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导学案及答案

《三峡》导学案及答案
《三峡》导学案及答案

《三峡》导学案

预习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字注音。

阙()湍()涧()曦()啸()

溯()漱()嶂()襄()属()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③绝巘多生怪柏()()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⑥猿鸣三声泪沾裳()

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⑧自三峡七百里中()

3.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今义:

②或王命急宣古义:,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今义:

4.解释下列词句。

①重岩叠嶂:

②素湍绿潭:

③清荣峻茂:

④林寒涧肃:

⑤晴初霜旦:

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检测案

一、阅读,回答文后问题。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②嶂③蔽④曦

7.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8.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9.“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二)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11.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12.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13.《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14.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15.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6.下列加点词有多个义项,请选出在该句中释义恰当的一项。(只填序号) (3分)

①沿溯阻绝绝:A.断绝B.极、最 C.缺乏 D.穿过

②有时朝发白帝发:A.射出 B.揭露 C.启发 D.出发

③水落而石出者而:A.如果 B.表承接 C.表转折 D.通“尔”

答:①绝:②发:③而:

(三)回忆《三峡》《答谢中书书》两篇短文,回答问题。

17.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

18.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四)填空题。(13分)①《三峡》选自,三峡

是、、和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字,学家。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

③故渔者歌曰:“ ,。”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

二、开放性试题

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相关链接: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

19.我的导游词:

20.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原句:

理由2:原句:

21.三峡很美,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你能用“三峡的___美,你看___”的句式说一说吗?

我说:三峡的美,你看

22.请写出两句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

《三峡》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一、1.quē tuān jiàn xī yǎn xiào sù shù zhànɡ xiānɡ bēn zhǔ

2.①水经注疏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奉节郦道元善长北魏地理

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①真、实在②通“缺”,中断③极高的山峰④顺流而下、逆流而上⑤飞奔的马快⑥几⑦消失⑧从、在

4.①如果自从②有时或者③即使虽然

5.①重重的山岩,层层的峭壁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③水清、树荣、山高、草盛④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⑤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⑥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⑦即使骑上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二、(一)6.①毫无②峭壁③遮蔽④日光,这里指太阳

7.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8.连和高

9.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二10.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1.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12.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1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4.答案要点: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15.(2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标对一处得1分)

16.(3分)①A②D③B(每小题1分)

17.(3分)B

18.(2分)[甲]风霜高洁[乙]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只答“林寒涧肃;也可)(答出一处得1分)

19.(1)或:有时。(1分) (2)奔:飞奔的马。(1分)(3)绝:消失。(1分) (4)俱:全,都。(1分)

20·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

21·《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分)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

22(1)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2分) (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2分)

1. 导游词: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2.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示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4.: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郦道元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山忽可尽,青天无到时——白居易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三峡》导学案完美版

15. 《三峡》导学案 华三中李秀琼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学习课时:两课时 【知识储备】 1、文题解读: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位于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文章以三峡为标题,点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简洁、明快,不失为一篇很好的古代写景散文。 2、走近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 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 3、相关资料: ⑴《水经注》: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课文所选《三峡》节选自《水经注》的《江水注》,是《水经注》中最著名的一篇。 ⑵三峡简介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 公里,自西 向东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长江三峡为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自主学习) (一)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阙()叠嶂()曦()月襄()陵 沿溯()素湍()绝巘()飞漱() 长啸()属()引哀转() (二)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 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略无阙处: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都是活用词语,指出其用法并解释: (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2)虽乘奔.御风:(3)回清.倒影: (4)清 .荣 . 峻 . 茂 . : (5)每至晴初霜.旦:(6)素湍绿潭: 3. 下面加点词语都是古今异义词,请指出它们在句子中的含义。

