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曾国藩的用人之术

评析曾国藩的用人之术
评析曾国藩的用人之术

评析曾国藩的用人之术

在曾国藩帐下有各种各样的能人,有文人、武将、谋士,也有兴办洋务的科技人才;有李鸿章这样通过正规科举出身的人才,也有放排工杨载福、愤青鲍超、师爷左宗棠这样的在野人才,还有塔齐布这样“根正苗红”的八旗子弟。然而他是怎样去挖掘并正确的使用他们呢?这其中曾国藩自有其独到的识人用人之道,今天我就从他的识人用人之道进行评析。

在《曾国藩家书》中,我们可以将曾氏的用人之道概括为以下八个字: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最能说明曾国藩用人之道的是,道光三十年(1850)他在文宗登极所上的奏折。他说:“今昔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育而激扬之,则赖皇上之妙用。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缺一不可。见无才者,以痛惩模棱疲软之习;见有才者,以化其刚愎刻薄之偏。十年以后,人才必有起色,此转移之道也。所谓培养有数端:曰教诲,曰甑别,曰保养,曰超擢。”由此我们可以从曾国藩对于人才的选拔、培养、用人三个方面进行评析。

一、选拔人才方面

曾国藩在人才选拔方面主张“德才兼备”“、不拘一格”和“广收人才”。他曾说“:司马温公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因此曾国藩选人喜欢在交谈中察言观色,对朋友推荐的文人他都亲自交谈。在交谈中,还观察此人面相。他喜欢把人的长相和相书套,既相信又不全信,同时,再结合这人的精神、气色、谈吐举止,尤其看重对方的为人行事,几方面结合起来,去判断人的吉凶、前途。然而对于武将,则不问品德,不管此人是海盗、罪犯,只要武艺高强,能打仗,心地踏实,为人忠勇,曾国藩不怕得罪地方官,排除压力,为其所用。兵痞鲍超,酒醉卖妻,醒后又翻脸不认账。提刑按察使司的差役押着去府中,不料,路上被曾国藩拦下,鲍超大叫:“曾大人,你老不是在搞团练吗?我愿投在你的帐下,我好比当年落难的薛仁贵,日后我会辅助你老征东扫北。”曾国藩脱口赞“好神力”,当即把鲍超留下,委以大官。并给50两银子,让其还20两给店老板,30两安顿老婆,另写信给提刑按察使司陶恩培大人,说鲍超是人才,自己要留用,不必再究之等。陶恩培对此非常生气,并上告曾国藩,而曾国藩不予理睬。对此,鲍超万分感谢,在以后的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的战斗中,打仗勇猛,几次把曾国藩从困境中救出,为之立下了汗马功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在选拔人才时候确实体现出不拘一格,同时也体现了曾国藩那种宽广的胸襟这个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统治阶级应该学习的而且也是现代的一切管理者都值得探讨研究的。所以曾国藩在人才选拔方面的主张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

二、培养人才方面

曾国藩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多选替手,替手就是代替自己的人,这既包括副手也包括接班人,他认为这是办大事第一等要紧事。他自己就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无论是陆军方面,还是水军方面他都选择了很称职的将领。比如说陆军,他任用罗泽南、塔齐布、胡林翼、鲍超、李续宾、曾国荃;水师方面,他提拔杨载福和彭玉麟这两位水师统领。他们都部分代替了他,在接班人上,他也做得比别人好,曾国藩用人最大的成果就是识别、培养、栽培了他的接班人李鸿章。

然而曾氏是通过什么独特的方法来培养人才的呢?最重要的是他很善于通

过书信、面谈及饭前闲谈对部属进行培训、教育。书信好理解,曾国藩家书洋洋洒洒几百万字,无所不谈。面谈相当于今天的绩效面谈,总结成绩,指出不足,探讨改进方法,促进部属成长。这些培训方法让曾国藩帐下很多人受益匪浅,这在100多年前相当难得。利用吃饭的时间进行培训、教育就是曾氏的专利了。曾国藩喜欢在吃饭前与部属、幕僚谈诗论文或讲一些幽默而又富有哲理的笑话,其他人笑得前仰后合,他则在一旁微笑着用手慢慢搏胡子。甚至李鸿章在晚年经常与人忆及恩师的饭前教育,可见他是受益匪浅的。同时,曾国藩认为,有用的人才必须由培养、陶冶、磨练而成的,他在《应诏成言疏》详细阐述了人才培养的四种方法并形象的将人才比作禾苗:“教诲,犹种植耕耘也;甄别,则去其良莠也;保举,则犹灌溉也;皇上超擢,譬如甘雨时降,苗勃然兴也。”可见曾国藩对于如何正确有效的去培养人才是具有独到的见解的。

在科技知识十分发达的今天,培养好人才不仅仅是从他们的专业知识上入手,更为重要的是从小事进行培养,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观念,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促使他们十分乐意地去完成任务,变“被动”为“主动”,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曾国藩那种通过书信来陶冶和培养人才的方法对于今天的培养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人才任用方面

在任用人才方面,曾国藩主张“因其所长,各尽其才”及“量才录用”。他选才不求全责备,只要有一技之长,一节之用,不论地域、门第、冠戴、资历和年龄,来之即用,用则因量器使,务求人尽其才。他说“:衡人者但求一长可取,不可因为微暇而弃有用之才。如果过于苛求,则庸人反得幸全”。因此,他根据个人之所长把幕僚分成七类,从事不同的工作。然而,他在广收人才的时候却慎用人才,因为他觉得人才是需要重要的但不是所有的人才都值得他去重用,因为在这些所谓的人才中不乏存在投机分子,因此他需要慎重的去任用人才,以免以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如何正确的使用好人才,在今天的所有的管理机构里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从曾国藩的观点我们可以归结为“各尽其才”、“量才录用”以及“慎用人才”,由此可做到让人才各尽所能,各司其职但又不会滥用人才,这对于今天的用人策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总之,曾国藩作为一个复杂而又值得研究的人物,他的思想中固然有许多封建保守、落后的成分,但同时也有许多值得肯定的思想成分。特别是其对于人才的选拔、培养、任用及其教育方法,至今仍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

