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判

我国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判
我国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判

我国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判

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涉及的范围广。科学地评价一个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仅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也应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现在多数评价方法主要运用数据对比,对第三产业的各个方面进行一般性的类比分析,这样虽对第三产业各单项指标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但很难从综合性的角度给出一个满意的评价结论。本文尝试运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份分析法,通过建立因子分析模型,对第三产业进行综合评判,并对我国主要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测和分析。

一、评估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第三产业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其中服务部门又可以分为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以及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以此为基础,在确立第三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把握以下四个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即指标体系的设置能全面反映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二是导向性原则。即指标的确立,应围绕第三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三是替换性原则。由于有些指标很难直接获得(如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等),可通过其他直接可测的指标(如人均居住面积、城市人口用水普及率、城市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等)进行替代。四是客观性原则。指标设置时应尽量采用量化指标,但考虑到有些指标很难量化,则按比较客观和公认的准则处理(如政策体制变量等),以提高评估的可信度。

依据上述原则,经过分析,选出了20个指标构成了一个能综合反映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即是:1人口(POP);2国内生产总值(GDP);3第三产业增加值(TRP);4货运总量(FT);5批发零售贸易商品销售总额(SPWT);6外贸收购总额(TPC);7年末银行贷款余额(LBB);8社会零售物价指数(RPI);9实际利用外资额(FCA);10每万名职工所拥有科技人员数(NST);11旅游外汇收入(TR);12三产就业比重(TRET);13邮电业务总量(PTS);14职工人均工资(AS);15人均居住面积(PCLS);16城市人口用水普及率(PUWH);17城市煤气普及率(PUGH);18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PCRA);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PCGA);20政策体制变量(P)。

在这20个指标中,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表明了城市的总体经济规模;第三产业增加值和三产就业比重指标反映了城市第三产业产值水平和产业结构的高度;货运总量是一个城市公路运输量、铁路运输量、海运量和内河运输量4个统计指标之和;批发零售贸易商品销售总额标志着一个城市的市场容量和消费规模;外贸收购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反映了城市对外贸易的水平,也即表示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规模;年末银行贷款余额表明资金供给量;社会零售物价指数标志着地区货币的稳定程度;旅游外汇收入代表了一个城市国际知名度和对外吸引程度;邮电业务总量反映了城市的信息通迅能力;人均工资、每万名职工所拥有科技人员数分别表明了劳动力的价格和质量(即科技含量);人均居住面积、城市人口用水普及率、城市煤气普及率、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则标志着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政策体制变量代表一个地区享有的经济自主权和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这里我们按东、中和西部地区来划分,即对于东部城市,属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的城市,取值为4,其余取值3,位于中、西部的城市政策体制变量分别取值2和1。

二、第三产业的基本因素模型及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研究相关矩阵的内部依赖关系,将多个指标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同时又不失去原指标变量集提供的绝大部分信息,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相关关系的方法。其基本问题是用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来决定因子个数及载荷,基本模型为:

X=A0F+A1ε

式中,X=(X1,X2…,XP)′为指标变量向量,P为变量数;F=(F1,F2…,Fm)′叫做公共因子向量,它是各个变量中共同出现的因子,因子分析的目的就是要使m

在第三产业评价指标各样本值的选取中,由于数据来源可靠,避免了渗杂调查人的偏好等影响,因此特殊因子εi予以忽略。

通过对北京等44个城市上述20个指标变量样本值(限于篇幅,此处略去)的标准化变换和相关矩阵分析,可得到主成份,然后根据最初m个因子总方差中的累计百分率大于或等于75%的要求,决定因子数目。表1给出了因子、特征值和每个因子可解释的总方差的比例。最初的5个因子可解释总方差的79.7%,所以采用5个因子。

因子载荷矩阵A=U′12,U为特征向量矩阵, 为特征值矩阵。

因子分析的目的不仅是找出主因子,更重要是知道每个主因子的意义。为使各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更为突出,便于对因子进行解释,须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使得因子载荷的平方按列向0和1两极转化,达到其结构简化的目的。这里采取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使因子载荷矩阵中,各因子载荷值的总方差达到最大作为因子载荷简化的准则,从而得到旋转因子载荷矩阵R(见表2)。

由表2可以确立因子分析模型为:X=A0F

其中,X为指标变量向量,X=(X1,X2,…Xp)′;A0为主因子载荷矩阵,具体见表2;

F为主因子列向量,F=(F1,F2,F3,F4,F5)'。

从主因子载荷矩阵A0来看,人口、GDP、第三产业增加值、货运总量、批发零售贸易商品销售总额、外贸收购总额、年末银行贷款余额、实际利用外资额、旅游外汇收入、邮电业务总量在第一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社会零售物价指数、职工人均工资、三产就业比重、人均居住面积、城市煤气普及率、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政策体制变量在第二因子上有较大载荷;城市用水普及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政策体制变量则在第三因子上也有较大载荷;每万名职工所拥有高科技人员数、人均居住面积在第四因子上有较大载荷;第五因子上货运总量和城市煤气普及率也表现出较大载荷。从中可知,除第一因子表明了城市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外,其他因子意义含糊不清比较混杂,较难解释。

