾脏贮血所补充,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出血量超过400~500ml,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头昏、心慌、乏力等。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1000ml,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急性大出血严重程度的估计最有价值的指标就是血容量减少所导致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而周围循环衰竭又就是急性大出血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因此,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应将对周围循环状态的有关检查放在首位,并据此作出相应的紧急处理。血压与心率就是关键指标,需进行动态观察,综合其她相关指标加以判断。如果患者由平卧位改为坐位时出现血压下降(下降幅度大于15~20mmHg)、心率加快(上升幅度大于10次/分),已提示血容量明显不足,就是紧急输血的指征。如收缩压低于90mmHg、心率大于120次/分,伴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则已进入休克状态,属严重大量出血,需积极抢救。 应该指出,呕血与黑粪的频度与量对出血量的估计虽有一定帮助,但由于出血大部分积存于胃肠道,且呕血与黑粪分别混有胃内容物与粪便,因此不可能据此对出血量作出精确的估计。此外,患者的血常规检验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虽可估计失血的程度,但并不能在急性失血后立即反映出来,且还受到出血前有无贫血存在的影响,因此也只能供估计出血量的参考。 (三)出血就是否停止的判断 上消化道大出血经过恰当治疗,可于短时间内停止出血。由于肠道内积血需经数日(一般约3日)才能排尽,故不能以黑粪作为继续出血的指标。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应考虑继续出血或再出血:①反复呕血,或黑粪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伴有肠鸣音亢进;②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经充分补液输血而未见明显改善,或虽暂时好转而又恶化;③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继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④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 (四)出血的病因 过去病史、症状与体征可为出血的病因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但确诊出血的原因与部位需

消化道出血治疗指南

消化道出血治疗指南 定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根据出血的病因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在所有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食管静脉曲张占前三位。【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或血便,常伴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1 呕血———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症状 (1)呕吐物的颜色主要取决于是否经过胃酸的作用。出血量小,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呕吐物多棕褐色呈咖啡渣样;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呕吐物呈鲜红或有血凝块。 (2)有呕血者一般都伴有黑便,通常幽门以上大量出血表现为呕血。 2 黑便或便血 (1)上、下消化道出血均可表现为黑便。 (2)黑便色泽受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短的影响。通常黑便或柏油样便是血红蛋白的铁经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出血量大、速度快、肠蠕动亢进时,粪便可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类似下消化道出血。 (3)有黑便者不一定伴有呕血。通常幽门以下出血表现为黑便。如果幽门以下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血液反流至胃,可兼有呕血;反之,如果幽门以上出血量小、出血速度慢,可不出现呕血仅见黑便。 3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1)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心悸、

出汗、口渴、黑蒙、晕厥、尿少以及意识改变。 (2)少数患者就诊时仅有低血容量性周围循环衰竭症状,而无显性呕血或黑便,需注意避免漏诊。 4 其他临床表现 (1)贫血和血常规变化急性大量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但在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可无明显变化。上消化道大量出血2~5小时,白细胞计数升高,止血后2~3天可恢复正常。但肝硬化患者如同时有脾功能亢进,则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2)发热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多数患者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持续数日至一星期。 发热的原因可能由于血容量减少、贫血、周围循环衰竭、血分解蛋白的吸收等因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 (3)氮质血症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由于大量血液分解产物被肠道吸收,引起血尿素氮浓度增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常于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24~48小时可达高峰,3~4天后降至正常。若活动性出血已停止,且血容量已基本纠正而尿量仍少,则应考虑由于休克时间过长或原有肾脏病变基础而发生肾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诊治过程】 1、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紧急治疗期、病因诊断期和加强治疗期。(1)紧急治疗期:患者入院6~48小时,治疗目标是控制急性出血、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并针对患者病情做出初步诊断及评估,治疗手段以药物治疗为主(PPI、生长抑素和抗菌药物联合用药)。(2)病因诊断期:入院48小时内,急性出血得到控制,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行急诊内镜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内镜

社区卫生服务中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疗指南

社区卫生服务中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疗指南 【概述】 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hemorrhage)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管及胰管的出血,也包括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上段出血。大量出血是指在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1000ml或达血容量20%的出血,据我国统计资料表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的三大病因依次是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和食管一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以呕血和(或)黑便为主要症状,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急性大量出血死亡率约为10%,60岁以上患者出血死亡率高于中青年,约为30%~50%。 【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1)呕血和黑便:呕血多呈棕褐色、咖啡渣样。但如出血量大,则为鲜红或兼有血块。上消化道出血后均有黑便,如出血量很大,血液在肠内推进快,粪便亦可呈暗红色或鲜红色。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程度轻重与出血量及速度有