看相人体痣相解密

看相:人体痣相解密 在中国相术中,痣相既与骨相、面相、手相密切关联,又自成一体。在相理看来,人身上任何一个部位的痣,都包含了特定的宿命信息。没有痣的成年人几 乎找不到。大凡相术士在给人看相时,总是先论骨相、面相之富贵贫贱,流年 运程,然后道痣之吉凶生克。历来的相术著述中,多少都要论及痣相。 清代的《相理衡真》就说道: “夫痣者,若山之生林木,地之山堆阜也。山有美质,则生善木,以显其秀;地 积污土,则长恶草,以示其浊。又如璧玉之有瑕玷,是以吉者常少,恶者常多,故万物之理无所不然。人之质美则生痣奇异,以彰其善质,浊则生痣恶浊,以 表其秉贱。” 在古人看来,痣与命,恰如标与本,命贵则有吉痣显其贵,命贱则有恶痣标其贱。不问生辰八字,仅凭痣相就可知人的运程天命。 痣有吉凶善恶。看痣相,就是从痣之吉凶善恶推论人之命运吉凶。《相理衡真》指出: “凡黑痣生于显处者,多凶;生于隐处者多吉;生于面者,皆不利。痣之黑者, 其色黑如漆;痣之红者,其色红如朱,善痣也。 带赤色者,主口舌,争竞;带白色者,主忧惊,刑厄;带黄色者,主遗亡,失脱。大凡面部黑痣者,七星、五星,左富右贵;左眉主财,右眉主寿;诵堂、 听堂,主聪明……其他皆不为贵也。自发际至地阁十三部位,并不宜有,若见 纹痣,行限至此,必大灾,破财,甚者死亡。” 这段论述,涉及到痣之隐露、色泽、部位,这实际上是古人对痣的吉凶善恶判 断的最基本因素。在中国相术中,对善痣、恶痣的判断除看隐露、色泽、部位外,还痣的大小、凸平。 (一)痣色 痣有黑色、茶色、黄色、褐色、灰色、赤色、白色,及其他各色相间的混色。 无论叶种颜色,其色泽都有鲜亮、明润与晦暗、枯涩的区别。 相理认为,好的痣色应是痣泛润光,色泽纯正的黑痣、红痣和如玉的白痣。“黑 如漆、赤如朱,白如玉者,方主大富贵也。”(《神相水镜集》)“黑痣其色如墨,赤如朱,善也”。(《太清神监》) 相理认为,痣色晦暗,色泽混浊的茶色痣、灰色痣及其他枯暗而无光泽的痣, 都是不好的痣。“(痣)带赤色者,主口舌、斗竞,带白色者,主忧刑,带黄色者,主遗忘失脱。”(《太清神监》)“人白斑黄,俱主愚贱。”(《柳庄相法》)“……不红不黑者,非美器也。”(《神相水镜集》) (二)痣的大小、凸平 痣有大小、凸平,相理中将凸出皮肤的叫痣,而体虽小但不凸出的叫点,不凸 起且大小不等的青黄色块叫斑。有的相书将大而无色者称为魇,或大或小而不

曾国藩

曾国藩简评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和普通的镜子不同之处在于:镜子只能照出人的外表,而历史能照出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心灵。所以,对于曾国藩,我们得从他这一个人与当时一整个民族进行展开。因此,评论曾国藩,从其为官做人之风、其为改变世风的努力、其情商、其读书、其人才的识与用、其对外和戎自强六个方面进行。 为官做人之风 其实曾国藩是个“不会”做官之人。李鸿章曾说过一句笑话,说是一个要要是连官都不会做了,那这个人也太没用了。笑话当然只是笑话。既如此,那曾国藩又怎么能在短短的几年里由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做到二品侍郎呢?又怎么可能做到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位列汉人第一呢?那是因为:其一,曾国藩考得好;其二,在那个世风浮躁,人心浮躁,很多人想着的只是如何急功近利,如何暴得横财,捞得高官,而曾国藩则不然!他在家书对他六弟说:“六弟自怨数奇,余亦深以为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之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处王之业,而后不黍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淡定不讲为忧也”。 ①纵观历史,凡有所成就之人,无不志存高远,修身炼性,立场明理,未雨绸缪,厚积薄发。这正是曾国藩“不会做官”而又为高官之最重要因由。正如其言:“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实。”他一生的成功,就是他这种脚踏实地的格致修诚的努力基奠而就。而对于现时代的官场,我们国家的官们是品含天宪,指东呵西,前俯后仰,左右逢源,还是可否从曾国藩的为官之道体悟到些什么呢? 世风———解放思想 只有少数最敏锐的思想家能迅速了解时势的变化,从微几之处洞察历史的走向,并且穿透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迷雾。那个时代,我们自然下意识地想到林则徐、魏源。林则徐精神固然可嘉,然林则徐的眼光却不敌曾国藩;魏源固然眼界颇高,然魏源只停留在纸上。曾国藩之所以超出时贤,引领风潮,原因之一便在于其识见卓越,洞察惊人。当林则徐大声疾呼“无可御敌之兵,无可充饷之银”时,曾国藩则认为:“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苦。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前,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丞得。”②所以,对于后期其能在洋务运动中露其龙凤,显其头足便其于此,便基于其解放思想的勇气!所以曾国藩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时时局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世风,因此其一生所为皆绕“陶铸世风”,其时常感叹时势已成鱼烂之势,大小官僚耽于享乐,腐朽麻木,无人肯讲真话,无人肯干实事。正如他的核心幕僚赵烈文深有感慨地说:“老师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老师不啻十之五六”。③在那个万马齐喑的年代,“另类”的曾国藩犯颜直谏“强项令”,涤肠荡胃,冲决巨人的罗网,以已之力星星之为可以燎原之愿付诸力行,以现世风之纯,民之奋勤,官僚之庸俗尽止。可谓呕心沥血!所以梁启超极赞曾国藩:“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成就震古烁今,一生得力在立场自拔于流俗”“卒乃变举世之风气而挽一时之浩劫,彼其所言,字字皆得

相由心生 读曾国藩《冰鉴》有感

相由心生读曾国藩冰鉴有感 2008/11/12 21:27[未分类 ] 读曾国藩《冰鉴》有感 暑假我读的是书是曾国藩的《冰鉴》,曾国藩是位官僚,所处的是吏治败坏并极端腐朽的从政环境,但就在那个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时代,他几乎揽尽天下英才,有史书评价说,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他能以待籍侍郎的身份镇压勃然兴起的太平军,挽狂澜于既倒,成大清之柱石,多得益于其观人之术,鉴人之略。 毛泽东曾三次这样评价曾国藩,第一次在1917年8月25日《致黎锦熙信》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第二次是在34岁,1926年3月18日《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说:“打倒太平天国出力最多的是曾国藩,他当时是地主阶级的领袖。” 第三次在1969年1月的一次谈话说道:“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从毛泽东的对他的高度评价中我们更加相信曾国藩真的是非常擅长识人用人。更有清史稿曾国藩传为证: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就是说曾国藩识人用人从未出过差错。 《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冰鉴的意思就是取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关于识人,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就借古人的口表

