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物理化学知识点梳理

最新中考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物理化学知识点梳理
最新中考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物理化学知识点梳理

中考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物理化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基础知识分析

第1节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区别: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2、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

3、物质变化的证据:颜色、气味或味道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等。

4、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加热时失去结晶水而变成白色粉末,该粉末遇水又变成兰色晶体。

CuSO4·5H2O====== CuSO4+5H2O ; CuSO4+5H2O===== CuSO4·5H2O

5、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1)硫酸铜溶液检验蛋白质的存在,使其产生沉淀;

(2)白色硫酸铜粉末检验水分的存在,遇水变蓝色。

第2节酸

1、电离:一些物质在水溶液或融化状态下电离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2、酸:一些物质电离时,其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HCI ==== H+ + CI — H2SO4 ====2 H++ SO42— HNO3===== H++ NO3—

3、常见的酸:

盐酸 HCI 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磷酸H3PO4醋酸CH3COOH

4、检验物质酸碱性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1)检验物质酸碱性:酸碱指示剂

(2)测定溶液的酸碱度:PH试纸。

一、酸的通性

1、酸使指示剂变色;

2、酸 + 碱 ===== 盐 + 水

3HCl+ Al(OH)3 ==== AlCl3+3H2O (用胃舒平治疗胃酸过多)

H2SO4 +2 NaOH==== Na2SO4 + H2O

1、酸 + 某些盐 ===== 新盐 + 新酸

2HCl + CaCO3====CaCl2 + H2O + CO2↑(实验室制取CO2)

HCl + AgNO3 ==== AgCl ↓ + HNO3 (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盐酸)

H2SO4 + BaCl2 ==== BaSO4 ↓ + 2HCl (用BaCI2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硫酸)

2、酸 + 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6HCl+ Fe2O3 ====2 FeCl3 +3 H2O (用稀盐酸清除铁锈,铁锈溶解,形成黄色溶液)

H2SO4 + CuO ==== CuSO4 + H2O (氧化铜黑色粉末溶解,形成蓝色溶液)

3、酸 + 某些金属 ==== 盐 + 氢气

Fe + 2HCl ==== FeCl2 + H2↑

Zn + H2SO4==== ZnSO4 + H2↑(实验室用于制H2)

二、酸的个性

1、盐酸HCl:

盐酸是HCl气体的水溶液,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HCl气体在瓶口遇水蒸汽形成盐酸的小液滴而出现白雾。浓盐酸敞口放置会使质量减轻,浓度变小。工业盐酸因常含Fe3+而显黄色。

2、硫酸H2SO4:

(1)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皮肤不慎沾上浓硫酸后,应立即用干布拭去,再用大量的水冲洗,最后用小苏打溶液冲洗。

(2)浓硫酸的稀释: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内壁漫漫流进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失。极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3)浓硫酸的脱水性:使纸上字迹变黑。

(4)浓硫酸的吸水性: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浓硫酸敞口放置使质量增加,浓度变小。

第3节碱

1、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NaOH ==== Na++OH— Ca(OH)2====Ca2++2OH—

2、四种可溶性碱:NaOH KOH Ca(OH)2 Ba(OH)2

一、碱的通性

1、碱使指示剂变色;

2、碱 + 酸 ===== 盐 + 水

Ca(OH)2 +2 HCl ===== CaCl2 + 2H2O

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实验时用酸碱指示剂指示酸、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3、碱 + 某些非金属氧化物===== 盐 + 水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Ca(OH)2 + CO2==== CaCO3↓+ H2O (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以此检验CO2)

2NaOH + SO2 ==== Na2SO3 + H2O (工业上用碱溶液吸收SO2等有害气体)

4、碱 + 某些盐 ===== 新碱 + 新盐

3NaOH + FeCl3 ==== Fe(OH)3↓ + 3NaCl (生成红褐色沉淀)

2NaOH + CuSO4 ====Cu(OH)2 ↓+ Na2SO4(生成兰色沉淀)

Ca(OH)2 + Na2CO3 ==== CaCO3↓ + 2NaOH (工业上制取NaOH )

二、碱的个性

1、氢氧化钠NaOH :

(1)俗称:烧碱、苛性钠。

(2)易潮解,易和空气中CO2反应而变质,故应密封保存。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3)极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2、氢氧化钙Ca(OH)2 :

(1)俗称:熟石灰、消石灰。

(2)区分NaOH和Ca(OH)2两种溶液的方法:

方法一:分别通入CO2,变浑浊的是Ca(OH)2溶液;

Ca(OH)2 + CO2==== CaCO3↓ + H2O

方法二:分别加入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Ca(OH)2溶液。

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第4节盐

1、盐:由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2、盐的分类:盐酸盐(氯化物) NaCI 、 CaCl2等

硫酸盐 Na2SO4、 CuSO4等碳酸盐 Na2CO3、 CaCO3 、BaCO3等

硝酸盐 KNO3、 Ba(NO3)2等铵盐 NH4Cl 、(NH4)2SO4等

3、盐的溶解性:

钾、钠、硝、铵均可溶;盐酸只有Ag不溶;

硫酸只有Ba不溶;碳酸只溶钾、钠、铵可溶。

(一)几种重要的盐

1、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晶体化学式为Na2CO3·10H2O ,在干燥的空气中容易失去结晶水变成粉末。Na2CO3虽然是盐,但水溶液却显碱性,因而俗称纯碱。

2、碳酸钙CaCO3:俗称大理石或石灰石。做建筑材料。

3、氯化钠NaCI :俗称食盐。

(二)盐的通性

1、某些盐和酸的反应;

Na2CO3 +2 HCI==== 2NaCI + H2O + CO2↑

2、某些盐和碱的反应;

Na2CO3 + Ca(OH)2 ==== CaCO3↓+ 2NaOH (工业上制取NaOH )

3、盐和某些盐的反应;

NaCI + AgNO3 ==== AgCI↓ + NaNO3 Na2SO4 + BaCI2 ==== BaSO4↓ + 2 NaCI Na2CO3 + CaCI2 ==== CaCO3↓+ 2NaCI