3三峡之秋练习题及答案

3.《三峡之秋》课时练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注上拼音。 阙()湍()涧()曦() 啸()溯()漱()嶂() 襄()奔()属() 二、比一比,组成词语。 峡()峭()消() 陕()悄()梢() 胧()陡()峰() 拢()徒()锋()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山岩()的果实()地摇曳 ()的青光()的光辉()的岩石 四、读课文,再填空。 课文是按顺序记述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照样子,写出带“丽”字的词。 例:明净的美(明丽) 雄壮的美()鲜艳的美()灿烂的美() 清秀的美()异常的美()光彩的美() 六、写出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反问) 1.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2.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3.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5.寂静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6.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七、阅读答题。

阵阵凉风吹皱了平静的海面,白天拥挤的人潮已离去,海浪一波又一波地吞噬着沙滩上的脚印,汹涌的浪涛,向无声的沙滩,诉说着它的寂寞。 艳丽的晚霞,像是打翻了的颜料,洒在天边,烘托着鲜红的夕阳。而夕阳却好像喝醉酒的诗人,投入了水面晃啊晃的,把蓝色的海洋,都染成了耀眼的殷红。 渔船点点,如浪花上的花蕊,在斜阳的陪伴下,家人的期待中,满载而归。 远天,归鸟盘旋海面,翅边仿佛擦过晚霞,此时正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啊!海边的黄昏,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1.作者通过对()、()、()、()、()、()、()等景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壮美的海边黄昏风景图。 2.读下列句子,是拟人句的打“√”,不是的打“×”。 (1)海浪一波又一波地吞噬着沙滩上的脚印。() (2)阵阵凉风吹皱了平静的海面。() (3)汹涌的浪涛,向无声的沙滩,诉说着它的寂寞。() (4)夕阳却好像喝醉酒的诗人,投入了水面晃啊晃的。() 3.从文中找出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相仿的语句。

26_三峡_郦道元_导学案

《三峡》导学案 主备人:冯建翠审议人:初二语文组级部签字: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达到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准确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2.理解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一、预习导航: 本文作者是(填朝代)学家,选自《》。课文标题所指的“三峡”是峡、峡和峡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之间。 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阙处()重岩叠嶂()襄陵()曦月()御风()沿溯()素湍()绝()长啸()属引()涧()飞漱()3、收集有关三峡的古诗词歌谣。 4、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感情基调,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 二、课内探究 (一)读/背第1段。然后做下列练习。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 ) 夜分()不见曦()月。 1、本段写。突出其、的特点。 2、“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写两岸山峰。“隐天蔽日,……不见曦月”是从面映衬/烘托出。(二、)读/背第2段。然后做下列练习。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 奔()御风,不以疾()也。 1、(请用你喜欢的1-3个字词概括)三峡夏季江水特点: 。 2、文段中从侧面描写夏季江水湍急的句子是: 3、由“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一句,你想到谁的什么诗? (三)读/背第3段。然后做下列练习。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三峡导学案及答案

三峡导学案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

《三峡》导学案 预习解决问题: 一、给加点字注音: 阙()湍()涧()曦()巘()啸() 溯()漱()嶂()襄()奔()属() 二、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水经注》,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重庆市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是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朝代)地理学家。 ②《三峡》中总写三峡地貌的语句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③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略无:毫无)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曦月:太阳月亮)⑶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⑷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即使) ⑸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湍:急流)⑹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⑺每至晴初霜旦(旦:早晨)⑻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绝:消失) 四、【古今异义】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假如今义:名,自己;介,从。 ②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五、【一词多义】写出下列字在句中意思。 1.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 2.绝:沿溯阻绝(动词,断绝)绝巘多生怪柏(副词,极)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六、【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作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作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作动,下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作状;响:回声,名词) 七、【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像这样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了。 5.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6.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合作探究: (1)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疏通文意。(友情提示: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小组交流加深理解) (3)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峡》先写了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和凄婉美。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山、水、猿啸 (5)本文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你能简要地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吗 先总写三峡地貌,然后写三峡四季不同特点。 (6)本文最后引用渔者的话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达标检测: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2.略无阙处“阙”通“缺”,意思是空缺。 2.选出下面不是写“水清”的一项( B )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澡、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波层层,清澈见底。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 )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C清/荣/峻/茂。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复习导学案--(有答案)

