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农业起源、发展概况及古代的小农经济,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的归纳与总结,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知识重组的能力。

②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我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

②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教学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思路:教材从“早期农业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三个方面叙述、介绍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农业起源、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和小农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并分析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和小农经济的特点,树立生产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的唯物史观。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本教案设计的思路如下:一、在讲清楚中国农业起源知识点时,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内容,运用谈话法,启发学生归纳出中国古代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特点。二、通过阅读指导法、演板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通过设计“古代农业发展简表”,让学生牢固掌握“古代农业发展概况”这一基础知识;通过“中国古代,人们如何从迁徙走向定居?”这一问题的探究,突出生产力发展这条线索,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展观。三、通过讲述法及对“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及特点”和教材的“学思之窗”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掌握、理解土地国有制、小农经济等知识,了

解古代农民生产生活的状况,增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对当前生活的幸福感。

教学内容: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①中国农业的起源②刀耕火种的农业。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①古代农业发展概况(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水利灌溉)②农业发展使人们由迁徙走向定居。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①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②小农经济的形成。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教学方法:讲叙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等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展示稻米、粟米的实物,并结合《历史地理图册》第3页的图,指出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稻的国家,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中国农业的起源。师:我国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课文引言中介绍了神农的传说。请问:神农传说能不能作为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证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去了解历史?生:不能,因为传说不是史实。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调查、查阅文献等方法去了解历史。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页的“历史纵横”,并讨论分析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有什么特点?生: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师:原始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石刀、石斧;主要的耕作技术是刀耕火种。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古代农业发展的概况。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五页至第六页的相关内容,在分组讨论的

基础上,制作“古代农业发展简表”介绍古代农业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和水利灌溉等方面的情况。

生:在黑板上演示简表:

年代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农作物

水利灌溉

2.农业发展使人们从迁徙走向定居。师: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水利灌溉工具等方面,也就是说主要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从迁徙走向定居,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思考“人们是如何从迁徙走向定居的?”刀耕火种时期为什么要迁徙?(生:土地肥力下降)。要定居就必须解决什么问题(生:提高土地利用率)。如何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呢?(生:改进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改进实质就是什么的发展?(生:生产力)师:对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人们从迁徙走向定居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此可得到印证。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师: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这将在本单元第四节讲到,这里就不详细介绍。在井田上,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请问:当时为什么要集体耕作?有什么意义?生:生产力水平低下,可提高劳动效率。

2.小农经济的形成。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按小组分别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探究:第

一组,什么是小农经济?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第二组,土地私有制代替土地国有制是不是倒退?为什么?第三组,个体农耕取代集体农耕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什么?

第一组(生):小农经济是指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以男耕女织为主要内容的个体经济。它产生的原因一是生产力发展,二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它具有以下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第二组(生):不是倒退。因为它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也将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组(生):有。因为个体农耕形式下,劳动者拥有一定的劳动成果,生产积极性提高。

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师: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为了生活而精耕细作,辛勤劳动,是国家赋役承担者,时常因为封建剥削和各种灾害威胁而破产、流亡,生活十分艰难。请同学们看到“学思之窗”,并请两位同学演唱这段戏词。生:演唱。师:请同学们回答课本中的问题,并思考在当时的现实世界里,董永和七仙女的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现在我国农民生活状况如何?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生:戏词反映了他们向往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因为封建剥削的沉重和各种灾害的威胁,他们的愿望难以实现。现在我国农民种粮有补贴,治病有医保,子女义务教育还免费,相对于古代而言,真是过上了“天堂般”的好日子,因此我们要热爱社会主义,应为现在的生活感到幸福,为开创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小结:经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和小农经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知识,归纳出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注:本教案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高一年级,必修ⅱ)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的反思:在设置教学目标之前结合了学生的特点以及本课教学重难点,主要希望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理论,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知识、分析、比较能力。但由于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统一以及高估了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以及缺乏教学机智,导致本课部分教学目标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得以实现。