(三)复分解反应及其能否发生的条件

1、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化合物的反应。如:

Na2CO3 + Ca(OH)2 ==== CaCO3↓+ 2NaOH

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必要条件:

反应物中有酸可不溶,无酸都要溶,

生成物要有沉淀或水或气体生成。

(四)化学肥料(按含N、P、K等营养元素分类)

1、氮肥(N):NH4CI 、(NH4)2SO4等。能促使作物茎叶生长茂盛。

2、磷肥(P):Ca(H2PO4)2等。使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旱和抗寒能力,蟪粒增多,子粒饱满。

3、钾肥(K):草木灰K2CO3等。能使作物生长旺盛,茎杆粗壮,增强抗病能力促进糖和

淀粉的生成。

4、复合肥:含N、P、K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如KNO3

第5节金属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光泽、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具有一定硬度和熔点。(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和氧气反应:

2Mg + O2==== 2MgO 2Cu + O2 ==== 2CuO

2、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

Fe + 2HCl ==== FeCI2 + H2↑

Zn + H2SO4==== ZnSO4 + H2↑(实验室用于制H2)

只有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氢前面的金属才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

3、金属和盐的置换反应:

Fe + CuSO4 ==== FeSO4 +Cu(我国古代湿法炼铜)

Cu + 2AgNO3 ==== Cu( NO3)2 + 2Ag

只有排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第6节有机物

1、无机物:不含碳元素(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除外)

2、有机物:主要含碳元素,通常还含有H、O、N等元素。

3、常见有机物: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天然气(沼气)甲烷CH4、家庭液化气丁烷C4H10、酒精C2H5OH 、

醋酸CH3COOH 、汽油、糖类、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4、有机物特点:易挥发、易燃烧、难溶于水、易溶于酒精、汽油等有机溶剂中。

第二章基础知识分析

一、物质的分类方法:

(一)根据纯净物的物理性质不同。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溶解性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二)根据纯净物的化学性质不同,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三)根据纯净物的组成、用途的不同,可将纯净物进行分类。

二、常见物质的分类:

(一)、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判断的依据:物质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二)、纯净物根据元素组成不同,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1.单质:

(1)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氮气、铁、硫等。

注意: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2)单质的分类:单质按性质不同分金属和非金属:

金属如铁,铜、镁等;非金属如:氧气、碳、硫等。

注意:金属的导电性强弱顺序为:银>铜>铝>铁。

2.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硫酸、烧碱、食盐等。

化合物可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1)有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注意:a.有机化合物一定含有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化合物,例如CO、CO2、H2CO3、Na2CO3等碳酸盐就属于无机化合物。

b.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CH4)。

(2)无机化合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包括CO、CO2、H2CO3、Na2CO3等碳酸盐。

(三)、无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可分为:氧化物、酸、碱和盐。(1)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二元一氧”。

氧化物可分为:氧化物按元素组成分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如CuO、Fe2O3、CaO、MgO等。非金属氧化物如CO、CO2、H2O、SO2等。

(2)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3)碱:电解质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4)盐:由金属(或铵根)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三、物质转化的规律:

(一)、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1)非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相应的非金属氧化物,如:

点燃点燃

S + O2 ==== SO2 C + O2 ==== CO2

(2)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可以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如:

CO2+H2O == H2CO3 SO2+H2O == H2SO3 SO3+H2O == H2SO4

(二)、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1)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反应,生成相应的盐或金属氧化物。如:?点燃点燃

Fe + S === FeS 2Fe + 3Cl2 ==== 2FeCl3 3Fe + 2O2 ==== Fe3O4

(2)某些金属氧化物和水反应可以生成相应的碱。如:

CaO + H2O === Ca(OH)2 Na2O + H2O === 2NaOH K2O + H2O === 2KOH

(三)、金属的冶炼

1.金属冶炼主要是指将金属氧化物转化为金属的过程。在金属氧化物中加入还原剂,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从而使其还原成全属单质。

2.可以作还原剂的物质主要有碳、一氧化碳和氢气。

(1)、木炭和氧化铜粉末在高温下的反应:

C + 2CuO === 2Cu + CO2↑

实验现象: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从孔雀石中冶炼铜:

①孔雀石(或铜锈)的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为绿色粉末。

②孔雀石加热: Cu2(OH)2CO3 === 2CuO + H2O + CO2↑

③氢气还原氧化铜: H2 + CuO === Cu + H2O

现象:黑色粉末状固体逐渐变为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操作注意事项:实验开始时需先通一会氢气,再加热氧化铜,防止氢气与空气混合加热时试管爆裂;实验停止后,要继续通人氢气,直到试管冷却为止,防止灼热的铜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铜。

高温

(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Fe2O3 ===== 2Fe + 3CO2

操作注意事项:实验最好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时应该先通—会一氧化碳,以排除试管中的空气,防止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引起爆炸。多余的一氧化碳不能直接排到空气中,应对着火焰烧掉。

3.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能从氧化物中夺取氧的能力叫做还原性,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可作还原剂。如碳、一氧化碳和氢气等。(有化合价升降变化的)重要提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中容易出现的典型错误:

(a)试管口高于试管底。应使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防止反应生成的水倒流。

(b)试管口加了胶塞。试管口不能加胶塞,否则气体排不出,容易造成试管炸裂。(c)导管略伸入试管口。应使导管贴试管上壁伸入试管底部。

4.有关纯度问题的汁算

(1)根据混合物质量及其纯度,计算纯净物质量:纯净物质量 = 混合物质量×纯度(2)根据纯净物的质量,求出其中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

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 = 某组成元素的质量 / 纯净物的质量

(3)求工业产品中的含杂质的物质的质量(即混合物质量)

混合物质量 = 纯净物质量 / 纯度

(四)、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1.鸡蛋外壳与稀盐酸的反应: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