《三峡》复习导学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及课文内容填空: 1、《三峡》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家。 2、《水经》是一部记载______________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记述____________的专书。 3、《水经注》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著。 4、三峡是指______________峡、______________峡、______________峡。 二、解释加点的字词字义 1.自三峡: 2、略无:3、阙处:4、曦月: 5.襄陵 6、沿:7、溯:8、阻绝:9、或王命:10、急宣:11、朝发白帝:12、虽:13、不以: 14、素湍:15、绿潭:16、绝巘:17、巘:18、乘奔御风19、漱:20、良多趣味:21、旦:22、寒肃:23、属:24、引:25、空谷传响:26、哀转久绝:27、故渔者:28.重岩叠嶂 29.清荣峻茂 三、翻译句子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常有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理解默写 1.《三峡》中总写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拔山势的句子是:_____ __, ____ ___。侧面描写山势峻拔的句子是:___ ____,____ ___。 2.用对偶修辞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___ _ _ __,____ ___。 用夸张修辞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___ _ ___,____ ___。 3.写春冬之时三峡江水澄澈、风光妩媚的句子是:___ _ __,____ ___。 4.总括春冬景物特点及给予作者的感受的句子:___ _ __,____ ___。 5.写三峡秋季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___ _ ___,____ ___。 6.渲染山间空旷,境界清幽寂寥的句子:___ _ ___,____ ___。 7.“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与前文的“___ __,____ ___。”一句相照应 8.请你再写出两句与三峡有关的诗句:___ _ __ ___ ___。 9.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中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理由一:______,原句:__ _____。 理由二:_______,原句:___ _____。 五.简答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3.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 4.结尾引用于各的作用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峡之秋读后感3篇

三峡之秋读后感3篇 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到秋天,它们绿得发黑;而那累累的果实,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又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下午,峡外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去得特别迟。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犹如一条明亮的小溪。夜终于来了。渔火,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的光晕,长江仿佛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

面上轻轻地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青光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这一天,正是中秋。 长江三峡,是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上最神奇、最壮观的一段峡谷。()它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西起巍巍巴山脚下的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千米,其中峡谷段合长90千米。这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吸引了中外游者和文人墨客。方纪中秋游三峡,思绪飘飞,写下了一篇美文——《三峡之秋》。 初入三峡,就被其“成熟的气息”感染了。橘树柚树树叶绿得发黑,累累果实由青变黄,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让人不由爱上了三峡的秋,于是静静地感受着三峡成熟的秋的气息。

江苏省沭阳县广宇学校七年级语文 7.月迹》学案学案(无答案)

《月迹》1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读熟文章。 2、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的寻月的过程。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 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著有小说集《商州散记》、《天狗》;长篇小说 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2、识记字词,为加粗的加拼音 倏.忽袅袅 ..酥酥 ..锨.刃面面相觑.争执.踪.迹嫉.妒粗糙.掬.着沙 3、按照喜欢的方式诵读一遍文章,体会“月迹”的含义 二、课堂导学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文章的重点: 2、明确寻月的过程:(完成下列填空) 镜中看月——______________——杯中“饮月”——____________ ——眼瞳见月 3、读课文,在文中寻月的各部分用笔圈点勾画,找出能够说明月亮特点的语句 三、达标检测 1、月亮历来是文人墨客所钟爱的描写对象,在不同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或比拟人世盛衰,或抒发思乡之情,或祝愿天下离人……完成下列填空,并写出每句诗所表达的感情。 ⑴春风又绿江南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

⑵野旷天底树,_____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 ⑶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 ,低头思故乡。(李白) 2、甲: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 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 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 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 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 去寻月吧。” 乙: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过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 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 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 〔云母石:矿石,白色、黑色、带有深浅不同的褐色或绿色,是重要的电气绝缘材料。〕。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 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 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这一天,正是中 秋。 ——节选自方纪散文《三峡之秋》 1、甲段文字描述了变化的月影。月影是怎样变化的?试抓住关键词: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段作者看月为什么会有“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月亮和山的阴 影对比得异常明显”的观感? 3、甲段写月侧重于突出月亮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而乙段写月侧重于表现月色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峡导学案

