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想象答案

学前儿童的想象答案
学前儿童的想象答案

第九章学前儿童的想象

一、名词解释

1、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新形象的过程。

2、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而是在某种刺激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来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3、有意想象:主动的、有目的的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任务而进行的。

4、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5、创造想象: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

6、幻想:是一种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与未来事物的想象。

二、判断题

×√××√×√

三、选择题

ABA BDA

四、填空题

1、再造

2、幻想理想

3、再造想象

4、独立性、创造性(首创性)、新颖性

5、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6、无意性、有意性、再造性、创造性

7、无意、再造

五、简答题

1、答:(1)无意想象占主导,有意想象逐渐发展。(2)再造想象占主导,创造想象逐渐发展。(3)想象脱离现实。(4)想象与现实相混淆。

2、答:(1)想象的主题不稳定。(2)常常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3)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3、答:这是由于幼儿的认识水平不高,有时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混淆起来。有些幼儿渴望的事情,经反复想象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于变成似乎是记忆中的事情了。有时候,则是由于知识经验不足,把假想的事情信以为真。

六、案例分析题

1、答:幼儿初期主要以无意想象为主,它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在某种刺激物影响下不由自主想象出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由于这种想象没有明确的目的,是在外界事物直接作用下产生的,所以幼儿想象活动主题不稳定,极易变化。在材料中,小女孩声称要画一个电视机,接下来又说要画一个苹果,最后变成了气球体现了这一特点。

2、答:小班红红很想自己能像哥哥姐姐那样参加“小红花合唱团”,所以想象自己参加了“小红花合唱团”并告诉了妈妈,这体现了幼儿常常把想象和现实相混淆,这是由于幼儿认识水平不高,有时会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混淆,渴望的事情经反复想象就变成记忆中的事情了。

[幼儿,想象力,时期]怎样在幼儿时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怎样在幼儿时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发明的基础。有了大胆的创想,科学才不断发展,有了丰富的想象,时代才不断前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认为想象力的培养应从婴幼儿开始,针对幼儿想象的生理心理特征,探索幼儿想象力培养的最佳途径。 1 生活是幼儿想象力的源泉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没有形象的呈现,就没有理智活动。他指明了形象思维发展中的重要性。生活里的形象反复出现会在人的记忆里产生意象,想象力是在意象基础上发展而来,培养幼儿绘画的想象首先应丰富他们感性经验。首先应多带幼儿去郊外体验大自然的风光。春天的百花齐放、柳枝发芽,燕子呢喃;夏天河水碧波荡漾,泛舟河上、岸旁垂钓、听青蛙歌唱;金秋硕果累累,树叶有红、有绿,遍地金黄;严冬皑皑白雪,银装素裹,大地着上神秘色彩,使幼儿领略了大自然的美,又引起许多的幻想。其次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如马路上的车水马龙,交警叔叔不畏酷暑寒冬在指挥车流;妈妈每天不辞辛苦地骑车送孩子上幼儿园,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看到修路工满身尘土挥汗劳动,使幼儿知道现代建筑是许多人不辞劳苦的结晶,就会产生不同的新鲜感受,更会联想出许多往事传说。带幼儿听音乐,看晚会演出,使幼儿不但领略到乐曲的美妙,更能提高审美意识。例如教幼儿画新式汽车前,我先带他们观察马路上各种车辆,而后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各式各样的玩具汽车,使他们由远及近、有浅入深地感知了汽车的构造、用途,在此感性经验基础上又向他们出示了许多奇特的新式汽车图片,孩子们兴奋异常,思维开阔,大胆想象,按捺不住急切作画的心情,就连调皮捣蛋的孩子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创作中去。结果孩子们创造出了飞机汽车、苹果汽车、机器人汽车等极其富有想象力创造性的作品。因此,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就是幼儿想象力发展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要指导孩子去感知客观世界,使其置身于大自然中,多让他们去看,去听,去模仿,去观察,通过参观、旅游等活动开阔幼儿的视野,积累感性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增加表象内容,为幼儿的想象增加素材。有一次我带领我班小朋友户外活动时,当看到蓝蓝的天上有片片白云时,有个小朋友不禁大声喊:老师,我真想采下一片白云。我问为什么啊? 我想吃啊,好甜。那是棉花糖啊! 我抬头望去,这片片白云蓬松、柔软,多象一块棉花糖! 看来这个小朋友一定经常吃棉花糖。而另一个小朋友则说:那不是棉花糖,那是我爷爷放的一群绵羊,原来这个小朋友的爷爷在农村,养了一群羊,怪不得幼儿对羊的记忆表象特别清晰。可见,幼儿的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幼儿的想象是很重要的。幼儿个体的经历不同,想象的内容也有区别。 2 给孩子留下幻想的空间 想象力其实就是孩子开动脑筋的一种表现。当一种创意变成现实时,人们都会称赞;一个创意没有成为现实时,人们又会嗤之以鼻。儿童世界的想象,往往是无中生有的,所以经常会让人感到幼稚、可笑。于是,在我们的藐视甚至讥笑声中,孩子的想象力可能正被我们做父母的或做老师的亲手扼杀在襁褓之中。因此,为保护和增强幼儿稚嫩的想象力,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如:教师热爱关心每一个幼儿,让幼儿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各种不同的问题,即使说错也没关系;给幼儿一定的自由度,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各项活动;给幼儿提供充分表现的机会;幼儿因好奇做错了事或者因好心办坏了事,可以适当给以宽容等等。这样幼儿的个性得到了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 课程代码:12340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导论 1、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小学之前(0-6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 狭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之前(3-6岁)的儿童。一般将正式进入 小学学习阶段之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2、发展指的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所发生的系统的(整体)、有规律的(有序)、持续性(时间 上的延续)的变化。 3、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目标是描述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变化的机制、 优化学前儿童的发展。 4、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发 展的规律和趋势、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5、学习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1)理论价值:充实和丰富人类发展科学的理论体系; (2)实践意义: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依据,为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相关的学科 知识,为涉及儿童的其他工作领域提供知识指导和智力支持。 6、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生物性(先天遗传)与社会性(后天教养);主动(积 极参与者)与被动(被动接受者);连续性和阶段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7、学前儿童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趋势:(简答) (1)从简单到复杂;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 (4)从零乱到成体系; 8、通常认为,2-3岁是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 是儿童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最快的关键期。 9、研究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原则:(重点)(选择) 客观性原则(充分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充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性); 发展性原则(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避免用

