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区的发展趋势

城市中心区的发展趋势
城市中心区的发展趋势

 万方数据

城市中心区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由于美国人均收入大大高于英国,,必然会使美国私人拥有小汽车更多.或许更重要的是美国的人口密度(22人/km2)远远低于英国的(229人/kin2)。因此,高收入.私人汽车拥有量大、低密度等综合因素促成了1940---1970年间美国市郊中心区的急剧增加。

由于有了私人小汽车,最近几年在英美两国诞生了综合性商业区,它与市郊中心区不同,而且更为复杂。在美国,综合性中心区出现得很晚,这是因为在美国.土地竞争不象英国那么激烈。因而.英国需要重新合理地调整城市中心结构。很明显,这一工作要比在绿野上建造市郊商业中心困难和昂贵得多。不过,建造市郊商业中心有赖于精心设计公路建设计划。

在现有基础设施,人车混杂的交通条件下进行新商业中心区建设工作,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此外,在英国由于中心地区物质环境衰落所造成的后果要比美国严重得多。在美国.可以关闭大批零售商店,而英国对在城市中心以外开办另外的零售商店.在拨地上限制得十分严格。

英国大多数新城的中心地区开发,集中体现了新式综合性中心的形体。一般来讲.新城是建筑师和规划师新思想的试验室。建筑师和规划师在土地使用.建筑形式方面的探索,对于未来在现有中心地区建设综合性中心区,常常可以起到推进作用。

欧洲其他国家现有城市中心区重建的工作与英国有所不同。在那里,零售方式简化为少数大型设施,而且非常不同的形体结构产生出复杂的流通体制。虽然英国在城市中心区引入步行化措施而受到赞扬。但是.多年来,欧洲也有不少地方超过了诺威奇{Norwich)的伦敦街。

历史的发展

欧洲第一代新城中心的建设是依照两个规划原则进行的:(1)中心区被认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而在英国新城中则是最重要的因素,它被分为三级:中心区、次中心区和小中心区。(2)在中心区实行人车分离交通体系,而将步行安全放在首位。第一代新城只实现了横向交通分离,而在以后几代新城较复杂的中心区建设中都实现了竖向交通分离。

美国在建设其早期的市郊中心区时也参照了这一规划思想,即以步行街形式将人与车相分离.并在周围设路面停车场。在英国.当开始在新城中实行人车分离交通时,许多零售商极为不满。他们认为这样做肯定会使营业额下降。斯特文内治(Stevenage)是最早实行中心区人车分离交通的英国新城。那里有不少步行广场和街道,四周有通向环形停车场的疏散道路。

瑞典新城与英国新城截然不同.它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而只是斯德哥尔库向外延伸的地区,起卫星城或是卧城的作用。瓦林柏(Vallingby)便是这类城市中心的第一个。它于1954年建成.其中心区位于横跨铁路的天桥上.下面是电气火车站。

1966年哥本哈根附近的鲁道夫中心《RodovreCentrum)

的建成使城市中心区的建设步入了一个新阶段。虽然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新城中心,而是一种城郊开发。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在同一建筑里集中建有商店,事务所、娱乐设施及各种办公室。这是严格按照丹麦中心区规划协会(其成员是零售商及丹麦合作运动者)提出的建议而设计的。这一建筑的顶层是商店,虽然与人流没有直接和明显的联系.但其营业额却高得惊人。这一建筑的中心是中央大厅。大厅的屋顶在夏季可以打开。这里摆设着许多室内植物,内部景观也很别致。这种风格后来成了斯堪的那维亚城市中心的标志。

哥本哈根林白(Lyngby)中心区建于1975年,是由Rodovre.Krohn和Rasmussen城的建筑师设计的。这一中心区的建筑构思与Rodovre雷同(见图1),即在同一建筑里建有商店.办公室.旅馆.电影院,酒吧.饮食店以及地下停车场等。它的水平很高超,有一个令人难忘的顶部自然采光的大厅。

圈1哥本哈根的Lyngby中心

将Lyngby与由AvnerNagger设计的稍早一点建成的(1973)加利福尼亚SanJose的伊斯垂治(Eastridge)中心比较一下是很有意思的。表面上看.Eastridge与50年代初期建成的美国城市中心没有什么区别。它的吸引点是位于十字形步行街尽端的四个百货商场,周围是空间很大的停车场。但这里几何形的尽端设计及细部凸凹交错的平面构图变化多.视觉丰富。这种类型的设计手法在早年美国城市中心建设中是根本没有的。

国际城市规划l

2009增刊85

 万方数据

大卫戈斯林

法国的商业中心如巴黎Parly2和韦利济Veliz:y2与斯堪的那维亚的一样.基本上是市郊的发展成果。法国商业中心的建设无论从室内设计质量,还是从使用优质建筑材料来讲,标准与美国后期建起的Eastridge相比,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这两个商业中心区位于巴黎南部凡尔赛宫附近的高收入地区。Parly2商业中心于1969年开始营业并竭力地在模仿着美国梦,正象一本小册子里所描写的那样:

……这里以极其特别的方式将众多不可比较和性质不同的单位联系在一起了。这里有八个游泳馆、一个100公顷的花园城、一个超级市场、一个晚间开放的巨型餐厅、好几所学校、二个电影院、一百个商店、八个网球俱乐部、一个夜总会、二个银行,一个骑士俱乐部以及其他设施等。每天都有许多住在附近的人到这儿打网球,骑马和游泳。夜晚人们可以在巨型餐厅用餐或到两个时髦的电影院看电影。由于这里的人离开了巴黎而选择了Parly2,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尽管这个中心内部像电影一样闪烁.然而建筑的外部处理都很一般,其周围就象美国早期的中心那样.是地面停车场。

当前的发展

在开发上述各中心的期间,斯堪的那维亚国家在市中心的发展建设中,有一种越来越追求建筑形式合理性和确定性的倾向。其结果从密尔顿?凯恩斯新城中心的规划中可以看到(见图2)。那儿的设计师们对建筑体量及尺度的注重程度似乎有些过分,以至于在对规划尺度的比较研究上采取了与巴黎、伦敦以及美国早期的商业中心如诺斯兰(Northlands)和底特律(Detroit)完全不同的方式。

圈2英国密尔顿?凯恩斯新城

规划形式的选择及新城建设

50年代后期,某些商业中心如英国的斯特文内治(Stevenage)和克劳利(Crawley),瑞典的Farsta和Vallingby都发展成了像哥本哈根的Rodovre中心一样的孤岛式建筑群。在战后不久的许多规划中曾出现过一种等级森严.用途和功能分区僵化的倾向。这种倾向甚至后来反映在密尔顿+凯恩斯的规划中.不仅划分了商业区,而且划分了办公区、

86国际城市规划l2009增刊城市俱乐部区,科技中心区等等。

1960年做的巴西利亚(Brasilia)规划并没有实现规划指出的巨型结构中心的目标.反而象Banham在其最近所著的《巨型结构中心》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几乎是适得其反。在Brasilia城市的规划中LucioCosta许诺于1961年在两主轴交叉处建成多层公共汽车站.但最终没有兑现。而且,由于1964年政治上的干预.又出现了一个硬划给私人开发的中心区。