三峡导学案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15.《三峡》导学案 郦道元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学习课时:两课时 【知识储备】 1、文题解读: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位于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文章以三峡为标题,点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简洁、明快,不失为一篇很好的古代写景散文。 2、走近作者: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着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 3、相关资料: ⑴《水经注》: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课文所选《三峡》节选自《水经注》的《江水注》,是《水经注》中最着名的一篇。 ⑵三峡简介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自西向东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长江三峡为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 (一)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阙( ) 叠嶂( ) 曦( )月襄( )陵 沿溯( ) 素湍( ) 绝巘( ) 飞漱() 长啸( ) 属( )引哀转( ) (二)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略无阙处: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都是活用词语,指出其用法并解释: (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2)虽乘奔.御风:(3)回清.倒影: (4)清荣峻茂 ....: (5)每至晴初霜.旦:(6)素湍绿潭: 3.下面加点词语都是古今异义词,请指出它们在句子中的含义。 (1)自 . 非亭午夜分:(2)或 . 王命急宣:(3)良 . 多趣味:(4)至于 .. 夏水襄陵:(5)虽.乘奔御风: 4、一词多义 【绝】 (1)绝.巘多生怪柏:(2)哀转久绝.: (3)沿溯阻绝.: 【故】 (1)故.渔者歌曰:(2)温故.而知新: 【以】 (1)不以.疾也:(2)何不试之以.足 【自】 (1)自三峡七百里中()(2)自非亭午夜分()(三)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四)整体感知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 文章表现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课文导学) 1.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 2.文中用了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三峡的山和水的并概括其特点。 3.作者运用哪些语句来描写三峡春冬的景色的观察角度有何不同 4.作者描绘三峡秋天的景象时选取了怎样的时间和事物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其特点。 5.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6、文章结尾引用渔人之歌,有什么作用 7.拓展延伸 (1)描绘四季风光 《三峡》一文抓住了三峡特征,描绘了四季景色,请你就本地特色,从春、夏、秋、冬中选择一季,用简练的文字描绘一下家乡的自然风光。 我的描绘:我写的是 (2)《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课后练习】

教科版语文五下三峡之秋详细解读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景物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以及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色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 二、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 三、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1、易错的字 橘柚陡峭累累巨蟒荡漾光晕驳船摇曳谷壑清冽 2、词语解释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累累:接连成串。 摇曳:摇荡。 宛若:宛如;仿佛。 谷壑:山谷,山沟。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五、全班交流、探究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3)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4)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5)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六、学生小结 学生谈本课时的收获,主要领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 复习提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 景色的特点是什么? 二、探究学习

初一语文导学案-编制时2010年7月30日-编制:唐洪苇-修订:

初二语文导学案編制时间:2010年12月1日编制:唐洪苇修订:李中文 《三峡》导学案NO:26 班级姓名组别评价 【学习目标】 1、疏通文言字、词、句,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2、品析课文,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3、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三峡美景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诼州市)人,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卒于关中(今陕西临漳)。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父亲曾多年为官。郦道元成年之后,也多次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到过很多地方。郦道元做官期间,执法严格,办事果断,对各种违法行为予以严加惩处,因此触犯了一些地方豪强和皇亲国戚,后遭皇室暗算而死。【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阙( ) 叠嶂( ) 曦( )月襄( )陵沿溯() 素湍( ) 绝巘( ) 飞漱()长啸( ) 属( )引哀转( ) 2、再请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的意思,给下列句子用斜横线划分节奏。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 )阻绝或()王命急宣清荣()峻茂哀转()久绝属()引()凄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峡》导学案练习题及答案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15 三峡 知识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郦.()道元重岩叠嶂.()不见曦.()月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飞漱.()其间属.()引凄异泪沾裳.() 绝巘.( ) 2、解释列出的字词。 (1)略无阙处略无:_________ 阙:_______________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_________ 襄陵:_____________ (3)自非亭午夜分亭午:_________ 夜分:_____________ (4)沿溯阻绝沿:___________ 溯:_______________ (5)飞漱其间漱:___________ 其:_______________ 3.填空。 《三峡》选自《________》,题目是编者加的。_____(朝代)的地理学家__________给《________》作注写成了《________》。该书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岩叠嶂,隐天遮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要求默写下列句子。 (1)写三峡两岸山长又多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三峡夏水暴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夏水迅疾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了三峡山水画卷色彩的句子。