浅谈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浅谈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每个人都有想象,每个人也都会想象,想象是对美好事物的一种憧憬,不论年龄,不论年代,都有着想象的意义和需要,尤其是孩子的想象力,更是神奇和美妙,那是一种夸张的表达方式。 在此,我想和大家说说我对幼儿想象创造力的一些见解和看法,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在撒谎吗》,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春季开学的第一天,老师让孩子们谈一谈假期的见闻,有的小朋友说爸妈带自己去上海了,有的说去海南了,有的说去哈尔滨看冰灯了,这时一直在旁边默默听着的飞飞语出惊人,说妈妈带自己去美国了,还说怎么坐飞机,怎么在自由女神前留影,小朋友都被其独特的经历吸引了。当妈妈来接飞飞时,老师情不自禁谈起了这件事情,不料妈妈却面红耳赤,不好意思地说道:“我们原定去美国玩的,只是假期太忙了,我们哪里也没有去。”老师大感惊诧,难道飞飞在撒谎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只要你了解儿童想象的特点,也许你会对飞飞这件事情有全新的认识和不同的看法。 一、什么是想象力?幼儿想象力的特点?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儿童的世界是充满想象的世界,每个人艺术的天分,正是从孩子时代的想象力开始萌发的,表面上看,儿童的想象力显得可笑而幼稚,但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健康成长是非常珍贵的。黑格尔说过:想象是艺术创造中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富于想象力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想象力往往是幼稚的,幼儿想象有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等几种。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想象创造之地,天天是想象创造之时,人人是想象创造之人,而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要注重解放儿童的想象创造力。 想象的特点表现为:(1)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易变化; (2)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3)想象容易与现实混淆;(4)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例如故事《蝴蝶和花》花儿开了,大鳄鱼出来了,乌龟也出来了,旁边的小花在和蝴蝶说话。蝴蝶飞来飞去,小蘑菇也出来了,小蜜蜂去扎鳄鱼。小草来了,蜘蛛来了,鳄鱼要吃花,花很害怕。蘑菇长大了,小草发芽了,蜘蛛去救花。这是一个三岁半的小女孩根据自己信手涂鸦的一幅画,即兴创编的一个故事。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故事没有一个中心的主题,随意性比较强,想到哪里说哪里,但一些主体的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儿童发展的含义 一、儿童发展的含义 儿童的发展就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二、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因素天性――教养之争 1、遗传决定论(天性难移) (1)柏拉图的先天理念说 (2)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 (3)笛卡尔 2、环境决定论 (1)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2)洛克的白板说 (3)华生的教育万能论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 ①成熟 ②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③社会性经验 ④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2)四个要素不断相互作用,使幼儿不断地由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螺旋式向前发展。 4、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1)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 ①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括遗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其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遗传,即亲代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②后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教育。 ③先天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后天因素则是个体发展的条件。幼儿正是在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2)遗传素质 ①儿童通过遗传获得人的生理解剖结构及特点,如五官、皮肤、体型,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特点等。 ②遗传素质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儿童发展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为其基本前提。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是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差异性的物质性基础。儿童在智力、才能、个性等都是有个别差异的,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来自遗传素质的影响。 ④但是遗传素质并不能单一决定儿童的发展,儿童具有的遗传素质只有经与社会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3)后天环境和教育 ①人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经过人改造的自然环境。 ②儿童是在与周围各层生态系统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③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品质也是在与人们的交往以及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 ④通过教育可以发扬优良的遗传素质,使遗传所提供的某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并影响和改造不良的遗传素质。 ⑤学前期是神经系统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人的智力启蒙有重大使用,也是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 三、发展的特征 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 (1)个体发展从简单到复杂 (2)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3)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 2、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3、发展具有阶段性

