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调研报告[1]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调研报告[1]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调研报告[1]

湾子村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村寨调研报告

根据毕署民宗通字[2011]46号文件要求,经局党组会议研究决定,由纳雍县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李轶,工作员简泽民组成工作组到纳雍县猪场乡湾子寨村进行走访调查,经梳理形成报告如下:

一、湾子村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村寨基本情况

湾子村位于猪场乡东北部,距猪场乡5公里,距县城45公里,处猪场、龙场结合部。土地面积1平方公里。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22.3℃,年降雨量100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62%。全村辖湾子、张家、林新、平子、云新5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1258人,苗族总人口1240人,占总人口的98%,苗族人口均居住公路沿线,农民人均纯收入1250元。

湾子村是猪场乡地势低矮平缓之地,气候炎热,土地肥沃。森林茂盛,有野菜、野生食用菌等生物资源。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土豆等。

湾子村,经过苗族同胞多年的努力,湾子村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各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本村有公办小学一所,小学入学率、巩固率达100%,教师15名,学历合格率100%,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疗条件不断改善,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弯子村卫生室已投入使用。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今年着手准备实施38户黔西北民居改造。

二、现状调查

“十二五”规划以来,猪场乡党委、政府把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建设作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以下主要工作:

(1)认真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控制在7‰以内,低于纳雍县人口自然增长控制指标。

(2)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充分利用湾子村地理优势,拟建蜡染、刺绣基地。湾子村村民杨新飞、熊丽、杨兰、杨琼、李雪梅等多次参加省地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能工巧匠选拔大赛中获奖。2011年3月28日,在贵州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暨表彰大会上,猪场乡湾子村云新组杨琼荣获“百佳创业小老板”荣誉称号。

(3)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户住房新型化、社会和谐化,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

(4)依托农业综合开发,不断加强基本农田复种指数,使苗族村寨农田生态系统的种植、生猪养殖、玉米秆垫厩、猪牛羊粪还田的良性循环模式逐步完善。粮食作物基本无病、虫严重危害,粮食生产连年稳产高产。

(5)利用苗族婚丧等节庆和传统习俗,挖掘民族特色文化,打造湾子村民族旅游品牌。

(6)尊重少数民族群众民风民俗和宗教信仰.

(7)以各种文化活动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独具民族风情的文化活动,营造欢乐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激发苗族群众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家园建设中来。

三、具体要求

(1)、要按照“坚持保护为主,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确处理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关系。

(2)、要树立产业共生意识,深度挖掘、依托、吸纳、整合、

联动一、二、三产业资源,使各项产业共同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3)、要把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一体化。

(4)、坚持以新农村试点建设、扶贫整村推进等项目集中建设带动特色村寨创建活动的全面开展。实现多渠道筹集资金、科学引导资金投放和有效发挥资金效用,

(5)、坚持因地制宜、整体推进。针对特殊地理位置,生态特征,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形成分类指导、分层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态势。

(6)、既要满足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将来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以交通要道两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

(7)、坚持将湾子村苗族传统文化、民居风貌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自然景光与民族文化遗迹保护相结合,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四、特色民族文化村寨建设与保护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通组交通不便;

2、村落总体布局混乱村容村貌不好,人居环境差;

3、干旱等自然灾害严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农民收入下降;

4、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产值低、效益差;

5、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不灵、农民科技文化意识低,

缺少劳动技能,生产技能比较单一,就业受到很大局限;

6、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创收途径少;

7、农民经济基础薄弱、生产资金短缺、无法实施短平快的扶贫项目;

8、苗族芦笙舞、蜡染刺绣没有得到系统的传承和保护;

9、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没传承人而流失;如苗族山歌。

五、村民对特色文化村寨建设与保护的态度及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数、比例

村民态度是

(1)希望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那些“麦田守望者”一定的生活补助,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队伍中来,

(2)大力打造特色文化村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还原少数民族民居特色,为少数民族旅游作贡献。

(3)大力发展民族工艺,把民族服饰、刺秀腊染等少数民族工艺作坊规模化,精细化。拟建蜡染、刺绣基地。

目前,湾子村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数是1240人,占少数民族人数的100%。这得力于双语教学的开展,村民希望政府一直把双语教学纳入国家义务教育中来,多培养双语少数民族教师,适当提高双语教师的生活待遇。

六、保护措施和建议

(1)全面落实中央对贫困家庭的贫困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书本费、免杂费和对寄宿生给予生活补贴的“两免一补”政策。

(2)继续做好以大病统筹为主、兼顾基本医疗的新型农村合

作医疗制度,使农民100%参加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组织。对少数因病致贫或返贫的特困户给予医疗费减免。

(3)对因病、因智等特殊贫困群体的贫困人口进行建卡登记,有步骤地实施光明计划、安居计划和救助计划,帮助特殊群体摆脱贫困,对贫困户优先安排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技能性培训,同时开展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帮助贫困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生活。

(4)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保护和传承,政府给予适当的扶持;对少数民族民居保护与改造,国家每年给予一定的专项补助资金。