现象:蛋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鸡蛋不断地上沉和下浮。

物质转化的规律

(1)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如

Ca → CaO → Ca(OH)2 → CaCO3、

(2)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盐。如

C →CO2→ H2CO3→ Na2CO3、

燃烧

(3)金属 + 非金属→无氧酸盐。如2Na + Cl2 === 2NaCl

(4)金属氧化物 + 非金属氧化物→含氧酸盐。如Na2O + CO2 === Na2CO3

(5)酸 + 碱→盐 + 水。如HCl + NaOH === NaCl + H2O

(6)盐 + 盐→新盐 + 新盐。如NaCl + AgNO3 === AgCl↓+ NaNO3

(7)金属氧化物 + 酸→盐 + 水。如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8)非金属氧化物 + 碱→盐 + 水。如SO2 + 2NaOH === Na2SO3 + H2O

(9)金属 + 盐→新全属 + 新盐。如Fe + CuSO4 === Cu + FeSO4

(10)金属 + 酸→盐 + 氢气。如Fe +2HCl === FeCl2 + H2↑

1. 盐跟金属的反应,要求参加反应的盐必须是可溶的,由于盐跟金属的反应一般都在水溶液中进行,因此一些非常活泼能够跟水发生反应的金属(如钾、钙、钠等)也不符合要求。

2. 盐与盐的反应、盐与碱的反应除必须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气体,水或沉淀)外,其反应物必须都可溶。

四、常见的材料

(一)、常见的材料:金属材料(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有机合成材料。1.合金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非金属)熔合在一起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大多数

的金属材料实际是合金,钢是最常见、应用较广的一种合金。

(1)铁锈蚀条件:铁与空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

(2)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①使铁制品隔绝空气或隔绝水,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和洁净或在铁制品表面涂一层保护膜。如刷油漆,涂油、电镀、烤蓝等。

②改变铁的组成、结构,制成合金钢,如不锈钢。

2.常见的三大无机非金属材料为水泥、玻璃和陶瓷。

(1)水泥:晋通水泥是由石灰石与黏土混在一起在炉中煅烧成熟料后加石膏磨细而成。(2)玻璃:普通玻璃是将石英和石灰石等经过配料、熔化、成型、退火等工序制成的。(3)陶瓷:用天然的硅酸盐和其他矿物原料制成,具有耐水、耐酸碱和绝缘性好等优点。(4)红色玻璃中加了氧化亚铜(Cu2O),在蓝色玻璃中加的是氧化钴(Co2O3)。

3.三大有机合成材料为: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五、材料的发展:

1.根据人类在不同时期的材料发展情况,可将人类的历史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新材料时代。

2.新型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优异特性和功能并能满足技术进步所需要的材料,如光电子信息材料、先进复合材料、超级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

第三章基础知识分析

第一节能量的相互转化

1.雪崩时的能量转化: 势能转化为动能

2.人造卫星: 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3.青蛙跃起扑食的过程: 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和势能

4.胶片感光成像: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5.特技跳伞: 势能转化为动能和热能

6.森林火灾: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7.植物生长: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8.水电站(工作时):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第二节能量转化的量度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W=Fs=Pt 功的单位:焦

3.功率

(1)功率是反映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

(3)功率的计算公式: P=W/t P=Fv

(4)功率的单位:瓦常用单位还有:千瓦、兆瓦

(5)1千瓦=1000瓦 1兆瓦=106瓦

第三节认识简单机械

一、杠杆

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的硬棒叫做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使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3、杠杆平衡:指杠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

4、杠杆平衡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二、杠杆的分类

(1)L1>L2时,叫省力杠杆,其特点是省了力但费了距离。如开瓶盖的起子、铡刀、老虎钳、道钉撬等。

(2)L1<L2时,叫费力杠杆,其特点是费了力但省了距离。如钓鱼杆、筷子、镊子、缝纫机脚踏板等。

(3)L1=L2时,叫等臂杠杆,其特点是不省力也不费力,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如天平、定滑轮等。

三、滑轮

(1)定滑轮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F=G/2。(3)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力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力的几分之一:F=1/nG,拉力所通过的距离为物体上升距离的几倍。

三、机械效率

(1)有用功:我们把必须要做的这部分功。

(2)额外功或无用功: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那部分功。

(3)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

(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η=W有用/W总=Gh/FL×100﹪

(5)W总=W有用+W额外 W有用<W总η<1

3.研究杠杆的平衡

(1)把杠杆的中央支在支架上,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便于直接在杠杆上测出力臂大小)。

(2)在杠杆的两端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在杠杆上左右移动钩码悬挂的位置,直到杠杆再次达到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

(3)用直尺量出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的大小。

(4)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等于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

4.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

(1)光滑斜面:FL=Gh W额外=0 η=100﹪

(2)有摩擦的斜面:W总=FL W有用=Gh W额外=FL η=Gh/FL

(3)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和倾角有关。

第四节动能和势能

1.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2)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3)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2、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

(1)影响动能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质量相同时,速度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大;速度相同时,质量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大。

(2)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高度。质量相同时,高度大的物体重力势能大;高度相同时,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势能大。

(3)同一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其弹性势能越大。

3、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1)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时,物体的速度不断减小,高度不断增加;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时,高度降低,速度增大。

(2)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时,速度减小,弹性形变增大;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时,弹性形变减小,速度增大。

4、机械能守恒

(1)物体通常既具有动能,又具有势能。

(2)当物体只受重力和弹性力时(不受阻力时),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即动能减小了多少,势能就增加多少;势能减小了多少,动能就增加多少。

第五节物体的内能

1.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微粒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2.内能:物体内部大量微粒作无规则运动时具有的能。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

(1)内能的单位:焦耳。

(2)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物体的温度降低时,内能就减小。但是物体的内能增大时,温度不一定升高。

3.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1)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2)热传递总是由高温物体指向低温物体,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直到两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4.热量:在热传递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

5.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中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1)做工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2)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内能就增加;物体向外界放出热量,内能就会减小。

6.热量的计算:Q=cm△t

Q表示热量、c表示物体的比热、m表示物体的质量、△t表示变化的温度

c水=4.2×103焦/(千克·℃)表示每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摄氏度,所吸收的热量为4.2×103焦

7.燃烧的热值: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热值的单位:焦/千克。

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燃料的热值×燃料的质量即Q=mq

第六节电能的利用

1.电功

(1)概念: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

(2)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3)电功的电位:焦、千瓦时(度)

