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危机的爆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危机的爆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危机的爆发

用马克思主义分析200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危机的爆发

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每个资本主义企业都成为社会化大生产这个复杂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它在客观上是服务于整个社会,满足社会需要、应受社会调节的。但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统治,生产完全从属于资本家的利益,生产成果都被他们所占有。而资本家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生产并占有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或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在追逐高额利润的驱使下,所有资本家都拼命发展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结果是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增长,商品卖不出去,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这是引起经济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次贷危机”的“次贷”指的是风险较高的抵押贷款,或者叫无抵押贷款也不为过。抵押贷款是一个合约,问题是无抵押贷款就是一个没有还款保障的合约。银行的存款不论是储户的还是银行家的从马克思的角度看都是劳动积累,这些累积的劳动被银行贷出去去收不回来,从“剩余价值论”的“反对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角度看是贷款者无偿占有了储户或者银行家的劳动导致了剩余价值的产生,马克思说只要有剩余价值的产生就意味着经济的衰退,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经济危机。还从马克思的角度理解,该不该救市不是重点,而是这“救”应该避免新的剩余价值的产生。“不救”的意思是说经过协商在各方自愿的前提下大家自认倒霉,如此最好。“救”则要搞清楚怎么救救多少算完,问题是合约之间错综复杂,搞清楚实在是难于登天,纳税人的钱都是劳动所得,救到最后如果没有效果岂不是劳动又被无偿占有导致了新的剩余价值产生。

马克思如何分析经济危机

商品流通过程中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在空间与时间上出现双重断层,预示着商品流通中可能出现需求与供给的失衡,为经济过剩危机的爆发提供了可能性。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现实性条件分析散见于其著作中,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有“三个主要事实”:一是“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社会的生产能力”;二是“劳动本身由于协作、分工以及劳动和自然科学的结合而组织成为社会的劳动”;三是“世界市场的形成”。正是“三个主要事实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发展并不断激化,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更为具体提出的,生产

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本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导致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是巨大的生产力所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只是属于少数占有大量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如果这些商品不能顺利卖出去,资本家就不能获取剩余价值,再生产活动就会受阻。于是发生了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成本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第二,经济宏观发展与微观运行之间的矛盾是引发经济危机的社会前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但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的盲目性决定了微观经济行为选择的自主性与分散化,导致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运行的冲突与矛盾。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资本既是合乎比例的生产的不断确立,又是这种生产的不断扬弃。但是,要求生产同时一齐按照同一比例扩大,这就是向资本提出了决不是由资本本身产生的外部的要求;同时,一个生产部门超出现有的比例,就会使所有生产部门超出这种比例,而且超过的比例又各不相同。”当社会生产所要求这种比例或遭到破坏时,宏观与微观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经济危机便会不可避免地爆发。[通过本次次贷危机,外个国家的银行被国有化,预示着“国家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第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是引发经济危机的基本动因。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资本家唯一的目标把剩余价值不断地转化为新的追加资本,导致资本积累呈现出脱离社会需要而无限扩张的态势。:“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这就是说,资本及其自行增殖,表现为生产的起点与终点,表现为生产的动机与目的。”另一方面以广大雇佣工人为主体的社会需求和消费却相对萎缩,因为“每一个资本家都知道,他同他的工人的关系不是生产者同消费者的关系,并且希望尽可能地限制工人的消费,即限制工人的交换能力,限制工人的工资”以最大限度地推动资本价值增殖。这种现象使生产扩大和工人消费水平降低并存,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生异化与扭曲,一旦生产普遍超过了工人的有限消费和需求,经济危机就有了爆发的可能。这次贷危机的原因就是把钱贷给没有偿还能力的人刺激起虚假的消费需求。

第四,信用制度的发展和商业过度投机是促成经济危机的重要推动力。

<

如果只有资本积累的内在驱动力还不足以引发持续的生产过剩。马克思指出:“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根据马克思的分析,生产规模的扩大引起信用规模的扩大,而信用的膨胀又反过来促进生产规模的膨胀。在这种相互作用下,二者的规模同时扩大。随着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以及各种投机活动的大量兴起,进一步要求扩大信贷规模,制造出虚假的市场繁荣。但是,手中堆积着大量商品的批发商的资本回流速度却非常缓慢,“以致银行催收贷款,或者为购买商品而开出的汇票在商品再卖出去以前已经到期,

危机就会发生。……于是崩溃就爆发了,它一下子就结束了虚假的繁荣。”信用造成了一种虚假的需求,隐蔽了生产过剩的事实,促使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扩大和投机活动,最终必然导致生产的过剩,这个时候会出现债务偿付危机,信用出现紧缩。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会突然作为唯一的支付手段和真正的价值存在,绝对地和商品相对立”[3]。人们对货币的追求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在“一个接一个的支付的锁链的抵消支付的人为制度”[2]遭到破坏的时候,信用危机转化为货币危机,经济危机进入全面爆发的阶段。

第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从一次经济危机的发生到下一次经济危机发生之间间隔可称之为经济周期。马克思认为固定资本更新的平均时间(特别是大工业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门的固定资本的更新周期)决定了经济周期的长短。马克思说:“简直可以毫无疑问,自从固定资本大规模发展以后,工业所经历的大约以十年为期的循环周期是和这样规定出来的整个资本再生产段落有密切联系的。”

