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中国报刊业的形成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2)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了一些__________自己办的报刊。

2.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1)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在报上宣传_____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2)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宣传____________思想。

(3)20世纪前期,中共创办《__________》《红色中华》《新华日报》《____________》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4)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____》《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____________》《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也较丰富。

3.中国报刊业的繁荣

(1)党报党刊继续发挥____________作用,各种__________、__________报刊也创办起

来。

(2)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____________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的发展

(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__________》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______________。

(3)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______。

2.电视事业的发展

(1)1958年,________________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改革开放后,电视____________。

(3)在现代社会中,__________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

2.发展:__________后风靡全球,__________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

(1)具有迅速____________的功能,因此,被称为“____________”。

(2)网络媒介可以集______、______、______于一体,还能模拟____________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高度______,双向传受。

4.影响

(1)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______________。

(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____________,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______、娱乐方式。

知识点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关于中国报业的发展,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办报热潮

B.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报业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C.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

D.19世纪5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创办近代报刊

2.下面是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对表中信息的正确叙述有()

①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报业的主体②维新变法推动了报业的发展

③言论自由的局面已经出现④报刊成为新思想传播的载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②开阔了民众的视野③大大丰富了下层民众的精神和物质生活④进步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有关下列报纸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创办于19世纪末

B.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都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D.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

知识点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5.歌手周杰伦在《上海1943》中唱道:“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下列情况与歌词中的描述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着西服婚纱在教堂中举行婚礼

B.《申报》刊登上演国产电影的广告

C.公司职员坐电车或骑自行车上班

D.林小姐边喝咖啡边欣赏当地电视节目

6.近代中国电影事业起步的标志是下列哪一部影片首映成功()

A.《定军山》剧照B.《歌女红牡丹》剧照

C.《渔光曲》剧照D.《风云儿女》剧照7.“米米奇妙屋”“快乐男声”等电视节目分别受到儿童和青少年电视观众的欢迎,这主要说明了电视具有()

A.艺术鉴赏性

B.传播信息的作用

C.娱乐功能

D.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作用

知识点三互联网的兴起

8.

右图是当今互联网上最受大众欢迎的QQ场景,那么互联网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①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

②传播信息快捷迅速,有百利而无一害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9.下面是1999~2000年我国四种传媒发展的情况统计表,其中增长率最高的一种传媒是()

A.报纸B.广播C.电视D.互联网

10.以下有关报刊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步替代的过程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材料二近代部分报刊图片

材料三这两天谁最红?小沈阳。“一夜成名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媒介发达的综合产物。”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迟毓凯这样认为。如今,互联网大行其道,一方

面造就了一批敢于追求成功、成名的“弄潮儿”,他们敢想敢秀,反映了社会进步带来的个体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造就了一批能够自发营造社会效应的网民,他们借“造浪”实现自我社会价值,间接满足心理期待。——中国经济网综述

材料四春节联欢晚会的平台作为一种媒介,所展示的节目内容作为一种讯息,反映了社会的文化走向与趋势。今年春晚造星意识的成熟也反映了现代商业社会品牌战略的重要性,植入式广告提高了春晚的商业价值,而这些都源自媒介自身存在的需求与压力。刘谦和小沈阳的走红,和春晚的商业化运作是分不开的……(春晚)本该是一场风格各异的饕餮盛宴,却成为了容易让人审美疲劳的重复节目。在一片唏嘘声中,春晚开始思索新道路。2009年刘谦和小沈阳为春晚增添了一丝时尚气息,展示了平民风采。

——新浪博客:《央视春晚刘谦和小沈阳的走红》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导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

(3)据材料三、四,指出当今大众传播的媒介有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4)据材料三、四,归纳刘谦和小沈阳一夜走红的原因有哪些?央视春晚的思索创新说明了什么?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数千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事。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骛空文,绝无实济,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选自《张之洞

全集·奏议》,卷27,1928年文化斋刻本材料二据信息产业部负责人介绍,全国电话普及率由1997年的8.11%提高到去年(2002年)年末的33.74%,通电话行政村比重由55.6%提高到85.3%。去年全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2.3%提高到5.7%,电话用户总数跃居世界第一位。目前,我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已扩大到10G以上,国内中文站点达到29.3万个,联网计算机达到2 083万台。

——新华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张之洞的什么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通讯事业发展的重要史实。

(2)依据材料二,说出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相关知识,如果你现在要与远方的朋友进行交流,那么信息交流的方法有哪些?