浅谈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培养

学术研究 2012年第11期 幼教园地浅谈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培养 胡春梅(江苏省盐城市幼儿园224000) 摘要:新形势下,社会对学前儿童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在诸多能力的培养中,想象力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学前教师的视角,对如何培养学前儿童想象力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学前儿童想象力培养 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叫做想象。这个过程最大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新颖与形象。为什么要注重对学前儿童想象力培养,培养想象力有何意义,家长和教师又该如何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本文将做以下初步探讨。 一、培养学前儿童想象力的重要意义 其一,想象力和创造力密不可分,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学前儿童的想象,即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是记忆表象在新情境下的复活,之后能进行简单的相似联想,但没有情节的组合,他们的想象很简单,但也是与创造能力不可分割的。现代心理学表明,具有创造力的人一般具有超强的想象力。因此,要培养有创造力的下一代,必须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开始。 其二,注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能够开发他们的智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想象能够让孩子超越现实生活,绘制美好蓝图,追逐知识,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想象力能引发幼儿情绪情感的变化,是学前儿童知识发展的基础,进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能够让孩子有初始的目标去想象未来,拥抱未来,使得孩子身心愉悦,不断进步。 二、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培养方法 其一,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儿童想象力。绘画是学前儿童最为喜欢的一种表现形式,幼儿的想象力在他们的绘画中能够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用各种途径启发教学,鼓励孩子多看,多听,多触摸,多尝试,进而发展儿童感官,丰富儿童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从而为他们的绘画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和经验 积累。自然界的景是千姿百态、光怪陆离的,它 是开展儿童绘画活动时最好的环境,接触大自 然的各种现象与景色能够扩展儿童想象力的 空间,孩子在绘画中也能不断培养他们的想象 力。另外,孩子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色彩, 孩子们在自己与同学的作品中互相借鉴互相 学习,还能激发孩子更多的想象力,所以幼儿 教师在教育与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有 目的的鼓励互相观摩。 其二,通过音乐欣赏促进儿童想象力发 展。音乐是最动听的语言,学前儿童对音乐的 敏感度很高。音乐鉴赏是一种艺术,通过歌词、 旋律、节奏等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反 映现实生活。学前儿童不能很深入地了解歌词 艺术,但他们可以通过旋律、节奏在浅层次对 音乐有大体的领悟, 其三,运用民间故事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民间故事风格朴实、情节 生动、富有神奇色彩,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及 流传的能让儿童朗诵与倾听的故事,可以满足 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所以教师一旦运用好 民间故事教学,那么儿童的想象力必会带来很 大发展。作为文学鉴赏活动,需要教师语言素 质良好,还要具备较强的启发能力,能够让幼 儿对民间故事的内容提起关注,教师需要把握 好故事的重点环节以及主要矛盾。首先,可以 让孩子大胆地发挥想象,在说故事的过程中, 突然戛然而止,让孩子们猜想下一步将会发生 什么,循着他们的思维途径,步步引导,推波助 澜。其次,根据幼儿模仿性强、活泼好动、爱表 现等特点,教师要抓住这些特点并利用这些特 点来开展语言教学活动,可以让幼儿模仿所听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此类模仿一 方面可以让知识再现在孩子头脑中,另一方面 又可以发展了他们的表演才能和想象力,从而 感知人物形象更生动,能够从文学作品中体会 到快乐。第三,将联想巧妙地运用到活动中,让 幼儿对故事的后继展开联想。每一个故事都不 只局限于情节,而且故事的情节都没有终点, 每个故事都通过代代相传的形式,随着时代的 发展更加丰富、深刻。