从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因子载荷矩阵R来看,人口和货运总量在第一和第五因子上均有较大载荷;GDP、第三产业增加值、批发零售贸易商品销售总额、外贸收购总额、年末银行贷款余额、实际利用外资额、旅游外汇收入、邮电业务总量、三产就业比重只在第一因子上有效大载荷;人均居住面积、城市煤气普及率、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

第二因子上有较大载荷;社会零售物价指数、职工人均工资、政策体制变量则在第三因子上

有较大载荷;每万名职工拥有科技人员数、城市用水普及率则在第四因子上有较大载荷。

综合上述分析,可将第三产业影响要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包括人口、GDP、第三产业增加值、货运总量、批发零售贸易商品销售总额、外贸收购总额、年末银行贷款余额、实际利用外资额、旅游外汇收入、三产就业比重、邮电业务总量、外贸收购总额,它表明一个城市第三产业的基本经济基础和整体发展水平,可称第三产业的基本经济因子。第二类包括人均居住面积、城市煤气普及率、城市用水普及率、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它表明城市基本设施、市政建设情况,可称为基础环境因子。第三类包括社会零售物价指数、职工人均工资和政策体制变量,这些都属政府可控的变量,可称为政策性可控因子。第四类只包括每万名职工所拥有科技人员数,反映了劳动力素质,可称为劳动力质量因子。这样,影响第三产业的要素可归结为基本经济因子、基础环境因子、政策性可控因子和劳动力质量因子构成。通过分类,得到影响第三产业发展不平的4个相互独立的构成因子,这样可以避免多个变量的相关性约束造成的部分重叠的指标变量被加大权重,从而进一步明晰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要素构成,保证了评估的科学性。

三、我国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判

首先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变换,用主成份分析法估计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决定主成份个数的原则是前m个主成份累计解释方差的比例大于或等于75%(与因子分析法中析出因子的确定方法相同)。在此基础上,构造评估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E:

E=α1Z(1)+α2Z(2)+α3Z(3)+…+αmZ(m)

其中Z(1)、Z(2)、Z(3)…Z(m)分别为第1,2,3…m个主成份表示式;α1,α2,α3,…αm分别为各主成分所能解释方差占总方差的比例。

由表1则可以得到E=40%Z(1)+18.7%Z(2)+8.7%Z(3)+7.5%Z(4)+4.9%Z(5),Z(i)= 20j=1μij·Xj′(i=1~5),其中μij为第i个特征向量的第j个值,Xj′为指标变量样本值的标准变换值(Z(i)的表式较为繁琐在此省略)。

然后将各指标经过标准化变换后的数值代入,依次可测算出北京等44个主要城市第三产业的综合评价指数(表3)。

E值越高,表明该城市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表明该城市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越低。通过对44个主要城市E值测算可以看到,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排在前10位的除北京外,均是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城市,也占90%;从地理区位来看,前10位全部是东部城市,排在前20位的除重庆和武汉外,也全是东部城市,占90%;而中部城市除武汉排第19位,其余基本都处在中等水平;对西部城市来说,除西南的重庆和成都位次靠前,居18和22位,其余均处落后水平。因此,总体来看,我国城市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水平,也呈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东高西低的态势,且与国家政策倾向关系密切。值得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东部城市E值都高,如秦皇岛(29)、连云港(38)虽地理区位优越,亦属沿海开放城市,享受优惠政策,但由于总体基础薄弱,不能均衡发展,因此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水平也处于落后地位。

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测评综合指数E进行分解,从而可进一步了解分析各城市第三产业的要素因子结构水平。表4给出了重要样本(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好、中、差的样本中各选5名)第三产业E值因子结构分布。

1.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在基本经济因子和基础环境因子上的分值一般也相对较高,这说明第一、二类因子是评价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基本构成要素。第三产业发展处于中等地位的城市在政策性可控因子上有相对较高分值。这说明第三产业相对发达的城市,尽管有国家的政策扶持,但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价值规律起到很强作用,从而削弱了政策性调控功能。而相对来讲,对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中等的城市,第三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市场发育程度还较低,因此在这种转换时期,政策性调控职能仍显得相对重要,如对物价的控制等。第三产业水平较低的城市在劳动力质量因子上却有相对较高的分值,这说明尽管这些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由于过去国家计划布局的结果,劳动力的科技含量还是较高的,但由于环境、体制及劳动力价格过低等原因没有得到应有发挥

2.基本经济因子有决定性影响。从表可见,每个样本的基本经济因子分值与总分值基本呈正高度相关关系,它能包含原始数据40%以上的信息。亦即一般来说基本经济因子分值高,总分值也就高,该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水平也较高,这说明基本经济因子对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城市经济调查总队编:《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3~1994》,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2.方开泰编著:《实用多元统计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陈善林等著:《因素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