(5)借红旗水库烟水工程建设从村经过的契机,加大力度改良农田,努力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

(6)加强农业科技进程,提高村民科技意识,不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发展养殖,增加农民收入,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家乡风俗文化调查报告

思政部 基础课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家乡风俗调查报告 班别:17网络1班 姓名:梁华梁 学号:22 指导老师:王泉利 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茂名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2018年1月14日到1月27日 地点:茂名市信宜 调查对象:亲朋、邻里 调查方式:查阅相关书籍、走访、请教 调查范围:关于信宜地区各种风俗文化以及春节期间的禁忌,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信宜,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

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信宜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我们这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信宜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

关于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材料

关于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材料 主题教育期间,为切实发现当前我区旅游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小切口”入手,针对旅游市场化这一主题开展了具体的调查研究,通过深入基层实地调研走访,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发现了一些旅游市场化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市场化思维不够。思想解放、理念转变的进度还没有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大势相匹配,对旅游市场化经济规律研究不深、不透,拿不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例如,今年花海仓促运营,前瞻性思维不强;赛事承办依然是财政出钱。二是市场化体制机制不健全。我区尚未出台旅游产业招商引资政策,大多景区为政府指导运营,市场化思维不强,管理模式相对保守,产品的开发、包装和营销缺乏市场机制的运用和完善,社会资本参与不足。例如,xx温泉度假区两年才开工建设,景区营销主要靠政府。三是招商引资项目少。特色住宿、特色餐饮、停车场等配套项目少,体验性高、现代感强的旅游项目较少,易产生季节性旅游“低谷。例如,赛事期间“一房难求”,射击场、文化宫等体验性项目推进缓慢,滑雪、漂流属于季节性运营项目,不可四季持续性运营。四是市场化资源利用不充分。联动机制未建立,缺乏精品线路,区域游客资源挖掘不够,游产品开发层次较低,缺少大众化的旅游产品,景区景点特色不鲜明,现有景区都没有形成自身的旅游知识产权特征。文章系壹号秘书微信公众号原创发布,侵权必究。例如,与周边xx

等大景区建立了区域联盟,但实际动作少,联票还没出;全区还没有一家大型商场;到我区旅游的客户群体主要为城区及周边县区居民,未对临省、市形成吸引力,旅游区域带动优势尚未发挥。五是市场化队伍建设不完善。专业旅游人才不足,旅游主责主业的意识不强,旅游参与度不高,深度聚焦旅游主导产业还不够。例如,我区旅发公司xx人、旅行社x人,队伍体系小,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相对不高,“全员营销”作用发挥的不明显。 结合调研发现的问题及各部门意见,我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提出了加快我区旅游产业市场化的对策措施,在此也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是全面深化“四项改革”。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启动全域旅游建设专班制,健全旅游体制机制和组织机制,切实发挥起旅游巡回法庭、派出所、旅游投诉中心的作用,加大联合执法的力度。目标责任改革方面,注重提升思想层面的责任意识,将旅游发展的主要责任分解到分管领导和具体责任人。督办督察改革方面,坚持将旅游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督查计划,对重点项目、旅游环境、景区建设进行现场督办。考核任用改革方面,调整考核体系,坚持以考核论英雄,形成“能者上、劣者下”用人格局。 二是提升市场化管理水平。市场化运营旅发公司,选聘旅发公司总经理、项目经理,高薪聘请有经验、有阅历的高素质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乡土文明历史悠久,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正是在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进程中形成的民族建筑文化的结晶,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以建筑的形式记载和描画着各民族壮丽的历史诗篇,直接反映着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生活状况及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遭到破坏。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政府主导的大拆大建,村民自发的随意改造,屡见不鲜。许多传统民居被风格迥异的新兴建筑替代,民族与乡村特色逐渐消失,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亟待保护。 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的保护和村民要求改善传统落后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当前中国传统村落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

对特色村寨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得不到村民的响应和支持,最终会使村寨文化的传承陷入无人承担、无物承载的困境。时代的发展变迁,使满足乡村振兴主体生产生活需要的创新成为必然。如何在建筑文化创新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新老建筑景观风貌的协调性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村寨建设在国家大力扶持下,迅速地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面貌,民生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新时期国家持续的扶持和社会资本的注入,加上村寨发展主体自身的资本积累和改善需求,更加量大面广的村寨环境建设即将全面铺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建筑者们在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确保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1.对乡土材料的应用和现代材料的取舍。 需要原样风貌传承的建造,乡土材料是最佳的选择。现代建筑中回归应用传统材料的做法,既可以满足人们怀旧和寻根的心理情结,也有环保的需求。而在新型大空间建造和内藏承重结构时,现代材料无疑具有不可代替性。对建造时间、性能和造价的综合考量,最终以是否符合村寨建筑文化的场所精神和风貌传承为依据。所以在大力倡导使用乡土材料来传承地域建筑文化的同时,必须加强乡土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热工性能、抗震性能的改良和提升,尤其是乡土材料的可再生利用,能够避免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富家团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宣传片解说词