示过人最大的智慧在于能识人,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刘邵也说:圣贤之所美,莫美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中国也有一句意思相同的通俗的老话叫:世事洞明皆学问。这些都表明了识人对于领导者也好,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难的,曾国藩的《冰鉴》就是一本教人识人的书。 《冰鉴》总共分为七章:神骨鉴、刚柔鉴、容貌鉴、情态鉴、须眉鉴、声音鉴、气色鉴,就是从一个人的气质,眼神,表情,为人处世,言辞语音,行为动作,性格来阐述识人用人之道,曾国藩摒弃传统相术之习俗,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取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 比如其中的:声雄者,如钟则贵,如锣者贱,意思是所发之声雄浑刚健,像钟声一样激越洪亮,充满阳刚之气为最佳;如果发出的声像敲锣一样浮泛无力,则显得卑贱。在容貌篇中曾国藩认为形象敦厚,神态安定,气质清高,声音响亮,耳朵厚实贴脑,鼻梁正直,面孔呈方形,背丰厚,牙口整齐的人会是很有才华,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有富贵相的人,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怪不得我们周校长这么厉害,长相就不一般了啊。在神骨鉴中认为一个眼神坚定清澈的人是内心超凡脱俗,品德高尚的人,我就想起了我第一天来四十八中时看见史秀辉大姐,当时给我的印象很深,感觉是这是一个很有学问很有气质的知性的人,在后来的接触中发现果真如此。 归纳起来就是说一个人的精力·智力·品德·性格·心态·能力·相貌和气质决定成败,而成败写在脸上,因为精力写在脸上·智力写

中国相面术大解密

人的面部就好像一个高深莫测的密码集成版,上面注明了一个人一生的富贵荣辱,每个部位例如头发、额头、眼眉、眼睛、鼻子、嘴、下颚等等,虽然是遗传了父母的因子,但这一切一切就像一个没经解码的资料库,如果对相面术有所研究就可以通过这种种的数据解开未来之路。 东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王充在《论衡·骨相论》中指出:“人曰命难知。命甚易知。知之何用?用之骨体。人命禀于天,则有表候于天。……” 王充是说,人的命运是由天定的,天意怎样,必然在身体上表现出来。只要看骨骼相貌,就能知道其人的命运,例如经传中记载,黄帝威严像龙,颛顼额阔如盾牌,帝喾的牙齿成片,帝尧的眉生八色,帝舜的眼睛有双瞳仁,大禹的耳朵有三个大窟窿,成汤的胳膊上有两个肘,周文王有四个乳,武王不抬头眼睛就可望到天,周公的背生得是弯的,皋陶的嘴状如马的嘴,孔子的头顶中间凹陷。王充所描述这十二位圣人的特徵就是对上天的应验。 看发相论尊贵 “贵人不顶重发”、“十个秃子九个富”等都是人们通过一个人的头发来判断此人的贫富尊贵,实际上关于发相来研究命理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 《相理衡真》就有过一段关于发的论说:“发疏光润具天聪,秉性仁慈亦浑融。若得眉清兼目秀,何愁身不到穹宫。光如黑漆细如丝,便是人间富贵姿。发广长垂尤迈俗,南形北相更矜奇。头小发长性倔强,发长额窄命难长。发生到耳贫顽子,发卷如螺带克伤” 总体来说,头发宜软、宜黑、宜疏,有了以上三种则可富贵福寿。发软如丝者,则夫妻和睦,发稀而细,有名有利;发疏而润泽,此人聪颖,如加上眉目清秀,功名有望;相反的头发忌黄、忌粗、忌硬,此种人则多数贫寒夭折,如果头发又粗又硬,夫妻不会合睦,男女相克;发黄焦枯,贫贱;如果在孩啼的时候头发密的话,该孩童多顽皮,发脚低则运气多滞,落发早,则有伤财之患;发卷,恐怕有刑伤;如果发粗如麻,则穷苦多磨;发长额窄,命不长矣。 额定前程 “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天庭指的是上额,地阁指的是下额。古人看相,就是人的面部分为三部分,上部为天,中部为人,下部为地。人、天、地各有象徵,天部(上额)主要是表徵早年的运气,以及天赐的丰厚。 《神相全篇》对额相有这样的概论: “头小而窄,到老孤厄。额大面方,到老吉昌。额角高耸,职位崇重。天中丰隆,傧宦有功。额阔面头,贵居人上。额方峻起,吉伙不欣。额莹无瑕,一世荣华。”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 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如果完完全全看将下来,则书的厚度不免令人却步。据说唐浩明先生为了写小说《曾国藩》,研究过曾国藩多年,这么说来,这本书可算是家书的“精选集”了。 曾国藩是军事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曾国藩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读完此书发现曾国藩更是一位治家好手。中国古代的“家”不同于现代中国的“家”,相对于古代四世同堂的大家族模式,如今的三口、五口之家要小得多,所谓治家也只不过是“教子”而已。但这并不是说明当今社会已经可以完全摒弃传统的方式,古人治家的智慧、经验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古代家庭人数多,户头多;现代家庭人数少,独门独户。这样的变化导致人们的公私观念变化,人情冷漠。 从书中提到的内容可以看出,古代社会的“公”是指大家族,而“私”指的是小家庭,皆与社会、朝廷无关,这样一来,整个家族的关系联系得尤为紧密。而现代社会的“公”指的是社会,是国家,“私”指的是自我。加之交通发达,信息迅速,使得小家庭与小家庭之间的空间距离不断拉远,甚至于是国外国内的距离,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亲戚之间也由此疏远。书中提到大家族之中的借贷是没有利息的,富有的亲戚接济贫穷的子弟也是常有的事情。而在现代社会,即使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借款,也有可能被赋予银行贷款般的利息,利益俨然成为了维持关系的纽带之一,这显然并不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 曾国藩早年在岳麓书院读书,学习到正统、完整的儒家思想,但在于治家方面他反对孔孟朱子颜氏等著名家训所一贯坚持的学而优则仕的学说,把读书、做官放在了次要位置,把做人、道德放在了首要位置。曾国藩对家庭成员实行三致祥教育,即“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勤俭孝友”成了其家庭成员的中心意识形态,由此曾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好儿女,尽管是侯门大族,100多年来未见有纨绔子弟,这不能不说是曾国藩教育思想的成功。 礼记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读完此书发现,曾国藩平天下的本事原来源于其治家的本事,而渗透在字里行间自律更是他治家的基础。

