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经中的女性意识

浅谈诗经中的女性意识
浅谈诗经中的女性意识

浅论《诗经》中的女性意识

专业名称:对外汉语学生姓名:师克清指导教师:许琰

[内容摘要]研究《诗经》中的女性,是了解周人生活真实面貌的重要手段。而对女性意识的研究是了解诗经时代女性的重要切入口,本文从文献学、民俗学、文化学角度,具体分析《诗经》文本中的女性意识及其产生根源。首先介绍了诗经时代女性意识产生的社会根源,分别为:原始群婚风俗的残余,具体表现在婚姻制度上就是对偶婚的存在;周代周公制礼,礼制初成,但对女性的约束相对来讲没有后世那样严格,女性拥有相对的自由;社会由母权制走向父权制时女性主导地位的失落,典型表现为尊男卑女,重男轻女;战争徭役。其次从《诗经》文本本身具体分析了诗经时代的女性意识,从四个角度即情爱意识、生育意识、反抗意识以及思夫意识来阐述。

[关键词]女性意识;社会根源;《诗经》

翻开《诗经》便进入一个久远的时代。《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是周代的,最早的是西周初年,最晚的也在孔子之前,上下跨越五六百年,其写作年代还在人类社会由野蛮进入文明的初期。但那三百多篇绝唱却是极富魅力,在千载流传中长盛不衰,其中描写的女性形象更是光彩夺目。《诗经》的作品虽有文人模拟女子口吻写成,但大多为女性诗人所作,她们是民间歌谣的作者,虽绝大多数无姓名可考,但作为女性参与创作的文本,其女性意识却是非常浓郁的,甚至可轻易将之与男性诗人的作品区分出来。从数量上看,《诗经》中描写女性及其情感世界的篇章超过半数。从立意上看,谈及女性的作品呈现出细腻真挚的情感之美,或含蓄婉曲,或真情直露,或嬉笑怒骂,或旁敲侧击,可谓女性内心情感的全方位外化。从表达上看,其文字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总体上似乎更胜男性诗人一筹。女性话语者又远比男性大胆、直率。她们的内心世界在毫无遮掩的情况下展现,无论相思离别还是怨恨恋慕,均能直言无隐,就连自己与男子的私情、幽约也毫不讳言,直率的性格使她们牢牢掌握了话语主动权。

“何谓女性意识?众说纷纭,但都离不开两点,一是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女性自我与外部世界即男权中心社会的关系。二是以女性眼光看待女性自我即女人内部世界。”1在《诗经》中,女性意识多从爱情婚姻诗中体现出来。以爱情婚

姻为主题的诗,在《诗经》中居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朱熹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处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2闻一多曾提出,“要用《诗经》时代的眼光去读《诗经》。用‘诗’的眼光读《诗经》,以达到‘求真求美’之目的”。3所以研究诗经中的女性意识,不仅要从诗经时代女性意识产生的社会根源分析,而且要从《诗经》文本本身,即从“诗”的角度去分析,下文就将从这两方面具体分析《诗经》中的女性意识。

一、《诗经》中女性意识产生的社会根源

(一)原始群婚风俗的残余

毫无疑问婚姻形态对女性意识尤其是女性的情爱与生育意识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概述诗经时代也就是西周至春秋时期主要的婚姻形态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婚姻的演化过程。我们知道,人类经历了原始群婚、血族混、亚血族婚、对偶婚这些阶段然后到一夫一妻制,传统的婚姻形态最后定型。对于原始早期阶段的婚姻形态,《吕氏春秋·侍君兰》中这样描述“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而不知父,无亲戚兄弟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4可以想象在数万年前,生产力极其低下,为了生存人类以群居方式生活于极其有限的空间,人与人的交往也极其有限。这个时期人类有的只是生存的本能反应,不可能有对两性关系的约束与规范,在两性关系上,更多的是基于本能,基于物种繁衍的需要。《列子·汤问》记载远古时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5这种乱婚没有特定的两性规范,构不成家族、亲族,这种蒙昧时期没有任何规范约束的两性结合我们称为原始群婚。后来经过血族婚与亚血族婚的的发展演变,对偶婚出现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这样描述对偶婚:“一个男子在许多个妻子中有一个主妻(还不能称为爱妻),而他对女子来说,也是她许多丈夫中的一个主夫。”6对偶婚仍是多夫多妻的生活,所生子女依然属于女方氏族,但相对于之前的婚姻形态,已经有了更进一步的约束和规范,是向一夫一妻制过度的婚姻形态。

西周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父权制的被确立致使婚姻形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原地区在婚制上已经摆脱蒙昧时代的群婚制和野蛮时代的对偶婚制,进入了一夫一妻制的文明时代。可以说,到一夫一妻制,传统和真正意义上的婚姻形态最后定型。虽则如此,由于西周是由野蛮向文明过度的阶段,婚制也呈野蛮

向文明的逐渐过度的形态,而不是突变。群婚风俗的残余在当时社会并没有完全消除,这一点体现在《诗经》篇章中便是对“仲春三月,令会男女的野合婚”的描写上。野合是指男女在野外相识,自由幽会甚至可以直接结合的一种行为。野合带有原始群婚的痕迹,是原始群婚的残留,它对两性关系的约束很小,只要男女双方愿意便可在野外交合。在春秋时代这种野合婚是十分盛行的,众所周知,孔子就是其父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的,有《史记·孔子世家》载明“泆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7《周礼·地官·媒氏》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罚之。”8这就是说,当时的统治者对这种风俗是认可的。当时的礼也认可这种风俗。《太平御览》引《韩诗章句》云:“当此盛流之时,士与女众芳执兰,拂除邪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与此水之上,招魂续魂,除拂不详。”9其记载风俗与《溱洧》相同,可见三月上巳节不假。民间男女在盛大的节日里欢会,除了拂凶辟邪之外,还为了野合之便。在《诗经》文本中反映男女野合调情的例子很多,这一点将在下文论述。

在野合婚中,性自由与求子嗣是十分明显的特点。仲春之月,万物复苏,古代民间相信这个时节人们的生育是顺利的、兴旺的。因此,按照风俗与政策,民间男女尤其是超龄未婚者纷纷出来寻找野合的机会,已达到求子嗣的目的。可以说,诗经时代野合婚的普遍来自统治阶级强制政策的施行与民间对求子嗣心态的认同。为了有男丁传宗接代,甚至已婚而未得子嗣者(这里专指男性子嗣)也被允许参加。据《孔子家语》载:“梁泆娶鲁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与颜氏征在。”10说明孔子之父在与其母野合之前已有一妻一妾,并且生有一子九女,由于独子身有残缺,于是与颜真在野合。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11把“无后”定义在一个十分重大的“罪名”上。的确,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子孙后代的繁衍与发展,认为子孙满堂是家庭兴旺的标志,多子多孙是光耀门楣的希望。这一“无后为大”的观念,是诗经女性生育意识产生的主观原因。古风犹存的野合婚除去原始群婚的影响外,其很大目的也是为了求嗣。在婚礼过程中,无论庶民还是贵族,都有各种祈愿夫妻和睦、早生贵子的仪式和祝辞。比如纳吉、纳征都以雁为礼,寓其“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12象征女子到了适当的年龄应当及时完婚育子。

