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表格教案

(完整word)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表格教案
(完整word)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表格教案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来。

提问:F l(Dd)自交时,可产生哪几种配子?

学生回答:D和d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

教师讲述:由于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

合,F2便可产生三种基因组合:DD、Dd、dd,且它

们的数量比为1∶2∶1。由于D对d的显性作用,

F2的性状表现有两种类型,高茎和矮茎,且数量比

为3∶1。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6,思考什么是纯合子?

什么是杂交子?它们在遗传中各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讲述:由相同基因

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叫纯合子,

可稳定遗传(真实遗传)。而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

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叫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四]巩固训练(投影显示)

* 某水稻的基因型为Aa,让它连续自交,(从理论上讲F2的基因型纯合体

占总数的( )

A.1/2

B.1/4

C.3/4

D.1

分析:P:Aa F l:l/4AA;2/4Aa;1/4aa,F1F2中只有1/2Aa自

交产生1/2×1/2Aa,其余全部为纯合体。

答案:C

(四)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观察: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塑料小桶放

在讲桌上,向甲桶里分别放入两种颜色(并分别标

有D和d的小球各10个,代表雌配子)。向乙桶里分

别放人另两种颜色(分别标有D和d的小球各10个,

代表雄配子)。分别摇动甲、乙小桶,使桶内小球

充分混合。

学生活动: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来抽取。第一次

从甲桶中取出D,从乙桶中取出d,结合为Dd,请

同学们记录。第二次抓取组合为dd,第三次组合

为Dd,第四次……,第10次为Dd。

提问:随机抓取10次,请同学们统计结果,是

否出现三种基因组合,且基因组合比是否为1∶

2∶1?

回答:不是。

提问:如果连续抓取100次或更多次,情况又会

怎样呢?

学生回答:会越来越接近孟德尔的假设推论。

垫。

力。

(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法

(六)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七)基因型和表现型

学生展开热烈讨论,且七嘴八舌地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并讲述:生物体在整个发育过程中,不仅要受到内在因素基因的控制,还要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如:水毛莨叶在空气中和水中就呈现两种不同的形态。因此,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八)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7,通过阅读应明确“基因的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最基本的规律”,它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某些遗传现象,而且能够预测杂交后代的类型和各种类型出现的概率,这对于动植物育种实践和医学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提问:什么叫杂交育种?

学生争先恐后回答:就是人们按照育种目标,选配亲本杂交,对杂交后代再进行选育,最终培育出具有稳定遗传性状的品种。

教师投影显示如下问题:小麦抗锈病的抗性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在F2中,表现为抗锈病植株的基因型是什么?能否在生产中应用?若不能,怎么办?

学生思考、讨论、推演、最后得出结论:基因型有显性纯合和显性杂合两种情况,显性杂合在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不能在生产中应用,必须让抗锈病的小麦植株继续自交,经过选择,淘汰由于性状分离出现的非抗锈病类型,获得稳定的抗病类型才行。

设疑:你是否知道哪些病属于人类遗传病吗?

学生回答:白化病、先天性聋哑、并指、色盲……

教师讲述:白化病是大家较熟悉的一种遗传病,

由于控制患病的基因是隐性基因,所以属于

隐性遗传病。

思考:如果双亲表现正常(均为杂合

子),那么后代患白化病的概率是多少?

学生积极推算得出结果:1/4。

教师再介绍:人类遗传病并指其患病基因是显性基因,所以属于显性遗传病。

思考:如果双亲均患并指(均为杂合子),那么后代患并指的概率是多少?

学生推算得出答案:3/4。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由以上两例,我们可以看出,在医学实践中,人们利用分离定律对遗传病的基因型和发病概率可以做出科学的推断。

提问:人类的ABO血型系统包括哪些血型?

学生不加思考回答:A型、B型、AB型、O型。

教师讲解:人类的ABO血型是由三个基因控制的,它们是I A、I B、i。但是对每个人来说,只可能有两个基因,其中I A、I B都对i为显性,而I A和I B之间无显性关系(共显性)。所以说人类的血型是遗传的,而且遵循分离定律。思考:母亲为O型,父亲为AB型,其子女可能是AB型吗?

学生动手推演得出结论:否。

高一生物实验报告大全

高一生物实验报告大全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 绿色,RNA 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 苏丹III 橘黄色 脂肪+ 苏丹IV红色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

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专题(无答案)