曾国藩用人4个漏斗

曾国藩用人4个漏斗 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往往决定了他的人生,以及他做事的成败,所以曾国藩看重这些方面的观察,也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符合人才的选拔条件。究其本质,曾国藩还是着眼于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而这些其实是就是曾国藩识人时的重心所在,曾国藩识人的本质就是选拔人才。曾国藩所谓的人才论相比较于“唯才是举”这种说法,还是相当独特的,也就是说,确实和一般人不太一样。 事实上,所有成功的人基本上都很会发现并使用人才,这基本上也是作为一个成功领导者的首要条件。像刘邦,相比较于项羽,可以说是一无是处。要知识没知识,要文化没文化,要长相没长相,甚至出身也远不如项羽,但刘邦只有一点比项羽强,就凭这仅有的一点优势赢得了天下。刘邦唯一的一点优势,就是他肯用人,他会用人,他能真正做到唯才是举,甚至连陈平这种据说是生活作风有问题的人,他也不管,也照样重用,这才叫真正的唯才是举! 总的来说,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认为用人要分为四个漏斗来进行,层层筛选,最终聚拢各路精英。 第一步“广收人才” 曾国藩也主张首先要尽可能地网罗人才,选人、用人的标准不要太严苛。这是说大家都要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到哪儿去找那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啊!人都是有私心、有私欲的,有德或者有才,有一样就不简单了,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要那么求全责备。他在家书里曾经批评他弟弟曾国荃说:“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曾国藩全集?家书》)是说你平常老说手下没人可用,那是你自己眼孔太高,发现不了人才。然后他又现身说法,说兄长我平常用人啊,“凡有一长一技者,兄断不肯轻视。”(《曾国藩全集?家书》)

那意思虽然有点自吹自擂,但也确实符合实情,所以当时人就评价,当世最擅于用人的就是曾国藩,以至于一向不喜欢的王闿运在《湘军志》里也评价说,曾国藩身边人才济济,“几乎举全国之精华,汇集于此”。是说当时全国的人才都围绕在他身边。这还得了,所以曾国藩想要不成事都难。 但曾国藩用人也不是完全没条件,所以他这个“广收人才”论里,就有一个很有名的“官气、乡气”说。他说:“大抵人才约有两种,一种官气较多,一种乡气较多”。也就是把人才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官气的人,一类是有乡气的人。那什么叫官气呢?曾国藩解释说:“有官气的人,就是有官僚气的气,曾国藩认为这种人最死气沉沉,最没有活力,所以虽然这种人可能也有小才,也有些个人专长,但一个团队,一个组织,要想成事,一定要摒弃这种人。”那什么叫乡气呢?曾国藩说:“有乡气的人好逞能,个性鲜明,优点很明显,缺点也很明显,但也确实有本事。” 曾国藩开始招湘军的时候,据说他坐镇招兵处,看到油滑的人,他就不吭声,意思就不要。看到朴实的人,他就“唔”一声,那就认可了。这一招说起来还是跟戚继光学的,当年戚继光招戚家军的时候,也是这个选人的标准。 所以,虽然说面对人才,要广收,要唯才是举,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甄别。所谓的唯才是举。 第二步“慎用”

《曾国藩用人的核心四步骤》

曾国藩用人的核心四步骤 (分析透彻) 曾国藩这套识人、用人的本领,重点又在哪里呢?以后我们会为《世纪名堂》微友们陆续介绍曾国藩的那本相学名著《冰鉴》。曾国藩总结了相人之术的总口诀: ?要看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关键要看他的眼睛和鼻梁。 ?要看一个人是不是虚伪,是不是喜欢说谎话,主要要观察他的嘴唇。 ?要看一个人将来能做多大事,要看他的气概和气度。 ?要看一个人有没有富贵命,也就是将来能不能飞黄腾达,主要要看他的精神状态。?要看一个人聪不聪明,要看他的手,其实也就是动手的能力。 ?要看一个人会不会经历磨难,要看他的脚和脚筋。要看一个人说话、干事是不是有条理,主要要凭借他的说话内容与说话方式来分析。 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往往决定了他的人生,以及他做事的成败,所以曾国藩看重这些方面的观察,也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符合人才的选拔条件。究其本质,曾国藩还是着眼于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而这些其实是就是曾国藩识人时的重心所在,曾国藩识人的本质就是选拔人才。 倘若我们如果能够综合曾国藩在家训中,包括他在给朋友的书信中,所提出的用人理论,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曾国藩所谓的人才论相比较于“唯才是举”这种说法,还是相当独特的,也就是说,确实和一般人不太一样。 事实上,所有成功的人基本上都很会发现并使用人才,这基本上也是作为一个成功领导者的首要条件。像刘邦,相比较于项羽,可以说是一无是处。要知识没知识,要文化没文化,要长相没长相,要力气没力气,甚至出身也远不如项羽,人家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代,刘邦呢,最早不过是个无业游民。但刘邦只有一点比项羽强,就凭这仅有的一点优势,他最终战胜了项羽,赢得了天下。刘邦唯一的一点优势,就是他肯用人,他会用人,他能

唐浩明曾国藩其人其事

唐浩明曾国藩其人其事 湘军有专门重的私家军队的味道。当时野史记载,关于湘军,朝廷的命令无法调动,但曾国藩的一纸手令,他的部属能够为之千里驱驰,可见湘军私家军队的性质。当时,从武汉到南京,千里长江江面数以万计的战船上,飘扬的差不多上写着斗大“曾”字的帅字旗,给人一种“东南已是曾氏天下”的感受。曾国藩内心所以明白如此的局面。一方面他需要如此,另一方面他又要提防由此而产生的负面阻碍。他是如何样尽可能地减少人为的阻力和障碍,来确保大目标的顺利实现呢?他要紧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 1、启用满人做湘军名义上的统领。私家性质的军队一向为当国者所防范,眼下的当国者又是满人,其防范又更进一步。满人是少数民族,他要统治汉民族,靠的确实是军队,他自己夺得天下靠的也是军队,因此军队是不能轻易授予汉人的。这一点,曾国藩作为一个满腹诗书的翰林专门清晰。 因此他要给朝廷造成那个印象:这支军队不是我的,这支军队是朝廷的,是爱新觉罗氏的工具。因此他在创立湘军时,就赶忙擢升一个满人塔齐布做那个湘军的第一号人物。那个人本来是一个专门小的官,大致类似现在军分区的参谋长,一下子擢升成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员。后来,他又把官文抬出来。曾国藩事实上最不喜爱官文,但因为官文是满人,就把他抬出来。打下南京的捷报上,第一个就挂官文的名字,让朝廷觉得攻打南京的第一号功劳是满人所立。 曾国藩如此做,有必要吗?朝廷难道确实对曾国藩如此不信任,事实上,当时的朝廷对曾国藩是专门不公平的。 第一,曾国藩创办湘军,咸丰四年(1854)七月打下岳州府,这是一个专门大的胜利,朝廷只赏他一个三品顶戴。这是专门可笑的情况。曾国藩那时差不多是二品官,创立一支军队,打下岳州府,立了专门大的功劳,朝廷反而给他三品官的赏赐。这专门惊奇!所以有个理由讲,曾国藩是在籍侍郎,他差不多没有官职,在家守制,是个老百姓,三品也不低。但从感情上来讲,一个二品大员给三品衔的酬劳,这无异于羞辱。