(二)礼制初成时期女性的相对自由

诗经时代女性意识的存在于当时女性拥有相对自由是分不来的。《诗经》的诞生是建立在周公制礼作乐的文化基础上,整部《诗经》占主流地位的显然是礼乐文化,这是由时代决定的,孔子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13西周初期,统治者汲取了殷商败亡的重大教训,出于统一局势的政治方向,对上古社会的宗教礼节、行为习惯和生活规范方面进行加工改造,规范成型,制定出一整套维护国家制度和统一思想观念的礼乐制度,并愈渐发展成熟趋于完备。《礼记·明堂位》曰:“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名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14可见,当时礼乐文化已得到很大发展,反映到《诗经》婚恋诗中,便是婚恋婚俗的礼教化已经成为基础和主流,在周代生活中广泛存在。尽管如此,对普通百姓而言仍有相对的自由与宽松,这便是诗经中那些女性表达真情实感和行为自由得以产生的客观环境之一,虽然当时对女性有许多礼制规范,例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礼之制,民间男女的自由恋爱常常受制于此礼,但女性在周代仍有很大的发言空间,女性能以诗歌宣泄真实情感,能够借由诗歌表达内心的欲求与不满。《礼记·王制》言凡民间之风俗与礼制不相抵触时,亦能受到官方的尊重,“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奇,无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15意思是说,各民族之间因为地理环境与气候状况有差异,所以各地有不同的风俗,执政者对于各地不同的风俗,抱持的态度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宽大与包容,当正统的婚姻礼法与民间自由恋爱相冲突时(例《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等,于这些诗句,都能看到自由恋爱与婚姻之礼的对立),只要民间婚姻符合统治者的政策就可以了,至于是否符合贵族那些婚配的标准,这对统治阶级而言,无关紧要。因此,礼制对于民间婚姻的指导与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就显得宽松和开放,正如李泽厚指出的,周代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原始巫术礼仪基础上的晚期氏族统治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它有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等严格的秩序规定,原始氏族的全民性礼仪已变而为少数贵族所垄断;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基础延续着氏族共同体的基本社会结构,从而这套‘礼仪’一定程度上又仍然保存了原始的民主性与人民性。”16所以在民间的婚恋当中,男女相悦的情感是可以直接表达的。

总之,诗经时代父权制刚刚建立,礼制和道德规范对女子的要求远不及后代苛严,对女子的道德要求是比较宽松的。

(三)尊男卑女的社会文化制度

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是整个封建社会在男女关系上一开始就具有的突出特点。母权制被推翻,父权制被确立,导致男女之间绝对的不平等。以婚姻为例,几千年的发展趋势是社会越发展,男女之间的地位越不平等,女性被歧视与摧残的程度越严重。自从女人离开自己的家出嫁到男方这种男娶女嫁的婚姻形式被确立之后,妇女就开始失去了独立的人格,成为丈夫的附庸与玩偶。“夫,至尊也。”17一语道出了丈夫在婚姻与家庭中的主宰地位,妻子则依附于丈夫,严守礼制对她们的种种要求与约束。《礼记·郊特牲》规定妇女“幼从兄弟,嫁从夫,夫死从子18”《周礼·天官》中有执掌教导“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四德的“九嫔”。19丈夫可以娶妾或休妻,妻子则必须严守贞操无权休夫。另一方面,女子出嫁后既没有继承父家财产的权利也没有继承夫家财产的权利,因此出于宗祧传承、保证家庭财产有男性后代来继承的目的,男性后代比女性后代也要受重视得多。

(四)战争徭役给女性心灵的创伤

诗经中女性的幽怨意识有相当一部分是与丈夫的分离造成的,与丈夫分离的原因便是战争徭役。战争徭役是周代社会历史生活的重要内容,它涉及社会各个阶层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当时整个社会都卷入了残酷的战争的漩涡,没有哪个阶层能够逃避开。先秦时代是中国社会最为分化与动荡的历史阶段,集中表现在邦国之间剧烈而残酷的兼并战争与中原地区与周边“四夷”的长期军事冲突上。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封建考》20中记载:春秋时代有国一百三十一,至战国时期,仅存齐楚韩赵齐魏燕七国。从夏禹时期的万国到战国七雄的巨大变局,无疑是王室与诸侯之间长期的武力征伐兼并的结果,这种频繁而激烈的征战杀伐,形成了先秦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于戎”21的鲜明的社会特征。这种社会现实必然会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诗经》中的女性思夫意识便在这样的背景中产生的。这类思妇思夫的诗篇在诗经中也不少,这一点将在下文中具体分析。

二、《诗经》中的女性意识

(一)《诗经》中女性的情爱意识

自《诗经》始,以女性情爱为表述对象或话语中心的文本在所皆有,它们以各自的方式讲述关于女性的性爱意向。可以说,《诗经》开启了女性情爱的第一章,是楚辞、唐宋诗坛中女性性爱的开源发流处。在之前的母系社会中,女性是生命、权威和力量的象征,当时的情爱意识以女性为中心而形成,女性不仅被崇拜、爱慕和尊敬,还有着主宰自己感情世界的自由。诗经时代,女权的失落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情爱关系中,女性虽还不曾受到壁垒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吃人礼教的迫害,但却不再占据着绝对主动的地位,有的甚至还倍受凌辱和抛弃。虽则如此,在《诗经》中,女性的情爱意识已初步形成,这从大量的爱情诗章中可窥见一斑。

《诗经》中的爱情诗类型多种多样,涉及到爱情的百般滋味:有写幽会亲昵的《邶风?静女》,有写情侣游春的《郑风?溱洧》,有写野合欢娱的《召南?野有死麕》,有写挥之不去的情愁的《周南?卷耳》,有写痴盼情郎的《郑风?子衿》,有写情侣斗气的《郑风?狡童》,有写距离带来的绮思和惆怅的《周南?汉广》,有写表现意中人渴望不可及的《秦风?蒹葭》,有写失恋苦涩的《召南?江有汜》,有写遭到家长干涉的《郑风?将仲子》,还有反抗家长干涉的《王风?大车》。从以上的这些列举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哭,在阅读中我们能够体会出诗歌中充满坦诚、真挚的感情。

这些爱情诗歌很多是用女性的口吻来写的,她们的情爱意识热烈张扬,如同行将落山的夕阳晚霞最后那色彩绚丽无比灿烂的光芒,这与后来堕入封建礼教深渊的晦涩暗淡、饱受压抑的女性情爱意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张扬的情爱意识构成了《诗经》时代女性情爱意识的主旋律。首先表现在对于爱情的追求是大胆的而且热烈的,毫不污浊,舒芜曾准确地评价了诗经中的男慕女现象:“这都是些什么声音,不是轻薄调笑的声音,而是真挚严肃的声音,不是施以爱宠的声音,而是祈求允诺的声音。不是任由我去爱她的声音,而是惟恐她不理睬我的声音。”22这或许与当时古朴的民风有关。“一切皆源于自然,一切都源自情愫,一切都发自内心。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这就是《诗经》中的女性”。23如《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思我,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读后给人一种民生纯朴的感觉,《诗经》里这一篇仅用短短几句对话,便把情人相戏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二)《诗经》中女性的生育意识

如同上文论述,《诗经》中的情爱意识目的指向非常明确,那就是生育的责任。享受爱情与生育责任相比,前者只是婚姻生活中的一个过程,后者却是一种生为女子必须完成的使命。在宗法时代,子嗣代表生命的延续,多子多孙成了众人的期待,而女性便被赋予了生育的责任。从《大雅·生民之什·既醉》、《大雅· 文王之什·思齐》以及《大雅·生民之什·假乐》诸篇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多子多孙的期望。《周南·螽斯》也借着繁殖力惊人的螽斯,作为子孙众多、家族兴旺的象征。《周南·桃夭》全诗更藉由结实累累的桃实,暗示女性的生殖能力,和乐美满的婚姻是与生儿育女的神圣职责紧蜜联系在一起的,试想桃夭一般的女子,如果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她的婚姻的前景堪虞,出嫁时的祝福会变成诅咒的利箭。子嗣的观念,成为女性的责任与压力,也成为她是否受到肯定的评定标准。