关。少量出血可因机体自我代偿而不出现临床症状。中等量以上的出血常表现为头昏、心悸、冷汗、口渴;体检可发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大量出血可出现黑朦、晕厥,甚至休克。 (3)发热:出血后24小时内常出现低热,持续数日至一周。少数大量出血的患者可出现难以控制的高热,提示病情严重。原因不明,可能与失血后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有关。 (4)氮质血症:分为肠源性、肾前性和肾性;24~48小时达高峰,一般不超过14.3mmol/L(40mg/dl),3~4天降至正常。若同时检测血肌酐水平正常,出血后血尿素氮浓度持续升高或一度下降后又升高,常提示活动性出血或止血后再出血。 2.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在出血早期可因血管和脾脏代偿性收缩和血液浓缩而使红细胞血红蛋白基本正常甚至升高,一般在急性出血后3~4小时后开始下降,此时也应注意治疗过程中快速大量输液造成的血液稀释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以正确评估出血程度。血小板、白细胞可因出血后的应激反应而在短期内迅速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 【病史采集】 1.病因: (1)溃疡病出血; (2)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3)应激性溃疡出血; (4)肿瘤出血; (5)胆道出血。 (6)其它少见原因,如Mallory—weiss综合征、食管裂孔疝、动脉瘤穿破入上消化道、血管瘤等。 2.病史: (1)仔细询问呕血和黑便发生的时间、次数和血量,是以呕血为主或以黑便为主;过去有无类似呕血和黑便史。 (2)近期有无消化不良、上腹不适、乏力及体重减轻史。 (3)有无胃、十二指肠溃疡或急、慢性胃炎的症状或病史。 (4)有无长期饮酒史;有无肝炎、血吸虫病和肝、脾肿大史。 (5)有无上腹疼痛、发热、黄疸史以及和出血的时间关系。 (6)过去或这次发病后作过哪些检查和治疗,检查的结果及治疗效果如何。 (7)有无手术史及术后诊断。 【体格检查】 1.注意病人有无面色和口唇苍白,有无皮肤和巩膜黄染,有无皮下出血点,有无蜘蛛痣和肝掌。 2.测量血压、脉博、呼吸,发热者量体温. 3.有无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肿大及腹水,上腹部有无压痛和包块。 4.疑为恶性肿瘤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应检查左锁骨上淋巴结和肛门指检,了解有无癌肿远处转移。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查血尿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型、血白蛋白及白球蛋白比例、肝肾功能及血氨测定等。 2.X线检查:胸部透视或拍片,食管、胃钡餐检查。必要时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3.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可迅速明确出血的部位和病因。 4.三腔管检查,将胃、食管气囊充气压迫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并吸尽胃内存血,无再出血者,可考虑为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诊断】 根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绝大多数患者可得到确诊,对上消化道出血应作出以下分析: 1.判断出血部位。 2.估计出血量。 3.分析出血原因.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1)一般处理: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病史采集】 1.病因: (1)溃疡病出血; (2)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3)应激性溃疡出血; (4)肿瘤出血; (5)胆道出血。 (6)其它少见原因,如Mallory-weiss综合征、食管裂孔疝、动脉瘤穿破入上消化道、血管瘤等。 2.病史: (1)仔细询问呕血和黑便发生的时间、次数和血量,是以呕血为主或以黑便为主;过去有无

类似呕血和黑便史。 (2)近期有无消化不良、上腹不适、乏力及体重减轻史。 (3)有无胃、十二指肠溃疡或急、慢性胃炎的症状或病史。 (4)有无长期饮酒史;有无肝炎、血吸虫病和肝、脾肿大史。 (5)有无上腹疼痛、发热、黄疸史以及和出血的时间关系。 (6)过去或这次发病后作过哪些检查和治疗,检查的结果及治疗效果如何。 (7)有无手术史及术后诊断。 【体格检查】 1.注意病人有无面色和口唇苍白,有无皮肤和巩膜黄染,有无皮下出血点,有无蜘蛛痣和肝

掌。 2.测量血压、脉博、呼吸,发热者量体温。 3.有无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肿大及腹水,上腹部有无压痛和包块。 4.疑为恶性肿瘤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应检查左锁骨上淋巴结和肛门指检,了解有无癌肿远处转移。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查血尿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型、血白蛋白及白球蛋白比例、肝肾功能及血氨测定等。 2.X线检查:胸部透视或拍片,食管、胃钡餐检查。必要时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3.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可迅速明确出血的部位和病因。

4.三腔管检查,将胃、食管气囊充气压迫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并吸尽胃内存血,无再出血者,可考虑为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诊断】 根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绝大多数患者可得到确诊,对上消化道出血应作出以下分析: 1.判断出血部位。 2.估计出血量。 3.分析出血原因。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1)一般处理: 1)输液、输血、纠正休克。使血压维持在12kPa,脉率每分钟100次以下;