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让新 时代的孩子把传统的民间故事续编下去,这也 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不断发展壮大的一种方式。 民间故事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我们可以 在讲解和编写民间故事的过程中,让孩子的想 象力发展到一定高度。 其四,在游戏中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孩子 的生活有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想象的虚幻世 界中度过的,因为游戏是孩子日常活动的主要 内容,游戏本身就存在虚构与想象。实际上儿 童的想象要比成人更丰富,由于孩子没有太多 的知识和经验,所以他们随意性非常大,一旦 有一个事物触动到孩子的思维,他们立刻就能 创造出一个思想的世界,并且将这个世界渲染 的多姿多彩。因此,幼儿的想象是在游戏中展 开的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想象力与创造力密不可分,在中国改革开放发 展的浪潮中,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培养愈加重 要。作为学前教师而言,也应该提高自己的业 务技能,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学前儿童的想 象力。 参考文献: [1]么娜.关于幼儿想象力的培养.文教资 料,2006(8). [2]黄丽蓉.谈绘画活动中幼儿想象力的 培养.教育艺术,2009(2). [3]赵菲菲,李东.浅谈在美术活动中培养 幼儿的想象力.科技信息,2008(6). [4]兰晶.运用民间故事培养幼儿想象力 教学活动的思考.科教文汇,2011(7). [5]张子华,张玉芹.浅谈音乐欣赏教学与 幼儿想象力的发展.赤峰教育学院学报,1999(3). (责编潘冰) 方式与交流方式。在现实中,一些教师与家长往往认为孩子太小,不会进行良好的沟通,因此控制着话语权,给出谈话的主题,使幼儿顺着教师的意愿来进行交谈。这样的交往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忽视孩子的主观存在,无法激起他们说话的欲望与沟通的激情,幼儿只是在被动地进行交往,这是无法收到良好的交往效果的。我们要将话语权交给幼儿,让他们有更多选择与交流的机会,有更多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让他们说的激情得以燃烧。这样的交谈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一次,一个孩子拿着一片落叶走进教室告诉我,他觉得这片叶子很美,要送给我。我并没有对这一细节视而不见,而是欣喜地接受,然后让全体幼儿围绕着这片落叶展开交流。我并没有进行过多的干涉,而是让幼儿经过思考后,组织幼儿进行有序的发言。孩子发言的积极性非常高,个个小脸上洋溢着微笑。有的谈到了春夏秋冬的树叶,并作了图画 来展示;有的说要将树叶扫扫,保持地面的干 净;有的提议将这些落叶收集起来,做成标本; 有的说要让这些落叶来做画等。我也积极地参 与到他们的讨论中来,这样的谈话方式深受孩 子的喜爱,而且幼儿的想象力不得不令我们佩 服,他们由一片落叶联想到了那么多。这样双 向互动的交流方式,使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 到了提升,而且孩子自己有了充分的话语权, 他们的发言更积极。 三、注重言传身教,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幼儿园里, 教师是与幼儿接触最多、最广的,因此在与幼 儿的交往中,家长与教师既要注重言传,更要 注重身教。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力与可塑性, 教师的言行举止他们看在眼里,并随时随地进 行模仿,这些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用。因此在平时,我们要注意自身的一言一 行、一举一动,要外塑良好形象,内修品质,给 孩子以美的享受与陶冶,让孩子在模仿中提升 认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如一次 家长会上,我不小心将一位家长的包碰到了地 上,我捡起来对她说:“对不起。”她微笑着说: “没关系。”没过多久,同样的一幕也在小朋友 身上上演了。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把另一位小朋 友绊倒了,他急忙扶起摔倒的小朋友:“对不 起。”“没关系。”这正是在模仿我们的言行举 止。因此,我们在与幼儿进行交往时,不要只注 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要将一些规范表现在 具体的行动上,充分发挥身教的作用。 总之,交往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在 与幼儿进行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研究幼儿的 特点,以幼儿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对幼儿倾 注爱心,付出真心,给予童心,这样才能提高与 幼儿交往的有效性,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责编潘冰) !!!!!!!!!!!!!!!!!!!!!!!!!!!!!!!!!!!!!!!!!!!!!!! 197