关于这一点,《诗经》时代的女性也是认同的。祝福出嫁女子多子多孙的话语应是由陪同的女人说出,她们因袭了一个时代共同的思想观念。而在古人的意识中,也早就有了重男轻女的思想。如《小雅·斯干》中有诗句:“维雄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分别叙述生男生女的不同待遇和期望,其中“寢床”、“衣裳”、“弄璋”和“寢地”、“衣裼”、“弄瓦”相比,一是尊贵盛饰,一是普通平凡。对女性,只要求她学会持家,不连累父母就行了。女性被杜绝了参政议事的意识,于是,一门美好姻缘对她们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嫁个好男子,终身有靠,生下男嗣,可巩固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再加上贞洁操守,这辈子便可以安稳无忧地过来了。这是当时大多数女子所祈求的平实的幸福生活。(三)《诗经》中女性的反抗意识

如前文所述,男尊女卑的轻视妇女的价值观和束缚妇女的道德礼教观在诗经时代业已形成,这些观念深深烙印在世世代代的中国的男男女女的头脑之中,习以为常,根深蒂固。《诗经》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起步时期,

至西周时期已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有了对女性不公正的吃人礼教。《郑风·将仲子》便写了一个女子因畏“父母之言”、“诸史之言”、“人之多言”,怕被别人斥为“淫奔者”,而不敢让他的情人前来相会。可见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抑,连幽会的自主权都没有,涤荡着苦痛与思念,又夹杂着淡淡的哀怨与不平。这是父母之权、兄长之权及众人的习惯势力束缚了他们的自由婚配。

与之相对应,便有了反叛者的呐喊和抗争。《诗经》中的反叛者,绝大多数是女性,她们的抗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抨击吃人的礼教,二是反抗婚姻不自由。

反映青年婚姻不由已的诗篇在《诗经》中还是不少的。如《鄘风·柏舟》,其诗云: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她的爱情受到世俗礼教的阻挠,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爱面临着强大的舆论压力。然而似乎爱情具有激发抗争意识的超常潜能,为了捍卫爱情的尊严,温顺的弱女子发出“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强烈呼号。这是她爱坚情贞的自我呼唤,也是她对阻碍婚姻自由者们的控诉。不管多么严酷的礼教束缚,多么强悍无情的外界压力,这个少女依然坚毅刚强,对少年男子的追求和爱慕是一往情深、宁死不易其志。其中饱含的由爱情波折而引起的无限辛酸以及对婚姻不自由的深沉怨恨,是对“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的蔑视和反叛,这一呼号有力地抨击着世俗礼仪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偏见无形中也受到了嘲讽与轻蔑。

结婚是恋爱的深化和升华,是爱情的归宿和结晶。没有爱情的婚姻自然是不幸的。那么,大胆地反抗无爱情的婚姻便是自我意识的张扬,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显现。《国风·行露》反映的就是对仗势逼婚者的坚定反抗。其诗云:“厌邑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维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塘?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亦不女从!”这首诗表现了女孩子的坚强意志和反抗强暴的战斗精神。开始时“厌邑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只是怕遇人不淑,如同露水沾湿衣服一般。“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亦不女从!”这话语中包含着悲剧的大无畏精

神,面对强者,她依然坚强不屈,机智地捍卫自我的人格与爱情的尊严。她不愿意受金钱、虚名的诱惑,这就使得她不同于时代的平庸女子,她不顾权势的威逼,这更是她勇敢的表现,她用自我的行动愤怒地捍卫着作为女性的尊严。其间更多的是幽幽的怨,是对男子强行逼婚的怨,是对男权至上的怨,是对一夫多妻制的怨,是对男人的喜新厌旧的怨、重色薄情怨,是对女性地位的卑微的怨,她的怨代表着所有时代女性的心声。这是《诗经》中第一首反抗妻妾制度的诗歌,这个勇敢的女性成了后世女性抗拒逼婚的榜样。也许有了它的照明指引,才有了后来梁祝用生命来抗婚捍卫爱情尊严的悲美,千载而下,令人依然为那样的执著那样的爱恋深深感动。

(四)诗经时代女性的思夫意识

上文已阐述诗经时代战争徭役对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对女性的意识与生活同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诗经中思妇怀人的作品多以情感细腻见长,但情调悲伤哀怨。数量不多,但分布地域较广,如出自周南的《卷耳》,召南的《殷其雷》,王风的《君子于役》,卫风的《伯兮》等。这些诗歌中的女性出自不同的社会阶层,生活方式各异,其思念丈夫的形式内容亦不同,这些女性的思念主要集中于对丈夫物质生活的关心上,情感表达平和克制,语言质朴,但更为真切。《君子于役》的主人公是一位辛勤劳作的妇女,她的思念表现在一天辛勤劳作之后的触景伤情,内容很具体,一是归期:“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何至哉?”二是丈夫的生活:“君子于役,苟无饥渴?”于细微处表现出村妇对丈夫的深情厚意。

《卷耳》、《殷其雷》、《伯兮》等诸篇出自中上层女子之口,她们的思念侧重于精神层面,情绪表达更为强烈直露。《卷耳》中的女子在采摘卷耳时突然想起征戍在外的丈夫,其情思的涌起更多是因为丈夫不在身边而引发的内心失落感,她设想丈夫在征行途中如何地思念自己,从侧面映衬自己的思念之苦,“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登上高山,遥望妻子,但战马已经筋疲力尽,只好借酒浇愁,以消除心中的忧伤。较之《君子于役》情感的表达更为强烈,《殷其雷》写闺中女子想念行役的丈夫,诗中女子思夫心切,恍惚中将雷声当成丈夫行归的战车声。但空闻车响,不见君归,只有祈求丈夫早日归来,“振振君子,归哉归哉”。连续的叠句表达了女主人公焦灼不安的思念之情。《伯兮》是思妇诗感情作为强烈的作品,远远超出诗经一贯“哀而不伤,乐

而不淫”24的“中和”原则。“伯”是一个高大威猛,武艺高强的人,正在从军征战,由于他“为王前驱”而导致夫妻长久分离,遂成为女子痛苦的根源。因此,开篇便极力赞美夫君之英武而尽显思念之切:“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第二章以自己无心打扮,表达自己孤苦伶仃的寂寞与痛苦:“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最后两章写思念“伯”的心理感受,“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因思念而痴狂的心理一点也不会让读者觉得夸张。这类诗歌感情真挚,情绪悲伤,体现除了当时女性的怀人意识。

妇女的女性意识,实际应该包括社会(即男性中心社会处于主体地位的男性)对妇女的认识和妇女的自我意识两个方面。而妇女的自我意识,是指妇女作为有感觉能思维的人的认识主体,对自身客体存在的价值、道德、审美等一系列的活动的认识、感受和评价。而中国妇女女性意识的历程,就是一部女性意识在男性社会和个体家庭中沉浮的历史。女性意识沉潜的过程,就是女性权力被剥夺,自由失落陷入依附地位的过程。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国妇女女性意识必然会迈向由积极性复苏到自觉性解放的缓慢进步道路。诗经中的女性意识为我们展现了诗经时代的女性意识,对于审视女性在古代以及现代的地位与价值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

[注释]

○1杜思梅:《复苏的性别——浅谈新时期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发展轨迹》,载《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

○2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2010年1月版第197页。

○3闻一多:《闻一多讲国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51页。

○4吕不韦:《吕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77页。

○5杨博峻:《列子集释》卷五,中华书局,1979年第164页。

○6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3页。

○7司马迁:《史记》,岳麓书院,1986年第408页。

○8(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第15页。

○9(宋)李昉:《太平御览》四库全书本893册第30卷,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93页。