【答案解析】

知识清单

一、1.(1)中国丛报万国公报(2)中国人

2.(1)维新思想革命派(2)民主科学(3)共产党解放日报(4)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3.(1)主导宣传专业性娱乐性(2)新闻价值

二、1.(1)定军山(2)成熟(3)工农生活革命战争(4)辉煌

2.(1)北京电视台(2)逐渐普及(3)看电视

三、2.90年代1994

3.(1)传播信息第四媒介(2)文字图像声音三维动态(3)互动

4.(1)快捷与方便(2)生活方式学习

对点训练

1.D[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创办近代报刊。] 2.B[根据时间:1895年和1898年判断②正确;根据表格数据的变化可知①④正确;结合时代背景,清政府统治时期言论自由局面还没有形成,所以排除含③的选项。] 3.B[近代中国,能够阅读和买得起报纸并成为一种习惯的只可能是社会精英阶层,而不可能是下层人民。]

4.C[《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因而B、C两项符合。《时务报》和《国闻

报》是维新变法的报刊,A、C、D三项符合。因此正确选项只有C项。] 5.D[20世纪50年代末电视节目才开始在中国出现,D项错误。]

6.A[《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它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 7.C[结合题干可知反映的是电视的娱乐功能。]

8.B[本题主要考查互联网相对于其他媒介的不同,互联网在带给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故排除②。]

9.D[通过材料中数字的增长变化可以看出2000年互联网用户增长是1999年的近三倍,从而可以推知答案。]

10.D[这三类媒介在技术上属于不同层面,不存在替代的问题。]

综合运用

11.(1)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加重)。主要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2)宣传维新变法(或资产阶级改良、君主立宪也可),民主革命(或三民主义、民主共和也可),民主与科学(或反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也可)。

(3)电视和互联网成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电视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的解放;电视和互联网的资讯与娱乐功能的优越性等。

(4)原因:电视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社会上个人追求成功、成名的“弄潮儿”的自我意识的提升;大众娱乐心态的期待和推介;大众媒体竞争的需要,对春晚进行商业化的运作和积极创新;刘谦和小沈阳的演出的平民化,贴近了大众的娱乐心态等。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水平和娱乐心态不断地追求更高,也说明了如今大众传播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

12.(1)张之洞出于国防、军事方面考虑要求架设电报线、开办洋务。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19 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建立电话公司,到20世纪初清政府才在南京开办了电话局。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

并设立无线电报局。

(2)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效率。

(3)写信、发电报、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等。

教材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请思考:除技术因素外,你认为电视普及的因素还有哪些?

方法点拨材料分析的是电视为什么能够普及,可从人们的生活水平、物质基础、精神需求以及电视的功能等角度回答。

答案要点(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电视能够普及的根本原因。随着人们实现温饱,并进入小康社会,人们要求进一步丰富精神娱乐生活,充实自己的业余时间。

(2)电视本身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文字、图象、声音兼备,表现、感染力强,使用方便等优势。

(3)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请回答:网络媒介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相比,有哪些优势?

