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名词解释

推拿名词解释
推拿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推拿手法:是指施术者用手或肢体其他部位按照一定的操作要求和动作技巧运用于受术者身体,从而实现治疗或保健目的的方法。

2介质:为了减少对皮肤的摩擦损伤,或者为了借助某些药物的辅助治疗运用,可在推拿治疗部位的皮肤上涂上一定的润滑剂或药物制剂,这些润滑剂和药物制剂统称为介质。(润滑、增强疗效)

3一指禅推法:以拇指中峰端、螺纹面为着力点,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以肘关节小幅度屈伸带动前臂与腕关节,做内、外摆动以及拇指关节屈伸的联合动作,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称为一指禅推法。(频率120~160次╱分)

4滚法:以小鱼际近小指部吸附于体表施术部位,沉肩,垂肘,通过腕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内外旋转运动,使小鱼际与手背在施术部位上做持续不断地滚动,称为滚法。(120~160次╱分)

5揉法:以手指螺纹面手掌大鱼际掌根全掌,吸定于体表施术部位上,做轻柔和缓的环旋转动,且带动皮下组织运动,称为揉法。

6摩法:用指或掌在体表做环形或直线往返摩动,称为摩法。7推法:以指、掌拳、或肘部着力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

做单方向的直线推移,称为推法。

8拿法:用拇指和其余手指相对用力,并同时有节律性地捻搓揉捏肌肤的手法称为拿法。(拿深,握稳,上提,加揉,连贯)

9扳法:术者双手握住受术关节两端,沿着关节运动轴的方向,在病理位或功能位之后的“扳机点”处,做瞬间、快速、有控制的相反方向用力,在扳动区位之间进行的一类被动运动手法称为扳法。

二、填空题

1.《黄帝歧伯按摩》十卷,被认为是最早的推拿专著。

2.《小儿按摩经》是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

3.推拿手法分为摆动类、摩擦类、振颤类、挤压类、叩击类、运动关节类。还可分为松解类和整复类。

4.松解类手法的操作要求有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整复类手法的操作要求有稳,准,巧,快。

5.手法的作用原理有平衡阴阳,调整经络、气血、脏腑的功能,恢复筋骨、关节的功能。

6.一指禅缠推法的作用是消痈散结。(200~250次╱分)

7.复合手法中的推摩法是一指禅推法和摩法的结合手法。

8.复式手法中打马过天河的作用是清热通络、行气活血。黄蜂入洞的作用是开窍,通鼻。(治疗感冒鼻塞)取天河水法的作用是清火退热,镇静安神。

9.小儿推拿中,小儿推拿的动作要领是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止泻四法是摩腹,揉脐,揉龟尾,擦七节。

10.擦法是擦到皮肤潮红为度。

三、简答题

(1).推拿的适应证:

1软组织病变(颈椎病,关节炎等);2内科疾病(头痛,失眠等);3外科疾病(手术后的肠粘连等);4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等);5儿科(发热,腹泻等);6五官科(近视眼,鼻炎等);7保健美容等。

(2).推拿的禁忌证.

1各种皮肤病;2急性损伤;3肿瘤;4结核病;5出血性疾病;6急性传染病;7重大心肺疾病;8孕妇腰腹部和经期女子;9过度疲劳,过饥,过饱等。

(3).扳法的注意事项.

1要注意扳动的幅度不可超越关节生理活动范围;2不可强求弹响,到位有效;3对于骨关节结核,骨肿瘤者禁用扳法,老年人伴有较严重的骨质增生,骨质疏松者慎用扳法。

(4).踩跷法的注意事项.

较严重的心肺疾病,急性传染病,出血性疾病,各种皮肤病,骨结核,骨瘤,骨折,孕妇等禁用;年老体弱,严重骨质疏松者慎用。

四、鉴别

1揉法和摩法

揉法:要吸定施术部位,带动皮下组织,肉动皮不动。

摩法:不吸定施术部位,只在皮肤表面摩动,皮动肉不动。

2点法和按法

3捏法和拿法

捏法:将施术部位提起并向前捻搓的手法

拿法: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有节律性的捻搓揉捏肌肤的手法捏而提起谓之拿

4振法和颤法

振法:静止性用力,不施加额外压力,频率为8~11次╱秒。颤法:主动加力,频率为每分钟200~300次。

五、

1.头面部特定穴位推拿手法

头面四大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按揉耳后高骨。(治感冒,头痛,发热。)注意特定穴位的定位

2拿肚角法(治肚痛要穴)。

两手拇指面与食中指指面提拿腹部脐下2寸旁开2寸之肚筋3到5次

推五经

3用拇指分别推脾经(从拇指桡侧推向掌根方向),推肝经(食指末节螺纹面),推心经(中指末螺纹面),推肺经(环指末节螺纹面),推肾经(小指末节螺纹面)。

4揉内劳宫(清心热,镇静安神);捣小天心(治小儿夜啼);推板门(恶心,呕吐)

5揉外劳动宫(升阳举陷);揉二人上马(滋补肾阴,小便短赤);推三关(温补),推天河水(清热),退六腑(清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