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生物必刷题200题-第6题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原卷版)

高考备考生物必刷题200题-第6题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原卷版)
高考备考生物必刷题200题-第6题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原卷版)

第6题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1.某种植物正常群体中可产生少量突变型植株,突变型植株可产生有毒的生物碱,导致食用此种植株的某种昆虫死亡;此种昆虫正常群体中也可产生少量突变型个体,突变型个体食用突变型植株不会死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突变型植株对此种昆虫的变异起到了定向诱导的作用

B.突变型昆虫和突变型植株的出现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

C.突变型昆虫的存在导致此种突变型植株突变基因的频率增大

D.此种昆虫和此种植物之间的相互选择能够实现二者的共同进化

2.某种线虫侵染拟南芥的根时,能够激活茉莉酸(JA)应激响应。以野生型与JA响应缺失突变体拟南芥进行应激响应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以下有关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A.蛋白C能促进拟南芥分生区细胞的分裂

B.JA能缓解线虫侵染导致的根生长受抑制

C.拟南芥的JA应激响应有利于线虫的繁殖

D.该线虫与拟南芥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共生

3.科研人员调查了某地不同林龄的松林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真菌的种类,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选取的三种松林的面积、温度等环境因素应相近

B.土壤有机碳被真菌分解后为林木提供营养物质

C.松林中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松林生态系统经历时间越长真菌的多样性越高

4.黑鱼是一种肉食性鱼类,为研究黑鱼对某一自然水域中草鱼的捕食作用研究者分别观察雌雄黑鱼对不同日龄(8日龄、20日龄、55日龄)草鱼的捕食作用,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实验研究中只有一个自变量

B.日龄越长的草鱼被黑鱼捕食的压力越大

C.雄性黑鱼对55日龄草鱼的捕食作用强于雌性黑鱼

D.该水域黑鱼数量增多很可能会影响草鱼的种群数量

5.某科研小组用三个相同的池塘(池塘水含一定量的营养)研究不同营养模式下卤虫(一种虾)种群密度的变化。对照组不作处理,两实验组每天定时分别投放等量适量干

牛粪(施肥)和饲料(投饵),测得实验结果如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10月中下旬种群密度均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卤虫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投饵和施肥都能提高卤虫的环境容纳量

C.在07-24到08-07期间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

D.对卤虫卵种群密度调查时可用标志重捕法

6.科学家研究某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所示。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时田鼠种群数量相同,c-d时段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田鼠种群数量在b~c时期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

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D.从图中可知0~d时期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研究某个池塘中各个种群占据的位置属于对种群空间特征的研究

B.在桉树幼林里栽培菠萝依据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

C.―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了两种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D.在昆虫→青蛙→蛇→狐→豹这条食物链中,豹处于第五营养级

8.有一种切叶蚁利用切下的叶子―种植‖蘑菇,并以其为食物,还可通过腺体将体内某种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分泌到体外,刺激蘑菇的生长,同时避免蘑菇受到真菌甲的感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切叶蚁与体内放线菌是互利共生的关系

B.切叶蚁与真菌甲的种群数量相互制约

C.抑制真菌甲繁殖可提高切叶蚁与蘑菇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切叶蚁―种植‖蘑菇并以其为食物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9.种群的数量变化常借助λ值和K值来反映,其中λ值反映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反映的是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λ+1

B.在―J‖型增长曲线中,λ值通常是一个恒定值且≥1

C.K值是处于平衡状态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D.种群的K值与环境资源量有关,而与种群的初始数量无关

10.―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为此全国各地不断形成各式的立体农业(如果树草菇立体农业)和发展各种模式的生态农业(如蔗基鱼塘)以及系列的生态工程建设,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果树一草菇立体农业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B.对果树一草菇立体农业中土壤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C.蔗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在提高能量利用率的同时,又减轻了环境污染

D.系列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1.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A.萤火虫通过发光来识别同伴

B.植物通过开花吸引蜜蜂来采蜜

C.含羞草在声音刺激下,小叶合拢,叶柄下垂

D.豪猪遭遇敌害时,将其体刺竖直,赶跑敌人

12.为给黄土丘陵弃耕区植被的自然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某研究团队在黄土丘陵弃耕区选择了弃耕不同时间的撂荒地,研究了各区域中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均匀度

指数(指群落中物种在空间上分布的均匀程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应参照第9 年的群落结构来恢复黄土丘陵区的植被

B.物种均匀度指数不能反映群落的空间结构

C.物种丰富度可以代表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D.该地区植被具有科学研究和保持水土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13.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有人在石头的不同距离处,调查了晰蝎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晰蝎活动的地点距离石头越近,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小

B.距离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生物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C.在该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可以循环利用

D.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与非禾草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增强

14.该图表示的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一对等位基因(A、a)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

B.持续选择条件下a基因频率可能趋近于零

C.1960年该种群Aa基因型的频率一定为48%

D.1950和1980年该种群基因频率不变说明该种生物一定是自由交配的

15.科学家最近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鮫鏮鱼,雌鱼头顶自带―钓鱼竿‖——若干个肉状突起,可发出光源,吸引猎物。雄鱼则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同时通过雌鱼血液获取营养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长期诱导的结果

B.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中相互适应形成的

C.鮟鱇鱼种群在深海环境条件稳定时,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

D.鮟鏮鱼形成的过程仅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16.森林土壤湿润、有机质丰富,栖居着各种各样的土壤生物。下列有关调查实验描述错误的是()

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可采用记名计算法进行统计

B.估算土壤中硝化细菌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抽样检测法

C.一段时间内,持续调查土壤中两种小动物的种群密度即可确定二者的种间关系D.若某土壤动物进入冬天时,数量减少,并不能说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17.蝙蝠是哺乳纲翼手目动物,世界上现有19科185属962种。研究显示,蝙蝠成为病毒宿主的主要原因是体内的―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一干扰素‖抗病毒免疫通道受到抑制,病毒能进行一定的繁殖与生存,蝙蝠却不致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自然中有962个蝙蝠种群

B.一种蝙蝠群聚栖息于山洞中形成蝙蝠群落

C.病毒靠蝙蝠细胞增殖而繁殖

D.病毒与蝙蝠长期共同进化形成了适应关系

18.种群具有多种数量特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一段时间内某种群出生率升高,则在此期间该种群的数量一定上升

B.若某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该种群数量一定增加

C.春节前后,大城市的人口的剧烈波动主要与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19.下图1、2、3是某森林中喜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4为该森林大山雀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B.图1、2中的B、D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C.图4中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

D.森林中随着各个种群的变化,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也在变化

20.小球藻和鱼腥藻是养殖水体中的两种典型藻类。小球藻易被鱼类消化,是养殖水体中的有益藻类;鱼腥藻(蓝藻中的一种)不易被鱼类消化,且异常增殖会形成水华使水质恶化,是污染指示种。科研人员研究了氮磷浓度对小球藻和鱼腥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无论是单独培养还是共同培养,氮磷含量增加都有利于藻类繁殖B.两种藻类的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强度都随氮磷浓度改变而改变C.实验中每天补足氮、磷和水到初始浓度,鱼腥藻会呈―J‖型增长D.中氮磷条件更有利于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提高养殖产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