196l—1962年.英国出版了《胡克(Hook)新城》和《坎伯诺尔德(Cumbernauld)》等书。随之便产生了多种新城中心设计理论。这些理论对僵化的功能分区规划是一种挑战。在建设第二代新城中,商业设施已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复杂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了。因此,”巨型结构”这一用语开始流行。那时英国的经济状况好.形势喜人.整个国家处在精神振奋、技术高超的新时代。

50年代后期.随着私人小汽车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足以及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市中心建设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巨型结构中心区的做法提出了高密度和高技术的解决方案。它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不仅适用于现有城市中心区的改造.同时也适用于新城中心区的建设。

线形解决方案的出现是为了满足车行交通要求,防止与行人冲突的一种尝试。它采用竖向分离的方法实现此目的,并向全城的行人提供了来往于市中心的最大便捷性。Cumbernauld的不足之处是选址。这座城市坐落在小山顶上.而没有实现设计师的最初设想——像Hook城那样建在河谷地带。其主观意图似乎是想构成意大利山城那样的城堡形象.但是在苏格兰中部地区恶劣气候的条件下.这样做是不合适的。并且还带来了这样的问题,购物者不仅去市中心必须爬坡.而且还要上台阶才能接近柜台.这无疑有碍于中心区商业的发展。尽管如此,Cumbernauld毕竟对在一座巨型多用途建筑中创建第一个城市中心起了促进作用。同时它第一次使交通系统合理化,体现了行人优先.安全第一的思想。英国第三代新城试图解决Cumbernauld的许多功能上存在的问题.但是这样做可能会使Cumbernauld多样化的潜力与特色丧失殆尽。

朗科恩(Runcorn)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Arup协会按照巨型结构中心思想所做的拉夫伯勒(Loughborou曲)大学校园的规划及KenzoTange按照交通分级体系(即以Cumbemauid为原型)所做的东京湾规划。对设计师来讲,最最重要的是他们在编制规划中要充分体现可变性和灵活性。通过与商店联合会的讨论,更加了解这样一个情况,即在购物中心建成之前,零售商们很难对各自所需的空间量做出准确预测。另外.在建设常规中心的过程中,后期损坏和改变

所需的开支也是非常昂贵的。为此.需要有一种能适应这种 万方数据

城市中心区的发展趋势●

变化的、大容量.维修服务周全的建筑。因此,这种设计便

成为一种集结构服务和交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目的是把中心地区做为一个整体.建成一个城市巨型结构中心,而不仅仅是一个购物中心。

Runcorn于1971年竣工,它采用了竖向空心塔式结构,塔不仅仅是概念上的通道点,而且也是通行、结构及服务的节点。服务塔面积为5.5平方米,支撑着一块延展达33平方米的屋顶。这样做可以使楼面层成为宽敞的售货区。既可设置仅受防火隔离限制的最大的超级市场,也可设置最小的商店。为了避免Cumbemauld在交通上的不足之处,Runcom中心横跨谷地,来自邻近住宅区的人可以在与楼面层相等的高程上出入。楼层下面是车行道,以便为零售层下面的库房和各种服务设施服务。公共汽车系统设在零售层的上面。一系列反时针运行的单车道环路,不仅在竖向上将人车分离.而且在横向上将各种车辆分开,里线为服务性交通使用的慢车道,外线是小汽车使用的快车道。

在这个以全方位服务塔组成的网格结构中,设计师们本意是想把这一着重于内部面貌的中心建设成丰富多彩,营业形式变化多端的零售业汇集处。但是后来在开发商强加给设计的许多限制下,这一愿望从未真正实现。

苏格兰的欧文(Irvine)也是按照巨型结构办法发展起来的新城,第一期工程于1975年完成。正如Runcorn一样,它很好地利用了自然地形。不同之处是.Runcorn是平地而起的,而Irvine则是现有中心区的延伸部分。Irvine原是克莱德(Clyde)河畔的一个港口,但近几个世纪以来其重要性日益下降,大部分建设在河东发展,而从河西一直延伸到海边.形成了一大片被放弃的工业地带。

作为英国唯一有一片海滩并正在开发利用的新城,新的城市中心被当作城市发展的促进因素.最终要把现有城市向海滩推近l公里左右。鉴于从现有中心到河边.再从河边到火车路堤的地形全是下坡,这就有可能建设一个全封闭的中

心,从已经步行化的现有中心的地面高程开始,跨过河面到达高出地面卜7米左右的火车站站台。这样还能实现人车竖向分离,上层行人,地面层走车。

Runcorn中心采用全方位网格结构,Irvine则不同.它采用了带形的巨型结构,也将服务设施与建筑结构相结合,使楼面层有最大的灵活性。屋顶被设计为各种服务设施的伞盖.有隆起的温室管道与下面的东西走向的步行街平行。娱乐中心按照同样的设计原则建在海滨,最终随着住宅和商业设施的发展,将使购物中心和娱乐中心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高出地面的封闭的全天候商业中心区。

Runcom和lrvine都使中心区设计向前推进了一步.它们采用了城市巨型结构的手法,实现了全天候步行网络。这一做法将商业、办公室、娱乐以及其他设施沿街排列,而不是将一系列的私人地段与各种公共功能分开。

现有城市中心区情况

最近由ChapmanTaylor等人在纽卡斯尔(Newcastle)做的埃尔登(E/don)广场开发f见图3)展示了在现有中心区进行大规模区域性城市建设的规划工作。这一项目于1976年底交付使用。它把商店、百货公司,新的城市市场、停车场、公共汽车总站以及娱乐设施置于一幢建筑之中。这是一项令人注目的成就。ColinAmery在《建筑评论》杂志中写过这么~段话:

圈3Newc∞tle的Eldon广场

光顾Eldon广场是一次室内活动,但是,如果不顾并非微不足道的影响是不合理的,那就是这一段很长的立面装饰了城市……一旦进入内部,这一项目的整个规模就显而易见了。其设计气质介乎永无止境的电视广告和多集电影之间。Eldon广场的建成是一次非常值得夸耀的大型移植手术,它给商业带来了繁荣。作为一项大型城市建筑作品,也是相当成功的。

在大西洋的彼岸,一项较早的开发也是同样引人注目的。1967年由ARCOP组织承担的蒙特利尔PlaceBonaventure的开发就力图成为一项批发性建筑而不是零售性建筑。作为在~项巨型结构之中的一个购物中心,其重要性在于它是一个较大的交通网络的组成部分.该网络与PlaceVilleMarie等类似的中心以及地铁系统相连.成为大型地下城市的一部分。这种地下城市能有效地应付加拿大冬季的严寒。这是有另一套城市交通系统的全天候地下城。在PlaceBonaventure中心巨型结构之中,有类似意大利建筑师Piranesi设计的展览大厅.它与上面各层商业步廊的亲切宜人的气氛形成强烈对比。

新的发展方向

为了反对70年代的高技术解决方案,出现了一种新的中心区设计思想。虽然说法不一,如新乡土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等.但归根结底是希望在城市设计和开发中重新体现人的价值。1975年.由Macdonald和Lees编制的一项设菲尔德大学