方法点拨通过与报刊、影视及广播相比,突出网络媒介的特点,找出其优势。

答案要点(1)网络媒介集其他三种媒介的优势于一体,文字、图像、声音兼备,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使信息的即时反馈得以实现。

(3)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二、学习延伸

做一次社会调查,看哪种媒体对我国高中生的生活影响最大。

答案要点(1)可以以你所在的班级为范围,设计一个问卷,通过逐个调查的方式分析每位同学平时主要通过什么媒体了解国内外大事及辅助学习。问卷可以包括每天接触这种媒介的时间、地点、主要浏览或听取的内容,对其日常学习生活的影响等栏目。

(2)对以上反馈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然后写出调查报告,以备全班讨论或投稿发表。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含解析)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习目标] 1.掌握我国近代以来报刊业、影视业和互联网兴起、发展的主要史实。 2.分析报刊业、影视业和互联网等各传媒业的主要特点。 3.探究报刊业、影视业和互联网等各传媒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主要影响。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① 1.电影 (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3)在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4)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事业 (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3)影响 ①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 ②在现代社会中,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互联网的兴起┄┄┄┄┄┄┄┄③ 1.诞生: 20世纪60年代末,互联网诞生。 2.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 (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 (2)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影响 (1)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①[思考] 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待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刊? 提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但它也是近代西方文明和近代文化的载体,传播了西方文化,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给中国的新闻事业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思考]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这说明当时报纸有何功能? 提示:报纸具有传递信息、开阔民众视野的社会功能。 ②[思考]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b319124136.html,。“1905”有何寓意? 提示: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的电影事业从此起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单项选择题 1. 有资料说:“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自唐代起,中国就有了邸报,但邸报的作用仅限于传达朝政信息,所载内容无非皇帝诏令、诸臣奏议与宫廷动态而已,且只供官吏士大夫阅览。及至晚清,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土,开启中国近代报业之端绪。从上述资料中可以获取有关中国报纸起源的信息是() A.唐代“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B.晚清时出现的报纸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C.“邸报”是官吏士大夫创办的 D.报刊业从一出现便展现了革命性的一面 2.1903年山东第一份报刊《济南汇报》创刊,此后《山东官报》、《济南日报》等多种报纸在济南陆续出现,读报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它对人们的影响有() 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减少文盲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A.图文并茂、声像具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4.2009年10月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闭幕。《纽约时报》的一位编辑说:“报纸不是唯一传播新闻的地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报纸传播速度不及互联网 B.报纸不是人们获得新闻的唯一来源 C.报纸的发展面临挑战 D.报纸已经不传播新闻 5.1896年8月14 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七夕设文虎(即灯谜)候教……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这则材料里蕴含的最恰当的历史信息是() A.上海开风气之先B.电影在上海出现 C.电影进口到中国D.上海报业非常发达 6.某制片公司拍摄一部电影,影片反映的是1915年的上海发生的故事,其中不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A.住在西式洋楼里的洋人吃西餐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两课时】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 •两课时】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两课时】 什么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大众媒体有哪些主要的方式。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这两份报刊是中国近代报刊业萌芽时期的报刊之最: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在世界上,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报刊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处于起步阶段。 ①《中国丛报》是19世纪30年代在广州出版的一份英文月刊,主要介绍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情况,《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19世纪60