学前儿童发展的理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学习辅导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本节主要内容: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最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因为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又叫弗洛伊德主义,它包括古典的弗洛伊德主义(或者叫弗洛伊德学说)和新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人在出生时,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当新生儿饿了或尿湿了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哭闹,直到有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止。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儿童日益发展起来的感知、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自我的功能就是寻求更为实际的、被社会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能的需求。所以,当一个学步期儿童想要喝奶时,他会找到妈妈说:“牛奶”,而非哭闹。随着自我的不断成熟,儿童逐渐能更好地控制住毫无理性的本我,独立寻找到可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然而,有些需要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如一个三岁的儿童在两餐之间去偷吃饼干,很快就会被妈妈发现并制止。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就会逐渐成熟。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良心”成分——三至六岁的儿童逐渐将父母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内化而形成了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不再需要成人来指出他们表现的好坏了,他们已经能明了自己的好与不好,并会对自己所作所为感觉愧疚和羞耻。(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带”。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的特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验和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但由于其关于人格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假设不能被证实,带有很强的假设性,在应用于学前儿童时仍有很大的局限。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尽管他接受了弗洛伊德的许多观点,但是他更强调儿童是积极主动且能适应环境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功能,认为自我不仅仅是解决本我与超我冲突的简单仲裁者,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要发挥自我的功能来处理社会现实问题,以便成功地适应环境,此外他还特别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学前儿童的发展主要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前四个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岁),婴儿必须学习相信别人。如果照顾者常以拒绝的态度或不一致的方式来照顾婴儿,婴儿可能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个危险的地方,到处充满不值得信赖或依靠的人。母亲或照顾者是最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自主对羞愧(1-3岁),儿童必须学习自主,自己吃饭、穿衣及照顾自己的个人卫生等。儿童若无法自己独立,可能会使儿童怀疑自己的能力,并觉得羞耻。父母是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主动对内疚(3-6岁),儿童企图向别人表明自己已经长大,并开始尝试作一些自己的能力尚无法应付的事。他们的目标或所进行的活动常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相抵触,这些冲突使他们觉得有罪恶感。儿童必须保持自动自发的精神,但也必须学习不去侵犯他人的权利、隐私或目标,这样才能克服这种冲突。家人是最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勤奋对自卑(6-12岁),儿童必须要能胜任社会及学习的技巧。在这阶段,儿童常会和同伴比较。只要勤奋,儿童就能学得社会及学习技巧,就会获得自信;但若不能学习这些重要的特质,则会自贬自卑。教师和同伴是重要的社会化代理人。在第七章、第八章还会详细讨论这几个阶段。第二节行为主义的观点本节主要内容:虽然精神分析理论有许多的贡献,但只有小部分同时代的儿童心理学家支持这个观

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培养方法

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培养方法 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培养方法其一,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儿童想象力。绘画是学前儿童最为喜欢的一种表现形式,幼儿的想象力在他们的绘画中能够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用各种途径启发教学,鼓励孩子多看,多听,多触摸,多尝试,进而发展儿童感官,丰富儿童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从而为他们的绘画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和经验积累。自然界的景是千姿百态、光怪陆离的,它是开展儿童绘画活动时最好的环境,接触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与景色能够扩展儿童想象力的空间,孩子在绘画中也能不断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另外,孩子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色彩,孩子们在自己与同学的作品中互相借鉴互相学习,还能激发孩子更多的想象力,所以幼儿教师在教育与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有目的的鼓励互相观摩。 其二,通过音乐欣赏促进儿童想象力发展。音乐是最动听的语言,学前儿童对音乐的敏感度很高。音乐鉴赏是一种艺术,通过歌词、旋律、节奏等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学前儿童不能很深入地了解歌词艺术,但他们可以通过旋律、节奏在浅层次对音乐有大体的领悟,其三,运用民间故事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民间故事风格朴实、情节生动、富有神奇色彩,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及流传的能让儿童朗诵与倾听的故

事,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所以教师一旦运用好民间故事教学,那么儿童的想象力必会带来很大发展。作为文学鉴赏活动,需要教师语言素质良好,还要具备较强的启发能力,能够让幼儿对民间故事的内容提起关注,教师需要把握好故事的重点环节以及主要矛盾。首先,可以让孩子大胆地发挥想象,在说故事的过程中,突然戛然而止,让孩子们猜想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循着他们的思维途径,步步引导,推波助澜。其次,根据幼儿模仿性强、活泼好动、爱表现等特点,教师要抓住这些特点并利用这些特点来开展语言教学活动,可以让幼儿模仿所听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此类模仿一方面可以让知识再现在孩子头脑中,另一方面又可以发展了他们的表演才能和想象力,从而感知人物形象更生动,能够从文学作品中体会到快乐。第三,将联想巧妙地运用到活动中,让幼儿对故事的后继展开联想。每一个故事都不只局限于情节,而且故事的情节都没有终点,每个故事都通过代代相传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丰富、深刻。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让新时代的孩子把传统的民间故事续编下去,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不断发展壮大的一种方式。 民间故事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我们可以在讲解和编写民间故事的过程中,让孩子的想象力发展到一定高度。 其四,在游戏中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孩子的生活有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想象的虚幻世界中度过的,因为游戏是孩子日常活动的主要内容,游戏本身就存在虚构与想象。实际上儿童的想象要比成人更丰富,由于孩子没有太多的知识和经验,所以他们随意性非常大,一旦有一个事物触动到孩子的思维,他们立刻就能创