必修一实验专题 一、细胞的观察和测量 (一)实验目的: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掌握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二)仪器用品:显微镜、玻片标本、擦镜纸、物镜测微尺、目镜测微尺 (三)实验步骤: 1.认识显微镜 (1)机械部分:镜座、镜柱、镜臂、镜筒、粗调节器 (粗准焦螺旋)、细调节器(细准焦螺旋)、转换器、 载物台、通光孔、弹簧夹片 (2)照明部分:反光镜(平面镜和凹面镜)、聚光器、 光圈 (3)光学部分:目镜、物镜(低倍镜、高倍镜、油镜) 2.显微镜的使用: (1)准备:主要是显微镜的安放、用擦镜纸擦拭目、 物镜,两眼同时睁开,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 (2)对光:用低倍物镜对光。升镜筒→转动转换器(低) →开大光圈→转动反光镜→白色圆形光斑 (3)低倍镜观察:放玻片→降镜筒→升镜筒→转动粗调节器→调节细调节器→观察 (4)高倍镜观察:移玻片(低倍镜)→转动转换器(高)→调光圈→调节细调节器→观察 3、保卫细胞大小的测量 (四)实验结果: 1、放大倍数:也称放大率。物象的大小对物体大小的比例叫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显微镜总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该放大倍数指的是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和体积。 2、视野及镜像亮度:视野是指一次所能观察到的被检标本的范围。视野的大小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即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看到的标本范围就越小。镜像亮度是指视野里所看到的像的光亮程度,它与放大倍数成反比,所以在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标本时,须移动标本才能看清其他部位,并使用凹面反光镜、大光圈或增强光源,以改善视野亮度,而使物象明亮清晰。 3、任何需要观察的标本都要先用低倍镜观察,原因是:a.低倍镜视野相对大,便于找目标;b.易调节防止镜头与镜片相撞。 4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物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目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5、视野中物象移动与标本移动的关系:如视野中某观察对象位于左下方如何移到中央,应将装片或切片向左下方移动,也就是同向移动。原因是视野中物象移动的方向与装片或切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6、放大倍数的扩大或缩小与视野里细胞数量的变化,例:目镜5X,物镜4X,视野中央有一排细胞共15个,若把物镜换成10X,则细胞数目为6个。因为视野中的细胞数目与放大倍数成反比;若目镜5X,物镜4X,视野中共有50个细胞,再把物镜换成10X,则视野中有8个细胞。因为视野中看到的事物的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 (六)知识迁移: 1、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部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64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若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当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些细胞中的( ) A.2个 B.4个 C.8个 D.16个 2、如要观察人血涂片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就选用下列哪种组合及物镜与玻片间的距离( );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⑤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题型分析

第1章遗传的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相对性状的判断 判断依据是必须为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的表现类型 1.下列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兔的白毛与黑毛 B.人的体重与身高 C.豌豆的红花与白花 D.水稻的糯性与非糯性 2.下列各组生物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番茄的红果和圆果 B.水稻的早熟和晚熟 C.绵羊的长毛和细毛 D.棉花的短绒和粗绒 3、下列各对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狗的长毛与卷毛 B.棉花的掌状叶和鸡脚叶 C.玉米叶梢的紫色和叶片的绿色 D.豌豆的高茎和蚕豆的矮茎 二、实验材料的选择 1、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1)自花传粉,闭花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自 然状态下为纯种(2)具有稳定的易于区分的性状 2、人工授粉的过程:去雄(未成熟的母本)→套袋→人工受粉→套袋 1.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为纯种的原因是( ) A.豌豆品种间性状差异大 B.豌豆先开花后受粉 C.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 D.豌豆是自花传粉的植物 2.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理由是( ) ①豌豆是闭花受粉植物;②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③用豌豆作实验材料 有直接经济价值;④各品种间具有一些稳定的、差异较大而且容易区分的性状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③④ 3.利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下列相关操作及其目的叙述,存在错误的是() A.花成熟后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防止自花传粉 B.去雄后进行套袋处理→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 C.人工授粉→进行杂交 D.授粉后继续进行套袋处理→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 4.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必须对母本采取的措施是() ①开花前人工去雄②开花后人工去雄③去雄后自然授粉 ④去雄后人工授粉⑤授粉后套袋隔离⑥授粉后自然发育 A.①③B.②④⑥C.①③⑥D.①④⑤ 三、配子的种类 有性生殖的生物可产生雌雄两种配子,即卵细胞和精子。就雌雄配子的数量而言,一般雄配子的数目远大于雌配子,即精子远比卵细胞多,就配子的类型而言,每个配子只含一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例如DD个体产生的配子为D型,dd个体产生的配子为d型,Dd个体则能产生2种类型的配子,即D型和d型,且D:d=1:1 1.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豌豆自交过程中产生的配子情况如下,正确的是() A.雌配子∶雄配子=1∶1 B.雌配子∶雄配子=1∶4 C.AA∶aa=1∶1 D.A∶a=1∶1 2.遗传组成为Aa的杂合子豚鼠,一次产生了100万个精子,产生精子的类型及其中含有隐性遗传因子的精子数目为() A. A或a两种类型;50万个 B.仅含A一种类型;0个 C. AA和aa两种类型;50万个 D. 仅含a一种类型;100万个 3.下列为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性状分离现象的假设性解释,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 B.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互不融合 C.在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教案