国际城市规划J2009增刊

87

 万方数据

大卫戈斯林

的论文设计获得了当年RIBA城市设计奖。设计的目的是创造一种在开发的各个阶段都完善的城市中心。

规划方案把设菲尔德附近的Mosborough新城中心与周围住宅区相连,以便在全城取得一种连贯的城市感受.愈是接近公共中心地区,感受愈强。这取决于建筑形式的气质以创造一种适应英国商业习惯的小气候,并通过建立一种分等级道路系统.主要步行路设有商店,次要路贯穿无商店的服务地段。作者想创造一种特殊环境.把建筑综合体的内部面向外部.并强调人的尺度的重要性,从而构成容易理解并令人难忘的城市面貌。

小尺度的城市中心.如NewAshGreen(见图4),已经在60年代后期指明了道路。由埃里克莱昂斯(EricLyons)设计的这一城市,是一座私营企业性新城。遗憾的是.它根本没有按原规划方案建成。然而.村中心的第一期工程已经完工,而且,尽管规模不大,但却充满了通常属于中世纪集镇的情趣。

图4NewAshGreen

设菲尔德的Macdonald和Lees又在1976年特尔福德(Telford)城市中心设计竞赛中获奖。他们的思想在这次竞赛中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他们在规划报告中说:

“在老城市.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一种侵蚀与继承的过程。中心区周围原有的用房(如住户或作坊)因要用于商业而被拆除。(但是)拆除必须杜绝……我们已经在环境方面引入一种好的思想,那就是不确定性(indeterminancy);建筑物可以根据需要改造;所有类型的建筑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根本不存在完全有意识的设计意图。城市景观和建筑形式在某些基本方面必然是统一的。实现统一有两种含义:第一,城市形态的和谐。第二,设计语言需要统一”。

谢泼德?菲德勒(SheppardFidler)和戈登?卡伦(GordonCullen)是Telford城市中心设计竞赛一等奖获得者。这里尤其要提~下GordonCullen.因为30年前他在《建筑评论》杂志上提到过的城市设计和城市发展阶段如今已经到来.而且

88国际城市规划I2009增刊这一思想在1961年出版的《城市景观》一书又作了高度概括。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可能就他著作的重要性进行全面讨论,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过去的年代里.英国一直没有重视过他的论断,即使到如今也还是有人不大情愿承认他的重要性。在他对城市景观建议和评论中.对Telford的研究作了概述:“城镇中心并不仅仅是有用建筑物的集合。它必须具有同一性。人们要求规划师解决两个简单的问题:我在那里?我究竟算什么?这是对无视存在而做出的本能防卫。”

1974年GordonCullen为苏格兰阿伯丁(Aberdeen)附近的Maryculter搞了一个注定要倒霉的规划方案。想将地方城市中心建设得类似于村镇街道。商业是必要的,但往往是附带的手段.用这种手段可以使住宅街道面貌丰富并具有中心的特征。要使居住用地和其他用地结合起来.需要从本质上反对巨型结构的高技术解决方案。

报告对系列视觉(即人们从外部走近城市中心时对空间布局的感受)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GordonCullen认为进入一座城市这件事本身就应该是一种感受。高密度的住宅紧靠着被称”菜园”的城市中心是为了适应严酷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在那封闭的环境中强烈的风暴被减弱,因而在有围墙和避风处花木繁茂。Shehand岛气候很恶劣,为获得能使植物包括蔬菜得以生存的空间,农户们建起了围墙。GordonCullen做的Maryculter规划就是受这种设计思路的启发。

复苏与保护

许多城市都曾进行过一次重大的交通系统的改建.这不仅是为了步行街和新道路的建设工程,而且也是为了使城市现有结构得以复苏和改进。哥本哈根的StrqDget就是在这方面起步最早.做得最好的实例之一。在那里从TivoliGardens到皇家剧院相继有5条商业街。这些商业街不准有车辆通行.并加以绿化和铺装。

这一项目是在60年代初开始动工的。从那时起,所有从Strdpget放射出去的小道全部实行了步行化.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步行道系统.那里有种类繁多的商店和特具魅力的城市空间,其中包括露天餐馆,酒吧以及交际场所。

目前英国的许多小集镇上在搞重大的步行化工程,像德比郡的切斯特菲尔德(Chesterfield)市场那样的著名市场.吸引了周围地区的贸易。这说明比哥本哈根小得多的地方也有复苏的潜力。

由弗雷德里卡吉伯德(FrederickGibberd)等人设计的,于1970年建成的埃塞克斯(Essex)的老哈罗镇(见图5).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步行化、复苏和保护的范例。这是一个与哈罗新城中心并存的村镇中心。

近几年北美洲出现了许多大胆的方案.但最令人注目的 万方数据

城市中心区的发展趋势..

是旧金山码头区的一组改建项目.如Ghiradelli广场.罐头厂(见图6)。Ghiradelli广场是在一个古老的巧克力工厂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附近是一座美丽的公园,内有餐馆,酒吧和娱乐设施。罐头厂原是一座库房.虽然规模不大.但作用独特,它不仅是旧金山主要的集会场所,同时也是一个公共辩论讲坛。另一城市更新项目是美国东海岸波士顿的Faneeuii

Hall

市场。这个项目是由BenjaminThompson协会于1976年完成的。

英国布赖顿(Brighton)的Lanes的改造项目是在70年代初完成的。这是一个较完美的作品。它的新建筑并不引人注目.但是错综复杂的步行街和小巷把18世纪的建筑和不很显眼的20世纪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是运用CordonCullen的城市景观理论的杰出范例。

结论

可以断言.在不久的将来,1973年出现的石油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和能源危机正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个人的流动性和便捷性。甚至在出现这次石油危机之前.许多评论家就已经对高技术解决方案及中心区的大规模改造提出过疑义。另一方面.即使私人汽车准备随石油的减少而减少,也许由于时代的错误.高技术解决方法也可能提出一种新的城市结构形式。如英美某些城市那样.实行轻轨交通计划。采用这种与普通交通分离的全自动而又舒适的电气交通系统(见图7)。可能也会打破常规城市中心区格局,使它变成一个与内城住宅区联系更紧密的.更充满生机的带状地区。

当然.城市形式也有走回头路的可能。最近北美城市中心的开发建设中出现了一种重新研究如米兰Galleria那样的旧式的欧洲封闭中心的趋势。欧洲传统拱廊式建筑的公共空间的视觉效果以及清晰的组织系统具有明显的吸引力。甚至可以说,19世纪拱廊式建筑就是20世纪巨型结构和封闭式步行街的原型。JamesStifing等人在1970年德比(Derby)商场设计竞赛中提交的拱廊式入口处理方案就是对这种设计的升华与发展。它显示出能把城市中心综合体各种用途和尺度的空间组织在一起。

把各种用途的设施放在一幢建筑之中或者一个大型

圈5老哈罗镇

单元之中的概念是由Foster协会于1975年分别在兰开夏郡(Lancashire)的Knowsley和荷兰的巴德胡弗多普(Badhoevedorp)提出来的。巨大的空间结构本身就使它变成了中心地区.而且显然很象早期的美国市郊中心。

由彼得?库克(PeterCook)做的”Bournemouth

Steps“

方案在市中心的选址上是最富有冒险性的。PeterCook是

Archigram

Group的创始人之一。1964年他出版了一本书.