4.罗积玉等著:《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及预测》,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5.孟生旺:用主成份分析法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应注意的问题,载《统计研究》,1992年第4期。

作者:张道宏胡海青方志耕

来源:当代经济科学1998年第1期(总第95期)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责任编辑、校对:赵西宁)

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影响因子的统计学研究

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影响因子的统计学研究--以全国十五个中心城市为例 摘要:中国的十五个中心城市正在成为中国科技、经济、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地区,是国名经济的支撑点。因此,分析评价全国十五个中心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不管是对城市本身的发展,还是对周边城市的进步,都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意义。应用因子分析模型,对全国十五个中心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评估。 关键字:十五个中心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因子分析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经济危机之后,世界整个经济都在收缩,我国城市经济也不例外。我们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外贸对经济的贡献是三分之一,现在这三分之一基本上没有了,这是经济减速的一个重要外部原因。从内部来说,城市经济发展到今天也面临着一个结构转型。进行了二三十年的工业化,到2010年、2012年的时候,基本上到了一个顶峰。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开始,我们基本上经历了四次大的周期,两次上升,两次下降。这是经济周期本身的规律,没有一个城市可以避免这个经济周期。我国的经济变动还是蛮剧烈的。过去的周期基本上是大口径,算起来是一个周期七年,从2012年开始,我们下次的这个周期才开始。所以,2016年,会成为这一轮经济调整最困难的一年。 1.1.2 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是发展的突破 处于区域中心位置、具有带动区域发展功能的首位城市被称为是中心城市。一般来说,中心城市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有协调、主导、服务示范等功能。协调与服务是最主要的功能,城市越大,这种作用就越明显。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通过强化中心城市实力,构建有机的区域性、全国的经济协调和运作系统,从而带动周边城市或者更大区域,促使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增强、提回经济增长质量。因此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是发展的重大突破。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中的创新之处

最新加快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加快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加快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摘要:第三产业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形式和主要推动力。第三产业目前也逐渐成为河南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河南的第三产业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内部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相应的战略结构调整。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第三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有效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第三产业;制约因素;对策 一、引言 第三产业(又称为“第三次产业”),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第三产业是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增加值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一起构成了最重要的经济总量GDP的来源。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的第三产业在最近30年中发展迅猛,特别是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国策倡导以来,自1992年底到2005年底的13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了近7倍。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第三产业列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前的良好时机。 经研究表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对数函数型相关关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劳动就业、财政和国民收人的重要途径,对河南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多重效应,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指导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下,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第三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东南沿海和其他发达省份相比,河南的第三产业发展仍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第一和第二产业发展对第三产业的巨大需求逐步显现并释放出来,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在过去几年形成比较稳定的高增长趋势,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近年来,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省第三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7.6%增长到30%;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也从1978年的249万人增加到1272万

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滨城区立足市辖区优势,充分发挥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以膨胀规模总量、提升能级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突出项目载体带动,大力培育产业集聚区,促进城区服务业实现园区化布局、集约化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积极加快全域城市化建设,服务业发展呈现了总量大、速度快、质量好的态势。当前,正是滨城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服务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服务业发展在规模、总量、质量上仍需进一步提升,要创新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措施,完善发展规划,全力推进服务业优化升级。 一、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以来,全区服务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服务业总量不断膨胀, 2013年达到**亿元,是2009年的***倍;服务业对于转方式调结构成效显著,服务业比重从2009年的**上升到2013年的***%,年均提升**个百分点;服务业促进消费的作用明显,201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是2009年的1.96倍,服务业已成为我区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主导产业。 (二)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产业贡献稳步加大。服务业素质稳步提升,逐步成为全区财税增长的重要支撑。2013年,实现地方税收***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对地税增长的贡献率

**%,拉动经济增长***个百分点。吸纳劳动力作用突出。2009-2013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加***万人,第三产业不仅吸收了大量新增劳动力,而且吸收了部分农业和第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从而使2013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到***万人 (三)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金融保险、旅游业、现代物流、社区服务业、楼宇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业呈现出从传统向现代演变,从低端向高端挺进的良好态势。一是金融担保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金融体系,辖区内共有各类金融、保险机构56家,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良好,德州银行滨州分行试营业,全区引进市外股份制银行达到7家;众成担保、银泰小额贷款等担保、投资公司快速成长。二是物流业快速膨胀。陆港物流园区达成框架协议;外环线周围物流企业集聚,银河物流、宇航物流发展成行业龙头企业;侨昌农药物流、金龙水泥物流等专业物流运营良好;顺丰、韵达等快递公司发展迅速。三是文化旅游业品牌化发展。中海风景区已成为市民假日休闲的旅游乐园;休闲小街、禾家风尚、绿色生态基地,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杜受田故居、三河湖等旅游景区影响力不断提升。四是社区服务业日臻完善。社区服务业网络逐步建全,“12343”民生综合服务平台启动运营,逐步搭建起居民日常生活服务项目配送体系。五是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崭露头角。滨州国际大厦、众城大厦企业集聚,国际金融中心、铂金时代加快建设。有“中国黄金首饰第一品牌”之称的老凤祥(山东)公司落户,成为我区引进的第一个中国五百强企业区域总部。 (四)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发展后劲持续增强。项目带动投资、投资拉动发展的良性格局初步形成,服务业发展后劲进一步