○10王应麟:《孔子家语》,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211页。

○11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532页。

○12班固:《白虎通德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70页。

○1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1982年1月第59页。

○14沈凤笙前言,陈戌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礼记·昏义》,岳麓书院,1989年第406页。

○15沈凤笙前言,陈戌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礼记·王制》,岳麓书院, 1989年第278页。

○1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页。

○17沈凤笙前言,陈戌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仪礼·丧服》,岳麓书院,1989年第219页。

○18沈凤笙前言, 陈戌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礼记·郊特牲》,岳麓书院, 1989年第306页。

○19沈凤笙前言,陈戌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周礼·天官》,岳麓书院,1989年第20页。

○20(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封建考》,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764页。

○21(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成公十三年》卷二十七,中华书局影印, 1980年第1911页。

○22舒芜:《从秋水蒹葭到春蚕蜡炬》,载《光明日报》,1983年l月11日。

○23舒芜:《从秋水蒹葭到春蚕蜡炬》,载《光明日报》,1983年l月11日。

○24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94页。

[参考文献]

○1孔子:《诗经》,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

○2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3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4沈凤笙前言,陈戌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岳麓书院,1989年版。

○5陈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3年9月。

○6王应麟:《孔子家语》,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7吕不韦著,高诱注:《吕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8司马迁:《史记》,岳麓书院,1988年10月。

○9李昉:《太平御览》,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0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1闻一多:《闻一多讲国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1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3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14杜思梅:《复苏的性别——浅谈新时期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发展轨迹》,载《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5徐送迎:《试论<国风>中家庭婚姻诗中的女性形象》,载《求是学刊》,1988第6期。

[英文摘要]

Women in the "Book of Songs"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understand the true face of the Zhou Dynasty of life. The study of women's awareness of an important entry poi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Book of Songs era of women, feminist consciousness from philology, folklore,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Book of Songs text and its root cause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social roots of the Book of Songs era of feminist consciousness: the remnants of the original group marriage customs,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the institution of marriage is the existence of even marriage; Zhou Dynasty Duke, ritual, ritual early, but for women constraints relatively speaking there is no future generations as strict, women have relative freedom; Society from matriarchy to patriarchy when women the loss of a dominant position, a typical expression of respect for men and humble women, son preference;

war lord. The second chapter from the Book of Songs text itself a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Book of Songs era of feminist consciousness, love awareness from four perspectives, fertility awareness, a consciousness of resistance, and awareness to elaborate.

Key words:Feminist consciousness Social roots The Book of Song

浅谈《诗经》的婚恋诗

浅谈《诗经》的婚恋诗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这些诗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当时人们的婚恋生活,是极为珍贵的史料。爱情是诗歌的主体,而在《诗经》中婚恋诗是其精华所在,婚恋诗中反映出周代婚姻缔结虽然受社会的种种制约,但男女交往仍有很大自由。如自由恋爱风气、对爱情的追求与忠贞、美满欢愉的新婚生活、怨哀痛楚的婚变等等,它几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犹如一幅巨轴画卷展示着古代人们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关键词】《诗经》爱情婚姻家庭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开辟了中国文学抒情诗的先河,而爱情是诗歌的主题之一,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且婚恋诗也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故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与时代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诗中的反映的内容和情调,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论述。 1.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相思,讴歌爱情的甜密,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情调。爱情是什么,是永远存活在乌托邦的国度里而又始终受到深陷其中的男女所顶礼膜拜的一种微妙感觉。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却无疑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的部分。《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因而也成为了文学中一个永恒不变、青春永驻的主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调,但不管是何时,爱情都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冲动。《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 1.1 反映爱的热烈与欢乐。古代婚姻存在人们的思想中就是“媒约之言,父母之命”,青年没有恋爱的自由,一切听命于媒约之言或者父母之命。年代越是古老,这种风俗越是浓厚。男女之间只在履行着一种责任,一种风俗。其实不然,在《诗经》中我们看到在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看到了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大胆表露情感的欢乐场面。如《郑风·溱洧》:

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

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 摘要:《诗经》是我国五千年文化长河中的伟大的作品,是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生活和情爱中创作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的305篇作品。根据其用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韵律和谐,优美质朴,内容丰富多彩,在这其中爱情、婚恋方面的诗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诗歌意境优美,读来朗朗上口,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广为流传。朱熹在《诗集传》中写道:“凡诗这风者,多出于里巷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男女言情,在《诗经.国风》中,爱情婚恋几乎占了三分之一的比例,大约60多首。在其他部分也存在,因此,可以说《诗经》是一部五光十色的婚恋风俗画。 关键词:诗经国风婚恋爱情纯真痴情恋歌 古人为什么把爱情、婚姻当作头等大事呢?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家庭都依靠夫妻来战胜灾害。婚恋之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所谓“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性爱特别是在最近八百年间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和地位,竟成了这个时期中一切诗歌必须环绕的轴心了。”(恩格斯《路得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就是《诗经》中婚恋诗甚多的基本原因。 《诗经》中的恋诗描写了男女间这种“最天然的关系”的历程。首先,描写了青年男女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早期的《诗经》中描写初恋的感情是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制度的自由及人们朴素的爱情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诗经》的第一篇《周南关雎》,是一首杰出的恋歌。全诗共五章,它描绘的是一位在河中采荇菜的美丽善良的姑娘引发了一位小伙子强烈的爱慕之情。她那劳动时的轻盈姿态和娴熟技巧,使小伙子日思夜想,辗转反侧,陷入了绵绵无尽的思恋中。作者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在清浅的河上,看到水鸟雌雄依偎,希望有佳偶。由水鸟兴起求淑女的愿望。所谓比兴,并非诗人直接采取的亲耳所闻,亲眼所见,乃是采取诗意化的情景,作为思想感情的媒介,由此产生联想,与主题合拍,使之典型化。诗中设想男子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对象,用琴瑟和她联系感情,用钟鼓使她快乐。整首诗体现了淳朴而又高尚的情操。 《召南摽有梅》也是一首杰出的爱情畅想曲。全诗三章,描绘了主人公对爱情和家庭幸福的热烈追求: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诗经鉴赏论文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 12级音乐表演2班 1217435064 郭权上午1、2节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其中描写爱情的诗篇占了很大的比重。《诗经》中的爱情诗,有的清纯而自然,有的热烈而浪漫,但也会有“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诀恋及婚姻不幸的痛苦哀怨。杨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主要以诗经中爱情为主线,旁征博引,层层递进,带我们重游了古人的情感之路。接下来我主要从爱情中的“相遇”,“相爱”再到“诀别”浅谈诗经中的爱情。 <一>,相遇: 伊人依新装,新颜欢心漾。 最喜欢泰戈尔的那首《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在古代的恋爱中是否亦如诗中所言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周南·关雎》)这首诗作者热情地表达了自己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求,表达了对与她相伴相随的仰慕与渴望,感情单纯而真挚,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伤,展现了男女之情的率真与灵动。因此,孔圣人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有人说,在爱情方面,女方总是处于被动,即使有了心仪的人也无法表白,在古代是否真的如此呢?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诗经·卫风·淇奥》)这首诗便以一位女子的口吻,赞美了一个男子的容貌、才情、胸襟以及诙谐风趣,进而表达了对该男子的绵绵爱慕与不尽幽怀。显然,在爱情方面女方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 落花如有意,流水情亦长。 记得,三毛曾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发现你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卫风·木瓜》)描述了古时候青年男女自由相会,集体相会、自由恋爱的美好,女子把香美的瓜果投给集会上的意中人,男子则解下自己身上的佩玉等作为定情信物回赠给心目中的那位姑娘。 从诗中透漏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情感生活,还可以由此看出,《诗经》不单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对于我们研究古代习俗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二>, 相爱: 相伴共执手,有言无言良。 由相遇到相爱的过程很是微妙,左一秒是相遇,下一秒就