年代由基督教会在上海创办,主要登载时事和传播西方宗教与文化等。 知识结构: 重点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报刊业走向繁荣 本课介绍了哪几种大众媒体形式?(报刊、电影、互联网);教材介绍了中国报刊业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及不同时期的作用,列举了一些报刊名称。 【起步阶段】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①等。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昭文新报》《循环日报》《汇报》),作用:这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发展阶段】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作用:且多反映社会思潮。先是维新派在报上发表,作用:宣传维新思想;后来,革命派创办报刊,作用:同维新派展开论战。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作用:(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大力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5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课型】 高一新授课 【课程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材分析】 一堂成功的课需要有一条贯以始终的线索,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魂”。其实这个“魂”并不难找,教材的编写者往往就会给予一些提示。譬如人教版教材在单元导入部分,设置了学习建议一栏,提出本单元的核心问题,可以作为对课程线索的参考。具体来说本单元的学习建议有二,其中第一点提示:“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找出导致这种变迁的因素。”我们注意到,“大众传媒的变迁”一课是人教版必修二的第16 课,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第3 课,其他两课分别是第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和第15 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单元中各课标题均使用了“变迁”一词,说明其正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认为本课的主旨不仅在于罗列报刊、影视、互联网各自的发展历程,更在于让学生体会一百多年来,由大众传媒之进步所引发的社会生活方式转变。 学习建议的第二点则提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世界形势的变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学习本单元的内容,还要注意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就本课来说,从报刊的照搬模仿,到互联网与世界发达国家基本同步发展,其背后是中国对世界的不断追赶、靠拢、甚至超越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在内容设计中,需要在兼及世界传媒演进背景的基础上,建立将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置于现代化进程之一隅的视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近现代报刊发展的两个阶段(洋人办报阶段与国人办报阶段),知道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报刊;知道影视在我国普及的大概过程;简单叙述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 2、理解报刊业、影视业及互联网的发展给当时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3、分析影视业繁荣的原因,评价互联网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探讨归纳大众传媒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形成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5: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刊业的发展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2)掌握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时间,分析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 (2)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社会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利用知识结构图教学,分段讲述,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讲述中插入提问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整合能力; 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教学内容】 1.中国报刊业的兴起: (1)中国报刊业的形成阶段。 世界上第一家中文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伦敦布道会出版。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这些报刊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外文的报刊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国丛报》、《北华捷报》和《万国公报》。《中国丛报》是美籍基督教士裨治文在1832年独立创办的,专门向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介绍”当时中国各方面的情况,特别着重鼓吹侵略思想,以“中国通”的资格提供侵华具体方策。《北华捷报》是由英国人奚安门等人在1850年8月创办的,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该报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停刊,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外文报纸。

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至1883年7月休刊。又逾六年改为月刊恢复出版。复刊后内容不局限于传教,还广泛涉及中西关系、时事政治、通商、中外条约以及教育、科学、文化习俗等。中文报刊主要就是引言中提到的《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和《申报》。《东西洋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所以确切的说,《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这些报刊的创办,对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无论在版式,内容和编辑方面都产生了示范和催生作用。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同一时期创办的报刊还有: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1874年1月在香港主持创办《循环日报》;容闳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汇报》。我国的报刊业逐步形成了。此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虽然中国报刊业形成的时间比西方晚,但是报纸的故乡却是在中国。 (2)中国报刊业的发展阶段。 此后,中国人创办的报纸越来越多。戊戌变法时期,出现了一些宣传改良思想的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该报刊由梁启超主笔,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保守,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辛亥革命时期比较著名的报刊就是《民报》。《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民报》从一开始就以战斗的、批判的姿态出现在政治舞台。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报》刊登的一系列文章以犀利的笔锋和严密的逻辑,从政治上、理论上、历史上对保皇派提倡的君主立宪以及清王朝的假立宪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同时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党人的主张。《民报》在国内进步分子中广泛流传,也和国外进步舆论相呼应,对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巨大作用。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比较著名的报刊是《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地称为《新青年》。这个刊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俄国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主持下,《新青年》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1923年6月,《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这些时期的报刊已经成为有力的思想宣传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当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为了革命的需要我们党也开始创办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个中央级机关报。1931年12月在江西瑞金出版。最初,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从1933年2月10

高一历史必修2_众说纷纭:大众传媒的变迁相关争论

大众传媒的变迁相关争论 关于外人在中国创办报纸的评价: 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一部分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认为外报是远较中国古代报纸先进的近代传媒,其本身就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具体表现在:首先,外报以其自身的实践和所刊言论,将西方近代报刊观念传入中国,使中国人认识了报刊的功能,产生了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中国古代报纸,无论是官报还是民报,都是以官文书为主,编报人自己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力和机会。外报的创办,使中国人对报纸的看法有了一个观念上的更新,启迪了思想,促进了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其次,外报将西方近代报纸的形式传入中国。中国古代报纸的形式,从官报、小报到京报,都是很简陋的书本式。无标题,无版面,无栏目,无插图,无照片。外报的兴起,把近代报纸的形式传入中国。第三,外报将西方新闻采写业务传入中国。中国古代报纸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文章,因而也没有采写业务。外报的兴办,将采写业务传入中国。 关于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关于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人们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对青少年没有明显负面影响,认为青少年是否上网与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差异,使用互联网并没有减少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时间,也没有减少他们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时间。 这种观点主要源于一项2003年3-4月面向城市青少年所做的互联网使用调查,调查结果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17日向外发布由该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持的《2003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西宁、呼和浩特青少年互联网采用、使用及其影响的调查报告》。 调查显示,在城市中,37.7%的青少年(10-18岁)已经使用了互联网,其中约有8%的人从1999年和2000年开始使用互联网。统计显示,42.3%的青少年网络用户认为其对学习“几乎没有影响”,选择“好影响”和“不好的影