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文实验(一) 一、教材分析: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和进化》的第一章遗传因子发现中的第一节内容,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四部分内容构成。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教材中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达到阐明分离定律,最终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的教学目标。教材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了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体验孟德尔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⑶能力方面: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对分离定律的理解。(3)假说—演绎法。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基因控制生物性状”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等知识,初步了解了基因与生物个体性状的关系、控制相对性状的成对基因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什么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双亲,后代会有复杂的表现等问题,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在课前通过上网、查报纸杂志等途径收集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有关的资料。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①介绍遗传规律的例子 ②介绍遗传现象与孟德尔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思考]: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 (1)豌豆花的结构 (2)名词:自花传粉异花传粉父本母本去雄 1、性状与相对性状

(完整版)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知识点分析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知识点分析 理解课文: 1 、你认识豌豆花的结构吗? (1)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遗传因子不相融合也不消失。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3)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4)雌雄配子结合的几率是随机均等的。 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______ 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______ 纯合子杂合子成对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______ 存在的纯种高茎豌有成对的高茎遗传因子(DD ), 纯种矮茎豌豆有成对的矮茎遗传因子(dd )。 F1自交的后代出现隐性性状,所以在F1细胞 中必然含有隐性遗传因子;而F1表现的显性 性状,因此F1体细胞中遗传因子应该是Dd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拓展视野、解题技巧: 一、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 1.有性生殖生物的性状遗传。 有性生殖生物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特有的行为。 2.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 3.细胞核遗传。 物质数目不稳定,遵循细胞质母系遗传规律。 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围的局限性。 二、基因分离定律的解题点拨

掌握最基本的六种杂交组合: ②DD×dd→Dd(全为显性) ③DD×Dd→DD∶Dd=1∶1(全为显性) ④Dd×Dd→(1DD、2Dd)∶1dd=3∶1(显性:隐性=3:1) ⑤Dd×dd→Dd∶dd=1∶1(显性:隐性=1:1) ⑥dd×dd→dd(全为隐性) 分离定律的习题主要有两类:一是正推类型;二是逆推类型。常见解题方法有隐性纯合突破法、根据后代分离比解题法。 1. 隐性纯合突破法: 即根据隐性性状个体的遗传因子型,比如白化病患者一定为aa,可推出他的双亲一定各含有一个a遗传因子,然后再根据其他条件推出双亲的完整遗传因子型。 2. 根据后代分离比解题法: 根据后代的分离比直接推知亲代的基因型与表现型: ①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 ②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③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④若后代性状只有隐性性状,则双亲都为隐性纯合子。 3.配子的确定 Aa形成两种配子A和a。 ②一对相同基因只形成一种配子。如AA形成配子A;aa形成配子a。 4.基因型的确定 aa。 表现型为显性,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另一个不能确定,Aa或AA。做题时用“A_”表示。 ②测交后代性状不分离,被测者为纯合体,测交后代性状分离,被测者为杂合体Aa。 ③自交后代性状不分离,亲本是纯合体;自交后代性状分离,亲本是杂合体:Aa×Aa。 ④双亲均为显性,杂交后代仍为显性,亲本之一是显性纯合体,另一方是AA或Aa。杂交后代有隐性纯合体分离出来,双亲一定是Aa。 5.显隐性的确定 F1表现出的那个性状为显性。 ②杂种后代有性状分离,数量占3/4的性状为显性。 6.显性纯合体、杂合体的确定 适合于植物,不适合于动物,而且是最简便的方法。 ②测交:让待测个体与隐性类型测交,若后代出现隐性类型,则一定为杂合体,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个体,则可能为纯合体。 ③用花粉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并用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的植株为纯合体,根据植株性状进行确定。 ④花粉鉴定法: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现不同颜色,杂种非糯性水稻的花粉是减数分裂的产物,且比例为1∶1,从而直接证明了杂种非糯性水稻在产生花粉的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证明可检验亲本个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 7.遗传概率的计算