书名为《插件式城市》(Plug—inCity),使他成为首先在城市那样大的规模中运用巨型结构理论的人之一。BournemouthSteps采取了新的购物模式.一端是该城商业中心的延伸部分.另一端位于滩地,是会议及娱乐中心。这一做法与Irvine新城相似。BournemouthSteps不同于一般的是它符合安排了城市将来可能发展的用地范围.而这一范围现在还不能开发。

这一方案把保护下来的公共活动场地、花园和现有的拱廊与全新的发展综合在一起。

未来市中心区设计的其他令人感兴趣的方向.是属于超级构图(Supergraphic)的范围。大规模地运用超级构图,给城市设计引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虽然GordonCullen早在1961年所著《城市景观》一书中已经提出。最近加拿大建筑师巴里布斯科(BarrieBriscoe)在将60年代后期编制的约克广场保护规划中将超级构图变成了精美的艺术现实。在所有类似的例子中.东京的MinoruTakeyama出赁仓库是最令人注目的一个。

不管今后中心区开发的前景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过去30年所实行的规划办法,各种各样的土地使用规划,交通研究、经济和人口调查都没有圆满地解决环境问题。从感情和心理角度看,对于社区居民来说,完美的视觉印象与合理解决交通问题一样重要。

(1989年第2期)

圈6旧金山复兴项目罐头厂

圈7

Stevenage中心区使用的小型有轨火车

国际城市规划I

2009增刊89

 

万方数据

城市中心区的发展趋势

作者:大卫·戈斯林, 秦凤霞, 沈加锋, 金经元

作者单位:大卫·戈斯林,沈加锋,金经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秦凤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刊名:

国际城市规划

英文刊名: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年,卷(期):2009,24(z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b33066778.html,/Periodical_gwcsgh2009z1032.aspx

中国房产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未来几年的房地产发展趋势 六月二十六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三版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樊钢:未来三十年中国仍将快速增长》。该文章提出了四个重要观点:其一,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是真实的;其二,经济的快速增长有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等背景因素的支持;其三,发达国家都曾经历过长时期的增长(例如英国持续了七十年,美国持续了六十年等);其四,由于尚未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中国未来至少还存在三十年的快速增长空间。 如果说中国经济的未来至少还有三十年的快速增长空间,我们就完全有理由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未来也至少还有三十年的增长空间,以下的若干理由应当足以说明这个推论。 1.经济成长:中国经济已经持续多年呈两位数增长,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发展、住房扩大、投资增加和流动性过剩。中国百姓的平均收入几乎每4年就会提升一倍,人们购房和投资的能力也随之增加,而对改变住房的量与质最为迫切的中产阶级的家庭数量更呈“崛起”之势; 2.支柱产业:以其对经济影响的比重和所拉动的相关行业的数量(超过90个)而言,房地产业已经是今后肯定还会长期是国家和大多数各类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 3.人口存量: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人,并且还在增长中。在中国巨大的人口和家庭总量中,目前还有相当大的比例(约70%)尚未真正解决好住房问题; 4.人口增量:中国每年的人口增量约有1,000万人,这是一个接近澳大利亚(其国土面积与中国接近)全国人口总量的数量,仅此人口增量所引起的每年住房增量约为1亿平方米(考虑了城市化比率); 5.人口质量:中国的人口质量在发生改变。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均寿命在增长(同1995年相比,当今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增长了近2岁),健康状况在提升,知识结构在改善,因而人们对所需住房的量和质的要求也在发生改变; 6.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3亿。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对房地产市场有直接的影响,“银发族”已开始出现对家庭式居住和非家庭式居住等不同居住类型的选择; 7.换房需求:当前全球最大的建筑工地和住房市场都在中国。在激烈的竞争之下,居住产品正在不断地升级和换代,吸引着有条件的人们去投资。中国当前商品住房市场中最主要的结构是改善性需求,即换房居住的需求。尚有过半数的居民对现有的住房条件不满意。目前中国城市的人均住房面积约26平方米,此数并不大,还有提高的必要。而人均居住面积每提高1平方米,全国就会新增13亿平方米的住房需求; 8.第二套房:随着中产阶级和财富人群的发展(中国中产阶层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为1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公布了这一数据。),有能力购

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 1.“智慧城市”的概念来源 “智慧城市”的概念源自IBM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其核心是“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信息化城市的高级形态。是指借助物联网、传感网、云计算等技术,在环境、交通、医疗卫生、城市管理等诸多领域,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和新的城市形态,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的成长。 具体来说,“智慧城市”就是让城市变得越来越“聪明”,比如高速公路的ETC通道,驾车上下高速路,根本不用在收费站前排队,也没有收费员,连车都不用停,经过路口的时候通过智能系统就自动缴了费,这就是“智慧城市”的成功应用案例——“智慧交通”。 “智慧城市”的实现,离不开两项IT技术的支撑:云计算和物联网。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院士:“智慧城市离不开‘云’计算的支持,终端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十分有限,云计算平台可以成为智慧城市的‘大脑’,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与计算。” “云计算”概念由Google提出,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通过云计算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的网络服务。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提出的,指将其互联网的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 “物联网”被定义为: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2.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 李德仁院士曾形象的将“智慧城市”描述为: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数字地球以空间位置为关联点整合相关资源(以地理信息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集成各类数据资源),实现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物联网将与水、电、气、路一样,成为地球上的一类新的基础设施。世界将继续“缩小”、“扁平化”和“智慧”,我们正在迈入智慧时代。数字地球把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需要联系在一起,为全球信息化提供了一个基础框架。而我们将数字地球与物联网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智慧的地球。当今世界,数字地球正向智慧地球转型,智慧城市应运而生。 数字城市是城市地理信息和其他城市信息相结合、并存储在计算机网络上的、能供用户访问的一个将各个城市和城市外的空间连在一起的虚拟空间,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赛博空间的一个子集。数字城市为城市规划、智能化交通、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基于位置的服务、城市安全应急响应等创造了条件,是信息时代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数字城市为用户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建设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系统工程。 智慧城市是城市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的可视化和可量测的智能化城市管理和运营,包括城市的信息、数据基础设施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化的城市

浅议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 (2)

浅议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现代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的历史已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与物质兼具的文化遗产,而且是对未来城市发展具有鲜活意义的重要资源。因此,笔者将以城市建设的历史为依据,重点分析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希望能对城市的发展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 标签:未来;城市建设;发展趋势 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的城市在与世界交往上日趋频繁化。这些都在表明城市正需要一步步向现代化过渡。而产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现代化作为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也在接受着时代和社会人与时俱进观念的双重检验。 1、关于城市建设 1.1城市建设的含义 城市建设,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环境,然后主动地对城市的建筑空间和物质环境进行安排的一项主观活动。而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从上世纪以来,就已经在指导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尤其是近几年,关于城市建设史事业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它将中国城市生活方式的一些外在形式与深层次的价值内在核心相结合,并以此为着力点,将中国城市的历史面貌作为重心,在开拓城市建设史研究的新篇章的同时,在指导城市发展方面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1.2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建设的意义远远不只是对城市中的一些物质形态加以变化,它是社会意识对历史、事件、地理文化的一种历史性质的记录。在城市建设的历史中,个人、社会、文化传统以及政治权威全部被记录在此,并可能穿越时间空间留给后世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是一种意识形态,表达着建设者的思维的寄托。同时在研究城市建设的历史中,可以适当地了解当时的人物、生活、社会历史、经济状况等情况。通过这些冰冷的物体和自然存在的东西去窥视那个时代的各种关系,并进行总结产生思考得出想要的结论。 2、城市建设史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2.1城市建设史对城市建设规律的研究 在传统的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中,城市建设的普遍规律一直是城市建设史研究