教学前的反思:教学前主要是备课阶段、教学设计阶段,本课由于对单元整体以及学情分析不够到位,没有能够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应当课后深入到学生当中去,通过特定的问题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找出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制定出相应的教学预案。

教学思想的反思: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和师生观以及我校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本课题改革的实际情况,课堂上更多地应该由学生讲,老师只做辅助,但是本课设计多以问题呈现,在一节课的实践过后发现部分问题意义不大且层次不够分明,没有能够起到推进课堂的作用。例如教学设计第一子目当中的这个问题: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页的“历史纵横”,并讨论分析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有什么特点?生: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就意义不大,在课堂上的呈现就是学生翻书之后异口同声的回答,看似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其实只是一些不经思考的问题,没有能够掌握到问题式教学法的精髓。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教学机智的反思: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在本课教学当中,我发现整个教学过程中知识性的东西不是学生的难点,难点在于学生难以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能看出学生有疑问,但是我为了完成一节课的教学计划,没有过多的花时间给学生讲解,只是告诉学生记住并且以后会继续涉及到。这我认为就是缺乏教学机智,没有在看到学生表示疑惑的时候及时的展开讲解和梳理。

学生的优点:虽然前面说到我的问题式教学法部分问题设置不合理,但是有些问

题也显示了学生的创新和表达能力。师: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为了生活而精耕细作,辛勤劳动,是国家赋役承担者,时常因为封建剥削和各种灾害威胁而破产、流亡,生活十分艰难。请同学们看到“学思之窗”,并请两位同学演唱这段戏词。由于我上的是艺体班的学生,个个多才多艺,所以这个时候学生们都表现的非常积极,我也在之后及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所以学生的良好表现给课堂带来了活力和“创新的火花”在闪烁,在以后的课堂上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再设计:首先,教学目标改的更切实际,以提高学生阅读、归纳材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经济理论知识水平为核心目标。辅之以材料和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着重讲述和理解以达到其目标。

其次,将教学环节做一个交换,把学生最喜欢的,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演唱《天仙配》的片段放在课文开头,让之发挥最大的效果,而我会在这个环节以后设计问题:你们知道戏里面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具体是什么吗?它产生于什么时候?它之前是什么?它之后是什么?有这样将整棵连接成一个整体,而以小农经济为出发点。

再次,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方法,根据本节课农业方面的专业名词较多,多数概念对于学生来讲较难理解的现实,再设计将采用深入浅出的讲述法进行,配合提问、史料阅读、条理讲解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结合课本教学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并且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形成较清晰的脉络,

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我只在导入新课、疑难问题和重点问题适当采用讲述法外,其余放手让学生归纳总结。

对教材的处理方面:全课突出一条主线——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变革,而生产工具的进步又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前提和保障。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明的经济保障;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找春天》教学设计完整版

2找春天. 教材分析: 春天来了,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本文的课题呼唤着我们——找春天去吧!我们到校园里找一找,到野外去找一找。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孩子们找到春天了吗?从哪里找到的?怎样找到的?激发学生多读书吧。读着这些语句,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习惯。 课前准备:歌曲磁带、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学习课文1、2、3段,初步感受春天带给我们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板书:春天)春姑娘来到了我们身边。让我们用美丽的词语迎接她的到来吧!(让学生说说平时积累的有关春天的词句。) 师:是的。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藏在哪里呢?让我们一块去找春天吧! (板书:找) 二、感知课文 师:春天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同学们,平常读课文,都有哪些要求呢? 1、一读课文,过生字关: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宝宝。 ⑵组内读一读,读得好的夸奖他,读得不好的帮助他。 ⑶课件出示生字宝宝,多形式认读,力求人人参与人人过关。 ⑷小组交流识记生字宝宝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积累。 2、二读课文,过读通关: ⑴要求:把课文读流利,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读后让学生提出难读的句子,课件随机出示并指导读流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第1课。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而中国又是世界上四大农业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以农立国的历史传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副食品,为手工业部门提供原料。因此,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利于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 (二)、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学会自学探究,用历史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问题探究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采用学生自学探究、历史比较法等完成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表格来突破重点)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通过《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法设计 本课头绪多、历史概念多,学生难以理解。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问题教学法与小组合作