什么原因导致了次贷危机呢简单来说,美国次级按揭贷款是面向信用状况比较不好,还款能力不确定的人群发行的。因此,依照风险和收益成正比的原则,其相对于面向信用状况比较好的人群发行的贷款来说,利率会高一些。但是,放出这些贷款的机构为了尽快收回其资金,则将这些贷款发行成债券,相应的,此类次贷债券的利率也高于普通的债券。于是很多国际投资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都纷纷投入了次级贷款债券。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因为次级贷款发放的人群本身是信用状况比较差的,其出现违约的可能性比较大,在美国楼市走势良好的情况下,如果这些人出现违约现象,放贷机构可以收回抵押的房子,再将其卖掉来回笼资金。但是,从2006年开始,美国楼市开始出现下滑,房价开始下跌,于是通过次贷购买来房子将难以出售或抵押获得融资。这样就造成了在次贷发放对象的违约率不变的情况下,放贷者即使将抵押的房子收回也不能完全收回其损失,而这将导致在其身后的购买了这些债券各大投资机构的亏损。于是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的危机产生了。马克思自成一体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周期理论,是着眼于商品与要素市场的,其主要关注点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博弈。所必然引致的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社会大生产的无限扩张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在此基础上从固定资本更新负面效应的角度研究经济危机的直接成因,马克思的论断是与当时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全社会总资本主要由产业资本家掌控的情况相吻合的,当时社会的核心资源就是产业资本;但是时过境迁,现在金融资产早已成为社会的核心资产,而从美国烧至全球的金融危机之火,其点燃的草垛也正是金融市场,然后再扩散到实体经济,影响了投资消费就业,最终导致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失衡。马克思认为经济周期由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组成。他在不少著作中描述了周期的各阶段的循环交替的顺序。在《工资、价格和利润》(1865年)中,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的生产要经过一定的周期性循环。它要经过消沉、逐渐活跃、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和停滞等阶段。”在《资本论》第3卷中,他写道:“如果我们考察一下现代工业在其中运动的周转周期——沉寂状态、逐渐活跃、繁荣、生产过剩、崩溃、停滞、沉寂状态等等。”

危机什么时候结束

危机发生后,由于商品大量过剩,商品价格就会暴跌,促使大批企业倒闭,社会生产规模急剧缩小。经过一段时间,随着过剩商品的破坏,浪费和减价卖出,再加之企业的大量倒闭,商品的供应量大幅减少,商品的供求关系趋向平衡,商品的价格逐步回升,大量企业重新组织生产活动,资本主义生产暂时恢复平衡。

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来自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伴生物。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之所以首先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转化成为现实性,从本质上讲是人类社会演进的必然产物,也是商品经济基本矛盾历史嬗变的逻辑结果。

开宗明义,我认为目前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是一次马克思经济学经典意义上的经济危机的表现。

根据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经典定义,经济危机是“商品生产较之市场容量大量过剩的现象”,“是社会再生产发生困难”的表现。因此,经济危机的实质,就是再生产危机。

此次世界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美国的金融危机起源于次贷危机,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大批低收入家庭无法继续按时交纳按揭。这说明,美国的商品房生产发生了“较之市场容量大量过剩的现象”。这就是典型意义上的“经济萧条”。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经济周期划分为4个阶段:

1、经济繁荣;

2、生产过剩;

3、危机和萧条;

4、复苏。

不妨比照一下美国此次危机的进程。马克思指出,在危机之前,必然会有一个经济高度扩张和繁荣的阶段,市场上会出现大量的盲目需求信号,从而刺激投资膨胀,引发投机和创业潮,“总是正好在恐慌迫在眉睫的时候表现得几乎空前的繁荣”。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再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是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实际上,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这件事本身,就可以看作是商品房库存量上升的表现。因为这表明,市场已经无法消化如此大量的商品房,不得不靠风险极大的次级借贷来强行吞下。在这一阶段,经济消化不良已经产生了。

马克思认为,危机首先在流通和信用领域表现出来。由于商业领域的销售困难,库存积压,导致资金链条中断,引发货币信用危机。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销售困难”,并不是指商品失去了价值而无法出售,而是指商品难以按一定时间、

以一定价格出售。具体到这次美国的危机,大批购房者无法按期偿还贷款,就意味着他们已经难以按事先约定的时间和价格支付购买房子的钱。“两房”困境的出现,宣告经济危机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资金链断裂,已经倒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旦商业领域发生支付和信用危机,最早做出反应的就是金融领域。2006年初次贷危机的爆发,意味着生产和销售领域的危机,已经引发了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就会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再加上美国是世界金融的心脏,因此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经济危机的第一阶段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导致资本循环中断,将引发产业危机,而产业危机所导致的大量企业破产和大规模失业,会引发社会危机,造成社会动荡和政局变更。从这个观点来看,现在有些人所期望的此次金融危机不会影响实体经济,实在是“很傻很天真”。目前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大规模的产业危机何时开始,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