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发展十大新趋势

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发展十大新趋势 发布时间:2012-08-16 18:03:05来源:中国产业洞察网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十九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城市论坛二00八年北京峰会”上提出,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将呈现出城市人口突破十亿、千万人口的巨型城市将达二十个等十大新的发展趋势。 连玉明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源泉。未来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也必然推进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将呈现十大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城市人口突破十亿大关,住房和就业成为城市两大难点。到二0二五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接近百分之六十六,城市人口达到九点一五亿。 二是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巨型城市将达到二十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武汉、重庆、成都首先进入巨型城市行列。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环境污染成为大城市痼疾。 三是城市群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主导,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七十。 四是流动人口成为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到二0二五年,中国将新增城市人口三点五亿,其中流动人口将超过二点四亿。 五是现代服务业主导城市经济,中国城市将实现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战略转型。 六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形成。特别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金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将成为加速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引擎。 七是中产阶级成为城市主流,公民参与意识增强,城市民主化进程加快。 八是临空产业及空航新城建设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二0二0年中国民航

机场将达到二百四十四个,将形成北方、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五个区域机场群。 九是环保和生态将成为宜居城市的首选。城市宜居还必须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高房价三大难题。 十是城市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多种安全威胁增多,城市完成多样化应急任务和城市治理任务繁重而艰巨。 连玉明强调,未来三十年不仅是中国城市的加速发展期和成长关键期,也是城市病的多发期和爆发期。特别是当前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等不稳定因素正在演变为城市的潜在风险,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来源:城市规划网)

中国未来住宅发展趋势

中国住宅项目未来发展趋势的设想 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外交流频繁与普遍,会激发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渴望。(套用一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住宅做为私人财产及人类四大基本生存要素之一,会首当其冲。做为商品房的主力消费群,会有更多的中等收入的家庭渴望自己的住宅能满足他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诉求。 家是住宅的内容,住宅是家的物质寄托。正是人们需要有个物质寄托的地方,所以才出现了住宅。由于人们处于对不同需求的影响住宅建筑就出现了。 在生理上;睡眠,休息,食物,水,卫生,空气,阳光等等让我们觉得家是必须的 在安全上:一般居住安全,防卫安全,环境污染控制,噪声控制,事故防范,交通安全 心里需求:交往私密,体验活动,玩,建造,美感等等。正是处于种种人们的需求,住宅建筑就诞生了,他解决了人们迫切的需求。这只是住宅建筑的开始。 中国住宅历史悠久,早在几千年之前,住宅就已经出现了。传统住宅即民居。中国传统民居大部分采用的木结构,当然材料也主要是木头,泥土,砖瓦,还有石材。古代民居的类型有干阑式,井干式,穹庐式,窑洞式,合院式。下面以唐朝建筑为例来

阐述传统民居。 一般而言大宅邸都是以前堂廊院和后寝廊院前后相重构成主轴线,若干小廊院围绕在左右,后寝院后方布置花园,再在最外层围以宅墙构成。少部分高等级宅邸会出现或左或右的副轴线。一般而言,宅门不开在宅邸主轴线上,而居于宅邸东南的位置,但高等级宅院允许将宅门开在主轴 线上(《营缮令》云常参官宅邸按“轴心 舍”制,轴心舍到底是指前堂和后寝两厅 各作工字厅制还是指宅门开于中轴线 上,众说纷纭)。廊院之间可以相连也可 以有街巷相隔,但不允许前堂院和后寝院之间的隔巷成为贯穿整座宅邸的东西横街,这样是僭制(仅有皇宫可以使用这样的永巷制)。一般小宅院也分为三进,一进为堂室,二进为厨房,三进为后院马厩。这是当时最常见的做法。等到了清朝,四合院住宅逐渐成了主流住宅建筑,很多四合院一直保留到今天。 自建国以来,整个社会制度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住宅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第一代:经济节约型,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这种形式的住宅也算满足了一代人对住房的要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形式的住宅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了。于是第二代住宅诞生了。 第二代:使用经济型,从改革开放开始,以八五住宅为代表。

中国房地产未来发展趋势(精)

■胡葆森/文 中国房地产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已有25年的历史了。作为业内人士,我几乎目睹和参与了这一行业发展的全过程,对其发展的大脉络有些观察和思考,现予阶段性总结并呈上,以期与大家分享。 在25年的长期发展之后,中国的房地产业从起步、摸索、动荡、调整的过程中逐步趋于理性和成熟。这一过程又一次印证了发达国家已经总结出的一条规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 达到800~1000美元时,房地产业开始起步;达到3000美元时,行业发展开始加速;达到7000美元左右时,行业进入稳定增长期;达到12000~13000美元时,行业发展进入饱和期。2013年底,我国的人均GDP 已经接近7000美元,与发达国家总结出的规律完全契合。 再过十年,我国人均GDP 超过13000美元时,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将达到供需的饱和点,行业的发展也将从顶峰开始回落。可是,作为近十四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城镇化率去年为53%,如不包括2.5亿非户籍人口,也只有36%,离实现70%的城镇化目标,还需要大约20年的时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城镇化推进的主要载体,我国房地产业在未来的15~20年内,仍有持续的增长空间。 当下: 细分时代已经到来 25年后的今天,中国房地产行业进入稳定增长期后,发展现状突出的特征就是“细分”。这种细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市场的细分。 当市场真正处于理性后,行业的基本属性开始发挥作用,商品的价值规律开始发挥作用,供求关系决定商品房价格短期内升降的经济学原理、城市开发总量与总体消费需求决定泡沫存在与否的道理,开始为人们所认知。

那些简单武断地预测中国房地产业何时崩盘的论断显得过于哗众取宠;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关于“三四线城市泡沫大于一二线城市泡沫”的推断也不免显得过于草率。简言之,当市场的“六大主体”(政府、金融机构、开发商、媒体、消费者、专家学者)逐步成熟后,就不应该再像以往一样以“线”划线,以点及面,而应该根据不同城市的人口规模、地理位置、经济总量、供求状况、资源禀赋、政策导向、城市化水平等,区别判定每一个城市的市场状况。 例如:郑州、武汉、西安同属二线省会城市,武汉和西安的人口达到本省人口总数的20%左右,而郑州因设省会仅有60年历史,全市人口仅占本省人口总数的8%左右。由于地处全国交通枢纽位置,加之中原经济区、国家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高铁十字枢纽等有利因素,与武汉、西安相比,作为1.06亿人口的河南省省会城市,郑州城市化的提升空间势必大于其他两市。 即使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三四线城市的发展也不均衡,一些四线县级城市如神木县等,因在建规模过大,供需严重失衡;但在一些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中西部人口大县,仍不乏“日光盘”案例。因此,我们在判定市场状况时,还是应回到它的基本面上,按照相关的基本指标对其做出细分和判断。 2. 开发商的细分。 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后,开发商阵营在不断地进行分化。 以企业概念区分,有价值观驱动型,也有商业利益驱动型;有战略导向型,也有机会导向型;有上市公司,也有非上市公司;有激进扩张型,也有稳健甚至保守型;有跨国、跨省扩张型, 也有区域发展型;有多业态综合开发型,也有单业态专业开发型。 2004年“8·31大限”后,房地产的资本属性日益显露,与资本市场完成对接的上市公司加快了在全国一二线城市的布局步伐,迅即拉开了市场格局调整的大幕。