教资笔试知识点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教资笔试知识点——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发展》部分中,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重要内容,而想象又是重中之重。想象是幼儿重要的心理过程,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在幼儿想象发展过程中,具有三大特点,关于这三大特点的理解,需要借助实际的事例。今天为大家准备了与想象相关的知识内容,以此来帮助大家克服关于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方面的困难,避免出现相应的错误。 学习幼儿想象发展特点之前,需要知道想象的分类。学前儿童想象分为两类,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不同,可以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想象发展的特点就与想象的分类有关,前两点是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第三点是想象具有夸张性。 对于此知识点,我们需要以三种题型备考:第一种是是简答题,简述一下学前儿童发展的特点;第二种选择题,主要是前两点里面的小知识点尤其是易混知识点要注意选择题;第三种是材料分析题,主要涉及想象的夸张性。 第一点: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幼儿期儿童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小班儿童表现得尤其突出。无意想象又具有以下特征:1.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就是幼儿想象没有固定的目的,仅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例如,画 图画时,在一张画纸上,可以重复地画着一个个物体的图形,直到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给画上了才满足。在听故事时,有趣形象的情节在脑中引起生动的想象,感到极大的愉快,于是不管教师已经将故事讲完,还要求再讲,哪怕是重复地讲同一内容也乐意听。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简单来说,就是幼儿一会想这个,一会想那个。比如幼儿正在画蘑菇,这个时候你问他再画什么,他可会会说在画一把伞,于是又开始画伞。 3.想象过程常常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幼儿的情绪常常能够引起某种想象过程,或者改变想象的方向。例如,一个小朋友画了一朵小红花,很高兴,要求教师来看,适逢教师在指导别的小朋友作画,没有及时去看,顿时,这个小朋友洋洋得意的情绪受到了影响,很不高兴,过了一会儿,等教师走到他跟前时,只见画纸上的小红花已被粗黑线条涂没了。当教师询问他时,他冷冷地说:“已经送掉了。” 第二点: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在幼儿期,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表现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想象的内容基本上重现一些生活中的经验或作品中所描述的情节,从内容上可以将想象分为4种类型:

学前儿童发展理论复习题(有答案版)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遗传与环境(理解即可) 发展PPT19 二、思考题: 1. 发展与变化是同一个意思吗? 2. 发展理论有什么任务? 3. 请结合自己的经验说明任何人无论是否意识到,都是按照一种理论在观察和处理幼儿教育中的具体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学习和掌握发展理论的重要性。 4.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对理论指导的迫切性,认识发展理论的作用。 第二章 选择题: 1.格塞尔既重视儿童的行为模式,还重视什么? B A、量变 B、个别差异 C、质变 D、相互作用 2.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什么? B A、遗传 B、成熟 C、环境 D、训练 3. 在格塞尔看来,成熟是如何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发展的?A A、突然转变 B、阶段连续 C、逐渐过渡 D、线性连续 4. 格塞尔把儿童机能一侧占优势的现象称为什么?C A、单侧原则 B、偏好原则 C、不对称原则 D、主导性原则 5. 格塞尔认为儿童行为的变化有时好有时差,因而具有什么样特性?B A、冲突性 B、周期性 C、矛盾性 D、方向性 填充题: 6.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 7.格塞尔认为,儿童对自己的行为能进行自我调节。 8.格赛尔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了相互交织、机能不对称、发展方向原则个体成熟原则、自我调节原则。 9.格塞尔认为发展具有方向性,如,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名词解释: 行为模式(A.Gesell)PPT33 机能不对称原则书P27-28 准备(A.Gesell) 简答题: 1.格塞尔提出的儿童行为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什么是儿童的行为模式?行为模式与个别差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当儿童处于“准备”状态时,成人应取什么态度? 4.格塞尔的成熟理论对当前的教育有什么现实意义? 5.结合当前的社会心理和教育现状去重新认识成熟势力发展理论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第三章 选择题: 1.吉布森认为,知觉是人的一种什么过程?D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一、填空题 1. 想象的发展是学前儿童创造思维发展的核心。 2.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创造性,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二、选择题 1在学前儿童的绘画中,可以发现学前儿童画的大象头特别大,鼻子特别长,这说明 B 。 A.学前儿童想象的独特性 B.学前儿童想象的夸张性 C.学前儿童想象的情绪性 D.学前儿童想象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 2.在学前儿童游戏中,一会儿当“医生”,一会儿当“工人”。这表明 A 。A.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B.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C.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D.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3.有个孩子很喜欢长颈鹿,有一天他对小朋友说:“我家有一头真的长颈鹿。”这说明 B 。 A.学前儿童想象的独特性 B.学前儿童的想象易与现实相混淆 C.学前儿童想象的情绪性 D.学前儿童想象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 4.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表现为 A 。 A.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B.无意想象开始萌芽,并成为学前儿童想象的典型形式 C.有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无意想象已趋完善 D.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在学前儿童生活中占同等重要地位 5.学前儿童听老师讲《西游记》的故事,仿佛看见了孙悟空大闹天空的情景,这