第三产业发展报告

第三产业发展报告 一、2007年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2007年,我市第三产业总体上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完成投资342.61亿元,同比增长21.1%,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8.47%;完成增加值326.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2%,高于全市GDP增幅0.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46.84%,三次产业结构为6.47:46.69:46.84,初步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但服务业增加值仅比二产增加值多1.03亿元,还未明显领先第二产业。 在第三产业的七大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完成增加值36.62亿元,同比增长6.8%;批发和零售业完成增加值58.44亿元,同比增长14.1%;住宿和餐饮业完成增加值14.08亿元,同比增长8.4%;金融业完成增加值39.08亿元,同比增长9.4%;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24.01亿元,同比增长7.8%;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58.15亿元,同比增长19.9%;非营利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95.8亿元,同比增长26.5%。 (一)第三产业仍是吸纳就业再就业的主要渠道 2007年,我市开展了“春风行动”、“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活动、就业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和首届创业项目洽谈推介会,就业再就业人数有所上升,全市共实现就业和再就业48866人,同比增长1%。其中服务业实现就业和再就业39061人,占全市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总数的79.9%,同比增长6.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占服务业就业总数的33.2%,城镇其他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占三产就业总数的66.8%。按行业划分,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数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22.5%;住宿和餐饮业就业人数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24.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30.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11.4%;其他行业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11.4%。 (二)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人数增长较快 随着“森林之城魅力贵阳——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节”等系列节庆活动的举行,以及在国内外开展一系列旅游促销活动,极大地提升了贵阳“避暑之都、森林之城、魅力贵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力地促进了贵阳旅游发展。200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314.1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5.44%,旅游收入达120.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8.36%;接待海外游客120879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5.56%,旅游创汇5872.28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0.41%。旅游总收入达125.28亿元,同比增长48.19%。其中接待乡村旅游游客763万人次,占总接待人数的32.8%。 旅游项目进展情况良好。青岩古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并试运行,二期前期工作也已开始。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乌江景区息烽县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贵阳森林野生动物园二期、贵阳大地之舞艺术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较好。位于贵阳市花溪区小碧乡的多彩贵州城项目已于今年4月27日经省发改委立项,占地面积2022亩,一期预计投资30亿元人民币,现已列入《贵州省“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2007年全省旅游业发展要办的主要实事》。 (三)城乡消费品市场呈快速增长态势,市场建设稳步推进 2007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9.39亿元,同比增长18.91%,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3.9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完成255.74亿元,同比增长19.25%;县完成12.12亿元,同比增长18.35%;县以下完成11.53亿元,同比增长12.38%。从居民消费情况看,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首次突破万元,达10182.77元,同比增长15.6%,比去年提高1.1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性支出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1.7个百分点。在调查的城市居民8类消费性支出中,除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0.7%外,其余7类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其中交通和通信类增长增幅较大,达40.3%。 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全市零售业完成193.85亿元,同比增长19.09%,比批发业高9.04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1.13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8%,同比增长21.69%,比批发业高6.44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内需的主要力量。 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450个农家店建设任务,其中160个通过了验收;南明春梅酿造有限公司获得“双百市场工程”95万元补助资金。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完成18个,到位补助

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_代合治

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 代合治 刘兆德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测度城市化水平,应该说,这种方法在单指标方法中是最科学的,在有关资料不够健全的地区也是最可行的,但它也存在诸多弊端与局限性,如城市人口难以包容城市化的全部内涵,且缺乏科学统一的界定标准等,往往造成地区之间或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测度的城市化水平具有不可比性。因此,笔者采用复合指标法测度我国省区城市化水平,以图在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和客观判定地区城市化差异方面有所突破。 一、复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第一,全面系统性原则。城市化过程是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地域景观等多要素的系统转化过程,既有乡村型地域向城市型地域的转化,也有城市型地域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的转化,因此指标选择应具有全面系统性。第二,层次性原则。在众多城市化指标中,其性质和特点各异,反映的城市化内涵也不尽相同,故应合理确定其在指标体系中的层次与位置。第三,可比性原则。有些指标在统计口径上不统一或时有变化,故不选取,主要选取近些年我国统计部门稳定使用的指标。第四,可操作性原则。确定的指标应能在统计资料中查到或者通过有关资料可以计算获得。 2.指标体系的设置 依据上述原则,笔者选取了4大类22项具体指标。其中人口类(P)包括3项指标,经济类(E)包括5项指标,社会文化类(S)包括7项指标,地域景观类(R)包括7项指标。每类指标中,由于反映城市化的内涵不同,又分两类,一是反映乡村型地域向城市型地域转化的指标,列为A 类,即外延型城市化指标,二是反映城市型地域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的指标,列为B类,即内涵型城市化指标。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二、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的测定 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的测定分两步进行,首先确定各指标对于城市化水平的贡献度即权重,其次在对各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加权求和,获得综合指数。 1.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于各指标对于城市化的贡献度不同,因此,必须确定适宜的权重。指标权重的确定分为两步,第一步确定中间层人口类、经济类、社会文化类、地域景观对城市化水平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出判断矩阵,进行排序,经CR一致性检验后得出中间层的权重,分别为:W P=0.390,W E= 0.152,W S=0.068,W R=0.390;第二步确定各指标对城市化水平的权重,每类中间层指标中均包含A和B两类指标,依据其重要程度,A类指标(外延型指标)的权重确定为所属中间层指标权重的60%,B类指标(内涵型指标)的权重确定为所属中间层指标权重的40%,那么每项具体指标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权重就等于其所属中间层指标的权重乘以60%(A类指标)或40%(B 类指标)再除以同类指标的个数。如市区非农业人口占省域人口比重这一指标,属于人口类中的A类指标,该类中同类指标只有一项,故其权重为W PA1=W P×60%÷1=0.390×60%÷1=0. 234,同理可以计算出各指标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权重,如表1所示。 总第84期城市问题1998年第4期