《三峡》导学案及答案

26.《三峡》导学案 福建省龙海市第五中学洪井松 教师寄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教学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的朗读理解能力。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3、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一、【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2.走近作者 3.相关资料 二、【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阙.(quē)曦.(xī)襄.(xiàng)溯.(sù)御.(yù)湍.(tuān)巘.(yǎn ) 漱.(shù)涧.(jiàn)猿.(yuán)啸.(xiào)属.(zhǔ)嶂.(zhàng)寝.(qǐn)荇.(xìng)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1)朝.发白帝(早晨)(2)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3)良.多趣味(真,实在)(4)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早晨)(寂静)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口 4. 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如果,今义:自从 ②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5、《三峡》节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字_善长_,_北魏(朝代)__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水经注_》,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__综合性地理_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6、文章抓住三峡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的特点。写水,则描绘 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水迅猛,船只阻绝;春冬景美,良多趣味;秋天,林寒涧肃,凌清哀绝。作者用笔匠心,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7、《三峡》通过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 深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三、【合作探究】 1、反复读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之秋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方纪的《三峡之秋》,回答文后问题。(10分) ①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下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②早晨,透明的露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③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④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错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不溪。 ⑤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⑥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过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同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分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⑦这一天,正是中秋。 1.三峡秋天总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从文中摘要填空)(1分)2.本文在写法上随着时间的推进而转移观察点并选择富有特征的典型景物,多角度表现三峡之秋的各咱情态。请你根据选文填空。(4分) 选文描写三峡秋天的早晨、中午和下午的景色,分别突出了它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多角度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运用了许多美妙贴切的比喻,请你用横线在⑤-⑥段画出一个句了简要赏析。(3分) 分享到: 2013-07-03 07:26 天天爱答题,抽奖送惊喜~

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六单元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二十六课 1、《水经注〃江水》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瞿塘峡 巫峡西陵峡 2、quē zhàng xī xiāng sù bēn tuān yǎn xiào zhǔ zhuǎn 3、(1)在(2)正午,中午半夜日光,这里指太阳(3)即使这里指飞奔的马快(4)顺流而下逆流而上(5)极高的山峰(6)早晨(7)接连不断。属,动词,连续接连。引,延长。 4、(1)?阙?通?缺?,中断。(2)?转?通?啭?,婉转发声。 5、(1)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许,也许(2)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3)略,古义:完全、全部。今义:省略。(4)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襄,古义:漫上。今义:帮助。(5)良,古义:的确。今义:良好。 6、(1)奔: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2)清:形容词作名词,清波。(3)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4)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5)响:动词用作名词,回声。(6)清、荣、峻、茂四个词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水清、木荣、山峻、草茂?。 7、(1)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则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4)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的确趣味无穷。 8、(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9、(1)连绵不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高峻:?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0、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能体现长江三峡的特征,故作者将?夏水?臵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

《三峡之秋》的阅读附答案

《三峡之秋》的阅读附答案 《三峡之秋》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讲述三峡秋季的风光美景。附答案,欢迎大家参考! 三峡之秋 方纪 (1)三峡已是秋季了,三峡的秋季,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峻峭的山岩上,叶子也犹如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固,挺直。越到秋季,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色彩,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慢慢从叶子中间显现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披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溢了成熟的秋季的气味。 (2)凌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恍如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皎洁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季的明丽。 (3)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闹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腾着,咆哮着,飞跃流去。而一面又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辉煌,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因而,全部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溢了秋季的热闹的气味。 (4)下昼,太阳尚无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傍晚来得尤其的早,而去得尤其的迟。因而,在青色透明的傍晚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镇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5)夜,终究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

