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设计问题的研究与策略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设计问题的研究与策略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设计问题的研究与策略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设计问题的

研究与策略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问题设得实,设得巧,不仅能“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在高效课堂建设中,就明确提出要以问题为主轴。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一定要有效设计。于是,我们高段语文组确立了研究课题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设计问题的研究与策略》。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华而不实问题的提出往往过于简单,只停留在表面,学生的回答很一致而且声音洪亮,课堂气氛空前热烈,但实质上是相当空洞的。或者教师随心所欲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往往措手不及,无从下手,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提问“面面俱到”。老师在课上问题设计过多,过于琐碎。学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思考,导致“碎问碎答”。这样一堂课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课堂教学中心,学生盲目地被牵着鼻子走,在云里雾里中疲惫不堪,不仅思维受到压抑,而且收获甚少,仅走过场而已。

2、提问“泛泛而谈”。提问分层性不够,针对性不强,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学习兴趣;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仅以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形式:“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

等。要么问题过难,对学生只启不发。这种做法只图课堂表面热闹,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

3、提问“步步为营”。单一的“预设”限制了种种的“生成”。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教学”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课堂提问随机应变不够,不能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纠偏……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扩与满足,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就此止步与抹杀,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也就无从谈起。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从教师的角度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课堂中师生地位定位不准

《语文课程标准》对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是这样定义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把握不准这样的定位,让师生的地位走向两个极端。

1.紧扶不放

文本上的很多学习容,学生在预习的过程是能解决的,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对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容进行点拨引领。而很多老师害怕学生课堂学得不够透彻,对于文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在课堂上滤一遍。这样的教学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我们知道,每一篇文章的知识点有很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不可能将这些知识点一一解读。特级教师薛法根“学生读

了就能明白的不教,没有思维深度的容不教,教师教了学生仍然不懂的容不教”的观点值得一线老师去思考。

2.放任过度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很多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把握好自主合作的这个“度”。如课堂合作学习讨论,老师应积极参与其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把握,以便对学习活动掌控调整。可是,许多老师布置任务后,任由学生自己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没有老师的引导,学习方向就可能偏离了学习重点,这样的合作成了自由市场,怎么能有好的效果!

强调“学生主体”并不等于忽略“教师主导”的作用。成尚荣先生说:“以学生学习为核心,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慢,更不能放松教师积极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会学习,应该是对教师教学智慧一种新的挑战。把语文知识给学生讲个明白并不难,难的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如何进行点拨提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文本解读深度不够

很多专家都建议教师在教学前要细读文本,深读文本。也就是说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首先自己在文本里走个来回,深入研读课标、文本,知道文本想告诉我们什么,是用怎样的方法表达的;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该用怎样的方法帮助孩子掌握学习容。

而现实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在教学之前,对教材的解读是肤浅的,具体表现在:

1.文本解读不够深入

许多老师对文本的解读仅仅停留在对教材、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资料的阅读上。他们没有自己对教材的独立思考,没有对文本容的有机整合,甚至不能够把握住文本的重点,只是根据参考书要求,将书本上的知识要点全盘托出,一一灌输给学生。

2.学段训练重点不明

语文学科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连续一贯性,每个学段又有其相对独立的训练重点。而不少教师没有站在小学语文整体训练的高度俯视语文教学,不知道本学段应训练的重点,造成课堂的问题设计没有层次性,从而导致问题的提出出现过深或者过浅现象。

3.闭门造车视野狭窄

不少老师在上课之前不会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借用他人资源不代表没有自己思想。无论是阅读网络上抑或书本上的资料,还是虚心请教名家同行,对自己的课堂教学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不少老师缺乏这种学习精神,闭门造车当然有其局限性。

(三)、学业评价重知识轻能力

目前我们大多数学校还是采用传统的笔试方法来检测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于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考查却重视不够。为了学生能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体系,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准备了一个巨大的问题网,“问”无巨细,不加选择,将文本中的容变成一个个问题“网”向学生。不少学校对于老师的考核也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老师在出卷时,会考虑到学生的得分会影响自己的考核,因此,试卷容也是以基础知识为重点。这样的考试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

素养;这样的课堂,学生当然成了毫无个性的标签答案。时间就在这一问一答中耗尽,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就成了纸上目标。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对于语文学科的评价也应该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突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然而,在现实教学活动中,真正实施多重评价功能难度大,而且评价主观性强,不太容易操作。所以当前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评价方式也是导致我们许多课堂提问无效的主要原因。

三、什么样的问题是有效问题呢?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具备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层面的意义,从大的方面说,课堂提问应该与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有关,即引导学生精神的成长;从小的方面说,课堂提问应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阅读技能的发展、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品位的提升。

1、有效地课堂提问要从理解深入文本的切入口入手,它有助于理解文本的核心或深层意义,或者说,绕开它我们就不能有效的把握文本及其重要细节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例如王皓老师执教的《吆喝》一课中,“三读课文、三赏吆喝”环节设计四个问题:

【师】现在,请大家收回浮想的思绪,进一步来品读吆喝的滋味。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哪一句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

【师】可不,除了在语言上下功夫,他们还在声调上花了不少心思,文章多次提到“唱”出吆喝,他们是怎么唱的?

【师】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既不是明净雅居中舞文弄墨的专业作家,也不是璀灿灯光下引吭高歌的表演艺术家,他们是一群什么人呢?

【师】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通过第六段这个特写镜头,走进吆喝人的心灵世界。②

四个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体悟文本所反映的“吆喝的声乐艺术”、“吆喝人的生存状态”、“吆喝人的人生境界”,可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2、有效的课堂提问在量上也应有一定限度,一堂课就两三个核心问题,甚至就一个问题,努力做到少而精。不善问者如婆娘们聊家常,常常会提出一些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题,或问得不着要害;或为问而问,无需提问而提问;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却一无所获;善问者如高明的剖玉刀客,刀锋直指要害,一刀下去,精华毕现,三下两下,精美的宝玉便从包裹的层层杂质中显露出来。

3、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表达的欲望,学生在课堂上自然会“小脸通红,小眼发亮、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四、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如何进行有效问题的设计

(一)小学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所以,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有效问题时应遵循以下几点

1、问题的设计要有概括性

所谓问题的概括性,就是指问题的设计要从课文的整体出发,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概括性的问题设计,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高水平的训练,能提高学生从整体角度把握课文容,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索。

例如:在《搭石》一课中忠伟老师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进行质疑“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美了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它却统领全文,这一问题不仅扣住了文章的思想精华,而且抓住了文章的写作中心。这种从课文整体出发设计的问题,学生要想很好地回答出问题,必须认真地去读课文、分析课文、概括课文。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从课文的整体出发,积极创设概括性的问题情境,加深学生的思考,积极引领学生从整体把握和理解课文,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认知领域的目标可以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教师在设计问题是也要遵循这一规律,设计出有层次的问题。使“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解决一个重点或难点问题,靠直接提问是不能解决的,我们要站在整体的高度,设计出一组问题,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向思维纵深发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