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摘要:当今社会,大都市的弊端早已暴露无遗,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空间拥挤、城市蔓延、交通拥堵、房价飞涨等问题成为社会难题,世界上一些大规模城市已经出现人口负增长的现象,同时,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社会变革,文章立足信息技术,通过探讨远程办公对现代企业运营的冲击,构想出分散联网的企业运营模式,并提出信息时代城市发展将由大都市化转向中小城市联网化,以及转化条件和途径。 关键词:信息时代;中小城市;联网化;物流;交通;金融 大都市产生于工业时代,工业生产聚集起了大量资源和密集劳动力,劳动力的聚集又需要消耗更多资源,这样,资源和劳动力的聚集就成就了大城市。随着时代的变化,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占有比重越来越低,已经降为国民经济总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另一方面,社会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从工业时代走进信息时代,同时,大都市已经暴露出人口、环境、资源等诸多问题,值得深思。 1 建立在工业基础上的城市化 1.1 大城市的起源 大城市化起源于工业时代,在工业社会,从事工

业生产需要大量密集的劳动力和大量的资源,这样就聚集起了大量的产业工人和采集业工人,在那个时代,金融、交通、信息、物流并不像当前这么发达,产业链内的企业地理位置越靠近成本就越低,所以,在工业时代,对于个体企业来说,城市化程度越高,成本就越低,市场和商业机会也越多,在利益驱使下,城市化的速度非常迅猛,城市逐步形成,甚至出现了很多人口上千万的大都市。 1.2 城市化的正效益 城市起源于商业活动,反过来又是商业活动的载体,城市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 ①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工业时代,城市是市场的载体,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大市场,如果没有城市化就没有市场经济。 ②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市场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也是深远的,商业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市场为社会各个领域聚集起了人力和资金,如果没有一定规定的城市作载体,大型科研机构、医院、学校都不会出现,社会也不会像现在如此繁荣进步。 ③对文明的推动。城市化促使人的聚集,人的聚集推动了文化交流,推动了文明进步。 1.3 城市化的负效益

中国未来住宅发展趋势分析-共24页

中国住宅项目未来发展趋势的设想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外交流频繁与普遍,会激发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渴望。(套用一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住宅做为私人财产及人类四大基本生存要素之一,会首当其冲。做为商品房的主力消费群,会有更多的中等收入的家庭渴望自己的住宅能满足他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诉求。 家是住宅的内容,住宅是家的物质寄托。正是人们需要有个物质寄托的地方,所以才出现了住宅。由于人们处于对不同需求的影响住宅建筑就出现了。 在生理上;睡眠,休息,食物,水,卫生,空气,阳光等等让我们觉得家是必须的 在安全上:一般居住安全,防卫安全,环境污染控制,噪声控制,事故防范,交通安全 心里需求:交往私密,体验活动,玩,建造,美感等等。正是处于种种人们的需求,住宅建筑就诞生了,他解决了人们迫切的需求。这只是住宅建筑的开始。 中国住宅历史悠久,早在几千年之前,住宅就已经出现了。传统住宅即民居。中国传统民居大部分采用的木结构,当然材料也主要是木头,泥土,砖瓦,还有石材。古代民居的类型有干阑式,井干式,穹庐式,窑洞式,合院式。下面以唐朝建筑为例来阐述传统民居。 一般而言大宅邸都是以前堂廊院和后寝廊院前后相重构成主轴线,若干小廊院围绕在左右,后寝院后方布置花园,再在最外层围以宅墙构成。少部分高等级宅邸会出现或左或右的副轴线。一般而言,宅门不开在宅邸主轴线上,而居于宅邸东南的位置,但高等级宅院允许将宅门开在主轴线上(《营缮令》云常参官宅邸按“轴心舍”制,轴心舍到底是指前堂和后寝两厅各作工字厅制还是指宅门开于中轴线上,众说纷纭)。廊院之间可以相连也可以有街巷相隔,但不允许前堂院和后寝院之间的隔巷成为贯穿整座宅邸的东西横街,这样是僭制(仅有皇宫可以使用这样的永巷制)。一般小宅院也分为三进,一进为堂室,二进为厨房,三进为后院马厩。这是当时最常见的做法。等到了清朝,四合院住宅逐渐成了主流住宅建筑,很多四合院一直保留到今天。 自建国以来,整个社会制度发生了彻底的改 变,住宅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第一代:经济节约型,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 这种形式的住宅也算满足了一代人对住房的要求,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形式的住宅已经不能满足 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了。于是第二代住宅诞生了。 第二代:使用经济型,从改革开放开始,以八 五住宅为代表。

高铁新城发展现状及未来可能发展方向

“施工现场尘土飞扬,高铁一开黄金万两。”在安徽北部城市蚌埠高铁站,这幅标语曾在周边的施工现场悬挂多时。 如蚌埠一样,在京沪高铁、京广高铁沿线,很多地方都以高铁站为核心,规划建设了大面积的高铁新城,意图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拉开城市发展骨架。 理论上,高铁站点建设将加速城市产业升级和极化布局,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引发城市空间格局的转变。但是,中国上一轮高铁建设对于周边土地价值的提升和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直言不讳:“最大的问题是高铁站点建设大干快上,没有和周边的土地开发相结合。” 规划窘境 从北京西站乘坐京广高铁,仅用时40分钟就到了保定东站。气派的大站房,宽阔的站前广场,与全国其他很多高铁站点面貌相似。 除候车大厅内一间小店外,站前广场及周边没有任何的商业配套。大量农地绵延环绕,远处可见依稀分散的村落,几座高楼孤零零地耸立其中。 保定市规划局负责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保定市目前正在结合新形势、新情况、新需要,“对原有高铁新城规划进行审视修改”。 另一个位于京沪高铁线上的德州东站,虽距北京仅一个多小时车程,但从德州东站乘坐公共交通到德州城区,仍需约一个小时。高铁带来的便捷性大打折扣。 德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德州市高铁新城规划占地面积56平方公里,计划打造成“科技引领、产业支撑、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新城。 然而德州市国土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德州高铁站的影响力并未显现。高铁站点距城区较远,且存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等问题,真正与城区的接轨有一定难度。因此,对周边地价尚未产生显著的影响。 保定和德州面临的窘境,几乎出现在上一轮高铁站点坐落的大部分二三线城市。 “高铁站点红线内外土地综合开发的增值利益显而易见,但是由于规划没有协同,数以千亿元潜在的土地收益已被白白浪费。”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运输管理研究室主任刘斌对此表示痛心。 他认为,对于已建成的高铁线,出于高铁运行安全考虑,红线内铁路用地变更属性进行商业开发已不可能,而红线外土地增值收益的实现,仍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培养过程”。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技术发展机遇与挑战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技术发展机遇与挑战 文:总工程师梁军 1998年1月,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开幕典礼上,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理解21世纪我们的星球”的演说,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地球是“一种关于地球的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和三维的表示”。此概念被引伸到城市,使“数字城市”成为城市信息化的热点。到2011年末,由国家测绘局推动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已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0个城市展开,其中地级市约180个,占我国全部地级市的60%。虽然地理空间框架只是数字城市的基础部分,但也说明了数字城市建设已成为国内城市信息化的着力点。