季风水田农业教学设计

季风水田农业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在世界的分布范围;举例说明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特点;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学会提取地理信息;通过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学会地理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来认识身边的地理事物,培养热爱地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区位因素。 难点:归纳季风水田农业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用幻灯片放映各种大米图片 提问:各种优质大米的产地五花八门,像东 北珍珠米、泰国香米、湖南大米等等,为什 么优质的大米会分布在这些地区?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课堂寻 找答案。 观看图片,并思考问题 通过图片导入,可以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目标1.学会用图分析影响季风水田农业分布的区 位因素 2.举例说明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 明确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确定学习方向 了解季风水田农业提问:从稻作农业(季风水田农业)这个名 称可以看出什么? 稻作农业农作物类型(水稻) 季风气候类型 水田耕地类型 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 顾名思义,了解季风水田 农业的相关知识,为下面 知识的讲解做一些铺垫

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地区同时放映放映亚洲地理区域划分图、亚洲气 候类型图、水稻种植业分布图 提问:结合这三幅图,找出季风水田农业的 分布区域。 知识补充:(简单分析原因) 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中国 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泰国 读图分析、综合比较、 得出答案 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 亚、南亚的季风气候区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从图 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影响亚洲季风水田农业区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 影响亚洲季风水田农业区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投影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图,设计问题供学生 思考: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与哪些因素 有关?(提示学生从前面所学的影响农业的 主要区位因素来进行分析,并指出分析农业 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或区位因素,要从自然 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入手) 展示亚洲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 提问学生:结合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图说出季 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哪些气候类型区 内? 追问为什么季风水田农业会分布在在季风 气候区?(结合三种季风气候类型的气候特 征和水稻生长习性进行分析) 教师归纳:正是因为亚洲季风区的气候特征 与水稻好暖喜湿的生长习性一致,所以才使 得水稻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 展示亚洲地形分布图 提问学生:结合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图说出季 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地形怎 么样?(提示学生结合图例说明来分析) 追问平原地区的土壤质量怎么样? (图中平原主要是由河流从上游带来的泥 沙大量堆积而成,所含有机质、矿物质丰富, 所以土壤深厚肥沃) 追问图中水稻分布区域你还能看出什么?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提示学生注意蓝色的 线条) 教师归纳:正是因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思考问题,回顾所学知 识、回答问题 与地形、气候、土壤、 水源、市场、交通等有 关 看图回答,主要分布在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 季风气候、热点季风气 候区域内 三种季风气候类型共 同的气候特征是夏季 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与水稻好暖喜湿的生 长习性一致 看图回答,主要分布在 200米以下的平原地 区、沿海地区,地形平 坦 土壤肥沃 多大江大河,水源充足 有利于为水稻提供丰 富的灌溉水源 通过前面对农业区位因 素的学习,学生大概知道 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教 师适时加以补充,可加强 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的 记忆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通过将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地形分布图、亚洲人 口分布图与季风水田农 业分布图结合起来,同学 们很容易直观的看出,季 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 季风气候区,这些地区地 形平坦、人口密集,这时 教师再不断地追问可激 发同学们去思考,从而得 出影响季风水田农业分 布的其他因素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学案导学) 长沙市十一中谢征 学情分析 1.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的第1课。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利于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教师在课前根据《课程标准》与高考考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编制学案,把学案发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课本结合学案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之后老师把学案收上来检查,提取典型案例,拍照后并入教师制作的课件。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初步了解了中国古代史概况,但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线索不太明晰,教师通过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形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认知障碍点:我们的学生主要来自城市,对农业生产的感性认识不多,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时难于对本课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提示看书(P4——P7),划记要点(10分钟) (设计思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能否顺利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课前根据《课程标准》与高考考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编制学案,把学案