论诗经中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论《诗经》中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文献综述 本论文主要通过《诗经》爱情诗歌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在男女轰轰烈烈的爱情生活里凸显周代礼乐制度下女子的社会地位以及婚姻状况。主要从女性视角、男性视角两个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以男女之间的感情发展的不同状态为主要切入点,描写她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对爱情婚姻的理想追求,反映她们丰富多彩、迥异不同的形象。体现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标准。总结出几种类型,这些观点中有哪些被后世所接收,举出后世不同时期的作品为例与他们对接,以描绘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与《诗经》比较,体现《诗经》爱情诗中的追求婚姻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世诗歌影响颇大。 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从男女性不同视角出发,以及在男女感情发展的不同模式中,总结出《诗经》中的女性各种形象类型,并结合时代背景叙述她们自身的特点;章惠在她发表的《<诗经>婚恋诗中的女子形象》一文中显现了对《诗经》的精辟小结,她在文中指出按婚恋状况将女性形象分成三个类型:恋爱女性;新婚女性;婚后女性。从诗经中撷取典型诗歌,在各种精彩或悲情的故事中,在各种幸福或悲凉的婚姻生活中,细致的反映了周代人民的爱情婚姻观,塑造了一批丰富多彩的恋爱女主人公形象,在对这些女性形象分析中,可以了解到周代女性对于爱情热情奔放的追求,对婚姻的忠贞和专一。本文在对《诗经》爱情诗歌的挖掘中,不仅仅单从女性自身角度出发,在分别从对爱情满怀憧憬的恋爱女性,面对婚姻的女性,满心急切盼望的待嫁女,美好甜蜜的新嫁娘,贤良淑德的人妻人媳,婚后哀婉悲戚的弃妇,惶恐幽怨的思妇,以及对爱情坚贞不渝的女性等具体描绘时,同时独具创新的换了一个角度在对男性的侧面描写中,尽可能的深入描绘典型的女性形象,比如男子爱恋相思的女性,以及黯然悲伤追忆的女性。对《邶风?静女》《郑风·褰裳》《郑风?将仲子》《桃夭》《氓》这些经典诗歌进行分析,展现出或热情活泼或痴情怯懦或哀婉悲戚的女性形象,在人物的具体分析方面,张国际的《<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形象的悲剧色彩》;郝雪霞的《<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杜娟和宋娟的《<诗经>中女性的爱情悲歌--浅析<诗经>中的弃妇诗》;杨晓丽《<诗经>中“弃妇”形象浅析》;于淑华的《怦然心动—怀春女子的心灵之歌—诗经女性爱情意识的文学阐释之一》等文章为论文对于《诗经》中爱情诗歌的主题把握,尤其是对其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提供了参考。 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从文学角度出发,分析描写女性类型中艺术手法的运用、语言的运用等,在这一研究目的下,论文收集了大量关于《诗经》描写的艺术手法的书籍和文章,章太炎的《诗经二十讲》中论述了《诗经》的“采诗”和“赋‘诗’”,分析了《诗经》的说比兴艺术手法同时分别阐述了《诗经》的艺术表现,在他所述的《诗经恋歌发微中》更有深入描述。朱丽娜的《浅论<诗经>的比兴艺术》;栾春磊的《踏寻诗的足迹,浏览爱的画卷--解读<诗经>中的爱情诗》;张彩云的《<诗经>爱情诗探略》以及百度文库中对于《诗经》中女性形象描写的各类手法的论文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词赋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深厚,常运用比、兴等文法,借物以抒情。这些文中基本都列举诗中充满人文感情异彩纷呈的各类意象。再对于具体典型诗歌进行详细分析,“比”、“兴”艺术手法突出描写的爱情具有含蓄性,本文也从《诗经》的语言方面入手,根据典型爱情诗歌的具体描述,体现《诗经》语言的真实平淡,精炼押韵。 论文的第三部分,是从文化角度出发,结合时代观念,尤其周代历史、风俗等方面,对《诗经》中体现出的不同女性类型作研究,总结出周代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以及女性地位、价值和文化意义。在雒启坤的《<诗经>散论》中作者从《诗经》创作时的西周、春秋社会结构入手,深入探讨“诗”的作者所深之阶层,诗与西周、春秋贵族政治思想及其变

《诗经》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诗经》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十五国风”中有关妇女爱情与婚姻的诗篇不仅占有大量的篇幅,而且独具特色。其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以及创作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诗经》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入手,通过对文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来讴歌和赞美女性忠贞的爱情;来了解和认识当时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对人们爱情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女性形象意义

Image of women in the "Book of Songs Abstract Book of Songs "is the first realist poetry collection, which reflects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the middle of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15 MAK poems about women, love and marriage is not only occupy a lot of space, but also unique. Which shape the image of women as well as writing style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later literary creation. This paper from the Book of Songs "in the shape of the female image to start to analyze the shape of the female image on the paper to eulogize and praise the devoted love of women;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vailing political, economic, ethical, moral people love life the impact. Keywords:Book of Songs Image of women Significance

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篇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共有305篇,六篇 笙诗有目无词,记载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这时已经不是原始社会,而是经过母系社会的“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女尊时代,由于男性渐渐在社会劳动中显示出优势,社会开始以男子为尊,社会生产较之以前高度发展,人类已经远离“茹毛饮血”的时代,进入了相对文明的时期。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也渐渐在约束人们的行为,在婚恋上也是如此,《诗经》中的婚恋诗就体现出一定的礼乐制度的束缚。但是,毕竟是礼乐制度刚刚形成的时期,不像封建社会后期“存天理,灭人欲”那样苛刻,人们对当时青年男女的婚恋的态度还是相当宽容的,所以青年男女才敢大胆追求爱情。 在这里我最想说的是诗经中的婚恋诗。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无论任何题材的作品都穿插有对爱情的描写。而诗经中的爱情诗是中国爱情文学的源头。它反映当时的人们对于爱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例如周南关雎它以关雎鸟起兴引出伊人的地点,又写出窈窕淑女是君子所要追求的对象。君子日思夜想地想要追求她,求之不得,便辗转难眠,夜不能寐。最后想像若能和她在一起,我将琴瑟有之,钟鼓乐之,表现出男子对女子的追求和爱慕之情,更有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诗经中还有表现男女幽会的诗歌如《邶风·静女》它描写了男女幽会时的场景,女子在城阙等待情人,情人迟迟不来,便独自骚首踟蹰,表现出女子当时的心态和情态。美人赠与我东西,并不是说礼物有多美,而只因为他是美人所赠,因此更格外珍惜。诗经中表达相思之苦的诗歌写的也是如怨如诉哀婉缠绵如郑风子衿。她表现出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情,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咏叹,发挥的淋漓尽致。诗经中还有蒹葭这样把赋比兴艺术手法结合的完美的诗篇.,写道所思之人在水一方,写道与意中人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悲凉感伤心情,还有写女子要求 婚姻自主时,她所发出的誓词和爱而不得的痛苦心情。诗经中的女子 对爱情的追求都是大胆而热烈的,他们的爱情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杂质,显得真挚纯粹。除了爱情诗以外诗经中还有写夫妻之间家庭和睦幸福的场景,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如小雅女曰鸡鸣,写夫妻之间期许白头偕老的愿望。更有夫妻之间的琴瑟和鸣岁月静好,之前自己看过一个电视,我知道了这首诗的这句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之前自己也看过一部古装句,让我知道了一首诗经里的佳句例如国风·邶风·柏舟中的一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表现出对爱情的矢