(完整版)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学设计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第一课时教师肖俊华 日期:2016.9.9 一、指导思想 本节内容是孟德尔经典遗传实验的精华部分,既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孟德尔实验的科学研究过程,更需要深刻领会孟德尔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领略科学研究魅力,因此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式和探究式相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假说—演绎法”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注重问题设置的逻辑关系和递进关系,从宏观到微观深刻理解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 实质,学会应用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是人教版教材《遗传与进化》第一章《遗传因子发现》中第二节的内容。从教材的编排来看,这部分内容是继孟德尔杂交实验一之后,讲解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以孟德尔发现的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一对)到复杂(多对),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又一次领略科学探究方法——假说演绎法,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即在观察和分析杂交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设,再通过实验对假设进行验证,然后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突出了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让学生犹如亲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从浓郁的历史感中获得科学知识和对科学方法的领悟。虽然教材把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介绍的比较清楚,但是因为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这部分知识又是从宏观实验到微观层面理解和掌握遗传的本质,学生在刚刚学过分离定律,对分离定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理解尚有欠缺的时机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内容难懂,逻辑思维要求高,科学研究方法需要体会等等,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的理解造成障碍。例如:通过两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现象,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对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释验证都是直接给出的,没有很好的铺垫,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课本上没有提及,但却是学习和掌握遗传定律最根本的内容,正是基于此,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历来感觉难学,老师也对这部分内容找不到很好的就解决方法和有效的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也是学习第二章“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重要基础,并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和进化奠定基础。 2.在整个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1)本节在必修二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内容都与其他单元有紧密的联系。本单元讲述的是140年前孟德尔对遗传现象的推测,以及根据推测总结出的遗传规律。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是什么?分子生物学基础是什么?需要后期的研究成果去验证、解释和发展。例如,必修模块2《遗传与进化》的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揭示的是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第3章《基因的本质》揭示的是遗传规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第4章《基因的表达》揭示的是基因控制性状的机制;第5章《基因的突变及其他变异》是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角度解释性状的变异;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讲述的是遗传规律的应用及其发展;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从群体的角度,讲述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总之,既然整册书是按照遗传学发展的历程来编写的,抓住这条主线,就可以像串珠一样找出各章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的知识与本章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例如,在初中学习的“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知识,初步解决了基因与生物个体性状之间的关系问题;学习的“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知识,初步解决了控制相对性状的成对基因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为什么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双亲,后代会有复杂的表现

高中生物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高中生物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第一篇:高中生物实验报告纯净水实验报告【实验目的】 证明氮元素为黄瓜苗的必备元素。 【实验原理】 植物所吸收的氮素主要是硝酸盐(no3-)和铵(nh4+),也可以利用某 些可溶性的含氮有机物,如尿素等。氮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此外,氮存在于核酸、磷脂、叶绿素、辅酶、植物激素和多种维生素(如b1,b2,b6,pp等)中。由于氮作为组成植物体中许多基本结构物质的组分,对植 物的生命活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氮又称为生命元素。氮素在植物体内可以自由移动。缺氮时幼叶向老叶吸收氮素,老叶出现缺绿病。严重的情况下老叶完全变黄枯死,但幼叶可较长时间保持绿色。植物缺氮时植株矮小,叶小色淡或发红,分枝少,花少,籽实不饱和,产量低。 【材料用具】 1.两株生长健康的黄瓜苗; 2.两种植物生长所需的肥料,其中a种肥料含有氮元素,b种肥料不含有氮元素,a、b两种肥料其他性质相同。 【方法步骤】 1.在相同正常自然生长条件下,向两株黄瓜苗分别长期施

用上述a、b两种肥料; 2.观察一段时间后两株植物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预测】 施用b种肥料的黄瓜苗的黄瓜叶片发黄,植株矮小,而施用a种肥料的黄瓜苗无此症状。 【实验结论】 氮元素为黄瓜苗的必备元素。 【思考质疑】 氮元素在植物生长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陈奕君高一(6)班 第二篇:生物调查报告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生物,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息息相关,为我们的生活增光添彩。今天,我们跟随着老师在学校中调查了校园里的生物。调查校园生物种类调查目的:(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 1、了解学校及周围环境中的生物,记录所看到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2、尝试对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初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初步学会调查笔记。调查方法:在老师带领下实地调查。材料用具:调查表、笔、放大镜、照相机、摄像机等方法步骤: 1、设计调查表:设计合理的调查表 2、分组:以5为人为一组,确定一个人为组长 3、选择路线:由学校大门前开始,经东边绕过办公楼、教学楼进入操场,边观察边记录,最后由学校西边回到大门口。调查记录:沿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边观察边记录,记录不同的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案

第一节孟德尔地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说出对分离现象解释地验证并理解测交地概念; 2、理解分离定律地内容 3、应用分离定律解释遗传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分离现象解释地验证、分离定律地内容及应用 三、自主学习 1、对分离现象解释地验证------测交 1)测交地概念 2)侧交地过程 思考: 杂种子一代隐性纯合子 a、测交后代为什么会出 高茎矮茎现1:1地分离比? 测交X b、后代如果出现了1:1 地分离比,你能确定 亲本地遗传因子组合配子类型吗? 测交后代 ()() 测交比 2、分离定律地内容: 3、分离定律地应用及解题方法: 1)显隐性性状地判断方法(见第一课时) 2)如何确定遗传因子地组成 (1)性状为隐性性状,则为两个隐性遗传因子组成,即aa 型 性状为显性性状,则至少有一个显性遗传因子,即A Aa型 ,AA或Aa (2)测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被测者为杂合子,即 Aa型 测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则被测者为纯合子,即 AA、aa型 (3)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亲本是纯合子,即 AA、aa型 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亲本都是杂合子即 Aa型 (4)双亲为显性,后代有隐性个体,双亲均为杂合子,即Aa XAa 后代均为显性,则亲本之一为AA,另一方为AA或Aa