曾国藩识人用人智慧对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启示

曾国藩识人用人智慧对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启示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在于重视人才的道德品行,以“广收、慎用、勤教、 严绳”形式最大化发挥每个人才的优点,做到人尽其才。曾国藩识人用人智慧对今天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启示主要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教育机制。 标签:曾国藩;识人用人智慧;企业人事管理;启示 晚清重臣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自道光二十年初(1838)會试中名列三甲,由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迁为兼属五部的侍郎,位居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之后,曾国藩以用人三策向咸丰皇帝进言,认为“今日急务,首在用人”,又推荐李棠阶、吴廷栋、王庆云、严正基、江忠源五人,咸丰帝心服而纳谏,并对其加以褒奖。 比起他平定太平天国之乱,更为人所熟知的是他选人用人的本领,曾国藩一生举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四十多人,这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曾国藩的成功和他善于选人用人密切相关,他的部下人才济济,助推他事业的成功。曾国藩的选人用人思想对当今人事部门具有积极借鉴作用。 一、曾国藩识人用人智慧的体现 1、德才兼备的识人选人思想 (1)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比才能更为重要,他在选拔任命人才时始终把道德操守放在首位,他认为如果人的品德有问题,无论其才华有多么的出众都不会有长久的发展和伟大的建树,正所谓“才德不可兼得以德重,好利之人不能用”。曾国藩自身也有着自虐般的自律,严于律己、生活简朴,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他赢得所有人的尊重。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即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并进行不断的磨炼和培养,调动和激发人才的潜力,将个人的优点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充分利用人才的优势和长处,做到人尽其才。在曾国藩的眼里,德、才、学、识这四个方面,排列的顺序是德、识、学、才。他对于那些投机取巧、官僚习气重、不切实际之人不予使用,二是重用能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之人,在此观念的主导下,在曾国藩的麾下实现了“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 (2)终身学习,立志有恒。曾国藩出身平凡、才智中等,正是这种平凡人蜕变的过程,才对大多数人都有借鉴意义。他并非天才式的人物,他的成功,是逐步克服自身弱点的过程,是从理想主义到实干家的蜕变。有人说曾国藩的成就不是取决其兵法,而是取决于他的学识,他在德才兼备的基础上,于人于己都要求立志有恒,从自身做起做到终身学习。 梁启超对曾国藩是这样评价的:“并时诸贤中最称钝拙,其一生得力在立志,

百家讲坛讲稿文字材料:曾国藩家训(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主讲人简介: 郦波,1972年4月17日出生,祖籍江苏省丹阳市。中共党员。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2007年出现在江苏城市频道《万家灯火》节目,开创了该节目收视率的第二新高。2009年10月初,他已在《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大明名臣:抗倭英雄戚继光》、《大明名臣:于谦》和《大明名臣:海瑞》。 为官要学曾国藩专题讲座(洱吧下载网提供) 国学堂:曾国藩克已修心智慧(梁冬、栗强解读曾国藩修身十二法)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MP4视频点播下载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MP3点播下载 《曾国藩家书》里的教育智慧(郦波) 历史人物传记:曾国藩传 晚清名臣曾国藩:治世与自省(陈仲丹) 晚清两江名臣之——曾国藩:在道德与事功中挪移(陈仲丹) 城市传奇:不近人情曾国藩(牛贯杰)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隋丽娟) 曾国藩与传统文化(唐浩明) 影响中国百年的师徒:曾国藩、李鸿章(唐浩明)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唐浩明) 向曾国藩学用人(唐浩明) 抗倭英雄戚继光 从农家子弟到封侯拜相——曾国藩评说(唐浩明) 曾国藩全集中的修齐治平理想(唐浩明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演讲视频) 论道:评点曾国藩(唐浩明) 城市传奇:曾经愤青曾国藩(牛贯杰)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隋丽娟) 晚清名臣曾国藩:治世与自省(陈仲丹) 曾国藩的“官道”之变(董丛林) 曾国藩:《讨粤匪檄》与湘军出战后的胜负顺逆(董丛林) 曾国藩:编练湘军——湘系势力崛起的奠基(董丛林) 曾国藩的科举历程与京官生涯(董丛林) 曾国藩的家世概况(董丛林) 近代文学史:曾国藩与“桐城中兴”(王飚) 曾国藩与湘淮派系(董丛林) 清代后期人物:曾国藩——“旧教育之特产人物”(杨东梁) 凤凰大视野:近人曾国藩(梁文道) 曾国藩与晚清文化(史革新) 马骏谈晚清军事变革(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晚清重臣曾国藩(隋丽娟、今波讲述)|文化中国 谭伯牛说湘军传奇--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湖湘讲堂 曾国藩和他的同时代人(王澧华)|湖湘讲堂 唐浩明评点晚清重臣、中兴名臣曾国藩|湖湘讲堂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一)《谁来拯救笨小孩》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可见《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才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就连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公元1825年,一个腊月里头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的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

曾国藩的做人36字诀

曾国藩的做人36字诀 一、局面做大之法: 曾国藩怎么由一介书生而成为统领群伦的“中兴”名臣?如何把局面越做越大,最后连朝廷都怕他三分? 1、场面做大,才能群雄影从; 2、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 3、避人耳目,走为上计; 4、患难与共,才可以赢得人心; 5、局面狭小时,以属下自立门户为大忌; 6、事关成败时,敢于抗上; 7、功不可以一人独享; 8、鼓励下属独立发展; 9、自己立功业与别人立功业; 10、待价而沽,为集团争待遇; 11、荣誉相关,相得益彰; 12、投桃报李,互为所用;