上下消化道出血的鉴别 诊断与治疗

上下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鉴别诊断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胰腺、胆道、十二指肠及小肠上段等部位的病变出血,因为位置较高,若出血后立即呕,血液呈鲜红色;若血液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经胃酸作用后再呕出,则呈咖啡渣样的棕褐色,而排黑色呈柏油样黑便,除非出血量极大才可能排便呈暗红色。 而下消化道出血是肠道病变引起,出血部位如较高则便血的颜色越暗;出血部位较低则便血的颜色越鲜红甚至为鲜血,但要注意与大量的上消化道出血及痔疮出血相鉴别,应认真询问病史。而头晕、眼花、神疲乏力、腹痛腹泻、心跳过速、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是共同表现。 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观察神色和肢体皮肤是冷湿或温暖,记录血压、脉搏、出血量与每小时尿量,保持静脉能路并测定中心静脉压。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大量出血者宜禁食,少量出血者可适当进流质。多数病人在出血后常有发热,一般毋需使用抗生素。 二、补充血容量 当血红蛋白低于9g/dl,收缩血压低于12kPa(90mmHg)时,应立即输入足够量的全血。对肝硬化站静脉高压的患者要提防因输血而增加门静脉压力激发再出血的可能性。要避免输血、输液量过多而引起急性肺水肿或诱发再次出血。 三、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止血处理 1、胃内降温:通过胃管以10~14℃冰水反复灌洗胃腔而使胃降温。从而可使其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并可使胃分泌和消化受到抑制。出血部位纤维蛋白溶解酶活力减弱,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2、口服止血剂:消化性溃疡的出血是粘膜病变出血,采用血管收缩剂如去甲肾上腺素8mg加于冰盐水150ml分次口服,可使出血的小动脉强烈收缩而止血。此法不主张在老年人使用。 3、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粘膜:H2受体拮抗剂如甲氰咪胍因抑制胃酸提高胃内pH的作用,从而减少H+反弥散,促进止血,对应激性溃疡和急性胃粘膜病变出血的防治有良好作用。近年来作用于质子泵的制酸剂奥美拉唑,是一种H+、K+ATP酶的阻滞剂,大量出血时可静脉注射,一次40mg。 4、内镜直视下止血:局部喷洒5%Monsell液(碱式硫酸铁溶液),其止血机制在于可使局部胃壁痉挛,出血周围血管发生收缩,并有促使血液凝固的作用,从而达到止血目的。内镜直视下高频电灼血管止血适用于持续性出血者。由于电凝止血不易精确凝固出血点,对出血面直接接触可引起暂时性出血。近年已广泛开展内镜下激光治疗,使组织蛋白凝固,小血管收缩闭合,立即直到机械性血管闭塞或血管内血栓形成的作用。 5、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非外科手术治疗: (1)气囊压迫:是一种有效的,但仅是暂时控制出血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半个世纪以来,此方法一直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大出血的首选方法,近期止血率90%。三腔管压迫止血的并发症有: ①呼吸道阻塞和窒息, ②食管壁缺血、坏死、破裂, ③吸入性肺炎。最近几年,对气囊进行了改良,在管腔中央的孔道内,可以通过一根细径的纤维内镜,这样就可以直接观察静脉曲张出血及压迫止血的情况。 (2)降低门脉压力的药物治疗:使出血处血流量减少,为凝血过程提供了条件,从而达到止血。不仅对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效,而且对溃疡、糜烂,粘膜撕裂也同样有效。可选用的药物有血管收缩剂和血管扩张剂二种: ①血管加压素及其衍生物,以垂体后叶素应用最普遍,剂量为0.4u/分连续静脉滴注,止血后每12小时减0.1u/分。可降低门脉压力8.5%,止血成功率50%~70%,但复发出血率高,药物本身可致严重

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20)-推荐意见及推荐级别、证据水平

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20)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结直肠学组,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结直肠学组,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推荐意见 1. 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应该在患者就诊时获得,以评估出血的严重程度、可能的出血部位和原因(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2. 病情严重度与失血量呈正相关。临床上应评估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的风险因素(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3. 影像学检查是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和定位诊断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是腹部增强CT 或者腹部CT 血管重建(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4. 对于不能除外上消化道出血的便血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前应首先完善胃镜检查以明确有无上消化道出血(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5. 对于反复呕血、黑便或既往检查没有确诊的患者,建议行第二次胃镜检查进行评估(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 6. 对于反复便血,且临床相关表现提示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既往检查没有确诊,建议行第二次结肠镜检查(推荐级别:有条件推荐;证据水平:极低)。 7. 如果两次检查都正常,建议进行小肠检查(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8. 胶囊内镜应视为上、下消化道检查阴性、怀疑小肠出血患者的首选检查方式,建议择期胶囊内镜的最佳时机为出血停止后72h,但不应超过2 周,且建议应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肠道准备,联合二甲硅油可提高小肠图像质量(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9. 结肠镜检查是明确结直肠出血原因和部位的最重要手段,且可在内镜直视下进行止血治疗,充分的肠道准备有利于内镜下发现病变,紧急情况下可应用灌肠或其他方法(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等)。 10. 如果临床证据提示小肠病变,推荐行对接小肠镜检查全小肠( 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11. 单、双气囊内镜检查的诊断率类似,均可用于小肠疾病的诊断(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高)。 12. 胶囊内镜检查应先于小肠镜进行,以提高诊断率。优先行小肠镜检查一般用于有胶囊内镜检查禁忌证、出血量较大或考虑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高)。 13. 对于经胶囊内镜或小肠镜检查发现活动性出血灶,并且同时存在进行性贫血加重或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如有条件,应采取内镜下止血治疗(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 14. 如果存在持续性或复发性出血,或无法定位出血灶,则推荐补铁治疗、对因治疗,根据出血量决定输血需求(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15. 对于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停用抗凝药物和/ 或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