3)怎样利用分离定律解遗传题 (1)分离定律习题类型 正推型:由亲本地性状或遗传因子组成推子代性状或遗传因子组成例:人地多指对五指为显性,两个杂合多指地双亲(Aa),其后代地 手指正常地概率为多少?其中纯合子及杂合子概率分别是多少? 逆推型:由子代地性状或遗传因子组成推亲本性状或遗传因子组成例:人地卷舌对非卷舌是显性,一对能卷舌地夫妇生了一个不能卷舌地孩子,这对夫妇和孩子地基因型依次是?(用R、r表示) (2)解题思路与方法 1、根据分离定律中规律性比值来直接推断 ①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Aa). 即Aa×Aa→3A__:1aa. ②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 Aa×aa→1Aa:1aa. ③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AA×AA或AA×Aa或AA×aa. 11、隐性纯和突破法 ①根据题意列出遗传图式 ②从遗传图式中出现地隐性纯合体突破 例1:周期性偏头痛是由常染色体上地基因引起地遗传病,一对正常地夫妇生了一个患病地女儿.判断一家三口地遗传因子组成?若这对夫妇生了一个正常孩 子,让这个孩子与一患者婚配,后代正常孩子地概率及患病地概率个多少? (用B、b 表示) 例2:右图为一个白化病家族地遗传病系谱图(该病 受隐性遗体病,由a基因控制;1和2为双亲, 3和4为子女),据图回答如下问题: (1)理论上,白化病家族中患病个体比正常个体数 目____,其中男性患者数目与女性患者. (2)1号个体地基因型为,2号个体地 基因型为;3号个体地基因型为. 4号个体为杂合体地机率是 (3)若4号个体与一个携带此致病基因但表现正常地 女性结婚,生下一个表现型正常地孩子地机率是

人教版高中生物专题复习

知识方法篇 考能专项突破 重点题型研析1――选择题解题技能 【典例剖析】由DNA分子蕴藏的信息所支配合成的RNA在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 ) A .脱氧核苷酸 B .核糖核苷酸 C.脱氧核糖、碱基、磷酸 D .核糖、碱基、磷酸 解析本题中的关键词是“完全水解”。“完全水解”和“初步水解”是不同的,“初步水解”的产物为基本单位,而“完全水解”是将基本单位再水解。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一个核苷酸分子完全水解后得到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 DNA和RNA的不同点之一是组成核苷酸的五碳糖不同,组成DNA的核苷酸中,五碳糖 为脱氧核糖,而组成RNA的核苷酸中,五碳糖为核糖。 答案D 【技法点拨】要想准确、快速地解答生物选择题,必须掌握几种常见的解题方法 (1)直选法:对于比较简单、答案明显的试题,或者是自己十分熟悉、很有把握的试题, 可采取直选法,直接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2)排除法(淘汰法):如果对四个选项中的某一个选项把握不准,可以通过对其他三个选项 进行判断分析,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获得正确选项。试题的选项中有一些绝对说法, 如“完全”“都”“ 一定”等,需要寻找“特例”对该选项进行排除或判定。 ⑶推理法:按照正向思维推理、逆向思维推理、横向思维推理或者假设反证的方法,对试题进行推理判 断。 (4)避陷法:对于迷惑性或设陷性试题要特别注意。首先,排除题目中的干扰因素,防止 无关因素的干扰;其次,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再次,克服思维定势,对似曾相识