13、集纵人之长,补一己之短; 14、合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 15、薪火相传,不找掘墓人; 16、多山头时的应对之策 二、广结关系网: 曾国藩说:“结网天下,雀无所逃”,他把结交关系视为“一生成败之所系”,他说提炼的“未发迹时善交人”和“识人于未发迹之时”等,足为后世所效法。 1、见多才能识广; 2、未发迹时善交人; 3、联姻自固,多得贤人帮助; 4、择友为人生第一要义; 5、药食之有,催人向上; 6、一生之成败,关乎朋友之贤否 7、深交之人,宁缺勿滥;

8、择友如同择师; 9、相交不成,勿使为仇; 10、“与人为善,取人为善”; 11、用“六不”主义,对待以怨报德的人; 12、宽能得众, 三、居官不败之道 曾国藩的仕途虽然屡经坎坷,可为什么官越做越大? 1、做官宜公而忘私; 2、息事宁人,委屈做官; 3、人言可畏,省察舆论; 4、居官四败:昏、傲、贪、诈; 5、为官不能凭一己之好恶; 6、久居高位的三大法宝:不参与、没有结局、不胜任; 7、不让快乐的性情妨碍做大事;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大纲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课程大纲) 讲师简介:缪文卿,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山东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济南大学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专家。先后在青岛市政府和高校工作20多年,曾担任处级领导干部十几年。国学功底深厚,领导力实践经验丰富。擅长讲授中国传统领导力、曾国藩领导力等课程。 一、曾国藩其人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他创办湘军,挽救了清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开创了“同治中兴”之局,是清王朝文臣封武侯第一人。他倡办洋务,践行学习西方之先,有意无意地挣破束缚自身的社会罗网,成为同时代人中敢于直面西方文化的先行者。虽然近代以来,曾国藩备受争论,但他的事功,仍然得到了诸多军政文化名人的推崇。从一个偏僻的农村走出来,并封侯拜相,建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事业,殊为不易。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位极人臣,谤满天下,也誉满天下。如果从现代企业视角来看,曾国藩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卓越的职业经理人。置身于一个经营每况日下、内部管理山头林立,内耗严重,官僚主义横行的公司,而他能够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成功冲破各种藩篱障碍,成为公司最重要的中流砥柱,不得不佩服曾国藩的韧性和个性。而与职业经理人可以跳槽不同的是,曾国藩没有选择,读破万卷书,只能“货与帝王家”,别无二处。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曾国藩的奋斗史,限制条件更多,更苛刻,偶然性的因素更少,而来自于他自身修炼的必然性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二、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第一,善于学习。 第二,意志坚定。 第三,修身养性。 第四,任用纳才。 第五,知道进退 三、曾国藩的用人理念 曾国藩成大事,用人方面就有一句至理名言,就是成大事就是“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一个好汉就要三个帮,其实更多的人才聚拢在你的身边,就能够延长你的智慧,弥补你的不足,这也是帮助你打天下最重要的一点,第一等人才不能得到,在第二等人才和第三等人才当中慢慢的训练,使他们达到第一等的样子,所以属于以多的人才,以多得助手成大事第一要事。曾国藩把人才划分为三类:第一等的人才和第二等的人才,以及第三等的人才,经常讲,第一等人才就是可遇而不可求,花多少的重金就很难找到第一等人才。天下人才更多是属于第二等人才第三等人才,但是第二等人才和第三等人才通过后天的培养和教育能够达到第一等人才的。依据的标准是深沉厚重,魅力十足这是第一等人才。不拘细节,磊落豪雄,实力行超乎众人、这是第二等人才。聪明绝顶,辩才无碍,就是第三等人才。首先是“自立立人,自达达人”。里面讲过曾国藩自己能够立得住,自己发达也让别人发达,这是曾国藩主要得成功之处,也是用人基本理念。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只有

曾国藩:人生只有两件事靠得住

曾国藩:人生只有两件事靠得住 没有人天生就卓越出众。 曾国藩,战场打出来的悍将,官场炼出来的能臣。自古以来真正做到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只有他与王守仁。曾氏有大量家书、日记等文稿传世,后人只需花一点时间阅读,就能学到他一辈子的管理、识人、交际、治家、教子智慧。梁启超在成家时读曾氏家书,收获了一套家庭教育良方,所以他一门九子,个个才俊。任正非在创建华为之初,曾氏书信就是他的经商战略指导。 这些人都是幸运的,在他们人生最好的年纪,及时读到了曾国藩。所以有人说曾国藩文集,20岁可读、30岁爱读、40岁后必读。 读曾国藩文集,必读《唐浩明评点曾国藩》,6册书涵盖曾氏所有文章体裁。既有很高收藏价值,又让读者比别人学得更多,看得更透。 《曾国藩语录》:曾氏智慧精华,是全套书的纲要。《曾国藩家书》:包含曾氏家训,是持家教子秘方。《曾国藩奏折》:与领导沟通的话术秘笈。《曾国藩书信》:三军统帅的识人、用人之道。《曾国藩日记》:让你走进大人物的心灵世界。《曾国藩诗文》:领略桐城派领袖的文采风流。 最懂曾国藩的人亲笔评点

白话翻译、注释、解析俱全读懂曾国藩,必须有唐浩明评点。他是当代曾氏研究专家,共分析过曾氏多达1500万字的文稿,对曾有权威的见解。 唐老师编辑这部书花了30年,主要做了这些事:① 对数千篇文章甄别、筛选,剔除伪作,存留700多篇精华。② 对用词古雅的篇目进行白话文翻译,附上评点、解析。③ 每篇文前都有历史背景介绍,更容易理解大环境下,曾国藩思考的策略。▲ 书中唐浩明的点评、简析。 曾国藩家书、日记修身之道、家教良方、管理谋略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用尽。”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修身、治家金句,都出自《曾国藩家书》。当荣华富贵时,关于自身修养、持家操守,曾氏告诫儿子:凡人多愿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 当部队打胜仗时,他这样提醒兄弟:贼既办后,不可露得意之声色,心中亦必存一番哀矜的意思。 曾国藩深知凡事不可太盛,太盛则亏。家书中一再强调的勤俭、低调、隐忍,就是曾家长盛不衰的原因。而他懂得在逆境中顽强,在顺境中谨慎。短短书信言语,就能看出他谋略之深、顾虑之全。 曾国藩奏折 与领导沟通的艺术他更厉害的地方,在于知道什么该说,什