【精品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中国报刊业的形成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2)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了一些__________自己办的报刊。 2.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1)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在报上宣传_____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2)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宣传____________思想。 (3)20世纪前期,中共创办《__________》《红色中华》《新华日报》《____________》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4)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____》《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____________》《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也较丰富。 3.中国报刊业的繁荣 (1)党报党刊继续发挥____________作用,各种__________、__________报刊也创办起

来。 (2)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____________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的发展 (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__________》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______________。 (3)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______。 2.电视事业的发展 (1)1958年,________________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改革开放后,电视____________。 (3)在现代社会中,__________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 2.发展:__________后风靡全球,__________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 (1)具有迅速____________的功能,因此,被称为“____________”。 (2)网络媒介可以集______、______、______于一体,还能模拟____________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高度______,双向传受。 4.影响 (1)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______________。 (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____________,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______、娱乐方式。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 19世纪中期,外国人在华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 2. 戊戌变法前后,报刊越来越多,多反映社会思潮: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革命派办报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3.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 6.改革开放后,除党报党刊外,专业性、娱乐性报刊纷纷出现。追求新闻价值,扩大信息量和报道领域。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19世纪末,电影传到中国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走向成熟 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成为电影主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日趋丰富,看电视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三.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1994年以后正式接入互联网 2.第四媒介,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 3.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生活更加方便和快捷,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前言:1833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在广州创办,这是中国的第一份中文报刊。而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则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是报刊这种大众传媒的起步阶段。 总结: 1.报刊、影视、互联网等传媒的发展,反映出科技发展带来媒介手段的不断进步 2.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媒介手段发挥作用的程度各不相同 3.媒介手段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地获得信息,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 网络媒介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相比,有哪些优势? 1.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高中历史必修2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习目标】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基础掌握】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中国报刊业的形成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和《》。(2)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了一些自己办的报刊。 2、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1)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宣传,后来革命派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2)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宣传思想。 (3)20世纪前期:中共创办《》、《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作用。 (4)新中国成立后:《》、《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也较丰富。 3、中国报刊的繁荣 (1)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作用,各种、娱乐性报刊创办起来。 (2)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的发展 (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 (3)新中国成立后,和题材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 2、电视事业的发展 (1)1958年,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改革开放后,电视。 (3)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20世纪 2、发展: 后风靡全球,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 (1)具有迅速的功能,被称为“”。 (2)网络媒介可以集、、于一体,还能模拟 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3)高度,双向传受。 【合作探究】

[教案]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 (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 (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 (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展史,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样,通过辨证地认识、分析这些媒介,就能使它们为我所用,为社会造福,从而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难点:如何认识大众媒介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信息传播的途径非常有限,口语和书籍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发挥着迟缓而重要的作用。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报刊应运而生,这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日新月异;相继出现了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 教材选取了报刊、影视和网路这三大媒介,以点代面,从其自身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各种媒体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报刊和电影的历史较长,内容较为丰富,是本节课的重点。电视和网络媒介的历史短暂,但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大,对中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以讨论、探究等形式积极引导。 在信息时代多元化的传媒手段中,各种媒介都有着自身无可比拟的优势,以其各自的方式影响着社会思潮,使得社会思潮呈现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但是也容易让人无所适从。在信息爆炸时代,怎样正确而有效地吸收信息,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呢?这是对我们的一大考验。