《孽龙故乡——富家团》解说词 鸡冠、蛇身、凤尾,传说孽龙由金鸡产蛋、蟒蛇孵化而成,因而长成了这身独特的模样,它也是中国唯一由一人舞动的龙。2011年5月,孽龙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别具风味的孽龙文化,孕育于湖南西部的芷江侗族自治县土桥乡富家团村。 (出片名:孽龙故乡富家团) 这是一个世外桃园般的小山村,群山环绕、土地肥沃、侗民世世代代过着自给自足、悠然自得的农耕生活。自480年前田姓祖先来此定居后,开枝散叶,已历35代。如今的富家团,共有十个百年侗寨、386户1487人。 富家团的民居大都为一正两横的三合式院落,正屋为三柱三瓜结构,中间为堂屋,两边为厢房,是待客和给长辈居住的地方。左边横屋是儿孙居住的房子,右边模屋则为三屋吊脚楼,底层养牲畜和堆放柴草、农具,中间一层是客房,最上层为观赏风景和晾晒衣物的地方。 虽然已经进入现代社会,但富家团的侗民依然保存着传统的家庭用具。这印花的雕床和衣柜、老旧的石磨和石对、古朴的蓑衣和斗笠,仿佛在向我们讲述富家团先民开垦破荒的古老历史。 这座上百年的老院落,据说是孽龙创始人田希佳的故居。窗上的雕花历经百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见,特别是那一条条

缠绕在窗格上的孽龙,栩栩如生、似乎要破窗而出。 田老先生虽已过世多年,但他扮土地、舞孽龙的遗物依然保存在这间老屋里,他传承下来的孽龙文化,在今天的富家团得以发扬光大。 (效果声) 据传说,孽龙幼时顽劣,但龙归大海后,改邪归正,成为护佑富家团风调雨顺的吉祥之龙。逢年过节、春播秋收,富家团的侗民都要举行庄严的祭龙仪式。 (仪式) 祭龙之后,侗民就会舞动孽龙走村进寨、驱散瘟疫、祈求安康幸福,丰收平安。 (同期声) 舞完孽龙,锣鼓手还要来到侗寨后山敲起“闹年锣”,那锣鼓声响遏行云,在各个侗寨间久久回荡。 (同期声) 闹年锣响过以后,寨子里的侗民就会围扰在一起,哼唱一段富家团口耳相传的土戏自娱自乐。 (同期声) 每年春播时,富家团侗民不仅要舞孽龙,还要开秧门。用新鲜的禾苗擦去手上的污垢,可保插秧时手脚不会腐烂。高声喊唱一段四六八句,祝福自已和乡邻今年有个好的收成。

家乡的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家乡的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我的家乡在威海,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之一,三面环海,海产品丰富,环境优美。我居住 的村庄叫蒲湾村,一个只要走上十几分钟的路程就可以看到大海的村子。村里最有名的建筑非海草房莫属。虽然现在大多数人都住上了楼房,但还是保留了几个古老富有特色的海草房。 由于靠近海边,所以用于建造海草房的原料海带草特别丰富。海草房屋顶用特有的海带草苫成,堆尖如垛,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古朴中透着深沉的气质。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长在5~10米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海草生鲜时颜色翠绿,晒干后变为紫褐色,非常柔韧。 盖海草房最关键的步骤是往屋顶上苫海草了,当地人盖房又称“苫房”。苫房的原理其实跟建造瓦房安装瓦片有相通之处,只不过是用海草从下往上一层压一层地苫好。海草房苫房是一门手艺,一栋海草房的好坏、使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是否海草苫得严密。因为只要屋子不漏水,墙是很难倒的,可以一直住下去。据说苫间海草房要三四个人花上十几天才能搞好。然而现如今许多有手艺的建造海草房的人已经不在了,而能传承这种手艺的人也是极少数的。与现代式的房屋相比,海草房更多的融入了人们的智慧与手艺,体现了人与自 然的结合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少了钢筋水泥,这种原始的建筑更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据我的调查,海草房从我们村子建设以来就有了,大概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历史悠远。 由于新农村建设,许多大瓦房拔地而起,其他村子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海草房与现代建筑格格 不入,渐渐淘汰了古老的海草房,而只有我们村子还保留了几个海草房,现在居住其中的大多数是些老人,年轻人更倾向于平房。海草房有许多优点,古朴典雅,冬暖夏凉,是一个非 常适宜人类居住的建筑。从老人们口中,我感受到了她们对海草房独有的感情,而那些年轻人却仅限于知道其存在,对其历史了解甚少。 曾有名人对海草房情有独钟,吴冠中这样描述海草房:那松软的草质感,调和了坚硬的石头,又令房顶略具缓缓的弧线身段。有的人家将废渔网套在草顶上,仿佛妇女的发网,却也添几分俏丽。看一眼那渔家院子,立即给你方稳、厚重的感觉。大块石头砌成粗犷的墙, 选材时随方就圆,三角形的大山墙,在方形院子的整体基调中画出了丰富的几何形变化,它 肩负着房盖上外覆的一层厚厚的草顶。吴冠中优美的言辞形象生动的描述出了海草房的外 观,令人充满无限向往。海草房不华丽,不高贵,但如果你是亲眼见到他的真面容,一定 会被其古朴的外表所打动,他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勤劳与朴素。