曾国藩教你观眼识人

曾国藩教你观眼识人 曾国藩指出,眼神是我们判断人心地的重要依据。古人通过不断的研究和观察,把眼神区别为清与浊两种,清与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邪与正却不容易区分,因为邪与正都是托身于清之中的。考察一个人眼神的邪正,要从动静两种状态入手。 眼睛处于安静状态时,目光安详沉稳而有光,宛如晶莹玉亮的明珠,含而不露;处于运动观物状态时,眼中光华生辉,精气闪动,犹如春水之荡清波。或者眼睛处于安静状态时,目光清莹明澄,静若无人;处于运动状态时,锋芒内蕴,精光闪射,犹如飞射而出的箭,直中靶心。以上两种表现,澄澈明亮,一清到底,属神正的状态。 眼睛处于安静状态时,目光像萤火虫的光,一点柔弱却又闪烁不定;处于运动状态时,目光又像流动的水,虽然清澈,但游移不定,没有归宿。以上两种目光,一种属于奸巧和伪善的神情,一种属于奸心内萌的神情。处于安静状态时,眼睛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处于运动状态时,又像受惊吓的鹿,总是惶恐不安的样子。以上两种神态,一是聪明而不行正道的表现,一是深谋内藏、又怕别人窥探的表现。前一组神情多是品德欠高尚、行为欠端正的表现,后一组神情多是奸心内萌、深藏不露的表现。这两种状态都属于奸邪神情,由于

二者都混迹在清莹之中,因此必须仔细、正确地区分。按照曾国藩的经验,一个愚笨的人,在不断的训练中,如果大脑升华了,人也聪明起来了,眼神也会由浊而清。也许曾国藩本人就是一个由浊到清的人。 曾国藩7岁时,他父亲因多次童试未果。愤而设立私塾,起名叫“利见斋”,曾国藩就开始随他读书,前后共八年。他父亲自信心连遭重创,因此自卑,自认天分有限,教书的秘诀就是不厌其烦,重复是记忆之母。父子俩同睡一床,同行一路,时时不忘考曾国藩功课。他常自我解嘲地说,“因为我自己笨,所以教起你们这些笨弟子来,一点也不感到厌烦。” 曾国藩并不聪明(至少在童年时没有表现出聪明),才思也欠敏捷。一天,他与妹妹随父亲外出,一路上学习作对联。父亲随景出上联“狗尾草”,妹妹立刻接口说出“凤冠花”,父亲点头说:“也还工整。”曾国藩却答不上来。过一座桥时,父亲又命上联:“观风桥。”兄妹俩都未对出佳联。一天,曾国藩跑去对父亲说:“对‘听月楼’。”父亲一时间竟没想过来,继而点头赞许他的倔强。并说他的这种性格深受母亲的影响。他自己也讲道:“吾兄弟皆秉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9岁时,他与弟弟曾国潢去衡阳,师从汪觉庵。弟弟聪明伶俐,深得汪觉庵的欢心,常受夸奖,而曾国藩却默不好言,

曾国藩的人才观

曾国藩的人才观 曾国藩(1811-1872),湘军创始人。原名子诚,字伯涵,号涤生。后立下澄清天下,藩卫家国之志,改号国藩,湖南湘乡荷叶塘人。他家世代农耕,其父开始乃与文人有所接近。曾国藩六岁入学,十四岁到长沙参加童子试,先后历经七次,直到二十三岁方中秀才。又在二十八岁中进士。此后,他在功名和宦途上就极为顺畅。至道光二十六年六月,三十七岁的曾国藩已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暴发,奔丧在家的曾国藩以正二名在籍侍郎的身份奉旨到长沙邦办湘勇。历时一年零四个月,他终于训练出一支儒教色彩浓厚的湘军,并在镇压太平军斗争中起了关键性作用。太平天国平定后,曾国藩致力于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军事工业——安庆军械所,并促成选派了第一批留学生。同治四年,曾国藩奉旨督师北上平捻,师老无功而回两江总督本任,后补武云殿大学士。同治九年六月,六十岁的曾国藩奉命查办天津教案,因过于迁就洋人,落到“内疚神明,外渐清议”之境地。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曾国藩溘然长逝,终年六十二岁,清庭闻报,辍朝三日,下谕追赠太傅,加恩予谥号“文正”。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可谓功成名就,极尽荣华,他学业精进,仕途顺畅,官至二品;他创办湘军,扶植淮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他鼓吹中体西用,率先举办洋务,开近代风气之先。在当时,曾国藩被誉为“圣相”、“古今完人”、“第一等忠臣孝子”、功比周公孔孟,名垂千秋万世。后人也誉其为“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之人。 曾国藩一生最大的“功业”,就是创建了一支过硬的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使清王朝得于苟延残喘几十年。然而曾国藩一介儒生,素与军事无多大瓜葛,且天资不算很高,自称“秉质愚薄”,“最称钝拙”。就是这样一个不精兵法的“愚钝”儒生,带领的一支由书生和农夫结合的湘军,竟能战胜绿营和八旗军都束手无策的强大的太平军,并屡屡以少胜多,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其中原因后人各有评说,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曾国藩重视人才的选用,将人才得失视为事业成败的关键,并始终如一。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虽在起义初期能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但在定都南京特别是天京事变后,便逐渐开始任人唯亲,排斥贤能。结果造成人心焕散,并最终走向失败的道路。太平天国两位高级将领对此亦有中肯的评说,忠王李秀成批评洪秀全“误国不用贤才”,而翼王石达开则称赞曾国藩“能识别贤将”。 (一)重视人才的作用 曾国藩历来重视人才的作用,他深深地懂得治理天下首要在得人才。他对人才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知道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作为地主经世派中的领袖人物,曾国藩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他认为导致晚清社会危机的根源在于吏治腐败,而吏治之败坏又是由于人才之缺乏。因此,对于怎样解决封建统治的危机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对胡林翼说:“默观天下大局,万难挽回,待与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1]咸丰元年,皇帝下诏求言,曾国藩上过一封《应诏陈言疏》,奏疏中说到:“今日所当讲求者,唯在用人一端耳”。[2] 在同期提呈的奏折中,曾国藩披肝沥胆地指出,国家之强盛,以得人才为强,若不得人,则以禽鸟羽毛未丰,自然难于高飞。咸丰十一年三月,署理湖南巡抚的毛鸿宾向曾藩咨询湘政,曾在复信中仍把物色人才放在首位:“阁下共湘初政,仍祈物色将才为先务!窃以人存而后政举,今四方多难,纲维紊乱,将欲维持成法,仍须引用正人。随事纳之准绳,遮不泥于例,而又不悖于理。” [3]对于创建军队,曾国藩把选拔人才看得比制定营制营规还重要。他认为,制定营制营规不过是立法而已,法虽立,如果没有人才,则法形同虚设,所以用兵行军,以得人为第一要义。 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曾国藩片刻不忘寻访可用之才,甚至梦寐以求之,焚香以祷之,