的题目更要加倍小心,审出题目中的“变化”之处,以期突破思维定势。 (5)对比分析法:对所提供的四个选项进行对比,或者将四个选项分成两组,分别对两个相互矛盾的选项进行对比,淘汰错误的选项,保留相对正确的选项,然后再对相对正确的两个选项进行对比,获得正确的选项。 【跟踪训练] 1 .如图是某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图中“■ ?”表示不同种类的氨基酸,图中 甲链由21个氨基酸组成,乙链由19个氨基酸组成,图中“ 一S—S—”是在蛋白质加工 过程中由两个“ 一SH”脱下2个H形成的。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那链:A—A A ?该蛋白质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B .该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两个羧基 C.图中“一”代表的化学键是在高尔基体中形成的 D ?形成该蛋白质分子时,相对分子总量减少了686 答案C 解析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图中“一”代表肽键,它的形成是在核糖体上通 过缩合完成的;而在形成该蛋白质分子的过程中脱去38分子的水,同时形成一个二硫键 失去2个H,分子总量减少38X 18 + 2= 686;通过分析肽链分子的结构,不难发现每条多肽链至少保留一个羧基(一COOH)和一个氨基(一NH2),故该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两个羧基。 2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脱氧核糖、葡萄糖、核糖既存在于植物细胞内,又存在于动物细胞内 B .细胞体积越大,表面积越大,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高 C.代谢活动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相对含量较高 D .核糖体、染色体、T2噬菌体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 答案B 解析脱氧核糖、葡萄糖、核糖是动植物细胞内都存在的糖;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就越小,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速率就越低;生物体的代谢越旺盛,其体内自由水的相对含量越高;核糖体主要由蛋白质分子和核糖体RNA组成,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部实验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归纳 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高倍镜的使用步骤:(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如果光线较暗时,可用凹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大的光圈;如果光线明亮时,可用平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小的光圈。(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换用高倍镜后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 2、低倍镜和高倍镜的区别: 透镜大小镜头长短视野亮度物像大小细胞数量 低倍镜小短亮小多 高倍镜大长暗大少 3、污点位置的判断: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目镜、物镜、所观察的材料是在同一直线上的,只要分别转动镜头或移动玻片标本,看污物是否随之而动,就可做出正确判断。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可溶性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斐林试剂与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这种试剂要现配现用。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与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等量均匀混合生成蓝色Cu(OH)2,Cu(OH)2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反应。淀粉、蔗糖等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2、实验过程: 选材(应选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浅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研磨过滤组织样液加入斐林试剂(现配现用)摇匀 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反应(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二)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苏丹Ⅲ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橘黄色 苏丹Ⅳ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红色 2、实验过程 选材(选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较好)浸泡制作花生子叶临时转片(徒手切片,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滴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浮色显微镜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子叶最薄处,并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调整细焦螺旋观察,可见已着色的脂肪颗粒)。 (三)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在碱性溶液中,Cu2+与蛋白质发生反应)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 双缩脲试剂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 2、实验过程 选材(豆浆或鸡蛋蛋白)取组织样液加入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摇匀观察,出现紫色。 (四)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淀粉遇碘变蓝。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案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引言: 同学们好!如果父亲是双眼皮,母亲是单眼皮,那么孩子是什么样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学习基因的分离定律。还记得发现这个定律的人吗?就是奥地利的孟德尔。他利用修道院一块儿不大的园地做了八年的豌豆杂交实验,终于成功揭示了遗传学的两大定律,在众多的实验材料中为什么他偏偏选择了豌豆呢?豌豆这种植物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是自花传粉当中的极端情况叫做闭花传粉,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豌豆它是自己的雄蕊的花粉传到自己的雌蕊的柱头上边进行传粉受精,甚至于花儿还没有开,内部就已经完成了传粉,这样就可以保证完全按照实验者当初的设计意图来进行实验,完全不会受到外来花粉的干扰,从而保证了实验结果真实可靠,其次更大的优点是在豌豆的身上我们能发现很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我们在遗传学上把她它叫做相对性状。例如豌豆籽粒的圆滑和皱缩这就是一对相对性状。而籽叶的颜色黄色对绿色也是一对相对性状,豌豆身上的这些相对性状都很容易识别在我们识别的时候不会遇到太多的困难,这样就保证了实验结果非常地清楚明白,基于这两个优点,孟德尔最终选择了豌豆进行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其实豌豆的杂交实验就是一次人工的传粉受精,当一朵花儿它还没有开放时也就是当它还是处于花蕾期的时候首先用剪刀把这朵花的雄蕊去除这个过程我们就把它叫做去雄然后我们看但你花粉发育成熟时我们可以用一支毛笔把一朵花的雄蕊的花药当中的花粉沾一点然后把它传到另一朵花的雌蕊的柱头上边,这样就完成了一次人工传粉受精,也就是让这两朵花所在的两株植物进行了一次杂交实验,再到接受花粉的这一方,也就是母本接触种子或者等种子种下去,在长成植株之后我们便可以看到实验结果了。在在这个过程当中请大家注意接受花粉的一方我们把它叫做母本,而提供花粉的一方我们把它叫做父方。好了,有了这些知识的准备下面我们就可以开始正式看下孟德尔关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首先我们来看他研究的到底是哪一对相对性状?请看图,这幅图放映的就是孟德尔关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首先他研究的一对相对性状就是豌豆的高茎和矮茎,首先使用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纯种的矮茎豌豆进行杂交得到的后代我们把它叫做子一代,通常记做F1我们看到子一代全部都是高茎豌豆没有一株是矮茎豌豆,因此我们就把子一代所表现出来的这个性状叫做显性性状,而在子一代没能表现出来的性状,我们就把它叫做隐性性状。问题就来了,子一代全部都是高茎性状,那么矮茎性状到底是永远的消息了呢?还是暂时的隐藏了,接下来我们再往下看让子一代自交,也就是进行一次自花传粉,得到的后代我们把它称之为子二代,结果发现在子二代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也就是说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又都同时出现了,我们把这个现象叫做性状分离,由于孟德尔曾经在大学中接受过非常完善的教学训练,因此他就想到了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来对结果进行分析,我们来看一下统计结果是在子二代中高茎有787株而矮茎有277株,如果对二者进行一个比值的话那么比值大致接近于3:1,请同学们思考一下:3:1这样的一个数字究竟是一个偶然的结果呢?还是一个固有的规律呢?子一代自交后后代发生的这种性状分离到底是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呢?我们暂且就把3:1这样一个数字叫做性状分离比。孟德尔没有停歇,他马上又开始对其他六对相对性状在,逐对进行同样的实验。都是首先让纯种的亲本进行杂交,得到的子一代再进行自交,观察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我们来看一下,其他杂交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实验都显示了大致相同的结果,也就是均为子一代,只表现出一种亲本的性状,即为显性性状,而