1度=1千瓦时=3.6×106焦。

(4)电功的计算公式: W=UIt=U2/Rt=I2Rt=Pt

2.电功率

(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电功率。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电功率的单位:瓦,千瓦,1千瓦=1000瓦。

(3)电灯的亮度由实际功率的大小决定。

(4)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消耗的功率。

实际功率: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所消耗的功率。

输入功率:用电器消耗的总电功率。

(5)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W/T=UI=U2/R=I2R

当电功率的单位:千瓦,t的单位:小时,则W的单位是:千瓦时(度)。

3.★★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1)实验原理:伏安法测电功率的原理是P=UI,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就可求出小灯泡的电功率。在额定电压下测出的电功率,就是额定功率。

(2)实验器材:电源、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小灯泡、滑动变阻器、导线。

(3)实验中注意事项: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始终要断开,滑动变阻器的猾片应放在最大阻值处。

第七节电热器

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各种导体时,会使导体的温度升高,这种现象叫电流的热效应。

2.电流通过导体发热的过程实质上是电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3.电热器

(1)电热器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制成的加热设备。

(2)电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发热体,发热体是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材料上制成的。

4.焦耳定律:

(1)文字叙述: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

(2)数学表达式:Q=I2Rt。

(3)电流产生热量的计算方法:①Q=I2Rt是焦耳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任何导体有电流通过时,产生的热量都可以由此公式来计算。②对于纯电阻电路,即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的用电器,像电炉、电烙铁、电饭锅等。电流产生的热量还可以由Q=U2/Rt,Q=UIt推导公式来结算。

第八节核能的利用

1.原子结构:原子包括原子核:质子(带正点)、中子(不带电)和核外电子(带负电)

2.核能:原子核在发生改变的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称为核能,也叫原子核能或原子能。

3.获得核能的两条途径:裂变和聚变。

(1)裂变:是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分裂成2个新原子核,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发生的是链氏反应。

(2)聚变:是使2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聚变又叫热核反应。

4、原子弹及核潜艇是根据裂变的原理制造的,氢弹是根据裂变的原理制造的。

5、核电站:

(1)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它的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核反应堆是通过可以控制的裂变反应释放核能的设备。

(2)核电站中发生的能量转化是: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3)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都会产生一些发射性物质,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

第九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1.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2.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无论是机械运动,还是生命运动,无论是宇宙天体,还是微观粒子,都遵循这个定律。

3.能量的转移和转化有一定的方向性。

(1)“永动机”不可能成功是因为它违背了能的转化的守恒定律。

(2)自然界的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都必须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但符合能量和守恒定律的事件却不一定能够发生。

二、中考化学推断题

2.已知五环花中 A、B、C、D、E 为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氧化钙、水中的一种,且相连环内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请回答:

(1)若A和E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反应对人类乃至生命的存在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则C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有_____(任写一种即可)。

(2)若A是一种食品干燥剂,试写出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金属除锈 2NaOH+CO2=Na2CO3+H2O

【解析】

【详解】

五环花中A、B、C、D、E 为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氧化钙、水中的一种,且相连环内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

(1)若A和E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反应对人类乃至生命的存在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人类乃至生命的存在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A、E是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反应,水会与氧化钙反应,所以B、D是氧化钙、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所以C是盐酸,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C物质是盐酸,盐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可用作金属除锈;

(2)若A是一种食品干燥剂,所以A是氧化钙,氧化钙会与水、稀盐酸反应,所以B、E是水、稀盐酸中的一种,C、D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C与D的反应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3.已知难溶于水的碱受热易分解,如Cu(OH)2Δ

CuO+H2O.A,B,C,D,E五种物质之

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请填写下列空白:

(1)物质A的化学式为_____;

(2)A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3)由C转化为D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

【答案】FeCl3复分解反应 3CO+Fe2O3高温

2Fe+3CO2

【解析】

【分析】

红褐色沉淀B为氢氧化铁,则氢氧化铁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则C为氧化铁;氧化铁再与一氧化碳在高温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金属铁和二氧化碳,则金属单质D为铁;滤液加入硝酸后再滴入硝酸银出现白色沉淀E,物质E应为氯化银的沉淀,说明滤液中含有氯离子;结合A溶液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铁和钠盐的滤液;综合所述,可判断溶液A中含有氯离子,即氯化物A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钠,则物质A含有氯离子和铁离子,因此物质A为氯化铁。

【详解】

(1)红褐色沉淀B为氢氧化铁,则氢氧化铁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则C为氧化铁;氧化铁再与一氧化碳在高温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金属铁和二氧化碳,则金属单质D为铁;滤液加入硝酸后再滴入硝酸银出现白色沉淀E,物质E应为氯化银的沉淀,说明滤液中含有氯离子;结合A溶液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铁和钠盐的滤液;综合所述,可判断溶液A中含有氯离子,即氯化物A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钠,则物质A含有氯离子和铁离子,因此物质A为氯化铁,化学式为

3

FeCl。

(2)氯化铁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复分解反应。

(3)C→D的反应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反应,产物是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

3CO+Fe2O3高温

2Fe+3CO2;

【点睛】

红褐色沉淀B为氢氧化铁,滤液加入硝酸后再滴入硝酸银出现白色沉淀E,物质E应为氯化银的沉淀。

4.如图所示,A~I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A为金属氧化物,C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D为蓝色沉淀,E、H为单质,F为浅绿色溶液,G、I均为各含有一种溶质的溶液。“→”表示物质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部分生成物未标出),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D的化学式:_____。

(2)写出A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写出G与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反应类型属于_____。

【答案】Cu(OH)2 CaO+H2O=Ca(OH)2 Fe+CuSO4=Cu+FeSO4置换反应

【解析】

【详解】

(1)A﹣I为初中化学中所学的物质,C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C是碳酸钙,D为蓝色沉淀,所以D是氢氧化铜沉淀,E、H为单质,F为浅绿色溶液,所以H是铁,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所以E是铜,G可以是硫酸铜,F是硫酸亚铁,A为金属氧化物,A和水反应生成B会与I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A是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B是氢氧化钙,I是碳酸钠,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D是Cu (OH)2;