浅析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形象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婚姻诗中又有不少讲述妇女婚后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弃妇诗。弃妇诗塑造了许多勤劳善良、温顺安命、哀婉怨怒的弃妇形象,这些弃妇的形象又各有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上古时代已婚妇女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婚姻诗中又有十余篇讲述妇女婚后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弃妇诗,这些诗歌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弃妇们的生活状况及人生际遇,塑造了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弃妇形象。本文从弃妇诗中选取《卫风·氓》、《邶风·谷风》、《王风·中谷有蓷》三首为代表分析其塑造的弃妇形象。 一、《卫风·氓》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共六章,每章各十句。它讲述了一个女子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蒙骗并与他结了婚,婚后女子任劳任怨、操持家务,但男子却变了心,最后竟遗弃了女子,女子悔恨怨愤之情溢于言表。全诗以叙述为主,恰当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并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氓》中的女主人公既有柔性软弱的一面,又兼有理性刚强的一面。少女时期的她涉世未深、天真单纯,沉浸在氓“抱布贸丝”、“来即我谋”的约会喜悦中,未能识破氓的假象,错误地把他的虚情假意当做真心实意,把他的急躁暴怒当成是求婚心切,勇敢地许下“秋以为期”的诺言,从此对心上人一片痴心,天天遥望复关期待男子来迎娶自己。婚前的女主人公是一位淳朴热情的少女,对待爱情忠贞不渝、一往情深。已为人妻的她恪守做妻子的本分,“自我祖尔,三岁食贫”,创家立业的艰难,并没有使她失去生活的信心;“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多年来的辛勤劳作,她也毫无怨言。婚后的女主人公任劳任

《诗经》当中的妇女形象分析分析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诗经》当中的妇女形象分析 姓名:马伟 学校:周口市川汇区广播电视大学 学号:1541001204170 指导教师:雷强 定稿日期:2016年9月

《诗经》当中的妇女形象分析 马伟 2016年9月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十五国风”中有关妇女爱情与婚姻的诗篇不仅占有大量的篇幅,而且独具特色。其中塑造的妇女形象以及创作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诗经》中塑造的妇女形象入手,通过对文中塑造的妇女形象进行分析来讴歌和赞美妇女忠贞的爱情;来了解和认识当时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对人们爱情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妇女形象意义 论《诗经》当中的妇女形象分析 一.诗经当中的爱情诗 爱情诗在诗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三百零五首中明显的就有七十二首之多”(张西堂《诗经六论》)而《国风》中的十五首诗歌就有四分之一是关于爱情的。正是通过这些爱情诗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对古代妇女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等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和刻画。有的清新自然,有的柔然绵长,有的激荡肺腑不同的妇女形象在诗歌中呈现出来或大胆无畏,或谨小慎微,或哀怨绵长。他们为情而动为情而生,久积在心头的情思如黄河奔流一发而不可收拾。展现出当时社会妇女对于爱情的观点和看法,折射出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和爱情观。二.诗经当中的妇女形象 (一)婚前妇女形象 1.渴望爱情,主动追求。妇女内心对爱情的渴望、追求与呼唤向我们展示 了那个时代爱情的习俗。如少女大胆追求爱情,渴望与自己意中人结成连娌,非常直率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在《召南?摽有梅》中就进行了详细的刻画:一位少女面对黄熟又日益变得稀少的梅子,敏锐地感到了韶华的流逝,人生短暂,希望有人向自己求爱的强烈心情,于是少女便即情即景地唱了起来:“摽

浅析《诗经》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

浅析《诗经》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 摘要:《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的爱情诗更是像文学宝库中的闪闪明星,散发着夺目的光彩。这些情诗大多以女性为为主角,对于男性的表现关注不多,笔者试图通过对一些作品的分析,捕捉诗经时代恋爱中和婚姻中男性在情感生活中的独特风貌。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男性形象 前言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里,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再回归到《诗经》的时代,那个男耕女织、远离喧嚣的时代,似乎我们离祖先那份单纯与天真愈来愈遥远。只能在《诗经》的指引下回望那个遥远美好的世界,那是人类的童年。今天的世界充斥着欲望与欺骗,让我们一同来品味人世间最纯美的情愫——爱情。一部《诗经》,许多美丽曼妙的身影穿梭其间,女子往往是爱情诗的主角,男人们作为封建阶级的统治者在爱情诗中总是被忽略。但是男子也是人,面对爱情他们也会向往惆怅,今天让我们一同来细细品味一下这部经典中重情尚义、温柔缱绻的男子们吧。 一、恋爱中的男性形象 (一)、理性的相思形象 《周南·关雎》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首篇,这便奠定了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这是一首出自于国风中的民歌,民歌本来就是有很多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这首《关雎》正是这样一篇产生于两千年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这首诗是以一个男子的口吻来述说的,他爱上一个令他魂牵梦萦的女子,而又无法追求到的苦涩心情。“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姑娘的身影不断的在他的脑海中浮现,这更加深了他痛苦的思念,以至于出现了幻觉,仿佛同那个姑娘结成了一对爱侣,共同享受着婚后欢乐的生活。 孔子说:“《周南·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首诗作为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之所当止。这个男子要是放在当今社会中肯定会被人说成“花痴”,由思念到幻想真是中毒不浅,不过又着实让人觉得可爱率真。这是一个理性与感性并存的男子,他还没有完全陷入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之中。 另外理智的男子还出现在《郑风·野有蔓草》中的情节中,描写一对青年男女在田野间不期而遇,自然结合的情景,表现出内心的无限喜悦。诗以田野郊外,草蔓露浓为背景,同时也是一种象征,情长意浓,男女相遇,自然情景交融,人不期而遇,情也就不期而至了。这个男子不爱繁复的牡丹,他喜欢的是“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婉如清扬”,这个男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姑娘,这是他选择爱情时的理智。而后当他觉得这个女孩子“适我愿兮”,他做的不是偷偷地暗恋也不是大胆突兀的表白,而是对姑娘说“与子偕臧”,含蓄但不含糊的告白,我多想这样和你相亲相爱的走下去…… 有调查表明,男性是相较女性更理智的,这类在爱情面前理智的还有《周南·樛木》中那个在爱情面前自比樛木的男子,以及《周南·桃夭》中的男子,因为他知晓平平淡淡才是真,万紫千红也比不上一枝宜室宜家的小桃花。 (二)、单恋中的男子形象 这是一个男子的苦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他心仪的女子“硕大且卷”“硕大且俨”,这意思是说“她长得好高大好健硕啊,既美好又端庄。”(1)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作者:————————————————————————————————日期: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摘要 “弃妇诗”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用现实的笔触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及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诉说了她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弃妇悲剧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为我们了解两千多年前的文化制度,礼法制度提供了条件。本文将从弃妇悲剧的类型入手,探究弃妇悲剧的原因及弃妇悲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诗经》;弃妇悲剧;类型;原因;现实意义 Abstract Summary of "the divorcee poe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ok of songs, he strokes of reality reflects the beginning of West Zhou dynasty to the middl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 aspect of social life. And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being bullied, tell their feelings of pain and helplessness. The divorcee tragedy shows us the life style of that era, as we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systems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ritual and law system provides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with the type of deserted wife tragedy, explore the deserted wife reason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ivorcee tragedy of tragedies. 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the divorcee tragedy; type; reason;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魅力 任时光荏苒,纵白驹过隙,总有一种东西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被消磨,而是在时间的积淀下焕发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诗歌可谓是中国爱情诗的滥觞,它的低吟浅唱穿越千年的轮回仍然萦绕耳畔,如韶乐般绕梁三日,余音不绝,给我们以精神的享受。即使没有华丽的辞藻为外衣,没有奇幻的想象作装饰,但它以其独有的古朴、诚挚、热烈,感染了历代的文人骚客,感动了华夏儿女的心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成就了一段不老的传奇,让我们千古传唱。 《诗经》中的《国风》作为大多来自民间的歌唱,在更广阔的围里展示了时人的生活和情感。男女言情之作确实是《风》诗的主要容之一。在《诗经》里的民歌中占最多数的就属有关恋爱和婚姻的诗。“无郎无姐不成诗”,这情形自古至今别无二致。朱熹《诗集传序》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它们有的是集体创作,你一言我一语,你一章我一节,即兴抒发,唱的是某个群体共同的声音;也有的是独自吟唱,却通过个体的具体遭遇,反映了某些普遍性的问题。 这批婚恋歌曲可谓是《风》诗中唱得最精彩动人的部分,有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有矢志不渝的坚贞爱情,有寂寞难耐的相思之苦和求嫁心声,还有对意中人可望不可即的痛苦之情,更有封建礼数下的屈服与反抗。这些婚歌恋曲中的人物,他们是执著追求的苦恋者,是坚贞不二的钟情者,是刻骨铭心的相思者,是大胆热烈的求爱者,是哀怨忧郁的失恋者,是赢得爱情的自豪者,是伉俪情深的恩爱者,是敢于反抗的奋斗者。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意志信念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引人入胜的风情画卷。 你我相遇在樱花烂漫的季节,一起携手走过幸福的过往。从美丽的邂逅,到彼此相知,再到互相倾慕,最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个人人向往的美好的人生。但人生的戏剧之处就在于它不会让每个人都称心如意,这也是人生的美妙之处。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生与死,而是明明喜欢,却亲近不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女子采摘荇菜的倩影使男子“寤寐求之”、“寤寐思服”,令男子“辗转反侧”,不能入眠,希望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思慕之情跃然纸上。(《周南·关雎》)“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江汉之隔,遥不可及,不免失意之至,但是男子仍怀有希望不想放弃,其惆怅深挚之情令人感叹。(《周南·汉广》)“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始终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望而不可即,心的焦灼之情,便可感同身受了。(《风·蒹葭》)暗恋是苦涩的,没有回报,只有自己默默地承受那份悸动,默默地去付出自己的所有。 区别于这些苦恋者,那些大胆地表露心迹的求爱者,使我们体味到爱情的另一种味道。相较于前者后者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有爱就要大声说出来。“摽有