曾国藩聚人、用人、修养方略

仁智所见因人而异取长补短半信半疑 曾国藩聚人方略 ?用共同信仰凝聚人 ?用合理的制度规范人 ?用高尚的人格感化人 ?用宽广的胸怀容纳人 ?用共同的信仰凝聚人 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力以相救。贼有誓不相弃之死党,吾官兵亦有誓不相弃之死党。 士兵:重家规、卫道精神、做人道理 军队+学校+家庭 ?用合理的制度规范人 统领如根,由根而生枝、声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谊相济,临阵自能患难相顾。 招募制:统帅—统领—营官—哨长—什长—士兵 重新招募制

?用高尚的人格感化人 与人共事,论功则推以让人,任劳则引以为己责;感德所感,始而部曲化之,继而同僚谅之,终则各省从而幕而效之,所以转移风气者在此,所以宏济艰难者亦在此。 ——李鸿章 推诚布公,不假权术,故人乐为之用。其过人之识力,在能坚持定见,不为浮议所动。 ——李瀚章 君子要想做成大事,就必须从自身做起——曾国藩 ?用宽广的胸怀容纳人 如果统将之间有一分矛盾,营官、哨官之间就会有三分矛盾,而士卒之间就会有六七分矛盾。这样的团队,必然就要解体了。所以要相互和衷共济,就应该先从统将有一副平和宽容的心开始。——曾国藩 夫人必有驾乎天下才之量,然后能用天下才,任天下事。 替如夫人洗足;赐同进士出身。 季子言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我意见常相左;(左季高) 藩侯当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他经济又何曾!(曾国藩) 曾国藩用人方略

?情感、利益、约束:用人者应该把握好的三大手段 ?品德、品性、品位:用人者应该把握好的三个环节 ?创业初期宜合,局面盛时宜分 ?情感、利益、约束:用人者应该把握好的三大手段 注重与人才的情感交流 仁者,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待弁兵如待子弟之心,常望其发达,望其成立,则人知恩矣. 吾辈带兵,如父兄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之因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则兵勇感恩,兵勇之父母亦感恩矣。 湘军之中,有父子家人之情。 离不开利益的引导: 凡是勇于做事的人,都是因为心中有大的欲望。 营官:每月为白银三百两 分统、统领:三千人以上每月三百九十两,五千人以上每月五百二十两,万人以上每月六百五十两 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之;名之所在,当与人共享之。 凡是遇到涉及利益的问题,要注意分配;凡是遇到涉及名声的问题,要注意分享。这样才能成大事。 用人之道要宽严结合 近年奴将失之宽厚,又与诸将相距过远,危险之际,弊端百出。然后知古人所云“危克厥爱,虽少必济”,反是乃败道耳。

论曾国藩

论曾国藩 在谈及湖南省所出的杰出历史人物时,我们很容易想到毛泽东,然而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就是曾国藩。曾国藩墨绖出山,办团练,创湘军,镇压杨洪,开出清朝中兴的局面,最终位极人臣,建立不世之功业,对于汉人出生的他来说,能在满族统治的天下创下这样的丰功伟绩,实属不易。 对曾国藩的评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曾国藩,一个永远值得你去认识、了解的人物。曾国藩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他率领湘军,经过10余年的战争,镇压了太平天国,被清廷称为“同治中兴”的第一功臣;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把“诚”的道德范畴,泛用于与洋人的交涉之中,又多了一顶媚外的帽子;他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他一宗宋儒,有极深的理学修养功夫,在学术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无论曾国藩属于哪种类型的人,从政治上对他的所作所为应当如何评说,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曾国藩对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后世的中国社会,都产生过重要影响。曾国藩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竞能成就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后人有对联“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对其高度赞誉。 关于这位伟人的出身之道,又被后来者赋予了传奇色彩,有人说他是蟒蛇转世,有祥瑞之兆。关于转世之说并没有考证的必要,倒是在其少年时期其母对其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曾国藩一生继承了他母亲的刚强性格,敢于与困难周旋,有股冲天的倔强之气。人们常言: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是有一个成功地女人。其实,成功男人的背后,常常有两个女人的身影。一个是他的妻子或女友,一个则是他的母亲。曾国藩从小在全家的期望中成长,他发奋读书,二十二岁时考取了秀才,次年,又考中了举人,最终高中进士。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抓住了历史提供的机遇,实现了自身质的飞跃,把自己由守制京官变成了一个带兵之人。曾国藩的墨绖从戎印证了唐鉴写给他的那句话“世无艰难,何来人杰”。 另外曾国藩在组织和缔结制度上也颇具智慧,在初办团练的名目招牌上字字斟酌,且其通权达变,善于打擦边球。在帮办团练的事务上,曾国藩一上来就看到了问题之所在,从而抓住了症结,他的政治眼光确实比清政府和同时代的官僚高出许多。当时的帮办团练大臣有四五十个之多,而独有他能通权达变,赤地立新,最终取得成功,归根结底,无非从两个字入手:制度。而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局限也在于这两个字。他只能在大制度中的小制度上面作文,要写一篇更宏大的文章,他的笔就嫌小了。 在整合人才资源上,曾国藩也独有一套。曾国藩幕府人才之盛,与曹操很有一比,即使不如曹操,至少也超过孙刘。这个两江总督的帷幄,当世之人谓之人才渊薮,能入其帐下,甚至有胜过中进士入翰林的荣耀。曾国藩收留鲍超、申名标一类的人物,可以看做是他学曹操,尚通脱,不拘一格招揽人才的表现。鲍超后来成为一代名将,虽然过去在德行上稍亏,也算曾国藩没有看错人。但申名标出身盗贼,虽后来立了一些军功,但贼性不改,败坏军纪,收申名标算是曾国藩看错了。但曾国藩招贤又不像曹操,曾国藩重视人才,在选择人才时强调德才兼备。其培养出的左宗棠、李鸿章、杨载福、彭玉麟、鲍超、赵烈文、薛福成、容闳等都是难得的人才。这与其慧眼识人、礼贤下士密不可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