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研究_王新娜

【城市研究】 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研究 ○王新娜1,2 (1.烟台大学经管学院,山东烟台 264005;2.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025) 内容提要: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多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作用过程与结果,这决定了对于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方法也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目前,学界采用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大类。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选择后者,并采取主成分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等各种方法进行估算评价。对于不同的评价方法及其结果,根据多配对样本的K e n d a l l协同系数检验和I C C检验,评价标准及其结果具有一致性。 关键词:城市化;单一指标法;复合指标法;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092-04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国内学界对城市化的讨论也异常热烈。由于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多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作用过程与结果,因此国内学者采用繁多的方法进行测度,以期能全面综合反映真实的城市化水平,而这也是城市化研究的逻辑起点和计量基础。本文试图理清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方法,并采用单一指标法、复合指标法(主成分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来比较各种方法测度结果是否一致。 一、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之争 当前国内学界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众多,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大类方法的争论反映了从单一的人口城市化到城市化质量提高和城乡一体化,从城市化的量变到质变的关于城市化内涵理解的演进路径。 (一)单一指标法 城市化的基本标志是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并集中地进行工业生产、服务等社会活动[1]。H.E l d r i d g e认为“人口的集中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C.G.C l a r k则将城市化视为“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2]。单一指标法抓住了城市化的这一本质特征———人口城市化,来对城市化水平进行度量。 这类方法主要采取城市人口比重指标、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和城市用地比重指标,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前两种。但是由于从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通过并实施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一直实行严格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控制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因此早期的城市化衡量方法基本上是采用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而这种衡量方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确反映了中国城市化的真实水平和状况。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户籍制度的逐渐放宽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劳动力流动性的不断增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持续的、大规模的涌入,形成了在城市居住、工作、生活却又被隔绝于城市非农业人口统计之外的暂住人口群体。同时农村改革的成功推进,形成了乡镇企业主导下的农村城市化,使我国城市化的内涵进一步扩展并愈加复杂化。我国市镇的建制标准也多次发生变化,例如1980年实行的撤县建市、撤乡建镇以及市带县的体制,使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标准不一,以非农人口户籍统计数据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准显得愈发不合时宜,有失偏颇。城市暂住人口、流动人口是城市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应该归入城市人口,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国内学者在实际操作中选取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建国以来进行的5次人口普查。一方面,5次人口普查只有节点数据没有时序数据;另一方面,5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也频繁变化,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采用市镇行政辖区的总人口作为城镇人口,1964年二普时则改用市镇行政辖区的非农业人口,1982年三普的标准是市镇行政辖区的总人口,1990年四普的口径为设区的市采用区的总人口而对不设区的市和镇采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人口,2000年进行的五普口径进一步改变,这给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二)复合指标法