是 D 。 A.逻辑思维 B.创造想象 C.综合想象 D.再造想象 6.(2012年真题)在同一张桌子上绘画的学前儿童,其想象的主题往往雷同。这说明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是 B 。 A.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B.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想象方向随外界刺激变化而变化 C.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性,形象间不能产生联系 D.以想象过程为满足,没有目的性 三、简答题 1.学前儿童想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案:学前儿童期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1)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2)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3)想象有时和现实相混淆 2. 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征是什么? 答案: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征具体表现在: (1)想象无预定目的,常由外界刺激引起 (2)想象主题不稳定,内容零散 (3)想象过程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 1.案例:某学前儿童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

学前儿童发展

一、选择题 1、最近发展区存在于儿童心理发展的( A )。 A.任何时候 B.关键期 C.最佳期 D.敏感期 2、幼儿依靠头脑中的苹果、梨子等形象来进行加法运算,这种思维方式为() A、具体形象思维 B、聚合式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直观行动思维 3、“童言无忌”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是( B )。 A.儿童心理落后的表现 B.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表现 C.“超常”的表现 D.父母教育不当所致 4、还在能区别一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就说明他已经有了() A、形成了性别角色习惯 B、具有了性别概念 C、产生了性别行为 D、对性别角色有明确认识 5、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 B ) A.3~6岁 B.0~6岁 C.0~3岁 D.4~5岁 6、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是( A ) A.最近发展区的大小 B.潜伏期的长短 C.最佳期的性质 D.敏感期的特点 7、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称为( B ) A.转折期 B.敏感期 C.危机期 D.最近发展区 8、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 D ) A.最佳期 B.敏感期 C.危机期 D.转折期 9、眼手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 B ) A.抓握反射 B.伸手能够抓到东西 C.手的无意性抚摸 D.无意的触觉活动 10、下列属于5~6岁幼儿特征的是( B ) A.认识依靠行动 B.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C.开始接受任务 D.最初步生活自理 11、相比较而言,情绪性故事较容易打动( C )。 A.大班幼儿 B.中班幼儿 C.小班幼儿 D.所有4~6岁幼儿 12、下列属于4~5岁幼儿特征的是( D )。 A.爱模仿 B.个性初具雏形 C.情绪作用大 D.开始接受任务 13、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 C )。 A.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 B.是先做再想 C.思维的抽象逻辑性明显萌芽 D.是非常具体的 14、儿童最早出现的最初级的注意是( C ) A.有意注意 B.选择性注意

学前儿童的想象

一、教案头 二、教学设计 导入:想象十年二十年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样 讲授新课: 第一节想象概述 一、什么是想象 (一)想象 1、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具体理解如下: 第一,想象是以感知觉为基础的,即以记忆表象为原材料进行加工而形成的。

第二,人的头脑不仅能够产生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而且能够产生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形象。 第三,想象过程所产生的新形象称为想象表象。想象表象有四种类型。 (二)想象的构成方式 想象过程是一个对已有形象分析、综合的过程。形式有 1、黏合 2、夸张和强调 3、拟人化 4、典型化 (三)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1、想象的原材料——记忆表象是现实事物的反映。 2、从想象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来看,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人的想象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四)想象发生的条件及表现 1、想象发生的条件 (1)头脑中要有相当数量的、具有稳定性的表象贮存为想象的对象 (2)要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 儿童在一岁半至两岁出现想象的萌芽 2、儿童想象的最初表现 是记忆表象的简单迁移、加工改造的成分少,主要是通过动作和言语表现出来。(五)想象在儿童心里发展中的意义 1、想象的产生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 2、想象是幼儿理解的基础 3、想象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 4、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核心 5、想象还是维持儿童心里健康的重要手段 二、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形式的表现。 2、梦最早发生的年龄及种类(皮亚杰梦的种类)