最新-关于如何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精品

关于如何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为策应××中心城“三大战役”的推进,市委党校2019年第一期市直科干班在赴××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异地培训、考察的具体情况,对打好××旅游升温作了一些探讨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逐步由粗放开发期走向发展期,由事业接待型走向经济产业型,以建立重点旅游区域,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系统配套的综合产业体系为目标的各项建设得到了稳步推进,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拓展,旅游发展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旅游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1、旅游产业的支柱作用初步确立。 2019年,全市接待海外旅游者首次突破百万人大关,接待国内游客3838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265亿元,占全市的533%。 旅游业在增加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其他相关部门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全市国民经济众多产业中,旅游业的产业形象鲜明确立。 用支柱产业的一般标准衡量,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我市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 2、旅游产业加速升温。 作为打响旅游升温战的今年第一个“五一”黄金周,全市共接待游客3855万人次,同比增长755%,其中接待一日游客人和过夜旅游者分别为2473万人次和1382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805%和673%,人均花费分别为33382元人和41433元人;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4亿元,同比增长1321%。 ××温泉风景名胜区接待游客791万人次,门票收入分别达到208万元。 3、××旅游核心地位凸显。 在“十一五”规划中,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将××定位为“江南生态休闲城市”,实施××旅游升温战,是把××建成“赣西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战略之措。 ××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规划面积136平方公里,景区核心面积80平方公里,属武功山东北端的山麓部分,是以“奇

少数民族村寨民俗展演与文化建设与保护

吉首大学 湘西民间传统艺术鉴赏 题目名称:少数民族村寨民俗展演与文化建 设与保护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年级:*****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一、湘西村寨民俗展演 (1) (一)民俗的概念 (1) (二)土家族 (2) 1 土家族摆手舞 (2) 2 土家族哭嫁 (2) 3 土家族毛古斯 (2) (三)苗族 (2) 1 苗族银饰 (3) 2 苗族赶秋节 (3) 3 苗族接龙舞 (3) 二、民族村寨文化建设 (3) 三、村寨文化的保护 (4) 四、结语 (4) 参考文献 (4)

少数民族村寨民俗展演与文化建设与保护 *** (****** 湖南吉首 416000) 摘要:湘西自治州主要少数民族为苗族和土家族,苗家和土家村寨民俗展演是其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区域文化已被打破,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这使得民族村寨文化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遭受破坏,文化建设固然重要,但村寨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保护也不容忽视。本文以湘西自治州为例,对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建设传承和保护进行了探讨,为少数民族民俗展演和文化建设保护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湘西;民俗展演;村寨文化;文化建设 前言 历史上,现在的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邵阳市和益阳市的安化等地都同属于湘西[1]。湘西地处武陵山脉,居住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民俗特色,为湘西又增添了一分神秘。湘西土家族苗族民俗风情多种多样,涵盖了信仰、居住、服饰、饮食、节庆活动等方面。土家族的脚楼、哭嫁、摆手舞和毛古斯,苗族的银饰、拦门酒,接龙舞,赶秋等民俗活动更是闻名与海内外。 村寨是民族文化赖以传承的生活空间,村寨文化则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单元。中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都以固定的村寨作为主要生活空间,因此其民族文化也主要通过村寨文化而得以体现[2]。村寨文化是村寨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集体遵循和认同的共同行为模式、共同价值取向和共同心理机制。 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当属最丰富灿烂、最富有潜在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然而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变迁给世界上的各民族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区域文化已被打破,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这一方面给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文化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大量的村寨文化因子在外来强势力量的冲击下破坏殆尽,民族村寨文化的保护变得尤为紧迫。 一、湘西村寨民俗展演 (一)民俗的概念 高丙中在《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一书中认为: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陶立蟠在《民俗学概论》中认为: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民间风俗。我们可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并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的,以群体的心理结构为依据的,表现在广泛而富情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是一种集体性

家乡民俗文化调研报告

2013年度河北建工学院 寒假社会实践调研奖参评材料 学习践行十八大青春奉献闪光彩 ---家乡民俗文化调研报告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电智121班团支部 2013年2月19日 为深入了解和发扬燕赵文化,我班特举办了这次探寻民俗文化的主题实践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本次实践活动,对自己家乡独特的风俗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了解,并且做出了介绍和总结。 一、活动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乡村民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身为大学生,未来建设国家的主力,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全方位、多层次地调研家乡民俗文化,并在活动中真正接受文化熏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 国家的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家乡民俗文化简介 我的家乡位于河北保定,我以保定历史文化进程为主线,先后开展了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历史景观、特色小吃等搜索探寻活动,