试讲课程: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试讲课程: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 试讲课程:孟德尔的豌豆早教实验(一)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基因控制生物性状”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等知识,初步了解了基因与生物个体性状的关系、控制相对性状的成对基因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什么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双亲,后代会有复杂的表现等问题,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高中这部分的教学对学生的生物素养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中对于孟德尔提出的四点假说的理解和领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分析杂交实验的过程中尝试自己提出几点假说,并通过亲自动手做“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来体验孟德尔假说。在演绎推理假说的正确性过程中,教师也不能主观臆断的直接告诉学生孟德尔的测交实验,而没有进行必要的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课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验的方案,让学生分析讨论确定检验假说的合适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测交的目的,最终能够灵活运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2)区别性状分离、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杂合子和纯合子等基本概念。

(3)阐明分离定律并能运用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一些遗传现象,并尝试杂交实验的设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2)通过课前的调查实验和课堂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整理归纳能力,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认识生物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孟德尔八年研究事迹,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三、教育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3)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一一演绎法 四、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法等,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能力,发挥学生主动性,保证学生高效学习。 观察实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解释问题——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总结规律 五、课前准备 1 ?学生的学习准备: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知识点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知识点 考点点拨: 一、相关知识 (一)基本概念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表现型、基因型、等位基因 (二)知识网络 (三)疑难解析 1、自由组合定律的适用条件 (1)有性生殖生物的性状遗传;(2)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3)细胞核遗传;(4)两对及两 对以上相对性状遗传;(5)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 2、 分解组合法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研究的是控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 上的遗传规律。由于控制生物不同性状的基因互不干挠,独立地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因此,这类题我们可以用分解组合法来做。分解组合法就是把组成生物的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分离开来,用基因的分离规律一对对加以研究,最后把研究的结果用一定的方法组合起来的解题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用这种方法解题,具有不需作遗传图解,可以简化解题步骤,计算简便,速度快,准确率高等优点。 解题步骤: (1)、先确定此题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2)、分解:将所涉及的两对(或多对)基因或性状分离开来,一对对单独考虑,用基因的分离规律进行研究。 (3)、组合:将用分离规律研究的结果按一定方式进行组合或相乘。 应用: [ 1]、求有关配子的几个问题: (1)基础知识: 基因型为Dd 的个体通过减数分裂产生D 、d 两种类型的配子,其中,D:d=1:1,而基因发现者 实验过程、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F1体现显性性状。 F1自交,后代出现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 9:3:3:1 理论解释: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发生分离,不同的遗传因子 可以自由组合,产生比例相同的四种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 合,产生四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 目的:测定F1基因型,验证对分离现象解释的正确性 分析:如解释正确则理论应与实际结果一致 实验: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结论:杂交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一致,既可证明对分离现象解释是正确的。 两对相对性 状遗传实验 测交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 孟德尔定律的再发现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知识点总结(教师版)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1:几组基本概念(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要熟记) 1、交配类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交配,如DD×dd等;×(显隐性判定)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交配,如DD×DD、Dd×Dd等;○×(显隐性判定、鉴别纯合子和杂合子、获×符号需给学生讲清) 得植物纯种)(何时用○ 测交:杂种一代×隐性纯合子,如Dd×dd(验证杂(纯)合子、测定基因型) P:亲本、♀:母本、♂:父本、 F1:子一代、F2:子二代 2、性状类 (1)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总称。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性状分离。 3、基因类 (1)相同基因: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在纯合子中由两个相同基因组成,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如图中A和A就是相同基因。 (2)等位基因:生物杂合子中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图中B和b、C和c、D和d 就是等位基因。 (3)非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有两种,即一种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如图中的A和D;还有一种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如图中的A和b。 (4)复等位基因:若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上的等位基因的数目在两个以上,称为复等位基因。如控制人类ABO血型的I A、I B、i三个基因,ABO血型是由这三个复等位基因决定的。因为I A对i是显性,I B对i是显性,I A和I B是共显性,所以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只能是:I A I A,I A i—A型血;I B I B,I B i—B 型血;ii—O型血;I A I B—AB型血。 