关于《诗经》中的女性形象的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37176458.html, 关于《诗经》中的女性形象的文献综述 作者:嘎松曲珍 来源:《商情》2014年第48期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塑造的人物形象琳琅满目,尤其是对女性形象的刻画着笔最甚。《诗经》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在系统的梳理国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诗经》中女性的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等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诗经,女性形象 一、研究背景 据统计,《诗经》中涉及到女性形象的是个大概有100首,占总篇目的三分之一,其中与婚恋、爱情有关的诗里面女性形象是最多的。我们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对女性关注的文学作品。诗经中的既有哀婉悲戚的女性形象、有大胆热情的女性形象、也有彷徨犹豫的女性形象、更有情深似海的女性形象,她们有的活泼顽皮,有的温柔娴静,有的执着勇敢,有的却痴情懦弱。《诗经》的作者们成功的塑造了丰富、鲜活的众多女性形象。文在系统的梳理国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诗经》中女性的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等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二、女性形象 (1)对《诗经》中女性形象的整体分析。在《论<诗经>的女性形象》一文中,李娟主要将女性大致分为爱情中的女性、婚姻中的女性两种,然后再将这两种细化研究。在《谈<诗经>中妇女形象的丰富多样性》一文中,周崇启将妇女分为贤妻良母的思妇形象、黑白相糅的弃妇形象、拥有男子一样心胸却命运悲惨的妇女形象。陶琳在《<诗经>中的女性形象》一文中认为,《诗经》中女性具备热爱生命、珍惜青春,对婚姻、爱情积极进取,敢爱敢恨的个性人格和鲜明感情;她们身上有深明大义、心灵手巧的道德品格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彭燕在《<诗经>女性研究》中首先将女性分为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女性、宗教祭祀中的女性、婚恋中的女性;然后探讨了女性社会角色及意义。郝雪霞在《<诗经>中女性形象分析》中将女性分为天真烂漫、大胆坦率的少女和矜持深沉、羞怯痴情的恋女等未婚女子;还有怨妇、弃妇、思妇、贤妇、劳妇、淫妇、哲妇等已婚女子。 (2)对《诗经》某一类诗歌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其中,集中讨论了婚恋诗及“国风”中的女性形象。关于婚恋诗中的女性形象,郑群在《<诗经>情诗研究中女性形象的异化》一文中指出女性形象的异化体现在:变“恋女”为“淫女”,对女性形象进行封建道学气的诋毁;由“女”到“臣”,对女性形象的随意性比附。石俊霞《谈<诗

诗经中婚恋诗思想内容

浅析《诗经》中婚恋诗的思想内容 摘要:我国最早的情诗汇集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此类婚恋诗表现了出了丰富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首先是歌唱男女的相悦之情;其次是抒发男女的漫漫相思;第三是描述幽会的动人情景;第四是体现追求爱情的反抗精神;最后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通过贴近人们生活的这种直白的描写,给我们展现出了古代人们对待感情生活的纯真、朴实、热烈,以及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胆追求和对爱情自由的向往。 关键词:《诗经》;爱情;男女; Abstract:poetry in the book of songs, such marriage poem showed the rich ide ological content, mainly includes five aspects: first is the singing men and wome n are fond of love; The second is that men and women express the long acacia; The third is to describe tryst touching scene; The fourth is against the spirit of the pursuit of love; The lamentation about the misfortune. Through close to suc h a straightforward description of people's life, show us out of the ancient peopl e treat the pure, simple, warm love life, and their bravery to pursue a happy lif e and longing for love freedom. Keywords:"the book of songs"; the love of men and women; 前言 爱情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美好追求,对爱情的追求也是人类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自古至今,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了爱情的悲欢离合。而用文学方式比较系统完整地反映先民们的爱情生活与爱情体验始于《诗经》,在《诗经》里主要集中于《国风》部分,约占其一百六十篇的三分之一,多数为民间所作。 《诗经》可以说是一轴巨幅画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气等等,当然关于婚恋爱情方面的诗是占有一

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当时的婚恋观论文概括及写作材料检索

《<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当时的婚恋观》论文概括及写作材料检索论文概括:《诗经》中有四大类婚恋诗:恋爱诗、婚嫁诗、思妇诗、悲叹诗,可以发现《诗经》时代的三大婚恋观:崇尚爱情和婚姻基本一致、歌咏恋爱自由与感情专一、渴望琴瑟友之与白头偕老。 写作材料检索:我共用11种检索手段找到22种结果。 一、在学校图书馆通过图书检索系统找到两本书籍。 (1)《诗经》,分别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出版社,仔细阅读书中所有与婚恋相关的诗歌,找出《诗经》中所描写的先秦时期的婚恋观,为写作论文打下基础。 (2)《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作者程俊英,通过译注理解《诗经》中有关婚恋诗歌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含义。 二、在中国知网中,以文献为子数据库,以篇名为检索项,以诗经婚恋诗为检索词,共搜到两篇文献。 (1)《<诗经>婚恋诗创作的文化背景》,作者:鲁洪生 2006年11月第29卷第6期 77~84页。 作用:阅读《从<诗经>婚恋诗创作的文化背景》,我们了解到了诗经婚恋诗创作的文化背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便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从而正确地解读作品,更好地评价《诗经》中的婚恋诗。在