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堂知识演练 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并称为四大媒介。回答1~5题。 1.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 【解析】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可排除《申报》《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 【答案】 B 2.维新运动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大量办报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的重视与推动 B.国人消遣娱乐的需求 C.宣传维新思想的需要 D.广播电影发展的推动 【解析】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大量办报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答案】 C 3.1905年,中国自行摄制了第一部京剧艺术纪录片《定军山》。它的出现不能说明() A.中国电影制作事业的序幕被揭开 B.国粹艺术被用新的形式表现出来 C.一种新的传媒形式在中国出现 D.中国的电影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解析】《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答案】 D 4.20世纪30年代,上海每天去电影院的人达10万,其根本原因是() A.上海等地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 B.上海等地市民阶层壮大 C.电影艺术发展成熟 D.政府鼓励电影事业的发展 【解析】经济状况决定社会生活方式。 【答案】 A 5.中国互联网获得迅速发展的最主要的自身原因是() A.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 B.互联网满足了人们对时尚的追求 C.互联网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D.中国政府在财力上的积极支持 【解析】互联网集其他三种媒介的优势于一体,从而发展非常迅速。 【答案】 C 近代以来中国报刊逐步走向繁荣。回答6~7题。 6.1903年,山东第一份报刊《济南汇报》创刊,以后《山东官报》《济南日报》等多种报纸在济南陆续出现,读报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它对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减少文盲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报纸是读书人了解时事的信息载体,不识字的人无法问津,难以起到扫盲的作用,所以③并非“主要影响”。

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强化: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1.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到1896年前后,发行量高达38 400份。光绪皇帝和洋务派大臣每期必读;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还主动投稿;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这表明( ) A.西方思想受到各界普遍欢迎B.民族危机刺激国人了解西方 C.中美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D.社会精英主张学习西方制度 2.甲午战争前,有人认为《申报》是中外流氓所办的报纸,但甲午战争后《申报》成为时务的入门书,凡是有志前进的都不可不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注时局渴求新知B.江浙地区地方性报纸的出现 C.维新人士办报热情高涨D.《申报》是影响最大的报纸 3.1902年7月,上海《中外日报》登载了一则征婚广告。在征婚广告中,男方希望女方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则征婚广告主要反映这一时期( ) A.追求婚姻自由已经成为社会风尚B.传统婚姻已经完全向近代婚姻转变C.婚姻的主婚权全部由当事人掌握D.西学的影响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而1912年元旦的《申报》则以显著位置对民国成立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这一变化表明 ( ) A.《申报》开始转变对华立场B.媒体报道追求客观公正 C.《申报》始终紧随政治风向D.时局变动影响大众传媒 5.有网友爆料称,在青岛市乐凌路“善德活海鲜烧烤家常菜”吃饭时遇到宰客事件:点菜时已向老板确认过“海捕大虾”是38元一份,结账时却变成了38元一只,一盘虾要价1 500余元。后来,青岛市市北区物价局对经营者处以9万元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考点同步解读 1.概述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

核心素养聚焦 1.课前思考:古代的大众传播媒介都有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变化和发展?报刊、影视、互联网作为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各有什么样的利弊?你认为目前什么方式是人们使用最多的传媒方式? 2.通过观看老电影和使用E-mail的实践等活动,加深对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方式的感性认识,并正确对待各自的利弊,尤其对互联网,在肯定它对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要对其弊端有充分的认识和警惕。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3.以“网络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朋自网上来,不亦……”或者《我与网络》为题,写一篇小文章,要反映出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现状,并能表达出自己对网络的看法。 4.设计一张表格,调查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并根据自己的调查给同学们提几点关于使用网络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 (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 (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 (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高中历史 5.16《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湖南省宁乡县实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5.16《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刊业发展的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分析影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图表,加深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讨论,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勇于创新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五、教学难点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 生: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 师:很好,这些都属于大众传媒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近代以来,随着人与人之间联系的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就越来越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大众传媒出现,最先是报刊,随后是广播、电影、电视等相继出现。目前已形成印刷媒介、电波声像媒介两大体系,并正在崛起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体系。那么这些大众传媒在中国是如何发展的?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大众传媒的变迁 [推进新课] 1.报刊业走向繁荣 师: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近代以来,作为大众传媒的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大家看教材思考,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生:经历了形成、发展、繁荣三个阶段。 师:大家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表格,对知识进行整理。 生:(学生看书,进行整理,然后回答) 师:(边讲授,边操作多媒体完成表格)