希望以此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入调研家乡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乡,了解我家乡的民俗文化。 (一)、民间艺术 1.雄县赵岗古乐 雄县赵岗村音乐会一本民国年间的手抄本乐谱,记载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古代乐曲,经专家鉴定,其中几首在其他地方的古乐中从未发现——雄州古乐存“天籁”,该村音乐会演奏技巧较高超。由于民间活动是自发性的,而且“音乐会”不以赢利为目的,所以常常较难继续,而该村音乐会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从88岁的老人到20多岁的年轻人,四代传人共同演奏,正是这种传承有序地继承,所以该村的演奏非常有生气,在管子等乐器上音准控制很好。 2.定州子位吹歌 子位吹歌是冀中民间鼓吹乐的典型代表,定州市子位镇是子位吹歌诞生和流传的地方。据子位村老艺人王成奎讲述,他家已有六代家传技艺,推测子位吹歌的历史在200年以上。代表曲目有《放驴》、《打枣》、《万年欢》、《一支花》等。新中国初期,音乐家杨荫浏、曹安和整理出版了《定县子位村管乐曲集》,有乐曲34首,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1996年文化部命名子位镇为“中国民间音乐之乡”。 3.涞水高洛古乐 涞水县义安镇高洛村古名“高乐”。这里距北燕侯国的初都——涞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报告

关于申报毛口乡牂牁村为少数民族特色村 保护与发展工作报告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现状 毛口乡辖6个行政村(西陵村、沈家村、大冲村、木城村、牂牁村、半坡村)、1个居委会,共59个村民组、48个自然村寨。全乡2570户10132人,少数民族有布依、苗族、彝族、仡佬等,其中以布依、苗族为主体民族,占全乡总人口85%以上。 1、有保护价值的特色村寨数量和主要建筑类型 毛口乡牂牁村共12个村民组,80%以上为布依族,村寨内居住有布依、苗族、彝族、仡佬等少数民族,房屋建设全部为少数民族特色建筑。村境内有多处优美的自然景观及传说,这些民族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特点。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主要建筑有:毛口乡牂牁村水电站、毛口乡口棚大桥、牂牁寨等。 2、特色村寨民族、地域的分布情况和特点 毛口乡牂牁村所处地区属岩溶结构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海拔落差大。地势平坦而开阔,东、西、北三面是崇山峻岭,最高山峰是老王山,海拔2126.94米,是六枝特区第一高峰,最低海拔

为北盘江虎跳石处,海拔为581米。在海拔800米以下地区属冲积性平原,具有“小盆地”、“小吐鲁番”等之美称。地势低凹,是北盘江低热河谷,气温高,气候炎热,光照充足,最高温度为43℃,最低温度为5.5℃,年均气温为22℃,无霜期达360天,降雨量1035毫升,春旱较严重。 3、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情况 毛口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居民长期生存的环境,村寨内植被茂密,水土流失较少,大部分村寨保存完好。因2007年光照电站的修建,毛口乡西陵村、牂牁村部分民房已被拆迁,新建的民房已失去民族村寨的特色,需要加以修饰。 二、“十一五”时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情况 1、取得的成绩 在国家、省市和特区相关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特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牂牁江旅游正在乘着西部大开发利用的东风迅速发展。1995年六枝牂牁江风景名胜区经黔府发[1995]10号文件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而且,毛口乡牂牁村是一个集布依、苗、彝、回、仡佬等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其中以布依族和苗族为主,各兄弟民族热情好客,民风纯朴,具有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蜡染、绣花更是独具风格。苗族的芦笙舞,布依族的赶俵歌更是叫人叹为观止。吸引很多的游客。北盘江光照电站已被列为国家“十二五”重点项目,光照电站建成后,毛口乡将成为一个人工大湖,面积

某县发展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

某县发展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 某县发展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 发展旅游产业推动兴县富民政府县长旅游产业在世界上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在我国,旅游产业是目前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消费结构将进一步由温饱型、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旅游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高峰。正是看到了旅游产业这种蓬勃发展的广阔前景,近年来,全国各地一些具有良好旅游资源禀赋的地区纷纷把旅游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来抓,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一批又一批新兴的旅游景点景区如雨后春笋发展壮大起来。**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榆林市东南部,濒临黄河,向东与山西省隔河相望,307国道穿境而过,是陕西通往华北、华东的桥头堡和东大门。全县辖8个乡镇,总人口 8.3万,国土面积418平方公里,是陕西人口较少、面积最小,最为贫困的县份之一,也是革命老区和新一轮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01X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 4.33亿元,财政总收入2575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25万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77元。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带领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始终是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深入调研,明确提出要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与开发煤炭资源并重的振兴**的重要举措来抓,并把旅游兴县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得到了全县上下广