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因而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摇摆。 (6)或许因为这里的山过高,峡谷太深,天空太狭窄,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到它朦胧的青光,和傍晚连在一起;而不知在甚么时候,它溘然呈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暗影,对照得异样显明——山是墨一般黑,陡立着,偏向江心,恍如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辉煌,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平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7)这一天,恰是中秋。节选自《三峡之秋》 1.文章通过描述不同的景物来表现三峡不同时间的三峡秋季的特点,请仿照(1)(2)两段的示例,在(3)——(6)段中任选两段加以概括。(4分) 第(1)段:描述了橘柚树色彩的变化和果实的清香,表现了三峡之秋的成熟。 第(2)段:描述了露水,峡风,表现了山峡秋晨的明丽。 第( )段:描述了,表现了。 第( )段:描述了,表现了。 2.雾一般是白色的,而三峡的雾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青色的,这样写是不是恰当?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作扼要说明。(3分) 3.第(6)段对三峡山势的描绘与郦道元所写的《三峡》中的哪些语句较为吻合,请你摘录在下列横线上。(3分) 4.文中屡次应用比喻来表现事物的特点,请你摘录其中一句并做扼要赏析。(3分) 5.文章前三段结尾处都有一句小结性的话,请你在(4)、(5)、(6)段后任选一段也写上这样的一句话。(3分)

部编八上《三峡》学案(共三课时)

部编八上《三峡》学案(共三课时) 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三峡(第 1 课时) 主备人:陈丽颖审核人:初二授课人:陈丽颖 备课时间:2017.8.30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 目标达成: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采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描写景物的方式,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2.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阙(quē)嶂(zhàng)曦(xī)襄 (xiāng)

溯(sù)御(yù)涧(jiàn)(yǎn)漱(shù)湍(tuān)啸(xiào)属(zhǔ) 2.作者链接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人,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散文家、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名著,也是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名作。 【创境激趣】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有谁能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学生:三峡)的确,这首诗描写的就是三峡的风光,今天我们将和郦道元一起再次领略三峡的风光。(板书课题) 【自学导航】 1、三峡简介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宜昌的南津关是其东端,四川奉节的白帝城是其西端,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西陵峡以“险”著称,巫峡以“秀”见长,瞿塘峡以“雄”著称。

三峡导学案与答案

三峡导学案与答案 【学习目标】 1、 疏通文言字、词、句,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2、 品析课文,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3、 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 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三峡美景的句子。 2、 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 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 行解释和翻译。 4、 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 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 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诼州市)人,北魏孝昌三年( 527年)卒于 关中(今陕西临漳)。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父亲曾多年为官。郦道 元成年之后,也多次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到过很多地方。郦道元做官期间,执 法严格,办事果断,对各种违法行为予以严加惩处,因此触犯了一些地方豪强和 皇亲国戚,后遭皇室暗算而死。 【自主学习】 1、 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阙() 素湍() 哀转() 襄()陵 长啸 () 曦()月 飞漱( 沿溯() 属()引 绝巘( 2、 再请学生大声读课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 陵 沿溯阻绝 潭,回清倒影 结合书下注释的意思,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给下列句子用斜横线划分节奏。 至于夏水襄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则素湍绿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裳!” 3、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自( )三峡七百里中 ( ) 不见曦( 至于夏水襄( )陵 王命急宣 清荣( 引( )凄异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4、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通假字: 5、 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词语 自三峡七百里中 ( 自非亭午夜分 ( 清荣峻茂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绝巘多生怪柏 自( )月 沿( )峻茂 两岸连山, )非亭午( )溯( 哀转( 略无阙处 阻绝 )久绝 略无阙处( )夜分 或( 属( )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绝山献多生怪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