4、个体类 (1)基因型与表现型 ①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②关系: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纯合子与杂合子 ①纯合子:由相同基因型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如DD、dd、AABB、AAbb)。 ②杂合子:由不同基因型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如Dd、AaBB、AaBb)。 注意①多对基因中只要有一对杂合,不管有多少对纯合都是杂合子。 ②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但纯合子杂交,后代会出现杂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后代中会出现一定比例的纯合子。 知识点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材; 选豌豆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①豌豆是自花传粉,是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②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③花比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④繁殖周期短,后代数量大 补充:果蝇常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原因 (1)相对性状多、易于观察(2)培养周期短(3)成本低(4)容易饲养(5)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等。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练习题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姓名班级分数 一、选择题 1.孟德尔用豌豆做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不必考虑的是( ) A.亲本的双方都必须是纯合子 B.两对相对性状各自要有显隐性关系 C.对母本去雄,授以父本花粉 D.显性亲本作父本,隐性亲本作母本 2.孟德尔对遗传规律的探索经历了( ) A.分析→假设→实验→验证B.假设→实验→结论→验证 C.实验→分析→假设→结论D.实验→假设→验证→结论 3.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的个体,正常情况下产生的配子的遗传因子组成不可能是( ) A.AB B.Ab C.Aa D.ab 4.属于纯合子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A. Dd B.AabbEe C.AaBB D.AAEEff 5.具有下列各组基因型的个体,在同一环境条件下,表现型相同的一组是() A EeRr、EERr B.eeRr、EeRr C.Eerr、eerr D.eeRr、EERR 6.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能形成配子的种类数为() A.4 B.2 C.8 D.6 7.基因型为RrYy的水稻自交,其子代中的表现型、基因型分别是() A.3种、9种 B.3种、16种 C.4种、8种 D.4种、9种 与Aabb杂交过程中,配子间的结合方式有( )种 A.4 B.2 C.8 D.6 与AaBb杂交过程中,配子间的结合方式有( )种 A.8 B.4 C.16 D.6 10.对某植株进行测交,得到的后代基因型为Rrbb和RrBb,则该植株的基因型是() A.RRBb B.RrBb C.rrbb D.Rrbb 11.下列杂交组合属于测交的是() A.EeFfGg×EeFfGg B.eeffg g×EeFfGg C.eeffGg×EeFfGg D.EeFfGg×eeFfGg 12. 则双亲的基因型是( ) A.TTSS×TTSs B.TtSs×TtSs C.TtSs×TTSs D.TtSS×TtSs 13.已知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YYRR∶YYrr∶YyRR∶Yyrr∶YYRr∶Y yRr=1∶1∶1∶1∶2∶2。按自由组合定律推测,双亲的基因型是( ) ×YYRr B.YYRr×YyRr C.YyRr×YyRr D.Yyrr×YyRr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新课标所有实验)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新课标所有实验) 考纲要求: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补初中实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学会使用显微镜 实验目的: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初步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呈像原理、放大倍数计算方法 结构: 光学部分:目镜、镜筒、物镜、遮光器(有大小光圈)和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 机械部分:镜座、倾斜关节、镜臂、载物台(上有通光孔、压片夹)、镜头转换器、粗、细准焦螺旋。 注:目镜无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呈像原理:映入眼球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物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成像的清晰程度) 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二者放大倍数的乘积) 注: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直径倍数,即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二、显微镜的使用:置镜(装镜头)→对光→置片→调焦→观察 1.安放。显微镜放置在桌前略偏左,距桌缘8—10cm处,装好物镜和目镜(目镜5×物镜10×)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选取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直至视野光亮均匀适度。调节视野亮度只可用遮光器和反光镜,光线过强,改用较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镜;光线过弱,改用较大光圈或用凹面反光镜。选低倍镜→选较大的光圈→选反光镜(左眼观察) 3.观察。将切片或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顺时针),俯首侧视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切片(约0.5cm),左眼观察目镜,(反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看到物像时轻微来回旋转细准焦,直到物像清晰。(找不到物像时,可重复一次或移动装片使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观察时两眼都要睁开,便于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侧面观察降镜筒→左眼观察找物像→细准焦螺旋调清晰 4.高倍镜的转换。找到物像后,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只准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为止。 顺序:移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调反光镜或光圈→调细准焦螺旋 注:换高倍物镜时只能移动转换器,换镜后,只准调节细准焦和反光镜(或光圈)。 问1: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若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的像,可能原因?(ABC) A、物像不在视野中 B、焦距不在同一平面 C、载玻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 D、未换目镜问2:放大倍数与视野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亮,工作距离越长;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围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工作距离越短。 故装片不能反放。 5.装片的制作和移动:制作:滴清水→放材料→盖片 移动:物像在何方,就将载玻片向何处移。(原因:物像移动的方向和实际移动玻片的方向相反) 6.污点判断:1)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位于载玻片上; 2)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位于目镜;换物镜后消失,则位于物镜; 3)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镜后也不消失,则位于反光镜上。 7.完毕工作。使用完毕后,取下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逆时针旋出物镜,旋进镜头盒;取出目镜,插进镜头盒,盖上。把显微镜放正。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