(2)A与H2O的反应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 (OH)2;

(3)G与H的反应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

Cu+FeSO4,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5.如图所示,A是氧化物,可作干燥剂;D是一种盐,用于制造玻璃,洗涤剂等,它们之间发生如图变化,请你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作出推断:

(1)写出化学式:A ,D ;

(2)贝壳高温煅烧的化学方程式;

(3)B→F的化学方程式;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答案】(1)CaO,Na2CO3;(2)CaCO3高温CaO+CO2↑;(3)CO2+C高温2CO,化合反应

【解析】

试题分析:贝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二氧化碳,A是氧化物,可作干燥剂,则A为CaO,B为CO2;A与水作用生成C即C为Ca(OH)2;D是一种盐,用于制造玻璃,洗涤剂等,D为Na2CO3;E为NaOH;B高温生成F,F为CO;G为Cu;H为Cu(NO3)2

考点:物质的推断。

6.有一包固体X,可能由NH4NO3、FeCl3、NaOH、Na2SO4、CaCO3、Ba(NO3)2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为探究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固体X与熟石灰研磨,无氨味。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____________。

(2)另取少量固体X按图中的甲进行实验。

①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_,由甲实验判断,原固体中一定不含________。

②取白色沉淀B于烧杯中并逐滴加入稀硝酸,烧杯中固体质量随滴入稀硝酸质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则白色沉淀B的成分为____________,图乙中c点时烧杯中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探究原固体X的组成,取无色溶液A,向其中通入CO2气体,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判断固体X中还含有________。

【答案】NH4NO3过滤 FeCl3 BaSO4、CaCO3 Ca2+、H+ NaOH

【解析】

【详解】

(1)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如熟石灰)反应能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取少量固体X与熟石灰研磨,无氨味,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NH4NO3,故填NH4NO3。

(2)①操作a将液体与不溶性固体分离开,则该操作为过滤,故填过滤;

过滤后得无色溶液A和白色沉淀D,而FeCl3溶液呈黄色,所以原固体中一定不含FeCl3,故填FeCl3。

②由图可知,加入稀硝酸后,沉淀部分溶解,则固体中能与稀硝酸反应的难溶性固体为碳酸钙,不溶于稀硝酸的是硝酸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故填BaSO4、CaCO3;

碳酸钙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则图乙中c点时烧杯中的溶液中的溶质是硝酸钙和过量的硝酸,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硝酸钙解离的Ca2+和硝酸解离出的H+,故填Ca2+、H+。

(3)取无色溶液A,向其中通入CO2气体,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生成的沉淀中含有碳酸

根,固体中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根的是氢氧化钠,故填NaOH。

7.A﹣﹣G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其中B、D是无色气体,C为白色沉淀,A、E是黑色固体,G为红色固体,C为白色沉淀。这些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略去)。

(1)写出A、E、G的化学式:A_____、E_____、G_____。

(2)写出C的一种用途:_____。

(3)写出①、②、③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②_____③_____。

【答案】C Fe Cu 用作建筑材料 Ca(OH)2+CO2═CaCO3↓+H2O

Fe3O4+4CO 高温

3Fe+4CO2 Fe+CuSO4=FeSO4+Cu

【解析】

【分析】

A~G 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其中 B、D 是无色气体,C 为白色沉淀,A、E、F 是黑色固体,G 为红色固体,C 为白色沉淀,B和澄清石灰水反应会生成白色沉淀,所以B是二氧化碳,C是碳酸钙,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A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A是碳,二氧化碳高温生成D,所以D是一氧化碳,E点燃生成F,所以E是铁,F是四氧化三铁,一氧化碳和四氧化三铁高温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E是铁,G是铜,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详解】

(1)由分析知,A是C,E是Fe,G是Cu;

(2)C是碳酸钙,一种用途是:用作建筑材料;

(3)①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OH)

2

+CO2═CaCO3↓+H2O;

②是四氧化三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Fe3O4+4CO 高温

3Fe+4CO2;

③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8.图中A、B、C、D、E、F分别是铁、水、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钙溶液、硝酸银溶液中的一种,其中A为单质,C和E的物质类别相同。图中用“﹣”或“⌒”表示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用“→”或“”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E物质(或溶质)的化学式:C___,E___。

(2)A﹣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F→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___。

(3)写出A与C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___。

【答案】HCl H2SO4 Fe+2AgNO3═Fe(NO3)2+2Ag CaO+H2O═Ca(OH)2化合反应固体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最终得到浅绿色溶液

【解析】

【分析】

根据A是单质,所以A是铁,C和E的物质类别相同,故C和E是盐酸和稀硫酸中的一种;铁能与B反应,故B表示硝酸银;硝酸银能与C反应,E能转化为C,故C是盐酸,E 是硫酸;硫酸能转化为F,F能转化为D,故F是水,D是氢氧化钙,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详解】

(1)C是盐酸,E是硫酸,故填:HCl;H2SO4

(2)A与B的反应是铁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故填:Fe+2AgNO3═Fe(NO3)+2Ag

2

F生成D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化合反应,故填:CaO+H2O═Ca(OH)2;化合反应

(3)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会观察到固体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最终得到浅绿色溶液,故填:固体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最终得到浅绿色溶液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

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二、中考化学推断题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所有知识点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 ⑤下渗(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 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3或g/cm3, (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3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kg/m3或1g/cm3 1毫升= 1cm3= 1×106-m31吨=1000千克=1×106克(4)单位转化 : 1毫升= 1×103-升1升=103-m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最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化学部分知识点