泛认同。为什么选择发展旅游产业?怎样发展旅游产业?是本文要着重阐述的两个问题。 一、为什么选择发展旅游产业?首先,是因为**拥有很好的发展旅游产业的资源。其中第一大宝贵资源当属**石城。石城的特点,或者说宝贵之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历史非常悠久。**石城始建于五代北汉时期,当时为寨,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设**县时为县治所在地。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二是构造特别独特,全城皆由青石包砌而成。这种独特的构造使得石城尽管历经千年风雨侵蚀,战火摧残。但城垣及城内布局仍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其蕴藏的珍贵价值正如专家所言:“在陕西乃至全国的古代城防建筑中,以青石包砌的情况并不多见,**石城作为其中的一员,其延时之久和现状之完整都是全国鲜见的”。也正基于此,**石城201X年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是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作为过去的县治所在地,石城虽然不大,但却“五脏俱全”,加之又始终兼有边防要塞的功能,因而在石城人们不仅可以考察古代边防要塞的军事文化以及封建官衙文化,还可以领略陕北的建筑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四是自然面貌雄伟而奇险。石城东临黄河,西北以石壑为堑,南有一条石径与现在的县城曲屈相连,地形非常险要,易守难攻,素有“铜**”之称。登上城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景象尽收眼底,沟壑纵横、雄浑粗犷的黄土高原风光一览无余。使人至此,无不为之感到一种强烈地震撼。黄河是我们发展旅游产业的第二大宝贵资源。虽然黄河沿岸的县和市非常多,但在黄河中上游地区能够发展旅游产业的却并不多。我县丁家湾乡拐上村沿黄河有一处地方叫做大同

少数民族村寨建设中特色文化保护对策

价值工程 0引言 2009年9月8日,国家民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起至今,在全国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财政部和相关省市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工作。在这个大背景下,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特色文化保护是一项开创性的的工作,它涉及经济、文化、建筑、艺术等多个领域,对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传承、特色产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此思想为指导,在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规划设计中,以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以促进民族关系和谐为目标,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尊重历史,尊重民族建筑风格,结合当地建筑工艺,就地取材,尊重村民意愿,注重环境协调,突出民族特色。预期达 到经过改造的民族村寨保持力求整旧如旧、 建筑风格主体不变,民族特色得以鲜明体现与发展。 1用地概况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距县城5.5公里 处,有五个自然组,173户、795人,总耕地面积约2300亩,梯田700亩,草林面积约1600亩,农业以小麦、洋芋、玉米为主,60岁以下劳动力480人,外出务工人员约550人,占全村总人数一半以上,现有存栏大家畜260头,教育落 后,现有村办小学1处, 教师2名,在学人数38人;清真寺1;多数住宅建筑为土胚房。村内干道为土质路面,无自来水,各户均自建水窖,村内除普通的照明、电话通讯外,无其他基础设施和人工绿化景观。2011年底人均纯收入2200元,属典型的山区少数民族贫困村。全国伊斯兰哲赫忍耶学派最大的拱北就在查湾村。因其座落于山冈之上,故名宣化冈。“宣化”含宣传、教化之意,这里集中建有该派三代穆勒什德(阿拉伯语,意为导师、引路人)和先贤的墓庐。每年都要举办十多次盛大的宗教活动,全国各地前来拜谒的教众络绎不绝,人数众多,为教众敬主颂圣、纪念先贤、涤净心灵的圣地。 2规划思想及目标 结合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要求,为加速查湾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建设和发展进程,提供一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建设的模式范例,以期达到: ①通过吸给来阐释、展现地域特色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让查湾村成为一个具有深厚伊斯兰文化的聚焦点和伊 斯兰民间工艺展示窗口。②把查湾村建设成自然风光和伊 斯兰教传统文化两全其美的少数民族文化名村。3特色村寨的规划布局3.1规划思路规划力求在保持原有环境、自然和少数民族人文景观及村落格局的基础上, 通过对村落局部的调整、更新和改造,相应的景观环境设计、道路设施完善、—————————————————————— —作者简介:陈华(1977-),男,江苏泰州人,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 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 建筑、遗产保护;张萍(1979-),女,甘肃兰州人,兰州 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建筑学硕士,兰 州大学人文地理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族建筑、城乡人居环境。 少数民族村寨建设中特色文化保护对策 ———以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少数民族 特色村寨保护规划为例 Analysis on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of Special Cul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Villages : Illustrate the Protection Plan of Special Ethnic Minorities of Gansu Province Zhangjiachuan Hui Autonomous County Zhangjiachuan Town Chawan Village 陈华CHEN Hua ;张萍ZHANG Ping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兰州730070)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Urban Planning ,Lanzhou 730070,China ) 摘要:少数民族特色鲜明、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村寨建筑,是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生活的集中体现。少数民族村寨是保存少 数民族地区传统特色的载体。如何保持和发扬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特征,继承其优秀的文化精粹,在不断提高当地民众居住生活的同 时,实现少数民族村寨特色保存的持续发展。结合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规划设计,简要分析地域性、民族性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生态村的保护设想。 Abstract:Construc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villages with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ch history cultural heritage reflect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ife of ethnic minority regions.Ethic minority village is the carrier of protecting the traditional features of ethic minority region.It is an important topic that how to keep and develop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minority village,inherit the excellent culture essence,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ocal people living at the same time,and realize minority village preserv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stainable https://www.360docs.net/doc/b36184313.html,bined with the protection plan and design of Gansu province Zhangjiachuan Hui Autonomous County Zhangjiachuan town Chawan Village,the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 the protection plan of ethnic culture ecology villages with region,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关键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可持续发展Key words: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minorities ;village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084-02 ·84·