最新部编本《找春天》优质课教案 (1)公开课教学设计

二年级找春天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积累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随机板书:春天。 随着乐曲,师生回顾积累的有关春天的词句。 2、揭示课题:找春天。 师: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就和这几个新朋友一起去找春天。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要求注音) 羞遮掩躲探嫩符触鹊杜鹃 2、出示句子,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A、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B、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C、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D、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E、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读通句子,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三、朗读课文,感悟积累 师:春天真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我们赶快和这几个小朋友一起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吧! 1、学生读课文,结合图,找一找春天在哪里? 全班交流,读通课文。 2、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再读给同位听。 3、指名读喜欢的句子,相机指导朗读,感悟积累 (1)“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读读演演: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读懂这一句,理解“害羞” (2)4—7自然段 A、指名读句子,相机出示填空题: (),那是春天的眉毛吧?(),那是春天的眼睛吧?(),那是春天的音符吧?(),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B、师: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吗?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不是春天的眼睛呢?再读四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讨论。(感受语言的准确,想象的丰富。) 引导学生进行问答式的口语训练:

第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说课设计完整版

第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 学说课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 高台一中高二文综组赵伟吉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发达的古代农业》。 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的第1课。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而中国又是世界上四大农业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以农立国的历史传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副食品,为手工业部门提供原料。因此,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利于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 高一学生经过政治卷的学习,已经懂得了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思维,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因此,我认为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本课课标、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我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学生通过情景再现和角色扮演,能够梳理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从中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学生通过解读史料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分析史料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能够理解并分析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理解封建政权下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和影响,认识到古代人民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历史,但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接下来说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主要以下四个环节: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练习和点拨升华。 导入新课:我会在黑板上写出“农夫”二字,让同学们说说能联想到什么意思,然后我强调农夫有很多意思,比如“农夫三泉”“乐队农夫”这里讲的“农夫”是指“务农的人”,他们散播种子,种植食物,发明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等,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那么古代的农夫又经历着怎样的一种生活呢?于是导入新课进入新课学习。 讲授新课:假设有一个从原始社会生活到封建社会末期的农夫,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生活,也经历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活,然后我会给出同学们一张表,让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课外所学从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和水利灌溉等方面归纳各个时期的不同表现。(即是梳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学内容】 (人教2003课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必修)》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二教材的第一课,也是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的第一课。本课内容与学生已学内容,必修一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所联系,也为学生学习必修二的第一单元以及后续内容,如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做出铺垫。本课内容包含三个子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 【学情分析】 5班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政治史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对历史时空和历史常识的把握,并具有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但学生对于史料的解读以及运用还不够成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史料,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探究,提高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运用能力,努力做到以生为主,把思考探索交给学生,辅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探讨它与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基本特征,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农民生活带来的双重影响。

小学语文:找春天 教案设计

1 找春天 一、教材分析: 春天来了,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本文的课题呼唤我们——找春天去吧!我们到校园里找一找,也许能在操场边发现刚探头的小草,到野外去找一找,也许能在天空中发现飘飘摇摇的风筝。打开课本,我们还会在课文插图中发现春天的影子;读着课文,我们会感觉到自己就是那个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的孩子,体会到寻找春天的急切心情,感受到发现春天的欣喜。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活泼,娴熟地谈走着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羞”等9个生字,会写“脱”等9个字。 2、情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春天的特征,感受春天清新和充满生机的美,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能力目标: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三、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课文的感情朗读、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板画。 3、学生写的描写春天的作文。 五、学情分析: 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孩子们也能结合图,去找春天的特点,感受到发现春天的欣喜。 六、教法、学法: 自学法、谈话法、导读法。 七、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预习 1、读课文3遍,要求不加字、少字,长句子会断句,字音读正确。 2、把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并借助课下带拼音的字或工具书把字