我国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判讲解

我国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判 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涉及的范围广。科学地评价一个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仅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也应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现在多数评价方法主要运用数据对比,对第三产业的各个方面进行一般性的类比分析,这样虽对第三产业各单项指标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但很难从综合性的角度给出一个满意的评价结论。本文尝试运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份分析法,通过建立因子分析模型,对第三产业进行综合评判,并对我国主要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测和分析。 一、评估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第三产业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其中服务部门又可以分为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以及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以此为基础,在确立第三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把握以下四个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即指标体系的设置能全面反映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二是导向性原则。即指标的确立,应围绕第三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三是替换性原则。由于有些指标很难直接获得(如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等),可通过其他直接可测的指标(如人均居住面积、城市人口用水普及率、城市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等)进行替代。四是客观性原则。指标设置时应尽量采用量化指标,但考虑到有些指标很难量化,则按比较客观和公认的准则处理(如政策体制变量等),以提高评估的可信度。 依据上述原则,经过分析,选出了20个指标构成了一个能综合反映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即是:1人口(POP);2国内生产总值(GDP);3第三产业增加值(TRP);4货运总量(FT);5批发零售贸易商品销售总额(SPWT);6外贸收购总额(TPC);7年末银行贷款余额(LBB);8社会零售物价指数(RPI);9实际利用外资额(FCA);10每万名职工所拥有科技人员数(NST);11旅游外汇收入(TR);12三产就业比重(TRET);13邮电业务总量(PTS);14职工人均工资(AS);15人均居住面积(PCLS);16城市人口用水普及率(PUWH);17城市煤气普及率(PUGH);18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PCRA);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PCGA);20政策体制变量(P)。 在这20个指标中,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表明了城市的总体经济规模;第三产业增加值和三产就业比重指标反映了城市第三产业产值水平和产业结构的高度;货运总量是一个城市公路运输量、铁路运输量、海运量和内河运输量4个统计指标之和;批发零售贸易商品销售总额标志着一个城市的市场容量和消费规模;外贸收购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反映了城市对外贸易的水平,也即表示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规模;年末银行贷款余额表明资金供给量;社会零售物价指数标志着地区货币的稳定程度;旅游外汇收入代表了一个城市国际知名度和对外吸引程度;邮电业务总量反映了城市的信息通迅能力;人均工资、每万名职工所拥有科技人员数分别表明了劳动力的价格和质量(即科技含量);人均居住面积、城市人口用水普及率、城市煤气普及率、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则标志着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政策体制变量代表一个地区享有的经济自主权和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这里我们按东、中和西部地区来划分,即对于东部城市,属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的城市,取值为4,其余取值3,位于中、西部的城市政策体制变量分别取值2和1。

关于巩义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来源: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6-03 点击次数:9 课题负责人:周占龙 成员:焦承路路利卿邹君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越来越迫切地成为巩义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市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着比重偏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严重滞后工业经济等现实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发展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因素之一。因此,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对巩义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构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意义重大。 一、巩义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现状 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其它各行业的总称,亦称服务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居民服务业、科教卫生和公共管理业等15个门类。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品市场结构不断升级换代,新兴业态层出不穷,多功能开放型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形成。 交通运输邮政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邮政业是第三产业中起步较早的传统行业,基础设施和运营网络比较完善,近年来保持着平稳的发展态势。2011年,我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完成44.1亿元,是2000年的3.3倍,年均增长10%。 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十年来,消费品市场始终繁荣活跃,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不断发展壮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以金好来、星月时代广场、格兰酒店等为代表的本土商业餐饮企业不断成长壮大。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45.5亿元,是2000年的4.8倍,年均增长15.3%;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4.7亿元、12.5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4.7倍、5.4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0.8%、12.6%。 房地产业发展迅猛。我市房地产开发始于2000年,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住宅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商品房个人消费不断扩大,有力地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2011年,我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达29家,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37.3平方米,比2005年多13平方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一、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晋城市自1985年建市以来,十分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决定》之后,在大力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根据新建城市的实际情况,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辐射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入手,注重优先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事业,积极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物供仓储业,特别是近几年在努力巩固提高传统第三产业的同时,注重培育、引导和发展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新兴第三产业,呈现出传统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势头高涨的喜人局面。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达129..44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由建市初的14.85%上升到31.1%,增长了2.09倍。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由1985年的21.97%上升到32.37%,总人数由17.5万人上升到 38.44万人。一产、二产较上年分别下降1.26、0.39个百分点,三产从业人员比重较上年增加8.77个百分点。晋城市的第三产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与兄弟城市及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与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第一、二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无论从总量上还是内部结构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对照比较,分析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第三产业发展势头高涨,但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仍然偏低。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31.1%,比全省34.3%的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比全国39.1%平均水平更低了8个百分点;同期第一产业比重由21.36%下降到4.84%;第二产业比重与原来的63.78%基本持平,仍达64.1%,由建市初的“二、一、三”进入了“二、三、一”发展阶段。世界产业经济的发展史表明,产业结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递进的过程。产业结构升级和演进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比例失调的产业结构,将使经济效益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从而使经济发展失去扩张的基础。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是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值的主要构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化。九十年代初,全球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约60%,其中34个低收入国家平均为31%,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0%,22个发达国家平均约65%。目前,全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60%以上,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发展中国家达到43%。虽然城区2015年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到58.6%,略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但市本级的GDP也包含在城区的经济总量中,尚不及全市的20%,且有着市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就全市来讲,第三产业在经济构成中的比重还偏低。 2.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发展迅速,但规模效益不高,新兴经营方式尚待开拓。建市以来,我市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社会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营业总额和社会商业点迅速增长,2015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23和18.18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3.86%。二是消费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在国家连续多年鼓励消费政策的引导下,2015年我市消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潮,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27.7%,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批发零售贸易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的比重也由上年的19.9%提高到22.1%。与此同时,消费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之间的差距也呈现缩小态势,由上年的消费低于投资16.6个百分点缩小为9个百分点。三是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形成了国营、集体、私营、个体、联营、股份制等经济点并存发展的局面,极大地搞活了商品流通和销售。2015年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实现零售额67.50亿元,同比增长35.3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58.44%,比2015年占比提高了7.78个百分点。四是经营形式多样化,经营规模、档次也有了进一步提高。超级市场经营、连锁经营等经营方式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经过多年的经济