我们写作论文时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交代一下《诗经》婚恋诗的创作背景。 (2)《从<诗经>婚恋诗看女性的爱情观》,作者:周健伟 2013年第12期 32~37页。 作用:阅读《从<诗经>婚恋诗看女性的爱情观》,我们了解到先秦时期女性的爱情观,我们在写作论文时也可以通过女性的视角来展现《诗经》中的婚恋观。 三、在中国知网中,以文献为子数据库,以参考文献为检索项,以诗经婚恋诗为检索词,共搜到两篇文献。 (1)《从动植物看<诗经>时代婚恋风俗》,作者:张兴莲 2015年8月61~62页。 作用:阅读《从动植物看<诗经>时代婚恋风俗》,我们了解到《诗经》中运用大量动植物意象比兴,我们在写作论文时也可以从动植物入手来展现《诗经》中的婚恋观。例如:《关雎》和《蒹葭》。 (2)《<诗经>中保守与开放并存的婚恋观》,作者:刘莎 2011年3月131~148页。 作用:阅读《<诗经>中保守与开放并存的婚恋观》,我们了解到了周代婚姻观有保守观点也有开放观点,在我们写作论文时应对这两

浅谈《诗经》的艺术成就

浅谈《诗经》的艺术成就 大学: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朱瑶 指导教师:和肖毅 摘要:《诗经》是距今三千年前后创作的结集。它所抒发的情感是真挚的,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饱含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赋、比、兴”作为最具特色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上古人们生活的面貌;在章法结构和句式上,重章复沓的结构读起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句式既以四言诗为定格而又随机而变,表现得灵活自如。朴素自然地风格,诗人善于应用朴素的语言,白描手法,概括而具体的描绘了事物的特征,如实的反映了现实生活,对后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艺术成就赋比兴四言诗重章复沓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大多数。质事率真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1、抒情诗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魏风》的《伐檀》、《硕鼠》一类对分配不平等、不劳而获现象表示不满的诗,《鸨羽》一类对繁重徭役予以控诉的诗,《新台》、《墙有茨》一类讥讽统治者德行污秽的诗,都是作为下层民众所能感受的事情,是他们的所见、所闻或亲历,是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取向。讥讽周幽王昏庸无能、进馋误国的《十月之交》、《雨无正》等,则是出自高官显吏之手。这说明,《诗经》表现不同阶级作者的不同视角、不同经历的各种生活感受,都是真实的。《诗经》的婚恋诗,或是表现婚恋表达青年男女的恋情,或是抒发夫妇之间的挚爱,或是表现婚恋生活的种种不如意,我心唱我心,绝无矫情造作。至于那些人生感慨的作品,则更是最深刻的人生感受的真切表达。 2、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直白的。

表达相思,就直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周南﹒关雎》),“惟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郑风﹒狡童》)。抒发爱恋,则径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卫风﹒木瓜》)有了情感摩擦,就直抒胸臆:“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爱情遇到阻碍,则呼天换地:“母也,不谅人知”。抒发夫妻间的相思,便直言“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总之,《诗经》的抒情就是这样坦言相对,毫无掩饰。 3、叙事性的诗作中也包含着作者的真挚情感。 如《七月》,按照月令顺序,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地劳作,但其中不时穿插如“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这样的诗句,哀叹农夫穷困微贱的生存状态;又在衣、食、住方面对比贵公子和农夫的悬殊差距。随时平实的叙事,内心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再如《大雅》的史诗,在叙述周人的历史中,也熔铸着对祖先的崇敬和赞美。《生民》对后稷的神话记述,《公柳》每章都以“笃公刘”起唱,着力刻画他身先士卒,为民操劳的形象,虽然没有《颂》诗那样的直接颂扬,但崇敬和赞美之情已经洋溢其中。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含义解释不一,南宋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另一个是李仲蒙的解释:“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为之兴,物动情者也。”朱熹的说法比较平时恰切,为后世普遍接受,但他对诗歌传达情感的特点未已重视。李仲蒙从情、物关系的角度解说,突出了诗歌的情感特征,可以弥补朱说的不足。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特征,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直接叙事的诗,如大部分的《颂》诗,《大雅》中的史诗,《小雅》中的宴饮诗,以及《国风》中的《七月》、《谷风》、《氓》、《定之方中》等等。这类作品,往往在叙事中熔铸着浓厚的情感。直接刻画描写的诗,如《国风》中的《羔羊》、《十亩之间》等。这些诗作,没有刻意装饰,只是平实客观地描写场面或人物,而情感自然见出。直言其志和直抒

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 吕安宁 (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号:070114095 指导教师:尹雪华副教授) 摘要:《诗经〃国风》里160篇作品中大约有68篇爱情诗,这些爱情诗诗真实的表现了两千五百多年前人们的爱情、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生活态度和感情历程,塑造了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她们美丽、热情、坦率、孤苦、决绝。从这些女性形象中,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女性对于爱情、婚姻、生活的态度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流露。 关键词:诗经;国风;女性形象;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中国风吟唱男女恋情,即一种用地方声调来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1]。因此表现女性生活的诗篇很多。“十五国风”中有大量情诗,着重描写女性情感生活。“一百六十篇中关涉到两性世界的诗作,基本肯定的有六十八篇,所占比例为42.5﹪,数量可谓蔚为大观。[2]”也可以说《国风》是《诗经》中有关女性形象最精彩全面深入的部分。“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3]”。诗歌中记载她们的感受,抒发内心的体验,恋爱与婚姻中的喜怒哀乐。有对爱的憧憬,对爱的执着,对爱的誓言,对爱的决绝。这些都呈现出鲜活的女性形象。以下从几个方面加以评析。 一、美德美貌美好纯真 《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离不开一个“美”字。不论是外在美还是内在美,都令人赏心悦目,美好女子的形象跃然于眼前,正是《国风》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开始就塑造了一个美好的女子形象---“窈窕淑女”。“窈窕”即娴静美好的样子,包含有身段苗条之意,而“淑”指善、好。因此“窈窕淑女”是君子心中的好配偶,令其“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写出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与倾心。在《卫风?硕人》中,女子的美丽更是令人惊叹。

诗经研究论文

浅谈《诗经》中的婚恋诗 ——以《卫风·氓》为例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开辟了中国文学抒情诗的先河,而爱情是诗歌的主题之一,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婚恋诗也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故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的弃妇诗。本文以《卫风?氓》为例,从思想内容、修辞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来分析婚恋诗的特色,从侧面突出诗经中婚恋诗引人入胜的独特魅力和奇特风格。 关键词:《诗经》,爱情,婚姻家庭,思想内容,修辞手法,人物形象 一、引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这些诗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当时人们的婚恋生活,是极为珍贵的史料。爱情是诗歌的主体,而在《诗经》中婚恋诗是其精华所在,婚恋诗中反映出周代婚姻缔结虽然受社会的种种制约,但男女交往仍有很大自由。如自由恋爱风气、对爱情的追求与忠贞、美满欢愉的新婚生活、怨哀痛楚的婚变等等,它几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犹如一幅巨轴画卷展示着古代人们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二、《卫风?氓》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以及修辞手法 1、《卫风?氓》的思想内容 经过了一系列的磕磕绊绊,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可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幸福的婚姻对于妇女来说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由于某种原因,一些妇女渴望的自由幸福不仅没有得到,等待她的却是一张寒心的休书!于是,弃妇凄婉便给《诗经》平添了些许的恨与怨。 《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是一首弃妇诗,这首诗通过一个妇女的自述,倾诉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直至被抛弃的全过程。全诗分六章,一、二章,写女子与氓相遇并陷入热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桩婚事本来是由男方主动提出来的,这个男子以“贸丝”为借口,骗取了女子的爱情,女子不仅把终身庄严相许,并且出嫁时还带了大量的嫁妆。三、四章,下女子被抛弃后的会很痛苦心情。弃妇以自己沉痛的教训告诫世上的女人,男人们是变化无常的,女人一旦年老色衰,就有被抛弃的可能,因此女人千万不要迷恋男人。这是弃妇由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