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类》

《考古人类》
《考古人类》

《考古人类学》

一、课程名称:考古人类学

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三、适用对象:考古学专业三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课时

五、学分:2学分

六、任课教师:陈靓

七、课程简介:

考古人类学是体质人类学与考古学方法结合,揭示人类遗骸所蕴含的科学价值和文化属性的学科。这门课程是在综合骨骼人类学和埋藏学知识的基础上,以考古发现的人骨遗骸为主要对象,贯彻由显性到隐性、由表象到本质的教学理念,着力突出考古人类学的认知途径和研究方法,系统揭示考古人类学的学科结构与特点,从而客观地显示人类遗骸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根据考古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认知过程,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导论、人体骨骼结构、出土人骨鉴定、埋藏过程与原因分析、埋葬现象与丧葬观念、埋葬制度与社会制度等。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考古人类学绪论(3课时)

一、考古人类学

1.国外学者的定义

2.国内学者的定义

二、考古人类学的研究范围

1.化石

2.种族人类学

3.个体信息的识别

4.骨骼畸形的调查

5.骨骼病理材料的作用

6.考古材料中骨骼创伤的解释

7.用头骨复原古代人的典型相貌

第二章人骨的收集和整理(1学时)

一、人骨的收集

二、人骨的整理

第三章骨的一般知识(2学时)

一、解剖学术语

二、骨骼系统总论

1.骨的结构

2.骨的理化性质

3.组织学结构

4.骨的发生

5.骨的分类

6.骨的表面形态

7.骨的连接

人体骨骼的名称

第四章颅骨(3学时)

一、颅骨的定位

二、颅骨的整体外观

三、额骨

四、顶骨

五、枕骨

六、颞骨

七、蝶骨

八、筛骨

九、上颌骨

十、腭骨

十一、鼻骨

十二、颧骨

十三、泪骨

十四、下鼻甲

十五、犁骨

十六、下颌骨

十七、听骨

十八、舌骨

十九、头骨上常见的变异

二十、头骨上与进化相关的一些常见特征

实验室头骨的形态观察课(2学时)

第五章躯干骨(3课时)

一、脊柱

1.作用

2.组成

3.脊柱整体观及运动

二、椎骨

1.椎突的一般特征

2.颈椎

3.胸椎

4.腰椎

5.骶椎

6.尾椎

三、胸廓

1.胸骨

2.肋骨

3.肋骨的连接

4.胸廓的整体观及其运动

第六章附肢骨(4学时)

一、上肢带骨

1.锁骨

2.肩胛骨

二、自由上肢骨

1.肱骨

2.桡骨

3.耻骨

4.手骨

三、下肢带骨

1髂骨

2.坐骨

3.耻骨

四、骨盆

1.骨盆的正常位置和倾斜度

2.骨盆内骨的连接

3.骨盆的分界和结构

4.骨盆的作用

五、自由下肢骨

1.股骨

2.胫骨

3.腓骨

4.足骨

六、四肢骨常见的变异和畸形

实验室躯干骨及四肢骨的形态观察课(2学时)

第七章牙齿(4学时)

一、牙齿的组成、功能和分类

二、牙齿的形态

1.门齿

(1)上颌中门齿、(2)上颌侧门齿、(3)下颌中门齿(4)下颌侧门齿

2.犬齿

(1)上颌犬齿(2)下颌犬齿

3.前臼齿

(1)上颌第一前臼齿(2)上颌第二前臼齿(3)下颌第一前臼齿(4)下颌第二前臼齿

4.臼齿

(1)上颌第一臼齿(2)上颌第二臼齿(3)上颌第三臼齿(4)下颌第一臼

齿(5)下颌第二臼齿(6)下颌第三臼齿

三、牙齿的发生与演化

1.不同种类动物牙齿的特点

2.牙齿形态演化学说

四、牙齿变异和畸形

1.数目变异

2.形态变异

3.牙齿上的一些非测量性状。

第八章个体的性别鉴定(2学时)

一、颅骨的性别差异

1.颅骨整体的性别差异

2.肌线和肌嵴的分类

3.眉弓、眉间、鼻根凹陷、鼻棘等的分级、分类

4.牙齿大小

5.颅骨性别的判别分析

二、骨盆的性别差异

1.骨盆的整体观

2.腹侧弧、耻骨下支内缘、耻骨下肢嵴

3.分娩伤痕

4.坐耻指数

5.耻骨下角

6.坐骨大切迹

三、长骨的性别判别

四、胸骨的性别判别

五、其他方法

六、人骨鉴定性别的准确程度

实验室骨骼上对个体的性别鉴定形态观察课(2学时)

第九章个体年龄的鉴定(2学时)

一、根据骨骼发育来判断年龄

1.附肢骨骨化中心的出现和愈合

2.颅骨的发育

3.骨骼的大小和长短

二、依据牙齿的发育判断年龄

1.乳牙恒牙萌出的时间

2.由牙齿的发育阶段来判断年龄

三、依据牙齿的磨耗来判断年龄

1.牙齿磨耗速率的确定

2.影响牙齿磨耗的因素

3.分级和年龄判断

四、颅骨的增龄性改变

1.颅骨的增龄性变化

2.骨缝的愈合

五、颅后骨形态的变化

1.耻骨联合部形态

2.髋骨耳状面的年龄变化

3.胸骨的年龄变化

4.肋骨胸骨端的年龄鉴定

5.锁骨的年龄变化

六、影像学和组织学方法鉴定年龄及其他

1.牙齿

2.骨

实验室骨骼上对个体的年龄鉴定形态观察课(2学时)

第十章古病理及异常(4学时)

一、病理与假病理

二、创伤

1.骨折

2.颅骨顿挫性骨折

3.椎骨和胸廓的骨折

4.开颅术

三、贫血及营养不良

1.贫血

2.疏松性骨肥厚

3.哈瑞士线

四、关节疾病

1.退行性关节病

2.椎骨的退行性骨关节病

五、口腔疾病

1.龋齿

2.牙釉质发育不全

3.牙周病

4.牙结石

参考书目:

1.朱泓主编:《体质人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张实著:《体质人类学》,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高秀来主编:《人体解剖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年版

4.李法军编著:《生物人类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夏洛特·罗伯茨等著:《疾病考古学》,张桦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版

6.Tim D.White ect:《The Human Bone Manual》,Elsevier,2005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