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本文在分析城市化研究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了城市化内涵,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对近十几年河北省城市化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来更加全面的研究河北省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最后对加快河北省城市化提出了对策措施。 标签城市化;河北省;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 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河北省从2008年起在全省开展了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计划利用三年时间,达到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居住条件大为改观、现代魅力初步显现、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的工作目标,向经济繁荣、居住舒适的现代化城市迈出关键步伐。经过2年的努力,今天的河北,三年大变样已取得初步成效,城市建设正走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代。本文在这个背景之下,对河北省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分析。 1 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又称为城镇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尽管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各个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一,迄今为止,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人口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社会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则认为城市化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差异理解,互相补充,使城市化的内涵更为充实。 尽管不同学者对城市化的内涵理解不同,但理论界对城市化内涵的共识还是有的,从根本上说,城市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农村城市化、城市规模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包括经济城市化、产业结构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以及文明程度城市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 2 河北省概况 河北省地处华北的腹心地带,北京、天津两市的外围,自古即是京畿要地。漳河以北,东临渤海北京周边,西为太行山地,北为燕山山地,其余大部为平原。总的来说,河北省的地势有三大地貌单元,其中坝上高原平均海拔1200-1500 米,占全省总面积的8.5%,燕山和太行山地,其中包括丘陵和盆地,海拔多在2000 米以下,占全省总面积的48.1%,河北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海拔多在50 米以下,占全省总面积的43.4%。河北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 河北省海岸线长487 公里,总面积达18.77 万平方千米,总人口7034 万,现有11个省辖市(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

关于湛江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分析及对策思考

关于湛江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分析及对策思考 摘要:湛江市作为改革开放14个港口城市之一有着其独特优越的地理位置,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处处彰显着其独有的文化,然而湛江发展的三大产业比例失调、发展水平无法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重近利轻长效、产业内部发展失衡等问题的存在依然制约着湛江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湛江市当局必须认清产业发展趋势、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改造传统商贸流通业、同步科技、教育、人才发展,以此支撑第三产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湛江市、第三产业、发展、服务、科技、教育 绪论: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现在的社会早已不是当初依靠工业的振兴就可以崛起的社会。现在的社会,现在的城市要崛起,就必须要充分挖掘出其的第三产业的内在价值,迅速发展第三产业,进而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的迅猛发展。湛江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的港口城市,在如今天时、地利、人和条件下该如何捉住机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拉动经济的发展,迎头赶上,争做广东第五呢?本文通过对湛江第三产业现状的考察,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尝试为湛江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合理的对策! 一、背景概括: 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对外开放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湛江市与西南诸省市的经济合作交流提供了良机;省委提出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激励湛江市干部群众发奋图强,急起直追。

湛江作为当初改革开放的十四个港口城市之一,未能在80年代捉住机遇导致彻底的失败。在如今的新形势下,全国人大代表、湛江市委书记刘小华接受南方日报专访表示,湛江将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做大做优经济蛋糕,2016年GDP 将达到4000亿以上,在全省坐六争五,同时用15年左右建设成广东第三大城市。 (1)湛江市的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到第二次经济普查(2008年),三大产业的比重已变为21.3:45.2:33.5,在湛江范围内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25517个,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增长42.5%;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204744户,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增长53.3%。湛江的发展将会在未来的十几年内有一个爆发期,然而在如今的背景下,经济的发展再单单依靠传统的工业制造也已经无法再获得取得决定性的成功,因此,湛江要发展,就必须正视第三产业的重要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更好夺得更为卓然的经济社会地位! 二、湛江第三产业发展特色 第三产业指的是在产品的在生产过程中,为产品提供生产和服务等各种服务的部门和行业。在中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 湛江作为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港口城市,应该充分利用湛江市交通和旅游资源优势,围绕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