九上第一章基础知识归纳 一、概念: 1、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2、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 3、盐的组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 解反应。AB+CD=AD+CB 5、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 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6、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二、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 (正价)一氢钾钠银,二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负价)负一价:氟、氯、溴、碘; 负二价:氧和硫。 (可变正价):一二铜汞,二三铁,二四碳,四六硫。 (原子团的化合价 负一价:氢氧根(OH),硝酸根(NO3),氯酸根(ClO3),高锰酸根(MnO4); 负二价:硫酸根(SO4),碳酸根(CO3),亚硫酸根(SO3),锰酸根(MnO4); 负三价:磷酸根(PO4); 正一价:铵根(NH4)。 三、熟记下列反应方程式: (一)酸的性质(1)与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碱=盐+水。 (3)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水。 (4)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5)酸+盐=新盐+新酸。 1、锌跟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 ↑有气泡产生,锌粒逐渐减少。 2、锌跟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3、铁跟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有气泡产生,铁逐渐减少, 4、铁跟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FeSO4 + H2↑溶液变成浅绿色。 5、铁锈跟稀盐酸反应:Fe2O3 +6HCl = 2FeCl3 + 3H2O 红色铁锈逐渐消失, 6、铁锈跟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溶液变成黄色 7、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H2O 黑色氧化铜逐渐消失, 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 +H2SO4 = CuSO4 + H2O 溶液变成蓝色。 (二)碱的性质:(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多数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3)碱+酸=盐+水 (4)碱+某些盐=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1、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2NaOH + CO2 = Na2CO3 + H2O 2、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2NaOH + SO2 = Na2SO3 +H2O

浙教版科学知识点总结八上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 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一节地球上的水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地球上的淡水仅占总水量的2.5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儿童身上4/5是水分 5.水的循环: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l)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 d地表径流e下渗(地下径流) (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气体能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 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m=ρ/v (公式变形:m=ρv v=m/ρ)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表示体积 (单位:米3或厘米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 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或克/厘米3, (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 (4)单位转化::1毫升=1cm3=1×10-6m31吨=1000千克=1×106克 3 1毫升=1×10-3升1升=10-3 m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浙教版八上科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大全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1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3、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其中能补 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f、下渗 4、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 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第2节水的组成 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得 到的气体是氢气,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 最大。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 1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 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 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 千克。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 。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3、公式:压强=压力/受受力面积 P=F/S,(公式变形:F= PS S= F/P) P表示压强(帕pa),F表示压力(牛N),S表示受力面积(米2 m2) 练习1:一个质量为50千克的人,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00厘米2。则当他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为,对地面的压强为;当他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力为,对地面的压 强为。 练习2:用100N的力把重力为40N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壁上,物体与墙壁的接触面积为200cm2,则物体对墙壁的压强多大? 4、2帕=2牛/米2,2帕的意义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2牛。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人站立对地面的压强是15000帕。 5、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6、研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压强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边 的高度差越大。 7、液体压强的特点有:对容器侧壁和底部都有压强,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

浙教版初一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3.8%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新课标浙教版初一《科学》复习 第一章 科学入门 科学技术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长度的单位是米,用“m ”表示。 1米=106 微米=109 纳米 测量步骤:放正确 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线紧贴物体 看正确 视线与刻度尺垂直,不能斜视 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 1000立方米=1000升 1升=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首先要看清它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测量前,量筒必须平放在桌面上。大多数液体在静止时,液面在量筒内呈凹形。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向平。 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零度以下,应读作零下多少摄氏度。 注意:使用温度计时,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体温计除外),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用“kg ”表示。 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是: 1调平。把天平放在水平台板上,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调解横梁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这是横梁平衡。 2称量。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横梁标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复平衡。这时盘里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3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逐个放回砝码盒内。 注意:用天平称量时,不能用手去摸天平托盘或砝码;取放砝码时要使用镊子;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加减砝码时要请拿轻放。 时间的单位是秒(s ) 1时=60分 1分=60秒 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第二章 观察生物 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是动物中最高等的动物,根据他们的形态特征不同,可以分成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等几个大类。 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身体表面有 鳞片。 两栖动物幼体水生,用鳃呼吸,用尾游泳,成体能 上陆,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卵生,体外受精,体温不恒定。 爬行动物一般贴地爬行,身体内有肺,体表覆盖着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测试-第一章

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满分为18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共6页,有4大题,39小题。 2.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3.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班级、姓名、学号分别填写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 4.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0-16 CI-35.5 N-14 Ca-40 H-1 Zn-65 Mg-24 Na-23 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1-10每小题3分,11-20每小题4分,共7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 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古代“山顶洞人”从事的生产活动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采集野果 B 、钻木取火C、狩猎捕鱼D、缝制衣服 2、下表列出了部分食物的pH,其中显碱性的是▲ A、古代湿法炼铜:Fe+CuSO== FeSO4+Cu B 金属去锈:Fe2Q+6HCI== 2FeCl 3+3H2O C用氢氧化钠除去大气中的二氧化硫:2NaOH+SO=NaSQ+HO D 实验室制取氢气:Zn+ H2SQ== ZnS04+ H 2 f 5、自来水生产中常通入适量氯气进行杀菌消毒,氯气与水反应如下:Cl 2+H>0=HCI+HCI0 , 市场上有一些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蒸馏水)出售。你能用来鉴别 纯净水真伪的试剂是▲ A、酚酞试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硝酸银溶液 D、氯化钡溶液 6、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够共存的是▲ A、盐酸和硝酸银 B、硫酸和硝酸钡 C、盐酸和氯化钡 D、铁和稀盐酸 7、下列气体在收集时不能用氢氧化钠做干燥剂的是▲ A、氢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 8、下列各组物质中,主要成分的名称和化学式表示的不是同一种物质的是▲ A、苛性钠、氢氧化钠、NaOH B、盐酸、氯化氢水溶液、HCI C 烧碱、碳酸钠、Na2CO D 、食盐、氯化钠、NaCI 9、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反应且质量增加的是▲ A、浓盐酸 B、浓硫酸 C、氢氧化钠 D、碳酸钠晶体 10、下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科学》九年级上学期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变化 物理化学 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新物质的产生 实质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构成物质的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颜色;气味;软硬;物质的溶解性;液体的 沸点;晶体的熔点 只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酸碱性;可燃性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物质变化的证据:生成沉淀、颜色改变、气体产生、温度变化、性质变化、发光发热、PH 变化、状态变化等。 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根据物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推测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寻找未知物质、建立物质变化模型等。 第二节物质的酸碱性 一、一些物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叫电离; 酸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 H+;产生的阴离子叫这种酸的酸根离子。 二、酸:酸是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H+)这一种粒子的一类物质 酸的共同特点——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都只有H+ 三、酸碱指示剂 1) 定义: 在酸或碱溶液里能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作酸碱指示剂. 2)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 3) 作用:可以定性地测量溶液的酸碱性. 4) 指示剂酸性溶液(PH<7) 碱性溶液(PH>7) 石蕊试液(紫色)红色蓝色 酚酞试液(无色)无色红色 蓝色石蕊试纸红色不变色 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蓝色