2019新创新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下能力提升:(十六) 大众传媒的变迁 含答案

课下能力提升(十六) 大众传媒的变迁 (满分:50分 时间:2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下面是1895~1898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对表中信息的正确叙述有( )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 中国人自办报刊总 数 所占百分比 1895 7 3 42.9% 1898 47 39 83% ②维新变法推动了报业发展 ③言论自由的局面已经出现 ④报刊成为新思想传播的载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如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 .出版业的发展 B .广告业的进步 C .婚姻礼俗之变迁 D .世界文明之演进 3.民国时期,报头含“民”字的报纸在新闻界中有“竖三民”“横三民”之称。“竖三民”是说“一脉相承”,指《民呼》《民吁》《民立》三报;“横三民”是说“齐头并起”,指《民权》《国民新闻》《中华民报》三报。当时报头含“民”字的报纸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 .深受三民主义的影响 B .为了发动民众的力量进行民主革命 C .为了推动报刊业的快速发展 D .为了得到政府的支持 4.近代中国一则广告宣称:“凡各国山川、人物、草木、鸟兽、胜景、奇事、战争、玩耍,无不完备,且活动如生。”“看看看,真极!看看看,奇极!”这则广告宣传的是( )

A.修筑铁路B.创办报刊 C.放映电影D.开通电话 5.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6.“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这是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曹先生与徐小姐在剧院看电影 B.张小姐基本上是乘坐电车上班 C.谭先生积极收集全国各地的战况 D.夏太太在家收看上海电视台的节目 7.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语言的出现就是一个缩影。像“喜欢”叫作“稀饭”,“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啊?”甚者更是直呼新文化运动又来了。下面对此有关评价错误的是() A.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和质量的变化 B.网络语言极大地方便了人们语言交流,必将是文学领域的重大变革 C.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 D.对于网络语言,我们最好坚持“网络语言有风险,使用需谨慎”的态度 8.互联网在改变人们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表现在() ①网上购物②家庭办公③网上炒股④网银结算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创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5单元 第16课时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时大众传媒的变迁 1.了解近现代报刊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通过对近代传媒发展变迁的了解,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知道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的影响。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辩证地认识、分析这些媒介,使它们为我们所用,为社会造福,从而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勇于创新的重要性。 学习的重点是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学习的难点是认识大众传媒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参与小组探讨交流。针对本课材料丰富、时代特征鲜明的情况,可以阅读相关史料,逐步提高自己的解题技能。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 1.可以通过介绍大众传媒的概念来导入新课。 2.由于本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大媒介发展的资料,以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教学中尽可能使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讨论法、多媒体工具,培养和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发展历程:(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2)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①》,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3)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以此宣传维新思想;后来,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②思想。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③》《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展开斗争。(5)新中国成立后,《④》《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6)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2.特点:(1)速度快。(2)功能众多(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 3.作用:(1)影响人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2)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1)发展历程:a.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⑤》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b.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c.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d.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⑥》,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

安徽省滁州二中高中历史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安徽省滁州二中高中历史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报刊业发展的过程,了解中国影视业发展的过程,识记第四媒介神奇的魅力;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2、出现: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讨论商情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报刊业起步阶段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二是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合作探究】1: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一部分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其本身就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的报刊。 3、发展 (1)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国闻报》等 (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3)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每周评论》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先后创办《共产》、《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等创办,中国共产第一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1938年1月,《新华日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