精选中国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资料

前言 改革开放后,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发生了根本转变,服务业日益受到重视,传统的服务业得到了恢复,新的服务业得到了发展。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79年的21.4%,增长到1988年的30.5%,2008年又增长到40.1%。①我国服务业尽管有了较大较快发展,但总体比较落后,比重偏低,质量较差和结构不合理的发展格局并没有根本改观,不但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而且明显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虽然反映服务业或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较多,但国际通行的衡量一个国家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主要有: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就业人数比例、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和投资额比例。下面就根据这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一下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状况。 (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日益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服务业得以迅速恢复,许多新兴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10.9%,超过了同期GDP8.9%的增速。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速度有所减缓,增加值和增长率分别呈下降趋势,1990年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为27.1%,2000年只增长到33.4%。进人21世纪后,服务业发展相对于工业(第二产业)仍较慢,但到2005年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40.1%(这一比重的提高与2005年全国经济普查后对相关数据进行调整有一定关系),2006年则占40.0%,又有所下降,因为这一年第二产业比上一年增长13.0%,而第三产业只增长12.1%,所以出现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升反降的情况。2007年与2008年服务业产值比重仍然在40%左右徘徊。总体上看,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是逐步提高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员中的比例逐步上升。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5 532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13.1%,而到1995年,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6 880万人,是1980年的3倍,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例上升为24.8%。到2000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27.5%,所占比重比1980年提高了1倍多,2005年又增加到23 771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31.4%,2008年则达到25 717万人,比重也进一步提高33.2%。从就业分布看,主要包括国有单位(主要是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和公共事业单位等),城镇集体、城乡个体劳动者,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外资和其他所有制企业等,且这些行业及所有制企业从业人员比重都发生了较大变化。1978年,城镇和乡村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7%和76.3%,其中,城镇就业人口中,国有单位占78.3%,集体单位占21.5%,个体劳动者占0.2%。到2008年,城镇和乡村就

中国各省份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36787715.html, 中国各省份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分析 作者:张开宇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04期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研究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分析经济 发展的各个因素已经越来越重要。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各省份的社会经济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旨在提取能近似且具有综合性解释社会经济发展的几个因子成份,并据此对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类、比较和综合评价。 关键词: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因子分析;中国各省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146-02 一、绪论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城市作为国家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教育文化发展中心已经成为经济循环的主角,而决定每个城市的地位、作用以及未来发展事态的主要因素是它们各自拥有的综合经济实力。对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概念,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提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是指城市所拥有的全部实力、潜力及其在国内外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据此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应该包括地区生产总值、拥有的交通运输能力、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本文选择11项通用的社会经济指标,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2009年(由于2010年某些指标的数据不全)的统计资料,以中国31省市地区的社会经济数据为样本,来综合评价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社会经济指标的选择如下:GDP、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净收入、货运量、客运量。本文主要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处理。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描述中国各省份综合经济实力的各种指标进行各种分析,一方面找出用来衡量中国各省份综合经济实力的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找出各省份综合经济实力的差异,以求发现其差距所在的原因,方便各省市扬长避短,提高各自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 二、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基本原理:因子分析法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是:第一步,确认要分析的原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第二步,利

中国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

我国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发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多层线性模型分析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09统计1班 姓名:王琳 学号:20091701310027 指导教师:刘殿国 日期:2012-04-14 中国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亦称服务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又

是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社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径。而金融业也是近年来发展迅速且很有潜力的行业,本文主要用多层统计分析来研究城市化率、金融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对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影响。 关键词:第三产业生产总值金融业城市化率从业人口数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其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八五”时期和今后10年, 我国将面临发展市场经济、调整经济结构、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资金积累、改善人民生活等一系列间题。我国第三产业目前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是第一、第二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扩大就业领域的迫切要求, 是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条件, 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客观要求。为此, 我们必须树立市场经济观念, 加大衬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 枚宽一系列有关政策, 提高第三产业的社会化水平, 建立城乡社会综合服务体系, 完善行业管理体系, 提高第三产业就业入员的素质, 等等。 一、问题提出: 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亦称服务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又是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社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及去年中共中央关于“十五”国民经济发展的建议,再次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指明了今后较长时期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道路。深刻认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抓住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机遇,对加快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本文就是要研究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要素,在此选取了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和金融投资额为自变量做为第一层统计分析研究。然后用城市规划率来研究中国各个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其比较。 二、研究假设 对该问题提出三个基本假设: 1、金融投资额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正向相关:城市往往是一个区域的商业、交通、通信、金融、文化、教育、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中心,第三产业相对集中;

城市化水平测度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 目前确定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①主要指标法。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和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水平。以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指标为主,而城市人口占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指标。②复合指标法。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具体城市进行分析时,往往使用不同的指标设计方法。 一般而言,度量城镇化水平最常用的指标是“城镇化率”,即: 一个国家或区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但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下,利用人口比重的方法来计算或预测城镇化水平已经不能全面体现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镇化水平。课本上有四点原因。(主要指标法) 1、城镇的定义不同将直接影响到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与统计 2、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3、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不能反映城市化其它实质。 4、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的总体规模。 (用复合指标法)城市化水平测度总的来说也是大同小异。 同:都有三个大的步骤。用的都是层次分析法。 1、指标体系的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的确立) 2、各体系权值的确定(因素分析法、专家打分的方法) 3、城镇化水平的测定(分值比较) 异: 1、指标体系内容的差异 (1)第一类:经济现代化, 包括人均 GDP、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非农产业比重和城市居民收入 4 个指标; 第二类: 基础设施现代化, 包括人均铺装道路面积、百人拥有电话机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城市污水排放处理达标率 4 个指标; 第三类: 人的现代化, 包括人均居住面积、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市区绿化覆盖率、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人均生活用水量 5 个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