音注在书上。 3、制作生字卡片。 4、把你积累到的好词、好句、的字短语摘抄在积累本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积累: 1、预习展示交流。 我们在课下收集了关于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的字短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 2、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春意盎然春雨绵绵春风拂面 春风化雨大地回春春光明媚 春风习习莺歌燕舞泉水丁冬 一、启发谈话,导入课文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她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藏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一起找春天吧!(板书:找春天) 二、检查预习 1、春姑娘来到了课堂,她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春天的气息。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课文 3、检查生字注音情况 4、交流积累的词语、的字短语。(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点点嫩芽、丁丁冬冬、解冻的小溪。) 三、自读课文 (1)春天来了,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 (2)南北赛读、男女对读,读后评议 (3)老师范读 (4)学生模仿读 四、识字 1、同学们课文读得这么流利,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2、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看实物猜字——躲、符、鹊;画图认字——嫩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精品教案 课程标准: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标问题解读: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目标: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原始农业的出现 (1)出现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2)地位: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引言部分最后一句),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3)状况: ①生产工具:石刀、石斧。 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③生活方式:经常迁徙。 2、商周时期的农业

(1)状况: ①生产工具: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②耕作技术: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 ③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④生活方式:开始走向定居。 (2)地位:中国农业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形成条件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

生产力。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形成时期:春秋战国 3、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4、地位: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5、影响 (1)积极: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生产力发展,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2)消极:十分脆弱;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四、思考题: 1、课本第7页的学思之窗 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答案提示:向往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 2、学案思维拓展第4题: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1)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长期领先于世界,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地位); (2)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季风水田农业___高一地理说课稿

说课: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础上, 进一步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对季风水田农业做出具体分析, 在本章中起着延伸、承接的作用,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的一般方法,并能够运用该方法自主学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所以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我认为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什么呢?课本中“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部分,主要是通过四幅图来展示的,而学生基础知识和经验不足,归纳总结能力又是学生的薄弱环节,这对学生总结“影响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构成了难点。 教学方法:对于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来说,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面对九十年代以来出生的孩子,他们对农业生产相当陌生,特别是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学生对水稻种植更是了解少,而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上呈现又不生动,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课堂上,我主要是通过充分展示相关的感性图片、引用学生熟悉的与课题有关的歌曲等,并通过问题引导教学、学案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实现。比如:我在导入新课时,简单对上节课进行回顾后,就展示给学生一幅河流水稻景观图片,并引入一首大家都比较熟悉且与教材有关的歌曲《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正当学生跟着哼唱兴趣高涨之时,停止唱歌并提出一个大家从未想到过的问题:“乔羽笔下的一条大河是什么河?大河两岸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切入主题,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接受的能力水平,设计了五步教学: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一幅水稻种植过程的图片,并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提到过的水稻生长习性。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回忆,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初步形成表层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分析亚洲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做铺垫。

发达的古代农业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A.核心素养: 1.掌握中国农业的起源、刀耕火种、商周农业生产的发展。掌握中国古代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 2.掌握小农经济的形成。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B.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C.难点教学: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D.教学方法:启发、探究、练习 E.课前自主学习: 1.中国原始农业相当发达,其耕作方式先后经历了从“”到阶段,战国时期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是农业文明古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至西周,主要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等,后世的农作物多已具备。 3.我国非常注重水利灌溉工具的创制,主要有曹魏时的、唐朝的和宋代的和明清的风力水车。 F.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人们先用石刀、石斧砍倒树木,晒干后焚烧,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3.距今约七八千年时,松土工具耒耜出现并普遍使用。 国农业进入“耜耕时代”,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4.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只是很少使用,主要仍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等工具。人们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 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商周时,农作物种类更丰富,后来习称的“五谷”均已种植。人们的生活由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注意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趋势 (1)生产工具的数量不断增长,还有品种也不断增加。 (2)许多生产工具自身都在不断完善。如从牛力耕犁的出现,到犁壁的发明,再到曲辕犁的产生等。 (3)生产工具的进步表现为旧式工具的淘汰和新式工具的诞生。 典例剖析 【例1】我国农业由“刀耕火种”进入“石器锄耕”阶段后,人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 ) A.石斧、石锛 B.骨耜、石耜 C. 钱、镩 D.铁铲、铁犁 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精耕细作的含义: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开始出现当时世界上 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战国出现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促进了农业发展。 (2)汉代 ①发明了播种用的工具——耧车。