3 3 4 3 4 4 结论:①pH 试纸能显示酸性的强弱,而酸碱指示剂则只能指示溶液是否显酸性。 ②酸能使指示剂变色,其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四、酸的共性(通性). ①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②酸+金属=盐+氢气 ③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④酸+碱= 盐+水 ⑤酸+盐 =新盐+新酸 五、CO 2-的检验:加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 Ca(OH)2 + CO 2 = CaCO 3 ↓ + H 2O 六、SO 42-的检验方法:滴加硝酸钡(Ba(NO 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硫酸钡(BaSO 4), 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Cl -的检验方法:滴加硝酸银 AgNO 3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氯化银 AgCl ,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检验 Cl -和 SO 2-时,要加几滴稀硝酸,目的是除去 CO 2—等杂质离子的干扰。因为CO 2—与 AgNO 3 或 BaCl 2 溶液接触时,也有白色沉淀 Ag 2CO 3、BaCO 3 生成,但这些沉淀都溶于稀硝酸。 七、溶液有可能同时存在 Cl -和 SO 2-时,应该先检验 SO 2-,而且用 Ba (NO 3)2 溶液和 稀硝酸代替 BaCl 2 溶液和盐酸作试剂。且需将 BaSO 4 沉淀滤去,再往滤液中加AgNO 3 溶液和稀硝酸检验 Cl -。 因为硫酸银微溶于水,如果溶液中 SO 42-浓度较大, 先检验 Cl -,加入 AgNO 3 溶液时,会生成 Ag 2SO 4(微溶)沉淀,而干扰 Cl -的检验。 八、盐酸(氯化氢溶液) ①重要的物理性质:a. 纯净盐酸是无色液体(工业盐酸由于混有 Fe 3+而呈黄色), 有刺激性气味,有酸味。 b. 易挥发,浓盐酸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原因是:浓盐酸挥发出的 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水蒸气接触,形成的盐酸的小液滴)。 九、硫酸 H 2SO 4 ①物理性质:无色、油状、粘稠液体、不易挥发。 ②稀 H 2SO 4 有类似稀 HCl 的化学性质。 ③浓 H 2SO 4 的特性 a . 吸水性:可吸收气体含有的水分。常用作不与它反应气体的干燥剂,如 CO 2 等 b . 脱水性:能把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里的氢、氧元素按 2:1 的比例从上述化合物中夺取出来,使之发生碳化现象。 c . 氧化性:浓 H 2SO 4 的氧化性很强,它与金属起反应时,一般生成水。 d . 浓 H 2SO 4 稀释要放出大量的热。 注意实验操作: 把浓 H 2SO 4 沿着容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切不可把水倒进浓 H 2SO 4 里(危险!)

最新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七上 第一章科学入门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37教案

(一)引入新课 出示图片(电饭煲、电热壶等),生活中的部分家电在使用中会发热,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二)新课教学 1、电流的热效应 提问:电热器的工作时能量是如何转化的?你还能再举其它利用电流热效应的电器吗?电热水器、电热毯、电烘箱、热的快、电取暖器等等… 电热器:用来加热的设备。主要元件是发热体,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体上制成的。、 2、电流热效应的利与弊 学生讨论:热效应的利与弊。 优点:无污染、热效率高、方便控制和调节温度 缺点:①在家庭电路中,由于长期的电流热效应,导线外的绝缘层会加速老化,甚至会烧毁绝缘层而引发火灾; ②同时,由于电流热效应,会影响家电的使用性能和寿命。 防止措施:加装散热系统(如散热电扇)或为了更好散热而特别设计的结构(散热窗)。(学生讨论举例) 3、电热的计算 探究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学生猜想:可结合生活经验,并说明简单的理由 (3)设计实验:出示实验装置,思考采用什么方法和如何利用实验仪器来进行实验。 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①控制t、I相同,研究电阻与热效应的关系 ②控制t、R相同,研究电流与热效应的关系 ③控制I、R相同,研究时间与热效应的关系 (4)进行实验:略 (5)获得结论:当电流相等时,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当电阻相等时,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通电的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109第一、二题。 2、作业本第7节第一部分。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 39 个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 40 个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上)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上)

————————————————————————————————作者:————————————————————————————————日期: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儿童身上4/5是水分 5.水的循环: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l)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 (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 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 1/2气体能是带火星的 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 氧气 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 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 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 浮在水面上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m =ρ/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或克/厘米 3 , (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 =1000千克/米 3 1kg/m 3 =1×10 -3 g/cm 3 (3)水的密度:1×103 千克/米 3 或1克/厘米 3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 3 = 1×10 -6m3 1吨=1000千克=1×10 6 克 1毫升= 1×10-3 升 1升=10 -3 m 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一、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合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实验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科学》是一门综合理科课程。科学课程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养成学生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和(14)班的科学教学工作。上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及多次的考试成绩来看(1)班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够。这个班的男生多虽然很聪明,但是很爱偷懒,学习科学也有较浓厚的兴趣上课纪律也较好。所以总体表现还不错,但是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些问题,需要特别关注,督促其认真学习。(14)班的学生对基本的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掌握,但对于部分知识点少数同学理解不透。往往对具体的问题束手无策,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有男孩强于女孩的现象。女生动手操作能力待进一步提高。且学生的的基础参差较大。 学生学习态度及习惯分析,大部分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积极,课后能即使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