图1 城市系统的组成结构 2008年11月6日,在纽约召开的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上,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发表了题为“智慧地球——下一个领导人议程”的演讲,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大量的计算资源都能以一种规模小、数量多、成本低的方式嵌入各类非电脑的物品中”,通过在地球内各种有需要的物体(things)上嵌入传感器或智

能芯片,使这些物体成为具有智能的信息采集或可控制装置,通过物与物的网络相联形成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汇集数据和反馈指令,实现地球内各子系统的智能化调控,构建人类生活和工作的智能环境(intelligent environments)或周边智能 (ambient intelligence)。“智慧地球”的概念,同样被引伸到城市,继“数字城市”之后,“智慧城市”(Smart City)也开始成为城市信息化的热词。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发展反映了城市信息化的与时俱进,同时也需要我们更深入的思考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关系,应对智慧城市带来的技术发展机遇与挑战。 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与城市系统的关系

城市中心区设计

城市规划纲要: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 总体规划: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来统筹的安排城市的各项建设用地,并且合理的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把握好城市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来更好的指导城市发展。(一般20年,近期规划5年。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限是10—20年,近期规划3—5年) 分区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作进一步安排。而这一工作,是方便于与下一步的详细规划作更好的衔接工作。 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对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的管理内容要求作详细的规定,或是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而我们这次设计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主。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是城市详细规划的一种。 修建性详细规划所涉及到的文件和图纸包括: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规划地区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等。

主要内容: 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而修建性详规所收集的必要的规划资料: A、本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资料; B、现行规划相应规范、要求 C、现有场地测量和水文地质资料调查; D、人口资料及本区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E、供水、供电、排污等情况调查; F、居民消费水平调查; 图纸部分,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图纸: 1、总平面规划图中应明确下列有关内容: (1)城市道路坐标、高程、红线宽度及分幅、转弯半径等; (2)建设用地边界各拐点坐标,用地范围及相邻周边地貌地物;

浅谈未来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

浅谈未来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 摘要 目的:“有瓦遮头”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实际居住需要,而是想着怎样才能设计出更全面的、更宜居的、更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基于这个目的,本文为大家阐述一下关于未来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 方法:本文首先将外国业界和国内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再分析目前世界最著名的摩天建筑的特点,最后探索未来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 结果:我们发现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业内分析都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很多建筑设计师们本来会以自己不同的角度去设想未来的建筑发展趋势。有的是纯粹从未来主义这个角度设想的,有的学者则是从美学美感的角度去设想,有的则是从本身的生态学和科技的发展去设想,或许他们的想法都是行得通的。因为他们毕竟是现有的建筑去思考,我们还发现近些年世界上最前卫的超高建筑物分析推论,我们得出了它们都具备的共同特点,就是绿色环保、且智能化水平相当高,最重要的是它还在人与大自然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最终实现人类住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当我们以一种科学的角度去观察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会发现其实未来的建筑会给我们带来不少期待。 关键词:未来住宅;可持续发展;高智能化 论文类型:研究报告

目录 摘要....................................................................................................................................... I 目录...................................................................................................................................... I I 1 绪论.. (1) 1.1 背景及意义: (1) 1.2 研究目的及目标: (1) 1.3 关键词及定义: (1) 1.4 研究对象 (2) 1.5 研究方法 (2) 1.5.1 外国业界的研究成果 (2) 1.5.2 国内的研究成果 (2) 1.6 研究步骤 (3) 2 研究结果 (4) 2.1 西方建筑 (4) 2.1.1 迪拜纳赫勒港湾大楼 (4) 2.1.2 芝加哥旋转塔 (4) 2.2 中国建筑 (5) 2.2.1 平安国际金融中心 (5) 2.2.2 望京Soho (5) 2.2.3 上海中心大厦 (5) 3 讨论 (6) 3.1 超高层建筑的可行性 (6) 3.2 智能建筑势在必行 (6) 3.3 探索新型建筑材料 (7) 4 结论与展望 (8) 4.1.1 结论 (8) 4.1.2 展望 (8)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声明 (12)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之比较与发展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之比较与发展 随着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愈发深入,“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成为出现概率越来越高的名词,这两者究竟有什么区别,本文将为您一一阐述。 一、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定义不同 “数字城市”的概念早于“智慧城市”出现,它的定义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虚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 “智慧城市”的概念是在IBM于2009年提出的“智慧地球”以后出现的,是智慧地球概念的理解与延伸。在信息化语境下的“智慧城市”,概念描述非常专业。简明扼要的解释,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就是拥有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相互感知的能力和高水平的信息利用能力。各大公司对智慧城市的描述也不尽相同,如华为对智慧城市的定义是: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劳动社会保险等信息化社区,逐步实现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使城市在信息化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IBM对智慧城市的定义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其管辖的环境、公用事业、城市服务、公民和

本地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地方政府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职能的过程中的相关活动与需求,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环境。 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赛迪时代”)对智慧城市的定义: 概括来说,智慧城市是通过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能力、全面感知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实现城市高效的政府管理、便捷的民生服务、可持续的产业发展。 具体来说,智慧城市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为核心技术的,以政府管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等为重要内容的,以城市资源的全面物联、信息资源的充分整合、应用资源的持续创新、系统资源的渐进建设为主要特征的,涉及数字城管、数字执法、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医疗、智慧农业等诸多领域的,由若干多个独立存在的电子信息子系统组成的,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分析的、可感知可控制的、可组装可拆卸的大规模综合应用与信息服务系统。 二、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建设目的和意义不同 数字城市以地理空间框架为定位基准,集成城市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综合信息,实现基于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城市信息的广泛共享,目的是实现在分布式环境下多源、异质、异构地理空间数据的流通、共享以及互操作。

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3篇汇总

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它代表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关系着城市的兴衰。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1 美国城市学家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曾经提到,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共政策的结果,而下一世纪的城市必然是规划的结果。从当前世界城市的发展路径看,越来越多的世界城市具有明显的政府公共政策指导下的规划发展痕迹,可见城市规划对于未来世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引领意义。因此,通过研究城市规划在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的方向和路径。 一、城市规划与世界城市的发展 早期的世界城市是市场因素主导自发形成的,但现代世界城市越来越显露出政府规划引导的痕迹,其中,东京是最具代表性的通过国家战略规划打造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城市。东京是日本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一直以来,通过政治体制与中央政府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