第二课《找春天》教学设计

2 《找春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冲、寻、姑、娘、吐、柳、荡、桃、杏”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春光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乐趣。 4.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几个动词的使用。 5.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及重点诗句。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发现事物的能力。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到大自然的乐趣并能学会主动观察事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春天的信息,感受春的温暖。 二、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演示第4张幻灯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感受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4)认读生字:(演示第5、6张幻灯片) 2.交流汇报: 生自由说说这篇课文中都从哪些方面描写找到春天的信息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 (二)精读课文。 师:认识了生字宝宝,再读课文就容易多了,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从哪里可以找到春天。 1.阅读第1段: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连用两个“春天来了!”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孩子们对春天到来的惊喜与渴望。) 2.下面我们一起阅读第2自然段。 我们几个孩子脱(tuō)掉棉袄(ǎo),冲(chōng)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x ún)找春天。 (1)我们几个孩子是怎样找春天的?请圈出句子中的相关动语。 脱掉、冲出、奔向、寻找 (2)从这几个词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春天的到来是(兴奋)的心情。 3.春天是什么样的呢? 春天像个害羞(xiū)的小姑(gū)娘(niang),遮(zhē)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哇,找哇。 (1)找出本段中的比喻句。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把(春天)比喻成(害羞的小姑娘)。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的发达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构成宁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征。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明清时期为防止倭寇等的侵扰,几度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 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未耜,教人们种植谷物。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 始祖。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约一万年的稻谷。这说明中国那时就有了早期农业。中国农业在先民的积极推动下发展 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2.教材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所有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以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为核心,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重点: 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本单元导语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特点。其中,世界领先体现为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古代中国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部分构成,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在于农业。3.古代中国商业是不断发展,发展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空间、时间的逐步扩大。4.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则逐渐阻碍经济的发展。 引言部分分别从上古传说和考古发现两个方面介绍中国早期农业的起源。教师利用引言中神农氏的传说和农作物的遗存,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本课学习。

季风水田农业 公开课教案

《季风水田农业》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学习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特点。在分析其区位因素时是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分析图3.10,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最后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例,引导总结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区位因素和特点的思路,为以后学习其他农业地域类型打下基础。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训练 (2) 分析亚洲水稻生产商品率低的原因,找出这些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教育学生要珍惜粮食; (2) 培养学生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观念; 【教学重点】 1、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提高利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归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农业的区位因素,了解了农业地域的形成,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所以在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我们上节课已经认识了一种农业地域类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下面我们就来继续认识世界上另一种农业地域类型——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板书: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活动一:师生看图探究水稻的生长习性、种植过程以及分布地区,开题季风水田农业。 师:请同学们欣赏这张图片,如此美丽的景象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景观吗? 生:略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张图片,梯田没什么稀奇,梯田里种水稻同学们听说过吗,这里梯田里种的就是水稻,那么关于水稻以及它的种植过程同学们又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播放水稻种植过程的幻灯片) 师:看了这几幅图片无法不让我们被劳动人民艰辛所感动,不禁让我想起了一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师生共背),在感动之余相信同学们对水稻种植业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结合录像及你们的调研谈谈你对水稻及水稻种植的了解。 生:发言略 生成结论:从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水稻的生活习性是耐高温,需水量大。且生产过程及其复杂。那么世界上的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呢?(幻灯片展示世界水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土地制度。 识记:中国农业的起源,刀耕火种,耒耜的出现和商周农业生产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小农经济的形成,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生产力的发展史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我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劳动者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教学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过程: 导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农

业从什么时候就出现的么? 我国的传说非常多,农耕的出现也与传说中的一位 人物有关,他就是神农氏。传说上古时候,有一只遍体 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谷物,谷物坠落在地上,神农氏把谷粒捡起来,种在地里,他把种植的技术教给 人民,从此有了农耕。神农氏因此被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有人会说,这只是个传说,不可信。那么实际上考 古学家也给我们带来了我国早期农业产生的证据。考古 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 特别是距今一万年的稻谷。这说明了中国那时就有了早 期农业。我国的农业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呢?为 什么说是发达的古代农业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一下。 首先整体来把握本节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了三个 方面的内容: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 业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大家可以结合书本内容了解 以下,我国早期农业生产的典型特点是什么?它与后来 出现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究竟有哪些方面的区别? 答:早期农业的典型特点是刀耕火种。它与精耕细 作的农业主要区别在于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不同。 问:从早期农业到精耕细作的农业在生产工具和耕 作技术上呈现一个什么样的趋势呢?