关于家乡民俗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民俗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 学院:人文学院 系别:15级旅游管理系 :贺阳 学号: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1.民俗旅游和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背景 1.1民俗和民俗旅游 1.2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背景 2.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2.1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开发的优势 2.2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3.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整体评估 3.1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3.2对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 4.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产品的开发措施参考文献

摘要:我的家乡在鄂尔多斯。鄂尔多斯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利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对推动鄂尔多斯地区的经济和旅游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鄂尔多斯;民俗旅游;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开发 1、民俗旅游和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背景 1.1民俗和民俗旅游 “民俗”是“民间习俗”的简称,广泛的含义是:一个民族流行于民间的全部风俗习惯,具有世代相袭的传统文化现象。它包括民间习俗、民间信仰以及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与文艺。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目前民俗旅游的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1.2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背景 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禀赋较高,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代表。由于区域特点的差异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有表现出多元特质和地域性差异,具有良好的开发潜质。 1.2.1蒙古族文化是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发展的基础 鄂尔多斯是以蒙古族人口为主体,汉族人口为多数的地区。鄂尔多斯蒙古族原是成吉思汗宫廷的守护者,后来成为成吉思汗八白室的守护和祭祀者。他们世代传承了蒙古王朝时期的宫廷文化、祭祀文化、在生产生活中又创造了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这些文化构成了鄂尔

##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十二五”规划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十二五”规 划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现状 (一)行政区划 ###乡###村位于巴州东南部,距离市中心145公里,距离乡中心42公里,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0亩,草场面积60万亩,海拔3200米,无霜期171天,年降雨量118.4毫米。 (二)民族状况 全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80户317人,其中维吾尔族16人,主要以蒙古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96%。全村居民住房以土坯房、土木结构、砖木结构为主,该村现有贫困户25户,人口为80人。现有卫生院一所。 区域内气候不稳定,自然灾害频繁,风沙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盐碱化十分严重,境内盐碱滩与戈壁约占总面积的70%以上,林地面积较少,生态环境脆弱,生活、生产基础设施落后。水源不足、利用率低、生产用水紧张短缺、农作物在6-8月份缺水,造成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 (三)保护措施 ###村以牧为主、以农为辅,畜牧业收入占到农牧民收入的60%以上,近年来,在辽宁沈阳的援建下,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居进行新建、加固和改造,对居民道路进行硬化,环境进行绿化,支持培育特色产业。随着沈阳新村的建设、设施农业和现代化畜牧业的推进,乡党委、政府抢抓政策机

遇,积极申报各类发展经济的扶贫项目,配全配强村两委班子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争取上级对口帮扶单位的帮扶,加强劳务输出力度,着力改进畜牧业生产方式,鼓励农牧民群众开展家庭圈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建设沈阳新村20座日光温室大棚,效果十分明显。2010年,全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41.39元。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该村目前实现了“五通”、“五有”。新建了村委会、卫生院及双语幼儿园,这些都为该村更好的发展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琼###村保护与发展工作情况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时期在国家、自治区、自治州、和硕县和对口援疆省市、对口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在全乡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该村的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乡村面貌和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稳定,边防巩固,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十一五”时期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十一五”末,全村生产总值完成779.3万元,人均纯收入1841.39元,第一产业1674.88元;第二产业33.89元,第三产业36.82元,劳务输出95.8元;粮食总产达到109.4万公斤,牲畜存栏头数为7500头(只),村集体收入收入完成6万元。 (二)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风沙等自然灾害严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植

平顶山市旅游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平顶山市旅游业发展情况 调 查 报 告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08 工商管理(1)班 调查日期:2011 年 10 月 小组成员:赵亚彬、高文娟、 冯小波、张超杰