(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三)幻想、理想和空想 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一、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一)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二)想象的主题不稳当。 (三)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四)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五)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二、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三、混淆假想与现实 四、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一)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二)在文学艺术等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三)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四)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想象事物的具体情况,自主解决问题。 (五)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六)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想象 小结:总结想象的概念,种类以及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作业(作品):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 三、教学后记

第九章 学前儿童的想象答案

. 第九章学前儿童的想象 一、名词解释 1、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新形象的过程。 2、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而是在某种刺激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来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3、有意想象:主动的、有目的的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任务而进行的。 4、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5、创造想象: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 6、幻想:是一种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与未来事物的想象。 二、判断题 ×√××√×√ 三、选择题 ABA BDA 四、填空题 1、再造 2、幻想理想 3、再造想象 4、独立性、创造性(首创性)、新颖性 5、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6、无意性、有意性、再造性、创造性 7、无意、再造 五、简答题 1、答:(1)无意想象占主导,有意想象逐渐发展。(2)再造想象占主导,创造想象逐渐发展。(3)想象脱离现实。(4)想象与现实相混淆。 2、答:(1)想象的主题不稳定。(2)常常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3)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3、答:这是由于幼儿的认识水平不高,有时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混淆起来。有些幼儿渴望的事情,经反复想象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于变成似乎是记忆中的事情了。有时候,则是由于知识经验不足,把假想的事情信以为真。 六、案例分析题 1、答:幼儿初期主要以无意想象为主,它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在某种刺激物影响下不由自主想象出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由于这种想象没有明确的目的,是在外界事物直接作用下产生的,所以幼儿想象活动主题不稳定,极易变化。在材料中,小女孩声称要画一个电视机,接下来又说要画一个苹果,最后变成了气球体现了这一特点。 2、答:小班红红很想自己能像哥哥姐姐那样参加“小红花合唱团”,所以想象自己参加了“小红花合唱团”并告诉了妈妈,这体现了幼儿常常把想象和现实相混淆,这是由于幼儿认识水平不高,有时会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混淆,渴望的事情经反复想象就变成记忆中的事情了。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参考答案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 1.C 2.ACD 3.BC 4.A 5.B 二、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发展有广义的和狭义两方面,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 2.遗传素质是后代通过遗传从亲代获得的一些生物特征,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3.问卷法又称书面调查法,是通过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以测量学前儿童行为和态度的研究方法。 三、简答题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包括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心理学是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一般情况下,我们将正式进入小学之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之前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两个方面。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学前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其发展过程是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被动到主动、凌乱到成体系进行的。另外,学前儿童的每个年龄阶段都会有规律地出现典型的年龄特征,了解这些规律,是研究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类。生物因素有可以分为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个体通过遗传从亲代获得的一些生物特征,如身体的骨骼、器官和神经系统等;生理成熟是指在某一时期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为遗传素质的向现实的转化提供了可能性。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测试法和实验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状态下,借助感官和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 ·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其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 客体永久性:是指当一个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3. 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4. 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5. 结构性游戏:是有组织的目标导向的游戏,也就是说,儿童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操作,将一些无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的结果的游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 至6 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 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是神经系统。 3. 婴儿从4 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4. 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婴儿通过笑能引起其他人对他作出积极的反应。 5.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6. 到了2 岁左右,儿童歌曲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自发唱出来的" 咿呀之歌" 已经具有了歌曲所具备的一个大体的构架和轮廓,心理学家称之为婴幼儿的"轮廓歌"。 7. 托马斯将儿童的气质分为三种类型: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和启动缓慢型。 8. 心理学家Parten 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四种: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和合作游戏、联合游戏 9. 儿童一般要到六七岁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认识。 10.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11. 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12.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既不是来自自主体( 即大脑),也不是来自客体( 即环境),而是来自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教案首页)

第三章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教案首页) 授课内容 第三章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所需课时 3学时授课班级08学前1234 主要教材或参考资料《学前教育学》,黄人颂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学前教育学》,高岚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学前教育学》,虞永平编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美]georgeS.Morrison王金志译,北师大出版社,2005年; 教学目标 学习本章应掌握遗传、环境和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反对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了解皮亚杰的发展理论,理解学前教育要以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为基础。 教学重点1.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影响2.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对学前教育的影响3.学前教育在婴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前教育和其他因素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第一节学前教育和其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复习思考题1、“南人善泳,北人善骑”主要是说明了(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2、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环境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错) 3、所谓个体发展通常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其身体有规律的变化的过程。(错) 4、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5、作业:说明影响儿童发展的基本因素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并谈谈自己的看 法。 6、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人是教育的产物”这是教育决定论的说法吗? 7、“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 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