《找春天》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材简说 一、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春天里的发现”是建立在一年级下册“春天”单元学习的基础上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知识和学习体会展开进一步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的对春天的感悟的基础上,去发现春天、观察春天、想象春天,甚至能画春天、唱春天、说春天、写春天等等。内容:导语,《找春天》、《古诗两首》、《笋芽儿》、《小鹿的玫瑰花》和《语文园地一》。认识47个生字,书写39个汉字。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47个生字,书写39个汉字。 2、要引导学生多读,读出感情。在反复的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做到朗读与感悟相交融。 3、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文质兼美的优秀读物,提供学生交流课外阅读感受的机会。 4、引领学生走进春天的大课堂,唱一唱春天的歌,画一画春天的美景,诵一诵春天的诗文。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47个生字,书写39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要求背诵的诗文。 四、课时安排 《找春天》2课时《古诗两首》2课时《笋芽儿》2课时

《小鹿的玫瑰花》2课时《语文园地一》3课时 硫磺沟镇中心学校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二年级语文教案 设计 教学时间:教学课题:《找春天》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课时目标:1.通过形声字认识“躲、符”、熟字加偏旁认识“触、鹊、羞”熟字换偏旁认识“遮、掩探嫩”,通过观察、范写、互评等方式会写“脱、冻、溪、棉、探”5个左右结构的字。 2.通过组内互读、展示交流等方式读通、读准难读的词语和长句子。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3.在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的过程中体验发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乐于分享学习所得的学习品质。 课时重难点:1、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认识“羞、遮、掩、躲、探、嫩、符、触、鹊”会写“脱、冻、溪、棉、探”。 2、注意“溪”“探”字的写法、“遮”、“触”的读音。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1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新人教版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宏观概览 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考纲明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主干知识理一理] 1.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 3.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

5.经营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小农经济(个体农耕) ①原因: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拨云见日想一想] 1.铁犁牛耕的使用有何意义? 试答 提示:是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土地私有制发展。 2.你知道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标志是什么吗? 试答 提示:曲辕犁的出现。 3.“自给自足”中的“足”就是“富足”吗? 试答 提示:否。“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 4.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有什么? 试答 提示:(1)主观: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2)客观: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5.试分辨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试答 提示: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小。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 [史论要旨背一背(先填后背)]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2)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季风水田农业说课稿

季风水田农业 说课稿 洛阳市第二中学孙英伟 2009年10月

《季风水田农业》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必修2中的《季风水田农业》。在我省的高中新课改中,这节课属于高一年级下学期的教学内容。下面,我从课标要求、教材分析、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安排等方面,说一说我对《季风水田农业》一节课的认识和课堂教学的具体设计。 一、说课标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从整体上讲,可以说是非常高的。 在内容标准中,它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这里既然要求“举例说明”,那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对季风水田农业的相关知识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够举一反三说明其特点和形成条件。换句话说,就是要会运用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说明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说明问题。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确立因地制宜的地理观,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根据课标要求,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地区。 2、理解影响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 3、总结、归纳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分组讨论,探究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及区位因素,表达、交流学习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因地制宜的地理观,增强科技兴农的意识,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二、说教材 1、本节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必修2所讲的产业部门中,农业生产活动被放在首要位置。同时,各项产业活动,对其区位因素和特点的分析,都是该单元的重点。 季风水田农业这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基础之上进行的,它是第一节知识的延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体现。同时,它又为“商品谷物农业”以及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提供了范例”。 从宏观上看,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前面知识的加深和升华,又是后面知识的对比和参照。另外,这部分内容,与初中阶段世界和中国地理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