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感

张宇新 20151308

党的十八大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个方面的内容就处于不断的建构之中,这是我党在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国的发展紧紧相依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来看,涉及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总目标中取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的第一个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其实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总目标的四个定语用词。所以说,这个倡导的内容,明显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前的直接目标。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八个字的来源,就说明了其社会主义的来源,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现阶段的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八个字的来源同样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态特点。《共产党宣言》指出了未来理想社会的实质特点:“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中的科学的自由概念的表述。世界共产党人就是根据这一“自由”的概念对待自由问题的。共产主义实现之前,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自由,都是具有限制的,至多也是相对合理的,不能是充分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自由虽然比资本主义社会有了不可同日而语的水平和真实性,人们的自由具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的保障,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这个时代的自由也只能是具有限制的。我国宪法规定,公民行使自由权利的时候,不能妨碍他人的自由和权利。所以,社会主义社会的自由概念是真实的、具体的、有限制的、不是抽象的、说教的、为所欲为的。我们讲的平等应该是以新中国的实践为基础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的真正的人民民主的平等。我们今天讲的平等更加广泛和深刻。它不仅涉及人民

政治文化地位的平等,还特别体现在经济发展中享有的生活和生存资料的平等,受教育权的平等,享受改革成果的平等,医疗卫生保健权利的平等,住房权利的平等,参与经济生活的权利平等,政治参与权利的平等。这种平等的权力状态正在发展,它还需要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奋斗,不断完善,才能使得社会平等更加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三个层次的内容,并且它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所遵循的就是在集体主义的指导下,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执业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的准则。一句话,它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指导下的人际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讲话中指出:“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他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再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如果没有付诸实践,这种思想和观念也不会成为强大的精神推动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培育和践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艰难探索、曲折发展、不断创新的历程反映出的关键性课题,也是我们应对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多元、思潮云涌、价值紊乱现象的时代性课题,更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走向提供精神支撑、思想支柱和文化之脉的实践性课题。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全民工程、系统工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之概括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难、更复杂。理论问题根本上而言是社会生活实践在人们思想观念中的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价值映像,是社会实际精神状态的集中彰显。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会在思想理论领域自我生成,其传播和认同也不是核心价值观提出之后的水到渠成,而是需要积极培育逐渐养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个理论和实践互动发展过程,理论的发展演进和实践的运行推进共同在培育和践行过程中产生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进一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在理论创新中不断提炼、在实践发展中合理调整、在理论升华中科学概括。

针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状况,可以通过以下几条路径有效培育核心价

值观,首先国家建构合理的社会结构和制度体系,为创造核心价值观内化提供根本条件。国家作为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建构主体,必须通过合理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安排创建大众认同所必需的社会生态环境。其次核心价值观应有效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显而易见,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对国家建设和民族性建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延伸和强化了国家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渗透与规范,同时在儿童吸取知识的最佳年龄灌输了由国家制定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由此,为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在全社会成长起来,就应该从小抓起,从教育入手,其中不仅包括基础教育,还要深入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个领域,让学校教育成为价值社会化的主要渠道。再者,大众传媒应发挥正面的积极作用。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体既承担着传播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责任,也有追逐商业利润的动机,市场竞争越激烈,媒体的行为越有可能背离自己宣扬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了使媒体充分发挥价值观社会化的正面作用,国家应通过相关激励和约束制度引导媒体发挥积极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是一项十分急迫的工作,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道德的形成是长期的、和风细雨式的。我们一方面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宣传工作,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倾盆暴雨式的宣传可能导致的意识形态“水土流失”。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是要培育适宜价值观生长的沃土,而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各种力量的参与、各个方面的支持,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身体力行,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只有全社会持之以恒地共同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尧茁壮成长。

日本学者星野昭吉认为“文化全球化意即全球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以及文化角色之间的相互交流,它允许分离化与同质化并存”。文化全球化本质上是超越本土的文化认同或价值认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主要表征为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入侵或同化,核心内容表现为普世价值观的推广和对其他核心价值观的解构,途径是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经济、科技和文化优势不遗余力地输出其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和政治制度。经济全球化必然催生某种具有“普世价值”欲望的特质文化,进而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在本国文化领域的主权地位产生强烈冲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那样,“由于开拓了世界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面对不可避免的文化全球化进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发展趋势,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只有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才能在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催生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创造力,进一步确立民族精神特质和文化独立特性;只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才能在国际文化舞台占有一席之地,展现出较之于资本主义“普世价值”的优越性和文化软实力,掌握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话语权,凸显出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想象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