旅游业是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无烟工厂”,是为消费者提供行、游、住、食、购、娱综合性消费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行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具有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诸多优点。作为一门新兴产业,旅游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平顶山市作为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自1993年开发石人山景区到现在,平顶山市旅游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全市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平顶山市旅游业辉煌的发展成就 十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旅游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地位业已确立 1989年平顶山市旅游业开始起步。1999年,平顶山市政府出台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提出“正确认识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把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列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00-2002年连续三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全市新的支柱产业”。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以旅游业为突破口,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2004年市六次党代会提出“做大作强旅游业”。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和发展目标已经确立。 (二)接待总量持续增长,创收能力不断提高 平顶山市旅游业起步较晚,2001年,全市接待游客178万人次,旅游收入69570万元,到2004年底全市全年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比2001年增长12.4%,2004年旅游收入86269万元,比2001年增长24.0%。近几年,随着平顶山不断加大对旅游的投入,开发旅游资源,重点是对历史文化积淀的挖掘,自然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渐趋丰富多彩。对外开拓客源市场,旅游客源渐趋多元化。从而有效促进了平顶山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接待量逐年递增。据统计2008年全市全年接待游客达720万人次,比2004年增长260.0%;2010年旅游收入310052万元,比2004年增长259.4%。 (三)旅游促销手段创新,客源市场不断拓展 平顶山市不断加大旅游宣传力度,不断创新旅游促销手段。充分利用多种媒介和网络,加强整体形象宣传,提高促销质量。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会展活动,如举办石人山亚洲摩托车挑战赛、一年一度的宝丰马街书会、今年 5.1黄金周景区免门票等旅游节庆活动,来聚焦客源市场的目光,集中宣传展示平顶山丰富的旅游产品、旅游文化、提升平顶山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吸引招徕海内外游客。开展旅游区域合作,建立跨市、跨省、跨国的区域合作网络,实行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境内外客源市场不断拓展。 (四)旅游接待能力逐步增强 1993年以前,全市仅有1家二星级饭店,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随着平顶山市旅游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来本市观光游览、商务旅游、会议旅游等中外游客逐年递增,到2008年底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达720万人次。游客接待量的迅速扩大,带动了全市住宿业的快速发展。从住宿设施来看,既有消费层次较高的宾馆和酒店,又有消费较低的旅店和招待所,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全市现有旅游星级饭店31家,其中四星级3家、三星级3家、二星级25家,客房2696间(套)。在1993年以前,全市仅有三家国内旅行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市旅行社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规模持续壮大。目前我市既有跨地区和跨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民间文化在海内外市场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历朝古都设立地的陕西,也因古老的传统文化而受到国际国内有识之士的关注。为此,我们为了了解陕西关中之地——宝鸡特立对宝鸡风情民俗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陕西省宝鸡市 调查目的:了解陕西省宝鸡市的风情民俗 调查方式:电话问答、查阅书籍、上网查询 调查地点:XX图书馆、上网查询、打电话咨询当地人 调查人:XX中文系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XX 宝鸡市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现辖金台、渭滨、陈仓三区和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凤县、太白9县。宝鸡古称陈仓,是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文化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远古时期宝允地区就是中华先民定居地之一,被确定为人类史前文化遗址的有700多处。大量遗址距今已有7100年,比闻名遐迩的西安半坡村遗址还早。《国语?晋语》载:"炎帝以姜水成……炎帝为姜"。《水经?渭水柱》云:"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明《一统志》记:"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即此"。今宝鸡市区渭水南有姜水,又有姜氏城、蒙峪沟和九龙泉。无率市区说还是岐山说,都表明炎帝是发祥于渭水中游、姜水流域一支较大的氏族部落。姜姓部落在宝鸡地区繁衍壮大以后,沿渭水向黄河流域下游发展,与轩辕黄帝部落联盟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今岐山、扶风和漆水可下流一带,曾是周先祖有邰部落的活动地区。姜女原遗址犹存,后稷在这里诞生,公刘由此迁豳。到了古公擅父,为避戎狄侵扰,率部族翻过梁山,循着漆水,到达周原,构筑宫室,建都岐邑。历三世经营,部落壮大强盛。文王姬昌灭崇,统一关中,迁都于丰。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都镐京。周室王业八百余年,宝鸡地区是西周王畿之地。今市区为散、弓鱼封地;宝鸡县是虢仲封地,称为西虢;周公旦采邑属今岐山;召公封国在今凤翔境内;扶风一带为毛国;微国在今眉县;今陇县、千阳有矢国。周孝王时,赢姓首领非子在"千渭之间"为周室养马有功,被封于秦(今甘肃清水)。周幽王六年(前776),秦襄公迁都"千邑"(今陇县南),秦部落从此把势力扩展到今宝鸡地区。周平王元年(前770),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伐戎至岐战死。 秦文公三年(前763),以兵700人东猎,四年到"千渭之会",营邑建都。秦文公十六年(前750),举兵伐戎,据岐以西之地。秦宁公二年(前714),徒都平阳(今宝鸡县阳平)。秦德公元年(前677),迁都雍城(今凤翔县城南)。秦穆公在位,灭十二国,开疆千里,称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富强。秦王政横扫六合,征服中原,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他自称始皇帝,建都咸阳,从秦建都千邑,到秦献公二年(前383)城栎阳,秦在宝鸡地区经营了393年,宝鸡成为秦国的发祥之地。秦统一中国后,今宝鸡地区属内史地,设陈仓、虢、雍、美阳、邰、平阳、杜阳、漆、眉10县。两汉,属右扶风。三国及晋,为扶风郡地。前秦,宝鸡设武都郡。北魏,在雍城治岐州。今市区为北周筑留谷城,隋移陈仓县于此,唐至德二年(757)以"鸡鸣之瑞"的传说改名宝鸡县。唐、宋、金、元、明、清和民国初期,在凤翔均设凤翔府。民国24年(1935),陕西省在凤翔设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0年(1941)专员公署迁至宝鸡。从此,西府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宝鸡市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设地、市建置。 宝鸡位于陕西关中西部,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0万,其中市区面积555平方公里,人口55万。宝鸡古称陈仓,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因城东南鸡峰山有“石鸡啼鸣”之祥兆而改称宝鸡。境内有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