学习自觉性教强,但也有个别同学的依赖性较强。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兴趣。基于这班学生的这种学习状况,我想我的教学仍然以基础知识为主,加强引导和注意鼓励相结合,努力鞭策和有效疏通相结合。而这个学期的科学知识较上个学期相比又明显困难了一些要想让我的教学效果更好。我想我必须做到提高学生动手意识地同时,提高学生等的动手能力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实际化、生活化。 三、教材分析 教材的概貌九年级上共4 4章以“转化和平衡”这一统一的科学概念进行整合。第1、2两章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它们与八年级下教科书中的“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是在八年级下册基本掌握了分子和原子的构成、元素与元素符号、化学式、相对分子量的计算、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 学习物质分类打下基础。 第2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下)

浙教版科学九下 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基本概念 (一)、种群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二)、群落 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 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 (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 6.不可缺少的成分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 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8.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直接比较。 (五)、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生物中含水量最高的是:水母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地球的各种水体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以太阳辐射为能量,通过各个环节,如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等,周而复始地连续运动、相互转化,这个过程就是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⑤回到蒸发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3或g/cm3, (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3 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kg/m3或1g/cm3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3= 1×10-6m3 1吨=1000千克=1×106克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大全(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 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4.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 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特殊长度的测量 A 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C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8. 物体体积的测量 9. 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 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 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 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2. 温度计 13. 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比较 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物体的质量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15、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是托盘天平。 16.托盘天平的结构的正确使用: (1)放平(2)调零——游码移到零刻度处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 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 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

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或cm)水银的密度为 13、610千克/m,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的水银的质量是 13、610千克。 3、密度的单位:(1)密度的单位:kg/m 或 g/cm,(2)两者的关系:1g/cm=1000kg/m1kg/m=1g/cm(3)水的密度:110kg/m 或1g/cm(4)单位转化:1毫升 =1cm =1 m1吨=1000千克=1克1毫升 =1升1升= m 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ρ=m/v(2)测量步骤: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常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 第1节、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在于有没产生新的物质。有新物质产生的属于化学变化。注意: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如:气球或轮胎爆炸是物理变化。 2、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加热变成白色的硫酸铜、以及白色硫酸铜遇水变成蓝色都属于化学变化。 3、鸡蛋清(蛋白质)遇到硫酸铜会凝固,利用这性质可以用硫酸铜检验蛋白质的存在。(考点:重金属铜、铬或铅中毒可以喝牛奶、豆浆或鸡蛋清缓解) 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 1、酸的定义: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H+) 2、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注意:紫色石蕊遇中性溶液是紫色而不是无色。酚酞遇中性溶液是无色,因此不能用酚酞区分酸溶液和中性溶液) 3、酸+ 碱--- 盐+ 水(复分解反应) ①用胃舒平(氢氧化铝)中和过多胃酸 3HCl + Al(OH)3==== AlCl3+ 3H2O 。 ②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Cu(OH)2+ H2SO4 === CuSO4+ 2H2O。 4、金属氧化物+酸---- 盐+ 水(复分解反应) ①用盐酸除铁锈Fe2O3+ 6HCl === 2FeCl3+ 3H2O ②变黑的铜丝和稀硫酸反应 CuO + H2SO4==== CuSO4+ H2O 5、金属单质+ 酸---- 盐+ 氢气(置换反应) ①铁钉在足量盐酸中产生气泡Fe + H2SO4= FeSO4+ H2↑(注意:铁不管是与盐酸还是硫酸或者硫酸铜反应生成的都是+2价的亚铁,不是+3价的铁!) ②实验室制氢气 Zn + H2SO4= ZnSO4+ H2↑ 6、酸+ 盐----- 另一种酸+ 另一种盐(复分解反应) ①检验氢氧化钠已变质(加盐酸)Na2CO3+ 2HCl === 2NaCl + H2O + CO2↑,(氢氧化钠变质是吸收空气中的CO2变成了碳酸钠和水,质量会增加,检验是否变质的实质就是检验氢氧化钠中有无CO32+离子,可以使用酸、BaCl2、或者CaCl2等) ②检验盐酸中的氯离子HCl + AgNO3=== AgCl↓+ HNO3(AgCl是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③检验硫酸中的硫酸根离子H2SO4+ BaCl2==== BaSO4↓+ 2HCl(BaSO4也是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但是碳酸钙和碳酸钡都会溶解在稀硝酸里) (注意:某溶液加入BaCl2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不能证明该溶液一定含有SO42-,因为也可能溶液中有银离子产生的沉淀是AgCl,只能说该溶液可能含有SO42-离子或Ag+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 科学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电与磁 一、磁现象: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1、磁性:能够吸引、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磁铁:铁质的磁体)2、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3 种类:如果磁体能自由转动,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①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 磁铁吸引铁钉的原因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线:在磁场中一些带箭头的曲线。 ①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②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③熟练掌握条形磁铁磁感线的画法。

三、地磁场: ①定义:在地球产生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不重合。 四、电生磁: 1.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是环绕导线的同心圆,距离直线电流越近,磁场越强。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 安培定则:右手握螺线管,四指弯向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 3、电磁铁 A、定义:带铁芯的通电螺线管。 B、优点:磁性有无由通断电来控制,磁性强弱由电流大小来调节,磁场方向由电流方向来控制, C、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通过线圈的电流越大,磁性越强;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进行远距离操作和自动控制。分为控制电路和工作电路。 电话:话筒把声音信号转化成强弱变化的电流(发电机),电流沿着导线流入对方听筒,听筒又把变化的电流通过电磁铁转化成声音信号(电动机)。 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如果改变其中一个量,则受力方向将改变;如果两个量同时改变,则受力方向将不变。 2、应用——直流电动机 ①构造:线圈(转子)、磁铁(定子)、换向器、电刷; ②工作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③能量转换: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④平衡位置:线圈处于平衡位置(线圈面与磁感线垂直)时受平衡力作用。 ⑤换向器作用: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通过换向器改变电流方向,从而改变线圈的受力方向,保证线圈持续转动。 六、电磁感应(磁生电): 1、物理学史:该现象1831年被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