各类机构不仅依靠政府部门的政策指导,而且以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发展目标。以国家战略要求和国家政策引导为特征是东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模式。此后,东京进一步发布了《东京构想2000》,提出到2015年东京城市的发展目标,包括舒适的东京;人员、物品、信息顺畅流动;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富有个性和能力的人才;多彩社会;产业活跃发展;安全;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设施;自立发展;下一代培育;就业充足;信息化;交通运输;提升城市控制力和地位,并围绕目标制定了城市发展步骤和措施。这些规划内容均为东京继续保持世界城市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框架。 相对于东京的国家战略规划要求,其它城市的远景发展规划也在世界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91年,伦敦规划咨询委员会发布了题为“伦敦迈向21世纪的世界城市”(London: World City Mov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的咨询报告,为伦敦未来城市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报告提出重新振兴经济,强调交通与开发的关联性,构筑更有活力的城市结构,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强化伦敦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竞争地位,英国中央政府也开始更多地参与伦敦城市规划设计。1995年,“伦敦荣耀计划”(the London Pride Prospectus)公布,它设定了城市重点战略发展框架,包括实现世界级生产力;更强的社会凝聚力;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生活设施。其目的在于确保伦敦作为欧洲惟一的世界城市地位。而随后的英国中央政府也明确提出“将伦敦提升到世界城市首都的地位是当前政府的基本政策”。为适应与巴黎、法兰克福、巴塞罗那和柏林等城市

中国房地产未来10年发展趋势

中国房地产未来10年发展趋势的看法 前言: 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项目自身的条件,同时还取决于房地产市场大环境的状况。 中国房地产业的现状: 住建部于2011年公布数据:截至2010年底,中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1.6平米。2010年全国人口13.7亿,城市化率50%,即:全国总可居住建筑面积约216亿平米。2011年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19.01亿平米,即:到目前为止,全国可居住建筑面积(包括已开工尚未竣工的部分)至少235亿平米。 2011房屋新开工面积19.01亿平方米,增长16.2%,增速比上年回落24.4%。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4.10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增速比上年回落22.6%。经2010、2011两年国家调控的重压,2011年全国已有40个以上城市房价出现同比下降。 那么,中国的房地产供应量是否已达到饱和?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否为所谓的房地产价格的“拐点”?中国的房地产业是否正在进入衰退期?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可以从影响房地产业的因素入手,来推导结论。 影响房地产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1、国民经济 2、刚性需求

3、投资预期 4、国家调控 5、文化观念 下面为针对各项的具体分析: 一、国民经济: 目前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它们两项中的任何一项很难单独繁荣或衰退。通常来讲,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是房地产业繁荣的前提和基础。利用可变参数模型对历年中国GDP和房地产投资数据分析,可推导出: 中国GDP每增加1%,房地产投资会增加1.38-1.48%。 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会带动房地产投资增加1.2%。 表一: 2000-2011中国历年GDP增长率(%)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8.4 8.3 9.1 10 10.1 11.3 12.7 14.2 9.6 9.1 10.4 9.2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2000-2011年,中国的GDP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为这12年间中国房地产业高速增长提高了基础。 而未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会怎样呢?以下三个方面可以说明未来十年中国的GDP还会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1、全世界范围内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高,中国同时还具备市场规模巨大、内需旺盛优势。 2、劳动力、人口结构方面具有优势。1982年-2021年间,中国的劳动人口均会占总人口50%以上,整个社会负担较轻,利于经济发展,称为“人口红利”。 3、中国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还有很大调整空间,将进一步提高创造力、生产力、市场规模。 高盛公司曾于2003年预测中国将于2041超越美国称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后被认为过于保守,修改为2027年。201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将于2016年经济总量达到19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届年美国的经济总量为18.9万亿。 经以上可得出结论: 未来十年,国民经济仍会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为房地产的繁荣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的关系和区别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的关系和区别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的概念经常被混淆,其实三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的区别也反映了人们对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扮演角色和发挥作用认识的逐步深入。 智慧城市的定义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Lab、Living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令城市生活(ICT)更加智能,高效利用资源,导致成本和能源的节约,改进服务交付和生活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支持创新和低碳经济。实现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以人为本持续创新,完成从数字城市向智能城市,再向智慧城市的跃升。 数字城市、智能城市与智慧城市的概念演进 究竟什么是智慧城市?我们看到对智慧城市的认识还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智慧城市经常与数字城市、感知城市、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区域发展概念相交叉,甚至与电子政务、智

能交通、智能电网等行业信息化概念发生混杂。对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读也经常各有侧重,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技术应用,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网络建设,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人的参与,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智慧效果,一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城市则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创新。总之,智慧不仅仅是智能。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智能城市的另外一个说法,或者说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等内涵。综合这一理念的发展源流以及对世界范围内区域信息化实践的总结,《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一文从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层面的创新对智慧城市进行了解析,强调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的方法论应用。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 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城市的数字化形态。数字城市是应用计算机、互联网、3S、多媒体等技术将城市地理信息和城市其他信息相结合,数字化并存储于计算机网络上所形成的城市虚拟空间。数字城市建设通过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各类城市信息的数字化整合多方资源,从技术和体制两方面为实现数据共享和互操作提供了基础,实现了城市3S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和各行业、各领域信息化的深入应用[20]。数字城市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和运行数据,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城市级海量信息的采集、分析、存储、利用等处理问题,多系统融合中的各种复杂问题,以及技术发展带来的城市发展异化问题。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形态在数字化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智能化成为现实。依托物联网可实现智能化感知、识别、定位、跟踪和监管;借助云计算及智能分析技术可实现海量信息的处理和决策支持。同时,伴随知识社会环境下创新2.0形态的逐步展现,现代信息技术在对工业时代各类产业完成面向效率提升的数字化改造之后,逐步衍生出一些新的产业业态、组织形态[14],使人们对信息技术引领的创新形态演变、社会变革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对科技创新以人为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现代科技发展下的城市形态演化也有了新的认识。 关于智慧城市与智能城市 智慧城市的四大基础特征体现为: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而智能城市主要强调的是前三点中的信息技术技术应用: 1、全面透彻的感知 通过传感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各方面监测和全面感知。智慧城市利用各类随时随地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继而主动做出响应,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的运行。 2、宽带泛在的互联 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城市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宽带泛在网络作为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极大的增强了智慧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 3、智能融合的应用

未来城市发展理论与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内容提要] 本文全面分析了城市化的内涵与主要理论,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理论与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市化未来城市内涵理论趋势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对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关注。研究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问题,有必要深入系统地把握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一般理论。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主题,是对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大战略。城市化是动态的演化过程,城市化发展理论也是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各种理论的演进,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这些理论的综合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城市化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可以使我们在理论上对城市化运动过程和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而且能够使我们在城市化建设中少走弯路,更自觉、更有意识地推进和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内涵 关于城市化的概念,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定义,这是因为城市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涉及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各学科从各自的研究角度、研究领域提出了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城市化定义,尽管不同学科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但大家一致认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人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它包括人口的非农化、产业的高级化、地域景观的复杂化等。城市化既然是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涵义是丰富的,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界定。城市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不同的学科依据各自的角度而有不同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 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提高。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衡量标准,也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许多学者把对人口城市化的研究作为研究城市化的突破口和主要内容。因为人是文化的载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在地域内的大量聚集是城市化的重要前提,在人口聚集基础上形成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城市聚集功能和规模经济优势的发挥促使城市发展、城市辐射功能加强,使城市化得以实现。 2、地理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 指从空间上看,非城市地域逐渐转化为具有以集中和高密度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性地域特征。从空间、地域角度上看,一个城市有许多次级地区,如商业中心、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